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浙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登山》教案范文

浙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登山》教案范文

甜尕妞 点赞 分享
浙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登山》教案范文

微信扫码分享

浙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登山》教案范文(通用17篇)

浙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登山》教案范文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望而生畏”“头昏目眩”“深渊”等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正确回答课后第一题的三个问题。

  2、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时时锻炼意志对人的成长的帮助与作用。

  3、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列宁所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整体感知

  1、课前师生围绕名言、格言展开话题,在此基础上引出列宁对巴果茨基说的一段话

  “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2、引出课题:登山。

  3、了解预习情况。

  (1)这段话是谁说的?(结合课件简介列宁)

  (2)列宁在什么情况下说这段话的?(初知课文大意)

  二、质疑定向,合作探究

  1、自由读列宁说的话。

  2、读了这段话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自主提问)

  3、教师梳理学生问题,确定主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

  4、学生合作探究,思考重点问题。

  (1)提示学习程序。

  寻找合作伙伴确定学习方式(朗读、谈体会或表演,任选一种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展示学习成果。

  (2)学生自由组合,确定学习方式。

  (3)分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4)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

  ①表演:表演前适当提问,创设情境。(结合课文理解“巍峨””悬崖”“深渊”等词)

  小组根据课文内容评一评刚才表演时有没有把路的“险”充分表现出来。着重抓“紧紧贴”“扭向一旁…”“狭窄”“碎小”“舒了一口气”“险些”“头昏目眩”等词句。

  ②朗读:请朗读小组读有关描写小路险的段落,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5、小结小组学习情况。

  6、课件展示日出美景,配乐范读15自然段。

  7、师生合作有感情读15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日出的壮美,体会登山的乐趣。

  三、展开辩论,升华认识

  1、引出辩题:列宁是一个革命者,他的神圣职责是领导俄国人民*沙皇统治,而现在他却选择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万一掉下去,后果会不堪设想……那么列宁究竟该不该走这条小路呢?

  2、组织辩论。

  (1)自由组成正方反方。

  (2)双方各自从课文中找充分的理由。

  (3)展开辩论(教师当辩论会主席,适当点拨)。

  3、教师小结。

  4、再读列宁的话。

  四、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1、学了课文,大家一定深有感触,请把自己对列宁说的这番话的理解和对全文的感悟,浓缩成一两句话。(引导学生学写格言)

  2、布置课外作业 。

  课外自由组成学习小组,从相关的课文、课外书以及网站上去搜寻列宁的故事,两周后召开“感悟列宁”综合学习报告会。(形式自拟)

浙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登山》教案范文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磨炼自己意志的坚强品格。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一、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四课,来进一步了解列宁。

  生:(齐)登山

  二、新授、感悟

  1、 检测读文情况,读完后其他学生给予评价。

  师:列宁和巴国茨基在登山时,不就是过一条小路吗?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呢?你是从哪看出来的?小组合作交流,做好分工,组织好语言准备汇报。

  生:这是一条危险的小路,我们小组是从第6和第10自然段看出来的。请于兴阳来读课文。

  生:这是一条惊险的小路,我们小组是从第14、15、17自然段看出来的。请朱立超来读课文,我们是从这几段描写的动词看出来这条小路是一条惊险的小路。

  师:听了你们的汇报,把老师和其他同学都带上了那条小路上了,真令人胆战心惊呀!那面对小路,列宁是怎样表现的呢?(小组合作交流)

  师:当列宁第一次走这条小路时,他是怎样表现的?

  生:汇报 当列宁和巴果茨基登上山顶时,展现在他们我们眼前是怎样的一幅景象?请同学们读课文中相关的段落,欣赏美景,在谈一谈感受。

  生:课文第18段,谈感受。

  师:你们都感觉这景色这么美,那同学们说说此时的列宁心中会有什么想法?

  生:说想法。

  师:一个小时过去了,列宁和巴果茨基也该回去了,他们有选择了来时的小路。他们第二次走这条小路的是怎么走的呢?(小组汇报)

  生:小组汇报

  师:我们知道了列宁和巴果茨基两次走小路的表现,谁来说一说列宁第一次和第二次走险路有哪些不同?

  生:汇报

  师:我们来看最后一段,谁来读一读?

  生:指名读文 师:那么这一段我们怎么理解列宁说的话?

  生:回答

  师:同学们都理解的很好,那谁来说一说列宁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生:列宁具有临危不惧、遇险不惊、从容镇定的精神品质。

  三、扩展

  师:我们知道列宁第二次走小路是为了锻炼意志。课前你们也搜集了很多有关锻炼意志的人物的故事和名人名言,谁来说一说。

  生:积极说

  四、总结

  同学们搜集的真不少,学习了列宁的这篇登山的故事,我相信同学们也学会了很多,老师希望各位同学都要学习列宁的这种临危不惧、遇事不惊、随时随地都锻炼意志的品质。

  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浙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登山》教案范文 篇3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讲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走过靠近深渊的小路,自觉锻炼意志的故事。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磨炼意志的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教学构想

  教学中,通过朗读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小路的险,重点指导学生读懂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两次走有什么不同之处,从而学习他自觉磨炼意志的品格。

  教学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有关列宁的故事,谁来说一说?从中你觉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今天,我们学习14课,出示课题:《登山》讲的也是列宁的故事,又表现了列宁的什么品格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三、讲读课文,体会感情。

  (一)学习第一段。

  1、轻声读课文,思考: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列宁为什么要走危险的小路?

  3、齐读第一段。

  (二)学习二、三段。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小路危险的句子。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理由。

  3、师生共同归纳。

  (1)指名读直接描写小路危险的句子,出示投影片,引导学生观察、体会。

  (2)有关这条小路,巴果茨基是怎样说的?你体会到了什么?

  (3)巴果茨基是怎样通过这条小路的?

  A、指名读相关句子,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B、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C、巴果茨基轻轻舒了一口气,说明什么?

  (4)列宁是怎样走过这条小路的?

  4、下山的时候,列宁仍然坚持走小路,第二次走和第一次有什么不同?

  (1)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2)师生归纳。

  A、第一次必须走,因为要看日出,时间不够。第二次是列宁自己坚持要走;

  B、第一次走:跟、停、定了定神、碎小的步子移动。第二次走:先走、毅然决然

  (三)学习第四段

  1、从山上回来,列宁为什么还要走小路?

  2、课文最后,列宁讲了什么话?这段话每句讲什么意思?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3、齐读第四段,反复朗读列宁的话。

  4、在两次走小路中间,作者还描写了一段日出的景色,写的非常美,谁愿意读一读?(指名读)为什么写这一段?(蕴含着“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寓意。)

  四、总结全文。

  作业设计

  1、从查找关于列宁的资料。

  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看日出 第一次:跟、停、定了定神、

  登山 碎小的步子移动 自觉磨练

  走小路 自己意志

  (危险)第二次:先走、毅然决然

浙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登山》教案范文 篇4

  教学分析:

  本文记叙了十月革命前,列宁与波兰革命者马果茨基一起登山看日出,坚持走靠近深渊的小路锻炼意志。

  教学目标 :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列宁自学锻炼意志的品质,联贯系实际与同学交流,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锻炼意志方面的名言警句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激情导入  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吗?知道关于他的什么事情呢?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

  谈学习、生活和工作方面的事,也可说我们学过的有关他的什么文章。

  (学生自由发言)

  师: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又讲述了这位伟人的什么故事呢?(板书:14课《登山》)

  二、自由阅读交流收获

  1.自读课文,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或轻声读,或默读,或边读边画,或两人一起读,读通文句,了解课文内容。

  2.交流自学情况

  (1)指名分部分朗读课文

  (2)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3.学生质疑,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三、研读课文谈谈体会

  1.带着提出的问题,学生自主选择进行研读。

  2.鼓励学生放胆地读和想,把自己的感受、想法记到课本空白处。

  3.同桌和小组交流读书体会。

  4.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相机点拨、辅导。

  问:(1)列宁两次是怎样走过那段危险小路的?

  a.找出文中写列宁上山、下山的部分读一读。

  b.找两名学生演示走小路的情景。(两次走小路,借助想象,进行表演)

  通过表演,让学生感受两次走小路的不同心情,体会列宁当时的心情。

  (2)山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一种怎样境界?

  (生:自然景色优美,衬托出列宁和巴果茨基历险登顶后的喜悦之情。)

  师:作者借景抒情,赞美革命者高尚的意志品质,将这段话背下来。

  (3)列宁为什么要在走过险路后才肯解释重走那条路的原因?

  (学生回答后,师:列宁是个重实践的人,说了才做,不如做了再说。这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一种品质。)

  (4)列宁最后所说的话应该怎样理解?

  “因为我害怕它”,表明列宁毫不掩饰自己的弱点;

  “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表明了一个革命者应该具有的敢于和胆怯做斗争的正确态度;

  “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表明革命者不能放弃任何一次锻炼意志的机会。

  (结合课文插图,朗读这段话)

  四、讨论、小结

  1.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2.在生活中,如何做到既锻炼意志,又注意安全?

  五、作业 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交流收集的有关锻炼意志方面的名言警句。

  六、板书设计 

  登山(看日出)

  去 走了险路

  列宁 锻炼意志

  回 还走险路

浙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登山》教案范文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望而生畏”“头昏目眩”“深渊”等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正确回答课后第一题的三个问题。

  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时时锻炼意志对人的成长的帮助与作用。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列宁所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整体感知

  1.课前师生围绕名言、格言展开话题,在此基础上引出列宁对巴果茨基说的一段话:

  “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2.引出课题:登山。

  3.了解预习情况。

  a.这段话是谁说的?(结合课件简介列宁)

  b.列宁在什么情况下说这段话的?(初知课文大意)

  二、质疑定向,合作探究

  1.自由读列宁说的话。

  2.读了这段话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自主提问)

  3.教师梳理学生问题,确定主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

  4.学生合作探究,思考重点问题。

  (1)提示学习程序。

  寻找合作伙伴--确定学习方式(朗读、谈体会或表演,任选一种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展示学习成果。

  (2)学生自由组合,确定学习方式。

  (3)分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4)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

  a.表演:表演前适当提问,创设情境。(结合课文理解“巍峨””悬崖”“深渊”等词)

  小组根据课文内容评一评刚才表演时有没有把路的“险”充分表现出来。着重抓“紧紧贴”“扭向一旁…”“狭窄”“碎小”“舒了一口气”“险些”“头昏目眩”等词句。

  b.朗读:请朗读小组读有关描写小路险的段落,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5.小结小组学习情况。

  6.课件展示日出美景,配乐范读15自然段。

  7.师生合作有感情读15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日出的壮美,体会登山的乐趣。

  三、展开辩论,升华认识

  1.引出辩题:列宁是一个革命者,他的神圣职责是领导俄国人民推翻沙皇统治,而现在他却选择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万一掉下去,后果会不堪设想……那么列宁究竟该不该走这条小路呢?

  2.组织辩论。

  a.自由组成正方反方。

  b.双方各自从课文中找充分的理由。

  c.展开辩论(教师当辩论会主席,适当点拨)。

  3.教师小结。

  4.再读列宁的话。

  四、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1.学了课文,大家一定深有感触,请把自己对列宁说的这番话的理解和对全文的感悟,浓缩成一两句话。(引导学生学写格言)

  2.布置课外作业 。

  课外自由组成学习小组,从相关的课文、课外书以及网站上去搜寻列宁的故事,两周后召开“感悟列宁”综合学习报告会。(形式自拟)

浙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登山》教案范文 篇6

  一、中心着手,导入  教学

  1,齐读课题

  2,(投影片出示最后一节)学生齐读

  “就是因为我害怕它。”列宁说,“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二、中心突破,指导读悟

  1、“就是因为我害怕它。”这里的“我”指谁?“它”指什么?

