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灰雀》第二课时

《灰雀》第二课时

挑衅炫耀 点赞 分享
《灰雀》第二课时

微信扫码分享

《灰雀》第二课时(通用13篇)

《灰雀》第二课时 篇1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列宁发现灰雀消失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灰雀的经过。

  2.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学生现状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非常喜欢美好的人、自然和可爱的灰雀,他们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感悟出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但在理解过程中,需要老师的点拨,才能达到情感的升华。

  教法:

  读书贯穿了教学活动的始终,并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设计了自读、默读、引读、指读、齐读、分角色读等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最终达到感情朗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法:

  以个体的独立学习为主,加强小组的合作学习,使学生自觉、主动、热情地投入学习状态。

  教学策略与分析:

  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节课认识的新朋友吗?瞧,它们来了!(媒体出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五课《灰雀》(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2、你还记得课文中怎样描绘这三位新朋友的吗?

  3、是啊,多么可爱的灰雀啊!看,它们还带来了上节课的生词朋友!我们开火车读读吧!

  4、这些生词有藏到课文里,你们还能读好吗?请打开打开书读读课文吧!边读边回忆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板书:列宁  男孩)

  二、细读课文,感悟交流。

  (一)研读第2自然段

  1、上节课我们已经共同研读了第一自然段,知道了列宁对这三只灰雀非常——生:喜爱。

  (板书:喜爱)可是有一天,他却发现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不见了,他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快在第二自然段里找找吧!

  2、(出示第二段)谁来读读这一段?谁来回答?

  3、“找遍”是怎么找?列宁当时是什么心情?(着急、担心)

  现在,你们能带着这种心情把这句话读好吗?指名读   齐读

  (二)学习第3-10自然段

  1、过渡:列宁不仅用行动告诉我们他很喜爱灰雀,还通过语言体现了这一点。

  请同学默读课文的3---10自然段,找一找列宁说的话,把它用~~~画出来,再想想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出示列宁说的话)谁来说?指名回答

  a、分析: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怎么看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指名读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b、还有哪句话可以看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分析: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这句话你从那看出来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体会体会列宁当时的心情怎样?(伤心 难过)

  (出示填空)列宁(     )地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好,那就把刚刚你们说的词填到括号里再读读吧!(点击,填上“伤心”)指名读

  师范读  齐读

  2、老师听出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了。可是,列宁喜爱的灰雀到哪儿去了呢?聪明的孩子们,你们知道吗?你们是从哪知道的?

  3、(出示男孩说的话)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从他的朗读中你发现了什么呢?生回答(三句的语气不同)

  师总结:老师告诉你们,在一篇文章中人物的语言是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我们再来看看男孩说的三句话吧。

  a、分析:男孩说:“没……我没看见。”指名读   男孩说话吞吞吐吐,你们猜猜他心里想什么了?  生汇报

  b、后来,他又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这时他心里想什么了?

  c、第三句,“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他心里又想什么了?

  d、男孩的这三句话心里发生了变化,我们打开书再来看课文的第7自然段,列宁自言自语地说,真的是自己在对自己说吗?其实是说给谁听得?男孩心里的变化其实是受了列宁的感染和影响。

  4、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读这组对话吧!(出示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

  哎,读到这儿,老师突然有个问题了:列宁喜爱灰雀,男孩也喜爱灰雀,这两个“爱”的含义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师随机总结:那我们应该向谁学习呢?列宁的爱才是真正的爱。我们要像列宁一样爱护小动物,让小动物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生活。

  三、学习第11——13自然段。

  1、那么小男孩的承诺实现了吗?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后面的部分。自读课文

  指名回答 你从哪儿知道的?这段中的那个词最能体现出呢?(果然)

  2、灰雀飞回来了,男孩在干什么呢?生回答  此时此刻,他又在想些什么?

  那列宁批评他了吗?列宁又是怎么做的呢?齐读第12自然段(出示12自然段)

  3、为什么列宁不去问男孩而问灰雀呢?你还有什么理解?

  师总结:这就是列宁尊重男孩、理解男孩,不愿伤害男孩的心,这就是对男孩的——爱!

  (板书:爱)

  四、总结拓展练习

  1、看,(出示图片)三只灰雀又在枝头唧唧喳喳的歌唱。

  如果你是列宁、男孩、灰雀,其中的一个,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吗?快拿出小纸条,动笔写下来,一会我们来交流。

  2、生交流

  师总结:是呀,我们都应该想列宁学习,要善解人意,尊重、爱护他人。

  五、作业设计:

  课后,你们可以给这篇课文续编一个精彩的结尾吧,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六、板书设计:

  5、灰雀                      

  喜爱                  喜爱                                

  列宁         爱            男孩 

《灰雀》第二课时 篇2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讲读第2~13自然段,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列宁怎样喜爱小麻雀,以及在他哎鸟的影响下,小男孩怎样自觉纠正错误,体会小男孩诚实的优秀品质,教育学生要当个知错就改、诚实的孩子。            

  教学重点与难点:了解列宁怎样喜爱小麻雀,以及在他哎鸟的影响下,小男孩怎样自觉纠正错误,体会小男孩诚实的优秀品质,教育学生要当个知错就改、诚实的孩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复习旧知

  师:上节课,我们学了第一自然段,现在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我说上半句,你们根据课文内容说下半句,明白吗?(明白)

  师:这段主要写了在公园里一棵高大的白桦树上有——(三只灰雀)

  它们在树上——(欢蹦乱跳的唱歌)

  非常——(惹人喜爱)

  从这段,我们知道列宁非常——(爱灰雀)

  二、直奔重点,交流感受。

  (一) 师:是啊,这自然界的小生灵的确招人喜爱。可是,有一天,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不见了。(揭下)你想列宁心里急不急?(急)

  师:大家把这段课文再默读一下,把你认为能看出列宁喜欢灰雀,也就是他替灰雀着急的句子找出来,在句子前面打上勾并想想为什么。

  (生默读思考,师巡视了解。)

  师:好,谁先来说说?

  1、从“他在周围的树木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这句看出列宁喜欢灰雀。

  师: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看出列宁喜欢灰雀呢?(找遍)

  师:“找遍”是怎么找呢?(把每一棵树都仔细地找了。)

  师:说得好,我们在读这个句子的时候,就要注意强调这个词,把列宁找灰雀的仔细、辛苦读出来。

  (生个别读、集体读句子。)

  2、从“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这句看出列宁喜欢灰雀。因为要是列宁不喜欢,就不会去打听灰雀的下落。

  3、从“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这句看出列宁爱灰雀。要是他不喜欢,他就不会那么担心了。

  师:(创设情境)是啊,要是灰雀飞走了,那以后来公园就——(再也看不见它了。)

  师:要是冻死了,列宁心里会——( 很难过)

  师:现在,你就是列宁,你心爱的灰雀不知是生是死,你会怎么说这句话呢?(以多种形式进行朗读练习)

  4、从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啊,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这句看出列宁喜欢灰雀。

  师:你把这句话读读,看哪些词能看出列宁喜欢灰雀?

