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八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说的甜蜜 点赞 分享
八年级语文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八年级语文教案(通用13篇)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家作品;自学文中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信客的行为、心理、语言,体悟他的多种品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掌握坐着借信客传达的美好思想感情,内化为自身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学会从行为、心理、语言分析人物性格,学习信客的品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是怎样和不在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联系的呢?(手机,电话,网络等)

  如果抛弃这些高科技工具呢?(写信)

  写信也需要邮局和邮递员。然而,在20世纪初,有许多农村都没有邮局,人们与外界联络,只能通过一位特殊的职业人,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信客。

  信客长年累月地背着行囊走在城市与农村之间。信客为远行者服务,而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

  作者介绍

  本文的作者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

  主要作品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文明的碎片》,我们课文《信客》就选自《文化苦旅》。

  整体感知

  那熟悉了作者之后,我们接着对课文做一整体感知。请同学们速度课文,然课后思考:“这是一位的信客。”

  (明确:任劳任怨,善良宽容,诚信无私,有才干)

  这些都是同学们对文本的第一感觉,都找得不错。那我们接下来选取重点语段分析下。

  重点分析

  默读16~23自然段,并思考:

  (1)这里写了信客哪两件事情?

  (写了两件事:遇到谋生者客死异乡,充当代理人,通报噩耗;为人送信却遭到同乡诬陷,被送进巡捕房。)

  (2)这两件事表明了信客什么职业特点?

  (3)面对这两件事,信客是什么态度?

  ★我们先看下第一件事。信客要给客死异乡的同乡料理后事,收拾衣物,还要用想了很久的语气把噩耗通报。人人都想做报喜的喜鹊,你们愿意去做报丧的乌鸦吗?然而信客呢,却不得不接下这一工作,可他却没有怨言,都一一地去做了。不仅要料理后事,通报噩耗,而且还要把死者的衣物送去。所以文中说这件事更有危难了。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大概故事梗概,解决生字生词。

  2、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点拨、训练

  【预习导学】

  一、解题与作品介绍。

  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邹忌讽齐王纳谏》讲述的是邹忌用设喻的方法规劝齐王,使齐王接受别人的意见。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讽”与“谏”是相对的,目的相同,但方法不同。这题目不能解释成“邹忌劝告齐王听取意见”,而应该把题目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邹忌讽齐王”,一部分是“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460—220)。《战国策》是国别体。作者不可考,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合作探究】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昳丽(2)窥镜(3)寡人(4)纳谏

  (5)谤讥(6)期年(7)暮寝(8)妻妾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6分)

  (1)形貌昳丽(2)吾孰与徐公美

  (3)徐公不若君之美也(4)暮寝而思之

  (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6)期年之后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4)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本文的结构层次,概括各层意思。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展示提升】

  各小组在预习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其他同学订正补充。

  【教师点拨】

  穿插于以上各个环节中。

  【达标测评】

  1、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8分)

  (1)朝(2)与

  (3)观

  (4)燕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邹忌修八尺有余

  (2)徐公何能及君也

  (3)旦日,客从外来

  (4)徐公来,孰视之

  (5)王之蔽甚矣

  (6)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7)能谤讥于市朝

  (8)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3、指出下面句子中“之”字所指代的内容。(2分)

  (1)问之:“吾孰与徐公美?”

  (2)暮寝而思之

  (3)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4)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布置预习】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游记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4.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自然的伟力,民族精神的源头。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纪录片《再说长江》第二集《重上江源》。“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听着这熟悉的旋律,令人浮想联翩,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它位于东经91度07分,北纬33度29分。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观看的纪录片,说一说各拉丹冬为什么会成为长江的源头呢。

  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理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请同学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关于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

  1.第1自然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

  明确:“我”游览的是东南阳坡。从第3自然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可知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明确: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词语有:草坝子——冰河砾石堆上——走下砾石堆,接近冰山——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

  目标导学二:品读课文,感受雪山壮美

  请同学们品读第5—6自然段。

  1.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作者是按由远至近的顺序来描绘的。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请同学们品读第10—11自然段。

  2.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触觉:写冰窟。特点:温暖。

  让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句子,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及对作者的情感的把握。听觉:写风。特点:声音大(呼啸);不停息(川流不息);威力大(扫荡)。

  视觉:冰体。特点:晶莹洁白;漂亮,千姿百态(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感受:是琼瑶仙境;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3.作者分两次集中描写雪山,这两次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雪山的感受?

  明确:第5—6自然段是从低处观赏描写,第10—11自然段是从高处观赏描写,这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韵。两次写观赏雪山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雪山认识逐渐加深,对雪山的情感步步增强。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请同学们品读第12—14自然段。

  4.这几段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从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描写了砾石堆和坚冰之下的流水。感悟:一刻不停,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异壮美,我们也感受到了造物主的伟力,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篇文章语言的魅力,以及作者面对如此的美景,内心所生发出的怎样的情感震撼。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赏析句子,感受语言魅力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的语句的妙处。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赋予雪山以生命,“变化多端”一词,又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气恶劣。

  (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比作“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比作小震,“连夜高烧”比作大震;把“动作的缓慢”比作“太空步”,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气候条件的严酷。

  (3)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

  明确:“行了跪拜大礼”这一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我”的虔诚及对各拉丹冬雪山的崇敬。

  (4)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明确:“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犹如帝王一般,“统领”一词又赋予雪山以帝王的行为,表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严,令人敬畏。

  目标导学二:品味写景,体会作者情感

  作者在写景时,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联想想象,让学生品读课文,标画联想想象的句子。

  1.作者在观赏雪山时,产生了哪些联想和想象?

