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甜味剂 点赞 分享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精选22篇)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2、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

  【教学过程】

  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2、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

  通过课前自己查找的资料,你了解伊索或《伊索寓言》吗?(学生介绍自己查找的资料)

  材料补充: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曾经是一个奴隶。他机智幽默,聪颖过人,在儿童心目中始终扮演一个故事大王的角色。《伊索寓言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内容十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题材相当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层社会里奴隶的思想感情。《伊索寓言集》里的角色大都由动物担任。这些动物和人一样,会思考,能说话,从本质上说仍是人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物。   

  二、引入课题,初读寓言。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伊索的寓言,课文共有三个故事。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板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提出初读要求: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3、检查初读情况。学生说说自己对寓言内容的理解。提醒学生注意“狐狸”在一起连读时,“狸”读轻声,“谗”读翘舌音,“酸”读平舌音。 

  三、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 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2、 自读每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馋得直流口水 想尽各种办法自己先找出来读一读。师生交流。 

  3、小组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 

  4、“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 

  5、自读第二段。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 

  6、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7、默读第三自然段。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 

  8、提示寓意,对照前面的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把你所读懂的道理讲给同学听听。 

  四、布置作业。

  小练笔:扩写寓言故事《狐狸和葡萄》。

  【板书设计】

  狐狸和葡萄

  狐狸     想尽各种办法(吃)   

  吃不到      葡萄     (酸的)?

  课后反思:

  本节课力求抓住第一课时的特点,完成第一课时应该完成的任务:认识生字、理解词义、知道课文大意。在生字词教学环节,为了体现趣味性,我把生字做成卡片,分组赛读评分、齐读巩固,读后指导两个重点字的书写。在赛读前还专门留一分多钟的时间让学生们再用心看一看这些生字的读音,主要是体现高年级的自主识字。这样,第一课时既认读了这些生字,还掌握了这些字的写法。第二遍读文,主要是解决理解词语,让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这些词的意思,避免了空口的理论说教,而是借助文中相关语句的描写,加上学生的想像,及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化抽象为形象,便于学生消化吸收。在理解词语时,我还注重抓住课文中重点词语来引导学生理解,做到有的放矢,为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理解寓意作了非常好的铺垫。在理解“成熟”一词的两层含义时,我借助了当时的教学生成,学生回答不了这个词的引申义,说明他们还没有思考成熟,这就是成熟的另一层意思。这么一引导,学生马上豁然开朗,想出了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成熟”一词的用法,从而使学生对此词有了更为深刻的、全面的理解。在复述故事内容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是利用螺旋推进的方法,在引导孩子理解词意的基础上就有意引导他们对故事内容的记忆,为他们理解、复述故事内容做了坚实的铺垫,所以在复述这一节孩子们说得非常流利,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自己缺乏语言魅力!教师的语言魅力对于孩子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的影响相当重要。而一节课下来,我的评价用语贫乏得可怜!语言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是点燃学生学习欲望的催化剂。可这节课上,感觉自己一直不在状态中,还不如平时自己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对学生的赞美吝啬得舍不得送上一句话。这节课之所以能把教学任务完成的让听课的老师们满意,我非常清楚源自于学生课前预习得非常到位。感谢孩子们今天在课堂教学中给我带来了不少的精彩,感谢之余,更感羞惭。我的预习或者说教学预设还不如孩子们做得好。这对我是一次教训,也是一次促进与经验的积累。知不足而后进吧,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加强自己评价语的“修炼”,在教学语言上亟待提高,有教学态度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认识。

  教学始终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只有不断地去追求、去钻研,才能使这种缺憾降低到最小限度。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篇2

  一、设计理念

  “教材只是个例子”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并学会用“抓住寓意与故事之间联系”的方法学习伊索寓言,并且迁移运用这种方法,为《蚂蚁和屎壳郎》编写寓意,实现“为迁移而教”的目的,让学生初步掌握学寓言的方法,从而打开学寓言的一扇大门。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初步掌握“抓住寓意与故事之间联系”的方法学好三则寓言的寓意。

  2、通过故事与寓意之间的比较回读、仔细品味,体味寓言中蕴含的寓意,尝试为《蚂蚁和屎壳郎》这则伊索寓言编写寓意。

  三、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梳理归纳

  1、屏幕阅读《伊索寓言》相关背景资料,汇报交流:得到了哪些信息?及时总结。

  2、引入课题。

  3、自由朗读,整体感体课文,要求:读准、读通三则寓言故事。

  4、汇报读书后的感受,随机归纳梳理。

  预计学生会汇报(1)故事内容简说;(2)对角色的评价;(3)对寓意的个性理解。

  过渡语:读了这测寓言,大家已经基本了解了故事内容,但这还不够,学寓言,不仅要读懂内容,还要理解寓意。

  (二)找准寓意,初步理解

  1、快速默读寓言故事,把寓言中表明寓意的相关语句划出来。

  2、交流汇总投影出示三句寓意:都在文末,点睛之笔(精练、概括)。

  3、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寓意、提提问题。(提醒:抓关键词)

  过渡:这些语句都表达了几则寓言的寓意,请同学们把这几句话放回文中,用心默读思考:寓意是怎么从故事中得出来的?试着找找故事与寓意的联系。

  (三)抓住联系,深入体悟

  1、默读第一则《狐狸和葡萄》,自主找故事与寓意之间的联系。

  2、指名读故事,齐读寓意,反馈交流。

  3、教师随机小结点拨。

  4、小结方法: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寓意是怎样与故事联系起来的?

  5、齐读寓意,强化感知。

  6、自主尝试,运用方法学《牧童与狼》、《蝉和狐狸》。

  7、反馈交流,随机点拔,发现、梳理后两则寓言的故事和寓意的有机联系。

  8、再次小结方法,读寓意。(寓意是紧密联系故事,从故事中精心提炼出来的,与故事密不可分、水乳交融)

  9.教师出示从另一个角度提炼的《蝉和狐狸》的寓意:“一个居心不良的人,不管用多少花言巧语来掩饰自己的阴谋,总有一天会被人识破的。”

  请学生运用方法评议。

  过渡:《伊索寓言》就是通过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故事得出道理的,在语言的最后用依据精练的话点名寓意。这是伊索寓言的特点。

  (四)迁移方法,尝试概括寓意

  1、为从《蚂蚁与屎壳郎》写寓意。

  2、交流、评比优化

  3、教师出示下水文,师生评议。

  (五)作业

  运用抓联系的方法,拓展读《伊索寓言》

  敢于挑战,尝试个性化理解寓言故事

  (此课参加宁波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观摩比赛,获一等奖。)

  附件:

  蚂蚁与屎壳郎

  夏天,别的动物都悠闲地生活,只有蚂蚁在田里跑来跑去,搜集小麦和大麦,给自己贮存冬季吃的食物。屎壳郎惊奇地问他为何这般勤劳。蚂蚁当时什么也没说。

  冬天来了,大雨冲掉了牛粪,饥饿的屎壳郎,走到蚂蚁那里乞讨食物,蚂蚁对他说:“喂,伙计,如果当时在我劳动时,你不是批评我,而是也去做工,现在就不会忍饥挨饿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这个故事说明,凡事要事先做好打算,做到有备无患。

  b 这个故事说明,目光短浅,只贪图眼前享受,没有长远打算的人,早晚要吃亏的。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把这则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2、              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知道这三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能从中受到教益。

  教学重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从中获得启示和教益。

  教学准备:课外阅读《伊索寓言》,了解《伊索寓言》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谈话揭题

  1、              板书“寓言”提问:同学们,还记得什么叫寓言吗?课外你们读过或听过《伊索寓言》哪些故事呢?谁能给大家介绍伊索和他的寓言吗?

  2、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伊索寓言》里的三个故事。

  二、        初读感知

  1、              自由读文,提出自读要求:

  (1)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课文的句子;

  (2)边读边思考:这三则寓言各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              检查自读效果:

  (1)         出示词语卡片:

  狐狸  葡萄  馋得  酸的  惊慌失措  粪便  戒心

  a、          指名读、抢读;

  b、          指导“馋”、“慌”与“谎”的写法;

  (2)         指名读文,注意指出“狐狸”、“葡萄”中的第二个字的读音是轻声,

  (3)         联系读文理解“惊慌失措”、“一贯”、“圈套”、“戒心”;

  三、        再读复述

  1、              自由读文,试着复述这三个故事;

  2、              指名读文,复述故事。

  四、        作业布置

  1、              每字写两遍。

  2、              课后继续读这三则故事,用“||”试着给每个故事分段。

  3、              课外朗读《伊索寓言》并写下心得体会。

  第二课时

  一、复习

  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其中一则寓言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感悟,理解寓意

  (一)《狐狸和葡萄》

  1.课文中哪些词语是描写这幅抓插图上的内容的?

  2.“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他”会想哪些办法呢?。

  3.用课文里的一个词来说明狐狸想尽办法的结果。此时此刻,狐狸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可他又是怎么说的呢?为什么这样说?

  4、齐读最后一句话,这句话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

  5.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师:学习了这则寓言后,你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吗?请把你要说的话写在课文下面吧。

  1、学生写话

  2、学生交流体会。

  一、精读感悟《牧童和狼》、《蝉和狐狸》

  (一)学习《牧童和狼》

  1、谁能给大家说一说《狼来了》的故事?(指名说)

  2、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书《牧童和狼》)。

  3、默读这则寓言,思考:牧童两次喊“狼来了”村民们反应有什么不同?牧童看到村民们的样子他的反应是怎样的?

  4、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5、生活中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

  6、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寓意的理解

  (二)学习《蝉和狐狸》

  1、自由读文,思考:这则寓言与《狐狸和乌鸦》一文中狐狸所用伎俩有何异同?蝉与乌鸦表现一样吗?为什么它们会有不一样的表现呢?

  2、生活中或是电视、其它媒体中听过或看过这样的例子吗?

  六、作业布置

  1、同学或伙伴之间说说这三则寓言

  2、修改读《伊索寓言》心得体会,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3、继续选读《伊过寓言集》。

  附:板书设计

  12、  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狐狸:虚荣,口是心非

  《牧童和狼》牧童  :不诚实,罪有应得

  《狐狸和蝉》蝉 :善于观察、思考,能识破坏人说好话的欺骗手段,对小人做到“防人之心不可无”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找准故事的"矛盾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寓言和寓意,并能从中获得教益.

  2,通过三则寓言的学习,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学编寓言故事.

  3,激发学生继续阅读《伊索寓言》的兴趣,从中获得更多的智慧.

  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

  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狼和小羊》《龟兔赛跑》《乌鸦喝水》《狐狸和乌鸦》

  (1)画面中的这些故事你们熟悉吗

  (2)谁来选择其中一则故事简单讲讲.

  小结过渡:讲得真不错,这些都是伴着我们长大的故事,也是《伊索寓言》中耳熟能详的篇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进一步走进《伊索寓言》.(学生读题)

  2,了解寓言,了解伊索.

  (1),说到寓言,我知道,很多学生都很喜欢.那你知道寓言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吗 (学生交流后板书:小故事 大道理) 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2),课题中的伊索是一个人,谁能来简单介绍一下.

  过渡:伊索是编寓言故事能手,他编的寓言就叫——那伊索寓言又是如何通过小故事来说明大道理的呢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先来读一读《牧童和狼》这则寓言故事吧.

  3,学习〈牧童和狼〉

  (1)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两人,第一遍重在正音,第二遍重在思考)

  (2)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指名说)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交流,红字显示 齐读)

  (4)"一贯说谎的人"是指谁 文中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这牧童一贯说谎 (交流时指导学生体会牧童两次"大叫"的不同情感,并进行感情朗读.第一次读出戏弄的语气,第二次读出着急,惊恐的语气.)

  小结过渡:然而,不管牧童怎么叫喊,就是没有人来帮忙.因为——(学生再次齐读寓意).这就是《牧童和狼》所告诉我们的道理.那下一则寓言《蝉和狐狸》又会给我们一些什么启发呢

  学习《蝉和狐狸》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为什么《狐狸和乌鸦》里的乌鸦会受骗 而《蝉和狐狸》里的蝉却没有受骗

  (2)学生回答

  (3)教师追问,指导朗读.

  a,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蝉很聪明 (相机理解"别人的灾难")

  b,谁愿意来扮演一下这只聪明的蝉,读一读蝉最后对狐狸说的那番很有智慧的话.(指名读 齐读)

  c,学到这儿呀,老师有两句话与大家共勉:

  出示课件: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是教育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英国哲学家罗素

  善于吸取教训会使一个人迅速成长起来.——英国哲学家罗素 (学生齐读)

  过渡:都说狐狸很狡猾,但这一次,他却没有能够忽悠得了一只小小的蝉.这真是狐狸家族的悲哀,耻辱.于是,他垂头丧气地往回走,走啊,走啊,不知不觉来到了葡萄架下,这时又有什么精彩的故事发生了呢

  5,学习〈〈狐狸和葡萄〉〉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2)指名说.(课件显示 齐读)

  (3)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或结合课文,或结合实际)

  (4)是的,有些人他没有能力把事做好,还要为自己找理由,找借口.就像文中的狐狸,他够不到葡萄就说——(引读狐狸的话)

  (5)这葡萄真是酸的吗 (不是)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6)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狐狸说的这句酸溜溜的话.

  (7)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 (预设:爱面子,不敢承认自己没能力,口是心非,表里不一…)

  (8)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像狐狸这样的人 举例说说.

  (9)再读寓意.(拿起书,让我们齐声把最后一句话送给这只狐狸和像它这样的人)

  6,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则寓言,这三则寓言都出自伊索之口.

  (1),快速浏览三则寓言,想想三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点 "(结构,内容,人物)

  (2),指名交流.(可结合前面学过的三则成语故事比较着谈.)

  (3),课件出示: 伊索寓言故事中的角色大都是同学们熟悉的动物,如狐狸啊,狼啊,驴子啊等等.作者在每则寓言的最后,大都用一句精辟的话点明故事的寓意.(齐读)

  (4)师小结:这就是伊索寓言与其它寓言所不同的地方.

  7,提供寓意,编写寓言.

  (1),老师听说伊索寓言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先有寓意,然后,伊索再根据这些寓意,编出一则则简短而又简单的小故事.现在,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寓意,(课件出示 齐读)你想不想根据寓意也来编个小故事

  (2),那在编故事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谁来给大家友情提醒一下 (故事与寓意要吻合,故事要有趣,情节要简洁,语句要通顺)

  (3),学生编写寓言

  三,总结:同学们, 有人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也有人说,寓言是一座独特的桥梁,通过它,我们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寓言很美,美在简洁,美在内涵.而像《伊索寓言》这样的一本经典书籍,仿佛广阔的森林,仿佛无垠的大海,里面蕴涵着无穷无尽的智慧.课后请同学们一定用心去赏读.

  板书:

  小故事

  伊索寓言

  大道理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寓言的艺术特色,进行初步的寓言创作指导。 

  2、培养学生借助已有经验进行学习、迁移技能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表现欲和成就欲 

  教学重点:学习写作技巧,进行寓言创作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        法:内引—对比—外联 

  教学过程: 

  一、内引教学,认识寓言 

  [教学构想]师生共同完成《小鸟找水喝》寓言故事的创作,让学生明了寓言的基本特点是依*想象和联想进行创作 

  1、看图画画,完成故事创作 

  媒体展示一组图:a、烈日飞翔图b、小鸟想水喝图c、见水瓶思考图,而第四幅图则为空白,让学生结合前三幅图的内容,发挥想象和联想,想出第四幅图的内容并以简笔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2、媒体展示学生成果,对学生所画做鼓励性评价,让学生上台说自己的做画思路,并要求学生将四幅图连起来串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教师引导,对学生在讲故事中穿插的小鸟心理活动的语句加以特别表扬,在黑板上完成板书,做第一次总结: 

  人   物          故事情节        寓                       意                    如何写? 

  小   鸟          找水喝          遇事 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心理、动作 

  [ 总结语句]同学们,刚才,我们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集体创作了一个故事《小鸟找水喝》,初步了解了寓言是依*想象和联想来进行创作的基本特点。下面,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寓言的创作,与它做朋友。 

  二、对比教学,学习寓言 

  [教学构想]结合学生已获得的认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取他们认为可行的方法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两个故事。 

  1、小组学习,教师巡视,参与其中,给予适当的指导 

  2、检验小组学习效果 

  引导完成如下补充板书,并做第二次总结: 

  (人    物                    故事情节        寓                   意                                  如何写?) 

  赫耳墨斯、雕像者      问身价           人不应爱慕虚荣     等                   语言(对话) 

  蚊子、狮子、蜘蛛      挑战与失算   人不应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 等   动作、心理 

  (人、神)万事万物        情节简单                言此意彼                               想象与联想 

  [总结语句]经过学习,我们知道,寓言故事里的人物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神,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做为寓言故事里的人物,寓言故事大多情节简单,但虽然情节简单却内藏寓意,那我们应如何进行寓言创作呢?一是要有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二是对故事中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等进行描写,藏寓意于故事中。知道了创作的办法,让我们来进行寓言的创作吧! 

  三、外联教学,创作寓言 

  [教学构想]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创作实践中尽情展现他们的想象力,获得成就感吧! 

  1、媒体出示“给题目写寓言、给开头写寓言、给寓意写寓言”等几种不同要求的写作题型,让学生自主构思。 

  ①给题目写寓言:水滴与石头、新龟兔赛跑、粉笔与黑板的对话   等 

  ②给开头写寓言:老虎回家之后……       树干对树叶说:“……”  等 

  ③给寓意写寓言:告诫人们要保护环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   等 

  ④自主创意写寓言:自拟题目,自找寓意进行创作 

  2、进行讲故事比赛 

  将学生分为男女生两组进行上台讲故事比赛,教师给予及时地表扬并适时做第三次总结。 

  3、第三次总结 

  师生互评:可结合讲故事情况展开互评,也可让学生说学习本课之后的心得体会。 

  巩固教学:在下课前布置课后创作题目(书后第二题),及时把学生对寓言的学习延伸到课外。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一两个自己喜欢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 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

  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伊索寓言》,了解有关《伊索寓言》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语言故事的特点和《伊索寓言》。

  2.细读课文《狐狸和乌鸦》,体会语言运用的精当,并引导领会寓意。

  教学过程

  一、  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1.  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2.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

  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曾经是一个奴隶。他机智幽默,聪颖过人,在儿童心目中始终扮演一个故事大王的角色。《伊索寓言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内容十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题材相当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层社会里奴隶的思想感情。《伊索寓言集》里的角色大都由动物担任。这些动物和人一样,会思考,能说话,从本质上说仍是人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物。

  二、  引入课题,初读寓言。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仔细听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学生字。

  3.每人选择其中的一则故事朗读思考:

  (1)       文中的主人公是谁?

  (2)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       三个寓言故事分别揭示了什么道理?

  4.指名了解学生朗读思考情况。

  分别说说三个故事的主人公、主要内容及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三、感受形象。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伊索的寓言,课文共有三个故事。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板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提出初读要求: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3.汇报初读情况。学生说说自己对寓言内容的理解。

  4.出示生字词:狐狸    葡萄    谗    酸

  提醒学生注意“狐狸”、“葡萄”的词尾都读轻声,“谗”读翘舌音,“酸”读平舌音。 

  四、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狐狸想吃葡萄吗?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馋得直流口水 想尽各种办法够)

  2.合作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 

  * “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课文永乐一个词——无望 

  * 狐狸在“白费劲”、“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 狐狸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事实真的如此吗?

