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枣核》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枣核》教案

无风无月 点赞 分享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枣核》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枣核》教案(精选14篇)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枣核》教案 篇1

  评价表检测题基础题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4分)蹊(    )  (    )切  (    )红  土(    )2.辨字组词。(4分)3.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在横线上订正。(    )(4分)故弄悬虚  风烛残年  迫不急待  如火如荼姹紫焉红  感慨良深  不约而同  再接再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仿例造句。(4分)例句:我厂甸,隆福寺。这里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想……想……一……就想……想…… 5.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作用。(8分)(1)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寄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 (2)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3)我们在*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4)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买这座大房子时,孩子们还上着学,如今都成家立业了。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8分)(1)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蹊跷:(2)掐指一算,分手快有半个世纪了,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风烛残年:(3)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寄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托付:(4)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出息:7.句中加粗词语使用恰当的是(4分)(    )a.离开水的鱼儿,嘴巴一张一翕的,像是在诉说着自己的不幸。b.在新形势下,我们更应当不断学习,见异思迁,积极进取。c.绿茵场上,足球健儿们精神矍铄,斗志昂扬,精湛的球技倾倒了数万球迷。d.这位画家的山水画有深厚的功底,他临摹的《乡居野趣》几乎和真迹雷同。8.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①在这次国际会议上,我国政府再次郑重________:中国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绝不容许任何人制造两个中国。②中国常驻世界贸易组织代表团28日在日内瓦湖畔威尔逊总统酒店举行了________的揭牌开馆仪式。③我国自己研制的无人飞船“神舟三号”发射成功,________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重要进展。(    )a.声明  庄重  标志  b.声明  隆重  标志c.申明  庄重  标明  d.申明  隆重  标明9.据报道,某动物园的有些动物,因长期吞食游客扔给的包装食品及杂物,腹中长了结石。这严重影响了动物的健康,管理人员不得不给它们施行手术。针对这一现象,请你为动物园管理处拟一条标语,奉劝游客爱护动物。语言要简明、得体,20字以内。(有创意的,可加1—2分)(5分) 10.阅读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15分)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我们在*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她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五岁,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姑娘在哈佛教书。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接着,她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石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1)“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句中的“味道”的含义是(    )a.饭菜的滋味           b.兴趣c.意思                 d.特色(2)老友家后花园中反映“家乡味道”的植物是:________。(3)老友把自己的“花园”装点成家乡风格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4)“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一句中朋友心上“缺”的是(    )a.家乡的温暖 b.没有家乡的枣吃c.难以见到家乡的亲人   d.报效祖国,为民族尽力的机会(5)选文中加横线一句中连用四个“想”字,具体体现(    )a.家乡可想的地方很多b.这些地方使她不能忘怀c.主人公思乡之“苦”d.再现故乡形象并借以慰藉主人公的思乡情(6)作者与“同窗”第二次谈话时,用了“感慨良深”一语加以修饰,怎样体会这一修饰语的作用?选出正确的一项(    )a.思绪万千,难于启齿   b.发自肺腑,倾吐真情c.欲言又止,羞于谈吐   d.感情激动,语无伦次(7)写“同窗”“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前文和本段都有具体交代。为什么写“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只是一语带过了呢?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a.读者可以想像,无须赘述。     b.设备太多,难于列举。c.别墅花园都有了,自不必说。   d.无关紧要,说了也没有用。 综合题1.课文主要内容是美籍华人朋友领“我”踏访后花园时的谈话,作者用看似“实录”的笔法记叙谈话的经过,不加修饰,朴朴实实,把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深切感人,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叙事朴实是本文感人的主要原因,请联系课文内容,谈一谈你对这一点内容的理解。 2.本文除叙事朴实外,结构也非常精巧,请你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文章精巧的结构。参考答案基础题1.qiāo  yīn  yān  ào  2.掐指  诌媚  诞生  垂涎三尺  蹊跷  溪流  感慨  气概  3.“悬”改为“玄”  “急”改为“及”  “焉”改为“嫣”  “励”改为“厉”4.示例:我想戈壁滩,想塔克拉玛干沙漠。只要一看到山,我就想天山。近来,我老是想建设兵团的那段生活。  5.(1)表明友人是郑重其事的要求,希望十分殷切。(2)似乎是在感受枣核的分量,显得珍惜。(3)表示“她”蛰居海外思乡心切,急于向来自故国家乡的“我”倾诉思乡之情。(4)说明“她”并不追求、迷恋海外优越的物质生活,海外高度的物质文明冲淡不了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6.(1)奇怪(2)比喻随时可能死亡的晚年。(3)委托别人办理。(4)长进  7. a  8. b9.示例:(1)动物微微笑,杂物勿乱扔!(2)动物正在减肥,请不要给他们增加食物!  10.(1)d(2)垂杨柳、睡莲(3)借以慰藉思乡之情(4)a(5)c(6)b(7)a 综合题1.作者直接让人物倾诉内心活动:“家庭和事业都如意……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这是对游子心境最朴实的描述,身在异国,心永远系着故乡。作者还借谈话写人物行动:“时常在月夜,她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这些行动,朴实得像孩子,热烈得像恋人,把“年纪越大,思乡越切”的痴情表达得深沉感人。能答出其中两点,且举例说明,表述正确的,等第是优;能答出其中两点,且举例说明,但表述一般的,等第是良;能答出一点,且举例说明,但表述一般的,等第是中;能答出一点,但没有举例,表述一般的,等第是下。2.(1)用枣核设置悬念。用“枣核”做贯穿全文的线索。(2)枣核是一条叙事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答出三点,并且表述正确的,等第是优;答出两点,并且表述正确的,等第是良;答出两点,但表述一般的,等第是中;答出一点,但表述一般的,等第是下。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枣核》教案 篇2

  现代文阅读题在语文高考中的分值较大,是得分的难点。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高考成绩,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了解现代文阅读的规律,掌握现代文阅读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的能力。为提高大家的阅读能力,这篇枣核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

  枣核阅读答案

  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她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5岁。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姑娘在哈佛教书。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接着,她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石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 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卵石铺成的小径,穿过草坪,走到“北海”跟前。真是个细心人呢,她在上面还嵌了一所泥制的小凉亭,一座红庙,顶上还有尊白塔。朋友解释说,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 她告诉我,时常在月夜,她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6.怎样理解“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7.朋友在“北海”上还“嵌了一所泥制的小凉亭,一座红庙,顶上还有尊白塔,”作者详细技术这些有什么作用?

