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映日荷花别样红——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别样解读

映日荷花别样红——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别样解读

契合伴侣 点赞 分享
映日荷花别样红——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别样解读

微信扫码分享

映日荷花别样红——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别样解读(精选15篇)

映日荷花别样红——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别样解读 篇1

  最近,听了一位老师执教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执教老师整堂课都在极力渲染荷花的美,通过图片、视频、音乐,引导学生想象作者笔下荷叶的绿、荷花的美,激发学生的喜爱之情。我不禁心存疑惑,这首诗仅仅是一篇普通的写景诗吗?如果是写景诗,那题目为什么告诉我们,诗人在早晨送别好友林子方;如果是送别诗,通篇为什么只是写景,却不见别情?真是咄咄怪事!

  课后,就这个问题我与执教老师以及同年级组的老师进行探讨,他们都一口咬定,这不是送别诗,就是一首写景诗。我一时哑然,但又心有不甘,于是查找了许多资料,但都没有找到确切答案。的确,在唐诗宋词中,只要题目中有“送别”之意的,均表现了“别情”,或者是“挥手自兹去,啸啸斑马鸣”的不舍;或者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或者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鼓励;或者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豪迈;或者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情……而这首诗却不曾流露出片言只语的别情,的确有点另类。

  但是,“自古多情伤离别”,古人交通不便,一别之后,再见遥遥无期,比起今人更“伤”得厉害,杨万里莫非与常人相左?非也!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是古代诗人常见的表现手法。难道这首诗不可以理解为,诗人借西湖景,抒离别情吗?于是我豁然开朗。诗人与好友即将分别,一时默默无语,见到接天的莲叶,满湖的荷花,诗兴大发,即兴吟诵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其实是在暗示好友:西湖的景色这么美,你还是再逗留几天,好好地欣赏这西湖的美景吧。这样解读,诗人对友人的眷恋之情,不就跃然纸上了吗?可是好友执意要走,诗人干脆就祝愿友人前程如接天的莲叶一样无穷碧,事业像映日的荷花一般别样红。

  行文至此,还是怕自己的解读牵强附会,还要试图为自己的理解寻找注解,于是再上网查询。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我在百度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词条中找到一句话:“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我终于长舒了一口气。

  江南人留客不说话,只有那小雨唰唰地下;杨万里恋友不流露,只有那荷花别样地红。

  外一篇

  这诗的真实意思与景色其实毫无关系!

  首先得说明一下,这林子方是谁呢?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皇帝御前办公室的一个秘书,别看官不大,可是天天的在皇帝眼前出现,再加上小伙子本身聪明很得皇帝喜欢,于是破格提拔连升两级,调任外省做官。这林子方自然是高兴极了,于是收拾行李准备上路。那这杨万里又是谁呢?相当于现在的御前办公室秘书长吧。此人也很欣赏林子方,和林子方关系也不错,当他得知林子方外派做官后很是着急,为什么呢?你想啊这近水楼台先得月啊,在皇帝身边多容易有发展啊,就算是个小官,可能天天见到领导,有表现的机会还愁没前途吗!于是他就想劝林子方留下,就算是升迁也得就地升迁,别离开皇帝的视线。可这话又不能挑明了,于是就写了这首诗送给他。

  诗是这样写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面蕴含了什么意思呢?首先这“毕竟”二字就表明了杨万里的迫切心情,“西湖”代指当时的首都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六月天”是什么呢?去过杭州的人都知道,阴历六月的杭州就一个特点——热!所以前两句的意思就是说,毕竟你是在全国最炙手可热的地方,这里的机会、环境是与别处不同的。后两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天”暗指天子,也就是最高统治者,“日”是太阳,这里也是暗指皇帝,所以这两句的意思就是,“因为你能‘接天’,也就是能见到天子,所以你这片普通的莲叶才会无穷碧,也只有在太阳地下的荷花才会红的与众不同!”说白了,就是你离开皇帝的视线就什么都不是了。可惜的是林子方并没读懂诗中暗含的玄机,一拍大腿叫到“好诗啊!好诗!”然后翻身上驴,从此消失在白茫茫的历史长河之中。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就能得出什么是定向移情,就是要懂得说话人话中的特殊含义,就是咱们常说的“话里有话”,只有这样才能抓住生活中的细节,做一个高情商的人。

映日荷花别样红——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别样解读 篇2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670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中的一首古诗。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句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教学目标

  1、 理解“毕竟”、“映日”在诗句中的意思。

  2、 背诵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 悟 诗 情,感 悟 祖 国 山 河 的 美 好。

  教学难点

  用 自 己 的 话 说 出 诗 境。

  教具准备

  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采取措施

  1、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强化教学。

  2、 结合“乐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达到课堂教学“学中乐”

  教学课时

  一 课 时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理 念

  一、 激趣导入: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如画。从白雪皑皑的北国到诗情画意的江南,从苍茫无限的草原,到郁郁葱葱的林海,每一方山水,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请同学们欣赏图片。(出示课件中的祖国风景图)

  我们的祖国不仅山美、水美、诗也美,千百年来,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我们班的同学爱读诗、也爱背诗。今天,你们愿意再背几首吗?

  1、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背诵以下诗句。(出示《山行》、《小池》、《敕勒歌》、《望庐山瀑布》四首古诗及动画)

  2、这几首古诗有什么共同之处?

  这几首古诗都是写景的,都歌颂了祖国壮丽的山河。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景的古诗。(板书课题)    应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祖国风景的美好,激发学习兴趣。    应用课件中的动画,以图释义,回忆以前学过的写景的古诗,导入新课。    二、 知诗人,解诗题。

  1、齐读诗题。

  2、介绍作者。

  3、解诗题。

  这首诗写了哪里的景色?从哪个字眼可以看出来?

