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 三首》教学设计

《 三首》教学设计

困爱之城 点赞 分享
《 三首》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 三首》教学设计(通用9篇)

《 三首》教学设计 篇1

  《诗经》三首

  [教学目标 ]

  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及学习《无衣》《静女》,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 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3、 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4、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 把握《无衣》《静女》中的重要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 ]

  1、 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2、 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 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 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明确。

  3、 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

  1、 了解《诗经》的相关内容。

  2、 诵读课文,粗通大意,概括三首诗的内容提要。

  [教学教程]

  一、解题

  先请学生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谈谈对《诗经》的了解,然后教师补充总结。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又可分为卫、郑、秦、陈、桧、齐、曹、邶、唐、周南、召南等15国风,共160篇,是各诸侯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雅”是西周王朝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包括“大雅”、“小雅”,“大雅”用诸侯朝会,31篇,“小雅”用于贵族宴享,74篇。“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又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二、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1、 放录音

  第一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2、 指名学生朗读

  3、 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

  如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4、 可再指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

  5、 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如  岂日/无衣? 反问语气,升调。

  与子/同袍。 肯定语气,降调。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表现军情紧急,快连)  (感叹,降调)

  三、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

  1、 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诗歌内容,注意一些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

  《氓》将(qiang    ):愿,请。     咎(jiu   ):灾祸。

  贿(hui    ):财物。             极度:标准。

  德:心意、情意。              耽:沉溺。

  言:1言既遂矣   助词,无实义

  2静言思之   音节助词,无实义

  “于”通“吁”,于嗟,叹息。  “泮”通“畔”,边岸。

  “说”通“脱”,解脱。

  《无衣》衣:上衣。  袍:长袍,相当现在的斗蓬或披风。

  裳:下衣。

  《静女》   俟:(si )等待。    娈(luan   ):美好。

  有: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说”通“悦”。 

  怿(yi  ):喜爱。    “归”通“馈”,赠送。

  荑(ti  ):茅草芽。   洵(xun  ):诚然,实在。

  2、概括三首诗的内容大意。

  学生分四人一组讨论后,明确:

  《氓》是一首叙事诗,经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女主人公与“氓”从初恋,结婚到被遗弃的痛苦经历。表达了她怨恨的感情和决绝的态度,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女性形象。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是一首爱国歌曲。表现了士兵们同甘共苦,互相关心,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战斗意志和乐观精神。

  《静女》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的一次令人心跳的约会,表现了男青年对女友的一往情深。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诗经》中的三篇“风”,掌握了四言诗的诵读节

  奏,粗通了课文的内容,那么课文的具体内容该怎样理解呢?我们下节课共同探讨。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点]

  1、《氓》的情节。

  2、《氓》的艺术表达手法。

  3、《氓》的女主人公形象。

  4、《氓》中运用的对比方法。

  [教学步骤 ]

  一、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二、指名学生概括课文的内容提要。

  三、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梳理课文的行文思路。

  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后,明确:《氓》全文共六章,是按“恋爱——婚变——决绝”这样的思路叙述的。

  板书:恋爱(一、二章)

  婚变(三、四、五章)

  决绝(六章)

  2、作者运用第一人称顺着婚恋三部曲的顺序来写,采用的是什么样的写作方

  法?

  明确:回忆和对比。

  四、重、难点解决过程

  1、 学习“恋爱”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

  (2)教师提问: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炼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    定情相送   约期相别

  (3)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则温柔、体贴。

  “乘彼  垣”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4)提问:“尔卜尔筮”等四句表明恋爱终于有了结果。这是一段怎样的姻缘?

  明确: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

  (5)让学生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从女主人公的这段回忆来看,她的婚姻是否像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

  明确:•(板书)感情基调:热情、幸福

  •不是。从她的回忆看,二人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6)要求学生朗读一、二节。

  2、 学习婚变这一部分。

  (1)小组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手法?

  明确:议论、抒情。

  (3)提问:第三章和第四章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这属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比兴的艺术手法。

  (4)提问:比兴的艺术手法我们在初中就学过,请同学们回忆一直,举一两例并说说比兴手法的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第四章紧承上节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开头就是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下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却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6)提问:第三章在行文上有什么什么作用?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7)提问:结合文章的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认识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明确:(板书)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8)齐读这一部分。

  3、 研习“决绝”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

  (2)提问:女主人公通过上文的回忆、自省,在这一章她做出了选择,什么样的选择?

  明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3)这反映出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板书)清醒、刚烈。

  (4)提问:同学们可议一议,想一想,这一章用的是什么样的写法明确:对比 (板书)

  (5)提问:把什么同什么作了对比?

  明确: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

  (6)关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在文中的其他章节还有多处,请同学们找一找,试举几例。

  明确:•氓婚前与婚后的态度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与氓对婚姻的态度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性格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思想感情形成对比。

  (7)齐读第六章。

  4、提问:从文中,我们可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特点?

  明确:(板书)勤劳、温柔、坚强。

  5、提问:女主人公在回忆往事和做出清醒的决择时,并没有做任何的修饰和渲染,那么,是如何表达的呢?

  明确:直接陈述。

  教师补充:也就是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关于“赋”的手法的运用,我们在初中就学过。如《木兰诗》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6、提问: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恩爱,无情的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人。

  六、小结:

  全诗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第三章为全诗的转折,诗中肯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及对比的手法,将抒情、叙事、议论熔一炉而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韵律和谐,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作法则应遭到我们的唾弃。

  七、作业 

  1、 课后练习一、二。

  2、 背诵《无衣》《静女》。

  《<诗经>三首》教学设计2

《 三首》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生字教学,预习古诗,学习《墨梅》,悟出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这课书要学习三首古诗.)读后你想到了什么 (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 是谁写的 诗的内容是什么 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

  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 千锤万凿 焚烧 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墨梅》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 (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 还想知道什么 (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 墨梅有什么特点 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 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C.理解诗句的意思.(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D.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 (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 (淡墨痕)应该怎样读出来呢 (自由读,指名读,评读)读至此,产生疑问--难道梅只有这样一个特点吗 

  E.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C.诗句的意思.(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

  D.进一步理解.

  墨梅还有什么特点 (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 (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3,朗读全诗.

  4,总结全诗: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 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想象诗人在这样的美景里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 

  5,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6,总结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请大家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墨梅》这首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五,作业:

  1,背诵《墨梅》.

  2,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后两首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内容:

  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后两首古诗.

  教学目标: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指名背诵《墨梅》.

  2,汇报自学预习的情况.

  (1)强化学习古诗的方法.

  (2)询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学习《竹石》

  1,了解诗人,理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省)人.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是"扬州八怪"之一.

  (2)理解诗题.(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的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首诗是题写在他画的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2,抓字眼,明诗意.

  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破岩:山岩的裂缝处.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岩之中.

  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坚劲:坚韧不拔.任尔:随你.人,任平.尔,你.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的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松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3,想意境,悟诗情.

  (1)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欢哪种植物 你喜欢竹子吗 为什么 说说你的理由.

  (2)诗人喜欢竹子吗 为什么 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作者非常喜欢竹子.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劲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寓意十分深刻.这首诗借物喻人.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3)以诗人的身份,怀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

  三,学习《石灰吟》.

