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九年级下册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仰面清风 点赞 分享
九年级下册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九年级下册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精选15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

  2.品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

  德育目标: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 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2、品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

  品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安排1课时

  一、导入,走近文本

  同学们听说过“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个成语吗?南方的的土山上有一种鸟,三年不飞不鸣,但一飞便可冲天,一鸣便可惊人。比喻有才华的人,平时默默无闻,一旦他们施展才华,就能做出惊人的为绩。据说战国时候,齐威王继位之初,不务正业,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kūn)就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以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跟齐威王纳谏有关的,不过这一次进谏的人物换成了谁呢?

  对,就是邹忌,《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请同学们读课底注释1)

  二、朗读感知

  我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那就读来听一听,好不好?读的时候,注意把握字音和节奏。

  1、读准字音

  有 间进 期年 燕

  2、读准节奏

  (1)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今齐地方千里。

  三、疏通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2、找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并在组内共同商讨。

  3、小组竞赛,抢答字词解释及语句翻译。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义 ①孰视之 孰:同熟,仔细。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以„„为美,意动用法。私:偏爱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当面,名词作状语。刺:指责 ④闻寡人之耳者 闻:使„„听到。 ⑤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土地方圆。 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 ⑦暮寝而思之 寝:躺着。 ⑧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公开议论。

  (2)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委婉地规劝齐王,齐王接受规劝。

  ②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

  ③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几个月之后,还不时有人偶尔来进谏。

  ④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

  ⑤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

  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⑦期年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四、品读语言,赏析人物

  1、我们已经读明白了文章的意思。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文章写了邹忌用自身的经历同齐王的处境相比,告诉齐王应该纳谏除蔽,齐王就接受了邹忌的进谏。

  2、故事的展开主要是通过人物对话表现的,那么,总共写了几处对话?是从哪里写起,又写到了哪里?

  明确:文章从家里写到朝堂,先写邹忌在家中跟妻、妾、客的对话,又写了朝堂上邹忌跟齐威王的对话。我们先来看第一处,在家中邹忌跟妻、妾、客的对话。

  (1) 请同学们在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根据文中人物的语言,思考妻 、妾、客赞美邹

  忌是出于怎样一种心理?而邹忌连问妻、妾、客,又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2) 有请几位 同学在前面分角色朗读,请同学们认真听,认真观察。

  问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问客: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确:邹忌洋洋自得,急于想知道谁更美的心理,通过“孰”的提前便可明白;在客人跟前,他又不好意思表现得那么明显,所以就用了正常语序。同是家人,他跟妻子与妾的说话语气又不一样,一个亲昵,一个严肃,端着架子,通过“我”和“吾”的称呼便可体会到。

  妻子是由衷地赞美与自豪。客人最是言不由衷,妻妾都是反问语气,而客人只是一般的陈述语气。妾是因为地位低下,害怕邹忌,不敢放肆地流露真情实感。

  小结: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妻妾客因身份、地位不同跟人说话的语气是不同的;而邹忌面对不同身份、地位的妻、妾、客,他的语气和表达方式也是不同的。由此可见,面对不同的对象,我们的语气、态度、说话方式都会有所不同的。毫无疑问,邹忌在这方面是特别擅长的。当邹忌面对齐威王的时侯,他又是如何表现的?而齐威王又是如何做的?

  3、接下来我们就看一下在朝堂上,邹忌跟齐威王的对话,请同学们朗读课文2、3段,并

  根据他们的对话试着评价一下邹忌和齐威王。

  善思:理清真相,小中见大

  邹忌: 善谏:类比讽谏,足智多谋 一代忠臣

  求实: 爱美却不虚荣,实事求是

  齐威王: 善听:从善如流 一代明君

  善做:改革创新

  小结:正是因为有了邹忌这样的贤臣,也正因为威王的善于纳谏,齐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中盛的国家。正如文章结尾所说:“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五、总结,拓展文本

  历史还有哪些类似于邹忌和齐威王的忠臣与名君?有没有与之相反的事例?

  比干:挖心 商纣王

  屈原:投江 楚怀王

  伍子胥:断头 吴王夫差

  司马迁:受宫刑 汉武帝

  小结:在封建社会,皇权不可侵犯,伴君犹如伴虎!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指责帝王的过错而惨遭杀身之祸!跟邹忌和齐威王一比较,我们可以发现齐威王的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犹为难能可贵;而邹忌面对一国之君,能小中见大,以自身处境类比齐威王的处境,委婉含蓄地给威王提意见,这样讽谏说理的技巧即使在今天也值得我们学习。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课底注释重点字词两遍。

九年级下册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2

  教学步骤

  一、讨论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讨论)。

  1.为什么说邹忌进谏的方法很巧妙?邹忌为什么不“直谏”而要“讽喻”?

  明确:个人美不美的问题,妻、妾、客人和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本是生活小事,但在这种小事中,却隐含着大道理。在“受蔽”这一点上,生活小事和国家大事之间有着共同点,可以进行类比。而齐威王又爱好类比(隐语),从美不美的问题谈起,威王喜欢听,阐明道理,由抽象变具体,由深奥变浅显,由逆耳变顺耳,威王就容易接受。

  2.本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而作者却用占全文1/2的篇幅去写邹忌和徐公比美,这是不是详略不当?

  明确;不是。写比美,是为后文铺垫,是设喻手法。从全文来看,设喻、讽谏写得详,而齐王纳谏除蔽写得略。这种详略得当的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3.本文的人物对话为何不同?

  明确:本文第一段里的三问三答,答的内容都是说邹忌美,只有一两个字的增减或变化,但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问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妻是热情地赞扬邹忌“美甚”,反映了妻对夫的偏爱;妾在家庭中地位卑微,因为害怕,不得不敷衍地说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她的赞美比妻差多了。客回答是:“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了。

  二、课堂自测(20分钟)。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长) ②形貌昳丽(光艳) ...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④臣之妻私臣(偏爱) ..

  ⑤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⑥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

  ⑦时时而间进(有时候) .

  2.辨析加点词的意义和词性。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谁,代词) .

  孰视之(仔细地,副词) .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之(周详地,副词) .

  3.“于”作介词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A. 副 B.向

  C.对 D.比 E.跟 F.在;给下面加点的“于”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客之美我者,有求于(C)我也。 .

  ②„„皆以美于(D)徐公 ③皆朝于(A)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F)...朝廷 ⑤曹操比于(E)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

  4.“于”和“是”连用,有:A.于是 B.因此 C.在这事上。给下面的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于是(B)入朝见威王。 ..

  ②于是(A)众枪齐发,敌人纷堕入落叶。 ..

  ③吾父死于是(C)。 ..

  5.比较下面两个疑问句的意思是不是相同?哪一个句子与现代汉语的词序相同?

  ①吾孰与徐公美?

  ②吾与徐公孰美?

  [答]有连接相比较事物的连词“与”,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第②句符合现代汉语的词序。

  6.对话的个性化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在回答邹忌提出的“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时,妻、妾、客人的回答有何不同?试结合他们的不同身份扼要回答。

九年级下册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3

  历时半月的.青年教师大比武已经落下帷幕,每位青年教师都是全力以赴,发挥自己最大的热情和才智积极参与。虽然历经教学设计、说课和讲课众多环节,比赛下来很是辛苦,但整个过程真的是对自己教学全方位的磨砺,从中学习、收获了不少。尤其是上完《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后,带来的感慨与思考也颇多。

  在上这节课前,其实已经听过几位同伴和老师的公开课,都各具特色。但真正轮到自己上时,脑子里还是充满了问号。他们的设计是否适合我?又是否适合我的学生?照葫芦画瓢显然行不通。

  于是我开始反复思考,结合文言文特点及学生和自身的实际,取长补短,决定以落实文言词语为基础,以朗读为手段,以理解标题为突破口,以比美的故事为聚焦点,通过四层次五环节来逐步实现教学的目标。对于比较难的文言文,采用“难文浅教”的设想,自己觉得还是比较行得通的。课上重点落实初中生应该掌握的几个知识点和能力点,不求面面俱到,只求学生学得实在。另外,在抓住文言文教学要求“实”的同时,又不失灵活的特点。即力求字词落实、理解扎实,和追求教学形式和方法的多样化。因此整个课堂气氛一扫文言文教学枯燥沉闷的氛围,显得轻松而活跃。

  特别是第一节比美的故事和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描写精彩。我是通过朗读的方式让学生逐步理解感悟。首先学生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在小组合作中初步感知人物的心理和感情,然后再用为ppt画面配音这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再次品读人物。另外读的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同步落实文言词语,并及时归纳总结多以词、古今义词等知识点,帮助学生记忆。这个环节是整节课的高潮部分,学生的配音朗读既落实了字词的理解又把握了人物的心理,同时有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参与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从中我也领悟到,在文言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好读这一教学手段,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每一目标每个环节中读的形式与作用都需要有目的地进行设计,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的放矢。比如:初读课文意在疏通文字,小组合作读是初步思考感悟人物,分角色读是深入理解人物,齐读是加深巩固认识等。朗读时教师强调重音、停顿、语气、语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学、读中品的方法,在反复的朗读中读透文意,学生对妻、妾、客的心理以及对邹忌这个人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文言文的味道、语文课的味道也就体现出来了。这也是我本节课最大的感受。

