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在山的那边》教案

《在山的那边》教案

旧城已冷 点赞 分享
《在山的那边》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在山的那边》教案(精选21篇)

《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1

  1、《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录音机

  学习设置:

  课文感知:《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课前二分钟:讲述成语故事《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

  课文导入  :学生朗读文章《会飞的蒲公英》,导入  新课:同学们,在刚刚读过的文章中,母亲从小就为我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那是一颗怎样的种子?(蒲公英的种子——希望的种子)在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诗歌当中,“我”的母亲也为埋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这首诗歌《在山的那边》,让我们来看一下,这颗种子是怎样生根,发芽,结果的。

  (导入  二: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③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朗读课文:《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在进行读诗的指导。

  整体感知:

  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

  问题探究:

  1、  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2、  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4、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5、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6、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体会感知: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教学方式: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问题,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在学生(过渡)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睛处,认真进行品读。 

  a.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②朗读指导 

  教师讲授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 

  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  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分读。 

  布置作业 : 

  ①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②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课后记:朗读技巧的指导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以读代讲是本课最大的成功之处。

《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能说出“海”“山”在诗中的深层含义,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诗歌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义。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材分析:《在山的那边》是一首新诗。这首诗歌以大海和群山为喻,抒写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这首诗歌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而既是指导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典范之作。

  学情分析:进入初中阶段,是人生道路上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十二三岁的少年,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孩子们共同的目标,但同时也将面对种种困难。《在山的那边》是从小时候的憧憬和向往说起的,极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从中可以得到非常有益的启示。

  学生对新诗的了解可能很少,因而在诗歌的阅读鉴赏上会有很大的难度。结合诵读训练,学生读懂诗意即可,主要让学生对诗歌的语言特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学法指导:以朗读为主线,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来感知文章的内容,品味诗歌语言,并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逐渐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个性化的阅读。

  学习准备:1、查阅作者相关资料2、认真预习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学生默读课文(小组内部完成以下问题)

  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痴想隐秘凝成喧腾一瞬间

  2、查字典或词典,弄清楚“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仿照示例,用这些词语造句或写段话。

  示例:喧腾――海在喧腾――海在远方喧腾――海在远方为我喧腾――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3、请用楷书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抄写两遍,要求工整、规范、美观。

  4、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在下面。

  三、合作探究

  1、初读,读出音韵美。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诵读中的语气、语速、停顿等

  (2)练习朗读,要求语音正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3)分组读、齐读,要求读得抑扬顿挫

  2、再读,读出形象美。

  边默读诗歌,边圈点批画,品读诗中的形象,然后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透过(诗中的某词某句),我读出了一个的‘我’的形象。”

  示例:透过“我常伏在窗口痴想”,我读出了一个充满幻想的“我”。

  新课标第一网

  3、三读,读出意蕴美

  默读全诗,分组探究

  (1)“我”小时候对“山”和“海”的理解与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2)联系你的经历说说你对“山那边是海”的理解。

  (3)你如何理解“山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当堂检测

  1、积累

  摘录并背诵其中哲理性的句子,并搜集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名言警句。

  2、请你根据课文内容,自拟一句座右铭,

  例:风雨之后便是艳阳天。困难是通往理想的阶梯。

  反馈矫正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痴想铁青凝成一瞬间隐秘扎根

  2、给下列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腾喧诱漫藤渲绣

  3、课外练笔: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提示:这个海可以是自然界的大海,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典型习题

  潮汐(王家新)

  月光下大海涌起爱的潮汐月亮离地球越近大海越是激荡不息

  那一层又一层的潮汐呵涌向了海滩苦地寻觅......月亮因羞涩而脸红了

  ——虽然大海并不曾把她的嘴唇轻轻吮吸

  大海呵只是从月亮的流照那里得到了一种深深的激励那雪白的,爱的潮汐呵一排升腾起来一排又跌落下去——就这样来回往返

  生生不息可是,要接近月亮却是不可能的——大海知道这个于是把月的倩影默默地带回到海心的深处象为了孕育珍珠的贝壳

  夹进一粒沙子又旋即紧紧地合闭——只给观潮者留下一个永恒的谜这是沉默又是默许

  练习:

  1、给下列加着重号的注音

  寻觅羞涩吮吸跌落

  2、诗歌讲究押韵,请你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这首诗的韵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的知识库中,存有很多与大海、月亮相关的诗句,请你各写出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资源链接:

  1、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2、山那边的海——关于《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在山的那边》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我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因此,对我来说,重读这首诗,犹如翻开封存多年的老相册,重又看到了那个不无稚气、却让人感叹和怀念的早年的我。

  显然,《在山的那边》起源于童年经验。我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对于幼年的我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

  而我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我想几乎在每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

  但是,仅仅如此,还不足以构成一首诗,于是,“海”在我的生活中并最终在这首诗中出现了。“海”的出现,恰好与“山”形成了对应。显现出一种诗的结构。这里的“山”与“海”,可以从隐喻的意义上来读解:山,一个实际生活的世界,封闭、灰暗、压抑;海,一个想像性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陆地的结束,另一个世界的开始。海,从古到今,都是对人的自由天性、对人的想像力的召唤。而这些含义,在我年幼时都不可能意识到。我只是凭借着我那耽于幻想的天性在遥望山的那边,在想像海的那一片蓝色。

  然而,正如人们所知,这种对另一个世界的幻想,在现实生活中是最易受到挫折的。可以说,任何“不务实际”的幻想,在“铁青着脸”的现实面前,都有它破灭的一天。我在自己的青少年时期一再经历过这样的让人的内心深受刺痛的时候。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幻想受挫,但那种理想主义的精神却在生命中扎下了根来——它因在现实环境中受挫变得更为内在、也更为倔强了!诗的第二节所主要揭示的,就是这种对“海”的信念。也许是由于不屈的天性,也许是我在上初中时读到的一句格言“只要沿着江河走,就一定能发现大海”,给了我这种信念。而这时的“海”——这个童年时的梦也被提升到整个人生的层面来重新理解,它已和第一节中的海有所不同,它已具有某种人生理想的象征色彩了。“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又一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也许任何理想都是一个诱惑的圈套,任何理想都可望而不可即,然而正是在这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人生被提升和充实,人生被赋予了希望和意义,“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3

  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初中阶段第一课《在山的那边》就是一首现代诗。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在山的那边》教案及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在山的那边》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王家新;整体感知诗歌内容,领会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2、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过程与方法:

  理解“山”与“海”的含义,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理想,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义。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形象性和蕴涵的艺术形象。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走进新课

  当今的一个热词是“中国梦”,各个领域都在热议自己业内的“中国梦”。不仅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梦想,个人的成长更是离不开最初的梦想。几乎每个人的童年都做过色彩斑斓的梦。不些梦想或者充满新奇的幻想,或者有美妙的希望。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你童年最美丽的梦。

  现在你的理想是否实现了?如果实现了,你是靠怎样的努力实现的?我们一起走进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看看有哪些收获。

  作者简介:《基础训练》中的“作家作品”第86页。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积累生字词。

  痴(chī)想 隐(yǐn)秘 铁(tiě)青

  凝(níng)成 扎(zhā)下 诱(yòu)惑

  喧(xuān)腾 漫(màn)湿 一瞬(shùn)间

  2、齐读课文。

  3、“在山的那边,是海”,对“山”和“海”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理解的有什么不同?

