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宽容〉序言》教案

《〈宽容〉序言》教案

京洛风流 点赞 分享
《〈宽容〉序言》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宽容〉序言》教案(精选16篇)

《〈宽容〉序言》教案 篇1

  《宽容》序言教案3

  教学目标:

  1.联系人类的演进,理解、宽容新事物;

  2.把握故事的哲理,学习思维的深刻性;

  3.理解文体的特点,探求事物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

  ①试分析作者刻画的类型形象;

  ②试概要故事反映的历史规律;

  ③试评析先驱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亨德里克?房龙(1882~1946) 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多才艺,能说和写10种文字,会拉小提琴和绘画,他的著作插图均出自于己手,善于撰写通俗历史著作,为无数青年读者所喜爱。大多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著名的有《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等。早有的中文译本,对我国一整代年轻人有过深刻影响。

  《宽容》一书主要叙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提倡解放思想,宽容异见。本文以散文诗(哲理诗、寓言诗)形式为书序。

  二、解题 导入新课

  “宽容”一词的含义是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追究。房龙以其为名,他所说的 宽容又是指什么呢?

  陆地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还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广阔的是人 的胸怀。 (雨果)

  宽容是在荆棘丛中长出的谷粒。

  往事如烟俱忘矣,心底无私天地宽。

  (陶铸)

  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宽容、忍让、和善。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刃,无欲则刚。

  三、提问 你是怎样认识这篇文章的,可以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也可以自己另拟题目自行发言。

  1、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2、概括文章五个片段的内容。(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3、文中塑造了哪几类人物形象?他们各自有何特点? 他们的言行告诉我们什么哲理(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4、无知山谷诸意象的特点及象征意义 (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5、概要故事反映的历史规律 (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6、讨论先驱悲剧的社会根源 (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7、给我们的启示、文章的主旨(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8、宽容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9、“宽容”有没有什么限制?(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10、文章采用寓言式的写法有什么好处?(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11、历史上这样的悲剧还有吗?(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上一篇:《宽容》序言教案4

  下一篇:《宽容》序言教案2

《〈宽容〉序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

  1、指导学生进行赏析性阅读――找到切入点,进行深入探讨。

  2、透过本文主旨,进行创造人格的熏陶,培养对新事物理解、宽容的态度。

  3、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能正确、全面、透彻的看待问题。

  二、难点:此篇序言很特别,像散文诗,又像是寓言。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虚构的故事中包蕴着怎样的深刻意味,学生不容易做到透彻理解。

  三、 资料:

  作者:亨德里克·房龙,荷裔美国人。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用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著作,而为无数青年读者所喜爱,其作品大多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著名的有:《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新知书城有《人类解放的故事》、《圣经的故事》、《太平洋的故事》、《美国的故事》。还有一本关于房龙的书《房龙图话》,学生可作浏览了解)。房龙的书在中国早有译本,对中国整整一代年轻人有过深刻影响(如历史学家曹聚仁、作家郁达夫等)。

  四、 教学程序:

  (一) 课前利用早自习听课文录音,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

  (二) 阅读此类文章的切入点:

  1、 问题讨论式深入课文,把握形象――学会就文本本身对以下形象作分析:

  无知山谷、守旧老人、村民、漫游者。

  (1)无知山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形象意义何在?

  封闭、保守、陈旧、破败,没有生气,没有希望。就的一切被迷信着,被维系着。新的一切被排斥着,被残害着。它象征一切保守的思想、观念、意识,一切封闭的制度、秩序、状态,一切陈旧的传统、法则、定律。

  (2) 守旧老人是怎样的人?形象意义何在?

  是无知山谷里律法的执行者,是陈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实施所有传统对一切革新的镇压的代表,是无知山谷里权威与权力的象征。

  (3)村民们是一个怎样的群体?

  在无知山谷里死守者愚昧的人群。他们迷信过去,死守律法,胆怯麻木,自欺欺人,要求低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他们甘心受制于守旧老人,对新事物不理解,不支持,而是助纣为虐,对漫游者加以迫害。 

  (4)教师范读写漫游者回到无知山谷至被处死的几段,学生讨论:漫游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形象意义何在?

  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人。他敢于怀疑祖先铁定的律法,敢于对人们深信不疑的“智慧”提出挑战,敢于探索、追求真理,敢于向死水般的旧世界发出反叛的声音。他有坚定的信念,有无畏的精神,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有从容赴死的气概。他不畏艰险,敢于冒险。他勇敢无私,为唤醒麻木沉睡的心灵,宣告真理的存在,传播美好希望,不惜牺牲生命重返山谷。他的死亡,是一出深沉的悲剧,留给人们永恒的回味。而当真理大白于天下的时候,他最终成了人们永远爱戴、敬仰、歌颂和感恩的先驱。这里,有一个让人永久回味的结论:探索者、先驱者的名字叫――不朽!

  2、 讨论式挖掘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结局:真理大白于天下,人们终于醒悟。走出绝望的封闭,人们终于在痛悔之中内疚。在一切旧的秩序、规律、律法、习惯、信仰全都烟消云散的时候,人们终于崇尚智慧,过上了真正的幸福生活。

  意义:勇敢终于战胜胆怯,进取终于战胜封闭,智慧终于战胜愚昧,一切新的进步的事物,最终要登上历史舞台,以胜利而告斗争的结束!生活就这样继续,历史就这样推进……

  (三) 扩展理解:回顾历史,发其所感。(自由发言)

  (四) 结句:

  文章结尾说:“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事实上,这样的事情,伴随着人类的存在而存在,新与旧的斗争,将永远继续。只是我们之中,或许有人将是那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或许我们只是大众的一员,那么,在面对新的思想,新的事物的时候,我们是否该有宽容的胸怀?(谈认识,谈感想)

  [1]

《〈宽容〉序言》教案 篇3

  《宽容》序言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本序言的独特写法。

  2、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先驱者”与“守旧老人”这两个形象的典型意义。

  能力目标

  1、学习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把握作者寓于故事中的哲理。

  2、培养对课文中抽象内容的理解能力。

  德育目标

  1、学习文中对“宽容”的理解。

  2、学习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先驱者精神。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思路,明确文章的中心观点。

  2、领悟课文中蕴涵深意的哲理。

  教学难点

  明确本文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自读,讨论并评价,理解文中蕴涵的哲理,达到借鉴吸收的目的。

  教具安排

  多媒体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言

  1600年,意大利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乔尔丹诺·布鲁诺布鲁诺进一步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反对天主教的地球中心说,震动了教会的统治,被天主教视为异端,最终被宗教裁判所判处死刑,烧死在罗马。

  这种新旧思想、观念的斗争,可以说,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在历史的舞台上不断地上演着。今天我们来学习的《〈宽容〉序言》,要讲述的正是一个关于这种斗争是怎样的势不两立,如何激烈的故事。

  二、简介作家作品

  亨德里克·房龙,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

  他多才多艺,能说会写10多种文字,会拉小提琴和绘画,其作品的插图全部出于自己的手笔。善于用极其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著作,在20年代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也为中国青年所喜爱。

  著名作品有:《宽容》、《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

  《宽容》初版于1925年。在此书中,房龙缕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倡言思想的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势力镇压新思想的罪恶。

  三、序言

  序言介绍书的思想内容或写作意图以及写作过程、写作背景。这篇序言写法奇特。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故事,从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宽容》一书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意图。

  四、述故事情节

  问:这篇序言的写法很有特点,像是散文诗,又像是寓言。现在我想先请一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来回顾一下这个寓言,大致说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学生回答,经老师点拨后明确:)

  在一个无知的山谷,有着一群守旧的人们,他们固守着传统,愚昧、落后、固执,决不允许新生力量的出现,面对一位敢于向外边的世界探险,寻求解放和自由的青年,他们不予理睬,反而加以残酷的镇压,最终青年被残忍地杀害,而这些愚昧的人们也最终遭到了自然的报应。

  五、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归纳故事蕴涵的哲理

  1、故事中塑造了哪几类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1)守旧老人:是无知山谷里律法的执行者,尊崇古老的律法,是陈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可以任意决定他人生死,是无知山谷里权威与权力的象征。 顽固、虚伪,仇视一切革新,欺骗无知的人们,陷害先驱者,因而他们的行为阻碍了人们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最终遭到人们谴责。

  =》象征旧事物、旧律法,处处阻碍着新事物的发展。

  (2)问:文中的漫游者原本也只是普通村民,本可以和其他人一样,任凭“日月流逝,年复一年”,“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过着所谓的“幸福生活”,可是后来他的命运却发生了改变,他遭到了什么样的境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如果由你来为漫游者立个碑文,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让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明确:)

  漫游者: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人。他敢于怀疑祖先铁定的律法,敢于对人们深信不疑的“智慧”提出挑战,敢于探索、追求真理,敢于向死水般的旧世界发出反叛的声音。他有坚定的信念,有无畏的精神,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有从容赴死的气概。他不畏艰险,敢于冒险。他勇敢无私,为唤醒麻木沉睡的心灵,宣告真理的存在,传播美好希望,不惜牺牲生命重返山谷。他的死亡,是一出深沉的悲剧,留给人们永恒的回味。而当真理大白于天下的时候,他最终成了人们永远爱戴、敬仰、歌颂和感恩的先驱。这里,有一个让人永久回味的结论:探索者、先驱者的名字叫――不朽!

  =》象征新思想、新事物。

  (3)在鲁迅先生笔下,经常会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么一类人,在这个故事中是否也有类似的群体呢(——村民们),他们有什么特点?

  村民们:他们愚昧、无知,迷信古人,盲从守旧老人,视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无形中作了守旧老人的帮凶,用沉重的石块砸死了先躯者。但是真理上不可抗拒的,一场生存危机,迫使人们推翻了传统秩序,走上了先驱者开辟的道路,终于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园,人们这才悔悟,认识到先驱者是对的,这才懂得尊重智慧。

  =》从愚昧、无知走向悔悟、寻求幸福。

  2、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故事发生地“无知山谷”有什么特点?)

  明确:至于故事发生的地点很明确是“无知山谷”。显而易见,作者的意图讲故事发生的环境闭塞、贫穷、落后,因而造就了视野狭窄、知识浅薄、麻木不仁的无知的人们。他们仅维持最低的生存需要,不但不觉匮乏,反而心满意足。更可怕的是迷信,极端的迷信,一部千古经书,几个守旧老人,可以镇守一方水土,一方人心。

  展开:大家想一想,一个封闭、无知的社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追往者,思来者。纵观中国历史,封闭只能导致落后,甚至灭亡。如何才能使这样的社会获得生机呢?不闭关锁国,不夜郎自大,而是勇敢地、大度地开放大门,融入世界文化,自立于民族之林,它就有无限强大、蓬勃的生命力。

  3 、说说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从序言的最后一节中不难看出:“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

  4、讨论,归纳本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文章主旨。

  问:为什么在“将来”后面要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呢?(“希望”显然只是表达了一种美好的祝福和心愿),这就让我们不禁要问: “这样的事”为什么过去发生了、现在发生了,将来还有可能会发生?这样的事将来不再发生,作者为什么要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

  明确:这是因为,顽固的守旧势力总是要镇压创新者的;有些善良的人们由于传统的束缚,认识的局限,总是有意无意地伤害创新者,这就意味着这样的事情还会发生。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否定、镇压异见,不仅会造成先驱者的悲剧,还造成无知者自身的困境,造成真理发展上的曲折。许多历史事实都可以从这个故事中找到影子,(哥白尼-日心说《天体运行》,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广场,孔子,司马迁等)而次此后发生的事件也像这个寓言故事的重演, 怎样才能使真理顺利发展,先驱者不被迫害呢 ?这就需要思想自由,宽容异见。反对迫害先驱者,反对扼杀真理。这正是作者通过这一寓言告诉我们的深刻哲理,(放幻灯)这也正是《宽容》一书的精髓。

  展开:a、思想自由,宽容政策是历史进步,社会发展,真理畅通无阻的必要条件,十年浩劫,从反面  证明了这一点。

  b、大家说一说,人与人之间需要不需要宽容?为什么呢? (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于待人”,都是告诉我们宽容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宽松,和谐;宽容可以使人们彼此之间更加理解,信任。宽容是一种胸襟,宽容更是一种境界,为了使我们彼此心灵的距离不再遥远,我们要彼此宽容。)

  六、借鉴吸收,发散思维

  1、问:在《拿来主义》里,鲁迅先生强调对外来事物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本文讲述的故事蕴涵着丰富的哲理,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深思,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提示:组织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引导)

  明确: (1)、提倡宽容质疑;

  (2)、反对禁锢压制;

  (3)、贫穷、落后、反动的根源在于无知、愚昧和闭塞;

  (4)、人类追求真理的脚步是不可阻挡的,真理是一定要发展的,但真理的发展是曲折的,所谓“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真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要勇于创新(先驱者的精神是可敬的,创新需要勇气和自信);

  ……

  2、辨证地理解“宽容”

  穿过那无知的山谷,趟过那缓缓流动着的小溪,房龙先生以这样一个广泛的意义上的 “宽容”一词简明涵括了我们常说的自由、民主、理性,《宽容》的另一种版本的名字就叫《人的解放》。房龙强调说,在现今的世界上,对宽容的需要超过了其他一切。他让我们看到,现代的不宽容,无非“用机关枪和集中营武装起来”以代替“使用地牢和缓慢燃烧的火刑柱”的中世纪的不宽容,历史不见得有什么进步(可以美攻打伊拉克为例适当展开);所以如今的我们依然反对战争,崇尚和平,反对恐怖,向往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宽容。

  于是我们倡导宽容。可是,我们要一味地宽容吗,让我们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宽容》。我们会发现其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只要人类社会在发展,宽容与不宽容是同时存在的。

  试问:在什么时候我们会有不宽容的原因呢?