  * 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3.默读第三自然段。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 

  4.提示寓意对照前面的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把你所读懂的道理讲给同学听听。 

  四、积累迁移,指导写字。 

  狸、葡、萄、馋、酸 

  板书设计:               狐狸和葡萄

  想尽各种办法                     (吃)

  狐狸

  葡萄(酸的)?                    吃不到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细读课文《牧童和狼》、《蝉和狐狸》,体会语言运用的精当,并引导领会寓意。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着两则故事。

  3.了解《伊索寓言》这本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学习《牧童和狼》。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大家还记得我们熟悉的那个《狼来了》的故事吗?谁来给同学们讲一讲。 

  2.这个故事也是选自《伊索寓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了解内容。 

  1. 自读寓言,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 

  2.指名读,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寓言,领会寓意。 

  1.默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一步读懂课文。 

  狼没来    牧童:几次大叫   (说谎)   村民:闻声赶来(上当) 

  不禁哈哈大笑 (捉弄村民)           惊慌失措(气愤) 

  狼来了    牧童:吓坏大叫   (真话)    村民:没人帮忙(不相信) 

  2.  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3.  生活中你有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 

  4.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三、  学习《蝉和狐狸》。

  (一)    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2.狐狸是非常狡猾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也与狐狸有关,它也使出了同样的手法又来欺骗别人了,不过,这回它的计策可是失败了,是谁这么聪明呢?(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了解内容。 

  1.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一想这篇寓言说了一件什么事? 

  2.自读反馈。 

  (三)细读寓言,体会寓意。 

  1.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相似的是狐狸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都在说奉承话。“故意”点出狐狸的假心假意,“赞叹”是为吃蝉而设下的“圈套”。不同之处是乌鸦上当了,而蝉没有上当。 

  2.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 

  蝉:“察觉……有诈”“摘下……扔下来” 

  (头脑很清醒,保持警觉,进行试探。)  理解“有诈”。 

  狐狸:“以为是蝉”“猛扑过去” 

  (露出了真面目)

  3.合作讨论: 《乌鸦和狐狸》中的乌鸦为什么会受骗,《蝉和狐狸》中的蝉却没有受骗

  4.阅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蝉不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四)迁移积累,指导写字。 

  1.慌、贯、谎、粪、戒 

  2.选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四、介绍书籍,课外延伸。

  1.(出示:《伊索寓言集》实物)。上节课给大家介绍过这本书,咱们今天学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就选自这本书,这里面精彩的故事一个接一个,想不想好好读读这本书呀?(生齐答:想)那通过咱们今天的学习,你觉得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注意些什么呢?(点明读法。)

  (1)每则寓言的最后都以一句话点明寓意,应好好体会它的寓意。

  (2)不动笔墨不读书,应随手写下自己的感想。

  2.师总结:

  同学们,《蝉和狐狸》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吸取教训,它出自《伊索寓言集》,而像《伊索寓言集》这样的一本一本的经典的书籍,仿佛广阔的森林,仿佛无垠的大海,里面藏着无穷无尽的宝贝,但愿我们从书籍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取更多的快乐。让我们——热爱读书吧!

  板书设计:                蝉和狐狸

  狐狸          狡猾*诈

  蝉            聪明    善于观察总结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篇7

  一、积累及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注意字音字形)

  庇护(    )   赫拉(    )   喇叭(    )   宙斯(    )   凯歌(    )

  粘住(    )

  2.填空。  (明确体裁特点)

  (1)本文选自《__________》,相传根据__________(时代)__________(国)__________(人名)所讲的__________(文体)所撰的文集,这种文体用__________或__________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常常有__________或__________的性质。

  (2)这两则寓言的寓意分别是

  二、阅读理解

  (一)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②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③,白送。”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3.解释下列词语。

  ①凡人:                  ②庇护:                  ③虚荣:

  4.故事中的三问三答有何异同?

  5.三问三答的内容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6.“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他“笑”的原因是                                 。

  7.写宙斯和赫拉像与赫耳墨斯像的价钱用的手法是__________,这样写的作用是                                                                           。

  8.故事的结局不写赫耳墨斯的反应,但读者可以想象他的反应是                   。

  9.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二)

  蚊子和狮子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朝狮子脸上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10.蚊子能够战胜狮子的原因是                        。

  11.“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表现蚊子的什么特点?

  12.蚊子为什么会被小小的蜘蛛吃掉?

  13.这则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一、1.bì  hè  lǎ  zhòu   kǎi   zhān

  2.(1)伊索寓言  公元前六世纪  古希腊  伊索  寓言  假托的故事  自然物的拟人手法  讽刺  劝戒

  (2)《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说明一个人如果爱慕虚荣、自高自大,那就不会被人尊重;《蚊子和狮子》说明一个人如果被胜利冲昏头脑,那就会落得个悲惨的结局。

  二、(一)3.①这里指世间的人。

  ②包庇、袒护。

  ③表面上的光彩。

  4.相同的都问“值多少钱?”,不同的:第一问省主语,第二问有主语,第三问主语用代词;第一答用确数,第二答是比较而言,只说概数,第三答不用数词,贬低得一钱不值。

  5.不能。因为前两次是铺垫,有了这两次的铺垫,第三次的问答才构成鲜明的对比。

  6.内心骄傲,轻视别人

  7.对照  辛辣地讽刺贪慕虚荣的人

  8.尴尬不堪

  9.只有谦虚的人,才能受人尊重。

  (二)10.蚊子抓住狮子的弱点进攻,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11.得意忘形。

  12.因为它得意忘形,让胜利冲昏了头脑。

  13.说明了骄兵必败的道理。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篇8

  知识目标:了解寓言的一般特点。

  能力目标: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寓言的喜爱,从故事中学会做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其中一两则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

  (一)《狐狸和葡萄》。

  1.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抓住文中关键词语来体味葡萄的诱人。

  2.一只狐狸看到了,谗得直流口水,他是怎样做的?能通过想象说具体吗?

  3.尽管狐狸想尽了各种办法,但还是白费劲。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4.狐狸是怎样说的呢?为什么这样说?

  (“这些葡萄是酸的,不好吃。”虚荣心强、爱面子、生怕别人笑话;自己无能为力,却又不敢承认,表里不一。)——即狐狸的形象

  5.读一读课文结束的话。想想这句话在故事中起什么作用?(揭示了道理,画龙点睛)

  6.理解寓意。

  (1)齐读第三自然段。(联系狐狸想吃葡萄的谗样儿,狐狸的言行,刚才分析的狐狸的形象。)体会寓意。

  (2)现实生活中你还想到了哪些类似的话语?

  (3)对于这些不良话语和心理,我们应该怎样对待?

  (二)《牧童和狼》。

  1.集体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主人公是牧童,任务是在村边放羊。闲得无聊,大喊“狼来了”,拿村民们的“惊慌失措”取乐。)

  2.到底有没有狼?

  (理解反问句:哪里有什么狼!注意它的标点,说说为什么不用“?”而用“!”。)

  明明没有狼,孩子为什么说“狼来了”?

  (理解“惊慌失措”,给“措”选择合适的字意)

  3.你觉得牧童“好几次”大叫“狼来了”,是什么行为?

  ( 欺骗、撒谎、不诚实、不老实。)

  4.引读第二自然段,村民们好几次上当受骗后,会怎么想?怎样说?

  (村民们知道牧童在撒谎,不愿意再上当。)

  5.以后村民们再听到“慌忙大叫”后,会怎样想?怎样做呢?牧童的结果会是什么?

  6.小组之间讨论:牧童是一个怎样的人?

  7.集体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8.牧童说谎的结果是什么?

  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和事吗?

  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对那些说谎的人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

  (三)《蝉和狐狸》。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圈套”本来指什么?在本则寓言中指什么?

  (使人上当受骗的、坏的、害人的计谋、计策,阴谋诡计。把蝉从树上骗下来,吃掉他。)

  2.怎样骗的?

  (细读第二自然段。并画出突出表现狐狸会骗的词语。)

  朗读狐狸的话。

  3.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蝉?从哪里看出来的?他是怎样想?怎样做的?

  (细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用不同的线画出最能说明上述问题的内容。拓展思维:想象蝉的思考过程。)

  4.对待狐狸这样的奸诈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5.理解寓意。

  (1)这则寓言中蝉聪明在哪里?(读“蝉和狐狸”的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之间交流:你想对寓言中的蝉说些什么?对那些中了“圈套”的“蝉”说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三、对比“狐狸和蝉”与“狐狸和乌鸦”的主人公形象。

  主要把握“乌鸦”爱听奉承话,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抵不住诱惑,失去戒心。而“蝉”善于思考,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存有戒心,识破了狐狸花言巧语的险恶用心。

  四、总结。

  读了三则寓言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启发学生从文章结构和寓言寓意等方面谈收获。)

  五、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选读《伊索寓言集》。

  板书设计          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狐狸:虚荣,表里不一

  《牧童和狼》牧童:不诚实,经常说谎,自食其果

  《狐狸和蝉》蝉:善于观察、思考,保持警觉,存有戒心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理念:

  1、“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2、会读书,不动笔墨不读书。“我读书,我快乐”(爱读书)。

  教学目标预设:

  1、让学生初步了解《伊索寓言集》及作者。

  2、了解《伊索寓言集》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通过导读,让学生学会读整本的书的基本方法,订立读书计划,培养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通读《伊索寓言集》,了解其内容,知道伊索寓言在种程度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2、设计读书计划表样表,读书卡样卡。(样表、读书卡附后)

  学生准备:

  1 搜集整理伊索寓言(课内外)(已读或未读的),准备汇报自己的读后感。

  2、 讨论:我们应如何读书、设计读书计划表、读书卡、准备交流。

  3、了解《伊索寓言集》及其作者的资料。      

  教师导引

  民间俗语导入:日常生活中,人们口头流传着许多含着深刻道理的名句和寓言故事,如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龟兔赛跑、老鼠与青蛙、叼着肉的狗、狼与小羊、熊与狐狸……这当中不少是来源于《伊索寓言集》。 

  问题激趣:有了解《伊索寓言集》和其作者的吗?

  师生互动 交流  

  简介《伊索寓言集》和作者:(尽量让学生有充分的展示机会)

  生:………………         (掌声鼓励)

  师生点评或补充:

  生:我觉得………………      师:………………

  生:……………………        ……………………(掌声)

  …………………………     ………………………………

  (掌声)

  师小结:

  (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相传伊索原来是奴隶,后来获得自由,他善于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于遭到杀害。《伊索寓言》是后人托伊索之名收集整理的希腊寓言故事。)

  讨论:

  1、你所读过的《伊索寓言》中的故事有哪些共同特点呢?举例说明。

  提示:从故事的主人公方面、故事的结果方面、故事中的人物双方的情况……多方面去思考。

  小组讨论交流班级汇报。师生小结。

  2、你都是怎样去读所读的故事的?你建议同学们读书时要注意什么?

  讨论预设: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导入读书要求---------

  (1)读书做记号,不动笔墨不读书。

  如是自己的书,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也可以在书上随手记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如是别人的书,就要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作记录,也可以自制读书卡,抄写点明故事寓意的语句。

  (2)采用各种方式随时留下自己的读书思考痕迹。

  这样一来不但丰富了自己的语文积累,而且给自己留下特别愉快的回忆。

  3整本的书怎样读?

  操作:

  合作探究与独立操作(小组讨论制作方法、各人单独完成制作)

  1、制作读书计划。(附计划书)

  友情提醒:读书篇目:《伊索寓言集》

  读书时间:约一个月

  定期展示:计划完成情况和读书卡、读后感。

  2、制作读书卡。 (附样卡)

  交流点评:(生评为主,生生互动,教师导引提示)

  展示平台:学校橱窗专栏、手抄报、墙报、习作评比等。

  月底预约:一个月后召开“我读书,我快乐”心得交流会。

  本节课收获归纳:指明学生归纳小结。

  附寓言故事举例:

  田鼠与家鼠

  田鼠与家鼠是好朋友,家鼠应田鼠所约,去乡下赴宴。他一边吃着大麦与谷子,一边对

  田鼠说:“朋友,你知道,你这是过着蚂蚁一般的生活,我那里有很多好东西,去与我一起

  享受吧!”田鼠跟随家鼠来到城里,家鼠给田鼠看豆子和谷子,还有红枣、干酪、蜂蜜、果

  子。田鼠看得目瞪口呆,大为惊讶,称赞不已,并悲叹自己的命运。他们正要开始吃,有人

  打开了门,胆小的家鼠一听声响,害怕得赶紧钻进了鼠洞。当家鼠再想拿干酪时,有人又进

  屋里拿什么东西。他一见到有人,立刻又钻回了洞里。这时,田鼠也顾不上饥饿,颤颤惊惊

  地对家鼠说:“朋友,再见吧!你自己尽情地去吃,担惊受怕地享受这些好吃的东西吧。可

  怜的我还是去啃那些大麦和谷子,平平安安地去过你看不起的普通生活。”

  这故事说明,人们宁愿过简单平稳的生活,而不愿享受那充满恐怖的欢乐生活。

  狗、公鸡和狐狸

  狗与公鸡结交为朋友,他们一同赶路。到了晚上,公鸡一跃跳到树上,在树枝上栖息,

  狗就在下面树洞里过夜。黎明到来时,公鸡像往常一样啼叫起来。有只狐狸听见鸡叫,想要

  吃鸡肉,便跑来站在树下,恭敬地请鸡下来,并说:“多么美的嗓音啊!太悦耳动听了,我

  真想拥抱你。快下来,让我们一起唱支小夜曲吧。”鸡回答说:“请你去叫醒树洞里的那个

  看门守夜的,他一开门,我就可以下来。”狐狸立刻去叫门,狗突然跳了起来,把他咬住撕

  碎了。

  这故事说明,聪明的人临危不乱,巧妙而轻易地击败敌人。

  狮子与报恩的老鼠

  狮子睡着了,有只老鼠跳到了他身上。狮子猛然站起来,把他抓住,准备吃掉。老鼠请

  求饶命,并说如果保住性命,必将报恩,狮子轻蔑地笑了笑,便把他放走了。不久,狮子真

  的被老鼠救了性命。原来狮子被一个猎人抓获,并用绳索把他捆在一棵树上。老鼠听到了他

  的哀嚎,走过去咬断绳索,放走了狮子,并说:“你当时嘲笑我,不相信能得到我的报答,

  现在可清楚了,老鼠也能报恩。”

  这故事说明,时运交替变更,强者也会有需要弱者的时候。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

  2、体会文章幽默反讽的效果。

  教学重点

  透过句子表面,品位句子的深层意味。

  教学设想:

  ①顺着“纠正浅薄的见解”一说到底,然后点破它,以期有顿悟的效果。

  ②对文中许多颇有意味的难句,不在理解内容时一一碎讲,待点明作者意图后集中看,或许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

  (一)、课前预习

  1、 注意下列字词的音形义。

  嫉忌  怜悯  譬如  年辈  幼稚   思慕   衰朽  发迹   历程  衣锦还乡     风雅  

  索性  经济  吝啬  笨坯  心术   果报   狂吠  蝙蝠   轴心  阅历  浅薄   下野

  2、搜集有关作者、作品以及《伊索寓言》的介绍。

  3、阅读课文中的九则寓言,联系生活实际,试评论钱钟书针对每则寓言所阐述的观点。

  (二)、课堂教学

  一、导语:

  (拿着书或指着投影)《伊索寓言》作为一本寓言故事集,通过简单的故事来反映深刻的道理。我们普通人读它,在若有顿悟之时,也许只会一笑了之。然而,文豪钱钟书却读出了自己独到的东西,写出了一篇洋洋洒洒的《读〈伊索寓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钱钟书,走近他的《读〈伊索寓言〉》

  二、展示有关钱钟书的介绍资料。(投影显示有关图片、文字,力求做到简洁与丰富的统一)

  三、1、这样的一位人物,他对人生肯定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课文开头,他首先表达了自己怎样的观点?

  (钱钟书对人际交往的认识,详见板书)

  2、第二节谈的是对历史的看法。(详见板书。这里要顺便交待一下钱钟书新颖的思维,即把古代竟比做小孩子)那么,由年辈想到了历史,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阅历的深浅,人们的态度)这样,便构成类比。(板书:类比)

  3、作者想到了人,想到了历史,想到了我们对人,对历史的态度,这些感想是由偶尔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至此,才切入读后感。作者没有像我们往常写读后感一样,一上来就:“今天读了《伊索寓言》,我的心中感触颇深”,而是先花了些许笔墨,先把体会谈一下。(板书:先谈体会)

  四、放映课件中关于《伊索寓言》的介绍。

  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被释放的奴隶伊索所编,收集有古希腊民间讽喻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经后人陆续加工,以诗或散文形式发表,共350余篇。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及生活教训、总结,寓言通过描写动物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五、看完开始讲解。因为:它是一部古代的书,一部能够反映古代生活的书,所以,能给我们带来三重安慰(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

  先进

  进步            成熟

  高级

  六、正因为如此,作者要以现代人骄傲的姿态,去纠正伊索寓言的幼稚和浅薄。具体的批评,是针对每一则寓言进行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放课件,逐则评析,抓住其中两三个,重点进行,其他让学生简单说说即可。)

  1、蝙蝠的故事原意:讽刺蝙蝠式的狡猾,抨击那些丧失了独立人格的人,他们趋炎附势,毫无原则可言。

  作者:故意标新立异、以求虚名的人,他们自吹自擂,总吹嘘自己与众不同,比别人高明。他们以己之长,贬人之短,(这“长”也未必是真有所长)从不虚心学习别人,总以为自己有骄傲的资本,在不同场合使出不同的骄傲资本,自高自大,傲视别人。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原意:讽刺只图安逸,只想不劳而获的人

  作者:大作家死后成为别人赚钱的资本。这些文章的作者们往往在作家生前与作家并无深交,甚至不睦。这些人在作家死后写些不负责任的文字,是以“介绍”为名,行“养活”自己之实狗和自己影子的故事作者:讽刺有些人没有自知之明,他们从来不能承认错误、改正错误,他们拒绝批评,老虎屁股摸不得,谁如果批评了他,他会大嚷大闹,反咬别人一口。作者用这则寓言斥责无自知之明,掩饰缺点和错误的劣性。  

  天文学家的故事原意:讽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心想往上爬却必然摔跤的人.

  作者:讽刺一些下台或下野人物,不甘心失败,仍在美化自己。他们羡慕权势,还是一心向上爬。他们企图东山再起,恢复已失去的天堂。

  乌鸦的故事原意:是讽刺伪装者,它惹起众怒,下场可悲。

  作者:讽刺一种故意否定大家,借以抬高自己的人,他们的手法是把水搅浑,造成人人都有缺点和错误的局面,大家谁都有缺陷,谁都不行,彼此彼此,这种人从中得到了满足。“这个遮羞的方法”是指借攻击和低毁别人来掩饰自己的无能和丑陋。自己得不到的好处,千方百计人家也得不到,谁比自己好就打击谁。 

  牛和蛙的故事原意:讽刺不自量力、夜郎自大的人。

  作者:讽刺一种人,他们不承认自己有缺陷,硬把自己的缺点说成是优点,聊以自慰,不思进取。他们把坏反说成是好,便无是非可言了。原意:讽刺贪婪,讽刺急于求成。作者:讽刺有钱人吝啬,一毛不拔,不肯施舍,不肯帮助别人。作者指出,人越富就越贪婪,不要指望阔人能用善心来周济穷人。

  作者:讽刺了诉苦经者的狡猾,明明占了便宜,偏偏掩饰自己满意的心情,用假话愚弄别人。原意:讽刺狼的愚蠢和凶残。

  作者:屠夫戴上医生的面具干坏事更隐蔽,更容易使人受骗。现实中要谨防装扮成医生的“狼”。

  七、总之,可以看出,人类社会的今天比昨天更加————卑鄙、*诈、伪善、阴险、凶残了。(学生三三两两答出相关词语)

  提示1:就这个也能算是进步,值得我们自豪吗?(否)前面哪句话已经暗暗地表明了这个看法?

  “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在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注意品味这里面的隐含意。(现代社会自然也有衰朽顽固的一面;在价值和人格上并非就比古代进步,甚至是更坏了。)

  提示2、那么,如何理解前面的“进步”呢?作者原来用了幽默反讽的笔法。(板书:幽默讽刺)

  八、在这样的社会里,小孩子能不能读《伊索寓言》?

