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202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知识点复习

202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知识点复习

京洛风流 点赞 分享
202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知识点复习

微信扫码分享

202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知识点复习(精选2篇)

202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知识点复习 篇1

  第三册☆文言文(一)

  一、基础字词

  (一)通假字

  《六国论》

  ⑴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

  ⑵当与秦相较(当,通“倘”,如果)

  《游褒禅山记》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石钟山记》

  ⑴南声函胡 (函胡,同“含糊”,模糊不清)

  ⑵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晚上)

  (二)古今异义

  《六国论》

  ⑴非兵不利                        古义:不锋利。

  今义:没有好处。

  ⑵其实百倍                        古义:实际情况 ( 两个词, 代词, 名词)。

  今义:副词, 实际上。

  ⑶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⑷至于颠覆                        古义:表示由于上文所说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连词)。

  ⑸智力孤危                        古义:智慧和力量。

  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⑹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 先例, 旧事。

  今义: 真实或虚构的有关人物或事情。

  《游褒禅山记》

  ⑴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目,十一。

  ⑵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

  ⑶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⑷于是余有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今义:合用为连词。

  ⑸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古代是两个词,至,到;于,介词,引进行为的处所。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伶官传序》

  ⑴岂非人事哉                       古义:是名词“人”与动词“事”组成的主谓词组。

  今义:有关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管理、调配等事宜。

  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属官、属吏。

  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或指(按规定)处理。

  《石钟山记》

  ⑴空中而多窍                       古义:中间是空的。

  今义:天空上。

  ⑵自以为得其实                     古义:那事情的真相。

  今义:实际上。

  (三)一词多义

  《六国论》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兵器,军械)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兵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

  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派遣,命令)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使,让)

  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出使)

  使  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

  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使者)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使命)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有人)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相当“有的……,有的……”)

  一食或粟一石(有时,偶或)

  或  或未易量(也许,或许)

  贱贼公行,莫之或止(用在动词前,加强不定语气)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如果)

  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或者)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心)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忧虑,担心)

  为操后患(祸患)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祸害,灾祸)

  患  愈膏肓之患难(疾病)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讳忌)

  茜有眼患(病)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危害)

  赵宣子骤谏,公患之(厌恨)

  时有患疟疾者(生病)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带领,率领)

  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大致,一般)

  率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将率不能(主将)

  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顺着、沿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规格、标准)

  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得到,获得,与“失”相对)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

  吾得兄事之(应该)

  得  所识穷乏者我欤(通“德”感恩)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莫非,岂不是)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

  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融洽)

  此言得之(对、合适)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为)

  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亲善)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擅长:善于)

  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引申为揩拭)

  善  先主曰“善” ( 表示同意的答词,可译为“好”“对”)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善才:唐时著名琵琶师,后也作以指琵琶师或曲师)

  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优点、长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 、处理好)

  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喜欢、羡慕)

  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坚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

  固请,召有司案图(坚持,坚决)

  固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原来)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表示让步,固然,诚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安定)

  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坚守、安定)

  《游褒禅山记》

  有碑仆道(道路,名词)

  道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何可胜道也哉(说,动词)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有,动词)

  为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是)

  于人为可讥(是,动词)          "

  非常之观(平常,寻常,形容词)

  常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常常)

  常在于险远(常常,副词)

  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    当其欣于所得,暂得于已,快然自足(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视其左右(然而,连词)

  《伶官传序》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容易)

  当与秦相较,或末易量(轻易)

  易    以乱易整,不武(代替)

  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

  与其所以失之者(介词,与“所”组成“……的原因”)

  可以知之矣(凭借,介词,

  以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用,介词)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关系)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

  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归附,归依)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返回)

  归    知其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归还)

  若水之归下也 (归聚,汇聚)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返回)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少牢告庙,请其矢(祭告,祷告)

  告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告诉,告知)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 (上报,报告)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祭告,祷告)

  《石钟山记》

  微风鼓浪(振动)

  鼓  噌吰如钟鼓不绝(锣鼓)

  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弹奏)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击鼓)

  有大石当中流(挡住)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应当)