  从“多好的”这个词能看出。   还有“可惜——”,还有“自言自语”。

  师:到底这几个词是否能看出列宁喜欢灰雀?我们好好思考一下,简单说说理由。

  “多好的”这个词直接写出了列宁对灰雀的喜欢。

  “可惜”写出了列宁对灰雀的喜欢。

  师:那“自言自语”呢?(生沉默)什么叫自言自语?

  “自言自语”就是自己给自己说话。

  师:你在什么情况下会自言自语?

  我很伤心的时候会自言自语。

  我很高兴的时候会自言自语。

  师:大家说的情况虽然不一样,但也有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当人的感情很——激动、投入、强烈。

  师:列宁为谁激动起来?(为灰雀。)

  师:是啊,列宁太想灰雀了,越想越深,越想越投入,以至有点情——情不自禁。

  师:现在你们说这个“自言自语”能不能看出列宁爱灰雀?    能

  师:现在你就是列宁,灰雀不见了,你多么思念它、牵挂它,替它惋惜啊,把你对灰雀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吧!

  (练习朗读:个别读——范读——集体读)

  (二) 师:听了你们动情的朗读,我再次深深地感受到列宁是多么喜欢灰雀啊!同学们,到底这只让列宁牵肠挂肚的灰雀哪去了呢?

  让男孩捉走了。

  可男孩一开始不是说“没看见”吗?

  他撒谎!

  师:到底男孩说没说实话,为了解开这个疑点,这回老师让你们来当一回精明的小侦探,请你们仔细分析小男孩的行为,包括他想的、说的,看能不能找到线索、证据去证明男孩说的是不是实话。这个任务能完成吗?

  (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师耐心倾听参与其中。)

  师:好,下面召集大家开会,进行案情分析,谁先来发表自己的高见?

  1、从“那个男孩本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这句话看出男孩刚才没说实话。因为要是没看见,不可能知道灰雀没有死。 这句话说他不敢讲,正好说明他一开始就没说实话,他怕现在说出来列宁批评他。

  师:这两位侦探的任务完成得非常好,说话口齿伶俐,分析得很有道理,接着往下说。

  2、从“一定会飞回来。男孩坚定地说。”看出男孩开始没说实话,因为要是他没看见,就不可能知道灰雀一定会飞回来,而且还那么坚定地说。

  师:你们认为男孩最后的两次说话有什么不同?

  第二次的语气比第一次更肯定。

  师:好,下面,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我读列宁的话,你们读男孩的话。

  (师生分角色朗读后,让学生自己推荐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语气的变化。)

  三、适时点拨,深化体验。

  师:男孩说灰雀会飞回来,是真的吗?从刚才的研究看来,他开始说的那句话确实有问题,结果是不是呢?请大家听老师读最后一部分的课文。

  灰雀是飞回来了,因为课文说“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林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

  师:找得好,我觉得这句话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你们读一读,看认为是哪个?(果然)

  师:为什么?(因为男孩说灰雀会飞回来,现在真的飞回来了,“果然”这个词用得很准确。)

  师:大家再把这部分读一读,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生独立思考后可与同学交流)

  1、那个男孩为什么会低着头?(男孩觉得自己错了。怕列宁批评他。)

  师:同学们再想想,男孩错在哪里?  (捉灰雀、说谎)

  男孩为什么要捉灰雀呢?(他也喜欢灰雀)

  2、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而是问灰雀区哪里了?(列宁懂得尊重别人的自尊心。)

  从这里我们看到列宁不仅爱灰雀,更(爱小男孩)

  3、小男孩都撒谎了,为什么还说他是诚实的?

  (知错就改也是个诚实的孩子)

  师小结:同学们,爱的力量多大啊,爱使世界变得更美丽;爱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更真挚、更纯洁;爱使一个小孩子变得诚实、可爱。让我们的社会处处充满爱吧!最后,让我们心中充满爱吧。

  师生一起朗读最后一段。

《灰雀》第二课时 篇3

  《灰雀》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组课文主要讲的都是发生在名人身上的不平凡小事,从他们这些小事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不平凡。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朗读课文和学习生字、指导书写两个环节。在第一个环节中,我首先运用多媒体出示“自学指导”,告诉大家按怎样的步骤一步一步地深入学习课文,也为学生传达一个信息,课文的学习都可以按这样的步骤。在检查朗读时,我注重引导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出感情,并说说理由。我读出我喜欢的语句,并示范读,给学生做了例子。但这里我没能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导致学生在说理由时,不知从何说起。

  第二环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应把这一环节作为重点,多花些时间让学生介绍识字方法,并把生字用课件展示它的结构、偏旁等,帮助学生记忆。

  整节课中我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我在让学生一齐读课题时,学生把整篇课文一齐读了一遍,在他们读完后,我告诉他们没按老师的要求去读,应听清老师的话,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在书写生字时,告诉大家不但要用识字方法记忆字形,还要在书上描红,了解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写出干净、漂亮的字来。

  《灰雀》一课中,学生对这几句话,不容易读出味来:“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一定会飞回来!”于是我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请同学们来对着我读──我现在是列宁,学生读“一定会飞回来!”我摇头,还说真的会飞回来?学生马上又着急地再读,“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在争辩中,读出味来了。

《灰雀》第二课时 篇4

  一、课件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2—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对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

  3。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4。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5。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四、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中喜欢的句子。

  2。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

  板书设计:

  5。 灰雀

  一定会回来

  列宁 男孩

  教育 知错就改

《灰雀》第二课时 篇5

  《灰雀》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

  全文共1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列宁在郊外养病期间,每天都到公园散步,他非常喜欢公园里那:只灰雀。第2—10自然段讲有一天,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以为它冻死了,感到很惋惜。小男孩不敢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只是坚定地说,灰雀会飞回来的。第11~13自然段讲第二天,列宁果然又看见了那只灰雀,但他没有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课文以人物对话为主线,既写出了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又写了小男孩心理认识过程。人物的内心活动外化为语言,二者相互交错,推动情节发展,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为什么说小男孩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体会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及小男孩的认识过程。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质疑。

  1.出示课题。

  2.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有几只灰雀?灰雀什么样?围绕“灰雀”为什么用“灰雀”作课题?)

  二、初读课文。发生了什么事?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支理解词义。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特别注意以下读音。

  白桦 胸脯 面包渣 惹人喜爱

  (2)字形难点。

  散:左下“月”的第一笔是“/”。右边的反文要写小一些

  惹:上中下结构。中间是“右”不是“古”。

  或:左下方口的下面是“一”。右边一撇不要丢掉。

  (3)理解词语。

  郊外:城市外面的地方。

  可惜:值得惋惜。

  诚实: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

  欢蹦乱跳:形容健康、活泼。

  默读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情景引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多媒体演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

  2.教师说: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人喜爱。你看它们可爱吗?

  3.自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描写灰雀的语句并填空。的灰雀来理解。)

  4.朗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多媒体演示“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

  二、学习课文第二至十自然段。

  1.胸脯深红的灰雀到底去哪儿了?请学生默读课文,画出小男孩的语言。

  (1)男孩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2)男孩看着列宁,说:“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的。

  2.指导学生读小男孩的话,再说说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认识过程:吞吞吐吐一想说不敢说一决心把灰雀放回公园,肯定地说。)

  3.课中质疑,让学生体会列宁育人过程。

  (1)列宁听到小男孩的话,肯定知道灰雀被小男孩带走。如你是列宁,这时你会对小男孩说什么呢?

