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及点评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及点评

甜尕妞 点赞 分享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及点评

微信扫码分享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及点评(精选17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及点评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从学法引入: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说过怎样才能算学好一首古诗吗?

  生(1):会读通古诗。

  生(2):会理解意思。

  生(3):能理解诗的意境。

  生(4):能背诵默写古诗。

  生(5):能仿写诗歌。

  (师相机板书)

  师: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又来学一首诗,请听:春晨,朝雨初停,天气清朗,柳翠欲滴,驿道洁净。渭城旅馆,饯行酒宴,即将结束.情浓酒香,别话依依.西出阳关。大漠漭漭,关山漫漫,孤身跋涉,寂寞艰辛,唯愿贤弟前路珍重,珍重!听到这,你觉得这是一首什么诗?

  生:离别诗。

  1、解诗题。

  [点评:教师从学法入手,让学生在学习古诗前首先理清学习思路,明确学习方法,为学好古诗做好准备。接着教师清新、晰丽的语言创设情景,把学生思维想像能力调动起来,将学生带入遥远的初春客栈,构建出一幅丰富的三维画面,极易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也为本诗作了定位——离别诗。]

  师:说得对。请同学们轻声读诗题,有问题请举手。

  生(1):我想知道谁送谁?

  生(2):是王维送元二。

  生(3):我想知道王维是什么样的诗人。

  生(4):王维的诗、生平.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今山西祁县,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苏轼曾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生(5):西安在哪?

  生(6):唐朝安西都户府,今新疆库车县。

  师:老师也有个问题,这首诗还有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

  生:渭城曲、阳关三叠。

  师:谢谢!你课外预习得真棒!知道了题意,请大家带着感情把题目再读一遍。接下来我们学习这首诗的内容。

  [点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初读古诗就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互助地学习地位,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读古诗,解诗意。

  (1)、初读:请大家自由朗读几遍这首诗,圈出本课生字,注音的生字也要读准。一会我们分组解决。

  (2)检查读书情况:师:谁能读给大家听听?

  抽学生读,师从音准、流利、节奏等方面进行点评。

  3、(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四人为一小组,谈谈对这首古诗的理解,也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记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汇报。师:说说自己的收获,看看谁知道的最多。

  生(1):我认为“渭城朝雨浥轻尘”的意思是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师:你认为这句该怎样读?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

  师:读得很有节奏。谁能再读读?

  生读,师评:真有感情啊!

  生:我认为“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意思是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舍:she四声,宿舍、校舍。多单字,还读三声 ,舍不得、舍己救人。这句描写作者当时看到的景物,读读看。

  生读: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读得真美,能和上句连起来读一读吗?

  生读后师评:听到你的朗读,老师就知道你已经体会到诗中的感情了,不错。

  生:我知道“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思是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说得对!“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看见他俩在喝酒,感受到古人很爱喝酒。

  生(2):我也看见俩在喝酒,而且从“更尽”这个词中看出他们喝了好几杯,却不想分开,可见是多么的依依不舍。

  师:你体会得好深啊!老师真高兴!读出来,好吗?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

  师:这一杯酒够不够?那就——

  生:再干一杯。

  师:有个词在这里用得好妙啊!是哪个?

  生:“更尽”。说明他们喝完一杯又喝一杯,难舍难分。

  师:是啊!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喝完这一杯,元二该启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再送他一程吧。

  师生:劝君更尽一杯酒,

  [点评:歌德曾说:“人应当用两只眼睛来看书,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文字背后的故事。”教师抓住“尽”这个关键字,引导学生透过 “尽”字,“想”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在这个层层的探究中,“尽”字不仅仅是“完”和“干”的意思,而是幻化成了王维和元二之间的浓浓的情谊了。]

  生:我觉得“西出阳关无故人。”是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的意思。

  师:说得好,那么“西”“故人”“阳关”又作何解释?

  生: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师:喝下这杯酒了吗?可我分明感觉到这酒里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

  生:喝完了这杯,就该走了该分别了。

  师:多么难舍难分呀,来,让我们举杯,读读这名句诗,送元二程吧。

  师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读得真好啊!要是配上音乐,那就更动听了。想不想一起来试试?

  生:想。

  师:请同学们跟着音乐,想象诗中的画面,用自己的体会把诗中的感情和意境,通过我们美妙的声音传达出来好吗?

  配乐(古筝《知音》曲)师生共读全诗。

  [点评:学生多人次的读,多形式的读,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以读代讲,以读为本,以读悟情的教学要求。再和上悠扬、冥远的古筝《知音》曲,师生都情不自禁地轻轻吟诵,诗的意境,王、元二人的绵绵不舍,尽在这摇头晃脑之中。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很好地突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同时又参与其中。]

  师:现在谁能说说自己对整首诗的理解?

  生:前两句告诉我们送别时的环境,后两句作者送别时的情景。(师板书:景、情)

  3、悟意境。

  师:(播放课件)渭城的朝雨、柳色、渭城的客舍、朋友。这样一个美丽的清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奉旨出使安西。陪伴他的是无尽的荒漠,茫茫的戈壁。在这样的时刻,作者是多么不想和好朋友分别呀!你能体会到这些吗?

  生:能。

  师:好!那就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出诗中的情感。

  生练习后汇报读。

  生诵读、小组读、轮诵、表演读、唱诵……师相机作到位的点评。

  4、背诵、默写古诗。

  师:刚才同学们读了那么多遍,记下来了没有?

  生:都背得了。

  师:记性真好啊!背给老师听听。

  抽学生背诵。

  师:能背下来只是一个方面,要能写出来就更棒了。动笔试试?

  生:好。默写古诗,师抽查后点评。

  5、总结课外作业:仿写诗歌。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还学过哪些离别诗?

  生:高适《别董大》、李白的《赠汪伦》。

  师:是啊。这些简短的古诗, 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同学们,你们有过和朋友分别的时刻吗?

  生:有。

  师:老师好想年到你们和朋友分别时的情感,你能仿照这两首诗,也写一首诗歌表达给大家看看吗?

  (1)、生仿写诗歌。

  (2)汇报。

  师:写好请举手。送别诗朗诵会现在开始!谁先请?

  生(1):融安朝雨浥轻尘,花儿美丽草儿青。送我朋友去远方,没能喝酒茶当行。

  师:很有王维之遗风!

  生(2):朋友明天要远走,弄得我心直发愁。好茶好饭吃不下,只见眼泪串串流。

  师:见诗如见其离别的情景和心情,连茶饭都不思了,多么真挚的情谊,当然是难舍难分了!

  生(3):花儿鲜艳草儿青,小黄明天出远门。钱财都是轻微物,诗歌表我浓浓情。

  师总结谈话:好一个“诗歌表我浓浓情”!妙哉妙哉!是啊,诗歌能表达我们心中的所思所想。同学们,只要我们多读古诗词,多练笔写诗歌,相信我们的作品也能流芳百世,千古传唱!

  [点评:教会学生学习并能举一反三,这正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利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的体会,引进高适的《别董大》成功的帮助学生实现了知识的迁移。设计仿写的这个环节,给了学生“初试牛刀”的机会,学生跃跃欲试,在这节课中,教师巧妙地做到了读、说、诵、写的完美结合。]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及点评 篇2

  一、教材简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据说落成之后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明代李东阳评论此诗说:“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这首七言诗共四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但又字字、句句含情。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因此引导学生深刻地感悟这份情是本课教学的关键。而读是悟情的首要问题。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方面的要求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对于古诗教学的要求是了解诗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本课教学“以读代讲”,重点在读上下工夫。

  二、教学目标

  n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生字“舍”,了解用法。

  2、初步学习古诗的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结合注释了解古诗的大意。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多层次阅读,互相协作。

  2 、大胆交流、发表独自的见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感悟诗中表达的浓浓离别情。

  2、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古诗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重点

  (1) 教学重点:在读诗中鉴赏,在鉴赏中读诗。

  (2)教学难点:体会诗中表达的浓浓离别情。

  四、教法

  1、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感悟为主线。

  2、细化读,让读使诗歌在课堂中化静为动,激活语言文字背后的隐性内涵。

  3、通过对话给予学生心灵自由生长的空间。

  五、学法

  1、通过“读、品、诵、悟”的方法学习古诗,达到入诗境、解诗意、读诗韵、悟诗情。

  2、课前预习:自主识字,初读古诗。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程序

  一)谈话激情,引出课题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在这一段历史当中,流淌着这样一条河流,这一条河流中承载着许许多多人们用真挚的心灵写成的一篇篇文字,我们称它们为古诗文。而这一篇篇文字我们必须用独特的方法去吟诵它们,才会体现出它们的价值。也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称这一篇篇文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古至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古人关于离别的诗作很多,1200 多年前,大诗人王维送别他的友人元二,于是又诞生了一首著名的送别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这段深厚的友谊吧!