  山 大山

  困难、艰难险阻。

  海 大海

  理想、信念。

  4、“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隐秘,指的是刚刚种下的梦想种子未曾示人,深藏于心,自己很珍视,又带有一点朦胧。这是属于自己的秘密。

  5、山那边的青山,为什么“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我”爬上山顶,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我”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青色的山,也像铁青着脸冷冰冰地拒绝“我”。 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6、为什么“我”的心灵会“枯干”?

  在追寻梦想的过程中,遭遇到重重困难。每一次遇阻,心灵就会受挫,几乎失去继续前行的勇气。“枯干”心灵,正写出遇挫后的伤痛和无奈。

  7、“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在这里,“照亮”是什么意思?

  “照亮”写出了这“全新的世界”的光辉灿烂,同时表达了梦想成真后的惊喜心情。

  8、作者在寻梦的过程中,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迪呢?

  (1)要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2)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会实现。

  三、再读课文

  1、齐读。

  2、指名读,教师点评。

  四、教师总结

  这首诗运用了象征手法,大海象征着理想的境界,群山象征着实现理想途中的重重困难,用爬山象征艰苦奋斗。全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诗人自己的人生感悟就融汇在这些形象的描绘与刻画之中,给人以启迪。

  五、布置作业

  1、诗中“大海”象征理想,“群山”象征重重困难。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事物被人们赋予了象征意义,你能举出这样的事物,并说出它的象征意义吗?

  2、写一首具有象征意义的小诗。

《在山的那边》反思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大学时代的一首诗,这首诗安排在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后,学生理解起来并无多大障碍。但新课改要求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即在听、说、读、写上做文章,彰显语文课的语文色彩。因此,在这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设计的原则是:以“读”为中心,让学生在读中明理,读中悟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甚至能收获受益终生的人生体验。

  课堂程序设置了五个环节:一、范读课文,创设情境;二、初读诗歌,点击字词,提示易错字,读准词句;三、再读诗歌,读懂内容(自主弄清两小节的内容);四、三读诗歌,读出情感(合作品析字词,确定如何通过朗读表现);五、拓展阅读,提炼升华(欣赏一首有关生命的哲理小诗,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后,导入“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要——”领唱、齐唱,把课堂推向高潮,最后用一句祝语“愿同学们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分钟,谱写自己的青春华章”为这节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也许是期望太高,也许是性格中的自卑使然吧,课备好后,我总担心自己朗读感情表达不好,唱不出来(拓展里面有两句《我的未来不是梦》的歌词,读出来显然感染力不足),所以总想着要规避这些问题。本来开始是准备不用多媒体的,但到后来我还是把本来安排的自己范读改成了视频范读欣赏,把提炼升华中的自己唱“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要——”改成了音频播放,让我无法释怀的是我苦心修改的这些,教学实施过程中都成了败笔。

《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诗歌,品味诗歌语句的深层含义;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的哲理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诗歌

  2、反复朗读感悟,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诗歌中阐述的人生哲理,体会作者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2、学会设计自己的人生,并树立为人生目标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义

  2、尝试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品味诗中重点字词及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

  教学难点:

  对“山”与“海”的理解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已经从小学进入了中学,这个时候就是你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相信每个人对自己以后的人生都会有过朦胧的“梦”,这个梦就是我们的理想,你们的梦是什么呢?能给大家说说吗?(请4、5位同学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大家的理想都很不错,我们又该怎样为着理想而努力奋斗呢?(学生各抒己见)

  不错,理想的实现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要有毅力和恒心今天我们学习的《在山的那边》,就是一篇关于理想实现的诗歌看看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2、写作背景

  王家新,出生在湖北省的武当山下,在他童年的五六年里,一直没有走出那山的世界一片寂静的校园,一条清澈的小溪以及无数座环抱着的群山,便构成了他幼小的心灵世界而作为一个充满着强烈好奇心的少年,决不会满足于这片小小的天地于是他产生了一种想法,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并为着这一个理想进行艰苦地探寻,甚至影响了作者的一生后来,他把在探寻和奋斗过程中的所有感受和体验写成了一首诗,于是就有了这篇课文《在山的那边》

  二、初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正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以下字词的音形义

  痴想(chī)隐秘(mì)苦涩(sè)凝成(níng)诱惑(yòu)

  喧腾(xuān)耽于(dān)一瞬间(shùn)喧腾(xuān)枯干(kū)

  痴想:不能实现的痴心想法一瞬间(shn):一眨眼之间

  诱惑:①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②吸引、招引文中的意思是指山在吸引着我喧腾:喧闹沸腾文中指大海的汹涌澎湃隐秘:隐蔽,不外露

  铁青: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枯干(kū):失去水分,没有水

  3、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三、研读与赏析默读诗歌,思考问题:

  1、诗歌两部分各写什么内容?

  从时间上说,第一诗节写我童年的时候;第二诗节写我长大以后

  从内容上说,第一诗节写我想望和困惑;第二诗节写我长大以后的拼搏和奋斗

  第一节:我的童年;我的想望和困惑

  第二节:我长大后;拼搏和奋斗

  2、诗歌中的山还仅仅是山,海还仅仅是海吗?探究一下,“山”与“海”蕴含着什么意思?

  从象征意义上说,第一诗节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第二诗节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理想的境界

  3、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到达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只有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四、小结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蕴含了一个哲理诗人以群山和大海为意象,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从而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

《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词语。

  2.了解诗歌常识与象征手法。

  二、能力目标

  1.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三、德育目标

  1、感悟诗歌表达的信念和哲理,学习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启迪。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山”与“海”蕴含的意味和感情。

  2.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语言凝练,意味隽永的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达一种信念、一个哲理,意象壮阔,诗意跌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凝练形象的语言。

  2.联想想像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诗中“山”与“海”对应,形成强有力的冲突,波澜迭起,显现出情感的起落。关于“山”与“海”,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的理解,要调动生活经验,激活思维,以求深层探究。

  3.讨论点拨法。用于对诗歌意蕴的分析。

  【教学准备】导学案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检查学生的学案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是当代诗人、诗歌评论家。《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童年的生活经历,他童年时一直没走出山里的世界,童年的山区生活是封闭的、压抑的,而作者偏偏又是一个善于幻想、对外界充满强烈好奇心的少年。这种独特的体验,成了他创作的源泉。

  三、检查字词、扫通障碍:

  凝成、诱惑、隐秘、喧腾、痴想、一瞬间

  教师强调:扎下,不读zā应该读zhā,让学生动手查词典,多音字。

  字典是我们学习语言的的老师,大家一定要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下面请大家把生字齐读一遍。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范读(2)各自练习朗读(3)领读(4)齐读

  五、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只有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去读,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才能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同学们读的感情不够,关键还是对诗的内容的理解不够。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诗的内容。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2、全诗为什么分为二节?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你最喜欢哪一句诗,说说理由。或有哪句诗不理解,划下来一起探讨

  六、小组展示,教师指点

  参考:1、山的那边是海。大海象征理想、信念。群山象征重重困难。爬山象征坚持不懈奋斗。象征是一种表现手法,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是一种艺术符号的运用。

  2、第一节诗,写了我童年时候: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

  第一节诗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第二节诗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念。

  第一节诗,写了我的想望和困惑;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

  3、要达到理想的境界,就要历尽千辛万苦,只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坚持奋斗,才能实现人生的理想。

  4、可能有以下问题

  (1)“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王家新创作谈中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我想,几乎在每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作者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愿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2)怎样理解“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铁青着脸”是拟人手法。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是“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中“痴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而追求新的天地。

  (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5)“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6)“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七、总结与提升

  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小组讨论交流几分钟,让学生围绕诗歌内涵,谈自己的经历与体验,更深入理解本文主旨。)

