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植物》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植物》教案

契合伴侣 点赞 分享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植物》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植物》教案(通用11篇)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植物》教案 篇1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校园的树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重点】

  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的树长在校园的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的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的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的高度等)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的树叶和果实。这是树的果实。这是我的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 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 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的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对总结的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

  树的不同之处:

  树冠有大小

  树干有粗细

  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

  结的果实不一样

  叶片不一样

  板书设计:

  树的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大树和小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

  【教学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小草

  1.师生交流:在校园里不仅有高大的树木,还有低矮的小草。我们认识这些小草吗?这些小草长在校园的哪些地方?

  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的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的方法及资料。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

  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的样子画下来。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的狗尾草。(能把狗尾草的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

  4.组间活动:比较不同的草,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的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比较完成对比表格: 3.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1.比较汇报内容:总结大树和小草的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非交*位置中。

  2.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交*框内。(这是教学重点)

  大树 小草

  《观察水生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水生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研究水生植物的兴趣,体会到水生植物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教学重点】

  利用维恩图总结水生陆生植物作为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水生植物,其中有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一张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水生植物

  陆地上生长着许多植物水中也生长着许多植物。出示实物或图片,这就是两种常见的水生植物水葫芦和金鱼藻。你课外调查到的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经看到过哪些水生植物?(补充认识水花生、浮萍、莲、菱、菖蒲、茭白等。)

  二、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

  1.观察记录:塑料袋中装有水葫芦和金鱼藻,分发给各小组,要求放入水槽中(为了使金鱼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观察和简图记录,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样子,并用简图把它们画下来。

  2.思考:把橡皮泥去掉,比较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在水中有什么共同之处?对,都能浮在水面上,会有什么秘密呢?

  3.探究:尝试剖开水葫芦的叶柄,我们会有什么发现?这种海绵状气囊结构很轻,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适应水生植物的环境)。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的结构?请课外继续探究。

  三、比较水葫芦和金鱼藻

  水葫芦和金鱼藻有哪些相似之处?(除了形态结构特征外,还可以稍作拓展,如它们都会繁殖后代,都会死亡等。)它们是水生植物,它们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四、比较水葫芦和狗尾草

  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与前堂课学生总结的陆生植物的唯恩图进行比较,再次填写维恩图,完成对植物生命体特征的梳理。(都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等)

  水葫芦

  狗尾草

  《植物的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教学过程】

  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的。是呀,树木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2、描述:观察一种植物的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的生长阶段的树叶吗?(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能从几张叶的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生长过程吗?

  3、总结: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的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的一生。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的叶同样也有生长和衰老的完整过程。

  《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

  植物的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植物的变化是生命体的特征之一。

  过程与方法:

  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关注周围植物的变化,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的变化记录表。

  【教学重点】观察记录描述植物的变化。

  【教学难点】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的变化记录表。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的叶片,记录表。

  教师准备:一些树木四季变化的图片,带花苞的菊花,狗尾草。

  【教学过程】

  一、怎样观察植物的变化

  我们知道,春暖花开的季节,许多植物很快地进入生长期,发芽、长大、开花结果。秋天里,从开学到现在,好几个星期过去了,校园里的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可结合第2课的课外作业及学生的精彩发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讨论:我们可以观察植物的哪些变化?我们怎样观察?

  首先得测量树干是否变粗了,我们得在树干的同一高度连续测量三次,取接近值(三年级孩子尚未接触过平均值的数学解法);过一个阶段再同样测量进行记录。能不能看出树干的变化呢?

  数数每天有多少落叶。菊花的花苞长得怎么样了?

  狗尾草会枯死吗?樟树的果实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二、观察叶的生长变化

  可以测量一条树枝上的叶子、最小叶子和中间大小的叶子的长度或宽度,并做好记录,看一个阶段后它们分别有什么变化?还可以观察树叶的其他变化。

  从一棵树的树叶大小不同、软硬不同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从一片树叶的颜色变化过程中,我们又知道了什么?

