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拱手江河 点赞 分享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通用12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篇1

  河北省怀来县沙城中学 佟彦华

  【设计意图】

  《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学生一拿到新教材就浏览了一遍,作为新授课再学时,已觉得兴味索然,但对于小说的内容及主题,却并不能准确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因此,我在教这篇课文时,采用合作互动的教学模式,打破常规,力求创新,特设计了如下教学方案:

  教学目的和重点:

  1、把握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

  2、思考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

  教学难点 :准确深入地把握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

  难点突破:组成“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组,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兴趣盎然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为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做好充分准备,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水到渠成地完成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

  【设计提要】

  一、简介作者和文章写作背景。

  二、组成“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组。讨论合作,写出调查报告并交流。

  三、写出“结案报告”并交流。

  四、把握人物形象,领悟小说主题和它的现实意义。

  【设计实施】

  一、简介作者和文章写作背景。

  [意图]明确学习内容,识记必要的文学常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操作]

  1、关于作者契诃夫:他的成就、作品、小说风格和创作特点。

  2、写作背景(略)

  二、组成“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组。讨论、合作,写出调查报告。

  [意图]激发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的兴趣,在合作互动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民主讨论中积极创新,从而为学生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打好基础。

  [操作]

  1、板书: 自杀?他杀?

  ----“别里科夫之死”专案组调查报告

  2、导语 激趣,引入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在一所中学的男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中年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个世纪以后,2003年春天,沙中高二153班学生特组成专案组,对这一事件进行立案调查。 调查涉及四个选题:案发背景、现场勘查、 本人档案资料、有关人士采访 。要求:6人一组,讨论决定其中的一个选题。然后小组讨论,一人执笔,共同写出该项调查报告。15分钟后,确定组内一人宣读。

  3、学生讨论、合作。

  4、各小组宣读调查报告,师适时点评,鼓励学生的创新。

  三、写出结案报告并交流

  [意图]这一步是把前面的氛围推向高潮,是对课文理解的理性总结,是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的前奏。

  [操作]

  1、每个学生写出本案“结案报告”。

  2、交流所写内容

  3、教师小结

  别里科夫之死既属于他杀的范畴,又属于自杀的范畴。一方面,从别里科夫日常穿着与习惯,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思想是极为保守的,仅仅是看到华连卡兄妹骑自行车,他便无法接受,而华连卡并无恶意的笑就足以让他想不开,以至郁郁而死,因此,思想的保守和顽固,是促使别里科夫自杀的原因之一,或者说,正是这种极端保守顽固的思想杀死了他。另一方面,别里科夫的死亦属他杀。华连卡的一笑是别里科夫致死的直接原因,但从根本上说,原因却是沙皇统治者采取的高压政策,可悲的是,别里科夫本人甘当统治者的鹰犬,心灵僵化死亡,这才是杀害别里科夫的罪魁祸首。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做出最终裁定:可怜的沙俄人民应当奋起推翻沙皇的残酷统治,从根本上解除人们思想保守之源,而保守的人更应该张开开放之眼,明眼看世,摒弃一切腐朽的旧制度,让思想重现生机。

  四、把握人物形象、领悟小说主题和它的现实意义。

  [意图]教学至此学生对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已经把握得相当完整准确,教师水到渠成引导学生完成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

  [操作]

  1、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要注意到别里科夫性格的复杂性:“一切装在套子里”是可恶,可憎的,是沙皇统治的维护者,同时,他结婚的悲喜剧表明了他是可悲,可怜的,是沙皇专治的受害者。而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典型性就在于他代表了生活在19世纪末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害怕变革,苟且偷安甚至甘心充当沙皇鹰犬的可恶、可憎、可悲可怜的知识分子形象。

  2、领悟小说主题。“推翻沙皇的残酷统治,从根本上解除僵化陈腐的思想,要让生活有新气象,必须变革社会,革新思想”。而小说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的语言更深化了这一主题。

  3、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结合课后练习第四题,讨论: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有这样或那样的“套子”?如果有,套子是什么样的?“套中人”又是怎样的形象?

  讨论之后,师生共同小结:无论什么时代,哪类社会都有不同形式的“套子”和“套中人”出现。因为时代的发展,社会进步,总会有变革,而改革开放最大的阻力就是有各种的“套子”,反对变革的人就是“套中人”。“套中人”除了极端维护自己的利益,仇视社会进步,逆历史潮流而动的统治者外,更多的是墨守陈规,因循守旧的小人物,他们对新生事物不适应,不理解,甚至满怀恐惧,他们主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抗拒社会变革。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部小说的主题就是:创新求活,守旧必死。这也正是这部小说的现实意义和它的生命力所在。

  附:学生各项调查报告(仅供参考)

  一、 案发背景

  1898年。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由于受欧洲进步文明的影响,俄国人民要求自由民主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沙皇政府为巩固其统治,却采取一切手段进行镇压,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人们生活在沉闷乏味和忧惧之中。

  这年夏季的一天,人们在一所中学的男教工宿舍里,发现了一具死尸,死者为男性,中年,属非正常死亡,死亡原因疑点很多。死者生前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平时行为古怪,谨小慎微,但又刻板古旧,以他的思想辖制着全城。在这年的五月初突然病倒,大约一月后死亡。死前正处于恋爱中,甚至于打算结婚。

  二、现场勘查

  死者僵直仰躺在床上,被子蒙头,头发蓬乱,脸色苍白,眼球突出,一脸恐惧,似乎生前正遭受某种恐吓或痛苦。耳内塞有棉花球。身穿羊毛衫,床头堆放有黑眼镜、棉大衣,床边放有雨鞋、雨衣、雨伞。房间里没有任何打斗的迹象。一张女士照片扔在地下,一张漫画揉成一团。最令人奇怪的是,房间的大箱子里几乎存有政府多年所有的公告和文件,并标注着具体发布日期。

  三、本人档案资料

  姓名:别里科夫 性别:男 出生日期: 年 月 日 生前职务:某中学希腊文教师 住所:校男教工宿舍 婚配情况:未婚 口头禅:千万别出什么乱子

  特征:晴朗的日子也穿雨衣、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竖起衣领,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团堵着耳朵眼儿。

  人际关系:无密友,但却辖制全城,曾与女友密哈益·沙维奇·华连卡之弟柯瓦连科有过冲突,于死前一个月被其推下楼梯,但彼此没造成大的伤害。

  死前状况:郁郁寡欢,闭门不出达一月之久。

  死亡日期:1898年6月底或7月初。

  四、有关人士采访

  采访对象1、华连卡

  问:请问您与别里科夫关系如何?

  答:由于校长太太的竭力撮合,我们差一点结了婚。

  问:差一点儿?为什么最终没结成呢?

  答:他生病前的一天到我家,从楼梯上滚了下来,那实在是太可笑了。(忍不住想笑)

  问:那他怎么会从楼梯上滚下来呢?

  答:这个我不太清楚,您还是去问我弟弟吧。

  采访对象2、柯瓦连科

  答:那天晚上他来我家,乱七八糟地说了一些奇怪的话,令我非常气愤,于是就让他走,他却威胁我,说要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我一气之下,就推了他一把,没想到他居然滚下去了。

  问:那么他说了什么让您如此生气呢?

  答:他总是有那么多奇怪的想法干扰我的私生活,什么不许骑自行车,不能在大街上拿着书走,甚至不能穿绣花衬衫,简直荒谬透顶。我本来就不喜欢这个人,这一来更讨厌他了。

  问:那么这件事会不会成为他死亡的原因呢?

  答:噢不,这绝对不可能。因为他当时安然无恙地爬了起来,离去时步伐也很稳健。但他当时看到我姐姐,好像十分尴尬。

  采访对象3、“我“(布尔金)

  问:您觉得别里科夫是个怎样的人呢?

  答:一个怪人。您要是见过他一面,就决不会忘记他。因为即使在暖和的天气里,他也裹着棉大衣。还有,他总是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问:您认为华连卡的笑对他有什么影响吗?

  答:噢,他一定想不开的,要知道,他这种人最害怕出乱子了,眼下就要跟华连卡结婚,却自己闹出这么个乱子,他心里一定受不了的。

  问:有什么人和他结过怨吗?

  答:没有。但实际上每个人都讨厌他,不会有人会为他的死亡悲伤。但也决没人会冒着危险去杀他,全校甚至全城的人都受着他的辖制,什么事都怕呢。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篇2

  第一课时

  字词正音:

  诃hē不念kē  削xiāo文中不念xuē  丧气sàng qi不念sāng qì  

  怂恿sǒng yǒng

  词语补释: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辖制:管束。

  *讥诮:冷言冷语地讥讽。

  *忧郁:愁闷。

  陶冶: 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怂恿: 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促狭: 爱捉弄人。

  撮合: 从中介绍促成。

  六神不安: 形容心慌意乱,不知所措。“六神”: 道教的说法,人的心、              肝、肾、脾、肺、胆各有神灵主宰,称为六神。

  战战兢兢: 形容极端害怕而小心谨慎的样子。兢兢: 小心谨慎的样子。

  理所当然: 从道理上讲应当这样。

  安然无恙: 形容很平安,没有受到什么损害。无恙: 没有灾祸、疾病之类              令人忧愁的事。

  作者简介: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俄国19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世。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他八十年代开始创作,九十年代是他创作的盛期。他的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带阁楼的房子》《装在套子里的人》(又译为《套中人》)剧本《樱桃园》等。

  写作背景:

  契诃夫的这篇小说发表于1898年,它通过别里科夫这个文学形象反映了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生活。

  十九世纪末期,在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上,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

  小说里的别里科夫正反映了这些人的灵魂。

  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5自然段)从别里科夫的外表、行为、思想方式和生活习性写他的    “套中人”特征。

  第二部分(637自然段)写别里科夫同华连卡婚事的失败,进一步揭露“套中    人”思想的腐朽和反动。

  第三部分(3840自然段)写别里科夫的死和出葬,指出现实里的“套中人”还    有许多。

  第二课时

  1.小说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别里科夫这个人物的?

  从两个角度来刻画的:

  ⑴从日常生活的角度:

  衣、住、行、待人接物、精神状态、语言习惯、社会影响等方面刻画他守旧愚蠢和对行将灭亡的旧制度的忠实拥护。

  ⑵从爱情的角度:

  是集中的、画龙点睛的刻画,突出他“套子式的论调”的愚昧和反动。面对别里科夫在肖像、行动和思想上的“怪”这一特征的揭示,通贯全篇。

  2.别里科夫是个中学的希腊文教员,为什么“全城都受着他的辖制”?