  教师寄语: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没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正如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其中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用我们的心灵齐诵最后几句诗,让好诗伴你们健康成长。

《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6

  润物细无声

  ──《在山的那边》课堂教学反思

  湖北省宜昌市五峰镇中学闫忠东

  在学习《在山的那边》时,我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从而领会诗歌的深刻内涵之后,要求他们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是怎样战胜遇到的各种困难的。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令我欣慰,但也引起了我的深思:语文教师如何从知识和情感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恰当引导。

  适时点拨,恰当指导,训练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一位同学叙述了她当班干部时遇到的困难。她是这样说的:“我五年级时当上了班干部,可我的同学们故意为难我,不听我的安排,另外担任班干部还耽误我的学习时间,我好苦恼!后来我终于被评上了优秀干部,我战胜了我自己!”听了她的发言,我对同学们说:“她谈了她所遇到的困难,我们为她战胜困难而高兴,但是,你们从她的发言中听出了什么问题吗?”同学面面相觑,都说不上来。我说:“你们知道她是如何战胜困难的吗?”我这样一提醒,同学们恍然大悟,纷纷摇头说不知道。我因势利导,提到了表情达意时要突出重点(如何战胜困难)这一问题。这样的点拨对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都有很大的好处。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以及健全的人格。

  一位女同学谈起了父母的离异。她哭着说:“听到爸爸和妈妈要离婚的消息,我的头懵了,我恨他们不顾我的感受,当时甚至有了死的念头。于是我放弃了学习,我找不到前进的方向了。后来一位朋友要我把对父母的恨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我听进去了,发奋学习,把落下的功课赶了上来。我终于战胜了自己!直到现在我还是那样恨我的父母。”许多同学流下了眼泪,在我的心里也引起不小的震动,我说:“你能从爸爸妈妈离异的阴影中走出来,很好!但是你要相信:爸爸和妈妈分开了,这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但决不是因为你的原因,他们还是会像从前那样爱你,所以你不应该恨父母,要学会理解父母,他们也有他们的苦衷。”她似乎听进去了一些,考虑到课堂时间关系,我对她说:“我们以后单独谈,好吗?”后来我找她谈了几次,她已经试着理解父母,也逐渐消除了对父母的仇恨。我认为这样的思想工作很有必要,能让她有一种健康的心态面临所遇到的各类困难。

  因势利导,适时鼓励,引导学生学会坚强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培养坚强的性格。

  一位同学含泪讲述了她病情。她说:“我的妈妈是一位严重的肾病患者,自从她生病后,我伤心极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整天想着病,没有心思学习了。但是,我很快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要努力学习,用好成绩来安慰病重的妈妈。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我的成绩提高了,妈妈十分高兴!”我当场鼓励她继续振作,用好成绩给妈妈以信心。看得出,她的眼里有了自信与坚强。

  这节课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但学生的发言还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用心聆听、感知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关注、引导学生正确地思考面临的问题,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有责任教会学生如何生活。

《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②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③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②复述课文内容,体味人生的哲理。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课文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设计

  初步感知  

  ①导入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一下这首诗歌,从诗中找出答案。

  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③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过渡)《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并且边听边思考问题。

  ④屏幕投影思考题

  a、诗中的“山”和“海’’除字面意思外,还蕴含着什么意思?  

  b、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回答,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可让全班学生再次朗读诗歌,加深印象,也为进一步赏析诗歌作准备。

  精读品味

  (过渡)对诗歌有了大概的了解,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睛之处,品读这些诗句,就能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获得思想启迪。

  ①自主、合作探究

  可用屏幕投影思考题,学生思考

  a.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抓住不同的语句谈感受,体会到诗人用群山和大海的形象表达了人生的信念;并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

  ②朗读指导  

  可用屏幕投影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  

  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

  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分读。

  [教师小结]诗人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这首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战胜困难。但是,怎样翻无数座山,却是不容易的事情。那么,怎样翻过无数座山,到达理想的境界,是教师和学生下节课共同探究的问题。

  作业 

  ①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②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第二课时

  ○教学內容

  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生活哲理。与《在山的那边》比较阅读。

  ○教学设计

  感知内容

  ①导人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②默读文章

  (过渡)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意思,还要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默读完课文,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学法指导]

  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可小组交流,也可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合作探究

  (过渡)以上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体验反思

  (过渡)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大屏幕投影问题:

  联系生活,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战胜困难,实现理想的?

  学生拿出准备的练笔,可小组交流,也可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鼓励)。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生再次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最后  

  拓展延伸

  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你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以上作业 ,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点评

  教案把两篇课文内容综合在一起阅读,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的。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体现了教师大胆、灵活的教学观念。教案从初一学生学习实际出发,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朗读教学中,给学生以朗读方法的指导,并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受到高尚情操的启迪,又得到美的艺术感染。在阅读教学时,教案努力形成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空间。例如:教案中《在山的那边》要求“探究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学生有了探究的体验,知道这个问题并不难。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理解回答。这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提高了学习的能力。

《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8

  青岛邢德华 

  教学目标 :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学生:熟读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释词语。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听读时: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 

  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      学习集体朗读。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           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投影出示句子)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 

  ①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②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

  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①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②全班激情齐读。

  小结,布置作业  

  ①小结: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业 。

  a.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b.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c.抄写生字。

  点评 

  本教案简洁、明晰,在设计中紧紧抓住诗歌这种体裁特点,采用朗读教学法,在朗读中整体感悟诗歌内容,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意境,在朗读中享受到美的情感熏陶。这一步步,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主动、合作完成的。在教学中贯彻新“课程标准”,就是要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而老师只起引路、搭桥、鼓励作用。结合学生自身生活体验的反思的活动,也体现了新课程密切联系生活,启迪学生思维的特点。

《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②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③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②     复述课文内容,体味人生的哲理。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课文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设计 

  初步感知 

  ①导入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一下这首诗歌,从诗中找出答案。 

  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③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过渡)《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并且边听边思考问题。 

  ④屏幕投影思考题 

  a、诗中的“山”和“海’’除字面意思外,还蕴含着什么意思? 

  b、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回答,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可让全班学生再次朗读诗歌,加深印象,也为进一步赏析诗歌作准备。 

  精读品味 

  (过渡)对诗歌有了大概的了解,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睛之处,品读这些诗句,就能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获得思想启迪。 

  ①自主、合作探究 

  可用屏幕投影思考题,学生思考: 

  a.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抓住不同的语句谈感受,体会到诗人用群山和大海的形象表达了人生的信念;并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 

  ②朗读指导 

  可用屏幕投影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 

  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 

  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分读。 

  [教师小结]诗人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这首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战胜困难。但是,怎样翻无数座山,却是不容易的事情。那么,怎样翻过无数座山,到达理想的境界,是教师和学生下节课共同探究的问题。 

  作业  

  ①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②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第二课时 

  ○教学內容 

  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生活哲理。与《在山的那边》比较阅读。

  ○教学设计 

  感知内容 

  ①导人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②默读文章 

  (过渡)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意思,还要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默读完课文,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学法指导] 

  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可小组交流,也可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合作探究 

  (过渡)以上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体验反思 

  (过渡)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大屏幕投影问题: 

  联系生活,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战胜困难,实现理想的? 