  三、实地观察记录植物的茎、叶

  1、活动:根据讨论的结果,我们分小组按计划到校园内进行观察,记录下第一手资料。(活动时间约15分钟)

  2、交流:汇报我们的观察数据,思考这些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

  落叶的数量说明什么问题?一条树枝上有大小不同的树叶,说明什么问题?如果以后测量得到的数据变化很大,说明什么?如果变化不大,又怎样理解?

  四、记录一种植物的变化情况

  我们还可以同时观察田野、路边和家里的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就这样一直观察你所选择的那棵树或草,观察它们在秋冬季的变化,一个月观察一次,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表中,你能做到吗?

  《植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

  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植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了解植物的一些共同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资料来总结植物的一些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图片,植物一生的图片;

  学生: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回忆引入

  1. 我们前面学习了哪些植物?它们分别生活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2.小结:在我们的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有高大的木本植物,也有低矮的草本植物,有生长在陆上的植物,也有生长在水中的植物。但是,它们都称为植物,为什么都属于植物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物的共同特点。(揭示课题)

  二、植物生长的条件

  1.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金鱼藻等植物,你还知道哪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呢?把你想到的记录在记录本上。(学生填写)

  2.学生汇报。

  预设:陆生植物有:杨树、桃树、樱花、菊花、车前草、油菜、小麦……

  水生植物有:莲、菱、满江红、茭白、荸荠、菖蒲、芦苇……

  3.这么多陆生植物,它们要健康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呢?(水分、阳光、空气、土壤、营养)

  那么水生植物的生长又需要什么条件呢?(水分、阳光、空气、营养)

  4.学生记录在记录本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设计表格。(可用维恩图记录)

  5.小结:不管是陆生还是水生植物,它们共同的生长条件是什么?(水分、阳光、空气、营养)

  三、植物的一生

  1.向日葵的一生

  (1)人的一生要经出生、婴过儿、幼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死亡等生长阶段,那么植

  物的一生要经过哪些生长变化?你能举个例子吗?(学生举例)

  (2)观察向日葵的一生图片(课件),思考向日葵的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

  (3)学生汇报。(种子-出芽-破土-子叶张开-幼苗-花蕾-开花-结果-种子成熟繁殖后代)

  2.大树的一生

  (1)刚认识了向日葵的一生,那么大树的一生又经历了哪些变化呢?(出示课件大树图片)

  (2)学生汇报。(小苗-小树-大树-落叶-枝逐渐枯萎-死亡,大树靠种子、茎等繁殖后代)

  3.比较大树和向日葵

  (1)大树与向日葵的一生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寿命长短)

  (2)大树与向日葵的一生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经历了从生到死的过程,会生长发育,还会繁殖后代)

  4.从大家的思考和交流中,认识了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一生的变化,从植物这么一生的变化,从中你明白了什么?(植物是有生命的,会生老病死,会繁殖后代)

  四、植物的共同点

  1.在我们对植物进行了这些观察和研究之后,我们能够说出植物的哪些共同特点?我们又是通过哪些方法知道的?

  2.学生小组合作整理和交流、汇报。

  3.小结: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过程,这些都说明植物是有生命的,我们要爱护生命。

  4.你想怎么来爱护植物呢?

  五、课外延伸

  1.我们是通过哪些方法来学习植物的知识的呢?(学生讨论)

  小结:实地观察,小组讨论,画图,填表,记录观察内容。要想知道更多的植物知识,我们还可以查找资料。

  2.布置课外活动:查找有关植物方面的知识,并记录在观察记录本中,下节课进行交流。

  3.准备材料:观察记录本

  【板书设计】

  7.植物的共同特点

  生长条件: 植物的一生:

  水分、阳光、 生长发育、繁殖后代

  空气和营养 从生到死的过程

  植物有生命,我们要爱护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植物》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知道各种植物的种子是不同的,并能区分。

  2、让幼儿了解植物生长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

  3、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习惯和体会成功的喜悦,激起下一次探索的欲望。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事先搜集有关植物生长的资料和图片。

  2、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若干。

  3、花盆、纸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让幼儿说说植物是怎么来的?请哦跃然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二、幼儿讨论:植物为什么会长大?怎样才会长大?