  二)知作者 解诗题

  1、学生谈对作者的了解。

  2、出示作者简介,讲解“奉使出塞”的意思,引出课题。

  3、解诗题

  师:题目中哪个字是奉使出塞的意思?(使)谁奉使出塞?(元二)姓元,在家排行二,结合学生的实际进一步理解元二。

  师:到哪里去?安西,在今天的什么地方?你对那里有什么印象?不去行吗?

  4、指导读题

  指名读,教师指导停顿:送/元二/使/安西。齐读进一步理解诗题。

  三)抓字眼  解诗意

  1、结合注释自由阅读,了解大意。

  2、反馈阅读,集体评议。

  3、师配乐范读,学生评议。

  四)学技巧  读诗韵

  1、简单讲解古诗的朗读技巧,放范读录音。

  2、指导学生配乐朗读。反馈朗读情况。

  五)创诗境  悟诗情

  1、出示渭城图,引读前两句,感受渭城美。(柳色青、空气新、 旅舍舒服、  朋友知心)

  师:看图读诗,我们对渭城有了什么印象?

  生:柳色青、空气新、 旅舍舒服、朋友知心

  2、出示安西图,感受荒凉

  师:对安西我们有什么印象?

  生:满眼黄沙,漫天灰尘、寸草不生、荒凉、孤寂

  3、出示路线图,感受遥远。并 了解渭城、阳关及安西的位置。

  4、话别元二。

  师:元二即将远行,我们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吗?

  生:元二,此去路途遥远,希望你一路顺风。

  生:好朋友,路途漫长而又艰险请带好水和干粮,希望你一路平安。

  生:元二,今天分别了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真舍不得你走呀!

  5、层进式引读“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诗人的满腹离愁化作一杯酒,“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

  生:这是一杯离别的酒

  生:这是一杯友谊的酒

  生:这也是一杯连心的酒

  生: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

  6、读景语,化情语

  师: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更为强烈。读读整首诗,元二和王维看到哪能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生:雨,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

  生:是老天想让元二多留一会儿。

  生:客舍。王维是山西人,他也孤身在外,现在朋友也要离开家乡,他感到更加伤感了。

  生:柳,我知道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生: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师: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客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7、读全诗送元二,再悟诗情。

  师:让我们再一起读诗送元二。

  六)、 放《杂诗》、《送别》 升华情

  1、送别朋友无限感伤,那有朋自远方来,应是不亦乐乎。出示王维的《杂诗》,比较两首诗的不同点。

  师:尽管内容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情相同。因为有情,千百年来我们不断的吟诵。因为有情我们快乐相处。

  2、放歌曲《送别》

  七)、 拓展作业:

  搜集离别为主题的古诗,深化情。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及点评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按平长仄短的规律来读诗、吟诗、舞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2、通过赏读学习《送元二使安西》,积累有关送别诗句,并尝试运用。

  【教学过程】

  一、引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王维的诗。

  1、板书课题,简介王维。

  2、释题:

  谁送谁?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示图理解:渭城、阳关、安西。

  正确读题。

  二、读诗

  1、师范读:

  教学平仄规律。

  2、生自读诗文:

  交流质疑:

  师生按照平仄规律边读边体会诗文含义,重点理解:浥、更尽、故人。

  3、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欣赏:

  随机体会诗情:

  师:当你静静地聆听的时候,你们看到──

  渭城的柳色──

  渭城的空气──

  渭城的客舍──

  渭城的朋友──

  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可是,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清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使安西了。

  4、同学们,当时阳关以西(出示课件)是无尽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这无尽的荒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

  师:西出阳关无故人。

  元二要经历3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这一路上,陪伴他的只有这满眼的荒漠,满目的戈壁。身为好友的你,在这离别的时刻,还想对元二说些什么呢?

  生交流。

  师:所以,在这分别的时刻,该怎样读呀?

  (师生配乐朗读。)

  5、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喝下这杯酒了吗?可我分明感觉到这酒里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

  这一杯酒够不够?那就──

  师生:再来一杯。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喝完这一杯,元二该启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再送他一程吧。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生共读(配乐):《送元二使安西》。

  三、唱诗

  王维读着读着,情到深处,便轻轻地唱了起来。

  师生清唱,体会诗情。

  四、吟诗

  1、半读半唱叫作吟。

  2、师示范 。

  3、生跟学吟。

  五、舞诗

  吟之不足则舞之。

  生学习手语。

  师生边吟边舞。

  六、拓展,深化诗情

  同学们,元二走了,出使到遥远的安西。王维也曾一度奉使出塞。他会有怎样的想念呢?

  自古至今,有了情,文字才有了生命的活力;有了情,人间才有了万古不朽的诗篇。

  分别是伤感的,但因为有了你们,一群真正的朋友,我不再伤感,因为我知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教学反思】

  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引向课堂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只要能够让孩子们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并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我觉得都值。再说,背诵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学中我不但注意了指导学生对诗的巩固、理解、感受,而且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我觉得在这方面多花点儿时间值。所以,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及点评 篇4

  教材分析 :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1.收集描写友情方面的名诗名句。2.了解安西、渭城、阳关分别指的是现在哪个地方?3.王维和元二在分别的时候可能说些什么?(师提示:A、元二要去安西了,他心里最牵挂的是谁?B、王维来送元二,朋友要去安西建功立业,他最想对朋友说些什么?)

  教师准备:课件、酒杯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

  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说说你和知心朋友是什么感觉?(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生:很快乐)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指名回答。(生:依依不舍,不愿意离开)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

  3.师: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1)。(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题,了解诗人

  1、谁能向我们简单介绍诗人王维?(课件出示2)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绘画大师。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廷任职。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边塞诗、山水诗,、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独到的造诣。代表作:《 送元二使安西》《鸟鸣涧 》《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元二:姓元,诗人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第二,故称“元二”)

  王维和元二是好友,诗中还有一个词表达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故人。

  知道使是什么意思?(使:出使)谁奉了谁的命令出使?(元二奉皇帝之命出使)

  王维也曾一度奉着皇帝的命令出塞,所以王维最能体谅元二此刻的心情。

  2、师:谁能给我们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送元二出使安西)还有谁补充一下,说得更具体:(王维送好友元二出使到安西。)

  3、谁知道安西?(安西在今新疆库车附近。新疆是中国最西边的一个遥远的地方。咱们一起看看安西。(欣赏课件3、4:安西图片)

  用你学过的词语概括安西给你的印象?(荒芜人烟、寸草不生……)

  3.师:打开书,结合课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二、情读古诗,想象画面,走入诗境

  (一)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1、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三个字“朝”、“舍”“更”(板书)它们在诗中怎么念?(课件出示5、)指名认读。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三个字的发音,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是多音字。(课件出示5)

  2、师:好,把这三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指名朗读古诗。(课件出示6)

  王维和他的好朋友元二都在长安居住,有一天,元二接受皇帝的使命去安西,唐人相送啊,送到渭城就不能再往西送了,因为渭城以西的路太难走了。于是,这两个朋友他们在附近的小旅馆住下。过了一夜,小声朗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景色?(课件出示7)(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指名回答。估计:小雨,柳树,客舍,酒宴。(板书:朝雨、 客舍、 柳色)

  (1)雨:什么时候的雨?这雨大吗?为什么说是小雨? 理解:浥:湿润(2)客舍 :这里指为客人设宴送别的地方(3)柳树:什么样的柳树?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4.师:嗯,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描绘的晨景。(课件出示8、9)这样的渭城美吗?

  师:这里的柳色——很新

  师:渭城这里的空气——很新鲜。

  师:渭城这里的旅舍——很干净,很舒适,还很清静。

  师:渭城这里的朋友——是知音,是故人

  你喜欢吗?把你的喜爱带进去读读这两句。(学生读诗)

  结合课后注释和美丽的画面,你能把前两句的意思讲讲吗?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从诗句中我们也知道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课件出示10:标划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二)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

  师过渡: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渭城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多么美的渭城啊!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我们读读后两句。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1、从课题和前两句古诗中,我们知道元二从渭城出发要去安西。结合文字,我们来看地图,(课件出示11)(介绍渭城、阳关、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关系。)(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县附近,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渭城:秦朝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2、介绍阳关:(出示课件12:阳关图片)这首诗中因为出现了“阳关”这个地名,这个地方从秦朝开始,一直是外来民族侵略我们汉族的必经之地。所以到了汉朝,汉朝的皇帝就在这建起了一道城关,叫阳关。

  3、(课件出示13:)这是从渭城到安西。它的实际距离大概有3000多里。有位诗人曾经这样描述这条路:“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唐·岑参)

  4、在古代是没有火车、汽车的。只有靠骑马走到安西,也要半年多,3000多里,元二这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生自由想象说)

  5、师:元二身负朝廷的使命即将出发,遥望安西、渭城两地,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课件图片欣赏14)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春意盎然、鸟语花香,安西那儿呢?(课件图片欣赏15)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诗人王维究竟是怎样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的呢?