  1,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做.

  2,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2)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3)想意境,悟诗情.

  A.诗人写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点呢 (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B.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C.诗人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深情厚谊呢 (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D.朗读全诗.

  四,总结复习.

  1,分组朗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用什么样的感情读 (语调停顿,语速都应该以据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而定.)

  (2)练习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评读.)

  2,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这两首古诗的写作特色.(这两首诗的特点是语言质朴,明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和雕琢的痕迹,但表现力极强,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诗意极浓.这样的诗是达到了很高境界的诗.)

  五,作业.

  1,朗读背诵古诗.

  2,运用归纳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选择一首古诗,试着自学.

《 三首》教学设计 篇3

  《忆江南》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  

  2.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4.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2.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释题入情。

  1.导入: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江南处处是小桥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自古以来有许多文人墨客曾写下赞江南的诗词,谁愿意把你积累的诗词读一读或背一背呢?(指3至5名学生)教师对学生背诵情况做总结。

  2.揭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春”有关的文章——《忆江南》。

  (1)简介诗人“白居易”。

  (2)了解“江南”:江南就是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包括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当然,我们台州也属于江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回味一下咱们江南的迷人风光吧!

  (3)播放江南春景图,用词赞江南。

  师:是啊,江南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这里小桥流水,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古典园林,如诗如画;啼莺流转、柳绿花红,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水乡──(江南)。

  3.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课前查阅的资料):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了一组绝唱——《忆江南》。

  4.播放古筝曲,教师范读。

  5.介绍“词”与“词牌名”。

  二、探究诗意,以知促情。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顺、流畅。

  2.指正读音(注意“谙”这个生字,读准字音,区别与“音”的发音)

  3.齐读。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思念)

  (一)忆景。

  1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1)“日出江花红胜火”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红艳、激烈、热情)[娇艳欲滴、热情似火、争奇斗艳的江花]

  (2)“春来江水绿如蓝”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朴素、典雅、温婉、平静)[水平如镜、波光鳞鳞、微波荡漾、水波涟涟的江水]

  (3)红与绿的映衬之美

  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江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绿者更绿。

  (4)“风景旧曾谙”

  理解“谙”与“曾”的含义。

  2.想象说话:曾经,你在这迷人的江畔做过什么?

  3.于是,诗人忍不住赞美:江南——好。

  引读: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江南好——日出江花红胜火;

  江南好——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好——能不忆江南?

  (二)忆人。

  1.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

  2.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出示资料: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谢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不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忆的还是什么?(江南的人)

  带着江南人民对诗人的爱戴,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思念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眷恋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读——能不忆江南?

  (三)浓浓的江南情。

  一个忆字勾起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思念,于是他又写其二和其三,我们一起来赏读一下。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1.自由读。

  2.说说从这两首词中读到了什么?

  师:江南景色秀丽迷人,江南人民情深意重,这叫诗人又怎能忘记?(读词)

  师:曾经多少次,诗人朝着江南翘首以望;曾经多少回,诗人在梦中喃喃以念:江南啊江南,我何日才能重游?(读词)

  四、回归生活,珍惜现在。

  师:回首江南,思念江南,他悲伤,他感怀,他深情,然而,他又十分甜蜜,因为他庆幸——

  1.补充句子:诗人庆幸。(庆幸曾经去过江南,为江南的百姓做过许多好事,珍惜了在江南的每一分每一秒。)

  2.总结: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只要拥有时懂得珍惜,那么,离别也是欢喜的挥手,回忆更是美丽的幸福。同学们,让我们珍惜与同学的相识、珍惜与朋友的相知、珍惜与亲人的相聚,珍惜眼前人,珍惜眼前事,让痛苦与后悔远离过去,让幸福与甜蜜永随回忆。

  五、欣赏歌曲 拓展延情。

  “古人唱歌兼唱情!”诗歌,需要有音乐性和图画性。但它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却不独在于声韵悠扬,更在于以声传情;不独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同学们请听:

  播放《忆江南》歌曲。(学生自由发挥,尽情抒情,展示自身独特的体会,和诗的情感产生共鸣,师生沉浸在忆江南的美好境界之中。)

  板书设计:

  忆江南

  词牌名

  人  

  情    珍惜

  景

《 三首》教学设计 篇4

  5  古诗词三首

  教材简析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牧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第二课时(《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第三课时(《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重点难点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的“乐”要读成“lue”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读,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

  4.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解意

  1.自由读文,自主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老师引导学生解释重点词语: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

  翁媪:老翁、老妇人。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4.再读全文,学生质难问疑

  (营造民主课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争议之处,还可以展开讨论)

  (四)精读、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学生配乐自由读,边读边悟。

  4.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宁、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

  (五)熟读,成诵

  1.小组内互读,把所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3.熟读成诵。

《 三首》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1、内容说明

  本课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后两句写人。《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全诗情景交融,生动地表现了描写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2、内容解析

  本组教材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选了四篇课文。本课是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3篇精读课文。生动地再现了一幅幅乡村风光、田园意趣的图画。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学习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句,感受田园风光的诗情画意,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积累优美经典的诗文。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古诗的学习方法。本学期第一课也初步认识了“词”,对“词”有了初步的理解。三首古诗词都是描写田园风光,内容浅显,生字不多,学生能够借助注释自读自悟,初步理解诗词的意思。但是,城市的学生对田园风光不了解,对体会诗词描写的意境难有深刻体会,需要老师通过画面、教学语言等媒体激发学生想象感悟。

  本课教学设计特色说明:

  1、  主题凝聚、资源整合,实现古诗教学模式的突破。

  本课教学设计,一去传统的“逐首教学”(即一首一首的教学)和“逐环教学”(即解题开始、正音跟上、

  疏通为主、背诵断后)模式,大胆采用“合——分——合”的教学思路,以诗人感受“田园风光、乡村生活”为主题,将三维目标、两首古诗有机地整合为一体。

  2、凭借想象,感悟“诗像”,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

  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导学生读出诗句体现的情感,描绘的画面,是教学的难点。第一首诗重在借景抒情。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凭借画面、音乐,调动生活经验展开细致地想象,通过反复诵读,走进诗境。第二首诗着重描写人物活动,表现农家热烈的劳动场面。教师则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活动展开想象。这样,诗句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生活场景,诗境诗情可触可感,对古诗的感悟落到了实处。

  教学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箬笠”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诗。

  3. 借助教材注释和插图,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 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借助教材注释和插图,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理解诗词的内容。

  教学难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课前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认识诗人。

  1、回顾学习过的描写田园的诗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板书诗题,初步理解诗题,认识诗人。

  (设计意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部分,教师通过展现丰富优美的田园画面,加上声情并茂的语言、流淌着的音乐……围绕诗歌的主题“田园风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同时回顾了学生学习过的田园诗篇,调动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通读古诗,把握诗意

