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绝唱》教学设计

《绝唱》教学设计

甜生软语 点赞 分享
《绝唱》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绝唱》教学设计(精选3篇)

《绝唱》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烘托手法突出主要人物的方法。

  2、学习运用通感手法描写声音的方法,体会通感在描绘声音中的作用。

  3、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演唱技艺,激发对文学音乐艺术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难点:

  运用比喻、通感手法写声音的艺术效果。(重点)

  通过描写他人和环境来突出主要人物的写法、效果。(难点)

  教学环节:

  [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媒体播放一段梨花大鼓。

  师:大家听了这段梨花大鼓有什么感受?

  (学生议论纷纷 )

  师:谁能来描述一下?

  生:唱腔婉转悠扬,给人一种很舒畅的感觉。

  师:出示网络资料供学生阅读。

  学生阅读资料:“梨花大鼓”又名“山东大鼓”,它发源于山东、 河北南部农村,清光绪年间始进入市井,后因刘鄂的《老残游记》而闻名国内外。

  师:今天我们来看看这部书中为我们描写的一段“绝唱”。板书课题:绝唱   刘鄂

  [自主学习,走近作品]

  师:请各小组先确定好学习目标。

  小组内同学讨论,组长整理、记录。

  师:1组组长发言,其他组补充。

  1组组长:我们认为自学的目标应当是:读课文,掌握本文的生字词;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文章的主题思想。

  5组组长补充:我们认为先要明确小说的要素,而后根据小说知识分析文章的人物描写等。

  3组组长也补充:分析主要人物的刻画手法,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4组组长: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的主旨最重要。

  2组组长补充:本文中的成语特别多,我们要好好掌握。

  讨论后确定自学目标:(1)听朗读,标生字读音,给自然段标出序号。(2)初步感受小说内容:理清思路,划出层次,明确人物关系以及主人公形象、文章的主旨。

  播放视频朗读。

  学生听读。

  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在书上“圈点批注”。

  语文科代表提出让老师介绍小说的相关知识。

  师:出示幻灯片课件,向学生展示小说的相关知识。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要手段,从而反应社会生活的文体。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塑造人物的方法:正面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侧面写。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小组内学生讨论交流:整理生字并注音;整理好的词语、成语,并且讨论查找词意;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分析人物形象等。(各小组同学自学兴趣高,学习积极。)

  各小组组长整理归纳并检查组员学习成果。

  部分同学听从组长安排,上黑板写生字词、文学常识等。

  [总结归纳,确立主题探究目标]

  师:下面请2组代表展示他们组自学的成果吧。

  2组代表发言:我们整理出的生字词有:遽,骋,铮铮,千仞,周匝,花坞,高谈阔论,谈笑自如,抑扬顿挫,百变不穷,鸦雀无声,千回百折,屏气凝神。文章的思路是:先写剧场、琴师、黑妞,再写白妞。我们认为本文的主人公应该是白妞。本文表现的主题是:表现白妞高超的演唱技艺。

  我们组发现的问题是:本文真正写白妞的文字好像有点少,不知为什么?

  1组组长提出补充意见:我们组认为本文的写作思路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段,写听书前。介绍了听书的时间、地点、戏台和观众的情况。第二部分是第2至7段,写听书的过程。写了琴师、黑妞和白妞。第三部分是第8段,写听书后,听众的反应。

  3组组长发言:我们认为,主人公也应当包括黑妞,因为黑妞的演唱也十分精彩,小说的主题也就是为了表现我国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的魅力。

  师:就本文来说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是表现白妞高超的说唱技艺和艺术魅力。所以主人公就是白妞。而且作者为了塑造这一主人公而煞费苦心,精心构思,成功地运用了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侧面烘托的手法。

  接下来我们要探究的任务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再商量商量。

  小组内讨论。

  4组一名同学发言:既然主人公是白妞,那我们主要任务就是分析作者写白妞的方法啦。

  5组一女同学:老师说作者成功地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那我们当然是分析他是怎样烘托的。

  师:好!下面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看作者是如何表现白妞高超的说唱技艺和艺术魅力的?回答时要注意引用实例。

  [合作探究,点拨提升]

  五个小组立刻讨论开了。场面十分热烈,有些同学甚至争得面红耳赤;有的同学摇头晃脑地朗读着他认为写得好的文段。有的小组组长自己去电脑上查找资料。

  师:看各小组讨论已近尾声,于是宣布:“讨论结束。下面先请最先做好准备的3组发言吧。”

  3组代表:我们认为:作者是通过侧面烘托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打造白妞形象的。依据是:1、2、3、4和8自然段是侧面写,5、6、7三段是正面写。

  师:是的。那第1段主要写什么来烘托的?