  作者说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难道是伊索寓言本身的错?(否,这是愤激之辞)那么,哪一句表明了作者的真实看法?(“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一个什么世界,一个什么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可见,作者说《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刊物的,并非一个简单的否定判断。这里面话中有话。作者是担心孩子失去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对孩子的忧虑,对《伊索寓言》的表面否定,而真正的矛头——作者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成年人和成年人制造的这个不太好的现代社会,至此,作者的真实意图也清楚地表现出来了。)(板书:批判现代社会)

  九、课后练习(也可当堂讨论)

  1、自己得到便宜,却向别人诉苦经,“以免旁人来分甜头”。用一句俗语说明得了便宜还卖乖。

  2.“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一个什么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

  a.小孩子读寓言需要一个好的环境,成年人只顾自己,使社会变得肮脏喧闹,孩子们就无法读书。 

  b.作者借题发挥,呼吁净化社会环境,成年人要为后代创造纯洁朴实的社会空间。 

  c.寓言故事都是成人编给儿童看的,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看你编的寓言故事是不是有好的教育意义。

  d.作者借题发挥,从读书转向环境保护,认为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洁净安定的环境,是成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3、贯穿《读〈伊索寓言〉》全文的一个深刻见解是(d) 

  a.我们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

  b.《伊索寓言》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

  c.《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

  d.人类文明的进步,在恶的一面,也使我们变得越来越狡猾。

  4、对下面一段话的含义,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d)

  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到处碰壁上当。 

  a.人世间是非不分,行善常得恶报。恶人常享善果,一切既不清楚也不公平。 

  b.有些人总是处处碰壁,就是因为读了寓言,把人事看得太简单了。 

  c.人心险恶,社会复杂,心地善良的人步入社会以后必然会处处碰壁。 

  d.生活在现代社会,要避免碰壁上当,头脑就不能那么简单幼稚。人事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才有清醒的认识,才有适当的对策

  5、卢梭和作者对儿童该不该读伊索寓言的态度有何异同?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共同点:都不满于当时所处的社会;都认为儿童不宜读《伊索寓言》。

  不同点:(理由不同)

  卢梭怕寓言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

  作者怕寓言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处理世事会处处碰壁.

  原因:卢梭有复古主义倾向,希望孩子们都能保持古朴与纯真,自然有此担忧,而作者则有着进步的历史观,相信社会是向前发展的,决不可能倒退回去。然而,真善美战胜假恶丑,要有一个过程。在目前情况下,既然不能使社会一下子好起来,那只有增强应对的能力,不能太简单幼稚。否则,只能处处碰壁。

  附板书:

  板书一:      人际:我们喜欢小孩子的心理           卖弄资历

  类比

  历史:我们信而好古的心理            炫耀辉煌

  先进

  成熟

  三重安慰:  “进步”

  高级

  “幼稚、浅薄”              *诈伪善阴险等卑鄙

  板书二     写作借鉴: ①先谈体会的写法

  ②类比联想的推理

  ③新颖脱俗的逻辑

  ④幽默反讽的语言

  板书三         读《伊索寓言》

  批判现代社会

  上一篇:读《伊索寓言》教案2

  下一篇:读《伊索寓言》教案4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学目标 

  (一)研读本文,了解和体会作者散文的写作特色。本文“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玉想琼思,妙喻珠联,警句泉涌,谐谁天生,涉笔成趣。”“是一棵人生道旁,历尽春秋,枝繁叶茂的智慧树,钟灵毓秀,满树的玄想之花,心灵之果,任人随意观赏。”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能提出疑难问题,并尽量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多问几个“为什么”,经过质疑解难,深入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

  (二)研读作者关于九个故事的议论,解决疑点,读懂这篇含蓄甚至隐晦的文章。在研读过程中理清思路,揣摩语言,概括要点,筛选信息,把握文意。这样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质疑解难,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

  (三)积累下列词语。

  厌恨    怜悯  阅历  信而好古  思慕   衰朽   历程  发迹  衣锦还故乡   高超出世  卖  弄风雅   上流社会  屈尊下顾  狂吠  星象  失足下野   坐并观天  恼羞成怒  娇小   各得  其所   相安无事

  二、难点、重点分析

  (-)第一部分(前两个自然段)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

  分析:

  (1)为了纠正(伊索寓言)浅薄的见解,首先要树立一个观点,把人类历史比作人的一生,古代是人类的童年时期,现代是成人时期。这就使人明白了《伊索寓言》那样浅薄、幼稚的原因。又由于成人总是喜欢小孩子,这就使人明白了人们喜欢《伊索寓言》的原因,即:我们反比古人复杂了,思慕古代也许只是喜欢其幼稚,也许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成熟。作者洞烛世相,就从第一部分开始。

  (2)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经验,以此人题,容易理解我们思慕古代,有如大人喜欢小孩子一样。说两类人,目的是说大人与小孩子的关系,第二种人只是一个比较,有比较,就清楚大人对小孩子的喜欢含有卖老(居高临下,摆老资格)的成分。作者对下面九个寓言故事的纠正,在第一部分中立下了基调。

  (3)对“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这句话如何理解?

  这句话是反语,用于讽刺。现代与古代相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当然大大进步了,但现代社会的阴暗面也远比古代丑恶复杂。在这方面,所谓“进步”只是越来越狡猾,把狡猾也看作进步,以至“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显然是自以为是,缺乏自知之明,作者的批判精神已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二)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怎样理解?

  分析:

  (1) 作者真的认为“《伊索寓言》是不(2) 宜作现代儿童读物的”吗?并非如此。

  卢梭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他认为小孩子不辨是非,有可能学坏。这里卢梭是指出了读寓言可能发生的负面作用。而本文作者认为,“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也就是说,如果社会具备高度的精神文明,孩子们读寓言,会有益于身心发展。

  至于作者提到卢梭说小孩子不同情被骗的乌鸦,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证明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这并非作者同意此说法,而正是借此指出了战害小孩子心灵的社会风气、社会原因。

  (2)“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作者的观点恰恰相反,作者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以上这些话,作者是说对儿童的教育不能只讲真善美,不能把真善美简单化和理想化,以致脱离了社会实际,这样对孩子有害无益。同时,作者呼吁净化社会环境,为下一代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

  (3)“卢梭……主张复古”认为社会应回到原始状态,那是倒退,也是不可能的。作者相信进步,相信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相信真善美终将战胜假恶丑。尽管伴随文明的进步,有些人的心越来越坏,但假恶丑终究是站不住的,而要战胜假恶丑,就要认识假恶丑,世界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

  (4)为什么在“我是相信进步的人”之后又连带一句“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这里作者顺便抨击了自封为英雄、以救世主自居、贪天之功据为己有的狂人。这种人像苍蝇一样可笑,实际上对历史的前进丝毫没有推动作用,却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总体结构、研讨。

  教师明确:本文是一篇读后感。读后感的一般结构为“导入  ——读后之感——总结”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1、2两段,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第二 部分为第3到第12段。借《伊索寓言》里九个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一纠正浅薄的见解,表达作者独到之见,是全文的主体。第三部分为最末一段,是全文的总结。

  (二)学生朗读1、2自然段,质疑解难。

  教师在学生研讨之后明确:这一部分内容可参见“难点、重点分析”之(一)。

  (三)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质疑解难。

  1.“它至少给予我们三重安慰”应如何理解?

  明确:“三重安慰”都是讽刺。(1)“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实质上就是对于狡猾的智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2)“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实质上是远比古代的人狡猾。(3)我们“进化”了,把人类的早期看做“穷朋友”、“小孩子”,这“进化”,实质上是越来越狡猾。    2.“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是不是反语。

  明确:不是反语。是将要对以下九个故事,进行独到、深刻的分析,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新的见解。作用是引起下文。

  (四)引导学生对九个故事进行研读、解决疑点。

  1.学生读蝙蝠的故事,让学生研读后,说一说寓言的原意是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以下八个故事,研读的步骤同此)。

  教师明确:原意是讽刺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附炎趋势,仰人鼻息,毫无原则可言。

  作者议论“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是讽刺故意标新立异、以求虚名的人,他们自吹自擂,总吹嘘自己与众不同,比别人高明。他们以己之长,贬人之短,(这“长”也未必是真有所长)从不虚心学习别人,总以为自己有骄傲的资本,在不同场合使出不同的骄傲资本,自高自大,傲视别人。)

  2.学生读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原意是讽刺只图安逸,只想不劳而获的人。作者议论“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等。”作者指出,大作家死后成为别人赚钱的资本。这些文章的作者们往往在作家生前与作家并无深交,甚至关系不睦。这些人在作家死后写些不负责任的文字,是以“介绍”为名,行“养活”自己之实。五十年代周作人化名周遐寿写了些介绍和回忆鲁迅的文章,当属此类。但应注意的是,一些严肃的、实事求是的评介作家的文章,其作者不应受到指责。

  3.学生读狗和自己的影子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原意是讽刺贪婪和多疑。

  作者议论“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用”。有些人没有自知之明,他们从来不能承认错误、改正错误,他们拒绝批评,老虎屁股摸不得,谁如果批评了他,他会大嚷大闹,反咬别人一口。作者用这则寓言斥责无自知之明,掩饰缺点和错误的劣性。

  4.学生读天文学家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他只望着高处,不管地下”结果“失足掉在井里”,原意是讽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心想往上爬却必然摔跤的人。

  作者议论“下去之后,决不说是不小心掉下去的”,“就是下去之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主要是讽刺一些下台人物,不承认失败,仍在美化自。他门羡慕权势,梦想自己终究还会再爬上去。他们企图东山再起,恢复已失去的天堂。鲁迅先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中提到的那些塌台的政要权贵,当属此类人物。    5.学生读乌鸦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应选”,原意是讽刺伪装者,它惹起众怒,下场可悲。

  作者的议论:“这只乌鸦借来的羽毛全给人家拔去,现了原形,恼羞成怒,提议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毛羽也拔个干净,到那时候,大家光着身子,看真正的孔雀、天鹅等跟乌鸦有何分别。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讽刺一种故意否定大家,借以抬高自己的人,他们的手法是把水搅浑,造成人人都有缺点和错误的局面,大家谁都有缺陷,谁都不行,彼此彼此,这种人从中得到了满足。“这个遮羞的方法”是指借攻击和低毁别人来掩饰自己的无能和丑陋。

  另外,这种人还有一个特点:自己得不到的好处,千方百计让人家也得不到,谁比自己好就打击谁。

  6.学生读牛跟蛙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牛有我这样大吗?”原意是讽刺不自量力、夜郎自大的人。

  作者的议论,“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作者讽刺一种人不承认自己有缺陷,硬把自己的缺点说成是优点,聊以自慰,不思进取。他们把坏反说成是好,便无是非可言了。

  “各得其所,当然会相安无事”是反语。这些人不肯自责,把自己摆在常有理的位置,不肯相让,这类人遇到一起,不肯相让,争执和冲突就会不可避免,当然不会相安无事。

  7.学生读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老婆子贪。已不足,希望她一天下两个蛋”,原意是讽刺贪婪,讽刺急于求成。

  作者议论,“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讽刺有钱人吝啬,一毛不拔,不肯施舍,不肯帮助别人。作者指出,人越富就越贪婪,不要指望阔人能善心来周济穷人。

  8.学生读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原意是讽刺狐狸得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以此自我安慰。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看到别人取得了成绩,心存嫉妒,便说那成就并没什么了不起。

  作者议论,“诉苦经可以免得别人来分甜头”。用意有二:(1)有一种人得到了非分之果,他把这甜头独吞之后,用诉苦来骗人,以保护既得利益。他担心别人来分享甜头,偏把获取说成失落和苦难,仿佛自己一百个不合算,现实生活中这类人所在多有。(2)前提可以假设诉苦者的甜头是应得的,为了避免别人嫉妒,不让别人分走成果,只好诉苦,这诉苦出于无奈,而且言不由衷。这里主要是为了讽刺嫉妒者。

  9.学生读驴子跟狼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狼信以为真,专心寻刺,被驴踢伤逃去”,原意是赞扬驴的机智,讽刺恶狠的愚蠢可笑。

  作者的议论,“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指出有些医生是凶手伪装的,居心叵测。伪善者常是杀戮生灵的屠夫。作者本意是揭露那些披着羊皮的狼,这些伪善者打着治病救人的幌子,行害人杀人之实,他们是统治者的帮凶,但面目早经伪装,一时难以识破,因而人们不可过于天真。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作者并非在抨击所有的医生,但用以指一部分误人的庸医,未尝不可。

  (五)在研读九个故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把握中心思想。

  教师明确:最后一段有一句话是解读全文的一把钥匙:“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会处处碰壁上当。”

  这就是说,现代社会的人事、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并不像寓言中所讲的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情形要复杂得多,是非颠倒,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情形是常有的。

  这就是说,生活在现代社会,要避免碰壁上当,头脑就不能那么简单幼稚。人事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才有清醒的认识,才能采取适当的对策。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通过《伊索寓言》与现代社会中种种卑劣行径的比较,说明现代有些人远比古代寓言所说的狡猾者狡猾得多,因此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这才不致碰壁上当。

  (六)词语解释。

  1.厌恨:厌恶痛恨。

  2.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3.阅历: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4.信而好古:语出《论语》,意思是相信并喜好古代的典章文化。

  5.思慕:思念,仰慕。

  6.衰朽:衰落、衰老。

  7.历程:经历的过程。

  8.发迹:指人变得有钱有势。

  9.衣锦还故乡:古时指做官以后,穿起锦绣的衣服,回到故乡向亲友夸耀。成语为

  “衣锦还乡”,也说“衣锦荣归”。

  10.高超出世:好极了,好得超过世人的水平。

  11.卖弄风雅:向别人显示、炫耀自己的(其实并不高明的)文学素养。

  12.上流社会:旧时指社会地位高的人们。

  13.屈尊下顾:降低了身份来观察民情。屈尊,降低身份俯就。

  14.狂吠:狗狂叫。

  15.星象:指天空中星体的明暗、位置等现象。古代迷信的人往往借观察星象来推测人

  事的吉凶。

  16.失足:行走时不小心跌倒。

  17.下野:执政的人被迫下台。

  18.坐并观天:比喻眼光狭小,看到的有限。

  19.恼羞成怒:由于羞愧和恼恨而发怒。

  20.娇小:娇嫩,小巧。

  21.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22.相安无事:相处没有矛盾、冲突和争执。

  (七)练习题之五,示例。

  要证明自己的观点,就要讲根据,讲理由。讲理由好像很难,其实并不难,其中包括运用我们熟悉的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的复句或一群句子。仿照下面的句子,表明自己的观点,讲明自己的理由。

  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示例:我认为寓言可以让孩子们读。因为寓言通过短小的故事把人类的智慧和善良教给孩子们,教得具体生动、亲切感人。孩子们读了寓言,会认识到人世间的喜悦与悲伤、成功与失败都像寓言中讲述的那样,蕴含着有益的哲理。他们长大了就会时时处处关心别人、关心集体,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小资料】

  伊索(约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寓言作家。传说原为奴隶,后获得自由。善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的寓言陆续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形式发表,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其中《农夫和蛇》、《狼和小羊》等寓意深刻,常被引用。有各种文字译本,对欧洲文学中的寓言创作,影响很大。

  [1]

  [1]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篇12

  重点:体会寓言寓意,学会创作寓言。

  难点:寓言与童话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2.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注意引导学生留意宙斯和赫拉的身份)

  3.结果令赫耳墨斯满意吗?他值得同情吗?

  4.分析人物性格,点明寓意。

  5.小结写作特点。

  6.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寓言故事,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讲“夜郎自大”“井底之蛙”等有同样寓意的故事,开展交流活动。

  (二)《蚊子和狮子》

  1.蚊子为什么能打败狮子?

  2.蚊子为什么会败给蜘蛛?

  3.点明寓意。

  4.小结写作特点。

  5.请学生说出知道哪些点明同样寓意的故事。(《龟兔赛跑》)

  6.请给课文加上一个不同的结局。

  板书设计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伊索寓言》

  想

  身价(自命不凡,妄自尊大,爱慕虚荣)

  问

  说明了自命不凡,爱慕虚荣的人,结果往往只会适得其反,遭到别人的轻视。

  情节一波三折。

  《蚊子和狮子》————《伊索寓言》

  胜               败

  狮子———蚊子———蜘蛛

  扬长避短    得意忘形

  ———骄兵必败

  ———构思精巧,拟人神似,描写生动。

  教案点评:

  寓言故事本身简单明了,因此不过多地揣摩字句,而要在整体感知的环节上多下功夫。

  探究活动

  1.可把《蚊子和狮子》编排成课本剧,或者作为极好的朗诵素材,对学生进行朗诵指导,分角色朗读等,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2.学生搜集伊索寓言的相关资料,以及搜集优秀的寓言故事,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开一个寓言故事交流会。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理清文中作者的阅读感受,认真探讨文章的中心意思。

  2、理解文章中难句,体会这些句子中隐含的意思。

  3、抓住文中词语,体会作者语言风趣的特点。

  4、了解本文把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的写法,练习写读后感。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讨中心,理解语句。难点:体会难句的隐含意思教学方法:发现式阅读训练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问:从小学到现在,学过哪些寓言?(学生回答)

  问:什么是寓言?(学生回答)

  明确:一种带有劝喻性或讽刺性的小故事,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无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在阶级社会,它是人民群众在没有言论自由的情况下,揭露统治阶级的一种曲折、隐晦的斗争手段,故又被称为“奴隶的语言”。问:有谁知道《伊索寓言》?(学生回答)

  明确:《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被释放奴隶伊索所编,搜集有古希腊民间讽喻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三百五十余篇。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总结,寓言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和被压迫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伊索寓言》毕竟是公元前6世纪的奴隶所作,寓言的内涵带有其阶级局限性和当时的社会特点。那么,当时间转入到21世纪,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和审视这些寓言的内涵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进入钱钟书先生写的《读〈伊索寓言〉》。

  二、介绍作者

  1、学生自读课后有关资料,划出相关信息。

  2、检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          ,号         ,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他的学术著作      是中国最早的丰富而详赡的中西比较诗论。另一部学术著作       ,对《诗经》、《易经》、《老子》、《左传》、《史记》、《楚辞》、《太平广记》等,不仅作了许多新的考释,而且做了许多有创见的赓扬,并将中西文化和文学做了许多有意义的比较和研究。同时还著有散文集            ,短篇小说             ,长篇小说           。特别是他的长篇小说               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作品已被译成多种外文。

  三、课文研读

  (1)、学生揣读课文,鼓励发现问题,质疑讨论。

  (2)、讲了几个寓言故事?这几个寓言的原意是什么?钱钟书又赋予了什么新的内涵?

  广泛讨论,结合现实深入探究,逐步明确:

  1、《蝙蝠的故事》的原意是什么?明确:讽刺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趋炎附势,毫无原则可言。人“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讽刺什么?明确:讽刺故意标新立异、以求虚名的人,他们自吹自擂,总吹嘘自己与众不同,比别人高明。他们以己之长,贬人之短,(这“长”也未必是真有所长)从不虚心学习别人,总以为自己有骄傲的资本,在不同场合使出不同的骄傲资本,自高自大,傲视别人。

  2、《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的原意是什么?明确:原意是讽刺只图安逸,只想不劳而获的人。作者的议论意在批判什么?明确:作者议论“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等”。作者指出,大作家死后成为别人赚钱的资本。写这些回忆或研究文章的作者们往往在作家生前与作家并无深交,甚至关系不睦。这些人在作家死后写些不负责任的文字,是以“介绍”为名,行“养活”自己之实。

  3、《狗和自己影子的故事》的原意是什么?明确:讽刺贪得和多疑。“可见有些东西最好不要对镜自照。”这个说法揭示了某种人怎样的劣根性?明确:有些人没有自知之明,他们从来不能承认错误、改正错误,他们拒绝批评,老虎屁股摸不得,谁如果批评了他,他会大嚷大闹,反咬别人一口。作者用这则寓言斥责无自知之明,掩饰缺点和错误的劣性。

  4、《天文学家的故事》原意是什么?明确:讽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心想往上爬却必然摔跤的人。“真的,我们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这里“眼睛向上”是什么意思?