  “别里科夫把他的思想也极力藏在一个套子里”,他的思想的套子,就是指沙皇统治阶级的思想和落后、保守、顽固的势力。别里科夫对政府的法令是心领神会,忠诚信奉的,这也有力地说明他是忠实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的,他的思想来源于统治阶级,他“辖制”全城,实际上正说明沙皇思想统治的严密,全城都受着沙皇思想的“辖制”。

  3.别里科夫结婚的喜剧转眼间变成死亡的悲剧说明了什么?

  在结婚这个问题上,课文深刻揭露了别里科夫从未透露过活人感情的灵魂。这个满脑袋是“套子”思想,满口是“套子式论调”,处处是“套子式”举动的角色,教师们怕,校长怕,城里许多人都怕的别里科夫,却怕结婚,这正说明别里科夫是伪善的、腐朽的、脆弱的,实际上是个丢失了生活权利的人,同时,也说明别里科夫固然可憎,但他毕竟还是专制制度的牺牲品。

  4.埋葬别里科夫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可是别里科夫死后不久,为什么“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

  结尾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含意,“大快人心”表现作者对新生活的向往与愿望,而不久“恢复旧样子”却是告诉人们愿望和现实还有距离。别里科夫是社会的产物,只要当时那样的社会还存在,就会有新的别里科夫存在,就会一切“又恢复旧样子”的。

  5.既然别里科夫能“辖制全城”,为什么他又是那么胆小怕事,一副可怜相呢?    别里科夫这个典型形象,是九十年代害怕群众、害怕变革的可怜虫。别里科夫精神是沙皇政府对人民实行思想控制、精神禁锢的工具。他怕这怕那,并“像害怕瘟疫一样害怕一切新事物,害怕一切超出平凡庸俗的生活轨道外的东西”,他还怕自己不能符合沙皇统治的要求,因此,终日是一副可怜相。

  作文参考题:

  1.《谈谈现代别里科夫》

  2.《不要做改革潮流中的“套中人”》

  3.《别里科夫的阴魂不散》

  4.《摒弃现代化建设中的“套子”》

  作业 :

  [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三题。

  (四川省资中县第一中学   温钧 编写整理)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一、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二、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设想

  一、在讲课时,必须讲清时代前景,让学生真正理解人物形象的时代意义。有条件的课余介绍一些俄国同时代作家的相关作品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思考。

  二、要引导学生从别里科夫这个可笑怪诞的外表逐步深入认识其可憎的内心,透过可笑的行为举止认识人物所代表的保守腐朽思想。从“笑──思──悟”的过程来引导。切不可停留在表面肤浅的笑上。

  教学时数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导入  新课

  提问:初中时我们学过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什么小说?

  明确: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其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是个见风使舵的警官,他一定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

  布置预习

  1.查词典完成下列词语解释

  辖制:(管束)孤僻:(孤独怪僻)

  歹毒:(阴险狠毒)讥诮(冷言冷语嘲讽)

  安然无恙:(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

  周济:(给穷困的人以物质上的帮助)

  2.学生自读“预习提示”和“注释①”,圈点勾画,思考:①契诃夫创作小说的时代背景;②别里科夫的特点及其社会意义;③契诃夫小说的总特点和本文写作特点。

  研习新课

  1.提出教学目的。(见前)

  2.解题和介绍创作背景。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必须把握创作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期的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专制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作者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揭露和讽刺这种人丑恶的本质。

  3.议论分段落

  学生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别里科夫哪些事?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一)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1—4段)。

  (二)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第5段至倒数第3段)。

  (三)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最后两段)。

  4.讲析第一部分。

  学生默读,划出关键语句,并加上简批。思考: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思想性格特点?

  讨论归纳:(板书)

  提问:作者用幽默讽刺的笔法刻画别里科夫的外表,是否仅仅为了引人发笑?

  明确:作者是用“形”显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

  提问: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腊文也就是雨鞋雨伞呢?

  明确: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是“雨鞋”“雨伞”,这是用了一个暗喻,“雨鞋”“雨伞”对他来说是与现实隔开的一个“套子”,他教古代语言也是把它当做一个“套子”,借此躲避现实。

  提问: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并找出描写别里科夫动作,神态和语言的代表性语句。

  2.完成“思考和练习”三,体会讽刺手法的特点与效果。

  第二教时

  研习新课

  1.讲析第二部分。

  学生阅读第二部分,思考:第二部分有几个相关情节?

  明确:在别里科夫恋爱过程中,有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当面交锋及一命呜呼这样几个相关情节。

  提问:在这些情节中,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的?

  讨论归纳:(可预先设计板书表格)

  教师讲析:这一部分描写的特点是,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刻画出别里科夫顽固保守,诚惶诚恐,害怕新事物,反对生活中哪怕是微小变革的思想性格。例如:“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这荒唐的别里科夫的逻辑说明了他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再如,他从楼上跌下来的时候,“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这种奇特的心理状态正反映出他自欺欺人的特点。

  提问:别里科夫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是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倒下的。因为别里科夫最担心别人取笑他,而华连卡的笑声,是对他迂腐落后思想的最大嘲讽,这是别里科夫从来没遇到过的打击,他在笑声中结束了一切。别里科夫的死说明腐朽保守的势力实际上不堪一击。

  提问:从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华连卡姐弟是怎样的人?从人物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讨论归纳:在小说中,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柯尼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鞭笞和讽刺了别里科夫腐朽反动的本质。尽管别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动腐朽势力的灭亡,但华连卡姐弟的出现,却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

  2.讲析最后两段。

  学生个别朗读最后两段,学生画下关键语句,并思考其含义。

  提问: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明确:“大快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

  提问:可是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讨论归纳:只要沙皇专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动的统治。

  3.讨论课文中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请同学结合课文中的实例来讨论讽刺手法的运用。

  归纳: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课文中的讽刺有以下一些特色:①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②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③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同学们读这类文章,笑过以后要将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认真进行思考,才会有所悟,有所得。

  除了讽刺以外,作者还用了一些传神的细节来表现人物,这和前面《守财奴》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大家找一两个例子作说明。

  同学讨论。

  4.对照本课教学目的,再回到前面认真阅读“预习提示”,加深理解,每一位同学作简短自我小结。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要点:①别里科夫形象及其时代意义(主要内容见预习提示)。②讽刺手法及细节描写的运用。③简短的篇幅里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平凡的故事里表现了有重要意义的主题。

  布置作业 

  1.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描写生活中的一个人物,或选一幅较幽默的漫画让同学们写一段话,练习幽默讽刺的手法。

  2.课外读一两篇反映生活现实的微型小说,并作简要的评注。

  (潘克勤  张耀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别里科夫的形象引起憎恶,从而痛恨一切反对进步、畏惧改革的习惯势力。

  2、使学生学会运用讽刺手法来刻画揭露丑恶事物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写作上的特点。

  2、分析别里科失这个典型人物的意义。

  教学难点 :文中个别语句的含义。

  课型:教读。

  教学方法:指导研读。

  教具与器材:投影设备。

  教学设想:拟用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三。

  上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五。

  教学要点:了解情节结构,分析第一部分。

  具体步骤:

  一、题解。

  1.关于作者:安东·巴甫洛维奇·契柯夫(1860~1904)是19世纪末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生在一个由农奴赎身的自由民的家庭。中学毕业后,考取了莫斯科大学医学院。1880年,他在大学期间就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毕业后,他一边行医,一边写作。契诃夫是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和戏剧家。他一生只活了44岁,但在他25年的创作活动中,他却写下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还有十几个独幕剧和多幕剧。他的作品取材极为广泛,对地主、官吏、资产阶级、小市民、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都作了非常真实而深刻的描写。他的思想和创作都随着当时的政治斗争而不断发展。他的艺术特点在于以简练的手法,幽默的笔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里反映出重大的社会问题。

  2.写作背景:《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1898年。19世纪末,是俄国历史上反动统治特别残酷黑暗的时期。当时,逐渐开展的俄国工人运动越来越高涨,到1898年,列宁在彼得堡建立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俄国的革命斗争走上了崭新的阶段,工人罢工和农民起义在全国风起云涌。即将来临的革命暴风雨使反动派惊恐不安。沙皇政府竭尽全力妄图维持其摇摇欲坠的专制制度,反对任何自由的要求和革新的行为,加强反动统治,警察林立,密探出没,冤狱遍布国中,俄罗斯大地笼罩着恐怖、窒息的气氛。出身平民的契诃夫对劳苦大众怀着无限同情,对专制制度无比憎恶。在他的作品里较为明显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某些特点。《装在套子里的人》就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这个时代的情绪。在这篇小说里,作者塑造了别里科夫这样一个顽固维护旧制度、旧生活,极端恐惧和反对生活中任何发展变化的典型人物,并明确表示了“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尽管契柯夫由于他的民主主义世界观的局限,还不了解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还认识不到改造旧社会的革命道路,但他却预感到社会要发生巨大的变革,坚信社会光明的未来,特别是他借小说中的人物伊凡·伊凡尼奇的口发出“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了”的呼喊,鼓舞起人们“改变生活”的愿望。

  3.补叙情节:中学教师布尔金跟兽医伊凡·伊凡尼奇谈起村长的老婆玛芙拉,由玛芙拉引出别里科夫的故事。课文里的“我”是布尔金。

  二、范读课文。学生把不认识的字划出来。

  三、正音、正字。

  削(xiāo)        默(mò)许   

  祈祷(qǐdaǒ)      降(xiáng)服

  辖(Xiá)制   搓(cuō)  讥消(qiào)

  四、分析本文情节结构。

  学生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别里科夫哪些事?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1.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1~4段)。

  2.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第5~倒数第3段)。

  3.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最后两段)。

  五、讲析第一部分。

  学生默读,划出关键语句,并加上简批。思考: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思想性格特点?

  讨论归纳(板书):

  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

  眼戴黑眼镜,耳用棉花堵       隔绝人世

  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害怕刺激

  有形的套子        伞、表、刀装在套子里             惶恐不安                                                                                                                                                                          

  坐上马车,支起车篷               战战兢兢

  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歌颂过去,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

  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         害怕变革

  只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          顽固保守

  无形的套子     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           维护旧制度

  只求不出乱子                     阻碍社会发展

  禁闭开除学生

  提问:作者用幽默讽刺的笔法刻画别里科夫的外表,是否仅仅为了引人发笑?