  (2)文中列宁是怎么说的?画出列宁的话。分组讨论,通过读列宁的话,读懂了什么?

  A.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丁。天气严寒,它怕冷。”

  (饱含着对丢失的灰雀的惋惜和惦念。他明知道小男孩把灰雀捉走了,却故意不明说,而用自己的感情来启发男孩自己觉悟,以情育人。)

  B.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自言自语”实际上是说给小男孩听的。“可惜”表达了列?对灰雀的爱护和惋惜,他用这种感情来感染男孩,使男孩知道

  有很多人喜爱灰雀,关心着灰雀的命运。)

  (3)创设情境,进行对话。老师为列宁,学生为小男孩进行对话。老师用责问的语气与学生对话。

  (4)指导学生再读书上列宁的话,体会列宁育人的过程。

  三、学习课文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

  (1)小男孩为什么低着头?

  (2)列宁为什么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然后微笑?

  (3)列宁为什么不问爱说话的男孩,而问不说话的灰雀?

  (4)列宁为什么不问那个男孩,就知道他是诚实的?

  (因为男孩能认识错误,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

  2.分组读书、讨论思考题。

  3.小组代表发言。

  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1.文章写了第1天、第2天、那么第3天、第4天……以后围绕列列宁、小男孩、灰雀,还会发生什么有意思的事呢?请学生小组讨论。

  2.请学生评价文中人物。

  五、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内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 )外 ( )步 胸( ) ( )孩

  一( ) ( )者 ( )是面包( )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 ( )\

  ( ) 地说 ( ) 地歌唱

  ( )/ ( )/

  三、填空,再想想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灰雀在枝头( )唱歌,( )惹人喜爱。

  2.列宁( )说:“多好的灰雀呀,( )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四、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符号。

  1.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2.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五、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 )惹人喜爱。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 )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1.给文中带点词换上一个意思相近的词。

  2.写出文中的数量词:

  3.从哪些地方看出列宁非常喜欢这三只灰雀?

  4.你喜欢哪些动物呢?为什么?

  我喜欢,因为它很,

《灰雀》第二课时 篇6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知道故事的主要内容;

  2.通过阅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不同的心情,感受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同时产生保护鸟类等动物的环保意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同时产生保护鸟类等动物的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从人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灰雀》,请同学们放开声音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师简介灰雀:你们见过灰雀吗?(灰雀是一种十分招人喜爱的小鸟,羽毛多样,鸣声悦耳。)

  二、学习1自然段。

  1、你喜欢灰雀吗?读读课文,从哪儿感受到他招人喜欢。

  带着喜爱的心情读一读:“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理解:惹人喜爱)

  2、列宁喜欢这三只灰雀吗?从哪儿看出来。(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抓重点词语“每次”“都要”“经常”体会。

  三、学习3—10自然段。

  师:列宁每天来到这儿,都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他们。可是有一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不见了。列宁找遍了周围的树林,都没有找到。

  (一)、学习要求。

  师:这时,列宁看见了一个小男孩,他和小男孩说了什么?(要求:默读课文3—10自然段,把列宁说的话划出来,再体会一下列宁当时的心情怎样?)

  生读,师巡视。

  (二)、列宁爱灰雀。

  1、谁愿意把列宁说的话读给大家听听?(课文3、5、7、9自然段)

  2、师:四处找遍了也不见鸟儿踪影的列宁,这时说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怎样的心情呢?自己再读读列宁说的话,体会体会列宁这时的心情。(学生自读)

  3、你们对哪句话体会得更深些?想读给大家听听吗?

  (1)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读出着急)

  (2)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读出担心)

  (3)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读出伤心)

  师:你想说什么?

  4、师:列宁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感情。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爱)那你再好好地读读这三个句子,体会一下列宁当时的心情。

  生自由读三个句子。

  (三)灰雀哪儿去了。

  1、师:可是,列宁喜爱的灰雀究竟哪去了?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能告诉列宁吗?(被小男孩捉去了)

  师:课文中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灰雀是被小男孩捉去的,你们会不会冤枉了小男孩呀?那就请你再仔细读一读这部分课文,把能看出灰雀的消失和小男孩有关的句子一句一句都找出来,并说明理由让我心服口服,行不行?可以在有关句子前面打上钩。(板书:灰雀 小男孩)

  生自由读,师巡视。

  2、师:找完了可以同桌之间交流补充。(生交流)谁想说了?

  3、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抓住省略号理解小男孩的害怕心理)

  师:你的意思是男孩说的话中有省略号证明他说谎了是吗?说谎时说的话会怎样?

  出示:男孩( )地说:“没……我没看见。”

  你能根据自己或别人说谎时的表现把这句话填完整吗?(生自由读)把这种感受融到这句话中读一读,谁想读?(吞吞吐吐、结结巴巴、声音比较轻)

  小朋友根据自己的经历或感受再读读这个句子吧。

  生自由读。

  师:好,我们继续来交流找到的句子。

  “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师:体会得真好。是呀,这一句可以看出男孩知道灰雀的下落,但还不能肯定地说灰雀是男孩捉去的,是吗?谁找到了理由更充分的句子?

  出示: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师:这两句读起来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自己试着读读看。(生自读体会)

  师:谁想读?

  师:“一定会飞回来”说明了灰雀就是小男孩捉去的。好,小朋友,现在你们就是一个个小男孩了,老师是列宁,我来问你,你一定要如实地回答我,好吗?

  师:小朋友,读到这儿我们已经知道灰雀是小男孩抓了。小朋友真会读书,把小男孩捉走了灰雀的证据都找到了。那么,男孩为什么要抓那只灰雀呢?(因为小男孩很喜欢那只灰雀。)

  列宁爱灰雀,孩子也爱灰雀,他们的爱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谁的爱?为什么?

  小结:老师明白大家的意思了。列宁爱鸟,给它自由;孩子爱鸟,把它捉回去,让它失去了自由。列宁是真正的爱鸟。

  (四)分角色朗读体会。

  1、师:好,小朋友都体会到了是列宁对灰雀的爱感动了小男孩,使小男孩决定放了灰雀。(板书:列宁 爱)(出示去掉旁白的对话)体会得那么好,相信你们的朗读一定会更好。同桌两人分工,一人读列宁的话,另一人读男孩的话,把句子读好。

  生自由练读。

  2、师:老师想做列宁,请一位“小男孩”跟我配合一下,谁来?

  师生合作朗读对话。

  3、师:谁想像我们这样来读一读?

  四、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

  (一)、师:小朋友,你们今天的朗读真不错。那么,灰雀真的如小男孩说的那样飞回来了吗?课文11-13自然段中哪个词说明了这一点?(果然)

  (二)列宁爱小男孩。

  1、师:你们看,男孩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真的把鸟送回了公园。听,三只灰雀又在枝头欢蹦乱跳地歌唱。树下他们又多了一位真正的好朋友。请同学们看到课文第12自然段。(师叙述12自然段)

  2、师:听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

  师:是啊,老师也弄不明白,列宁为什么不问会说话的男孩,却问不会说话的灰雀呢?