  2、我为什么害怕它?哪些句子体现了路的险?

  1)学生阅读讨论

  2)教师点拨后归纳

  A 从对小路的描写看出险:

  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

  B 从对巴果茨基的行动看出险:

  巴果茨基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用碎小的步子在狭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动。

  C 从巴果茨基的语言看出险:

  “您看看,是这样的路。”巴果茨基说,“您不能从这儿过。”

  “往回走。”巴果茨基大声喊。

  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以上的描写,并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路的险。

  3、过渡:既然路这么险,列宁走的时候是什么样的?

  1) 从哪里看出列宁走的时侯也很害怕?

  (投影出示)

  列宁跟在他后面,就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

  指导朗读,卡片出示:头晕目眩(齐读)

  2) 列宁在困难面前是退缩了还是坚持走了下去?

  (投影出示)

  列宁站立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步。他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走过了这段危险的小路。

  指导朗读

  4、列宁为什么坚持走了下去?用他的话讲是什么原因?

  (投影出示)

  “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

  指导朗读

  5、过渡:列宁在巴果茨基地带领下,终于通过了那段险路。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日出的景色多美呀!

  齐读日出的景色

  6、在下山时列宁又走了那条险路,自读课文第三段,找出列宁第二次过险路的那段话,并用填表的形式比较两次走各有什么不同?

  走小路的原因

  谁先走

  在最险处的表现

  第一次

  第二次

  (投影出示第二次走险路的句子)

  “这一次我先走。”列宁说完,就毅然决然地走了过去。

  教学“毅然决然”,指导读。

  7、再读最后一接列宁讲的话,体会列宁是如何磨炼自己意志的。

  三、情思交融,深化主题

  1、列宁走的这条险路好比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哪些东西?

  2、他走险路时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3、再次齐读最后一节列宁的话,感受列宁不怕困难、时刻锻炼自己意志的精神。

  (下课)

  板书:

  17 登山

  战胜困难 磨炼意志

  列宁

  (革命者)

浙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登山》教案范文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8个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了解列宁和巴果茨基一起登山的这次不同寻常的经历。体会文中细致描写的语段对表现人物精神的作用。

  3.针对有关课文的不同观点进行思考,渗透辩证的思维方法,培养客观认识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思考列宁登山这件事的启示和现实意义,学会在生活中面对那些可以克服的困难。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列宁所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列宁的资料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1.课前师生围绕名言、格言展开话题,在此基础上引出列宁对巴果茨基说的一段话:

  “就是因为我害怕它。”列宁说,“我们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2.引出课题:登山。

  二、自由阅读交流收获

  1.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读课文,或轻声读,或默读,或边读边画,或两人一起读,读通文句,了解课文内容。

  2.交流自学情况

  (1)指名分部分朗读课文,读后评价。

  (2)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

  狭薄雾耀芒释毅陪锻炼

  (3)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学生质疑,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在交流的过程中,)

  三、质疑定向,合作探究

  1.自由读列宁说的话。

  2.读了这段话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自主提问)

  3.教师梳理学生问题,确定主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

  4.学生合作探究,思考重点问题。

  6.课件出示:

  他们登上山顶,一道柔和的阳光正好射穿黎明前的薄雾。远处,蔚蓝色的湖水反射出耀眼的亮光,树丛和草地上的露珠也闪烁着光芒。鸟儿们放开歌喉,欢快的歌唱着。

  师生合作有感情读进一步感受日出的壮美,体会登山的乐趣。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谈谈体会

  1.带着提出的问题,学生自主选择进行研读。

  2.鼓励学生放胆地读和想,把自己的感受、想法记到课本空白处。

  3.同桌和小组交流读书体会。

  4.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相机点拨、辅导。

  5.教师小结。

  6.再读列宁的话。

  二、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1.学了课文,大家一定深有感触,请把自己对列宁说的这番话的理解和对全文的感悟,浓缩成一两句话。(引导学生学写格言)

  2.布置课外作业。

  (1)活灵活现:把列宁过险路的六个镜头填写完整,然后演一演。

  (2)唇枪舌剑:对于列宁过险路这一事件,警卫员们各有想法,有的认为这样做值得,有的认为没必要冒这样的险。你的看法呢?找意见不同的伙伴展开争论。

浙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登山》教案范文 篇8

  张祖庆(浙江温岭)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望而生畏”“头昏目眩”“深渊”等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正确回答课后第一题的三个问题。

  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时时锻炼意志对人的成长的帮助与作用。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列宁所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整体感知

  1.课前师生围绕名言、格言展开话题,在此基础上引出列宁对巴果茨基说的一段话:

  “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2.引出课题:登山。

  3.了解预习情况。

  a.这段话是谁说的?(结合课件简介列宁)

  b.列宁在什么情况下说这段话的?(初知课文大意)

  二、质疑定向,合作探究

  1.自由读列宁说的话。

  2.读了这段话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自主提问)

  3.教师梳理学生问题,确定主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

  4.学生合作探究,思考重点问题。

  (1)提示学习程序。

  寻找合作伙伴--确定学习方式(朗读、谈体会或表演,任选一种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展示学习成果。

  (2)学生自由组合,确定学习方式。

  (3)分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4)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

  a.表演:表演前适当提问,创设情境。(结合课文理解“巍峨””悬崖”“深渊”等词)

  小组根据课文内容评一评刚才表演时有没有把路的“险”充分表现出来。着重抓“紧紧贴”“扭向一旁…”“狭窄”“碎小”“舒了一口气”“险些”“头昏目眩”等词句。

  b.朗读:请朗读小组读有关描写小路险的段落,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5.小结小组学习情况。

  6.课件展示日出美景,配乐范读15自然段。

  7.师生合作有感情读15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日出的壮美,体会登山的乐趣。

  三、展开辩论,升华认识

  1.引出辩题:列宁是一个革命者,他的神圣职责是领导俄国人民推翻沙皇统治,而现在他却选择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万一掉下去,后果会不堪设想……那么列宁究竟该不该走这条小路呢?

  2.组织辩论。

  a.自由组成正方反方。

  b.双方各自从课文中找充分的理由。

  c.展开辩论(教师当辩论会主席,适当点拨)。

  3.教师小结。

  4.再读列宁的话。

  四、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1.学了课文,大家一定深有感触,请把自己对列宁说的这番话的理解和对全文的感悟,浓缩成一两句话。(引导学生学写格言)

  2.布置课外作业 。

  课外自由组成学习小组,从相关的课文、课外书以及网站上去搜寻列宁的故事,两周后召开“感悟列宁”综合学习报告会。(形式自拟)

浙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登山》教案范文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品质。

  2、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把握。

  1、板书课题,指导书写。

  2、谁能把列宁和登山联系起来说一句话?(能不能把登山的原因补充进去,列宁在登山时有没有遇到什么特别的事?)

  3、课文写了列宁几次走小路?

  二、初读课文,谈谈收获。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中写列宁两次走小路的段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时间读完)

  2、谈收获:你读懂了什么,了解了什么?(找三五个学生)

  三、精读课文,读悟探究。

  1、追问提出“路很险”的学生,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适当地补充介绍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引导学生读好第10、14段,通过读悟出险,表现出险。

  (四人小组交流读,比较读,评价读等)

  3、齐读第10、14、17段。(适当鼓励学生)

  4、列宁第二次又是怎么走的呢?

  (1)通过指导读第25段,品“毅然决然”。

  (2)男生读第25段。

  5、列宁这次登山有什么收获?

  (借助课件,范读,指导学生读好第18、28段)

  四、回归课题,总结延伸。

  欣赏到壮丽的日出,体会到做人的方法,这些是列宁的收获,也是我们的收获,让我们再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把它记在心里,带到生活当中去。

  案例背景:

  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语文运用能力、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更要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及探究精神的培养。这一系列要求的提出,仅仅*传统教学中的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是难以完成其使命的,而信息技术中网络知识以其广博,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的多样性与其独特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人与人、人与计算机的互动的灵活性,加之可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等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将最能展现现代小学语文教学广阔地和美好前景,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可谓“一拍即合”,势在必成。

  《登山》一文,是讲列宁登山看日出,走过*近深渊的小路,自觉锻炼意志的故事。本文通过描写道路窄小难走,非常危险,然而列宁果断地走这条近的危险小路,目的是为了烘托列宁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高尚品质。我们可以通过课件展示小路的危险,使学生有更深的体会。文章巧用对比赞颂品格,巴果茨基与列宁走险路的对比和第二次与第一次走险路相对比。说明列宁的无所畏惧和意志坚定。课文结尾是列宁对巴果茨基问题的解释,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也是本文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我们通过课件帮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入情入境、动心动情,与课文所表达的思想产生共鸣。

  案例描述及分析:

  一.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形象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㈡过程与方法

  1. 引导学生在充分的读书中,质疑解疑,知识的呈现随着解疑完成。

  2. 创设情境,使学生与文章人物形成共鸣,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加深感悟和体验。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懂得生活中有许多艰难和危险的事情,不应该回避他们,应该挺身向前,战胜他们。

  二.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形象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列宁为什么两次走过那条险路。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四.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交流激情

  1.师:同学们,昨天我们读了登山的故事,大家都为这句话所感动。课件出示:

  “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2.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这句话。

  (二)、质疑探究

  1.读了这段话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自主提问)

  2.教师梳理学生问题,确定主问题:

  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

  3.学生合作探究,思考解决问题。

  (1)提示学习程序。

  寻找合作伙伴--确定学习方式(画简笔画、朗读、谈体会或表演,任选一种或两种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展示学习成果。

  (2)学生自由组合,确定学习方式。

  (3)分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4)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

  a.朗读:请朗读小组读有关描写小路险的语句,

  ●预计学生朗读的重点句子有:(课件出示)

  ①“巴果茨基就朝危险的小路走去。只见他的脊背紧紧地贴着陡峭的悬崖,,把头扭向一旁,不去看深渊,沿着狭窄的小路,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地移动着。”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着重抓“紧紧贴”“扭向一旁…”“狭窄”“碎小”等词句,体会了小路狭窄危险的程度。

  根据学生的朗读教师做如下点评指导:

  ☆听听你的朗读能不能使同学们感受到小路的危险和心中的紧张?

  ☆大家从他的朗读中感受到了吗?你能再试一下吗?看来你是感受到了!

  ☆谁也能用朗读表达你的心情?

  ☆请注意你的背后悬崖,你的脚下是深渊,小路只容你一只脚。

  【引领学生对文句的感受来进行朗读的指导,而不从朗读的纯技巧上去处理,从而读出自己的理解来,读出自己的感受来,读出自己的心情来,读出自己对人物想说的话语来。这才是朗读指导的正轨。】

  ②巴果茨基走过最危险的地段以后,轻轻地舒了一口气。他回过头来一看,吓得险些掉进深渊。因为正沿着那条小路前进的列宁突然停住了。他知道列宁感到头昏目眩了。(课件出示)

  (有了以上阅读感悟的基础,学生自然会抓住“舒了口气”“吓得他险些掉进深渊”“头昏目眩”等重点语句,体会当时心情,进行合作交流。)

  ③可是,列宁只站立了几秒钟,就又不慌不忙,小心地,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着身子。(课件出示)(“不慌不忙”、“小心地、“一步一步地”表现了小路的狭窄。)

  b.表演:表演前适当提问,创设情境。(结合课文理解“巍峨””悬崖”“深渊”等词,可以让学生演示巴果茨基走过险路的情景:把这黑板看成是高山,讲台边缘是小路,下边就是万丈深渊。)那一组来试试?

  大家给评一评演得怎么样?

