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练习题

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练习题

甜到心口 点赞 分享
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练习题

微信扫码分享

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练习题(精选12篇)

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练习题 篇1

  一、读一读,写一写。

  qīnɡ xī   biān jiānɡ   fǔ mō

  (    ) (    )   (   )

  jiè shào   yǔ sǎn   xiàn rù

  (   )   (   )   (   )

  二、比一比,填一填。

  析(   ) 抚(   ) 招(   )

  晰(   ) 扶(   ) 绍(   )

  疆(   ) 陷(   ) 杨(   )

  僵(   ) 焰(   ) 扬(   )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爸爸的微笑______,脸色变得______,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______就______,哪儿____,它就在哪儿很快地______,长出________。________风沙还是雨雪,________干旱还是洪水,他总是那么______,那么 ______,不_______,也不______。”

  四、写一写。

  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答案依次如下:

  一、清晰 雨伞 抚摸 介绍 边疆 陷入

  二、分析 抚摸 招待 边疆 陷阱 杨树

  清晰 扶手 介绍 僵硬 火焰 表扬

  三、消失了 严肃起来 从来 这么直 需要 生根发芽 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 不管遇到 直 坚强 软弱 动摇

  四、略

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练习题 篇2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构思巧妙,感情丰富,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这篇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细读文本,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文本中重要的环节进行细读。

  第一处是在讲解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时,让学生先找出相应的段落,然后让学生细读该文本,在细读的过程中,抓住文本中的“茫茫”、“浑黄一体”、重点词来理解大戈壁的环境的恶劣,从而激发学生们对白杨树的敬佩之情;抓住“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这一句话来体现白杨树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它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另外从“高大挺秀”一词中,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白杨树的适应力及顽强的生命力是多么然人敬佩。谈完自己的理解之后,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理解来读文本,让学生们将自己的理解通过读来展现。

  第二处文本细读的设置是在讲解爸爸的话时,这一段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短短的三句话不但向我们介绍了白杨树的特点,同时也借白杨表白爸爸的心。在设置细读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们抓住中点词句来理解文本,通过上下文的联系来理解文本,让学生们充分的读,充分的说,再度重感悟,再用朗读将自己的感悟带回文本。从哥哥的问题入手,带着爸爸严肃的表情,让学生一句一句的读,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体会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表面上是写物,实际上是喻人。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成长,经受磨练,成为祖国边疆的建设者。这样做,不光激发学生们对白杨树的崇敬之情,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懂得,爸爸说这些话的用意,那就是爸爸不光在讲白杨,还要借白杨来赞美那些远离优越生活,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人。这样的设计,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

  另外,学习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采取的是让学生质疑,让学生找一找文本中介绍爸爸表情变化的句子,并读一读,在小组中讨论每一次表情变化是为了什么?你从中理解了什么?这样做,不光是对文本的一次整体贯穿,最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读文本的过程中,只有学生们能大胆的问一问,想一想,才能从对文本细读,对文本细想,对文本细细的理解。

  总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变换形式去读,教师适时引导去读,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去理解课文,感悟课文。

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练习题 篇3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合作交流自己的见解,使这正确。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旧导新

  1、导言:

  同学们,你们知道白杨树吗?

  (生自由谈)

  白杨,又叫大叶杨,在我国北方广泛种植。其实,在荒无人烟的沙漠,白杨树也能顽强的生长。下面就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白杨》,一同领略白杨的风采。

  2、任务:

  这节课要求同学们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及其生活的恶劣环境。初步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新授

  1、学生按自学提示,从整体上自学全文。小组内交流,要求:

  ⑴ 初课课文,注意标出字音及重点词。

  ⑵ 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归纳课文写作顺序。

  ⑶ 白杨树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画出相关的语句,并逐行理解。

  ⑷ 白杨树有哪些特点,请用浪线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说说你自己的理解。

  2、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⑴ 教师范读,学生段读,注意正音。

  ⑵ 引导学生按“望白杨──说白杨──希望孩子也成为白杨”的顺序说大意。

  ⑶ 生活环境:指名读相关语句。

  概括特点:抓住(环境恶劣)。

  重点词句:“没有……没有……也没有……”、“到处”“浑黄一体”等。

  ⑷ 白杨树特点:

  读出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谈理解)

  要点:

  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顽强。

  ⑸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⑴ 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何作用?

  (烘托作用)

  ⑵ 写白杨树的特点有何物色?

  (通过过人物说的话,间接地写出白杨的特点。)

  4、质疑解难。

  三、课内练习

  1、看拼音写词语:

  gē  bì

  (   )  qīng   xī

  (    )    fǔ mō

  (      )     jiè  shào

  (    )

  2、选词填空:

  分辨  分辩

  ⑴ 到处浑黄一体,很难(    )出哪里是天,哪里是地。

  ⑵ “这不是我弄坏的!”小明(   )道。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总结

  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是那么的恶劣,却依然高大挺秀,不软弱,不动摇,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只是单纯说树吗?他还想说明什么?我们下节课再学。

  五、作业

  1、熟读课文,读出感情。

  2、预习课后2、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相关部分。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理解。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

  〖教学难点〗

  阅读能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复旧导新

  1、提问:

  回顾作者的写作思路。白杨树有哪些特点?

  板书:

  高大挺直 生命力强 坚强不屈 

  2、导言:

  白杨的生长不择环境,在哪里它都忠诚无私,坚强不动摇,爸爸在说完这段话之后,作者这样写到:“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爸爸表白的是什么心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3、任务:

  希望同学们结合自已收集的资料,联系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我们还要研究文章的思想内涵。

  二、新授

  1、学生自读课文13~16段,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

  要求:

  ⑴ 学生带着问题,反复阅读爸爸的话,讨论爸爸要表白自己的什么心?