  首先,在遥远的古代,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注定了人们要有“不宽容”的精神,这是必须的,因为人类要生存。

  纵观中国历史,在朝代的更替中,对旧制度的冲击决不能抱以宽容的态度。饥饿导致革命,这个过程中必然最终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从康梁维新到辛亥革命,从南昌起义到全国解放,历史证明:积极的革新、革命,其根本动力来自于对现实的不宽容。

  我们再将目光转到现在。在面临全球化经济的今天,一个国家要想站稳脚跟,就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国家内部的改革、对外的开放必不可少,一个个旧企业面临停产甚至倒闭,一批新兴工业正在迅速崛起,市场经济来不得一丝一毫的宽容。将之扩大到生活和学习中,这里的不宽容不仅体现在对强者的不屈服,还表现为对自己的不满足,敢于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此说来,发展就要有对已不宽容、不松懈的态度,要有敢于挑战的勇气。

  房龙先生坚信“宽容一统天下的日子定会到来,它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的进步”。思想的束缚、战争的暴虐、种族的歧视等等,都在呼唤宽容,我们渴望那和平安详的日子,生活中的宽容会让你平和安详,而发展中的不宽容会促进社会的进步,无论过去、现在、将来,二者都需要存在。

  七、课堂小结

  最后,我想以我们的同乡林则徐的诗句做为这堂课的小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八、布置作业

  这篇课文讲述的故事蕴涵着丰富的哲理,采用的文学形式也很特别,熟读和理解课文之后,请结合历史事件或自己的生活实际(生活和写作)写写你受到了什么启示?(写作和哲理)

  上一篇:《宽容》序言教案5

  下一篇:《宽容》序言教案3

《〈宽容〉序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在整体感知全文内涵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明确全文主旨。

  2、在教师点拨下,学生能对课文思想内容进行适当的阐发、评价、质疑,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

  3、引导学生鉴赏和吸收本文的构思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把蕴含于文中的哲理运用于学生熟悉的历史上的或身边的真实例子,培养他们大胆质疑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提要(分)——概括(总)——综合归纳(析)的方法,以期把握文章主旨。

  2、培养学生对抽象内容的阐发能力和对含蓄内容的解释能力。

  3、把握并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并把它用之于学习、生活。

  [教学设想] 本文为课内自读课文,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分析评价、鉴赏吸收”,故教师拟以点拨为主,采用cai(电脑辅助教学)的手段提高课堂密度,引发学生自主性。本课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辅助课件采用powerpoint 编写。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对“宽容”一词是如何理解的?(学生回答),那么大家说我们人与人之间需不需要宽容呢?的确,宽容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宽松和谐,宽容可以使人们彼此之间更加理解信任,宽容是一种 胸怀,我认为它更是一种境界,为了让我们彼此的心不足遥远,让我们永远握住宽容的双手吧!刚才我们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宽容,那么在整个人类思想发展过程中,我们将如何对待新生事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房龙,在他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中去体验宽容。

  二、介绍作者房龙及其作品

  房龙--大象风格的历史写家。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在各种岗位上历练人生,刻苦学习写作,多才多艺,能说和写10种文字,会拉小提琴、画画,他著作的插图均出自于自己之手。作品有《宽容》、《房龙地理》、《人类的故事》、《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

  《宽容》一书主要叙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提倡思想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并谴责反动分子镇压新思想的罪恶行径。介绍这一点有助于学生理解本文的中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根据图片,复述故事。

  2、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

  提示:至于故事发生的地点很明确是“无知山谷”。显而易见,作者的意图讲故事发生的环境闭塞、贫穷、落后,因而造就了视野狭窄、知识浅薄、麻木不仁的无知的人们。故事发生的时间,从序言的最后一小节不难看出“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这更增强了这则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值得品味。

  四、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文中塑造了哪几类人物?每类人物在故事发展部分各体现了什么特点?

  提示:文中主要塑造了三类人物:一个是守旧老人,他尊崇律法,欺骗无知的人们,陷害先驱者,因此他的行为阻碍了人们接受新思想。另一位就是与守旧老人进行殊死斗争的勇敢的先驱者,他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冲破专制主义的禁锢,离开无知山谷,艰苦跋涉,探寻外面的世界。他不顾迫害,又回来告诉人们他自己的发现。面对审判和死亡,他毫不畏惧。历史证明,他是对的,终究得到了人们的尊崇。第三类人就是生活在无知山谷的无知人们,他们愚昧、无知,盲从守旧老人,视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无形中作了守旧老人的帮凶,用沉重的石块砸死了先躯者。

  2、文中形成对立的两个人物,“先驱者”和“守旧老人”是两个具体的形象吗?为什么?我们应如何对待这两个形象?(讨论)

  提示:“序言”中“先驱者”与“守旧老人”,不是指具体的人,而是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先驱者”象征着新的思想、真理和新的事物;而“守旧老人”则象征着传统的过时的带有偏见的祖宗律法,它处处阻碍着新事物的发展。因此对这两者我们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当然对新的思想、真理我们就提倡思想自由,实行宽容政策,而对那些愚昧无知、顽固凶残的扼杀真理的态度应坚决反对并彻底摒除。这正是作者通过这一寓言告诉我们的深刻哲理,也正是《宽容》一书的精髓。

  (以上各题逐步明确,合成一张电脑幻灯片。)

  五、精读课文,深入挖掘。

  (分组讨论后,请数名学生发言,允许不同见解的存在,能从不同角度阐发课文所含的哲理。)

  1.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知识的小溪”指的是什么?“深邃破败的溪谷”象征什么?“小溪”为什么是“缓缓地流着”?)

  2.无知山谷里的村民们既然过着“幸福”的生活,“大家都和睦相处”,为什么“恐惧总是陪伴着人们”呢?

  3.“人们举起了沉重的石块。人们杀死了这个漫游者。”作者为什么要写人们杀死了漫游者,而不写守旧老人呢?

  4.“对这件事我们的确很内疚,不过,假如当时我们知道的话,当然就......”。(人们想说什么?作者为什么不让他们说出来?)

  5.对于敢于离开山谷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说说“敢于离开山脚的人”“屈服和失败”的原因。)

  六、品读课文,领悟提高

  1、.“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这句话出现在第一部分开头和结尾,之后在笫八部分结尾作者又写道“人们又过着幸福的生活”。请问:“宁静”是一种什么状态?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第一部分中提到的幸福和第八部分结尾提到的幸福是不是一种幸福?为什么?

  2、学习本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以上都通过课件展示)

  七、回顾总结,加深学生印象。

  上一篇:《爱的教育》译者序言·教学设计1

  下一篇:《宽容》序言教案5

《〈宽容〉序言》教案 篇5

  学习目的

  —、充分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先驱者”与“守旧老人”两个形象的典型意义。并能对文中的抽象内容加以阐发,理解文中含蓄的思想。

  二、深入思考文中为什么不能够“宽容”的原因?学习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品味、把握作者寓于故事中的哲理。

  三、分析文体的特点,注重写作文体的创新。

  教学设想

  本文是——篇自读课文,且又是一篇序言.在讲渎这篇课文时,充分体现它自读课文的特点,让同学了解,把握这篇文章的大意;它不同于—‘般的自序,而是以一种新颖的形式,以诗化的语言通过叙述一个寓言故事来表明《宽容》—书的主旨,它倡导思想自由,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让同学们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同时,赏析、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领悟其内在含意。同时,展开思想的翅膀,以具体可感的历史知识来丰富文章的内涵,来阐释课文的主旨。

  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朗读课文,体味诗化般的语言美,理情思路,把握文章大意,掌握文章

  第二课时:再次朗读课文,揣摩、分析文章的语言,理解其内在含义。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配乐朗诵课文。

  二、理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大意。

  三、联系历史的发展,深入理解,把握宽容的内涵

  教学步骤

  一、作者介绍

  请同学们用“宽容”造一句话。“宽容”一词的意思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导入作者介绍)“宽容”一词的含义是宽大有气量,计较或追究。作者房龙用《宽容》为书名,详述了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畅言思想自由,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了反动分子镇压新思想的罪恶行径。这本书.最初出版于1925年,1940年重版,在1940年准备出版此书第二版时,正是法西斯势力在全世界猖獗之日,这是对他的“宽容”理想的严重打击。由此也看到,我们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是多么地需要宽容。

  房龙,荷裔美国人,善于用极其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著作,而为无数青年读者喜爱。他从本世纪20年代以来,发表了一系列这样的作品,大多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著名的如《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等,早已有了中文译本,对我国一整代年轻人有过深刻影响。

  下面我们来阅读、品味这篇文章,欣赏一下房龙的文章特色

  二、配乐朗诵课文。

  三、理清思路,概括文章大意。

  1. (第一小节)宁静的无知山谷,闭塞落后,愚昧守旧。

  2. (第二至第四小节)漫游者要把人们引向新的幸福的世界,守旧老人却根据法律杀死了他。

  3.(第五至第九小节)在死亡的威胁下,人们把守旧老人推到一边,沿着漫游者开辟的道路走进新的世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们开始怀念先驱者。

  4.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本文的主旨: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形象地说明《宽容》一书的精髓,这就是提倡思想自由,提倡宽容,反对以愚昧无知顽固凶残的态度扼杀真理。

  四、联想历史事例,举出禁锢思想,排除异己的例子,谈谈你的看法。注意结合课文中作者的思想,也可以谈谈对作者的理解、认识。

  例子不拘多少,在于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发展中确实需要提倡思想自由,提倡宽容,避免以顽固凶残的态度扼杀真理的做法。如中世纪中葬身火海的布鲁诺,二次大战中屠杀犹太人的法西斯暴行……

  五、找出体现人们所生活的环境特点的词语,分析其内在含义并进行总结。

  词语:宁静的无知山谷  知识的小溪缓缓地流着  需求浅薄的村民  绰有余裕  守旧老人  神秘莫测的古书  神圣而不可亵渎  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  谁否认……冷落等。

  这是—个无知、愚昧、闭塞的环境。统治者是“守旧老人”,村落是“无知的山谷”,人们的视野狭窄、知识浅薄,他们可怜的一点点知识像一条窄窄的小溪,流经的地方是深邃破败的溪谷,根本没有新知识的汇流,它流得那么缓慢,与死水无异.可是,人们却很满足.他们满足自己狭窄的生存空间,满足自己原始的生活方式,满足于这“宁静”的死水般停滞的生活,满足于这种麻木不仁的“幸福”生活。

  可悲的不仅是他们满足于这种闭塞、贫乏、落后的生活,更可悲的是他们尊奉“守旧老人”,以一部千年古书为经典、法律。他们把固执与偏见视为天经地义,神圣不可亵渎,而且用律法规定,不得离开山脚一步,使自己封闭在令人窒息的世界里,迷信和闭塞导致落后,使人们拒绝任何新知,并且走上极端,把真理视为异端,把先驱者一棍子打死。

  结论:封闭导致落后,开放重获新生。历史的进步要靠知识的进步,要靠真理的发展。

  六、作业:朗读课文。

  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从文中找出叙述先驱者的词句,先驱者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

  先驱者是山民中的精英形象,是山谷里多少代人试图找到通往外界出路的探索者代表。作者对他的正面描写不多。但他的事迹却震撼人心。无知山谷尽管实行严酷的思想专制,用律法和迷信把人们禁锢得死死的。但是人类要生存,要发展,追求真理的努力不可阻挡的,严酷的律法挡不住,岩石高墙也挡不住。早就有一些男男女女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敢于提出问题,“后来走了,再也没有回来”。先驱者更是杰出的代表。他为真理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他是“一个首先向未知世界的黑暗和恐怖挑战的人,他把人们引向了新的自由”。

  他给人们的启示是:真理是一定要发展的,人们追求真理的努力是不可阻挡的。而他的行为更是使人们感到探索者、先驱者的可贵、可敬。

  三、“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讨论分析,这样的事不再发生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教师总结:真理开初在少数人手里,如果像无知山谷那样,对先驱者不但不予保护鼓励支持,反而倒行逆施,只能造成先驱者的悲剧,也造成无知者自身的困境,也造成真理发展道路上的曲折。学术自由是思想发展的绝对必要的条件。真理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传统观念不是神圣的,对于新的思想,必须采取宽容政策,容许其发展,让实践来检验真理性。只有这样,真理才能顺利发展,社会才能迅速发展。而这样的悲剧也才不可能发生。

  四、揣摩语言,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1.“ 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知识的小溪”指的是山谷里人们的文明程度仅像一条小溪。

  “深邃破败的溪谷”象征无知山谷历史悠久,封闭落后,走向衰落。

  “缓缓地流着”是说无知山谷发展非常缓慢。

  2.“对于敢于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

  屈服和失败的原因:一是守旧老人用“律法”进行镇压;二是群众受守旧老人的欺骗,助纣为虐,反对“敢于离开山脚的人”;三是“敢于离开山脚的人”太少,孤军奋战。这三个原因,使“敢于离开山脚的人”最终“屈服和失败”。

  3。“失望把勇气赋予那些由于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们。”

  人们为什么“恐惧”?由于人们害怕“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

  为什么“失望”?由于特大干旱使得半数以上的人死亡,活着的人把希望寄托在山脉那边,而律法却说“不行”,因此人们彻底失望。    •

  为什么“失望”会带来“勇气”?为了求得生存,人们终于产生了叛乱的勇气。

  4.“对这件事我们的确很内疚,不过,假如当时我们知道的话,当然就…,”

  在不知不懂的情况下,应当怎么办才不至于事后内疚呢?不盲从守旧老人、紧跟他充当打手,对于先驱者的新知,即使一时觉得无法接受,也要采取宽容的&g。

  5.文章最后一句,为什么要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

  这样的事将不要发生,仅仅是希望,实际上还是要发生的,至多发生得少一些。这是因为,顽固的守旧势力总是镇压创新者;有些善良的人们为认识所局限,有意无意地难免伤害创新者,所以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以表示人们的心愿。

  五、郁达夫说过:房龙的笔“有一种魔力”,分析总结其“魔力”何在。

  生动、形象,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引人思考。作者将人类历史上无数的事实典型化了。虚构成一个寓言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比实际的历史事件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强烈,因而更带普遍性。读这个故事能唤起许许多多联想,觉得那些专制主义者的嘴脸跟守旧老人何其相似,那些愚民的嘴脸跟山谷中人何其相似,而历史的演变跟这个故事又何其相似。故事富有文学性,形象生动地阐述了道理,不仅不枯燥,反而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六、如有条件,在课堂上阅读《宽容》片段。

  布置下一课书的预习。

  板书设计

  《宽容》序言

  环境:愚昧  落后  闭塞  无知

  守旧老人:顽固  迷信  专制  残忍

  先驱者:勇敢  探求  不畏惧死亡

  启示:提倡思想自由,对异见宽容

《〈宽容〉序言》教案 篇6

  学习目的

  —、充分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先驱者”与“守旧老人”两个形象的典型意义。并能对文中的抽象内容加以阐发,理解文中含蓄的思想。

  二、深入思考文中为什么不能够“宽容”的原因?学习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品味、把握作者寓于故事中的哲理。

  三、分析文体的特点,注重写作文体的创新。

  教学设想

  本文是——篇自读课文,且又是一篇序言.在讲渎这篇课文时,充分体现它自读课文的特点,让同学了解,把握这篇文章的大意;它不同于—‘般的自序,而是以一种新颖的形式,以诗化的语言通过叙述一个寓言故事来表明《宽容》—书的主旨,它倡导思想自由,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让同学们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同时,赏析、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领悟其内在含意。同时,展开思想的翅膀,以具体可感的历史知识来丰富文章的内涵,来阐释课文的主旨。

  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朗读课文,体味诗化般的语言美,理情思路,把握文章大意,掌握文章

  第二课时:再次朗读课文,揣摩、分析文章的语言,理解其内在含义。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配乐朗诵课文。

  二、理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大意。

  三、联系历史的发展,深入理解,把握宽容的内涵

  教学步骤

  一、作者介绍

  请同学们用“宽容”造一句话。“宽容”一词的意思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导入作者介绍)“宽容”一词的含义是宽大有气量,计较或追究。作者房龙用《宽容》为书名,详述了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畅言思想自由,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了反动分子镇压新思想的罪恶行径。这本书.最初出版于1925年,1940年重版,在1940年准备出版此书第二版时,正是法西斯势力在全世界猖獗之日,这是对他的“宽容”理想的严重打击。由此也看到,我们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是多么地需要宽容。