  五、拓展写话。

  1、师:小朋友,读了课文,你想对小男孩或想对列宁说句什么话吗?

  2、师:小男孩在放灰雀的时候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呢?发挥你们的想象,写下来吧。

《灰雀》第二课时 篇7

  课堂是生成的,今天上完了《灰雀》之后,我才真正深有体会。课前,我按照传统写了一篇教案,虽然称不上严密,但是步骤也算清晰。今天上课时,在第一环节,学生就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全盘托出,而且切中要害。这是我事先没有设想到的。  

  接下来的教学是顺利的,更是愉快的。想不到这么一篇我觉得索然无味的课文,在学生情绪的感染下,我竟能品出与众不同的味道来。当讲到表现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时,学生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仿佛他们也看到了那“活蹦乱跳”的小灰雀。跟随着学生的视野,我们一起体味着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一起欣赏着可爱的小灰雀。

  很顺理成章的,可爱的小灰雀不见了,引出了文章的重点部分——列宁和小男孩之间的对话。学生们热火朝天的讨论这小男孩的心理活动,不时的闪出思维的火花。他们甚至把自己放在了这一情境中,假设自己就是那个小男孩,体会这那种复杂的心理感受。值得一提的是,当讲到“小男孩低着头”时,设计一问:“小男孩为什么要低着头?”设想的答案: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虽然改了,但是还觉得非常惭愧。由于学生把自己放入了情境中,同样体会到了小男孩对小灰雀的喜爱。又一学生站起来答道:“我觉得,小男孩除了惭愧以外,还对小灰雀又一种舍不得的感情,但是在诚实、知错就改和感情之间,小男孩选择的诚实。”他的回答是我很惊讶,一个三年级的小男孩,居然又如此的思维深度。正是由于他把自己置身于情境之中,所以才能体会出别人体会不出来的感情。

  这节课的教学,让我理解了“课堂是生成的”这句话的真谛,用死板的教案想要框住灵活的课堂是不可能的。学生是最好的老师,他们知道怎么样的学法他们最容易掌握,怎么样的逻辑顺序他们最容易接受。当学生提出更好的学习方法的时候,我应该勇敢的推翻自己的教案,跟着学生走。这和老师的主导作用并不矛盾。

  记得有人说,儿童是情感的王子。儿童的情感是最丰富的,儿童的感觉也是最敏锐的。只要能够为他们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景,他们的情感就会充分的流露,他们才能设身处地的为主人公着想。

  《灰雀》教学反思--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课前准备中,我特别注意文中所蕴含的思维因素,但对于学生是不是能体会感悟到这一点,我有些忐忑。

  课上,首先认识了几只灰雀,学生在朗读描述灰雀的句子后感受到灰雀活泼,健康,惹人喜爱。我问:“如果你看到这么可爱漂亮的灰雀,会怎么对待它呢?”有的说:“逗他玩,给他食物吃,天天来看它,听它歌唱。”“还给它们做一个木房子”有的说“想把它捉回家,在家里好好地养着,可以随时看到它。”这些都反映了孩子们的真实想法。在这里我没有对孩子们的说法做出评价,而是顺势请学生看看课文中列宁是怎么对待灰雀的。学生很快感受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我又特别提示了一下,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学生很快找出了“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重点词。并在朗读的时候读得重一些。而灰雀不见了,列宁是找遍了周围的树林的,却没找到,这时看见一个小男孩,列宁向他询问见过灰雀没有,男孩说:“没……我没有看见”我让学生表演读这句话,并提示性地设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说:“发现他说了两个‘没’,还打吞(吞吞吐吐,不连贯)。”我进而发问:“为什么吞吞吐吐呢?你在什么情况下说话会吞吞吐吐呢?” 孩子们马上意识到可能是心里有鬼,犯错误了。而列宁注意到这一点了没有呢?这时孩子们有的说注意到了,有的说列宁没注意到,争论不休。我提醒孩子们还知道哪些列宁的故事,他们马上联系《蜜蜂引路》这一课,认识到列宁是个善于观察的人,他一定注意到了男孩的这一个细节表现,由此推测出列宁可能已经感觉到了小男孩知道灰雀的去向。接着读列宁的话,猜想列宁真的认为灰雀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吗?学生马上反驳说:“不是的,因为老师在前面介绍过灰雀适合在这里生活, 它就不会被冻死”“再说列宁每天都来看灰雀,还给它们食物,它们也就喜欢住在这里,不会随便飞走的。”“对呀,昨天都还欢蹦乱跳的,今天怎么会突然冻死了呢?再说就算是突然死了,也应该有尸体呀,列宁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所以我觉得不会是飞走了或者冻死了,列宁也不会这么认为,所以我认识为他后面的自言自语也并不是真正只对自己说,他也是说给小男孩听的,他是想表明自己很为灰雀担心。”我觉得孩子们越来越会联系上下文学习了,而且还注意抓住人物惯有的特点来思考。我惊叹于孩子们思维的细致,我为先前的担心感到多余。

  我接着问:“那你们觉得灰雀去哪儿了?”马上有学生抢着说:“是被小男孩捉走了!”我反问:“课文中并没有明确地这么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这时候,孩子们的小手举得高高的。“我是从小男孩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这句话看出来的。如果不是他捉走的,怎么会这么肯定地说会回来,而且知道还活着。”“还有,就是列宁问他:‘会飞回来?’他又很肯定地说了一次‘一定会飞回来’可以看出就是他捉的”“最后说‘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说明小男孩说的是真的,而且男孩站在树下低着头就知道了跟他有关,是他捉走的,而不是别人捉走了他要回来的”。我追问道:“小男孩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列宁灰雀的去向呢?”“因为他开始已经说自己不知道了,现在不好说明白了。就只好用行动来表示(放回灰雀)”。

  我觉得学生已经读懂课文了,于是引向认识道理上。“那么列宁明白这些情况吗?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列宁明白这些情况,因为他看到灰雀已经回到了树上。”“但列宁没有追问小男孩,因为他看到灰雀还是欢蹦乱跳的,说明小男孩可能也是太喜欢灰雀了才捉的,并没有伤害它”。“他还看到小男孩站在树下,低着头。说明小男孩认识到错误了,没必要再说他了。”

  这时候我让孩子们分角色表演读课文,他们读得可带劲儿了,感情处理也很到位。

  最后,我问孩子们:“读了这个故事,你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大部分学生说喜欢列宁“因为他爱鸟。”“他会教育小孩子,不是大声地批评他做错了,而是用自己对灰雀的担心来感动他,让他改正错误。”也有一部分学生说喜欢小男孩:“他有错就改,很勇敢”“他也喜欢小鸟”。我马上抓住这个契机, 问:“小男孩错在哪里?”“他不该捉走小鸟”“小鸟在树上才最快乐,书上说它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对,喜欢小动物就要让它自由地生活。捉回家了, 虽然也给了它好吃的,但没伴儿了它就不快乐了,他不能到处飞了,就不自由了。”我被孩子们感动了,我想,不用我多说,他们已经明白了课文中所蕴含的所有道理,而且这一次不是我告诉他们的,是他们自己感悟到的。

