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仰面清风 点赞 分享
《琵琶行(并序)》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琵琶行(并序)》教案(通用4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 篇1

  1.下面加黑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阳(xún)      叶(fēng)      瑟瑟(sè)      迁(zhé)b.慢(niǎn)     裳(ní)        六(yāo)     嘈嘈(cáo)c.幽(yè)       歇(zhàn)      破(zhà)     转(xī)d.收(bō)       裂(bó)        头(diàn)     银(bì)2.选出加黑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    )①明年秋        2委身为贾人妇事实      3曲罢悯然      ④今漂沦憔悴 ⑤铁骑突出刀枪鸣  6整顿衣裳起敛容       7恬然自安       8因为长句       9暮去朝来颜色故       10曲终收拨当心画a.1256    b.2347      c.1389      d.459103.选出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    ) 4.诗的结尾作者自伤身世,自觉与琵琶女颇多相似,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长安来到偏远的江州。b.一个善写诗,另一个能读懂;一个会弹奏,另一个能欣赏,有他乡遇知音相见恨晚之感。c.一个是誉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d.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人,一个因直言进谏而遭贬,都有荣衰变迁,“幽愁暗恨”。5.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是由于她“平生不得志”,不便说,也不愿见人。b.“大弦嘈嘈如急雨”,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这个比喻使乐声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用了拟人的手法。c.“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像“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d.“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像“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阅读下面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6~7题。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酒杯长精神。6.对诗中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二句中“弃置”一词点明了被贬之意,流露着怨愤之情。b.第三句的意思是,时光不会倒流,怀念旧时岁月也只能是念念《思旧赋》而已。c.第四句借回乡情景的想像,表明自己被贬时间太久和还京途中恍如隔世的感觉。d.末尾点明“席上”“酬赠”之题意,表达了要从痛苦中走出的决心。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将漫长凄苦的贬谪生活高度浓缩,抒情委婉细腻,极富感染力。b.三、四两句接连用典,言简意丰,含蓄地表达了思念、怨愤与无奈之情。c.五、六两句以“沉舟”、“病树”  自喻,展示了生活的哲理。d.全诗前半部伤感低沉,后半部开朗昂扬,情思跌宕,和谐完整,沉郁中更见豪放。8.对下面《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一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a.第一句写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b.第二句写辛渐即将登舟北归,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中,孤寂之感油然而生。c.三、四句是作者以冰壶赠勉,寄望于友人日后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d.全诗既有“即景生情、情蕴景中”的特点。又有“深厚有余,优柔舒缓”的独特风格。答案与提示1.c  2.b  4.b  5.b(提示:比喻)6.b  7.a(提示:直接描写,并非委婉细腻)8.c(提示:实指诗人自己)

  上一篇:《琵琶行》教案3

  下一篇:《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2

《琵琶行(并序)》教案 篇2

  1.下列词语中加粗体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浦口(pén)          悴(jiāo)        六(yāo)b.铮然(zhēng)      人(jiǎ)         花(dí)c.蟆陵(há)         杂(cáo)         头(diàn)d.江月(jīn)        呕(yā)          嘲(zhā)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曲罢悯然     钿头银蓖        连篇累牍        口诵心唯b.转徒江湖     幽愁暗恨        扣人心弦        豪言壮语c.轻拢慢捻     天崖海角        幽咽泉流        汗流浃背d.东船西舫     恬然自安        翻复无常        春寒料峭3.下列句子中加粗体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使弹数曲                   快:赶快。b.以赠之                     歌:歌唱。c.凡六百一十六               言:句。d.座中下谁最多               泣:眼泪。4.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弦弦掩抑声声思               掩抑:低沉抑郁。b.老大嫁作商人妇               老大:排行第一。c.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离去回来。d.满座重闻皆掩泣               掩泣:掩饰哭泣。5.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铁骑突出刀枪鸣               b.门前冷落鞍马稀c.整顿衣裳起敛容               d.凄凄不似向前声6.下列句子中加线的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些老屋确实有些味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新的小区要开发了,不得不推倒啊!b.刚退居二线的老王抱怨说:“你看我才退了下来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凉啊!”c.大家出来闯天下,到一起就是缘分,“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提议,干杯!d.轮到中国选手申雪、赵洪博出场了,大家都屏住呼吸,场内一片寂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7.下列各句在诵读时,节拍正确的一句是(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b.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c.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8.对《琵琶行》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嘈嘈”形容弹奏动作的粗重,“切切”形容弹奏动作的轻细。b.“间关”形容鸟声婉转,这里指音乐的流畅悦耳。c.“别有幽愁暗恨生”,是说音乐勾起听众内心深处的愁思和怨恨。d.“银瓶乍破”“刀枪鸣”形容音乐的激越雄壮,惊心动魄。9.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的是(    )a.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b.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c.深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d.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路人10.“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a.以景色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b.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c.以景色的静寂寥廓,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11.对下面的诗句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a.第一句概括地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主人送客人)。b.第二句描写环境,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c.第四句中的“无管弦”三字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张本。d.第五、六句写出了与朋友分别时的悲惨心情。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12~13题。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12.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d.“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13.对以上部分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b.“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音乐结束后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给听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c.“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大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了高潮。d.“曲终”“四弦”两句写出了音乐进入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送杜十四之江南白居易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有人评论这首诗中的“景”和“情”全由第三句关联,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1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邯郸各至[注]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冬至:在唐代,冬至是一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本诗写诗人冬至时节客居邯郸驿,孤寂思家,诗人是怎样表现他的思乡之情的?请结合全诗的三、四两句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1.c(a.“憔”应读为“qiáo”。b.“贾”应读为“gǔ”。d.“浸”应读为“jìn”。)2.a(b.“徒”应为“徙”。c.“崖”应为“涯”。d.“翻”应为“反”。)3.d(a.畅快。b.作歌。c.字。)4.a(b.老大:年纪大了。c.去来:去了以后。d.掩泣:掩面哭泣。)5.b(a.突出:突然爆发出。c.整理。d.以前。)6.c(“相逢何必曾相识”本身的意思与语境不合。)7.a(b.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贝/江心/秋月白。c.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8.c(“别有”句表达了琵琶女的“幽愁暗恨”之情,而不是听众内心的愁思和怨恨。)9.c(abd三种说法均与原诗不合。)10.c(a.“衬托……昂扬”说法不当。b.“衬托……成功”说法不当。d“衬托……凄凉”说法不当。)11.d(“惨”是悲伤的意思,而不是悲惨之义。)12.c(并不是“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而是用大小珠子落玉盘的声音写琵琶弹奏的清脆悦耳。)13.b(“广阔的想像空间”应为“悠然不尽的无穷韵味”。)14.同意。本句携景入情,朋友刚刚出发,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表现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同时,揣度行踪,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诗人便想到“日暮片帆何处泊”,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前三句饱涵感情,非常含蓄,末句卒章显志。朋友别离,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心潮汹涌。这样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15.诗的三、四两句,正面表现诗人思家,诗人深刻思念家人,但在诗中却想像家里人怎样想念自己。诗人想像家中人是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说了什么,未加点明,这就给读者留下一片驰骋想像的广阔天地。诗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此诗以直率而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一种人们常有的生活体验,因而才更显得感情真挚动人。)

