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文言文复习

文言文复习

陌上烟雨 点赞 分享
文言文复习

微信扫码分享

文言文复习(精选15篇)

文言文复习 篇1

  教学类型:复习课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引语:

  同学们,大家知道,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块奇葩。那里有岳阳楼的壮美,有小石潭的幽静,有桃花源的迷人,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更有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执着。几乎每一课都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言文,共同感受这份独特的美吧。

  提到文言文,我们就要着眼于中考,中考文言文试题,一般取材于课内,尤其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基本篇目。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文言文内容分析与名句默写等。考查的形式一般分为单项考查和综合考查两种。本节课,我们就前两项内容做一次复习。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项文言实词。

  第一课时

  一、文言实词辨析 (板书)

  1.通假字辨析。(板书)

  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中的“止”通“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

  还如:A.甚矣,汝之不

  B.河曲智叟以应

  C.寡助之至,亲戚

  A项中的“惠”通“慧”,B项中的“亡”通“无”,C项中的“畔”通“叛”。

  复习通假字时的一个重点就是对它的解释。通假字的解释有一定的格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老师把这种格式说出来呢?

  学生答(略)

  教师总结……很好,下面请大家根据这种格式来分析几道题,分析出来的请直接起立回答。

  (出示题目)

  【练习】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一厝朔东

  ③ 百废具兴 ④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⑤将军身被坚执锐 ⑥为天下唱

  学生回答,教师给予鼓励。

  师:除了以上所举的几个例子之外,哪位同学能再列举出几个你所熟悉的通假字?请举手。

  (教师提问)……

  教师点拨:

  【复习方法】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课下注释中有解释,复习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分册集中整理,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2.接下来请同学们讨论这样一个例子,注意例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请一个同学先翻译这个句子,然后教师总结)从这个句子中可以看出 “妻子”“绝境”两个词都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妻子”在文中是两个词,指“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中则是一个词,仅指“丈夫的配偶”;“绝境”文中指“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没有出路的境地”。

  像这些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词就是古今异义词。(板书:古今异义词)

  这类词是考察的重点,也是我们容易失误的地方。下面请同学们做练习。

  【练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词义的区别:

  ①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②明年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 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

  (老师与学生共同分析)

  师:以上只是文言文里古今异义词的一小部分。除去这些,哪位同学能再举出几个古今异义的词呢?请想到的举手回答。

  (学生答略)

  教师给予肯定。

  教师指导复习方法:好,大家回答的很好。其实,教材中这类词大部分都有注释,在以后的复习中,我们可以像复习通假字一样进行集中整理,但如果一个一个去找,可能太麻烦(啦),我建议大家在复习中要进行合作:三个人一组分年级整理,最后再汇总,这样能很好的发挥集体的优势,做的更好一些。

  3.下面请同学们再看一道题。

  【例题】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

  ①满铁范为一板,持火炀之

  ②更互用之,瞬息可

  师生共同分析:。①句中的“就”是“接近、靠近”的意思,②句中的“就”是“完成”的意思。同样是“就”字,但意思却大不一样。象这样的词就是一词多义(板书:一次多义)

  师:在文言文里面,一次多义主要以单音词为主,做这一类题时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意思来分析。

  请同学们在合作讨论的基础上做下面的练习,做完后请举手回答。

  【练习】解释下面各组中加点词语,体会它们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区别。

  ①今以蒋氏之/此则岳阳楼之大

  ②既克,公问其/广数言欲亡

  ③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不可彻

  ④广故数言欲/此诚危急存之秋也

  学生回答略

  教师点拨:【复习方法】复习过程中①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做好笔记,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②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并能在阅读中加以运用。

  4.文言实词里我们要复习的第四个知识点是词类活用辨析。

  (板书)词类活用辨析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种用法的词临时作另一种用法。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原本是名词,这里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打洞”。再请看下面几道例题:

  【例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将军身被 ②君将哀而之乎

  这两道题考查对词类活用的辨析。①句中的“坚、锐”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坚”指坚固的铠甲,“锐”指锐利的兵器。;②句中的“生”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活下去”;下面我们相互讨论再做几道这样的题。

  【练习】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并说明其活用情况。

  ①民不以封疆之界 ②其一坐于前

  ③必先其心志,其筋骨 ④殚其地之,竭其庐之

  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⑥公将

  师生讨论分析……

  教师总结:【复习方法】辨析词类活用的前提是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文言词语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确定其活用的方式。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在复习时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句并认真分析、体会。

  以上是文言实词的一些用法,接下来我们复习文言虚词的有关内容。

  (板书:文言虚词辨析)

  二、文言虚词辨析

  文言虚词的数量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也比较复杂。在中考试题中,文言虚词一般不作为测试重点,只要求考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进行区别,以有助于理解文言语句。

  如【例题】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虽我之死

  B.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C.而乡邻之生日蹙

  D.殚其地之出

  这道题要求将“之”的用法区别开来。“之”有时做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B、C、D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有时做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只补充音节,A句中的“之”就是语气助词。

  【练习】区别下列各组中加点文言虚词的用法。

  ①苛政猛虎也 战长勺 积今六十岁矣

  ②一犬坐于前 一狼洞

  ③属予作文记之 然得而腊之为饵

  ④学不思则罔 学时习之 两狼之并驱如故

  请学生进行解释。

  教师总结:【复习方法】①掌握常用虚词“之、其、而、然、则、乃、以、于、且、者、乎”等的一般用法。②通过比较分析,体会文言虚词的作用。③为常用虚词的每一种用法列举两、三个典型例句。

  同学们,文言文的复习是要求我们从基础知识抓起,做好知识的积累。本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节课我们要进行“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和“名句分析默写”的复习,请同学们下去后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对下一节课的内容做好预习。谢谢大家!

  第二课时

  三、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

  1.文言句式理解。

  文言文中有些与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不同的句式,掌握这些特殊的句式,有助于对文言语句的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等。

  【例题】选出属于被动句的一项。

  A.菊,花之隐逸者也 B.士卒多为用者

  C.甚矣,汝之不惠 D.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这道题考查辨析文言句式。其中A项是判断句,C项是谓语前置句,D项是定语后置句,只有B项是被动句(“为”表被动)。

  【复习方法】①掌握特殊句式的特点,特别是其标志性词语。②选择部分典型的例句认真分析、体会,掌握特殊句式的基本翻译方法。

  【练习】从下面的语句中找出判断句和被动句。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③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④屠惧,投以骨

  ⑤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⑥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⑦苛政猛于虎也 ⑧见渔人,乃大惊

  ⑨刿曰:“何以战?” ⑩君将哀而生之乎

  2.文言语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一般是中考的必考内容,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②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③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例题】翻译下面一句文言文。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译文:

  这道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其中的“曩、吾、今、室”等词语需要用“从前、我、现在、家”等词语替换,“祖、居”等词语需要补充为双音词,后半句语序上也应作调整。正确的译文是:“从前与我祖父住在这里的,现在他们中十家剩下不到一家了。”

  【复习方法】①选择部分文言语段,运用上面讲到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练习,特别要注意那些需要补充和调整的地方。②每段文字翻译之后,要与原文认真核对一遍,看看意思是否完整、准确,语言是否通顺、规范,如有不妥,再斟酌修改。

  【练习】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①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②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⑤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四、文意分析和语句默写

  阅读文言文,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还应该能够对文意进行简单的分析,以便于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观点和表达方式。另外,教材里的文言文大多是传统名篇,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应该熟读背诵并能够默写。这也是提高文言文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

  【例题】根据《岳阳楼记》中“嗟夫!……吾谁与归”一段,回答以下问题:

  ①“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是指 ,“退”是指 。

  ②写出这段文字中被千古传诵的名句: , 。

  这道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分析和名句的背诵默写。因为是要求背诵的课文,所以题目中只指出了语段的起止文字,这就要求考生根据记忆回答问题。其中第①题要求分析“进”和“退”的指代内容,只要对原文熟悉并能正确理解,就可以用原文语句回答,“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第②题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复习方法】①注意从整体上理解把握文章的内容和观点。②注意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和前后句之间的联系。③认真分析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所表达的意思。

  【练习】根据《愚公移山》中“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河曲智叟亡以应”一段,回答以下问题:

  ①选出对这段文字分析错误的一项。

  A.这段文字写的是愚公对智叟错误观点的驳斥。

  B.开头一句中的“笑”,写出了智叟自作聪明的神态。

  C.“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的“长息”,写出了愚公因移山艰难而愁苦的样子。

  D.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

  ②根据原文填空。

  虽我之死,________;子又生孙,孙又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教师总结:

  中考试题中对文言文的考查,除以上几个方面外,有时还涉及一部分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在此就不作详细分析了。根据中考改革的精神,对文言文的考查形式,正逐步由单项考查向综合考查过渡。也就是说,单项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正逐步减少(特别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单项考查),取而代之的是文言文综合阅读试题(考查的知识能力点没有大的变化)。从真正提高文言文学习水平和复习备考和谐统一的角度看,文言文复习遵循上面谈到的复习方法和复习内容就可以了。

文言文复习 篇2

  文言基础知识复习1(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

  一给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加点,并在括号中解释这个词的意思

  名词作状语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            )(           )

  2天下云集响应(               )(              )

  3赢粮而景从 (               )

  4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             )

  5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        )(        )

  6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

  7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8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

  9吾得兄事之       (       )     

  10常以身翼沛公      (        )   

  11道芷阳间行          (          )  

  12头发上指              (        ) 

  1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        )

  名词作动词

  1序八州而朝同列(        )  

  2履至尊而制六合(      )

  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             )

  4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

  5沛公军霸上               (       )

  6沛公欲王关中      (     )

  7籍吏民       (     )

  8范增数目项王     (      )

  9刑人如恐不胜     (       )

  10道芷阳间行      (     )

  11辇来于秦    (        )

  形容词作动词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      )(       )