  ⑵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自己设计问题并回答。

  2、针对重点句子,交流自学结果:

  重点句子: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⑴ 表的是“扎根边疆,建设祖国”的心。

  ⑵ 这是点明中心的句子。爸爸请白杨表达自己的志向和决心。

  爸爸在新疆工作,他是服从党的需要,到边疆去的,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而且不怕艰难险阻,为建设边疆而作出自己的努力。爸爸请白杨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志向,表达自己扎根边疆的决心,所以说是表白自己的心。

  ⑶ 此时此刻,爸爸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呢?

  希望孩子们能像白杨树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坚强不软弱,学好本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为祖国建设作贡献。

  ⑷ 孩子们现在还不能完全理解爸爸的话,但听了爸爸的话后,他们懂得了什么?

  爸爸和妈妈长期在新疆工作,自己也要到艰苦边疆工作学习。

  父母和其他服从祖国需要到边疆参加建设的人们也是有白杨树的特点。不怕困难,坚强不屈,生命力强,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成长,贡献自己的一切。

  3、学习最后一段:

  结合课后3题,用提问题的方法对这段话加以理解。

  ⑴ “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

  (爸爸)

  “几棵小树”指谁?

  (孩子们)

  ⑵ 为什么沉思,或沉思什么?

  老一辈如何把白杨树的精神传下去,使孩子们也成为戈壁滩上的白杨,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是老一辈义不容辞的责任。

  ⑶ 为什么微笑?

  孩子们在爸爸的教育关爱下,会像小树一样在艰苦的边疆经受锻炼,成长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实现他的愿望。所以父亲笑了。

  这是对事业后继有人的欣慰的笑。反映老一辈西部开拓者的博大胸怀。

  ⑷ “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是说明了什么?

  说明孩子们也会像爸爸那样,克服各种困难,在边疆扎根,茁壮成长。

  ⑸ “爸爸的嘴角浮起一丝微笑”是什么意思?

  爸爸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辈的影响下,教育下,一定能扎根边疆。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材,他为此感到欣慰。他的微笑,也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愿为祖国作出无私奉献的志向和愿望。

  ⑹ “搂着”说明什么?

  爸爸对孩子的爱。

  ⑺ 爸爸爱孩子,为什么还要让孩子和自己一样到新疆吃苦呢?

  爸爸对孩子的爱是从爱祖国为前提的,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白杨那样,祖国哪里需要,我在哪里生长。

  ⑻ 说到这里,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

  我们长大了也要像边疆建设者一样,哪需要我们,我们就在哪里扎根,为祖国作贡献。

  4、质疑,解难。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6、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⑴ 借物喻人。

  ⑵ 人物的神态变化,即:

  “出神”“沉思”──“微笑”──“严肃”──“浮起一丝微笑”。

  ⑶ 开头烘托作用。

  ⑷ 通过人物对话间接写白杨的特点。

  三、课内练习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背诵13~16自然段。

  四、总结

  同学们,恶劣的环境造就了强者。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赁着自身的特点,在茫茫的戈壁顽强的生长着。作者明写白杨,实际上却通过白杨赞扬了边疆的建设者,作者将人和物巧妙地联系,这称委婉曲折的表达方法,我们称为“借物喻人”。白杨的精神需要我们去继承发扬,愿同学们都能像白杨一样,随处扎深根。

  五、作业

  小随笔,描写孩子们长大后会是什么样。

  【板书设计】

  望白杨

  高       环

  大      境

  挺     恶

  秀    劣

  说白杨       扎根边疆

  白杨         生   挺   坚     建设祖国

  命  直   强

  力  高  不

  强 大 屈

  做白杨        借物喻人 

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练习题 篇4

  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和新词。

  2、通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的基本情况和修建铁路的艰难。

  3、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教学重点:

  通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的基本情况和修建铁路的艰难。

  教学难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教学准备:

  青藏铁路有关资料图片,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天路》引读

  1、师:同学们,《天路》这首歌,它深情歌唱了铁路工人修建青藏铁路的感人事迹。现在让我们随着这动听的歌声,一起沿着青藏铁路,走进美丽的“拉萨”。

  2、师:青藏铁路,1958年,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开工,但是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条铁路还没有进入西藏,直到20xx年7月青藏铁路才正式通车运行。这中间经过48年的时间,这到底是为什么?是什么困难阻挡了这条铁路的前进?让我们跟着筑路工人一起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出示课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语

  2、指名读课文。

  三、读课文,体会感情

  1、自由读1-4段,思考: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2、交流。

  让学生说出句子。课件出示有关句子。

  师:说说这是一条怎样的铁路?

  适时板书:造福

  3、师:同学们文中哪句话贯穿全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贯穿全文,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很多次,不管是遇到困难的时候,还是战胜困难的时候,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就会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困难的?请你在课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4、交流。

  (一)交流遇到哪些困难。

  生:自由说。

  适时板书:

  冻土低温

  恶劣天气

  极度缺氧

  师:面对着困难,他们会怎么样说这句话?有感情地朗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要读出怎样的语气?(坚定有力,显示筑路大军在困难面前不惧怕,不后退的决心。)

  生:朗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个别读 、全班读)

  (二)交流困难怎样解决。

  生:自由说。

  师:凭什么让“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地低下了高傲的头”?

  适时板书:意志 智慧

  师:战胜困难的时刻,他们会怎么样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要读出怎样的语气?(喜悦自豪,充满信心的语气)

  C、指导读这句话。

  师: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一次次呼喊,他们呼喊出了一个心愿就是——?

  生: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此时此刻,同学们面对这一群突击队员,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四、拓展升华

  1、师:同学们,铁路工人们凭着坚强的意志和无限的智慧,最终把铁路修到了拉萨,下面让我们共同见证青藏铁路通车!