  明确:(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2)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3)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2.这些联想和想象中分别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第(1)句,“眩晕”的意思是“感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是被眼前的奇伟的景象所折服。赞美造物主的伟大神奇的创造力,长江源头的各拉丹冬雪山就是大自然的杰作。

  第(2)句,由冰山的裂纹和波状皱褶联想到树的年轮,赋予各拉丹冬雪山以生命,赞颂雪山的神奇,历史久远,如同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

  第(3)句,“演绎”是“铺陈,发挥”的意思,这里是说坚冰之下的流水,是圣洁的,是长江的生命源头,从这里开启了长江的生命之旅,长江从此开启了孕育生命,造福人类之旅,这流水,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同长江一样源远流长。

  小结: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描绘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奇美丽,并赋予雪山以生命,写景中蕴含着作者对雪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作者又通过联想和想象,抒发了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赞美。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壶口瀑布的美。

  2.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学习作者从声响、形状、态势等不同角度来描写壶口瀑布的特点的方法。

  4.领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意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最能体现黄河奔腾的气势的,莫过于黄河壶口瀑布了,教师简单介绍壶口瀑布的位置与形成。出示3张有关瀑布的照片,请学生判断哪张为“壶口瀑布”。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描绘一下3张中最喜欢的那幅照片,或在看到照片时的感觉。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化散文”家梁衡笔下的壶口瀑布,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一边听一边画出描写壶口瀑布的语句,感受语言的魅力及壶口瀑布的气势。

  学生自由朗读,根据刚刚听读的体会,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再次体会壶口瀑布的意境美。并说说文章两次写到壶口瀑布的情景,分别是什么季节。在文中标出两次所在的段落。

  明确:第一次是雨季,在第二自然段;第二次是枯水季节,在第三、四自然段。

  目标导学二:分析壶口瀑布的特点

  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雨季和枯水季壶口瀑布的语句。思考:雨季的瀑布有什么特点?枯水季的瀑布又有何特点?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

  明确:(1)雨季壶口瀑布特点: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

  ①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②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③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2)枯水季瀑布的特点:气势磅礴、雄伟壮大、坚韧不拔、刚中带柔的特点。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目标导学三:体会黄河象征的民族精神。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1.小组讨论: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这段文字?

  明确:语气应该由平缓渐渐提速,带着惊叹、赞美的语气朗读。

  2.看到这黄河之水使作者想到什么?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由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想到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正因为如此,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也被赋予人的情感,而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正是寄予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这种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请继续朗读第六自然段,作者由黄河之水想到人之外,还想到了什么?

  明确:想到民族的精神。他由黄河的“柔中带刚”“遇强则抗”“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小结:作者描写了黄河之水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由黄河的性格想到中华民族虽历经艰难,但宁折不弯,坚忍刚强,勇往直前的精神。通过议论和抒情,抒发了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赞美之情。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壶口瀑布雨季和枯水季不同的美,并体会了黄河之水象征的民族精神,请同学们一起来回顾黄河之水有哪些精神(请学生发言)。这节课我们将从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方面继续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和精神。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体会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

  1.在写雨季的壶口时,作者写“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这一感受,有何用意?

  明确:侧面描写,从“我”的感受出发,间接写出了在雨季瀑布令人畏惧的气势,使人感受较深,省略更是令人遐想无穷。

  2.你还能找到运用侧面描写的例子吗?

  明确:第三自然段,“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引用当地人讲的“猪毛被拔光”的事,侧面体现壶口瀑布的迅疾。

  3.作者在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呢?

  明确:写脚下的石被水凿得窟窟窍窍,旋出光溜溜的大坑,侧面表现出河水遇强则抗,坚韧的特点,表明水的刚强和抗争精神。

  4.作者的重点是要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为什么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明确: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目标导学二:品味本文语言特色及效果

  1.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绘雨季瀑布的特点的?

  明确:①听觉角度:在半山腰“涛声隐隐如雷”,近处涛声“震耳欲聋”。

  ②视觉角度:“河谷里雾气弥漫”“像一锅正沸着的水”“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

  2.作者描绘雨季壶口瀑布时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找出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一句具体分析。

  (1)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明确:本句运用比喻,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汹涌澎湃的河水比作沸水,突出壶口瀑布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

  (2)(瀑布)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明确:句中用了“跌”“吸”“灌”“冲”一系列动词来描写河水,突出河水险急、汹涌澎湃的气势,使河水的形象更加立体可感。

  3.作者描写了壶口上游的河水和脚下的深沟,找出相应的语段,仔细品味其语言特色,体会其意境。

  (1)上游:“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明确: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枯水季仍然气势磅礴、汹涌无比的瀑布水流快、水密的特点展现了出来,令人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回味无穷。

  (2)龙槽壶口:

  ①“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明确:运用“吸”“拢”“冲”“跌”“碎”“升”“跨”“穿”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奔腾至此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一下从河床跌入深谷,碎成点,碎成雾,充满灵性与生命力量。分析描写壶口瀑布的语言特点,应该从多种角度入手,修辞手法、用词角度、句式特点等。