  介绍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古往今来,人们用最美好的语言赞颂西湖,又用最凝练的语言对它的风景作出了不同的概括。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说法是西湖十景。(出示课件中的西湖十景图)

  同学们,西湖美吗?看过如此美丽的西湖,此时此刻,你想对西湖说点什么呢?(同学们谈感受)

  作者杨万里为我们介绍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在诗句中找一找吧!    用多媒体展示西湖美,激发学生学习这首古诗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 读诗句,识新词。

  1、 自由读。

  2、 指名读。

  3、 齐读。

  毕竟:到底。

  四时:四季,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季节。

  接天: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

  映日:阳光照射。

  让学生通过读,体会诗句。

  四、 抓字眼,明诗意。

  “诗情画意”,我们要融入诗情,感悟画意,先要把诗读懂。怎样才能把诗读懂呢?要学会“抓字眼,明诗意”。请同学们看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话说给小组的同学。

  1、学习小组展开合作学习。

  2、汇报自学情况。

  3、师讲诗意,生答诗句。

  4、读全诗,体会每句话的意思。

  诗是最凝练的语言,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西湖,看一看诗句的风光吧!(出示古诗的动画)    让同学们根据课件中的注释,理解诗句。再通过课件中的动画,体验诗人的感情,进一步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五、 想画面,入诗境。

  我们在西湖的一只游船上,在朝阳辉映下,这无边无际的特别红艳的荷花和这一眼望不到边的碧绿莲叶,真是美不胜收,妙不可言呀!真是“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示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1、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诗的前两句用感叹句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情,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诗意用感叹句来表达一下你的心情。

  3、说话练习:

  (1)西湖太美了,不仅……而且……

  (2)无论是……还是……,西湖都……

  生闭上眼,假想在西湖的一只游船上伴随着轻快的音乐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师读本段话创设情境,让学生更进一步感悟诗情,感悟祖国山河的美好。    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达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六、 感情读,悟诗情。

  风光迷人的西湖,孕育了这千古流传的诗句,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美丽的西湖景美、诗更美。请同学们伴随着轻快的音乐读一读诗句吧!    学生配乐(课件中的音乐)读全诗感悟诗情。

  七、 拓展延伸。

  让我们再来欣赏两首描写西湖的名诗。(出示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湖楼醉书五首》的读音和图片)

  我们的祖国,江山如此多娇,让我们用最美的语言描述她,用最美的诗句吟诵她,用最美的歌歌唱她吧!(出示祖国风景图,伴音乐,师读本句话,结束本节课)    通过课件中的读音、图片和歌曲,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西湖的美、祖国更美。

  本资源转载于网络。

  使用本站搜索引擎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查找本课更多资料!

映日荷花别样红——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别样解读 篇3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通过比较阅读了解本诗特点(“诗中有画”、先直抒胸臆,再具体描述等)。

  3、通过文本细读,想象画面,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二、预习作业:

  1、正确、大声地朗读这首诗,将自己对诗的理解用声音读出来(用节奏、轻重音等方式);

  2、熟读,争取上课前能够做到接近背诵的程度;

  3、对不理解意思的字与词,查一查工具书;

  4、制作一张简单的表格,比较一下这两首诗的异同,可从时间、地点、颜色、景物、诗人当时心情等你认为值得比较的方面来进行。

  三、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利用比较阅读简析本诗,兼巩固前诗,初读本诗。

  用表格对前面一课所学的诗歌《望湖楼醉书》进行简单分析。

  朗读诗歌《晓出》。(抽加齐读)

  解决重点字词,相互解释诗句,全班交流。

  交流预习表,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第二板块——分析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明示“诗中有画”,告知这是中国相当部分古诗的典型特点。

  欣赏诗——出示画《江雪》;

  欣赏画——出示本诗。

  讨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你看到了什么?

  在讨论中,将对诗句的理解融为一个整体。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第三板块——了解本诗先直抒胸臆,再具体描述的写法特点。

  通过和《饮湖上初晴后雨》比较,了解本诗先直抒胸臆,再具体描述的写法特点,这也是本诗流传千古的原因之一;通过和《望湖楼醉书》比较了解本诗夸张手法的运用。

  第四板块——精细化朗读诗歌。

  教师出示一些提示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对本诗的朗读;

  个人揣摩朗读;

  小组交流朗读;

  全班交流朗读——要说出如此朗读的理由。

  第五板块——作业

  可以搜集描写西湖和荷花的诗歌,尝试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赏析。

映日荷花别样红——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别样解读 篇4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   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 轼

  hēi yún fān mò wèi zhē shān  

  黑 云 翻 墨 未 遮 山 ,

  bái yǔ tiào zhū luàn rù chuán  

  白 雨 跳 珠 乱 入 船 。

  juǎn dì fēng lái hū chuī sàn  

  卷 地 风 来 忽 吹 散 ,

  nwàg hú lóu xià shuǐ rú tiān  

  望 湖 楼 下 水 如 天 。

  3、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   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   介绍作者背景

  苏轼(1037-1101),北宋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三苏”。他的诗自然豪放而又富有理趣,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二、 自由阅读,注词释义,理解诗意。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又名“看经楼”。五代时越王所建。在今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

  醉书:喝醉酒时所写。

  翻墨: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

  遮:遮蔽,遮盖。

  白雨: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

  跳珠:雨水打在船上,溅起的雨滴像乱蹦乱跳的珠子。

  卷地:大风翻卷着从地上吹来。

  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古诗今译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1、   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   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

  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3、   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   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   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   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   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三、 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1、   思考并讨论:

  1)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2)   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   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4) 名句赏析——“白雨跳珠乱入船。”

  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2、   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   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 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   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

  (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2、 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板书设计:

  黑 云          翻 墨         未 遮 山   

  白 雨          跳 珠         乱 入 船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古诗问文高度概括、精练含蓄的特点,以及时代的变迁,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用一个词来形容荷花或荷叶。(课件出示:荷花、荷叶)

  2、同学们说得多美呀,我们一起去西湖看一看吧。(课件出示:荷花录象)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最想干什么?