  在评价中,注意引导学生评价表演者是否小心地低头看路。如不是,问问能这样做吗?为什么?

  【通过“表演”这一活动形式,既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强化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成为探究性学习的主人。】

  c. 画简笔画,认识小路的险。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动笔。选派一位学生上台板画。数分钟后,师组织学生交流评议。

  d.接下来,采用设置假设问题的方法,加强情感体验。

  如果列宁一不小心,就会怎样?

  学生会猜想:会落入万丈深渊;会摔得粉身碎骨;会毫无生还希望……

  师:听了你们的体会,我觉得这条路真够可怕的!

  4.在此基础上,再次朗读此段。

  5.学习观看日出部分

  ⑴ 走过险境,向上攀登,出现在眼前的是壮丽的日出景观。

  此时播放日出美景课件,激发学生情感。

  ⑵ 继而,设置逆向问题,进一步引发对中心的思索。

  如果列宁当时避开这条临近深渊的险路呢?

  鼓励学生抒发感受,进行创意表达。使学生领悟到只有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行动,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⑶ 教师总结:是啊,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列宁此时的心情我们最能理解。

  (课件出示):

  “当他们登上山顶时,一道柔和的阳光,突然射穿黎明前的薄雾。远处蔚蓝色的湖水开始发出耀眼的亮光。山顶上的雪刹那间变成了玫瑰色,矮树丛和草地上的露水珠儿也开始闪烁着光芒。这时,好像是在谁的指挥下,鸟儿们放开歌喉欢快地唱了起来。”

  (师生合作有感情读15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日出的壮美,体会登山的乐趣。)

  (三)、辩论升华

  1.引出辩题:列宁是一个革命者,他的神圣职责是领导俄国人民推翻沙皇统治,而现在他却选择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而且是两次,万一掉下去,后果会不堪设想……那么列宁究竟该不该走这条小路呢?

  2.组织辩论。

  a.自由组成正方反方。

  b.双方各自从课文中找充分的理由。

  c.展开辩论(教师当辩论会主席,适当点拨)。

  3.教师小结。

  4.再读列宁的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读者与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在学生经过了前面体会文本的情感积蓄后,设置了辩论赛,此时此刻他们急需表达内心的感受,并通过辩论来进一步完成了自己和文本的对话。】

  (四)、运用拓展

  1.学了课文,大家一定深有感触,请把自己对列宁说的这番话的理解和对全文的感悟,浓缩成一两句话。(引导学生学写格言)

  (五).布置课外作业。

  1、想象列宁第二次毅然走险路的样子,写一写。

  【填补课文的情节空白,围绕“毅然”写一段话,拓宽课文情境,寻找写作题材,既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发展了他们的想象力,又让学生把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在运用中得以迁移和内化,提高其表达能力。】

  2、课外自由组成学习小组,从相关的课文、课外书以及网站上去搜寻列宁的故事,两周后召开“感悟列宁”综合学习报告会。(形式自拟)

  【课上好了,不等于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到此就结束了,对于登山这样的课文来讲,其中情感的陶冶不是一节课就能领会尽然的,在“感悟列宁”综合学习报告会里再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宽广的个性化阅读感悟的空间。】

  六.板书

  去 要走险路

  登山         锻炼自己的意志

  来 还走险路

  案例反思

  本课采用让学生层层质疑和在老师的引导下层层解疑的方法进行“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力求体现“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尽力去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路。在内容的处理上,从最后一节入手,最后又归结到最后一节,并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这样,使各环节严密紧凑,而又生动活泼。教学过程中,通过抓重点句、美读、表演、画简笔画、讲体会等途径感悟文章的内蕴,并很好的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展示了其独特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帮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入情入境、动心动情,与课文所表达的思想产生共鸣。

浙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登山》教案范文 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磨炼自己意志的坚强品格。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闪烁”、“锻炼”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在简介故事发生的背景中。

  1.初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课文写了一个“登山”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在登山?为什么要登山?

  2.登山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为什么一去一返都要走这条路?课文最后一段话,你怎样理解?

  (二)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三)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概括性的词语,再归纳自然段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

  (四)解答初读课文时,“一边读,一边想”的问题(答案要点画在课文中)。然后,课堂议论,归并自然段段意,再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提醒学生注意:作者为了把一件事情叙述清楚,总要按事情的发展顺序,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写。某一个阶段的意思连接得比较紧密,就形成了一个段落。当一个段落过渡到下一个段落时,一般情况下,又可能时间推移了,或地点转换了,或情节发展了,等等。

  第一段(第1自然段):列宁为了躲避搜捕,隐居在普罗宁。

  第二段(第2~18自然段):列宁和巴果茨基为看日出抄近走了一条危险的小路,登上山顶,饱览了日出的壮观景象。

  第三段(第19~28自然段);列宁和巴果茨基看完日出,列宁仍坚持走危险的小路,并且说这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

  根据以上三段段意,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重复的词语可以略去)。自己归纳后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归纳,教师评议。

  通读课文注意语言的速度和感情。对话部分,注意人物说的话和作者的叙述语要分明。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一课时归纳的课文主要内容。再要求:试用一句表示谁、做了什么的话,把课文主要内容概括出来。

  (列宁为了看日出,往返走过一条危险的小路,锻炼自己的意志。)

  (二)《登山》一课,讲了列宁为了登山看日出,往返走过一条危险的小路,锻炼自己的意志的故事。

  1.课文第一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什么?

  (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俄国十月革命前;地点——普罗宁;人物——列宁,以及列宁隐居普罗宁的原因——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

  “隐居”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隐居”?换成“居住”行不行?为什么?

  “隐居”是隐蔽在偏僻的地方居住,目的是躲避敌人的搜捕。换成“居住”就没有躲避的意思了。

  2.齐读第一段,提问:

  如果不要这一段,直接从第二段说起,可以不可以?为什么?试着读一读,看看。

  (没有这一段不可以:不知道普罗宁是个什么地方,列宁为什么到这里来,故事发生在什么时期,这些都不知道,显得故事很不完整,给读者留下不少疑问。)

  (三)阅读第二段:

  1.指名读(或自由读)第二段,边读边思考:列宁和巴果茨基登上山看日出,为什么要走近路?

  (出发晚了点儿,走远路怕赶不上看日出。)

  近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危险的小路)

  把写小路危险的句子画下来。

  (“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

  2.小路怎样危险?看看105页上的插图,具体说,小路危险在哪里?看后再回答。句子里有个“容”,“容”这个词在句子里是什么意思?查查字典,看看。

  (容纳,在这里就是“搁”“放”的意思。“路只能容一只脚”说明路太窄了,窄到只能搁一只脚的宽度。这样窄的小路,“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稍不小心或心慌意乱,就有掉下深渊的危险。“深渊”,可是很深很深的水啊!)

  3.这条危险的小路,巴果茨基是曾经走过的。这次他先通过时,是轻松的吗?

  (不轻松。)

  从哪些地方看不轻松?这进一步说明什么?

  (巴果茨基“背贴着峭壁”的“贴”;“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免得看了紧张;用“碎小”的步子在“狭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动”。“碎小”“慢慢”“移动”说明因为紧张、害怕而倍加小心。走过最危险的地方,“轻轻地舒了口气”看到列宁跟在他后面,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大声喊:“往回走!”这又看出巴果茨基非常担心列宁掉下深渊。从巴果茨基的这些动作、表情看,他走过时,也是提心吊胆的,可见,小路的确是危险的。)

  4.那么,列宁是第一次走这条危险的小路的,他表现怎样?

  (列宁跟在巴果茨基后边,在“最危险的地方停住了。巴果茨基知道列宁“头昏目眩”了。说明列宁也害怕了。)

  但是,列宁面对眼前的危险,尽管“头昏目眩”了,害怕了,但他又怎样看待和处理的呢?

  (列宁“站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动。”他“不慌不忙,一步一步走过这段危险的小路。”)

  “定了定神”、“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走过了危险的小路”这又反映了什么?大家议论后共同解答。

  (反映了列宁虽然害怕,但他没有在害怕面前退下来,而是战胜了害怕,勇敢地走过去,表现了他不畏艰险,面对艰险,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

  5.列宁和巴果茨基终于登上山顶了。他们观看的日出景象怎样?读一读这一自然段。

  (日出景象很美,很壮观。难怪他们冒险前来观赏。)

  6.日出景象究竟怎样美丽,怎样壮观呢?出示小黑板或投影,要求根据课文在这段话的括号里,填上短缺的词语。再比较填写的这些词语是不是可有可无,它们在句子里的作用怎样?

  他们登上山顶,一股( )阳光正好射穿( )的薄雾。远处( )湖水开始反射出(

  )亮光。山顶上的雪( )变成粉红色,( )露珠儿也开始闪烁着光芒。( ),鸟儿们放开歌喉,(

  )唱了起来。

  (所填写的词语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的。它们在句子里起了形容、修饰的作用。使日出的景象生动、形象,显出壮观。不只是看见了阳光、湖水、雪、露珠儿,听到了鸟儿叫,就觉得优美、很壮观,关键是看到了什么样的阳光、什么样的湖水和什么样的雪,鸟儿叫得怎样动听,等等。)

  (三)阅读第三段。一边读一边思考:

  1.列宁和巴果茨基看完日出,返回时,第二次走了危险的小路。第二次走跟第一次走有哪些不同?

  (跟第一次相比不同的情况有:①巴果茨基说不必走原路,而列宁坚持仍走原来的小路;②走的时候,不是巴果茨基先走,而是列宁先走;③列宁在最危险的地方没有停下来,毅然决然走过去。)

  2.列宁毅然决然地走过去,“毅然决然”是什么意思?查查工具书。

  (“毅然决然”是坚决地,毫不犹豫地。)

  列宁为什么还要走那条危险的小路呢?当巴果茨基问起列宁时,列宁是怎样“解释”的?从课文第三段找出答案来。

  (“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3.课堂讨论列宁说的三句话。

  提示:列宁说的三句话,用了三个句号。每一句话有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意思。三句话之间,又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一句比一句意义深。

  ①列宁为什么还要走这条危险的小路呢?回答的第一句:“就是我害怕它。”列宁这样回答表明什么?

  (表明小路的确危险,列宁坦率地承认自己“害怕它”。)

  ②一般情况,对自己害怕的事情,总要躲避,不去做。为什么列宁对害怕的危险小路不远离,还要走呢?列宁回答的第二句话,解答了这个问题:“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这句话有什么含义?面对危险的小路,列宁是怎样没让害怕把自己压倒的?

  (列宁面对危险的小路,是“害怕它”了。但他没有躲避这种害怕,而是迎着危险带来的“害怕”而上,勇往直前地向“害怕”挑战了。这是一个革命者对待“害怕”的正确态度。)

  ③列宁为什么要一次次面对危险和“害怕”,不让它们压倒,而是迎着它们而上呢?看看第三句话,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是什么?

  (咱们得锻炼自己的意志。)

  “每时每刻”、“随时随地”怎样理解?

