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孟子》两章

《孟子》两章

藤田初恋 点赞 分享
《孟子》两章

微信扫码分享

《孟子》两章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
    (3)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    三里之城(的)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
以天下之所顺(用)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五、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籍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2.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六、总结升华
    教师提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课堂发言,写一篇读后感。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孟子》两章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