  当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在)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挡)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对着)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连词,表承接)

  余固笑而不信也(连词,表并列)

  而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连词,表转折,可是)

  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连词,表因果,因而)

  吾恂恂而起(连词,表修饰 )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连词,表假设 如果)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⑴日削月割, 以趋于亡 (日、月,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⑵有泉侧出(侧,从旁边)

  ⑶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夜、东,在夜里、向东)

  ⑷负而前驱(前,向前)

  ⑸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乘小船)

  ⑹事不目见耳闻(目、耳,亲眼、亲耳)

  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里)

  2.名词活用作动词

  ⑴能守其土, 义不赂秦 (义,坚守道义)

  ⑵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礼遇)

  ⑶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下,咽下)

  ⑷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定居)

  ⑸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命名)

  ⑹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命名)

  ⑺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识其本名)

  ⑻函梁君臣之首(函:用匣子装)

  ⑼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推究)

  ⑽微风鼓浪(鼓,振动)

  ⑾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

  3.动词活用作名词

  ⑴盖失强援 (援,援助)

  ⑵秦以攻取之外 (攻,进攻的手段)

  ⑶而其见愈奇(见,见到的景象)

  ⑷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得,心得、收获)

  ⑸桴止响腾(响,声音)

  ⑹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传,流传的文字)

  4.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⑴小则获邑, 大则得城 (小、大,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⑵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 险远的地方。)

  ⑶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暗,令人迷乱 )

  ⑷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微小的事情)

  ⑸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智勇,有谋有勇的人物)

  5.形容词用作动词

  ⑴不能独完 (完,保全)

  ⑵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走到尽头)

  ⑶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⑷乱者四应(乱,作乱)

  6.使动用法

  ⑴李牧连却之(却, 使……退却,击退 )

  ⑵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错)

  ⑶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亡:使……兴、使……亡)

  ⑷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

  (五)成语积累

  【披荆斩棘】pī jīng zhǎn jí劈开丛生多刺的野生植物。比喻在创业过程中或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

  例句:为了早日修好这条镇连结路,塘河镇的干部、群众披荆斩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切实把道路改建工程当作自己的事做,为塘河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抱薪救火】bào xīn jiù huǒ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薪:柴草。

  例句:但有业内专家却认为,光伏企业资金充裕、产能扩大后,又陷入新一轮争抢原料和市场的怪圈中。这不仅无法化解行业危机,反而是抱薪救火,适得其反。

  二、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⑴赂秦则力亏, 破灭之道也

  ⑵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斯用兵之效也

  ⑶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⑷所谓华阳洞者,以其在华山之阳名之也。

  ⑸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⑹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⑺此余之所得也。

  ⑻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⑼此三者,吾遗恨也   

  ⑽燕王,吾所立

  ⑾所在皆是也

  ⑿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⒀此世所以不传也。

  2.状语后置句

  ⑴赵尝五战于秦

  ⑵其势弱于秦

  ⑶盛以锦囊    

  ⑷系燕王父子以组    

  ⑸智勇多困于所溺

  ⑹得双石于潭上

  3.宾语前置句

  并力西向

  4.定语后置句

  ⑴苟以天下之大

  ⑵古之人不余欺也!

  ⑶石之铿然有声者

  5.被动句

  ⑴泊牧以谗诛

  ⑵日削月割

  ⑶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⑷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⑸智勇多困于所溺

  6.省略句

  ⑴举以予人, 如弃草芥

  ⑵然力足以至焉

  ⑶盛以锦囊    

  ⑷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⑸今以钟磬置水中

  ⑹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⑺扣而聆之

  ⑻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三、名句名篇

  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⑵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在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四、文学常识

  1.苏洵(1009-1066),字明允,北宋散文家。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也以文章著名,后人并称他们为“三苏”,皆列在“唐宋八大家”之列。有《嘉祐集》。

  2.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临川人,封荆国公,也称王荆公。“唐宋八大家”之一。已学过其作品《伤仲永》,有《临川先生集》。

  3.欧阳修(1007-1072),宇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并编有史书《新唐书》《新五代史》。

  4.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开豪放一派,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五、作文素材

  1.六个大国,居然被地处西北的秦国各个击破,这一历史事实,千百年来引起历史学家极大的兴趣,论述的文章很多,苏洵的《六国论》便是著名的一篇。其实,有一个基本事实就是,六国虽然强大,但并不团结,甚至彼此隔岸观火,勾心斗角,这就不是六比一的封垒,而是一比一,甚至零点几比一的对垒了。这种貌似强大而其实一盘散沙的现象,我们平时不是也看得多吗?