  你是广袤的大地,是辽阔的天空;你是崇山峻岭,是江海湖泊.你用彩色的文字,描绘出世界上可能存在的一切美妙景象.不管是壮阔雄奇的,还是精微细致的,不管是缤纷热烈的,还是深沉肃穆的,你都能有声有色地展现.你使很多足不出户的人在油墨的清香中游历了五光十色的境界.

  你告诉人们,人生的色彩是何等丰富,人生的旅途又是何等曲折漫长.你把生活的帷幕一幕一幕地拉开,让无数不同的角色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激动人心的喜剧和悲剧.你可以呼唤出千百年前的古人,请他们深情地讲述历史,也可以请出你最熟悉的同代人,叙述人人都可能经历的日常生活.你吐露的喜怒哀乐,使人开怀大笑,也使人热泪沾襟……

  9.解释

  (1)肃穆 (2)崇山峻岭 (3)五光十色

  10.上文指出文学的作用有哪些?

  11.文学“可以互换出千百年前的古人,请他们申请的讲述历史”。从你读过的文学作品中举一个例子,并说明这个人对你的影响。

  枣核阅读答案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7:侧面体现出了“她”十分依恋故土。为了让花园有家乡的味道,“她”用自己的一个对祖国火热的心,打扮自己的花园。让“她”自己感觉“她”就生活在故土。

  9(1):严肃而恭敬。(2)高而险峻的山岭。(3):形容色彩鲜艳,样式繁多。

  10:你告诉人们,人生的色彩是何等丰富,人生的旅途又是何等曲折漫长.你把生活的帷幕一幕一幕地拉开,让无数不同的角色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激动人心的喜剧和悲剧.你可以呼唤出千百年前的古人,请他们深情地讲述历史,也可以请出你最熟悉的同代人,叙述人人都可能经历的日常生活.你吐露的喜怒哀乐,使人开怀大笑,也使人热泪沾襟……:

  这篇“枣核阅读答案”是由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希望通过这些阅读练习和答案,能帮助同学们把握语文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枣核》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熟悉内容,理清线索的基础上,学习作者借物抒情的手法。

  2、体会文中包含深情的语言。

  3、学习作者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巧设悬念的手法。突破方法:指导学生泛读课文,理清线索。

  [教学难点]

  了解思乡之情在文中的具体体现。突破方法:选读与精读相结合。选读课文时从大体处体会海外游子浓郁的乡情,精读课文品味语言,从微观的语言上品析课文中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真情实感。

  [教学方法]

  导拨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背诵一首古诗----《静夜思》。(师生齐背)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首诗的意思?

  (师放《静夜思》画面投影,学生发言后师强调明确)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家乡的感情,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诗人难抑思乡之情,仰天望月,对阗月亮倾诉自己思念家乡的感情,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想像一下,如果一个人远离家乡很久,经过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还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

  二、简介作者

  (出示文字投影,指导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认识作者)

  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年赴美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的真实记录。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国现代化社会生活和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三、熟悉课文,认字识词

  (放课文录音,出示投影,请学生边听边注意下列字词)

  ①蹊跷 ②嫣红 ③山坳 ④玛瑙 ⑤胡同 ⑥依恋 ⑦匀称 ⑧国籍

  ⑨不约而同 ⑩故弄玄虚

  (出示词卡,检查听读效果)

  四、细读课文,把握内容

  (投影出示问题)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默读课文后回答)

  2、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找出相关语句。

  (学生跳读课文后回答,每人一处)

  3、用简洁的短语,对每件事进行浓缩、概括,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每四个同学一组讨论,然后请代表发言,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不强求一致)

  明确:作者开篇先写朋友要枣核,接着写朋友托枣核,如获至宝,最后在参观后花园时谈枣核。

  4、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并且把它看得比珍珠玛瑙还贵重,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老师点拨)

  明确:这位友人想在自己园中种下一棵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5、文中写友人“事业和家庭都如意”,“可心上总像缺点什么”,这是为什么?哪些语句能表明这一点?

  明确:他“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这些都表明他心上缺点什么,因为“都如意”也难补他远离故士的缺憾,这里不是他心灵的归宿。

  6、友人用哪些行动表明他在思乡?

  明确:栽垂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试种家乡的枣树。

  7、课文中哪句话最能概括本文中心?

  明确: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士的。

  五、揣摩语言,体会游子心境

  这篇文章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速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体会妙处所在。(学生指出各自喜欢的语句,老师择其要,与学生一起探讨、品味,如再三、殷切、劈头、挑选……)

  语言看似朴实,透过这些字词却能体现出友人思乡的情感。

  六、深度拓展

  1、老师设疑: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

  (分小组讨论,结合各小组发言内容,教师进行总结、明确)

  枣核在文中的作用,从结构上说,枣核是行文线索

  从表情达意上说,“枣核”是文中那位美籍华人思乡感情的寄托

  2、设疑激趣:由以上讨论可以看出,本文作者构思非常精巧,用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那么,本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原因还有什么呢?

  (学生继续讨论,师可给予以下提示)

  [投影]

  1、本文开始写朋友要枣核,为什么不马上写出原因?

  2、两人相见后,作者为什么不写枣核的原因?

  3、为什么要写去朋友家的途中所见,写朋友“家庭事业都如意”后才写出要枣核的原因?

  明确:作者围绕枣核多处设置悬念,紧紧扣住读者心弦,引人入胜,使全文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七、质疑

  (学生质疑,培养读书、思考问题的能力)

  八、联想、赏析

  古往今来,我们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的优美诗篇,现在请同学们联想一下:在我们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

  (学生列举,并对其中的精彩名段赏析、口味,如学生列举不热烈,教师可把自己准备好的录音片断放给学生听,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枣核》教案 篇4

  基础知识

  一、选出下列加黑字注音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1.萧

  a.gān b.qǐ c.qián d.qán

  答( )

  2.蹊跷

  a.qīqiāo b.qīqiào

  c.xīqiāo d.xīqiào

  答( )

  3.

  a.yīn b.yīng c.yūn d.yìng

  答( )

  4.

  a.yāng b.iān c.yiān d.yān

  答( )

  5.机

  a.jiè b.xiè c.qiè d.jié

  答( )

  二、选出下列加黑字注音有误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玛(nǎo) 衣(dōu)

  草(píng) 泛(zhōu)

  b.厂(diàn) 山(ào)

  石(luǎn) 荷(táng)

  c.枣(hé) 镶嵌(qiàn)

  聚(níng) 摇(yì)  

  d.缺(hàn) 堆(dié)

  补(mí) 修(shì)

  答( )