  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和你们一样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古诗)

  二、学习古诗

  1、自读古诗,读正确。

  2、指名读古诗。(男女各一)。

  3、那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的。

  4、还有那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我们第一次和这首诗亲密接触,就有不小的收获,再来读读,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三、再次学习交流。

  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三个)

  在知道诗的大致意思后,我们也只是知道了个大概,学了点皮毛,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四、深入研究学习。

  1、你还想深入了解些什么? 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它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相反,更加显示了作者驾驭文字能力的奇绝和构思的巧妙。

  2、就近找学习伙伴讨论,反馈交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同学们你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那些词句写出了西湖的美,把它读得特别好,那些词句写出了对友人的眷恋,也把它读好。同桌试试吧。

  3、看着这满湖的荷花,你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4、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的读一读。(配乐)

  5、背下来行吗?试试吧!

  今译   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

  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

  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

  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五、以前也曾学过一首写荷花的诗是什么?(课件出示:小池)]

  1、这两首诗有什么不一样?

  2、你喜欢那一首,为什么?

  六、西湖是世界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绘西湖美景的诗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七、这些诗是我们古代先辈为我们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也来学学古人,用我们自己手中的笔,来夸夸我们的杭州西湖,写一两句诗。老师已经拍下了几张西湖的照片,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照片)

  选其中的一幅照片写,五言或七言都可。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反馈交流。

  八、总结:愿我们杭州西湖越来越美。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映日荷花别样红——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别样解读 篇5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了西湖盛夏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之情。教学这首古诗,我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抓住诗眼,挖掘诗的内涵。

  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本首诗歌的诗眼就在“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中的“毕竟”。“毕竟”既把诗歌要写的特定节令下的特定景色作了限定,集中在写“不同”,又突出诗人对眼前景色的由衷赞美,乃至惊叹之情。我抓住这两字诱导,提挈全篇,重点在引导学生理解“风光不与四时同”,让学生知道夏季中有三个月,六月居末,荷花最旺之时,景色尤美。

  二、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体会诗的意境。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教学时,我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像,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如鱼之江海中,自有无穷乐趣,而后发现情致理趣所在。在初读之后,我让学生头脑中留下一个大概的印象,然后看图画学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解诗人写西湖六月中“毕竟不同”的“风光”,捕捉了西湖特有景物“莲叶”和“荷花”,写出了它们一望无际和亭亭直立的形态,赋予了它们“无穷碧”和“别样红”的色彩,红绿相映,荷日生辉,写足了西湖的美景。

  拓展阅读,培养诗趣,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诗前让学生阅读、收集大量与“荷花”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

  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诗歌内涵的理解,古诗的诵读指导,我将会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改进。

映日荷花别样红——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别样解读 篇6

  送别诗一直是我喜欢的,感觉也是擅长的。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我通过情境画面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湖的美景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景有了初步的感知。在具体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通过展示层层叠叠的荷叶连绵到天边,在阳光的照耀下荷花显得格外娇艳的影像图片。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妙之处。

  古诗的语言很凝练,读起来琅琅上口,富于音乐美。个体的朗读可以让他们更完整地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颂读中,在读中感受古诗中的诗情画意,在读中领悟到诗句蕴含的情感。所以,在品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划出节奏和重点。

  有些同学朗读古诗,往往读得呆板,没有节奏感,不吸引人。通过范读、指名读等方式,鼓励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富有情感的朗读,尽量做到声音高低相宜,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悦耳动听,努力将自己和听众带入诗的意境之中。最后,朗读古诗,除了读出节奏与重音外,还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情来。

  自己感觉教的很成功,这时,一个平时不太爱发言的男生发问了:"老师,我怎么也弄不明白,这首诗的题目叫《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可诗中一个字也没提到送别,却描写夏天碧绿的荷叶、鲜艳的荷花,这是为什么呢?"这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呀!祥和的教室里顿时嚷开了,"是呀,我们已经学过的送别诗很多,如《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都写出了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的依依惜别之情。可这首诗一个字也不提。是呀!这诗的诗题叫《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可从诗的字面内容连送别之情的痕迹也找不着呢!

  我暗自思忖,不敢冒昧开口。只好说:"同学们,你们可真会读书呀!敢于质疑,大胆挑战先人的创作是多么不易呀!不过,这首诗题目和内容究竟有何联系?是否真有问题?这个问题我暂时不回答,今天的家庭作业就是回家查阅有关杨万里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资料,我们明天再来交流解疑好吗?""好。"孩子们雀跃起来。就这样我为自己找了个台阶,平息了那一幕尴尬场面。

  课后我迫不及待地请教同行,认真仔细地翻阅参考书,一丝不苟地查阅有关资料。终于研读出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写景道情"的古诗内涵。我恍然大悟,难怪杨万里被誉为"南宋四家",原来他这首送别诗竟是如此清新含蓄,藏而不露。貌似"咏荷"诗,竟是"情中状景,景中溢情"呀!

  再上课时,我胸有成竹地走进教室,直扑昨天师生的课堂"疑点",正准备滔滔不绝地陈述此诗到底情归何处时,却被学生抢占了说话权。望着孩子们一张张求知的脸,一双双充满探究充满智慧的眼,我会心地笑了。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这首诗我不是已经上过几次了吗?而且我每次都备了课才上呀,可是竟有如此尴尬的场面出现,让自以为是的我一时语塞。我到底在怎样备课呢?这真深钻了大纲,研读了教材吗?