  (课件出示16)(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

  5、学生自读古诗的最后两句,再指名读。

  (三)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元二即将远行,诗人举杯敬酒,此时此刻,有没有什么话要对他说一说呀?

  生: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师:好朋友,多么关心啊!

  生:元二,多带些水去,不要渴着了。路上要小心一点。师:想得多么细呀!

  生:元二,祝你一路平安!这一去就是一年,我会想着你的。

  来,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诗人和元二之间的临别话语。(播放课件16音乐:阳关三叠)

  同桌先说,再师生互说。

  2.师:可我怎么感觉到这不是一杯酒,这里面分明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这是一杯离别的酒,因为喝完这最后一杯,王维和元二从此分别。)

  师:一杯够吗?不够,再敬一杯

  生:这是一杯伤感的酒,好友分隔两地,岂能不令人伤怀?

  师:一杯能表达伤感之情吗?不够,再来一杯。

  生:这是一杯无奈的酒,谁愿意与好朋友分离呢?无奈这是朝廷下达的命令,难以违抗。

  师:真无奈,再敬一杯。

  生:这是一杯祝福的酒,诗人王维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

  那就让我们:“劝君更尽一杯酒”(生齐读)

  师:诗人劝了一杯又一杯,“更”是什么意思?(再)从“更”这个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深情厚谊,依依惜别、舍不得…….)

  4、指导朗读:

  A: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 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师:窗外,柳枝上那挂着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觉得这还是雨吗?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点点友人的泪啊!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看到柳树就想到分别。此时,他们还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吗?让我们带着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这份痛心,一起读这两句。(生齐读)

  5.一个“劝”字,一个“更”字,一个“尽”字生动地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友情。(板书:劝、更、尽)

  6、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

  三、音乐渲染,品味诗境,情读古诗。

  1、师: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情,这首诗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现在经久不衰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让我们边听边感受,在音乐声中把友人送别的情景读出来。 (自读古诗)(课件出示17)

  2、学生展示读古诗。

  四、课外拓展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收集的离别诗,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课件出示18、播放音乐“送别”)

  附送别古诗: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山中送别》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板书设计:20、古诗两首

  送元二使安西

  景:朝雨 客舍 柳色

  酒诉真情送故人

  情:劝 更尽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及点评 篇5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下面是四年级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欢迎参考阅读!

  《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第六单元的内容,《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反思。本单元以“人间真情”为主题。本课是第20课的第二首送别诗。由于学生在第一首送别诗时已经学会按照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式进行教学,所以本课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古诗言简意赅,意境深远。《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要丰富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研讨文教学更衣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我确立以读为本,利用层层推进诵读的方法,帮助学生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以情为切入点,通过触景生离情,寄情酒更浓,唱诗情难舍的方式,让学生体会离愁别绪。实现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古诗讲究飞白,本课,我利用悠扬的音乐,精美的图片,创设氛围。让学生展开想象,进入情境。如前两行锦绣春色的想象,把14个字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个个立体的场景,让学生入乎其内,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以读展现自己的所得。以柳带离别,利用读演的方式,体会老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意。当他们一唱三叹地吟唱着这首诗时,也埋下了对中国优秀文化赏析的种子。

  本课学生表现极为出色,课堂因他们而精彩,当场生成的读悟演评让我耳目一新,反而显得老师的语言是那样的匮乏无力。上过这课,真正感觉到孩子的力量,也更有了必须进步的危机意识。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及点评 篇6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动于高适与董大知己相别的感人情景,今天,让我们再走进清雨纷纷的渭城,领悟王维的送别情怀。

  (板书课题。)

  (开头的设计实际上就是为了后来引导学生感悟两首诗的异同作了一个铺垫,同时也试图创设一种情景,帮助学生快速的进入别离的情绪。)

  二、以读促悟,探究新知   

  1、课题入手解题析意:     

  师:同学们和老师轻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明白了什么?

  生回答。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诗的题目已经让我们获得如此多的信息,那诗的正文一定更值得我们去挖掘。现在请同学们初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生读文。

  师:好,同学们,我相信大家对诗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谁能说一说?

  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同学们概括领悟能力之强令老师折服,现在请同学们想想朋友送别时心情会如何呢?谁愿意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学生读文,并互相进行点评。并齐读。

  3、品词析句深入探究: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有感染力,如果我们想真正读出诗人的情怀,那只有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诗文的具体意思,现在请同学们由字到句再到篇的分析一下诗文意思。

  学生自学后有不懂的地方进行小组讨论。

  进行汇报。

  4、以情感人挖掘精髓:

  师:有了理论支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一定更声情并茂,谁愿意读一下?喜欢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

  生自愿读文。

  师:再读诗文,你对诗或者是诗人与元二之间的情谊有什么更深的感悟么?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回答。

  (此环节有太多令自己感动的地方,比如在设计上作到了从题目入手,带着目的去读,每一次读都有一定的任务,使学生从课的开始便保持着一种阅读期待,直到课程的结束。尤其是在分析诗句意思的环节,更是能够让学生从字到句,由句及篇的进行分析。除了在设计上自认经高老师指导后有了一定的进步外,在学生的表现中我更是体会到了什么是惊喜:首先学生能够认真的倾听别人的谈话内容了,并且能够针对其发言内容补充谈的不够具体全面的地方,尤其是有的同学还能够根据他人的发言激发自己的全新体验,听来让人耳目一新,像杨爽同学对“渭城朝雨悒轻尘”一句独特的理解,充满了儿童的天真,又充满那种儿童对友谊的珍重。

  当然,在本环节中也有着有待加强的地方,比如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变换一下小组发言人,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感受成功的机会)

  三、对比探究,拓展研读

  师:同学们,你有过和亲人、朋友离别的经历么?当时是怎样的情景啊?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谈的是那样的真挚,不禁让老师都感叹人间贵在有情在啊!也难怪高适和王维都能写下这样的旷世名篇,现在我们就重温经典,看看《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存在着怎样的异同?

  学生分析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试着通过朗读来表现不同。

  (这一环节的处理正如胜利小学冯老师所说,如果能够找两名同学分别诠释不同的诗,区分的效果会更好。)

  师:五千年的文明沉淀下多少绚烂的文化,古诗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万古流传,单是送别这一种主题,就留下多少名篇佳句啊,你知道哪些送别诗愿意和同学们分享?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或者学以至用也用送别诗中的佳句送予离别的亲朋表达自己的感情。

  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送别诗,更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

  四、总结升华,情为心声

  以情为结,让学生明白只要心中有情,一切都会很美好。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及点评 篇7

  1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要求的生字。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2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由形象识记转为意义识记,能借助教科书上的注释和工具书,展开较丰富的想象来理解诗意。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过去的经验,自主合作理解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评论(0)新设计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指名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一首送别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板书课题)

  二、知诗人,解题

  1、让学生齐读课题。

  2、从题目中,你们读懂了什么?(相机板书:王维送元二)

  3、如何理解“使”?(生说:出使)出使哪儿?(生说:安西)

  4、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对于王维你了解多少?(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谈谈对王维的了解,然后师出示王维的简介)

  过渡:同学们对王维已经有所了解,现在老师请大家自由朗读几遍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1)相机点拨“渭”和“浥”的读音。

  (2)谁愿意把这首诗流畅地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三、读古诗,悟诗情

  (一)学习前两句诗

  1、过渡“诗”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看看王维在这首诗中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我们先看诗的第一、二句。请同学们自己小声地多读几遍,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语,然后小组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师相机点拨学生理解以下重点词:“朝雨、浥、客舍”体会清新明朗。

  3、这么美的地方是在哪儿?(渭城)

  4、谁能通过读把你所知道的美景告诉大家?(出示第一二句)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指导读出美景。

  5、同学们读的真好!可是这么美得景色王维和元二有没有心情欣赏?(没)为什么?小组交流讨论。

  6、师预设学生会这样汇报,师相机评价:

  生1、因为元二是王维的好友,而元二要走了,他们很伤心,所以没心情欣赏。(你真会理解)

  生2、因为他们要离别了,大家舍不得,所以没心情欣赏。(你的感受可真深啊!)

  7、过渡:是呀!他们心中都装有“别”字,(依依惜别)就是因为他们想着离别,虽有良辰美景却无心留恋。所以读第一二句时,我们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不仅要读出没,还要读出他们的离别愁绪,,语调要低沉些,舒缓些)

  (二)学习后两句

  1、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朋友之间要分手了,元二要到哪里去?(安西)

  2、要经过哪儿?(阳关)阳关在哪儿?