  明确:主要是讽刺一些下台或下野人物,不甘心失败,仍在美化自己。他们羡慕权势,还是一心向上爬。他们企图东山再起,恢复已失去的天堂。

  5、《乌鸦的故事》原意是什么?明确:“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应选”,原意是讽刺伪装者,它惹起众怒,下场可悲。“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讽刺什么?

  明确:讽刺一种故意否定大家,借以抬高自己的人,他们的手法是把水搅浑,造成人人都有缺点和错误的局面,大家谁都有缺陷,谁都不行,彼此彼此,这种人从中得到了满足。“这个遮羞的方法”是指借攻击和低毁别人来掩饰自己的无能和丑陋。自己得不到的好处,千方百计让人家也得不到,谁比自己好就打击谁。

  6、《牛和蛙的故事》中“牛有我这样大么?”原意是什么?明确:原意是讽刺不自量力、夜郎自大的人。“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讽刺什么?明确:讽刺一种人不承认自己有缺陷,硬把自己的缺点说成是优点,聊以自慰,不思进取。他们把坏反说成是好,便无是非可言了。“各得其所,当然会相安无事”是什么意思?明确:是反语。这些人不肯自责,把自己摆在常有理的位置,不肯相让,这类人遇到一起,不肯相让,争执和冲突就会不可避免,当然不会相安无事。

  7、《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原意是什么?明确:原意是讽刺贪婪,讽刺急于求成。“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讽刺什么?明确:讽刺有钱人吝啬,一毛不拔,不肯施舍,不肯帮助别人。作者指出,人越富就越贪婪,不要指望阔人能善心来周济穷人。

  8、《狐狸与葡萄》中“这葡萄也许还是酸的”,故事原意是讽刺什么?

  明确:原意是讽刺狐狸得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以此自我安慰。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看到别人取得了成绩,心存嫉妒,便说那成就并没什么了不起。作者说,“诉苦经可以免得别人来分甜头”。有何用意?明确:用意有二:(1)有一种人得到了非分之果,他把这甜头独吞之后,用诉苦来骗人,以保护既得利益。他担心别人来分享甜头,偏把获取说成失落和苦难,仿佛自己一百个不合算,现实生活中这类人所在多有。(2)前提可以假设诉苦者的甜头是应得的,为了避免别人嫉妒,不让别人分走成果,只好诉苦,这诉苦出于无奈,而且言不由衷。这里主要是为了讽刺嫉妒者。

  9、《驴子跟狼的故事》原意是什么?明确:原意是赞扬驴的机智,讽刺恶狼的愚蠢可笑。 作者为什么说“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明确:指出有些医生是凶手伪装的,居心叵测。伪善者常是杀戮生灵的屠夫。作者本意是揭露那些披着羊皮的狼,这些伪善者打着治病救人的幌子,行害人杀人之实,他们是统治者的帮凶,但面目早经伪装,一时难以识破,因而人们不可过于天真。

  (3)在研读九个故事的基础上,结合“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会处处碰壁上当”,请你谈谈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

  明确:这句话就是说,现代社会的人事、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并不像寓言中所讲的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情形要复杂得多,是非颠倒,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情形是常有的。也就是说,生活在现代社会,要避免碰壁上当,头脑就不能那么简单幼稚。人事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才有清醒的认识,才能采取适当的对策。

  (4)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明确: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经验,以此入题,容易理解我们思慕古代,有如大人喜欢小孩子一样。说两类人,目的是说大人与小孩子的关系,第二种人只是一个比较,有比较,就清楚大人对小孩子的喜欢含有卖老(居高临下,摆老资格)的成分。作者对下面九个寓言故事的纠正,在第一部分中立下了基调。

  (5)“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这句话怎么理解?明确:这句话是反语,用于讽刺。现代和古代相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当然大大进步了。但根据人类进化历程,过去的人们思想比较简单、纯朴、幼稚;而现在社会的阴暗面也远比古代丑恶复杂。在这方面,所谓“进步”,只是越来越狡猾,把狡猾也看作进步,以至“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显然是自以为是,缺乏自知之明。

  (6)“它至少给我们三重安慰”应如何理解?

  明确:“三重安慰”都是讽刺。

  (1)“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实质上就是对于狡猾的智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2)“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实质上是远比古代的人狡猾。(3)我们“进化”了,把人类的早期看做“穷朋友”、“小孩子”,这“进化”,实质上是越来越狡猾。

  四:课文小结

  导入(1-2)——从两类人、两种关系入手读后感

  主体(3-12)——借《伊索寓言》里九个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一一纠正浅薄的见解,表达作者独到之见

  总结(13)——全文总结

  五:课后作业

  (1)积累下列词语:

  怜悯、信而好古、思慕、衰朽、历程、发迹、衣锦还乡、下野、狂吠、卖弄风雅、屈尊下顾、坐井观天、恼羞成怒

  (2)课外阅读小说《围城》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篇14

  一、教学目标:

  1 、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知识。

  2 、总结读寓言故事的方法。

  3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交流中体会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

  1、师:①布置黑板  ②多媒体课件

  2、生:①仔细阅读《伊索寓言》 ②认真做好读书笔记。

  四、教学活动:

  (一)、谈话导入:(3分钟)

  1、通过阅读和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请学生简要介绍伊索和《伊索寓言》。

  2、(课件出示)小结、过渡。

  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被释奴隶伊索所编,搜集有古希腊民间讽喻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350余篇。

  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的总结,寓言主要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

  这些小故事中也蕴涵着一定的道理。

  (二)、汇报交流:

  1.再现情节:(12分钟)

  读完这本书,你觉得哪些故事有趣,把它读给、讲给其他同学听或表演给其他同学看。

  (1)、1分钟做准备。

  (2)、生说或表演。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几则大多数同学比较感兴趣的故事;同一则也可引用赛一赛的方法,来激发大家的兴趣。

  (3)、(课件出示)过渡。

  总之,伊索寓言中反映的生活经验非常丰富多彩。这些经验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指导生活,这就是伊索寓言的生命力所在。伊索寓言中每则故事后面都附有“教训”,这些“教训”显然是后人添加的,其中有的比较切题,有的并不切题,甚至牵强附会,阅读时不必受这些“教训”的束缚,这样更可以体会寓言所蕴含的智慧的丰富性。

  2流心得:(20分钟)

  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

  任选其中一则寓言谈谈自己的见解或受到的启发。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相同篇目的其他同学可作补充;

  教师也根据同学的发言,相机穿插自己的一些见解。

  (三)师、生共同小结:(2分钟)

  深化主题,突出:“我读书、我快乐”。

  (四)推荐读物。(1分钟)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克雷洛夫寓言全集》

  《希腊寓言》

  (五)成果展示。(2分钟)

  1、以小组为单位,将读书卡粘在事先准备的白纸上作为一份小报。

  2、将小报贴在小黑板上,在全班展示。

  3、课后在高年级各班展出,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篇15

  【上课铃响,同学就位,课堂安静。】

  陈老师:(笑)今天这堂课,请同学们继续探讨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针对课文中的疑难问题,同学们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的要求是开放大脑,拓展思维,畅所欲言。

  【陈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开放大脑”、“拓展思维”、“畅所欲言”和“该不该让现代儿童再读童话故事、寓言故事?】

  【陈老师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陈老师:这最后一段主要有卢梭和钱钟书的两种观点,同学们有什么疑难的问题,请联系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进行思考研讨交流。

  【安静两分钟后——】

  陈珠芬:(起立)我先说吧。昨天刚读课文时,我对卢梭读寓言会坏心术的看法感到很疑惑。因为十年前,我读《乌鸦和狐狸》的故事时,说不清是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是自我感知的原因,我和我的伙伴们都认为狐狸是坏蛋,乌鸦是笨蛋。后来,我想了又想,觉得可能是中西文化的差异的原因吧。我们从小在黑白分明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教育,而在外国,可能(文化)的环境不同,一些小孩子就会比较喜欢反面人物,认为反面人物比较“酷”,所以卢梭认为读寓言会坏心术。另外,我对课文中的一句话感到疑虑——“卢梭是复古主义者,主张复古,……而我是相信进步的人……”,我希望就这个问题和大家交流。

  陈老师:珠芬同学能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来解决疑难,很好。

  甘惠娜:我认为社会在发展,人的心理思想也在变化,从简单到复杂。卢梭是原始主义者,主张复古,这里的“复古”指的是回到以前那种纯朴的思想。卢梭提倡社会应该纯朴一点,而寓言会使人小孩学会坏心术,失去天真,所以他反对小孩读寓言。而钱钟书“相信进步的人”,因为他认为太纯朴太天真的小孩长大后会处处碰壁,毕竟社会不是像小孩子想象的那么简单。作者是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小孩读寓言的问题的,从社会发展,人性变化的角度来看阐述观点的。

  陈老师:(点头,面向全班,笑。)惠娜同学对珠芬同学的疑难进行了解答,这很好。我们这里没有标准答案,请同学们继续发言。

  林嘉琳:我认为,应该让现代儿童读童话和寓言。我的理由是,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小孩的心志会慢慢从幼稚变得成熟。童话和寓言在小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它教孩子们懂得什么是是非黑白,教他们学会善良,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我觉得这一点很可贵。我想,不必担心小孩子会永远沉浸在理想的童话世界里,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他们逐渐地会认识这个世界,老到地处理问题。所以,我觉得钱钟书多虑了。而且,我觉得人无论什么时候都能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对这个社会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方毅:我认为儿童不宜读童话或寓言。因为童话寓言只反映社会的某个方面,虽然对儿童了解社会有一定的帮助,但是这种书籍的内容过于简单化,并不像社会现实那样复杂,而且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太过理想主义,如果儿童过多的读这些童话和寓言,会使他们片面的了解社会,把问题简单化,脱离实际,在处理事物方面可能会依赖童话里的模式,容易受伤。

  陈虹:(自信地)我始终以为应该让孩子们阅读童话和寓言。因为童话寓言给孩子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虽然,孩子们的幻想过于离奇,但是如果这种想象力被扼杀,每个人都变得过于现实,社会就不再有情调,所担心的孩子愈厉害就愈明显,人的本质也就有了变化。至于钱钟书子担心孩子们由此变得太简单,太幼稚,我认为没有必要。因为他们别无选择地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里,就注定他们会逐渐地趋于成熟和复杂。直到成年,他们就即成熟又童贞,即严肃又有情趣,仍然能在复杂的社会里生存。

  陈老师:说到孩子们的想象力,我想起了一个悲剧——陈果自焚。陈果从小就是个想象极为丰富的女孩,不管是在童话世界,还是在艺术的殿堂,她的想象力成就了她惊人的艺术天赋,同时也奏响了她走进深渊的悲怆交响曲——因为耽于幻想,远离现实,不辨黑白, 她成了牺牲品。钱钟书的看法不无道理。

  【鸦雀无声。】

  陈老师:这是个小小的插曲,请同学们继续发言。

  李维纲:我是站在方毅这一边的。我认为孩子并不能直接地接触社会,只有通过童话、寓言来认识世界,这是让他们容易理解、容易接受的方式,一个孩子看了童话后变好边坏,取决于家长的引导,这当然也就涉及到教育者的素质问题了。

  陈老师:(面向同学)我们假设:有一孩子读了《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后,她的姥姥对他说:“你要同情乌鸦。”而他的妈妈对他说:“你要羡慕狐狸。”这个时候,小孩子要听谁的呢?

  黄俊山:(一脸的自信)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让孩子长大后自己选择,长大后,他自己会认识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我们都会理性的去看问题的。世界一切事物都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发展就是向前的、上升的、进步的,即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我们所接触的事物多了,一定量的增加就会导致质的变化,我们长大后不会单纯地看问题的,我们利用矛盾论,即要看到其对立的一面,又要看到其矛盾的一面。所以,我认为让孩子看寓言没关系。

  【下面同学小声议论,表情不一。】

  陈老师:刚才黄俊山同学提出的是理性地看问题,是从哲学的角度看的。但在日常的生活中,有多少人是这样的看待社会呢?

  【同学们议论纷纷,不只谁说了一句:“如果这样,生活就太没情趣了。”】

  【多数同学也点头表示赞同。】

  陈虹:理性地看问题,较具体全面,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对问题的理解也就会更深刻。但有人提出理性地看问题,会使生活变得没情趣。我不赞同黄俊山同学的观点。人生活在人际关系密集的社会里,肯定地说人们都会有人性的普遍特点,但是人是富有情趣的人,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尤其是孩子。

  【鼓掌。】

  【许多同学跃跃欲试,课堂气氛活跃。】

  欧阳丽娇:我比较赞同陈虹与林嘉琳的看法。毕竟小孩子想的都比较单纯,我们应该向他们灌输爱的思想。而童话与寓言里面,好坏分明,童话里的故事都比较简单,如大家再熟悉不过的《白雪公主》,它会在小孩子好奇的心里留下印象,他们会去同情白雪公主并认为善良的人会得到好报的。这就开启了孩子善良的心。给孩子爱的呼吁,这很重要。至于黄俊山同学提出的利用(运用)矛盾论老看问题,我想这对于小孩子来说,还为时过早。所以应当让孩子们多读童话与寓言。

  黄俊山:(不服气)刚才这位同学反驳我的观点。我认为随着社会的变化,人的思想也会随之变化。举一个例子:当路上有一个钱包,里面装有1万元,小时侯我们就会把它交给老师或警察,那么当我们长大后呢?我想,98℅的人会把钱包装进自己的腰包。(得意地笑)

  【班上同学纷纷表示不同意。】

  林艺娟:(开玩笑地)大概只有黄俊山同学会这么做吧!

  【全班哈哈大笑,黄俊山同学有些不好意思。】

  【讨论进入白热化阶段。】

  陈老师:其实黄俊山同学的观点跟钱钟书的基本上是一致的,就是社会变越复杂,人性就变得越糟糕。

  江冬怡:我赞同读寓言的观点。因为童年是美好的,每个人在童年是最天真无暇的,童话也并不全是些愚蠢和狡猾的的故事,也有朋友之间的友谊的。如果从小就懂得社会不公平的思想,明白人之间的利害关系,那么人们从小就学会互相利用而放弃了纯真,这将是悲哀的。相反,如果小时侯能因为童话、寓言的作用,在一个充满想象、友爱和美好的环境中生活,那么在年长以后,回忆起这些美好的童年生活,觉得这是一种幸福。一个普遍的、有完美结局的童话带给人们的是一辈子的感动,这就足够了。

  【鼓掌。】

  陈老师:江冬怡同学的观点是对钱钟书的反驳,正因为人性变得越来越坏,我们才更应该重视童话、寓言的教育作用,更应该让孩子们多多童话寓言故事。

  【论进入尾声。】

  陈老师:(笑)卢梭错了吗?钱钟书错了吗?还是我们同学错了呢?

  (稍停)都没错。在是否让儿童读童话寓言这个问题上,卢梭是从教育的角度来看问题,而钱钟书则是从人性变化的角度来看问题的,他针对的是社会,而我们同学则是从多个角度来看问题的。

  【鼓掌。】

  【这时,下课铃响。全班起立,语文课结束,共40分钟】

  【笔者后记:很喜欢这样的语文课。它给我们一个开放大脑,拓展思维,畅所欲言的空间。也许我们这群小毛孩对社会的认识真的是浅了点,不过这已经是次要的了。毕竟,我们所处的是这样一个应试教育泛滥、教学方式呆板的年代,我们已经不是学习的主人了,今天能做到这一点——开放大脑,拓展思维,畅所欲言——已经是难能可贵了。真心希望这样的语文课再多一些。】

  【陈老师的体会:

  一、 我只不过是课堂的主持人,或是组织者,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

  二、 教师不是圣人。整个课堂的发言密度之大,速度之快,思想之成熟,语言之老到,着实让我感到当了一回学生。

  三、 对于教师而言,上课似乎轻松了,其实不然,因为教师所面对的一切都是即兴的,因而教师所做出的应对也是即兴的,这样就对教师的思维品质、语言能力、文学修养、文化底蕴、情感内涵等综合素质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着实让教师感到了很沉重的压力和不寻常的挑战。】

  上一篇:我阅读,我快乐---伊索寓言说课稿

  下一篇:读《伊索寓言》教案1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篇16

        [教学目标 ]

      1、探讨中心意思(借助重点语句的理解弄清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2、深入思考,读懂有个性特色、有思想深度的作品。 

      3、走近钱钟书。 

  [补充资料]

      钱钟书在清华读书时就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当学生时,就被人们视为老师的“顾问”,他读书之多,中英文功底之雄厚,远远超出了他的同龄人。也有敢于质疑的精神,曾指出当时学术界颇有影响的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源流》一书的瑕疵,震动文坛。(“他记忆精博,思力敏锐,辩才无碍”。“他随时都在动脑筋,读书的时候是他思想最活跃的时候,所以每读完一书,其精神实质全被吸收……最难得的是好学不倦,不论处什么环境都手不释卷……他好比一个精神世界的美食家,什么品种的美味都要尝一尝。” --郑朝宗《怀旧》) 

      另外参看课文后面的附录。重点强调并推荐其长篇讽刺小说《围城》。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

      研读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 读全文,说说初读感受和读文疑点。 

  (二) 探讨性阅读,读懂较有难度的文章,如何深入?

  1、 主要暗示语句的寻找(寻找解读文章的钥匙――点睛之处):文本总有语句告诉你作者到底要表现什么思想,关键是把这些话找出来体会分析。

  2、 中间部分的材料各表现作者的什么见解?它与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何联系?

  (三) 具体深入的问题: 

      1、 从标题看,文章是读后感,那么作者读后究竟对《伊索寓言》持什么态度? 

      《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2、 文章一、二、三段的作用?作者对人类的“进步”、“现代文明”持什么态度? 

      作用是通俗地解题:说明人们为什么喜欢;持讽刺与否定的态度――越来越狡猾,越来越复杂,却自以为是“智慧”。 

      3、 蝙蝠的故事:――可鄙的自高自大!(蝙蝠是冒充同类,而人,却总要找到比同类强的理由和资本,在任何场合都想傲视别人,自高自大) 

      4、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可笑的是非定论!(故事中是扬蚂蚁贬促织,而人世间同样的事情该赞扬谁?世间的是非已不再那么可以简单判断) 

      5、 狗和它的影子的故事:――可恨的无知狂吠(在狗的身上看到了如狗一般狂吠乱叫,惹不得的无自知之明的人) 

      6、 天文家的故事:――虚荣的自欺欺人!(不甘心下台下野下面子,寻找理由聊以自慰) 

      7、 乌鸦的故事:――可悲的嫉妒心理(自己没有优点,也不甘心认可别人。自己得不到的好处,也千方百计让别人得不到。谁比自己好就打击谁对付谁,以求遮丑遮羞) 

      8、 牛跟蛙的故事:――可怜的自我陶醉(“Q”劲十足,不思进取) 

      9、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为富不仁!(越肥越富的人,越是不肯付出) 

      10、狐狸和葡萄的故事:――贪得无厌,不知满足;为保所得,狡猾诉苦。 

      11、驴子跟狼的故事:――伪善皆是。(打着伪善的幌子干尽坏事的大有人在) 

  (四)启示:读书的价值在于思考! 