  明确:作者是用“形”显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

  提问: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腊文也就是雨鞋雨伞呢?

  明确: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是“雨鞋”“雨伞”,这是用了一个暗喻,“雨鞋”“雨伞”对他来说是与现实隔开的一个“套子”,他教古代语言也是把它当做一个“套子”,借此躲避现实。

  提问: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禁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第二课时

  备课时间:第二周星期天。

  上课时间:第二周星期一。

  教学要点:分析文章第二、三部分。

  具体步骤:

  一、讲析第二部分。

  学生阅读第二部分,思考:第二部分有几个相关情节?

  明确:在别里科夫恋爱过程中,有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当面交锋及一命呜呼这样几个相关情节。

  提问:在这些情节中,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的?

  讨论归纳(可预先设计板书表格):

  神态 语言 心理

  漫画事件 脸色发青,比乌云阴沉,嘴唇发抖 天下这么歹毒的坏人!

  骑自行车 脸色由发青变成发白 “还成体统吗?”“这怎么行?” 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 ,打哆嗦

  当面交锋 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脸色苍白 “倒过来用脑袋走路”“把谈话内容报告校长” 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

  教师讲析:这一部分描写的特点是,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刻画出别里科夫顽固保守,诚惶诚恐,害怕新事物,反对生活中哪怕是微小变革的思想性格。例如:“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这荒唐的别里科夫的逻辑说明了他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再如,他从楼上跌下来的时候,“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这种奇特的心理状态正反映出他自欺欺人的特点。

  提问:别里科夫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是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倒下的。因为别里科夫最担心别人取笑他,而华连卡的笑声,是对他迂腐落后思想的最大嘲讽,这是别里科夫从来没遇到过的打击,他在笑声中结束了一切。别里科夫的死说明腐朽保守的势力实际上不堪一击。

  提问:从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华连卡姐弟是怎样的人?从人物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讨论归纳:在小说中,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柯尼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鞭答和讽刺了别里科夫腐朽反动的本质。尽管别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动腐朽势力的灭亡,但华连卡姐弟的出现,却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

  二、讲析最后两段。

  学生个别朗读最后两段,学生画下关键语句,并思考其含义。

  提问: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明确:“大决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

  提问:可是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三课时

  备课时间:第周星期日。

  上课时间:第二周星期二。

  教学要点:总结文章主题和写作特点。

  具体步骤:

  一、分析主题思想。

  引导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板书:通过“套中人”别里科夫因循守旧、反对一切发展变化、最后恐惧而死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生活的停滞和黑暗,无情地抨击了沙皇专制统治的凶残和反动,形象地显示了腐朽制度注定灭亡的前途和命运,委婉地表达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渴望。

  二、讨论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去写别里科夫的。

  1.教师讲解什么叫讽刺手法。教师讲解:用讥讽和嘲笑的笔法描写敌对的或落后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课文中,作者对别里科夫就是用这种笔法去写的。这种笔法,便叫讽刺手法,是文学的表现手法之一。

  2.指名学生从课文中举例说明讽刺手法的运用。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明确:

  有的地方,作者通过故事叙述者的口吻,用夸张的手法,漫画式的笔调勾勒形象,造成强烈的讽刺效果。如“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这是多么迂腐可笑的生活习性!

  有的地方,作者把人物荒谬绝伦的思想通过他自己一本正经的语言、神态表达出来,用人物的自我表演画像。如别里科夫反对教师骑自行车,竟说,如果那样,学生“所能做的就只是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这本身就是对他自己的愚蠢荒唐的嘲讽。

  三、总结课文。

  1、鲜明深刻的人物形象。

  作者笔下的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别里科夫活动的那个小城镇实际上就是当时俄国社会的缩影。别里科夫是沙皇政府的忠实拥护者,他生活在知识界,起到了沙皇的警察密探所起不到的作用,是反动知识分子的典型。作者能抓住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外貌、心理、语言、行动,简练、鲜明、夸张而又合理地进行描述,因此形象生动逼真,栩栩如生。“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是别里科夫的外表特征。在现实生活的发展变化面前,一方面恐惧、憎恶,用各种防身的套子把自己包起来,逃避现实;一方面千方百计地进行挣扎,不时地从“套子”里钻出来,去干预现实,辖制别人,以维护“体统”,防“乱子”,是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是别里科夫的口头禅,典型的套子式论调。别里科夫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就在于他是窒息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专制势力的象征 ,因此,使人们感到惧怕和憎恶;他的可悲下场,又是反动腐朽势力灭亡的预兆,因此能激起人们创造新生活的勇气,推动社会前进。

  2、含蓄幽默的讽刺笔调。

  作者自始至终用含蓄幽默的讽刺手法来塑造别里科夫的形象,展示人物性格。别里科夫出场时,文章对其装束和生活习惯的描述,就使人感到他滑稽可笑而又令人憎恶。对别里科夫“婚姻事件”的整个过程的描写,充满了轻松的戏渡和幽默的讽刺。作者有时用一种含蓄的对比描写,来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如写别里科夫白天辖制这个,辖制那个,“压得”“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而到晚上,他却“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惶惶不可终夜,深刻地揭露了别里科夫貌似吓人实则虚弱的本质。

  3、别里科夫是个怎样的形象?有什么典型意义?有什么现实意义?

  分析:别里科夫是一个为自己制造套子隔绝人世的可怜而又可笑的人物形象。他反对和害怕现实的一切变革,是旧制度、旧秩序、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沙皇反动政府的忠实拥护者。作者通过别里科夫的习性、言行及其遭遇,有力地说明了一切维护;日制度、旧秩序.阻碍历史发展、社会前进的反动人物,是注定要灭亡的。(这也就是本文的主题思想。)这一思想,不仅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就是在今天,也依然有其生命力。在现实生活中,别里科夫式的人物还没有绝迹,我们要跟抱着旧思想不放的人作斗争。

  教后总结:别里科夫这个典型人物意义的外延很大,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熟悉的人身上,在我们自己身上,似乎都有“套子”,套子无所不在。那么我们需要套子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各种各样的套子呢?可以激发学生思考这一问题。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一、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二、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设想:

  一、在讲课时,必须讲清时代前景,让学生真正理解人物形象的时代意义。有条件的课余介绍一些俄国同时代作家的相关作品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思考。 

  二、要引导学生从别里科夫这个可笑怪诞的外表逐步深入认识其可憎的内心,透过可笑的行为举止认识人物所代表的保守腐朽思想。从“笑──思──悟”的过程来引导。切不可停留在表面肤浅的笑上。 

  教学时数:二教时 

  教学过程 :

  一、布置预习: 

  初中时我们学过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什么小说?(点拨: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其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是个见风使舵的警官)他一定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 

  1、查词典完成下列词语解释 

  辖制:(管束)孤僻:(孤独怪僻) 

  歹毒:(阴险狠毒)讥诮(冷言冷语嘲讽) 

  安然无恙:(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 

  周济:(给穷困的人以物质上的帮助) 

  2、自读“预习提示"和“注释①”,圈点勾画,思考:

  ①契诃夫创作小说的时代背景;

  ②别里科夫的特点及其社会意义;

  ③契诃夫小说的总特点和本文写作特点。

  3、列出课文情节提纲。 

  二、研习新课 

  1、解题和介绍创作背景。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必须把握创作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期的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专制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作者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揭露和讽刺这种人丑恶的本质。 

  2、检查交流预习情况: 

  学生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别里科夫哪些事?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一)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1-4段)。 

  (二)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第5段至倒数第3段)。 

  (三)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最后两段)。 

  3、自读与讨论第一部分:。 

  学生默读,划出关键语句,并加上简批。

  思考: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思想性格特点? 

  讨论归纳:(板书) 

  提问:作者用幽默讽刺的笔法刻画别里科夫的外表,是否仅仅为了引人发笑? 

  明确:作者是用"形"显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 

  提问: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腊文也就是雨鞋雨伞呢? 

  明确: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是"雨鞋雨伞",这是用了一个暗喻,"雨鞋雨伞"对他来说是与现实隔开的一个"套子",他教古代语言也是把它当做一个"套子",借此躲避现实。 

  提问: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 ,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4、自读与讨论第二部分。 

  学生阅读第二部分,思考:第二部分有几个相关情节? 

  明确:在别里科夫恋爱过程中,有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当面交锋及一命呜呼这样几个相关情节。 

  提问:在这些情节中,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的? 

  讨论归纳:(可预先设计板书表格)这一部分描写的特点是,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刻画出别里科夫顽固保守,诚惶诚恐,害怕新事物,反对生活中哪怕是微小变革的思想性格。例如“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这荒唐的别里科夫的逻辑说明了他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再如,他从楼上跌下来的时候,“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这种奇特的心理状态正反映出他自欺欺人的特点。 

  提问:别里科夫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是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倒下的。因为别里科夫最担心别人取笑他,而华连卡的笑声,是对他迂腐落后思想的最大嘲讽,这是别里科夫从来没遇到过的打击,他在笑声中结束了一切。别里科夫的死说明腐朽保守的势力实际上不堪一击。 

  提问:从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华连卡姐弟是怎样的人?从人物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讨论归纳:在小说中,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柯尼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鞭笞和讽刺了别里科夫腐朽反动的本质。尽管别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动腐朽势力的灭亡,但华连卡姐弟的出现,却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 

  5、自读与讨论最后两段 

  学生个别朗读最后两段,学生画下关键语句,并思考其含义。 

  提问: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明确:"大快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 

  提问:但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讨论归纳:只要沙皇专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动的统治。 

  6、讨论课文中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请同学结合课文中的实例来讨论讽刺手法的运用。 

  归纳: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课文中的讽刺有以下一些特色:

  ① 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

  ② 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

  ③ 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同学们读这类文章,笑过以后要将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认真进行思考,才会有所悟,有所得。 

  除了讽刺以外,作者还用了一些传神的细节来表现人物,这和前面《守财奴》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大家找一两个例子作说明。 

  三、总结归纳,提升认识

  对照本课教学目的,再回到前面认真阅读"预习提示",加深理解,每一位同学作简短的自我学习小结。 教师点拨要点: 