  渭城到安西,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如果照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啊!当时阳关以西,是这样一幅情景:荒无人烟、黄沙满天,一路上陪伴元二的只有那荒漠和无尽的荒草。(大屏幕展示图片)

  3、元二即将远行了,好友分别。这一走,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请大家想想。

  4、学生思考、汇报,师预设学生会这样回答,师随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王维和元二的深厚情谊以及王维对元二的关怀:

  生1:元二你这一走,不知何才相见,我会想你的。你路上要注意安全,保重身体啊!(真不愧是好朋友)

  生2:元二你一走,什么时候再见啊,记得要给我写信呀!一路上陪伴你的只要荒漠,一个人影也没,你可要多带些干粮和水。(多么无微不至的关怀啊!)

  5、过渡:所以王维劝元二(出示后两句)生读----劝君更进一杯酒,因为(生读)-----西出阳关无故人。(齐读两次)

  6、这两句诗中有两个词,老师想考考大家?请看大屏幕:更尽、故人,谁理解了?(生答师点拨)

  7、这两句诗你们理解了吗?,谁来说说?(生说诗意)

  过渡:元二奉了皇上的旨意要到塞外去守护边疆,这一去,不知何日相见。王维对好友的情谊都浸透在这浓浓的酒中,所以他又劝元二(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西出阳关无故人。(课件出示)

  8、这杯酒喝下了吗?(喝了)顺势引导学生这是一杯怎样的酒?

  (离别的酒、友谊的酒、浇愁的酒,再次引出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感情朗读醉诗境

  已数不清这是多少杯了,再喝一杯,元二就要走了,请同学们站起来让我们在乐声的陪伴中,用深情的朗读送送元二吧!(课件出示)配乐读

  四、激情背诵

  读了这些送别诗,不管是怎样的送别都书写同一个字——情。“人间最美是真情”。就让我们再现离别之情吧!(学生练读、赛读达到背诵)

  五、拓展延伸

  其实在这浩瀚的唐诗宋词中,像这样送别朋友或思念亲人的名篇佳作还有很多,你还知道那些这样的诗词?课下搜集,咱在课外活动搞个送别诗朗读赛。

  板书

  20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王维送元二

  情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及点评 篇8

  一、设计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古诗涵盖面宽,意蕴深远,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送元二之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选编这两首诗的意图,一是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二是让学生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三、学情分析

  通过古诗吟诵活动的开展,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程度的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品味理解能力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此时学习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这样有一定深度的诗文可以将学生的古诗品读能力有一个阶段性的提高。

  四、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

  七、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阅读了解古代送别诗相关内容。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八、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镇街意见

  个人意见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阳关三叠》名曲,欣赏送别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送别诗,或联系实际,说说自己与亲友分别时的感受。

  2、通过回忆《赠汪伦》《别董大》等耳熟能详的送别诗,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

  3、介绍时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

  点评: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铺陈了一种调子,使学生很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来。

  4、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内容。

  5、引导学生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注意“鹤”的笔顺,“孟”的起笔,“陵”的读音。)

  6、读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1)师生交流有关“黄鹤楼”的资料。

  (2)课件展示黄鹤楼名楼风采,加深对这座江南名楼的认识。

  (3)师生交流了解“广陵”与“扬州”关系。

  (4)教师相机出示长江简图,明确诗中涉及的地名的地理位置。

  点评:古诗的写作年代距学生较远,长江简图的出示,不但有助于明确地理位置,更有助于理解“西辞”等词句内容。

  (5)师生交流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故事。

  (6)请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7)提示学法:搜集资料是理解诗题学习古诗的一个好办法。

  二、初读诗意,质疑梳疑。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并鼓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指名概述诗意。

  (2)质疑。

  (3)结合简图弄懂“西辞”等较简单的问题。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1、赏析“烟花三月”。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的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内涵,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在繁花似锦的花丛中,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雾气时聚时散,缭绕花间,也使人产生无限遐想。

  (3)师生共同在美好的音乐中想象“烟花三月”那令人神往的美景。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当时乃盛唐时期,整个时代也如“烟花三月”般美好,更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点评:“烟花三月”的理解是这首诗的一个重点,由学生生活体验入手,层层深入,使学生对其内涵有了广度和深度的认识。

  (5)指导朗读前两句。自由朗读、指读、评读、想象画面读等。

  (6)小结:名楼美景遥相送,诗情画意在其中啊!

  2、品析“碧空尽”“唯”等词语。

  (1)品析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

  (2)抓住“远影”“孤”等词体会李白目送帆影远去时间之长,对好友的情感之深。

  (3)带着自己的体会试读第三、四句。

  (4)指名读。师生评读,学生再读。

  (5)师引读。

  点评:师生互动,情感交融,把悟情推向高潮。

  (6)从最后一句中,换词理解品析“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挚友的一片深情,体味作者伫立江边时间之长,帆影“尽”而“情不尽”,“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的深情。

  (7)指导朗读后两句。及时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配乐朗读)。

  点评: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读中悟情,读中悟美。

  3、师生互动背诵读。

  五、学习第二首诗。

  1、讨论交流学习第一首诗的成功经验:解诗题,明背景;品词句,悟诗境;作对经,感诗情等。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3、各组汇报交流

  4、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了解安西、阳光等诗中所涉及地名的方位及相关知识;了解由于交通不便,从偏远的安西到阳关的送别,这其中的艰难;各抒己见体味“更尽一杯酒”的深刻内涵。

  5、比较两首诗的异同,诵读悟情。

  6、交流这两首送别诗共同的地方,试着思考其规律性。

  六、总体回顾,归纳升华。

  1、与学生交流本节课感受。

  2、归纳总结全诗。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

  七、复习巩固,背诵古诗。

  1、老师叙述诗句意思,学生默写相关词语和诗句。

  2、检查指正。

  3、在音乐声中有感情地背诵已学的两首古诗。

  八、探索规律,交流其他送别诗。

  1、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能说说你最欣赏的地方是什么吗?

  2、师生交流,赏析两首诗的语言和内在的情感之美。

  (语文凝练优美,意境深远。如:“孤帆”、“碧空尽”、“柳色新”、“更尽”等。)

  (情感真挚深厚,感动今人。如:“远影已碧空尽,仍不肯离去;已喝了很多酒了,还要更尽一杯。无限深情尽在不言中。)

  3、自古多情伤离别,离别诗儿有无数。下面请同学们把你课下搜集到的送别诗读给大家听。

  4、学生读《别董大》等诗。(注意送别诗与其他诗的区别)

  点评:引导学生自主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九、小组合作,读诗悟情。

  1、反复诵读搜集到的诗句,读准、读通、读顺。

  2、互相比较,寻找其异同点。

  3、提出问题,进行研讨。

  4、小组汇报,师生交流。

  十、拓展思路,进行练笔。

  1、人间最美是真情,同学们,我们也曾有过与亲人、朋友分别的难舍时刻,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能否用抒情的话甚至是诗的语文写一写呢?

  2、练笔。

  3、交流。

  点评:情感迁移,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十一、拓展思路,布置作业。

  1、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要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2、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搜集(如边塞诗)一类诗歌,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目送                       酒送

  情深意长

  点评:板书设计突出重点,突出情感,突出两首诗之间的联系与对比。

  问题探讨:1、小学中年级阶段学习古诗文,应该挖掘到何种深度?

  2、教师应如何引导,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到诗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感?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及点评 篇9

  一、找地名,初读解题

  (李叔同的《送别》引入古诗。)

  1、(课前播放幻灯片《送别》)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先生创作的这首《送别》,在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中尤其脍炙人口,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离情别怨”可以说是永恒的旋律。今天,我们将要送别的是千古传唱中的哪一曲呢?板书:

  送

  (播放课件。)

  2、读题,你从诗歌题目中明白了什么?理解“使”。解读“安西”:

  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3、初读全诗:

  (古诗幻灯片。)

  请大家大声地读读诗歌,注意把生字读准。

  找一找这首诗里还有哪些地方名?解读“渭城”:陕西省咸阳市东北,“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一样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这几个地名跟送别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细细地体味这首古诗。

  二、知诗人,以画解诗

  1、师:是谁送元二使安西?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一些什么?

  2、课件显示王维简介:

  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读王维的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你是从诗歌的哪几句中看到的?

  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

  板书:

  雨

  客舍:客中送客。

  板书:

  客舍

  柳:“留”的谐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板书:

  柳

  我们来读一读王维诗中的这幅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三、品诗意,三叹“故人”

  1、师:王维和元二是什么关系?从诗歌哪个词中直接可以看出?