  因为平时与学生关系融洽,课堂上能和他们平等的对话交流,这是我们青年教师的优势。这节课上学生读客人的那段我总觉得没读出他奉承的味道来,于是我现场来了一段配音,话音刚落没想到学生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回赠我,这让我非常感动。也许我读得并非尽善尽美,但作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课堂上确实需要有这样的胆量与勇气。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不就是在关键时候体现的吗?现在的课堂生生互动并不缺少,但真正师生之间的互动却不多见,因为这意味着教师要放下架子,挑战自己。尽管不容易,但我会把这个作为今后教学上努力的方向,因为学生们热烈的掌声给了最大的动力。

  都说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一点不假。上完课我才发现自己还有那么多不足之处。最大的遗憾是仅关注了妻、妾、客三人的心理而没有好好品味邹忌问话时的语气和态度,其实这个应该是分析妻、妾、客时顺带追问便可实现的环节,说明教学的机智还不够从容成熟。另外自己的语言还不够精练,今后还要在教师语言的精练、生动、优美上下功夫。

  一堂课是结束了,但它带来的思考远没有停止。连于漪老师都说做了一辈子的教师,一辈子在学做教师,何况刚刚在路上做教师的我呢?唯有勤修才能一路走得更加踏实坚定!

九年级下册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4

  【导入新课】

  文言总结(作业)

  【新课探究】

  一、通假字

  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二、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三、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早上;服,名词作动词 穿戴)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认为…美)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当面)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使…听到)

  四、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5、之

  a、 臣之妻私臣 (结构助词 的)

  b、 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代词,指客)

  c、 孰视之 (代词,指徐公)

  d、 暮寝而思之 (代词,指妻、妾、客都说"我"美这件事 )

  e、 吾妻之美我者 王之蔽甚矣! (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f、 燕、赵、韩、魏闻之 (代词,指齐国广纳谏言,修明政治这种情况 )

  6、美

  a、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漂亮,美丽)

  b、 吾妻之美我者 (赞美,认为……美)

  7、于

  a、 欲有求于我也 (向)

  b、 能谤讥于市朝 (在)

  c、 皆朝于齐 (到)

  d、 皆以美于徐公 (比)

  8、间

  a、 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jiān夹缝、间隙、空隙)

  b、时时而间进 (jiàn间隔、间断、偶尔)

  9、以

  a、 皆以美于徐公 (认为)

  b、 以钳搏之 (用)

  10、若

  a、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得上)

  b、 门庭若市 (如,好像)

  五、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今:处所)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身边的人 侍从 今:表方位)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4、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指责——今:讽刺)

  5、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长、高——今:修理)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偏爱——今:自私)

  7、邹忌讽齐王纳涑(讽:委婉规劝——今:诽谤 )

  8、窥镜而自视(窥:古:照 今:偷偷地看 )

  9、暮寝而思之(寝:古:躺而不睡 今:睡觉)

  六、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七、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门口和庭院热闹得像市场一样,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小结】

  本文紧扣题眼"讽",遵循文章的写作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连点成线,有机地串起了全文,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牵一"讽"而动全文。邹忌从与徐公比美这一生活小事中,悟出了治国的道理。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邹忌讽齐王纳谏》用了大量的笔墨写邹忌之妻、妾、客美邹忌,忌自省,看似与主题无关,实是为突出主题作铺垫。邹忌先从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用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两事相似之处受到启发。这种由近及远,由小及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用设喻讲述道理,表明见解的方法,在写作方面可加以借鉴。

  【结构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

  方式:设喻

  臣之妻私臣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臣之妾畏臣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结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齐王纳谏

  下令:

  面刺 上赏 初 门庭若市

  三赏 书谏 中赏 三变 数月 间进

  谤讥 下赏 期年 无可

九年级下册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5

  一.有关知识

  1.《战国策》的编订者

  刘向(约前77—前6年),西汉人,是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汉成帝时,任光禄大夫,受命收阅整理经传、诸子诗赋为书籍,写成《别录》一书,是我国最早的分类目录。另著有《说苑》、《新序》《列女传》等书,还整理修订了《战国策》和《楚辞》等。

  2.邹忌,战国时齐国大臣,有辩才,善鼓琴。齐威王二十一年(前358年),邹忌以鼓琴游说齐威王,借弹琴之道言治国之道,威王大为赞赏,任为相国。任职其间,劝说威王进贤纳谏,修订法律,监督官吏,整治军容,选拔得力大臣坚守四境,使齐国的国力渐强。后受封于下邳县西南,号成侯。

  3.学法指导

  《邹忌讽齐王纳谏》用了大量的笔墨写邹忌之妻、妾、客美邹忌,忌自省,看似与主题无关,实是为突出主题作铺垫。邹忌先从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用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两事相似之处受到启发。这种由近及远,由小及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用设喻讲述道理,表明见解的方法,在写作方面可加以借鉴。

  学习《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有两点艺术技巧也需注意。一是用细节来展示人物的内心变化。一是通过对话从日常生活琐事谈起,一步步引入主题,进而说服对方。

  二.能力训练

  1.指出下列句中“于”的用法

  A、皆以美于徐公 B、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2.对下列句中红色词意义和词性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受上赏 ┏③至绝壁下

  ┗②上书谏寡人者 ┗④乃下令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史记》。

  B、古代帝王自称“孤”、“寡人”、“朕”,都是谦称。

  C、古代称别人为“公”、“子”、“夫子”都是敬称。

  D、旧时对妇女的代称有“裙钗”、“拙荆”、“蛾眉”等。

  课外文言阅读

   齐王使(a)使(b)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c)使(d)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填,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战国策·齐策》

  4.“使”字有如下几个义项:A、使命,B、使者,C、命令、派遣,D、使、让,E、出使。请选出文中四个“使”字的正确意义。

  使(a)__________ 使(b)____________

  使(c)__________ 使(d)____________

  5.与“书未发”句中的“发”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B、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

  C、使人发书至赵王

  D、使桓公发仓困而赐贫穷

  6.文中有两个通假字,请选出

  ____通____,____通____

  7.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与“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句中“子”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晋军函陵

  B、既东封郑

  C、必庙礼之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8.文中威后问使者时,提到的四个人,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9.“岂光贱而后尊贵者乎?”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难道要先说贫贱的人,后说尊贵的人吗?

  B、难道您要把贫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

  C、为什么要先说贫贱的,后说富贵的呢?

  D、难道原先贫贱的人,后来就成尊贵的人了吗?

  10.“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在文中正确的理解是

  A、这些都是带领百姓行孝的行为。

  B、都是带领百姓行孝的人。

  C、这是给百姓做表率而行孝的人。

  D、这些都是让百姓起表率作用而行孝的行为。

  11.“威后曰:‘不然。……’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对此句理解正确的是

  A、“然”指“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这件事,有道歉之意。

  B、“然”指使者看法“岁与民贱”,“王尊贵”,“不然”是对使者看法的否定,有批评之意。

  C、“然”是指“先贱而后尊贵者”,这句话是威后进一步解说自己的意思。

  D、“然”是指“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体现了赵威后的“民本思想”。

  参考答案

  1.A.比,B.对,C.在,D.到

  2.A(①上等,名 ②送上,动 ③下面,名 ④下达,动)

  3.B(“朕”,原为第一人称代词,秦始皇后专为皇帝自称)

  4.(a)C,(b)B,(c)A,(d)E

  5.D(A.射出,B.征发,C.发送,D.打开)

  6.说—悦,彻—撤

  7.D(意动用法)

  8.钟离子、叶阳子、婴儿子(北宫:古代的复姓)、子仲

  9.B

  10.A

  11.B

  随 笔 二 则

  一.假期作业 

  高一(8)刘哲

  深夜,冲了一杯咖啡放在写字台上。

  我是不爱喝咖啡的,所以把它冲得很淡,尝了一口,觉得这味道还可以接受,于是在咖啡的陪伴下,我开始挑灯夜战。

  这情形我已经习惯了,短暂的假期已进入尾声,而作业 依旧没有写完,只好在开学前两天浴血奋战。

  我也很想改变这种状况,在每次放假前都痛下决心:一定要在放假第一天就努力学习。只可惜我从来就没有明确过哪一天算第一天。直到头一个星期过去了,才会幡然悔悟——我还没有学啊!