  三、选出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同窗 托幅 贵重 揣起

  b.用途 尚若 枫叶 解释

  c.掀启 痴情 缩影 挑选

  d.慰藉 张弛 凉亭 依恋

  答( )

  四、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五、依照课文,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东西倒不占份量,可是用途却很 (奇特、奇异、蹊跷)。

  2.拥抱之后,他就 (急切、细切、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

  3.那真是座美丽的山城,汽车开去,一路坡上坡下满是一片 (粉红、桃红、嫣红)。

  4.经他指点,我 (留神、小心、留意)到台阶两旁是他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

  5.他 (劈头、劈脸、劈头盖脸)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六、选出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1.感慨良深

  a.有所感触而发出很深的慨叹。

  b.对别人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

  c.跟外界事物接触而引起思想情绪。

  d.看到某物而引起深深的怀念。答( )

  2.朴实无华

  a.朴实厚道 b.朴实直率

  c.踏实不浮夸 d.朴素简陋

  答( )

  3.游子

  a.旅游的人 b.客居他乡的人

  c.离开家乡的人 d.无家可归的人

  答( )

  七、用成语概括句意

  1.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

  2.比喻人已衰老,接近死亡。

  3.好像得到了最珍贵的宝物。

  4.事先未商量而彼此想法相同。

  八、选出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b.从村庄来到野外,麦苗郁郁青青,路边的青草也泛起片片绿意。

  c.长江仿佛眨着眼睛,沉沉欲睡。

  d.大地简直成了一块紫水晶。

  答( )

  阅读

    一、

  ①经他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他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

  ②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

  ③我们在*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④他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他的后花园。

  ⑤他感慨良深地对我说……

  1.调整句子顺序,将调整后的句子序号填入表格中。 

  2.说出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答: 。

  3.如将文中加黑字“劈头”换成“突然”,表达效果好不好?为什么?

  答: 。

  二、他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五岁,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姑娘在哈佛教书,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籽,试种一下。”

  接着,他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石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

  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草坪旁用卵石铺成的小径,走到“北海”跟前。真是个细心人呢,他在上面还嵌了一所泥制的小凉亭,一座红庙,顶上还有尊白塔。朋友解释说,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

  他告诉我,时常在月夜,他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1.这段文字写了美籍华人向作者的诉说,诉说的中心内容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这花园有点家乡的味道。

  b.心上总缺点什么。

  c.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d.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

  答( )

  2.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的标志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花园中有体现家乡特点的垂杨柳、睡莲池和“北海”一样的假山

  b.这里的主人思念家乡

  c.此时花园中的主人和客人都思念家乡

  d.花园中的主人和客人是同一个家乡

  答( )

  3.以下是对“我心里总像是缺点什么”一句的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心里总感到现在住的地方缺少故乡的特色。

  b.家庭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但心里仍不满足,觉得缺少可玩的地方。

  c.家庭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但由于不是生活在故土上,所以觉得一切都缺乏保障。

  d.心里感到的是远离故土的缺憾。因为家庭事业的如意,新式设备的拥有,不能填补离乡的空落。

  答( )

  4.“真是个细心人呢,他在上面还嵌了一所泥制的小凉亭,一座红庙,顶上还有尊白塔”这一句,表明了什么?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一座座北海的景观堆砌得那么逼真,表明朋友有艺术天才。

  b.对北海的景观记得那么细致,真切,摆得那么细心,表明朋友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c.有那样的闲情逸志堆北海,表明朋友有一颗童心。

  d.对北海的景观记忆犹新,表明朋友非常喜欢那里,还想再去。

  答( )

  5.将文中表现中心意思的语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

  答案

  基础知识

  一、1.c 2.a 3.a 4.d 5.b

  二、c

  三、c

  四、1.liáng估量 liàng分量 2.chēng称赞 chèn匀称 3.jiǎ假如 jià放假 4.pū铺床 pù床铺

  五、1.蹊跷 2.殷切 3.嫣红 4.留意 5.劈头

  六、1.a 2.c 3.c

  七、1.故弄玄虚 2.风烛残年 3.如获至宝 4.不约而同

  八、b

  阅读

  一、

  1.④②③①⑤

  2.说明那位朋友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老朋友的反映,想尽快地让人理解他的思念之情。

  3.不好。改为:“忽然”,问话就变成出人意料了,与人物此时的心情不一致,表达也就不准确了。

  二、1.c 2.a 3.d 4.b 5.文章最后一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枣核》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

  2、学习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3、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材分析:

  这是作家萧乾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记述了“我”访美时,探望了一位旧时同窗好友,并带去了好友再三托付的几颗生枣核。他领“我”踏访他精致匀称的后花园。与他交谈中,才知道由于想家乡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我”带几颗枣核。“我”感受到了同窗好友怀念家乡,眷恋故土的真挚情感,由衷地感慨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文章以枣核为线索,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教学设想:

  本课的词语很丰富,应重视让学生积累;理解课文的内容、思想、感情,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对于重点语句,要引导学生画一画、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文题的品味,意在欣赏文题的准确、简洁、形象,要通过学生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集思广益。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欣赏歌曲《绿叶对根的情谊》:“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然后提问“绿叶”指谁?“根”指谁?这首歌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为课文奠定了感情基调,渲染了特定的气氛。

  二、作者简介 

  萧乾,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①蹊跷(qī qiāo)   嫣红(yān)  倘若(tǎng)         山坳(ào)          掀启(xiān)   镶嵌(qiàn)

  ②风烛残年      故弄玄虚      安顿    感慨良深      精致匀称      泛舟

  2、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 

  共有三处:第一段,求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试种枣树。  

  四、游子的思乡之情及其表达

  自由朗读感悟、小组合作讨论下列问题:

  1.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2.当因为种种原因(上学、探亲、旅游等)而离家之后,时间稍长一点,你会有什么感受?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3.这位老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4.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

  (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五、知识拓展

  1.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一点什么呢?从文中勾画出相关语句。

  (学生勾画、齐读)“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2.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

  3.通过刚才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例如:

  ①“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说明了什么?

  (游子心境无法填补的缺憾,是优越条件、优美环境等无法取代的乡土之恋,是改了国籍也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的伟大所在。)

  ②老人为什么在介绍优越的家庭时却“不好意思”? ③为什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却说“没出息”?

  4.教师设疑,突破难点: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

  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

  六、再读课文、揣摩语言      

  思考:

  这篇文章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感情朗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体会妙处所在。

  (殷切、托、劈头、感慨良深、那是……开、挑选、买、拉、堆)

  语言朴实,透过这些字词却能体现出友人思乡的情感。

  七、课堂小结

  1.本文借一个故事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思乡爱国)

  2.你觉得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值得自己借鉴?