  2素善留侯张良(           )

  形容词做名词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

  2此其志不在小    (    )

  3沛公今事有急  (        )

  使动用法

  1约从离衡 (      )

  2序八州而朝同列(       )

  3外连横而斗诸侯(       )         

  4却匈奴七百余里(         )

  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        )    

  6流血漂橹 (        )

  7会盟而谋弱秦(        )              

  8以愚黔首(      )

  9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

  10臣活之   (      )

  1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         )

  13拔剑撞而破之 (       )

  意动用法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           )

  2吾从而师之(       )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

  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5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       )(        )(         )

  6驼业种树(        )

  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则思知止以安人。

  B则思正身以黜恶 

  C眄庭柯以怡颜

  D名我固当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乐琴书以消忧

  B或棹孤舟

  C六王毕,四海一

  D则思江海下百川

  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非有能硕茂之   

  B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C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D早实以蕃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看看这个字的意思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1因河为池(          )   2赢粮而景从(         )

  3山东豪俊并起(         ) 4流血漂橹(         )

  5九国之师(       )       6亡去不义(         )

  7约为婚姻(        )     8所以遣将守关者(      )

  9古之学者(        )     10小学而大遗(       )

  11师不必贤于弟子(      )12无长无少(       )

  13直走咸阳(      )      14而望幸焉(      )

  15可怜焦土(        )   16勾心斗角(        )

  17几千万落(      )     18韩魏之经营(     )

  19气候不齐(       )     20必固其根本(        )

文言文复习 篇3

  第一编  第一部分  必修一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与现代汉语最接近的一项是      (  )

  a.诸郎中执兵       b.秋毫不敢有所近

  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解析】 古今义都是指鸟兽在秋天初生的细毛,比喻细小的东西。a.“郎中”,古义指宫廷的侍卫;今义为〈方〉中医医生。c.“穷困”,古义指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指生活贫穷,经济困难。d.“行李”,古义指出使的人;今义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答案】 b

  2.下列句中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以乱易整,不武   武:符合武德

  b.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提:击,投击

  c.竖子不足与谋  竖子:不肖之子

  d.越国以鄙远  鄙:边邑,句中用作动词,把……当做边邑

  【解析】 c.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文中指项羽。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解析】 d.地位低下,卑贱。a、b、c三项义为“如果不是,如果没有”。

  【答案】 d

  4.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①吾其还也②君知其难也

  c.①荆轲和而歌②泉涓涓而始流

  d.①若属皆且为所虏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解析】 c.两个“而”均为表修饰关系的连词。a.①句末语气词,不译;②疑问代词,哪里。b.①语气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②代词,代“这件事”。d.①介词,表被动;②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里。

  【答案】 c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c.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d.不如因善遇之

  【解析】 a项“因”释为“依靠”,其他三项中的“因”均释为“趁机”。

  【答案】 a

  6.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

  a.道芷阳间行        b.使使以闻大王

  c.令将军与臣有郤     d.太子迟之

  【解析】 a项“道”名词作动词,“取道”;“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b项“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d项“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认为……迟”。

  【答案】 c

  7.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c.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d.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解析】 c项与例句均为状语后置句。a项为定语后置句;b项为被动句;d项为判断句。

  【答案】 c

  二、默写翻译

  8.名句默写。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唯君图之。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其还也。

  (3)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______________!”

  (4)良曰:“甚急!________________,其意常在沛公也。”

  (5)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______________。如今人方为刀俎,__________,何辞为?”

  (6)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________________,天下皆叛之。

  【答案】 (1)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 (2)失其所与 不知 以乱易整 不武 (3)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4)今者项庄拔剑舞 (5)大礼不辞小让 我为鱼肉 (6)刑人如恐不胜

  9.典句翻译。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

  (2)太子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

  (3)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捉威逼你(订立盟约),一定要得到契约来回报太子啊。

  (4)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就可以占领秦地而称王了。

  三、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楚救陈,军于城父        军:驻军,驻扎

  b.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疾:弊病,弊端

  c.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使:让

  d.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病:忧虑,担心

  【解析】 c.使:假如,如果。

  【答案】 c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乃设九宾礼于廷

  b.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c.譬使仁者而必信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

  d.纲而纪之,统而理之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解析】 b.动词,认为/介词,凭借;c.顺承连词,就/转折连词,却;d.代词,指代“道”/助词,的。

  【答案】 a

  12.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孔子被困陈蔡的窘况的一组是   (  )[来源:学①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②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③不得行,绝粮 ④从者病,莫能兴 ⑤君子亦有穷乎 ⑥弟子有愠心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③④⑥        d.②⑤⑥

  【解析】 ①是说陈蔡大夫派人围困孔子,还没有谈及“窘况”;②是说孔子遭围困却依然讲诵弦歌不断,表明他的乐观;⑤只是子路的问话。

  【答案】 c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国、蔡国的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孔子的心意,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人手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b.孔子一行被困在野外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变而不惊,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c.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人家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能显示出君子的修养。颜回的回答,做到审时知世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

  d.孔子与三个弟子的对话,反映了人物各自的性格和行为特征。子路的小心谨慎、讲求务实,子贡的坦诚直率、敢于质疑,颜回的信念坚定、能言善辩,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解析】 “子路”和“子贡”位置颠倒了,应该是“子路的坦诚直率,敢于质疑,子贡的小心谨慎、讲求务实”。

  【答案】 d

  1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被楚国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大夫就危险了。

  (2)(如果)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很修明却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

  【参考译文】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打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交界的地方,楚昭王就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谋划说:“孔子是个贤能的人,他所讥刺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滞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他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被楚国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调发人手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都站不起来了。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毫不间断。子路很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窘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安于困厄,但小人困窘就胡作非为了。”

  子贡怒气发作。孔子说:“赐啊,你认为我是个博闻强识的人吗?”

  子贡说:“是。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啊。我是用一种思想贯穿于全部学说的。”

  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恨之心,就召见子路而询问道:“《诗》中说‘既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也许是我们还不够仁爱吧!所以人家不信任我们。也许是我们还没有达到智吧!所以人家不让我们通行。”孔子说:“有这些原因吗?仲由,(我打比方给你听),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之死)呢?假如智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剖心的事)呢?”

  子路出去,子贡进来相见。孔子说:“赐啊,《诗》中说‘既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 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它,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为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要求被世人容纳。赐,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

  子贡出去,颜回进来相见。孔子说:“回啊,《诗》中说‘既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此,老师推广并实行它,不被容纳怕什么?正是不被容纳,才显出君子本色!(如果)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很修明却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怕什么?正是不被容纳,才显出君子本色!”孔子高兴地笑道:“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

  于是孔子派子贡到楚国去(求救)。楚昭王派兵迎接孔子,这样孔子得以脱身。

文言文复习 篇4

  十堰东风教育集团第七中学   胡建芳

  今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文言文试题比例加大 ,从样题的分数分布A卷中占27分,其中15分的文言诗文的默写,12分的课本内文言文的阅读 理解,B卷中12分一篇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文言文考察所占分值为语文全卷的21.25%。这种变化无疑是为了学生升入高一级中学后,能较快适应高中的学习。因此如何抓好文言文复习和教学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中考的语文成绩,而且也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依据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语文新课程标准7—9年级》对文言文教学和评价的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因此在文言文复习和教学中要紧扣教材,立足学生文言知识的掌握和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形成。

  初中阶段特别是作为毕业考试的课内文言文的篇目是有限的,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认真复习,尤其是精品段落要逐章逐节的过一遍:要能理解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一般用法,正确把握文言语句在文中的意思,了解作者观点态度,理解文章内容,确保A卷不失分。同时在课内复习中有意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重点是 一词多义、古今有差异的词、通假字;关注最常见的12个文言虚词。

  由于B卷考核的语段来自课外,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和复习的过程中,交给学生一点解读文言文的方法及技巧。如:

  一、最常用的翻译方法——古文今译六字法:对译法、增删法、移位法、保留法、替换法、意译法,简括为“对、增、移、留、换、意”六字。

  对译法:就是用现代汉语中对等的词去对换被译的文言词。如“野芳发而幽香”,可译为“野花开散发出清幽的香味”。

  增删法:就是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变成双音节词。如“齐师伐我”,可译为“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对少数没有相当的词表示的文言虚词可以不译或删去。“夫环而攻之”中的“夫”在译文时可以删去。

  移位法:对一些与现代汉语句式结构不相同的文言句子,在译文时应换成现代汉语的语序加以调整。如“何陋之有”,是“有何陋”;又如“战于长勺”,应按照“于长勺战”的语序来翻译。

  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国号、帝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不必另作翻译。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庆历四年春”“滕子京”“巴陵”可照录不译。

  替换法:对少数文言词语所表示的意义,在译文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如“吾欲之南海”中的“吾”替换为“我”,“之”替换为“去”,全句应译为“我想要去南海”。

  意译法:对少数文词不能紧扣原文逐字逐句翻译的,要能在理解句子大概意义的前提下,找出相近的含义加以表示。如“鸢飞戾天者,望峰叹心”,直译为“鸢飞到天上,看到山峰,就会平息那心”,意译为“那些追逐名利想要飞黄腾达的人,远远望见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那些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两相比较联系上下文意义,显然意译要比直译更准确。又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倘直译则为“不因为外物的变化而高兴,不因为自己的得失而悲伤”显然不符合语境,此处作者采用的是互文,因此要译为“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

  二、正确解释文言实词的技巧

  1、由字形、字音推求字义

  由象形、会意、指示三种造字法造出的汉字,其字义均和字形有关,这些字占了汉字的绝大部分,分析其字形结构,能帮助我们准确的理解词义。

  如“日”构成的汉字多于光和时间有关,据此可以推知《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日星隐曜”中的“景”和“曜”分别为“日光”和“光芒”。