  1、自读两首诗,把字音读正确,遇到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它,然后把诗读通顺。

  (1)指名朗读古诗,正音。着重指导读准“蚕桑”、“昼”的字音。

  (2)齐读全诗。

  2、借助注释和插图说说两首诗意思,读出诗的节奏。

  (1)指名说《乡村四月》的意思,各种形式练读,读出诗的节奏。

  (2)指名说《四时田园杂兴》的意思,各种形式练读,读出诗的节奏。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设计着力体现的亮点之一。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过程,引导学生经历了自读古诗,达到字正文顺;运用学法理解诗意,达到节奏分明,为突破教学难点,想象诗情画意,做好铺垫。同时,把两首古诗整合通读,符合学生的学习基础,提高教学有效性。)

  三、想象画面,品悟诗情

  (一)品读《乡村四月》

  1、出示图。听教师配乐范读《乡村四月》,激发学生想象。

  2、指名汇报。其他学生补充。

  根据学生汇报出示第一二行诗或者第三四行诗。

  (1)      重点指导想象第一二行。

  重点引导想象“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雨如烟”的景象。

  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指导朗读和板书:山原绿满川白子规声雨如烟

  小结:刚才我们抓住景物的颜色、形态、动作展开想象,就能走进诗里描绘的画面。你能连起来把你想象到的画面说说吗?小组练说。指名说。评价。再练说。

  (2)体会诗人感情。美读第一句。

  (3)出示第三四行:齐读。

  3、创设情境,深化感悟,练习美读并背诵。

  过渡:刚才我们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四时田园杂兴》,边读边想象,从这首诗你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二)品读《四时田园杂兴》

  1、出示图,配诗。学生自读,想象:

  在对话交流中相机做以下引导和点拨,并指导朗读:

  ①     抓住“昼夜”“儿女各当家”想象画面,体会农村生活的忙碌。

  ②重点指导想象“童孙学种瓜”的画面,体会儿童模仿大人劳动意趣。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我们在读描写人物的诗句,就可以抓住人物的活动去展开想象。

  拓展想象:这些小孩子还会学大人干什么?

  2、创设情境,深化感悟,练习美读并背诵。

  (三)小结:描写景物的诗句,我们可以抓住景物的特点展开想象;描写人物的诗句,我们可以抓住人物的活动展开想象,这样,我们就能深入地领悟诗境,感悟诗情。

  学生配乐有感情朗读两首古诗。

  (设计意图:“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而,在这个环节,教师发挥了情境教学的特色,多次巧妙运用语言、画面、音乐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经验,一步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不同的导语带动美读,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其次,教师重视根据诗句内容的不同,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展开想象,如“绿遍”是通过想象体会用词的准确,“雨如烟”是通过想象在脑海中形成画面,走进诗的意境,“学种瓜”的想象是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对“童孙”的喜爱之情,等等,促使想象画面的练习落到实处,从而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三、留下悬念,引发期待

  1、伴随着想象,我们走进了诗人描写的田园画卷。张志和的《渔歌子》描写的又是一幅怎样的美景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渔歌子》。回顾总结。深化对田园诗词的认识,激发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山原绿满川白儿女各当家

  子规啼雨如烟童孙学种瓜

《 三首》教学设计 篇6

  诵读欣赏古代诗词曲三首

  一、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诗的炼字和初步体味诗的句法。

  2.背诵这三首诗词曲。

  3.进一步学一点诗的韵律。

  二、教学过程设计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 白

  一、导入:

  复习送别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诗仙李白的送别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板书:课题、作者)

  二、课前热身:

  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他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性格豪放浪漫。传说“铁杵磨成针”就是他小时候的故事。他的诗语言朴素,感情激荡,韵味深长,形成独特的“纵逸”豪放的风格。杜甫称赞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李太白集》。

  解题:所以这首诗一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谢朓楼:在今安徽宣州,又名北楼、谢公楼,是南朝齐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也是谢朓高斋地。他曾在此送友,后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谢朓,是李白很佩服的南朝齐代杰出诗人。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饯别诗,但诗中并无惜别之语。诗人李白才高志远,但他的一生却很不得意。唐玄宗天宝初年,他由道士吴筠推荐,应诏入京,供奉翰林院。但由于权贵排挤,不到两年便被玄宗“赐金还山”。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使他长期陷于苦闷之中。诗人在饯别族叔李云时,感怀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有壮志难酬的忧愤和掩抑不住的郁闷与不平。这首诗抒写的就是诗人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

  体裁:因此这是一首借饯别以咏怀的七言古诗。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全诗。同学整体感知诗文。

  明确:弃我而去的是不可留的昨天;乱我心绪的是诸多烦忧的今日。秋日的天空是那么辽阔,万里长风也赶来助兴,坐在他所饮佩的谢朓楼上,面对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李云,真可以开怀畅饮了。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我的文章也象谢朓一样清新秀发。两人(诗人们)都怀有超迈的意兴和雄心壮志,想要摘下天上的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难以如意,倒不如第二天早晨,散发驾小舟泛游于江湖之上,隐遁江湖。

  (二)四边互动(师生互动)

  第一、二句:连用十一字长句,喷涌出郁结抑塞之气。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表现出他的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既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有着一泻千里之势,可谓奇矣。

  第三、四句:借景抒情。上两句的壮志难酬而时不我待的苦闷之气吐出后,李白的心情为之一弛。第三句忽作转折,接以即席所见之景,第四句连类而下,始落到题面。目接风送秋雁之景,“秋”字点明饯别的季节,精神为之一振,烦忧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的舒畅,于是“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点明了饯别的地点和方式。此:指上句所写的长风秋雁的景色。酣高楼:在高楼上开怀畅饮。酣,畅饮;高楼,谢朓楼。

  第五、六句:接下来赞美李云的文章可上追两汉,有建安风骨;自己的文章,可与谢朓媲美。蓬莱文章:指汉代文学作品。蓬莱,传说中的海中仙山,藏有仙家典籍。东汉中央校书处东观,藏书很多,被称为“道家蓬莱山”。周代的藏室、汉代的东观和唐代的秘书省,都是国家的藏书机构。唐人则多以蓬莱山,蓬莱阁指秘书省,李云任秘书省校书郎,故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东汉末年,以曹操父子为首的作家,文章刚健清新,辞情慷慨,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把这一时期的文学风格称为“建安风骨”。建安,汉献帝的年号。骨,比喻文学作品刚健遒劲的诗文风格。故诗中用“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中间:指从建安(东汉末年,汉魏)到唐代之间的南朝。小谢:世称南朝宋代诗人谢灵运为“大谢”,南朝齐代谢朓为“小谢”。清发:清新秀发,指谢朓的诗风。因李白非常推崇南朝诗人谢朓,这次又是以谢朓楼上饮酒,所以,他自喻小谢,显得非常自然,也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负。

  第七、八句:主客双方谈古论今,喝酒谈诗,豪放的李白情绪不禁高涨,雄心勃发,连天上的明月也想摘下来。俱怀:两人都怀有(也可包括汉代作家、小谢)。逸兴:豪迈高雅的超越凡欲的兴致。壮思:雄心壮志。览:同“揽”,摘取。

  小结:可见,五到八句写了对才能的自负和对理想的追求。诗人神驰宇宙的豪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在第八句中十分形象地表现出来,豪情达到极点。然而这不过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而已,当他从幻想回到现实,低头却见楼下宛溪水长流不断,就会更加强烈地感到理想与现实难以统一的苦闷无以排遣。这种无以排遣的苦闷诗人又是如何表达的呢?以下四句就表达了这种壮志难酬的悲慨。