  板书:

  故人

  2、师:再读读古诗,和同桌讨论一下,诗中哪些地方,还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

  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里读出他们是好朋友。

  师:(板书:酒)(播放课件)“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

  (离别的酒,友谊的酒,祝福的酒,连心的酒……)

  引读这是一杯( )的酒──生接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师:读读整首诗,再想想,元二和王维看到哪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透过客舍的窗外,他们看到了──(指板书:雨)

  师:女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透过客舍的窗外,他们看到了──(指板书:柳)

  师:男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指板书:客舍)王维为送友人,从长安一路送到离长安城三十里外的渭城,在此地的客舍摆上一桌酒席为朋友饯别。客舍,本来只是旅客的暂留之地啊,自己都漂泊在他乡,却要在这里送别朋友,怎能不伤感别离──齐读“劝君……”。

  4、师: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记不清说了多少遍祝福的话。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安西有多远?

  (课件显示地图。)

  师指地图:安西在远离中原的新疆,那时的安西时局常常动荡不安。

  渭城又在何处?

  (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阳关呢?

  (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一样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从渭城经阳关到安西,有多远?

  (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若是元二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马车,也要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到安西。阳关以西,千里迢迢,人烟荒芜。)

  师:自古人生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而此次朋友远离故人,奉命出使千里之外,此一去,固然也能得胜回朝,衣锦还乡,然而长途跋涉,其艰难痛苦,何以想象?况且古人说: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切换到幻灯片。)

  师: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却──黄沙满天。

  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却──满目荒凉。

  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

  (切换到古诗课件。)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生读“劝君……”。

  5、师: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门外的马车就要起程了,朋友之间就说最后几句话吧!快快把它写下来,可以是元二对王维说的,也可以是王维对元二说的。

  (背景音乐。)

  板书:

  依依惜别

  6、指名朗读依依惜别的话。

  四、明古风,体会别意

  师:你在课外还搜集了哪些送别诗?

  (课件别诗欣赏。)

  人生自古伤离别──配乐诵读别诗。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及点评 篇10

  【设计理念】

  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画、唱、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体味“景语皆情语”,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3、有感情的诵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

  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诵古诗,初读解题

  1、和着《阳关三叠》,大屏幕出示诗文。读题导入:

  运用组词,归类法教学“使”。

  2、元二谁?他与王维的关系?教学“故人”。

  3、元二出使至哪儿?(安西)解读“安西”。生找资料明确地点。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找地名,明了诗意

  1、找出诗中其他表示地名的词。

  (渭城、阳关。)

  2、探究以上两地点具体位置:

  生找资料──师补充──课件地图明确地点。

  3、课件同时出示标有三地名的地图:

  用上三个地名,再说说题意。

  (渭城──阳关──安西。)

  4、路程,体会离情:

  看地图,算算元二出使安西的大致路程。

  三、诗配画,领会诗旨

  过渡:王维不仅是伟大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画家。如果你就是王维,你若给自己的这首诗,配上一幅画,该画上些什么?需要强调些什么,并说说根据。

  (小组讨论──交流──点拨。)

  1、雨:

  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浥)

  2、客舍:

  客中送客。

  (王维是山西人,在陕西送别,倍感神伤。)

  3、柳:

  “留”。古人折柳赠别。

  4、酒:

  美酒?千杯万盏?借酒饯行。

  ……

  四、明古风,体味别意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还知道哪些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

  人生自古伤离别,配乐吟诵。

  五、悉评价,赏读古诗

  1、前人对此古诗的评价。“后之咏别者,众有千言万语,贻不出其意之外。”

  2、此诗的别名:《渭城曲》、《阳关三叠》。

  3、欣赏并咏唱跟据此诗创作的古曲《阳关三叠》。

  六、写回信,拓展延伸

  据说,元二来到安西一年后,曾给王维写过一封信,课件出示:

  王维兄:展信问安!记得去年今日……

  但由于年代的久远,这封信已残缺不全,聪明的你,能根据今天这堂课,补全这封信吗?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及点评 篇11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独树一帜。

  【设计理念】

  语文能力的本质是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能力,语文课就是要促进学生的言语和精神携手走向丰妙的境界。

  本节课教师引领学生扎扎实实的品析文字,以一首的学习带动多首诗的学习,以多首诗的补充促进一首诗的理解。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情感是诗的生命,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教学一二句扣住“柳”,体会作者营造的送别环境,感受美丽环境中那份浓浓的离别情;三四句扣住“酒”,体会这杯杯酒中融入的深情。

  本节课,既注重学生语言系统的丰富和优化,又注重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着力构建对话的课堂、诗意的课堂。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词语的情味,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3、感受诗人与好友的深情厚谊;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咀嚼和体悟重点字词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教学准备】

  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

  搜集送别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有一首曲子叫《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这首曲子是后人根据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创作的。

  (设计理念:人的情感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情境,儿童更是如此。优美、有些淡淡哀伤的古筝独奏《阳关三叠》,帮助学生架起想像的桥梁,将学生带到了几前年的渭城。入境,为理解古诗奠定基础。)

  (点评:新课程倡导,教学中老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此环节中,老师为学生展示古典乐曲《阳关三叠》,首先就为学生创设了诱发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动机环境。通过创设符合本节课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为学生提示了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理解诗意。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读准“朝”“舍”“更”的读音。

  3、引导学生理解“浥”“更尽”等字、词的意思。

  (设计理念: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初知大意,为深入理解古诗扫清障碍。)

  (点评:“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这一提问非常必要。的确,学生的阅读思维是看到信息后,信息马上会触动其思维,即可就会产生“这写的是什么呢?”的疑问,有疑问就有思考。老师此时提问,给学生提供发表感知课题、分析问题、交流逐步思维收获的机会,是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表现,也是了解学情、展开后面继续学习的前提,更是引发、培养学生学习时要产生问题的意识的需要。)

  三、感悟“柳”“酒”中蕴涵的情意。

  1、渭城这里的景色怎样,你是从哪些字、词感受到的?

  2、指导感情朗读。

  3、体会“柳”的寓意:一个柳字,你能读懂诗人的`情吗?带着这种情怀,再来读诗句。

  4、拓展关于“酒”的诗句,理解“酒”中蕴涵的情。

  写话练习:相聚的日子,他们曾————————

  5、这是一杯怎样的酒?

  6、感情朗读。

  (点评:文中情来自何方?靠咀嚼字面意思是很难生成的。“情”要靠“象”去显。老师紧紧抓住“柳”“酒”这一“诗象”,感悟古诗。将古诗化为画面:青青碧柳里诗人怎样的难舍难分?相聚的日子是怎样的其乐融融?由此来体会两人深深的情谊。,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也就品味出了。)

  四、互文理解,感情升华。

  1拓展:“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寒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从这首诗中体会什么?对比想象安西与渭城的不同。

  2感情朗读。

  3结合诗句“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体会别后的思念。

  4背诵古诗。

  (设计理念:引入王维《送间司直赴西安》帮助学生感受元二出使安西将要面临的艰难险阻,感受王维对好友离乡背井的牵挂、忧虑;引入王维的《山中送别》帮助学生理解王维对好友的无限思念之情。以一首的学习带动多首诗的学习,以多首诗的补充促进一首诗的理解,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五、拓展延伸。

  学生背诵课前搜集的其它送别诗。

  (设计理念:优秀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是我们民族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形式。优秀古诗文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中国古代诗歌中,送别诗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离别的人不同,但那份真挚的情意是相同的,此环节旨在以一篇的学习带动多篇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情感的迁移。)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及点评 篇12

  教学目标

  1.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收集描写友情方面的名诗名句。

  2.安西指的是现在哪个地方?

  3.王维和元二在分别的时候可能说些什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

  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

  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

  指名回答。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名句?

  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

  3.师:这浓浓的友情,这难以割舍的友情,就这样在人们之间一直传递着。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4.师:看课题,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了课文。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谁知道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个什么地方?

  师补充: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师:这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送别诗。打开书,结合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二、情读古诗,想象画面,走入诗境

  (一)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1、   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板书)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指名认读。

  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字的发音,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是多音字。

  师:好,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指名回答。

  估计:生:小雨,柳树,客舍,酒宴。

  4.师:嗯,让我们闭着眼睛想一想,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学生读诗)结合课下注释,你能把前两句的意思讲讲吗?(学生讲诗意)

  师:这是你自己理解的,真了不起。

  5.师:谁还想读?

  指名美读。

  6.师: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

  生齐读。

  7.引导学生背这两句。指名背诵。

  (二)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

  1.就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从课题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师:我们来看地图,从地图上看,只有这么短,而实际距离呢?大概有3000多里。我们来看这段文字

  那时火车只通到西安,从西安到新疆,我们有时搭车,有时还步行,整整走了二个多月,终于来到了新疆,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说。

  ──《母亲和我们》.韩天航

  这是我国当代作家协会会员韩天航描写他小时候去新疆的情景。而在古代是没有火车、汽车的。可以想象在古时那得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旅途中元二可能会经过……(师拖长声音引学生说出重重山,万条河)还可能要经受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气候、路上遇到什么意想不到的事等等……是啊!出使西域,张骞用了十三多年,苏武用了十五年……。这酒中能不盛满了一份思念吗?

