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习要点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习要点

酒醒梦一场 点赞 分享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习要点

微信扫码分享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习要点

《孟子》二章测试

  1.朗读时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
  a.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b.必先/苦其/心志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而”字的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委而去之
  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何苦而不平
  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而山不加增
  d.环而攻之而不胜  面山而居

  3.句中红色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多助之至      到了极点
  b.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c.所以动心忍性    坚韧
  d.人则无法家拂士   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4.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行拂乱其所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c.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所不能得到的益处。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5.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b.文章接着用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c.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
  d.文章在论证“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d
  解析: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d
  解析:a.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但是)  委而去之(然后,表示承接关系)
     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但是,转折关系)  何苦而不平(并列关系)
     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然后,承接关系),而山不加增(但是,转折关系)
     d.环而攻之而不胜  面山而居(表示修饰关系)
  3、c
  解析:c.所以动心忍性  使……坚韧
  4、c
  解析:c.曾益其所不能——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5、a
  解析:a.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之城”是在说城池之小,包围起来攻打但却不能取胜,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自测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习要点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