  房龙,荷裔美国人,善于用极其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著作,而为无数青年读者喜爱。他从本世纪20年代以来,发表了一系列这样的作品,大多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著名的如《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等,早已有了中文译本,对我国一整代年轻人有过深刻影响。

  下面我们来阅读、品味这篇文章,欣赏一下房龙的文章特色

  二、配乐朗诵课文。

  三、理清思路,概括文章大意。

  1. (第一小节)宁静的无知山谷,闭塞落后,愚昧守旧。

  2. (第二至第四小节)漫游者要把人们引向新的幸福的世界,守旧老人却根据法律杀死了他。

  3.(第五至第九小节)在死亡的威胁下,人们把守旧老人推到一边,沿着漫游者开辟的道路走进新的世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们开始怀念先驱者。

  4.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本文的主旨: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形象地说明《宽容》一书的精髓,这就是提倡思想自由,提倡宽容,反对以愚昧无知顽固凶残的态度扼杀真理。

  四、联想历史事例,举出禁锢思想,排除异己的例子,谈谈你的看法。注意结合课文中作者的思想,也可以谈谈对作者的理解、认识。

  例子不拘多少,在于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发展中确实需要提倡思想自由,提倡宽容,避免以顽固凶残的态度扼杀真理的做法。如中世纪中葬身火海的布鲁诺,二次大战中屠杀犹太人的法西斯暴行……

  五、找出体现人们所生活的环境特点的词语,分析其内在含义并进行总结。

  词语:宁静的无知山谷  知识的小溪缓缓地流着  需求浅薄的村民  绰有余裕  守旧老人  神秘莫测的古书  神圣而不可亵渎  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  谁否认……冷落等。

  这是—个无知、愚昧、闭塞的环境。统治者是“守旧老人”,村落是“无知的山谷”,人们的视野狭窄、知识浅薄,他们可怜的一点点知识像一条窄窄的小溪,流经的地方是深邃破败的溪谷,根本没有新知识的汇流,它流得那么缓慢,与死水无异.可是,人们却很满足.他们满足自己狭窄的生存空间,满足自己原始的生活方式,满足于这“宁静”的死水般停滞的生活,满足于这种麻木不仁的“幸福”生活。

  可悲的不仅是他们满足于这种闭塞、贫乏、落后的生活,更可悲的是他们尊奉“守旧老人”,以一部千年古书为经典、法律。他们把固执与偏见视为天经地义,神圣不可亵渎,而且用律法规定,不得离开山脚一步,使自己封闭在令人窒息的世界里,迷信和闭塞导致落后,使人们拒绝任何新知,并且走上极端,把真理视为异端,把先驱者一棍子打死。

  结论:封闭导致落后,开放重获新生。历史的进步要靠知识的进步,要靠真理的发展。

  六、作业:朗读课文。

  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从文中找出叙述先驱者的词句,先驱者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

  先驱者是山民中的精英形象,是山谷里多少代人试图找到通往外界出路的探索者代表。作者对他的正面描写不多。但他的事迹却震撼人心。无知山谷尽管实行严酷的思想专制,用律法和迷信把人们禁锢得死死的。但是人类要生存,要发展,追求真理的努力不可阻挡的,严酷的律法挡不住,岩石高墙也挡不住。早就有一些男男女女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敢于提出问题,“后来走了,再也没有回来”。先驱者更是杰出的代表。他为真理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他是“一个首先向未知世界的黑暗和恐怖挑战的人,他把人们引向了新的自由”。

  他给人们的启示是:真理是一定要发展的,人们追求真理的努力是不可阻挡的。而他的行为更是使人们感到探索者、先驱者的可贵、可敬。

  三、“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讨论分析,这样的事不再发生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教师总结:真理开初在少数人手里,如果像无知山谷那样,对先驱者不但不予保护鼓励支持,反而倒行逆施,只能造成先驱者的悲剧,也造成无知者自身的困境,也造成真理发展道路上的曲折。学术自由是思想发展的绝对必要的条件。真理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传统观念不是神圣的,对于新的思想,必须采取宽容政策,容许其发展,让实践来检验真理性。只有这样,真理才能顺利发展,社会才能迅速发展。而这样的悲剧也才不可能发生。

  四、揣摩语言,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1.“ 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知识的小溪”指的是山谷里人们的文明程度仅像一条小溪。

  “深邃破败的溪谷”象征无知山谷历史悠久,封闭落后,走向衰落。

  “缓缓地流着”是说无知山谷发展非常缓慢。

  2.“对于敢于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

  屈服和失败的原因:一是守旧老人用“律法”进行镇压;二是群众受守旧老人的欺骗,助纣为虐,反对“敢于离开山脚的人”;三是“敢于离开山脚的人”太少,孤军奋战。这三个原因,使“敢于离开山脚的人”最终“屈服和失败”。

  3。“失望把勇气赋予那些由于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们。”

  人们为什么“恐惧”?由于人们害怕“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

  为什么“失望”?由于特大干旱使得半数以上的人死亡,活着的人把希望寄托在山脉那边,而律法却说“不行”,因此人们彻底失望。    •

  为什么“失望”会带来“勇气”?为了求得生存,人们终于产生了叛乱的勇气。

  4.“对这件事我们的确很内疚,不过,假如当时我们知道的话,当然就…,”

  在不知不懂的情况下,应当怎么办才不至于事后内疚呢?不盲从守旧老人、紧跟他充当打手,对于先驱者的新知,即使一时觉得无法接受,也要采取宽容的&g。

  5.文章最后一句,为什么要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

  这样的事将不要发生,仅仅是希望,实际上还是要发生的,至多发生得少一些。这是因为,顽固的守旧势力总是镇压创新者;有些善良的人们为认识所局限,有意无意地难免伤害创新者,所以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以表示人们的心愿。

  五、郁达夫说过:房龙的笔“有一种魔力”,分析总结其“魔力”何在。

  生动、形象,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引人思考。作者将人类历史上无数的事实典型化了。虚构成一个寓言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比实际的历史事件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强烈,因而更带普遍性。读这个故事能唤起许许多多联想,觉得那些专制主义者的嘴脸跟守旧老人何其相似,那些愚民的嘴脸跟山谷中人何其相似,而历史的演变跟这个故事又何其相似。故事富有文学性,形象生动地阐述了道理,不仅不枯燥,反而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六、如有条件,在课堂上阅读《宽容》片段。

  布置下一课书的预习。

  板书设计

  《宽容》序言

  环境:愚昧  落后  闭塞  无知

  守旧老人:顽固  迷信  专制  残忍

  先驱者:勇敢  探求  不畏惧死亡

  启示:提倡思想自由,对异见宽容

《〈宽容〉序言》教案 篇7

  邱龙涛

  教学目标 

  1、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2、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

  [教学重点]

  把握与评价故事中的哲理。

  教学难点 

  1 、 在整体感知全文内涵的基础上,把握故事蕴含的哲理。

  2 、培养学生对抽象内容的阐发能力和对含蓄内容的解释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为课内自读课文,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分析评价、鉴赏吸收”,故教师拟以点拨为主,采用CAI(电脑辅助教学)的手段提高课堂密度,引发学生自主性。本课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辅助课件采用Powerpoint 编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课文,明确文章特点及学习要点。

  1 、导语 : 唐朝的唐太宗曾经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也如一面见兴替,知得失的镜子,它折射出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这就是房龙的《宽容》序言。

  介绍房龙及其作品《宽容》。房龙是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在各种岗位上历练人生,刻苦学习写作,多才多艺,能说和写10种文字,会拉小提琴、画画,他著作的插图均出自于自己之手。且有追求,有坚定的信念。介绍这些意在引导学生思考,并从中得到一定的启发。《宽容》一书主要叙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提倡思想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为什么要对异见进行宽容呢?序言作了含蓄的回答。介绍这一点有助于学生理解本文的中心。

  2 、 学习“自读提示”明确:本文用寓言故事形式写成(CAI显示)。本文学习要点是理解与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在预习的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

  二、细读课文,思考问题,归纳故事蕴含的哲理。

  1、文中塑造了哪几类形象?他们各自有何特点?

  提示:文中主要塑造了三类形象:

  一类是守旧老人,他们尊崇古老的律法,实现着我即法律的训条,任意决定他人的生死,他们欺骗无知的人们,陷害先驱者,因此他们的行为阻碍了人们接受新思想,最终遭到人们的谴责。“守旧老人”则象征着传统的过时的带有偏见的祖宗律法,它处处阻碍着新事物的发展。

  另一类就是与守旧老人进行殊死斗争的勇敢的先驱者,他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勇于冲破专制主义的禁锢,冒着死亡的威胁,离开无知山谷,艰苦跋涉,探寻外面的世界。他不顾迫害,又回来告诉人们他自己的发现。面对审判和死亡,他毫不畏惧。历史证明,他是对的,终究得到了人们的尊崇。“先驱者”象征着新的思想、真理和新的事物。

  第三类形象就是生活在无知山谷的无知人们,他们愚昧、无知,迷信古人,盲从守旧老人,视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无形中作了守旧老人的帮凶,用沉重的石块砸死了先躯者。但是真理上不可抗拒的,一场生存危机,迫使人们推翻了传统秩序,走上了先驱者开辟的道路,终于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园,人们这才悔悟,认识到先驱者是对的,这才懂得尊重智慧。

  2.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故事发生地“无知山谷”有什么特点?)

  提示:至于故事发生的地点很明确是“无知山谷”。显而易见,作者的意图讲故事发生的环境闭塞、贫穷、落后,因而造就了视野狭窄、知识浅薄、麻木不仁的无知的人们。他们仅维持最低的生存需要,不但不觉匮乏,反而心满意足。更可怕的是迷信,极端的迷信,一部千古经书,几个守旧老人,可以镇守一方水土,一方人心。大家想一想,一个封闭、无知的社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追往者,思来者。封闭只能导致落后,甚至灭亡。如何才能使这样的社会获得生机呢?不闭关锁国,不夜郎自大,而是勇敢地、大度地开放大门,融入世界文化,自立于民族之林,它就有无限强大、蓬勃的生命力。

  3 、说说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4、讨论,归纳本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文章主旨。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否定、镇压异见,会造成什么灾难呢?只能造成先驱者的悲剧,造成无知者自身的困境,造成真理发展上的曲折。怎样才能使真理顺利发展,先驱者不被迫害呢 ?这就需要思想自由,宽容异见。反对迫害先驱者,反对扼杀真理。这正是作者通过这一寓言告诉我们的深刻哲理,(放幻灯)这也正是《宽容》一书的精髓。

  展开:思想自由,宽容政策是历史进步,社会发展,真理畅通无阻的必要条件,十年浩劫,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刚才要大家思考的问题:怎样才能使这样的事情减少发生?答案找到了没有?“宽容”。对,宽容可以使这样的事情减少发生乃至不发生。

  大家说一说,人与人之间需要不需要宽容?为什么呢?

  宽容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宽松,和谐;宽容可以使人们彼此之间更加理解,信任。宽容是一种胸襟,宽容更是一种境界,为了使我们彼此心灵的距离不再遥远,让我们紧紧地握住宽容的双手吧!

  三、理解含蓄,抽象的语句。

  这篇序言同一般的序言不同,既像一个寓言故事,而叙述的笔调又像散文诗,又像哲理散文,生动形象,含蓄隽永,耐人寻味,但一些比较含蓄,比较抽象的语句又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下面请大家把书翻到70页,结合练习二,我们来理解课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要注意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

  1 、这里的“知识的小溪”是指无知山谷的文明程度(智慧,创新思想)仅仅像一条小溪,浅陋贫乏。这里的“深邃破败”象征无知山谷古老守旧,没有知识的更新机制,没有新知识的汇流,心如死水,了无生气,“缓缓地流着”,说明这里的文化发展非常缓慢,社会停滞不前。理解了这句话,更加深了我们对无知山谷那种闭塞,保守,愚昧,单调的特点的认识。

  2 、守旧老人用“律法”无情镇压。无知的人们助纣为虐。先驱者孤军奋战,力量单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但是人类追求真理的努力是不可阻挡的,严酷的律法挡不住,岩石高墙也挡不住。早就有一些男男女女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敢于提出问题,“后来走了,再也没有回来”。先驱者更是杰出的代表,他为真理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探索者、先驱者是可敬。

  3 、是害怕“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因此“恐惧总是伴随着人们”。由于特大干旱半数以上的人死亡,活着的人只有把希望寄托山脉那边,而律法却说:“不行!”。因此人们彻底失望。为了死里逃生,人们终于产生了叛逃的勇气。所幸绝路逢生,人在死与生的进退关口总能爆发生命的最大能量。(置之死地而后生)

  4 、句中省略的内容应是不会盲从守旧老人去杀死先驱者。这里作者不只是要表现无知山谷的人们对先驱者的歉意和敬意,还隐含着更深刻的道理。对于先驱者的新知,要解放思想,虚心学习,即使一时不能接受,也要采取什么态度?宽容态度。而宽容正是这个句子的言外之意,本文的主旨。

  5、许多历史事实都可以从这个故事中找到影子,(哥白尼-日心说《天体运行》,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广场,孔子,司马迁等)而次此后发生的事件也像这个寓言故事的重演,这更增强了这则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值得品味。

  这样的事将来不再发生,作者为什么要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

  明确;这是因为,顽固的守旧势力总是要镇压创新者的;有些善良的人们由于传统的束缚,认识的局限,总是有意无意地伤害创新者,这就意味着这样的事情还会发生,“我们希望”只是人们良好的心愿。如何让这样的事情减少发生呢?那就是宽容。文章正是这样含蓄的语言形式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五、自由品读,加深理解。

  六、回顾总结,布置作业 。

  写一篇小作文,谈谈《宽容》序言给自己的启示。

  [1]

《〈宽容〉序言》教案 篇8

  《宽容》序言教案1

  学习目的

  —、充分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先驱者”与“守旧老人”两个形象的典型意义。并能对文中的抽象内容加以阐发,理解文中含蓄的思想。

  二、深入思考文中为什么不能够“宽容”的原因?学习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品味、把握作者寓于故事中的哲理。

  三、分析文体的特点,注重写作文体的创新。

  教学设想

  本文是——篇自读课文,且又是一篇序言.在讲渎这篇课文时,充分体现它自读课文的特点,让同学了解,把握这篇文章的大意;它不同于—‘般的自序,而是以一种新颖的形式,以诗化的语言通过叙述一个寓言故事来表明《宽容》—书的主旨,它倡导思想自由,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让同学们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同时,赏析、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领悟其内在含意。同时,展开思想的翅膀,以具体可感的历史知识来丰富文章的内涵,来阐释课文的主旨。

  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朗读课文,体味诗化般的语言美,理情思路,把握文章大意,掌握文章