  (出示微课)

  2、给这条路取个有意义的名字。

  五、作业

  搜集和交流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六、板书设计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造福

  冻土低温

  恶劣天气     意志  智慧

  极度缺氧

  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教学重点

  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入课题

  观赏了一碧千里的大草原,游览了神秘的丝绸之路,祖国的西部真是景色奇丽,蔚为奇观。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西部的雪域圣城──美丽的拉萨。

  (大屏幕展示拉萨,师简介拉萨概况)

  指名谈拉萨印象。

  师:在人们的心目中,“出国易,入藏难”。拉萨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给物资流通,文化交流带来了重重困难,是全国一座未通火车的城市。为了造福广大人民,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20xx年,党中央作出了指示:

  (揭题,读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二、读懂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1.自读阅读提示,看看学习这篇文章有几个方面的要求。

  2.交流。阅读提示中共有3个要求。

  (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三、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1.自学课文:请按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作批注。

  2.检查自学: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

  3.整体感悟:你觉得阅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读懂全文最重要?(第二问)有一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强调了这一点。这句话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四、直击重点,自学探究

  过渡:是啊,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自读课文,勾出课文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资料进行批注,小组交流。(学生自学勾画,小组讨论交流)

  五、想象情境,领悟内涵

  出示句子:“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学生交流,教师主要抓住以下几点随机点拨。)

  1.研读“困难1”

  (1)了解困难:“正在修建的是一条世界海拔,线路最长的高原冰土铁路。”

  (2)体验困难: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什么是“冻土”“海拔”。

  ②联系资料谈谈高原冻土给施工带来了哪些阻碍?

  (3)克服困难: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道里实地考察,发现冰岩温度的变化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①体验情感:从“昼夜”“反复”,你体会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②补充资料,深化认识:课件《生命禁区的早晨》。

  (4)感情朗读,激发情感。

  战风雪,斗严寒,在生命禁区的高原,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施工,当我们体会到这些,你会怎样读这段话?(指导朗读第5.6自然段)

  师:所以,面对困难,谁不知道──“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2.研读“困难2”

  (1)了解困难;“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2)体验困难:把对你触动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并联系实际或结合资料进行想象。

  (3)克服困难:

  ①理解词语:哪些词语体现了科技人员的艰辛?

  ②想象“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情景。

  (4)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师:天气恶劣,繁重危险,多么特别,多么凶险的施工!当我们体会了这些,你又会怎样读这段话呢?(读第8.9自然段)

  师:所以,──“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六、拓展教学资源,丰富形象

  1.拓展资源:青藏铁路工程足以让世界震惊。老师从网上获得了一些资料(大屏幕出示,老师讲述《建设者的“苦”“笑”“酷”》)

  师:既然这项工程难度之大,让人难以想象,为什么还要坚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小结:正是建设者挑战极限,勇创第一的精神,正是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气概,才有了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攻关,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成功。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一次次呼喊出同一个心愿──“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2.联系生活,激发豪情:这就是壮丽的青春,这是一曲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他们奏响了生命的音,他谱写了中国铁路建设的新篇章!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在20xx年10月15日,青藏铁路提前三年全线竣工,将在今年7月1日正式通车,(大屏幕出示中国铁路交通图,红线标出青藏铁路走向。指名介绍)

  青藏铁路的竣工,将引起西藏的巨大变化,我们不能忘记曾在这片冻土上挥洒血泪的建设者。如果要在铁路经过的海拔处为建设者立一块丰碑,你会在上面写下什么呢?(生动笔写)

  七、总结

  课后反思

  初读课文,总是列在上课伊始,旨在帮助学生整体感之课文,对课文有总体感觉,此为其一;其二,疏通文本,引导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这时学生刚刚从课外走入课堂,注意的转移并没有这么快全部转移到课堂之上。而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又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因此往往出现学生讨厌这一环节,自然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往往打个折扣。

  教学反思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文章记叙了在高原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教学的重点是把握主要内容,弄清建设者们在贯通风火山隧道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是如何克服困难的,从中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课前我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青藏铁路与西部大开发等方面的资料,学生们很积极地搜集了有关青藏铁路的资料,汇报交流的时候也兴致勃勃,讲起来滔滔不绝,由于时间关系,课上交流不是很多,单也为学习本课做好了铺垫。教学中我始终把握略读课文的特点,紧扣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自己的教学,有不少缺憾,有不少的问题困惑着我。

  我在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一课时,就发现该课中难理解的词语特别多,例如:“分外妖娆、狰狞、杯水车薪、始料不及”等,这些词语对理解课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起初,我想把这些难理解的词语单独抽出来布置学生回家查字典,先从字面上理解词语意思。以前也试过这种方法,可到了正式讲课要理解词语时,学生就只会拿着从各类词典上抄来的答案照念,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词意?能否将其运用到习作中?这些都是未知数。

  鉴于之前的做法不甚妥当,我便尝试改进,决定在授课过程中穿插讲解词语意思,尝试让学生学会使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猜测词意。可这样一来,课堂教学时间会大大流失,一节课下来,学生也只是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理解了几个词语的意思,而重点句子的理解和情感的升华并不到位。这样一来,一篇略读课文就要分成一个半课时甚至两个课时。这就有悖于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了。

  又如我在实践中也发现了问题:学生只是一味套用前面课文中学到的一些精神、品质、道理等。比如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当我问及“建设者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时,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坚强不屈”。此外,就再也找不出词语来谈感受、谈体会了。更让我觉得纳闷的是考试时的基础题往往就会考到略读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如果老师不讲,学生全然不知这些词语是从哪出来的。