  (强调不放过每一个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

  (四)小结:

  “登山”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俄国的霍德扎写它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讲述列宁登山的故事,赞扬他自觉地抓住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危险、害怕是怎样做的?今后有什么打算?简单地说一说,议一议。

  (五)再读列宁说的三句话,然后再读一遍课文。布置课下用“闪烁”、“锻炼”造句。

  读一读课文原句,进一步理解两个词的意思和用法:

  1.“闪烁”,是指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课文原句是描写山顶上树丛和草地上的露珠儿,在初升的阳光照映下,光芒一闪一闪,忽明忽暗。

  例句:闪烁——入夜,商厦门前的霓虹灯广告,不停地闪烁着五颜六色的光芒。

  2.“锻炼”是通过体育运动使身体强壮,如:上好体育课,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课文中列宁说的“锻炼”,是指通过某种活动或斗争,培养勇敢、坚强和维护集体利益等品格,强调不放过每一个“锻炼自己的意志”的机会。

  例句:锻炼——学习上会不断遇到困难,我们要迎着困难去克服它,战胜它,天长日久,这对我们是个很好的锻炼。◆

浙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登山》教案范文 篇11

  李 娜  

  ------------------------------------------------------------

  一、复习导入   

  引导同学们共同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新课 

  1、质疑引趣。 

  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一想,哪句话是直接描写小路的句子。请你拿出笔,用“—”把它画出来。 

  2、引导学生感受小路的险。 

  (1)请同学们读出画好的句子。 

  (2)出示教学软件,请同学们观察小路 小路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3)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 要怎样读才能读出小路的险呢? 

  (4)学生自由练习,交流汇报,老师适时点拨。 

  3、过渡。 

  从对小路的直接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小路的险,那么从巴果茨基的哪些话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小路的险呢? 

  4、引导学生从巴果茨基的话中体会小路的险。 

  (1)引导学生画出巴果茨基的话。 

  (2)让学生喜欢读哪句就练读哪一句,从巴果茨基的话中体会小路的险。 

  (3)学生练读,交流,老师点拨。 

  5、引导学生从列宁和巴果茨基过小路的情形中体会小路的险。 

  (1)画句子。 

  (2)练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小路的险。 

  (3)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及学生的表演,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 

  (4)引导学生从句中谈体会。 

  6、让学生体会“无限风光在险峰”的道理。 

  列宁和巴果茨基终于走了这条危险的小路,赶在日出之前来到了山顶,现在就让我们和列宁、巴果茨基一起去领略一下山顶的美丽景色。(播放山顶的美景) 

  7、激疑引探,深入体悟。 

  领略了山上的美景后他们开始往回走,走的还是那条小路,这第一次走和第二次走有什么不同呢?(出示第二次走小路的图片) 

  8、让学生通过研究讨论体会列宁坚强的革命意志。 

  (1)你怎么知道列宁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请你用列宁自己的话来回答。 

  (2)谁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列宁为什么还要走那条危险的小路?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对小路的直接描写中体会到了小路的险,从列宁和巴果茨基的话中,我们感受到了小路的险,从列宁和巴果茨基过小路的情形之中我们更体会到了小路的险,那么,就在这险情、险景、险境中。更突出了革命者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伟大品格。 

  四、质疑 

  (1)引导学生质疑。 

  (2)教师质疑(依情况而定)。 

  板书: 

  17.登山

  巴果茨基

  峭壁    深渊

  列  宁

  背  贴

  站  立

  险

  扭  转

  定  神

  移  动

  移  步

  锻炼意志

  ------------------------------------------------------------

浙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登山》教案范文 篇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认识本课生字。

  2 了解本课内容,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自读理解,讨论交流,朗读感受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

  2 学习列宁自觉锻炼意志,培养良好的品质。

  3 以读为主,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联系列宁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弄清列宁为什么还要走那条险路。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字幕投影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倒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预习了关于伟大导师列宁的文章《登山》这一课,这个故事发生在1917年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前,列宁因从事革命活动被当时的反动政府逮捕,就改名换姓来到波兰,继续革命工作。这个登山的故事,就是写他在波兰时和波兰的革命者巴果茨基一起登山看日出的情景。现在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想知道的问题和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1) 刹(cha四声)的刹 闪烁(shuo四声‵)的烁 解释( shi‵四声)的释

  (2) 区分多音字。

  刹 薄 似 得

  2 学生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发言,老师总结几个问题。

  (屏幕)1 从哪看出路险?

  2 列宁第一次是怎样走小路的?

  3 课文的题目是登山,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在山上看到的美的景色?

  4 下山时列宁为什么还要走那条险路?这两次走有什么不同?

  “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压倒自己自己,咱们得每时每刻锻炼自己的意志。”这两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 学生四个人一组,自读以后,针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探究。

  2 集体交流。

  (1)师:列宁和巴果茨基为了看日出,他们只有走小路才来得及。从哪里看出路的险?

  生: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路太窄,又太危险,要经过深渊边上。”师点评

  (2)师:列宁第一次是怎样走小路的?谁来读一读?(生读,评价读的怎么样。)生:列宁动作的词:贴、扭、不去看、移动。列宁的感觉:“头晕目眩”。

  师:读这一段你有什么感触,你想到了什么?生自由回答。

  师:走完小路列宁的心情怎样?生:高兴、激动。

  (3)师:第三个问题明白了吗?大家一起读一读,和列宁一道欣赏美景。(出示幻灯片)(齐读这一段)使我们感悟到:鸟儿的歌唱,不仅是为列宁看到自然风光而唱,它仿佛为列宁勇敢地走过小路而庆贺,更使人体验到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境。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了列宁为自己走险路,饱览到美丽景色而欣喜的心情。

  (4)重点理解列宁的话。

  师:请学生读课文,数列宁说的几句话,怎么理解?生自由回答,老师总结:

  A 列宁坦率承认自己害怕走这条路;B 作为一个革命者,要勇于战胜困难,而不是回避困难;C作为一个革命者要时时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第二次走险路,与第一次不同:A不必走,而列宁仍旧走;B列宁先走;C列宁在最先的地方没有停下来,毅然决然地走了过去。

  师:大家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课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受到的启发。

  三 深化内容,拓展延伸。

  1 师:面对困难不要逃避,你在生活中怎么做的,谁给大家说一说?生自由回答(利用课间改错题,想玩没去;帮小同学往楼上提水;双休日作业一股作气写完再玩……)

  2 师:坚强的意志,对与一个人的成功很重要。在生活中我们要像列宁那样时时锻炼自己的意志,又要注意安全。我认为这就是作者选编这一课的目的。

  最后送给大家几句名言共勉: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

  对于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来说,无事不能为 。——海伍德

  伟大人物的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不会有丝毫的改变,并能终于克服障碍,达到期望的目的。 ——爱迪生

  人最凶恶的敌人,就是他的意志力的薄弱和愚蠢。 ——高尔基

  板书设计:

  登山

  看日出(必须)走险路

  列宁 回去(不必走)仍走险路 锻炼自己的意志

浙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登山》教案范文 篇13

  教学目标 

  1.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磨炼自己意志的坚强品格。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闪烁”、“锻炼”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新出现的字词。

  (二)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再划分结构段,概括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概括自然段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划分结构段,再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在简介故事发生的背景中,解释“俄国十月革命”“列宁”“沙皇(hu2ng)”“波兰革命者”等词语(见“资料”)。

  1.初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课文写了一个“登山”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在登山?为什么要登山?

  2.登山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为什么一去一返都要走这条路?课文最后一段话,你怎样理解?

  (二)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1.读准以下翘舌音:

  “刹(ch4)那”的“刹”、“闪烁(shu^)的“烁”、“解释(sh@)”的“释”。

  2.区别多音字:

  “刹(ch4)那”的“刹”,又读“sh1”的音,如“刹(sh1)车”,是止住的意思。“薄(b$)雾”的“薄”,不要读成“b2o”的音,“好像有人指挥似(sh@)的”,这里的“似”不要读成“s@”的音。“咱们得(d7i)每时每刻……锻炼自己的意志”,这句话中的“得”是需要的意思,不要读成“d6”和“de”的音。

  3.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

  “仍(r6ng)旧”的“仍”不要读成“扔(r5ng)”的音。“有趣(q))”的“趣”不要读成“q(”的音。

  4.注意以下几个字的写法:

  “歌喉”的“喉”的右偏旁不是“候”,不要多写一竖。“一步”的“步”的下面不是“少”,不要多写一点。

  (三)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概括性的词语,再归纳自然段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

  第1自然段:列宁为躲避搜捕,隐居在普罗宁。

  第2自然段:列宁请巴果茨基作向导上山去看日出。

  第3~9自然段:列宁和巴果茨基商量走一条危险的小路。

  第10自然段:小路十分危险。

  第11~14自然段:巴果茨基在小路上小心移动着。

  第15自然段:巴果茨基走过去,列宁紧跟后边。

  第16、17自然段:列宁一步步走过危险的小路。

  第18自然段:他们登上山顶,观看了壮美的日出。

  第19~23自然段:回去时列宁仍要走那条小路。

  第24、25自然段:列宁先走过小路。

  第26、27自然段:巴果茨基走过来问列宁,为什么还要走那条小路。

  第28自然段:列宁说革命者应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四)解答初读课文时,“一边读,一边想”的问题(答案要点画在课文中)。然后,课堂议论,归并自然段段意,再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提醒学生注意:作者为了把一件事情叙述清楚,总要按事情的发展顺序,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写。某一个阶段的意思连接得比较紧密,就形成了一个段落。当一个段落过渡到下一个段落时,一般情况下,又可能时间推移了,或地点转换了,或情节发展了,等等。

  第一段(第1自然段):列宁为了躲避搜捕,隐居在普罗宁。

  第二段(第2~18自然段):列宁和巴果茨基为看日出抄近走了一条危险的小路,登上山顶,饱览了日出的壮观景象。

  第三段(第19~28自然段);列宁和巴果茨基看完日出,列宁仍坚持走危险的小路,并且说这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

  根据以上三段段意,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重复的词语可以略去)。自己归纳后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归纳,教师评议。

  通读课文注意语言的速度和感情。对话部分,注意人物说的话和作者的叙述语要分明。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阅读课文,深入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二)结合阅读课文学会本课新出现的词语,并会用“闪烁”、“锻炼”造句。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进一步阅读课文中,深入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第一课时归纳的课文主要内容。再要求:试用一句表示谁、做了什么的话,把课文主要内容概括出来。

  (列宁为了看日出,往返走过一条危险的小路,锻炼自己的意志。)

  (二)《登山》一课,讲了列宁为了登山看日出,往返走过一条危险的小路,锻炼自己的意志的故事。

  1.课文第一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什么?

  (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俄国十月革命前;地点——普罗宁;人物——列宁,以及列宁隐居普罗宁的原因——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

  “隐居”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隐居”?换成“居住”行不行?为什么?

  “隐居”是隐蔽在偏僻的地方居住,目的是躲避敌人的搜捕。换成“居住”就没有躲避的意思了。

  2.齐读第一段,提问:

  如果不要这一段,直接从第二段说起,可以不可以?为什么?试着读一读,看看。

  (没有这一段不可以:不知道普罗宁是个什么地方,列宁为什么到这里来,故事发生在什么时期,这些都不知道,显得故事很不完整,给读者留下不少疑问。)

  (三)阅读第二段:

  1.指名读(或自由读)第二段,边读边思考:列宁和巴果茨基登上山看日出,为什么要走近路?

  (出发晚了点儿,走远路怕赶不上看日出。)

  近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危险的小路)

  把写小路危险的句子画下来。

  (“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

  2.小路怎样危险?看看105页上的插图,具体说,小路危险在哪里?看后再回答。句子里有个“容”,“容”这个词在句子里是什么意思?查查字典,看看。

  (容纳,在这里就是“搁”“放”的意思。“路只能容一只脚”说明路太窄了,窄到只能搁一只脚的宽度。这样窄的小路,“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稍不小心或心慌意乱,就有掉下深渊的危险。“深渊”,可是很深很深的水啊!)

  3.这条危险的小路,巴果茨基是曾经走过的。这次他先通过时,是轻松的吗?

  (不轻松。)

  从哪些地方看不轻松?这进一步说明什么?