  第二课时:再次朗读课文,揣摩、分析文章的语言,理解其内在含义。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配乐朗诵课文。

  二、理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大意。

  三、联系历史的发展,深入理解,把握宽容的内涵

  教学步骤

  一、作者介绍

  请同学们用“宽容”造一句话。“宽容”一词的意思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导入作者介绍)“宽容”一词的含义是宽大有气量,计较或追究。作者房龙用《宽容》为书名,详述了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畅言思想自由,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了反动分子镇压新思想的罪恶行径。这本书.最初出版于1925年,1940年重版,在1940年准备出版此书第二版时,正是法西斯势力在全世界猖獗之日,这是对他的“宽容”理想的严重打击。由此也看到,我们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是多么地需要宽容。

  房龙,荷裔美国人,善于用极其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著作,而为无数青年读者喜爱。他从本世纪20年代以来,发表了一系列这样的作品,大多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著名的如《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等,早已有了中文译本,对我国一整代年轻人有过深刻影响。

  下面我们来阅读、品味这篇文章,欣赏一下房龙的文章特色

  二、配乐朗诵课文。

  三、理清思路,概括文章大意。

  1. (第一小节)宁静的无知山谷,闭塞落后,愚昧守旧。

  2. (第二至第四小节)漫游者要把人们引向新的幸福的世界,守旧老人却根据法律杀死了他。

  3.(第五至第九小节)在死亡的威胁下,人们把守旧老人推到一边,沿着漫游者开辟的道路走进新的世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们开始怀念先驱者。

  4.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本文的主旨: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形象地说明《宽容》一书的精髓,这就是提倡思想自由,提倡宽容,反对以愚昧无知顽固凶残的态度扼杀真理。

  四、联想历史事例,举出禁锢思想,排除异己的例子,谈谈你的看法。注意结合课文中作者的思想,也可以谈谈对作者的理解、认识。

  例子不拘多少,在于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发展中确实需要提倡思想自由,提倡宽容,避免以顽固凶残的态度扼杀真理的做法。如中世纪中葬身火海的布鲁诺,二次大战中屠杀犹太人的法西斯暴行……

  五、找出体现人们所生活的环境特点的词语,分析其内在含义并进行总结。

  词语:宁静的无知山谷  知识的小溪缓缓地流着  需求浅薄的村民  绰有余裕  守旧老人  神秘莫测的古书  神圣而不可亵渎  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  谁否认……冷落等。

  这是—个无知、愚昧、闭塞的环境。统治者是“守旧老人”,村落是“无知的山谷”,人们的视野狭窄、知识浅薄,他们可怜的一点点知识像一条窄窄的小溪,流经的地方是深邃破败的溪谷,根本没有新知识的汇流,它流得那么缓慢,与死水无异.可是,人们却很满足.他们满足自己狭窄的生存空间,满足自己原始的生活方式,满足于这“宁静”的死水般停滞的生活,满足于这种麻木不仁的“幸福”生活。

  可悲的不仅是他们满足于这种闭塞、贫乏、落后的生活,更可悲的是他们尊奉“守旧老人”,以一部千年古书为经典、法律。他们把固执与偏见视为天经地义,神圣不可亵渎,而且用律法规定,不得离开山脚一步,使自己封闭在令人窒息的世界里,迷信和闭塞导致落后,使人们拒绝任何新知,并且走上极端,把真理视为异端,把先驱者一棍子打死。

  结论:封闭导致落后,开放重获新生。历史的进步要靠知识的进步,要靠真理的发展。

  六、作业:朗读课文。

  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从文中找出叙述先驱者的词句,先驱者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

  先驱者是山民中的精英形象,是山谷里多少代人试图找到通往外界出路的探索者代表。作者对他的正面描写不多。但他的事迹却震撼人心。无知山谷尽管实行严酷的思想专制,用律法和迷信把人们禁锢得死死的。但是人类要生存,要发展,追求真理的努力不可阻挡的,严酷的律法挡不住,岩石高墙也挡不住。早就有一些男男女女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敢于提出问题,“后来走了,再也没有回来”。先驱者更是杰出的代表。他为真理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他是“一个首先向未知世界的黑暗和恐怖挑战的人,他把人们引向了新的自由”。

  他给人们的启示是:真理是一定要发展的,人们追求真理的努力是不可阻挡的。而他的行为更是使人们感到探索者、先驱者的可贵、可敬。

  三、“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讨论分析,这样的事不再发生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教师总结:真理开初在少数人手里,如果像无知山谷那样,对先驱者不但不予保护鼓励支持,反而倒行逆施,只能造成先驱者的悲剧,也造成无知者自身的困境,也造成真理发展道路上的曲折。学术自由是思想发展的绝对必要的条件。真理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传统观念不是神圣的,对于新的思想,必须采取宽容政策,容许其发展,让实践来检验真理性。只有这样,真理才能顺利发展,社会才能迅速发展。而这样的悲剧也才不可能发生。

  四、揣摩语言,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1.“ 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知识的小溪”指的是山谷里人们的文明程度仅像一条小溪。

  “深邃破败的溪谷”象征无知山谷历史悠久,封闭落后,走向衰落。

  “缓缓地流着”是说无知山谷发展非常缓慢。

  2.“对于敢于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

  屈服和失败的原因:一是守旧老人用“律法”进行镇压;二是群众受守旧老人的欺骗,助纣为虐,反对“敢于离开山脚的人”;三是“敢于离开山脚的人”太少,孤军奋战。这三个原因,使“敢于离开山脚的人”最终“屈服和失败”。

  3。“失望把勇气赋予那些由于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们。”

  人们为什么“恐惧”?由于人们害怕“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

  为什么“失望”?由于特大干旱使得半数以上的人死亡,活着的人把希望寄托在山脉那边,而律法却说“不行”,因此人们彻底失望。    ·

  为什么“失望”会带来“勇气”?为了求得生存,人们终于产生了叛乱的勇气。

  4.“对这件事我们的确很内疚,不过,假如当时我们知道的话,当然就…,”

  在不知不懂的情况下,应当怎么办才不至于事后内疚呢?不盲从守旧老人、紧跟他充当打手,对于先驱者的新知,即使一时觉得无法接受,也要采取宽容的&g。

  5.文章最后一句,为什么要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

  这样的事将不要发生,仅仅是希望,实际上还是要发生的,至多发生得少一些。这是因为,顽固的守旧势力总是镇压创新者;有些善良的人们为认识所局限,有意无意地难免伤害创新者,所以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以表示人们的心愿。

  五、郁达夫说过:房龙的笔“有一种魔力”,分析总结其“魔力”何在。

  生动、形象,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引人思考。作者将人类历史上无数的事实典型化了。虚构成一个寓言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比实际的历史事件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强烈,因而更带普遍性。读这个故事能唤起许许多多联想,觉得那些专制主义者的嘴脸跟守旧老人何其相似,那些愚民的嘴脸跟山谷中人何其相似,而历史的演变跟这个故事又何其相似。故事富有文学性,形象生动地阐述了道理,不仅不枯燥,反而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六、如有条件,在课堂上阅读《宽容》片段。

  布置下一课书的预习。

  板书设计

  《宽容》序言

  环境:愚昧  落后  闭塞  无知

  守旧老人:顽固  迷信  专制  残忍

  先驱者:勇敢  探求  不畏惧死亡

  启示:提倡思想自由,对异见宽容

  上一篇:《宽容》序言教案2

  下一篇:《〈宽容〉序言》教学实录

《〈宽容〉序言》教案 篇9

  《宽容》序言教案2

  导入:

  历史学家曹聚仁在《我与我的世界》中回忆他看到的一本书时的情景说:“那天下午,我发痴似的,把这部史话读下去,车来了,在车上读,到了家中,把晚饭吞下去,就靠在床上读,一直读到天明,走马观花地总算看完了。”他还说:“这五十年中,总是看了又看,除了《儒林外史》《红楼梦》,没有其他书吸引我了。”(幻灯片显示)

  郁达夫也曾说过:“实在巧妙不过,干燥无味的科学常识,经他那么一写,无论大人小孩,读他书的人,都觉得娓娓忘倦了。”

  是谁的笔如此神奇,能写出如此吸引人的文字来?(简介房龙)他能说写十种语言文字,拉得一手小提琴,他的文笔特色就是善于用极其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著作,其作品主要有《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圣经的故事》《发明的故事》。(幻灯片显示)他还善于画画,他就常为他自己的作品自绘插图,这边就有他在《宽容》一书中的自画插图。(幻灯片显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他为《宽容》一书所作的一篇令人耳目一新的序言。

  说到序言同学们有谁了解?看来你们对一本书目录前或后的几页不屑一顾,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序言,翻开课本66页。序言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他人所作的序,一般介绍或评论书本的内容。另一种是自己所作的叙也叫自序,一般说明写书的目的或写书的经过(幻灯片显示)

  那么《〈宽容〉序言》这篇文章是哪一种序言?(——)既是自序,它说明的是写书的目的还是经过?(——)既是经过,那么这篇序言说明了写《宽容》一书的哪种目的?(——)看课文注解1,即倡言思想的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

  那么这篇序言采取了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这个目的?(——),对,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那么作者叙述了怎样一个寓言故事?(——)(根据故事发生的地点、故事中的人物,情节来概述)

  写了在无知山谷中,人们遵循着千古不变的权威过着贫乏却自足的生活,不愿追求新生,一天有一个探索者敢于反抗权威,走出了山谷发现了新世界,并把这个希望带回给村民,但村民却在守旧老人的带领下,按照律法处死了探索者,结果观念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了改变?人们认识到了守旧老人错了而探索者对了?(一次大旱灾)对在发生了一次大旱灾之后,人们延着探索者开辟的道路走向新生,最后人们忏悔,纪念探索者。

  那么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哪里?(无知山谷)那么故事中的无知山谷又有什么特点?(——)封闭保守知识贫乏。书上哪些语句体现了这些特点?(——)(分析开头三句 )

  这篇文章除了寓言故事的独特写法外,还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式?(——)还采用散文诗的写法。

  那我们品味诗歌一般从意象入手,那我们来找找这篇文章中有哪些意象形象的说明了山谷的特点?

  “知识的小溪 ”为什么不说成知识的大江、知识的大河?这说明了无知山谷的文明程度(智慧、创新意识)仅像一条小溪一样浅陋贫乏。“深邃破败”说明了什么?(——)引导:《我与地坛》中地坛为何会破败?(没人修葺)那溪谷为何破败?——没有知识的汇流,没有知识的更新机制,古老陈旧。

  知道了故事发生的特点,那么我们来看看生活在无知山谷中的人物的特点?

  你们说说守旧老人有什么特点?点拨,可以联系一下食古不化的老者,两者有何联系?(保守、顽固)课文中有哪些语句说明守旧老人的保守顽固?(——)“对一本神秘莫测的古书苦思冥想”只会照搬照抄书本的东西,一点也不敢违背,是不是保守顽固?到最后面临生存威胁时“还抱怨自己的命运不济,诅咒孩子们忘恩负义”到最后还不知变通,认为他们违背古书所记载就是忘恩负义!

  我们再来看看这么一句“守旧老人们并没有灰心。他们预言说,一切都会转危为安,至少那些最神圣的篇章是这样写的。”他们说会转危为安不是说他们有一些行动措施可以化解危机,而只是说书上是这样说的,是不是很愚昧无知。(幻灯片显示)

  了解了守旧老人,我们来看看村民,生活在无知山谷中的村民有什么特点?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村民们饮毕牲口,灌满木桶,便心满意足地坐下来,尽享天伦之乐”这么贫乏的生活条件,村民却心满意足,尽享天伦之乐?这说明了村民怎样的性格特征?(麻木)。“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这句话说明了村民怎样一个特点?只遵循古老的权威性的东西,不看他们的实际价值,这说明了村民的愚昧无知!

  村民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盲从,也就是没有自己的思想,盲目跟从守旧老人,盲目的遵从律法?课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看课文78页。(——)“人们举起了沉重的石块。人们杀死了这个漫游者。”(幻灯片显示)

  了解了村民,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个敢于走向新生的探索者。课文中具体描述了探索者的外形,有哪位同学可以找出来,请他为我们朗诵出来?

  “外面一片漆黑,一个人正在爬行。他手上的指甲已经磨破。他的脚上缠着破布,布上浸透着长途跋涉留下的鲜血。”这一段外貌描写体现了探索者怎样一种精神?(——)不畏艰难,勇于牺牲的精神。探索者还有一个可贵的精神是坚持真理,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具体体现?(——)“漫游者由于饥渴,身体还很衰弱。老者让他坐下。他拒绝了。他们命令他闭嘴。但他偏要说话。”(幻灯片显示)

  那么这样一个敢于怀疑,不畏艰险,勇于牺牲,坚持真理的探索者,他的结局怎样呢?(死亡)那么他为什么会死亡我们来看文章中的最后一句!

  这边说“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幻灯片显示)

  作者说这样的事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同学们能否举例一下,古今中外有哪些悲剧是由不宽容所造成的?(——)点拨:我们先来想想,谁被罗马教皇烧死在鲜花广场(布鲁诺)那么布鲁诺是因为什么而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坚持日心说)那日心说是由谁提出的?(哥白尼)正由于这种思想的不自由,哥白尼到临死之前才敢把他的日心说供诸于众,除了这个悲剧,同学们还知道其他的吗?那好,我这边再举一个例子(幻灯片显示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由于人类的不宽容,这座高达30米,号称“女王”的巴米扬大佛在2001年阿富汗战争中被化为了永恒的灰烬。(幻灯片显示)

  有这么多悲剧,那么作者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幻灯片显示)

  (——)点拨:提倡宽容,呼吁宽容,那么作者呼吁宽容的对象是谁?(——)广大人民群众,而不是少数统治者。因为作者呼吁的是全世界的宽容,人与人之间的宽容。作者认为造成不宽容的条件是由于陈旧的律法,封闭的环境,贫穷落后造成的人的狭隘自私。正如房龙自己对宽容的注解为“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应有耐心公正的容忍。(教参中倒数第二页)

  作者为何要加上“我们希望”,而不用肯定语气,不说因为提倡了宽容,不宽容的事就不再发生了?(——)点拨:因为社会总是不断发展,旧思想和新思想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总会存在,所以守旧者总会压迫创新者,阻挠创新者,而人们往往因为认识的局限而有意无意的伤害创新者。所以这里仅仅是希望,只是希望这样的事少发生,“我们希望”这四个字仅是表达人们的希望。(幻灯片显示)

  我们知道在科学的角度上我们必须提倡宽容,宽容异见,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提倡的宽容是不是无条件的?要不要原则?(幻灯片显示)(学生自由讨论)

  汪国真《宽容与刻薄》已很好的解答了这个问题?(幻灯片显示)(学生配乐朗诵)

  看来在生活中要有博大的胸襟去理解、包容、宽容别人,但宽容不等于放纵。 作者邮箱:

  上一篇:《宽容》序言教案3

  下一篇:《宽容》序言教案1

《〈宽容〉序言》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习“序言”文体知识,理解本篇序言的独创特点。

  2.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及形象的典型意义。

  3.思考“宽容”在现实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先驱者”与“守旧老人”这两个形象及形象的典型意义。

  2.理解本篇寓言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思考“宽容”的深刻内涵及在现实中的意义。

  教学关键:

  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及文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16XX年,意大利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布鲁诺被宗教裁判所叛处死刑,烧死在罗马。

  布鲁诺进一步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反对天主教的地球中心说,震动了教会的统治,被天主教视为异端,最终将布鲁诺处以极刑。

  这种新旧思想、观念的斗争,可以说,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在历史的舞台上不断地上演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宽容>序言》,看看这种斗争是怎样的势不两立,如何地激烈,并进而想想我们该怎样对待新思想、新事物。

  三、解题

  1.解题

  《宽容》是一部很能体现作者写作风格的书。本文是房龙先生为自己的作品《宽容》所写的一篇序言。

  序言有两种:一种是为别人写的,多为介绍和评论书的内容,叫他序;一种是为自己写的,也称自序,多为说明写书的目的和经过。

  2.本文与一般的序言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本序言与一般序言写法不同,采用散文诗的形式,借助寓言故事写成,别具特色,发

  人深省!有人评论说:“它是一篇空谷传响的散文诗,也是一则深婉不迫的寓言,思想意义的多层性、多重性让后来者常读常新。”

  三、整体感知,分析理解

  1.这既是一篇寓言故事,请同学们概述故事情节。

  无知山谷——孤独漫游者——理想的家园——寒冷的冬天——英雄纪念碑

  2. 朗读课文第一节。

  思考: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人们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找到文中体现人们生活环境特点的词语,分析人们的生活状态。

  故事发生的地点很明确是“无知山谷”。

  “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这句话出现在第一部分开头和结尾,之后在第八部分作者又写道“人们又过着幸福的生活”,请问:“宁静”是一种什么状态?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第一部分中提到的“幸福”和第八部分提到的“幸福”是不是一种幸福?