  《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是向学生介绍列宁的又一篇文章。讲了一个爱鸟的小男孩把灰雀捉回了家,他爱灰雀,却不懂得动物最好的归宿是自然,离开了自然,再好的鸟笼还是枷锁。列宁运用教育机智使他认识自己的错误,放掉了灰雀的故事。本文到底是以哪一方面为主,是小男孩还是列宁。最后我确定以列宁为主,小男孩为辅。读书前,先让学生自己搜集整理了列宁和灰雀的资料。学生对于列宁主要搜集到了生平,对于灰雀则重于形态与生活习惯。在搜集的过程中,如果能让学生有重点地进行一下分类最好。因为列宁的生平太多,我指导学生对列宁的几大重要事件进行归纳总结:列宁(лéнин),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ульянов),列宁是他参加革命后的化名。列宁在1887年自学了大学法律系课程以及马克思主义著作,特别是《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乌里扬诺夫由此接受并一生坚信马克思主义。列宁为了这个信念奋斗了一生。

  教授文章时,首先让学生读准字音,指导识字时要读准翘舌音。分自然段朗读或找出自己特别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如果学生还是觉得有困难,老师要示范读,从语气与快慢上进行指导,带领学生走进列宁的话中,深入领会列宁的“话中有话”。在本文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描写灰雀的片断: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惹人喜爱。抓住灰雀的形态与动作,欢蹦乱跳,惹人喜爱,从另一侧面说明灰雀生命力是极强的,在此也表明了灰雀为什么受到大家的喜欢。在这里可以进行换词练习:(       )的灰雀在枝头唱歌。学生很轻易的就会用形容词欢蹦乱跳了。可以在进行拓展,除了灰雀可以欢蹦乱跳,还有什么小动物可以用上欢蹦乱跳呢?同学积极发言,总结为身段娇小灵巧的动物都可以。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一定读出轻巧愉悦的感觉,使人更加喜爱灰雀。学生可以互相对练,小组推荐读得最好的出来比赛。

  列宁是一个心细的人,在小男孩吞吞吐吐的话语中就已经明白灰雀被捉走了,但是处于保护小男孩的目的,列宁没有把自己当成领导人物,以权威或大人的想法训斥小男孩,而是用了教育的机智,“勾起”了小男孩的负罪感,使小男孩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明知故问”,旁敲侧击,终于使小男孩子明白了,自由对于灰雀是多么重要,小男孩也终于明白了什么才是对灰雀真正的爱。      

  灰雀是一种非常可爱的动物,我喜欢它,是因为它带来的是小男孩的自尊。

  《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一文时,我将全文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引导学生讨论了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我利用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学生读书思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在导入部分,我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唤起他们已有的感受与体验,激发学生对新课文的兴趣。

  在识字、识词的过程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与工具书一同来帮助学生解决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以优带差,资源共享等多种方式,不但提高了学困生的学习热情,也让优等生体验到了快乐。最后是全班进行交流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达到了局部带动整体的目的。在层层递进中,使学困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优等生讲解了知识,从而达到了“学困生能吃饱,优等生能吃好”的目的。 

  这么一篇我觉得索然无味的课文,在学生情绪的感染下,我竟能品出与众不同的味道来。当讲到表现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时,学生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仿佛他们也看到了那“活蹦乱跳”的小灰雀。跟随着学生的视野,我们一起体味着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一起欣赏着可爱的小灰雀。很顺理成章的,可爱的小灰却不见了,引出了文章的重点部分——列宁和小男孩之间的对话。学生们热火朝天的讨论这小男孩的心理活动,不时的闪出思维的火花。他们甚至把自己放在了这一情境中,假设自己就是那个小男孩,体会这那种复杂的心理感受。值得一提的是,当讲到“小男孩低着头”时,设计一问:“小男孩为什么要低着头?”设想的答案: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虽然改了,但是还觉得非常惭愧。由于学生把自己放入了情境中,同样体会到了小男孩对小灰雀的喜爱。又一学生站起来答道:“我觉得,小男孩除了惭愧以外,还对小灰雀又一种舍不得的感情,但是在诚实、知错就改和感情之间,小男孩选择的城市。”他的回答是我很惊讶,一个三年级的小男孩,居然又如此的思维深度。正是由于他把自己置身于情境之中,所以才能体会出别人体会不出来的感情。记得有人说,儿童是情感的王子。儿童的情感是最丰富的,儿童的感觉也是最敏锐的。只要能够为他们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景,他们的情感就会充分的流露,他们才能设身处地的为主人公着想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收集处理的有信息的能力”,课前我收集了一些灰雀料提供给学生,虽然这样做加强了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知识整合。从课堂教学的反馈来看,让学生自己多渠道、多途径地收集资料,效果会更好。  

  整个课堂教学也呈现流畅的态势,但在这下面,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1、朗读教学中,朗读缺乏  

  本堂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的十分圆满,但我却有些忽略了朗读这一块。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做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自觉还缺乏合理引导的手法,因而,课堂上,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这时,我虽提示学生,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心爱的东西丢了,自己是怎样的心情,但学生依旧把握不准。而此时,我本该发挥作用,示范朗读,可我却忘了这么做,可见,我的临场应变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最后,这一环节,在学生并没有很好的进行朗读情况下,我就进入了下一环节。在朗读环节中,我还不会采取多种方式教学,这是我今后需要不断学习的其中一方面。

  2、基础知识的再学习

  虽然在第一课时中,已经比较全面地学习了字词和课文的初读,但这并不是说字词的学习在第二课时中就可以停息。相反,在课堂中,抓住一些重点的字词,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也能起到增加词汇的作用。在《灰雀》一文中,有不少词语是需要随文理解的。但这一步我却忽略了。所以在这一堂课中,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学得不太扎实。

  3、有效的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积极有效地评价,能较好地激起学生的热情,使学生在评中成长。但我在教学中,评价方式太过单一,只有师评,还应该给学生提供自评与互评的机会,这样做会促进他们更认真倾听别人发言,欣赏别人优点,或质疑争论,在课堂上形成一种积极交流、双向互动的局面,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整堂课从总体看,还算成功,但细细分析,存在的缺陷也不可少看。但是,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然后不断发现不足,加以改进的过程。所以,我相信,认真做好反思,并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我会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灰雀》第二课时 篇8

  【教学目标】

  1、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一种表现。

  2、继续让学生质疑、答疑,逐步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语言文字学习,体悟列宁对孩子的爱、对灰雀的爱,体悟男孩做错事的复杂心情。

  【教学目标设计依据】

  1、通过一、二年级教学,学生已具有质疑勇气,也喜欢在小组合作进行朗读、表演,但在质疑和合作学习中,往往暴露出不足,需进一步关注和培养,

  2、课堂讨论中学生往往会脱离文本,需要在教学中特别关注。

  【教学过程实录】

  1、创设情景,谈话引入,揭示学习目标: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灰雀》,(出示课件)听,灰雀的叫声多么动听!列宁每天来到这儿,都和它们打招呼。可是有一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怎么了?(生齐:不见了)列宁找遍了周围的树木,都没有找到。这时,列宁看见了一个小男孩,列宁和小男孩说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对话,体会他们当时的心情。

  2、学习2~9段,从对话中体会人物的心情:

  师:自由读2~9段,用“____”画出列宁说的话,反复地读,体会列宁说的每句话里都包含着怎样的心情?你能读出这种心情吗?