  由于古汉语中存有大量的同音假借现象,我们在解释词义时就不能字字拘泥于本字本义的分析。当“疑于义者,以声求之”,这就是说一个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用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不妨从字音方面去考虑。

  如《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其中的“阙”若用本义解释为“宫阙”在此显然不通,从字音考虑与“缺”通假,意思就准确了。

  2、利用句子结构推断词义

  句式的整齐、语意的对应是汉语一大特点,文言文中表现尤为突出,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推知词义,进而准确地理解原文。

  如《捕蛇者说》“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竭”的含义是“使……竭”,即“尽”的意思,那么与其对应的“殚”的含义也可为“使……殚”,即“尽”的意思。

  3、利用词的构成推断词义

  在文言文里,结构相同的词语或者作同一句子成分的词,往往在意义上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的特点,利用这一特点,可以正确解释词语。

  如:“优柔寡断”,“优”对“寡”,“柔”对“断”,后面的“寡断”是“少果断”,那么前面的“优柔”就应该是“多柔和”。

  4、结合语境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给文言文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我们从具体的语言环境出发,根据上下文之间的联系作出准确的判断。

  如:《马说》“食之不能尽其材”和“一食尽粟一石”中的“食”在两个句中含义完全不同,前者为“喂养”的意思,后者为“吃”的意思。

  “策之不以其道”和“执策而临之”中的“策”,依据语言环境,前者为动词“驱使”的意思,后者文名词“鞭子”的意思。

  三、 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提示

  1、检索性筛选   它是根据命题人的要求,从书面材料中直接找出所需要的信息,如从文中找中心句、题旨句,找论点句,找文中的中心内容和材料,一般比较浅显,只要细心阅读认真筛选,就能把握。

  2、理解性筛选   它是以正确把握文章内容为目的的筛选,与前者相比,难度较大。关键是对所提供的材料要有一个透彻的理解,还要进行必要的联想、比较分析,才能做出正确选择。

  以上仅举三个例子加以说明。

  语文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的阅读贵在积累和体验,其次才是恰当的方法指导,希望全体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多阅读、多积累,并掌握正确的方法。

文言文复习 篇5

  第一编  第一部分  必修五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  )

  a.稔熟(rěn)   怅然(chànɡ)  熹微(xī)    流憩(qì)

  b.出岫(xiù)   田畴(chóu)    下榻(tà)    潦水(lǎo)

  c.睇眄(miǎn)   捧袂(jué)    多舛(chuǎn)   东隅(yú)

  d.泠然(línɡ)   坳堂(ào)    蓬蒿(hāo)    闵凶(mǐn)

  【解析】 c.捧袂(mèi)。

  【答案】 c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窈窕 盘桓 酒樽 欣欣向荣

  b.孤鹜 请缨 雕甍 良晨美景

  c.舂粮 逍遥 鲲鹏 扶摇直上[

  d.赝品 希冀 沐浴 茕茕孑立

  【解析】 b.良晨美景—良辰美景。

  【答案】 b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b.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c.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d.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解析】 a.“衡”通“横”;b.“销”通“消”;c.“冥”通“溟”。

  【答案】 d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

  a.襟三江而带五湖       b.烟光凝而暮山紫

  c.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d.悦亲戚之情话

  【解析】 a.“襟”“带”意动用法;c.“远”形容词用作名词;d.“悦”意动用法。

  【答案】 b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闻:使上闻[

  b.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则:或

  c.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疏:文章

  d.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生:维持

  【解析】 c.疏:撰写。

  【答案】 c

  6.对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

  a.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b.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雄伟的大州像雾一样涌起,杰出的人才像繁星一样活跃。

  c.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列子乘风)虽然免于步行,(可是)还是有所等待。

  d.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只有身子和影子互相安慰。

  【解析】 c.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列子乘风)虽然免于步行,(可是)还是有所依靠。

  【答案】 c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0题。

  宗悫,字元干,南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  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不富贵,即破我家矣。”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拒贼,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义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独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江夏王义恭为征北将军、南兖州刺史,悫随镇广陵。元嘉二十二年,伐林邑,悫自奋请行。义恭举悫有胆勇,乃除振武将军,为安西参军萧景宪军副,随交州刺史檀和之围区粟城。林邑遣将范毗沙达来救区粟,和之遣偏军拒之,为贼所败。又遣悫,悫乃分军为数道,偃旗潜进,讨破之,拔区粟,入象浦。林邑王范阳迈倾国来拒,以具装被象,前后无际,士卒不能当。  悫曰:“吾闻狮子威服百兽。”乃制其形,与象相御,象果惊奔,众因溃散,遂克林邑。收其异宝杂物,不可胜计。悫一无所取,衣栉萧然,文帝甚嘉之。

  二十年,孝武伐元凶,以悫为南中郎谘议参军,领中兵。孝武即位,以为左卫将军,封洮阳侯,功次柳元景。孝建中,累迁豫州刺史,监五州诸军事。先是,乡人庾业,家甚富豪,方丈之膳,以待宾客;而悫至,设以菜菹粟饭,谓客曰:“宗军人,惯啖粗食。”悫致饱而去。至是业为悫长史,带梁郡,悫待之甚厚,不以前事为嫌。

  大明三年,竟陵王诞据广陵反,悫表求赴讨,乘驿诣都,面受节度,上停舆慰勉。悫耸跃数十,左右顾盼,上壮之。及行,隶车骑大将军沈庆之。初,诞诳其众云:“宗悫助我。”及悫至,跃马绕城呼曰:“我宗悫也!”事平,入为左卫将军。五年,从猎堕马,脚折不堪朝直,以为光禄大夫,加金紫。  悫有佳牛堪进御,官买不肯卖,坐免官。  明年,复职。废帝即位,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卒,赠征西将军,谥曰肃侯。

  (节选自《宋书•宗悫传》)

  7.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故不为乡曲所称      称:称赞

  b.义恭举悫有胆勇     举:选举

  c.文帝甚嘉之      嘉:赞赏

  d.隶车骑大将军沈庆之    隶:隶属

  【解析】 b.举:举荐。

  【答案】 b

  8.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宗悫勇武的一项是    (  )

  ①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②悫年十四,挺身拒贼 ③悫自奋请行

  ④悫乃分军为数道,偃旗潜进 ⑤悫一无所取,衣栉萧然 ⑥悫耸跃数十,左右顾盼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解析】 ①志向远大;④有谋略;⑤廉洁。

  【答案】 c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宗悫年少志大。叔父问他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但他不愿“以文义为业”,平时纵任意气,喜欢武艺,因此乡里人对其并不赞赏。

  b.宗悫作战有勇有谋。元嘉年间,征伐林邑,宗悫自告奋勇请求参加,在作战中善于思考,仿制狮子形状大破敌军“大象阵”,战功显赫。

  c.宗悫同乡庾业家甚富有,招待客人多用美味佳肴,而对宗悫却只是酸菜、糙米饭。宗悫任豫州刺史后,不计前嫌,反而举荐他任长史。

  d.宗悫不仅廉洁,而且耿直。攻占林邑,面对珍奇异宝,他一无所取;官府要买他的“佳牛”进贡皇上,他执意不肯,并因此获罪被免去官职。

  【解析】 c.“举荐他任长史”有误,只是仍让他做。

  【答案】 c

  10.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林邑遣将范毗沙达来救区粟,和之遣偏军拒之,为贼所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悫独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悫表求赴讨,乘驿诣都,面受节度,上停舆慰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林邑派大将范毗沙达前来营救区粟,檀和之派一支偏军抵挡,被敌人打败。

  (2)独有宗悫纵任意气喜欢武艺,因此得不到家乡人的称赞。

  (3)宗悫上表请求带兵征讨,骑着传送公文的马急速到都城,当面接收皇帝指示,皇上停下车驾对他慰问勉励一番。

  【参考译文】

  宗悫的字是元干,南阳人。叔父宗炳,性格孤傲清高不愿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的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你如果不能获得荣华富贵,就败坏我们家族了。”宗悫的哥哥宗泌娶妻,才刚过门,当晚就有强盗来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没能进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向来有高尚的节操,他的儿子侄儿们都喜欢读书,独有宗悫纵任意气喜欢武艺,因此得不到家乡人的称赞。

  江夏王刘义恭任征北将军、南兖州刺史,宗悫随同义恭镇守广陵。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445),征伐林邑,宗悫自告奋勇请求参加战斗。刘义恭向文帝推举宗悫说他有胆量和勇力,于是任命为振武将军,作为安西参军萧景宪的副将,随同胶州刺史檀和之围攻区粟城。林邑派大将范毗沙达前来营救区粟,檀和之派一支偏军抵挡,被敌人打败。又派宗悫前往,宗悫分兵几路,放下军旗悄无声息的前进,一下子就攻破了敌军,占领区粟城,进入象浦。林邑王范阳迈调动全国兵力前来抵抗,把铠甲披在大象身上武装起来,象群进入阵地前后没有边际,宋军不能抵挡。宗悫说:“我听说狮子能威慑镇服一切兽类。”于是仿制狮子的形状,与大象相抗,大象果然惊恐奔散,敌军人马因此溃败逃散,于是攻服林邑。收取林邑奇珍异宝及其他各种物品,多得数不清。宗悫自己一点也没有要,除随身携带的衣物木梳篦子等物外一无所有,文帝十分赞赏他。

  元嘉三十年(453),孝武帝刘骏讨伐刘劭,以宗悫为南中郎咨议参军,兼领中兵。孝武帝即位,任命他为左卫将军,进封洮阳侯。孝建年间,不断升官为豫州刺史,监五州诸军事。早先,同乡人庚业,家境十分富足,用度奢侈,用一大桌子的菜肴招待宾客,而宗悫到来就摆上酸咸菜和小米饭,对客人说:“宗悫是军人,习惯于吃粗糙的饮食。”宗悫吃饱后就离去。这时庾业为宗悫的长史,出任梁郡太守,宗悫对他很厚道,不把以前的事放在心上。

  大明三年(459),竟陵王刘诞占据广陵谋反,宗悫上表请求带兵征讨,骑着传送公文的马急速到都城,当面接收皇帝指示,皇上停下车驾对他慰问勉励一番。宗悫耸身跳跃数十下,跳跃时左顾右盼气度豪迈威严,皇上赞扬他的健壮。到出兵时,隶属于车骑大将军沈庆之部下。起初,刘诞哄骗部下说:“宗悫是帮助我的。”及至宗悫来到,骑在马上绕城急驰高呼说:“我就是宗悫。”事情平定后,入朝任左卫将军。大明五年(461),随从皇上打猎不慎从马上摔下来,脚被折伤不能上朝值班,皇上任他为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宗悫有好牛,符合进贡皇上的条件,官府去买,他却不卖,因此获罪被免去官职。第二年(462),恢复原职。前废帝刘子业即位(465),任命宗悫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衔。这年宗悫死。朝廷追赠为征西将军,加谥号为肃侯。

  三、语言表达

  11.某校即将举行校庆100周年活动,一位成为著名画家的校友的王先生寄来一幅曾经获得全国大奖的处女作《锦绣河山》表示祝贺,校学生会的宣传委员为校长办公室写了一封短信给这位校友,其中有多处错误,请找出其中的3处,并写出修改意见。

  王先生:

  你好!

