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第十课再别康桥

第十课再别康桥

战情人 点赞 分享
第十课再别康桥

微信扫码分享

第十课  再别康桥

第十课  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2、通过文本细读、深入解读作品,探索《再别康桥》情感美的内在成因。
3、体味《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4、学习新诗鉴赏的方法。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教师的分析指导,学会从诗歌的形式方面鉴赏诗歌。
说明:
    本诗是中国现代诗坛的经典作品,是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作为“新月派”新格律诗实验的优秀结晶,分析本诗在形式上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是体味本诗美感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朗读,充分发掘学生的分析、朗读能力,就能够体验本诗的形式美感。而作为徐志摩的抒情名作,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无限眷恋之情,即体味该诗在内容上的情感美。只有通过文本细读,挖掘出该诗情感美的内在成因,才算得上真正读懂了这首诗。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体味《再别康桥》的情感美
2、难点:探索《再别康桥》情感美的内在成因
说明:
对诗歌的鉴赏,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的形式美,虽然《再别康桥》属于新诗格律诗中的佼佼者,韵律和谐优美,节奏富于变化,结构灵活多姿,意象清新恬美,语言凝练生动,全诗读来朗朗上口,优美舒畅。但是如若剖筋拆骨,一一细究,则韵味全失。不如舍末逐本,直击性灵,体味本诗所蕴涵的情感美,并探索其内在成因。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该诗之所以被列为现代诗坛之冠,不仅在于其形式,关键在于其内容,即作者对康桥的真挚的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928年5月,徐志摩做了一次为期半年的环球旅行。在归来的南中国海上,最令他难忘的就是母校康桥。11月6日,徐志摩写下了现代经典名作《再别康桥》。  交代该诗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课文 1、请全班同学默读课文。
2、请两位同学朗读课文。 1、默读课文,初步体味。
2、由两位同学范读课文。 通过默读,揣摩诗歌的美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展示揣摩的效果。
概括课文内容 1、 提问:请分别用两个字来概括全诗每节的内容。
2、 明确概括结果(作别、金柳、青荇、清泉、寻梦、沉默、作别)。 1、 思考并概括。
2、 交流概括结果。 通过概括,明确课文的内容和线索
分析课文特点 1、 提问:根据内容概括,分析本诗在结构上的特点。
2、 明确分析结果:首尾呼应、第二至四节写景。 1、根据概括思考分析。
2、交流分析结果。 分析本诗在形式上的特点,即建筑美的内涵。
研读课文 1、 提问:诗中哪节最能表达作者离别时的心情?
2、 明确结果:第六节。 3、 自读课文,寻找可以点题的章节并交流发言。
4、 朗读该节,体味作者的情感。 点题——离别。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离别康桥时的惆怅之情。
深入解读课文 1、提问:徐志摩为什么会对康桥产生如此强烈的思想感情呢?请用诗中词句回答。
2、明确结果:第五节。 1、 细读课文,寻找相关的关键词句并交流发言。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第十课再别康桥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