  学生拿出准备的练笔,可小组交流,也可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鼓励)。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生再次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最后 

  拓展延伸 

  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你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以上作业 ,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点评 

  教案把两篇课文内容综合在一起阅读,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的。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体现了教师大胆、灵活的教学观念。教案从初一学生学习实际出发,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朗读教学中,给学生以朗读方法的指导,并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受到高尚情操的启迪,又得到美的艺术感染。在阅读教学时,教案努力形成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空间。例如:教案中《在山的那边》要求“探究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学生有了探究的体验,知道这个问题并不难。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理解回答。这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提高了学习的能力

《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10

  这样把孩子带向“山的那边”

  ──我说《在山的那边》一课

  湖北省利川市文斗乡中心学校梅文平

  现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语文》第一课是王家新的新诗《在山的那边》。如果我教这一课,我将这样带孩子一起走向“山的那边”。

  人人都有美丽的童年,童年都有过瑰丽的梦想。如何叙述孩提时代的梦?大海对于山里(内陆)的孩子有多遥远?山的那边有些什么?真有那一群美丽的蓝精灵吗?在活泼轻快的《美丽的蓝精灵》的歌声中,我可以用这样的导语开始这一首新诗的教学。

  这首自由诗仅两部分,共五节,很短,字里行间充满童稚,也充满彩色的梦。老师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如果有合适的音乐配上,效果当然更好。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两点:一是节奏轻快但不能快速;要有表情甚至肢体语言但不要过分夸张。比如读“──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可摸拟山“铁青着脸”,适度强调一下“我”得零分时那种惊异失落的心境,但不能过于程式化,样板戏化。这只是诗人一个欲扬先抑的低潮,读得过于低落,可能让后面无法高扬起来。

  朗读完毕,可以作几句简要的提示:这首诗很浅显,叙述“我”小时候总想按照妈妈所说,到山的那边去看海,但我一次次地爬上山头,却一次次地让我失望;但我找海的信念没有失去,我一如既往地攀登、寻找,终于有一天,我看到了“雪白的海潮”,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课前已经安排学生结合课前提示、课后练习说明进行了预习,下面的时间当然就该给孩子们了。

  别忙,先还是给孩子几分钟表现的时间。让各小组推荐一名阅读能力强的同学,分别朗诵一下全诗。事前强调,要根据他们各自对诗的理解,看要强调表现什么思想感情。待孩子们读完,让全班同学参与讨论。讨论是一个评价式的讨论:你认为谁读得最好?好在哪里?(后一个问题可能抽象了一些,老师有必要延伸一下:哪一个字、哪一句或者哪一段读得好?读出了什么感情?让你听出了什么感觉或感想?)在学生热烈的评比讨论中,老师要有意识地把学生的讨论重心加以引导。重心有二:一是对诗句中某些词的表面意思和深层意义的理解,比如课后研讨与练习中的“痴想”、“铁青着脸”、“诱惑”、“枯干”等,当然还有“种子”、“信念”、“凝成”等;二是作者爬山的个人行为和屡次翻山寻找大海的象征性意义,要通过“想望”、“幻想”、“失望”、“相信”、“有一天”、“一次又一次”、“又一次次”、“一次次”等词语,体会诗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执著精神,把诗人对“海”的找寻幻化成为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其间,自然不能离开一次一次地反复朗读,或一句,或一节,或一段。诗歌不厌百回读,通过反复朗读,才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引导学生实现深层次的理解。

  当然还得注意一个细节,评比讨论的目的不在评比,不要把重心落在对几个学生的朗读能力排座次上面。关键是要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一点一点地理解诗歌,把诗人的感受化作自己的生活体验。这后一点非常重要,这是现在语文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物我相融,物我两忘,培养学生智商的同时,潜移默化滋养学生的情商!到这里,学生们自然就比较容易理解诗中“山”与“海”是什么意思了,“用信念凝成的海”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海。作者写山的那边,目的就是表现他对信念的执著,对理想的追求,表现他那不停跋涉、不懈追求的生活和人生。

  下一步就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把对某一事物的向往如何化成生活感受,哲理式的人生追求?课堂上当然不能这么说。可以用这样的话语引入:同学们一定像诗人一样有过“痴想”,也做过各种各样的梦,你现在记忆最深的梦是什么?去追过这样的梦没有?你是怎样在追?追到了没有?打算现在放弃还是继续追下去?……这个引言一定能让课堂上炸开锅,学生们再次进入“你一言我一语”的热烈交流之中。

  快下课了。课文如果草草收场,显然就会如诗一样缺乏韵味。不妨给孩子们一个逆向思维训练:诗人不断探索几经周折终于看到了海,面对了一个“全新世界”;如果你在追寻梦想的过程中,历经坎坷和曲折,你心中的“大海”仍然遥遥无踪,甚至出现在你面前的不是大海而是沙漠戈壁,你将如何面对呢?就如课后练习三所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在这个意义上,安排孩子们进行写作练习,在熟读背诵课文的前提下,围绕“寻梦”这个话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自己命题写一篇作文。

《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11

  “同学们,不停翻山,不停战胜失望,最终达到成功,这是本小节的主要内容。请你以生活中你熟悉或熟知的凡人、名人的例子,以简单的小故事形式来阐释这段话,好吗?”

  我发现:原先的课堂晦暗艰涩之气一扫而空,同学们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为了充分理解,为了同伴合作,我给各小组三分钟的时间交流。丰富多彩的答案流泻而出:

  ①童第周历经生活的艰难,追寻“海”的诱惑,最终成为大科学家。

  ②王献之练黑了一墨池的水终成大书法家。

  ③李时珍历经27年的艰苦钻研,终于成就了《本草纲目》。

  ④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功德圆满。

  ⑤一部《西游记》的拍摄历时17年,终于以经典之作拍摄成功。

  ⑥张海迪高位截瘫坚持自习外文,最终精通七国文字。

  ⑦爱迪生实验失败数千次终于有了近千项发明。

  ⑧居里夫人历经种种艰难险阻终于提炼出了镭元素。

  赞可夫曾说:“ 教师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时刻谨记着,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智慧的个体,我们要点一颗个性的种子,让他发芽。只要我们精心的呵护学生在阅读中形成的蓓蕾,尽可能的给他们以阳光的温暖,雨露的滋润,总有一天,这些小小的蓓蕾就会绽放出迷人的花朵,散发出醉人的馨香来。

《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12

  《在山的那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这首诗写了诗人王家新童年的想望和困惑,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这首诗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有吸引力也有挑战,以下是我对本篇课文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得与失

  在讲授这首诗歌时,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让学生通过听录音、自由朗读等方式感知课文后,我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并全班交流小组里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疑问,课堂气氛活跃。例如,有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中的“飘”字怎样理解?又如:“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这样的提问都很有价值。这是教学中的“得”。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多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体会,诗歌教学尤为如此。在《山的那边》这首诗歌的教学中,我把大部分的时间安排在学生的提出疑问和解决疑问这两个环节上,忽视了对诗歌的多次朗读,因而学生对诗歌的总体理解和感悟不够深刻。除此之外,对诗歌的主旨引导不够也是本次教学的不足之处。

  二、教学困惑

  诗歌的语言含蓄而凝练,《山的那边》一文中也不乏这样的词语,例如,“隐秘的想望”、“飘来的种子”、“枯干的心灵”等,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何运用浅显的语言把抽象的概念化为形象,让学生透彻地理解课文,这是教学的难点之一,也是我苦苦思索的问题之一。在授课的过程中,我虽尝试用生活中常见的词语来引导学生,但学生对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入,这是我今后的教学需要加强的地方。

  文中“山”和“海”的象征意义也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明确什么是象征,接着例举常见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加以说明,例如,梅花象征高洁,鸽子象征和平,乌鸦象征厄运等,让学生对“象征”这个概念有个具体的认识。在这样的铺垫下,学生理解文中的“山”象征着“重重困难”并不是