  (巴果茨基“背贴着峭壁”的“贴”;“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免得看了紧张;用“碎小”的步子在“狭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动”。“碎小”“慢慢”“移动”说明因为紧张、害怕而倍加小心。走过最危险的地方,“轻轻地舒了口气”看到列宁跟在他后面,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大声喊:“往回走!”这又看出巴果茨基非常担心列宁掉下深渊。从巴果茨基的这些动作、表情看,他走过时,也是提心吊胆的,可见,小路的确是危险的。)

  4.那么,列宁是第一次走这条危险的小路的,他表现怎样?

  (列宁跟在巴果茨基后边,在“最危险的地方停住了。巴果茨基知道列宁“头昏目眩”了。说明列宁也害怕了。)

  但是,列宁面对眼前的危险,尽管“头昏目眩”了,害怕了,但他又怎样看待和处理的呢?

  (列宁“站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动。”他“不慌不忙,一步一步走过这段危险的小路。”)

  “定了定神”、“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走过了危险的小路”这又反映了什么?大家议论后共同解答。

  (反映了列宁虽然害怕,但他没有在害怕面前退下来,而是战胜了害怕,勇敢地走过去,表现了他不畏艰险,面对艰险,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

  5.列宁和巴果茨基终于登上山顶了。他们观看的日出景象怎样?读一读这一自然段。

  (日出景象很美,很壮观。难怪他们冒险前来观赏。)

  6.日出景象究竟怎样美丽,怎样壮观呢?出示小黑板或投影,要求根据课文在这段话的括号里,填上短缺的词语。再比较填写的这些词语是不是可有可无,它们在句子里的作用怎样?

  他们登上山顶,一股( )阳光正好射穿( )的薄雾。远处( )湖水开始反射出( )亮光。山顶上的雪( )变成粉红色,( )露珠儿也开始闪烁着光芒。( ),鸟儿们放开歌喉,( )唱了起来。

  (所填写的词语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的。它们在句子里起了形容、修饰的作用。使日出的景象生动、形象,显出壮观。不只是看见了阳光、湖水、雪、露珠儿,听到了鸟儿叫,就觉得优美、很壮观,关键是看到了什么样的阳光、什么样的湖水和什么样的雪,鸟儿叫得怎样动听,等等。)

  (三)阅读第三段。一边读一边思考:

  1.列宁和巴果茨基看完日出,返回时,第二次走了危险的小路。第二次走跟第一次走有哪些不同?

  (跟第一次相比不同的情况有:①巴果茨基说不必走原路,而列宁坚持仍走原来的小路;②走的时候,不是巴果茨基先走,而是列宁先走;③列宁在最危险的地方没有停下来,毅然决然走过去。)

  2.列宁毅然决然地走过去,“毅然决然”是什么意思?查查工具书。

  (“毅然决然”是坚决地,毫不犹豫地。)

  列宁为什么还要走那条危险的小路呢?当巴果茨基问起列宁时,列宁是怎样“解释”的?从课文第三段找出答案来。

  (“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3.课堂讨论列宁说的三句话。

  提示:列宁说的三句话,用了三个句号。每一句话有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意思。三句话之间,又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一句比一句意义深。

  ①列宁为什么还要走这条危险的小路呢?回答的第一句:“就是我害怕它。”列宁这样回答表明什么?

  (表明小路的确危险,列宁坦率地承认自己“害怕它”。)

  ②一般情况,对自己害怕的事情,总要躲避,不去做。为什么列宁对害怕的危险小路不远离,还要走呢?列宁回答的第二句话,解答了这个问题:“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这句话有什么含义?面对危险的小路,列宁是怎样没让害怕把自己压倒的?

  (列宁面对危险的小路,是“害怕它”了。但他没有躲避这种害怕,而是迎着危险带来的“害怕”而上,勇往直前地向“害怕”挑战了。这是一个革命者对待“害怕”的正确态度。)

  ③列宁为什么要一次次面对危险和“害怕”,不让它们压倒,而是迎着它们而上呢?看看第三句话,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是什么?

  (咱们得锻炼自己的意志。)

  “每时每刻”、“随时随地”怎样理解?

  (强调不放过每一个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

  (四)小结:

  “登山”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俄国的霍德扎写它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讲述列宁登山的故事,赞扬他自觉地抓住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危险、害怕是怎样做的?今后有什么打算?简单地说一说,议一议。

  (五)再读列宁说的三句话,然后再读一遍课文。布置课下用“闪烁”、“锻炼”造句。

  读一读课文原句,进一步理解两个词的意思和用法:

  1.“闪烁”,是指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课文原句是描写山顶上树丛和草地上的露珠儿,在初升的阳光照映下,光芒一闪一闪,忽明忽暗。

  例句:闪烁——入夜,商厦门前的霓虹灯广告,不停地闪烁着五颜六色的光芒。

  2.“锻炼”是通过体育运动使身体强壮,如:上好体育课,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课文中列宁说的“锻炼”,是指通过某种活动或斗争,培养勇敢、坚强和维护集体利益等品格,强调不放过每一个“锻炼自己的意志”的机会。

  例句:锻炼——学习上会不断遇到困难,我们要迎着困难去克服它,战胜它,天长日久,这对我们是个很好的锻炼。

浙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登山》教案范文 篇14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讲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走过靠近深渊的小路,自觉锻炼意志的故事。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磨炼意志的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教学构想

  教学中,通过朗读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小路的险,重点指导学生读懂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两次走有什么不同之处,从而学习他自觉磨炼意志的品格。

  教学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有关列宁的故事,谁来说一说?从中你觉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今天,我们学习14课,出示课题:《登山》讲的也是列宁的故事,又表现了列宁的什么品格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三、讲读课文,体会感情。

  (一)学习第一段。

  1、轻声读课文,思考: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列宁为什么要走危险的小路?

  3、齐读第一段。

  (二)学习二、三段。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小路危险的句子。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理由。

  3、师生共同归纳。

  (1)指名读直接描写小路危险的句子,出示投影片,引导学生观察、体会。

  (2)有关这条小路,巴果茨基是怎样说的?你体会到了什么?

  (3)巴果茨基是怎样通过这条小路的?

  A、指名读相关句子,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B、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C、巴果茨基轻轻舒了一口气,说明什么?

  (4)列宁是怎样走过这条小路的?

  4、下山的时候,列宁仍然坚持走小路,第二次走和第一次有什么不同?

  (1)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2)师生归纳。

  A、第一次必须走,因为要看日出,时间不够。第二次是列宁自己坚持要走;

  B、第一次走:跟、停、定了定神、碎小的步子移动。第二次走:先走、毅然决然

  (三)学习第四段

  1、从山上回来,列宁为什么还要走小路?

  2、课文最后,列宁讲了什么话?这段话每句讲什么意思?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3、齐读第四段,反复朗读列宁的话。

  4、在两次走小路中间,作者还描写了一段日出的`景色,写的非常美,谁愿意读一读?(指名读)为什么写这一段?(蕴含着“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寓意。)

  四、总结全文。

  作业设计

  1、从查找关于列宁的资料。

  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浙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登山》教案范文 篇15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走过*近深渊的小路,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故事。

  本课位于第五单元,教学训练重点是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但考虑到课文内容较多,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在本课中只起到了练习和巩固作用,因此决定将此放于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学习他自觉地磨练自己的品质。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闪烁”“锻炼”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

  1、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第二课时)

  四、教具使用:

  自制课件、小黑板。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根据课文内容分段,归纳段落大意,为第二课时抓课文内容做下铺垫。

  2、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地磨练自己意志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目标:温故知新,导入课题。

  1、出示“绿色的办公室”的图片

  2、导语:十月革命前,列宁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仍坚持革命工作。是什么力量使他克服困难,如此顽强?[略停顿]

  3、今天学习一篇同样背景的关于列宁的课文(板书课题:17.登山,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目标:从多方面汇报预习情况,教师可针对此教学过程做适当调整。

  步骤: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书上的语系标记,汇报你的预习情况。

  (1)分段;

  (2)两次经过那条危险的小路;

  (3)路很危险;

  (4)根据预习要求画出了含义深刻的句子。

  [方案一]画出了(出示小黑板)

  这段话在课文中确实有很深的含义,还有哪些同学也画出了这段话,一起来读。

  [方案二]没有画出

  预习要求中要求同学们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你画了吗?

  (5)质疑问难

  (注:以上几个小步骤均可打乱,对于同学没有汇报到的内容,老师可做适当点拨。随机板书:第一次、第二次)。

  2、小结:听了同学们的预习汇报,老师发现许多同学在课前就做到了一边读一边想,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对于大家共同存疑的地方,可以边学边理解,也可随时提出。

  3、过渡:预习汇报中,有几位同学曾经提到列宁两次经过了一条危险的小路,请同学们自读(2-18)自然段,从书中画出直接写小路险的句子。

  (三)重点学习课文内容:

  目标:第二段通过抓住重点词,体会小路的险,是第一目标;感受到列宁的害怕是第二目标;体会列宁的勇敢是第三目标。第三段,重在分析两次走过小路的不同,体会列宁话的深刻含义。步骤:

  1、学习第二段

  (1)哪位同学能够读一读你从书中画出的句子。(出示“路宽……。”)

  (2)自己读一读,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出什么?

  (3)重点词下加点(“容”、“峭壁”、“深渊”)。

  (4)结合课件,谈理解。

  (5)指导朗读。(个别→齐读)

  2、小结:刚才,我们从课文中直接描写小路的句子,体会出小路的险。(板书:路险)

  3、过渡:这是课文中直接描写小路险的句子,看看课文,你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路险呢?

  4、出示“巴果茨基……”一段话。

  (1)抓住“背贴”、“扭转”、“不去看”、“碎小”、“移动”这几个重点词体会路险。

  (2)自己体会读,感受路险。(自己读→个别读)

  (3)文中还有写巴果茨基的句子吗?体会出什么?(联系上文“走过几次”,体会出巴果茨基紧张的心情。)

  (4)过渡:小路太险了,已经走过几次的巴果茨基在经过小路时仍旧那么紧张,那么小心翼翼,这是我们从巴果茨基经过小路时的情景体会出小路的险。还从哪里可以体会出险呢?

  5、出示“列宁跟……。”

  (1)体会“路险”

  (2)列宁害怕了。(自己体会着读)重点抓住“头昏目眩”

  (3)过渡:小路太险了,列宁头昏目眩,他害怕了,可是他定了定神,仍然走了过去,从这里你看出什么?(列宁很勇敢)能读出来吗?(个别读→齐读16自然段)

  (注:学生在体会列宁勇敢时,还可以联系自己。)

  (4)小结:经过刚才的理解,我们发现这条小路太险了。走过小路,列宁轻轻地舒了口气,与巴果茨基向山顶走去。

  6、(出示课件:日出时动态景色)教师配乐朗读,使学生如临其境。

  总结:走过令人胆战心惊的小路,列宁与巴果茨基站在山顶,欣赏着美丽的景色,他们心中充满了愉悦。(随机加上对话表演)他们用勇敢迎来了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

  7、学习第三段

  (1)过渡:回去的路上,本不必再走那条危险的小路了,但列宁仍旧选择了它。列宁这一次走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默读(19-28)自然段,然后展开四人小组讨论。

  (2)学生边说,教师随机板书。

  (3)过渡:通过分析列宁两次经过小路时的不同,我们知道列宁这一次不仅走在前面,而且毅然决然地走了过去。

  (4)出示“这一次我先走。……走了过去”。谁能读读这句话?

  (评读后,齐读)

  (5)这一次,列宁怎么毅然、决然地走过这条危险的小路呢?书中没有具体地写出来,同学们一边看图一边展开想象,补充出来。以四人小组展开讨论,由一位同学执笔把它记录下来。(也可根据图,注意图上列宁的神态)

  (6)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7)简单小评之后,以插入语的形式、带入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8)从列宁两次经过这条小路的不同表现,你能体会出什么?请同学们用简单的一两句话记录下来。(选取一位同学写在黑板上,其他学生写完后,站起来直接读。)

  (9)过渡:同学们刚才所写的,正是列宁要说的这段话中的真正含义!