  (学生的,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师:说说你体会到列宁的什么心情?

  生1:我体会到列宁着急的心情。我来读读这句话……

  生2:老师,我认为他没有读出着急的语气,让我来读读……

  师:生2善于倾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真好!请继续交流。

  生3:我体会到列宁难过的心情。

  师:是有点难过,但更多的是什么 ? 再读读。

  生4:我还体会到列宁惋惜的心情,我来读读。

  师:你有两个词读得特别好──“多好”、“可惜”,真高兴你能抓住关键词来体会,还能在朗读中表达出来,太棒了,这个学习方法值得推广。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都集中表达了他对灰雀的喜爱之情。那么,这只灰雀(板画灰雀)究竟哪儿去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5:我想是被男孩抓走了。

  生6:我猜是一个调皮的孩子用弹弓射伤了灰雀,这个小男孩把灰雀带回家养伤了。

  师:你的想像力很丰富,但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吗 ? ( 生不语 ) 请你再读读课文。

  生6:哦!我刚才的猜测是不对的,如果真是那样,小男孩肯定会对列宁说出实情,而不是不敢吱声。

  师:太好了,请同学们找出男孩说的话或能证明灰雀是被男孩抓走的语句,仔细体会男孩的心情,想想他这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自学,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反馈)

  生7:我从“没看见,我没看见”这句话看出灰雀是被男孩抓走的。

  师:怎么看出的?

  生7:因为他说话的语气是吞吞吐吐的。我来试着读这句话。

  师:(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像,一步步地体会男孩的心理变化)这时男孩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他会想些什么?

  生8:老师,我从“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这句话可以看出灰雀是被男孩抓走的。如果他没有抓走灰雀,那他怎么知道灰雀还活着?

  师:体会得好!那么从这句话中还可以看出什么?

  生9:还可以看出男孩决心放走灰雀。

  生10:老师,我还看出列宁很爱这个男孩。

  师:你真了不起,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生10:我从列宁的话中体会出的,他也一定看出是男孩抓走了灰雀,但怕伤害男孩的自尊心,没有批评他,而是用语言去感动他。我来读读这句话……

  师:说得多好啊!老师真没想到你是一个这么出色的孩子。(引导学生进行小结)那么男孩为什么要抓走灰雀,后来又为什么放走灰雀呢?你认为他和列宁比起来,谁更爱灰雀?

  生10:男孩抓走灰雀是因为他喜欢灰雀,想把他抓回去饲养,后来他认识到自己这样做是不对的,又把灰雀放回来。

  生10:男孩和列宁都爱灰雀,但男孩却让灰雀失去了自由,而列宁却喜欢灰雀无拘无束地在大自然中生活。

  师:对呀,所以说男孩对灰雀的爱是自私的,而列宁对灰雀的爱却是无私的,他还用这种爱感染和教育了小男孩,使他成为一个诚实的孩子。让我们合作分角色朗读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再一次体味他们之间那种美好的情感。

  3、创设情境,在分角色朗读中深入体验人物的情感:

  ⑴ 自由找伙伴朗读对话部分。

  (学生三三两两分散开来,不同人数的组合,不同方式的朗读表演,彼此间出谋献策,气氛非常热烈。)

  ⑵ 小组上台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生1:这三位同学读得不错,我给提一个优点、一个缺点。优点是声音响亮,缺点是发音还不是很准确。

  生2:我也给提个建议,他读“……”这句话时,没有读出担心的语气,我来读读。

  生3:我给提个建议,他今天如果不扮演小男孩,扮演列宁更合适些。因为他今天系了条领带,很神气。

  生4:他们表演得很不错,但我给他们提个建议,如果能不看课文,再加上一些动作,表情就更好了。

  师:你能试试吗?

  (xx同学落落大方地牵着同伴上台,表演得很精彩。)

  生5:(满脸羡慕地)老师,她们表演得真好。我们小组也想试试,好吗?

  师:当然可以,欢迎欢迎!

  (三人小组也表演得很好)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倾听,从多角度进行了评析。相信大家对课文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同学们在评价交流中表现出了友善、谦虚、自信的品质,真令老师感动。

  4、学习10~12段:

  师:(出示课件)瞧,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回来了,三只灰雀又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起了歌,树下多了一位真心爱它的好朋友,是谁呢?(男孩)请大家自由读10~12段,想想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或是自己理解了,想考考别人的?

  生1:男孩为什么低着头?

  生2:列宁为什么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

  生3:列宁为什么微笑?

  生4:列宁为什么要问不会说话的灰雀?

  师:(经过梳理,归纳出几个问题)你们有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5: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

  生6: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解决。

  生7:可以联系生活理解。

  师:现在你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有的读书,有的轻声讨论,有的静静思考,展示出主动学习的风姿。)

  生8:我明白了男孩为什么低着头,他在为自己做过的事感到内疚。

  生9:我补充,男孩也许害怕受到列宁的责备。

  生10:我反对,如果他这么害怕,那他还来到这儿干什么,干脆躲开算了。

  生11:可是,他想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因此虽然心里有点害怕,也还是来了。

  师:(欣喜地听着,看着)你们的争论很有意义,经过这一番唇枪舌战,相信你们对这个问题体会得更深入,请继续交流。

  生12:我明白“列宁为什么对灰雀说话”。他是在暗示男孩做得不对。

  师:你说得真好。那么如果列宁直接问男孩:“哦!原来是你抓走了灰雀,今天又把它放,回来了。对不对?”如果你们是小男孩,听了这话心情会怎样?

  (学生纷纷说:会很难过。)

  师:是啊,列宁是多么了解小男孩的心,小男孩知错就改,列宁还怎么忍心去责备他呢?

  生13:老师,我们在二年级的时候学过《诚实的孩子》,讲的是列宁不小心打碎了姑妈家的花瓶,开始不承认,后来主动写信给姑妈认错。这件事与我们这篇课文很相似,只是他们承认错误的方法不同,小时候的列宁和这个男孩一样,都是诚实的孩子。

  师:你的发言很精彩,体会得很深刻。列宁也有过相似的经历,更能体谅小男孩的心,用幽默的话语巧妙地保护了男孩的自尊心。列宁是多么爱孩子啊!

  生14:我明白列宁为什么微笑,因为他看见灰雀回来了,很高兴。

  生15:我补充,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列宁因为看到男孩承认了错误而感到很高兴。

  师:你们说得都对,灰雀回来了,小男孩也知错就改了。列宁是多么高兴啊,让我们也高高兴兴地读读课文吧。

  5、总结谈话,提炼升华:

  师:学了这篇课文,大家有什么感受?你们想对灰雀、对列宁,对男孩、对自己或对别人说些什么呢?

  生1:我想对自己说,要向小男孩学习,做个知错就改的诚实的孩子。

  生2:我想对灰雀说,你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我真为你高兴。

  生3:我想对男孩说,你能知错就改,是个诚实的孩子。

  生4:我想对列宁说,您爱灰雀,更爱小男孩,您真值得我们学习。

  生5:老师,我有个问题,为什么课题要叫《灰雀》?

  师:呀!你的问题太令我惊喜了,是啊,题目为什么要叫“灰雀”?以用别的题目代替吗?