  ②“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明确: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时奔腾的黄河之水已变成了飞流而下的瀑布——浑厚、壮阔、猛烈、凝重。

  ③“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明确: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和长短句结合的语言,形象地写出了河水在遇到阻碍后寻找其他的出路,成为泉、溪,突出其柔的一面。

  目标导学三:学习本文写景的语言特点

  作者调动多种感官,运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运用一系列具有表现力的动词,结合自身的感受,描写了壶口瀑布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请你选取生活中的一处景物,仔细观察,结合内心感受,写一个描写景物的片段。不少于200字。

  示例:站在湖岸的观景台上,我激奋的心情几乎跃出胸腔。试想,面对这一湖蓝得“晕”人的碧水,扑面的芳香水汽,哪有生命不振奋呢?哪有意兴不飞扬呢?我尽全力把身子往前倾,脖子向前伸,瞪大眼睛向湖中望去。湖中间的水域,似乎有一台一刻不停运转着的机器,生产出粼粼清波,后头的清波驱赶着前面的,一齐向四面递进,奔向湖岸;阳光照在清波上,粼粼闪动,有些晃眼,像薄薄的金片铺于太阳底下;清波一波连着一波,波波相依,蔚为壮观,就像天上掉下来的一块布满无数皱褶的绿色大布;蓝色的湖面映托着湛蓝的天空,天空高远,朵朵白云如只只绵羊,悠闲自得,似乎是不愿意离开这人间美景;湖面上水雾氤氲,缭绕着弯扭着盘旋着往天空升腾,但到了一定高度就不见了踪影。

  三、板书设计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

  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情感目标】: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教法与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教法可以采用导入──阅读──拓展的步骤进行,在学法上可以按照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的步骤开展,通过对文本的感悟实现教学目的,达到教学难点、重点的突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

  意图: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在游戏之中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回顾,同时为课文学习创设环境,培养学生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问题:(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意图:问题一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对知识进行汇总归纳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地描述作者的家乡习俗,并能通过自己的知识对这一习俗进行补充阐述,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问题:

  (1)文章的主题是写家乡的端午节的鸭蛋,为什么开篇要用那么大的篇幅来写家乡的端午节?

  (2)文章是按照怎样的结构顺序来安排课文内容的?

  (3)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引用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意图:问题一可以使学生在了解作者通过介绍家乡的端午风俗营造浓郁的乡风乡情,为鸭蛋的的出现做铺垫,对搜集的内容进行分析整和。

  问题二让学生自我概括,掌握本文“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这一框架,着重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段的总分结构,为理解课文掌握课文做好积累。教师不宜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这一内容并不复杂,可由学生自主完成。

  问题三可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文本写作风格,明确对文章主题的认识。这一问题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但对主题的探讨可以进行引导,应落实到对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的追寻以及对故乡乡土风情的思念上。

  4.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问题: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汪曾祺是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

  例如:

  (1)“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意图: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先让他们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处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等几处都较为明显地运用了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投影一段《胡同文化》里的文字,“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语言,特别是一个“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写得活灵活现。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汪曾祺的文章里运用方言的妙处。

  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5.回归生活,分享体验

  问题: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学习后,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了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传统习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现在再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说说传统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

  意图:回归生活,在自己的身边寻找被忽视的生活细节,在回忆品味中寻找传统文化的印记,在讨论交流中重温民族文化的洗礼,加深对生活的感悟。本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6.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拟于20xx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7.课堂小结

  8.作业

  了解本地的民俗,写一篇练笔。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6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体会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

  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

  2、过程与方法:把握课文按情节的发展安排文章结构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继承长征中的革命传统。

  二、学习重点

  难点:1、重点:把握课文按情节的发展安排文章结构的特点。

  2、难点:体会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

  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

  三、学习过程:

  自学内容1、注音

  焦灼踉踉跄跄愠怒霎那

  蔫巴抽噎酸涩拽端详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警戒:军队为防备敌人的侦察和突然袭击而采取的保障措施。

  ②焦灼:非常着急。

  ③踉跄:走路不稳。

  ④愠怒:愤怒,生气。

  ⑤惶惑:疑惑,畏惧。

  ⑥蔫巴:枯萎。

  ⑦抽噎:抽搭。

  3、有表情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课文中人物对话的语气。

  4、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自学展示

  重点展示字音字义的落实情况、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情况。

  交流讨论1、理清本文记叙的线索;

  明确线索:全文以“草”为线索安排故事情节:以“草”为题目,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提示了小说的线索,还以此引发出思想的火花。

  2、根据时间顺序划分课文的层次

  红军战士误食毒草而中毒——

  周副主席辨毒草、尝毒草——

  周副主席议吃草、红军战士悟真理。

  这样写,结构紧凑,脉络分明,有力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表现了小说的中心意思。

  3、怎样理解开头的题记?