  使用角度:①团结合作。

  2.最好舒舒服服就能取得成绩,最好不流汗就能登上事业的顶峰,不少人还在做着这样的白日梦。宋代的王安石有句名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朋友,不要在平地观望了,到“险远”处去寻求“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吧。

  使用角度:①努力。②最好的风景。③更上一层楼。

  3.自信是一种良好的素质,盲从则是可悲的行为。要想不盲从,就得有自信。宋代的王安石也有过一次令他十分后悔的盲从,他曾与四位朋友去游褒禅山的一个山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本来渐可探得奇景,但有一人害怕了,说“不出,火且尽”,结果,大家退出。退出之后,大家才发现,“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但已“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我们在生活中,不是也经常遇到这种令人后悔的事吗?

  使用角度:①自信。②盲从。

  4.志、力、物三者,可以说是我们成功的三大要素。有远大的志向,还得有真才实学,最好还获得某些帮助,或者良好机遇。王安石在游褒禅山时,就悟出了这个道理:“有志矣……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朋友,你想想,自己主要缺了哪一样?

  使用角度:①成功的要素。②志、力、物。

  5.古之英雄豪杰,不少就载倒在太平享乐之中,如后唐庄宗、李自成、洪秀全等,欧阳修感叹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今天,不是也有不少功臣精英,同样载倒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之中吗?

  使用角度:①反腐倡廉。②自律。

  6.“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有调查才有发言权,不经调查即道听途说,或瞎指挥,肯定误事。苏轼为了弄清石钟山命名的来由,“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虽也未弄清真正的原因,但其精神行为就值得赞扬。

  使用角度:①调查研究。②科学态度。

  基础达标

  1.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⑴暴秦之欲无厌(                )

  ⑵当与秦相较(                     )

  ⑶长乐王回深父 (                  )

  ⑷南声函胡 (                       )

  ⑸至莫夜月明(                      )

  答案:⑴厌,通“餍”,满足⑵当,通“倘”,如果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⑷函胡,同“含糊”,模糊不清⑸莫,通“暮”,晚上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⑴其实百倍                                                  

  ⑵智力孤危                                                  

  ⑶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⑷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                                

  ⑸岂非人事哉                                                

  ⑹空中而多窍                                                

  答案:⑴实际情况 ( 两个词, 代词, 名词)⑵智慧和力量⑶先例, 旧事⑷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⑸是名词“人”与动词“事”组成的主谓词组⑹中间是空的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a. 然视其左右                                                            

  b. 常在于险远                                                            

  c.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d. 或未易量                                                              

  e.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f.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g.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h.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i. 此言得之                                                              

  j.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k.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l. 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m. 微风鼓浪                                                              

  n. 有大石当中流                                                          

  答案:a.然而,连词b.常常,副词c.忧虑,担心d.也许,或许e.假使f.兵器,军械g.祸害,灾祸h.全都,一概i.对、合适j.顽固,固执k.容易l.归附,归依m.振动n.挡住

  4.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并加以解释。

  a. 日削月割, 以趋于亡                                               

  b.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 小则获邑, 大则得城                                               

  d.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e. 李牧连却之                                                       

  f. 而其见愈奇                                                       

  g.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h. 祸患常积于忽微                                                   

  i. 负而前驱                                                         

  j. 能守其土, 义不赂秦                                               

  k. 火尚足以明也                                                     

  l.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m.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n. 函梁君臣之首                                                     

  o. 常在于险远                                                       

  答案:a.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b.名词活用作动词,筑舍定居c.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d.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e.使动用法, 使……退却,击退 f.动词活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象g.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h.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微小的事情i.名词作状语,向前j.名词活用作动词,坚守道义k.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l.使动用法,使……兴、使……亡m.动词活用作名词,流传的文字n.名词活用作动词,用匣子装o.形容词用作名词, 险远的地方