  (10)哪位同学愿意读读列宁说的这段话?(出示“一个革命者……。”)

  (个别读→齐读,读时把列宁战胜困难的勇气读出来。)

  (四)全文总结

  同学们,列宁两次走过这段危险的小路,正是在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啊![停顿]

  十月革命前,列宁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仍坚持革命工作。这需要多么顽强的意志啊!当面对一条令人生畏的小路时,革命者的脚步岂能因害怕而退怯,他战胜困难,战胜自我,勇敢地走了过去。因为他坚信:

  走过黑暗就是黎明!

  克服困难就是胜利!

  只有登上险峰才会迎来曙光!

  教师(用课件)出示列宁的一句名言:

  害怕前进就是后退,应当不顾一切,勇往直前!(学生齐读)

  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象列宁一样迎难而上,勇往直前吧!

  七、板书设计:

  17 .登山

  路险  第一次 必须走 在后 停住

  第二次 仍旧走 在前 毅然 决然

  (学生板书)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深渊”、“望而生畏”、“头昏目眩”、“毅然”等词语意思。

  2.精读重点句段,从列宁选的路的“险”中去体会并学习他不让害怕征服自己的,处锻炼自己意志的品质。

  3.学会自读自悟的读书方法,在重点句学习中进行迁移。

  4.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重点句的学习中,体会列宁不怕困难,处处锻炼自己意志的品质。

  2.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理解最后一段句子的意思。

  2.体会读重音的词在句子意思表达上的作用。

  课前预习

  1.自学本课生字、词语,不懂的做上“_____?”。

  2.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用标出自认为难以理解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列宁吗?列宁是一位伟大的革命领袖,俄国十月革命者,列宁多次受到反动派的迫害和打击。有一段时间,他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就隐居在一个叫普罗宁的小地方。我们今天所学的《登山》这篇课文,讲的就是发生在那个时候的那个地方的一个故事。(板书:登山)

  二、检查预习情况。

  昨天,老师已布置大家预习,下面先检查:

  1.投影出示:

  躲避 刹那间 黎明 若是 脊背 巴果茨基

  沙皇 矮树丛 深渊 锻炼 悬崖 令人目眩

  分别从音、形、义三个角度让学生提出难点,不能解决的请同学互相帮助;再不理解的在老师帮助下查字典解决。

  2.划分段落

  1)默读课文,根据课后第二题的提示,划分段落。

  按照“选择上山的路——走危险小路上山——还要走危险小路下山”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2)交流分段结果。

  3)讨论有争议的部分归属问题。

  三、根据质疑,出示最后一小节。

  1.质疑:你们在预习过程中,觉得哪些句子不好理解?

  学生提出的句子,简单的,由他自己思考后回答,难的存疑。

  【这一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将难点抛出,目的是为了让教师的指导能对症下药,教学有的放矢。】

  2.投影出示:“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1)让质疑的同学说说不懂在哪里,心里有哪些疑问,其他同学补充。

  2)学生提出的问题整理如下:

  ① 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是怎样的路?

  ② 革命者为什么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那他们又应该怎样对待困难?

  ③ 列宁同志为什么说“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列宁同志又是怎样锻炼自己的意志的?

  3.在学习建议下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板书:险)

  【这一环节,让学生层层质疑,自己设计教学目标,做学习的主人。】

  四、学习有关路“险”的句子。

  1.自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写路“险”的词句,用标出。(自学期间,以四人为合作小组,可以互相讨论,并说说原因。)

  2.交流。指名读有关词句。(随机板书:深渊)

  投影出示:“只见他的脊背紧紧地贴着陡峭的悬崖,把头扭向一旁,不去看深渊,沿着狭窄的小路,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地移动着。”

  ① 指名读句子,其他同学听后评论好在哪里。

  问:你认为哪里读得好?为什么?有没了有不足之处?你认为该怎么读?(板书:陡峭、悬崖、狭窄)

  ② 再次指名读,从中悟出重音不一定要重读,“贴”轻读,“移动”读得轻而缓慢。

  ③ 学生自由试读,指名读,小组比赛。

  ④ 刚才读出路的“险”,大家想想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现出路的险,小组讨论。

  交流中有建议表演的,有建议用自己的话表述的,也有建议用简笔画表现的,等等。

  ⑤ 总结学法:

  交流归纳:一是自读,确定重音;二是精读,读出路的“险”;三是用其他方法表现出路的“险”。

  【这一部分是写巴果茨基登山的经过,是本文的重点,难点。以有层次的指导朗读,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最能反映出路“险”的词语,并进行重音处理。好的朗读能将文章的重点意思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做,不光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学生的思维想广度和深度方面发展。】

  过渡:还可以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路的“险”?

  交流:吓得险些掉进深渊……头昏目眩了。

  投影出示:“可是,列宁只站了几秒钟,就又不慌不忙,小心地,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着身子。”

  回忆刚才的学法,运用前两步自学方法学习以上这段话。

  交流板书:不慌不忙小心一步一步移动

  指名读句子,齐读句子。

  比较一下,以上两段话有什么不同?

  出示:

  只见他的脊背紧紧地贴着陡峭的悬崖,把头扭向一旁,不去看深渊,沿着狭窄的小路,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地移动着。

  可是,列宁只站了几秒钟,就又不慌不忙,小心地,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着身子。

  (上一处写巴果茨基登山,下一处写列宁登山。)

  讨论:这篇文章主要人物应是列宁,那为什么要把巴果茨基登山的经过写得这么具体呢?

  (反衬作用。因为巴果茨基已经走过多次,还表现得如此小心翼翼,说明了这条路的险,也更突出列宁同志的勇敢。)

  【这个大环节,主问题就是一个“哪些句子反映出路的‘险’”。在重点句的学习中进行学法迁移,学生掌握如何自己读懂一段话的意思,如何去朗读好这段话,这就是“授之以渔”。】

  六、学习写晨景一节。

  1.列宁和巴果茨基经历了危险之后,登上山顶,看到的是怎样一番情景呢?听录音配乐朗读。(交流板书:风光无限)

  3.学生自由读。觉得怎样读才美就怎样读。(体会列宁成功的喜悦)

  4.指名读,齐读(配乐)。

  【这一部分重在读的训练,任何讲解都无法取代美读。在读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感受美,理解美,达到美的意境。】

  七、小结,学写名言。

  1.同学们,列宁同志选择危险的小路上山,仅仅是为了欣赏山顶的美景吗?那是为什么呢?重新出示最后一节(板书:征服害怕,锻炼意志)。

  2.写名言:列宁是伟大的导师,他在文中最后说的那段话已成为教育后人的至理名言,在座的小朋友,也许将来都能成为名人,今天,我们就“未来的名人”。你们能写几句对待困难,磨炼意志的话吗?试着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未来的名人╳ ╳ ╳

  【该练习旨在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创造性地运用语言促使对课文中心思想的升华。】

  附板书:

  登山

  风光   无限

  狭窄   移动

  陡峭   一步一步

  深渊   小心

  险    不慌不忙

  征服害怕 锻炼意志

  教学反思

  本课采用让学生层层质疑和在老师的引导下层层解疑的方法进行“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力求体现“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尽力去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路。在内容的处理上,从最后一节入手,最后又归结到最后一节。这样,使各环节间的结构严密紧凑。解疑方式,通过抓重点句、美读、表演、品读等途径感悟句子的内蕴。此外,板书设计既切题,又体现了三条主线:一是巴果茨基登山的经过,二是列宁登山的经过,三是文章的中心。

  教学要求:

  思想品德要求: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感受到列宁不让害怕压倒自己,每时每刻,锻炼自己意志的精神,激发学生从小不怕困难,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

  知识要求:学习生字、新词;了解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抓住人物言行、神态体会人物品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能力要求:通过理解语言文字体会小路的险;正确认识自觉锻炼意志和注意安全之间的关系;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正确理解课文最后列宁讲的一段话;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神态、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品质。

  教具准备:常规、挂图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我们学习过的课文中有不少是写列宁的故事的,还记得有哪些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题目是《登山》,大家一定很想知道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二、 默读课文,了解内容

  1、 边默读边注意带拼音的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2、 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查字典。

  3、 标出文章有几个自然段。

  三、 检查自学情况

  理解词语:沙皇、深渊、巍峨、头昏目眩、毅然决然

  四、 细读课文,理清结构

  1、 课文写了列宁几次走小路?

  2、 每次走小路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怎样的?

  3、 老师归纳:第一次是因为要看日出,出发晚了点走小路比较近,列宁走时很害怕,但是走过去了,也看到了日出的美景;第二次走小路是为了锻炼意志,列宁毅然决然的先走了过去。

  五、 自己学习课文

  1、 自己读列宁第一次走小路的部分,把突出小路窄和险的词语和句子画下来。讨论从哪看出小路窄和险?

  2、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适当点拨关键词。

  3、 读列宁第二次走险路的部分,共同讨论下面的问题。

  回来时可以不走险路了,列宁为什么还要走?

  这次列宁走险路的表现得怎么样?

  列宁最后说的一段话是什么意思?

  4、 自由发言

  老师打出投影分析

  5、 读了十八自然段你感受到了什么?

  6、 总结全文,讨论问题:

  课文赞扬了列宁什么品质?从哪些方面突出他的品质的?你学习课文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浙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登山》教案范文 篇16

  教学目标

  1.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磨炼自己意志的坚强品格。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闪烁”、“锻炼”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在简介故事发生的背景中。

  1.初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课文写了一个“登山”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在登山?为什么要登山?

  2.登山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为什么一去一返都要走这条路?课文最后一段话,你怎样理解?

  (二)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三)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概括性的词语,再归纳自然段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

  (四)解答初读课文时,“一边读,一边想”的问题(答案要点画在课文中)。然后,课堂议论,归并自然段段意,再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提醒学生注意:作者为了把一件事情叙述清楚,总要按事情的发展顺序,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写。某一个阶段的意思连接得比较紧密,就形成了一个段落。当一个段落过渡到下一个段落时,一般情况下,又可能时间推移了,或地点转换了,或情节发展了,等等。

  第一段(第1自然段):列宁为了躲避搜捕,隐居在普罗宁。

  第二段(第2~18自然段):列宁和巴果茨基为看日出抄近走了一条危险的小路,登上山顶,饱览了日出的壮观景象。

  第三段(第19~28自然段);列宁和巴果茨基看完日出,列宁仍坚持走危险的小路,并且说这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

  根据以上三段段意,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重复的词语可以略去)。自己归纳后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归纳,教师评议。

  通读课文注意语言的速度和感情。对话部分,注意人物说的话和作者的叙述语要分明。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一课时归纳的课文主要内容。再要求:试用一句表示谁、做了什么的话,把课文主要内容概括出来。

  (列宁为了看日出,往返走过一条危险的小路,锻炼自己的意志。)

  (二)《登山》一课,讲了列宁为了登山看日出,往返走过一条危险的小路,锻炼自己的意志的故事。

  1.课文第一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什么?

  (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俄国十月革命前;地点——普罗宁;人物——列宁,以及列宁隐居普罗宁的原因——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

  “隐居”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隐居”?换成“居住”行不行?为什么?

  “隐居”是隐蔽在偏僻的地方居住,目的是躲避敌人的搜捕。换成“居住”就没有躲避的意思了。

  2.齐读第一段,提问:

  如果不要这一段,直接从第二段说起,可以不可以?为什么?试着读一读,看看。

  (没有这一段不可以:不知道普罗宁是个什么地方,列宁为什么到这里来,故事发生在什么时期,这些都不知道,显得故事很不完整,给读者留下不少疑问。)

  (三)阅读第二段:

  1.指名读(或自由读)第二段,边读边思考:列宁和巴果茨基登上山看日出,为什么要走近路?