  第九、十句:是本诗的又一大转折,也是本诗的名句。诗人从高楼上远远望去,溪水如带绕城而过,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极易产生阳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第九句借用生活中的现象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这一比喻源于眼前景,合乎心中情,因此读来感到自然天成。李白一生借酒浇愁,原想解脱,结果是愁上加愁。第十句三个“愁”字,足见愁思之多,与开头“多烦忧”呼应,道出了不得志的苦闷之深。诗人长期陷于一种“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方式,即“散发弄扁舟”。

  第十一、十二句:不称意:不如意;散发:古人束发戴冠,而散发就是不束发、不戴冠,有不受拘束、狂放不羁和隐逸不仕两重意思。明朝:第二天早晨。弄扁舟:驾小舟泛游于江湖之上。扁舟,小船。这里有泛游江湖、归隐江湖之意。

  小结:全诗如歌如诉,情感跌宕起伏,韵味深长,一波三折,章法跳跃,语言明朗朴素,似脱口而出,音调激越高昂,豪放与悲愤共存,天真与苦闷统一,形成太白独特的“纵逸”风格,抒发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也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另外,结构上的大跨度跳跃与诗人的情感变化相一致。

  《渔家傲》

  范仲淹

  一、导入:

  上学期我们曾学过反映边塞军旅征战生活的诗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齐背“黑云压城城欲摧”)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反映北宋西北边境军旅生活的词。这首词通过对充满肃杀之气的塞下秋景的描写,表现词人慨叹功业未立和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词(板书:课题、作者)

  二、课前热身:

  提到词,大家已不陌生了。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例如这首词的词牌就叫“渔家傲”。

  背景:宋仁宗宝元三年(1040),西夏攻延州(今陕西延安),范仲淹与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并兼知延州,守卫西北边疆,遏止了西夏的侵扰。当时边境民谣说“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庆历元年(1041)四月调知耀州(今陕西耀县),这首词即作于此时。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死后谥号“文正”,他的文章诗词风格豪放,语言简练,有《范文正公集》,其中诗歌268首,词传世仅五首,这首《渔家傲》写得慷慨悲壮,最为脍炙人口,散文代表作《岳阳楼记》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影响深远。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全词,同学整体感知。

  明确:秋天的西北边疆风景非常奇特。大雁向衡阳南飞,对西北的荒凉之地毫不留恋。边塞之地,傍晚时分,四面八方北疆特有的悲凉之声随着城头的号角而起。在重重叠叠像屏障一样的山峰包围中,漫无边际的暮霭、血红的夕阳,衬托、映照着紧闭的孤城。  一杯浊酒让人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但敌兵未溃,功业未成,边境未安,尚不能归还。笛声悠远,寒霜满地。将士们深夜不寐,将军愁白了头发,征夫落泪。

  (二)四边互动(师生互动)

  上阕:着重写景。写了什么样的景呢?塞下:边境险要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一句话交待了所写景象的地域、季节及环境,一个“异”字概括总的感受。因为词人是南方人,所以这北方的秋景让他感到非常奇特。那他是否喜欢这里的风光呢?词中没有明说,但我们可以感觉出来,哪一句?

  连南飞的大雁都毫无留恋之意,何况是离乡戍边的将士呢?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文,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古代传说,秋季雁南飞避寒,到衡阳即止。衡阳:今湖南省地名,旧城南有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这一句烘托出荒凉,极写感受:雁去而人不得去。

  接下来从听觉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指各种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如边塞的风声、草声、马嘶声、驼羊悲鸣声、牧 人的吟啸声、胡茄羌笛声等。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边塞之地,傍晚时分,四面八方北疆特有的悲凉之声随着城头的号角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进一步为下阕的抒情蓄势。

  千嶂:像屏障一样的群山。在重峦叠嶂的山峰包围中,漫无边际的暮霭、血红的夕阳,衬托、映照着紧闭的孤城。这一句从听觉转入视觉,尽括了悲凉苍茫的气象,展现了悲凉壮阔的北国风光。“孤城闭”三个字透露出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为下阕做铺垫。

  小结:可见词人笔下西北边境的秋景,是多么得悲凉奇异!也显示出边地生活的艰辛和军事形势的严重。

  下阕:下片由写景转入抒情。又抒发什么样的情呢?浊酒:古人以米酿酒,乳白色,故称“浊酒”。“一杯”与“万里”造语悬殊,暗衬乡愁。这一句紧承“孤城闭”而来。词人身在荒僻的边境孤城,夜晚难免会起乡关之思,于是借酒消愁。但一杯浊酒哪能消得了浓重的愁思!何时才能返回家乡呢?可是尚未破敌立功,回乡之计从何谈起?燕然未勒:是指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据《后汉书》记载,汉和帝永元元年(89),东汉的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燕然,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勒,在碑上刻字记功。这个典故道出了词人守边御敌,不胜不归的决心。这两句是本词的名句。

  羌:古代西部少数民族,“五胡”之一。笛本出于羌中,故称“羌管”。笛声悠远,寒霜满地。这一句是写景句,从时间上看是“长烟落日”的延续,可见将士们寒夜戍守的艰辛,以及因“归无计”而“人不寐”的哀伤,表现出边地之苦。这里的“人”指谁?既指词人自己,也包括戍边士卒。而结句“将军白发征夫泪”最能引发读者的同情和思考:将军为什么深夜不寐,愁白了头发?征夫为什么落泪?显然都是因“燕然未勒归无计”造成的。可见,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构成了守边将士复杂的心态。

  小结:全词写景抒情完美结合,将爱国情怀、思乡之苦和建功立业的渴望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苍凉悲壮的情调。并将视野扩展到塞下孤城、千嶂万壑,着墨于军旅生活,与盛唐边塞诗相近,以悲景苍莽的意境体现出崇高的壮美感,风格苍凉悲壮,开宋代苏辛豪放词派的先声,在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文学成就最高的当推唐诗宋词元曲,唐诗宋词大家都已知相当熟悉,那么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元代的曲这种文学样式。今天我们欣赏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 秋思》(板书:课题、作者)

  二、课前热身:

  元代出现了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那就是曲。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是以曲辞为主的一种综合艺术。元代出现了最杰出的大戏剧家关汉卿,其代表作《窦娥冤》,还有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马致远的《汉宫秋》。散曲在元代是韵文的主体,包括小令和散套两类。小令一般指一支曲子(也就是一个曲牌);散套由两支以上以至数十支同一宫调的不同曲子组成,首尾一韵到底。马致远的散曲成就居全元之首,他的散套《夜行船•秋思》是其名世代表作,另一首写景小令《天净沙•秋思》以28个字刻划出一幅动人的天涯行象照象图,堪称“千古绝唱”,是其小令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被称为“秋思之祖”,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曾任浙江行省官吏。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后世把他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同学整体感知。

  明确:缠着枯藤的老树上栖息着傍晚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桥畔住着几户人家,年代久远的驿道上,游子在瑟瑟秋风中,骑着瘦马缓慢前行。傍晚的太阳向西坠落,悲痛到极点的游子,飘泊在天边极远极远的地方。

  (二)四边互动(师生互动)

  1:齐读曲子。根据语言形式上的特点,很明显,这首曲子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三句纯粹写景,大家看看这三句的语言形式有什么特点?