      让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对《伊索寓言》以及寓言故事的作用的意见。未必要赞同作者文章里的观点,却应当从中明白一个道理:读书的目的不是尽信书本,而是促自我思考,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见地。 

    

      小结:理解文章的关键和汲取借鉴的关键在于弄清几个对比关系: 

      人们怎么看待《伊索寓言》――――――作者怎么看待《伊索寓言》(把握文章主旨) 

      伊索怎么说―――――――――――――作者怎么说(读懂文章材料) 

      钱钟书怎么读文―――――――――――  我自己怎么读文(敢于质疑,善于思考)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谈读本文的感想(不拘一格,各抒己见。)

  (二)作者生平轶事 

        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因他周岁“抓周”时抓得一本书,故取名“钟书”。 

       钱钟书出生于诗书世家,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中学时擅长中文、英文,却在数学等理科上成绩极差。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获得满分,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在这一时期,他刻苦学习,广泛接触世界各国的文化学术成果。1933年大学毕业。1935年和作家、翻译家杨绛结婚。同年考取公费留学生资格,在牛津大学英文系攻读两年,又到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一年,于1938年回国。曾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 

        钱钟书深入研读过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著有多部享有声誉的学术著作。他的散文和小说也很出色,特别是长篇小说《围城》,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可谓家喻户晓。 

        钱钟书从小就聪明过人,但他的天赋主要表现在文学上。他喜欢随心所欲地自由发挥,特别不愿意按部就班地逻辑推理,因此对数、理、化等课程深恶痛绝。钱钟书进入中学读书后逐渐喜欢上了英语。钱钟书所在的中学是美国圣公会办的教会学校,大部分课程都是用英文讲授。他的英语成绩很好,但是他从不上英语课,也不看英语教科书,上课也不记笔记,而是低头看外文原版小说。因此,他的英文几乎完全靠自学,充分表现了他卓异的语言天赋。 

      尽管学习成绩很好,但在生活方面,钱钟书确实有点“痴气”。比如,他总分不清东西南北, 一出门就分不清方向;穿衣服不是前后颠倒,便是内外不分。最出洋相的是上体育课,作为领队,他的英语口令喊得相当宏亮、准确,但他自己却左右不分,不知道该怎么办。口令喊对了,自己却糊里糊涂不会站,常常闹得全班哄堂大笑,自己却莫名其妙。聪明过人却又时常“糊涂”,这就是叫人难以捉摸的钱钟书。(参见孔庆茂著《钱钟书》,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年版。)

        钱钟书学识渊博,记忆力惊人。在清华大学读书时,他就与吴晗、夏鼐被誉为清华“三才子”。与陈衍老人的交往更体现了这一点。陈衍,号石遗,晚清“三大诗人”之一,在当时的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石遗老人对当时的诗人学者甚少许可,但是对钱钟书却另眼相看。每年寒暑假钱钟书从清华回无锡,石遗老人都要邀他去自己家。有一次,石遗老人说起清末大诗人王  运:“王  运人品极低,仪表亦恶,世兄知之乎?”钱钟书对曰:“应该是个矮子。”石遗笑说:“何以知之?”钱钟书说:“王死时,沪报有滑稽挽联云‘学富文中子,形同武大郎’,以此得之。”石遗老人点头称是。又说王 运的著作只有《湘军志》可观,其诗可取者很少,他的《石遗室诗话》中只采用某两句,但已记不起是哪两句了。钱钟书马上回答:“好像是‘独惭携短剑,真为看山来’”。石遗老人不由得惊叹:“世兄真是好记性!” (出处同上)

  钱钟书先生作为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成就举世瞩目。晚年的钱钟书闭门谢客,淡泊名利,其高风亮节为世人所称道。 

  有位外国记者曾说,他来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万里长城,二是看钱钟书。他把钱钟书看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还有一个外国记者因为看了钱钟书的《围城》,想去采访钱钟书。他打了很多次电话,终于找到了钱钟书。钱钟书在电话里拒绝了采访的请求,并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鸡呢?” 

        中央电视台开辟了一个面对大众的颇受欢迎的《东方之子》栏目,许多人拚死往里钻,以一展“风采”为荣,但当节目制作人员试图去采访钱钟书时,却遭到了他坚决的拒绝。美国一所著名的大学想邀请他去讲学,时间是半年,两周讲一次,一次40分钟,合起来大约是8 个小时的时间,而给予的报酬是16万美元,但钱钟书丝毫不为所动。还有人在巴黎的《世界报》上著文称:中国有资格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非钱钟书莫属。 钱钟书对这个评价不但不表示接受,反而在《光明日报》上写文章质疑诺贝尔文学奖的公正性。 

                    (参见胡中原《悼念钱钟书先生》,《温州晚报》1998年12月27日)

        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按照钱钟书先生遗愿,先生后事一切从简,遗体由两三个亲人送别就行了,不举行任何悼念仪式,不保留骨灰,并恳辞花篮、花圈。 

        火化当天,在现场送行的,始终只有20多个人,包括钱钟书的女婿、外孙、外孙女,他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一些朋友。还有一些人是听说后自愿赶来的。 

        钱钟书的遗孀、著名学者杨绛把一小朵紫色的勿忘我和白玫瑰放在钱钟书的身体上。火化间的门关上时,别人劝她离开,她说:“不,我要再站两分钟。”她眼睛里隐隐有泪花。

       钱钟书的遗体火化后,根据他生前的意愿,骨灰就近抛洒。  

    “这样的大学者,代表了一个时代。如果大家都知道了,光海外来的,可能就会有上千吧?”社科院外文所的薛先生说。  

        钱钟书走了,我们还是读他的书吧。先生就活在书里。 

  (三)介绍钱钟书的名言 

      1、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 

      2、人谓我狂,不知我之实狷。 

      3、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 

      4、打狗要看主人面,那么,打猫要看主妇面了。 

      5、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 

      6、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 

      7、笑的确可以说是人面上的电光,眼睛忽然增添了明亮,唇吻间闪烁着牙齿的光芒。 

      8、假道学的特征可以说是不要脸而偏爱面子。 

      9、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不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 

      10、如果你吃到一个鸡蛋,觉得好吃,你又何必去认识下蛋的母鸡呢? 

      11、人生像一座围城,城外面的人拼命想进来,城里面的人拼命想出去。 

  (四)作家与作品 

        钱钟书在学术著作方面主要有《谈艺录》、《管锥编》、《宋诗选注》等,其中《管锥编》突破了许多人文学科领域,将中西文化和文学做了很多有意义的比较和研究,融广博的知识和精卓的见解于一体,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钱钟书同时还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等。无论他的散文或小说,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尤其是长篇小说《围城》,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已被译成多种外文。《围城》以留学生方鸿渐回国后的恋爱纠葛和寻职经历为线索,展现抗战时期的大都会、小城镇以及高等学府的生活图景,刻画了一群独特的知识分子,讽刺了文人陋习。因此,《围城》享有“新《儒林外史》”之誉。 

        本文选自钱钟书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这部散文集除本篇外,还收有《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窗》、《论快乐》、《说笑》等,共计10篇。 

  (五)作品赏析 

        本文选取了《伊索寓言》里的9个寓言故事,别出心裁,从大家熟悉的故事中引发新意,观点新奇,但又言之有理,令人叫绝。通过本文,作者告诫读者,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也变得更加狡猾,我们必须有所提防,才能避免上当受骗。文中提出了很多警世哲理,值得用心体会。 

        关键知识点 

        钱钟书,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著名学者,代表作有小说《围城》、学术著作《管锥编》等。 

        补充知识点 

      1、《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的作者相传是古希腊寓言家伊索。他擅长编讲浅显易懂而寓意深刻的故事。所讲故事陆续经过后人加工,写成诗和散文,最后由拜占廷僧普拉努得斯汇编成现今流行的《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其中一部分(如《狼与小羊》、《狮子与野驴》等)用凶恶的动物比喻人间的权贵 ,嘲笑和鞭挞奴隶主阶层,反映了平民及奴隶的思想感情。另一部分(如《乌龟与兔》、《牧人与野山羊》等)则总结了生活经验,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伊索寓言”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流传广,影响大。 

      2、卢梭与《爱弥儿》 

        卢梭(1712~1778),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法国“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困难条件下坚持自学,终于成为博学多才的平民知识分子。《社会契约论》是卢梭论述其政治思想的代表作,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的思想,以及人民有权推翻暴君、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集中表现在《爱弥儿》一书中。这部书是他用20 年时间思考、3年时间写成的。在《爱弥儿》这部闻名世界的论教育的著作中,卢梭根据他的唯物主义感觉经验论的认识论思想,提出了按照人的认识发展过程和自然法则,对他所假定的教育对象“爱弥儿”进行教育,使其身心自由发展的“自然教育”理论。但是,《爱弥儿》一出版就和它的作者一起遭到了厄运,法国议会正式裁决《爱弥儿》为异教邪说,并立即签发逮捕令,要将卢梭打入监牢。

        历史是公正的。《爱弥儿》很快便被世人所认可,它所论述的教育理论,在教育史上引起了一场伟大的革命,给后人以很多有益的启发,以致于歌德称颂它为“教育的自然福音”。 

      3、钱钟书的幽默与睿智 

        钱钟书学问博大精深,通贯中西。其作品机智隽永,无处不体现出作者的幽默与睿智。略举一例。《围城》中方鸿渐留学快要毕业的时候,迫于父亲和岳父的两面夹攻,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的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随后,方鸿渐骗了一个爱尔兰骗子的假文凭,还吓唬了这个骗子。作者议论道:“这事也许是中国自有外交或订商约以来惟一的胜利。”这些文字既有不落俗套的比喻,又有精辟警世的议论,文章幽默又耐人寻味。 

       要达到这种幽默,必须睿智。幽默与睿智,相辅相成,钱钟书兼而有之;二者缺一,就不是完整的钱钟书了。 

      4、钱先生与孔方兄 

        姓钱的钱先生,一生似乎没有真穷过,也似乎没有发过财,应该说他是一位精神贵族。困居上海孤岛写《围城》的时候,他窘迫过一阵,辞退保姆后,由夫人杨绛操持家务,所谓“卷袖围裙为口忙”。那时他的学术文稿没人买,于是他写小说的动机里就多少掺进了挣钱养家的成分。一天500字的精工细作,却又绝对不是商业性的写作速度。这时,全靠黄佐临导演上演了杨绛的四幕喜剧《称心如意》和五幕喜剧《弄假成真》,并及时支付了酬金,才使钱家度过了难关。 

        时隔多年,黄佐临导演之女黄蜀芹所以独得钱钟书亲允,开拍电视连续剧《围城》,实因她怀揣老爸一封亲笔信的缘故。钱钟书是个别人为他做了事他一辈子都记着的人,黄佐临40多年前的义助,钱钟书40多年后还报。 

        进入80年代,从天上往钱家掉钱的事接二连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邀请钱老讲学,开价16万美金,交通、住宿、餐饮免费提供,可携夫人同往。钱钟书拒绝了,他对校方特使说:“你们研究生的论文我都看过了。就这样水平,我给他们讲课,他们听得懂吗?” 

       英国一家老牌出版社,得知钱老有一本写满了批语的英文大辞典,派出两个人远渡重洋,叩开钱府的大门,出以重金,请求卖给他们,钱老说:“不卖!” 

        对送进家门的硬通货不屑一顾的人,忽然有一天玩兴大发,要做一回富翁。那是1979年冬,钱钟书收到四册《管锥编》的8000元稿费,10元一张,显得挺厚。钱钟书把钱一分两半装进两个纸袋,一边拍打着一边对杨绛说:“走,逛商场去!揣着钱不买东西做一回富翁。” 

        不知道是衣服的钱袋鼓呢还是找到了富翁的感觉,钱钟书看上去昂首挺胸,杨绛宛如保镖护驾,一边走,她一边提醒:“注意提防小偷。” 

        古典文学组的人找钱老借钱,他问:“你要借多少?”答:“1000元。”钱钟书说:“这样吧,不要提借,我给你500元,不要来还了。”同一个人第二次来借,他还是如法炮制,依旧对折送人。 

        他当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编者注)期间,给他开车的司机撞伤行人,找到钱老想借医疗费。钱老问明情况,说:“需要多少?” 

        司机答:“3000。” 

        钱老说:“这样吧,我给你1500,不算你借,不用还了。” 

        “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个东西吗?”他指着孔方兄的怪脸说。

                                                                      (张建术) 

      5、年登大耋,名满天涯 

       钱钟书先生的家位于国宾馆附近的南沙沟,那是国家统一盖的“部长楼”。钱老家里简朴极了,20平方米的书房,光光的黄木地板,没有地毯。一张写字台,一把靠背椅。写字台上堆满书籍和信件,旁边一只竹木躺椅,是他休息用的。对面摆着十分简易的沙发和茶几。这就是钱老那许多博大精深的撼世之作的诞生地。 

        今年86岁的钱老,和许多学者一样,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额头硕大,言谈惊人。但又和许多学者不一样。他决不迎合,决不讲违心话干违心事,岿然于自我。他和夫人杨绛生活得有滋有味,潇洒自如。两位大学者、大作家夫妇之间既温馨和谐,又互相尊重。这是典型的中国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缩影,钱老和夫人常常坐在家中谈天说地、读书写字,乐趣融融

  [1] [2] 下一页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篇17

  【教学目的】

  1、体会作者对各种社会上的伪善现象鞭辟入里的批判态度

  2.体会作者字字珠玑的语言与文学技巧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对各种社会上的伪善现象鞭辟入里的批判态度

  2.体会作者字字珠玑的语言与文学技巧

  【教学难点 】

  1、他用妙喻般的语言表达了深沉的理性思考

  【教学方法】

  故事切入法、语言破解法、文体解读法

  【教学课时】

  5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文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一部著名的流传千古的书,它有很高的思想性,又有很高有文学价值,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读<伊索寓言>》选自钱先生的《写在人生边上》。《写在人生边上》出版于1941年,据现代文学研究专家袁良骏先生说 ,这是一部非常了不起的书: 

  《写在人生边上》很可以看作《围城》的前奏曲,没有它,也许就没有《围城》。为什么叫《写在人生边上》?作者这样解释:“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末,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间”。在书中的《一个偏见》一文中,他又说:“只有人生边上的随笔、热恋时的情书等等,那才是老老实实、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见”。这就是说,第一,这本书写的是作者对“人生”这部大书的理解和体悟,也可以说是对这部大书的丰富和补充;第二,这本书是写在人生边上的“随笔”;第三,这些“随笔”和那些“热恋时的情书”一样,是“老老实实、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见”。承认自己所写乃个人的“一偏之见”,并非什么绝对真理,这表现了作者的谦虚。 

  假如仅仅从标题上看,我们一般会把此文当成读后感或者一篇文艺评论。但是作者却用一篇书评的外衣写出了新意。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他用妙喻般的语言表达了深沉的理性思考,这样,我们阅读的份量就加重了。剥掉妙喻的皮张得其精华,这篇文章因为阅读它过难,所以也增加了研习的必要。 

  二、阅读此文,把握重点: 

  1.虽然作者说的是读伊索寓言的一些感想,但是绝不能仅仅当作感想来读,而应该看作是对社会现象进行鞭辟入里的剖析的精深论著。作者说的是纠正伊索寓言故事的偏见,其实作者是借纠偏而阐述他的观点,即对各种社会上的伪善现象的批判态度。 

  2.体会作者字字珠玑的语言与文学技巧。钱先生的散文,跟他的小说与文艺论著一样,有着很高的文学艺术水平,只是我们可能还没有深入其中的堂奥罢了,学习钱先生的文章,自然也可起到一定的开阔眼界和提高文学修养的作用。 

  二、自读程序 

  要轻易读懂和读透这篇文章,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我们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可资参考: 

  1、故事切入法

  2、语言破解法 

  3、文体解读法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

  (一)故事切入法 

  《伊索寓言》的故事家喻户晓,然而本文之作却能想他人之所不想,写他人之所不能及,别出心裁,写出了一番新意。只要将《伊索寓言》原本的故事与此文所引,两相比较,自然就能读出钱文之高妙来了: 

  提示:《伊索寓言》故事原义

  1. 蝙蝠的故事原题目作《蝙蝠和黄鼠狼》,讲的道理是“我们遇事也不要一成不变,随机应变往往可以躲过大风险(P81)”。 

  2.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原题作《蚂蚁和蝉》,讲的是“凡事都要预先有准备,才能防患于未然。(P53)”的道理。 

  3. 狗和他自己影子的故事,原题作《衔肉的狗》,讲的是“这故事适用于贪心的人(P61)”的道理。 

  4. 天文家的故事原题作《天文学家》,讲的是“这故事适用于这样一种人:他们连人们认为是普通的事情都办不到,却拼命夸夸其谈(P19)”。 

  5. 乌鸦的故事原题作《穴乌和鸟类》,讲的是“借债的人拿着别人的钱,似乎很体面,可是一旦还了债,就原形毕露了(P47,周本P69原题《燕乌与鸟类》)”。 

  6.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原题作《寡妇和母鸡》,讲的是“不少人由于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结果连现有的也丢掉了(P27)” 

  7.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原题作《狐狸和葡萄》,讲的是“有些人,能力小,办不成事,就推托时机未成熟。(P8)” 

  8. 驴子跟狼的故事原题作《驴和狼》,讲的是“有些人去做不该做的事情,自然要倒霉。(P88)” 

  查找:本文作者对每个故事的新义理解(课上完成)

  二、小结课文

  通过以上几个故事,我们发现钱先生的创见果然不同凡响:一是钱先生对故事思想内核把握得十分精深。文章写了九个故事,除其第六个牛蛙的故事从以上两个版本中不能查证,不知钱先生先前所引的是什么版本外,从其余的8个故事中,可以看到,钱先生在原来故事的基础上,运用了丰富而独到的联想,把平凡的思想写出了新意。二是钱先生语言驾驭能力高超。平淡的故事在他的笔下一下变得更加生动可爱起来;更为重要的是,他仅用了少量的文字就把故事的大意概括出来了,其中的主旨一点没有减少。没有这两种能力,是写不好这篇文章的。 

  第三课时 

  一、研读课文

  (二)语言破解法 

  要理解钱先生的文章,我们不能不从他的语言着手。如钱先生的语言干净利落,不加修饰。但并等于大白话,而是言简而意赅,言近而旨远。他特别善于将典雅与高深融贯于平实之中: 

  钱氏的散集《写在人生边上》则被称为“学者散文”,其文字特色和《围城》诸小说相似,而机锋更为过之。小说没有写景、叙事的成份,作者因此不能意气风发地从头到尾议论。散文则不然,《写》里每篇都是钱氏的“脱口秀”(talk show),从锦心到绣口,把人的愚昧丑陋讽刺得美哉妙哉!“医生虽然治病,同时也希望人害病:配了苦药水,好讨辣价钱。”印象派文学批评对作品的议论,往往离题,只见天花乱坠。“至于‘印象派’呢,我们当然还记得四个瞎子摸白象的故事,改为‘摸象派’”。英国的王尔德如果尚在,且懂得中文,一定大为叹服,而且掷笔不再写印象派评论了。(《羊城晚报》1998/12/24) 

  下面我们以文章的第三段为例,体会其语言的妙处: 

  原文解说 

  1、如何理解课文第三段首句“这些感想是偶尔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 

  这里的意思是先读书后有了感想。但《伊索寓言》读的人不少,何以钱先生如此?显然没有他成熟的思想不足以成文,这样我们所知道的感想,原来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换句话说,钱先生早就有了写作的打算,只是借伊索的故事写将出来罢了。 

  是的,《伊索寓言》大可看得。 大可看得,就是值得一看。伊索寓言是一部流传千古的书,怎么会不值得一看呢?原来作者想说的是在下面。 

  2、《伊索寓言》它至少给予我们三种安慰。 什么叫读文章的安慰?

  原来它是一句意味深长的反讽语。本来读文章的目的就是有收获,但读伊索寓言不仅是有收获,重要的是,它可以满足我们的虚荣心。同时可以借此将想要说的内容暗示出来。下文就此展开了叙述。 

  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 因为是古代的书就能说增进现代文明吗?显然不能,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是说,现代人往往自高自大,瞧不起古代的文明。而事实是,古代文明被我们现代文明所玷污了。 

  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 换一个角度说。也为下文作准备。暗示人有瞧不起人的丑恶的一方面。 

  第三呢,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变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我们看到这许多蝙蝠、狐狸等的举动言论,大有发迹后访穷朋友、衣锦还故乡的感觉。 可以说这里是第三次强调现代人的自尊与自信,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而在此处的讽刺却更加明显了。

  但是穷朋友要我们帮助,小孩子该我们教导,所以我们看了《伊索寓言》,也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 通过以上的对比,把需要比较的两个方面强调得更加突出。同时将作者真正想说的话作了一个提示。其实并非是《伊索寓言》有什么内容可以纠正,而是作者有话要说。 

  二、作业 布置:怎么理解《伊索寓言》给予我们三种安慰?