  ①叙事朴实,以小见大。

  ②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③用词精当,线索清晰。

  八、效果检测

  请同学们借鉴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构思一段文章,表达一种感情,而且用上“我想……想……想”的句子:

  ①你准备怎样说?

  ②你准备怎样拟题?

  九、欣赏《月之故乡》,结束课文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板书设计    

  枣 核       萧乾

  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寄托切切思乡之意

  说枣核——为解乡愁   表达深深爱国之情

  议枣核——民族之情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枣核》教案 篇6

  目的要求

  一、理解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

  二、了解作者怎样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要点难点

  一、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三、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四、理解本文标题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写作背景

  1979年8月,萧乾应邀赴美进行访问交流,回国后将自己在美的见闻,写成系列文章。《枣核》便是萧乾的特写《美国点滴》中的一篇(或一章),写于1980年4月,是年5月全文分为10篇先后在《人民日报》连载,它犹如一股从大西洋彼岸吹来的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丽现代社会生活及一些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作者简介

  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蒙族人,祖籍内蒙古,生于北京。

  1929年进燕京国文专修班学习,一年后考入辅仁大学。1933年转入燕京大学新闻系,选修“特写——旅行通讯”课程,1935年6月毕业。

  1939年他赴英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作为《大公报》的记者,奔波在西欧的反法西斯战场上。1945年,他从莱茵河前线返回伦敦,经加拿大东岸转旧金山,采访了联合国成立大会。在那些年代里,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南德的暮秋》及《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认识的真实记录。

  段落大意

  课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一位在美国旅居的旧同窗托“我”带给他几颗枣核。这位老同窗不远万里,写信索要的竟是几颗不起眼的枣核,而且是用“航空信”“再三托付”,可见这几颗枣核对他很重要。读者不禁要问,它做什么用呢?而作者又不肯说破,只说:“用途很蹊跷。”这样巧设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自然地开启下文。

  第二部分(第二──十段)写“我”与老同窗相见,到他家作客,了解到枣核的用途。这部分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第二──四段)写“我”与老同窗相见。多年不见的老同学,相见的第一句话就问及那几颗枣核,得到之后“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待问到它的用途时,他却要“我”等会儿。这就更紧紧地吸引住了读者。引出“我”的登门拜访。

  第二个层次(第五──七段)写“我”去老同窗家作客,了解到枣核的用途。这里笔锋一转,避开枣核,写路上的风光,写这位老同窗的住宅、车库、精美的后花园;写“我”与老同窗的交谈。说明这位老同窗住的是具有优雅环境的现代化住宅,有一双成才的儿女和从事高科技研究的的爱人——“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可是思乡之情日切。他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总布胡同院里的那颗枣树”。祖国、家乡的一景一物他都思念。这思念之情是高级住宅、称心如意的家庭和事业所无法替代的,所以他要朋友不远万里从祖国带几颗枣核,他要种下这故乡的种子,寄托他对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故土的眷恋之情。

  第三个层次(第八──十段)写老同窗兴建小“北海”,寄托思乡之情。造小“北海”的假山石是“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的。假山上嵌的“红庙”、“白塔”“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真是不惜重金和气力。这位美籍华人的良苦用心在于:创造出像故土那样的环境,使他和老伴如身临其境,回忆往日故乡生活的情趣,寄托思乡的苦恋之情。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点明中国人最依恋故土。文章在上面叙事的基础上,用一个递进句式议论,揭示文章的中心——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意识很强,民族感情极深的民族。

  本文以枣核为线索,写一对老同窗的交往,相互交谈的也全是家庭、生活的琐事,可表现的却是热爱自己的民族这样重大的中心思想,体现了作者在选材上的匠心。作者还巧设悬念,使故事曲折生动,紧紧吸引读者。另外,文章语言平实自然,亲切动人,人物的对话和环境描写都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主题思想

  文章以枣核为线索,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写作特点

  以小见大、以物传情。枣核——一颗看似寻常不被人留意的种子;送枣核——一件极为平凡普通的小事,而在萧乾笔下,却写得那样情意浓浓,含义深刻。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象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作者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

  悬念一:“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是“蹊跷”,背井离乡几十年,故土牵魂夺魄之物多矣,为何单要几颗生枣核?文章看似起笔平平,但一下子抓住了读者,不由你不读下去。

  悬念二:二人见面“拥抱之后,他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我问起枣核的用途,他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这“故弄玄虚”,的确很吊人胃口,枣核的用途一问便知,可他偏不正面作答,非让你“等会儿”,那么,读者只好带着疑问去读下文了。

  悬念三:“他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他的后花园”。两个“分手快有半个世纪”的同学不去倾心长谈,为何踏访花园?悬念之上又设悬念,真可谓是“紧锣密鼓”。

  当层层设置悬念之后,“他”才道出了枣核的用途:“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的那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籽,试种一下。”简简单单几句话,却说出了他“年纪越大,思乡越切”的感情,至此,我们也被他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

  悬念的特点是先把疑问提出来,把矛盾摆出来,直至高潮,再解开疑问,写出结局。它的好处是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枣核》层层设置悬念,除有上述特点外,还有揭示人物性格、升华感情的作用。

  为了充分展示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枣核》在设置悬念之后,又补叙了“他”家的“北海”,使文章的材料更为丰富,使我们进一步看到了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依恋故土的”

  《枣核》知识要点

  1、背景资料

  1980年初,作者访美归来后,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系列随笔《美国点滴》共10篇,《枣核》是其中的一篇。

  1979年2月,即出访美国的前半年,中国作家协会正式为萧乾平反,确认1957年的“资产阶级派分子”实属错划。经过这20多年的坎坷磨难之后,萧乾所面临的神州大地,一方面是生机勃勃,另一方面又百废待兴,渴望甘霖,国门重新面向世界。面对这样的现实,可以想象到这位老作家的心潮是澎湃激荡的。他到美国之后的所见所闻,对他而言是新课题,对于这个课题的认识与选择都是要眼力的。事实证明他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他以一个老新闻记者的眼光,审视了美国的现代社会生活及其心态,以及发展与扭曲相交织所带给我们的一些思考,这就是《美国点滴》的基本内容。如果说这篇特写在结构上是多触角型的体现了取材广泛这一特点的话,那么在其表现手法上还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作者站在民族与发展的高度,用比较借鉴与民族感情这两条线,将这些材料紧紧地串在一起,使读者在这一轴心上与作者一起思考。特写的每一篇虽然都又是独立的,而给人的印象却都是深刻的,读起来非常亲切、有趣,决无空洞之感、堆砌之嫌

