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第一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第一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一派天真 点赞 分享
第一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微信扫码分享

第一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精选3篇)

第一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篇1

  教学目的:1、总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结构

  2、联系语境,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课时分配:两节课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见“目的1”。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知道这样一个墓志铭吗?——“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这是我们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那就让我们看看马克思是怎样解释世界、改造世界的吧。

  二、朗读课文(或播放录音)

  要求同学起立,营造一种氛围。

  三、分析课文

  (一)本文的文体及特点

  提问:本文的文体是什么?有何特点?

  明确:是悼词。(1)从内容看,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所以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及其享年,还有死者生前的身份职务;然后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贡献,并做出评价;最后对自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等。(2)从表达方式看,有叙述,有议论,,更有抒情,而且可以这么说,抒情贯穿着全文。

  (二)据此,讨论全文的结构

  着重研究第2、6、8段的归属。教师小结时应指出划分段落的原则:段者,断也。既然全篇由各段组成,各自然段之间当然有内在的联系,之所以割断为几个大的段落,是因为大的段落具有内容的完整性和相对的独立性。还应注意段与段之间衔接、组合的语言标志。

  关于第2段的归属。有人将此归到第一部分,理由是它与第1段关系密切,是在第1段记叙描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提出全文的论点。诚然,第2段和上段是紧密联系的,但是,第1段的段旨是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情况,这是悼词开头的一般写法;第2段才进入文章的主体,是第二部分的总说。因此,第2段同下文联系更为密切,应该归到第二部分。而第1段相对的独立性比较大。

  关于第6段的归属。文章前的3、4、5段介绍马克思一生的伟大发现,第7段介绍马克思作为革命家的伟大实践活动,第6段是两个层次之间的过渡,这是毫无疑义的。这个过渡有两层:一是评述马克思的科学发现到说明他对科学的看法,二是从评述科学家的马克思到评述革命家的马克思。这过渡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判断它的归属,要看它主要的作用是承上还是启下。显然是启下。此外分析时要特别注意语言的照应与衔接。如果根据因果关系看,它与第7段的联系也很密切。注意第7段首句,它呼应第6段中的“在马克思看来……革命力量”。所以第6段应该归到下一层次。

  关于第8段的归属。有人把它同第9段合并为一部分。我以为,它实际是对3——7段的一个总结,应该归到第二部分。第8段首句中的“这样”,应当是指马克思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伟大贡献。或者说,正因为马克思有这样的伟大贡献,才有第8段所讲的马克思在当代的巨大影响。

  板书:

  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理论贡献 发现剩余价值规律              思想家                 驱逐

  其他领域的发现                                  敌人 诅咒

  逝世——两个“对于”                                               深远影响      诽骂

  的损失              对科学的认识和态度                              人民 尊敬    永垂不朽

  实践贡献          宣传(编报著书)                            爱戴

  革命实践 组织(创立工人协会) 革命家                 悼念

  (一)                       (二)                             (三)

  叙述                        议论                               抒情

  (理论贡献属于“解释世界”,实践贡献属于“创造世界”。)

  小结:本文结构前后勾连,过渡自然,如行云流水,层次分明而又难解难分,这正说明了本文结构十分严谨,显示了强大的逻辑力量。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目的2”

  教学过程 :

  一、温习旧知

  二、讲授新知

  (一)方法指导

  明确本课的主要任务:揣摩语句。

  如何揣摩语句,请看“单元指导”。揣摩语言主要靠积累,靠语感,靠反复思考。揣摩语言要联系语境,因为语境时时处处干涉语言表达。语境,是运用语言的环境,有外部(如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和内部(文章中心、上下文等)之分。先说联系外部语境,如《荷塘月色》中的首句的理解,就需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再说联系内部语境,如《荷塘月色》“不能见一些颜色”中“颜色”一词的理解。

  提问:本文的外部语境是怎样的?