  5. 文学常识填空。

  ⑴苏洵(1009-1066),字明允,北宋         家。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也以文章著名,后人并称他们为“三苏”,皆列在“唐宋八大家”之列。有《        》。

  ⑵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临川人,封         ,也称王荆公。“唐宋八大家”之一。已学过其作品《伤仲永》,有《           》。

  ⑶欧阳修(1007-1072),宇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     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            》,并编有史书《新唐书》《             》。

  ⑷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开       一派,有《东坡全集》《          》。

  答案:⑴散文   嘉祐集⑵荆国公   临川先生集⑶史学    欧阳文忠公集    新五代史⑷东坡居士   豪放   东坡乐府

  6.将下列文段的横线处补充完整。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夫           ,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                    ,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此余之所得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答案: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夷以近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其孰能讥之乎

  阅读广场

  【文本集训】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②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③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④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参考答案:①判:分,分辨。②事:侍奉,对待。③速:招致。④再:两次。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参考答案:①秦国除了用攻占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 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得到城市。②(六国)一直发展到灭亡(的地步),按道理讲本来也应该是这样的。③齐国并不曾贿赂秦国,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它讨好秦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3.“至丹以荆卿为计”指的是荆轲刺秦王的事。荆轲刺秦八百年之后,唐代诗人骆宾王送客易水,想起荆轲之事,作诗凭吊,题为《于易水送人》。请你写出这首诗。

  参考答案: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4.对本文选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诸侯们失去了大量的土地,主要原因在于贿赂秦国,而不在战争。

  b.如果燕国不派刺客去刺杀秦王,就不会招来灾祸,燕国就不会灭亡。

  c.从文章内容来看,以土地贿赂秦国的诸侯国是楚、韩、魏。

  d.对于齐、燕、赵三国灭亡的具体原因,作者既从正面进行分析,又从反面作了假设,来进一步证明了自己的观点“不赂者以赂者丧”。

  解析:文中只是说燕国派刺客去刺杀秦王,给自己招来灾祸,但是并没有说燕国不派刺客就一定能保全自己。

  答案:b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莫夜月明      莫:通“暮”,晚上   b.或曰此鹳鹤也    或:或许

  c.余方心动欲还    方:正               d.如乐作焉        作:演奏

  解析:“或”的意思应该是“有的人”。

  答案:b

  6.下列加点字活用类型与例句不相同的是(         )

  例: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a.大石侧立千尺                   b.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下

  c.函梁君臣之首                   d.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解析:c句中的“函”是名词用作动词,用匣子装。例句与其他三项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均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c

  7.下列“相”字的用法及意义,与例句相同的是(      )

  例: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a.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b.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c.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          d.不久当还归,还必相迎取

  解析:例句与b句中的“相”均为副词,相互,互相。其余的均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答案:b

  8.关于文段内容及表达技巧的分析,下列说法有误的—项是(       )

  a.文中描绘绝壁下的夜景,用了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十分逼真,让人感到阴森恐怖,如临其境。

  b.这段绝壁下的夜景描写,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下”伏笔。

  c.作者对两处声音的考察,极为深入,处处印证了首段的郦道元的说法,而且为末段叹郦

  说之“简”作好铺垫。

  d.作者在文中写到两次“笑”:“余固笑而不信也”,“因笑谓迈曰”前者是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笑;后者是释疑后轻松愉快的笑,表现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兴奋。

  解析:“有声有色”这一说法不确切,“有声”是对的,可“有色”就不准确了。

  答案:a

202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知识点复习 篇2

  《诗三首》复习资料:迢迢牵牛星、归园田居、饮酒

  一、拓展阅读:

  泰戈尔说过: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相隔天涯海角,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正像所有的爱情悲剧一样,彼此深爱着对方,但却不能长相厮守。这是一种惘怅,伤心,凄凉的意境。人世间最悲哀之事莫过于此。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另外一首《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1.诵读:

  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说说诗文大意:

  一边是遥远的牛郎星,

  一边是隔着银河的灿烂织女星。

  轻巧地摆动着柔美洁白的双手,

  一扎一扎地穿梭织布。

  整天都织不出布来,

  相思的眼泪零落成雨。

  清清的银河水浅浅,

  相隔的距离又能有多远?