  很困难,但对“海”的象征意义还不是十分理解。我引导学生先明确海的特点是“开阔、光亮、自由”,接着再点出文中的“海”象征“理想的境界”,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象征的含义以及文中“山”和“海”的象征意义呢?我认为自己今后还需要不停地探索这一个问题。

《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13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2、品味重点词语(“山”、“海”、“爬山”)的深层含义,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3、联系实际,理解人生的意义。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2、品味重点词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领会本诗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主要教学策略: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精彩纷呈、五彩斑斓。而生长在大山里的孩子,他的理想会是怎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座山,去看

  看山的那边有什么!(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

  二、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出示幻灯片)

  注音并解释:痴想  凝成  一瞬间  喧腾  隐秘

  三、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常识)

  1、学生默读,大致了解诗歌内容。

  2、教师配乐朗读,注意重音、语气及停顿。

  3、学生分组散读,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朗读,师生评价优缺点。

  5、齐声朗读。

  四、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

  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两节诗的大意,然后选代表发表看法,要求用语简洁、准确。 

  教师明确:  第1节    童年时的向往与失望

  第2节 成年后的执着与感悟

  五、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1、结合朗读重音,指导学生分组探究式阅读,讨论以下问题

  ①“山”、“海”、“爬山”在本文有什么深层含义吗?

  ②“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指什么?               

  ③“铁青”是指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又表现的,是什么?                                         

  ④ 怎么理解“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句话?

  ⑤“诱惑着我的山顶”中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   

  ⑥“枯干”是什么意思?“枯干的心灵”如何理解?

  ⑦ 文中多次写到“一次又一次”、“一次次”,有什么作用?                                         

  代表发言后明确:

  ①“山”象征着挫折、困难,“海”象征理想与信念,“爬山”象征艰苦奋斗。

  ② 痴想即痴迷,神往于外面的世界。

  ③ 用了拟人手法,是“我”心情沮丧的主观感觉。“我”本希望看见大海,可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好象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

  ④ 比喻幻想全然落空。

  ⑤ 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⑥“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枯干的心灵”指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⑦ 强调“我”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教师要适当点拨,比如教学生抓住关键词语——  像信念、信心、战胜失望等等,再把握几个意象——山、海、爬山、全新的世界)

  2、 在上述研读的基础上,思考诗歌所蕴涵的人生哲理。提问、归纳、明确

  (可多种):                   

  ①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②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

  ③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心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3、仿造示例扩写句子

  例:海在喧腾      

  海在远方为我喧腾   

  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树在点头 

  六、教师小结:这首诗,作者取象于大海群山,用以表现自己的人生体验,语言形象生动,富有哲理。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告诉人们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与坚定信念,即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我们知道,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就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看幻灯片,感悟诗歌)

  齐声朗读,再次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七、拓展迁移训练

  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三),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写在读书笔记上,不少于300字。

  2.预习第四课《生命的意义》。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奋斗       山——重重艰难险阻

  海——理想境界

《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14

  一、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chī________想  níng________成  xuān ________腾 yòu ________惑

  一shùn ________间  隐mì________

  二、选择怡当的词语填空。

  1.a.信心  b.信念

  只有抱定坚定的________,理想才能变成现实。

  老师的鼓励使他的________大增,他又自信地站到起跑线上。

  2.a.痴想  b.幻想

  不好好学习却想取得好成绩,无疑是________。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________不断成为现实。

  三、下面各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b.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c.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d.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四、说说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1.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五、阅读题。

  (一)

  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1.诗中画横线的句子“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2.“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感情?

  3.在节选的这一部分诗歌中,包含着怎样的哲理?

  (二)

  鱼化石

  艾青

  动作多么活泼,

  精力多么旺盛,

  在浪花里跳跃,

  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

  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

  被埋进了灰尘;

  过了多少亿年,

  地质勘察队员,

  在岩层里发现你,

  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

  连叹息也没有,

  鳞和鳍都完整,

  却不能动弹;

  你绝对的静止,

  对外界毫无反应,

  看不见天和水,

  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凝视着一片化石,

  傻瓜也得到教训:

  离开了运动,

  就没有生命。

  活着就要斗争,

  在斗争中前进,

  当死亡没有来临,

  把能量发挥干净。

  1.给加粗字注音。

  (1)鳞________  (2)鳍________  (3)傻瓜________

  2.第一节写鱼儿生前自由、活泼、快乐的生活,这对后文有何作用?

  3.第四、五节诗的含义是:鱼化石失去了________,不得已才沉默;鱼化石失去了________,不得已才静止不动。其内心极为________。

  4.纵观全诗,点明中心意思的一节诗是________。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作者由眼前的一块鱼化石展开想像与联想,把笔触伸向几亿年以前的远古,然后又回到现实中来。

  (    )

  (2)本诗几处运用了对比,如鱼儿生前的自由、快乐与死后的压抑、痛苦;“栩栩如生”与“不能动弹”;“绝对的静止”与“运动”等。

  (    )

  (3)本诗表面上是写鱼化石,实际上深层次是写人,在写诗人的不幸遭遇。这明暗两条线结合得很巧妙。

  (    )

  6.这首诗告诉了人们怎样的生活哲理?

  参考答案

  一、痴  凝  喧  诱  瞬  秘

  二、1.b a  2.a b

  三、d

  四、1.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是“隐秘”的。  2.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感觉山好像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五、(一)1.“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联系前文可以知道,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2.“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表现理想境界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理想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3.节选的诗歌中,蕴含了这样的人生哲理: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只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二)1.(1)lín(2)qí(3)shǎ  2.极力渲染鱼儿在成为化石之前的快乐、自由,更能反衬出遭受灭顶之灾后的不幸,突出了中心。

  3.言论的自由  行动的自由  痛苦  4.最后一节  5.(1)√

  (2)× (3) √  6.这首诗告诉人们:在生活中如果遇到痛苦和挫折,要勇敢地抗争,生命的意义在抗争中得到升华。

《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15

  北京市朝阳区北京市工业大学附属中学王艳坤

  接手新初一的第一节课是和学生共同学习一首诗歌《在山的那边》。这是一首抒写大山里的孩子对美好未来充满期望的诗篇。在我配合着和谐而又激昂的旋律范读完毕之后,我听到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此时,学生们的情绪也受到感染,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我又请一位同学伴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她也读得很入境,感觉很棒。此时,我却没有抓住这个大好机会,让学生们在这本已营造好的氛围中带着已经调动起来的情绪再去深入地朗读,而是让他们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两节诗的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然后首先交流第一节诗写了什么内容,学生们说出的答案五花八门。学生们只抓住其中的某一句或某几句进行概括,犯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错误。于是我又针对学生概括的情况进行了方法上的指导,然后再让学生们互相探讨去概括第二节诗的内容。这一节课的后半部分就在引导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概括中艰涩地完成了。一节课下来,觉得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虽然有学生的朗读和探究活动,也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另外也准备了一首小诗让学生理解内容作为对目标达成度的检测,但是作为诗歌教学,我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其一,忽略了学生的朗读,是那种深入的朗读。我后来曾经请教过教研员冉老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选择最佳的切入点。冉老师云淡风清般只说了一个字:“读”。此时的我方觉醍醐灌顶。是啊,朗读是最佳的切入点,不是说“读书千遍,其义自现”吗?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尽情地朗读,去充分的思考,只一味地希望学生立刻顿悟准确地说出诗歌内容,真有急功近利之嫌。应当在学生们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以后因势利导,学生们在反复诵读中自然会对内容有理解有感悟。其二,诗歌是一种表意含蓄的文体。用诗歌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概括的训练稍欠妥当。鉴赏诗歌的方法应当是抓住诗中的事物形象(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诗中创造的意境,从而把握作者的情思。本诗中主要描写了“山”和“海”两个意象,诗中的“我”从小向往着大海,希望一睹大海秀美的容颜,感受大海澎湃的激情。于是不停地翻越无数座山,一次次战胜失望之后,终于山那边的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了他的双眼,从而创造了一种让人热血沸腾、豪情万丈、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表现了作者对理想、对美好未来的执著追求和坚定信念。诗人要告诉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虽然漫长,但只要百折不挠地艰苦奋斗,理想终将会实现。如果引导学生抓住“山”和“海”这两个意象,通过反复的朗读,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诗中的意境,再结合学生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把握作者的情思便是水到渠成之事。将诗歌理解得支离破碎,必定会破坏诗歌含蓄的美。如果学生面对诗歌只有艰涩的概括而无美的享受,岂不违背了诗歌教学的初衷?我想,一节课中学生晦涩难懂,学习过程不畅时,很可能就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出现了问题,或许出在把握教材上,或许出在把握学生上。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虽然这节课自己觉得不尽如人意,但有一点无庸质疑,那就是经历失败定会收获经验。