  自责之后,拿起笔本开工,却又是好景不长。思路总能被各种小事打断,挡不住这样那样的诱惑,于是自我安慰:作业 先放一放,就玩一会儿,以后有的是时间,明天起一定好好学。

  明日复明日,已到了假期的后半段。见作业 实在拖不下去了,只好硬着头皮写了两天。写着写着,要求不高、极易满足的小市民心态又开始作祟,见一本作业 已写完于是心花怒放:效率好高啊!照这速度,用不了几天作业 不就都写完了——那今天下午就休息休息吧。

  就这样,作业 还是压到了开学前。每个假期都这样,有什么办法?像我这种人,没有压力是不会有动力的。

  喝一口咖啡,觉得好苦。看看杯中,咖啡将尽,杯底还有未溶的颗粒。怪不得越喝越苦——又没冲开。于是起身去找水,发现开水已经没有。看来下次得提前把咖啡搅匀了。

  二.必 然

  不知不觉地,脸上的青春痘似乎少了很多。心中释然了很多,想我多年心愿终也了却。早就应该料到,这种顺其自然的事不应过多操心,太多人为之努力也未必就会有效。

  想当初为了去痘,这膏那霜地一通乱抹,所用数量惊人不说,种类也几乎覆盖了所有知名品牌。饮食上也忌讳颇多,酸、甜、辣样样不沾,倒为保持身材、身高奠定了良好基础。

  如此这般苦心经营,究竟对我今天的“释然”有没有帮助?虽然当初的努力毫不见效,可是谁又敢说我每天先拿热水洗脸,再抹洗面乳,再用凉水冲,再涂护肤霜会一点儿用处都没有呢?

  正如几乎所有四中同学都认为自己考上四中是必然的,如果上天再给一次机会,自己一样会进来。为什么会有如此轻松的想法?因为你现在已经忘了初三那年的艰辛,无法体会到当时对前途的无知甚至恐惧;因为你现在身处四中,这已是历史的结果,没有悬念,没有刺激,以致你敢断言“再来一次”的结果。

  实际上这的确是必然结果,但这结果又的确是以努力为基础的。也许在你心中,再来一次的动作只圈定了中考,而并未涉及到初三甚至整个初中的学习生活。实际上,你一直在努力,所以考取也自然是在意料之中。

  我们可以设想两年后,在自己所中意的某大学某个系中,回想高考,会觉得它并不可怕,自己能考上大学,也是必然结果。

  那现在,在高考结果还是个未知数时,是否也能抱以同样的心态面对它呢?现在需要做的,只是努力,而大可不必为高考紧张。等待我的是什么,只取决于我现在干的是什么。

  面包会有的——青春痘都下去了。

  [评语]

   从这篇随笔里,我们可以感觉出作者对《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领悟——从身边的琐碎小事写起,看似同主题无关,实际上这正是为突出主题作的铺垫。由近及远,由小见大,说突出做作业 ,先提喝咖啡;谈努力必有得,先讲青春痘。这种写法,既能引起人的兴趣,又能令人深思。

九年级下册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6

  长期以来,古文教学常侧重于字词的'理解,以至于忽略了对文章思路、内涵及语言的品味,因而古文教学很容易被异化为古汉语知识教学。事实上,记忆中的中学古文就是老师讲学生记这么简单。

  在三(4)班上课时,我先让学生读,然后逐句翻译,我纠正;特殊句式学生找,我讲;到了讨论本文的思想内容时,学生分析,我总结。结果是:一个累得唇焦口燥呼不得,一个没精打采得合上渴睡的眼。课后,我取出教案想:知识点是落实了,可是为什么学生不爱听?是形式的问题,还是……?于是,拿来教材,再读几遍,又想:如果我是学生,这篇文章什么最吸引我?结果发现,首先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故事本身,其次是其简洁生动的语言。至于字词,因有故事情节的辅助,并未构成多大的障碍。有了这些发现,我着手修改了教案,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

  在三(3)班上课前,我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归纳整理文中的文言现象,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特殊句式。这项工作似乎比较死,但我以为这是打基础,学生自己整理,印象深刻,虽“死”却“实”。课堂上,因有了前车之鉴,我决定让学生动起来:来一次小小的比赛,看哪组同学自拟的阅读检测题又快又好。学生是最好动不过的了,一听说要比赛,别提有多起劲,只两三分钟功夫,就有同学上黑板出好了题,其他组也不甘示弱。比赛很快结束了,我依据黑板上的题目进行讲评,间或插入一些问题,此时学生们尚处于兴奋状态,反应特别敏捷,对于我的提问也能随声应和,师生配合相当默契。

  设计这一比赛,一是为了使课堂“活”起来;二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好腾出更多的时间细细体味文章的妙处。

  众所周知,《邹忌讽齐王纳谏》之所以吸引人,一是因为这个故事本身具有很强的戏剧性。百余字的小故事中,居然起起落落,不止一次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其构思之精巧可见一斑。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妙处呢?根据本文戏剧性较强的特点,我决定让学生表演。有人说,没有比扮演著名的科学家去学科学,或置身于历史环境中去学习历史更快捷有效的了。同样,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莫过于让他们进入角色。于是,课前我布置了表演的任务,要求两组同学以课文为剧本表演,两组同学以翻译的现代文为剧本表演;要求除旁白外,演员必须熟记台词。课上,我抽两组同学上台表演,其他同学带着两个问题观看:一、《邹忌讽齐王纳谏》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二、邹忌的这一次进谏为何能成功?开始表演了,两组同学各展才华,小品演得十分精彩。通过对照,不少同学发现了问题,如第二组的“邹忌”在语言表达上,明显不如第一组的变化多,三问几乎都是:“我和徐公哪个美?”(虽然学生聪明地用“帅”“漂亮”来替代“美”以避免重复,但听上去这三问并没有多少区别)所以,当第三问说出时,在座的同学都不由得笑出了声。表演一结束,趁热打铁,就表演讨论了原文的语言特色,然后再因势利导,分析了邹忌的进谏艺术,肯定他有勇有谋和齐王纳谏的精神,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后,同学们意犹未尽。

  教完《邹忌讽齐王纳谏》,掩卷沉思,同样的知识传授,学生的反映却不同,究其根源,大概在于兴趣问题罢。3000年前,古希腊的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把需点燃的火把。”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学生不单纯是接受者,更是创造者,因为他们拥有巨大的潜能。既然学生的头脑是“一把需点燃的火把”,那么,教师所要花的功夫主要应在“点燃”上,而非其他。“点燃火把”的火种来自兴趣,而兴趣的打火石就是学生自己,让学生动起来,便能击出火花。倘若在教学设计中抛开传统的束缚,多考虑学生的“兴趣”问题,将实和活有机结合,相信教学效果会好得多。

九年级下册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7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

  文,理解课文。

  2.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了解《战国策》;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历史上那些敢于进谏的大臣也往往没有什么好的下场。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  

  比干菹醢:比干因劝谏暴君商纣王而被剁成肉酱;屈原投江:屈原因劝谏昏君楚怀王而遭流放,最终投江自尽;魏征死谏:魏征曾被明君唐太宗李世民称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但有时也是冒着杀头危险直言进谏的。由此可见,进谏成功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3、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四、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多媒体显示: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1、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委婉劝说。与现代汉语“讽刺”不同。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2)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公开指责。)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指责)

  (4)上书谏寡人者(书: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5)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2、一词多义

  (1)修

  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 朝拜)

  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

  朝 (zhāo) 服衣冠( 在早晨) 

  (3)孰

  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 代词,谁)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 同“熟”,仔细)

  (4)诚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确实、的确)

  五、思读课文,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1、学生六人一组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

  (1)第一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2、朗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思考:这篇课文记述了一个什么家庭小事?要说明什么道理?是用什么方法说理的?

  明确:第一段:问美比美,反思感悟,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第二段:邹忌劝谏,齐王纳谏。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第三段:门庭若市,战胜朝廷,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小结: 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的故事。要说明的道理是: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积极纳谏,改良政治。

  邹忌不是像一般人那样正面讲道理,而是用一段具体的家庭琐事为譬喻来阐明“纳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3、多媒体显示背诵思路,学生齐背课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品读课文,体味本文写作技巧之妙,邹忌劝谏技巧之高;质疑解疑,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对照反思,掌握人际交往艺术。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二、品读课文,鉴赏写作技巧之妙,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鉴赏写作技巧之妙

  提问:《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有加的有两点,一为精彩的对话,一为精巧的结构。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成果展示:

  (1)精彩的对话

  品味邹忌的三问,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第一问的背景是:“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呋丽,朝服衣冠,窥镜。”试想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并且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充满自信,且沾沾自喜的。   

  小结:这三问,看似平常,普通,问的都是“和徐公比美”问题,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

  品味妻、妾、客三答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情人眼里出西施。答得自然非常肯定。

  妾。地位低下,回答时自然要有所顾忌,否则的话可能会失宠,所以就用反问的语句。表达更加肯定的语气。

  客,他是有事拜访,有求于邹忌,正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所以回答总得让对方满意,其实客人是能分辨谁更美的,从他的语气中能体会到,客的回答较为平淡。比不上妻妾那样中肯有力。

  上边三种答法的意思基本是一样的。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态也就有差别,此所谓“言为心声”。

  这些对话看似平常,但含意隽永,耐人寻味。

  (2)精巧的结构

  《邹忌讽齐王纳涑》一文被人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三叠法”了,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妻、妾、友     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三时: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进行讽谏、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  、各国“皆朝于齐”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但承转全文并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应该是这两个字:

  一是“思”。邹忌在三问之后,从妻、妾、客得到美于徐公的答案。可在事实面前,“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此时,他—没有妒忌,要知道他对白己的容貌是相当看重的;二没有大怒,不因为自己比不上人而生气。也没有因此而迁怒于人。要知道妻妾都骗了他。相反的,他却是“寝而思之”。并能比较客观地总结山个中的原委: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更难得的是,他能进而类推到治理齐国的大王身上,指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点正如《古文观止》编者的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评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可以说这一“思”是文章的深化,而且凸现了邹忌的智者形象。

  2.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成果展示: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悦目的。

  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如果邹忌向齐威王再三苦苦劝谏,甚至流下眼泪或者破口大骂,以死谏君,效果不一定好。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蒙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3.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明确: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三、开放探究,质疑解疑

  1、学生自由质疑,或指名同学回答。或全班讨论,教师相机诱导、点拨。

  2、教师收集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研讨解决。

  如:邹忌劝谏成功,仅仅因为有较高的劝说技巧吗?《战国策》中庞恭的“三人成虎”的进谏、百里奚的“唇亡齿寒”的进谏,可以说与邹忌的方法不相上下。为什么失败了呢?