  是呀!西出阳关荒漠绝域,安知千里外,不有风兼雨。朋友保重啊!这酒中分明有一份祝愿。千种语言,万种情感汇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师问:元二啊元二,既然去安西这么艰辛、危险,你为什么还要去安西?估计:皇帝下的命令谁敢不从?

  4.师讲解: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经常有关于贸易或外交活动。从军或出使阳关(唐出使西域的必经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但作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于是,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他的朋友。这份情可谓重矣!

  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里。正在惜惜相别。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一下。

  5.生齐读。(注意听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尤其是“故人”)

  (三)抓“劝”、“更”想象当时情景,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好一个“劝”字啊!(板书“劝”)我们想一下这是谁在劝?(副板书:谁在劝)说说你的理由。

  生回答(估计:诗人在劝元二)师:只是王唯在劝吗?先放到这,让我们来想一下,诗人可能在和元二说些什么?师引导学生说课前准备的话。(指名叫五位学生,当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2.师: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情景。(师拿道具酒杯。)

  (1)难忘当初,我们一起饮酒赋诗,纵吗驰骋,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可这一切美好的快乐时光一去不复返了,怎不让人有种落花流水的伤感呢?罢罢罢,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齐读后两句。

  (2)元二啊,你到了异地他乡,言语  不通,水土不服,想念故土又身不由己,那时的孤单又谁和你一起承担呢?人生难得一知己,可我又不能随君远去,哎,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齐读后两句。

  (3)元二啊,你这一走,我们再难相见,送君钱里终须一别,就此分手吧,愿我们美好的情感温暖你的旅程,祝愿你在安西那遥远的边疆建功立业,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齐读后两句。

  师范读全诗,师有感情朗读。

  语已多,情未了!

  师: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领了,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

  师: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会不辱使命,扬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纪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尽孝,心中又平添几许惆怅,还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这里谢你了!

  师:我实在舍不得你们啊,还有家中犬子尚还年幼,就请王兄,多加指点。

  …….

  3.师:这是他们在互相劝。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啊!而现在两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痛心,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一起读这两句。

  生齐读

  4.师:就这么喝啊说啊,说啊喝啊,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刻到了,不得不分开了。什么也不说了,什么也不能说了,就让所有的情都化在这杯酒里吧。那就更进一杯酒吧!(板书“更”字)。读。

  5.师:窗外,柳枝上那挂着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觉得这还是雨吗?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点点离人泪啊!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看到柳树就想到分别。此时,他们还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吗?让我们再读这一句。

  6.一个“劝”字,一个“更”字,生动的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板书:友情)

  7.师:这两句中有一个生字:君。(师板书)谁能组词?(多组几个。)

  三、音乐渲染,品味诗境,情读古诗。

  1.让我们在静静的读古诗,体会一下诗的意境。

  师放音乐生默读古诗。

  2.学生展示读古诗。

  四、走出文本,回归现实,练习写话

  1.这首诗是描写友情的极品,当时曾被人们编成乐曲,这就是著名的《阳关三叠》(师板书)广为传唱。尤其后两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是著名。想一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也可以用这两句。

  2.生:……

  3.师:对,学过的好诗、好句、好词要学会运用。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可以为你的文章添色。

  4.师:此时,可能你也有些话想对朋友说,或者你也有一个和你分开很久的朋友,拿出你的笔和纸,把它写出来。

  (提醒学生用上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名句为文章添色。一句两句即可。)

  5.音乐。学生写,师巡视。

  6.示读。

  五、总结升华

  师: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还有亲情,乡情,师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间真情吧!课下同学们可以找一下王维的其他诗篇进行阅读积累。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及点评 篇13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

  舍、君。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能默写古诗。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4、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搜集和读熟几首送别诗,如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赠汪伦》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李叔同的《送别》。

  【教学过程】

  一、解题意

  1、谈话导入:

  你尝试过与亲人分别的滋味吗?心情怎样?

  2、回顾自己熟悉的送别诗,再读一读。

  3、引出课题,释题意:

  元二:作者的朋友,姓元,排行老二。

  使:出使。

  安西:地名,位于今新疆库车现附近。

  二、知作者

  作者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音乐家,他听说友人元二要远赴西北,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为老朋友送行。

  三、读诗文

  1、自由读。

  2、同桌或小组合作读,不懂的地方共同探讨解决。

  3、交流读书情况:

  ⑴ 你读懂了哪一句?

  ⑵ 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熟读成诵。

  四、入诗境

  1、听《阳关三叠》曲,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朝雨、柳树、王维和元二依依不舍的情景。)

  2、找出课文相关的地名。

  3、看地图,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交通状况:

  从渭成到安西约3000公里,按照当时的交通状况,最快就是骑马,也要半年才能到达。体会作者为什么要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为老朋友送行。理解“客中送客”

  4、启发想象:

  元二即将起程,这一去也许三年五年才回来,也许十年八年也回不来,甚至一辈子也回不来,如果你是作者,你还有什么话对他说,请写下来,再读一读。

  5、同桌分角色表演,再指名交流和评议。

  五、选作业

  (任选一题。)

  1、诗配画。

  2、把这首诗改编成故事。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及点评 篇14

  《送元二使安西》是北师大版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它是唐代诗人王维的晚年之作。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护边疆的诗。诗歌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的地点、时间。环境虽美,但送别友人,心情却十分沉重。后两句写别前劝酒,实际是借酒消愁。敬酒赠言,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关怀及深厚的友情。这两句通过特定动作与语言的描绘,回环映衬,在殷勤劝酒中包含着惜别的深情和对友人的关切与祝福。

  【教学理念】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体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所以学习古诗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民族这独特的文化;学生才懂得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丰厚孩子们的人文素养!

  【学生分析】

  学生以前学过王维的诗,对诗人有一定的了解,能较流利的读出古诗,借助老师的视角能知道本课诗的写作方法先描写景物再抒发感情,但对诗中蕴含的感情理解得不够到位,诗的韵味没有感情地朗读出来,需要老师及时的点拨。

  【设计思路】

  1、理解诗词句,边悟情。

  2、“以读为本”,始终让“读”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

  3、在教学中设计“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环节,让学生不仅读懂一组送别体诗歌,而且让他们初步领会这一类诗歌的表达方式,这样会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会写要求的生字。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二〉能力目标

  1、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方法】

  以情景教学法为主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作者简介、关于柳树的典故、有关送别诗的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过程】

  一、巧妙导入,激趣感染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的进入送别题材的古诗意境中。]

  2、过渡:是呀,李白的这首〈赠汪伦〉写出了古人那种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板书课题)

  二、读懂诗题,了解作者

  1、让学生齐读课题。

  2、从题目中,你们读懂了什么?(相机板书:王维 送 元二)

  3、如何理解“使”?(生:出使)出使到哪?(生:安西)

  4、谁能读好这个题目?(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在“二”字后面停顿)

  5、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对于作者王维你们了解多少?(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谈自己对王维的了解)

  [设计意图:诗缘情而发。所以学习古诗,首先让学生明白诗题的意思,了解诗人,这样可以为后面学习古诗奠定基础,也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

  三、理解诗意,入境悟情。

  (一)、粗读正字音。

  1、过渡:同学们对王维的了解可真多!现在老师想请大家自由朗读几遍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生自由读)

  2、相机点拨“渭”和“浥”的读音。

  3、谁愿意把诗流畅地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全班读)

  (二)、细读解词句,品诗情

  理解第一、二句诗

  1、过渡:“诗”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看看王维在这首诗中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我们先来看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请同学们自己小声的多读几遍这两句,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字词,然后小组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主要点拨学生理解以下重点词:

  “朝雨、浥、客舍、青青、新”,并结合“朝雨”图、“客舍”图、“柳树”图去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理解字词,是创造了直观、生动情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重点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为下面悟诗情奠定了基础。]

  3、这么美的地方是在哪?(渭城)那你告诉同学们渭城在哪?(学生答)请你们认真的看图,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美景描绘出来?(指名答)

  4、谁能通过读把你所知道的美景告诉大家?(出示古诗一二句)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相机评价,指导读出美景。

  5、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可是这么美的景色王维和元二有没有心情欣赏?(没有)为什么?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6、教师预设学生会这样汇报,教师相机激励性评价:

  生1:因为元二是王维的好朋友,而元二要走了,他们很伤心,所以没有心情欣赏。(你真会理解)

  生2:因为他们要离别了,大家都很舍不得,所以没有心情欣赏。(你的感受可真深!)

  生3:因为他们充满了离别愁绪,心里很难过,不舍得离开,所以没有心情欣赏。(你也很会体会!)