  《枣核》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枣核》是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文章紧紧扣住思乡这一主题,以“枣核”为线索,一一记述了友人的思乡之情之恋之举。在教学中以朗读为基础,辅以圈画、品味词句等方式,同时捕捉一些关键词共同品味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民族感情。教学的难点落实在作者如何用具体化的生活细节表现文章的主题。这是一篇看似很普通的随笔,但是随笔不随便,作者用“枣核”为线索巧设悬疑,对“旧时同窗”家后花园的铺陈描写都是为了曲折地表达出海外游子们对故土的依恋,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方式是值得学习的。

  完成情况:本节课我以读《月之故乡》这首诗引起学生思乡的共鸣,然后让学生解读文本,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为学生敞开心灵进行师生对话创设了有利的情境,进而师生共同游历那一段生命情感历程。后来还让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关于思乡爱国的名句、歌曲等,加深了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完成了从文本精神到学生人格精神的飞跃,课堂效果很好。不足之处是学生的知识面较窄,语言表达力较差。

  改进措施:

  1、加大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加强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

  3、大力提高小组合作,全面推进学生的自主互助学习能力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枣核》教案 篇7

  《枣核》

  【教学重点】

  1.理解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认识这种感情是人类的一种崇高情感。2.借助于上下文推断词语的意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由《我的中国心》导入  。

  教师:上一学期我们一起学习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国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的,会唱的同学一起来试试啊(全班齐唱)

  这首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学生回答后强调)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感情。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板书:课题,作者)

  二、熟悉课文,认字识词。

  1.教师:请同学朗读这篇课文。

  2.教师:正音(学生回答)

  三、理清课文线索、结构。

  1.教师: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 [学生再默读课文后回答]

  明确:课文中有三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这三处分别是:第一段,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种枣树。[板书:带枣核托在掌心种枣树] 由此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议枣核

  四、分析思乡的心理活动。

  1.教师: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明确:(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这位友人想在自己的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2.教师:那么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齐读第七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

  明确:第七自然段中“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等词语就集中表达了这种思乡之情。[板书: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枣树]

  3.教师:除了这些词、句外,课文前几段中还有没有表达这种思乡之情的词语?

  殷切(第三段)  劈头(第七段)

  (引导学生体会)

  4.教师小结:通过老人这番朴实的话语,通过作者这些朴实的描写,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老人在想家了。真是:朴实的话语,浓浓的乡情。[板书:抒发殷殷思乡之情]

  五、分析思乡的表达方式。

  1.教师: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哪些或者因为探亲、旅游等原因而离开过家的?

  (调动学生去体验老人的感情)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2.教师:我们看看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他做了些什么?他还急切地想做什么?

  (学生齐读8——10段后讨论)

  3.教师:(学生回答后归纳)这位老人亲手栽了垂杨柳、种了睡莲、堆叠了假山,还想再种下枣树。[板书:栽杨柳、种睡莲、堆假山、种枣树]

  4.教师:我不知细心的同学有没有发现老人把垂柳栽在什么地方?睡莲池修在什么位置?北海是怎样堆叠起来的?

  明确:垂柳——花园的台阶两旁

  睡莲池——草坪中央

  北海——挑选、买下、拉回、堆砌

  5.教师小结: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老人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明确: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板书:寄托切切思乡之意]

  六.总结

  1.教师: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一点什么呢?

  明确:(学生齐读末段)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学生勾画、批注)

  2.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第二课时

  一.        回忆上节课内容

  二.        分析课题:

  教师: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明确: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的思考;反映生活,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以表现,有时不妨就用一个小小的物件,以小见大)

  三.揣摩下列语句,口答括号中的问题。

  1.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如改为“他放在手中,像比什么都贵重”,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如改为“这里过圣诞,我想旧历年”,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如“劈头”换成“突然”,句意有什么变化?)

  4.“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如删去加点部分,句意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并释疑:

  教师:课文讲到这儿,看看通过刚才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培养读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并对其中的精彩句段体味、赏析)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枣核》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这是作家萧乾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记述了“我”访美时,探望了一位旧时同窗好友,并带去了好友再三托付的几颗生枣核。他领“我”踏访他精致匀称的后花园。与他交谈中,才知道由于想家乡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我”带几颗枣核。“我”感受到了同窗好友怀念家乡,眷恋故土的真挚情感,由衷地感慨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文章以枣核为线索,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教学目标:

  1、理解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

  2、学习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3、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设想:

  本课的词语很丰富,应重视让学生积累;理解课文的内容、思想、感情,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对于重点语句,要引导学生画一画、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文题的品味,意在欣赏文题的准确、简洁、形象,要通过学生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集思广益。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欣赏歌曲《绿叶对根的情谊》:“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然后提问“绿叶”指谁?“根”指谁?这首歌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为课文奠定了感情基调,渲染了特定的气氛。

  二、作者简介

  萧乾,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①蹊跷(qī qiāo) 嫣红(yān) 倘若(tǎng) 山坳(ào) 掀启(xiān) 镶嵌(qiàn)

  ②风烛残年 故弄玄虚 安顿 感慨良深 精致匀称 泛舟

  2、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

  共有三处:第一段,求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试种枣树。

  四、游子的思乡之情及其表达

  自由朗读感悟、小组合作讨论下列问题。

  1、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2、当因为种种原因(上学、探亲、旅游等)而离家之后,时间稍长一点,你会有什么感受?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3、这位老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4、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

  (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五、知识拓展

  1、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一点什么呢?从文中勾画出相关语句。

  (学生勾画、齐读)“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2、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

  3、通过刚才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例如。

  ①“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说明了什么?

  (游子心境无法填补的缺憾,是优越条件、优美环境等无法取代的乡土之恋,是改了国籍也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的伟大所在。)

  ②老人为什么在介绍优越的家庭时却“不好意思”? ③为什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却说“没出息”?

  4、教师设疑,突破难点: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

  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

  六、再读课文、揣摩语言

  思考。

  这篇文章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感情朗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体会妙处所在。

  (殷切、托、劈头、感慨良深、那是……开、挑选、买、拉、堆)

  语言朴实,透过这些字词却能体现出友人思乡的情感。

  七、课堂小结

  1、本文借一个故事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思乡爱国)

  2、你觉得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值得自己借鉴?

  ①叙事朴实,以小见大。

  ②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③用词精当,线索清晰。

  八、效果检测

  请同学们借鉴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构思一段文章,表达一种感情,而且用上“我想……想……想”的句子。

  ①你准备怎样说?

  ②你准备怎样拟题?