  明确:特定的环境:马克思的墓前,庄严的葬仪。作者身在公墓,直面战友的墓穴,亲临庄严的葬仪,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以特殊的身份发表计划,因而文章的字字句句都包含了对马克思的特殊感情。

  板书:学习重点:揣摩语言

  内部语境(中心、上下文)

  总的方法   联系语境 外部语境(背景、人品、文风等)

  特定的场合:墓前、葬仪

  特殊的身份:作悼词者、亲密战友

  特殊的感情:哀悼、赞颂

  (二)   讨论分析

  要求学生画出文中最能够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教师设想学生可能涉及的问题。

  (具体内容略,可参考旧教参,也可参考《中语参》2000、6,P62)

  三、布置作业 

第一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篇2

  【背景材料】

  一、   补充注释

  [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 1883 年 1 月,马克思带着严重的支气管炎病从英国南部的文特诺尔回到伦敦梅特兰公园路 41 号。这时并发的喉头炎使得他几乎不能吞咽。2 月间,肺部发生脓肿。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气管炎逐渐痊愈,吞咽食物也比较容易了,因此,死亡是意外地来临的。3 月“日下午两点多钟,恩格斯到马克思那里去,护理马克思的女仆海伦走上楼去看了一下,下来说,马克思处在半睡状态。她随即陪同恩格斯一起上楼去。当恩格斯走进马克思的卧室时,马克思已坐在自己的安乐椅上安详而毫无痛苦地长眠了(他的写字台上还放着《资本论》第三卷的第八次修改稿),这时隔海伦离开房间不过两分钟光景。

  第一段最末一句的破折号的作用:从语法意义方面看,它表示说话的暂时中断,后面的话对前面的作补充说明,同时意思起了转折。它的修辞作用是反映了思格斯内心情感上的矛盾和巨大悲痛,他希望马克思是真正的,暂时的,像往常一样地“安静地睡着”,而不希望、不愿意想到并且说出“永远地睡着了”的话,但却又不能不说出这样的话。这个破折号起到了“潜台词”的作用。

  [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写给他和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左尔格的信里指出:“人类却失去了一个头脑,而且是它在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头脑。无产阶级运动在沿着自己的道路继续前进,但是,法国人、俄国人、美国人、德国人在紧要关头都自然地去请教的中心点没有了,他们过去每次都从这里得到只有天才和造诣极深的人才能作出的明确而无可反驳的忠告。”

  [有机界] 指具有生命及各种生活机能而为若干部分或要素合成的自然物体的生物界。

  [历史科学] 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与自然科学相对的社会科学而言,与平常所说的“历史”不同。恩格斯说:“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 指英国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他们“研究经济制度的时候奠定了劳动价值的基础”。但由于他们的资产阶级局限性,不可能从根本上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而把资本主义看成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制度。   

  [社会主义批评家] 指空想社会主义者,如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英国的欧文等。他们抨击资本主义制度,但未能彻底揭开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找不到真正的出路。

  [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 1847 年 8 月,马克思在布鲁塞尔领导成立了“共产主义者同盟’布鲁塞尔支部和区部,并担任支部主席和区部委员;1847 年 8 月底他和思格斯一起组织了布鲁塞尔“德国工人协会”;1848 年 3 月“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在巴黎成立,马克思当选为主席;1849 年 8 至 9 月,马克思在伦敦和以前的伦敦中央委员会一些委员重新组织了“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1850 年 1 至 2 月,马克思在伦敦和恩格斯一起领导“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着手对同盟进行改组。

  [保守派] 这里指资产阶级中代表大垄断资产阶级和大地主贵族利益的派别,政治上极端反动。

  [极端民主派] 指资产阶级中代表中小资产骱级利益的派别。这种人钻进工人阶级运动中,总是代表机会主义路线。

  二、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   

  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1818 年 5 月 5 日生于普鲁土(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市。1843 年迁居法国巴黎。中学毕业后,先后入波恩大学,柏林大学研究法学,历史和哲学。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动。当时的世界历史情况是: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发展到了最高阶段,英法两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1848 年法国巴黎无产阶级的起义震动了整个欧洲。就在这样的历史时代,1844 年 9 月,马克思和思格斯在巴黎相见(恩格斯于 1820 年生于普鲁土莱茵省的巴门城)。从此“这两位朋友的毕生工作,就成了他们的共同事业”。他们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1846 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7 年,他们参加共产主义者同盟,共同草拟了该同盟的纲领,即《共产党宣言》。1864 年,马克思在伦敦创建了国际工人协会(在第二国际成立后才称第一国际),奠定了工人国际组织的基础。 