  教学中我还尝试过在学习课文前让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哪怕是一个字或一个词。可我发现学生在老师期待的目光下提出的问题都是很简单的,要么是课文注释中有答案,要么是前后文有答案,要么是常识性问题(比如“拉萨在哪里”),要么是自己早已理解的词语仍要提出来给其他同学做答。真正能提问题、会提问题的学生屈指可数。

  总之,我感到略读课的教学更难把握,上成精读课成了常事,怎样上好略读课,还有待我们不断改进尝试。

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练习题 篇5

  过去的语文教学,曾经“只重积累,不重理解”或“只重理解,不重积累”。课上热衷于繁琐的分析,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课堂上,听不到琅琅书声,习作里,见不到浓浓真情。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没有了,造成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

  小学语文教学新课标的出台,给语文教学带来勃勃生机和无限前景。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按语文规律进行教学,要重视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感知、感受、感悟,避免繁琐的分析和无效机械的练习。加强多读多思,扩大知识面,注重语言和积累,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下面就本人贯彻新课标精神,教学《白杨》一课谈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一、读与感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一切语文行为的基础。语言的感知、理解、积累靠读,掌握语言的规律靠读,感情的激发熏陶也靠读。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让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因此,课堂呼唤读的回归,以读为本,让课堂真正书声琅琅。

  1、以读促悟

  以读促悟,就是在教师启发、诱导和鼓励下,学生通过读,来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文字的滋味去体验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如《白杨》一课“爸爸表白的是什么心愿”这一内容,文字浅显易读,但是思想内涵较难理解,且与学生实际相差较远。为了让学生通过读自己去感悟,避免教师灌输式的讲解。我让学生先读“三个只知道”的句子,讨论悟出“三个不知道”的内容。再由“孩子们不知道,你们知道吗?”的问题引导学生回读上文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句子,然后联系“三个不知道”的内容想一想。学生很快明白了爸爸表白的是“自己像白杨树一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也能扎根边疆”的心愿。

  这一环节设计以读为本,以读促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主动有趣的学习中获得身心的愉悦。

  2、以读现悟

  果戈里曾经说过:“像样读一篇课文,需要同作者分享他那充满心灵的崇高感受,需要用心灵去感受它的每一个词。”读与悟相辅相成。读得好,则悟得好。悟得好则能读得好。

  《白杨》一课“白杨树的特点”这一内容文质兼美,充满感情。为了让学生能感受到白杨令人敬佩、赞美的内在品质,并把这一情感表现出来,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拓读现悟

  这种方法就是将文中概括或抽象的内容,拓展成具体的内容,与有关语句组合成排比句,让学生感悟其思想内涵。

  如“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杆。”这一句体现了白杨树生命力强的特点,将这里的“哪儿”一词从“大戈壁”拓展到任何一处,尤其是环境恶劣的地方,与句子部分构成一个排比句:

  大戈壁需要它,

  它就很快地在大戈壁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杆。

  荒山需要它,

  它就很快地在荒山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杆。

  内地需要它,

  它就很快地在内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杆。

  边疆需要它,

  它就很快地在边疆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杆。

  通过这一组排比句的强化朗读,学生对白杨树“生命力强”的特点就有了深刻的`感悟,学生再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杆。”这句时脑中就浮现以上一幅幅画面,自然流露出对白杨树的敬佩、赞美之情。

  (2)分读现悟

  这种方法是将课文里从几个方面集中说明事物某一特性的几个方面分离开来,与有关语句组成排比句,让学生用读来表现对事物的感悟,如“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一句,作者从“风沙、雨雪、干旱、洪水”等四个方面的自然灾害和恶劣气候来突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性,可以从四个方面构成一组排比句。

  在风沙面前,它好像一堵城墙,巍然屹立,

  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在雨雪面前,它似青松,傲然挺立,

  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在干旱面前,它似骆驼耐干耐,

  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在洪水面前,它似中流砥柱,坚如磐石,

  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通过这一组排比句的读,学生对白杨树“坚强不屈”的个性有深刻印象,再读时很好地流露出对白杨树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当然,强调学生的自主读书、感悟的同时,不能忽略老师“导”的作用。我们常常困惑如何点拨学生的朗读,读要达到什么要求。有一句话说得好:读要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来。我们要研究导的方法,导的特点,导的规律。其要点是,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这里介绍我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几种指导方法:教师范读法、语言渲染法、形象支撑法、形体指挥法、有意比较法、借词发挥法、竞赛激励法、角色置换法……

  二、读与积累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言材料的积累与语感经验的积淀,与读与悟息息相关。凡读书,熟则能悟,悟则能比,古人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许多作家在谈及成功的秘密时,都感慨得益于少时的多读。因此,我们应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机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熟读成诵是语言积累的一种方法,但如果一味让学生通过长时间多遍数单一的记忆,是既枯燥乏味又短暂无效的。因此,创造宽松的教育环境,进行活泼多样的诵读,能提高语言积累的效果。

  在教学“白杨树特点”这一精美片断时,我这样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1、引导自主实践

  语文教学的活动观,要求我们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发展。我在课堂上让读书有困难的学生去请教同学,如何读得更好,同时要求其他学生全力以赴,果然收效甚好,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兴致盎然,互帮互助,很快读熟读好了这一内容。

  2.美读竞赛激励

  在课堂上引进竞争机制,更能激发学生的向上。为了推波助澜,我又让每组推选一名学生代表与老师比赛读。老师参与学生的活动,主动为学生服务,课堂高潮迭起。老师和学生都运用自己的语言技巧,创造性地表现课文的形式美、音韵美、形象美、意蕴美,在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熟读于心。相信这一竞读会给学生深刻印象。

  课堂上语言积累的形式还有很多,比如,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给画面配音,把课文改编成童话等,只要孩子们高兴,我们都可以尝试。