  明确:唐代魏征没有讽谏艺术,每每获得成功。看来劝谏能否成功。其决定因素在于谏对象——王。由于君与臣之间的绝对不平衡,导致君主成为在这一过程中的绝对权威。而臣下如履薄冰,稍有差错,轻者丢官失命,重者株连九族。邹忌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齐威王的英明,齐威王才是最大的赢家,他赢得了名声,也赢得了国家强盛。

  作者的目的是强调游说之士的作用,所以有些地方未必合乎史实,但邹忌的讽谏术值得我们学习。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

  学生明确: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四、课堂小结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五、布置作业

  1、背译全文,增加积累。

  2、拓展延伸:借助网络,了解《战国策》里其他有关讽谏的故事。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一些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如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籍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3、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服,名词作动词,穿。)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以……为美,形容词用作动词。)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闻,使……闻,动词使动用法) 

  4、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5、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忌不自信。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王之蔽甚矣。

  (2)第二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3)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学生讨论交流

  个别抽查或集体齐背。

  学生自由发言。

  第二问的原因是:“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所以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的。

  第三问的背景是:“且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

  二是“善”。齐王在听完邹忌的进言之后的神情、态度在这一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齐王在听了邹忌的闺房小语之后。一没有怪邹忌在朝廷上谈闺中如此不庄重之事;二没有追究邹忌与自己相提并论之罪;三不掩饰自己深受蒙蔽之事实。相反,他只说一“善”字,多么痛快,多么干脆。也正是有了这一“善”字,才有下面的“三赏”与“三变”,才有“战胜于朝廷”的盛况。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明君的高大形象。

  这一“思”一“善”可以说是解读本文的枢纽:正是有了“思”才会有下面的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不值一谈的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而“善”可算是全文的高潮,一次充满危机进谏君王的险事至此已化为君臣思想相通的喜事,揭开了齐国走向强盛的序幕。

  学生悉心揣摩,讨论交流。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他为国之清明担忧;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质疑、讨论、交流

  九、板书设计

  十、课后反思

九年级下册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8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十九课,属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的一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想,说教学程序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一) 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编写了《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秋水》等古典散文的名篇。这些语言生动形象,精僻而富有特色,故事情节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与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自已比美这件日常小事设喻,使齐王广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从一个中心出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围绕一个范畴,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本单元持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

  ① 掌据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② 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

  ①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方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

  ② 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分析力和较高的语言素养。

  方法目标

  学习叙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的艺术手法,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除敝的历史意义和今天借鉴的现实意义。

  (三)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特殊名式现象。把握文字详略处理,讽喻说理的特点。

  (四) 教学难点

  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一)、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并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

  (二)、讨论点拨法

  从不同角度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

  (三)、情景激励法、比较法、分析法、诠释法、循序渐进法

  针对重、难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逐个层次分析,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 说学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使作用,激发学生质疑、辨疑的意识,学生学法重点应放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上,而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问答法,分析法,比较、仿写法等。

  四、说教学设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

  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有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以完成学习、能力目标。

  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在课堂中,将课文的方法目标、能力目标及课文的重难点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典故,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给予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下面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用典故,复习导入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可曾了解“一鸣惊人”这个成语的故事呢?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故事结果“百官荒废,诸候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幕”。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今天我们将要继续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是指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第二步:自主研习,整体感知

  (一)学生朗读课文,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中采用奇特的“三叠式结构”手法来表达文中主要内容的关键语句。

  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二)课文中的“比”

  ①类比、喻比(如:以“家事”比“国事”,私,畏,求)

  ② 详比、略比(如:“邹忌进谏”写得详;“臣民进谏”写得略)

  ③ 侧比、正比(如:“三问三答”侧面比;“四国朝齐”是暗比)

  第三步:分析人物,互助探究,拓展迁移

  ① 结合课文,分析邹忌人物形象,并让学生思考,邹忌是如何向齐王纳谏。

  ② 分析齐王这一人物形象。齐王纳谏效果怎样?臣民怎么进谏?

  ③ 总结,补充相关资料对比分析人物形象。

  ④ 请同学们谈所了解到的历史上的“进谏”故事。

  ⑤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应该怎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接受别人的意思。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在拓展迁移中达到本课要达到的能力及方法目标。在互动中进往创作探究性学习。)

  (三)赠记名言,师生共勉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现实谈自己的体会,引起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在帮助学生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基础上,引用名言以加以共勉)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①小结知识要点

  ②背诵课文

  ③ 课外阅读《触龙说赵太后》比校触龙与邹忌的讲话艺术

  六、板书设计

  妻 私:偏爱赞扬

  三问 三答 妾 畏:卑微畏怯 三赏 三变

  客 有求:逢迎敷衍

  三比 ①类比,喻比(以“家事”比“国事”)

  ②详比、略比(“邹忌进谏”写得详,“臣民进谏”写得略)

  ③侧比、正比(如“邹忌比美”明比,“四国朝齐”是暗比)

九年级下册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2、讨论点拨法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人贵在自知。”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他是一位美男子。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寻找答案。

  二、资料助读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邹忌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藉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3、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yin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工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多媒体显示:

  (1)读准字音。

  帙丽朝服衣冠窥镜

  期年朝于齐间进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朝服衣冠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④闻寡人之耳者

  ⑤今齐地方千里

  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⑦邹忌讽齐王纳谏

  ⑧能谤讥于市朝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忌不自信。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王之蔽甚矣。

  学生逐题完成,并全班交流。

  ⑤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美:以……为美,形容词用作动词。

  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闻:使……闻。

  地方:土地方圆。

  ⑥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

  ⑦讽:委婉劝说。

  ⑧谤讥:公开指责。

  (4)了解句式

  ①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把握“……孰与……”的句式)

  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把握宾语前置)

  ③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④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四、思读课文,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1、研习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君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句则是邹忌通过“孰视”“窥视”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而引起的深思,他的自言自语道出了妻、妾、客阿谀自己的原因。要读得深沉、恳切,并注意其节奏感。

  (指名一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教师指导后,学生齐读)

  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与徐公比美。

  提问: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

  明确: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提问: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板书:思

  (可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其中加以指导,最后师生达成共识)

  明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板书:私畏求

  妻妾客

  2、研习第二自然段

  (学生齐读)

  诵读指导: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于是入朝见威王”句要用中速较缓慢地读出。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句重音要放在“诚”字上面。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并且要读出恳切、至诚之意。

  “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当作“土地”讲,“方”是“方圆”之意,因此在“今齐”与“地”之后都要略作停顿。

  (教师领读,学生齐读)

  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涑齐王的?