  九、欣赏《月之故乡》,结束课文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板书设计:

  枣 核 萧乾

  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寄托切切思乡之意

  说枣核——为解乡愁

  表达深深爱国之情

  议枣核——民族之情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枣核》教案 篇9

  内容预览:

  6.《枣核》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2.了解本文以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饱含深情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

  2、难点: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背诵经典的咏月抒怀词、欣赏现代诗《月之故乡》导入。

  师:其实,古往今来还有很多通过咏月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优秀文学作品,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这样的现代诗《月之故乡》,我们通过欣赏音乐,感受一下作者借月亮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萧乾的《枣核》一文,看看文中的主人公又是如何来表现思乡之情的。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作者简介

  萧乾,出生于一个汉化了的蒙古族贫民家庭。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枣核》一文选自《美国点滴》。

  (四)检查“导学稿”预习情况

  比一比、赛一赛:1、你能读准下列字词吗?

  2、看看哪一组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

  对于“导学稿”上的字词、词解还有无疑问,可以提出,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五)整体感知课文

  读一读、找一找:

  1、自由朗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思乡是爱国的一种具体表现,爱国主义是个大主题,有些作家通过气势磅礴的重大事件去表现,本文作者却令辟蹊径,通过什么来表现?

  3、你能画出与“枣核”有关的句子吗?

  4、用几个短语高度概括这三段有关枣核的内容。

  结构: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悟枣核

  线索:枣核

  构思:设置悬念 (作用:引人入胜,把主题表达得恰到好处。)

  (六)内容探究

  1、作者的旧时同窗在美国的事业、生活怎么样?你能在文中找出来吗?

  写她的生活、事业与本文的中心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明确:事业如意、生活优裕

  衬托思乡爱国之情在同窗心中的地位

  2、作者老友的思乡之情主要通过她倾诉思乡的心理活动,尤其是慰藉思乡的种种行为表现出来的。

  问题:1、你能找到她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吗?

  2、作者老友怀念家乡,除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枣树,她还做了些什么?她所做的一切又表现了什么?

  (手栽垂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北海泛舟的情景)

  明确:国籍虽改、感情不改、心系故土

  (七)语文活动

  1、海外游子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或借助哪些寄托物来表达他们对于祖国的一片深情呢?

  (乡井土、节日、举办一些活动)

  2、看看谁想到的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多。

  (八)布置作业

  1、运用下列词语组成一段话,要求句意衔接、中心明确,词语顺序不拘,60字以内。

  风烛残年、故弄玄虚、感慨良深

  2、摘抄三首表现乡愁的古诗。

  3、推荐阅读表现海外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

  余光中《乡愁》 琦君《故乡的桂花雨》 琼瑶《剪不断的乡愁》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枣核》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对应生活学习理解生字生词和含义深刻的重要语句。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朋友要枣核种枣核寄托依恋故土,思念故乡之情的情景,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课文以枣核为线索巧妙设置悬念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4、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运用课文简洁质朴饱含深情的语言反映生活,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教学重点:

  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朋友要枣核种枣核寄托依恋故土,思念故乡之情的情景,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课文以枣核为线索巧妙设置悬念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揭示本课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1分钟)

  以歌曲《我的中国心》导入。这首歌表达的是游子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感情,唱出了千万游子的心声。同学们,这种思乡之情在萧乾的《枣核》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今天来感受感受。

  2、本堂课的学习目标:(1分钟)

  1)、对应生活学习生字生词,理解生字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朋友要枣核种枣核寄托依恋故土,思念故乡之情的情景,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感悟生活。多媒体显示下列内容。(2分钟)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生活,注意节奏和停顿。

  2、出示小黑板或多媒体展示生字生词,自学自读2分钟,对应生活再现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对照解释换一种方式表达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理解生词。

  3、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自主探究“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课文反映的生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准备交流。

  4、探究问题,进一步感悟生活,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

  1)朋友对故乡的思念表现在他的哪些言行中?

  2)枣核的用途是什么?

  三、学生自读、自主感悟生活,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多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10分钟)

  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读课文、自读注释、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感悟生活、质疑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准备对话交流,但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就不交流了,提供材料(材料附后)让学生自读一下就行,不要不放心学生。

  四、和谐交流,共同提高。(30分钟)

  1、检查朗读,学习朗读。先品听朗读录音,后指名学生朗读,并点评。

  2、交流学习生字生词,对应生活理解生字生词。

  1)多媒体显示下列生字,指名学生读准生字,并纠正错误读音。

  蹊跷qīqiāo掐指一算qiā殷切yīn调皮tiáo

  嫣红yān山坳ào拐guǎi掀启xiān

  匀称yún劈头pī感慨良深kǎi

  2)、多媒体显示生词和解释,让学生对照解释尽量用自己的语言,配合动作表情说说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检查学生理解词语情况。

  (1)不约而同: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一致。

  (2)风烛残年:比喻随时可能死亡的晚年。

  (3)依恋故土:留恋故土。

  (4)感慨良深:感慨很深。

  (5)故弄玄虚:故意地玩弄花招,使人莫测高深。

  3共同感悟生活,解决“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让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的生活,说说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同时老师追问。学生发言和老师追问略。师生对话,思想交锋后,根据预设要点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思想交锋后,多媒体显示内容要点)

  课文反映朋友要枣核种枣核寄托思乡之情的情景,反映朋友物质生活优裕却急切思乡的生活情景,反映朋友深厚的民族感情。为了促进学生思考,追问:我朋友的思乡之情,民族感情特别深厚,体现在哪里?大家发言,共同探究,思想交锋略。

  4、共同探究自读问题:

  1)朋友对故乡的思念表现在他的哪些言行中?2)枣核的用途是什么?共同探究,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同样,思想交锋后,多媒体显示预设要点)

  1)寄来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她托在手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修建有家乡味道的后花园、栽垂杨柳、“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她告诉我,时常在月夜,她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等言行就集中表达了老人的思乡之情。

  2)枣核虽小,用途却不小,是为了解除我的思乡之苦,因为“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颗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枣核将海外游子之心与故乡紧紧连在一起。小小的几颗枣核凝聚着海外游子深深的爱国情,浓浓的思乡情。在文中枣核还起到了以小见大的重要作用

  五、结语,布置作业。(1分钟)

  1、抄写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揭示本节课学习目标。(2分钟)

  1、感悟生活,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课文以枣核为线索巧妙设置悬念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2、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运用课文简洁质朴饱含深情的语言反映生活,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二、自学指导,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让学生自学起来任务明确。(2分钟)