  “宁静”本是指环境、心情安静,在这里指无知山谷里村民的那种封闭、守旧的生活状态。前后的“幸福”不是一种幸福,前面是指村民们安于“饮毕牲口,灌满木桶,便心满意足地坐下来,尽享天伦之乐”的生活状态。这种状态对于愚昧落后的村民来说是幸福的,但不是真正的幸福。后面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那是用先驱者的生命换来的,在物质和精神上都让人感到真正满足的一种生活。

  3.在这样的环境中,漫游者的命运会如何呢?

  请大家观看同学们表演的课本剧节选《漫游者之死》。

  讨论:文中塑造了哪几类形象?他们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提示:文中主要塑造了三类形象:

  ①守旧老人:顽固、残忍。(守旧专制)

  ②漫游者(先驱者):追求真理、光明,蔑视传统、专制,献身精神。(开拓创新)

  ③无知山民:愚昧、无知,迷信古人。

  4、先驱者为什么是悲剧结局?

  ①生活在沉寂、保守、愚昧、闭塞中

  ②面对的是律法的严惩、守旧老人的镇压

  ③无知山民的愚昧麻木、助纣为虐

  ④先驱者太少、孤军作战

  5、讨论:这样的故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本篇中“宽容”,应该指什么?文中那些语句体现出来的?

  提示:故事发生的时间,从序言的最后一节中不难看出:“这样的故事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这更增强了这则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

  “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不过将来”后面为什么要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

  这样的事将来不再发生,仅仅是希望,实际上还是要发生的,能减少一些就算好了。这是因为,顽固的守旧势力总是镇压创新者的;有些善良的人们由于传统的束缚,认识的局限,总是有意无意地伤害创新者,所以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以表示自己的愿望。

  对这件事我们的确很内疚,不过,假如当初我们知道的话,当然就……”人们想说什么?作者为什么不让他们说出来?

  想说“不会杀死他了”。悲剧已经发生,说后悔的话有什么用呢?重要的不是后悔、内疚,而是将来不要再后悔、内疚,这句话有揭示中心的作用。即告诉人们:只要不盲从、不打击,对于先驱者的新知识,要解放思想,虚心学习,即使一时不能接受,也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就永远不会后悔、内疚。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否定、镇压异见,会造成什么灾难呢?

  只能造成先驱者的悲剧,造成无知者自身的困境,造成真理发展上的曲折。怎样才能使真理顺利发展,先驱者不被迫害呢 ?这就需要思想自由,宽容异见。反对迫害先驱者,反对扼杀真理。这正是作者通过这一寓言告诉我们的深刻哲理,(放幻灯)这也正是《宽容》一书的精髓。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四、借鉴吸收、发散思维

  1.在历史上,有无数推动历史进程的先驱英雄,你能举出另外一些例子吗?

  (提示:商鞅变法被车裂,王安石变法遭贬谪,谭嗣同变法被杀头,布鲁诺捍卫真理被烧死,达尔文提出进化论遭到嘲笑,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论被一致反对,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学说而一生贫困交加。)

  勇敢终于战胜胆怯,进取终于战胜封闭,智慧终于战胜愚昧,一切新的进步的事物,最终要登上历史舞台,以胜利而告斗争的结束!生活就这样继续,历史就这样推进……

  思考:怎样才能使这样的事情减少发生?答案找到了没有?“宽容”。对,宽容可以使这样的事情减少发生乃至不发生。

  2、那天下午,我发痴似的,把这部史话读下去,车来了,在车上读,到了家中,把晚饭吞下去,就靠在床上读,一直读到天明,走马观花地总算看完了。这50年中,总是看了又看,除了《儒林外史》、《红楼梦》,没有其他的书这么吸引我了。   

  ——曹聚仁《我与我的世界》

  郁达夫说过:房龙的笔,有“一种魔力”,“干燥无味的科学常识,经他那么一写,无论大人小孩,读他书的人,都觉得娓娓忘倦了。”

  讨论:《宽容》这本书的魅力何在?让曹聚仁等一代人如此爱不释手、如醉如痴,经久回味?学了《<宽容>序言》,同学们应该知道答案了。这篇课文有哪些东西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又从中学到了什么?宽容在我们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思想内容方面:

  ①贫穷、落后、反动的根源在于无知、愚昧、闭塞,历史的进步,要靠知识的进步,要

  靠真理的发展。

  ②人类追求真理的努力是不可阻挡的,真理是一定要发展的,但真理的发展也是曲折的。

  要使真理发展畅通无阻,就要保证思想自由,就要采用宽容的政策,为真理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

  ③探索者、先驱者的精神是很可敬的,因此在学习上要有怀疑精神、创新精神、献身精

  神。

  ④当我们一时不能分清是非的时候,要首先抱着宽容的态度去了解事物。

  ⑤“在其真相肯定永远无人知道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能显示他的品格。”

  现实意义:思想自由,宽容政策是历史进步,社会发展,真理畅通无阻的必要条件,十年浩劫,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

  思考:大家想一想,一个封闭、无知的社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追往者,思来者。封闭只能导致落后,甚至灭亡。如何才能使这样的社会获得生机呢?不闭关锁国,不夜郎自大,而是勇敢地、大度地开放大门,融入世界文化,自立于民族之林,它就有无限强大、蓬勃的生命力。

  东方对西方文明的宽容或者西方改变了对东方文化的漠视,体制与体制之间不再对抗或体制内部成员的相互依赖,诸如此类现象能得到迅速实现。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宽容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宽容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宽松,和谐;宽容可以使人们彼此之间更加理解,信任。宽容是一种胸襟,宽容更是一种境界,为了使我们彼此心灵的距离不再遥远,让我们紧紧地握住宽容的双手吧!

  七、布置作业

  阅读汪国真《宽容与刻薄》,写一篇感想。

  宽容与刻薄 

  汪国真

  宽容与刻薄相比,我选择宽容。因为宽容失去的只是过去,刻薄失去的却是将来。

  一个不懂宽容的人,将失去别人的尊重,一个一味地宽容的人,将失去自己的尊严。

  对待别人的宽容,我们应该知道自惭;我们宽容地对待别人,应该知道自律。

  宽容者让别人愉悦,自己也快乐;刻薄者让别人痛苦,自己也难受。

  如果别人已不宽容,就不要去使劲儿乞求宽容,乞求得来的宽容,从来不是真正的宽容。

  如果你还要想宽容别人,就不要等到别人来乞求,记住一句老话:给永远比要令人愉快。

  “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紫罗兰)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

  “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宁静、无知”点明这是一个无知、愚昧、保守、闭塞的环境。

  文中有一句 “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的流着。”这里的“知识的小溪”是指无知山谷的文明程度(智慧,创新思想)仅仅像一条小溪,浅陋贫乏。这里的“深邃破败”象征无知山谷古老守旧,没有知识的更新机制,没有新知识的汇流,心如死水,了无生气,“缓缓地流着”,说明这里的文化发展非常缓慢,社会停滞不前。理解了这句话,更加深了我们对无知山谷那种闭塞,保守,愚昧,单调的特点的认识。

  显而易见,作者的意图是讲故事发生的环境闭塞、贫穷、落后,因而造就了视野狭窄、知识浅薄、麻木不仁的无知的人们。他们仅维持最低的生存需要,不但不觉匮乏,反而心满意足。更可怕的是迷信,极端的迷信,一部千古经书,几个守旧老人,可以镇守一方水土,一方人心。

  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大肚能容容世间难容之事。

《〈宽容〉序言》教案 篇11

  教学目的(1)培养憎恶与摒弃旧思想,支持与追求新思想的感情;

  (2)用提要—概括—综合归纳的方法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寓于故事中的哲理;

  (3)培养对抽象的内容的阐发能力和对含蓄内容的解释能力。

  教学设想:这篇课文形式上是散文诗,或者说是哲理诗、寓言诗,虽是序言,但具有诗的特质,有渗透着作者主观情思的意象,有能引人身临其间的意境,有鲜明生动的语言,也有着启人睿智的哲理。深刻的思想与尽可能完美的形式结合,使得这篇序言成为人类文化中的瑰宝。这样一篇文章,可分析之处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也比比皆是。但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离开原文架空地分析、讨论,最好让学生尽快进入课文,原汁原味地品味诗中的意象与意境,进入作品的时空,与房龙一起驰骋想像,从而参悟其中深刻的哲理。因而,指导学生阅读、朗读,教师进行范读,也就成为教学过程 中重要的手段。

  教学过程 

  一、解题

  体重200英磅、粗壮结实的荷裔美国人亨德里克·房龙,人生经历丰富,曾在各种岗位上历练人生,刻苦学习写作,多才多世,能说和写10种文字,会拉小提琴、会画画,他著作的插图均出自于自己之手,善于用极其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著作,而为无数青年读者所喜爱。他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发表了一系列这样的作品,大多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著名的如《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等,早已有了中文译本,对我国一整代年轻人有过深刻影响。

  历史学家曹聚仁在《我与我的世界》中回忆说,20年代他在候车时偶然买到《人类的故事》中译本,于是——

  那天下午,我发痴似的,把这部史话读下去,车来了,在车上读,到了家中,把晚饭吞下去,就靠在床上读,一直读到天明,走马看花地总算看完了。这50年中,总是看了又看,除了《儒林外史》《红楼梦》,没有其他的书那么吸引我了。我还立志要写一部《东方的人类故事》。岁月迫人,看来是写不成了;但房龙对我的影响,真的比王船山、章实斋还深远呢!

  郁达夫在林徽音译本《古代的人》的序言中分析了房龙的写作艺术,认为他的方法“实在巧妙不过,干燥无味的科学常识,经他那么一写,无论大人小孩,读他书的人,都觉得娓娓忘倦了。”“房龙的笔,有这一种魔力,但这也不是他的特创,这不过是将文学家的手法,拿来用以讲述科学而已。”

  二、明确“自读目标”

  三、初读课文,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宁静的无知山谷,闭塞落后,愚昧守旧。

  第二部分(2—4)漫游者要把人们引向新的幸福的世界,守旧老人却根据法律杀死了他。

  (2)一个敢于离开山谷的漫游者回来后即将受到审判。

  (3)漫游者向大家介绍外面美好的世界,并愿意带领大家前去。

  (4)守旧老人以旧的法律煽动人们杀死了漫游者。

  第三部分(5—9)在死亡的威胁下,人们把守旧老人推到一边,沿着漫游者开辟的道路走进新世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们开始怀念先驱者。

  (5)无知山谷发生了特大干旱,饥嚎遍野。

  (6)半数以上的人在饥寒中死去,律法还必须遵守。

  (7)在失望中爆发了叛乱,人们投奔陌生的世界。

  (8)人们沿着先驱者开辟的道路找到了绿色牧场,认识到以前的错误。

  (9)人们建起智慧老人的大厦,立碑纪念先驱者。

  第四部分(10)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四、再读课文,找到作者的情思,归纳文章的主旨

  在诗歌中,作者的情思是寄寓于意象之中的。

  意象                                         哲理

  宁静的无知山谷——沉寂愚昧                        无知愚昧的地方

  永恒的山脉    ——长久封闭                        人们怠惰、胆小

  知识的小溪    ——知识贫乏                        自私、易满足, 

  需求浅薄的村民:                环境              这是产生贫穷与

  心满意足地享乐    ——怠惰                    落后的根源

  为得不到果实而恐惧——胆怯

  他们只需一点儿食物——自私

  守旧老人

  “对着神秘的古书苦思冥想”

  “摇着头”

  “低声倾吐着恶狠狠的词句”                        应该容许别人有行

  “是它(法律)的执行者”        旧世界的统治者    动和判断的自由,

  “叫喊着,‘他死有余辜!’”                         宽容的政策才能使

  “并没有灰心”“预言说”         旧思想的维护者    真理得到发展

  “不行”

  “无力地抗争着”

  “强迫他把他们带走”

  漫游者(先驱者):

  “指甲磨破”“脚上缠着破布”

  “身体衰弱”                     新世界的探索者    人类追求真理的力量

  “拒绝(坐下)”“偏要说话”                          是不可阻挡的,探索

  “我已以找到幸福的曙光。跟      新思想的传播者     真理的先驱者是可敬

  我来吧,我带领你们奔向那里。”                     的。

  本文的主旨: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形象地说明《宽容》一书的精髓,这就是提倡思想自由,提倡宽容,反对迫害先驱者,反对以愚昧无知、顽固凶残的态度扼杀真理。

  五、三读课文,欣赏“序言”的形式

  这篇序的形式新颖,让人在阅读全书内容之前,就受到了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启迪。一部作品的序言可以用多种形式来写,仅以房龙几部作品为例:

  作品名称                           序言形式

  《宽容》            散文诗(哲理诗)

  《人类的故事》      书信体,写给汉斯和威廉的信

  《人类的艺术》      第二人称,娓娓而谈地《告读者》

  《房龙地理》        引一封学习地理有困难的学生的信,然后说:“如同以往一样,我接到你们的命令就迫不及待地去完成。我转过身来说:‘亲爱的,这就是!’”