  三、幼儿进行小实验:植物无根和有根实验。请幼儿看看实验中哪种植物没有死,了解根的作用。

  四、幼儿做种植实验: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五、孩子的发现:植物是种子种出来的。不同植物的种子长得不一样:黄豆的种子是圆圆的、黄色的;红豆的种子是圆圆的、红色的;芝麻的种子是黑黑的、小小的、像小花瓣;绿豆的种子是椭圆形、绿色的;向日葵的种子是尖尖的、圆圆的、有白色又有黑色的。向日葵的种子可以吃。鸡冠花的种子很小。实验中,两种植物都有水时,无根的植物过两天就死了,有根的植物一直没有死;没有水时,无根的植物很快就死了,有根的植物过了几天才枯死。植物的生长需要水、泥沙、空气、阳光、种子。接着孩子又提出了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为什么植物会越长越多?是先长根呢?长叶子呢?先长茎呢?为什么是先长根?为什么有些植物没有根也可以活的?是谁把种子放在泥土里的?为什么泥土里会长出植物来?

  六、请幼儿把各种植物的种子记录下来,并能对号入座。

  活动延伸:鼓励用各种各样的种子拼出漂亮的图案。

  环境创设:

  1、举办种子图案展。

  2、在种植角种几棵易活植物,便于幼儿观察。

  活动反思:

  活动中孩子们很活跃,颜林海和黄林浩不断地用摸、捏、团土。在种植园中,林毅君偷偷地拔了拔小青菜,发现了菜里的根后就招呼了很多的小朋友围过来观看。很快林俊熙发现了泥土很潮湿,粘在手里也粘在裤子上。

  本次活动我利用幼儿身边的熟悉的资源——土,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实验、探索、讨论。活动中幼儿们带着问题去进行实验、操作,引发幼儿学习、探索的兴趣。实验的设计是让幼儿能探索出土的性质,也便于幼儿操作,幼儿兴趣很大。实验中我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合作能力,记录能力,以及操作习惯,并鼓励幼儿把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用图画的方式记录下来。而且针对幼儿观察到现象,我能引发幼儿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以得出问题的答案,土壤里什么?使幼儿了解了土壤对于植物的作用,知道植物离不开土壤。然后和幼儿开展讨论,哪里还需要土壤?知道土壤在生活中的更多作用。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植物》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为了让幼儿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体验秋天的特征,以散步的形式带着孩子们在幼儿园里自由观察发现秋天树叶和草以及各种植物的变化,辨别老叶、枯叶和水分多少的关系,在大自然中培养孩子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活动目标】

  1.辨认园中常见的植物,学记1—2种植物名和植物的形态。(花、叶、茎的特点)

  2.把玩落叶,了解辨别老叶、枯叶和水分多少的关系,有好奇心。

  3.学习相应的词语:湿嗒嗒、皱巴巴、沙沙沙等。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辨认园中常见的植物,学记1—2种植物名和植物的形态。(花、叶、茎的特点)

  活动难点:辨别老叶、枯叶和水分多少的关系

  【活动准备】

  1.教师备拾一些枯叶,事前撒放在大树旁,和新落叶混在一起。

  2.提前提示保阿姨有意识地留一些刚落的老叶。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一、寻找、观察植物。