  小语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欣赏、理解、和评价的能力"。

  而我和文本很好对话了吗?是否真正走进文本?是否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些都让我为自身语文素养的浅薄而汗颜。更不用说培养学生能力了。通过自我反思,自我学习,我知道了古诗本身其内涵就是丰富的,是多元的。因为诗中作者所处的年代、环境、心境的不同,导致对诗的境界和情感的理解也是多元的。

  作为现代人,认识古诗是一种心理历程,学习古诗更是一种心理体验。我们在读诗时除读其韵律美,还应体会其意境美、情感美。

  在教学古诗时,更要把古诗作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载体,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认识古诗。让师生真正走进古诗,走进诗人的心路旅程,去感悟,去发现。而且通过反思我再次震撼在"学生无尽的创造潜能"和"强烈的探究意识"之中。他们是一个个独具慧眼的探究者,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独特丰满"的哈姆莱特呀!我庆幸我及时保护了这一个个充满灵性,满怀探究求知欲的孩子。想到这里,我禁不住在教室里踱着方步。再次吟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情’"。此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映日荷花别样红——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别样解读 篇7

  执教这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我遵从了从整体感知到品读悟情,再到感情诵读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教学从学生出发,在读诗题(净慈寺、林子方)、明题意、明诗意、品诗境、悟诗情等教学环节上都一一落实。上完这节课,我也知道了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1、课堂上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及时调整教案,真正做到学定教。

  在教学“接天莲叶无穷碧”这句时,当我提问“莲叶怎么就接到天了呢?”学生都说莲叶很多,这时我反问他们“难道是莲叶长得很高,一直长到天上去了?”如果此时,我能及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在他们说莲叶多时顺势引导他们向远处看,你们看到了什么?再向远处看,看到了什么?学生可能就会顿悟不仅莲叶多,而且面积广,给人一碧万顷的感觉!

  2、课堂上“写”的落实。

  整节课教学下来,学生读了,诵了,背了,但学生却没能拿起笔写一写。语文教学要扎实听说读写的.训练,学生书写习惯的养成,书写能力的提升、情感的内化都离不开写!如果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能安排3---5分钟的时间,学生或写古诗,或将自己从这首诗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景象动笔写下来,这样学生的能力又会有一个新的提升!

映日荷花别样红——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别样解读 篇8

  教学目标:

  1、读通诗句,理解诗句意思,能形象感受语中描绘的景色之美。

  2、熟读成诵,感悟诗句意境,理解诗人对友人含蓄的眷恋之情。

  3、感受诗句的语言美,初步学习吟诵。

  教学重难点:

  1、用语言形象描述诗句内容。

  2、感受诗句中作者隐含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揭题解题

  1、出示诗题。请看诗题,来,读一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读了这个诗题,你从中了解了什么?

  (时间:晓,早上。地点:净慈寺,在西湖边上,是西湖历四大名刹之一。人物:林子方,事情:送)连起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3、说诗人:好像缺了个主语,谁在送林子方?学过杨万里的诗吗?谁来背两句。发现这些诗都是写什么的?(板书:景)

  杨万里的诗写得好,尤其擅长写景。因为啊,他常常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善于从中发现别人不易察觉的美(板书完成:眼中有景),山川、河流、春风、秋雨、夏荷、冬雪等等都被他写成诗,以至于他的朋友跟他说了这样一句玩笑话:处处山川怕见君。你看,这些山水一碰到你,就被你写到诗里,连它们都怕了。

  过渡:现在,我们来读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多人读,(适当评价语速,节奏,押韵、音乐的美感)。

  3、a.下面,请你们来读前四个字,我来读后三个字,一起找一找诗歌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b.调换,我来读前四个字,你们来读后三个字。

  c.我来读题,你们读诗句。

  4、整体感知:刚才,同学们反复读了好几遍诗,读得很美。

  5、你读懂了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吗?(整理归纳为:西湖的荷叶与荷花)

  6、了解西湖:是啊,如果说杭州是人间天堂,那么西湖就是天堂里最美的一颗明珠,其中,西湖十景尤其美。哪十景呢?(师细数)。能看出这首诗写的是哪一景吗?(曲院风荷)

  此时,诗人来到西湖,为何不写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断桥残雪?那为何也不写雷峰夕照、南屏晚钟、三潭印月?

  (此时是六月,盛夏,其它的地方还无法看到最美的景色,只有西湖那一池荷花开得正盛。)

  7、师:诗人的视角是多么独特的啊!写景,就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别之处。请同学们再默默地读一读这首诗,你也来关注一下这些景物的特点。说说看,诗人见到的是怎样特别的莲叶,又是怎样特别的荷花呢?

  诗人见到的是(接天,无穷碧)的莲叶。诗人见到的是(映日,别样红)的荷花。

  理解词义,别样红,红得怎么样?(鲜艳,通透)指导朗读,特别是“无穷”、“别样”。指名先读词,再齐读。

  8、这两句诗,是千古名句,你觉得写得美不美?美在哪里?

  a、诗的对仗美。评价:你关注到了诗句的结构,是的,对仗使得诗歌更有节奏感。

  b、诗的色彩美、视觉美(醒目,亮丽)。评价:你注意到了作者的遣词造句。c、诗的场面美(大气磅礴的美、壮美)。评价:你很有想像力。

  9、指导朗读

  10、同学们,面对这六月西湖的美景,八百多年前的杨万里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八百多年后的你想怎么来描绘它?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语言训练:你看……(可以观察图中荷叶的颜色、形态、整体到局部、修辞运用、优美词语、引用学过的课文语句等)

  11、正是这绿叶红花,让诗人深深陶醉其中,不禁发出这样的赞叹:出示前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饱含着作者的赞叹?是啊,遍览山川的杨万里只到过西湖吗?但“毕竟”是西湖的风光最美啊?只有西湖六月有莲叶荷花吗?但“毕竟”是西湖六月的荷花最美啊。来,读好它。

  12、能背了吗?一起来背诵这首古诗吧!