  总之,我坚信一点,在反思中醒悟,在反思中收获,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成功。我已经翻越了一座山,也相信山那边一定是海,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16

  《在山的那边》述说的,显然与他自童年起就一直伴随他的挫折经验以及在这种挫折中他的日见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关。然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它要求诗人用“形象”而非简单的、概念化的语言来处理他所反复体会的痛苦、激情、信仰和经验。王家新没有像很多人一样把他在生活中所遭受的折磨变成一种愤懑的喧嚣,而是从中体验出所有的理想的破灭之苦,并把它转化成一种以“山”与“海”的对立为基本模式的沉思诗意。

  从表面上来说,“山那边还是山”这样的发现,自然不过是“山那边是海”一类幼稚幻想的破灭。然而,“山”在诗中,是阻碍诗人通向他无比向往的“大海”的一个屏障,是一种阻碍他梦想实现的现实存在。所以,这种挫折也就喻示了诗人生活中所有的伤痛和失败,它超越了具体的生活经历而成为一种普遍性的情感经验的象征。

  与之相对应,“海”则是那种永远呼唤着我们出发的诱人的愿望的象征:“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诗人相信,“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这“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讲,“山”与“海”的对立,往往是一种无法打破的对立,正如另外一位诗人在《山民》中所说,“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所以没等他走到那里/就会死在半路上/死在山中”。可是,在王家新的这首诗中,“山”与“海”的对立,“山”对“海”的隔绝,因为一个“一次又一次失望”却一次又一次攀登,不停地翻越群山去追寻大海的倔强的“孩子(我)”的出现,而告克服。这“孩子”可以说正是那不屈的“信念”本身。这个山与海之间的“追梦者”,体现了我们内心“隐秘的想望”,更体现了一代人在现实的重重磨难与对理想的苦苦坚持之间的精神历程。

  在艺术上,《在山的那边》看似线条单纯,却又波澜迭出,紧扣人心。诗人富有坚韧的信念,但他的语调并不总是高亢的。他没有回避生活的真实,在诗歌的第一部分,他甚至以一个孩子的语调这样写道:“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在山的那边,仍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些从负面描写的挫折感,反过来从感官和情绪上增进了“山/海”对立的真实性,使诗歌得以在一种强有力的冲突中,饱满地完成了最后的“海”对“山”的逆转。同时,这种情感的起落,也使全诗获得了一种恰当的节奏。

《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17

  在山的那边

  教学目标 : 

  ①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②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点难点 

  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美丽的青岛海滨,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人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

  (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

  生:在山的那边是什么?

  师:为什么会这么想?

  生:因为大山挡住了我的视线,我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 

  师:诗歌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三、整体感知 

  师: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教师通过课件配乐,配画面,有感情地范读课文。教师读完,学生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给老师的鼓励。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比老师还好。不过关键还是这首诗写得好,大家喜欢读,老师也给大家配上音乐齐读,好不好?(教师放音乐,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

  师:大家自己评评读得怎么样?

  生:速度太快,没有感情。

  生:该重读的没重读。

  生:对课文意思理解不透,还没品出味儿来。

  师:这几位同学说得不错。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诗的内容。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教师出示思考题)

  ①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②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③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在山的那边到底是什么呢?

  生(齐):在山的那边是海。

  (教师板书大大的“海”)

  师:“山”和“海”除了字面的意思,还有其他含义吗?

  生:“山”,就像是困难;“海”就像是理想。

  生:“海”是人生的信念,“山”是实现理想信念途中的艰难险阻。(教师在“山”下板书“困难”,在“海”下板书“信念”)

  师:请同学们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生:第一节诗,写了我童年时候;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

  生:第一节诗,写了我的想望和困惑;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

  生:第一节诗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第二节诗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念。

  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生:要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四、研读与赏析 

  师: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

  (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师:让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生:“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句诗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望见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丧极了。

  师:这句没写诗人自己,你怎么看出他的心情?诗中的写法好不好?

  生:写大山好像人生气时那样“铁青着脸”,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师: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

  (学生有感情朗读)

  师: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发现,也可以说说自己不理解的句子。

  生:“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

  (话音刚落,其他同学立即交头接耳小声讨论起来)

  生:“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

  生: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它扎下深根。

  师:问题提得棒,回答得更棒!飘来的东西确实不易扎下根,而且是深根。惟有不懈努力,日积月累,滴水穿石,才能扎下深根。那么,在朗读时,应该怎么读?

  (学生很多举手,全班齐读。)

  师:读得不错,“飘”和“扎”都作了重音处理,同学们的语言感悟力非常好啊。一定还有更多的感悟和发现吧?

  生:我觉得“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师: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

  生:失败后就灰心丧气。

  师: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

  生: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师:好!(学生一起鼓掌)请你把这句读一读?

  (学生朗读诗句)

  师:好,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诗人确信远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因为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非常渴望,有了理想“我”就坚强了。

  师:朗读这句一定要充满对理想的渴望,请你试试。

  (学生有感情朗读,全班齐读。)

  生:我最喜欢最后那几句“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当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惊喜万分。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遍。

  师:同学们有没有过成功的经历?

  生:(齐)有!

  师:(加大音量)不够洪亮!有没有?

  生:(又齐声响亮)有!

  师:好,就用这样的声调和喜悦来读。

  (学生齐声朗读,读得很好。)

  师:读了这么多遍,是不是可以背诵下来了?

  (教师当堂示范背诵,不少学生能够背诵,在深入理解了诗的内涵的基础上,全班有感情背诵

  五、体验与反思 

  师: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近十分钟。)

  师:下面就把我们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与同学们分享吧。谁先说?

  生:记得在五年级的时候,我学游泳,每次练习比赛我都落在最后。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攀过这座山。别人练两小时,我练四小时,别人游一圈,我游十圈。我终于一步步爬上了山顶,取得了第一名。读了这首诗让我想起自己这段经历,我也看到了属于自己的海,这是我坚定信念不懈努力的结果。

  师:相信你在遇到其他困难时,也一定能想到这次难忘的游泳经验。还有其他的经历吗?

  生:我要讲的是半年前,我上小学六年级时,马上就要开青岛市小学生运动会了。不知什么问题,在跳高时助跑和起跳不能协调,我的成绩也因此大打折扣!一种坚定的信念鼓舞着我,我整天苦思冥想,经过多次尝试,我终于做对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运动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次难忘的经历让我感受到了山的巨大,海的广阔,也让我明白了要战胜“山”那样的困难,必须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伴随我的将永远是——山那边的大海!