  明确:每句都是三个名词性的短语排在一起,短语之间、句子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语,让读者根据前后连贯的几个画面意会“秋思”的主题。

  2:能说出都有哪些并列的短语吗?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3:根据这些写景的短语,你知道这是什么时候所特有的景色呢?

  明确:深秋傍晚。昏:黄昏;西风:即秋风(东风,春风)。

  4:这些景色给人以什么样的感觉?何以见得?

  明确:萧瑟、苍凉、沮丧…树是老的,藤是枯的,显得毫无生气;而傍晚时栖息树上的乌鸦却能引起旅人思归之念。“小桥流水人家”本来是恬静明丽的景物,在境界上似乎与上下句所描写的景象截然异趣,其实不然。因为旅人在荒郊野外见此安适的人家,只会引起“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愁绪。第三句更给人以苍凉之感。一个“古”字唤起人们对古往今来多少过客的不尽联想。古道: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即秋风,既点明季节,又增添悲凉气氛;而旅途劳顿的“瘦马”,更使整个画面带有令人沮丧的感情色彩。

  5:哪们同学能把这并列的九种景物,用你自己的语言把它联缀起来,向大家描绘一幅秋郊夕照图呢?

  明确:缠着枯藤的老树上栖息着傍晚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桥畔住着几户人家,年代久远的驿道上,游子在瑟瑟秋风中,骑着瘦马缓慢前行。

  6:在这幅图画中,有人吗?是谁?

  明确:有,“断肠人”(断肠:形容悲痛到了极点),末两句不仅写景(夕阳西下:傍晚的太阳向西坠落),而且写人。

  7:哪位同学能根据曲中的意境,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是个什么样的断肠人?

  明确:于暮色苍茫中,烘托出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人来。悲痛到极点的游子,飘泊在天边极远极远的地方。天涯:天边,极远的地方。由此可见,前面一系列景物的渲染,为末句“断肠人”作了铺垫。末两句是本曲的名句,也是本曲的主旨句,面对此景,不由得让人肝肠寸断,凄然泪下。

  8:大家想一想,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天涯游子思乡的那种孤寂凄楚的心情。

  小结:这支曲子只有28个字,却能以巧妙的构思,选取秋天几个富有特征性的景物,给我们摹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思乡的那种孤寂凄楚的心情。不仅写景,动静相衬,而且写人,借景言情;不仅用景物点染“秋”,而且用景物来表现“思”,化景为情,情从景出,把“秋思”写得非常凄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扬州市第三中学  易卫东

  写作   写简单的议论文

  训练目的

  1、 学会写简单的议论文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2、 学会写议论文的常用的两种方法;摆事实和讲道理。

  训练题目

  [见课文]

  训练指导

  第一题

  1、 题目说:中华民族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美德。

  讨论具体表现在哪里?⑴父慈子孝,兄友弟悌;⑵为人谦和,礼貌待人;

  ⑶诚实可信,知恩图报;⑷爱国爱民,心忧天下;

  ⑸克己奉公,廉洁公正;⑹修身养性,君子慎独;

  ⑺见利思义,以义制利;⑻勤劳俭朴,艰苦奋斗;

  ⑼质朴求实,宽容大度;⑽勇敢刚毅,身体力行。

  2、 题目问:你认为当今最值得发扬和提倡的传统美德是什么?

  学生讨论,归纳:

  联系实际谈,如青少年学生对孝敬父母的意义——不仅继承了传统美德,而且只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于万一,更是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思想情感的基础。

  3、 题目上提出四点要求:⑴观点正确;⑵有自己的见解;⑶例证有说服力;

  ⑷适当引用格言警句。

  例如阐述传统美德中讲究“诚信”的道理,观点可以是:诚信是品德之

  瑰宝,是才智之源泉,是成功之前提,是无形之资产。

  第二题

  阅读一则材料,联系现实生活,议论爷爷剪枝条给我们的启示。

  学生讨论,归纳:1、削枝以强干。爷爷剪掉一些枝干,会使果树长得更好。舍弃次要的,是为了保留主要的,有所不为方能有所为。

  2、看眼前,果树枝条茂盛,长势很好,看发展,剪掉枝条会使果实丰硕,所以爷爷毫不吝惜。行动服于目的,措施受制于宗旨。这是有远见、有胆识之举。

  3、小孩拿起一根枝条,也许长得很好,但从整棵果树权衡,它成了分散营养,影响结果数量与质量的冗枝,必须剪掉。正确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让部分服务于整体,局部服务于大局。

  4、“傻孩子”,傻在何处?傻在只看到一根一根的枝条,忘了它们与整体的联系;只看到它们眼前的长势,忘了它们最终影响的结果。我们切不可一叶障目,而不见全树。

  第三题

  入选“集锦”的材料,要注意“典型”“精辟”“可靠”;分类制作卡片可以从内容、形式或作者等多角度分类,原则上便于查找。

  [例文]

  《削枝为了强干》(见参考书)

  简评:

  这篇简单的议论文,阐明的观点就是题目:削枝为了强干。联系实际,必须减轻作业负担,以保证同学们学得更轻松,更有效。

  文章阐明观点的事实,一是所提供的材料爷爷给果树剪枝的故事,一是生活中加重作业负担的事实。所举事例有代表性,能充分证明论点。作者对所举的事实作分析,一是分析爷爷给果树剪枝条的原因,二是分析沉重的作业负担所造成的危害。议论文中的分析,就是讲道理。

  文章引用了前人智慧的论述,使文章中心论点“削枝为了强干”,得到了更充分、更深刻的阐述。

《 三首》教学设计 篇7

  乡村四月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蚕桑”,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的大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3、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强化学法,自学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意象铺展,切入正题    

  师:走进田园,就像走进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我们欣赏到:那独特迷人的《乡下人家》,那异国风情的《牧场之国》,相信这些现代美文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那,古代的乡村又是怎样的?

  1、我们跟随着宋代诗人翁卷一起领略江南的乡村四月。(板书“乡村四月”)齐读课题

  2、四月是什么季节?那,你心中的“乡村四月”是怎样的?

  那是“小桥流水人家”,那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3、带着乡村的美、四月的美再读课题!

  二、 通读全诗,感受诗的节奏美

  1、(出示全诗)谁来说说以前学古诗的方法?

  2、请自由读古诗,读上四遍。读前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后两遍,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读得有节奏、有板有眼。明白吗?

  3、谁想读?读准没有?

  4、检查生字“蚕”“桑”

  5、(配乐)读出诗的节奏。(方法:多诵读)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的语言美。

  过渡:在你们有滋有味的朗读声中,诗歌醉人的韵律已经缓缓流出。

  1、读了这么多次能结合注释说出诗意思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说。

  2、汇报:(点拨一二句写:景;三四句写:人)

  3、这诗意明白了吗?赶紧带着自己的理解,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四、品味诗句,感悟诗的意境美

  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如画的乡村四月,一定吸引了你的视线,留住了你的脚步。我们就开个诗画品读会吧!