  1、探究问题:课文是怎样反映生活的?理解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

  2、点对点迁移运用,学习课文以枣核为线索巧妙设置悬念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3、品味下列语言,学习运用课文简洁质朴饱含深情的语言反映生活,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1)、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

  2)、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3)、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4)、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三、学生自学、自主感悟生活,解决“课文怎样反映生活”的问题,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10分钟)

  学生自读、感悟、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师生准备交流。

  四、和谐交流,共同提高。交流后,多媒体显示预设要点。(30分钟)

  1、共同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发动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进行交流。学生发言,老师追问,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

  1)本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方法反映生活。作者善于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把朋友要求带枣核试种,解除思乡之苦的事和民族感情联系起来,从中发掘出了一个重大主题。小小的枣核在作者笔下,却那样情意浓浓,含义深刻。小小的枣核寄托着一位远离祖国近50年的美籍华人的民族深情。“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象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2)本文以枣核为线索巧妙设置悬念反映生活。枣核是全文的线索,同时作者又用枣核设置悬念,用枣核推进悬念,用“枣核”揭示悬念。首先朋友索要枣核,用途蹊跷,设下悬念;接着写朋友得到枣核,还“故弄玄虚”不说枣核的用途,加深悬念;踏访后花园,谈话中说明索要枣核的用途,解开悬念。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土连在一起。以枣核为线索设置悬念,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另外,层层设置悬念,还有揭示人物性格、升华感情的作用。

  3)课文还巧妙运用陪衬法和比较法反映生活。课文叙述了朋友所在山城的的环境和家境。优美的环境和优裕的生活并没有使友人感到满足,她“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这样写,为显示枣核的分量作了陪衬。另外,枣核之所以能成为故土的化身,是因为作者把枣核和栽垂杨柳、栽睡莲、造“北海”、嵌白塔等归为一类,营造一个家乡味道很浓的环境。枣核的分量就这样在比较中被“掂量”出来了。

  2、品味语言,学习理解蕴含丰富的语句。品味语言的方法是把语言反映的生活情景想象再现出来进行感悟和玩味,并说说语言反映生活的巧妙之处。这种方法和理解字词、课文的方法是一脉相承的。重点品味下面四句话的含义:

  1、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

  (追问:小小的枣核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为什么要“再三托付”呢?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这样再三托付,形成悬念,表明枣核的用途蹊跷,表明作者急于索要枣核,思乡心切。)

  2、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追问:对于几个小小的枣核,这样“殷切”这样珍惜说明了什么呢?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表面看是急切地索要枣核,珍惜枣核,其实是思乡之至,苦不可待,民族感情深厚。)

  3、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追问:朋友为什么能这样不辞辛苦?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这都是思乡惹的祸。越辛苦越说明思乡越浓,越辛苦越能减轻思乡之苦,越辛苦越说明民族感情浓厚。)

  4、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追问:朋友为什么“劈头”就问?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劈头”说明朋友已经情不自禁,说明她对故土的真诚热恋。)

  3、点对点迁移运用,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这篇课文以枣核为线索设置悬念反映生活的方法十分巧妙,十分耐人寻味,很值得我们学习。你们可以选一个平凡的实物,以它为题,以它为线索设置悬念,把与之相关的你熟悉而又感人的生活经历反映出来,表明一个主旨,像《枣核》表现思乡这个主旨一样,真挚感人,就是一篇好文章。

  五、结语,布置作业。(1分钟)

  1、背诵课文。

  2、完成点对点迁移运用作文,题目自拟。

  3、课后自由阅读萧乾作品一篇,做好笔记,准备交流。

  附(让学生看看,不必讲解):

  写作背景

  1979年8月,萧乾应邀赴美进行访问交流,回国后将自己在美的见闻,写成系列文章《美国点滴》。《枣核》便是其中的一篇(或一章),写于1980年4月,是年5月全文分为10篇先后在《人民日报》连载,它犹如一股从大西洋彼岸吹来的春风,送来了美国现代社会生活及一些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作者简介

  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蒙族人,祖籍内蒙古,生于北京。

  1929年进燕京国文专修班学习,一年后考入辅仁大学。1933年转入燕京大学新闻系,选修“特写——旅行通讯”课程,1935年6月毕业。

  1939年他赴英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作为《大公报》的记者,奔波在西欧的反法西斯战场上。1945年,他从莱茵河前线返回伦敦,经加拿大东岸转旧金山,采访了联合国成立大会。在那些年代里,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南德的暮秋》及《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认识的真实记录。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枣核》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学会“折、涨”两个多音字的用法。

  2、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教学重难点]

  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自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完成练习册一、二题。

  2、强调多音字用法。

  “折”在“折腾”一词中读zhē;在“骨折、折断”中读zhé。“涨”在“涨红了脸”中读zhàng;在“涨潮、水涨船高”中读zhǎng。

  特别强调:“核”也是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hú”,多用于口语。

  二、整体感知——读薄

  孩子们,课文中的'“枣核”是一个孩子的名字。换一种说法,本课写的是一个名字叫“枣核”的孩子,那么请你用“枣核+特点或主要事迹”的方法概括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

  温馨提醒:可以借助文中的中心句来概括。

  预设:“枣核”真的只有枣核那么大,他不光勤快,也很聪明。

  三、回顾复述方法复述故事——读厚

  1、回顾复述概念

  复述就是用自己的话和课文中出现的关键词句把课文内容有条理地叙述出来。课程标准显示:一二年级看图复述;三年级详细复述;四年级简要复述;五年级创造性复述。

  那么什么是详细复述?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道:详细复述不是一字不差地背诵,允许对句式进行调整,可以将长句子变短;复杂句子变简单;改变句子顺序等。

  2、回顾学过课文的复述方法

  总体回顾发现,借助表格、示意图等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样就能按顺序复述,重要情节页也不会遗漏。

  (1)时间变化的顺序

  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又过了一天《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2)事物发展的顺序

  方帽子——圆帽子——各种各样舒服的帽子《方帽子店》;

  (3)地点转换的顺序

  家里——道路——树上——山下——家里《漏》;

  (4)心理变化的顺序

  得意——伤心——满意《玲玲的画》;

  (5)事物变化的顺序

  小毛虫——茧——蝴蝶《小毛虫》。

  3、小组合作找到复述顺序

  温馨提醒:重点复述枣核聪明的内容。说说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复述。

  预设:

  方法1:按照地点转换的顺序复述:村子——县衙们——村子——大堂;

  方法2:填写下面表格,借助表格复述;

  方法3:记住关键的词句,复述故事。

  四、制定评价标准——读清

  复述评价标准,明确复述要点:

  按顺序复述、重要情节不遗漏、内容前后连贯。

  达到以上三条即满足按号加分,少达到一条减分一半,只达到一条不能得分。

  五、读写联动

  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关于枣核后来的故事。

  六、自主作业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复述《主题阅读》书133页《两难徐文长》。

  2、想一想:你还有什么办法应付这两个难题?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枣核》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感受人物思乡恋土的思想感情,引发爱家报国的情思。

  教学重点:

  人物思想感情及其表达。

  教学难点

  认识课文设置悬念的构思特点。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课文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那就是我》导入。围绕标题提出两个问题。

  1、看到“枣核”这一标题,你想知道什么?