  ①别里科夫形象及其时代意义(主要内容见预习提示)。

  ②讽刺手法及细节描写的运用。

  ③简短的篇幅里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平凡的故事里表现了有重要意义的主题。 

  四、拓展作业  

  1、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描写生活中的一个人物或描述自己或身边的人身上的“套子”,学习使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来表现生活。 

  2、课外选读读本上或其他文学刊物上两篇反映生活现实的微型小说,并作简要的评注。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篇6

  河北省怀来县沙城中学 佟彦华

  【设计意图】

  《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学生一拿到新教材就浏览了一遍,作为新授课再学时,已觉得兴味索然,但对于小说的内容及主题,却并不能准确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因此,我在教这篇课文时,采用合作互动的教学模式,打破常规,力求创新,特设计了如下教学方案:

  教学目的和重点:

  1、把握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

  2、思考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

  教学难点 :准确深入地把握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

  难点突破:组成“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组,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兴趣盎然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为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做好充分准备,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水到渠成地完成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

  【设计提要】

  一、简介作者和文章写作背景。

  二、组成“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组。讨论合作,写出调查报告并交流。

  三、写出“结案报告”并交流。

  四、把握人物形象,领悟小说主题和它的现实意义。

  【设计实施】

  一、简介作者和文章写作背景。

  [意图]明确学习内容,识记必要的文学常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操作]

  1、关于作者契诃夫:他的成就、作品、小说风格和创作特点。

  2、写作背景(略)

  二、组成“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组。讨论、合作,写出调查报告。

  [意图]激发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的兴趣,在合作互动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民主讨论中积极创新,从而为学生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打好基础。

  [操作]

  1、板书: 自杀?他杀?

  ----“别里科夫之死”专案组调查报告

  2、导语 激趣,引入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在一所中学的男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中年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个世纪以后,2003年春天,沙中高二153班学生特组成专案组,对这一事件进行立案调查。 调查涉及四个选题:案发背景、现场勘查、 本人档案资料、有关人士采访 。要求:6人一组,讨论决定其中的一个选题。然后小组讨论,一人执笔,共同写出该项调查报告。15分钟后,确定组内一人宣读。

  3、学生讨论、合作。

  4、各小组宣读调查报告,师适时点评,鼓励学生的创新。

  三、写出结案报告并交流

  [意图]这一步是把前面的氛围推向高潮,是对课文理解的理性总结,是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的前奏。

  [操作]

  1、每个学生写出本案“结案报告”。

  2、交流所写内容

  3、教师小结

  别里科夫之死既属于他杀的范畴,又属于自杀的范畴。一方面,从别里科夫日常穿着与习惯,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思想是极为保守的,仅仅是看到华连卡兄妹骑自行车,他便无法接受,而华连卡并无恶意的笑就足以让他想不开,以至郁郁而死,因此,思想的保守和顽固,是促使别里科夫自杀的原因之一,或者说,正是这种极端保守顽固的思想杀死了他。另一方面,别里科夫的死亦属他杀。华连卡的一笑是别里科夫致死的直接原因,但从根本上说,原因却是沙皇统治者采取的高压政策,可悲的是,别里科夫本人甘当统治者的鹰犬,心灵僵化死亡,这才是杀害别里科夫的罪魁祸首。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做出最终裁定:可怜的沙俄人民应当奋起推翻沙皇的残酷统治,从根本上解除人们思想保守之源,而保守的人更应该张开开放之眼,明眼看世,摒弃一切腐朽的旧制度,让思想重现生机。

  四、把握人物形象、领悟小说主题和它的现实意义。

  [意图]教学至此学生对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已经把握得相当完整准确,教师水到渠成引导学生完成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

  [操作]

  1、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要注意到别里科夫性格的复杂性:“一切装在套子里”是可恶,可憎的,是沙皇统治的维护者,同时,他结婚的悲喜剧表明了他是可悲,可怜的,是沙皇专治的受害者。而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典型性就在于他代表了生活在19世纪末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害怕变革,苟且偷安甚至甘心充当沙皇鹰犬的可恶、可憎、可悲可怜的知识分子形象。

  2、领悟小说主题。“推翻沙皇的残酷统治,从根本上解除僵化陈腐的思想,要让生活有新气象,必须变革社会,革新思想”。而小说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的语言更深化了这一主题。

  3、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结合课后练习第四题,讨论: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有这样或那样的“套子”?如果有,套子是什么样的?“套中人”又是怎样的形象?

  讨论之后,师生共同小结:无论什么时代,哪类社会都有不同形式的“套子”和“套中人”出现。因为时代的发展,社会进步,总会有变革,而改革开放最大的阻力就是有各种的“套子”,反对变革的人就是“套中人”。“套中人”除了极端维护自己的利益,仇视社会进步,逆历史潮流而动的统治者外,更多的是墨守陈规,因循守旧的小人物,他们对新生事物不适应,不理解,甚至满怀恐惧,他们主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抗拒社会变革。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部小说的主题就是:创新求活,守旧必死。这也正是这部小说的现实意义和它的生命力所在。

  附:学生各项调查报告(仅供参考)

  一、 案发背景

  1898年。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由于受欧洲进步文明的影响,俄国人民要求自由民主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沙皇政府为巩固其统治,却采取一切手段进行镇压,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人们生活在沉闷乏味和忧惧之中。

  这年夏季的一天,人们在一所中学的男教工宿舍里,发现了一具死尸,死者为男性,中年,属非正常死亡,死亡原因疑点很多。死者生前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平时行为古怪,谨小慎微,但又刻板古旧,以他的思想辖制着全城。在这年的五月初突然病倒,大约一月后死亡。死前正处于恋爱中,甚至于打算结婚。

  二、现场勘查

  死者僵直仰躺在床上,被子蒙头,头发蓬乱,脸色苍白,眼球突出,一脸恐惧,似乎生前正遭受某种恐吓或痛苦。耳内塞有棉花球。身穿羊毛衫,床头堆放有黑眼镜、棉大衣,床边放有雨鞋、雨衣、雨伞。房间里没有任何打斗的迹象。一张女士照片扔在地下,一张漫画揉成一团。最令人奇怪的是,房间的大箱子里几乎存有政府多年所有的公告和文件,并标注着具体发布日期。

  三、本人档案资料

  姓名:别里科夫 性别:男 出生日期: 年 月 日 生前职务:某中学希腊文教师 住所:校男教工宿舍 婚配情况:未婚 口头禅:千万别出什么乱子

  特征:晴朗的日子也穿雨衣、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竖起衣领,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团堵着耳朵眼儿。

  人际关系:无密友,但却辖制全城,曾与女友密哈益·沙维奇·华连卡之弟柯瓦连科有过冲突,于死前一个月被其推下楼梯,但彼此没造成大的伤害。

  死前状况:郁郁寡欢,闭门不出达一月之久。

  死亡日期:1898年6月底或7月初。

  四、有关人士采访

  采访对象1、华连卡

  问:请问您与别里科夫关系如何?

  答:由于校长太太的竭力撮合,我们差一点结了婚。

  问:差一点儿?为什么最终没结成呢?

  答:他生病前的一天到我家,从楼梯上滚了下来,那实在是太可笑了。(忍不住想笑)

  问:那他怎么会从楼梯上滚下来呢?

  答:这个我不太清楚,您还是去问我弟弟吧。

  采访对象2、柯瓦连科

  答:那天晚上他来我家,乱七八糟地说了一些奇怪的话,令我非常气愤,于是就让他走,他却威胁我,说要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我一气之下,就推了他一把,没想到他居然滚下去了。

  问:那么他说了什么让您如此生气呢?

  答:他总是有那么多奇怪的想法干扰我的私生活,什么不许骑自行车,不能在大街上拿着书走,甚至不能穿绣花衬衫,简直荒谬透顶。我本来就不喜欢这个人,这一来更讨厌他了。

  问:那么这件事会不会成为他死亡的原因呢?

  答:噢不,这绝对不可能。因为他当时安然无恙地爬了起来,离去时步伐也很稳健。但他当时看到我姐姐,好像十分尴尬。

  采访对象3、“我“(布尔金)

  问:您觉得别里科夫是个怎样的人呢?

  答:一个怪人。您要是见过他一面,就决不会忘记他。因为即使在暖和的天气里,他也裹着棉大衣。还有,他总是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问:您认为华连卡的笑对他有什么影响吗?

  答:噢,他一定想不开的,要知道,他这种人最害怕出乱子了,眼下就要跟华连卡结婚,却自己闹出这么个乱子,他心里一定受不了的。

  问:有什么人和他结过怨吗?

  答:没有。但实际上每个人都讨厌他,不会有人会为他的死亡悲伤。但也决没人会冒着危险去杀他,全校甚至全城的人都受着他的辖制,什么事都怕呢。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篇7

  第一课时《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阅读上:强化对小说阅读与鉴赏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思想上:使学生认识到一切阻碍社会发展的思想和势力都终将灭亡。

  教学重点:对别里科夫形象与其社会意义的认识

  难点:全城人的“怕”与别里科夫的“怕”

  教学方法:教师点拨置疑与学生发言讨论相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点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特别是对别里科夫形象与性格的把握。

  教学步骤 :一。1。做个试验(用一塑料袋将一学生的头包裹起来,之后让他谈谈自己的感觉。

  2,导入  新课:人不能活在袋子里,更不能活在套子里。当我们被套在套子里的时候,要极力摆脱它。可是在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笔下,却有一位自觉自愿的装在套子里并极力的想把别人也装在套子里的人。这是怎样一个人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契诃夫的代表作《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板书课题)

  二,布置自学要求:

  阅读课文,弄清:

  1。本文表现的哪一国家什么时代的社会现实?

  (俄国  沙皇专制统治时期)

  2:主要人物“装在套子里的人”是谁?(别里科夫)

  3.他的身份是什么?(中学希腊文教师)

  4.为什么被称作“装在套子里的人”?

  5.他从外貌到思想性格都有什么特点?(略)

  为什么全城的人都怕他?他为什么让人怕?人们到底怕什么?他为何怕的躺在被子底下还战战兢兢?他到底怕什么?