  三、读与运用

  教育起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是为用,即所谓学以致用。”这就是语文的交际性工具作用。

  在《白杨》这篇课文里,学生读懂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如果仅此满足,点到为止,恐怕学生对如何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还是“纸上谈兵”。因此,我这样帮助学生在读中运用。

  1.与课外结合——读读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不能因文所困,应该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将“借物喻人”这一知识拓展到课外这一大语境里,让学生通过读《白杨礼赞》来欣赏茅盾笔下白杨树的伟岸正直,体会一下东北汉子抗日的坚强不屈,领悟“借物喻人”的精妙。相信,通过这一迁移,学生不仅了解了语言,也懂得了语言的表达。,

  2.与生活结合——唱唱

  生活就是语文。教学内容应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新课标也提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唱唱学生爱听的歌曲《小白杨》,在活泼欢乐的氛围中读懂借白杨来比喻边防战士。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培养学语文用语文的浓厚兴趣,把课堂与课外结合起来,把语文融入生活。

  3.与时代结合——议议

  时代在前进,语文的内涵在不断丰富。紧扣时代步伐,语文教学才会永具魅力和活力。课结束时,我让学生交流西部大开发的信息,谈谈怎样做一个新时代的小白杨,这一设计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运用,发挥了语文人文性的育人功能。

  只有语文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努力做到教学内容生活化,课堂结构主体化,教学过程开放化,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运用,才能让学生“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才能落实新课标精神: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练习题 篇6

  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一、揭示课题、审题:

  1.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

  2.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指名范读全文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①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

  ②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③大戈壁是什么样的?(浑黄一体)白杨树是什么样的?(高大挺秀)

  ④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练习题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高贵品质。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高贵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建设边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爸爸借白杨表白心迹的三个句子,学习借物喻人表现方法,体会借白杨比喻边疆建设者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高贵品质。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祖国西部是一片神奇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 ,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灿烂的历史文化。今天我们到西部的大戈壁上看看那平凡而又伟大的白杨。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回顾:《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2、出示问题;这篇课文是专门写白杨的?实际上写的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3、交流。文章表面写白杨实际写人。

  4、文中第三13自然段最直接告诉我们文章实际是在写人。齐读13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 ,解读白杨

  一)、车窗外的白杨

  1、这些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

  2、指名朗读第一段,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

  3、指名读车窗外的白杨读出白杨的。

  二)、爸爸眼中的白杨

  1、自由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想想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2、学生交流。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写出了白杨树外形高大挺秀的特点。

  (2)、“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生命力旺盛的特点。

  课件出示句子学生拓展想象进行补充。

  ———需要白杨树,白杨树———————————————。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写出了白杨树不怕困难,坚强执著的特点。

  课件出示句子学生拓展想象进行补充。

  风沙刮来,白杨树——————————————————。

  雨雪打来,白杨树——————————————————。

  面对干旱,白杨树—————————————  ————。

  面对洪水,白杨树——————————————————。

  3、这就是爸爸眼中的白杨,它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指导学生读出对白杨树的赞美。

  三)、爸爸心中的白杨

  1、边疆需要白杨树,也需要爸爸这样的建设者,需要他们去做什么?

  2、引读:他们就像白杨一样,“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3、建设者们离开家乡来到遥远而又偏僻的边疆,他们也许会遇到许多困难,引导学生想象。

  4、引读:他们就像白杨一样,不管遇到人生的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5、这就是爸爸心中的白杨,爸爸愿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指导读出爸爸愿做边疆白杨的豪情壮志。

  四)、解读小白杨

  1、孩子们只看到了树没想到人,引读: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 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

  2、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都是爸爸想让他们知道的。戈壁滩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儿生根了,戈壁滩需要建设者,建设者就在这儿扎根了,戈壁滩需要儿女们去继承父辈的事业,孩子们就将在这儿扎根了。让我们以崇敬的心情,朗读句子“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3、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

  几棵小树象征的是:边疆建设者的下一代正迎着困难,茁壮成长。这一点是他希望的。因此他很欣慰。爸爸的“微笑”已经说明,他不必担心了。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多少边疆创业者,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的建设事业,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让我们记住他们的高贵品格,让我们用自己的笔写下对他们的赞美吧。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话。

  2、交流练笔。

  3、总结:学完了这课让我们记住,在祖国的西部有一种平凡而伟大的树——白杨树,有一种平凡而伟大的人——边疆建设者。

  板书设计:                                       

  因需要扎根生长

  边疆树

  遇困难坚强不屈

  白杨                            扎根边疆

  边疆人

  建设边疆

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练习题 篇8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白杨》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结合本单元“走进西部”的主题,本篇课文,一是要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二是要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采用的是交融式目标的拟定方法。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解“清晰、茫茫、浑黄一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句话。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求知的欲望、能力和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学习的兴趣也更为广泛。但是他们在语言的积累方面有点欠缺,课堂上的知识内容能举一反三,但延伸、扩展、深化方面不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在难度较大的地方加于点拨,以启发、开拓他们的思维。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的教学以遵循三个原则为指导思想来设计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

  一是以“三为主”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文字为主线;二是直观性原则。充分利用直观形象,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三是文道统一原则。在学习课文时,教育学生学习边疆者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感。

  在这样的前提下,本课的教法我主要运用诱思探究法和引疑推导法。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读思结合,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本节课中,教法学法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情景教学法。采用各种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朗读品悟法。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研读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合作交流法。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的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我主要从以下六个环节展开教学。《白杨》说课稿相关内容:6冬阳童年骆驼队(第二课时)古诗词三首(2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案)谈礼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爱如茉莉导学案《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实录《埃及的金字塔》教学设计揣摩文字见画面彰显人文识精神——《诺贝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爱如茉莉》说课稿查看更多>>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一)设置情景,导入课题