  (出发晚了点儿,走远路怕赶不上看日出。)

  近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危险的小路)

  把写小路危险的句子画下来。

  (“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

  2.小路怎样危险?看看105页上的插图,具体说,小路危险在哪里?看后再回答。句子里有个“容”,“容”这个词在句子里是什么意思?查查字典,看看。

  (容纳,在这里就是“搁”“放”的意思。“路只能容一只脚”说明路太窄了,窄到只能搁一只脚的宽度。这样窄的小路,“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稍不小心或心慌意乱,就有掉下深渊的危险。“深渊”,可是很深很深的水啊!)

  3.这条危险的小路,巴果茨基是曾经走过的。这次他先通过时,是轻松的吗?

  (不轻松。)

  从哪些地方看不轻松?这进一步说明什么?

  (巴果茨基“背贴着峭壁”的“贴”;“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免得看了紧张;用“碎小”的步子在“狭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动”。“碎小” “慢慢”“移动”说明因为紧张、害怕而倍加小心。走过最危险的地方,“轻轻地舒了口气”看到列宁跟在他后面,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大声喊:“往回走!”这又看出巴果茨基非常担心列宁掉下深渊。从巴果茨基的这些动作、表情看,他走过时,也是提心吊胆的,可见,小路的确是危险的。)

  4.那么,列宁是第一次走这条危险的小路的,他表现怎样?

  (列宁跟在巴果茨基后边,在“最危险的地方停住了。巴果茨基知道列宁“头昏目眩”了。说明列宁也害怕了。)

  但是,列宁面对眼前的危险,尽管“头昏目眩”了,害怕了,但他又怎样看待和处理的呢?

  (列宁“站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动。”他“不慌不忙,一步一步走过这段危险的小路。”)

  “定了定神”、“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走过了危险的小路”这又反映了什么?大家议论后共同解答。

  (反映了列宁虽然害怕,但他没有在害怕面前退下来,而是战胜了害怕,勇敢地走过去,表现了他不畏艰险,面对艰险,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

  5.列宁和巴果茨基终于登上山顶了。他们观看的日出景象怎样?读一读这一自然段。

  (日出景象很美,很壮观。难怪他们冒险前来观赏。)

  6.日出景象究竟怎样美丽,怎样壮观呢?出示小黑板或投影,要求根据课文在这段话的括号里,填上短缺的词语。再比较填写的这些词语是不是可有可无,它们在句子里的作用怎样?

  他们登上山顶,一股(   )阳光正好射穿(   )的薄雾。远处(   )湖水开始反射出(   

  )亮光。山顶上的雪(   )变成粉红色,(   )露珠儿也开始闪烁着光芒。(   ),鸟儿们放开歌喉,(   

  )唱了起来。

  (所填写的词语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的。它们在句子里起了形容、修饰的作用。使日出的景象生动、形象,显出壮观。不只是看见了阳光、湖水、雪、露珠儿,听到了鸟儿叫,就觉得优美、很壮观,关键是看到了什么样的阳光、什么样的湖水和什么样的雪,鸟儿叫得怎样动听,等等。)

  (三)阅读第三段。一边读一边思考:

  1.列宁和巴果茨基看完日出,返回时,第二次走了危险的小路。第二次走跟第一次走有哪些不同?

  (跟第一次相比不同的情况有:①巴果茨基说不必走原路,而列宁坚持仍走原来的小路;②走的时候,不是巴果茨基先走,而是列宁先走;③列宁在最危险的地方没有停下来,毅然决然走过去。)

  2.列宁毅然决然地走过去,“毅然决然”是什么意思?查查工具书。

  (“毅然决然”是坚决地,毫不犹豫地。)

  列宁为什么还要走那条危险的小路呢?当巴果茨基问起列宁时,列宁是怎样“解释”的?从课文第三段找出答案来。

  (“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3.课堂讨论列宁说的三句话。

  提示:列宁说的三句话,用了三个句号。每一句话有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意思。三句话之间,又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一句比一句意义深。

  ①列宁为什么还要走这条危险的小路呢?回答的第一句:“就是我害怕它。”列宁这样回答表明什么?

  (表明小路的确危险,列宁坦率地承认自己“害怕它”。)

  ②一般情况,对自己害怕的事情,总要躲避,不去做。为什么列宁对害怕的危险小路不远离,还要走呢?列宁回答的第二句话,解答了这个问题:“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这句话有什么含义?面对危险的小路,列宁是怎样没让害怕把自己压倒的?

  (列宁面对危险的小路,是“害怕它”了。但他没有躲避这种害怕,而是迎着危险带来的“害怕”而上,勇往直前地向“害怕”挑战了。这是一个革命者对待“害怕”的正确态度。)

  ③列宁为什么要一次次面对危险和“害怕”,不让它们压倒,而是迎着它们而上呢?看看第三句话,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是什么?

  (咱们得锻炼自己的意志。)

  “每时每刻”、“随时随地”怎样理解?

  (强调不放过每一个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

  (四)小结:

  “登山”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俄国的霍德扎写它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讲述列宁登山的故事,赞扬他自觉地抓住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危险、害怕是怎样做的?今后有什么打算?简单地说一说,议一议。

  (五)再读列宁说的三句话,然后再读一遍课文。布置课下用“闪烁”、“锻炼”造句。

  读一读课文原句,进一步理解两个词的意思和用法:

  1.“闪烁”,是指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课文原句是描写山顶上树丛和草地上的露珠儿,在初升的阳光照映下,光芒一闪一闪,忽明忽暗。

  例句:闪烁——入夜,商厦门前的霓虹灯广告,不停地闪烁着五颜六色的光芒。

  2.“锻炼”是通过体育运动使身体强壮,如:上好体育课,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课文中列宁说的“锻炼”,是指通过某种活动或斗争,培养勇敢、坚强和维护集体利益等品格,强调不放过每一个“锻炼自己的意志”的机会。

  例句:锻炼——学习上会不断遇到困难,我们要迎着困难去克服它,战胜它,天长日久,这对我们是个很好的锻炼。

  一、中心着手,导入教学

  1,齐读课题

  2,(投影片出示最后一节)学生齐读

  “就是因为我害怕它。”列宁说,“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二、中心突破,指导读悟

  1、“就是因为我害怕它。”这里的“我”指谁?“它”指什么?

  2、我为什么害怕它?哪些句子体现了路的险?

  1)学生阅读讨论

  2)教师点拨后归纳

  a 从对小路的描写看出险:

  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

  b 从对巴果茨基的行动看出险:

  巴果茨基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用碎小的步子在狭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动。

  c 从巴果茨基的语言看出险:

  “您看看,是这样的路。”巴果茨基说,“您不能从这儿过。”

  “往回走。”巴果茨基大声喊。

  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以上的描写,并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路的险。

  3、过渡:既然路这么险,列宁走的时候是什么样的?

  1) 从哪里看出列宁走的时侯也很害怕?

  (投影出示)

  列宁跟在他后面,就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

  指导朗读,卡片出示:头晕目眩(齐读)

  2) 列宁在困难面前是退缩了还是坚持走了下去?

  (投影出示)

  列宁站立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步。他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走过了这段危险的小路。

  指导朗读

  4、列宁为什么坚持走了下去?用他的话讲是什么原因?

  (投影出示)

  “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

  指导朗读

  5、过渡:列宁在巴果茨基地带领下,终于通过了那段险路。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日出的景色多美呀!

  齐读日出的景色

  6、在下山时列宁又走了那条险路,自读课文第三段,找出列宁第二次过险路的那段话,并用填表的形式比较两次走各有什么不同?

  走小路的原因

  谁先走

  在最险处的表现

  第一次

  第二次

  (投影出示第二次走险路的句子)

  “这一次我先走。”列宁说完,就毅然决然地走了过去。

  教学“毅然决然”,指导读。

  7、再读最后一接列宁讲的话,体会列宁是如何磨炼自己意志的。

  三、情思交融,深化主题

  1、列宁走的这条险路好比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哪些东西?

  2、他走险路时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3、再次齐读最后一节列宁的话,感受列宁不怕困难、时刻锻炼自己意志的精神。

  (下课)

  板书:

  17 登山

  战胜困难 磨炼意志

  列宁

  (革命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独立理解词语意思。

  2、学习按提纲给课文分段,继续学习说段落大意。

  3、初步了解课文意思。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2、简介当时时代背景。(十月革命、隐居)

  二、初读课文

  1、独立学习生字词,理解词意。

  2、联系课题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自学

  1、抽读生字词,说说自己是怎么学会的。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指导分段

  1、课文写登山这件事,分哪几个过程?

  2、根据课后题2给课文分段。

  3、讨论、说段意。

  五、课堂练习

  1、抄写生字新词

  2、自由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概括课文段落大意。

  2、能背诵写日出景色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

  3、懂得革命者要有勇气走战胜困难,而不应让害怕征服自己,时时、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教学重点: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含义、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

  1、轻声朗读,思考有没有疑难问题?

  2、讨论:

  (1)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从“隐居”一词你知道了什么?

  (2)“四周环绕着巍峨的高山”说明什么?

  3、读列宁与巴果茨基的对话。

  4、用一句话概括。

  5、说说段意。(谁选择一条什么样的路去干什么)

  二、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说说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列宁他样走的是一条危险的山间小路?想象当时的情景,读出危险的气氛。

  2、说说对这些词句的体会。如果你在当时的情况下你会怎样做?(过小路的危险和列宁战胜困难的勇气)

  3、朗读“登上山顶”这一自然段,欣赏山顶观日出的壮丽景色。想象背诵。

  4、讨论:当时列宁他们心情会是怎么样的?

  5、练习说段意。

  三、学习第三段

  1、朗读列宁和巴果茨基的对话。

  2、讨论:为什么列宁要坚持仍然走那条小路回来?

  3、体味课文结句:“让害怕征服自己”是什么意思?

  用自己的话说:革命者不应该怎样而应该怎样?

  说说自己的想法。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4、指导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1)理解三句话的内在联系

  第一句是因果句,先说结果后补说原因。

  第二句,从登山这件事得出一个道理——革命者不应该害怕困难。

  第三句点明应该怎么做?(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

  (2)抓重点词语背诵。

  五、课堂练习

  1、按课文内容填空。

  当他们登上山顶时,一股(  )的阳光,突然穿(  )山前的薄雾。远处(  )的湖水开始发出(  )的亮光。山顶上的雪(  )变成了玫瑰色,矮树丛和草地上的露水珠儿也(  )光芒。这里,好像是在谁的(  )下,鸟儿们放开歌喉(  )地唱了起来。

  2、列宁坚持仍然走那条险路回来,是因为(  )。

  板书设计:

  登   山

  登山  走险路(勇气)

  往回走  坚持再走险路

  (时时、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教学目标

  1.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磨炼自己意志的坚强品格。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闪烁”、“锻炼”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新出现的字词。

  (二)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再划分结构段,概括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概括自然段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划分结构段,再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在简介故事发生的背景中,解释“俄国十月革命”“列宁”“沙皇(hu2ng)”“波兰革命者”等词语(见“资料”)。

  1.初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课文写了一个“登山”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在登山?为什么要登山?

  2.登山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为什么一去一返都要走这条路?课文最后一段话,你怎样理解?