  第四课时 

  一、研读课文

  (三)文体解读法 

  就此文的体例而言,它宜作一篇文学评论或一篇读后感。但是钱先生打破了常规的写法,把读后感或文学评论与社会批评并文艺创作诸种文体结合起来了。 

  先从评论的角度说,此文可以评价《伊索寓言》这部书有些什么内容,写得怎么样,我们有些什么收获,我们怎样去读它,等等。这个角度要求作者站在一个较宏观的位置进行整体的评述,对作者的驾驭能力要求较高。但这种文章又易于流于空洞。而此文打破了评论的界限,用的是一种自说自话般的语言,用的是一种自由抒发的语式。 

  再从读后感的角度说,它可以是写这部书的一点一滴的感想,也可以是写这部书的一点认识等等。此文就小事而论小事,选材的角度不大。而此文在写感想的同时加入了更多主观认知的因素,因此又不完全是读后感。 

  从创作的角度说,创作有着较多的自由度,形式上大多不受限制。而其主题表现也更加灵活,有的只是自由发挥的潇洒。但是,此文在感性的抒发中,却包含着相当多的理性思考。自然,这篇文章是很难用一种标准去衡量的。 

  二、自读点拨 

  (一)文章的开头三段内容如何理解? 

  文章的前三段文字初看与主旨无关,实质是文章的灵魂所在。它通过正反不同的类比把人的丑陋思想充分开拓出来了。 

  第一段谈的是应当如何客观对待现实和历史的问题。虽然作者举的是人事的例子,但他实际上指出了人们过于自尊,不肯承认他人的劣根性。作者在这里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因而,更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第二段,作者写的是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对待历史的态度。历史是有着丰富的内涵的,很值得我们去吸取和借鉴。但是由于人类的唯我独尊,不肯承认他人的长处,因此常常小看历史,并歪曲历史的本来面目,忽视历史的价值。 

  第三段,总体上写的是作者由《伊索寓言》引起的感想。值得注意是作者在此段中隐含了丰富的思想感情:一是作者对这部书还是十分肯定的(“大可看得”)。二是,这部书也未免太纯朴了,不足以反映我们今天的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现代文明”其实是一个反语,指的是现代人的奸猾与做作。“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暗示的是我们的见解与经历比起古人来更丰富得多。“发迹后访穷朋友、衣锦还故乡的感觉”说的是人类的盲目自尊与自爱。而正是因为这样的思想感情,导致了人类的许多丑陋现象。 

  (二)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与价值? 

  这篇文章的主旨可以定为,作者借评价《伊索寓言》,对各种伪善的社会现代进行揭露和批判。例如蝙蝠的故事写的是对那些伪善者的揭露。蚂蚁和促织的故事可能至少有四层意思:一层写促织不知为自己作长远打算;二层写的是蚂蚁落井下石。三层用逆向联系法,写的是对那些“坐看着诗人穷饿、不肯借钱的人”的诅咒。第四层意思,写的是对某些学无所长,只知拾人牙秽的腐儒的讽刺。类似道理我们很容易从中体会出来。 

  对于《写在人生边上》的价值所在,袁良骏先生作过这样的评价: 

  (《写在人生边上》)十篇散文……每篇有每篇的精采之处,难怪人们至今对它们好评如潮。首先,作者写的虽然是散文,用的却是小说家之笔,是小说和散文的结合。《边上》不仅是小说与散文的结合,也是知识与想象的结合。钱氏知识渊博,其散文在中、西典故的运用方面都有过人之处,尤其西典运用之娴熟、恰切更为出色。中典的运用频率虽低于西典,但熟练、准确程度却同样可以媲美。《边上》的第三个特点是有不少独特的人生感悟,这些感悟也许显得怪诞甚至荒谬,但细细品味便觉出它们的妙处了。 

  钱氏的深刻、哲理中,蕴涵着大量尖锐、辛辣的讽刺。这种讽刺,往往给人以尖刻、阴冷之感,这就构成了钱氏散文的又一特点。作者对社会、人生的观察,对人情的剖析,可以让人不寒而栗。钱钟书不象有些作家那样对人间充满激情,笔下春温和煦,他对人生的关爱和理想通过冷峻、尖刻的讽刺折射出来。 

  以上特点,都是通过钱氏独特的语言风格表现出来的。冷峻、尖刻、富于思辨和哲理,使钱氏散文特别耐人寻味。 

  把握了这些意思,理解钱氏文章的精神内核就容易了。 

  (三)怎样看待作者的行文思路与行文技巧? 

  从文学评论或读后感的角度讲,此文可以是先讲大道理,然后再结合原文进行论述。这也符合一般论述性文体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采用了先说道理再行论述的这一形式,而在语言使用上却用了类比的方法与比喻的技巧,读来既有一种哲学的深思,又有文学的华彩: 

  我认为,……钱先生的类比思维和逆向思维都相当发达,而且学贯中西、博闻强记,对学问对人生都有洞察幽微的独到见解,加上向来都非常重视比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因此他的作品甚至学术著作总是妙喻连珠、美不甚收,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与可读性,形成了自己幽默机智、卓而不群的独特风格。假如将比喻艺术从他的作品中抽去,钱钟书将不成为钱钟书。(《羊城晚报》1998/12/24) 

  如文中普通人年长与年幼的对比。年长女人与年幼女人的类比。古代与现代的类比。在类比当中,我们看清了人类思想的劣根性。而在下文中,在总体上运用类比的情况下,借助逆向思维引出了相反的结论。这些结论无不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此外,据称运用大量运用比喻的方法写作论文,现代中国最杰出者为钱钟书一人。这是我们在阅读此文时所要注意的。 

  (四)如何看待文章结尾的一句话? 

  理解最后的一段话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但这段话却是文章的精华所在。下面是我们的解读: 

  这几个例子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古代儿童读物真是不宜作现代儿童的读物吗?显然不是。而是这部书可能太纯正了,不能反映出现代社会的奸诈。)卢梭在《爱弥儿》卷二里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举狐狸骗乌鸦嘴里的肉一则为例,说小孩子看了,不会跟被骗的乌鸦同情,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卢梭的话本身就有一定的思辨性的反叛精神,但也并不无道理;对卢梭的话也持不同的看法,为自己的论证张扬,足见钱氏的创见)要是真这样,不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吗?(意思是我不赞成认为小孩子坏。)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把话语引向自己的论证范筹之内,对成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象在禽兽中间一样的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两相比较各有优长,再一次对社会上的伪善行为批叛。)。缘故是,卢梭是原始主义者,主张复古,而我呢,是相信进步的人(反语——我相信人类的进步,但人类在进步当中的伪善行为却不能不食令人警醒)——虽然并不象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到:“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巧妙的自谦与自夸——诸位都没有看透!这就是我的功劳。)

  第五课时 

  一、自读思考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相关检测: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窒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魔鬼在但丁《地狱篇》第二十六出中自称:“敝魔生平最好讲理。”可见地狱之设,正为此辈;人生在世,言动专求合理,大可不必。当然,所谓正道公理压根儿也是偏见。依照生理学常识,人心位置,并不正中,有点偏侧。并且时髦得很,偏倾于左。古人称偏僻之道为“左道”,颇有科学根据。不过,话虽如此说,有许多意见还不失禅宗洞山《五位颂》所谓“偏中正”,例如学术理论之类。只有人生边上的随笔、热恋时的情书等等,那才是老老实实、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见。世界太广漠了,我们圆睁两眼,平视正视,视野还是偏狭得可怜,狗注视着肉骨头时,何尝顾到旁边还有狗呢?至于通常所谓偏见,只好比打靶的瞄准,用一只眼来看。但是,也有人以为这倒是瞄中事物红心的看法。譬如说,柏拉图为人类下定义云:“人者,无羽毛之两足动物也。”可谓客观极了!但是按照希腊来阿铁斯(Diogenes Laertius)《哲人言行录》六卷二章所载,偏有人拿着一只拔了毛的鸡向柏拉图去质问。博马舍(Beaumarchais)《趣姻缘)(Mariagede Figaro)里的丑角说:“人是不渴而饮……的动物。”我们明知那是贪酒好色的小花脸的打诨,而也不得不承认这种偏宕之论确说透了人类一部分的根性。偏激二字,本来相连;我们别有所激,见解当然会另有所偏。假使我们说:“人类是不拘日夜,不同寒暑,发出声音的动物,”那又何妨?(《写在人生边上●一个偏见》,钱钟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5月第一版) 

  问题之一:请从任意一角度谈你对《一个偏见》内容的理解。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考题。估计不会有规定的答案。 

  这个角度是很多的,只要有不理解的内容都可以作为理解的角度。原因有二:一是本文确实字字珠玑,含蕴深刻。二是选择理解的内容不一,答案则不同。我们的原则是允许学生多向思维。能自圆其说即可。 

  问题之二:请用最为简练的语言概括此段的主要内容。 

  此题亦可作开放型题目要求。可不拘成见。大致内容合理即可:在作者看来,任何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都有它的合理性。结论的正确与否,换一个角度说,都可能是一个偏见。这就是作者的偏见。 

  问题之三:请查证作者在此文中的引据情况,并以此说明作者的学问根基如何。 

  在这段文字之中,钱钟书的学问自不待言。单从引据即可见一斑: 

  1.引但丁《地狱篇》第二十六出中的话。 

  2.引禅宗洞山《五位颂》“偏中正”的论述。 

  3.引某书柏拉图为人类下定义的内容。 

  4.引希腊来阿铁斯《哲人言行录》六卷二章。 

  5.引有人拿着一只拔了毛的鸡向柏拉图去质问的故事。 

  6.引博马舍《趣姻缘》里的丑角的说法。 

  至于说钱钟书论述的独到性,这段文字更是无与伦比。阅读时注意体会。

  二、小结全文

  三、作业 布置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篇18

  一、教学目标 

  (一)研读本文,了解和体会作者散文的写作特色。本文“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玉想琼思,妙喻珠联,警句泉涌,谐谁天生,涉笔成趣。”“是一棵人生道旁,历尽春秋,枝繁叶茂的智慧树,钟灵毓秀,满树的玄想之花,心灵之果,任人随意观赏。”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能提出疑难问题,并尽量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多问几个“为什么”,经过质疑解难,深入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

  (二)研读作者关于九个故事的议论,解决疑点,读懂这篇含蓄甚至隐晦的文章。在研读过程中理清思路,揣摩语言,概括要点,筛选信息,把握文意。这样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质疑解难,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

  (三)积累下列词语。

  厌恨    怜悯  阅历  信而好古  思慕   衰朽   历程  发迹  衣锦还故乡   高超出世  卖  弄风雅   上流社会  屈尊下顾  狂吠  星象  失足下野   坐并观天  恼羞成怒  娇小   各得  其所   相安无事

  二、难点、重点分析

  (-)第一部分(前两个自然段)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

  分析:

  (1)为了纠正(伊索寓言)浅薄的见解,首先要树立一个观点,把人类历史比作人的一生,古代是人类的童年时期,现代是成人时期。这就使人明白了《伊索寓言》那样浅薄、幼稚的原因。又由于成人总是喜欢小孩子,这就使人明白了人们喜欢《伊索寓言》的原因,即:我们反比古人复杂了,思慕古代也许只是喜欢其幼稚,也许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成熟。作者洞烛世相,就从第一部分开始。

  (2)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经验,以此入题,容易理解我们思慕古代,有如大人喜欢小孩子一样。说两类人,目的是说大人与小孩子的关系,第二种人只是一个比较,有比较,就清楚大人对小孩子的喜欢含有卖老(居高临下,摆老资格)的成分。作者对下面九个寓言故事的纠正,在第一部分中立下了基调。

  (3)对“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这句话如何理解?

  这句话是反语,用于讽刺。现代与古代相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当然大大进步了,但现代社会的阴暗面也远比古代丑恶复杂。在这方面,所谓“进步”只是越来越狡猾,把狡猾也看作进步,以至“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显然是自以为是,缺乏自知之明,作者的批判精神已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二)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怎样理解?

  分析:

  (1)作者真的认为“《伊索寓言》是不宜作现代儿童读物的”吗?并非如此。

  卢梭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他认为小孩子不辨是非,有可能学坏。这里卢梭是指出了读寓言可能发生的负面作用。而本文作者认为,“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也就是说,如果社会具备高度的精神文明,孩子们读寓言,会有益于身心发展。

  至于作者提到卢梭说小孩子不同情被骗的乌鸦,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证明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这并非作者同意此说法,而正是借此指出了战害小孩子心灵的社会风气、社会原因。

  (2)“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作者的观点恰恰相反,作者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以上这些话,作者是说对儿童的教育不能只讲真善美,不能把真善美简单化和理想化,以致脱离了社会实际,这样对孩子有害无益。同时,作者呼吁净化社会环境,为下一代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

  (3)“卢梭……主张复古”认为社会应回到原始状态,那是倒退,也是不可能的。作者相信进步,相信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相信真善美终将战胜假恶丑。尽管伴随文明的进步,有些人的心越来越坏,但假恶丑终究是站不住的,而要战胜假恶丑,就要认识假恶丑,世界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

  (4)为什么在“我是相信进步的人”之后又连带一句“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这里作者顺便抨击了自封为英雄、以救世主自居、贪天之功据为己有的狂人。这种人像苍蝇一样可笑,实际上对历史的前进丝毫没有推动作用,却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总体结构、研讨。

  [作者简介]伊索(约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寓言作家。传说原为奴隶,后获得自由。善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的寓言陆续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形式发表,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其中《农夫和蛇》、《狼和小羊》等寓意深刻,常被引用。有各种文字译本,对欧洲文学中的寓言创作,影响很大。

  教师明确:本文是一篇读后感。读后感的一般结构为“导入  ——读后之感——总结”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1、2两段,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第二 部分为第3到第12段。借《伊索寓言》里九个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一纠正浅薄的见解,表达作者独到之见,是全文的主体。第三部分为最末一段,是全文的总结。

  (二)学生朗读1、2自然段,质疑解难。

  教师在学生研讨之后明确:这一部分内容可参见“难点、重点分析”之(一)。

  (三)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质疑解难。

  1.“它至少给予我们三重安慰”应如何理解?

  明确:“三重安慰”都是讽刺。(1)“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实质上就是对于狡猾的智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2)“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实质上是远比古代的人狡猾。(3)我们“进化”了,把人类的早期看做“穷朋友”、“小孩子”,这“进化”,实质上是越来越狡猾。   

  2.“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是不是反语。

  明确:不是反语。是将要对以下九个故事,进行独到、深刻的分析,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新的见解。作用是引起下文。

  (四)引导学生对九个故事进行研读、解决疑点。

  1.学生读蝙蝠的故事,让学生研读后,说一说寓言的原意是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以下八个故事,研读的步骤同此)。

  教师明确:原意是讽刺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附炎趋势,仰人鼻息,毫无原则可言。

  作者议论“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是讽刺故意标新立异、以求虚名的人,他们自吹自擂,总吹嘘自己与众不同,比别人高明。他们以己之长,贬人之短,(这“长”也未必是真有所长)从不虚心学习别人,总以为自己有骄傲的资本,在不同场合使出不同的骄傲资本,自高自大,傲视别人。)

  2.学生读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原意是讽刺只图安逸,只想不劳而获的人。作者议论“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等。”作者指出,大作家死后成为别人赚钱的资本。这些文章的作者们往往在作家生前与作家并无深交,甚至关系不睦。这些人在作家死后写些不负责任的文字,是以“介绍”为名,行“养活”自己之实。五十年代周作人化名周遐寿写了些介绍和回忆鲁迅的文章,当属此类。但应注意的是,一些严肃的、实事求是的评介作家的文章,其作者不应受到指责。

  3.学生读狗和自己的影子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原意是讽刺贪婪和多疑。

  作者议论“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用”。有些人没有自知之明,他们从来不能承认错误、改正错误,他们拒绝批评,老虎屁股摸不得,谁如果批评了他,他会大嚷大闹,反咬别人一口。作者用这则寓言斥责无自知之明,掩饰缺点和错误的劣性。

  4.学生读天文学家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他只望着高处,不管地下”结果“失足掉在井里”,原意是讽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心想往上爬却必然摔跤的人。

  作者议论“下去之后,决不说是不小心掉下去的”,“就是下去之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主要是讽刺一些下台人物,不承认失败,仍在美化自。他门羡慕权势,梦想自己终究还会再爬上去。他们企图东山再起,恢复已失去的天堂。鲁迅先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中提到的那些塌台的政要权贵,当属此类人物。    5.学生读乌鸦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应选”,原意是讽刺伪装者,它惹起众怒,下场可悲。

  作者的议论:“这只乌鸦借来的羽毛全给人家拔去,现了原形,恼羞成怒,提议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毛羽也拔个干净,到那时候,大家光着身子,看真正的孔雀、天鹅等跟乌鸦有何分别。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讽刺一种故意否定大家,借以抬高自己的人,他们的手法是把水搅浑,造成人人都有缺点和错误的局面,大家谁都有缺陷,谁都不行,彼此彼此,这种人从中得到了满足。“这个遮羞的方法”是指借攻击和低毁别人来掩饰自己的无能和丑陋。

  另外,这种人还有一个特点:自己得不到的好处,千方百计让人家也得不到,谁比自己好就打击谁。

  6.学生读牛跟蛙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牛有我这样大吗?”原意是讽刺不自量力、夜郎自大的人。

  作者的议论,“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作者讽刺一种人不承认自己有缺陷,硬把自己的缺点说成是优点,聊以自慰,不思进取。他们把坏反说成是好,便无是非可言了。

  “各得其所,当然会相安无事”是反语。这些人不肯自责,把自己摆在常有理的位置,不肯相让,这类人遇到一起,不肯相让,争执和冲突就会不可避免,当然不会相安无事。

  7.学生读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老婆子贪。已不足,希望她一天下两个蛋”,原意是讽刺贪婪,讽刺急于求成。

  作者议论,“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讽刺有钱人吝啬,一毛不拔,不肯施舍,不肯帮助别人。作者指出,人越富就越贪婪,不要指望阔人能善心来周济穷人。

  8.学生读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原意是讽刺狐狸得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以此自我安慰。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看到别人取得了成绩,心存嫉妒,便说那成就并没什么了不起。

  作者议论,“诉苦经可以免得别人来分甜头”。用意有二:(1)有一种人得到了非分之果,他把这甜头独吞之后,用诉苦来骗人,以保护既得利益。他担心别人来分享甜头,偏把获取说成失落和苦难,仿佛自己一百个不合算,现实生活中这类人所在多有。(2)前提可以假设诉苦者的甜头是应得的,为了避免别人嫉妒,不让别人分走成果,只好诉苦,这诉苦出于无奈,而且言不由衷。这里主要是为了讽刺嫉妒者。

  9.学生读驴子跟狼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狼信以为真,专心寻刺,被驴踢伤逃去”,原意是赞扬驴的机智,讽刺恶狠的愚蠢可笑。

  作者的议论,“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指出有些医生是凶手伪装的,居心叵测。伪善者常是杀戮生灵的屠夫。作者本意是揭露那些披着羊皮的狼,这些伪善者打着治病救人的幌子,行害人杀人之实,他们是统治者的帮凶,但面目早经伪装,一时难以识破,因而人们不可过于天真。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作者并非在抨击所有的医生,但用以指一部分误人的庸医,未尝不可。

  (五)课文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怎样理解?

  1、作者真的认为“《伊索寓言》是不宜作现代儿童读物的”吗?

  2、“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作者的观点恰恰相反,作者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这与卢梭的看法针锋相对,你是如何理解的?