  生6:诚实的孩子。

  生7:列宁和男孩。

  师:行啊,听起来都不错,能不能说出各自的理由,让大家评评用哪个题目最好。

  生8:课文是写小男孩怎样改正错误,成为诚实的孩子,所以我认为可以用“诚实的孩子”做题目。

  生9:我觉得课文中列宁是个很重要的角色,题目应该叫“列宁和男孩”。

  师:哟,说的都有根有据的,那我们是否把题目改过来?

  (学生自发地讨论起来)

  生10:我觉得还是用“灰雀”做课题好。因为课文就是围绕灰雀来写的。从这件事情来表现列宁爱灰雀,更爱孩子,孩子是个知错就改的诚实的孩子。

  师:说得真好,作者正是以灰雀作为线索,谱写了一首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爱的颂歌……

《灰雀》第二课时 篇9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多读多认,巩固识记。

  2.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

  三、教学准备

  灰雀的图片、列宁的图片及简介,教学课件。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搜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

  3.出示灰雀图片,了解灰雀。

  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的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要读后鼻音。

  3.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思考: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

  4.学习生字词语。

  调皮的生字宝宝和词语朋友来和大家打招呼了!

  认读生字,说说自己怎样记住他们。开火车读,同位互读,男女生赛读。

  试着联系文中的句子理解“郊外”等词语的意思。

  过渡:同学们,我们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也知道了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寻找灰雀,灰雀回来的事。那么,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三)体会灰雀的可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1.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小朋友思考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这篇文章题为“灰雀”,这是怎样的“灰雀”呢?你能找出描写灰雀的句子吗?把它画下来。

  3.这几只灰雀有什么特点?漂亮、活泼、歌声优美;惹人喜爱。

  4.理解“惹人喜爱”,体会“非常惹人喜爱”。

  5.这三只灰雀确实不一般,那可是“人见人爱”。列宁喜爱灰雀吗?你从什么地方能知道?

  教师抓住“每次”“都”体会列宁的喜爱。

  6.喜欢它们,所以想让它们吃好一点,就像照顾“朋友”一样。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7.巧妙小结: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独体字“步”“者”书写时笔画要舒展。

  4.学生练写。

  (五)作业设计

  1.练习写生字词语。

  2.把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抄下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的语言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男孩有错就改的好品质,做个诚实的好孩子。

  3.收集列宁故事,继续了解伟人的崇高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借助小男孩的语言、神态,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学习小男孩诚实的美德。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这是难点。因为课文没有明确写小男孩告诉了列宁灰雀哪去了,他怎么知道“一定会回来,它还活着”,只有在学习了课文后联系上下文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了解男孩诚实的品质。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2.激趣:瞧,这就是那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听,他们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了。列宁可是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

  3.谁来和这三只可爱的灰雀打个招呼?

  (二)细读感悟

  1.体会心情。

  可有一天,列宁又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你说列宁这时的心情会怎样呢?

  (1)要求自由朗读课文第三至七自然段,用横线画一画列宁说的话,体会列宁这时的心情。

  (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学生读三、五、七、九自然段中列宁的话,课件出示这几段。

  (3)细细体会每一句话包含着列宁怎样的心情。

  (4)朗读感悟。

  你们对哪句话体会得更深,想读给大家听。

  2.感悟不同的爱。

  (1)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感情,用一个字来概括是什么?(爱)

  (2)可是,列宁喜爱的灰雀究竟去哪儿了,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能告诉列宁吗?孩子为什么要捉灰雀呢?

  (3)列宁爱灰雀,孩子也爱灰雀,他们爱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你更赞成谁的呢?

  (4)小结:是的,列宁爱鸟,给它自由,孩子爱鸟却占为己有,让它失去了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3.接读对话,深入体会。

  (1)列宁爱鸟的真情对小男孩起了什么作用?让我们一起边读边体会。

  出示课文三至十自然段:

  鸟儿不见了,列宁着急地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可怜的小生命究竟怎样了,列宁担忧地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列宁爱鸟的情绪触动了孩子的心:面对孩子的沉默,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列宁爱鸟的情打动了孩子:他看看列宁,再也忍不住了,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真像孩子说的那样吗?列宁又关心地问──“会飞回来”

  列宁爱鸟的深情打动了孩子的心:他坚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

  此刻,小男孩心里会想些什么?

  (2)是谁让孩子懂得了真爱?在列宁真情的感染下,孩子决定怎么做?放鸟归园。

  4.分角色朗读。

  (1)全班分成两组,一组读列宁的话,一组读男孩的话,师读叙述部分。

  (2)去掉叙述部分,直接读对话。

  (三)真相大白,诚爱相融

  1.课件再次出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歌唱的情景”。

  师:听,三只灰雀又在枝头欢蹦乱跳地歌唱。不过,树下它又多了一位真正的朋友。课件出示第十二自然段的内容,师读。

  2.列宁为什么没有再问那个小男孩?他是什么时候预料到这只鸟在小男孩那儿?

  列宁看到灰雀已回来了,为了尊重小男孩的自尊心,所以就没再问。当小男孩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列宁从小男孩说话的口气已料到鸟就在他那儿。

  3.列宁爱孩子,幽默的话里含着对男孩深深的爱;生齐读第十二自然段,凸显“微笑”。

  4.列宁为什么笑?

  5.小结:是呀,我们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大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放鸟归园而高兴。拿起书来,高高兴兴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6.生活中的你有过类似小男孩的经历吗?可以说一说吗?

  小结过渡:列宁、男孩、灰雀、人与人,人与大自然,这原本就是一个爱的世界!

  7.出示图片,学生谈感受。从他们的身上,我们感受到爱是什么,爱就是多一点自由,多一点宽容。

  (四)布置作业,积累提高

  1.搜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或者关于诚实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

  2.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对小男孩或列宁说点什么?写一写。

  3.续写《灰雀》。后来列宁、男孩和灰雀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发挥你的想象并把它写下来!

《灰雀》第二课时 篇10

  《灰雀》这篇课文讲述了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教学本课,我主要有以下感受:

  引导学生抓住列宁和男孩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以此来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中,我先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灰雀的语句。首先是灰雀“惹人喜爱”,“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婉转地歌唱”,这是灰雀让人喜爱之处。其次是列宁的言语和行动表现了对灰雀的喜爱。他欣赏灰雀的歌唱,给它们带来食物。我特别提醒学生注意“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关键词语,体现了列宁对灰雀喜爱的程度。当灰雀消失之后,列宁“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这表明他对灰雀的着急和担心。在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中,如“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它怕冷”和“可惜”这两个词语,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关心。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相关词句的同时,要求他们一定要将这种感情读出来。接着,列宁和孩子的对话,耐心而又得体,表现了列宁对孩子的尊重和爱护。当列宁询问孩子是否见到灰雀时,孩子回答“没……我没看见”,从这种吞吞吐吐中,可以猜测到灰雀的消失与孩子有关。但是列宁没有去批评、斥责孩子,而是通过表达对惹人喜爱的灰雀的担心,使孩子内心受到震动、感染,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列宁与孩子的对话和神态体现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当中,我让学生结合具体的句子、段落,以及文中的提示反复朗读、感悟,并引导学生透过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因为本课课后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要把朗读和理解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最后我再引导他们讨论:为什么说“男孩是诚实的”?为什么列宁不直接要求男孩将灰雀放回来?效果不言而喻。