  校长近日收到你获得过全国大奖的第一幅处女作《锦绣河山》①,非常高兴②,已安排我们将你的作品惠存于校友作品陈列室③。你随寄的对这幅画的说明文字,我们已按你的吩咐请校庆办公室雅正④。感谢你对敝校所尽的绵薄之力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第一幅处女作”重复,删除“第一幅”。③“惠存”改为“珍藏”。④“雅正”改为“略作改动”。⑤“你对敝校所尽的绵薄之力”可以改为“你对母校做出的贡献。”

  12.在下面横线上分别续写一个含“明”字的成语,然后加以解释。

  在汉语里,含有“明”字的成语可以表示褒扬、赞美,例如“光明正大”,形容襟怀坦白,行为正派;再如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含有“明”字的成语也可以表示批评、贬责,例如“明抢暗偷”,斥责公开抢劫、暗中偷盗的行为;再如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成语中要含有“明”字,一个褒义词,一个贬义词。

  【答案】 ①“明人不做暗事”,赞扬心地光明的人不做偷偷摸摸的事

  ②“明哲保身”,多指为了个人利益,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

  13.网络评论是在网络媒体上就新闻事件或当前事态发表的评价性意见,每一个网民既是信息的获得者,也是评论的提供者。请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写一段网评。

  要求:①观点明确,态度鲜明;②理由充分,条理清晰;③100字以内。

  近来,网络上流传着一种名为“人品计算器”的测试软件,虽然版本众多,但其操作方法如出一辙:输入姓名,然后点击“计算”栏,接着就获得人品分值和相应的人品评价。

  尽管软件的制作者特地标明“仅供娱乐参考”,但人们发现,如果把“雷锋”输入计算器,得到的结果却是:“雷锋,人品得分:2;评价:算了,跟你没什么人品好谈的……”

  而且,按照这个计算器的算法,岳飞人品不敌秦桧,武松人品不敌西门庆,孙悟空人品不敌白骨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无论哪种观点,态度要鲜明,回答问题要抓住重点,揭露实质,不可泛泛而谈。

  【答案】 ①反对这种低俗无聊的“恶搞”。对严肃保持敬畏,对崇高保持敬意,这是一个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体现,尤其在未成年人心中不能让崇高感沦丧,这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肯定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②反对这种低俗无聊的游戏。尽管软件的制作者特地标明“仅供娱乐参考”,但并非所有人特别是未成年人都具有良好的辨别力和判断力;如果误以为它是科学的计算成果,就容易产生不良影响。③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难道说只要把它的“计算”结果颠倒一下,如让雷锋的人品得高分,就可以赢来满堂喝彩吗?抨击“人品计算器”以及类似的“恶搞”,要摆事实讲道理,尤其要讲科学道理,这才是问题的关键。④不必太紧张。“恶搞”虽然离谱,也确实颠覆了主流价值观,但道德并不会因为一个“恶搞”而沦丧;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过分紧张反而可能助长这些不良风气的盛行。

文言文复习 篇6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__________________;牡丹,_________________;莲,_____________。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我则惟独喜爱莲花。它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长枝蔓,不生枝节;香气远播,更显得清香;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喜爱菊花的,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喜爱牡丹的,应该会有很多的人了!

  课文下面注释:

  1、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有仙则名: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3、有龙则灵: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斯:这。惟,只。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5、苔(    )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眼帘。

  6、鸿儒(    ):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7、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8、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9、金经:指佛经。

  10、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1、案牍(    ):官府的公文。

  12、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1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14、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15、选自《周元公集》,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16、蕃(    ):多。

  17、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18、染:沾染(污秽)。

  19、濯(    )清涟(    )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20、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21、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

  22、亵(    )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23、焉:助词。

  24、隐逸:指隐居的人。

  25、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

  26、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27、噫(    ):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28、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29、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0、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宜,应当。

  二、下面几句话都有言外之意,试做分析。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表明作者对官僚士大夫阶层不以国事为念、只顾寻欢作乐的腐败生活鄙弃、对官府公事的厌倦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追逐富贵、趋炎附势已经形成了恶浊的社会夫风气

  三、“之”有时相当于“他(她、它)”“这(那)”,有时相当于“的”,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辨析下列各句中的“之”字哪些属于这种用法。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表示舒缓语气(取消句子独立性)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表示舒缓语气(取消句子独立性)

  孔子云:何陋之有?

  表示强烈反问(表倒装)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它(指桃花林的奇景)

  四、理解

  1.本文开头用类比方法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描写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描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描写超凡脱俗的生活情趣的句子是

  调素琴、阅金经;

  列举古人实例,证明“陋”室不陋的句子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引孔子的话回应                   ,含蓄作结的句子是

  惟吾德馨

  孔子云:何陋之有?

  2. 作者在本文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表现了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答:“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3. 阅读理解。

  ①作者称莲是花中君子,赋予莲象征意义。其中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沉浮的品质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

  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是

  濯清涟而不妖,

  象征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句子是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象征君子美好资质的句子是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②本文自始至终采用衬托写法,用       衬托         ,从而表现了作者          的生活态度和对              的鄙视

  菊花   牡丹   莲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

  追逐富贵、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

  4.“莲,花之君子者也。”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洁身自好,坚持自己的操守,不与恶浊势力同流合污,正直大度,鄙薄名利,不炫耀自己,等等

  5.《陋室铭》意在说明每个人都应有自己高尚的情操,读完本文后你有何感想?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如何看待作者的道德情操?

  作者的道德情操是“惟吾德馨”。在今天,物质生活再丰富,也需要高尚的精神生活,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信仰”都应有自己高尚的情操,不应因外界因素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信仰和高尚情操,我们应该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情趣。

  6.《爱莲说》中渗透着几种人生观?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人生观。                                                                                        

  三种:隐逸的人生观;贪图富贵的人生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观。

  谈自己的人生观,只要积极向上,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7、作者认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与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8、你喜欢哪一种花?它寄托了你怎么样的志趣?简要谈一谈。

文言文复习 篇7

  (六)出师表(节选)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但是,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的作战,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无道理的话,从而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升赏惩罚,扬善除恶,不应标准不同。如有作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以显示陛下在治理方面公允明察,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情志意念忠贞纯正的人,因而先帝才选留下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这样一定能够补正疏失,增益实效。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平和公正,了解通晓军事,当年试用,先帝曾加以称赞,说他能干,因而经众人评议荐举任命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伍团结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帝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忠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评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时代,没有不哀叹和憾恨的。侍中郭攸之、费,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坦直,能以死报国的节义臣子,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则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的卑贱,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后来正遇危亡关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只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境。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库兵器充足,应当鼓励和统率全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消灭奸邪势力,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掂量利弊得失,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董允的责任了。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并取得成效,如果不取得成效,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上告先帝的神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言论,那就责备郭攸之、费、董允等人的怠慢,公布他们的罪责。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征询从善的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远念先帝遗诏中的旨意,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如今正当离朝远征,流着泪写了这篇表文,激动得不知该说些什么话。

  课文下面注释:

  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崩殂(   )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殊遇:优待,厚遇。

  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光:发扬光大。

  恢弘:这里是动词,意思是发扬光大。也作“恢宏”。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义,适宜、恰当。

  陟(      )罚臧否(    ),不宜异同: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臧否,善恶。

  10、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11、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刑,罚。

  12、理:治。

  13、内外异法: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

  14、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

  15、简拔:选拔。

  16、遗(     ):给予。

  17、悉以恣之:都拿来问问他们。咨,询问。

  18、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

  19、性行(     )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平正。淑,善。均,平。

  20、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2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22、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23、猥(     ):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24、驱驰:奔走效劳。

  25、后值倾覆:后来遇到兵败。

  26、尔来:那时以来。

  27、临崩寄臣以大事:刘备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并且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28、夙夜忧叹:早晚忧愁叹息。

  29、不毛:不长草(的地方)。

  30、驽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驽,劣马,走不快的马。钝,刀刃不锋利。

  31、攘除:排除,铲除。

  32、斟酌损益:(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损,除去。益,兴办、增加。

  33、慢:怠慢,疏忽。

  34、彰其咎:揭示他们的过失。彰,表明、显扬。

  35、咨诹(     )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诹,询问。

  36、雅言:正言。

  37、先帝遗诏:刘备给后主的遗诏。

  附加练习

  1. 阅读理解。

  ①诸葛亮在第一段中分析当前形势时指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利客观条件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有利的主观条件。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②诸葛亮从形势出发,向后主刘禅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条建议,其中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这些建议是为了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愿望。

  广开言路 赏罚严明 亲贤远佞 亲贤远佞 只有这样,才能广开言路,赏罚严明,才能稳定国内政局,才能北定中原,  兴复汉室  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③诸葛亮在文中插入对往事的追忆,是为了阐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表达自己__________________的真挚感情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决心。

  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大事 报先帝而忠陛下 北定中原 兴复汉室

  2、文中作者叙写自己二十一年来的历程是什么?在全文的作用如何理解?