  从 1870 年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住在伦敦,“他们两人始终过着壳满紧张工作的共同的精神生活”。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他的最伟大的著作《资本论》就是这方面研究的结晶;作为马克思完成伟大事业的终身战友的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以后,出色地完成了《资本论》第二、三卷的整理出版工作,卓越地领导了国际工人运动,直至.1895 年 8 月 5 日因病逝世。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在马克思之后,“思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

  三、马克思的墓地

  海格特公墓是伦敦北郊著名的墓地。英国文豪狄更斯的纪念碑,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和女文学家埃利奥特的墓都在那里。最闻名的还是马克思的墓。

  马克思逝世后三天,一八八三年三月十七日,恩格斯在这里主持了葬礼,将马克思同一八八一年十二月逝世的燕妮葬在一起。那时的墓很平常,碑文也很简单,仅有他们的姓名和生卒日期。墓地的位置也不是很好。

  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马克思的墓地被迁移到离原墓左后方约六十至七十米处一个较好的位置。马克思夫妇以及后来跟他们埋在一起的外孙哈里·朗格、他们家的保姆海伦娜·德缪思,都被重新安葬。此外还把原来不跟他们埋在一起的小女儿埃莉诺也迁葬在一块。所以现在的马克思墓共合葬着五个人。在原墓的位置上,仍保留一块石板,上面刻的文字说明,前述四人原曾埋在这里,于何年何月何日迁葬等。可以明显看出,这块石板是曾被人破坏过又补好的。一九五六年三月十四日,马克思逝世七十三周年时,由英国共产党发起修建的马克思纪念碑落成。

  我先后三次瞻仰马克思墓。第一次在去年十月。第二次是同年十二月,钱伯斯博士陪我同往,当时不知道冬季下午四时停止开放,我们四点刚过到达,吃了闭门羹。第三次是今年一月二十八日。

  马克思墓和纪念碑的头像,在我的心目中,是马克思一生所建树的光辉业绩的形象总结。站在这里,我很自然地想起了恩格斯一八八三年三月十七日的著名墓前演说。恩格斯用十分精练的语言,对马克思的划时代的两大理论贡献、对他创立第一国际等革命实践活动,作了高度的科学的评价,并指出他的英名和著作将永垂不朽。所以,马克思墓实际上有两块墓碑,一块是看得见的,碑文很简单;一块是放在人们心灵上的,看不见的,碑文就是恩格斯的演说。这两块墓碑相比,后者也许是更重要的。

  【示范教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在初中学习过的议论文写作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弄清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2.初步了解演讲辞的写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

  寻找并借助承递性的词句和过渡句段,明了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德育渗透目标

  了解马克思一生的伟大成就,学习他为全人类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不息的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本文教学重点是全文的结构层次,通过寻找承递性的词句和过渡性句段,把握全文结构特点。   

  本文难点是分析“讲话”所循的思路,理解其层次结构,弄懂各部分、各层次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采用讨论法解决。

  本文教学疑点是某些结构复杂、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采用练习与点拨相结合的方法予以突破。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课题简介,检查预习,讲读第一、二部分。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题简介: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加点部分板书,下同)这篇著名的马列主义文献是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写的。

  马克思于 1818 年 5 月 5 日诞生在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一个律师的家里。1844 年,马克思在巴黎认识了恩格斯,从此,“这两位朋友的毕生工作,就成了他们的共同事业”。1883 年 3 月 14 日,马克思——这位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心脏停止了跳动。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亲人们为马克思举行了葬礼。葬礼简朴、庄严,参加人数不多,但他们身后却站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安葬这位伟人的时候,与他一生并肩战斗的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一篇极其重要的讲话。他满怀无产阶级革命深情,论述了马克思对全人类、对全世界无产者所作出的丰功伟绩,赞颂了马克思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终身的崇高精神,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沉痛悼念。

  二、让学生默读全文,要求按悼词要点,述其哀、赞其功、颂其德,把课文划分为三大部分。

  三、讲读第一部分(第 1、2 自然段)

  导读设计:要求学生研读第一、二两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依次抽出第一自然段中下列词语:“下午两点三刻”,“最”、      “还”、“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同时依次撤换第一、二两自然段中的下列词语:第一自然段中的“停止思想”,换成“的心脏停止跳动”,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个“对于”换成    “和”,“不可估量”换成“巨大”,“空白”换成“严重情况”。抄在小黑板上(或用幻灯片)出示给学生,要求学生对照课文,仔细思考,逐一说明删去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用来替代的词语为什么不能替代?