  三.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别里科夫形象:

  外在特征:上下均被层层“套子”密密包裹

  内在特点:套子式的

  思想:“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

  (灵魂:胆怯又憎恶现实)

  语言:“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

  (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

  行为表现:禁止人们一切“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

  包括:一个同事参加祈祷式去迟了(惹得他闷闷不乐)

  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脸色从发青到发白“心里乱得很  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  打哆嗦  烦恼得很  吓坏了  眼前就变得一片漆黑  这太可怕了)

  年轻人“穿着绣花衬衫出门”“在大街上拿着书走来走去”(当面忠告“你的举动得十分小心才成”)

  行为结果:有思想的、很正派的教师们都怕他

  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 

  全城的人都受着他辖制

  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

  思考:为什么怕他?(报告校长  督学   这还会有好下场吗?)

  补充背景简介: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在进步的知识分子和贵族中间,要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秩序的呼声日趋强烈,并付诸行动。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密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怕他实际上怕得是他背后的沙皇专制统治的迫害。

  他的生活是怎样的?(小脸苍白 六神不安  唉声叹气 垂头丧气    闷闷不乐   无精打采  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   满心害怕和憎恶)

  他怕出什么事?(沙皇专制统治垮台)

  这样说来,他是怎样的人?

  (旧思想旧传统旧势力旧统治自觉的维护者,沙皇专制统治的卫道士)

  他最后的结局怎样?(“别里科夫死了”)

  对他悲剧性的一生该如何认识?(可怜---受害者;

  可鄙---告密者,人格卑劣;

  可恶---辖制别人;

  可憎---卫道士)

  四.布置作业 :结合课文内容写篇文章分析:别里科夫的死是他杀还是自杀?他的死是偶然还是必然?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认识别里科夫死亡的原因和其必然性。明白作者塑造这一人物的社会意义和创作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置疑研讨

  教学步骤 :一。1。检查作业 

  2. 举手表决:别里科夫死亡的原因是他杀?自杀?偶然?必然?

  3.何以见得?---柯瓦连科与别里科夫的较量。

  二.分析两人的较量:

  柯瓦连科(新的,是年轻人):态度:讨厌他  冷冷地  皱起眉头

  语言:“谁要来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滚/“我是正大光明的人,不愿意跟您这样的先生讲话。我不喜欢那些背地里进谗言的人。”/“去,尽管报告去吧?

  动作:在他后面一把抓住他的衣领,使劲一推

  别里科夫:语言:“忠告”

  神情:脸色苍白  心慌意乱  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

  结果:滚下楼去(却安然无恙)

  华连卡:忍不住纵声大笑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预想中的婚事和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

  三.研讨:1。他到底死于什么?-------怕(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全城的人知道这件事  传到校长和督学耳朵里   闹出什么乱子  到头来弄得他奉命退休)

  2..他的死说明了什么?(一切反动落后的势力看似强大 实际上腐朽得不堪一击。)

  3.他死后人们有什么反映?(大快人心  快活  享受完全自由高高兴兴地 )

  4.说明了什么?(人们渴望享受完全自由,过无拘无束的生活。原来人们慑于反动统治的严酷,不敢争取,得过且过,浑浑噩噩)“自己受到委屈和侮辱而隐忍不发,不敢公开声明站在正直自由的人一边,反而自己也弄虚作假,面带微笑,而这样做无非是为了混一口饭吃,为了有一个温暖的小窝,为了做个不值钱的小官罢了。

  5..“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为什么是这样?

  (“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说明作者塑造的别里科夫不是一个性格怪僻者,而是在社会中大量存在的一类人物的典型。只要有产生这类人物的土壤,或者没有彻底铲除他们生存的土壤,生活就不可能彻底改变。)

  四.写作特点分析:1。作者塑造这一人物风格上有何特点?(机智幽默,略含讥讽,平而不淡,浓而不烈 富有喜剧性)

  2.何以见得?(善用夸张与讽刺。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课文中的讽刺有以下一些特色:①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②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③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

  外貌描写:漫画式的夸张

  其行为影响:夸大。

  语言特点:逻辑荒唐

  恋爱事件:荒唐可笑

  结束语:作者最后说“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我想,这句话说的绝不仅仅是俄国,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呢?

  12.《祝福》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之比较

  环境与人物命运之关系:

  人物    与环境关系    定性                 定位    死因        结果       性质

  祥林嫂:受环境压制   礼教统治下的牺牲品    受害者  困饿而死   令人同情   悲剧性   别里科夫:辖制全城人 沙皇专制统治下卫道士  害人者  惧怕而死   令人痛快   喜剧性   

  课题   套中人     套子    行为               后果                     评价   

  《装》别里科夫  政府告示 辖制全城人   使全城人战战兢兢地生活      坐稳了奴隶

  《祝》鲁镇人们 封建礼教  迫害再嫁寡妇 使祥林嫂惨死雪夜         想做奴隶而不得

  人们精神状况     主题             意图                   风格      主题

  自私懦弱   专制统治害人   揭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幽默讽刺   反封建

  愚昧迷信   封建礼教吃人   揭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冷峻深刻   反封建

  13.布置作业 :

  1.利用身边的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学辅资料互联网等)了解契诃夫及其文学创作,写出四部短篇小说和四部剧本的名称。(《万卡》《一个小公务员之死》《第六病室》《带阁楼的房子》/《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  

  结合课文的学习,请以“生活与套子”或“违法乱纪与循规蹈矩”为题写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别里科夫的形象引起憎恶,从而痛恨一切反对进步、畏惧改革的习惯势力。

  2、使学生学会运用讽刺手法来刻画揭露丑恶事物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写作上的特点。

  2、分析别里科失这个典型人物的意义。

  教学难点 :文中个别语句的含义。

  课型:教读。

  教学方法:指导研读。

  教具与器材:投影设备。

  教学设想:拟用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三。

  上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五。

  教学要点:了解情节结构,分析第一部分。

  具体步骤:

  一、题解。

  1.关于作者:安东·巴甫洛维奇·契柯夫(1860~1904)是19世纪末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生在一个由农奴赎身的自由民的家庭。中学毕业后,考取了莫斯科大学医学院。1880年,他在大学期间就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毕业后,他一边行医,一边写作。契诃夫是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和戏剧家。他一生只活了44岁,但在他25年的创作活动中,他却写下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还有十几个独幕剧和多幕剧。他的作品取材极为广泛,对地主、官吏、资产阶级、小市民、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都作了非常真实而深刻的描写。他的思想和创作都随着当时的政治斗争而不断发展。他的艺术特点在于以简练的手法,幽默的笔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里反映出重大的社会问题。

  2.写作背景:《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1898年。19世纪末,是俄国历史上反动统治特别残酷黑暗的时期。当时,逐渐开展的俄国工人运动越来越高涨,到1898年,列宁在彼得堡建立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俄国的革命斗争走上了崭新的阶段,工人罢工和农民起义在全国风起云涌。即将来临的革命暴风雨使反动派惊恐不安。沙皇政府竭尽全力妄图维持其摇摇欲坠的专制制度,反对任何自由的要求和革新的行为,加强反动统治,警察林立,密探出没,冤狱遍布国中,俄罗斯大地笼罩着恐怖、窒息的气氛。出身平民的契诃夫对劳苦大众怀着无限同情,对专制制度无比憎恶。在他的作品里较为明显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某些特点。《装在套子里的人》就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这个时代的情绪。在这篇小说里,作者塑造了别里科夫这样一个顽固维护旧制度、旧生活,极端恐惧和反对生活中任何发展变化的典型人物,并明确表示了“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尽管契柯夫由于他的民主主义世界观的局限,还不了解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还认识不到改造旧社会的革命道路,但他却预感到社会要发生巨大的变革,坚信社会光明的未来,特别是他借小说中的人物伊凡·伊凡尼奇的口发出“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了”的呼喊,鼓舞起人们“改变生活”的愿望。

  3.补叙情节:中学教师布尔金跟兽医伊凡·伊凡尼奇谈起村长的老婆玛芙拉,由玛芙拉引出别里科夫的故事。课文里的“我”是布尔金。

  二、范读课文。学生把不认识的字划出来。

  三、正音、正字。

  削(xiāo)        默(mò)许   

  祈祷(qǐdaǒ)      降(xiáng)服

  辖(Xiá)制   搓(cuō)  讥消(qiào)

  四、分析本文情节结构。

  学生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别里科夫哪些事?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1.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1~4段)。

  2.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第5~倒数第3段)。

  3.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最后两段)。

  五、讲析第一部分。

  学生默读,划出关键语句,并加上简批。思考: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思想性格特点?

  讨论归纳(板书):

  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

  眼戴黑眼镜,耳用棉花堵       隔绝人世

  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害怕刺激

  有形的套子        伞、表、刀装在套子里             惶恐不安                                                                                                                                                                          

  坐上马车,支起车篷               战战兢兢

  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歌颂过去,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

  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         害怕变革

  只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          顽固保守

  无形的套子     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           维护旧制度

  只求不出乱子                     阻碍社会发展

  禁闭开除学生

  提问:作者用幽默讽刺的笔法刻画别里科夫的外表,是否仅仅为了引人发笑?

  明确:作者是用“形”显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

  提问: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腊文也就是雨鞋雨伞呢?

  明确: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是“雨鞋”“雨伞”,这是用了一个暗喻,“雨鞋”“雨伞”对他来说是与现实隔开的一个“套子”,他教古代语言也是把它当做一个“套子”,借此躲避现实。

  提问: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禁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第二课时

  备课时间:第二周星期天。

  上课时间:第二周星期一。

  教学要点:分析文章第二、三部分。

  具体步骤:

  一、讲析第二部分。

  学生阅读第二部分,思考:第二部分有几个相关情节?

  明确:在别里科夫恋爱过程中,有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当面交锋及一命呜呼这样几个相关情节。

  提问:在这些情节中,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的?

  讨论归纳(可预先设计板书表格):

  神态 语言 心理

  漫画事件 脸色发青,比乌云阴沉,嘴唇发抖 天下这么歹毒的坏人!