  《与世界伟人谈心》   致青少年们,虚构了一个对话的场所——谈心晚会

  六、开阔思维

  1.引导学生举出历史上或身边有关坚守真理与宽容的例子,培养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主张,并树立为真理斗争的精神。

  提示:A意大利著名科学家、思想家乔尔丹诺·布鲁诺生活在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统治的时代,他进一步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并极力坚持科学真理、捍卫真理而被判处刑,烧死在罗马。

  B达尔文的进化论遭到世人嘲笑;爱因斯坦最初提出光量子论,遭到几乎所有老一辈物理学家的反对,甚至连最早提出量子概念并第一个支持狭义相对论的普朗克也反对他的理论;马克思的科学共产主义学说及革命活动遭到各国政府的嫉恨。但他们都没有妥协,反而坚持真理,维护真理。

  C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有一个题为“对不起,老师”的节目,讲的是文革时期一个学生不明政治,揭发老师致使老师遭受迫害,而自己又一直内疚,终于在他事业成功的时候勇敢地向老师道一声“对不起”,得到老师宽容的故事。其实宽容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精神。

  2.学习本文你会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A历史的进步要靠知识的进步,要靠真理的发展。B真理的发展是曲折的,因此我们应提倡思想自由,实行宽容政策,保证真理的发展有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C探索者、先驱者的精神是可敬的,因此在学习上要有怀疑精神、创新精神、献身精神。

  六、小结

  人类需要宽容,而懒惰、无知、自私就不会有宽容!个人的不宽容,不会制造监狱,也没有刽子手;而官方的不宽容,一旦发起脾气,便可以置无辜人于死地,也从不做任何反悔补救的事。

  宽容就如同自由,只是一味乞求是得不到的,只有永远保持警惕,才能拥有。

  附:                 宽容与刻薄  汪国真

  宽容与刻薄相比,我选择宽容。因为宽容失去的只是过去,刻薄失去的却是将来。

  一个不懂宽容的人,将失去别人的尊重,一个一味地宽容的人,将失去自己的尊严。

  对待别人的宽容,我们应该知道自惭;我们宽容地对待别人,应该知道自律。

  宽容者让别人愉悦,自己也快乐;刻薄者让别人痛苦,自己也难受。

  如果别人已不宽容,就不要去使劲儿乞求宽容,乞求得来的宽容,从来不是真正的宽容。

  如果你还要想宽容别人,就不要等到别人来乞求,记住一句老话:给永远比要令人愉快。

  [1]

《〈宽容〉序言》教案 篇12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快速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理解作者思想、观点,明确课文中心意思。 2.在教师指导下能对课文内容进行一定的阐发、评价和质疑,并能理解故事中"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的象征意义和"先驱者守旧老人"这两个形象的典型意义。 学习重点 1.指导学生琢磨、领悟课文中蕴涵丰富哲理的语句的含义。 2.明确本文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并能从中受到启发,从而借鉴、吸收。 (解说: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序言,指导学生自读本文,一定要紧扣本单元教学重点。本文在构思上的创新和表现手法上的新颖,也是值得品味和学习的,教学时一定要牢牢抓住这一点。) 【自读程序】 1.读课文后思考回答:这篇序言与以前学的序言有什么不同?(笫一册学过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2.课文在形式上有两个显著特点,请问是哪两个显著特点? 3.在明确了"步骤2"后让学生用给各部分加小标题的形式快速理清课文思路。 4.在理清思路基础上,指导学生依据"自读提示"和课文注释(1)讨论,交流明确课文中心意思。 5.请学生找出自已认为蕴涵丰富哲理的句子,并作适当分析、评价。之后,教师作补充说明。 6.如何认识故事中"先驱者"和"守旧老人"这两个形象的现实意义? 7.教师总结全文,指出课文在写法上值得借鉴吸收的地方。 8.布置思考练习题。 (解说:"自读程序"8个步骤之间基本上是按从内容到形式,又从形式到内容的逻辑关系构成的,在认识上是由浅到深,由整体到局部又到整体逐步深化的。这样设计比较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也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尤其是对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有较好帮助。) 【自读点拨】 1.背景介绍与课文中心意思。 威廉·亨德里克·房龙,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1882年出生于荷兰鹿特丹市,后在德国和美国读大学并获博士学位。他善于用极其轻巧俏皮的语言讲述历史故事,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他的作品大多成为美国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代表作《宽容》、《人类的故事》、《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房龙地理》、《房龙论人》等早已有了中文译本并为无数青年读者所喜爱。《宽容》是一部很能体现作者写作风格的书,在这本书里,作者用生动的文笔讲述着人类思想发展史,他积极倡导思想自由,赞美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势力镇压新思想,表现了他进步的思想。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给读者讲述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故事,并通过对无知山谷村民们生活状态的描写和"先驱者守旧老人"形象的塑造,含蓄而深刻地揭示了本文的中心,即《宽容》一书的精髓:人类思想要健康发展,人类社会要文明进步,人类必须具有能接受异己意见的宽容的胸怀。 2.课文分析 序言用散文诗的形式,用蕴涵丰富哲理的语言,凭借丰富的想像和联想,为我们讲述一个寓意深长的寓言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漫游者(即后来的先驱者),他不满足于无知山谷的生活状态,冒险去寻求新的生活,最后受到了守旧老人的处罚被村民们杀死。 序言在形式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以散文诗的形式讲述寓言故事,二是各部分之间都用"*"隔开,而各部分之间又都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可用以下小标题表示:①无知山谷;②孤独漫游者;③理想家园;④悲剧;⑤灾难降临;⑥可怕的冬天;⑦投奔新世界;⑧重建新家园;⑨纪念先驱者。 3.课堂小结 在写作上,这篇课文有以下两个地方值得借鉴和吸收。 整篇序言中作者没有提到一次《宽容》,但处处都在写宽容,在揭示《宽容》的精髓,这种用生动形象的讲故事的形式揭示深刻道理的写法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力以及在构思上的别具匠心和在表现手法上的大胆创新。 在语言表达上,语言如诗,含义隽永,富有哲理也是本文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都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山谷为什么"无知"?因为它封闭、古老,象征着保守不开放;小溪为什么是"知识的"?因为在无知山谷里只有它保持着与外界的联系,它是流动的,象征着创新与开放;而溪谷又为什么"深邃破败"?因为它有千年历史,有古老的律法,但随着新生事物的崛起,它被冲涮得一天一天走向衰败了。当然,新生事物在兴起之时总是比较弱小的,尤其是面对强大的保守势力,所以小溪只能"缓缓地流着"。课文中像这样耐人寻味的句子很多很多,在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去分析、理解,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解说:在分析课文时紧紧围绕和抓住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以领会课文大意和课文在表现形式上的特点为突破口,一一解决课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重点、难点,并以此带动对其他问题的理解,把对语言的理解重点放在课后思考题上。这样处理,既有重点,又顾及全面,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自读思考】 1."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这句话出现在第一部分开头和结尾,之后在笫八部分结尾作者又写道"人们又过着幸福的生活"。请问:"宁静"是一种什么状态?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第一部分中提到的幸福和第八部分结尾提到的幸福是不是一种幸福?为什么? 2.无知山谷里的村民们既然过着"幸福"的生活,"大家都和睦相处",为什么"恐惧总是陪伴着人们"呢? 3."人们举起了沉重的石块。/人们杀死了这个漫游者。"作者为什么要写人们杀死了漫游者,而不写守旧老人呢? 4."对这件事我们的确很内疚,不过,假如当时我们知道的话,当然就......"。人们想说什么?作者为什么不让他们说出来? 5.这篇课文讲述的故事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在熟读和理解课文之后,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要求至少从三个角度回答) 6.请用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阐述谦虚是一种美德的道理。 (解说:自读思考训练题应遵循宜精不宜多、注重实效的原则,重点放在对语言的理解和思维的训练上。这样,既检查了学生自读的效果,又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达到了借鉴吸收的教学目的,可谓一石三鸟。) 参考答案1."宁静"本是指环境、心情安静,在这里是指无知山谷里村民们的那种封闭、守旧的生活状态。前后的"幸福"不是一种幸福,前面的是指村民们安于"饮毕牲口,灌满木桶,便心满意足地坐下来,尽享天伦之乐"的生活现状。这种现状对于愚昧落后的村民来说是幸福的,但不是真正的幸福。后面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那是用先驱者的生命换来的,在物质和精神上都让人感到真正满足的一种生活。2.宁静、幸福是表面的。人们一方面怀疑祖先的智慧,另一方面又怕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和惩罚,所以恐惧。3.突出人们在守旧势力的统治下的愚昧,又通过这种愚昧来反衬守旧势力的强大,同时加深了悲剧的效果。4.想说"不会杀死他了"。悲剧巳经发生,说后悔的话又有什么用呢?重要的不是后悔、内疚,而是将来不要再后悔、内疚,这句话有揭示全文中心的作用。例如:①创新是需要付出代价的。②创新需要勇气与自信。③宽容是一种美德。6.略    

《〈宽容〉序言》教案 篇13

  《〈宽容〉序言》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计划通过一课时的教学完成。在对课文内容进行具体深入的思考、分析的基础上,我决定通过文本为载体,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获得情感态度的提升。为此我设立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联系人类的社会发展史,深入领会寓言蕴涵的哲理。

  (2)能力形成目标

  通过具体的阅读,培养对抽象、含蓄内容的概括能力。

  (3)品德培养目标

  通过本文主旨,进行创造人格的熏陶,培养对新事物理解、宽容的态度。

  在以上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设计为理解寓言蕴涵的哲理,培养对新事物理解、宽容的态度。主要采用默读、朗读、质疑、讨论等教学方法。

  诱思导入及解题:

  我将明代学者李贽被捕自杀的事件作为诱思导入新课的材料,引发学生的同情心及对历史强烈的反思。并在进一步感知这篇文章的基础上体会文章写法上的独特之处,引发了学生学习该文的兴趣。

  整体感知环节

  这一环节让学生代表朗读对全文情节的缩写语段,通过多媒体画面的辅助,帮助同学们进一步深入整体感知文本,并能够深入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深入探究环节

  首先分析故事发生的地点及其相应的特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再请同学分角色朗读有关章节,进一步的感知课文情节和人物形象。并设置以下问题:(1)如果你身处无知山谷,你会不自觉地扮演哪类角色并说出你的理由;(2)追问各人物最后的命运;(3)分析造成漫游者悲剧的原因。这些问题的设置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灵活的驾御课堂,并层层深入的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各角色蕴涵的内涵,并注重从情感上对学生加以熏陶。

  拓展深入环节

  由漫游者的悲剧,请学生例举出人类历史上、生活中类似的事件;(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并让学生产生情感上丰富的体验)

  再回到文本共同挖掘该文的主旨;

  最后请学生通过学习本文获得的启示写一段文字。(通过前面具体深入的感悟和思维的拓展,学生在这个环节思维相当活跃阐发的见解、认识相当深刻)

  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以为先驱者撰写的墓志铭结束全文,并以为先驱者撰写一篇200字的碑文作为学习本课后的课外作业。

  本次教学设计围绕着以上教学思路展开,在备课组长刘耀奎的指导下,精简了解题环节,减少了“序言”与“寓言”知识的比较,让课堂教学更为紧凑有序,并争得了时间更好的进行其他环节的处理。同时在预演的一次教学处理之后,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我将机械的“请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内涵”改为“请学生转换角色,让自己置身与无知山谷, 会扮演那类角色?”这个问题的调整改换,更符合新课标倡导的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更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问题的设计也更加科学、新颖,便于层层深入的挖掘文章人物形象的内涵,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深刻。同时我还将原本计划的两次讨论(讨论获得的启示及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宽容)并入了一次(直接谈启示),很好的节约了时间并使课堂显的更紧凑有序,而且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多向展开思维,便于学生更好的参与。

  让学生当堂齐诵为先驱者写的墓志铭来作结,使课堂氛围达到了高潮,意味无穷。

  通过对课堂的宏观把握,本堂课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教学设计完全围绕新大纲、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展开,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不仅注重了师生互动,更注重了生生互动。学生获得了情感熏陶及态度上的提升,并懂得了在生活中学会宽容的做人道理。而且课堂对各环节的安排非常有序,时间分布合理。能够长文短教,使学生学有所得相信是这篇文章处理的最成功之处。同时教师本身的课堂驾御能力及个人素质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当然,在具体环节的处理上还存在未能尽善尽美之处,留有一定的遗憾:时间的分布虽合理但感觉有些环节也略有一点紧凑,使学生的风采还未能完全展现。

《〈宽容〉序言》教案 篇14

  《〈宽容〉序言》说课稿

  上海市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宋丽英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属性及课文的特点

  《〈宽容〉序言》选自华东师大出版社高中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表现人类的精神的力量,多篇文章意在表现正确的思想和顽强的精神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具有改造世界的力量。《〈宽容〉序言》是房龙的代表作《宽容》的序言,这则序言用一个虚构的故事,浓缩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无数事实,强调了宽容精神对历史进步、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这篇序言既是一篇散文诗,也是一则意味厚重的寓言,既饱含诗情,又寓于深刻的寓意,极具思维和审美的张力。对学生和老师都有极大的吸引力,既有可教性又有可学性,是不可多得的优秀选材。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突破口的选择

  1)教学目标:

  a、理解“宽容”的精神实质及其对人类历史的推动作用

  b、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能正确、全面、透彻的看待问题

  2)教学重点:透彻理解宽容的精神实质及其对人类历史的推动作用

  3)教学难点:清晰透彻地理解故事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目标的设立是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的,但是思维的思辩性很差,因而在教学重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使其能从更深的层面认识人类文明前行的轨迹。《〈宽容〉序言》讲述了一个先驱者因发现了真理并用敢说出真相而被处死,但最终得到认可的故事,故事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宽容》一书的精髓,怎么样从故事中读出《宽容》这本书的思维内涵是教学的难点。这一难点的确立可以培养学生从充满诗意的含蓄文本中解读出文本的深层意蕴和内涵。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得到广度和深度的发展。从大鱼纹的观念出发,以文学的方式来关照哲学命题,使学生能用准确、全面、透彻的眼光来看待和解决问题,避免个人的偏执和疏漏,培养思维的缜密和深刻。同时这篇序言的教学也承载着发展学生情感的任务。对个体世界过度关注,导致了学生思维和情感的狭窄,对人类历史、思想、文明的发展是所知甚少甚浅的,确立这样的教学目标也是想以漫游者的悲剧故事来唤醒学生的“大爱”——对人类前行中的苦难的悲悯,强化人文的精神,加强思维的底蕴。

  4)突破口

  教学中,我想以漫游者的结局作为切入点,以他的殉难为中轴,上承人们对无知的安之若素和漫游者惊奇地发现,下接人们的觉醒和悔悟,由举世群盲到卓尔不群的精神个体出现,再到有知和无知的痛苦交织,在这种痛苦中反思宽容的意义和内涵。这个切入点可以钩连起品味语言,感悟哲理和对宽容作用的思考。人类独立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可以从中体悟,新的思想产生了,反动守旧的势力为了维护自己的信仰、权威、生活秩序是无法以宽容的态度来对待新思想的,宽容是艰难的,但不宽容又会付出更大的代价,是以死亡和历史真理的缓慢、滞后发展为代价的。因而对漫游者的宽容也就意味着给他们自由、民主,这对思想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三、教学手段、方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