  参考答案:

  “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影响,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

  “最”:选用这个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思想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作用。

  “还”:流露出未能在马克思临终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和对于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与深重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

  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的头脑。

  第二自然段不用“和”,而并列用两个“对于”,从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研究社会科学的成就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总领起后文的内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

  第二自然段两句话总领起后文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颂,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连同第一自然段,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

  板书:述其哀

  指导朗读第一部分: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深沉的哀悼情调。语速:低沉、缓慢。先由学生各自朗读,然后指名朗读,酌情指导。

  四、讲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第 3—6 自然段)。

  导读设计:

  研读第 3—6 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即”“事实”,对不对?为什么?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2.“不仅如此”的“此”指代什么?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里的“还”起了什么作用?发现这个“特殊的运动规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3.“两个发现”指代什么?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参考答案: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不仅仅指“事实”,因为“即”不仅管到“事实”,而且管到由“事实”导引出的结论。

  这里的“事实”是指“吃、喝、住、穿”与“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谁是“首先”,谁是“然后”的客观顺序,它规定了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即如果没有农民种地,工人盖房、织布,人们就根本无法进行学习和从事政治、宗教等活动。“所以”标明由这个“简单事实”导引出以下的结论:要解决“吃、喝、住、穿”,首先就要进行“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在这个生产中,人们就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这个生产关系标志着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就是“基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都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仅是指“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而且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这个顺序在过去却是“做得相反”的。

  2.“不仅如此”的“此”指代“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个“还”在这儿表明围绕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个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这就是剩余价值(见注)规律。这个特殊规律的发现,使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行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3.“两个发现”是指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点”与“面”和“详”与“略”的关系。这里“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肤浅”的,都有“独到的发现”,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之广、成绩之大,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小结:三个段落,围绕马克思的科学理论环环紧扣,层层推进,高度精确地概括了这个方面的丰功伟绩。

  板书:赞其功(一)

  指导学生朗读第二部分第一层,理解其内容的丰富、深刻地体会其语言的概括和精当。

  五、布置作业 :

  表情朗读练习二中的四个句子,并按要求解答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复习前课内容,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和第三部分,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课内容

  1.提问: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理论上有哪些伟大建树?

  2.检查作业 。

  二、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第 6、7 自然段)

  导读设计:研读第 6、7 段,完成下列练习。

  1.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其中“这”指代什么?“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2.“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既承上又启下?为什么?

  3.第七段第二句中的判断谓语“是”的主语是什么?宾语是什么?这一句中“第一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

  4.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但这“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对比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有着更为光辉的革命实践。这里的“主要的”、“首先”,表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2.这个过渡句是既承上又启下。“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的事实更印证着他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3.“是”的主语是“使命”,宾语是两个“参加……事业”(动宾短语)。“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报、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以战斗的风貌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政治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为的阶级。

  4.马克思之所以能创立科学的革命理论,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亿万奴隶摧毁旧世界和创立新世界的伟大革命实践。革命实践是创立理论的基础。伟大的革命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和推动着伟大的革命实践。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又是同样伟大的科学家。

  板书:赞其功(二)

  三、讲读第三部分(第 8、9 自然段)。

  导读设计;研读 8、9 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其中“这样”指代什么?两个“最”体现在什么地方?马克思对此抱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

  2.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3.“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为什么说“可能”?