  明确: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

  学生(补充):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板书:

  私宫妇

  畏朝廷之臣

  求四境之内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邹忌紧扣“私”“畏”“求”三个方面以亲身体验讽劝齐王,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呢?让我们继续学习文章的三、四自然段。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教师范读后作诵读指导)

  诵读指导:”善”要读出齐威王正的心悦诚服,音调要适当拉长。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则是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要用中速读出真诚、恳切之意。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的“此所渭”后要略作停顿。

  (学生齐读,教师加以指导)

  提问: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王曰:“善”则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认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正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板书:小大家事国事

  提问: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么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①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滂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②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涑,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闻之;期牛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③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板书:

  三赏

  三变

  (指名一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三、四自然段,齐渎课文)

  4、多媒体显示背诵思路,学生齐背课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3、课外阅渎《触龙说赵太后》,比较触龙与邹忌的讲话艺术。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品读课文。体味本文写作技巧之妙,邹忌劝谏技巧之高;质疑解疑,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对照反思,掌握人际交往艺术。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个别抽查或集体齐背。

  二、品读课文,鉴赏写作技巧之妙,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鉴赏写作技巧之妙

  提问:《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有加的有两点,一为精彩的对话,一为精巧的结构。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精彩的对话

  品味邹忌的三问,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第一问的背景是:“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呋丽,朝服衣冠,窥镜。”试想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并且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充满自信,且沾沾自喜的。

  第二问的原因是:“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所以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的。

  第三问的背景是:“且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

  小结:这三问,看似平常,普通,问的都是“和徐公比美”问题,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

  品味妻、妾、客三答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情人眼里出西施。答得自然非常肯定。

  妾。地位低下,回答时自然要有所顾忌,否则的话可能会失宠,所以就用反问的语句。表达更加肯定的语气。

  客,他是有事拜访,有求于邹忌,正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所以回答总得让对方满意,其实客人是能分辨谁更美的,从他的语气中能体会到,客的回答较为平淡。比不上妻妾那样中肯有力。

  上边三种答法的意思基本是一样的。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态也就有差别,此所谓“言为心声”。

  这些对话看似平常,但含意隽永,耐人寻味。

  (2)精巧的结构

  《邹忌讽齐王纳涑》一文被人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三叠法”了: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赏(齐王纳涑);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但承转全文并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应该是这两个字:

  一是“思”。邹忌在三问之后。从妻、妾、客得到美于徐公的答案。可在事实面前,“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白视,又弗如远甚”。此时,他—没有妒忌,要知道他对白己的容貌是相当看重的;二没有大怒,不因为自己比不上人而生气。也没有因此而迁怒于人。要知道妻妾都骗了他。相反的,他却是“寝而思之”。并能比较客观地总结山个中的原委: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更难得的是,他能进而类推到治理齐国的大王身上,指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点正如《古文观止》编者的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评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可以说这一“思”是文章的深化,而且凸现了邹忌的智者形象。二是“善”。齐王在听完邹忌的进言之后的神情、态度在这一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齐王在听了邹忌的闺房小语之后。一没有怪邹忌在朝廷上谈闺中如此不庄重之事;二没有追究邹忌与自己相提并沦之罪;三不掩饰自己深受蒙蔽之事实。相反,他只说一“善”字,多么痛快,多么干脆。也正是有了这一“善”字,才有下面的“三赏”与“三变”,才有“战胜于朝廷”的盛况。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明君的高大形象。

  这一“思”一“善”可以说是解读本文的枢纽:正是有了“思”才会有下面的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不值一谈的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而“善”可算是全文的高潮,一次充满危机进谏君王的险事至此已化为君臣思想相通的喜事,揭开了齐国走向强盛的序幕。

  2、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学生悉心揣摩,讨论交流。成果展示: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悦目的。

  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如果邹忌向齐威王再三苦苦劝谏,甚至流下眼泪或者破口大骂,以死谏君,效果不一定好。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蒙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他为国之清明担忧;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3、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明确: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三、开放探究,质疑解疑

  1、学生自由质疑,或指名同学回答。或全班讨论,教师相机诱导、点拨。

  2、教师收集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研讨解决。

  如:邹忌劝谏成功,仅仅因为有较高的劝说技巧吗?《战国策》中庞恭的“三人成虎”的进

  谏、百里奚的“唇亡齿寒”的进谏,可以说与邹忌的方法不相上下。为什么失败了呢?

  学生讨论,明确:唐代魏征没有讽谏艺术,每每获得成功。看来劝谏能否成功。其决定因素在于谏对象——王。由于君与臣之间的绝对不平衡,导致君主成为在这一过程中的绝对权威。而臣下如履薄冰,稍有差错,轻者丢官失命,重者株连九族。邹忌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齐威王的英明,齐威王才是最大的赢家,他赢得了名声,也赢得了国家强盛。

  作者的目的是强调游说之士的作用,所以有些地方未必合乎史实,但邹忌的讽谏术值得我们学习。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

  学生明确: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四、课堂小结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五、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王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选自《战国策》)

  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贾:

  ②谓……曰:

  ③利:

  ④力田:

  ⑤泽:

  ⑥之:

  2、解释下列句子。

  (1)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

  (2)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3、试评论一下吕不韦其人。

  参考答案:

  1、贾:经商,做买卖。谓……曰:对……说。利:赢利。

  力田:辛勤耕作。泽:恩泽。之:指代秦公子子楚。

  2、

  (1)吕不韦到邯郸经商,见到人质于赵的秦公子子楚(即异人)。

  (2)如果帮助他获得秦王王位,恩泽町以遗留万世,我愿意去资助他。

  3、吕不韦资助异人并力助其夺得秦王王位,帮助他养育儿子。助其于灭六国,一统天下,他做了天大的生意,是最精明的生意人。

九年级下册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作归纳,如“朝孰、诚、方、善、间”等。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4.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1.重点字词、句式。

  2.《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3.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

  教学设想

  可在教师指导下,以讨论、串讲、表演、做练习等方式,引导同学自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老师的讲授既要讲清楚重难点,分析好思想内涵,又不能占用太多时间,应以练为主。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由三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位演忠臣、一位演奸臣,一位演皇帝,忠臣向皇帝进谏,要他多听从民意,广开言路,不要受小人蒙蔽,岂料奸臣在皇帝旁边挑拨离间,龙颜大怒,奸臣将忠臣推出去斩。由这小品导入  古代臣子进谏若直接言明自己的意见(即“直谏”)会很危险,臣子进谏最好是讽谏,由此引出题目,并解释“讽”及课题的意思。

  二.点出《邹忘讽齐王纳谏》一课选自《战国策》,用幻灯片打出该学的知识。

  《战国策》:又称《国策》,原为战国未期和秦汉间人怕编纂,后经西汉未年刘向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其体列为国别体,全书共12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历史散文。

  三.转入对文段的学习。

  学习一、二段的字词和句式(重点字词用幻灯片打出)

  ①孰:通“熟”,仔细

  私:偏爱

  朝服衣冠:zháo:朝见

  ②词类活用:

  A名作状:朝服衣冠 暮寝而思之

  B名作动:朝服衣冠:穿戴

  C形容词意动用法:美我者:以……为美

  ③古今异义词:

  尺:古;约合现在的23.1厘米

  今:约33.3厘米。

  窥:古:照

  今:偷偷地看

  寝:古:躺而不睡

  今:睡觉

  地方:古:土地方圆

  今:地点、处所

  ④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谁,哪个

  孰与:相当于“与……孰”,“……与……相比,谁更”

  2.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4.否定句宾语前置:忌,不自信

  5.被动句:王之蔽甚矣

  6.省略句: 与坐谈

  四.先让同学翻译第二段,再请同学分别扮演邹忌、妻、妾、客、徐公以及请一位同学做旁白通过这种活泼生动的形式即串讲了课文,又让同学领会了课文内容。

  五.课堂分析

  师:(1)大家观看表演时有无发现妻、妾、客大意都相同?

  生:——有,都说邹忌美于徐公。

  师:(2)大意同,但妻、妾、客在表述及语气上有何细微不同,可否找出?

  生:——妻:热情地赞美邹忌,爱恋之情溢于言表。

  妾:比妻稍为冷淡点,回答有些勉强,说话较拘谨

  客:用陈述句,语气更平淡。

  师:(3)为何妻、妾、客都夸邹忌好看?

  生:——妻→私

  妾→畏

  客→有求

  师:(4)好,他们都是说邹忌美于起徐公,那么由文段看,实际上是谁更美呢?

  生:——徐公。

  师:(5)既然是徐公美,那么妻、妾、客的回答便是与事实不相符合了,那么也就是说,邹忌被怎么样了呢?

  生:——被蒙蔽了(写板书)

  邹忌

  妻→私

  妾→畏

  客→有求

  受蔽

  师:(6)好,那么回过头来看看,第一段讲什么?

  生:——邹忌比美的事。

  师:(7)好,大家看看,第一段与全文篇幅已近一半,那么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力气来写邹忌比美的事呢?邹忌比美的事与我们所要讲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有何关系呢?(引导大家看板书及第二段)。大家看,邹忌之妻私他,妾畏他,客有求于他,那么齐王是否也有同样的情况呢?——有,宫妇左右私齐王,朝廷之臣畏齐王,四境之内有求于齐王。

  (转身写板书:)

  邹忌 齐王

  妻→私→宫妇左右

  妾→畏→朝廷之巨

  客→有求→四境之内

  受蔽

  师:(8)好,那么邹忌之妻因事私他,妾畏他,客有求于他而受蔽,现在齐王的情况亦与邹忘相同,那么他是否也应该受蔽呢?

  生:是并且受蔽更甚。

  邹忌 齐王

  妻→私→宫妇左右

  妾→畏→朝廷之臣

  客→有求→四境之内

  受蔽 受蔽(甚矣)

  那邹忌分析出齐王受蔽这结论时,是先说邹忘的情况与齐王的一样,而邹忌因“私、畏有求”而受蔽,所以齐王也应因此而受蔽。

  师:(9)好,那么象邹忌,这种推理方法就叫类比推理。(用幻灯机打出)类比推理: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它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

  师:(10)邹忌说到齐王受蔽这里就打住了,那么他是否只整指出齐王受蔽这事实呢?