  以散步的形式带幼儿在园内环境中对几类大树进行辨认,让幼儿自主自由的抱抱树,摸摸树皮,捡捡树叶,看看形态像什么,读读树名(重点记1—2种树名)。

  二、有目的地捡树叶,提要求。

  拾一片“枯叶”、“刚落的老叶”,(了解幼儿对“枯叶”“老叶”的理解程度,据需要指导)。让幼儿玩树叶,(捏、搓、团),再展开看发现了什么,由幼儿介绍。

  三、游戏:“树叶找妈妈”。

  让幼儿捡树叶当标记,听信号行动。

  四、回教室梳理总结。

  再提供老叶、枯叶,让幼儿对比玩看看新叶和枯叶有什么不同,学习相应的词语和知识湿滋滋、皱巴巴、沙沙沙。

  【活动反思】

  以散步的形式,带幼儿去户外直观感受不同颜色、形状的树叶,了解幼儿园植物的名字,认识了红枫叶,银杏叶,桂花叶等,知道秋天到了小树叶会掉落到地上,时间久了就会变成枯树叶。通过捡拾落叶和新叶,看看摸摸揉揉,感受枯叶和新叶的区别。孩子们自由地捡拾落叶,并带一株植物去教室认识植物的根茎叶,学习说相应词汇,整个过程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理念,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也更易接受。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植物》教案 篇4

  三上册始业教育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生生交谈和师生对话,展示与教材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前概念,提供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和学习背景,为确立今后的学习目标打下伏笔。

  2、用较科学的方法分好学习小组,提出一些感兴趣的科学过程评价方法,讨论形成常规的科学学习制度。

  3、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内容,了解课外需要完成的一些科学辅助学习内容。

  【教学准备】科学记录本样本图片

  【教学过程】

  1、自由谈话,了解科学学习背景:

  师:暑假中,看或做了哪些有关科学的事情?请共享。

  师:把经历过的科学发现过程或科学疑问记录下来和大家共同研究,把家中的百科全书等科学资料分享放在教室里供全班课余阅读交流。

  2、讨论交流,形成科学学习制度:

  生:确定新的6人小组学习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

  推选2位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3、阅读反思,了解科学学习内容:

  师: 组织学生看封面,了解图中意思。阅读目录,本年级科学有哪些内容呢,让我们也来了解一下。有哪些内容需要课外补充完成,请做好记录。

  生:在准备的科学记录本完成调查表内容:针对三上册教学内容已经有的初始概念呈现及问题提出。

  小结: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有待于通过课堂内外的科学学习来逐一解决,当学期结束后,回过头来再来看一看这份调查表,希望我们从中看到自己成功了。

  第一单元     植物

  第一课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科学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观察校园里的合欢树。)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课    校园的树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方法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可直接用科学记录本。)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的树长在校园的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的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的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的高度等)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的树叶和果实。这是树的果实。这是我的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 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最好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

  树的不同之处:

  树冠有大小

  树干有粗细

  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

  结的果实不一样

  叶片不一样

  ……

  板书设计:

  树的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

  教学后记: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植物》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区分植根系和须根系。

  2、理解根尖的基本结构特点及其相关功能。

  3、知道根吸水的主要部位和吸水、失水的条件。

  4、了解植物缺乏氮、磷、钾的病症。

  5、知道水体富营养化的基本症状。

  6、初步学习数据处理能力--干扰数据的辨别和删除。

  7、初步学习“实验方案”的优劣性比较。

  重点难点分析重点:根尖的结构和功能(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

  教学预设

  【引入】请同学用恰当的比喻说说土壤与植物的关系。--没有土壤,植物就无法生长。

  一、植物的根系:

  1、植物是通过根来吸收土壤中的各种营养物质--水分贺无机盐的。

  【实验】根的观察--了解根是如何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的。

  植物

  比较项目大豆小麦

  根的数目

  是否有明显发达的根

  还有哪些植物具有这样的根

  2、根系: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叫做根系。

  有明显发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直根系。

  没有明显的主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须根系。

  【举例】常见的作物中,哪些是直根系,哪些是须根系?

  【问题】根的功能,你知道吗?--固定和吸收。

  3、植物的根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土壤的结构、肥力、通气状况和水分状况等因素有关。

  【探究】植物根系(同种植物的根系)的分布与地下水位的高低的关系

  提出问题:根系的分布和地下水位高低的关系如何?