  4.“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这样”是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拂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

  2.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这个对照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3.“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

  4.恩格思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板书:颂其德(三)

  四、要求学生复看第二部分,找出段与段之间的关联词语,说说它们在围绕中心展开论述方面所起的作用,结合完成练习题一、三。

  五、指导学生表情朗读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

  总结、扩展

  分析文章的结构离不开对逻辑段的概括,而概括每段的大意又离不开对段内句间关系的分析,如分清解释和被解释关系,注意转折、因果关系复句等,当然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样离不开对关键词语的理解。

  悼词作为讲演辞的一种,具有讲演辞的特点:

  1.内容要有针对性,中心要十分突出。

  2.感情要深挚,语言要通俗形象。

  3.结构上通常要开门见山提出全篇讲话的主题,以便听众抓住要领,然后围绕主题,或逐层深入,或分成几个方面来谈。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在每一层次或每一方面的开头处,往往要先说明要点,结尾再加以重申,以使听众始终不偏离讲话主题,能对全篇讲话有个清晰的感受。

  (五)布置作业 

  1.课后思考和练习三、四

  2.课外阅读列宁文章《卡尔·马克思》。

  附:板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停止思想,不可估量,空白……述其哀

  发现了……

  还发现了……                    卓越的理论贡献

  ……都有独到的发现                                    赞其功                  

  参加……参加……毕生使命        光辉的革命实践

  斗争、宣传、组织

  敌人嫉恨、诬蔑、诽谤、诅咒      崇高的革命品质:颂其德

  人民敬意、爱戴、悼念

  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

第一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马克思对人类的伟大贡献,学习他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鞠躬尽瘁的崇高革命精神。

  2.揣摩重要的语句,结合语境辨析、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理解其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结合语境,联系时代背景,揣摩重要的语段和词语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贯穿全篇的深沉、含蓄的感情。

  教具准备

  录音机、打印好的“补充材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翻开课前彩页看“马克思”“恩格斯”像,马克思的墓志铭是这么一句话“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慢慢读,让学生记下),今天,咱们一起来看看马克思是怎样解释世界、改造世界的。(翻开课文)

  二、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1.自读方法指导: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荷塘月色》和《拿来主义》两篇课文,初步掌握了在一定语境中揣摩语言,对语言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品味的技能。今天,我们学习这篇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悼词,要求大家在初步理解马克思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两方面的伟大贡献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揣摩其深层含义及表达作用,进而理解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沉含蓄的感情。

  补充材料(每生1份)

  (1)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

  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诞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一个律师的家里,青年的马克思就有着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并付诸行动,因而他受到反动政府的迫害,长期流亡在外。1844年,马克思在巴黎认识了恩格斯,共同的信仰使彼此把对方看得比自己都重要,马克思长期的流亡,生活很苦,常常靠典当,有时竟然连买邮票的钱都没有,但他仍然顽强地进行他的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动。恩格斯为了维持马克思的生活,他宁愿经营自己十分厌恶的商业,把挣来的钱源源不断地寄给马克思,他不但在生活上帮助马克思,在事业上,他们更是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他们同住伦敦时,每天下午,恩格斯总到马克思家里去,一连几个钟头,讨论各种问题;分开后,几乎每天通信,彼此交换对政治事件的意见和研究工作的成果。他们之间的关怀还表现在时时刻刻设法给予对方以帮助,都为对方在事业上的成就感到骄傲。马克思答应给一家英文报纸写通讯稿时,还没有精通英文,恩格斯就帮他翻译,必要时甚至代他写。恩格斯从事著述的时候,马克思也往往放下自己的工作,编写其中的某些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建立起了伟大的友谊,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正如列宁所说的“古老的传说中有各种各样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后来的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时由两位学者和战友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2)与课文有关的内容

  马克思临逝世前的一段时间内几乎一直处于病危状态,已经丧失了工作能力。3月14日中午,恩格斯来的时候……马克思正似睡非睡,两分钟后,他就坐在安乐椅上长眠不醒了。马克思逝世后的第二天,恩格斯在一封信中这样写道:“医术或许还能保证他勉强拖几年,无能为力地活着,不是很快地死去,……但是,这是我们的马克思绝不能忍受的。眼前摆着许多未完成的工作……这样活着,对他来说,比安然地死去还要痛苦一千倍,……不能眼看着这个伟大的天才像废人一样勉强活着,去给医学争光,去受他健壮时经常予以痛击的庸人们的嘲笑……”这段话生动地体现了恩格斯的革命的彻底的唯物主义生死观和他对自己亲密战友马克思的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活着就要工作和战斗,丧失了这种能力而活着,他的精神痛苦是难以忍受的。恩格斯深知他这种极其宝贵的性格,所以,在马克思逝世前这段时间里,恩格斯每天都“怀着极度恐惧的心情”去探望他。虽然马克思的逝世对生者来说是可怕的不幸,但为死者着想,作者认为马克思安详地死要比无能为力地活着好得多。