  隔一条清清的银河,

  只能含情注视脉脉无语。

  3.诗歌浅析:

  这首诗是秋夜即景之作,借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愁苦心情,实际上是比喻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

  《迢迢牵牛星》起首两句描写环境,中间四句描写织女,最后四句点明离别的根源和哀怨:诗中充满着浓厚的浪漫气息,将神话和现实和谐地结合起来。全篇十句有六句以叠词起头,使诗具有很强的音乐节奏美感。

  思路结构(板书)

  牛郎织女       两星相隔

  ↓

  神话       织女相思       基调   哀怨

  ↓

  分离之痛       情景交融

  现  实           相爱受制

  人间男女       不能欢聚

  (视教学时间可选讲下述内容)

  4.探究性学习:你最喜欢哪句诗,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写出了遥远;“牵牛星”,俗称扁担星,在银河南岸;这是从织女星的角度看的。“河汉”,银河;“河汉女”,织女星,在银河的北岸,与牵牛星隔河相对。由两颗星隔银河相对的天相,先用“迢迢”二字将牵牛星推远,以下就织女星写出许多情致。这是从远景写起的。

  开头两句是环境描写。秋夜星空寥阔明净,对幽闺思妇来说,最容易触动她们的别绪离愁,把她们引入碧海青天的梦幻世界;而银河两旁的牛女双星的方位和有关双星的故事传说,更使得眼前景物和离人的现实心情很自然的结合起来,丰富了这一梦幻世界的内容,也给诗作渲染上了一层凄丽的悲剧色彩。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这是一首思妇词,所以就从女方着笔。诗意是:织女星摆动着她一双细嫩柔长的手,札札地一刻不停地穿引着织布机上的梭子。景象由远渐近,并由此而生情。织女是织神,在神话传说中,天上绮丽的云霞,都是她手指下精巧的成品,可见人们对于她一双纤手有着如何美妙的幻想,而诗人通过想象把她形象化的表现了出来,并且是那样的美,那样的富有诗意。那诗意的美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是一层转折。为什么她在终日“札札机杼”声中却织“不成章”,“泣涕如雨”呢?下面一句回答了这个问题。情感的相思与现实的阻隔是导致这场悲剧的原因。那银河又清又浅,相距也不很远,可就是不能相会。怎么理解“相去复几许?”到底“相去”远不远?“河汉清且浅”,空间距离上理应相去不远;然而情感的相思却又因无法传递显得非常邈远,因为——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盈盈”是水清且浅的样子;“脉脉”,写含情相视的样子;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揭示出现实与相思的尖锐矛盾。景情并生,哀怨而动人。这是最后两句,水到渠成地鲜明地提示出矛盾,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慨叹。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盈盈”或解释为形容水之清浅,恐不确。“盈盈’不是形容水,它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是形容女子仪态之美好,织女既被称为河汉女,则其仪容之美好亦映现于河汉之间,这就是“盈盈一水间”的意思。 “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这句诗用了“盈盈”“脉脉’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二、诗歌知识链接:

  1、五言诗古诗的兴起

  西汉至东汉4XX年间的诗歌创作,包括文人创作和民间歌谣。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徒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发展过程。其中以两汉乐府民歌和东汉后期无名氏文人五言古诗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据《汉书•五行志》和《尹赏传》所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的《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

  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离骚    汉赋

  杂言        四六文(骈体文)          汉末、魏、晋诗歌

  长于抒情    长于抒情                 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

  文人创作                            文人有意识向

  诗经      汉乐府                民歌学习,创作

  四言         五言                  五言抒情诗,五言

  长于叙事    长于叙事               诗走向成熟,同

  民间文学                           时出现七言诗。

  汉魏晋诗的主要诗人和作品:

  汉末文人诗最成熟的五言诗作品《古诗十九首》

  曹操《短歌行》《龟虽寿》(旧题乐府)

  曹丕《燕歌行》(最早的文人七言诗)

  曹植《白马篇》。

  建安七子:嵇康《赠秀才入军》

  西晋的正式诗人:左思《咏史》

  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饮酒》《归园田居》系列

  东晋末谢灵运的山水诗,代表作《登池上楼》

  汉魏晋诗是中国诗歌的重要发展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

  2、《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究竟产生于何时,由何人所作,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说诗□语》)近代梁启超根据《古诗十九首》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具有某些共同特点,指出它们“虽不是一个人所作,却是一个时代──先后不过数十年间所作”,并论证它们应是东汉后期安、顺、桓、灵帝年间,约公元2世纪的作品(《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取得了比较合乎实际的结论。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流结党标榜,文人士子备受压抑。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为寻求出路,只得奔走交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因而也就有了“游子”的乡愁和“思妇”的闺怨。《古诗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写仕途碰壁后产生的人生苦闷和厌世情绪和离别相思之情,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的咏叹中,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生命短促、人生坎坷、欢乐少有、悲伤长多的感喟。这些诗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反映了东汉末年儒家思想崩溃,身逢乱世的中下层文人在仕途碰壁后对短促而苦难的人生的深刻思索,在对现世人生的怀疑和否定的同时,也标示着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蕴含着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深刻不满。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大抵属于中下层文士,熟悉本阶层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情绪,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诗歌艺术上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吸取了乐府民歌的营养。《诗经》的赋、比、兴表现手法,在“古诗”中得到广泛运用。有的作品还在题材、语言、意境等方面,表现出《诗经》的影响。如“迢迢牵牛星”,写织女星“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发展了《诗经•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的想象;“明月皎夜光”中“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的比兴,提炼《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等语而成;“东城高且长”中“《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的感慨,更直接引用《诗经》作品。而“涉江采芙蓉”则显然受到《楚辞•九歌》的影响和启发。但“古诗”与乐府民歌的关系最为密切,其间并无鸿沟。“古诗”形式原是学习、模仿乐府民歌的,许多作品留有乐府四句一解的痕迹。有的“古诗”作品本属乐府歌辞,如“生年不满百”来自乐府《西门行》古辞。不少“古诗”作品有浓厚的民歌风味,如“行行重行行”回环复沓,排比重叠;“青青陵上柏”晓喻通俗;“迢迢牵牛星”以民间传说为题材;“客从远方来”用双关隐语表相思;“冉冉孤生竹”、“凛凛岁云暮”等抒情诗都采取叙事方式倾诉衷情,运用比兴手法渲染烘托,使作品增强了民歌情趣。但“古诗”的形式、技巧较之乐府民歌更为细致工整。

  刘勰概括“古诗”的艺术特色是,“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以《古诗十九首》而言,它把深入浅出的精心构思,富于形象的比兴手法,情景交融的描写技巧,如话家常的平淡语言,融合一炉,形成曲尽衷情而委婉动人的独特风格。其中的游子诗多属感兴之作,寓有哲理,意蕴深长,耐人寻味;而思妇诗意在动人,所以形象鲜明,感情含蓄。前一类如“青青陵上柏”,它以“陵上柏”、“涧中石”起兴,而后如同闲话,却有层次,有对比,在描写小民适意娱乐和王侯穷奢极侈的情景中自然流露褒贬,结语“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稍加点破,引人思索。“明月皎夜光”则以悲秋起兴,铺排秋夜明月繁星及时节物候变化,渲染炎凉气氛,然后直截指责朋友不相提携,结语点破不讲交情,“虚名复何益”,借以警世。后一类如“行行重行行”通篇倾诉别离相思之苦,似乎脱口而出,信口絮叨,实则从追叙远别到强作自慰,随感情发展,波澜起伏,结构精致,衔接自然,而以直白为主,穿插比兴,语言精练,形象明快,确是“古诗”独特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他如“冉冉孤生竹”、“凛凛岁云暮”等篇也都具有同样的艺术特点。