  课件出示树木的图片,认识白杨树,导入课题

  (二)初识白杨,拟定学习目标

  1、浏览课文,让学生直接找出课文中介绍白杨的一段话,初步感知大戈壁白杨的特点。

  2、朗读文中爸爸介绍白杨的一段话,引导学生质疑并拟定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学要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此,老师先设疑:文中是谁在介绍白杨啊?让学生能放开思维,大胆质疑。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和自己课前对课文的梳理,整理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细读课文,感知白杨的生长环境。

  1、自由朗读课文,批划重点词语、句子;

  2、交流、感知戈壁滩的环境的艰苦;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茫茫、浑黄一体”等词语感受大戈壁的荒凉和环境的恶劣。至此,白杨的生长环境已在学生的心中根植。为加深体验,引发探究兴趣,紧接着出示课件——荒凉单调的大戈壁。老师用激情的语言“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是什么让它富有生机和希望?”迅速唤起了学生对白杨的崇敬之情。

  3、“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长的白杨是什么样子的呢?”随着认识的深入和教师的有机引导,学生很快找出“高大挺秀”一词,并加以体会和理解,为什么用“高大挺秀”而不用“高大挺拔”呢?让学生体会“秀”的含义,经过教师的点拨明白之所以说它“秀”是因为在毫无生命的荒漠里,白杨的一抹绿色是戈壁滩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能不美吗?并由此进入到下个部分的学习中。

  (四)研读对话,领悟白杨的精神品质

  1、在了解了白杨的“高大挺秀”以后,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学习兄妹俩的谈话,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细细品味,再说说兄妹俩对白杨的认识。

  2、研读相关段落,紧抓关联词语,通过填空和师生问答的方式体会白杨高大、适应能力强以及坚强的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队白杨的敬意。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升华认识。

  设计意图:此时的学生,在认真阅读,大胆揣摩,积极思考和探究,在自读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感悟,深刻领悟白杨的品格——(“白杨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树干。不管是风沙还是雨雪,不管是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在组织交流时,始终引导学生以读为本,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他们利用音调的高低缓急,抑扬顿挫复活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同时抒发自己心中的激情,绽放个性。

  (五)深读课文,体会爸爸的心愿

  1、引导学生思考体会:爸爸仅仅在赞美白杨吗?爸爸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2、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爸爸的心愿;

  3、谈话小结。

  设计意图:有了上述教学环节的铺垫,再让他们回味爸爸话中的深意,层次分明地引导他们切近主题,教师在学生述说的基础上,激情过渡:一代又一代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就是戈壁滩上那一棵棵白杨,而他们的孩子,正是那迎着风沙茁壮成长的小白杨。既让情感得以升华,又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课文最后一句的含义: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也成了具有“白杨精神”的人。边疆建设后继有人,这是多么令人欣慰啊!

  (六)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出示今日西部地区的图片,随音乐感受边疆工作者取得的丰硕成果。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体现文章脉落的载体,通过板书人们可以一目了然地弄清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本课的板书设计我是根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而定,将白杨的特点呈现在黑板上,再板书“表白心”,让学生明白课文是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以突破重难点。

  六、说预期效果和教后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始终认为,教师应该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引领学生自主质疑定标,通过有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研读,课堂中,如果注重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积极调动学习积极性,就能使学生在兴味盎然中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来完成教学目标。

  但上课过后,我更加明白一节成功的课不仅要有缜密的教学环节,更要求教师能充分地了解学生,因材施教,课堂上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对学生给予适时恰当的启发和鼓励,因为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在师生互动中才能生成,它不仅是源于精彩的设计,更来课堂上生成的精彩。

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练习题 篇9

  【教学目的要求】

  1.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的志向。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白杨本质特性和爸爸的心愿。

  难点:领悟爸爸的心愿。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向学生介绍沙漠和白杨树的有关知识。

  2.准备一幅能够分步拼贴的教学挂图和幻灯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审题。

  1.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呢?

  2.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老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1)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介绍、抚摸、表白、沉思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

  (5)试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课内练习:

  1.写近义词:介绍(  )抚摸(  )分辨(  )高大挺秀(    )

  2.写反义词:清晰(  )动摇(  )软弱(  )消失(  )

  3.朗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三个问句。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找出三个问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是怎样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重点。

  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

  小黑板出示: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这节课我们就顺着这三个问句来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1.列车在哪儿前进呢?齐读第一小节,读后回答:大戈壁是什么样的情景?

  2.出示大戈壁的挂图。教师描述。

  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黄沙。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3.在这样茫茫的大沙漠上行车。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齐读第三小节,读后回答:大戈壁上的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又高大又挺拔又秀丽。最高的白杨有35米高,相当于十层楼房那么高。)

  4.老师在大戈壁的背景图上贴上一行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5.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的呢?分角色朗读4—13小节。

  6.过渡:兄妹只知道白杨很高很直,不知道它为什么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当哥哥提出这问题时,爸爸的脸色有什么变化?他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朗读14小节。读后小黑板上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然后逐句讲读。

  第一句:“这白杨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1)“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朗读比较,体会感情。

  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1)这句话讲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指导有感情朗读。

  第三句:“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

  (2)幻灯再现白杨与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抗争的情景。

  (3)老师描述:

  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2.小结,指导有感情朗读。

  (三)学习第三部分。

  1.启发过渡:爸爸介绍白杨树时为什么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了呢?他为什么要想一会儿才告诉儿子和女儿呢?

  2.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你能不能从下面的一段话中看出?

  3.引读16小节。读后讨论爸爸的心愿。

  (爸爸的心愿是:不仅自己要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还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话既回答了儿子的问题,又是在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孩子。)

  4.引读17小节。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白杨的知识和做人的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5.老师读18小节。读后讨论:

  (1)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2)为什么他又露出了一丝微笑?(3)“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作者仅仅就是写小白杨吗?