  生:——不是,他是想说齐王须纳谏。

  师:(11)好,那么在家看齐王最后有没有接受邹忌的意见呢?

  生:——有

  师:(12)好,那么要向国君说明须纳谏这个道理是比较抽象又不容易使国君接受的,正如刚才上课前的小品中的忠臣进谏,忠臣向国君说明要广开言路,不然会被奸臣蒙蔽,可是呢被奸臣反咬他一口,说他是想说国君是昏君,激怒了皇上,最后被杀。可是对比之下,邹忌就显得很高明了。他用比美这件很具体的生活小事来说明了齐王肥肉纳谏这个抽象的道理,使齐王愉快的接受了他的意见,象这种用具体的事实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的说理方法就叫做“设喻说理”。(打出幻灯片,让学生明白什么叫“设喻说理”。)

  六.朗读前两段。

  第二课时

  一.以提问课后思考题的形式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也可以先朗读全文)

  二.转入对文段的学习。

  学习三、四段的字词和句式(重点字词用幻灯片打出)

  面刺:当面指责

  谤讥:古今异义词 古:指责,劝谏,中性词;今:诽谤,讥讽,贬义词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使动用法。

  时时而间进:jiàn 间或断断续续地

  其年:满一年。

  朝于齐:朝见

  介宾后置句:战胜于朝廷。

  三.让同学串讲这两段,指出他们翻译得不好的地方。

  四.课堂分析

  师:齐威王听了邹忌的话后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什么效果?(得后思考题)

  生:“群臣史民……受下赏”。 “群臣进谏……皆朝于齐”

  师:由此可见邹忌讽谏效果奇佳,那么,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

  引导学生从进谏者,邹忌及纳谏者齐威王两方面去思考,为了帮助理解,可插入淳于谏齐威王的小故事以说明齐王是勇于接受别人的意思,从谏如流的。在说明邹忌这方面的成功时,着重说明是比关关事他亲身所经历的以及生活小事这两点,综合以上得出结论:(写在幻灯片上)。

  为何成功:

  邹忌(进谏者):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齐威王(纳谏者):开明,有作为的君主,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

  五.邹忌形象分析(简单提上一下)——写于幻灯片上

  邹忌:①关心国事,具有远见卓识

  ②实事求是

  ③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

  六.解决未完成的课后题。

  七.体现多练原则,让学生当堂完成有关课文文段的阅读理解训练并评讲。

  八.朗读全文。

  九.板书设计 :

  设喻说理

  邹忌 齐王

  妻→私→宫妇左右

  妆→畏→朝廷之臣

  客→有求→四境之内

  受蔽 类比推理 受蔽(甚矣)

九年级下册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安排2课时

  

  一、导语 :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yì)(zhāo)服衣冠(guān)(kuī)

  (jī)(cháo)于齐 (jiàn)

  ()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 :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 (zhā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列子·愚公移山》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表假设,如果、果真

  ()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引导思考: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2、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彼不我恩也《童区寄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三时: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齐威王广泛征求意见各国“皆朝于齐”

  四、布置作业 :读了本文以后,安排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读后感训练。

  [例文]           纳谏与止谤

  ——重读《邹忌讽齐王讷谏》有感

  臧克家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读初小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趣味,引人入胜。六十年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之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在同一本《古文释义》里,小时候也读过《召公谏厉王止谤》这篇古文,至今还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这位厉王和齐威王一比,真可谓天渊之别了。齐威王下令求谏,周厉王却以“能止谤”自喜,天下之人,满腹不平,他要钳住万民之口,自己也捂紧耳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土壅而川决,这个特大暴君———人民之敌,被“流于彘”。

  齐王与厉王,两种对待谏谤的态度,得到的结果也截然相反。历史是一面镜子。《召公谏厉王止谤》这两篇古文,我们对照着读,大有可以借鉴之处。

  追古思今,现在我们有些作负责工作的领导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文过饰非,怕听逆耳之言,一听到正中要害的话,立即火冒三尺,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疮疤一样。有的甚至对批评自己的同志,打击报复,仗势凌人,以冰棍对付热情,什么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全成为过耳东风。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呢?贻误工作,伤害同志,最后,自己也难免于垮台。

  说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到“四人帮”的所作所为。他们当道之时,得意忘形,凌驾一切。江青一句屁话,成为“圣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棒止谤,冤狱累累。人力无穷,天网恢恢,他们的滔天大罪,终于被清算。

  谏难,纳谏尤难。要得到成果,需要双方合力。有敢直谏或讽谏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运心机。

  这篇文章之所以动人,不仅由于它的意义,也还因为它那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这样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邹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辞严的态度,反之,却以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出之,如果遇到一个暴君,责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这种构思,这样笔法,与《触龙说赵太后》如出一辙,而同样奏效。这么写,生动亲切,娓娓动听,饶有情趣。这篇文章,用了大半篇幅作了譬喻的描绘,三个人物的情态和心理,真实透彻,入情入理,令人信服。譬喻止于“皆以美于徐公”,接下去,“今齐地方千里”来个陡转,入了正题,由于妻妾、朋友的“私臣”,联系全国上下“莫不私王”,譬喻与正题扣得极紧。谏议的结果是“战胜于朝廷”。

  读罢这篇绝妙佳作,掩卷沉思,忽发奇想。如果现在我们的某个部门或机关,也来个“悬赏纳谏”,那该是“门庭若市”,批评、建议雪片飞来。最后的结果呢,也可以想知。准是改进了工作,提高了效率,像不干净的身子洗了清水澡,受到广大群众的鼓励与表扬,对四化的进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如若不信,盍试为之。

九年级下册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 结合工具,读准字音。

  2. 结合注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3. 质疑讨论,明确人物形象,体会邹忌讽谏的艺术。

  4. 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重点

  1.结合注释,掌握部分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理解全文内容。

  2.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

  质疑讨论,熟悉人物形象,欣赏邹忌讽谏的艺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离罢春秋激烈的战场,我们走入了战国的风云。今天,我们将跟随邹忌,一同在《战国策》中去感受君臣间的一段轶事。

  二.结合工具,明确字音

  1.生结合注释、字典,扫清生字障碍。

  2.师生交流疑难字词。

  3.师出示投影,明确重点字词

  (投影)

  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入朝见威王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皆朝于秦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5.师纠正误音。

  三.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梳理第一小节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一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邹忌修八尺有余 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徐公何能及君 徐公来,孰视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2.梳理二小节

  由自己个人的生活小事悟出其中的道理,这与讽齐王纳谏有什么关系呢?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二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 王之蔽甚矣

  3.梳理第三小节

  ① 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三小节.

  ② 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九年级下册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13

  教学重点:

  1. 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 通过体会文言语句的语气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3. 通过仔细品味,体会邹忌的讽刺艺术。

  教学难点 :

  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  一  课  时

  一. 教学导入  :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战国策》介绍

  《战国策》是经汉代刘向整理的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又名《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

  三、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四、阅读分析课文第一段

  1.“徐公何能及君也”中的“及”与“虽悔之,亦无及己”的“及”是否相同?

  答:不同。前者是赶得上的意思,后者是来得及的意思。

  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中的“若”是何意?若还有哪些用法?

  答:“若”是如、比得上的意思;与前文的“及”意思相同。“若”的用法还有:①你(若毒之乎)②如果(若业为吾所有)③好像(仿佛若有光)④像(其急若此)。

  3.“自以为不如”中“以为”的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吗?

  答:相同。都是认为的意思。

  4. 段中“美”有几种用法?

  答:两种。“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是意动用法,认为美的意思,前面的都是美丽、潇洒的意思。

  5.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中“孰”是何意思?

  答:“孰”的意思是“谁”;“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中的“孰”就是这个意思,他的用法还有:①哪、哪里(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者乎)②仔细(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③同“熟”(徐公来,孰视之)。

  6. 这一段开头写邹忌的外貌起何作用?

  答:其作用是引出后文关于“美”的讨论。结合后文也可以表现邹忌的谦虚之意。

  7. 邹忌的妻子、小妾、客人为什么都说邹忌比城北徐公美丽呢?

  答:因为他们或偏爱邹忌,或畏惧邹忌,或有求于邹忌,都怀有私心。

  8. 邹忌与徐公比美而自认不如,这使他产生了什么想法?

  答:他懂得了人们之所以夸耀他是因为他们各有私心。

  小结:本段写邹忌通过询问别人,自己与徐公谁更美丽而反思,识破恭维之词。为下文进谏作准备。

  五、 联系实际叙述一件生活小事,谈谈你的感想。

  略,学生发挥,让学生去感悟生活。

  六、 布置作业 :

  1. 背诵课文。

  2. 自译课文第一段。

  第  二  课  时

  一、 复习第一堂课内容(抽查翻译情况)。

  二、 阅读分析第二段:

  1.“于是入朝见威王”中“于是”与现代汉语是否相同?

  答:相同,表承接。

  2.“今齐地方千里”中“地方”的意思和现代汉语是否相同?