  课文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的生活。

  4、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你对他们的评价如何?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些人物的形象的?略举一些例子说明。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周副主席和杨光。

  周副主席作为红军革命领袖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的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的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

  杨光代表了红军战士的形象,他在战友中毒后救人心切,表现出一往无前的优秀品质和顽强意志。他对周副主席充满了爱戴和敬重,从周副主席的行动和教导中获得了精神力量。

  小说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肖像)描写、心理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5、杨光在整篇文章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杨光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课文以他的所见所闻展开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又以他的眼睛及他的所感向我们展示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光辉形象。从普通人的角度来反映红军长征中感人肺腑的事迹,更令人信服,更显得亲切感人。同时,杨光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优点也正是千千万万红军战士身上所共有的优点,也让我们更深地体会到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战士、这样的队伍,我们的革命事业才会成功。

  6、杨光发现担架上躺的是周副主席后,心理活动怎样?把描写杨光心理活动的词圈出来。

  先是“立时惊住”,接着感到“惶惑”;面对周副主席的招手,杨光又深感“不安”;当眼见周副主席病得十分严重时,杨光“大吃一惊”,“觉得心头像刀在绞”,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形象而细腻地描绘了二班长杨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最后聚焦到对周副主席病体的关切和忧虑,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重之情。

  7、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和神态如何?把描写周副主席动作、神态的词圈出来。细细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

  周副主席仔细观察有毒野菜时的神态:“仰起了头,眼里浮上了异常的严肃的神情”,详细询问有毒野菜长在哪里和它的味道,这些都为紧接着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情节加大了蓄势的力度。

  周副主席亲自尝有毒野菜是全文的高潮。作者描写一系列动作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动作和神态的词:“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一点”“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吐掉了残渣”“还给杨光”。

  这些词语和句子,充分表现了作为红军革命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

  接下来写周副主席“非常明确”的命令,以及对年轻卫生员惊叫的回答和示意,进一步表现了周副主席的高尚品质和伟人气度。

  当堂检测第一课时

  阅读下面的句子,你有怎样的感受?

  1、(他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两个“就会”强调了青年一代继承并发扬革命传统的必要性,强调了革命精神、革命意志对于壮大队伍、克敌制胜的重要性。

  2.就这样,他摸黑冲进了烂草地;开始是跑,然后是走,最后体力实在支持不住了,就在地上爬。

  这一段动作描写具体地展示了杨光在烂草地上行进的情形,表现了他对同志生命安危的无限关切之情

  3、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

  前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是“全军都敬爱的人”;后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关爱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人格,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以及善于引导、启迪红军战士的高超领导艺术。

  第二课时

  从课文提供的材料想开去,以“说吃草”为话题,谈一点或几点自己的看法。

  提示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忆苦思甜,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2、从周副主席尝毒草、议毒草,学习他的高尚人格、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闪光的辩证法思想。

  3、要懂得植物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学会识别无毒和有毒的野菜,以便保护自己,战胜困难。

  4、今天,人们已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了小康生活,开始以吃野菜这时尚,这是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表现,体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

  5、鲁迅先生曾说:“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是血。”又把自己当做是人民大众的“孺子牛”。从牛感受鲁迅先生倡导的奉献精神。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7

  自读要求

  1.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感情。

  2.查词典,理解“自读提示”所列词语含义,对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3.用横线画出文中的四字成语,着重领会关键词语的作用。

  4.揣摩作者以深沉的笔触,明朗而优美的语言,细腻而生动地记叙了动物之间为生存而抗争的曲折故事,从中引发思索和联想,体会人生应如何正确对待生与死的内涵。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清作者的选材角度,理清文章的脉络,品味目睹斑羚飞渡那惊心动魄场面之时作者蕴涵的感悟。

  学习侧重点

  1.学会朗读,从课文的意境中剖析动物世界,体会作家的思想境界。注意朗读重音的确定。朗读语速方面注重缓急,朗读速度的快慢应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相适应。

  2.阅读理解动物世界别具一格的情趣,着重领会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

  3.积累一批字词、警句,学用课文中的句式。

  4.精读一两个美段,为生动复述故事打基础。

  (解说:提出上述自读要求和学习侧重点的重要依据是课文。其特点有:1.通过对动物社会的描写,揭示了动物之间情感纠葛的内心世界。当斑羚们面临种群灭绝的危难时刻,它们又是如何作出生死抉择?朗读时抓住重点词语,就能进一步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发掘爱的主题。2.课文段落多,生字成语丰富,内容别具情趣,应紧扣时间顺序,围绕作者的见闻和感受这一线索,理清全文脉络。3.句式多样,文中不乏警句,景物描写有点睛之笔。所以,在设计自读指导时,突出朗读训练,突出朗读语速(快速、中速、慢速),突出口头语言表达与积累,显得十分必要。)

  自读程序

  让学生把握朗读四要素:朗读内容、朗读目的、朗读对象、表达方法。

  1.诵读时试用朗读符号:“∧”,停顿号;“——”,间歇号;“∨”,连接号;“一”,词组号;“…”,重音号;“~~~”,重音轻读号;“⌒”,拖音号;“|”,小停号在课文中勾画。

  2.中速朗读,要求充分渗透感情,对课文逐句、逐行、逐段乃至进行全文朗读,并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3.用记叙文的六要素赏读课文,理清故事发展情节,质疑问难,群言堂,教师适时点拨、总结。