  6.老师在大白杨树的旁边贴上两棵小白杨树。

  (四)总结课文

  1.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在工作的父亲,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2.抓住三个问句,总结文章的结构特点。

  3.交流感受、升华中心。

  (五)布置作业

  1.造句:

  (1)哪儿……哪儿……

  (2)不管……不管……总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练习题 篇10

  【教学目的】

  1.学会生字新词;会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理;教育学生服从祖国需要,勇于战胜困难。

  3.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

  【教学重点】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爸爸是怎样表白自己的心情的。

  【教学难点】

  1.爸爸介绍白杨一段话的含义。

  2.人与树的联系。

  【课前准备】

  1.教具:幻灯片两张。(或一块小黑板,一幅教学挂图)

  2.布置预习:

  ①运用工具书,自学本课生字新词。(了解“大戈壁,戈壁滩”两个词;理解“茫茫”、“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卫士”、“出神”等词语。)

  ②分段。找出疑难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自学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教学步骤】

  一、解题。

  二、简介作者和背景。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整体了解)

  四、检查预习情况。

  五、学生质疑,释疑。

  六、布置作业(带着学生质疑的问题自学课文)。

  论文中提示“写对高原的“雄壮”“伟大”“单调”“恹恹欲睡”两种感觉对写白杨树有什么作用”?

  .总结:正反衬托:正,生长环境的伟大。 白杨树还是值得赞美。

  反,离开白杨树还是单调,

  5,.总结.写作顺序:面 点。

  六,.总结第一课时:

  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从正反方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课后作业:

  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汽车在望不到边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而成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些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的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1, 本段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景色,作者抓住了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来写的。

  2, 当你看到这一景色你的感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给下列加阴影的字注音并解释:

  (1)无边无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坦荡如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潜滋暗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黑体字的句子是个单句它的主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宾语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使用的修辞格是:____________。

  5, 本段最后有两个问句,它们分别是:(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一,复习导入新课:

  1, 明确课文的线索;课文的.写作背景。

  2, 作者有关知识。

  集体订正

  二,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三,学生阅读5-6节思考并讨论:

  1, 概括5-6节内容。

  明确;写白杨树的外形表现白杨树的不“不平凡”。

  2, 第5节主要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总结明确:

  总:力争上游,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性格:

  干:丈把高……

  分:丫枝:向上,靠拢……倔强挺立,

  叶:向上……不屈不挠,

  皮:光滑,淡清色……力争上游,

  总:这……

  3, 讨>论文中提示:

  那些词语表现了“力争上游”?它们和“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有联系吗?

  .总结:词语:向上,靠拢,一束……

  疏导:通过写白杨树的外形来表象白杨树的内在品质。进而赞美白杨树“不平凡”。

  四,阅读第7-8节,讨论:

  1, 概括本节内容。

  明确:赞美白杨树,揭示其象征意义。

  2, 为什么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为什么又说“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种先否定后肯定的写法叫什么?

  3, 从哪些地方分析,北方的抗日军民和白杨树具有相似支出?

  .总结:不屈不挠,朴质,严肃,坚强不屈……

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练习题 篇11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

  2、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中心思想,初步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3、自学生字词,理解并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愿的有关句子。

  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初步从内容中体会思想这一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教具准备:

  《小白杨》歌曲磁带。

  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走进白杨世界

  1、播放课件。课件的背景音乐为歌曲《小白杨》,画面为茫茫大戈壁及傲然挺立的白杨。

  2、学生看完课件后交流感受。

  3、师导入:美丽坚强的白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再次走进白杨的世界。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生与白杨的距离,为学生作好心理铺垫,激发学生走进白杨的欲望。

  板块二:初读课文,感知白杨形象

  用自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提出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3)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课文,为下一步解读白杨物象打下基础,避免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阅读。

  板块三:解读物象,勾画白杨轮廓

  1、勾画白杨生长环境——大戈壁的轮廓。请同学找出描写大戈壁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语。

  重点体会词语:茫茫 没有没有也没有 浑黄一体

  2、勾画白杨的轮廓。请同学们找出描写白杨树外形特点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语。

  重点体会:高大挺秀;粗壮

  3、想像轮廓

  师:读着这样的句子,品着这样的词语,我们的脑海里一定浮现出了一幅清晰的`戈壁白杨图,请大家想一想,能把你想到的画面说出来与大家交流吗?

  (设计意图:先把握物象,为后面体会精神作好准备,把平面的文字变成立体的图画,让学生深刻感受白杨的正直、奉献的光辉形象)

  板块四:品读意象,探究白杨神韵

  1、深情朗读爸爸说的三句话,在细细品读中体会白杨的神韵。

  1)比较下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

  白杨树在任何时候都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白杨树很直。

  2)联想具体环境展开述说。

  需要白杨,白杨就在____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当风沙袭来时,白杨_____;当雨雪来临时,白杨_____;当干旱来到时,白杨。

  (设计意图:把眼中的白杨深化为心中的白杨。在语言的训练熏陶中激荡起学生对白杨的崇敬之情。)

  板块五:学习白杨,构筑精神家园

  1、白杨树在荒凉的戈壁中顽强地生长着,同学们,读了课文,你觉得还有谁也像白杨树一样,在那里默默奉献着?

  2、爸爸的做法和白杨的特点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从爸爸的做法可以看出爸爸具有怎样的心愿和怎样的精神?