  建立假设:(1)地下水位高,植物根系分布浅。

  (2)地下水位低,植物根系分布浅。

  (3)地下水位的高低与植物根系分布无关。

  实验方案:1、野外调查

  2、野外栽培

  3、实验室栽培

  实验方案优劣评价:

  ⑴组织野外观察较难,还要强调安全问题。虽然观察条件不是任何学校所在地都能满足,但是一旦观察到,则实验成功率就较大;

  ⑵野外栽培,可控性增强,但实验条件也不是任何学校都能满足的;

  ⑶实验室栽培,虽然可控性较强,但模拟地下水位的高低不大容易做到。

  数据处理:一株植物根系的长度是根系所有根的平均长度--所有植物根的长度之和除以根的总数(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数据处理时,应该去掉无效数据。

  实验结论:地下水位越高,根系的平均长度会越短,根系分布浅。

  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实验】研究根的吸水部位

  实验现象:被剪去根的前端的小麦先出现萎焉现象。

  结论:说明根吸水的部位在根尖。

  【讨论】在农业生产中,移栽作物幼苗是时为什么要带土移栽?--免于损伤幼嫩的根尖,使根尖在适应“新环境”以前,仍旧在一段时间内可以从被夹带的土壤中获取水分和营养物质。

  【问题】为什么根尖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呢?

  【观察】了解根尖的结构:显微镜观察根尖

  根尖的结构:

  根冠:细胞排列不整齐。保护后面的组织,使根在向前生长时,不被土壤颗粒檫伤。

  分生区:细胞质的密度较大,没有液泡。能不断分裂,使根生长。

  伸长区:细胞的液泡较小(通过吸收水分而形成),细胞壁较薄。细胞能迅速生长,把根尖推向土层。

  根毛区:细胞有较大的液泡(由小液泡融合而成),细胞壁较厚,内有输导组织(导管)。植物的根毛很多,保证了植物能吸收足够的营养。根毛区是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

  有人统计:正在抽穗的一株黑麦的根系具有1381万条根和140多根亿条根毛。

  【问题】植物的根是否在如何情况下,都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呢?

  实例:当作物施了过多的肥料时,作物反而发生萎焉现象。这表明作物体内的水分减少了。为什么?

  【实验】植物细胞失水的实验

  实验现象:在清水中的青菜没有出现萎焉现象,在浓盐水中的植物出现了萎焉现象。

  结论:植物细胞细胞液的浓度只有在高于土壤溶液的浓度时,植物的根才能吸水。

  【思考】有无其它方法证明根毛确实必须在土壤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才能吸水?

  腌制青菜时,青菜失水;海水漫入农田,作物萎焉等。

  正常情况下,植物根毛细胞的细胞液中营养物质的质量分数一般高于土壤溶液的质量分数,因此它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若施肥过多,土壤溶液的质量分数会超过根毛细胞液内的质量分数,细胞就会失水过多而发生“烧苗”现象。

  当土壤溶液的浓度高于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当土壤溶液的浓度低于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吸水。

  三、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1、植物的生长除了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外,还需要无机盐。

  【实验】配制四种营养液,观察植物在营养液中的生长。

  实验现象:在分别缺乏氮、磷和钾元素的培养液中,植物的生长状况不同,分别出现生长异常。当分别按标准添加含氮、磷和钾的化合物后,植物的生长慢慢恢复正常。

  实验结论: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不同的无机盐对植物生长起不同的作用。

  2、植物和环境是相互影响的。

  植物可以帮助土壤积累有机物,农林业生产也会对土壤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1)过多施肥会使土壤板结,改变土壤的结构。

  (2)“水华”现象介绍

  水华(waterblooms)是淡水中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只是仅由藻类引起的,如蓝藻(严格意义上应称为蓝细菌)、绿藻、硅藻等,也就是水的富营养化。“水华”发生时,水一股呈蓝色或绿色。这种在自然界就有的“水华”现象,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记载。在自然界中它们很快消失,并没有给水产动物和人类带来危害。

  淡水中富营养化后,“水华”频繁出现,面积逐年扩散,持续时间逐年延长。太湖、滇池、巢湖、洪泽湖都有“水华”,就连流动的河流,如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下游汉口江段中也出现“水华”。淡水中“水华”造成的最大危害是:饮用水源受到威胁,藻毒素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的健康,蓝藻“水华”的次生代谢产物MCRST能损害肝脏,具有促癌效应,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此外,自来水厂的过滤装置被藻类“水华”填塞,漂浮在水面上的“水华”影响景观,并有难闻的臭昧。

  【阅读】植物营养的吸收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植物》教案 篇6

  教学准备:

  圣女果、蜜饯各一盘。

  生长环境图片。

  教学过程:

  一、了解圣女果

  1、端出圣女果问孩子们这是什么?