  三、探究问题,体会诗中的情感美

  1、真美,可是,同学们,当我们从这一池荷叶荷花中抬起头来,再来读题时,你有没有发现新的什么问题?(这是一首什么诗?有送别之意吗?有林子方吗?)全写的是西湖的景色,文不对题啊。

  2、想解开这个疑问吗?听老师来读读这段文字,你可能会产生不一样的想法。

  师读诗人与林子方的背景资料

  林子方曾担任皇帝的秘书。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强国主张、抗金建议,也曾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两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

  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林子方甚是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杨万里虽然不这么想,但还是尊重林子方,并写诗相送。

  此时,你能说说,诗人为何要写这西湖的美景来送别友人吗?指名交流。

  3、让我们再往这首诗里面走走。荷,被国人付予了多种的意义。(相机出示荷的含义)你认为诗人写荷相送,可能还想表达什么?

  荷,迎骄阳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所以荷花在人们心目中是真善美的化身.她的花语是:清白、坚贞和纯洁。是佛教中神圣吉祥的名物,也是友谊的种子。

  总结:是啊,西湖的这片美景在诗人的眼中,而与林子方的这份深情,在诗人的笔下。(板书:心中有情,笔下有神。)

  4、来,读好这首诗。

  四、积累送别诗

  送别是古诗中一种常见的题材,因为古人交通和通讯不发达,一旦别离,再见面就很困难,有时甚至成为永别,于是,诗人就把这种离别的情感化成了诗文,回忆一下,你能背上两句送别诗吗?

  1、交流,评价。

  2、比如现在这个环境,你觉得用哪一句诗待会儿送送老师比较合适?

  五、学习吟诵

  同学们读得越来越有味道了。想不想读得更好听?古人吟诗摇头晃脑、抑

  扬顿挫,简直是一种享受,这就是吟诵,古人都是先吟后写。今天老师也简单

  地教一下大家吟诵的方法。吟诵,我们一般遵循这样的规律:平长仄短韵字延。一三五-不管,二四六分明。出示:老师根据这一规律,为这首诗标好了符号,我们一起来加上手势试着吟诵一下。

  带领吟诵多遍。

  六、练习书写(相机作为作业)

  一首好诗,不仅要理解,要会吟诵,更要把它端端正正地写在我们的笔端。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认认真真默写这首千古名诗。

  七、作业

  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比较阅读两首诗的异同。

  板书设计:

  眼中有景心中有情笔下有神

映日荷花别样红——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别样解读 篇9

  师:千年之前,杨万里在净慈寺送别自己的好友林子方,眼前是这一望无际、满目碧绿的莲叶以及映日别样红的荷花,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开心。

  师:是这样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生:原本,诗人想到要和朋友告别,心里是非常难过的。但是,他看到莲叶无边无际,荷花在朝阳的照射下这么美,诗人的心里能不开心吗?

  师:是啊,要和朋友告别了,即使眼前是这么美的景,诗人能真正开心起来吗?

  (生思考了一会。)

  生:我觉得不可能,只能让诗人暂时忘记与朋友分别而已。如果朋友又要走了,诗人一定会依依不舍的。

  师:嗯,我觉得你体会得很真切,真正把自己放到了诗里,说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这首诗里,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接天的荷叶与这别样红的荷花呢?

  生:我觉得荷叶仿佛就是作者,荷花就好象是朋友,荷花要有了荷叶才更美,他们就像这荷叶与荷花一样,永不分离。

  师:非常独特的理解!还有吗?

  生:我觉得诗人与朋友就像这些荷叶,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直到永远!

  师:你的理解也不错!

  生:我觉得诗人与朋友就好比是天和荷叶,朋友虽然离开了,但他们的心永远在一起,心心相印!所以诗人要说“接天莲叶无穷碧”。

  师:多么丰富而又与众不同的理解啊!诗的语言是凝练的,但它的内涵是丰富,我们读诗就要读出不同的理解与感受来。现在,你真正理解诗人写莲叶与荷花的用意了吗?

  生:理解了,是为了表达自己与友人之间这种依依不舍之情。

  师:对,这就叫一切景语皆情语。其实,我们在前一课中也曾经学过相似的写法,还记得是哪一课吗?

  生:爱如茉莉。

  师:非常正确!有时,我们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而是把这种情寄托于某种事物之上,通过描写这种物巧妙传达自己的这种情,这就叫借景抒情。现在,你能把诗人的这种情感通过朗读传达出来吗?

  生练读。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评析

  古诗是非常凝练的,寥寥数语,却能传达非常丰富的内涵。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到位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需要老师巧妙地加以引导点拨,这样才能让学生的理解层层深入,达到极至。在这一实录中,我抓住学生认识上的不足之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学生在老师的追问下,开始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反思自己原先的认识。最终,在原认识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现。至此,老师并没有轻易放弃,而是再次引导学生关注文本。通过反复研读诗句,学生有了富有个性,不同层次的理解。虽然,这不是标准答案,但是这种认识是多元的、可贵的,这是学生深入阅读的心灵体会,是学生自我生活经验的一种积淀与反映,更是学生与作者情感的碰撞。这种情感体验没有距离,它穿越千年,在读者与作者之间构建了一座心灵之桥。这种情感,使得这短短几十字的古诗散发出浓郁的芳香。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它必有其内在的价值。不管在什么时候阅读,都会像窑藏的美酒一样,历久弭香,经久不衰!