  (一)品味第一、二句 (课件出示一、二句)

  1、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画面?(板书: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2、指导品读:遍、满(方法:抓诗眼)

  3、除了山陵原野是绿的,还有什么是绿的?(方法:想画面)

  4、这画面让我想起哪些诗句?(联系有关的诗句)

  5、这是绝妙山水画!我们以读代品吧!

  6、镜头再转换,你还听到什么、看到什么? “子规”是怎样啼叫的?

  7、这“雨如烟”什么感觉?看图片

  1)把这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读出来。

  2)这雨让你又想起了哪些诗句?

  8、一动一静的杜鹃烟雨图已呈现我们面前了!读出动静的美感

  9、此时此景,你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让我们一起吟诵这两句诗吧。

  10、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凭着多诵读、看注释、抓诗眼、(调动视觉、听觉,联系诗句)想画面的法宝就走进青山绿水、杜鹃烟雨图。

  (二)学习第三、四句(课件出示三四句)

  过渡: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又怎样呢?

  1、诗人们,请选用一样或几样法宝,品其中的诗与画。先小组内切磋切磋。

  2、汇报。

  3、小结:农家生活,人人都有事做,个个都勤劳。(板书:人勤)

  但,想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人们怎会不开心?你读;

  想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人们怎会不高兴?你读;

  想到那将是沉甸甸的收获,人们怎会不兴奋?齐读。

  五、理解诗人,回归整体,感悟诗情之美。

  1、是啊,这乡村四月既是绝美的山水画,又是勤劳的农忙图!在诗人的笔下,乡村四月变得妙不可言。可见,诗人翁卷是一个怎样的人? 

  2、(配乐)那能把诗印在心间吗?

  3、还能把诗留在笔尖吗?请默写。

  六、拓展延伸,诗心画意满心间。

  (一)古今对照

  1、请拿出练习纸。(播放课件音乐)此时,你走在乡间小路上,这如画的四月,你会听到了……想到了……请把你感受到的,用现代文写下来。

  出示:走在乡间小路上,-----------------------------

  2、汇报。

  (二)课外拓展

  1、(课件出示)古往今来,“田园”是诗人们的宠儿,老师想到了许多田园诗人,如王维、孟浩然、陶渊明等。他们留下不少珍贵的诗篇。走进去读读、体会体会吧!

  课件:          村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田园乐  (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 莺啼山客犹眠。

  2、读了这些田园诗句,老师把自己的感受写了下来:

  课件出示:巍巍青山、暧暧村落,乡村是恬静的;啾啾鸟鸣、声声犬吠,乡村是灵动的;

  袅袅炊烟、霏霏细雨,乡村是朦胧的;唰唰采桑、簌簌蚕食,乡村是忙碌的。

  3、小结:这 节课我们走进诗的国度,感受到诗的魅力,感受到乡村生活的情趣!愿大家今后的生活诗情画意! 

  七、作业设计

  1、抄写诗及诗意一遍,并背诵。

  2、把这首诗描绘的情境写成一段话。

  3、收集并阅读更多有关“乡村、田园风光”的古诗,如《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等。

  八、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原   白川     景美           

  子规   烟雨

  闲人少        人勤

  才……又        

  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认识“昼、耘”两个生字,并会正确书写。

  2、随机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会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背诵古诗。

  4、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诗

  1、我们刚学了一首古诗,题目叫《乡村四月》,谁来背背?一起来吧!

  背得真好,那诗呀,就是一幅清新、美好的画面,向我们展现了充满着乡土气息的田园生活。今天我们将走进另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田园世界,去感受那浓浓的乡土味儿!(板书课题)

  2、读诗题,解题意。

  ⑴请同学来读课题。(“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他指:兴致;“杂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⑵师:你看,抓住重点词突破,然后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题目的意思!带着自己的理解,再一起读读题目。

  3、了解诗人。(出示诗人简介)

  ⑴这首诗是由南宋诗人范成大所写,请大家读读资料,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自由读,交流)

  ⑵《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共有六十首,今天咱们所要学的只是这其中的一首。

  二、初读感知

  1、师:请大家先自由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

  2、生自由读,指名读。

  3、师提问:季节从哪个词读到的?

  理解“桑阴”:桑就是桑树,桑阴就是——桑树成阴了,当桑树成阴时,那就是——夏天

  4、齐读(正音,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5、解意

  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简练,但含义深远,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先要了解诗的大概意思,平时遇到一首新的古诗你是怎么学的?

  6、学生自学

  7、大概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同桌说)

  ⑴刚才,你读懂了哪句?

  ①指点“傍、绩、各当家”等重点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②师:“绩”,在这儿是指一个动作,搓;“夜绩麻”就是指——“各当家”,指各有各的本领,各有各的事做,“村庄儿女各当家”就是——

  “傍”,他表示靠近的意思;“也傍桑阴学种瓜”的意思是——

  ③师:知道了这些词在古诗中的意思,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再来说说?

  ⑵教师随机点拨语言表述上的流畅。

  ①师:照刚才他的说法,你觉得还缺少些什么?

  ②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可不是简单地把词句的意思串起来,咱们可以通过一些想象,在句子中加上时间、人物等,这样说起意思就更生动、更流畅。谁再来试试?(指名,同桌互相说说)

  ③师:刚才,我们就借助注释,了解了诗的大意。那好,带着对诗句的理解,咱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停顿。(齐读)

  三、精读领悟

  1、师:“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大家再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除了刚才读懂的画面,还出现了哪些画面?

  2、品读第一句

  ⑴交流:(劳动的辛劳、繁忙及劳动所带来的快乐)

  ⑵那好,请你来读一、二两行诗。

  ⑶刚才你在读的时候,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⑷谁再来读?你的感受呢?

  预设:1、辛苦(你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学生读)

  评语:你读出了时间很长,是从“昼”到“夜”。你把他们的劳动内容读出来了。

  3、忙碌:

  ⑴各当家,男的——,女的——,各有个的活儿干,除了耘田、绩麻,还要——,(指名说)总有那做不完的活啊!就这样日夜忙碌着。多勤劳的人们呀,你能把这种感受带进朗读中去吗?

  ⑵和谐:怎样和谐的画面?(看插图里人们的表情,再读读句子,还有什么感受?)

  4、师归结:刚才大家的感受真丰富,从短短的诗句里读出了那么多!这样的劳动在我们眼里是辛苦的、劳碌的,但在当时这种男耕女织的生活却是人人向往。想到今天的辛苦,将换来的是那——,回到家,看到妻儿各做着各的事情,那种温馨,使劳动的疲倦、劳累一扫而光,⑴这种快乐与满足就是从劳动中得到的呀!把这种感受送进诗句,你再来读读(指名读)

  ⑵师:这种发自内心的满足与快乐,真好!难怪诗人看到村子那繁忙而井然有序的劳动场面时,不禁感叹——“昼出……,村庄……”(齐读)

  5、品读第二句

  ⑴师:不光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尽所能,做着分内事,就连小孩也——(指名3个学生,读诗句三、四行)。

  ⑵从小孩一个小小的学种瓜这个动作,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交流)

  懂事:父母勤劳的品质感染了村庄的孙童,小孩也喜欢上劳动了。

  快乐:是呀,他们学种瓜,心理想的也是收瓜时丰收的场面呀……

  可爱:瞧,他的神情、动作,一手——,充满了童真童趣,多么俏皮的孩子呀!