  3组一名同学抢答:观众多,座位贵,衬托了主人公演唱的精彩。

  师:能再具体点吗。

  3组另外一名同学补充:“那明湖居本是个大戏园子,戏台前有一百多张桌子。那知进了园门,园子里面已经坐的满满的了,只有中间七八张桌子还无人坐。桌子却都贴着‘抚院定’‘学院定’等类红纸条儿。老残看了半天,无处落脚,只好袖子里送了看坐儿的二百个钱,才弄了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

  师:这些描写与描写白妞有何关系?

  3组组长:写出观众之满、座位之贵,衬托白妞演唱的精彩。

  师:对。那2、3段……

  同学们纷纷抢答:写琴师和黑妞的。

  师:那你怎么就认为写琴师、黑妞是衬托白妞的呢?

  5组组长抢答:琴师很丑,作者这样写他“到了十二点半钟,看那台上,从后台帘子里面,出来一个男人,穿了一件蓝布长衫,长长的脸儿,一脸疙瘩,仿佛风干福橘皮似的,甚为丑陋。”可是他的琴技却高超,作者这样写“慢慢的将三弦子取来,随便和了和弦,弹了一两个小调,人也不甚留神去听。后来弹了一支大调,也不知什么牌子;只是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琴师只是白妞演唱中的配角,可想白妞的不一般。(师赞誉:分析得好!)

  黑妞唱得很好听,技艺很高,作者是这样写的“字字清脆,声声婉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但观众却说“他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全班同学不约而同鼓掌!)

  师:那5、6、7段都是正面描写啦。

  生纷纷说:不都是。也有写观众的文字,应该是侧面描写。

  师:谁能来读读这些描写观众的文字呢?最好能够读出观众的心情。

  1组同学要求朗读。

  师:谁来评价?

  5组同学:她读得还可以。首先,她读得吐字清晰,有节奏。其次……(学生说不出来,很着急。)

  师:其次……其次就是她还有些词语处理不错。

  2组同学:有重读的字词,突出了观众的心情。

  师:5段里的重读词是什么?

  学生齐答:“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下都”。

  师: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

  学生纷纷抢答:夸张。写环境的寂静,突出观众的喜爱、急迫、期待的心情。

  师:对。那作者又是如何正面刻画白妞的?请4组代表说说,其他组注意补充。

  4组代表发言:有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读了第5段的描写文字)

  1组一名同学站起来抢答:还有声音描写呢。(大家都赞同)

  4组代表:我们也知道,还没有来得及说呢。作者就是用大量笔墨写白妞演唱声音的,来表现她演唱技艺高超。

  师:同学们,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讨论暂且打住。下面请欣赏一段视频,再次感受一下我们家乡“山东大鼓”的魅力吧!播放《老残游记》中唱段。

  师:其实课本中作者还不止成功地运用了烘托的手法来塑造主人公白妞,更绝妙的是他描写声音的手法,能让我们通过文字欣赏到王小玉的绝唱,真得算是一大“奇绝”啦!那么,从白妞的“绝唱”、刘鹗的“绝笔”你又能联想到些什么呢?请小组内组织活动,展开演说。

  各小组组长立刻组织组员开展活动。

  师:一部好作品是经得起人们反复品味的,所以,本文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细细品赏,如:作者写声音的手法及其声音的妙处?他为什么把琴师写得那么丑陋?为什么不把白妞这颗耀眼的明星写得貌若天仙呢?……我期待着下一节课有更多同学的更多精彩展示。

  [有效测评,当堂反馈]

  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     的《     》和李伯元的《     》、吴趼人的《            》和曾朴的《              》。

  二、给加点字注音。

  花坞(    )  周匝(    )  屏气凝神(     )(     )  千仞(    )

  羯鼓(   )  遽(     )  霍然(      ) 铮铮(                 )

  三、(看我的!)请使用下面成语中3个以上你喜欢的成语写一段话。

  高谈阔论  谈笑自如  抑扬顿挫  百变不穷  鸦雀无声  千回百折

  屏气凝神  轰然雷动 

  四、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2、3、4三段的内容。

  五、你喜欢文章中的哪个人物或哪段描写,为什么?

  师:发作业。

  生:快速完成。

  小组内交流互评。

  使用投影仪点评。

  课件出示参考答案,学生参照修正错误。

  组长收交作业。

  下课!

《绝唱》教学设计 篇2

  阅读能力就是阅读者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书面语言的认识和理解能力。这篇《绝唱》阅读训练题目及其参考答案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以便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希望对你们有所启发和收获!