  三顾茅庐 出山效命 临危受命 委以重任 临崩寄大事。

  作用:追述先帝殊遇,说明进言属忠谏,叫后主舒心;鼓励后奋发图强;以不平凡的历程,说明创业艰难,叫后主不可半途而废,更不可前功尽弃;劝后主效法先帝;自表心态,让后主放心,并乐于接受前面的进言。

  3、第七自然段中“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的条件和目的各是什么?此处照应了前边的哪句话?

  条件是“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照应了“先帝知臣谨慎,故临界崩寄臣以大事也”

  4、《出师表》中,句句是肺腑之言,仔细体会,全文洋溢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有感于先帝知遇之恩而图报,对刘氏父子和蜀汉一片忠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结合本文及《三国演义》的理解,你认为诸葛亮千百年来一直备受人们称颂的原因是什么?

  围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回答即可。

  6、文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条,结合《出师表》和自己的生活谈谈你的体会?

  广开言路,赏罚分明, 亲贤远佞。

  a.从要广泛听取意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的角度回答;

  b.从各党派、团体到个人应有一个统一平等的标准,不应有特权角度回答;

  c.从人际交往中,选择君子,远离小人角度回答。

文言文复习 篇8

  必修五文言文复习

  ----《项脊轩志》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1、重点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并运用相关的特殊文言句式。

  3、积累课内写作素材。

  一、知识回顾

  (一)文学常识

  作者归有光,________(朝代)散文家,著有《       》

  (二)实词含义

  1、顾视无可置者

  2、余稍微修葺

  3、室试洞然

  4、旧时栏楯

  5、偃仰啸歌

  6、冥然兀坐

  7、万籁有声

  8、珊珊可爱

  9、客逾庖而宴

  10、凡再变矣

  11、乳二世

  12、先妣抚之甚厚

  13、某所,而母立于兹

  14、呱呱而泣

  15、大母过余曰

  16、余扃牖而居

  17、后五年,吾妻来归

  吾妻归宁

  (三)虚词用法

  1、迨诸父异爨

  2、往往而是

  3、某所,而母立于兹

  4、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5、吾儿,久不见若影

  6、何竟日默默至此

  7、大类女郎也

  8、比去,以手阖门

  9、顷之,持一象笏至

  10、故尝为厨

  11、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2、殆有神护者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四)课内外名句

  1、投我以桃,___________。彼童而角,实虹小子。(《诗经》)

  2、_______________,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3、博学而笃行,___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论语》)

  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_______________。(诸葛亮《诫子书》)

  5、无欲速,无见小利。________________,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6、度德而处之,______________。(《左传》)

  7、知者不惑,____________,勇者不惧。(《论语》)

  8、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9、操千曲而后晓声,___________________。(刘勰《文心雕龙》)

  10、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_____。(白居易《卖炭翁》)

  (五)翻译训练

  1、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迁移

  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李洪之,本名文通,恒农人。会永昌王仁随世祖南征,得元后姊妹二人。洪之以宗人潜相饷遗,结为兄弟,遂便如亲。颇得元后在南兄弟名字,乃改名洪之。及仁坐事诛,元后入宫,得幸于高宗,生显祖。元后临崩,昭太后问其亲,因言洪之为兄。与相诀经日,具条列南方诸兄珍之等,手以付洪之。遂号为显祖亲舅。太安中,珍之等兄弟至都,与洪之相见,叙元后平生故事,计长幼为昆季。  

  后为怀州刺史,征拜内都大官。河西羌胡领部落反叛,显祖亲征,命洪之与侍中、东郡王陆定总统诸军。舆驾至并州,诏洪之为河西都将讨山胡。皆保险拒战。洪之筑垒于石楼南白鸡原以对之。诸将悉欲进攻,洪之乃开以大信,听其复业,胡人遂降。显祖嘉之,迁拜尚书外都大官。后为秦益二州刺史。至治,设禁奸之制,有带刃行者,罪与劫同,轻重品格,各有条章。于是大飨州中豪杰长老,示之法制。乃夜密遣骑分部覆诸要路,有犯禁者,辄捉送州。宣告斩决。其中枉见杀害者百数。赤葩渴郎羌深居山谷,虽相羁縻,王人罕到。洪之芟山为道,广十余步,示以军行之势,乃兴军临其境。山人惊骇。洪之将数十骑至其里闾,抚其妻子,问所疾苦,因资遗之。众羌喜悦,求编课调,所入十倍于常。洪之善御戎夷,颇有威惠,而刻害之声闻于朝野。

  洪之素非廉清,每多受纳。时高祖始建禄制,法禁严峻,司察所闻,无不穷纠。遂锁洪之赴京。高祖临太华,庭集群官,有司奏洪之受赃狼藉,又以酷暴。高祖亲临数之,以其大臣,听在家自裁。及临自尽,沐浴换衣。防卒扶持,将出却入,遍绕家庭,如是再三,泣叹良久,乃卧而引药。

  (节选自《魏书•李洪之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夜密遣骑分部覆诸要路                         覆:埋伏  

  b.虽相羁縻,王人罕到                             羁縻:笼络

  c.洪之善御戎夷,颇有威惠                         御:治理

  d.司察所闻,无不穷纠                             纠:纠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手以付洪之                  b.①与洪之相见

  ②筑垒于石楼南白鸡原以对之       ②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c. ①所入十倍于常                d.①乃卧而引药

  ②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②人而徐趋,至而自谢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洪之“酷暴”的一组是

  ①有带刃行者,罪与劫同           ②有犯禁者,辄捉送州,宣告斩决

  ③洪之芟山为道,广十余步          ④洪之筑垒于石楼南白鸡原以对之

  ⑤其中枉见杀害者百数              ⑥洪之素非廉清,每多受纳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皇后本是永昌王拓跋仁的妃子,拓跋仁被诛杀后进宫做了文成帝的皇后,生下了显祖,其实李洪之并不是显祖的亲舅舅。

  b.李洪之虽然为人酷暴,但他对赤葩渴郎羌却采用恩威并施的政策,各部的羌人很是高兴,纷纷要求编人户籍,缴纳租税。

  c.李洪之平叛河西地区的羌胡部落,安抚赤葩渴郎羌部,为国出生入死,最后还是免不了被赐死,可见官场黑暗,伴君如伴虎。

  d.李洪之临死时,沐浴换好衣服后,由看管他的士兵挟持着,围着家里的院子绕了好几圈,哭泣叹息了好久,才躺下服毒。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将悉欲进攻,洪之乃开以大信,听其复业,胡人遂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洪之将数十骑至其里闾,抚其妻子,问所疾苦,因资遗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祖亲临数之,以其大臣,听在家自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能力提升----课内写作素材积累

  写作素材:百年老屋几度兴废,离开家园年月已久,亲人多辞世,家庭多变故。但她们的举止动作、言语神情以及生活琐事却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角度点拨:①动人的情感无须惊天动地,平平常常才是真;②生活就是由点点滴滴的琐事组成;③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家园是一辈子的行囊

文言文复习 篇9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用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课文下面注释:

  选自《孟子•告子下》。

  舜发于畎(     )亩之中:舜原来在历山耕田,30岁时被尧起用,后来成了尧的继承人。发,起,指被任用。畎亩,田间、田地。

  傅说(     )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殷王武丁用他为相。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任:责任,使命。

  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

  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

  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

  10、曾益:增加。曾,通“增”。

  11、恒过:常常犯错误。

  12、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不顺。

  13、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14、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则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15、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16、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17、入:指在国内。

  18、法家拂(     )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19、出:指在国外。

  20、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21、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

  22、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死亡。

  文后练习: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子墨子九距之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距,通“拒”,抵御,抗拒。

  2.畔,通“叛”,背叛,叛乱。

  3.曾,通“增”,增加。

  4.衡,通“横”,梗塞,不顺。

  5.拂,通“弼”,辅佐。

  附加练习

  1. 阅读理解。

  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这样,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先论述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然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生于忧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六位历史人物在艰苦的磨练中被举用并成就了非凡业绩的事例?