映日荷花别样红——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别样解读 篇10

  从诗题看,这是诗人早晨出门送友时即景发兴之作。净慈寺,杭州西湖边上的一个古寺,今存。林子方,作者的朋友。这首诗写的是杭州西湖的景色,表现了诗人美好的情怀。西湖的美是多彩多姿的,该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去描写她的美呢?绝句这种短小精粹的诗体,不允许作者面面俱到地铺叙。于是,诗人选取了眼前所见的莲叶、荷花,予以集中描绘。头两句,概括抒写西湖的六月,六月的西湖,切时切地。指出六月西湖的风光毕竟不同他时他处,即不同于西湖的其他时节,不同于六月的其他地方。这就有力地吸引着读者,把读者的思绪带进西湖美景中去。四时,通常指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应当理解为六月以外的时节。

  怎么个不同呢?三、四句,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碧万顷、连接天日的荷塘景色:那碧绿色的莲叶,极目一望,无际无涯;在这莲叶中间,挺立着一朵朵红得特别出色、红得特别艳丽的荷花。荷花为什么这样红?因为朝阳映照其上,增添了无限光彩,所以显得如此美丽动人。这两句是对偶句子,“莲”、“荷”本是一物,而诗人把二字错开使用,避免了重复,可见其苦心。莲叶“无穷碧”是“接天”的结果,荷花“别样红”却是“映日”所致。

  在这里,我们看到古代诗人在描绘自然景物时,善于捕捉典型形象入诗,随物赋形,敷色设彩。杜甫写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牧写过“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都是运用色彩相互衬托的典型例子。杨万里的这首诗也是这样,抓住红日照耀下的莲叶、荷花来描写,莲叶“碧”而无穷,荷花“红”而别样,红绿相映,荷日生辉,使形象和色彩百倍地明亮起来。

  历代描写西湖的诗词不少,流传下来的篇章在艺术构思、表现手法上多不雷同,富于创造。柳永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名句,苏轼有《饮湖上初晴后雨》名篇。苏诗表现了西湖在晴天和雨雾中的变幻景象,并且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比喻,为西湖写下了千古绝唱。杨万里这首七绝写在苏轼之后,却又找到了新颖的构思,从而创造了不同于苏诗的独特的意境。此诗色彩鲜丽,境界开阔,情意酣畅,语言却平白如话,别具一格。这说明即使是表现已被人写过无数遍的题材,只要匠心独运,另辟蹊径,写出自己独有的感受,也是能够翻出一番新意来的。

映日荷花别样红——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别样解读 篇11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送别诗,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花荷叶作为写作对象,抒发诗人对西河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了西湖盛夏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诗人的热爱之情。教学本课我试图将音乐和文学综合起来,让学生一边欣赏秀丽的风光景色和优美的音乐中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在执教的过程中,我有三点欣喜的发现:

  一、多媒体课件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学习兴趣。

  在课程的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欣赏西湖的风光影像资料,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这样的吸引让他们更认真地朗读古诗,想去看看诗中到底写了一些什么?在之后指导朗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句子时,我同样展现了一段莲叶荷花相映衬的影像资料,学生看影像资料的时候,不时地发出“啊”的惊讶声,所以情不自禁地和我一起颂读古诗。在朗读中能够专注,接下来的背诵就显得容易多了。

  二、充分地朗读让学生更好的如情入境。

  小学语文的课堂上,朗朗的书声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读,让学生个体朗读的机会很多。个体的朗读可以让他们更完整地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颂读中,把自己的感受用语言表现出来。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教学时。我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像,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如鱼之江海中,自有无穷乐趣,而后发现情致理趣所在。

  三、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孩子语文素养的发展。

  搭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的首要就是要把课堂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所以,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读中提高普通话的水平,在读中感受古诗中的诗情画意,在读中领悟到诗句蕴含的情感。正因为充分、认真地读,所以在初读之后学生发现西湖六月的荷花最美。而在熟练的背诵古诗之后,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这是一首送别诗,但是诗中没有写离愁?”的问题,通过谈话交流,他们更是悟出了诗句背后蕴藏的点点离愁、丝丝眷恋,想象到了那一番依依惜别的场景。这都是得益于课堂上他们有充分的时间理解、颂读、思考的结果。

  四、抓住诗眼,挖掘诗的内涵。

  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本首诗歌的诗眼就在“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中的“毕竟”。“毕竟”既把诗歌要写的特定节令下的特定景色作了限定,集中在写“不同”,又突出诗人对眼前景色的由衷赞美,乃至惊叹之情。我抓住这两字诱导,提挈全篇,重点在引导学生理解“风光不与四时同”,让学生知道夏季中有三个月,六月居末,荷花最旺之时,景色尤了解诗人写西湖六月中“毕竟不同”的“风光”,捕捉了西湖特有景物“莲叶”和“荷花”,写出了它们一望无际和亭亭直立的形态,赋予了它们“无穷碧”和“别样红”的色彩,红绿相映,荷日生辉,写足了西湖的美景。

  当然,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说实话,当我在进行“指导朗读诗”这一环节时,心里有点虚。因为我一连点了两三个孩子,他们都读不准,更不要谈对诗题的理解了。因为在执教的过程中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所以在“指导朗读诗题”和之后的颂读、背诵古诗的环节中,我就只想着:要让孩子们读好,通过反复地朗读,美美地颂读一定可以改善他们的朗读情况。事后想一想,自己完全可以通过机智地调整教学环节来提高课堂的效率。比如在指导朗读诗题时,我可以让孩子们找一找“时间、地点、事件”帮助他们读懂题目的意思;而指导朗读,我的带读和范读也可以帮助他们更有效地读准、读好诗句。但是通过这次的比赛,促进我不断完善自己。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会克服犯同样的错误