  7、过渡:是呀,他们心中都装有“别”字,(板书:依依惜别)就是因为他们想着离别,虽有良辰美景却无心留连!诗中提到了柳树,你们知道古时关于柳树的典故吗?(学生汇报)

  8、点拨:你是怎么知道的?(从网上收集的)看,多会学习的孩子!“柳”与“留:谐音,还表示挽留之意,看着这满目青青的杨柳,朋友终将远离而去,他俩怎不伤感离别呢?所以,读一二句时,我们还该读出怎样的情感?(不仅要读出美,还要读出他们的离别愁绪并从停顿、语调要相对低些,舒缓些,声音相对低沉些去指导学生品读。)

  理解三四句

  1、过渡: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朋友之间要分手了,元二要到哪里去了呢?(安西)

  2、要经过哪?(阳关)阳关在哪?(学生答)

  过渡:(出示线路图)同学们请看,这是渭城——这是阳关——这是安西,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如果是照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呀!

  3、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当时阳关以西,是这样一幅情景。你能说一说吗?(指着图说)让学生通过看图,感受到阳关以西荒无人烟,黄沙满天,也就是一路上陪伴元二的只有那荒漠和无尽的荒草。

  4、过渡:元二即将远行了,好朋友要分别了。这一走,也许两年,也许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能相见。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呆会告诉老师。

  5、学生思考、汇报,教师预设学生会这样回答,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体会王维和元二深厚的感情,以及王维对元二的关怀:

  生1:元二,你这一走,我们可能很久都不能相见,但我会想你的。你路上可要小心,注意安全呀!(真不愧是好朋友呀!)

  生2:元二,你这一走,不知何日才能回来,记住多给我写信呀!一路上陪伴你的只有荒漠,一个人影都没有,你可要多带些水和干粮去,不要渴了和饿着了。(多么无微不至的关怀呀!)

  生3:元二,路途那么的遥远,这一路上只有你一个人,我又不能陪在你身边照顾你,你可要注意身体呀!(真会为好朋友着想!)

  生4:元二,等你回来以后,我们都变老了,我都认不出你来了。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对话,去解读和领悟王维的内心,这既是一种想象语言训练,又是对朋友情的感悟。实际上还表达了学生自己的心声,文与人、人与己的相遇交融。]

  6、过渡:所以王维劝元二(出示后两句)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因为(生读)——西出阳关无故人。(齐读两次)

  7、这两句诗中有两个词,老师想考考大家?哪两个词呢?请看(点击更尽、故人)谁理解了?(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8、这两句诗的意思你们理解了吗?谁来说说?(学生说诗意)

  9、过渡:元二奉了皇上的旨意要到塞外去守护边疆,这一去,不知何日才能相见。王维百感交集,对朋友的深挚情谊都浸透在了这浓浓的酒之中,所以他又劝元二(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西出阳关无故人。(课件出示最后两句)

  10、喝下这杯酒了吗?(生:喝下了)

  11、顺势引导学生,预设学生可能会这样回答,通过点拨,导读,让学生融入诗情中:

  师:这是一杯怎样的酒?(生:离别的酒)

  师:既然是离别的酒,喝一杯够不够?那么王维又劝元二——(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又是一杯怎样的酒?(生:友谊的酒)

  师:友谊的酒就更应该多喝一杯。——(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还是一杯怎样的酒?(生:祝福的酒)

  师:祝福的话儿太多了,知心的朋友,再喝一杯吧!——(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更是一杯怎样的酒?(生:浇愁的酒。)

  师:离别的愁说了说不完,远行的人,喝了这杯浇愁的酒吧!——(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感情朗读醉诗境

  1、过渡:已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再喝一杯,元二就要走了,请同学们站起来让我们在音乐声的陪伴中,用深情的朗读送送元二吧!——《送元二使安西》……(课件出示诗歌,并配音乐《阳关三叠》)(全班读)

  2、指导学生背古诗,配上音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诗的词句,感悟诗句、走进诗的意境,是深入理解古诗内涵、体会作者感情的重要一环。整个环节的设计是“以读为本”,始终让“读”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以“以读代讲”的魅力,去引领学生进行一次精神的洗礼,从而感受王维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四、拓展诗,升华情

  1、过渡:其实在浩瀚的唐诗宋词中,像这样送别朋友或思念亲人的名篇佳作还有很多很多,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诗词呢?

  2、学生背诵其他送别诗。

  3、老师这也收集了两首,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董大》)然后教师讲这两首诗的诗情。(课件出示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董大》)

  4、过渡:同样是送别诗,所表现出来的韵味是不同的。你们自由读读这两首诗,体会体会。(随机:自由读,分组读不同的诗,全班读)

  [设计意图:以一首诗带动学生对同类诗的了解,既拓展了学生视野,又增加了学生积累,让其进一步了解了不管是怎样的送别诗,所体现的诗境都是人间真情。]

  五、小结:

  同学们,读了这些送别诗,不管是怎样的送别都书写着同一个字——情。“人间最美是真情”。就让我们今后继续畅游在古诗的海洋里,不断诗化我们的心灵吧!

  七、作业超市(自选作业:三选一)

  1、做个小书法家:默写古诗并把收集到的其他送别诗摘抄到积累本上。

  2、做个小画家:通过绘画画出诗的意境。

  3、做个小作家:把对这首诗理解的情境写成小短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及点评 篇15

  教学目标

  1.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收集描写友情方面的名诗名句。

  2.安西指的是现在哪个地方?

  3.王维和元二在分别的时候可能说些什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

  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

  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

  指名回答。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名句?

  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

  3.师:这浓浓的友情,这难以割舍的友情,就这样在人们之间一直传递着。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4.师:看课题,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了课文。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谁知道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个什么地方?

  师补充: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师:这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送别诗。打开书,结合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二、情读古诗,想象画面,走入诗境

  (一)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1、   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板书)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指名认读。

  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字的发音,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是多音字。

  师:好,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指名回答。

  估计:生:小雨,柳树,客舍,酒宴。

  4.师:嗯,让我们闭着眼睛想一想,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学生读诗)结合课下注释,你能把前两句的意思讲讲吗?(学生讲诗意)

  师:这是你自己理解的,真了不起。

  5.师:谁还想读?

  指名美读。

  6.师: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

  生齐读。

  7.引导学生背这两句。指名背诵。

  (二)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

  1.就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从课题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师:我们来看地图,从地图上看,只有这么短,而实际距离呢?大概有3000多里。我们来看这段文字

  那时火车只通到西安,从西安到新疆,我们有时搭车,有时还步行,整整走了二个多月,终于来到了新疆,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说。

  ──《母亲和我们》.韩天航

  这是我国当代作家协会会员韩天航描写他小时候去新疆的情景。而在古代是没有火车、汽车的。可以想象在古时那得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旅途中元二可能会经过…… (师拖长声音引学生说出重重山,万条河)还可能要经受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气候、路上遇到什么意想不到的事等等……是啊!出使西域,张骞用了十三多年,苏武用了十五年……。这酒中能不盛满了一份思念吗?

  是呀!西出阳关荒漠绝域,安知千里外,不有风兼雨。朋友保重啊!这酒中分明有一份祝愿。千种语言,万种情感汇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师问:元二啊元二,既然去安西这么艰辛、危险,你为什么还要去安西?估计:皇帝下的命令谁敢不从?

  4.师讲解: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经常有关于贸易或外交活动。从军或出使阳关(唐出使西域的必经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但作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于是,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他的朋友。这份情可谓重矣!

  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里。正在惜惜相别。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一下。

  5.生齐读。(注意听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尤其是“故人”)

  (三)抓“劝”、“更”想象当时情景,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好一个“劝”字啊!(板书“劝”)我们想一下这是谁在劝?(副板书:谁在劝)说说你的理由。

  生回答(估计:诗人在劝元二)师:只是王唯在劝吗?先放到这,让我们来想一下,诗人可能在和元二说些什么?师引导学生说课前准备的话。(指名叫五位学生,当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2.师: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情景。(师拿道具酒杯。)

  (1)难忘当初,我们一起饮酒赋诗,纵吗驰骋,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可这一切美好的快乐时光一去不复返了,怎不让人有种落花流水的伤感呢?罢罢罢,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齐读后两句。

  (2)元二啊,你到了异地他乡,言语  不通,水土不服,想念故土又身不由己,那时的孤单又谁和你一起承担呢?人生难得一知己,可我又不能随君远去,哎,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齐读后两句。

  (3)元二啊,你这一走,我们再难相见,送君钱里终须一别,就此分手吧,愿我们美好的情感温暖你的旅程,祝愿你在安西那遥远的边疆建功立业,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齐读后两句。

  师范读全诗,师有感情朗读。

  语已多,情未了!

  师: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领了,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

  师: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会不辱使命,扬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纪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尽孝,心中又平添几许惆怅,还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这里谢你了!

  师:我实在舍不得你们啊,还有家中犬子尚还年幼,就请王兄,多加指点。

  …….