  上一篇:《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

  下一篇:《琵琶行》能力训练

《琵琶行(并序)》教案 篇3

  教学目的1.  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背诵第二节;2.  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3.  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教学设想1.  重点与难点: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2.  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3.  教具准备:投影片。教学程序一、激趣导入    谁能说出一些古代与音乐有关的故事?《诗经》:“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高渐离易水送别荆轲。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司马相如向卓文君求爱弹奏《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皇,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稽康悲奏《广陵散》。《西厢记》莺莺听张生弹琴:“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不言。”《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黛玉论琴:“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所以古人说‘知音难遇’。若无知音,宁可独对着那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抚弄一番,以寄兴趣,方为不负了这琴。……”《三国演义》诸葛亮演空城计时焚香弹琴以示其闲静而惑乱司马懿。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也有刘正风与魔教长老琴箫合奏而为知己的故事。马志远曾据《琵琶行》作《江州司马青衫泪》杂居。叙述白居易和裴兴奴恋爱故事。二、诵读鉴赏:(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京倡  商妇  怨2)读p53注释②、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京官  谪官  恨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音乐(琵琶声)。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gōu ,勾)留江上别离情。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6.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1)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2)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① 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② 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③ 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  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试画曲线图示乐曲发展变化)旋律变化,心潮起伏。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3)三闻琵琶,为何 “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三、整合小结,强化感受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毛泽东《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读《琵琶行》有感: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板书设计琵 琶 行(并序) 琵琶女          白居易京倡            京官                     商妇——音乐——谪官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并序)》教案[目的意图]对本诗的教学,一般是在学生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先简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再逐字逐句逐段详细分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描写的高妙,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最后归纳诗歌的主旨。这样的讲析内容基本照抄教学参考书,没有创意,比较平庸。本设计拟突破此模式,设置带有独特视点和角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总体思路]   本设计是问题式,由三个问题组成。即:1、谁解琵琶声;2、谁解青衫泪;3、谁解风物意。 [实施步骤] 1谁解琵琶声 [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板书]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说明]这一问使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去体味音乐的艺术魅力。音乐的描写已经超出了艺术欣赏的范畴,蕴含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运的揭示。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他们的兴趣。 2、谁解青衫泪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板书]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说明]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3、谁解风物意 [提问]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板书]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说明]设计这样一问,能够使学生明确,鉴赏诗歌一定不能忽视诗中风物描写的文字,它们也是诗歌思想感情的载体。 [总体评说]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著名的诗歌,笔者在引导学生鉴赏时,没有常式的词句翻译、结构梳理等,有意识地从新的角度设置问题,激发兴趣,使学生读得深入,读得兴浓。学生在获得情感愉悦的同时,鉴赏力也确有明显的提高。 附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上一篇:挖掘审美意蕴 陶冶审美情操——《琵琶行》教学设想

  下一篇:《琵琶行》教案及课堂教学实录

《琵琶行(并序)》教案 篇4

  武汉市汉南一中 刘希  邮编:430090

  一、设计意图:

  1、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2、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

  3、背诵全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设计提要:

  1、描写琵琶乐时,诗人成功地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产生共鸣,点明题旨。

  三、设计实施:

  1、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琵琶曲,然后依势将学生引入《琵琶行》。

  点拨:在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有一句流行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他的名作《长恨歌》和《琵琶行》。“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

  2、让学生自由地诵读全诗,读出其中的感情来。

  3、配乐示范背诵全诗。

  4、赏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提问:第一段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点拨:“浔阳江头夜送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再用“枫叶获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诉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主人”四句,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最后借江边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忽闻”两句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5、赏析诗人是如何将“仙乐”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的。

  点拨: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等等,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此外,还用“嘈嘈”“切切”等象声和“间关”“幽咽”等双声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6、诗人与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样产生共鸣的?

  点拨:诗人听完琵琶曲,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不由自主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看来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有相通之处。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有类似的地方。

  7、赏析最后一段。

  点拨:“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过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

  8、在前面赏析时,一边赏析,一边引导学生背诵。最后在音乐声中,全班齐诵课文,再次体味诗的韵味。

  四、课外扩展:赏析苏轼的一首写琵琶声的词《水调歌头》。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阶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作者邮箱: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琵琶行(并序)》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