  骑自行车 脸色由发青变成发白 “还成体统吗?”“这怎么行?” 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 ,打哆嗦

  当面交锋 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脸色苍白 “倒过来用脑袋走路”“把谈话内容报告校长” 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

  教师讲析:这一部分描写的特点是,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刻画出别里科夫顽固保守,诚惶诚恐,害怕新事物,反对生活中哪怕是微小变革的思想性格。例如:“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这荒唐的别里科夫的逻辑说明了他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再如,他从楼上跌下来的时候,“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这种奇特的心理状态正反映出他自欺欺人的特点。

  提问:别里科夫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是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倒下的。因为别里科夫最担心别人取笑他,而华连卡的笑声,是对他迂腐落后思想的最大嘲讽,这是别里科夫从来没遇到过的打击,他在笑声中结束了一切。别里科夫的死说明腐朽保守的势力实际上不堪一击。

  提问:从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华连卡姐弟是怎样的人?从人物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讨论归纳:在小说中,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柯尼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鞭答和讽刺了别里科夫腐朽反动的本质。尽管别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动腐朽势力的灭亡,但华连卡姐弟的出现,却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

  二、讲析最后两段。

  学生个别朗读最后两段,学生画下关键语句,并思考其含义。

  提问: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明确:“大决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

  提问:可是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三课时

  备课时间:第周星期日。

  上课时间:第二周星期二。

  教学要点:总结文章主题和写作特点。

  具体步骤:

  一、分析主题思想。

  引导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板书:通过“套中人”别里科夫因循守旧、反对一切发展变化、最后恐惧而死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生活的停滞和黑暗,无情地抨击了沙皇专制统治的凶残和反动,形象地显示了腐朽制度注定灭亡的前途和命运,委婉地表达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渴望。

  二、讨论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去写别里科夫的。

  1.教师讲解什么叫讽刺手法。教师讲解:用讥讽和嘲笑的笔法描写敌对的或落后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课文中,作者对别里科夫就是用这种笔法去写的。这种笔法,便叫讽刺手法,是文学的表现手法之一。

  2.指名学生从课文中举例说明讽刺手法的运用。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明确:

  有的地方,作者通过故事叙述者的口吻,用夸张的手法,漫画式的笔调勾勒形象,造成强烈的讽刺效果。如“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这是多么迂腐可笑的生活习性!

  有的地方,作者把人物荒谬绝伦的思想通过他自己一本正经的语言、神态表达出来,用人物的自我表演画像。如别里科夫反对教师骑自行车,竟说,如果那样,学生“所能做的就只是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这本身就是对他自己的愚蠢荒唐的嘲讽。

  三、总结课文。

  1、鲜明深刻的人物形象。

  作者笔下的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别里科夫活动的那个小城镇实际上就是当时俄国社会的缩影。别里科夫是沙皇政府的忠实拥护者,他生活在知识界,起到了沙皇的警察密探所起不到的作用,是反动知识分子的典型。作者能抓住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外貌、心理、语言、行动,简练、鲜明、夸张而又合理地进行描述,因此形象生动逼真,栩栩如生。“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是别里科夫的外表特征。在现实生活的发展变化面前,一方面恐惧、憎恶,用各种防身的套子把自己包起来,逃避现实;一方面千方百计地进行挣扎,不时地从“套子”里钻出来,去干预现实,辖制别人,以维护“体统”,防“乱子”,是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是别里科夫的口头禅,典型的套子式论调。别里科夫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就在于他是窒息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专制势力的象征 ,因此,使人们感到惧怕和憎恶;他的可悲下场,又是反动腐朽势力灭亡的预兆,因此能激起人们创造新生活的勇气,推动社会前进。

  2、含蓄幽默的讽刺笔调。

  作者自始至终用含蓄幽默的讽刺手法来塑造别里科夫的形象,展示人物性格。别里科夫出场时,文章对其装束和生活习惯的描述,就使人感到他滑稽可笑而又令人憎恶。对别里科夫“婚姻事件”的整个过程的描写,充满了轻松的戏渡和幽默的讽刺。作者有时用一种含蓄的对比描写,来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如写别里科夫白天辖制这个,辖制那个,“压得”“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而到晚上,他却“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惶惶不可终夜,深刻地揭露了别里科夫貌似吓人实则虚弱的本质。

  3、别里科夫是个怎样的形象?有什么典型意义?有什么现实意义?

  分析:别里科夫是一个为自己制造套子隔绝人世的可怜而又可笑的人物形象。他反对和害怕现实的一切变革,是旧制度、旧秩序、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沙皇反动政府的忠实拥护者。作者通过别里科夫的习性、言行及其遭遇,有力地说明了一切维护;日制度、旧秩序.阻碍历史发展、社会前进的反动人物,是注定要灭亡的。(这也就是本文的主题思想。)这一思想,不仅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就是在今天,也依然有其生命力。在现实生活中,别里科夫式的人物还没有绝迹,我们要跟抱着旧思想不放的人作斗争。

  教后总结:别里科夫这个典型人物意义的外延很大,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熟悉的人身上,在我们自己身上,似乎都有“套子”,套子无所不在。那么我们需要套子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各种各样的套子呢?可以激发学生思考这一问题。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篇9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沙皇俄国专制制度的黑暗和腐朽,理解别里科夫这个套中人的    社会意义;

  2.学习抓住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了解讽刺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了解别里科夫是怎样一个人及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

  2.难点: 用各方面的具体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字词正音:

  诃hē不念kē  削xiāo文中不念xuē  丧气sàng qi不念sāng qì  

  怂恿sǒng yǒng

  词语补释: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辖制:管束。

  *讥诮:冷言冷语地讥讽。

  *忧郁:愁闷。

  陶冶: 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怂恿: 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促狭: 爱捉弄人。

  撮合: 从中介绍促成。

  六神不安: 形容心慌意乱,不知所措。“六神”: 道教的说法,人的心、              肝、肾、脾、肺、胆各有神灵主宰,称为六神。

  战战兢兢: 形容极端害怕而小心谨慎的样子。兢兢: 小心谨慎的样子。

  理所当然: 从道理上讲应当这样。

  安然无恙: 形容很平安,没有受到什么损害。无恙: 没有灾祸、疾病之类              令人忧愁的事。

  作者简介: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俄国19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世。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他八十年代开始创作,九十年代是他创作的盛期。他的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带阁楼的房子》《装在套子里的人》(又译为《套中人》)剧本《樱桃园》等。

  写作背景:

  契诃夫的这篇小说发表于1898年,它通过别里科夫这个文学形象反映了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生活。

  十九世纪末期,在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上,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

  小说里的别里科夫正反映了这些人的灵魂。

  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5自然段)从别里科夫的外表、行为、思想方式和生活习性写他的    “套中人”特征。

  第二部分(637自然段)写别里科夫同华连卡婚事的失败,进一步揭露“套中    人”思想的腐朽和反动。

  第三部分(3840自然段)写别里科夫的死和出葬,指出现实里的“套中人”还    有许多。

  第二课时

  1.小说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别里科夫这个人物的?

  从两个角度来刻画的:

  ⑴从日常生活的角度:

  衣、住、行、待人接物、精神状态、语言习惯、社会影响等方面刻画他守旧愚蠢和对行将灭亡的旧制度的忠实拥护。

  ⑵从爱情的角度:

  是集中的、画龙点睛的刻画,突出他“套子式的论调”的愚昧和反动。面对别里科夫在肖像、行动和思想上的“怪”这一特征的揭示,通贯全篇。

  2.别里科夫是个中学的希腊文教员,为什么“全城都受着他的辖制”?

  “别里科夫把他的思想也极力藏在一个套子里”,他的思想的套子,就是指沙皇统治阶级的思想和落后、保守、顽固的势力。别里科夫对政府的法令是心领神会,忠诚信奉的,这也有力地说明他是忠实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的,他的思想来源于统治阶级,他“辖制”全城,实际上正说明沙皇思想统治的严密,全城都受着沙皇思想的“辖制”。

  3.别里科夫结婚的喜剧转眼间变成死亡的悲剧说明了什么?

  在结婚这个问题上,课文深刻揭露了别里科夫从未透露过活人感情的灵魂。这个满脑袋是“套子”思想,满口是“套子式论调”,处处是“套子式”举动的角色,教师们怕,校长怕,城里许多人都怕的别里科夫,却怕结婚,这正说明别里科夫是伪善的、腐朽的、脆弱的,实际上是个丢失了生活权利的人,同时,也说明别里科夫固然可憎,但他毕竟还是专制制度的牺牲品。

  4.埋葬别里科夫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可是别里科夫死后不久,为什么“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

  结尾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含意,“大快人心”表现作者对新生活的向往与愿望,而不久“恢复旧样子”却是告诉人们愿望和现实还有距离。别里科夫是社会的产物,只要当时那样的社会还存在,就会有新的别里科夫存在,就会一切“又恢复旧样子”的。

  5.既然别里科夫能“辖制全城”,为什么他又是那么胆小怕事,一副可怜相呢?    别里科夫这个典型形象,是九十年代害怕群众、害怕变革的可怜虫。别里科夫精神是沙皇政府对人民实行思想控制、精神禁锢的工具。他怕这怕那,并“像害怕瘟疫一样害怕一切新事物,害怕一切超出平凡庸俗的生活轨道外的东西”,他还怕自己不能符合沙皇统治的要求,因此,终日是一副可怜相。

  作文参考题:

  1.《谈谈现代别里科夫》

  2.《不要做改革潮流中的“套中人”》

  3.《别里科夫的阴魂不散》

  4.《摒弃现代化建设中的“套子”》

  作业 :

  [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三题。

  (四川省资中县第一中学   温钧 编写整理)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篇10

  篇一

  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人公别理科夫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他因循守旧,害怕新生事物,就把自己的思想极力掩藏起来。这是一个多么可笑的人物,但又是那么的可悲。然而,掩卷沉思:我们又何尝不是装在“套子”里的人呢?虽说现在提倡素质教育,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并且我们也在向这个方向努力,课堂上让学生多参与,鼓励他们去主动地发现和积极地探究,教师点拨引导,结果呢,差不多还是被那些“我们教师想要讲给学生的东西”给“套”着。看起来好像是告别了“填鸭式”教学,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终于学会了主动学习,他们的创新能力被激发和培养出来了。其实,这是换了一种较为隐蔽的方式来灌输和填鸭,可能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危害更大。如果上面说的那些东西一定要让学生知道的话,还不如直接告诉学生算了,甚至直接印发给学生也未尝不可,何必煞费苦心拐弯抹角地把它们放进学生嘴里然后诱骗他们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呢?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就是自欺欺人。

  那么,小说究竟应该怎么教呢?如果我们把教参上的那些本来可以藏藏掩掩后再一一道来的“家珍”弃之不顾或干脆一古脑儿倒给学生,那语文教师还有什么正经事儿可做呢?