  2、跟孩子们讲解圣女果的名字。

  ——孩子们你们都叫它小西红柿,它真正的名字叫圣女果,圣女果它还有外国名字叫小金果。

  ——孩子你们看圣女果是红色的,你们想不想看它的根和生长环境是什么样子啊?(生长环境图片)

  二、出示蜜饯

  1、观察圣女果与蜜饯的区别。

  ——它俩的是不是长得不一样啊?但都是红色的啊!

  2、认识蜜饯

  ——孩子你们知道这个是什么吗?(指着蜜饯)

  ——这个是蜜饯,是用圣女果制作成的。

  三、吃圣女果的好处

  ——看看这么好看的圣女果,它富含着很多营养。

  ——孩子们要多吃圣女果,对我们眼睛好,让你们眼睛更明亮。

  ——多吃圣女果对我们的牙龈也有好处。

  ——我们来把圣女吃掉吧!(结束)

  教学反思

  番茄红了教学活动反思

  “绿绿的番茄,等着人来采,等着,等着——急得脸都红了!”

  这首歌曲看起来简单好学,活动开展的时候还是遇到了些难题。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知识面较窄,所以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在活动过程中,我首先:利用游戏《猜猜我是谁》引入课题,再出示装有番茄的魔法盒,让幼儿摸一摸后请他们猜猜是什么东西;

  师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说说番茄的颜色,指导幼儿说完整话;让幼儿知道番茄会变色;通过图示,让幼儿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引导幼儿尝试说出番茄由绿变红的原因;

  尝试着和父母一起做好吃的番茄,了解番茄的吃法(直接吃、蘸糖吃、炒着吃、煮汤吃),

  通过“颜色的观察”(绿色、红色)——“了解生长过程”——“知道番茄做成的菜肴”的几个步骤,幼儿由现象到特征,充分了解番茄的生长过程及它的用途。在讲述故事时,利用拟人的手法(“番茄等着人来采,等到脸红了”)来表现番茄的生长过程,不仅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形象地诠释了番茄等待成熟的过程,也让幼儿体验了等待的焦急心情。

  本次活动的不足之处是,没有突出番茄红了的形象特征,活动中思路不是很清晰,没有突出儿歌的重点,作为一堂科学及语言为一体的活动课,忽略了语言的重要性。

  提问时,师应稍作引导“番茄可以做成什么好吃的菜?”问题过于成人化,幼儿不能及时回应。

  由于之前没有做好课前准备,以至于在活动开展时,个别幼儿不知所以然,学习起来比别人费力些。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尽量避免类似情况发生,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之后的活动设计中,我会大力将设计思路理顺,争取活动目标一次比一次清晰。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植物》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了解新奇的猪笼草、毛毡苔、捕蝇草等吃虫草的特性,对一些奇怪的植物产生兴趣。

  2、在游戏中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物体的特征。

  3、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游戏音乐。

  2、多媒体图片:奇怪的植物——吃虫草。

  3、幼儿用书第12页。

  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了解新奇植物——吃虫草的名称和特性,知道它们的样子。

  2、活动难点:了解吃虫草吃掉虫子的过程,愿意在游戏中用恰当的动作表现。

  3、指导要点:通过故事引导、多媒体图片观察认知来了解吃虫草的样子和特性,并用肢体动作表现帮助幼儿理解吃虫草吃掉虫子的过程。

  活动过程

  1、欣赏故事《失踪的苍蝇》

  提问:小虫子哪去了?(被吃虫草吃掉了)

  2、运用多媒体图片逐一了解吃虫草的名称及特性,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1)认识吃虫草,说说吃虫草的本领。

  提问:图中都有哪些吃虫草呢?它们有什么本领?