  绝唱

  ①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却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我只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去。

  ②诚然,荷花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我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③诚然,荷花的红、荷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亭亭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总是不绝于口。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认为了。

  ④那是十多年前的十一月,我独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时,无意之间,却被蓦然呈现在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的倒影中间,是一池残荷——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些景象,我顿时感到自己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世界。

  ⑤“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你从中可以发现一种美,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而是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充满自信和孤傲的凄美。

  ⑥它是满池桔梗残叶,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但它却表达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和圆明园留给人们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地的莲子,又会吐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

  ⑦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风雨声中听残荷”吧!去听它的精神,去听它的力量!

  1.联系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亭亭:

  2.第④段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了残荷的,第⑤⑥段运用了的表达方式,赞美了残荷的精神。

  3.按照要求品读、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1)从修辞的角度:

  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赏析:

  (2)从含义的角度:

  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

  赏析:

  4.作者在写残荷时多次提到圆明园的断墙残柱,这两者有何相似之处?

  5.文段⑦中,“留得残荷听雨声”与“风雨声中听残荷”有何不同?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4分)

  6.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本文题目“绝唱”的含义。(3分)

  绝唱 阅读答案:

  1.这里指荷花直立而美好的样子。

  2.外在形态(形象)议论、抒情(第二空只答对一项不得分)

  3.(1)示例:句中将“绿叶”比喻成“透明的翡翠”,将绿叶上“汪汪点点的水露”比喻成“珍珠”,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绿叶的青翠、晶莹,水露的圆润、灵动。

  (2)示例:句中的“撕破”“卷作黑色的一团”体现了“秋风”摧残之重,“依然”“高擎”则突出了残荷(荷叶)不屈、孤傲的品格。

  4.答案示例:两者都经受摧残,外形都是残破的,精神都是不屈的。

  5.答案示例:“留得残荷听雨声”听的重点是雨声,表现的是一种审美的情趣;“风雨声中听残荷”突出的是感受残荷所表现的一种精神和力量。

  6.答案示例:这里指圆明园的残荷虽然饱受摧折,枯败残破,但依然自信、孤傲,表现的是一种绝美的精神。

《绝唱》教学设计 篇3

  阅读是语文常考知识点,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的是《绝唱》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好好学习并掌握这部分知识,赶快学习起来吧。

  《绝唱》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

  我总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到圆明园去,不是为别的去,就是为了在这个时候,到那里的荷花池去看荷花。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圆明园的荷花和别处的荷花不一样,它说的话不一样,它做的梦也不一样。

  诚然,荷花的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三四月间,荷花出水,一片浅绿。它浅浅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的确,我起初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诚然,荷花的红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五六月间,花瓣初展,点点新红。它粉粉的,淡淡的,文文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婷婷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

  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总是不绝于口。当然,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以为了。

  既然绿叶不是最美,红花也不是最美,那么荷花到底在什么时候才是最美的呢?那是一个十多年前的十月,我孤自一个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无意之间,我却被蓦然呈现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所组成的黑白相间的奇妙图案的水影中间,交织其上的是一池残荷:它有的枯梗还高高的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它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悬;那些它结下的果实,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种景象,看到在圆明园断墙残柱的倒影上,那些由残荷组成的神奇幽秘的大大小小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圈形、菱形的交相印叠的美丽图案,我顿时感到我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的世界。

  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当时的感觉完全不是这样。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从它们以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所组成的各种神秘的图案中间,你可以发现,它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而一种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那种自信和孤高,那是一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凄美。它表达着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它现在给人们的,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和圆明园留下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

  何况,它还有散落满池的莲子呢!隆冬过后,新芽又将破水而出,青青的绿意又将覆盖这片古老的荷池。

  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在风雨声中去听残荷吧!它用生命宣告:只要精神不屈,便谁也摧毁不了你!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

  1.第④段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了残荷的(外在形态(形象)),第⑤⑥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赞美了残荷的精神。

  2.按照要求品读、赏析下面的句子。

  (1)从修辞的角度: 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句中将“绿叶”比喻成“透明的翡翠”,将绿叶上“汪汪点点的水露”比喻成“珍

  珠”,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绿叶的青翠、晶莹,水露的圆润、灵动。

  (2)从含义的角度: 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

  句中的“撕破”“卷作黑色的一团”体现了“秋风”摧残之重,“依然”“高擎”则突出了残荷(荷叶)不屈、孤傲的品格。

  3.作者在写残荷时多次提到圆明园的断墙残柱,这两者有何相似之处?

  两者都经受摧残,外形都是残破的,精神都是不屈的。

  4.文段⑦中,“留得残荷听雨声”与“风雨声中听残荷”有何不同?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本文题目“绝唱”的含义。

  “留得残荷听雨声”听的重点是雨声,表现的是一种审美的情趣;“风雨声中听残荷”突出的是感受残荷所表现的一种精神和力量。

  这里指圆明园的残荷虽然饱受摧折,枯败残破,但依然自信、孤傲,表现的是一种绝美的精神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绝唱》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