  3、爸爸像白杨,在你们眼中还有谁像白杨?你们愿做一棵白杨吗?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贵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得到情感的熏陶,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提升)

  教学反思

  对于“白杨”一文的教学,按课前预设共分为五大板块进行。在预设中,每一个板块都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读、思、体验的空间,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意识,因而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创设情境,走进白杨”这一板块中,利用音乐和画面的感染力,让学生走近白杨,认识它驻守边疆,哪里需要哪里扎根的奉献精神。动听的音乐流淌在学生的心上,每个人对于音乐的都感受不一样。当学生听完歌曲欣赏完画面后,再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都积极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运用自己掌握的表达方法,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有的感受到了白杨的正直挺拔,有的感受到了白杨的无私奉献,有的感受到了白杨的亲切朴实,拨动学生善感的心灵,掀起学生情感的的波澜,课堂生成自然展现。在初读课文,感知白杨形象,进而勾画出白杨轮廓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充分读文,品味“高大挺秀”、“茫茫”“有的没有?也没有”等重点词语,有意把白杨的外形与白杨生长的环境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白杨浓浓的情意。在此基础上,让大家把感受到的画面描绘出来,这无疑又是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有的学生动情地用课文中的语句描述,有的学生创造性地加入了自己想像中的事物,课堂生成在你渲我染中走向高潮。

  在《白杨》教学的全过程中,我力求做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言表述能力和思维能力,力求能使本课有比较浓烈的“语文味”。例如板块四中,利用具体环境展开述说环节,还有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谁像白杨等教学预设,有效地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分析与综合、想象与表达等思维能力,学生在相互交流启发中激起课堂生成的美丽涟漪。

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练习题 篇12

  《白杨》说课稿

  一、说教材

  《白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第十册第一单元“走进西部”这一主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以及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第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能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结合单元训练重点、教材特点以及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 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 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 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白杨的特点及爸爸的心愿。

  难点: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二、说教学方法:

  (1)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领会白杨的品格。

  (2)运用朗读法。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范读,引读,品读,分角色读,齐读,指名读,自由读等,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

  (3)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

  三、说学法: 以学生自学为主,指导学生运用勾画圈点法,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的主旨;运用朗读法、讨论法,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 说教学程序:

  本课我安排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文章第一部分,了解大戈壁恶劣的自然环境。

  第二课时重点研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爸爸的心愿,激发学生对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崇敬之情。

  现在我重点讲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一) 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上课,首先播放阎维文演唱的歌曲《小白杨》,学生会唱的跟着一起唱。教师激情导入:“同学们,你觉得歌曲中的小白杨怎么样?今天我们就伴随着这动听的歌声,和文中的父子三人一起踏上开往新疆的专列,认识一下戈壁滩上的白杨树,欣赏歌曲,不仅使学生身心愉悦,而且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情感的基础。

  (二)品词析句,理解白杨的品质特点。

  1、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思考:白杨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划出来,用心品读。在这里要给足学生自学的时间。

  2、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第2——11自然段这一部分,学生交流时我打算这样来处理:要求学生必须通过朗读来展现自己的感悟,指导学生抓住“多高”“大伞”“多直”“这么直”“这么大”等词语体会白杨树的高大挺秀,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话语。

  第12自然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我这样来组织教学:

  (1)课件出示爸爸的话语,学生自读自悟。

  (2)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悟通过朗读传达出来。

  (3)说说从爸爸的话语中,你听明白了什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归纳白杨树的特点,板书: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坚强不屈。

  (4)让学生说一说祖国建设还有哪里需要白杨,然后教师激情引读:

  堤岸需要它护堤时,它就在那儿——

  荒山需要它绿化时,它就在那儿——

  戈壁需要它挡沙时,它就在那儿——

  城市需要它美化时,它就在那儿——

  通过反复吟诵,学生完全浸润在了课文的语言之中,虚心涵咏,以读见悟,熟读成诵,白杨树的品格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心灵深处。

  (5)在读悟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对白杨树说几句话,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此时定能有感而发,真诚地赞美白杨。

  (三)激发想象,领会建设者的崇高精神。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我让学生轻声朗读课文的第14——16自然段,分小组讨论,然后汇报交流。

  在交流14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想想孩子们只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通过猜测、师生对读了解爸爸的心愿,那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地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奉献给边疆。(板书:无私奉献。)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由“知道”推及到“不知道”,由表层体会到深层,加之师生对读激起的情感共鸣,使学生逐步领悟了文章的深刻内含,使文、道得以统一。

  文章的最后一段,我让学生钻研文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会有:

  1、爸爸为什么又陷入了沉思?

  2、为什么他又露出了微笑?

  3、那棵大白杨象征的是谁?小白杨又是谁?

  学生在讨论释疑的过程中再次体会了爸爸的内心,同时明白了文章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然后说:“同学们,新疆有许多像爸爸一样的‘白杨树’,祖国各地也有许多像爸爸一样的‘白杨树’,他们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工作着,无私地奉献着,你知道他们都是谁吗?”学生交流后,出示诗歌《帐篷》,让学生读一读,说说读懂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然后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在整个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由读到悟到写,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历练语言、宣泄情感的平台。

  (四)拓展延伸,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同学们,新疆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件出示今日的新疆面貌。告诉学生如今仍有一批批祖国的好儿女,源源不断地奔赴新建,相信东西部的差距也一定会越来越小,祖国的明天会更加美好!问学生:读了《白杨》一课,目睹了西部建设的辉煌成就,你想对自己说点什么?安排这一环节,是想在学生心里种下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种苗,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得以统一。

  (五)布置作业。

  学生可以针对个人情况任意选择

  1、读完课文,你肯定有很多感受,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下来。

  2、续写兄妹二人在新疆的生活和为新疆做出的贡献。

  3、阅读矛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

  五、说板书:

  这样的板书突显了白杨和边疆建设者共有的崇高品格,让学生自然而然地领悟到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既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练习题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