  小结:这些都是吃虫草,它们不声不响地长在野外,悄悄地吃掉很多令人讨厌的害虫。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是害虫呢?(引导幼儿说出苍蝇、蚊子等害虫的名字)

  (2)观察吃虫草的样子,猜猜它们是怎么吃掉虫子的。

  请幼儿说说不同吃虫草的样子,提问:它们会怎么吃虫呢?

  小结:能吃掉苍蝇的草叫捕蝇草。捕蝇草的叶子是椭圆形的,叶子周边还长着牙齿,像很多蝇索。苍蝇来了,叶子就会合拢起来,把它关在里面,然后把她消灭掉。猪笼草,椭圆形的大叶子下长着一个长口袋,虫子来了若掉进这个长口袋,就再也出不来了,被猪笼草吃掉了。

  3、幼儿分组翻看幼儿用书。(同伴之间轮流讲讲不同的吃虫草是怎样吃掉虫子的)

  4、游戏:吃掉小虫子

  (1)用肢体动作表现吃虫草的特征。

  提问:刚刚我们看了这些吃虫草的图片,它们都是一样的吗?谁能用动作表现捕蝇草(猪笼草、毛毡苔)的样子呢?

  (2)幼儿两人一组,一人扮演吃虫草(可以是捕蝇草、猪笼草、毛毡苔,提醒幼儿吃虫草的动作是不一样的),一人扮演小虫子,在吃虫草里飞来飞去。当老师的音乐声一停,吃虫草立即捉住小虫,然后轮换角色游戏。

  5、延伸活动:

  世界上还有好多奇妙的植物,小朋友下次看图书,看电视发现了有趣的植物,要和我们大家分享,好吗?

  活动反思:

  根据本班幼儿年龄及知识发展水平,在科学活动《奇怪的植物——吃虫草》中我所制定的目标不是很高,旨在激发兴趣,乐于参与,简单探究。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图片,通过故事引导、观察了解毛毡苔、猪笼草、捕蝇草的样子,并通过肌体动作表现帮助幼儿理解吃虫草吃掉虫子的过程。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望。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幼儿探究和学习的原动力和内驱力,它不仅提高了幼儿认知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还能使认知活动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活动中幼儿不仅充分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参与游戏的快乐,而且使幼儿形成了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并乐于探索现象原因的探究精神。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植物》教案 篇8

  1、树是一种植物,是有生命的物体,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

  2、在一棵真正的大树旁,我们看见过:树瘤、果实、小动物、鸟巢、小草、蔓藤等,这说明植物的生长与周围的动物、植物和环境有关。

  3、(看、听、摸、闻、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4、在经历观察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5、小草与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6、放大镜是用来进行科学观察的一种工具。

  7、一棵大树可以分成三部分树冠、树干和树根,树冠的形状可以分为:三角形、圆形、半圆形和扇形等几种。

  8、我们可以用(拓印)方法得到树皮图案。

  9、在写观察记录时,要注意格式,写清:a.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b.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c.最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或图片等)。

  10、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根据茎的不同,可以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11、常见的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和浮萍等。

  12、大树和小草之间的不同点是:植株的(高矮)不同,大树高、小草矮;茎的(粗细)不同,大树粗、小草细;茎的(质地)不同,大树是(木质茎)、小草是(草质茎);大树是木本植物,小草是草本植物。

  13、大树和小草之间的共同点是:都是植物,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份、阳光和空气)。

  14、水生植物也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15、水葫芦和金鱼藻的相同点是:都是水生植物,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16、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点: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短);都是(草本植物)。

  17、树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性。

  18、一片叶子由(叶柄和叶片)两部分构成,叶片上有(叶脉)。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19、树叶也是有生命的,要经历叶芽、嫩叶、老叶、枯叶的过程。

  20、用(测量)叶片的长度和宽度的方法来比较叶片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21、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要经历(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死亡)等过程。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22、植物的变化(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如向日葵主要表现在(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枯死)等方面。