  4.叙事与景交融,“我”的见闻和感觉是全文的线索、叙事展开的过程,伴随心理活动描写,也是作者感情深化的过程。

  (解说:自读课文教学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思考、去揣摩、去发现问题、去分析问题、去解决问题。本课自读时要抓住两个过程、四个步骤。两个过程其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完成本课自读要点“通过重要句段理解内容”,也就是“自读程序”前两个训练思考点;其二,如何抓关键语言完成本课自读的第二个要点。四个步骤:教师导入新课并解题,关于作者简介,明确训练重点;教师出示自读题纲,学生自读筛选有效信息;学生讨论,相互沟通,把握自读要点;师生共同研讨,自由即席发言,完成教学任务。)

  自读点拨

  1.解题。斑羚,亦称“青羊”“山羊”。哺乳纲,偶蹄目,牛科。体长1~1.2米。形似家养山羊,但颌下无须,雌雄均有角,角小,黑色,角基有轮纹。毛松软而厚;冬毛灰黑色或深棕色,夏毛色较暗。常栖于山顶岩石间,善跳跃。冬天一般以灌木幼枝和苔藓、地衣为食。分布于中国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福建、湖北、广东、陕西、云南等地。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请用投影仪显示)

  2.作者简介。沈石溪,原名沈一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作协理事。1952年10月生于上海,16岁赴西双版纳傣族村寨插队落户。20岁在当地当山村教师。1975年应征入伍,1979年开始儿童文学创作,其动物小说别具一格,在海内外赢得广泛声誉。小说《圣火》获1990年世界儿童文学和平奖。《第七条猎狗》获中国作协首届儿童文学作品奖。《一只猎雕的遭遇》获中国作协第二届全国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本文获人民文学出版社首届《中华文学选刊》奖,儿童文学学会、《民生报》、《国语日报》、《儿童日报》、《幼师少年月刊》联合主办“好书大家读”活动推荐书目。文章以明朗而优美的语言、深沉的笔触,通过对动物社会的描写,揭示了动物之间情感纠葛的内心世界,使读者不仅了解了动物的'生活习性,还可以从中引发联想,体会其中的内涵,引起人们深沉的思索:动物世界姑且如此,我们人呢?(请用投影仪显示)

  3.重难点分析。自读教学切忌沿袭传统的阅读指导方式,导读时要把握好切入点,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对课文的叙述角度、细节描写和心理活动的表露上,最终让学生在乐学中初步领略到文章的情感内涵即可。

  阅读时应处理好以下的四个点拨点:

  1.课文开头写斑羚群被逼走投无路奔向伤心崖,面对生死抉择,雨后天空突然出现一道彩虹,它让镰刀头羊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和“顿悟”?促使镰刀头羊以它非凡的智慧和勇气(胆识),临危不惧,处变不惊,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在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想出那么一个挽救种群生存的“飞渡”绝招?

  2.阅读时将会发现,课文中多次出现对雨后彩虹的描写,是属一般性的景物描写吗?或为作者匠心独运的点睛之笔?它对烘托环境,渲染气氛,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和理趣,深化文章的主题,起什么作用?你对此有何理解和看法?

  3.课文中6次记叙斑羚的不同叫声,尤其是镰刀头羊那“悲哀地咩了数声”,“‘咩——咩’发出吼叫”,“悲怆地轻咩了一声”;那只老斑羚“空中哀咩一声”;公斑羚“示意性地咩了一声”;半大斑羚落到对面山峰时“兴奋地咩叫了一声”,分别显示了新老斑羚怎样的不同心态,寓有什么含义?“悲哀”“吼叫”“悲怆”“哀咩”“示意性”“兴奋”等用词得当与否,能互换吗?兽犹如此,人何以堪?

  4.文章因物记事,缘物生情。故事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以斑羚飞渡的惊人之举为基本内容,组织材料,展开情节,揭示了深刻的主题思想,请你予以归纳。

  (解说:本文写作线索清晰、层次分明的篇章结构(共17个自然段),通过阅读不难发现:开头两个自然段对伤心崖天险及斑羚跳跃极限的概述,为下文斑羚飞渡情节的展开埋下伏笔。第3~6自然段写“飞渡之前”陷入进退维谷绝境的斑羚群面对雨后彩虹的出现,让镰刀头羊从中触景生情,得到启示,顿悟而产生“飞渡”之灵感。古代神话“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当彩虹犹如一座美丽的天桥在对峙的两座山峰飞架时,“天堑变通途”,于是,由形状、状态、性质或特点等相类似而引起的联想,让镰刀头羊用“那声吼叫”来表达种群必须“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飞渡壮举。第8~14自然段写“飞渡之中”情景,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写景状物,主要是通过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反映人们对世界的感情认识,景和物,既可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条件,又可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如文中写道:“我总觉得彩虹那七彩光斑似乎与后来发生的斑羚群的飞渡有一种美学上的沟通。”作者的思想和理趣,在文中第7自然段运用委婉、含蓄而曲折的话语,来迂回地表达本意。其模糊揣测的委婉语有“或许”“总觉”等。镰刀头羊的“那声吼叫”颇具号召力,体现了它那泰然自若的领导威严、才能和坚定不移的求生决心,“那声吼叫”犹如春风带来生机,犹如给死亡带来福音,犹如号角催发奋进,从失望变成希望,从绝路求取生路,从黑暗奔向光明,使整个斑羚群体形成一个坚不可摧的群体,为生存共渡难关。如“老斑羚就像燃料已输送完了的火箭残壳,自动脱离宇宙飞船……”比喻生动、形象、逼真。本文的结尾,即收笔,写那群斑羚“飞渡之后”镰刀头羊的壮举,“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是文章的总收束部分。景物描写恰到好处的再现,确实产生了以少胜多的作用。它是文章主体的自然延伸,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瓜熟蒂落,“止之当止”。本文的结尾饱含哲理,令人回味无穷,收到了“巧蓄余酿,以味见长”的效果。总之,点拨的目的在于对课文重要内容具体落实、训练、消化。通过朗读、讨论和训练方式让学生把握课文重难点。同时,也让学生从自读中养成要有目的地读,防止盲读;要有思考地读,防止死读;要有兴趣地读,防止硬读;要勤于动手,防止懒读。)