  2、看到“枣核”这一标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生字词在文中圈出来,借助工具书在文中注音。

  2、同桌互相印证读前预设,交流互补。

  3、教师归纳。

  (1)概述故事,枣核从哪里来又到了哪里去。

  (2)枣核的用途是慰藉思乡之情。

  (3)以枣核为题,既表明了文章的线索,又揭示了思乡的主题。

  三、再读课文

  讨论“几枚小小的枣核,就能充分的表达美籍华人朋友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吗?”

  学生阅读后探究讨论,终于达成共识:美籍华人朋友对故乡枣核的珍视可以看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在美国生活如此富有,还想着故乡,也能看这种情感;还有自己亲自建造故乡模样的“北海”,也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四、三读课文,归纳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全班交流,明确。

  1、以小见大、以物传情。

  作者借具体事物表现抽象的感情。

  (1)以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

  (2)将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融化在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等细节中。烘托手法。

  2、反衬手法的运用。

  课文不惜笔墨,写“同窗”在美国的居住环境的美丽(“一片嫣红”、“定会有枫城之称”等);写“同窗”生活条件的现代、优越(“三层小楼”、“车库门……自动开启”、“后花园”);写“同窗”全家事业有成(“老伴儿在研究所做营养试验”、儿子在潜艇当总机械长、女儿在哈弗教书),但仍感不足,“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显然,课文以对“同窗”生活情况的介绍为背景,烘托了她强烈的思乡之心,爱国之情,突显了故土、祖国在她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五、齐读末节,体会它在文中的作用

  六、由学生简介课文写作背景及作者,并归结全文

  1、有关背景及作者。

  2、有关主题。

  3、设置悬念。

  4、有关以小见大,以物传情,及烘托手法的运用。

  七、布置作业

  1、拓展延伸:要求搜集、摘抄、表思乡爱国之情的诗歌、歌词并作一点点评。

  2、语言积累。收集整理鉴赏本课好词佳句。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枣核》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掌握朴实的叙述表现人物深沉感情的方法。

  2、增加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1、重点: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

  2、难点: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萧乾,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

  2、导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萧乾写的《枣核》一文,看看作者怎样用一个老新闻记者的眼光,冷静客观地审视美国的现代社会生活及其心态,以及发展与扭曲相交织所带给我们思考的现实。

  二、教师放课文录音,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思考:边读边思考,全文贯穿的一条线索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三、分析课文,理解思路

  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是枣核

  2、理清段落,列出文章结构提纲。

  ⑴学生围绕段落、文章结构提纲进行阅读讨论。⑵学生发言交流。

  第一部分(1)写朋友托我为他带几颗枣核。

  第二部分(2—4)写朋友见到枣核,如获至宝。

  第三部分(5—10)写朋友倾吐思乡之情。

  第四部分(11)提示文章中心思想。

  本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作者由索要枣核起笔,开篇设个悬念:用途蹊跷。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却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引人关注,直到踏访后花园谈话中才说明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结构精巧还表现在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几枚生枣核在异国的土地上,“总布胡同”那座小院将同“北海”一道出现在朋友眼前,给游子的心添一点慰藉。读到后来,谁都能看出,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板书设计:

  枣核

  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课文

  1、阅读第一段。

  提问:段中“再三”的意思是什么?有何作用?

  学生回答后明确:意思是一次又一次。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服务。

  2、阅读2—4段。

  提问:风烛残年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风中的蜡烛,比喻人已到了晚年。

  提问:“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运用了比喻了修辞手法,表明了美籍华人珍惜的态度,得枣核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

  提问:“殷切”是什么意思?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意思是深厚而激动,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增强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作铺垫。

  提问:美籍华人与分别快半个世纪的朋友见了面,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这一句话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第一句话是“带来了吗?”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

  3、学生根据下列问题读5—11段。

  ⑴写沿途风光的目的是什么?

  ⑵“一座两层小楼”,“车库的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以上这些话语表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枣核》教案 篇14

  第二课时

  一、 回顾上节内容

  1 听写字词

  2 梳理课文结构

  3 引导学生深入课文

  二、继续学习课文

  1、阅读第一段。

  提问:段中“再三”的意思是什么?有何作用?学生回答后明确:意思是一次又一次。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服务。

  2、阅读2—4段。

  提问:风烛残年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风中的蜡烛,比喻人已到了晚年。

  提问:“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运用了比喻了修辞手法,表明了美籍华人珍惜的态度,得枣核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

  提问:“殷切”是什么意思?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意思是深厚而激动,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增强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作铺垫。

  提问:美籍华人与分别快半个世纪的朋友见了面,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这一句话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第一句话是“带来了吗?”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

  3、学生根据下列问题读5—11段。

  ⑴写沿途风光的目的是什么?

  ⑵“一座两层小楼”,“车库的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以上这些话语表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⑷“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中的“一……就……”有什么表达效果?

  ⑸列出文中美籍华人倾诉心里活动和借助谈话写人物行动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体现了人物什么思想感情?

  学生阅读思考后明确:

  ⑴写沿途风光,目的一是再次造成悬念,二是为下文作暗示。

  ⑵这些话语表明美籍华人朋友事业家庭都如意,更深沉地体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具体通过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来体现的。

  ⑷“一……就……”这个词语起强调的作用,“一”过圣诞,“就”自然而然想旧历年,把游子之情表达得自然深沉。

  ⑸美籍华人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有:“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这些句子语言的特点是朴实,“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是对游子心境最朴实的描述,身在异国,心永远系着故乡,“都如意”也无法代替故乡的温暖,无法弥补心上的缺憾,一连串的想,把故乡的形象再现得多么真切!这位美籍华人朋友情不自禁地用京腔京味述说对故乡的思念句句是思乡之苦。

  三、小结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美籍华人朋友领“我”踏访后花园时的谈话,作者用看似“实录”的笔法记叙了谈话经过,不加修饰,朴朴实实,却把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深切感人,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三、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板书设计:

  枣核

  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枣核》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