  对于使用媒体教学,我一直是很拥护的,但也很谨慎。运用得好,媒体可以起到帮助教学的作用,运用不好,媒体就成了教学的障碍,对教学是一种牵制和限制。这是一则寓言故事,用媒体来创设情景有助于有效加深学生的理解,迅速进入故事的情境。媒体的运用过程中,精心选取了房龙亲手为《〈宽容〉序言》所绘的插图,还有人类历史上和漫游者有共同命运的先驱者的照片,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沉浸于房龙的哲理世界,也可以穿透故事进入人类历史现实,各种情境的创设能更好的辅助教学目标的落实。

  2)方法

  a 、朗读法:文质兼美的文章,朗读是必不可少的。这篇序言更是集趣味性、思想性、审美性于一身,教学中适当设置朗读可以从感受包含的事情进入深刻的哲理的感悟。

  b、讨论法: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次讨论,目的在于互相补充,彼此技法,同时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

  c、提问法:老师在备教材、备学生的前提下精心设计问题,以此和学生对话。这种方法很可能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寻找对话的平台是最重要的。

  d、读写结合法:教学设想者,有这样一个环节,请学生为漫游者写墓志铭,当堂完成有效地检验学生的理解、感悟程度。同时也能检测文本语言对学生的影响。这一环节是我特别想尝试的,期待它能成为本课的亮点。

  四、教学流程

  1、导入:用宽容不同版本的封面作为媒介体会这本书的非凡魅力引出作者方龙以及他极具“人文主义”特点的作品和他独特的写作方法。用极其轻松俏皮的文字撰写历史著作

  2、认识这篇序言的与众不同。

  3、问题设计

  a、漫游者有哪些创新的举动?从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一个人?

  b、他的结局如何?为何会有这样的结局?(讨论)

  c、如果当时人们宽容了漫游者会有怎样不同的情况发生?

  d、通过这则寓言故事,感悟到了哪些哲理?

  e、学习本文的语言,结合你的理解和感悟为漫游者写一则墓志铭,其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学生的回答有可能不够全面,概括不够到位,可以用一系列小问题进行铺垫和追问。

  如:

  有哪些因素导致了这样的结局

  这些因素的特点是什么?

  分析具体的语言来得出特点。

  上一篇:《〈宽容〉序言》教学实录

  下一篇:没有了

《〈宽容〉序言》教案 篇15

  “无知山谷”:一个象征

  段崇轩

  人类社会跨过了艰难曲折的20世纪,进入21世纪。在世纪之交,人们曾对新的世纪充满了美好的幻想和憧憬,希望这是一个和谐、合作、发展的世纪。但两年过去了,无情的现实粉碎了人们美妙的想像。新的世纪并不安宁,血腥的冲突与战争在世界各地此起彼伏:恐怖主义制造了“9·11”等一系列悲惨事件,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以暴易暴”战争仍在继续,少数霸权国家总想以自己的“单边主义”取代“多极格局”而制造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国家、民族、宗教、地区之间,似乎更加你争我夺,不能宽容了。

  荷裔美籍历史学家房龙,1925年出版了他的历史著作《宽容》,他在这部书中,以西方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为依据,以社会和人是否宽容为标尺来感受和理解历史变迁,勾勒出一条从古希腊到现代社会的西方文明发展进程。他“缕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倡导思想的解放,主张对异己的宽容,谴责反动势力镇压新思想的罪恶”。在全书的“序言”中,更是创造了一个“无知山谷”的形象世界,描绘了两种思想和行为的殊死斗争,勇敢地倡导和呼唤人类的“宽容”精神,并预言“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在20世纪20年代,房龙就有这样的思想远见,确实弥足珍贵。

  但是,“宽容”精神何其困难,也许它永远只是一个理想。《宽容》序言中“无知山谷”发生的故事,成了一个永久的“预言”故事。

  一部历史著作的“序言”,一般的做法是要从理论、概念和写法等方面入手的。而房龙却不落俗套、别出心裁地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寓言式的故事,把复杂的思想转换成了生动的形象。“形象大于思想”,由于这形象饱含了作者的理性思考和历史内涵,又使这形象上升到了象征高度。“无知山谷”的故事象征了人类文明“宽容”与“不宽容”的激烈而漫长的斗争,预示着人类历史的艰难演进。作为一个概念,房龙所谓的“宽容”,绝不仅仅是指个人的思维、心胸、姿态等等,而是指一定的社会和人们容许别人有思想和探索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有耐心公正的容忍。这篇“序言”生动、好读,意味深长,把它独立出来,又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诗、哲理诗。

  房龙创造的“无知山谷”,没有年代,也不知在何地。这种时空的不确定性,使它具有了一种超然的普遍性和象征性。村民们依靠千年的律法和古书以及一代代人的经验积累,来建立他们的社会规则和生活理念,多少年来,没有人敢打破这种超稳定的秩序,也不知山谷之外有更广阔、更精彩的世界。但它的内部总有一天会产生“叛逆者”来打破陈腐的社会秩序;它也禁不起任何自然灾害的袭击,灾害一来,就会土崩瓦解。请不要以为这是消逝了的历史遗迹,它只是作者的一个象征,象征一种封闭、落后、专制的生存环境,这样的环境其实到处都有。它可能是一个单位和村庄,也可能是一个地区和国家。落后的地方有,发达的地方也会有。

  “守旧老人”是“无知山谷”事实上的统治者、立法者、执行者。他们不是一两个人,而是一群人,组成一个统治集团。他们成天“对着一本神秘莫测的古书苦思冥想”,并将其奉为“圣经”、当作律法,而解释权、执法权牢牢掌握在他们的手中。他们教导村民要乐天知命,不要对外面世界有任何想像和幻想。他们对试图走出山谷的青年人毫不留情地进行法律制裁,极力维护着“无知山谷”的古老秩序。他们是最专横、最“不宽容”的一伙老人,绝不容忍年轻人有冒险行为,甚至不允许你有思想自由。但当他们拼死维护的山谷部落遭受天灾之后,他们也跟随年轻人仓惶出逃,去寻找新的家园了,这又显示了他们人性的虚伪。

  “村民们”的形象具有两面性。在守旧老人的严酷统治下,他们麻木无知,自满自足,享受着所谓的“天伦之乐”。他们窃窃议论着“那些敢于提出问题的男男女女”,坚定地站在守旧老人的一边,凶狠地惩罚他们同类中的“先驱者”。但面对家园被毁、饿殍遍野,他们冲破老人们的阻挠,毅然走上“投奔陌生世界的旅程”。当他们踏着“先驱者”的足迹,找到新的家园后,他们改变了对先驱者的看法,追悼先驱、继承遗志,开创着新的生活。这又表现了他们真诚、革命的一面。

  “宁静”“幸福”的“无知山谷”,其实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反叛和斗争。一代代的年轻男女,“试图攀登挡住太阳的岩石高墙”,他们不是摔下山崖,就是被活活处死,山脚下已经“白骨累累”。那位年轻的“漫游者”“先驱者”,就是这许多男女中最杰出的一位。他没有屈服于守旧老人的恐吓、劝说,悄悄走出部落,四处漫游,筚路蓝缕,踏上一片新的土地,看到有同样血肉的男男女女,目睹了“光彩夺目”“细心雕琢”的城市,他没有自私地一个人走进城市,而是又长途跋涉回到山谷,他要把发现的“新大陆”告诉村民。他的出发、见闻,无疑证实了千年不变的古训的荒诞,无疑粉碎了守旧老人们的愚民政策。因为人们一直不怀疑守旧老人说的“对山那边的事物我们应该一无所知,直到世界的末日”。“他违背了守旧老人的意愿,犯了弥天大罪”,得到了最严酷的惩罚--重石砸死、抛尸山脚。这位“先驱者”在专制制度下献出了生命,他没有实现自己“带领”大家“看到幸福生活的曙光”的愿望。

  “不宽容”的制度和“守旧老人”,又使“无知山谷”落后、愚昧了“很多年”,最后竟导致了在一场特大干旱中的村毁人亡。但是,也正是当年“先驱者”在探险中的一堆“石子路标”、一条“火烧通道”,把残留的村民引出了大山,找到了新的牧场。这时,村民们才终于认识到:先驱者“对了”,守旧老人“错了”。“不宽容”的社会和老人,付出的代价太惨重了!惨重的代价告诉人们,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社会,都要宽容不同的思想行为、乃至异端邪说,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走向封闭、僵化、死亡,找到更开阔的新生之路。

  “不宽容”其实源于人们自私、狭隘的本性,而自私、狭隘的人性最容易导致的是对立、冲突、斗争乃至战争。因此,“宽容”作为人性的一种超越和升华,它就显得格外难得、珍贵。而漫长的人类历史证明,“宽容”是人类进步的福祉,因此我们必须倡导“宽容”,克服“不宽容”。今天,我们的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正在努力向民主、自由、科学迈进,社会将会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元,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不宽容”能否更多更快地转化为“宽容”呢?(山西太原市山西省作家协会)

  

  共同的自审之镜

  ccccc

  读房龙的《〈宽容〉序言》让我最感惊异的是,作为一个荷裔美国学者,讲得却似乎就是我们民族的事情,看来人类确有着相同的生存境遇。通过作者提供给我们的这面共同的自审之镜,我们得以更清楚地反观我们自身,并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

  作者在文中所描绘的“无知山谷”,多么像我们民族的栖身之地啊。

  封闭性是“无知山谷”的一个显著特点:“永恒的山脉向东西南北各个方向蜿蜒绵亘”,“永恒的山脉”挡住了人们外出的脚步,也挡住了人们往外看的视线。这“永恒的山脉”既是一种有形的存在,更是一种无形的隐喻。就拿我们民族来说吧:我们民族是一个大陆性民族,大陆性的自然生存环境固然限制了我们出行的脚步,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更是那无形的“永恒的山脉”,把我们死死地束缚着。安土重迁已经内化成为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在这种封闭性的生存境遇中,随遇而安、安贫知足就成为人们的一个显著的精神特征:“这条小溪并不像江河那样波澜滚滚,但对于需求浅薄的村民来说,已经绰有余裕。”同时,由于随遇而安、安贫知足,人们没有不满,没有激动,更不会有如现代西方海德格尔氏所说的“烦忙”与“烦心”,有的只是“宁静”。也由于随遇而安、安贫知足,尽管生活极为粗陋,但人们却仍然感到“幸福”:“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读着这样的文字,我的脑海里便浮现出我插队时山村乡亲们的生活图景:他们与世无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的人一辈子没有去过县城,没有见过火车,他们想像中的京城的帝王生活,也只是一袋子白面一袋子大米而已。这样的生活,在过去的古诗词中,却被反复地咏唱为田园风光、田园之乐。就说我们自己吧,尽管生活在今天,尽管生活在城市,但也会时时地痛感到,由于随遇而安、安贫知足的惰性,我们不也是明明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却仍然不肯走到外面的世界去,仍然不肯让外面世界的精彩照射进来吗?

  由于封闭,由于天人合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现代知识之风就吹不进来,经验就成为知识的主要来源,于是,辈分高的人就成了自然而然的权威,辈分的位差也就与价值的是非高下画上了等号,与年辈相关的历史、传统也就成为高不可及的永远正确的存在:“它们是一千年前由一个已不为人所知的部族写下的,因此神圣而不可亵渎。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这样的状况,不要说在我们民族的过去,即使在今天,在我们身边不也是屡见不鲜吗?这样的封闭、沉滞,自然与生命鲜活的天性是相违的:虽然“守旧的老人们”“向儿孙们叨唠着古怪的字眼”,“可是孩子们却惦记着玩耍从远方捎来的漂亮石子”。青年人毕竟向往着新的天地新的生活。在二者的对抗中,封闭、沉滞的无知山谷,被撕去了宁静、幸福、田园风光的温情面纱,露出了愚昧、野蛮、吃人的真实面目:“那些敢于提出问题的男男女女”,那些“曾试图攀登挡住太阳的岩石高墙”的人,“陈尸石崖脚下,白骨累累。日月流逝,年复一年”。你看,这多么像一幅对我们民族那些求新者的命运写真。而尤其让我感到惊心动魄的是,为了大众谋求新路的创新者却死于大众之手:“人们举起了沉重的石块。人们杀死了这个漫游者。人们把他的尸体扔到山崖脚下,借以警告敢于怀疑祖先智慧的人,杀一儆百。”你看,这多么像鲁迅笔下夏瑜的命运。

  但是,无论怎样缓慢,历史、生命总是要向前发展。封闭的系统,没有调节自身内在矛盾的能力,不能激活自身的活力,最终只能在生存的绝境中,走向自身的崩溃:在“一场特大干旱”后,当“潺潺的知识小溪枯竭了,牲畜因干渴而死去,庄稼在田野里枯萎,无知山谷里饿殍遍野”,“半数以上的人由于饥寒交迫已经离开人世”时,终于,“一天夜里,爆发了叛乱。失望把勇气赋予那些由于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们”,只有在这时,“投奔陌生世界的旅程开始了”。你看,这多么像我们民族走过的历程,我们的民族不正是在最后的绝境中,才终于走向了现代化的进程么?鸦片战争,五四运动,就是这“投奔陌生世界”的开始。

  在房龙提供给我们的自审之镜中反观自身后,我觉得还有几点值得我们继续加以反思:

  老人形象。这里的老人自然不是指生理意义上的老人,而是文化意义上的老人。老人总是从自己经历过的事情中汲取思想资源,总是从历史与传统中汲取思想资源,所以,在文中,当无知山谷已经濒临绝境时,他们却“并没有灰心。他们预言说,一切都会转危为安,至少那些最神圣的篇章是这样写的”。同时,相对来说,老人在社会中,总较青年人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临近人生暮年,人生欲求不是太多太强烈,对社会要求也就不是太多,所以他们总是安于社会现状,不肯对社会作新的变革,或者反对对社会作新的变革:“他们已经很老了,只要一点食物就足够了”,“老人们无力地抗争着”,“守旧老人错了”,“守旧老人撒了谎”。如此,人生总是要从青年一步步进入老年,但同时,人生又要防止自己从青年一步步进入老年,对于事业有成者更应如此。

  大众形象。寻求新知的先驱者、漫游者为了大众利益却死于大众之手,此种悲剧古今中外屡见不鲜,这是因为先驱者、漫游者总是因行走步履早于大众而成为与大众相异者,成为大众的异端。想想前几年,我们不是还对个体经济的经营者心存偏见么?我们不是还对新的人生形态心怀偏见么?如此,我们对与大众相异者,对于异端者,要有宽容的胸怀,要禁绝暴力的手段,才不至于一再地愚蠢地“举起了沉重的石块”,一再地事后“的确很内疚”。

  先驱者、漫游者形象。先驱者、漫游者注定是牺牲的命运,即使在最开明的时代,也是如此。谁要作先驱者、漫游者,谁就要有承受牺牲、孤独的精神准备。在今天的变革时代,也是如此。

  最后,我们在文中看到,之所以走出了无知山谷,是因为绝望境遇中的彻底失望所致。一个封闭的系统,总是在其失去了最后的活力、生机后才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溃的,而这活力、生机又总是与人的基本生存密切相关的,明乎此,我们对十年浩劫过后中国社会的必然转型,对今日市场经济所焕发出的新的动力,当会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

  就是这样,读《〈宽容〉序言》,仿佛是在读我们自己的历史,读我们今天的现实,读我们自己。我们应该感谢荷裔美国学者房龙以《〈宽容〉序言》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面共同的自审之镜。(山西太原师范学院中文系)

《〈宽容〉序言》教案 篇16

  《〈宽容〉序言》教学实录

  本课例遵循“开放性四步骤立体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是我校“立体教学”研究小组的

  一堂研究性公开课,时间属第二课时。

  第一步骤:导读质疑

  师:上一堂课通过我们的反复阅读和共同学习,同学们理解了文章中一些抽象、含蓄并

  寓意深刻的句子的含义,把握了故事的情节,并初步了解了作者所塑造的几个人物形象。在

  此基础上,请问同学们对课文还有哪些地方不懂,或者说还想进一步了解课文的什么内容呢?