  (二)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1.读准以下翘舌音:

  “刹(ch4)那”的“刹”、“闪烁(shu^)的“烁”、“解释(sh@)”的“释”。

  2.区别多音字:

  “刹(ch4)那”的“刹”,又读“sh1”的音,如“刹(sh1)车”,是止住的意思。“薄(b$)雾”的“薄”,不要读成“b2o”的音, “好像有人指挥似(sh@)的”,这里的“似”不要读成“s@”的音。“咱们得(d7i)每时每刻……锻炼自己的意志”,这句话中的“得”是需要的意思,不要读成“d6”和“de”的音。

  3.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

  “仍(r6ng)旧”的“仍”不要读成“扔(r5ng)”的音。“有趣(q))”的“趣”不要读成“q(”的音。

  4.注意以下几个字的写法:

  “歌喉”的“喉”的右偏旁不是“候”,不要多写一竖。“一步”的“步”的下面不是“少”,不要多写一点。

  (三)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概括性的词语,再归纳自然段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

  第1自然段:列宁为躲避搜捕,隐居在普罗宁。

  第2自然段:列宁请巴果茨基作向导上山去看日出。

  第3~9自然段:列宁和巴果茨基商量走一条危险的小路。

  第10自然段:小路十分危险。

  第11~14自然段:巴果茨基在小路上小心移动着。

  第15自然段:巴果茨基走过去,列宁紧跟后边。

  第16、17自然段:列宁一步步走过危险的小路。

  第18自然段:他们登上山顶,观看了壮美的日出。

  第19~23自然段:回去时列宁仍要走那条小路。

  第24、25自然段:列宁先走过小路。

  第26、27自然段:巴果茨基走过来问列宁,为什么还要走那条小路。

  第28自然段:列宁说革命者应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四)解答初读课文时,“一边读,一边想”的问题(答案要点画在课文中)。然后,课堂议论,归并自然段段意,再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提醒学生注意:作者为了把一件事情叙述清楚,总要按事情的发展顺序,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写。某一个阶段的意思连接得比较紧密,就形成了一个段落。当一个段落过渡到下一个段落时,一般情况下,又可能时间推移了,或地点转换了,或情节发展了,等等。

  第一段(第1自然段):列宁为了躲避搜捕,隐居在普罗宁。

  第二段(第2~18自然段):列宁和巴果茨基为看日出抄近走了一条危险的小路,登上山顶,饱览了日出的壮观景象。

  第三段(第19~28自然段);列宁和巴果茨基看完日出,列宁仍坚持走危险的小路,并且说这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

  根据以上三段段意,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重复的词语可以略去)。自己归纳后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归纳,教师评议。

  通读课文注意语言的速度和感情。对话部分,注意人物说的话和作者的叙述语要分明。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阅读课文,深入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二)结合阅读课文学会本课新出现的词语,并会用“闪烁”、“锻炼”造句。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进一步阅读课文中,深入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第一课时归纳的课文主要内容。再要求:试用一句表示谁、做了什么的话,把课文主要内容概括出来。

  (列宁为了看日出,往返走过一条危险的小路,锻炼自己的意志。)

  (二)《登山》一课,讲了列宁为了登山看日出,往返走过一条危险的小路,锻炼自己的意志的故事。

  1.课文第一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什么?

  (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俄国十月革命前;地点——普罗宁;人物——列宁,以及列宁隐居普罗宁的原因——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

  “隐居”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隐居”?换成“居住”行不行?为什么?

  “隐居”是隐蔽在偏僻的地方居住,目的是躲避敌人的搜捕。换成“居住”就没有躲避的意思了。

  2.齐读第一段,提问:

  如果不要这一段,直接从第二段说起,可以不可以?为什么?试着读一读,看看。

  (没有这一段不可以:不知道普罗宁是个什么地方,列宁为什么到这里来,故事发生在什么时期,这些都不知道,显得故事很不完整,给读者留下不少疑问。)

  (三)阅读第二段:

  1.指名读(或自由读)第二段,边读边思考:列宁和巴果茨基登上山看日出,为什么要走近路?

  (出发晚了点儿,走远路怕赶不上看日出。)

  近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危险的小路)

  把写小路危险的句子画下来。

  (“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

  2.小路怎样危险?看看105页上的插图,具体说,小路危险在哪里?看后再回答。句子里有个“容”,“容”这个词在句子里是什么意思?查查字典,看看。

  (容纳,在这里就是“搁”“放”的意思。“路只能容一只脚”说明路太窄了,窄到只能搁一只脚的宽度。这样窄的小路,“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稍不小心或心慌意乱,就有掉下深渊的危险。“深渊”,可是很深很深的水啊!)

  3.这条危险的小路,巴果茨基是曾经走过的。这次他先通过时,是轻松的吗?

  (不轻松。)

  从哪些地方看不轻松?这进一步说明什么?

  (巴果茨基“背贴着峭壁”的“贴”;“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免得看了紧张;用“碎小”的步子在“狭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动”。“碎小”“慢慢”“移动”说明因为紧张、害怕而倍加小心。走过最危险的地方,“轻轻地舒了口气”看到列宁跟在他后面,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大声喊:“往回走!” 这又看出巴果茨基非常担心列宁掉下深渊。从巴果茨基的这些动作、表情看,他走过时,也是提心吊胆的,可见,小路的确是危险的。)

  4.那么,列宁是第一次走这条危险的小路的,他表现怎样?

  (列宁跟在巴果茨基后边,在“最危险的地方停住了。巴果茨基知道列宁“头昏目眩”了。说明列宁也害怕了。)

  但是,列宁面对眼前的危险,尽管“头昏目眩”了,害怕了,但他又怎样看待和处理的呢?

  (列宁“站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动。”他“不慌不忙,一步一步走过这段危险的小路。”)

  “定了定神”、“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走过了危险的小路”这又反映了什么?大家议论后共同解答。

  (反映了列宁虽然害怕,但他没有在害怕面前退下来,而是战胜了害怕,勇敢地走过去,表现了他不畏艰险,面对艰险,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

  5.列宁和巴果茨基终于登上山顶了。他们观看的日出景象怎样?读一读这一自然段。

  (日出景象很美,很壮观。难怪他们冒险前来观赏。)

  6.日出景象究竟怎样美丽,怎样壮观呢?出示小黑板或投影,要求根据课文在这段话的括号里,填上短缺的词语。再比较填写的这些词语是不是可有可无,它们在句子里的作用怎样?

  他们登上山顶,一股(   )阳光正好射穿(   )的薄雾。远处(   )湖水开始反射出(   )亮光。山顶上的雪(   )变成粉红色,(   )露珠儿也开始闪烁着光芒。(   ),鸟儿们放开歌喉,(   )唱了起来。

  (所填写的词语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的。它们在句子里起了形容、修饰的作用。使日出的景象生动、形象,显出壮观。不只是看见了阳光、湖水、雪、露珠儿,听到了鸟儿叫,就觉得优美、很壮观,关键是看到了什么样的阳光、什么样的湖水和什么样的雪,鸟儿叫得怎样动听,等等。)

  (三)阅读第三段。一边读一边思考:

  1.列宁和巴果茨基看完日出,返回时,第二次走了危险的小路。第二次走跟第一次走有哪些不同?

  (跟第一次相比不同的情况有:①巴果茨基说不必走原路,而列宁坚持仍走原来的小路;②走的时候,不是巴果茨基先走,而是列宁先走;③列宁在最危险的地方没有停下来,毅然决然走过去。)

  2.列宁毅然决然地走过去,“毅然决然”是什么意思?查查工具书。

  (“毅然决然”是坚决地,毫不犹豫地。)

  列宁为什么还要走那条危险的小路呢?当巴果茨基问起列宁时,列宁是怎样“解释”的?从课文第三段找出答案来。

  (“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3.课堂讨论列宁说的三句话。

  提示:列宁说的三句话,用了三个句号。每一句话有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意思。三句话之间,又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一句比一句意义深。

  ①列宁为什么还要走这条危险的小路呢?回答的第一句:“就是我害怕它。”列宁这样回答表明什么?

  (表明小路的确危险,列宁坦率地承认自己“害怕它”。)

  ②一般情况,对自己害怕的事情,总要躲避,不去做。为什么列宁对害怕的危险小路不远离,还要走呢?列宁回答的第二句话,解答了这个问题:“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这句话有什么含义?面对危险的小路,列宁是怎样没让害怕把自己压倒的?

  (列宁面对危险的小路,是“害怕它”了。但他没有躲避这种害怕,而是迎着危险带来的“害怕”而上,勇往直前地向“害怕”挑战了。这是一个革命者对待“害怕”的正确态度。)

  ③列宁为什么要一次次面对危险和“害怕”,不让它们压倒,而是迎着它们而上呢?看看第三句话,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是什么?

  (咱们得锻炼自己的意志。)

  “每时每刻”、“随时随地”怎样理解?

  (强调不放过每一个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

  (四)小结:

  “登山”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俄国的霍德扎写它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讲述列宁登山的故事,赞扬他自觉地抓住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危险、害怕是怎样做的?今后有什么打算?简单地说一说,议一议。

  (五)再读列宁说的三句话,然后再读一遍课文。布置课下用“闪烁”、“锻炼”造句。

  读一读课文原句,进一步理解两个词的意思和用法:

  1.“闪烁”,是指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课文原句是描写山顶上树丛和草地上的露珠儿,在初升的阳光照映下,光芒一闪一闪,忽明忽暗。

  例句:闪烁——入夜,商厦门前的霓虹灯广告,不停地闪烁着五颜六色的光芒。

  2.“锻炼”是通过体育运动使身体强壮,如:上好体育课,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课文中列宁说的“锻炼”,是指通过某种活动或斗争,培养勇敢、坚强和维护集体利益等品格,强调不放过每一个“锻炼自己的意志”的机会。

  例句:锻炼——学习上会不断遇到困难,我们要迎着困难去克服它,战胜它,天长日久,这对我们是个很好的锻炼。

浙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登山》教案范文 篇17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悬崖、深渊、望而生畏”等词语的意思,体会列宁作为一名革命者不怕困难,勇于正视困难,克服困难的坚强品质。

  2、能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小路危险的句子和表现列宁勇敢的句子。

  3、懂得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要有勇气去克服困难,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二、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列宁像,介绍列宁。

  2、揭示课题:登山

  二、初读感知。

  1、同桌合作读,相互帮助正音。思考:读了这篇课文列宁留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2、反馈。

  三、研读课文。

  1、再读课文,把最能体现列宁这一人物品质的词句划出来,深入研究一下,看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2、交流。

  重点抓住以下几句话:

  (1)只见他的脊背紧紧地贴着陡峭的悬崖,把头扭向一旁,不去看深渊,沿着狭窄的小路,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地移动着。(通过说说、议议、读读体会小路之险)

  (2)正沿着那条小路前进的列宁突然停住了。列宁感到头昏目眩了。可是,列宁只站立了几秒钟,就又不慌不忙,小心地,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着身子。(通过读读、议议体会列宁的勇敢、临危不惧)

  (3)“可是我,”列宁说,“打算还走那条险路。”

  “这一次,我先走。”列宁说完,就毅然走了过去。

  (体会列宁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

  (4)“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他。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中间结合学生的理解出示华罗庚和荀子的名言。

  (5)、有感情的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理解了什么?

  (2)、有感情的朗读描写小路危险的句子。

  二、继续学习课文。

  列宁和巴果茨基走过那条危险的小路后,及时看到日出吗?他们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副景象?自由读,体会。

  看日出美景。

  再有感情的朗读。思考:这仅仅在说美景吗?(感受到经过磨练能有成功的喜悦)

  积累词、句。

  三、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节。

  对你有什么启发?在生活中你有什么感到害怕,你以前是怎样的?现在怎样想的?

  四、总结课文。

  五、作业:

  完成小语作业本或写读后感。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浙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登山》教案范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