  答:从他们都经受了艰苦磨练从而成就了大业的事实归纳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结论,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3. 请从现实生活中列举典型事例,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看法。

  答:

  必须紧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观点与材料一致

  事例:(生于忧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打败了吴国             

  微软公司原总裁比尔•盖茨的一句名言是“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

  “我们今年可能活不成了。”这是华为集团的老总任正非在企业蒸蒸日上时告诫员工的话。

  (死于安乐)  刘备儿子阿斗(《出师表》中的刘禅)  历代的王朝衰败 

文言文复习 篇10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一、识记

  1.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时著名诗人。

  2.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3.缤纷:繁多的样子。

  4.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5.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6.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7.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8.俨(     )然:整齐的样子。

  9.属:类。

  10、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11、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2、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13、黄发垂髫(      ):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4、要(     ):通“邀”,邀请。

  15、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6、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17、具言:详细地说出。

  18、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

  19、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20、及郡下:到了郡城。

  21、诣(     ):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22、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23、遂:终于。

  24、规:计划。

  25、未果:没有实现。

  26、寻:随即,不久。

  27、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28.下面各加点词语的意思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试做解释。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这里指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在现代汉语中,“交通”是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妻子,这里指妻子及儿女。在现代汉语中,“子”是词尾,无义。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在现代汉语中,“无论”是表示条件的连词。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不值得。这个意思仍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如“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等。

  1..作者在此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答:建立一个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压迫的原始共耕社会   这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这种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

  2.世外桃源“是怎样虚构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摘录原文回答。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世外桃源一直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场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各有一处这样的所谓“世外桃源”,请一一列举出来,并说说都是何人所居。

  答案

  诸葛亮所居住的南阳;一百单八将聚义梁山;贾宝玉及众姐妹住的大观园;孙悟空住的花果山等。

文言文复习 篇11

  文言阅读是历届高考的重要内容(分值占20分之多),也是高中同学复习中的一个难点, 下面谈一谈文言文复习的技巧方法

  一、 把握一个联系——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联系

  数千年来,汉语是唯一不曾中断过的语言。现代汉语是在古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与古汉语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明确现代汉语与古汉语的联系,充分利用已有的现代汉语知识储备,对我们学习文言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古汉语的基本句式与现代汉语相同,其一般完全句式都为“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根据这个基本句式,我们完全可以结合已有的现代汉语知识推测特定位置的词语的语法功能和大致意义。

  其次,古汉语的特殊句式和词语活用常常是以现代汉语的句式和词语功能作参照比较得来的,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词语的句位和基本句式加以分析推测出来。比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余”作“欺”的宾语,本应在“欺”后,所以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绿”是形容词,不能带宾语,但在本句中却处于谓语位置并带了宾语“江南岸”,我们可确定其活用作了动词(使动用法)。

  第三,单音与双音的关系。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但现代汉 语的双音节词是在古汉语的单音节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或者在古汉语单音词前或后加上词缀,如“虎”—“老虎”,“女”—“女儿”;或者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上近义或反义语素,如“觉”—“觉醒”,“弟”—“兄弟”;当然也有换为完全不同的双音词的,如“目”—“眼睛”。明白这个联系,我们常常可以充分调动已有的现代汉语词汇,在自己已有的词库里找到与文言词有联系的合适的词语。当然,我们也要注意不要把文言中的两个单音词(如“地方”“妻子”“其实”等)误认为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也不可把文言中少数的双音词(“玲珑”“婚姻”“作息”)硬作两个词处理。

  总之,建立这一联系,有助于建立同学们的语言系统,树立同学们学习古汉语的信心:对于古汉语,我们不是从零开始!

  二、 建立一个体系——文言知识系统

  许多同学学习文言的效率低,主要原因就是文言知识零碎,没有建立一个完备的文言知识系统。笔者认为,一个完整的文言知识系统包括词法系统和句法系统。

  文言词法系统包括虚词和实词。虚词的运用是古汉语和现代汉语最突出的区别,文言的语法关系除了和现代汉语一样通过语序体现外,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虚词。历届高考都事先在《考试说明》中划定了虚词考查范围,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对其用法作到烂熟于心,并在平时学习中多揣摩体会。对于文言实词,学习的基本方法就是积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注意以下一些词语和词语使用现象: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兼词、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文言句法系统的重点是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在平时的文言学习中,同学们一定要善于总结其规律,认清其标志,并加以归纳整理。有了系统的句法知识,我们才更易辨识句式,进行正确的调整和翻译。比如宾语前置句三条规律: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如“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如“沛公安在”;一般名词作宾语,常用“之”或“是”作提宾标志,如“句读之不知”“惟命是从”等。定语后置句常用“之”“之……者”作标志,如“以身之察察”“石之铿然有声者”等。介词结构后置常用“于”“以”作标志,被动句常用“见”“于”“见(受)……于”“为……所”“被”等作标志。

  建立文言知识体系,明白文言学习重点,我们在平时文言复习中才能有的放矢,学有所获,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确定一条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既是中学阶段进行文言学习的基本方法,也是文言翻译检测的基本要求。在平时的文言学习中,同学们一定要有字字落实的意识,力求弄清每一个字词含义,这样学习,才有助于夯实文言基础,形成对文言词汇的感悟力。在做日常翻译练习时,更应该做到字字落实,并能结合上下文加以调整,力求做到句式、语气都忠实于原文。在确实无法进行直译或直译不符合现代汉语语言习惯时,才酌情采用意译手段。

  四、 掌握一个口诀——对(译)替(换)调(整)删(减)保(留)补(充)

  为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我们还应掌握这个翻译口诀。“对”即对译,就是根据现代汉语双音词与古汉语双音词对应的关系,充分调动已有现代词汇,直接把单音词翻译为双音词。如:晏子使楚。使,出使;楚,楚国。

  “替”即替换,包括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固定结构等。如“孰与”替换为“与    相比,哪一个更   ”;“槌床便大怒”,床,坐具。

  “调”即调整,对文言中的特殊句式以及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一些说法加以调整,使之流畅规范。

  “删”即删减文言中的偏义复词、发语词、部分语助词等。

  “补”即补充文言中某些省略成分。并非所有省略的东西都需补出,只是如果不补出就要影响语义表达的地方我们才补出。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在翻译中,第二个省略的主语我们就可不补出,但第三个省略的主语就非补出不可。

  “保”即保留,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器物名、官职名等,在翻译中可直接保留。

  在翻译中,常念念这个口诀,可避免盲目性,提醒自己努力做到字字落实。

  五、 明确一条复习思路——立足课本,重视读本,辐射课外

  语言的学习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文言学习也不例外。新教材的课本和读本中都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学习的范例,我们应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就高考的角度说,一般虚词、实词的考查都要结合教材中的句子出题比较,这也要求我们学好教材。部分同学在复习中忽视教材学习,一味做练习,这是极为失策的。

文言文复习 篇12

  调动积累 学会迁移

  第一轮复习的目的是为了复习课本知识,以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让学生构筑较为牢固的知识链条,这一轮复习的重点,在于课内外知识的整合。如何实现课内知识的积累,到课外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知识融会贯通,是我们高三老师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笔者想就此谈一下高三文言文复习课的一般授课思路。

  高三文言文复习课,一般应有三个主要环节:积累、迁移、巩固。

  第一环节:积累。

  本环节主要是引领学生复习学过的知识,为下文的迁移做准备。特点是大容量、高密度,时间宜在(每节课)10分钟左右,内容完全是课本上的。

  重点知识应放在以下方面:

  实词:重点在一词多义项,平时不常用的项,古今有差异的项,语境义项,词类活用等。复习范围应重在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和近十年高考试题中出现过的实词。

  虚词:常见的18个虚词的用法应让学生记得烂熟于胸。在复习课中应运用课文中的例子,重点在于规范虚词的使用。

  句式:虽然高考中不直接从句式命题,,我们复习时仍应把句式作为复习重点。句式积累重点应放在变式句中,应让学生重点掌握常见的几种变式句,如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主谓倒装等。

  翻译:本阶段的复习中,翻译的重点应是选一个文段中的关键句、中心句,翻译时得分点应重点考虑与现代汉语用法差别较大的实词、句式,应让学生(把知识点)落实到纸上,不要只是口头翻译。

  本环节中,实词、虚词的复习应先用主观题型,一段时间后再采用客观题型。用主观题的目的是调动学生从前的知识积累。客观题型重点在把每个词的多个义项展示给学生,实际上也是带学生归纳。所选例子应尽可能包含第二环节所选用的文段中的字词。

  本环节应把不同的知识点归纳成类,以便使积累更有效。

  如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我们不妨从以下方面入手复习:

  1、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了。例如:

  ①“沛公军霸上” [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

  ②遂王天下。(就在天下称王)

  ③面山而居。[(愚公)面朝山而居]

  2、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驴不胜怒,蹄之。(驴子很恼怒,用蹄子踢他)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先打垮秦王朝进入咸阳的人,就尊他为王)

  3、名词用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于是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称王”,放在别人捕得的鱼的肚子里)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范曾数目项王。(范曾多次给项王使眼色)

  5、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与及物动词组成合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左右欲刃相如(秦王的近侍要杀相如)

  6、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因为介词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后面,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今王鼓乐于此(假如大王您在这里弹奏音乐)

  7、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三代的礼制各不相同,却都成就了王业,五霸的法度并不一样,也都成就了霸业)

  通过这样总结与积累,学生的知识就比较牢固了。

  当然,在积累时也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比如词类活用就可以从以下方面去考虑:

  (1)语法分析。名词、代词常作宾语,动词、形容词常作谓语,可由句子成分确定词性,进而确定词义。

  (2)结构分析。文言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可由已知的词性、词义知未知的词性、词义。

  (3)联系成语词语。现行成语大多源自古文言,因此可借助成语词义推断文言实词词义。

  (4)依据具体语境。

  (5)借助事理推断。即考虑情理、事理的因素,从情理上推断。

  第二环节:迁移。如果说积累环节是温故的话,这个环节则是知新了。这个环节是学生把课本积累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的一个过程,是对课内积累的一个检验与强化。时间以20—25分钟为宜。

  在会考以前,用于迁移的文段宜用于短小的文段,活泼有趣的最好,课内课外均可。每堂课用2—3个文段为宜,列出的问题中的实词、虚词、句式应是与课文联系较紧密的,最好是当节课中第一环节积累中复习过的内容。会考后可以采用选自“二十五史”的与高考试题份量相当的文段。

  在题型的设计上,实词宜用主观题型,虚词宜用客观题型,每段文字都应该有翻译题,应把重点字词落在实处。

  这一环节学生活动的总原则是: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可采用个别做,小组讨论;轮答、抢答;一部分同学上黑板去做,另一部分在座位上做;小组互改互评,全班互改互评等多种方式。

  本环节老师重在引导、组织,在同学们做完迁移训练后,老师应点出规律性来,应把规律总结出来,板书在黑板上,不妨让学生把规律性的要点抄在笔记本或参考资料上,(记熟记牢)。当然,这些规律也可以让学生来总结。

  比如,推断文言实词就有以下一些基本方法:

  1、联想推断

  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例如:

  不以外夷见忽。

  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来时,府吏见叮咛”来推断。“见”是第一人称代词“我”之意,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也可以联想成语推断。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例如:

  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2、语言结构推断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例如: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

  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3、辨析词性推断

  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例如:

  ①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本句为对仗句,“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

  ②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本句也为对仗句,“帽”与“环”相对,“带”与“腰”相对,“带”为动词,“腰”也为动词,“腰佩”之意。

  4、语法分析推断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如:

  ①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信”处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既作状语,那么一定是副词,进而推断它为“确实”之意。   

  ②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犹”是副词,作状语,“信”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是动词,为“相信”之意。

  ③信义著于四海  “著”为谓语动词,“信义”处在主语的位置上,为名词,故“信”为“信誉”之意。    

  ④怀信侘傺   “怀”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信”处于宾语的位置,所以“信”为“忠诚”之意。

  5、语境分析推断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例如: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

  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

  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例如:

  辨析下列加点字的用法

  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两句话同出苏轼的《石钟山记》,大多数同学把两个“言”,都理解为“说”。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此“言”为“叙述”之意。②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渔工水师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不是不能说,而是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故此处的“言”应理解为“记载”较为准确。

  第三环节:巩固。

  巩固训练的目的是把迁移这个环节中总结的规律在实际运用中加以巩固。时间宜在10分钟左右。这个环节的难点在选择材料上。

  应尽可能的选择与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有直接关系的材料。所训练的字、词、句式应与本节课的训练重点一致。所用材料应采用高考试题的材料,也可采用其它材料。在使用过程中,我们认为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的《备考指南》这本书上的材料比较合适。

  高三文言文复习课有多种形式,在我们的复习过程中,我们认为“积累、迁移、巩固”这种模式还是较有效的一种课型结构。

文言文复习 篇13

  一、解释加点字词(8分)

  屯大泽乡(        ) 会天大雨(        ) 度已失期(          ) 等死(            )

  吴广素爱人(      ) 比至陈(          ) 藉第令毋斩(        ) 以大易小(        )

  岂直五百里(      ) 寡人谕矣(        ) 谓先主曰(          ) 枉驾顾之(        )

  作*犯科(        ) 以彰其咎(        ) 陟罚臧否(          ) 此殆天所以……(    )

  二、通假字(9分)

  適戍渔阳:      通        为天下唱:            通          固以怪之矣:     通       

  被坚执锐:      通        故不错意也:          通          轻寡人与:       通       

  仓鹰击于殿上:      通    欲信大义于天下:      通          自董卓已来:     通       

  三、古今异义词(26分)

  楚人怜之 古:            今:              卒中往往语 古:            今:             

  以头抢地 古:            今:              休  降于天 古:            今:             

  长跪而谢之 古:          今:              抑亦人谋 古:              今:             

  利尽南海:古:           今:              开张圣听:古:             今:             

  引喻失义:古:           今:              叹息痛恨:古:             今:             

  遂用猖獗:古:              今:           古:            今:               

  卑鄙:古:                   今:                    

  四、词类活用(12分)

  法皆斩(          )死国可乎(           )此教我先威众耳(           )陈胜王(        )

  皆刑其长吏(      )天下缟素(            )置人所罾鱼腹中(          )箪食壶浆(      )

  亲贤臣(          )此皆良实(           )优劣得所(                 )被坚执锐(      )

  五、一词多义(30分)

  辍耕之垄上(           )   吴广以为然(              )   间令吴广之次所(           )

  怅恨久之(             )   然足下卜之鬼乎(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鸿鹄之志(             )   秦王怫然怒(              )   时时而间进(               )

  苟富贵   (            )   谓为信然(                )   皆次当行(                 )

  苟全性命于乱世(       )   衣食所安   (             )   之次所旁丛祠中(           )

  扶苏以数谏故(         )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       )   若为佣耕(                 )

  卒数万人(             )   今诚以吴众诈自称(        )   非若是也(                 ) 

  谓为信然(             )   此诚不可与争锋(          )   若跨有荆益(               )

  欲信大义于天下(       )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

  信义著于四海(         )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   每与臣论此事(             )        

  六、译句(15分)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4、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5、安陵以五十里之地而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九上文言文复习答案

  一、解释加点字词(8分)

  屯大泽乡( 驻   扎) 会天大雨( 适逢,正赶上 ) 度已失期(估计   ) 等死( 同样     )

  吴广素爱人(平时,向来) 比至陈(等到) 藉第令毋斩(即使 )      以大易小(  交换   )

  岂直五百里( 只,仅仅) 寡人谕矣( 明白) 谓先主曰(对……说   ) 枉驾顾之(拜访 )

  作*犯科(法律条文) 以彰其咎( 表明,显扬) 陟罚臧否(提拔 ) 此殆天所以……(大概  )

  二、通假字(9分)

  適戍渔阳:適  通 谪          为天下唱:  唱 通  倡       固以怪之矣: 以   通   已   

  被坚执锐: 被    通  披      故不错意也: 错  通  措     轻寡人与:  与   通 欤   

  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 苍       欲信大义于天下:信  通 伸   自董卓已来:  已   通  以  

  三、古今异义词(26分)

  楚人怜之 古:  爱戴 今: 可怜      卒中往往语 古: 到处    今:  经常,常常   

  以头抢地 古: 撞    今:  抢劫     休  降于天 古: 吉祥    今:  休息       

  长跪而谢之 古: 道歉  今: 感谢    抑亦人谋 古: 而且      今:  抑制        

  利尽南海:古: 物资   今: 利益    开张圣听:古: 扩大     今:  商店开始营业    

  引喻失义:古: 恰当   今: 意义    叹息痛恨:古: 痛心遗憾 今:  极度的憎恨      

  遂用猖獗:古: 因此   今: 使用    古: 失败  今: 凶猛而放肆    

  卑鄙:古: 地位低下,学识浅陋      今:   品行恶劣     

  四、词类活用(12分)

  法皆斩(依法      )死国可乎(为……而死  )此教我先威众耳(树立威信  )陈胜王(称王    )

  皆刑其长吏(惩罚  )天下缟素(穿丧服      )置人所罾鱼腹中(用网捕    )箪食壶浆(用箪盛)

  亲贤臣( 亲近   )此皆良实(善良诚实的人)优劣得所(能力强的和能力弱的人)被坚执锐(铁甲)

  五、一词多义(30分)

  辍耕之垄上期           )   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     间令吴广之次所(暗中,偷着 )

  怅恨久之(助词,无义   )   然足下卜之鬼乎(然而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

  鸿鹄之志(的           )   秦王怫然怒(……的样子    )     时时而间进(  偈尔、偈然   )

  苟富贵   ( 如果       )   谓为信然( 这样           )     皆次当行(编次             )

  苟全性命于乱世( 苟且  )   衣食所安   (  养         )     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       )

  扶苏以数谏故(多次,屡次)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怎么  )     若为佣耕(你               )

  卒数万人( 几          )   今诚以吴众诈自称( 果真   )     非若是也(  像             ) 

  谓为信然(  确实       )   此诚不可与争锋( 确实,实在)    若跨有荆益( 如果          )

  欲信大义于天下( 伸张  )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用来,拿来)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评定     )

  信义著于四海(  诚信   )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的原因 )  每与臣论此事( 谈论        )        

  六、译句(15分)

  1、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不承认他的这种自我评价。

  2、这确实是到了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了。

  3、没有不对桓灵两帝的做到感到叹息和痛心遗憾的。

  4、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5、安陵凭五十里土地幸存着,只因为有先生你在啊。

文言文复习 篇14

  文言文复习(一)

  教学类型:复习课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引语:

  同学们,大家知道,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块奇葩。那里有岳阳楼的壮美,有小石潭的幽静,有桃花源的迷人,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更有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执着。几乎每一课都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言文,共同感受这份独特的美吧。

  提到文言文,我们就要着眼于中考,中考文言文试题,一般取材于课内,尤其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基本篇目。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文言文内容分析与名句默写等。考查的形式一般分为单项考查和综合考查两种。本节课,我们就前两项内容做一次复习。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项文言实词。

  第一课时

  一、文言实词辨析 (板书)

  1.通假字辨析。(板书)

  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中的“止”通“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

  还如:A.甚矣,汝之不

  B.河曲智叟以应

  C.寡助之至,亲戚

  A项中的“惠”通“慧”,B项中的“亡”通“无”,C项中的“畔”通“叛”。

  复习通假字时的一个重点就是对它的解释。通假字的解释有一定的格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老师把这种格式说出来呢?