  文学是人学。小说是写人的,写人的命运遭际,写人的心理情感,写人的生存状态。我们在小说教学中可能存在着误区,那就是小说里所写的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地方,做着特定的事情,有着特定的性格和命运的特定的人,加上了这么多“特定”以后,这个人跟我们也就没有什么关系了。这是长期以来我们对“时代背景”和“人物个性”的简单化、庸俗化的理解。我认为任何人的性格和命运都是所有人的性格和命运,只不过特定的时代和社会让这种性格和命运凸现出来而已。他们虽然有着各自的经历、情感,可并不是跟今天的我们和今天的生活毫无关系。所以我们在别里科夫身上、祥林嫂身上应该看到自己!教学这一单元,我们讲19世纪末的俄国,讲20世纪初的中国,讲辛亥革命的局限性,祥林嫂、翠翠、别里科夫的命运。我们或鄙视或同情或叹息或愤怒……让学生明白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罪恶,从而体会到今天生活的幸福。但是,又不能把小说看成是历史或政治读物,也不能当作只是愉悦感官的消费品,而是人的精神和心灵的揭示。通过小说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人性的光明与黑暗、刚强与孱弱,从而能够追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一切症结的所在,弄明白人类应该或只配得到什么样的命运,由此产生一种悲悯的情怀——这种感情应该也指向自己和自己所处的这个社会。

  我们虽然已经摆脱了封建枷锁和专制暴政,但是现代人在社会管理更为严密的官僚制度中,在以利润驱动的金钱世界中,在消费时潮挟裹的欲望放纵中,在高速发展的科技反驭人身的威胁中,不要以为我们比祥林嫂幸运多少,比别里科夫高明多少。人性中的虚浮、懦弱、迷信和懒惰还没有也不可能彻底根除,我们要保持必要的警惕,经常反思我们的生存状态,不断与堕落作斗争,努力提升我们的灵魂。我们应当互相信托,互相亲爱,互相同情和扶助,忍耐和宽容。否则,人类就真的不配有更好的命运。好的小说以对人性的深刻揭示提醒我们应该怎样生活,这就是小说的价值,也是小说教学的真正目的所在。

  语文就是生活,这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而生活就是交流;文学则是生活真实的反映:这就是语文和生活的关系。我们不能搞得语文是语文,生活是生活,二者井水不犯河水。小说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生活的实质,抛弃各种无聊和偏见,自由地、真实地、有尊严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语文教学应该教人为什么生活和如何生活,这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但是,我们的教学不能把自己“限制在狭小、虚伪的圈子里”,否则,我们比别里科夫也好不了多少。

  篇二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的代表作,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意义和广泛社会影响的作品,自问世以来就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思考。

  但是,本文篇幅较长,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学生读完一遍有可能就感到索然乏味,但是却不能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文本,如何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并挖掘其现实意义,就成为本节课教学中的重点,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两个学习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人物的现实意义

  这两个目标,从内容上,以探讨人物形象为主线,由点及面,由浅入深,有人物到主题。从能力上,以生为本,重在让学生养成自己的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虽然粗略地领略了这一艺术精品的风采,但我感觉学生的认识只是“冰山一角”,若一定要从本节课的教学中找出点可以肯定的东西的话,我想下面三点是可以列举的:

  1、紧扣目标,突出人物形象主线,努力删繁就简,避熟就新。

  2、将一定的学习目标问题化,将问题设计巧妙化,不断激发调动学生的思考,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将主体的阅读活动始终置于“最近发展区”,以最终实现有所发现的结果。

  3、在动态多变的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地注重了学生的思维行为的引导点拨,使阅读活动始终围绕一定的目标展开,通过“追问”实现“有效学习”。

  但是,由于教师的作为必须收45分钟的限制和师生思想交流不可预设的制约,这节课同样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引导学生的多角度、多元化解读问题时,对于结论的认识应给以更规范、更严谨、更科学的解释。

  2、课堂导向语,问题的创设,应进一步精确,凝练。突出有效信息,给学生更明确的思维导向。

  3、 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还有待丰富提高。

  4、 学生的广泛参与度还有待激活。

  总之,课堂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尤其是在师生碰撞的动态过程中,具有不可预料性,但是我也坚信未来的路还很长,只要有追求,理想就会实现。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篇11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激趣:

  契诃夫是十九世纪俄国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写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以及十来个剧本,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病态,猛烈抨击了沙皇专制制度。他的小说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朴实、简练,同时富于幽默感;善于用不多和文字表现深刻的主题。

  二、忆旧入新:

  提问:初中时我们学过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什么小说?(联系前后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讨论,明确: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其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是个见风使舵的警官,他一定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契诃夫的著名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

  三、由标题设问引入探讨课文。(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

  1、“装在套子里的人”是谁?(找课文的主要人物。)

  讨论,明确:一个普通的中学希腊语教员别里科夫,一个辖制了整个学校,甚至整个城市十五年的一个普通人。)

  2、别里科夫有哪些套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讨论,明确:生活上的套子:衣着打扮方面,生活用具、习惯方面。

  思想上的套子:凡是政府规定禁止什么,他无条件拥护;

  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他就闷闷不乐。

  职业上的套子:教古代语言,躲避现实生活。

  论调上的套子: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3、别里科夫大热天装在套子里一定很不舒服,为什么不钻出来,却心甘情愿越钻越深?(产生这种悲剧的主观原因)

  讨论,明确: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他藏进套子,借此躲避现实生活。

  4、标题可否改为《钻在套子里的人》或者《锁在套子里的人》?(由对教材的分析过度到理论的把握)

  讨论,明确:不能。因为“钻”是自觉自愿的行为,“锁”是强制行为,而“装”有一定的自愿行为,也有被别人强行放进去的意思,别里科夫正是这样。

  5.是被谁放进去的?为什么要放进去?(揭露社会根源)

  讨论,明确:长期以来反动的沙皇专制统治,愚民政策。

  6、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套子?可以分为哪几类?(理论联系实际)

  (略)如课本,标准答案,各种规章制度。分为三类。

  四、你喜欢什么样套子?为什么?(提高认知能力、判断能力)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点拨。然后写一篇短文。)

  五: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书本知识必须与生活广泛地联系起来,在学习中,展开充分的想象和联想,才能把课本学好,学活。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培养学生结合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认识沙皇*统治的黑暗。

  2.学习本文的讽刺语言与作者高超的幽默讽刺艺术。

  3.赏析套中人别里科夫的形象。

  4、思考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

  二、过程和方法

  背景导入--整体感知、体悟品赏--整合评价、实践运用--特色鉴赏、合作探究--联系现实、迁移拓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要使学生领悟到因循守旧的危害性以及勇于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塑造。

  2.幽默、讽刺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1.欣赏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

  2.欣赏幽默、讽刺的语言。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套子:规矩,限制人思维、行动的各种思想观念、法律、制度和生活圈子,要求人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沙皇*的各种反动法律、条例。

  2、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大家:美马克吐温

  英欧亨利

  法莫伯桑

  俄契诃夫

  二、介绍背景资料:

  1、关于作者:安东巴甫洛维奇契柯夫(1860~1904)是19世纪末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生在一个由农奴赎身的自由民的家庭。中学毕业后,考取了莫斯科大学医学院。1880年,他在大学期间就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毕业后,他一边行医,一边写作。契诃夫是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和戏剧家。他一生只活了44岁,但在他25年的创作活动中,他却写下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还有十几个独幕剧和多幕剧。他的作品取材极为广泛,对地主、官吏、资产阶级、小市民、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都作了非常真实而深刻的描写。他的思想和创作都随着当时的政治斗争而不断发展。他的艺术特点在于以简练的手法,幽默的笔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里反映出重大的社会问题。他的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

  《变色龙》、《凡卡》、《带阁楼的房子》、《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樱桃园》等。

  2、写作背景:契河夫的这篇小说发表于1898年。它通过别里科夫这个文学形象反映了十九世纪末期*的社会生活。十九世纪末期,*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这种*主义,剥夺控制了人们的自由,而且到处都有耳目,稍有越轨,就会遭到无情的*;但是,在当时,民主和自由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普遍要求。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上,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别里科夫正是沙皇卫道士的典型。

  3、课文是原小说主要部分的节选。原作开头是中学教师布尔金同兽医伊凡伊凡尼奇去打猎,因为耽误了时辰,便在村外过夜。布尔金给他的同伴讲了这个别里科夫的故事。原作结尾还有伊凡的一段议论。

  别里科夫是世界文学的典型形象,已成为保守、反动、扼杀新思想、阻挡革命潮流的代词。

  别里科夫这个形象是作家以故乡塔于洛格初级学校的一个教员兼学监狄河诺夫为原型塑造的。契诃夫对黑暗的沙皇*制度下的知识界做了长期的、深入细致的观察,把知识分子中的“狄河诺夫”们的思想性格和习惯集中起来进行艺术概括,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塑造了别里科夫这个世界文学少见的典型形象。

  课外可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原著,还可阅读契河夫的《第六病室》,进一步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

  二、阅读全文,整体感知作品,掌握故事情节。

  1、作家用了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写别里科夫的婚事,列出情节提纲:

  第一部分别里科夫的特征

  第二部分别里科夫的婚事

  别里科夫决定结婚(开端)

  漫画事件和自行车事件(发展)

  别里科夫的挫折(*)

  别里科夫之死(结局)

  为别里科夫送葬(尾声)

  开端(从“可是”到“就讨厌他”):结识华连卡

  发展(从“现在”到“回家去了”):漫画、骑车事件

  *(从“第二天”到“哈哈哈”):与柯瓦连科争吵

  结局(从“这响亮”到“从此再也没起过床):恋爱最后失败

  2、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二部分

  3、别里科夫的婚事,初看起来,好像与前文连接不紧,这一故事情节的设置妙在何处?