  3.师:这是他们在互相劝。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啊!而现在两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痛心,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一起读这两句。

  生齐读

  4.师:就这么喝啊说啊,说啊喝啊,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刻到了,不得不分开了。什么也不说了,什么也不能说了,就让所有的情都化在这杯酒里吧。那就更进一杯酒吧!(板书“更”字)。读。

  5.师:窗外,柳枝上那挂着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觉得这还是雨吗?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点点离人泪啊!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看到柳树就想到分别。此时,他们还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吗?让我们再读这一句。

  6.一个“劝”字,一个“更”字,生动的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板书:友情)

  7.师:这两句中有一个生字:君。(师板书)谁能组词?(多组几个。)

  三、音乐渲染,品味诗境,情读古诗。

  1.让我们在静静的读古诗,体会一下诗的意境。

  师放音乐生默读古诗。

  2.学生展示读古诗。

  四、走出文本,回归现实,练习写话

  1.这首诗是描写友情的极品,当时曾被人们编成乐曲,这就是著名的《阳关三叠》(师板书)广为传唱。尤其后两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是著名。想一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也可以用这两句。

  2.生:……

  3.师:对,学过的好诗、好句、好词要学会运用。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可以为你的文章添色。

  4.师:此时,可能你也有些话想对朋友说,或者你也有一个和你分开很久的朋友,拿出你的笔和纸,把它写出来。

  (提醒学生用上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名句为文章添色。一句两句即可。)

  5.音乐。学生写,师巡视。

  6.示读。

  五、总结升华

  师: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还有亲情,乡情,师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间真情吧!课下同学们可以找一下王维的其他诗篇进行阅读积累。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教材安排《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为一课,所以备课时,无形中,便将两首古诗进行了对比:其作者都是唐代的;都属于送别诗;前者诗人送友人去的是一个繁华的地方——扬州,以目相送;后者诗人送友人去的是一个荒凉的地方——安西,以酒相送。

  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此时主客彼此可能有许多话要说,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而,饮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离别饮酒,自不同于久别重逢那样的痛快酣畅,总不免有些苦涩的味道。但是这一斟一酌,情意却格外重。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即写出了主客依依惜别的心情。两人对饮,一杯又一杯,主人总觉得似未尽意,总是劝客人再饮一杯。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朗读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大多数学生学生学的很好,能入情入境地朗读,但有少部分学生课堂注意力不够集中,我想可能是由于自己的语言激情不够,没能把学生完全带入到诗的意境当中去.

  人们都说讲公开课,是一见非常劳心的事,确实如此,可在这备课的过程当中,我也成长了不少。

  窦桂梅曾说过:“公开课是我成长最好的熔炉,上公开课相当于公共演出,准备演出的过程,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是很好的锤炼。”每一次公开课后,都会有新的收获,而把这些收获和经验积累起来,那会是一笔多么宝贵的财富啊!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及点评 篇16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书写“陵”字。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背诵古诗。

  2.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阶梯引领,逐层悟情。

  1.晓诗音。

  学习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送元二使安西》。

  学情调查:哪些同学课前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一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借助注释把它读正确。

  学生自由读诗。(老师板书课题)

  指名读。

  预设:

  (1)读准多音字“舍”“朝”“更”。

  (2)题目的正确朗读是教学的难点,可引导学生在弄懂题目的意思之后,再正确朗读。      齐读古诗,检测学习效果。

  2.明诗意。

  (1)我们学古诗仅仅会读还是不够的,(板书:知诗音)还要-----(板书:明诗意)

  (2)怎样才能弄懂诗的意思?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预设:

  朗读品悟;了解诗人;串词连句法;读诗文、想画面,结合注解。

  (3)同桌之间试着来说说《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的意思

  预设:“浥”“更尽”“新”的理解。

  3.悟诗情。

  (1)寄情酒更浓。

  过渡:通过你的讲解,一幅朋友送别图在我们的脑海中展现。元二与王维到底是怎样的一对朋友呢?再次默读古诗,想一想,:你是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预设:

  抓“劝”“更”“尽”等字的理解,感受好朋友送别时的情景。

  抓“酒”中所蕴含的情感,感情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千古名句来体会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触景情更深。

  过渡: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透过窗子,向外望去,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师:配乐读诗)是什么又勾起了他们离别的伤感?

  预设:

  抓“雨”“柳”,等景物来感受朋友间离别的愁绪是越来越浓。

  配乐读全诗来感悟此景让老朋友更加的难分难舍。

  (3)世事难料情难舍。

  过渡: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车马已经备好,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时间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吗,安西呀,你能离我近一些吗?这可能吗?安西有多远?

  预设:

  出示《元二出使安西图》来感受渭城与安西之间的距离。

  对比古今的交通工具,来体会古人离别容易相聚难。

  介绍背景:王维在元二走后的几年后便去逝,此次的告别竟成了绝别。 

  (板书:悟诗情)是啊!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谁记下了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请站起来,让我们一起背诵读这首古诗,铭记这份的送别的情意吧!

  (巧搭“音”“意”“情”学习阶梯。通过借酒抒情,借景叙情,背景升情三大环节,使学生融入文本,感悟诗情,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二、方法运用,自主解读。

  1.在我国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造成离别容易相会难,所以描写送别的诗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首投影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上一首诗的学习,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应该---师生总结学法

  3.同桌之间运用方法合作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对比学习悟诗情:请同学们再读一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联系我们刚才学习的《送元二使安西》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预设:都是写送别,都是送好朋友(故人),都有景物的描写。

  王维借雨、柳、酒抒发了对元二依依不舍之情,李白送好友孟浩然又有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呢?

  多元理解“黄鹤楼”“烟花三月”感情朗读体会离别的悲伤。

  理解“孤帆”“尽”“唯”感情朗读体会李白送孟浩然时的依依不舍。

  二.能不能把这首千古佳诗记在心中!师生共同背诵。

  三、拓展延伸,多元抒怀。

  总结:不论是以酒相送的酣畅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说到底都是因为朋友之间有一份他们都是在(以情相送) 

  因为有了情,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才被称为民族的瑰宝啊!

  四、作业:

  搜集描写送别的诗。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及点评 篇17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独树一帜。

  【设计理念】

  语文能力的本质是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能力,语文课就是要促进学生的言语和精神携手走向丰妙的境界。

  本节课教师引领学生扎扎实实的品析文字,以一首的学习带动多首诗的学习,以多首诗的补充促进一首诗的理解。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情感是诗的生命,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教学一二句扣住“柳”,体会作者营造的送别环境,感受美丽环境中那份浓浓的离别情;三四句扣住“酒”,体会这杯杯酒中融入的深情。

  本节课,既注重学生语言系统的丰富和优化,又注重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着力构建对话的课堂、诗意的课堂。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词语的情味,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3、感受诗人与好友的深情厚谊;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咀嚼和体悟重点字词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教学准备】

  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

  搜集送别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有一首曲子叫<<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这首曲子是后人根据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创作的。

  (设计理念:人的情感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情境,儿童更是如此。优美、有些淡淡哀伤的古筝独奏《阳关三叠》,帮助学生架起想像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理解诗意。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读准“朝”“舍”“更”的读音。

  3、引导学生理解“浥”“更尽”等字、词的意思。

  (设计理念: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初知大意,为深入理解古诗扫清障碍。)

  三、感悟“柳”“酒”中蕴涵的情意。

  1、渭城这里的景色怎样,你是从哪些字、词感受到的?

  2、指导感情朗读。

  3、体会“柳”的寓意:一个柳字,你能读懂诗人的情吗?带着这种情怀,再来读诗句。

  4、拓展关于“酒”的诗句,理解“酒”中蕴涵的情。

  写话练习:相聚的日子,他们曾————————

  5、这是一杯怎样的酒?

  6、感情朗读。

  (点评:文中情来自何方?靠咀嚼字面意思是很难生成的。“情”要靠“象”去显。老师紧紧抓住“柳”“酒”这一“诗象”,感悟古诗。将古诗化为画面:青青碧柳里诗人怎样的难舍难分?相聚的日子是怎样的其乐融融?由此来体会两人深深的情谊。,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也就品味出了。)

  四、互文理解,感情升华。

  1、拓展:“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寒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从这首诗中体会什么?对比想象安西与渭城的不同。

  2、感情朗读。

  3、结合诗句“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体会别后的思念。

  4、背诵古诗。

  (设计理念:引入王维《送间司直赴西安》帮助学生感受元二出使安西将要面临的艰难险阻,感受王维对好友离乡背井的牵挂、忧虑;引入王维的《山中送别》帮助学生理解王维对好友的无限思念之情。以一首的学习带动多首诗的学习,以多首诗的补充促进一首诗的理解,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五、拓展延伸。

  学生背诵课前搜集的其它送别诗。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及点评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