  学生答(略)

  教师总结……很好,下面请大家根据这种格式来分析几道题,分析出来的请直接起立回答。

  (出示题目)

  【练习】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一厝朔东

  ③ 百废具兴 ④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⑤将军身被坚执锐 ⑥为天下唱

  学生回答,教师给予鼓励。

  师:除了以上所举的几个例子之外,哪位同学能再列举出几个你所熟悉的通假字?请举手。

  (教师提问)……

  教师点拨:

  【复习方法】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课下注释中有解释,复习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分册集中整理,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2.接下来请同学们讨论这样一个例子,注意例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请一个同学先翻译这个句子,然后教师总结)从这个句子中可以看出 “妻子”“绝境”两个词都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妻子”在文中是两个词,指“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中则是一个词,仅指“丈夫的配偶”;“绝境”文中指“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没有出路的境地”。

  像这些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词就是古今异义词。(板书:古今异义词)

  这类词是考察的重点,也是我们容易失误的地方。下面请同学们做练习。

  【练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词义的区别:

  ①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②明年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 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

  (老师与学生共同分析)

  师:以上只是文言文里古今异义词的一小部分。除去这些,哪位同学能再举出几个古今异义的词呢?请想到的举手回答。

  (学生答略)

  教师给予肯定。

  教师指导复习方法:好,大家回答的很好。其实,教材中这类词大部分都有注释,在以后的复习中,我们可以像复习通假字一样进行集中整理,但如果一个一个去找,可能太麻烦(啦),我建议大家在复习中要进行合作:三个人一组分年级整理,最后再汇总,这样能很好的发挥集体的优势,做的更好一些。

  3.下面请同学们再看一道题。

  【例题】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

  ①满铁范为一板,持火炀之

  ②更互用之,瞬息可

  师生共同分析:。①句中的“就”是“接近、靠近”的意思,②句中的“就”是“完成”的意思。同样是“就”字,但意思却大不一样。象这样的词就是一词多义(板书:一次多义)

  师:在文言文里面,一次多义主要以单音词为主,做这一类题时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意思来分析。

  请同学们在合作讨论的基础上做下面的练习,做完后请举手回答。

  【练习】解释下面各组中加点词语,体会它们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区别。

  ①今以蒋氏之/此则岳阳楼之大

  ②既克,公问其/广数言欲亡

  ③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不可彻

  ④广故数言欲/此诚危急存之秋也

  学生回答略

  教师点拨:【复习方法】复习过程中①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做好笔记,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②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并能在阅读中加以运用。

  4.文言实词里我们要复习的第四个知识点是词类活用辨析。

  (板书)词类活用辨析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种用法的词临时作另一种用法。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原本是名词,这里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打洞”。再请看下面几道例题:

  【例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将军身被 ②君将哀而之乎

  这两道题考查对词类活用的辨析。①句中的“坚、锐”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坚”指坚固的铠甲,“锐”指锐利的兵器。;②句中的“生”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活下去”;下面我们相互讨论再做几道这样的题。

  【练习】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并说明其活用情况。

  ①民不以封疆之界 ②其一坐于前

  ③必先其心志,其筋骨 ④殚其地之,竭其庐之

  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⑥公将

  师生讨论分析……

  教师总结:【复习方法】辨析词类活用的前提是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文言词语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确定其活用的方式。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在复习时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句并认真分析、体会。

  以上是文言实词的一些用法,接下来我们复习文言虚词的有关内容。

  (板书:文言虚词辨析)

  二、文言虚词辨析

  文言虚词的数量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也比较复杂。在中考试题中,文言虚词一般不作为测试重点,只要求考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进行区别,以有助于理解文言语句。

  如【例题】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虽我之死

  B.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C.而乡邻之生日蹙

  D.殚其地之出

  这道题要求将“之”的用法区别开来。“之”有时做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B、C、D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有时做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只补充音节,A句中的“之”就是语气助词。

  【练习】区别下列各组中加点文言虚词的用法。

  ①苛政猛虎也 战长勺 积今六十岁矣

  ②一犬坐于前 一狼洞

  ③属予作文记之 然得而腊之为饵

  ④学不思则罔 学时习之 两狼之并驱如故

  请学生进行解释。

  教师总结:【复习方法】①掌握常用虚词“之、其、而、然、则、乃、以、于、且、者、乎”等的一般用法。②通过比较分析,体会文言虚词的作用。③为常用虚词的每一种用法列举两、三个典型例句。

  同学们,文言文的复习是要求我们从基础知识抓起,做好知识的积累。本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节课我们要进行“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和“名句分析默写”的复习,请同学们下去后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对下一节课的内容做好预习。谢谢大家!

  第二课时

  三、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

  1.文言句式理解。

  文言文中有些与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不同的句式,掌握这些特殊的句式,有助于对文言语句的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等。

  【例题】选出属于被动句的一项。

  A.菊,花之隐逸者也 B.士卒多为用者

  C.甚矣,汝之不惠 D.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这道题考查辨析文言句式。其中A项是判断句,C项是谓语前置句,D项是定语后置句,只有B项是被动句(“为”表被动)。

  【复习方法】①掌握特殊句式的特点,特别是其标志性词语。②选择部分典型的例句认真分析、体会,掌握特殊句式的基本翻译方法。

  【练习】从下面的语句中找出判断句和被动句。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③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④屠惧,投以骨

  ⑤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⑥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⑦苛政猛于虎也 ⑧见渔人,乃大惊

  ⑨刿曰:“何以战?” ⑩君将哀而生之乎

  2.文言语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一般是中考的必考内容,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②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③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例题】翻译下面一句文言文。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译文:

  这道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其中的“曩、吾、今、室”等词语需要用“从前、我、现在、家”等词语替换,“祖、居”等词语需要补充为双音词,后半句语序上也应作调整。正确的译文是:“从前与我祖父住在这里的,现在他们中十家剩下不到一家了。”

  【复习方法】①选择部分文言语段,运用上面讲到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练习,特别要注意那些需要补充和调整的地方。②每段文字翻译之后,要与原文认真核对一遍,看看意思是否完整、准确,语言是否通顺、规范,如有不妥,再斟酌修改。

  【练习】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①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②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⑤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四、文意分析和语句默写

  阅读文言文,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还应该能够对文意进行简单的分析,以便于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观点和表达方式。另外,教材里的文言文大多是传统名篇,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应该熟读背诵并能够默写。这也是提高文言文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

  【例题】根据《岳阳楼记》中“嗟夫!……吾谁与归”一段,回答以下问题:

  ①“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是指 ,“退”是指 。

  ②写出这段文字中被千古传诵的名句: , 。

  这道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分析和名句的背诵默写。因为是要求背诵的课文,所以题目中只指出了语段的起止文字,这就要求考生根据记忆回答问题。其中第①题要求分析“进”和“退”的指代内容,只要对原文熟悉并能正确理解,就可以用原文语句回答,“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第②题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复习方法】①注意从整体上理解把握文章的内容和观点。②注意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和前后句之间的联系。③认真分析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所表达的意思。

  【练习】根据《愚公移山》中“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河曲智叟亡以应”一段,回答以下问题:

  ①选出对这段文字分析错误的一项。

  A.这段文字写的是愚公对智叟错误观点的驳斥。

  B.开头一句中的“笑”,写出了智叟自作聪明的神态。

  C.“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的“长息”,写出了愚公因移山艰难而愁苦的样子。

  D.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

  ②根据原文填空。

  虽我之死,________;子又生孙,孙又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教师总结:

  中考试题中对文言文的考查,除以上几个方面外,有时还涉及一部分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在此就不作详细分析了。根据中考改革的精神,对文言文的考查形式,正逐步由单项考查向综合考查过渡。也就是说,单项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正逐步减少(特别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单项考查),取而代之的是文言文综合阅读试题(考查的知识能力点没有大的变化)。从真正提高文言文学习水平和复习备考和谐统一的角度看,文言文复习遵循上面谈到的复习方法和复习内容就可以了。

文言文复习 篇15

  八中   冯敏娟

  一、            教学目标 :

  1、整理课文中的一词多义,通过分析归纳一定的记忆方法。

  2、能借助课文中学过的实词,读懂浅显的课外文言文。

  二、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在复习文言文时发现,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也会有不同。这就是“一词多义”现象。根据常州中考的要求,老师课前已经请同学们整理了五、六两册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那我们先来交流一下,看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些记忆的方法?

  2、交流学生整理的“一词多义”。(实物投影)

  (二)大家在整理时是否发现,一个词的多个义项之间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如果我们能动动脑,找些方法来记忆,那不就省许多力?今天我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巧记一词多义。

  1、教师以“信”为例,进行示范。(幻灯片出示)

  (1)师:我们归纳出“信”在课文中主要有三种含义:①言语真实,不虚伪(本义)  ②信用  ③相信   那我们怎么记住呢?可以造一句有意义的句子来记。     

  (2)出示“信”的例句:

  自古以来,“言语真实,不虚伪”是一种美德,所以做人要有“信用”,只有讲信用,别人才会“相信、信任”你。

  (3)成语巩固:

  请说出下列成语中“信”的含义:

  ①信口开河  ②信口雌黄  ③信手拈来 ④信以为真  ⑤背信弃义  ⑥言而无信

  (学生在解释时补出“随意”的含义)

  2、学生以“故”为例,进行练习。

  (1)、归纳出“故”的几种含义:

  ①缘故,原因(本义)   ②旧的    ③故意     ④所以

  (2)学生造句,实物投影学生的材料,分析评价。

  (3)出示教师例句:  因为两人是“老朋友”的“缘故” ,“所以”碰在一起时,不需要“特意”找话题,也能谈得不亦乐乎。

  (4)

  成语巩固:说出下列成语”故”的含义。

  ①    一见如故     ②明知故犯     ③故弄玄虚       ④革故鼎新

  ⑤欲擒故纵      ⑥非亲非故     ⑦平白无故       ⑧不经世故

  3、师:其实,除了刚才的方法外,还有很多方法,关键是同学们要开动脑筋。

  出示例子:

  改编课文助记:

  齐师伐鲁,公将战。曹刿不受故人阻。朝入朝见庄公,曰:“战则请从。”

  双方战于长勺。齐一鼓时,刿故不鼓,俟齐三鼓时,鲁方一鼓。因齐竭鲁盈之故,故克之。

  (学生说说划线字的含义)

  3、 

  4、归纳记忆法:联想造句法,成语助记法,改编课文法,诗句记忆法,话题记忆法·····

  (三)师:我们记住实词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课内的文言语段,更要能借助课文中学过的多义实词,读懂浅显的课外文言文,为进一步的答题奠定基础。

  阅读语段一: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①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长:做首领。

  要求:1、找出语段中的学过的词语,并解释。

  2、找出疑难之处,根据上下文已知的内容进行推测。

  3、翻译文言文,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

  3、结合文章思考,这则文章会出哪些题目;

  4、组织成完整的语句回答。

  (由学生归纳阅读课外文言文的一般步骤)

  板书:  

  方 法: 1、通读全文,借助课内,整体感知。

  2、圈出疑难,结合语境,上下推导。

  3、看清题目,明确指向,认真思考。

  4、斟词酌句,语意完整,细心答题。

  (四)根据方法,完成语段二。交流。

  附语段二:       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五)布置作业 。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文言文复习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