映日荷花别样红——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别样解读 篇12

  一、     教材简析:《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这是一首以写景代送别之作。作者以眼前景物入诗,构思别致,给人以美的享受。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理解“毕竟”、“映日”、“别样”等词的意思;  2、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二)能力目标:    1、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已的所想、所感;    3、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三)情感目标:    了解诗所描写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三、教学重难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四、教学设想:   本设计将“感悟诗意、品味诗情”作为研读目标,运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模式,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环节中处处以学生为主,努力体现“以课本为凭借,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现代教学理念。并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创设氛围,再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提供有关资料(作者、时代背景、字词意思、课外阅读资料等),给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提供平台。五、媒体选用情况表:内容要点学习水平媒体类型媒体内容要点使用时间资料来源媒体作用媒体方式导入注意反应cai课件文字(三首送别诗)1分钟自制创设氛围边读边想范读感受cai课件声音、图像、文字(西湖美景)0.5分钟剪辑整体感知引入意境边看边听作者简介知识cai课件文字表达(作者、时代背景)0.5分钟自制提供资料了解作者边听边记感悟诗意理解接受cai课件文字表达(字词句意)因学生而定自制提供资料帮助理解学生自查感情吟诵理解接受反应cai课件音乐、图像(西湖美景)1分钟剪辑再现意境边播放边写吟诵写写画画品味诗情接受反应组织cai课件背景音乐5分钟剪辑渲染气氛、交流边播放  边写画、交流欣赏积累知识拓展cai课件文字(杨万里其它诗作)2分钟自制提供材料边看边读边记六、教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过程: 1、创设氛围,导入课题: (1)cai课件出示:《别董大》(高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赠别》(杜牧),学生读诗; (2)问:这三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送别之作) (3)师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送别之作——《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2、初读古诗,引入意境: (1)cai课件出示:西湖初夏时的美景,范读课文;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cai课件)。3、小组交流,感悟诗意: (1)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讨论、解读诗意,遇到困难时,可点击鼠标,在多媒体课件中查找自已想要了解的内容; (2)各小组推选一名学生在全班交流,学生自由更正、自由补充。教师归纳、点拨。 (3)cai课件:再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学生反复吟诵古诗。4、写写画画,品味诗情: (1)各学习小组用自已喜欢的方式,把诗中所描绘的意境表达出来。(cai课件播放背景音乐,学生作画、写话等) (2)交流、评析。5、拓展阅读,积累语言: (1)cai课件出示:杨万里的其它诗作,学生自已吟诵; (2)选一首自已喜欢的诗改写成短文; 附:(一)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西湖六月                                         独特景致不与四时同                                                            欣喜心情 莲叶   无穷碧                                        美好风光荷花   别样红   (二)教学流程图八、形成性练习: 1、课外搜集、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作,选一首自已喜欢的诗改写成短文; 2、课外搜集、背诵其它写送别的诗词。

映日荷花别样红——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别样解读 篇13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体会“无穷碧”和“别样红”的丰富内涵。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2.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3.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重点词语“无穷碧”和“别样红”的意思。

  2.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教学难点:

  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诗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读着诗题,你知道了送别的什么?

  送别的时间是早晨,从“晓”字中可以看出;

  送别的地点是净慈寺外;

  送别的人是林子方。

  3.小结:净慈寺,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寺庙。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个朋友。这一天,林子方正要到外地做官,杨万里在西湖边上送别他。按照我们过去读过的送别诗的内容来猜猜,你认为这首诗中,诗人会写些什么?

  (离愁别绪、临别嘱托、牵挂不舍……)

  4.过渡:那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就让我们来走进这首诗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两三遍,注意读准生字,把诗读通读顺。(生自由读)

  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读准了没有。(指名两生,师生正音)

  3.古诗还要读出节奏韵律,像这样(范读首句),谁再来读读?(指名两生,评价)

  4.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三、自学古诗,理解大意

  1.诗读正确了,那这首诗的意思呢?轻声读,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想象画面,看看读懂了什么?和同桌说一说,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在上面做个记号。

  2.有不懂的字词先提出来。(交流重点字词)

  毕竟:到底。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本诗指除六月外的其他时候。

  接天:与天相接。

  映日:映照着太阳。本诗中映照的是朝阳。(从题目的“晓”字中可以看出)

  别样:特别。

  3.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交流古诗大意,两生左右,鼓励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描述)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其他时候相比确实不同。与天相接的莲叶绿得无边无际,映照着阳光的荷花显得特别的鲜红。

  4.找朋友

  诗句诗句意思连线。

  5.填写诗的内容

  晓出---------------送---------------

  ------------------------

  毕竟----------------------,

  风光----------------------。

  --------------------无穷碧,

  --------------------别样红。

  6.指名填空。。

  7.理解了诗的大意,相信我们能读得更好了,谁来试试?注意读出诗的味道。(指名评价)怎样才能读得更有感情呢?让我们品诗、赏诗,走入诗境。

  四、品读诗境,感受画面

  1.欣赏荷叶荷花的图片,播放音乐

  2.交流看完图片后的感受。

  3.看哪,那绿色的莲叶,极目一望,无边无际;那艳丽的荷花,娇艳妩媚,辉映朝阳。你能通过朗读,把这样的美景留在每个人的心中吗?

  (1)同桌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男读叶,女读花。

  (4)齐读。

  五、感悟诗情,深度理解。

  1.同学们,学到这里,有没有人会产生疑问呢?(题目中是送别,可是诗中描写的只有景色)是啊,这和我们一开始的猜测是多么不同啊!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前两句说六月中的西湖,景色与其他季节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诗人认为他与林子方的感情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后两句说满湖的荷叶一直绿到天边,荷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特别娇艳红润。也就是说诗人与朋友林子方的感情就像满湖的荷叶一样,友谊一直连到天边,像荷花一样在阳光的照射下红得发亮、红得似火。

  总结:说得真好,有道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这首诗在景色中寄予了诗人的感情,这种手法叫:寄情于景(板书)

  2.请同学们再静静地读读这首诗,闭上眼睛想想送别的画面,然后谈谈自己读到的是诗人一份怎样的情。(学生自由朗读、品味)

  现在,你就是诗人杨万里,老师就是要去外地做官的林子方,你心里藏着什么话要对老师说?

  六、背诵古诗

  1.背诵古诗。

  2.同学们课外收集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文,读一读。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无穷碧寄情于景

  别样红

映日荷花别样红——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别样解读 篇14

  一、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昨天学过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吗?