  自读思考

  1.请用第一人称的口吻,生动而逼真地复述这个故事。注意以下要求:①做到语言流畅,声情并茂。②绘声绘色地描述,需出现“自读提示”中要求掌握的词语。③运用贴切精彩的比喻。④辅以动作、态势的形象性。

  2.运用积累法归纳四字成语并释义。

  进退维谷 无能为力 一尘不染 迥然不同 坚定不移 如梦初醒 参差不齐 眼花缭乱略胜一筹 粉身碎骨 心甘情愿 目瞪口呆 力不从心

  3.仿写下列句式。

  ①没有……没有……也没有……但……。

  ②在……有……也有;在……有……也有……。

  ③……也……也……稍分……略有……。

  ④当……刚好……就像……就像……就像……。

  4.试用下列词语组成一段话,句意衔接、中心正确、文理通顺即可。

  ①对峙 逞能 湛蓝 飘缈 斑斓 娴熟

  ②均衡 倒腾 跨越 绚丽 凝望 媚态

  5.回答下列问题。

  ①课文中几次写彩虹,有什么作用?

  ②课文中斑羚的叫声,尤其是镰刀头羊的叫声,有什么含义?狩

  6、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试给狩猎队写封信,谈谈你的看法。

  (解说:设置这几个练习,有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有基础知识的考查,有词语的揣摩,有句式学用,有书面表达能力检测,由浅入深,但又扣住课文,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读、听、说、写)能力。)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8

  互动:

  互动1: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

  明确阅读新闻要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结构的五个部分,记叙的六个要素)。

  互动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动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互动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互动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互动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进攻作战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路军?

  互动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所遇敌情一样”,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

  互动8: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面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互动9: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

  4达标反馈:讨论课后练习三。

  5、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9

  一、学习目标

  1、围绕“望”,表现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2、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3、青年杜甫的豪情。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

  柳宗元带我们领略了小石潭的凄寒幽静,吴功正带我们欣赏了阿里山的静谧神奇,马信德带我们游览了威尼斯的瑰丽奇特。今天我们再请古代的一位诗人带我们去一个地方。

  板书:望岳 唐 杜甫

  (二)围绕“望”,理解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1、去哪里呀?你从何得知? 泰山。 从 “岳”“岱宗”“齐鲁”得知

  补充资料: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

  《望岳》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2、泰山景色如何呢?我们一起透过杜甫的一个动作“望”来欣赏泰山的景色。请同学们先一起大声朗读诗歌,思考杜甫从第一句实际上一直望到哪里。

  (1)描绘泰山景色。 也即首联、颔联、颈联。

  (2)想象登顶感受和望到的景象。

  3、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请同学们任选一联说一说。

  (1)首联: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这是远望。

  “青未了”

  (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这是近望。

  “钟”:聚集,宠爱、钟爱,既写出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

  “割”:阴暗对照之明显,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阴暗隔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

  (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这是细望。

  “层云生而荡胸,鸟儿归而入眼”

  (三)名句赏析

  1、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了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个愿望。杜甫的愿望是什么?

  我还没有登上山顶景色就如此神奇美丽了,如果我登上了最高峰呢?一览众山小。

  2、请你想象登上最高峰“一览众山小”的景象和感受。

  3、登上绝顶眼界变宽了,心胸开阔了,登上绝顶才能欣赏到绝美的风景,这是身在低处的人永远无法体验到的。所以孔子登上了东山就认为鲁国很小,登上泰山胸怀竟然博大得认为天下都很小。林则徐更说过“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4、这句话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它告诉我们: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不但望得远,而且可以雄视一切,包举天下。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获得更大胜利。

  (四)了解青年杜甫

  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

  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杨雄敌,诗看子建亲。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青年的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发展到最富庶的时期,他家境优越,诗才横溢,因此意气风发,信心满怀,渴望着建功立业。

  3、过了二十年左右,47岁的杜甫在首都长安又看到了另一番景象。

  破败,荒凉,萧条

  4、我们望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中年杜甫?