  答:不同。这里是土地方圆的意思,现代汉语是“中央”一词的相对的意义。

  3.“由此观之”的“之”作何理解?

  答:助词,无意义。

  4.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敝”的?

  答:他采用类比推理,由平凡小事推到治国之道,由自己推及齐威王,由妻子推到宫妇,由小妾推到朝廷之臣,由来客推到四境之内的百姓。这种逻辑性强的推理,说服力强,浅显易懂,表明邹忌不光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也是一个善于纳谏的人。

  5. 能采用类比推理的方法阐明一个道理吗?

  略,主要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

  小结:这一段写邹忌采用类比推理法进谏,表现了邹忌对齐王的忠诚尽责。

  三、 分析阅读第三段:

  1. 本段中三个“下”字,各应怎样理解?

  答:第一个是发布的意思,第二个是下等的意思,第三个也是发布的意思。“下”的用法还有:①向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下面(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③落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④拍(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⑤下车(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⑥攻下(皆下之)。

  2. 本段中两个“上”的意思应怎样理解?

  答:“受上赏”的“上”是上等的意思;“上书”的“上”是奉上呈上的意思。此外,上的用法还有:①上面(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②皇上(上以无隐,益重之)③天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3. “时时而间进”中“间”的意思是什么?它还有哪些用法?

  答:“问”的意思是间或、断断续续地;它的用法还有:①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②参与(肉食者谋之,汝何间焉)③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居有间)④时间(奉命于危难之间)。

  4. 本段中包含一个成语,请找出来,然后用它造一个句子。

  答:“门庭若市”,造句略。主要抓住形容进谏的人多这个意思。

  5. 邹忌劝谏齐王成功了吗?

  答:成功了。

  6. 齐王是否发扬了邹忌的“自省”精神?他是怎样做的?

  答:齐王发扬了邹忌的“自省”精神,积极鼓励大臣和百姓进谏,实行了开明政治。

  小结:本段写齐王纳谏,表现了齐王宽厚的胸怀。反过来,也说明了邹忌的讽谏很有效。

  四、 阅读最后一段:

  1.“皆朝于齐”的“朝”是什么意思?前文中的三个“朝”字又如何讲解?

  答:这个“朝”是朝见的意思。“朝服衣冠”的“朝”是早上的意思,读zhāo;“于是入朝见威王”的“朝”和“能谤讥于市朝”的“朝”都是朝廷的意思。

  2.齐威王纳谏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答:取得了“战胜于朝廷”的效果。

  小结:这一段写齐国的兴盛,显示了邹忌讽谏齐王的巨大作用。

  五、 布置作业 :

  1. 练习一、二、三。

  2. 完成补充练习:同步训练。

  附:板书设计 

  邹 忌 讽 齐 王 纳 谏

  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  联  想  )

九年级下册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14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

  二、复习方法:

  自主、合作、点拨、训练

  三、复习过程:

  (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

  (二)学生合作复习,解决疑问,教师点拨。

  (三)检测重点,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

  a  基础储备卷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4分)

  (1)昳丽(      )   (2)窥镜(      )   (3)寡人(      )  (4)纳谏(      )  

  (5)谤讥(      )   (6)期年(      ) (7)暮寝(      )   (8)妻妾(      )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6分)

  (1)形貌昳丽        (            )   (2)吾孰与徐公美(            )

  (3)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4)暮寝而思之  (            )

  (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6)期年之后    (            )

  3、默写填空。(7分)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             ,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                ,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乃下令:“                              ,受上赏;                        ,受中赏;              ,                ,受下赏。”

  (3)令初下,群臣进谏,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4)燕、赵、韩、魏闻之,              。此所谓                   。

  4、理解课文内容填写句子。(3分)

  (1)文中写邹忌相貌美的句子是                                            

  (2)文中写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                                        

  (3)文中写齐王纳谏而达到国内大治的句子是                                

  5、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5分)

  (1)理解本文的结构层次,概括各层意思。(5分)

  (2)你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主题?(5分)

  (3)请简要分析文中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5分)

  a、邹忌

  b、齐威王

  6、重点问题探究。(10分)

  (1) 本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详略得当,请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明。(5分)

  (2) 仔细阅读课文,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比喻、类比来说理的。(5分)

  7、把你知道的有关《战国策》的情况写在下面。(5分)

  b  综合提升卷

  1、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8分)

  (1)朝(        )                   (2)与(        )                    

  (        )                          (        )                    

  (3)观(        )                   (4)燕(        )                    

  (        )                          (        )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邹忌修八尺有余(            )   (2)徐公何能及君也  (            )

  (3)旦日,客从外来(            )   (4)徐公来,孰视之  (            )

  (5)王之蔽甚矣    (            )   (6)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7)能谤讥于市朝  (            )   (8)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

  3、指出下面句子中“之”字所指代的内容。(2分)

  (1)问之:“吾孰与徐公美?”                               

  (2)暮寝而思之                                            

  (3)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4)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于”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       b、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皆朝于齐

  c、能谤议于市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5、判断下面句子运用的描写手法。(4分)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           )  (2)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           )

  (3)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之远甚。 (           )

  (4)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

  6、问题探究。(3分)

  针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异同?试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说明不同在哪里,为什么?

  课内语段阅读。(27分)          (一)(12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孰与徐公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7、本语段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题目中的“讽”的意思是                    ,“纳”的意思是               。本文出自          编写的               。(2分)

  8、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2分)

  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指身材与面貌)b、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指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c、窥镜而自视(本是偷看,这里引申为“照”)d、又弗如远甚(差得太远,远远不如的意思)

  9、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2分)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a、早晨,有位客人从外面进来,和他坐着交谈   b、第二天早晨,有位客人从外面进来,和他坐着交谈。

  c、早晨,从外面进来一位客人,和邹忌坐着交谈。d、第二天早晨,从外面进来一位客人,和邹忌坐着交谈。

  10、下面句子中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暮寝而思之     d、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11、下面句子中“美”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2分)

  a、吾孰与徐公美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d、皆以美于徐公

  1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5分)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3、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活用的方法,并写出其意思。(2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2)闻寡人之耳者                                                    

  14、下面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       b、群臣进谏      臣之妻私臣

  c、乃下令        令初下            d、门庭若市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1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差别最大的是(    )(2分)

  a、门庭若市             b、犹不失下曹从事       c、毕礼而归之           d、忌不自信

  16、下面句子中的“之”跟“闻寡人之耳者”中的“之”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2分)

  a、吾妻之美我者     b、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17、下列句子中的“者”跟“上书谏寡人者”中的“者”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2分)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虽欲言,无可进者

  18、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向人们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3分)

  c  新颖题型集萃卷

  1、辨析形近字,先注音后组词。(8分)

  (1)冠(        )                 (2)廷(        )                  

  寇(        )                      延(        )                  

  (3)蔽(        )                 (4)纳(        )                  

  弊(        )                      枘(        )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谓其妻曰      (            )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2)于是入朝见威王(            )    皆朝于齐        (            )

  (3)皆以美于徐公  (            )    必以情          (            )

  (4)时时而间进    (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3、指出句子中加点词活用的类型及意思。(2分)

  (1)朝服衣冠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4、判断下面各句子属于什么句式,并翻译句子。(3分)

  (1)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今义。(4分)

  (1)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古义                                 今义

  (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古义                                 今义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义                                 今义

  (4)能谤讥于市朝                      古义                                 今义

  参考答案

  a  基础储备卷

  1、(1)yì(2)kuī(3)guǎ(4)jiàn(5)bàng(6)jī(7)qǐn(8)qiè  2、(1)光艳美丽(2)与……相比,哪一个更……(3)不如,抵不上(4)到了夜晚睡在床上(5)实在知道,确实知道(6)满一年  3、略(参见课文) 4、(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2)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3)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5、(1)第一部分(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从中悟出妻、妾、客赞美自己的原因,由此引起讽齐王的想法。第二部分(第2段):写邹忌讽喻齐王,将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和妻、妾、客进行类比,所喻之理浅显易懂,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第三部分(3、4段):写齐王纳谏除弊的成效。(2)本文记叙了战国时齐国政治家邹忌讽谏齐威王纳谏的故事,说明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一味喜欢听奉承话。做国君的更要虚心纳谏,才能使政治修明,国家得到治理。(3)a、邹忌:能在一片赞扬声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发现问题,进行分析思索,寻找原因,求得真理;同时作为齐国大夫,他有在政治上帮助威王除弊革新的责任感,敢于大胆地坚持真理,讽劝威王;有善于运用能启发人、使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说服对方。b、齐威王:在本文他是一个心胸宽阔,气度宏大,知错能改的贤明君主。他能从谏如流,付诸行动,除了与邹忌善讽有关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有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的决心。6、(1)全文着墨最多的是第一段,因为这一段描写的内容是下文讽谏之举动的来源,所以有必要详写。相比之下,最后一段写齐王纳谏除弊之效则显得简括而含蓄。它没有直接写齐王纳谏后如何修明,人民如何满意。而只是写了下令之后进谏由“门庭若市”逐渐减少到“虽欲言,无可进者”以及别国的反应,来含蓄地说明齐国已达到了大治。(2)课文先写比美的事情,以比美为后面的进谏除蔽作铺垫,小中确实可以包含着大。比美这件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在“受蔽”这一点上,有相似之处,可供类比。作者把两件事巧妙地联系起来,能收到很好的说服效果。7、《战国策》原为汉初人汇编各诸侯国史书而成,称《长短》《国事》《长书》《国策》等等,后来经西汉末年的刘向重新编排整理,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十二策,33篇,定名为《战国策》。它是一部历史散文著作,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和一定的文学价值,书中着重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其中写600多个不同类型的人物,有许多人物写得十分突出。