  3、作者说:“我是相信进步的人。”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4、为什么在“我是相信进步的人”之后又连带一句“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六)在研读九个故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把握中心思想。

  教师明确:最后一段有一句话是解读全文的一把钥匙:“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会处处碰壁上当。”

  这就是说,现代社会的人事、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并不像寓言中所讲的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情形要复杂得多,是非颠倒,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情形是常有的。

  这就是说,生活在现代社会,要避免碰壁上当,头脑就不能那么简单幼稚。人事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才有清醒的认识,才能采取适当的对策。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通过《伊索寓言》与现代社会中种种卑劣行径的比较,说明现代有些人远比古代寓言所说的狡猾者狡猾得多,因此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这才不致碰壁上当。

  (七)词语解释。

  1.厌恨:厌恶痛恨。

  2.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3.阅历: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4.信而好古:语出《论语》,意思是相信并喜好古代的典章文化。

  5.思慕:思念,仰慕。

  6.衰朽:衰落、衰老。

  7.历程:经历的过程。

  8.发迹:指人变得有钱有势。

  9.衣锦还故乡:古时指做官以后,穿起锦绣的衣服,回到故乡向亲友夸耀。成语为

  “衣锦还乡”,也说“衣锦荣归”。

  10.高超出世:好极了,好得超过世人的水平。

  11.卖弄风雅:向别人显示、炫耀自己的(其实并不高明的)文学素养。

  12.上流社会:旧时指社会地位高的人们。

  13.屈尊下顾:降低了身份来观察民情。屈尊,降低身份俯就。

  14.狂吠:狗狂叫。

  15.星象:指天空中星体的明暗、位置等现象。古代迷信的人往往借观察星象来推测人

  事的吉凶。

  16.失足:行走时不小心跌倒。

  17.下野:执政的人被迫下台。

  18.坐井观天:比喻眼光狭小,看到的有限。

  19.恼羞成怒:由于羞愧和恼恨而发怒。

  20.娇小:娇嫩,小巧。

  21.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22.相安无事:相处没有矛盾、冲突和争执。

  (八)练习题示例。

  要证明自己的观点,就要讲根据,讲理由。讲理由好像很难,其实并不难,其中包括运用我们熟悉的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的复句或一群句子。仿照下面的句子,表明自己的观点,讲明自己的理由。

  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示例:我认为寓言可以让孩子们读。因为寓言通过短小的故事把人类的智慧和善良教给孩子们,教得具体生动、亲切感人。孩子们读了寓言,会认识到人世间的喜悦与悲伤、成功与失败都像寓言中讲述的那样,蕴含着有益的哲理。他们长大了就会时时处处关心别人、关心集体,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九)布置作业 :

  1、课后练习题。

  2、同步练习讲义。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篇19

  教学目标 

  1、在反复研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主旨

  2、提高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文句的能力 

  3、训练学生逆向思维和多角度思维能力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茹毛饮血、煎炒烹炸,草皮树叶、西装革履 ,掘穴而居、高楼大厦,两腿走路、汽车火车,结绳记事、电计算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防护网防盗门。

  今:人类现代文明的进步,但人类的阴暗面也“进步”了。

  二、作家作品

  1.作家作品

  钱钟书先生是中国数千年文化传统在一个风气开通、历史转型时期的特殊结晶。他一九一○年生于江苏无锡,幼承家学,其尊翁基博先生是颇有成就的国学家。钱钟书天资过人,自幼即以多才蜚声乡里,代父司笔札。青年时代就曾受到前辈学者陈衍、钱穆、张申府、吴宓等的高度称颂,被誉为“人中之龙”(吴宓语)。一九三三年钱钟书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两年后到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xon)学位,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抗日战争期间归国,曾在多所大学任教。一九五三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后相继担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六十年来,钱钟书先生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学术研究和文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钱钟书的一生,是以生命的极限去探索人文写作和人文学术的极致的。他辛勤笔耕不辍,著作等身。解放前出版了集幽默睿智于一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描绘旧中国知识分子百相的长篇小说《围城》,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的《谈艺录》;解放后出版了《宋诗选注》、《管锥编》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待出版者还有《〈宋诗纪事〉补正》,等等。

  钱钟书是本世纪我国最杰出的学者之一。他不仅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及西班牙文、拉丁文,而且对西方的古典的和现代的文学、哲学、心理学以至各种新兴的人文学科,都有很高的造诣和透辟的理解。

  钱钟书先生对我国古代的经、史、子、集都有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他立足于我国的文化传统,努力打通古今中外,使之熔于一炉,并铸广博的知识与精深卓识于一体,使丰富的原创性发现和坚实的学理性论证二者达到完美的统一。他为学不迷信任何偶像和权威,对任何问题都充满着犀利的批判眼光。

  钱钟书先生作为20世纪人文学术的杰出象征,留下了一份丰厚的思想文化资源和一个崇高的学术文化标准,启迪着和激励着新世纪的人文社会科学家,充满求实态度和创造精神地开拓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天地,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作家钱钟书先生于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十九日逝世。

  (节选自1999年12月27日《光明日报》载李铁映著《深切缅怀学术文化大师钱钟书》)

  2.柯灵《促膝闲话钟书君》(节选)  

  钱氏的两大精神支柱是渊博和睿智,二者互相渗透,互为羽翼,浑然一体,如影随形。他博极群书,古今中外,文史哲无所不窥,无所不精,睿智使他进得去,出得来,提得起,放得下,升堂入室 ,揽天下珍奇入我襟抱,神而化之,不蹈故常,绝傍前人,溶铸为卓然一家的“钱学”。渊博使他站得高,望得远,看得透,撒得开,灵心慧眼,明辨深思,热爱人生而超然物外,洞达世情而不染一尘,水晶般的透明与坚实,形成他立身处世的独特风格。这种品质,反映在文字里,就是层出不穷的警句,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天才的警句。渊博与睿智,二者缺一,就不是钱锺书了。

  钱氏健谈,口若悬河,舌粲莲花,隽思妙语,议论风生,令人忘倦。但他更解得“沉默是金”的真谛。《写 在人生边上》《人兽鬼》《围城》,无一不受过“左”派抨击,有的秽词恶语,令稍有洁癖者不愿复述;《宁诗选注》受过声势浩大的“严肃”批判,他一例恝然置之,如菩萨低眉,挤花微笑。

  三、文学常识

  1、《伊索寓言》

  古代希腊寓言的汇编。相传为伊索所作。主要反映了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感情,总结他们的丰富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它的艺术性较高,短小精粹,比喻恰当,形象生动,语言精炼,寓意深刻,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它是欧洲最早的寓言集,在欧洲文学史上奠定了寓言创作的基础。后代作家常引用其中的故事,或为重新创作的题材,或为抨击暴政、敌人的武器。

  2、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集——《伊索寓言》

  乌龟与兔争论谁跑得快。于是他们规定了比赛的日期,约定了地点。那时兔因为自己的天生速度,不注意跑路,却在路旁躺下,就睡着了。乌龟知道自己走得慢,毫不停留地往前跑,就这样,他在睡着的兔的旁边走过,得到了胜利的奖品。

  这则“龟兔赛跑”的故事,在全世界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它成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向幼儿灌输“骄傲而懈怠”不及“愚笨而努力”这一道理的启蒙教材。类似这样的小故事,《伊索寓言》中有三四百则之多。

  伊索是古希腊的一位寓言大师,相传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初叶,原本是个奴隶,由于主人赏识他的才智而获得自由。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并非伊索一人所作,而是古代希腊寓言的汇编,是古希腊人民长期的集体创作。这部作品凝聚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总结了他们的种种生活经验,表达了他们对社会和自然界的看法。

  《伊索寓言》的内容极为丰富,大多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一个简短的动物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例如《农夫和蛇》的故事:农夫在冬天发现一条冻僵了的蛇,他可怜它,拿来放在他的怀里。蛇温暖过来,回复了他的本性,咬他的恩人,把他害死了。他在将死的时候说:“我是该死,可惜那恶人。”这则故事古往今来不知被多少人引用来说明对恶人决不能心慈手软。

  《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他篇幅短小,形式不拘,浅显的小故事中常常闪耀出智慧的光芒,爆发出机智的火花,蕴涵着深刻的寓意。它不仅是向少年儿童灌输善恶美丑观念的启蒙教材,而且因为是一本生活的教科书,因此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欧洲文学史上,它为寓言创作奠定了基础。17世纪法国诗人拉·封丹以及19世纪初俄国的克雷洛夫的语言创作,都深受《伊索寓言》的启发和影响。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甚至政治著作中,也常常引用《伊索寓言》,或作为说理论证时的比喻,或作为抨击与讽刺的武器。此书中的精华部分,至今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我国当代学者钱钟书先生就向人们推荐这部著作,他说:“《伊索寓言》大可看得。它至少给我们三重安慰。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的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了那些幼稚的见解。第三呢,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野兽的,从野兽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

  3、 该不该读寓言童话(孙玉祥)

  曾经听说过这么一件事:当一个亲戚领着她那正读小学的孩子来找一个学者,要他向自己孩子推荐几本书时,这位学者想起自己小时候读得爱不释手,成年后读来也觉得十分亲切的《安徒生童话选》。就在前不久,他听了电台播的《海的女儿》后,还忍不住被打动得热泪盈眶,便很郑重地向这位孩子和他母亲推荐了这本书,因为他觉得这样的书能叫我们领略什么是崇高,什么是人生意义。可家长听了以后却对这书不感兴趣,她的理由是:“我听周围许多家长说,不要让孩子看这种童话寓言。因为这样的东西看多了,会把孩子心眼看傻,以后长大上了社会只会被人欺负。你说,我要是不小心培养出个窝囊废来,他这一辈子不就完了么?” 

  其实,前人就这种教人为善的寓言童话该不该读也有过争论,比如卢梭就在他的著作《爱弥尔》卷二中主张小孩子不该读寓言——不过,他的理由不是怕小孩子太过善良了,而恰恰是怕他们读了寓言“坏心术”:他举了《伊索寓言》中狐狸骗乌鸦嘴里的肉一则为例,说明小孩看了不会同情被骗的乌鸦,反倒会羡慕善骗的狐狸——这不教坏了小孩么?所以要不得。而钱锺书则以为寓言要不得是因为它把淳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愈幼稚了,以为人类当中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这样的小孩长大后容易处处碰壁上当。总之,他们的担心还是怕小孩读了寓言或则不学好而学坏;或则以寓言当生活,以后到社会上吃亏。 

  然而,真的寓言与童话就不能读了么?那些曾打动过我们心灵,给我们带来希望和美好感情的寓言童话就只能给我们的生存带来负面意义,而无法使我们得到幸福么?难道真的除了物质的获取与享受外,我们再没有其他值得追求的价值与境界了么?如果说在感性与理性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美的领域的话,那在社会与自然之间,不也存在一个巨大的精神世界么,而寓言与童话不就是这个世界灿烂夺目的花草么?我们又为什么要剥夺她的存在与必要呢? 

  钱钟书说过:小孩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给他们怎样一个世界怎样一个社会来过活。如果我们只能造一个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的社会的话,那童话寓言当然有害无益;如果我们能造出一个有正义、公理、人道的社会,那谁又能说童话寓言没用呢? 

  4、“世界是寓言 我们就是寓意”1999年9月30日 第18期

  美国诗人华伦说:“世界是寓言,我们就是寓意。”有兴趣你阅读世界上那些精美的寓言,我们确实可以找到许多生活的答案。

  “从前,有一个国王……”故事就开始了,小时候我们刚认识世界也常常从这一句开始。正是大人们给我们讲解的那些寓言,伴我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给了我们一个个充满遐想的小世界。孤独或者可怜的国王,聪明人或者傻瓜,穷人与富人,人和鬼神,机灵狡诈的狐狸,野蛮强暴的狮子,可怕的狼,可怜的羊……,我们从中读到许多有趣的故事,我们也读出了世界的许多许多内容。任何年龄的人都可以读懂它,小孩、成人、老人……任何人对它的阅读都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和乐趣,作家、哲人、普通百姓……

  钱钟书先生说:“伊索寓言,是大可一读的……”在《读〈伊索寓言〉》一文中,他以生花妙笔评点伊索寓言中的几个小故事,这也许是对寓言最有趣、最深刻的评价。不仅是关于动物的伊索寓言如此,还有许多其它的美妙的寓言也是如此,大可一读的。

  在这个脚步匆匆,信息云集的世界里,寓言是一种别致的快餐,它古老又新鲜,你随时翻阅都可以读到一个悠久而完整的世界。那些深刻睿智的人生哲理和启发人的生活真义,使我们在欢笑中获得智慧的情感的愉悦和满足。

  世界是什么?了解它并非不可能,我们永远无法把世界塞进一只概念的口袋里,我们最终面对的只是自己的那一份生活。每一件琐事,每一种境遇,每一条经验和智慧,都隐藏着世界的奥秘,正如每一滴水珠都隐藏着海洋的奥妙一样。如果说世界是个寓言,我们会从自己的那一条寓意中去发现它的本质。至少,智慧与乐趣,在寓言中你随时都可以得到。 

  四、课文分析

  1、整体把握

  本文是一篇读后感。读后感的一般结构为“导入  ——读后之感——总结”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1、2两段,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认为“成人”可读暗含对现代人的嘲讽和不满。

  第二部分为第3到第12段。借《伊索寓言》里九个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一纠正浅薄的见解,表达作者独到之见,是全文的主体。

  第三部分为最末一段,是全文的总结,认为儿童不宜看,暗含对现代人的更加不满。

  2、主要内容分析

  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反对,一类是引申:反对的有“蝙蝠的故事”、“牛眼蛙的故事”、“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驴子和狼的故事”等;引申的有“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狗和它自己影子的故事”、“天文学家的故事”、“乌鸦的故事”、“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等。

  (1)蝙蝠的故事的原意是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以下八个故事,研读的步骤同此)。

  蝙蝠的故事原题目作《蝙蝠和黄鼠狼》,讲的是“我们遇事也不要一成不变,随机应变往往可以躲过大风险”的道理。原意是讽刺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附炎趋势,仰人鼻息,毫无原则可言。

  作者议论“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是讽刺故意标新立异、以求虚名的人,他们自吹自擂,总吹嘘自己与众不同,比别人高明。他们以己之长,贬人之短,(这“长”也未必是真有所长)从不虚心学习别人,总以为自己有骄傲的资本,在不同场合使出不同的骄傲资本,自高自大,傲视别人。

  (2)蚂蚁和促织的故事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原题作《蚂蚁和蝉》,讲的是“凡事都要预先有准备,才能防患于未然”的道理。原意是讽刺只图安逸,只想不劳而获的人。

  这里的蚂蚁是指: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朋好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

  这里的促织是指: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死后成全了别人。(这则寓言中所讲的同学们比较陌生,可以点到即止。)

  作者议论“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等。”作者指出,大作家死后成为别人赚钱的资本。这些文章的作者们往往在作家生前与作家并无深交,甚至关系不睦。这些人在作家死后写些不负责任的文字,是以“介绍”为名,行“养活”自己之实。五十年代周作人化名周遐寿写了些介绍和回忆鲁迅的文章,当属此类。但应注意的是,一些严肃的、实事求是的评介作家的文章,其作者不应受到指责。

  (3) 狗和自己的影子的故事 

  狗和他自己影子的故事,原题作《衔肉的狗》,讲的是“这故事适用于贪心的人”的道理。原意是讽刺贪婪和多疑。

  作者议论“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用”。有些人没有自知之明,他们从来不能承认错误、改正错误,他们拒绝批评,老虎屁股摸不得,谁如果批评了他,他会大嚷大闹,反咬别人一口。作者用这则寓言斥责无自知之明,掩饰缺点和错误的劣性。

  (4) 天文学家的故事 

  天文家的故事原题作《天文学家》,讲的是“这故事适用于这样一种人:他们连人们认为是普通的事情都办不到,却拼命夸夸其谈”。“他只望着高处,不管地下”结果“失足掉在井里”,原意是讽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心想往上爬却必然摔跤的人。

  作者议论“下去之后,决不说是不小心掉下去的”,“就是下去之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主要是讽刺一些下台人物,不承认失败,仍在美化自己。他们羡慕权势,梦想自己终究还会再爬上去。他们企图东山再起,恢复已失去的天堂。 

  (5)读乌鸦的故事

  乌鸦的故事原题作《穴乌和鸟类》,讲的是“借债的人拿着别人的钱,似乎很体面,可是一旦还了债,就原形毕露了”的道理。“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应选”,原意是讽刺伪装者,它惹起众怒,下场可悲。

  作者的议论:“这只乌鸦借来的羽毛全给人家拔去,现了原形,恼羞成怒,提议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毛羽也拔个干净,到那时候,大家光着身子,看真正的孔雀、天鹅等跟乌鸦有何分别。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讽刺一种故意否定大家,借以抬高自己的人,他们的手法是把水搅浑,造成人人都有缺点和错误的局面,大家谁都有缺陷,谁都不行,彼此彼此,这种人从中得到了满足。“这个遮羞的方法”是指借攻击和低毁别人来掩饰自己的无能和丑陋。

  另外,这种人还有一个特点:自己得不到的好处,千方百计让人家也得不到,谁比自己好就打击谁。

  (6)牛跟蛙的故事

  “牛有我这样大吗?”原意是讽刺不自量力、夜郎自大的人。

  作者的议论,“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作者讽刺一种人不承认自己有缺陷,硬把自己的缺点说成是优点,聊以自慰,不思进取。他们把坏反说成是好,便无是非可言了。

  “各得其所,当然会相安无事”是反语。这些人不肯自责,把自己摆在常有理的位置,不肯相让,这类人遇到一起,不肯相让,争执和冲突就会不可避免,当然不会相安无事。

  (7)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原题作《寡妇和母鸡》,讲的是“不少人由于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结果连现有的也丢掉了”的道理。“老婆子贪心不足,希望她一天下两个蛋”,原意是讽刺贪婪,讽刺急于求成。

  作者议论,“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讽刺有钱人吝啬,一毛不拔,不肯施舍,不肯帮助别人。作者指出,人越富就越贪婪,不要指望阔人能善心来周济穷人。

  (8)读狐狸和葡萄的故事

  狸和葡萄的故事原题作《狐狸和葡萄》,讲的是“有些人,能力小,办不成事,就推托时机未成熟”的道理。原意是讽刺狐狸得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以此自我安慰。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看到别人取得了成绩,心存嫉妒,便说那成就并没什么了不起。

  作者议论,“诉苦经可以免得别人来分甜头”。用意有二:(1)有一种人得到了非分之果,他把这甜头独吞之后,用诉苦来骗人,以保护既得利益。他担心别人来分享甜头,偏把获取说成失落和苦难,仿佛自己一百个不合算,现实生活中这类人所在多有。(2)前提可以假设诉苦者的甜头是应得的,为了避免别人嫉妒,不让别人分走成果,只好诉苦,这诉苦出于无奈,而且言不由衷。这里主要是为了讽刺嫉妒者。

  (9)驴子跟狼的故事

  驴子跟狼的故事原题作《驴和狼》,讲的是“有些人去做不该做的事情,自然要倒霉”的道理。 “狼信以为真,专心寻刺,被驴踢伤逃去”,原意是赞扬驴的机智,讽刺恶狠的愚蠢可笑。

  作者的议论,“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指出有些医生是凶手伪装的,居心叵测。伪善者常是杀戮生灵的屠夫。作者本意是揭露那些披着羊皮的狼,这些伪善者打着治病救人的幌子,行害人杀人之实,他们是统治者的帮凶,但面目早经伪装,一时难以识破,因而人们不可过于天真。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作者并非在抨击所有的医生,但用以指一部分误人的庸医,未尝不可。

  3、难点、重点分析

  (-)第一部分(前两个自然段)

  (1)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

  为了纠正《伊索寓言》浅薄的见解,首先要树立一个观点,把人类历史比作人的一生,古代是人类的童年时期,现代是成人时期。这就使人明白了《伊索寓言》那样浅薄、幼稚的原因。又由于成人总是喜欢小孩子,这就使人明白了人们喜欢《伊索寓言》的原因,即:我们反比古人复杂了,思慕古代也许只是喜欢其幼稚,也许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成熟。作者洞烛世相,就从第一部分开始。

  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经验,以此入题,容易理解我们思慕古代,有如大人喜欢小孩子一样。说两类人,目的是说大人与小孩子的关系,第二种人只是一个比较,有比较,就清楚大人对小孩子的喜欢含有卖老(居高临下,摆老资格)的成分。作者对下面九个寓言故事的纠正,在第一部分中立下了基调。

  (2)对“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这句话如何理解?