  愁苦,焦虑 忧国忧民,流泪的,感伤的,饱经风霜的。

  5、国家的苦难,人生的坎坷,生活的艰苦可以磨掉杜甫的意气风发,磨掉杜甫的骄狂,使他的诗歌风格由雄豪而变沉郁,却始终磨不掉青年时期立下的志向,磨不掉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乃至困顿至极的他竟然能发出使人震撼的呼喊……

  这就是被后人尊奉为诗中圣人的杜甫。

  板书

  望岳

  首联:绵延不绝、树木葱郁 远望

  描绘泰山景色 颔联: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近望

  颈联: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细望

  想象登顶感受 尾联:一览众山小

  豪情勃发、壮志满怀的青年杜甫 雄豪

  满头白发、忧愁感伤、饱经霜、忧国忧民的中年杜甫 沉郁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设计:

  一、新闻复习,激趣引读。

  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朗读积累,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

  三、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1、找同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

  2、找“不同”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四、新闻朗读,语言品味。

  1、新闻朗读: 看谁读得好

  活动过程:主持人一名,评委3—5名,(其它同学可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比赛。)既很激动又很庄重地来朗读全文,

  2、语言品味: 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①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②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第 三 课 时

  八年级语文教案(二)

  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2、课外延伸:

  ①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新闻,请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新闻的认识。(200字左右)

  ②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明白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

  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步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讲练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创造性思维重要性。再生活中有意识的开发自己培养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

  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课前准备

  1. 预习课文,掌握页下注释,思考课后“探究练习”中的问题。

  2. 三个回形针,一张卡通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出示图片)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

  设问:1+1=?

  学生自由发言,课件提示:

  一把锯子 + 一片森林 = 一片荒漠…

  一支笔 + 一张纸 = 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一个世界…

  一个李白+ 一壶酒” = 诗百篇

  … …

  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模式,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今天,我们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罗迦费因格及其作品简介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 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明确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进而复习举例论证方法。

  能力目标:

  提高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

  在生活中有意识的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

  3、检查预习

  汲取(jí)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

  根深蒂固(dì)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锲而不舍(qiè)刻一件东西, 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孜孜不倦(zī)勤勉的样子。

  不言而喻(yù)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持之以恒(héng)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三、默读课文,自主探究,思考下列问题:

  (1).“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为什么?

  (2).“寻求第二种答案”的途径?

  (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4).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你有这方面的经验吗?

  (5).找出课文中的举例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6).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教师点拨:

  ⑴只有这样才会激发人们的去思索,去“寻求第二种答案”,才有发明创造

  ⑵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⑶①学识渊博,精通各种知识

  ②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③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

  ⑷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⑸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游戏的事例

  作用:举例论证创造性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⑹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四、文章小结:

  论证中心: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

  论 证 过 程: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确立创造性思维方式——拥有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

  ——坚信人人都有创造力——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条件

  五、扩展练习:

  1、请把你所崇拜的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伟人介绍给大家。

  贝多芬:

  他幼年早慧,在年轻时就确立了作曲家的地位。也许是命运的捉弄,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他却失聪了。但是,在这之后的八年中,他依旧继续着音乐家的生命,大大发展和改变了古典音乐 。他是德国最伟大的乐曲家之一,创作了如:《英雄》、《命运》、《田园》等交响曲,《月光》、《热情》、《黎明》等钢琴奏鸣曲。

  莎士比亚: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诗人。他重要的喜剧作品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历史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四大悲剧《哈姆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莎士比亚被马克思誉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在过去的几千年人类历史中,最独领风骚者为成吉思汗,而最具才华者是莎士比亚。”

  伟大的德国诗人歌德有一句名言“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中国戏剧家曹禺曾赞叹:“莎士比亚是一位使人类永久又惊又喜的巨人!

  爱因斯坦:

  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科学革命的旗手。他从小脑中就充满许多奇思妙想,例如4岁时就奇怪为什么罗盘针总是转向南方?它周围有什么东西推动它?

  爱因斯坦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性才智的人物之一.他一生中开创了物理学的四个域: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宇宙学和统一论.

  他是量子理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他在分子运动论和量子统计理论等方面也作出重大贡献. (其余略。)

  2、认识了这么多的伟人,他们因为富有创造性思维而成功,那么怎样才富有创造性思维呢?谈谈你的理解。

  3、发挥你的创造力:

  两个三角形(可以任意缩放和摆放)可以拼成什么形状?

  六、布置作业:

  1、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正如罗迦费因格所说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请你以不同角度从《龟兔赛跑》的故事中提炼观点。(至少两个)

  2、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繁华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从他身边经过的人都装着没看见似的走开了。有一天,一个诗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后来,他又碰到那诗人,很奇怪地问:“你给我写了什么?”那诗人笑笑,念那牌子上他所写的句子 :

  你们猜:诗人给乞丐写了一句什么样的话?

  教学反思:

  1、本课时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着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建立“我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自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朝创造型、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健康成长。

  2、导入部分新颖有趣,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3、学生活动设计比较合理。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活动,在阅读思考表达中进步。学生活动的部分他们都表现得很好。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等人的创造性成就由学生来介绍,既有利于发掘他们的知识储备,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你有过这方面的经验吗?”“如何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引导学生谈自己的经历与感受,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创造性思维。

  4、补充了很多创造性思维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并联系自身。

  5、听读课文不必要。学生一边听读,一边思考问题,一边还有自己的默读进程,有一心多用之嫌,不如由学生自由读。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感情。

  2、 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主旨。

  重难点:

  1、 品味语言。

  2、 理解文章主旨。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孩子,一只递给老人;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朝霞,一只递给晚霞;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历史,一只递给将来;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早春,一只递给金秋……

  同学们,你们想体验这“爱的感动”吗?请打开课本22课《散步》。

  二、朗读课文。

  1、 朗读要求:流畅、有感情。

  2、 读后解决生字新词。

  3、 初步感知课文。

  这篇课文写了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故事,反映了希望一家祖孙三代互敬互爱、幸福和谐的主题思想。

  三、研读课文。

  1、“我们在田野散步”。这一句中的“我们”指谁呀?