  b  综合提升卷

  1、(1)zhāo,朝霞;cháo,朝廷(2)yǔ,与人为善;yù,参与(3)guān,观察;guàn,道观(4)yàn,燕子;yān,燕山 2、(1)长,指身高(2)比得上,赶得上(3)第二天(4)同“熟”,仔细(5)受蒙蔽(6)错处(7)指公共场所(8)没有  3、(1)指代客人(2)指代妻、妾、客都说邹忌比徐公美这件事的原因(3)指代前面说的威王受蒙蔽的情况(4)指代齐王纳谏除弊这件事  4、c  5、(1)外貌(2)语言(3)心理(4)神态  6、相同的是都赞扬了邹忌比徐公美;妻子“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这是热情地赞扬邹忌的“美甚”,反映了妻对夫的偏爱;妾在家中的地位卑微,因为怕,所以不得不敷衍地说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这比妻的赞美差多了;客的回答是:“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了,这是因为他的主要目的是有事相求。7、讽谏,用暗示、比喻等方法委婉地规劝;接受;刘向;《战国策》  8、b  9、d  10、d   11、c  12、(1)我与城北的徐公比,哪个更漂亮些?(2)我的妻子称赞我漂亮,是因为偏爱我。13、(1)名词作状语;当面(2)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14、c  15、b  16、d  17、a(的人)18、(1)大臣们和各级官员及百姓,能够当面指出我有错的地方的人,便能够得到上等的赏赐。(2)号令才下去的头几天,许多大臣走到宫里来劝谏威王,挤满了门口和院子,好似大街上一般热闹。19、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一味喜欢听奉承话。做国君的更要虚心纳谏,才能使政治修明,国家得到治理。

  c  新颖题型集萃卷

  1、(1)guàn,冠军;kòu,贼寇(2)tíng,朝廷;yán,延安(3)bì,蒙蔽;bì,弊端(4)nà,采纳;ruì,枘凿  2、(1)对;说(2)朝廷;朝贺,拜见(3)认为;凭借,按照(4)间或,偶然;夹杂  3、(1)用作动词;穿戴(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偏爱  4、(1)省略句;徐公来了,仔仔细细地看他,感觉到自己不如(徐公漂亮)。(2)判断句,“也”是标志;客人称赞我漂亮是因为有事情求我帮助他的缘故。(3)状语后置句;这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5、(1)古义:第二天;今义:指今天的下一天(2)古义:地方方圆;今义:区域(3)古义:身边的侍臣;今义:表示方位(4)古义:批评指责;今义:诽谤讥讽  6、(1)再借(2)因此(3)芳香(4)如果(5)答应(6)捉住  7、(1)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2)晋军回师途中安营驻扎在虞国,乘机突然发动进攻,灭掉了虞国。8、(1)先陈述形势。(2)再揭露晋的无情。(3)最后论述修德重民的道理。9、保护邻国不受侵犯,就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侵犯,这两个国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10、迷信宗教关系;相信神权。11、第一:两国联合力量强大,晋国也不敢侵犯,两国都能保存下来,对其他小国也能起到示范作用。第二:也有可能在晋国的恼怒下,首先被吞并。因为双方的力量毕竟差别太大。12、①不能相信神灵庇佑,全是假话;②要善于听从他人的劝告,不可一意孤行;③不能盲目相信盟约。对于不讲诚信的人,那不过是一纸空文;④要善于识破他人的伪装,了解其真实用心……13、(1)到(2)大户人家(3)以为奇怪(4)希望  14、d  15、c  16、开放性题。只要观点明确,有例子证明即可。17、答案不统一。如: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等。说出两个即可。

  四、训练、巩固:

  学生完成训练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见《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

  五、选择重点评讲,学生记忆巩固。

  六、小结

  教后小记:

九年级下册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种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5.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修、窥、美、私、昳、蔽、刺”等词语的意义。

  2.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教具准备

  录音机、《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2.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

  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自学指导]一、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245年的历史。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作为“士”的这一阶层人物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采纳。《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史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二、解题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籍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再放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借助注释、词典自行解决)

  (二)再读课文,读准句读,理解文章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学生齐读)

  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指名一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文意简析

  提问:此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三问三答

  提问:在妻、妾、客的三答中,邹忌领悟到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道理为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第二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相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

  (2)“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是“土地”,方是“方圆”,因此在“今齐”之后一大停顿后,“地”“方”之间作小停顿。

  文意简析:

  提问:请同学们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此段大意。

  明确:邹忌以切身体验通过三比讽劝齐王。

  第三、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1)“善”要读出齐威王的心悦诚服。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此所谓”后要略作停顿。

  文意简析:

  提问:第三、四自然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写齐王纳谏的三赏,悬赏求谏之后的三变,及取得的成果。即“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指名一学生读三、四自然段,然后齐读课文)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三问

  缘起         三答

  邹忌进谏               内容         三比

  结果         三赏

  三变

  (三)三读课文,鉴赏品味

  (学生结合板书,齐读课文,理解思路)

  小结:本文从邹忌于徐公比美入手写起,依次叙述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进谏缘起于邹忌的三问,妻、妾、客的三答。妻、妾、客异口同声的赞美,使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为何“受蔽”的道理。进谏的内容则是邹忌因小见大,自容貌之微,推及朝廷大事,三比使齐威王听后连连叫好。而进谏的结果则是齐威王欣然接受邹忌的劝告,下令奖赏进谏的臣民,齐国也因此威名大振。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纳谏后齐国的三变,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学生再次齐读课文,结合板书尝试背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反复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质疑解难。

  2.梳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1.请三位同学将下列字词写在黑板上:昳丽   窥镜   孰   弗如远甚   暮寝   期年   谤讥

  2.提问:《战国策》所记述的史实起止于何时?

  明确:《战国策》所记述的史实上起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下止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二百四十五年的历史。

  3.提问:“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出自谁之口?

  明确:出自齐威王之口。

  4.提问:邹忌是如何劝说齐威王纳谏的?

  明确:邹忌以容貌之微推及朝廷大事,以“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使齐威王欣然接受讽谏。

  5.检查背诵情况(略)

  二、反复阅读课文,引导学生质疑解难

  学生提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例如:“吾与徐公孰美”可译为:我和徐公谁漂亮呢?“吾孰与徐公美”可译为:我和徐公相比,谁漂亮呢?以上两句的意思是一样的。

  学生提问:“忌不自信”句应如何理解?

  明确:“忌不自信”句应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信”当作“相信”讲,是动词,“自”指“自己”是名词,作“信”的宾语。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例句 出处 类型

  沛公何在? 《史记·项羽本纪》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彼不我恩也 《童区寄传》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奕秋之为听 《孟子·告子上》 加“之为”将宾语提前

  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 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提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句中的“美”应如何理解?

  明确:“美”原为形容词,现或用为动词,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应译为: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有求于我。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除了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外,还有名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句中的名词“师”带了宾语“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用作意动,应译为:孔子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三、梳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等词语的义项

  (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的情况,指导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归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朝

  例句 出处 意义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 《封建论》 早晨(zhaō)

  2.孰

  例句 出处 意义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三国志·隆中对》 代词,“谁”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士者?非兹潭也欤? 《钴姆潭溪小丘记》 代词“什么”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同“熟”“仔细”

  3.诚

  例句 出处 意义

  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4.方

  例句 出处 意义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钠谏》 方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 地方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当……时候

  守门卒方熟寐 《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荆州》 正

  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梦溪笔谈·雁荡山》 才

  5.善

  例句 出处 意义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善于

  国人称善焉 《吕氏春秋·去私》 好

  素善留侯张良 《史记·项羽列传》 友好

  足下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 《史记·淮阴侯列传》 亲密

  6.间

  例句 出处 意义

  少间,帘内掷一纸出 《聊斋志异·促织》 时间

  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量词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机会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史记·屈原列传》 挑拨离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左传·曹刿论战》 参与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 《口技》 夹杂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指南录〉后序》 间或

  附:4句~7句的“间”读jiàn.

  (背诵全文,增加积淀)

  四、布置作业 

  1.反复背诵课文

  2.巩固所归纳的字词知识

  [板书设计 ]

  [延伸阅读]阅读《召公谏历王弭谤》一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相比较,写一篇鉴赏文章,谈谈邹忌与召公的劝谏技巧。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九年级下册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