  ⑶师:能做力所能及的事了,感到非常自豪;听出来了,劳动着也是快乐的。我们都来当当爱劳动的孩子,一起快乐地读读吧。)

  6、升华

  ⑴师:村庄儿女日夜劳作虽然繁忙、辛劳,但,是快乐的,孩子虽然不懂耕织,却爱学做农活,也是快乐的。这样和谐、恬适的劳动场面感染了诗人,让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勤劳朴实的人们,更爱上了这温馨美好的田园生活。

  ⑵我们把这首诗牢牢地记在心里。(背诵)

  四、拓展品读

  1、拓展《四时田园杂兴》之二

  师:请大家再读读范成大的另一首《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又是在写什么呢?现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读读这首诗,说说大意,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课件出示)(随机:你可以仿照刚才学诗的方法,借助注释,想象画面,来读懂整首诗的意思。)

  2、学生交流,再全班交流。

  ⑴指名读,

  ⑵说诗句的意思,说说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风光?

  五、积累古诗,激发兴趣

  师:是啊!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字字都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历来许多诗人就以描写乡村生活、田园风光为主,写下了很多不朽的诗篇,这样的诗,就叫——田园诗。

  六、作业布置。

  1、抄写诗及诗意,并且背出。

  2、搜集、品读更多诗人所创作的田园诗。

  渔歌子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塞、箬、笠、蓑”,指导书写“鹭”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句,并能熟读成诵。

  3、体会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入境,读中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建构田园生活的主题

  1、教师用语言渲染,用图片辅助,帮助学生对单元本题温故知新。

  2、师生交流,理解词牌名。

  3、请学生自由朗读词句,把词句读通顺,字音读准确

  4、教师检查整首词的读音,重点指导“塞”的读音及“鹭”等字的书写。

  5、请学生再读词句,指导读出词的节奏。

  二、细读,走近田园生活的画面

  1、请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回顾理解词意的方法。  

  2、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整首词的意思,并在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中的见解。

  3、反馈汇报对词意的理解。

  三、赏读,触摸一颗眷恋的内心

  1、教师配乐范读,请学生谈感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人的“不须归”。

  2、由“不须归”切入,让学生交流汇报诗人 “不须归”的原因。

  ⑴景美中感悟“不须归”。

  ①请学生了解词中描写的景物。

  ②教师配乐范读,让学生想象词中的画面。

  ③ 学生交流想象的内容,教师紧扣画中的色彩及 “飞”字进行点拨,并引导学生用其他词语来形容春景。让学生通过多元品读,继而诵读,感悟画面的和谐与动态之美。

  ④回读“斜风细雨不须归”,初步感悟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⑵鳜鱼肥中感悟“不须归”。

  ①引导学生关注“肥”字,让学生交流从“肥”字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 让学生品读前两句词,感悟诗人用词的精妙。

  ③回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悟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⑶箬笠、蓑衣中感悟“不须归”。

  ① 学生感悟“斜风细雨”,引导学生用其他的词语形容春雨的特点。

  ②学生品读,继而诵读第三、四句词,感受春景的宁静之美。

  ⑷让学生把感悟到的画面用文字描绘下来,并在全班中交流,提升画面的整体美。

  四、拓展,感悟一份眷恋之情

  1.出示补充资料:“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并让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

  2.师生交流诗人的生平,教师补充对诗人的介绍。理解诗人“不须归”的是什么地方,再走进诗人的内心。

  3.教师引读第三、四句词,提升情感。

  4.补充学习诗人的另一首《渔歌子》,让学生初步了解词意,并朗读积累。

  5.回顾诗人生平的著作,师生带着对整着词的感悟,一起诵读《渔歌子》。

  五、作业设计。

  1、抄写诗及诗意。

  六、板书设计。

  景中有情

  渔歌子                             ------>不须归

  [唐]张志和

  情景交融

《 三首》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壮志踌躇,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以及坦然面对人生风雨、顺境逆境的胸怀。

  2、通过比较、品析,体会豪放词的特点。

  说明:

  诗言志,词传情。《江城子》描写出猎气势磅礴,抒发豪情淋漓尽致,音韵铿锵,充满雄浑之美,传豪放词先声。虽千年之遥,此景此情,却历历在目。《定风波》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涵深刻哲理,体现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浣溪沙》则乡情淳朴、农趣盎然,别于一般文人词。理应引学生入境,通过反复、有层次的朗读,让学生领略豪放词之壮美,体会作者仕途坎坷,却旷达泰然的情怀。学生初次接触宋词单元,苏词不同于单元中另几篇作品,可从选材立意、语言特点、思想感情入手,让学生了解宋词婉约、豪放的不同特点。宜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忌粘贴概念标签。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深入文本,通过对选材、用词的比较、品读,体会作者的豪情壮志以及豪放词的特点。

  2、 难点:《定风波》中“也无风雨也无晴”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说明:

  何谓豪放?何谓婉约?仅仅知道诸如“雄浑壮阔”“细腻深沉”等词语,是远远不够的。诗需吟,词可唱。有层次的反复朗读,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词的语言特点和思想感情,才能逐步形成学习、赏析诗词的能力,培养语感。因此,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充分的朗读、品味语言的空间,辅之以方法指导。

  “也无风雨也无晴”,既指自然阴晴,又指仕途顺逆。不结合作者的身世遭遇,恐怕难以真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在阅读中需要细心体会的,也是需要教师加以点拨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课前预习

  了解作者 做一份苏轼生平简介,要求突出年代、事件、经历。300字左右,可以表格形式出现。 通过书本阅读、网络阅读等形式,查找资料,进行归纳整合,最后浓缩成文。 学习古典诗词,了解作者的一些情况很有必要,尤其是这三首词,作者抒发的感情和他的经历是密切相关的。之所以要求突出年代、事件、经历,是引导学生关注诸如“乌台诗案”等苏轼人生经历中的重大转折点,而不必在课前就了解他的文学成就、诗词风格等概念,以免形成定势。

  整体感知

  把握词意 1、 复习、吟诵柳永《蝶恋花》。

  2、好一个“拟把疏狂图一醉”,今日,我等再来品品苏轼的“狂”。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自由地将《江城子密州出猎》朗读三遍。

  3、请一位同学朗读,做正音、断句指导。

  4、读这首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背诵《蝶恋花》,复习所学。

  2、擎(qing)骑(ji)可能读错,需要正音。

  3、根据词的内容,学生会描述出“看到太守牵着黄狗,托着苍鹰,带着大批随从,出城打猎。全城的老百姓都跟着去看热闹了。”“听到千人呼喝,万马奔腾的巨响。”“感受到了出猎场面的宏大,作者的满腔豪情,一种非凡的气势。” 复习背诵《蝶恋花》,是为比较赏析作铺垫。自由、个别朗读四遍,可以让学生迅速熟悉词作内容,为深入朗读、赏析作准备。而提出三问,一则是引学生自然入境,进入千年前那场激动人心的出猎氛围中。二则是让学生进一步把握词的内容。由抽象的文字化为具象的画面,让学生走进词境,符合学生学习诗词的认知规律。

  朗读感受

  体会词境 1、怎么读,才能表现出这种壮阔的出猎场面,才能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2、这样读,是否把作者创作时的感情都抒发出来了?(作者借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要抒发怎样的情感?)