  这句话是反语,用于讽刺。前一句说“我们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许只是喜欢小孩子,并非为敬老,也许是卖老”。接着就对“卖老”这一点申述理由,正因为相信现代的一切都比古代进步,所以会“卖老”。这个话不无讽刺意味。现代与古代相比,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当然是大大进步了,但是现代社会的阴暗面也远比古代丑恶复杂。在这一方面,要说“进步”,只是越来越狡猾。把狡猾也看作进步,以至“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显然缺乏自知之明。

  (二)第3自然段,质疑解难。

  (1)“它至少给予我们三重安慰”应如何理解?

  “三重安慰”都是讽刺。“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实质上就是对于狡猾的智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实质上是远比古代的人狡猾。我们“进化”了,把人类的早期看做“穷朋友”、“小孩子”,这“进化”,实质上是越来越狡猾。 

  (2)“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是不是反语?

  不是反语。是将要对以下九个故事,进行独到、深刻的分析,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新的见解。作用是引起下文。

  (三)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怎样理解?

  (1)作者真的认为“《伊索寓言》是不宜作现代儿童读物的”吗?并非如此。

  卢梭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他认为小孩子不辨是非,有可能学坏。这里卢梭是指出了读寓言可能发生的负面作用。而本文作者认为,“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也就是说,如果社会具备高度的精神文明,孩子们读寓言,会有益于身心发展。

  至于作者提到卢梭说小孩子不同情被骗的乌鸦,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证明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这并非作者同意此说法,而正是借此指出了伤害小孩子心灵的社会风气、社会原因。

  (2)“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作者的观点恰恰相反,作者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以上这些话,作者是说对儿童的教育不能只讲真善美,不能把真善美简单化和理想化,以致脱离了社会实际,这样对孩子有害无益。同时,作者呼吁净化社会环境,为下一代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

  (3)“卢梭……主张复古”认为社会应回到原始状态,那是倒退,也是不可能的。作者相信进步,相信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相信真善美终将战胜假恶丑。尽管伴随文明的进步,有些人的心越来越坏,但假恶丑终究是站不住的,而要战胜假恶丑,就要认识假恶丑,世界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

  (4)为什么在“我是相信进步的人”之后又连带一句“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这里作者顺便抨击了自封为英雄、以救世主自居、贪天之功据为己有的狂人。这种人像苍蝇一样可笑,实际上对历史的前进丝毫没有推动作用,却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

  4、本文中心思想

  最后一段有一句话是解读全文的一把钥匙。这就是说,现代社会的人事、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并不像寓言中所讲的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情形要复杂得多,是非颠倒,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情形是常有的。

  这就是说,生活在现代社会,要避免碰壁上当,头脑就不能那么简单幼稚。人事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才有清醒的认识,才能采取适当的对策。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通过《伊索寓言》与现代社会中种种卑劣行径的比较,说明现代有些人远比古代寓言所说的狡猾者狡猾得多,因此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这才不致碰壁上当。

  是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小孩子有这样的心术,正是社会风气残害了他们的心灵。现代的社会中,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并不象寓言理解的那样公平清楚。是非颠倒,善之善报的情形是常有的,人类文明的进步,在恶的一面;随经验的积累,人便越来越狡猾了。因此对儿童的教育也不能只讲真善美,不能把真善美简单化、理想化,以致脱离社会实际,这样对孩子没有任何好处。同时作者呼吁净化社会环境,为下一代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

  这一愿望的表达,是通过作者对这九个寓言故事作的眉批式的“翻案”而展示的。

  5、晦涩语句分析

  ⑴人“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这句话讽刺什么?

  讽刺那些总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的人。他们总不肯虚心向别人学习,总以为自己有骄傲的资本。在不同的场合,他们使出不同的骄傲资本,傲视别人,自高自大。

  ⑵“有些东西最好不要对镜自照”,这一句斥责什么?

  斥责他们毫无自知之明,听不得批评,不能知错改错,这号人老虎屁股摸不得,你批评他一下,他反而胡闹,反咬你一口。

  ⑶“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说的是什么意思?

  “下去”,指的是下野或者下台,“上”“下”指的是地位的上下,官职的高低。可见“眼睛还是向上看的”,就是不甘心下野或者下台,还是一心向上爬。

  [1] [2] 下一页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篇20

  教学设计示例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

  l.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

  赫 宙 庇 喇 囱 妒忌 矗 擂

  2.掌握多音字的读音。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派头 凡人 较量 自吹自擂 不可一世 乏味

  4.了解寓言、伊索和《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点

  借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点

  理解三则寓言所揭示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美好品德。

  (四)美育渗透点

  本文寓深刻的哲理于生动的故事中,全文玲珑剔透,错落有致,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精巧的构思美。

  二.学法引导

  1.这是学生上初中以来第一次学习寓言,可以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先简单介绍一下有关寓言的知识。学生在大体了解寓言的基础上,继续阅读课文,体会本文是如何体现寓言的特点。

  2.引导学生揣摩想像的合理和巧妙,用精读法理解文章的内容,体味每则寓言所寄寓的道现,体会想像和联想的作用。

  3.结合课后练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给两则寓言构拟一个合理的结局。

  1.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教师结合课前提示进行介绍。

  2.重点学习前两则寓言,体会其写作特点,理解作品所揭示的深刻哲理,用教师分析讲解,师生讨论的办法解决。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录音磁带及录音机。

  2.投影仪及文学常识和相关练习制成的胶片。

  3.学生根据本文内容制作漫画。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朗读寓言。

  2.复述故事。

  3.结合教师的讲解进行讨论。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导语 

  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寓言。其实同学们对寓言并不陌生,大家从幼儿园到小学,家长、老师经常用寓言故事对我们进行教育。同学们能举几个你听过或读过的寓言吗?(中国的寓言大多凝成四言成语:同学们熟悉的如《拔苗助长》《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外国寓言如《狼和小羊》《乌龟和兔子》《农夫和蛇》等。)同学们能否说一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学生能回答出篇幅短小,故事中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对人有教育作用等,教师应加以肯定。)教师补充,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常用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

  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是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的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相传伊索原来是奴隶,后来获得自由,他善于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于遭到杀害。《伊索寓言》是后人托伊索之名收集整理的希腊寓言故事。本单元第三则寓言的作者严文井是我国现代作家,儿童文学家。

  (-)明确目标

  目标(略)

  重点

  1.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知识。

  2.重点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体会特点,理解寓意。

  (二)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要求①读懂故事,并能复述。

  ②查字典、词典解决字词。

  ③体会寓意。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这则寓言内容上可以分为故事和寓意两部分,下面请三位同学上讲台,不看书把故事 复述一下。三个同学中一个复述讲述的部分,其他两人分别复述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语言。要求复述人物语言的同学要做到表情语气准确。

  全班同学对他们的复述进行评价。

  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

  赫耳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不一样。第一次问,神态平静,问话简洁,语气也平直;第二问是在得知最高神、自己的父亲宙斯的雕像竟然不值一个银元后“笑”

  着问,复述时要抓住“笑”的表情,问话的语气稍重一些。当听说赫拉的雕像“要贵些”

  时,大大出乎意料,第三问复述时要稍加思索,语气中带着急切,语调要更重一些。)

  三次问话,只写了一次问话时的神态:“笑”,只写了一次心理活动,你能由此分析一下三问三答中赫耳墨斯的心理变化吗?

  讨论、明确,开始赫耳墨斯内心深处是坚信自己在人间是受尊重的,只是不知道受尊重的程度,所以打算去考察一下,他来到雕像者的店里,先看见宙斯的像,于是随意问一句,不假思索,心请是平静,得知宙斯的像出乎意料的便宜,心想:“赫拉的一定会更便宜’,于是有些幸灾乐祸,暗自得意,这从他的表情可以看出。而赫拉的雕像“还要贵一些”,又出乎他的意料。这次他变得小心了,先思量了一下自己的身份、地位,并用自己的小人之心去揣度商人的心理,然后才问,而雕像者的回答,令他如当头一盆冷水。三问三答,赫耳墨斯的心理有起有伏、一波三折、耐人寻味。

  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赫耳墨斯受到了教训,但愿他以后再也不敢自以为了不起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可以明白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请同学读一下第二段,再用自己的话把寓意表述明白。

  爱慕虚荣的人一文不值。

  (四)总结、扩展

  本文短小精悍,构思精巧,三问三答,变化起伏跌宕有致,耐人寻味,故事告诉我们爱慕虚荣、自以为了不起的人最没有价值,那么究竟怎样做才能受人尊重呢?(谦虚,有真才实学)。

  (五)板书设计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篇21

  一、复习提问

  师问:作者认为小孩子应不应该读寓言?理由是什么?你可以借鉴原文,但最好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

  生答:不应该。现代人远比古代寓言所说的狡猾者更狡猾、更恶劣,现代社会不会像寓言中兽界那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读寓言会使小孩头脑简单,对付不了各种社会丑行,他希望人的头脑再复杂些,这样才会对社会有清醒的认识,才不会碰壁上当,才会有恰当的对策。今天,我们一起来研读钱先生纠正了寓言中哪些浅薄的见解。

  二、研讨新课

  (一)先作示范

  师问:这九则寓言中你们最喜欢哪一则?

  生答:“乌鸦的故事”。

  请一位同学讲述此故事。

  师问:为什么鸟类大怒?

  生答:乌鸦作假成真。

  师问:乌鸦作假没成真前,有没有人揭露它?成真后才揭发它,这反映了一种什么心理?讽刺了哪一类人?

  生答:没有人。反映了人类对于作假没成功的人不去批判他的弄虚作假,而一旦此人作假成功就大加批判,一种忌妒别人成功的心理。讽刺了具有此种心理的人。

  师问:为什么乌鸦愤怒了?它的作法如何?

  生答:它被揭露了,恼羞成怒。它要把所有鸟类的毛都拔光,看有什么区别。

  师问:大家想,当孔雀开屏的羽毛、天鹅洁白的翎羽荡然无存的时候,与平常所见的白条鸡有什么区别?在我们忍俊不禁的同时,钱先生告诉我们“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请思考:这个遮羞的方法是什么?

  生答:我不好谁也别想好,一种丑恶的心态。这种人是品质低下、嫉贤妒能、报复社会、贬损一切的人。

  师问:这种人是品质低下,嫉贤妒能,报复社会、贬损一切的人。这种现象在我们身边也存在吗?请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生举德国校园暴力(一学生被开除,杀死十几位老师)。

  一生谈二人平等:譬如有两个人,一个身体健康而另一个双腿残疾。让他俩平等有两个方法:一是治好残疾人的腿,这个方法不仅费时而且费力。那么干脆采取第二个方法,直接打残健康人的腿。又方便又直接地拉平了两个的位置,平等的两个人没有嫉妒,没有怨恨,多好的方法啊!只不过由这些“平等”的生命组成的世界就缺少了进步的动力。我们拒绝这样的平等,我们拒绝这自私的劣根性。

  师总结:更深刻的说,这是一种国民的劣根性,谁比我强我就踩谁,民族停滞不前,皆由此所致。

  (二)分则讨论(前四则)

  师说:请同学们任选一则寓言,快速阅读,抓住段落中关键语句,回答大屏幕上的问题。

  问题:1、钱先生对蝙蝠的故事进行了引申,讽刺了当时社会的哪一类人?

  (在不同场合卖弄资本,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人。)

  2、“蚂蚁和促织”的故事中,钱先生认为“蚂蚁”指哪一类人?“促织”指哪一类人?我们所了解的有没有“促织”这样的人?

  (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朋好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生前养活不了自己的大作家,死后成全了别人。鲁迅、梵高、曹雪芹)

  3、“狗和它自己影子”的故事中,钱先生给哪类人画了像?你是怎样分析得出结论的?结合现实谈谈你的感想。

  (不学无术、狂妄自大、不纳诤言、闻过则咬的人。)

  一学生谈感想: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向武人卖弄风雅,向文人装作英雄”所谓强者不正说明了他的虚弱,他的不自信吗?空把自己的影子,当作攻击狂吠的对象,不正由于狗的毫无自知之明吗?曾几何时,一部《还珠格格》使赵微大红大紫,而一带有国耻标志的演唱包装则又使她星光黯淡。鲁迅曾指出:社会上崇敬名人,也就常有名人被崇奉的诱惑,如果自己脑袋发晕,忘记了自己半斤八两,就容易引起公愤,罩在头上的光环被众人打消殆尽。

  一学生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听了批评,就应该虚心自省,切不可学狗的样子闻过则闹,闻过则咬。1997年9月12日,某中学一名女教师被子人打死在公共浴室里,惨象触目惊心,而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凶手竟是她12岁的学生。她打死老师的原因只不过因为上课时被老师批评。

  师总结:胸怀是心灵素养的闪光,是人格美的极致,希望每位学生都保持接受诤言的风度,改错去非,重塑自我,使美在身上永驻。

  4、“下去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这句话什么意思?这类人存有什么心理?

  (下野后,还想东山再起。一心向上爬以谋取高位)

  一生说:官场上一些人对权势的过分追求,这些人处欲熏心,官迷心窍,“四人帮”中的王洪文,原是保卫科的小科长,“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扛”到最后成为千古罪人,遗臭万年。

  师总结:一个男人,失恋后,一面发誓再也不谈恋爱了,一面却瞪大眼睛搜索下一个目标。一个政客,失势后,一面发誓再也不步入政坛,一面却联合旧党,以待东山再起。

  (三)品评余下四则寓言(事先由四位同学准备当小老师,按照前几则寓言的研读方法提出自己的问题)

  牛跟蛙的故事

  生问:寓言的本意是什么?

  生答:不自量力。

  生问:钱钟书指哪种人?

  生答:把缺点说成长处,无是非,自我满足,自我欣赏,与世无争的人。

  生问:这是在给哪一种人曝光?

  生答:自以为是、不思进取、制造平庸的人。

  生问:谁能就社会上这种人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生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谁想高人一头,必然要成为从矢之的。因为在这种生活空间中人们的价值取向倾斜了,甚至倒置了。人们都陷入自我吹捧,相互陶醉,自我满足,相互装蛋的迷雾中浑浑噩噩地活着,哪还有什么“秀木”“高人”,哪还有什么进取突破。生于平庸,死于平庸,是人生的最大悲剧。

  师总结:鲁迅有言: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处,美如乳酪。正是对这种人最深刻的描绘。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学生谈感想)

  (有钱人往往一毛不拔,嗜财如命,极端吝啬的人)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

  本意是什么?文意是什么?你知道现实生活中有类似的例子吗?

  (自欺。欺人,狡猾至极。如是应得的要避免别人的嫉妒,如是非份的要打消别人的想法------分甜头)

  狼和驴子的故事

  本意是什么?文意是什么?你知道现实生活中有类似的例子吗?

  (狼愚蠢。以伪善的面目干坏事。狼可怕,披着医服的狼更可怕。毒蛇可怕,可美女蛇更可怕。)

  一生举例:胡曼丽“中国妈妈”

  一生举例:儿童营养品,致使40个孩子丧生,披着名牌的外衣。

  师总结:钱钟书用睿智的语言暴露了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了解钱钟书的独到见解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一生说:面对要拔掉所有鸟类羽毛的乌鸦这样的邪恶势力,我们不仅要识破,还要抗争,制止他们的倒行逆施。

  一生说:最大的无知是不耻于无知,最大的失败是甘心于失败,最大的缺点是不正视缺点,我们要真诚地接受老师恨铁不成钢的批评。

  师小结:山中有兽,林中有狼,海中有鲨鱼,草中有毒蛇。在绚丽多彩的世界里,也有阳光下的罪恶,这就要求我们挡住致命的诱惑,洞烛世相,才不至于吃亏上当。如何看清事物的本质,有一种方法就是运用逆向思维和多角度思维品质来认识事物。下面,我们来做练习提高思维品质。

  师板书:洞烛世相  识破假恶丑     思维训练  表述新异美

  三、拓展练习:

  在“小草、月亮、春蚕、圆规、石头”中任选其一,多角度阐述。

  备用答案:

  春蚕:1、吐尽了丝才悄然离去,但它的业绩却久远留存,从一代贤相诸葛亮到万流景仰的周总理,都用自己生命的全部诠释了鞠躬尽瘁的春蚕。

  2、把“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自然会让人们的缺陷得以补偿,但人们也如春蚕一样,作茧自缚,使大家在欺人互欺的茧网中坐以待毙。

  圆规:1、一举一动都符合标准,因为它始终如一围绕一个坚定不移的目标,按规矩铸就方圆,有恒心才能圆梦。

  2、不管脚步跨得多大,到头来还是回到起点,它的成绩始终是零。不敢越雷池一步,循规蹈矩的人只能在原地踏步。

  月亮:1、千古明月引发了多少幽幽情思,创造了多少美丽的传说,更为美丽的是她历尽千山万水,阅尽世事沧桑,给混沌漆黑的世界带来澄彻如洗的光明。

  2、千古明月曾撩逗得东坡把酒问天,曾吸引多少鸦士文人文思泉涌,吟诗作赋,然而她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呢?不过是借助太阳的光辉来炫耀自己罢了。

  石头:1、一生赤裸,品质坚硬,体内潜流着日月轮回的潮声,周声闪烁着若智若愚的气质,千年不语,万载沉思,不仅是一种豁达,更是一种坚韧。

  2、缄默不语,冥顽不灵,永远封闭自我的石头也就永远走不出荒凉与寂寞的山野,用语言和声音铸造心灵之桥,生命就会显示出博大而美好。

  小草:1、孱弱、柔嫩的小草,从不屈服命运的捉弄,即使被石块压住,也会从缝隙中旁逸而出,探出头来冲着蓝天微笑,即使枝叶被大火燃尽,根茎依然萌动着生命的信念,依然在春的感召下,轰然破土,诠注着生命轮回的再次生动。

  2、大风乍起,云飞扬,娇美的花儿缤纷落地,孤傲的大树被拦腰折断,然而草儿们一丛丛,一片片,用同一种力量向同一个方向写意着波浪滚滚的优美动姿,唱响着生死与共的美丽,草儿不愧为集体英雄主义的精灵,不愧为团队精神的典范。

  3、风使淫威,小草匍匐在地,马踏四足,小草折腰断臂(恬退隐忍)逆来顺受的草民任人蹂躏,这种意识与当前张扬个性时代大潮格格不入。

  四、师总结

  牛顿以神一般的思维最先说明了慧星的轨迹和大海的潮汐,余秋雨以全新的感悟,把睿智的鲜花撒遍了文化苦旅,让我们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迎面扑来纷繁复杂的社会高新科技,大跨步地提高我们的思辨能力。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篇22

  重点:体会寓言寓意,学会创作寓言。

  难点:寓言与童话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2.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注意引导学生留意宙斯和赫拉的身份)

  3.结果令赫耳墨斯满意吗?他值得同情吗?

  4.分析人物性格,点明寓意。

  5.小结写作特点。

  6.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寓言故事,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讲“夜郎自大”“井底之蛙”等有同样寓意的故事,开展交流活动。

  (二)《蚊子和狮子》

  1.蚊子为什么能打败狮子?

  2.蚊子为什么会败给蜘蛛?

  3.点明寓意。

  4.小结写作特点。

  5.请学生说出知道哪些点明同样寓意的故事。(《龟兔赛跑》)

  6.请给课文加上一个不同的结局。

  板书设计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伊索寓言》

  想

  身价(自命不凡,妄自尊大,爱慕虚荣)

  问

  说明了自命不凡,爱慕虚荣的人,结果往往只会适得其反,遭到别人的轻视。

  情节一波三折。

  《蚊子和狮子》————《伊索寓言》

  胜               败

  狮子———蚊子———蜘蛛

  扬长避短    得意忘形

  ———骄兵必败

  ———构思精巧,拟人神似,描写生动。

  教案点评:

  寓言故事本身简单明了,因此不过多地揣摩字句,而要在整体感知的环节上多下功夫。

  探究活动

  1.可把《蚊子和狮子》编排成课本剧,或者作为极好的朗诵素材,对学生进行朗诵指导,分角色朗读等,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2.学生搜集伊索寓言的相关资料,以及搜集优秀的寓言故事,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开一个寓言故事交流会。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