《灰雀》第二课时 篇11

  教学《灰雀》一文时,我将全文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引导学生讨论了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整个课堂教学也呈现流畅的态势,如在文中的泡泡里提出了一个问题“列宁来到白桦树下,为什么跟不会讲话的灰雀说话,而不跟会说话的男孩讲话呢?”我就让学生读书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伤心,所以不直接问小男孩。”有的说:“列宁不愿意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难堪。”还有的说:“列宁对灰雀讲话,实际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说话。”我觉得利用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学生读书思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其实,儿童的情感是最丰富的,儿童的感觉也是最敏锐的,只要能够为他们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景,他们的情感就会充分流露出。但在这下面,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1、朗读教学中,朗读缺乏

  本堂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的十分圆满,但我却有些忽略了朗读这一块。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做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

  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自觉还缺乏合理引导的手法,因而,课堂上,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

  这时,我虽提示学生,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心爱的东西丢了,自己是怎样的心情,但学生依旧把握不准。而此时,我本该发挥作用,示范朗读,可我却忘了这么做,可见,我的临场应变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最后,这一环节,在学生并没有很好的进行朗读情况下,我就进入了下一环节。在朗读环节中,我还不会采取多种方式教学,这是我今后需要不断学习的其中一方面。

  2、基础知识的再学习

  虽然在第一课时中,已经比较全面地学习了字词和课文的初读,但这并不是说字词的学习在第二课时中就可以停息。相反,在课堂中,抓住一些重点的字词,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也能起到增加词汇的作用。在《灰雀》一文中,有不少词语是需要随文理解的。但这一步我却忽略了。所以在这一堂课中,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学得不太扎实。

  ……

  整堂课从总体看,还算成功,但细细分析,存在的缺陷也不可少看。但是,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然后不断发现不足,加以改进的过程。所以,我相信,认真做好反思,并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我会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灰雀》第二课时 篇12

  一、谈话导入

  1、在上课之前啊,为了缓解一下紧张的气氛,老师想和小朋友做猜谜的游戏,好不好。(生:好)课件出示谜语:颜色有灰又有红,爱穿一身花衣裳,枝头跳舞又唱歌,吃虫吃粮功大过。(生:灰雀,教师相继板书)

  2、你们想不想看看灰雀的样子啊?(生:想)那我们就来看看灰雀长什么样呢?(出示图片)谁能说一说灰雀的样子。(教师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练习说话)

  二、  初步感知

  1、小朋友们的说话能力很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灰雀》,请小朋友齐读课题,再读课题。(是否加入“雀”为象形字的解释)

  2、课文中也有一段对灰雀样子的描写,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灰雀的句子。

  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招人喜爱。

  1) 这段文字中出现了一个词“招人喜爱”,聪明的孩子你是从哪里看到这三只灰雀招人喜爱的?

  2) 带着喜爱的心情读一读这段话。

  评价:老师没有听出你的喜爱之情,谁能再来试试?

  你比##同学喜爱这三只灰雀。

  我看看谁最喜爱这三只灰雀。

  三、精读课文

  孩子们,老师告诉你啊,不光是你们喜欢这三只灰雀,就连故事中的列宁和小男孩也非常喜欢这三只灰雀,下面请小朋友们默读课文,用划出表现列宁喜爱灰雀的词语或句子,用“ ”划出表现小男孩喜爱灰雀的词语或句子,并有感情地读一读,准备和大家交流讨论。

  1、 体会列宁爱灰雀

  1)你从哪句话中感受到列宁喜爱灰雀的?

  2)重点体会以下语句:

  ①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让你感觉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抓重点词语“每次”“都要”“仰望”“经常”体会。你能把这四个词读好进而把这个句子读好吗?指名读课文。

  还有哪个句子让你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②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a、你能说一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b、孩子们你们心爱的东西找不到了的时候都是怎么找的?(生:翻箱倒柜,找不到不甘心)会花很长时间找,那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大家看一看,列宁是怎么找的?(生答: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课件中“找遍”字体变色)可以看出列宁不愿相信灰雀不见了,生怕自己的找的不仔细而找不到灰雀可以看出他对灰雀的喜爱。那么他一边找一边会想什么?体会列宁的急切心情。

  c、还有哪句话让你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

  ③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a、你从列宁失去灰雀后的惋惜之情体会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b、你还从那句话体会出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c、我们找出了太多列宁对灰雀喜爱的句子,那么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列宁是怎样爱灰雀的?(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做好总结。)

  2、体会小男孩爱灰雀。

  小男孩和列宁爱灰雀的方法可不一样,下面请小朋友们读课文3段到10段,看一下小男孩是怎样爱灰雀的?(生答:男孩爱灰雀,把灰雀捉回了家。)是呀,小男孩爱灰雀的方式是把它带回家据为己有,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教师指导孩子重点体会对话。)

  列宁:“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男孩:“没……我没看见。”

  列宁:“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寒冷,它怕冷。”

  列宁:“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男孩:“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列宁:“会飞回来?”

  男孩:“一定会飞回来!”

  3、讨论:列宁和男孩都喜爱灰雀,但是爱的方式不同。你更欣赏哪一种爱?

  4、课文中写了第一天列宁和男孩关于灰雀的对话,紧接着就写第二天两人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的情景。这中间发生了什么?请根据你的想象填空(可以运用课文中的词语):

  男孩回到家,来到鸟笼边。只见那只的灰雀,不再地唱歌,显出很不安的样子。男孩想起刚才与列宁的谈话,地说:“我真不该把它捉回来。明天我把它送回树林里去。”

  5、体会列宁爱小男孩

  孩子们,老师有个地方不明白,还需要得到你们的帮助呢!既然列宁在和男孩的对话中知道了灰雀的“失踪”和这个小男孩有关,那么当第二天见到灰雀时为什么又有这样的举动呢?

  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这两天你到哪儿去了?”  

  当然,灰雀没有告诉列宁这两天它去哪儿了。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那个男孩是诚实的。

  1)学生自由回答老师的疑惑:为何列宁不问男孩却问灰雀呢?

  2)男孩明明撒谎了,为什么列宁还认为那个男孩是诚实的?(孩子用自己的行动来展现了自己的诚实。)

  3)讨论引出:列宁不光爱灰雀,还爱男孩。

  4)朗读:爱的力量使灰雀重归大自然,男孩改正错误,这多么让人高兴!请同学们端起书来,高高兴兴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灰雀》第二课时 篇13

  【教材分析】

  《灰雀》是一篇充满童趣又颇耐人寻味的文章,记叙了一个小男孩在列宁爱鸟言行的影响下,把捉回家的鸟又放回树林的故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朗读、感悟、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

  学习读懂句子的方法,能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问,读懂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3、情感目标:

  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城实的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一种城市的表现,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问,读懂重点句子,领会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

  【教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这十六个字: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针对以上教学思想,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主要选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读中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向学生传授“学法”,是让学生“会学”,这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写写、议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会学”的智慧。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灰雀》第二课时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