  (指“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我的儿子”。)

  2、请大家反复读一读,你能读出什么感情?

  (自豪感、幸福感)

  3、 是呀,三代四口在田野散步,这多么让人羡慕呀!家有老人是福气呀!除了一家之主“我”之外,谁被排在前面介绍?

  (是我的母亲)

  4、“我”的母亲被排在前面,看来,“我”这个儿子是很敬重母亲的,母亲在家里是有地位的,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请同学们再看一下句,“母亲,本不愿出来的”,这一句有个“本”字很有意思,请大家揣摩这个“本”有什么意思?

  (这个“本”字意思是说原先有想法,后来又改变了。)

  5、母亲改变主意,是因为谁?

  (“我”)

  6、那“我”的意见被母亲接受了吗?从哪一句可以看出问题的答案?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这一句,表明母亲认可儿子的规劝,接受了儿子的建议。)

  7、当儿子的不劝也罢,反正母亲也不想散步,可儿子为什么要劝呢?

  (儿子希望母亲多走走,对身体有好处。)

  8、“子欲养而亲不待”,意思是儿子能够赡养父母的时候,亲人已经死了,等不到了。文中的儿子不希望有这样的遗憾,所以把母亲给动员出来了。看来,没有对母亲的那份爱,就没有母亲的“散步”。再来看看,一家人散步高兴吗?你们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种高兴呢?

  (“这南方初春的 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9、这都是景物描写呀,没看到有高兴的心情呀。

  (一切境语皆情语。这么优美的新绿,春天里这么动听的水声,渲染出来的就是欢欣,就是高兴,这是寓高兴之情于美景之中。)

  10、“我”的母亲是幸运的,能和儿孙一道享受春天的美景。为什么说是“幸运”的呢?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有熬过了一个严冬。”这说明母亲身体不好,活过来很不容易。)

  11、老师再想提几个问题,你从那几个字看到母亲活过来很不容易?

  (“熬”这个字有艰难地撑着的意思。“太迟”的“太”字和“春天总算来了”一句的“总”字写出了环境的恶劣。)

  12、是的,生老病死这是谁也无法抗拒的规律。作为晚辈,要真诚地善待他们,少一些“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文中的“我”就做得很好,让我们感动,你看到了吗?

  13、看到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老师想问一下,文中的“背”字能否改为“抱”字,一个“背”字可以看出“我”怎样?

  (“我”考虑问题周到。)

  14、上面的内容看出了晚辈对老人怎样?(孝顺、尊老)那老人给我们的印象又是怎样的呢?文中哪些地方能表现出来?

  15、总结。这篇文章写的事令人感动,在“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这个行动中,老师看到了一个词,那就是“尊老爱幼”,在儿子背母亲这个行动上,老师看到了一个大大的“孝”字。从“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我们感受到了老人对孙儿的慈爱。尊老爱幼这传统美德得到了完美地诠释,令世人感动!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13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1、辨音:

  遗骸褶皱劫难追溯

  2、释义:

  遗骸褶皱劫难

  致密追溯天衣无缝

  选四名同学回答,

  明确:

  ⑴hái zhě nànsù

  ⑵遗骸:遗骨(遗留的残骨)。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2、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学生谈自己阅读的初步印象。

  明确: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两文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两文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

  三、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多媒体显示:

  教师要求学生精读课文,填写上表。

  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教师巡视各组,掌握讨论情况,随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然后选交流成功的两个小组介绍阅读成果。

  明确:

  1、《恐龙无处不在》,说明对象为“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或“板块构造”理论。说明角度为:通过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文章的思路简述如下:

  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这两句话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第二部分为2~7段,介绍恐龙无处不在是大陆在漂移。2、3段介绍南极和地球其他大陆上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4、5段写这一发现引起了作者的深入思考,作者没有把思维定格在恐龙本身研究上,而是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考察;6、7段作者思有所获,“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第三部分为8~12段,简明介绍板块学说,并说明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原因。第四部分为13~15段,再次聚焦南极恐龙和其他生物,确证这一推断的正确性。总之,全文从现象到本质,逐层推进,表现了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

  2、《被压扁的沙子》,说明对象为“恐龙的灭绝”,说明角度为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文章的写作思路如下:

  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为2~6段,探讨恐龙大灭绝,介绍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揭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为7~11段,解释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性质,为排除“火山说”提供科学依据。第四部分为12~17段,依据科学理论,进一步断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运动,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教师总结:两文都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户,我们不禁为作者道好称奇,科学需要激,需要创新!

  四、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多媒体显示: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明确:这些句子都被作者安排在括号里。

  教师点拨: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学生明确:

  1、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起是指哪些动物。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蟾蜍”,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青蛙”和“蟾蜍”不能在南极生存,犹如当年恐龙不能适应南极的生态气候一样,因为它们同属两栖动物。

  2、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

  3、这一句看起来有调侃的意味,但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4、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易被人理解接受,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5、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教师总结:这些补充说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学概念为平易的介绍,化严密的科学论证为幽默诙谐的类比说明,表现了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同学们应在今后的说明文写作中学习借鉴。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八年级语文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