  (用“提问”承上启下,从上一堂课的“导读”过渡到“质疑”)

  学生提出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文中塑造了哪几个形象我们知道了,但对他们各自的特点和作者所赋予每个形象的

  寓意理解得还不是太透彻。

  二、这个寓言故事究竟是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三、为什么漫游者明知道后果,在离开了之后还偏要回到无知山谷?

  四、“漫游者”后来为什么又变成了“先驱者”?

  五、无知人们为什么内疚?

  六、全文有三处写到“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其“幸福”的含义相同吗?

  七、这篇课文的写法很特别,总觉得我们很难驾驭。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非常好,这说明大家确实动了脑筋,用了心思。如有同学竟能发

  现课文有三处写到“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这足以说明他阅读之细,思考之深!有的同学

  提出的问题则比较宏观,需要集中大家的智慧,共同讨论解决,如“这个寓言故事究竟是要

  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这个问题就极具挑战性,需要对课文有相当深入的理解才能概括出

  来。(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容易的问题“自求得之”,比较难啃的问题,集中大家智慧讨

  论解决,最后“难啃的”集中到了前两个问题上。)

  第二步骤:立体探究

  师:好!第一个问题需要我们在上一堂课了解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深入的探究;第二个问

  题实质上指“这个寓言故事究竟表达了什么主题?”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在下午阅读时

  间,从图书阅览室或电子阅览室查找的资料,共同进行探究。先说说第一个问题吧!

  生1:“无知山谷”是一个什么地方?——封闭、保守、陈旧、破败,没有生气,没有希

  望。旧的一切被迷信着、维系着,新的一切被排斥着、残害着。它象征一切保守的思想、观

  念和意识,一切封闭的制度、秩序和状态,一切陈旧的传统、法则和规律。

  生2:“守旧老人”是无知山谷里律法的执行者,是陈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实施所有

  传统对一切革新的镇压的代表,是无知山谷里权威与权力的象征。

  生3:“村民们”是在无知山谷里死守着愚昧的人群。他们迷信过去,死守律法,胆怯麻

  木,自欺欺人,要求低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他们甘心受制于守旧老人,对新事物不理

  解,不支持,而是助纣为虐,对漫游者加以迫害。

  生4:“漫游者”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人。他敢于怀疑祖

  先铁定的律法,敢于对人们深信不疑的“智慧”提出挑战,敢于探索、追求真理,敢于向死

  水般的旧世界发出反叛的声音。

  师:好!请补充发言。

  生5:“漫游者”有坚定的信念,有无畏的精神,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有从容赴死的气概。

  他不畏艰险,敢于冒险。他勇敢无私,为唤醒麻木沉睡的心灵,宣告真理的存在,传播美好

  希望,不惜牺牲生命重返山谷。

  生6:“漫游者”的死亡,是一出深沉的悲剧,留给人们永恒的回味。而当真理大白于天

  下的时候,他最终成了人们永远爱戴、敬仰、歌颂和感恩的先驱。这里,有一个让人永久回

  味的结论:探索者、先驱者的名字叫——不朽!

  师:同学们的发言十分精彩!尤其是对“漫游者”的讨论达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三位

  同学的语言既精美又充满激情,简直融会到了人物形象的情感里面了,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已经打动了我!太棒啦!好,下面我们来探究寓言的主题。

  生7:勇敢的先驱者,这个创新势力的代表,冲破重重阻碍,艰苦跋涉,寻找新的美好世

  界,一心要带领村民奔向新天地,过上幸福生活,后反而被杀死。这是先驱者的呐喊宣言。

  愚昧的人们,在不知不懂的情况下,杀死先驱者;后陷入生存绝境,才走上先驱者开辟的道

  路,终于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园,人们这才内疚、醒悟。这是无知人们的忏悔书。

  生8:先驱者象征新的思想、真理和新的事物。真理开始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人们认

  识、接受真理需要一个过程。真理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但终究是光明的。

  生9:先驱者——新世界的探索者、新思想的传播者,他既是一个英雄人物,也是一个悲

  剧人物。人类追求真理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探索真理的先驱者是可敬的。

  生10:守旧老人是一群人,一群反面人物。他们是法律和秩序的象征,也是威严和残酷

  的象征。他们是旧世界的统治者,是旧思想的维护者。在生死关头,他们也反抗了,最后不

  得不让车夫带他们离开无知山谷。一切旧的秩序、规矩、习惯、信仰、法律烟消云散。

  生11:勇敢终于战胜胆怯,进取终于战胜封闭,智慧终于战胜愚昧,一切新的进步的事

  物,最终要登上历史的舞台,以胜利而告斗争的结束!生活就这样继续,历史就这样推进。

  生12:是的,千百年来,真理与无知的较量从未停止过,每一次的进步都有生命与血的

  代价,而每个时代都有甘愿为真理英勇献身的人。

  生13:真理最初在少数人手里,如果像无知山谷那样,对先驱者不但不予保护鼓励支持,

  反而倒行逆施,只能造成先驱者的悲剧,也造成无知者自身的困境,造成真理发展道路上的

  曲折。真理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传统观念不是神圣的,对于新的思想,必须采取宽容政策,

  容许其发展,让实践来检验。只有这样,真理才能顺利发展,社会才能迅速发展。要使真理

  的发展畅通无阻,就要保证思想自由,就要采取宽容的政策。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对寓言主题的理解,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的确都讲得非常好!那么,现在,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给我们综合一下同学们的意见,概括

  出本文的核心思想?好,你来说说看。

  生14:这篇序言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形象地说明了《宽容》一书的精髓,这就是:提倡思

  想自由,提倡宽容,反对迫害先驱者,反对以愚昧无知、顽固凶残的态度扼杀真理,这也是

  作者给我们的深刻启迪。

  第三步骤:评价归纳

  师:不错!人类需要思想自由,需要宽容。只有如此,人类才能够发展和进步!那么,

  同学们学了这篇文章,能不能谈谈你们对“宽容”的理解呢?

  生15:宽容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精神。宽容不仅需要“海量”,更是一种修养促成的

  智慧。事实上只有那些胸襟开阔的人才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宽容。

  生16:宽容是一种美丽。

  生17:宽容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歌,它给宽容的发出者也带来好心情。也许它的效应不在

  眼下却在将来,不管怎样都是美好的。

  生18:所有的人,所有的民族都需要对一切保持自由宽容的心态。

  生19:我想汪国真的小诗《宽容与刻薄》就很能说明宽容的要义,我把这首诗读给你们

  听一下。

  师:很好!

  生19:宽容与刻薄相比,我选择宽容。因为宽容失去的只是过去,刻薄失去的却是将来。

  /一个不懂宽容的人,将失去别人的尊重,一个一味地宽容的人,将失去自己的尊严。/对待

  别人的宽容,我们应该知道自惭;我们宽容地对待别人,应该知道自律。/宽容者让别人愉悦,

  自己也快乐;刻薄者让别人痛苦,自己也难受。/如果别人已不宽容,就不要去使劲儿乞求宽

  容,乞求得来的宽容,从来不是真正的宽容。/如果你还要想宽容别人,就不要等到别人来乞

  求,记住一句老话:给永远比要令人愉快。

  师:这位同学能用汪国真的诗来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这说明他善于广泛阅读,而且

  善于吸收和积累,好样的!大家都应向他学习。现在请同学们举出历史上或自己身边有关坚

  守真理与宽容的例子,好吗?

  生20:意大利著名科学家、思想家乔尔丹诺·布鲁诺生活在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统

  治的时代,他进一步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并极力坚持科学真理、捍卫真理而被判处

  极刑,烧死在罗马广场。

  生21:达尔文的进化论遭到世人嘲笑;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遭到反对;马克思主义学说

  及革命活动遭到各国政府嫉恨,许多历史事实都可以从这个故事中找到影子。

  生22:中国人深受愚昧和专制的折磨,如“文革”十年浩劫,从反面证明人类需要宽容,

  需要思想自由。

  生23:我以前看到这样一则故事:古时候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老,在寺院的高墙边发现了

  一把椅子,他知道有人借此越墙到寺外,便搬走了椅子,自己坐在那里等候。午夜,外出的

  小和尚爬上墙,再跳到“椅子”上,落地后小和尚定睛一看,才知道椅子变成了长老,他原

  来是跳在长老身上。小和尚仓皇离去,这以后一段日子他惶恐地等候着长老的发落。但长老

  没提及这件“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小和尚从长老的宽容中获得启示,他收住了心再没

  有去翻墙,通过刻苦的修炼,成了寺院里的佼佼者。

  生24:我也看过类似的报道:有位老师发现一位学生上课时,时常低着头画什么。有一

  天他走过去拿起学生的画,发现画中的人物正是龇牙咧嘴的自己。老师没有发火,只是笑笑,

  要学生课后再加工,画得更神似一些。自此以后那位学生上课时再没有画画,各门课学得不

  错,再后来他成为颇有造诣的漫画家。

  师:同学们讲得都很切题生动,特别是后两位同学讲的故事对我们很有启发性,小和尚

  和那位学生后来能有所作为,与当初长老、老师的宽容不无关系,可以说是宽容唤起了他们

  的潜意识,影响了他们的人生。看来我们都有必要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学会宽容。同学们,

  与其说我们今天在“探究宽容”,倒不如说我们是在“探究人生”!

  第四步骤:训练迁移

  师:请同学们尝试把汪国真的小诗《宽容与刻薄》改写成一篇微型小说,字数不限。

  附学生习作:

  宽容与刻薄

  王连丁

  宽容别人,是善待自己。我们可以把宽容看成给予,把刻薄看成索取。一个只求索取、

  不事给予的人,难道他会得到别人的谅解或回报吗?正如汪国真所说:“宽容者让别人愉悦,

  自己也快乐;刻薄让别人痛苦,自己也难受。”

  因为一时冲动而打架,他流泪了,流下愧疚万千的泪。

  他被“请”进了学生科。他的内心如同翻滚着的惊涛骇浪。回想起刚才那一幕,他自责

  自己为什么会如此的不理智。他坐在沙发上,弯下腰,低下头,双手掩住脸面。他觉得这样

  会好过些。

  “你叫什么名字?”学生科李科长问。

  “张劲勇。”

  “为什么打起来的?”

  他目光呆滞,愣了好一会才嗫嚅道:

  “早上第二节英语课,我觉得有点凉,于是把后门窗和风扇都关了。前桌的李国英又把

  门和风扇都开了。我骂了他一句,他又还口,你一言我一语,就这样动起手来。”

  “谁先动手?”

  “我。我从桌位站起来,他也站起来。我二话不说就挥了一拳过去……这全是我的错。

  我……”

  李国英在全班同学面前挨了揍,觉得自己丢了面子,受了莫大的委屈,扬言道:“如果

  学校不好好处理这件事,我就叫人来解决。”言外之意不言而喻。说完就恨恨地走出课室。

  李刚一出去,张就幡然悔悟,他意识到自己太冲动、太鲁莽——不是因为受了恫吓,心

  里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惭愧。“不行,”他想,“我得向他道歉!”他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出

  课室,撇开了班主任,撇开了全班同学,撇开了这几乎令他窒息的空气,去找他要找的人,

  说他要说的话。在校园兜了几圈,他都见不到李的踪影。他彷徨,他不知所措,他心里总是

  疙疙瘩瘩的。一种犯罪感直袭心田,比呼吸那几乎令他窒息的空气更难受。后来,他被班主

  任找到,带进了学生科。

  李也被班主任领进学生科。

  “李国英,对不起,真的很对不起!”他的声音开始嘶哑,“这件事由始至终都是我的

  错。”他终于情不自禁,流下象征男子汉大丈夫的眼泪。他上一次流泪是在小学的时候被群

  殴,而今,同样因为同学间的矛盾,所不同的是因为自怨自艾和自咎。——他无遐想这些。

  “对,你说得对,课室不是我一个人的,我不能因为自己觉得冷就不顾别人,都怪我自私。

  我很后悔自己太冲动。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心甘情愿被你打回一拳……真的很对不起你…

  …”

  他的泪出乎心,发乎情;他的话也是出自肺腑。就连他自己也奇怪自己为什么会有如此

  之大的感情变化。

  人是感情动物。李受了感动,温和地说:“事情也过去了,算了吧。”

  乍一听,泪水从张的眼里涌了出来……

  不难想像,如果没有张的觉悟和李的宽容,事情的发展将会很糟。张和李可以说不打不

  相识,那次以后,他们成为好朋友。同学间的关系有时就是这样,今天“切磋”了“武艺”,

  明天就有可能勾肩搭背的。

  就在张首先动手打李的时候,李的一位名叫帆的好友,“自告奋勇”站起来对抗张的进

  攻。其实,帆之所以这样,不仅因为“义气”,更因为上学期他和张曾发生过小小的矛盾。

  事情虽然过去,但帆一直记在心里。帆的为人比较记仇、刻薄,而且倚恃校外有点关系,所

  以对这件早已解决了的事情耿耿于怀。一直寻找“教训”张的机会。

  一天放学,帆自作主张,叫社会青年“教训”张。帆想着事后再告诉李,给他个惊喜。

  但他却没有想到李已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他更没有想到的是,他这次碰上了巡逻警察,落

  入法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帆被依法判处三年有期徒刑……

  帆出狱那天,张和李都来接他。张看着他露出象征友谊的微笑,说:“你还是我们的同

  学,”张忽然刹往了即将出口的下一句话——“即使照毕业相那天你不在”。帆既惭愧又感

  动,心里只有一句说不出的话:“原来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上一篇:《宽容》序言教案1

  下一篇:《〈宽容〉序言》说课稿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宽容〉序言》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