  1883年3月17日,卡尔·马克思被安葬在海格特公墓,与燕妮·冯·威斯特伦合葬在一起。   

  2.了解语境:悼词特定的环境,庄严的葬仪,特定的场合:马克思墓前。(教师导引)作者身在公墓,直面战友的墓穴,亲临庄严的葬仪,以特殊的身份发表讲话,因而,文章字字句句都饱含了对马克思的特殊感情(即沉痛的悼念,热烈的赞颂)。

  3.听配有哀乐的课文录音,要求学生画出文中表达作者这些情感的字、词、句、段。

  4.分组讨论交流,每组推荐一人发言。(提示:参考所给材料,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三、教师设想学生可能涉及的内容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繁芜丛杂——多而复杂,无条理。

  浅尝辄止——本意指略微尝一下就停止,文中指(学识)浅,(理解)不深。

  豁然开朗——形容思路或前途忽然开朗或明朗。

  忌恨——因忌妒而愤恨。

  2.课文第1段为什么要详细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为什么用“停止了思想”“永远地睡着了”,而不用“去世”“与世长辞”等词语?

  明确:详细交代时间,一是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二是强调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永远不忘的时刻;三是表明马克思生命的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是十分宝贵的,饱含着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赞扬。因为马克思是个思想家,用“停止思想”最为准确。而“去世了”则显得一般化,“与世长辞”不合演说辞的语体色彩。恩格斯用“停止了思想”“永远睡着了”突出了这位伟人与世长辞从容、安详的情景,修辞上叫讳饰。本段的破折号一是表示停顿,表明不想说出又不得不说出的矛盾;二是解释,二者交织表达了复杂的感情。

  3.理解课文第2段在全文中的作用,理解“不可估量的损失”“空白”“不久”等词语。

  明确:两个“对于”高度概括了马克思实践与理论方面的卓越贡献。是全篇的纲。“空白”“不久”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上强调了损失的“不可估量”,突出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巨大,从而高度赞扬了马克思的贡献之大。

  4.抓关键词语揣摩语言。文章中的过度性语句及指代性词(4、5、6、7、8段的首句)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以唤起人们的无限景仰。

  5.课文第7段中“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第8段中“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加点词语顺序可否调换?

  明确:不能。“满腔热情”表明马克思斗争的高度热情,“坚忍不拔”表明马克思斗争的坚强意志,“卓有成效”则表明马克思斗争的成绩卓著。前两者表现了马克思伟大地革命情操,后者表现了马克思辉煌的革命成果“尊敬、爱戴和悼念”则表现了感情的层进,更不能调换。咀嚼这些词语,更能品味出作者真挚而丰富的感情。

  四、在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启发的基础上明确

  恩格斯和马克思的感情十分深厚,但叙述马克思逝世时并没有过多地渲染他悲痛的心情,因为,悼词的主要目的是评述马克思的思想和事业 ,以便教育和鼓舞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所以,对马克思的热烈的赞颂,才是悼词的主要内容。

  五、朗读课文,进而理清文章结构(见课后板书)

  六、小结

  这篇悼词,极其简洁地论述了马克思一生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不仅令人信服,而且令人感动。令人信服,是因为文章列举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功绩,他的业绩是客观存在的,是无可争辩的。令人感动,是因为文章在说理过程中,运用了适当的描写性语言,从而打动读者。这种在特定场合、特定环境下、特定身份的讲话,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沉痛悼念和热烈赞颂。

  七、布置作业 

  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了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致使许杏虎、朱颖、邵云环3名记者遇难,20多位使馆工作人员受伤。美国的这一卑劣行径激起了中国人民乃至世界各国人民的强烈谴责和愤怒声讨。美国在国际上打着“人道主义”旗号,却在世界各国推行“霸权主义”。

  请根据上面材料写一篇简短的演讲辞,并在班上进行讲演,字数在400字左右。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第一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