  作家把他的主人公放在婚事的面前加以描绘和议论,对揭示别里科夫的丑恶本质,对于突出和深化作品的主题,都具有重要意义。就连“结婚”的义务和责任“别里科夫”都不敢承担了!”甚至连“求婚”“允婚”的勇气都没有了!在别里科夫枯竭了的心灵里,连“该结婚”的念头也产生不出来了!至于真正的爱情,那就更是别里科夫所无法理解的。仅仅是一个“该结婚”的念头就弄得他一命呜呼了。--这就有力地突出了别里科夫的性格。在这里,作家只讲别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是意味深长的。别里科夫跟真正的爱情是无缘的,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契诃夫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是多么深入细致,对人物的刻画是多么准确、真实。

  4、可见别里科夫是个病人,整理别里科夫的病历,包括症状、病因、病源、病害。

  症状;六神不安,心慌意乱,没精打采,脸色苍白,垂头丧气,唉声叹气,怕出乱子。

  病因;现实生活的刺激和惊吓;胆怯和憎恶现实,仇视新生事物。

  病源:沙皇*制度;奴性心理。

  病害:辖制了别人,送了自己的命。

  5、别里科夫死亡的主要原因:

  ①、套子太重,无法再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②、柯瓦连科明目张胆,毫无顾忌,他再无法制止。面对“礼崩乐毁”,他痛心疾首,他忧郁不堪,惧怕新生力量,气急败坏而死。

  6、别里科夫死了,可是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了旧样子?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只要沙皇*制度没有*,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品启迪人们,沙皇*统治不*,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须从根本上*沙皇的腐朽反动的统治。

  三、把握主题。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通过别里科夫这个文学形象的塑造,无情地鞭挞了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自觉维护旧制度的奴才性格,揭示了沙皇*制度在崩溃与瓦解前的垂死挣扎。

  别里科夫是个时代的典型,也是一个性格的典型,他的名字常常成为一切害怕新生事物的人的代名词。

  第二课时

  一、课堂讨论,赏析别里科夫的形象

  (1)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的“套中人”,他有哪些套子?

  生活方面的套子:衣着打扮方面,生活习惯方面。失去主体意识,

  失去理性。

  思想上的套子:凡是政府规定禁止什么,他无条件拥护;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他就闷闷不乐。使他变坏,成为走狗

  (2)别里科夫的口头禅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乱子闹得他惊恐不安?

  教师到教堂参加祈祷去迟了;学生不安分,教室中闹闹吵吵;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教师穿着绣花衬衫出门,在大街上拿着书走来走去。

  (3)别里科夫怎样对待乱子?

  他以沙皇禁令作为评价是非的标准。他主张制裁不安分的学生。他干涉柯瓦连科和华连卡的私事。他打小报告。他把整个中学辖制了十五年,甚至辖制了全城。

  (4)别里科夫为什么要把自己装进套子?

  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他藏进套子,借此躲避现实

  (5)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又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禁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辖制全城呢?别里科夫不是校长,不是沙皇政府大员,怎能有这么大的权力?

  他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旧秩序。看来他自身是沙皇制度的受害者,成了个畸形人、可怜虫,怕得直往套子里钻。他自觉地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跟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也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作者用讽刺的手法来写他的外表和言行,使人联想到沙皇统治套在人们头上的枷锁,联想到令人窒息的沉闷空气。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也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能够辖制全城。所以从本质上看,他不只是一个人,他代表了“别里科夫这类人”,代表着反动统治的精神枷锁。

  (6)校长太太、同事和同事太太“撮合”结婚的目的:并非关心,不过是给这烦闷无聊的生活找点调味剂。

  根本原因:为保全自己,为了一己私利而丧失人格、尊严精神上的奴性妨碍小人物成为真正人的东西:沙皇*统治,民众自身的奴性

  小结:总结别里科夫这一形象

  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的“套中人”。他的“套子”就是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社会的一切陈规陋习。他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凡是违背法令,不合常规的事,都不敢越雷池一步。而且他认为自己有责任用套子去约束别人,“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1.别里科夫式的“套中人”是沙皇*统治的产物。

  小说描写的社会环境,代表了两股历史潮流:*主义的潮流和民主自由的潮流。在民主自由的新潮流面前,*主义显得更加反动,别里科夫为*主义所辖制,又辖制他人,遏制着民主自由潮流的发展。

  2.别里科夫又是沙皇*统治的社会基础。

  许多人受着*主义的辖制,心里是非常反感的,只是敢怒而不敢言。别里科夫显然跟这些人不同。他把沙皇政府的一切看作是天经地义的,把沙皇的政令当作评价是非的标准。他还以教育者自居,管得很宽,唯恐别人出乱子,认为自己有责任向别人进忠告。这样他把整个中学乃至全城辖制了整整十五年。别里科夫之类的套中人是一种社会现象,这类人是沙皇*统治的一种社会基础,他们实际上充当了沙皇*统治的成犬。

  3.别里科夫既是令人畏惧的人物,又是弱不禁风的可怜虫。

  “我们教师都怕他”,而且“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他狐假虎威,辖制着整个中学,辖制着全城。但是他又是如此虚弱,尽管他把一切都藏在套子里,自以为“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正人君子”,但是他还是惶惶不可终日,战战兢兢,六神不安。一幅漫画就把他弄得难堪至极。在柯瓦连科这样的新派人物面前,他不堪一击。更富有戏剧性的是,他竟死在他恋爱对象的大笑声里。他丧失了一切生活之乐趣,成为一具活僵尸。作家用别里科夫的形象昭示天下:沙皇*统治的社会基础极端腐朽,你怕他,他能辖制你,你不怕他,他一触即清。

  4.别里科夫是一个完全漫画化了的象征性形象,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作家把别里科夫写成一个怪物,“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连睡觉也藏在套子里。当然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这样的怪人。作家把别里科夫完全漫画化了,显示他的套子何等荒诞,他唯沙皇意志是从,没有丝毫主见。

  别里科夫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他也曾恋爱,而且差点结了婚。他也有自尊心,遭到柯瓦连科的训斥,他心慌意乱;被华连卡大笑,他无地自容,以致一命呜呼。他有他的思想感情,他有他的个性气质,他有他的生活逻辑,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二、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变化。别里科夫这类人的枷锁,难道能永远辖制住全城的人吗?难道没有人甩掉套子,争取新的生活吗?他们是谁?

  促狭鬼,柯瓦连科。

  1、“促狭鬼”的一幅漫画是什么意思?“促狭鬼”为什么画这幅漫画?

  这幅漫画对揭示主题是有作用的,大家注意画的内容是别里科夫与柯瓦连科的姐姐华连卡在大街上手挽手逛大街的情景。照理自由恋爱是正常的。可是在当时,“自由”是套上枷锁的。在别里科夫看来,这是不合“规矩”,有失“体统”的。这幅讽刺画,强烈嘲讽了套中人的思想和生活。别里科夫对此越是感到“难堪”,越是告诉我们:所谓“恋爱”是不可能成功的,而且套子式的思想和生活也必将被淘汰。

  2、全城人怕别里科夫十五年,为什么柯瓦连科不怕他?这问题提得有意思,请同学们思考。学生答:因为作者笔下的柯瓦连科是“新的史地教员”,暗示着他带来了新的思想。而且,不止一个人不怕他,还有促狭鬼、柯瓦连科的姐姐以及敢于破陈规陋习的一些学生和教师,这说明新思想凉快的清风已经吹到这个沉闷的令人窒息的小城镇的上空,思想枷锁总有一天会被挣脱。

  3、柯瓦连科兄妹俩在文中有何作用,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①柯瓦连科和华连卡是作为与别里科夫相对立的形象出现的,他们代表有民主自由思想的进步力量,有正常的人类情感的人,敢于和“套中人”斗争的人。柯瓦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不但鲜明地展示了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水火不相容和他们所代表的新旧思想的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暴露了别里科夫“套中人”思想的虚伪、腐朽和反动,表达了作者鞭挞丑恶的旧事物,支持生活中的积极进步力量的立场。

  ②华连卡的笑声一方面是正常人对“套中人”越出常轨出洋相的嘲弄,另一方面也象征着追求自由生活的进步力量对窒息生命的反动势力的斗争的胜利。

  三、分析文章特色

  (一)语言的特色

  契河夫是幽默讽刺大师,《装在套子里的人》表现出高超的幽默讽刺艺术。

  1.用夸张变形的漫画手法造成幽默讽刺效果。

  描写套中人的外貌,就竭尽夸张之能事,特别是“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上暖和的棉大衣”,还要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你看,简直是个神经病,荒唐、滑观可笑。这是艺术的夸张变形,然而正符合套中人的本质特征,因而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

  小说写一个促狭鬼画的一张漫画,“画着别里科夫打了雨伞,穿了雨鞋,卷起裤腿,正在走路,臂弯里挽着华连卡”,使得别里科夫的形象更加滑稽可笑。

  此外,写他睡觉时的惊恐,写他滚到楼下安然无恙,而响亮清脆的几声“哈哈哈”却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都是够夸张的,够幽默的。

  2.荒谬绝伦的言论和一本正经的口吻,构成强烈的讽刺。

  例如别里科夫正儿八经地对何瓦连科说的一段话,判断是荒诞的判断,推理是荒唐的推理,但在别里科夫看来却是理所当然,而且出于善意,声称“忠告”。荒谬的言论与一本正经的口吻,构成强烈的反差,加强了讽刺力量,令人捧腹大笑。

  3.将套中人与新派人物联系起来,造成幽默讽刺的效果。

  柯瓦连科与华连卡很新潮,把套中人跟他们联系起来,幽默讽刺就掀起*。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恋爱,两个根本不般配的人却凑到了一块儿,是奇事一桩;这边骑自行车兴高采烈,那边脸色却从发青变成发白;这边诚恳忠告却是满嘴荒唐,那边毫不领教,严词斥责,把别里科夫推下楼梯,这边一脸尴尬,那边纵声大笑;凡此种种,都构成了一幅幅绝妙的讽刺画。

  (二)肖像描写:几乎没有,因为想写的是一类人,不是个体,而是群体

  四、小说的现实意义:无论什么时代什么社会,都有不同形式的“套子”和“套中人”出现。因为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总会有改革,那么就会有反对变革的人出现。这些人除了极端维护自己利益,仇视社会进步,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旧秩序统治者外,更多的是墨守陈规,因循守旧的小人物,他们对新生事物不是英、不理解,甚至满怀恐惧,他们主要在思想和行动生抗拒社会变革。我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就可以发现许多这样的人和事。而改革开放的阻力,就是既有的各种“套子”。

  五、拓展作业

  1、比较一下,别里科夫与《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的思想性格,写一篇四百字左右的短文。

  2、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描写生活中的一个人物或描述自己或身边的人身上的“套子”,学习使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来表现生活。

  3、课外选读读本上或其他文学刊物上两篇反映生活现实的微型小说,并作简要的评注。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