  在文学史上,《古诗十九首》所代表的东汉后期无名氏五言诗,标志着五言诗歌从以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以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已经成熟,同时也为魏晋南北朝以五言诗型为主体的文人诗歌的高度繁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他们的作品在梁代已获高度评价,刘勰推崇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称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学习、摹拟、继承发展“古诗”手法、风格的诗歌创作,始终不绝如缕,可见其影响甚为深远。

  3、萧统与《文选》

  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武帝天兼元年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三、其它备课资料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③。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④。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⑤。常恐霜霰至⑥,零落同草莽。 

  【注释】①野外:这里指农村。人事:人际交往,这里主要指与官场的来往。②轮鞅(yāng):鞅是拉车的皮带,这里指车马。③尘想:入世做官的想法。④墟曲:即指村落。披草:拨开野草。⑤我土日巳广:我开垦的田地一天天在扩大。 

  ⑥霰(xiàn)小雪珠。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①,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②,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①南山:指庐山。②兴:起床。理荒秽:即除杂草。 

  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①,浪莽林野娱②。试携子侄辈③,披榛步荒墟④。徘徊丘垄间⑤,依依昔人居⑥。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⑦?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一世异朝市⑧,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⑨。 

  【注释】①去:离开。②浪莽:联绵词,广大貌。③试:这里作副词用,初也,偶也,转意为“偶尔有一次”。④榛:榛莽之榛,泛指丛生的杂草荆棘。⑤丘垄:坟墓。⑥依依:隐约可辨的样子。⑦焉:何。如:往。⑧一世:三十年为一世。异朝市:市朝变迁。⑨幻化、空无:佛教大乘教派的教义是空,东晋佛教的六家七宗有本无宗、本无异宗、幻化宗、心无宗,诗中四字是借用,按原字义解释,不含宗教色彩。 

  归园田居(其五) 

  怅恨独策还①,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②。漉我新熟酒③,只鸡招近局④。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释】①策:策杖,拄杖。②遇:焦本作“可”。③漉:过滤。滤掉酒糟。④招近局:招近邻而成局。多人聚合欢饮称局。一说:局,曲也,近局指近邻。 朴、平淡、自然,将劳动的清新感受和山村月夜的静谧景致融为惬意出俗的意境,记录着诗人参加劳动的情况和感受,抒写了诗人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闲适喜悦的心情。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通观五首,官场污秽,而终获补偿的欣慰;生活贫困,却有亲朋的挚情;农事辛苦,而得心灵的满足;人生短暂,乃有人生真谛的彻悟;酒至畅怀,物我皆已忘,日月身边流。真个是“何陋之有”?这样,诗人就把整个隐居生活,不,整个人生的乐趣都包容到他浑厚汪洋的诗情中去了。这是一种高度的概括,也是一种深刻的揭示。正是在这种同污秽现实截然对立的意义上,《归园田居》达到了完美和谐的艺术意境,开拓出一片“浩浩落落”的精神世界。 

  《饮 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后家道已衰落。 青年时期,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 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陶渊明二十九岁,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 曾三次辞职。四十一岁时,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任职八十余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这时,又正逢郡守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他终于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  

  退隐之后,他曾躬耕陇亩,和父老乡亲共话桑麻,诗人一直过着隐居田园的清苦生活。 

  这段时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写出了大量的田园诗,艺术上也日臻成熟,终至炉火纯青。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桃花源诗并记》、《读山海经十三首》、《咏荆轲》、《感士不遇赋》、《与子俨等疏》等篇。今存诗歌共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先例的田园诗。特别是他晚年写出的著名的《桃花源记并诗》,阐明社会理想。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是没有君主,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食其力的社会。这虽然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要求,也反衬了现实社会的黑暗。  

  陶渊明的思想较为复杂,但主要的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使他早期具有济世之志,几次出仕,正是儒家积极用世、兼济天下的思想的体现。退隐后,儒家的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思想又成为他的精神支柱。他的道家思想,继承了正始以后道家精神批判现实、否定现实的一面,但其中老庄的消极避世、清静无为、顺适自然的思想,又给予他以消极的影响。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202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知识点复习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