  生:记得。

  师:一齐来背背吧!

  (生背古诗)

  师: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生:这首诗描写了西湖的美景。

  生: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的独特风光。

  师:的确,西湖是一首歌,是一幅天然图画,是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游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的倾倒,更有文人墨客写不少诗句赞美歌颂。今天要学习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便是其中一首。请同学们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并举手说一说。

  生:我们平常是按以下六个步骤来学习的:一、浏览信息知诗人;二、自读古诗识生字;三、查阅信息细理解;四、合作交流再探索;五、诵读欣赏入意境;六、自我检测显效益。

  二、了解诗人。

  师:请同学们点击按钮“著名诗人“开始第一步的学习。快速浏览诗人的相关资料后,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读一读,时间4分钟。

  (生自主浏览信息)

  师:通过上网浏览,你了解到些什么?

  生:我知道苏轼是北宋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生:我知道苏轼的诗自然豪放而富有理趣,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生:我知道苏轼是眉州眉山人,是咱们四川的骄傲!                         

  生:我知道苏轼小时侯经常背书、抄书,学到了许多知识。

  师:正由于苏轼从小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再加上刻苦,所以才成为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诗歌,《饮湖上初晴后雨》便是将西湖的神韵描写到极至的一首诗。

  三、学习生字。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自由小声地读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生读古诗)

  师:谁来读读这首诗?

  (一生读)

  师:谁来评一评?

  生:我认为徐可睿读准了生字的读音,而且态度大方。

  师:你能读一读吗?

  (一生读)

  师: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齐读)

  四、理解诗意。

  师:同学们顺利地完成第二步“识字词”的学习。初读了古诗,你能用一句话说说懂了什么吗?

  生:我知道这首诗也是在描写夏日西湖的美景。

  生:我还知道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不同的景色。

  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生:我不知道“方”和“亦”的意思。

  生:我不知道“西子”的意思。

  生:我不知道作者为什么把西湖这个地点和西施这位美女联系起来。

  师:你真会提问。下面,请点击“课文学习”,你们心中的小问号会有答案。如果还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自学后小组讨论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学习的结果。

  生:我代表小组发言。我们通过查阅“诗歌注释”知道“方”是正、恰的意思。“亦”是“也”的意思。

  生:我们小组也是通过查阅“诗歌注释”知道“西子”指的是越国美女西施。

  生:我代表小组发言。我们通过查阅“诗歌简析”,知道了西湖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很美,而西施也很美,所以要把西湖比作西施。

  (葛月雅)生:我们认为作者把晴天的西湖比作化浓妆的西施,把雨天的西湖比作化淡妆的西施,因为西施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都是美丽多娇的,因此把西湖比作西子更能突出西湖独特的美。

  (杨智佳)生:因为西施化淡妆时的样子和西湖山色迷蒙的景色一样神秘美丽,而她化浓妆时的样子就好比西湖碧波荡漾的景色一样艳丽动人,所以作者把西湖比作西施。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不仅能查阅信息,还运用以前的学习经验来解决问题,真棒!

  师: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生:晴天的西湖,碧波荡漾,一望无际,十分美丽;雨天的西湖,山水隐隐约约,给人以神奇的感觉;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都是那样动人。

  五、体会情感。

  师:(点击视频动画)的确,苏轼把西湖和美女西施联系在一起,将西湖在不同的天气下所呈现的奇妙之美描写得淋漓致。假如你有幸来到西湖,面对眼前美景,你想说些什么?

  生:西湖晴天时波光粼粼、水天一色,雨天时的景色山色迷蒙、朦胧胧胧,这正和美女西施化淡妆和浓妆时一模一样。这正是大自然创造出来的,我爱西湖,更爱神奇的大自然!

  生:苏轼把西湖比作西施,我认为西湖比西施还要美!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我感觉已经来到了西湖,欣赏如诗的美景。让我们在轻柔的乐曲声中读读这首古诗吧!

  (生读)

  六、自我检测。

  师:最后,请同学们进入“自我检测”页一显身手吧!时间4分钟,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

  (生答题)

  七、总结全文。

  师:其实,我们身边的风景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下也会呈现出别样的神韵。只要你做生活的有心人,你也会成为小诗人,小作家的!

映日荷花别样红——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别样解读 篇15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了西湖盛夏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诗人的热爱之情。

  教学这首古诗,我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抓住诗眼,挖掘诗的内涵。

  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本首诗歌的诗眼就在“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中的“毕竟”。“毕竟”既把诗歌要写的特定节令下的特定景色作了限定,集中在写“不同”,又突出诗人对眼前景色的由衷赞美,乃至惊叹之情。我抓住这两字诱导,提挈全篇,重点在引导学生理解“风光不与四时同”,让学生知道夏季中有三个月,六月居末,荷花最旺之时,景色尤美。

  二、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体会诗的意境。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教学时。我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像,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如鱼之江海中,自有无穷乐趣,而后发现情致理趣所在。在初读之后,我让学生先介绍自己所认识了解的荷,给学生头脑中留下一个大概的印象,然后用朗读录音回味叶圣陶爷爷的《荷花》,学生对荷花的感知就越来越具体了,最后看图画学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解诗人写西湖六月中“毕竟不同”的“风光”,捕捉了西湖特有景物“莲叶”和“荷花”,写出了它们一望无际和亭亭直立的形态,赋予了它们“无穷碧”和“别样红”的色彩,红绿相映,荷日生辉,写足了西湖的美景。

  三、拓展阅读,培养诗趣,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诗前让阅读、收集大量与“荷花”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

  在学完本首古诗后,我以一带一进行相关链接,引导学生学习李白的有关映日荷花的诗《古风其二十六首》,进行拓展阅读,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

  教学本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诗歌内涵的理解,古诗的诵读指导,我将会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改进。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映日荷花别样红——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别样解读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