  师:在很多时候,我们要战胜的最大困难也许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

  生:能不能战胜自己!

  师:对!人生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我们继续听听同学们的人生经历。

  生:我很喜好书法,在刚开始学写书法的时候,比赛中我是最后一名。我给自己制定了计划,每天比别人多用两三倍的时间练习,终于在半年后的又一次比赛中获班上第一名。现在,我已经获得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我深信:只要付出了努力就一定能看见大海,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师:困难总是一个接一个的,如果这位同学满足于在班上的第一名,认为那样就是看见了大海,他会怎么样?

  生:不再努力。

  生:拿不到全国一等奖。

  师:对!正是在艰难曲折的不断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齐答)有!

  师: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激情齐诵这首诗,让好诗伴你健康地成长!

  六、布置作业  

  师:今天的作业 练习是,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18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2.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重点:

  1.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2.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

  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考点、易错点:

  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必须体现的环节: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1分钟左右)

  二、自学指导

  三、学生先学

  四、检测(15分钟左右)

  五、后教(讨论更正)(10分钟左右)

  六、当堂训练(20分钟左右)

  七、教学反思

  教案集体备课

  修改意见备注

  教学设计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王家新的《在山的那一边》(板书课题),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投影出示)

  1.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2.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实现这个目标,主要靠大家自学,比谁学得好。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朗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及时评价,并订正错误,教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

  2.听读课文。

  3.齐读课文。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理解内容,品味语言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下面的问题朗读课文。

  投影出示“自学指导”

  1.1、诗中“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2.“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么?在这里有什么含义?

  3.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4.“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怎么理解“枯干的心灵”?

  生自学,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指名回答后,明确:

  1.小时候,“山”和“海”就是现实中的“山”和“海”。长大后,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那是信念凝成的海,群山比喻重重困难,“海”比喻理想,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山那边是海”实则是诗人矢志不移的信念。

  2.“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了“我”从小就不愿意困居于狭小的天地,想探索未知的世界。

  3.“铁青”不仅写出远山的颜色,也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受。“我”爬上山顶,本以为能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诗人将大山拟人化表现自己的心情,形象又生动。

  4.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的奋斗,就像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是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1.四、当堂达标

  以“我终于见到了”为题写一段话。(横线处可以填写某种事物,如大海、雪山、大漠等;也可以填写具体的人,如你的偶像、某个神秘人物等。)要注意写出你对见到他|它的渴望和追寻过程中的曲折经历,以及见到后的激动心情。

  生独立写作,师巡视了解情况。

  六、课后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课内部分。

《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19

  今天,我授课的内容诗《在山的那边》。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课是整个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对贯彻课程标准和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一定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这篇课文是当代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境界。

  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们要从小学生过渡为中学生,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们去克服,另一方面诗的第一节诗人以一个孩子的语调来写,能调动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但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突破难点。

  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两个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品味语言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在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中突出朗读训练,调动学生情感来理解作品。具体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如下:

  一、导入课文:

  联系青岛的地域特点,提问: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青岛的海滨,而是生活在苍茫的大山里,同学们会想些什么呢?引发学生想象山里孩子的想望,搭起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初一是起始年级,一定培养学生打好基础,不能忽视认字、写字的训练。

  四、整体感知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山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全诗为什么分为两节?

  五、研读赏析:

  学生通过朗读,自己主动品味揣摩语言,从中发现问题共同探究赏析。

  六、体验反思: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这首诗给自己的启示,引导学生在欣赏文艺作品时,能走过文字的桥梁,用自己的心灵与诗人沟通达到共鸣,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有益的人生启示,丰富自己的个性,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七、布置作业: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把自己的体会和收获表达成文字。

  《在山的那边》教案

  育才中学   邵长喜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点难点:

  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学情分析:

  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诗的第一节,诗人以孩子的口吻些,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美丽的青岛海滨,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为什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王家新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板书课题、作者)

  二、学习目标: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出示目标,学生看屏幕。

  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诗歌是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得到有益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三、检查预习:

  正确朗读下列词语,并给加线的字注音:

  痴想chī      隐秘yǐn    铁青tiě      凝成níng     诱惑yòu               喧腾xuān     扎下zhā    漫湿màn    一瞬间shùn

  四、

  整体感知:

  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思考问题:

  1、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2、全诗为什么分为二节?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讨论三个问题。明确:

  1、在山的那边是海。山,是重重艰难险阻;海是理想境界。

  2、第一节诗,写了我童年的想望和困惑。“山”和“海”就是现实中的“山”和“海”。第二节诗,写了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诗人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

  3、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到达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五、研读赏析

  诗人的这种感情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的,从诗中找出你认为含义深刻活不理解的的词语或句子,并说明理由。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全班讨论交流,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教师引导、组织、补充。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了“我”从小就不愿意困居于狭小的天地,想探索未知的世界。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铁青着脸”是我的主观感受,诗人将大山拟人化表现自己的心情,形象又生动。

  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不经意见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只有不懈努力,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他扎下深根。

  4、“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的奋斗,就像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是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5、“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当理想实现的时候,诗人兴奋、惊喜,一个全新的世界光辉灿烂。

  在边读边议的基础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六、体验与反思

  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生活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

  学生投入的齐读最后几句诗,让他成为自己成长中的动力。

  七、

  作业练习:

  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困难)

  

  (理想)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20

  教学目标:

  ①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②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点难点

  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美丽的青岛海滨,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人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

  (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

  生:在山的那边是什么?

  师:为什么会这么想?

  生:因为大山挡住了我的视线,我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

  师:诗歌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三、整体感知

  师: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教师通过课件配乐,配画面,有感情地范读课文。教师读完,学生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给老师的鼓励。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比老师还好。不过关键还是这首诗写得好,大家喜欢读,老师也给大家配上音乐齐读,好不好?(教师放音乐,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

  师:大家自己评评读得怎么样?

  生:速度太快,没有感情。

  生:该重读的没重读。

  生:对课文意思理解不透,还没品出味儿来。

  师:这几位同学说得不错。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诗的内容。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教师出示思考题)

  ①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②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③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在山的那边到底是什么呢?

  生(齐):在山的那边是海。

  (教师板书大大的“海”)

  师:“山”和“海”除了字面的意思,还有其他含义吗?

  生:“山”,就像是困难;“海”就像是理想。

  生:“海”是人生的信念,“山”是实现理想信念途中的艰难险阻。(教师在“山”下板书“困难”,在“海”下板书“信念”)

  师:请同学们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生:第一节诗,写了我童年时候;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

  生:第一节诗,写了我的想望和困惑;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

  生:第一节诗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第二节诗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念。

  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生:要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四、研读与赏析

  师: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

  (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师:让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生:“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句诗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望见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丧极了。

  师:这句没写诗人自己,你怎么看出他的心情?诗中的写法好不好?

  生:写大山好像人生气时那样“铁青着脸”,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师: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

  (学生有感情朗读)

  师: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发现,也可以说说自己不理解的句子。

  生:“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

  (话音刚落,其他同学立即交头接耳小声讨论起来)

  生:“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

  生: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它扎下深根。

  师:问题提得棒,回答得更棒!飘来的东西确实不易扎下根,而且是深根。惟有不懈努力,日积月累,滴水穿石,才能扎下深根。那么,在朗读时,应该怎么读?

  (学生很多举手,全班齐读。)

  师:读得不错,“飘”和“扎”都作了重音处理,同学们的语言感悟力非常好啊。一定还有更多的感悟和发现吧?