  朗读指导:“少年”、“卷”、“看”等宜重读,以表气势和胸怀。

  3、哪些词句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怎么读,才能表现出这种满腔豪情?

  朗读指导:“鬓微霜,又何妨?”反问表决心;“何日遣冯唐?”疑问表期待。语气差别应注意。 1、学生散读、个别读。

  2、学生交流点评。

  3、学生会大声朗读,气势充沛,力图表现出场面的宏大,气势的非凡。

  4、学生根据下阙内容及注释对于典故的说明,当能指出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5、朗读时可能会一气到底,不得抑扬顿挫要领。 词作所表达的强烈感情,需要通过朗读来加深体会。为读而读,为背而读,未免枯燥。带着任务读,让学生自己揣摩朗读方法,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深入文本,同时体会不同的朗读方式形成的不同效果、细微差别。在学生自我体验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加以指导,突出重点,则更有针对性,也更易为学生所接受。这样,读的遍数虽多,但目的明确,层次鲜明,学生不易感到疲劳。

  抓住重点

  比较赏析 1、同样有“狂”,《蝶恋花》和《江城子》,读之有何不同?朗读比较,体会不同在哪里。

  2、为何《江城子》读起来虎虎有生气?

  3、简介豪放词的特点。 学生自能比较出:《蝶恋花》读之哀婉,《江城子》读来奔放酣畅。主要是因为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不同,因此写的内容(选材)不同。一是为抒儿女情愁,于是尽写“危楼、草色、烟光、衣带”;一是为抒壮士豪情,于是满眼“牵黄、擎苍、射虎、射狼”。千军万马在心中,读起来自然很有气势。 学生初次接触宋词,婉约也好,豪放也罢,对他们而言,都是抽象的概念。应让他们通过比较,自己体会两种词风的不同特点,不宜直接灌输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两者内容(选材)、情感上的不同,则是让学生体会把握诗词意象对理解诗词内涵的重要作用,为学习方法的指导做好铺垫。此时教师简介豪放词的特点,自然水到渠成。

  顺势引导

  学习新词 1、苏轼另有一首《定风波》,烟雨阴晴,料峭萧瑟,又向我们传递怎样的情感呢?

  2、自由朗读词作(小序),在自然界的风雨阴晴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人?

  3、如何把这份泰然自若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朗读指导:“莫听、何妨、任平生”等词宜重读。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能抓住“穿林打叶、烟雨、料峭春风、萧瑟”这些环境描写的语句,再结合“莫听、何妨、谁怕、相迎”等词,可以感知到作者面对凄风苦雨,是何等的气定神闲,泰然自若。钦佩之情,油然而生。朗读时,自会注意语气平缓。 “学习建议”中的提示能帮助学生迅速把握词作要点,抓住“莫听、何妨、谁怕、相迎”这些极富感情色彩的词,就能体会作者的情感。因为所表达的情感不同于《江城子》,因此朗读方式也不同,更需要多多朗读体会以增强语感。

  结合预习

  突破难点 1、作者在黄州创作《定风波》,你觉得他在词中表露的情感,和他之前因“乌台诗案”贬至黄州有无关系?

  2、结合苏轼生平经历,说说我们该如何理解“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阴晴,如何理解此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呢? 1、学生能从苏轼的遭贬谪,联想到词中的风雨,既是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是指政治上的风雨。进而可以体会到,苏轼面对人生的挫折坎坷,依然能够保持那份泰然自若,实属可贵。

  2、对于“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学生可能达到一切都是过眼烟云的层面,已是上佳。 仅从字面,恐难以真正理解词作的内涵。引导学生关注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体会两者之间的重要关系。“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自然界和仕途上有晴有雨,有顺境有逆境,但在词人心中却无晴雨,因为“凡所有象,皆是虚妄”。这是苏轼作品中极为重要的内涵,理应让学生知晓一二,但点到即可,不宜展开。

  归纳小结

  指导方法 赏析诗词方法小议:抓住意象,理解诗词内容;结合经历,体会作者感情。 和教师共同总结学习过程,归纳学习方法。 课文为例,激发兴趣,习得方法,为以后大量阅读、品赏做好铺垫。

  自主学习

  作业反馈 以所学之法自己赏析苏轼《浣溪沙》,并用散文笔法描绘词中的情、景。 在把握全篇内容、情感的基础上,想象、入境,扩充内容、情节,写成一篇记叙文或抒情散文。 既可了解学生是否准确把握词作要点,又可进行写作的训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合理铺展情节、营造意境的能力。

  思路点拨

  《江城子》作于1075年,《浣溪沙》作于1078年,《定风波》作于1082年。可结合苏轼的经历,以他的个人遭际为线索,抓住他人生不同阶段的词作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重点分析苏轼这一人物形象。可另行补充苏轼代表作一二,以丰富人物内涵。

  练习举隅

  1、 同为豪放词的代表作,赏析、比较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和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在内容、情感上的异同。

  2、 赏析、比较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在内容、情感上的区别,体会豪放词和婉约词的不同特点。

  3、 学生分组合作,为苏轼的三首词分别找三首合适的配乐,要求能表现词的意境。(可向同学推荐一组古曲,如《十面埋伏》、《将军令》、《汉宫秋月》等以备选)

《 三首》教学设计 篇9

  李丽

  教学目标 :

  ⑴了解《诗经》有关常识

  ⑵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⑶背诵三首诗篇

  重点难点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即《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臣鸠、窈窕、逑、荇莱、寤寐、蒹葭、无、恬、涣、埘、址、桀。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的读音。

  2.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这三首诗。

  一 导语 设计

  《诗经》 同学们虽然没有学习过,但是你们至少听说过,甚至还会背诵其中的诗句。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一首十分出色的恋歌;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写的是离家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归来时的悲戚之感。再如“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相思之苦表现的如怨如诉深切缠绵淋漓尽致等等。正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认识它。

  二 《诗经》简介

  (这一部分书上注释①都有,可以给出两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看。老师用提问的方式总结即可)

  ⑴ 性质: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六艺”之一。本来只称《诗》后来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⑵ 体制和内容: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首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大都是贵族作品,;“颂”,都是。《诗经》的精华是民歌部分,它鲜明地表现人民的爱憎及他们的反抗斗争,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的面貌,,《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为我国古典诗歌奠定了现实主义基础。

  ⑶ 艺术表现手法: 赋 比 兴 (教师在此无须多介绍,在具体研习时结合实例讲解)

  三、整体把握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2)学生自由诵读,讨论诗歌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老师总结)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并不是标题,不能代表诗篇的内容。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一般读成“2/2”节拍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获得声韵上的美感。采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学生结合诵读提示再一次朗读三首诗歌,自由诵读。

  ⑷整体感知,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一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经历。

  《秦风·无衣》是一篇军中歌谣,表现士兵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

  《邶风·静女》写男女幽期密约的情形,其中主人公 大胆热烈的爱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

  四、布置作业 

  预习 《邶风·静女》争取熟读能诵。

  作者邮箱: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 三首》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