  生:我觉得“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师: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

  生:失败后就灰心丧气。

  师: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

  生: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师:好!(学生一起鼓掌)请你把这句读一读。

  (学生朗读诗句)

  师:好,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诗人确信远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因为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非常渴望,有了理想“我”就坚强了。

  师:朗读这句一定要充满对理想的渴望,请你试试。

  (学生有感情朗读,全班齐读。)

  生:我最喜欢最后那几句“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当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惊喜万分。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遍。

  师:同学们有没有过成功的经历?

  生:(齐)有!

  师:(加大音量)不够洪亮!有没有?

  生:(又齐声响亮)有!

  师:好,就用这样的声调和喜悦来读。

  (学生齐声朗读,读得很好。)

  师:读了这么多遍,是不是可以背诵下来了?

  (教师当堂示范背诵,不少学生能够背诵,在深入理解了诗的内涵的基础上,全班有感情背诵

  五、体验与反思

  师: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近十分钟。)

  师:下面就把我们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与同学们分享吧。谁先说?

  生:记得在五年级的时候,我学游泳,每次练习比赛我都落在最后。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攀过这座山。别人练两小时,我练四小时,别人游一圈,我游十圈。我终于一步步爬上了山顶,取得了第一名。读了这首诗让我想起自己这段经历,我也看到了属于自己的海,这是我坚定信念不懈努力的结果。

  师:相信你在遇到其他困难时,也一定能想到这次难忘的游泳经验。还有其他的经历吗?

  生:我要讲的是半年前,我上小学六年级时,马上就要开青岛市小学生运动会了。不知什么问题,在跳高时助跑和起跳不能协调,我的成绩也因此大打折扣!一种坚定的信念鼓舞着我,我整天苦思冥想,经过多次尝试,我终于做对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运动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次难忘的经历让我感受到了山的巨大,海的广阔,也让我明白了要战胜“山”那样的困难,必须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伴随我的将永远是——山那边的大海!

  师:在很多时候,我们要战胜的最大困难也许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

  生:能不能战胜自己!

  师:对!人生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我们继续听听同学们的人生经历。

  生:我很喜好书法,在刚开始学写书法的时候,比赛中我是最后一名。我给自己制定了计划,每天比别人多用两三倍的时间练习,终于在半年后的又一次比赛中获班上第一名。现在,我已经获得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我深信:只要付出了努力就一定能看见大海,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师:困难总是一个接一个的,如果这位同学满足于在班上的第一名,认为那样就是看见了大海,他会怎么样?

  生:不再努力。

  生:拿不到全国一等奖。

  师:对!正是在艰难曲折的不断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齐答)有!

  师: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激情齐诵这首诗,让好诗伴你健康地成长!

  六、布置作业

  师:今天的作业练习是,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点评

  这是一堂充满激情的诗歌朗读教学课,整个教学鲜明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整个教学流程由“整体感悟”、“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三大教学板块组成,给人以非常严谨的感觉。教学中教师通过恰当的“导”、“引”,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充分注重朗读的外化要求以及朗读的内化要求,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认真地品味语言,不断地揣摩,使学生从中感悟,得到熏陶,形成语感。另外,教师较好地把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一步优化了教学过程,优化了教学的时间结构,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总的看来,这是一堂成功的语文教学研究课,教师的教学观念新颖,语言亲和力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对我们落实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施新课程改革有比较好的借鉴作用。

《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21

  指导思想

  一、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二、训练学生有表情的朗读诗歌。

  三、通过对“梦”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明确“山”和“海”的含义。

  教学步骤

  一、由谈“梦”导入新课

  1、教师充满感情的说:童年是五彩的、童年是灿烂的、童年是多梦的,我们的童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梦想,你的梦想是什么?是做一个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家?还是做一个周游世界的旅行家?一个运筹帷幄的军事家?驰骋赛场的运动员?挥毫泼墨的书法家?引吭高歌的歌唱家?慷慨激昂的演说家?感情白法奔放的文学家……,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梦想是什么?

  2、各抒己见,各抒己梦

  二、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都各自谈了自己美好而朦胧的梦,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这篇课文《在山的那边》就是叙述了一个大山深处的孩子的梦想,叙述他对大海的向往,并且一直不停的追寻着它。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在山的那边》,看看这个孩子到底在寻找什么?

  三、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要求:1、放声朗读。

  2、要投入感情。

  四、分小组讨论,怎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例如:“想望”这个词就要读出,希望,企求的感情,同时由于“隐秘”的限制,因此读的时候要尽可能的读得轻一点。

  “哭着回来”则要读出“我”的伤心。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既要读出“我”的失望,同时还得读出“我”的疑惑的感情。

  五、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再读课文

  六、展示课件,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课文

  画面1、先展示的是一幅远山的画面,层层叠叠的群山,朦朦胧胧的,同时配以《二泉映》的乐曲,并闪出课题《在山的那边》。

  画面2、教师边有感情的范读课文,边闪出字幕:“小时候……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画面换成电影《老井》中反映大山深处贫困的画面。

  画面3、教师朗读到“在山的那边,是海!”乐曲换成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画面切换成《人生》中高加林走出大山的镜头。

  画面4、教师朗读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画面切换成大海。

  画面5、教师朗读到“在山的那边,是海吗?”画面再次切换成深圳美丽的街景,繁华的生活,音乐换成节奏感强的动感音乐。

  七、学生跟着课件再读课文

  八、讨论作品中出现的三个主要形象

  明确:我、山、海

  九、教师板书:山——————海

  十、讨论山和海各代表什么?

  明确:山群山困难

  海梦想(理想)

  十一、简介作者王家新:从湖北西北部群山中走出的作家。

  十二、提问:谁知道,我国还有哪些作家是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

  明确:沈从文——从湘西群山中走出的作家。

  沙汀——从四川西北部群山中走出的作家。

  贾平凹——从陕西群山中走出的作家。

  十三、他们为什么能从一坐坐大山中走出来?

  明确:因为他们都有不断克服困难,实现梦想的决心。

  十四、走出“群山”的仅仅只有作家吗?

  明确:不仅作家,还有科学家、艺术家等一切有着美丽梦想,并为之不断奋斗的人们。

  十五、讨论: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要求:尽量具体)

  十六、作业

  1、用: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漫湿、一瞬间写一段话,字数不限,但必须有上面所给的词语和一个中心意思。

  2、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山的那边》。

  3、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本题是结合课文的练笔。“提示”表明“大海”不一定象征理想,这样就拓宽了思路。最容易写的还是第一次到海滨旅游,可以写对大海的向往,到海滨终于见到大海的心情,写大海无比壮阔的美,等等。

  十七、板书设计

  山——————海

  (群山——困难)  梦想(理想)

  附:学生习作

  我终于见到了大海

  湖北省宜昌市十中705班冯雨晴

  小时候,

  妈妈常常带我去江边玩耍。

  我总爱问妈妈,

  江的东边是什么?

  是太阳的家吗?

  妈妈告诉我:

  那里,是碧蓝碧蓝的大海……

  有一天,

  我终于如愿以偿的见到了海。

  海,

  它和妈妈说的一模一样,

  碧蓝碧蓝的海水,

  蔚蓝蔚蓝的天空,

  交相辉映着,

  在天和海的交界处,

  点点白帆……

  飞舞的海鸥……

  构成了,

  一幅美丽的海天一色图。

  夕阳下的大海,

  更是灿烂无比:

  一切的一切,

  都仿佛被镀上了,

  一层耀眼的金色,

  宛如仙境一般……

  这就是海,

  我朝思梦想的大海。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在山的那边》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