  23、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需要(水份,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24、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25、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气囊),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26、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27、我们可以比较树叶的(软硬、颜色、大小)来说植物发生了变化。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植物》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知道植物中的土中有水、空气、腐烂物等成分,了解土的主要种类(如:黑土、黄土、白土、红土等)。

  2、了解土对人类的作用,萌发珍惜植物的情感。

  3、知道植物生长离不开水、空气、肥料和阳光。

  4、懂得土壤在生活中的更多作用。

  5、激发了幼儿对植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物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每组幼儿一盘土壤。(四人一组)

  3、实验用的酒精灯、铁架、杯子、连根的干枯青菜。

  4、植物头饰。

  5、四袋不同种类的土壤标本。(黑土、黄土、白土、红土)

  6、一袋泥土。

  活动过程:

  一、植物为什么会干枯

  1、幼儿扮成各种植物,老师扮成植物“花姐姐”。

  引导幼儿讨论:植物生长离不开什么?(用故事“干枯的青菜”告诉幼儿植物一般离开土壤会干枯)。

  2、小结:引导幼儿自己小结,(小鸟爱树林,鱼儿爱海洋,我们植物爱的是土壤。)植物的家是土壤,离开土壤会干枯。

  二、土中有什么

  1、用多媒体课件让幼儿知道土壤中有水、空气、肥料(是树叶、草等的腐烂物),和植物生长过程。

  2、请幼儿捏捏地里的土壤是干的,还是湿的,说明土壤中有什么?(水分)

  3、请幼儿肥土壤放入水杯中,又发现有什么?(空气)

  4、把土壤撒在石棉网上加热知道土壤中有腐烂的树叶、草等,这就是肥料,它们能燃烧。

  5、小结:原来土壤里有这么多宝贝,它真像一个聚宝盆、空气水分里面藏,土壤是个大宝库,植物生长有营养。

  6、引导幼儿仿编儿歌:“鸟儿爱树林、鱼儿爱海洋,植物爱的是土壤,土壤是个聚宝盆、空气、水分里面藏,土壤是个大宝库,植物生长有营养。有了营养,幼儿模仿植物生长的过程。”

  三、土是什么颜色的

  1、幼儿知道土中有什么后,去花园里看看地上的土壤是什么颜色的?(黑色)后出示黄土、白土、红土,原来土有几种颜色。

  四、土的其它用途

  1、出示“砖、瓦、陶器皿,让幼儿看,让幼儿摸摸后,告诉幼儿这些都是用土加工以后做出来的。

  2、小结:土壤对植物有用,对人类的用处也很大。

  五、延伸活动与“土”交朋友

  让幼儿自由玩土。

  活动反思:

  活动中孩子们很活跃,颜林海和黄林浩不断地用摸、捏、团土。在种植园中,林毅君偷偷地拔了拔小青菜,发现了菜里的根后就招呼了很多的小朋友围过来观看。很快林俊熙发现了泥土很潮湿,粘在手里也粘在裤子上。

  本次活动我利用幼儿身边的熟悉的资源——土,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实验、探索、讨论。活动中幼儿们带着问题去进行实验、操作,引发幼儿学习、探索的兴趣。实验的设计是让幼儿能探索出土的性质,也便于幼儿操作,幼儿兴趣很大。实验中我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合作能力,记录能力,以及操作习惯,并鼓励幼儿把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用图画的方式记录下来。而且针对幼儿观察到现象,我能引发幼儿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以得出问题的答案,土壤里什么?使幼儿了解了土壤对于植物的作用,知道植物离不开土壤。然后和幼儿开展讨论,哪里还需要土壤?知道土壤在生活中的更多作用。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植物》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练习肩上挥臂动作并能单手将沙包投掷 4 米左右。

  2.积极参与活动,体验体育活动带来的乐趣。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练习肩上挥臂动作,发展幼儿身体的灵敏性和协调能力。活动难点:能单手将沙包投掷 4 米左右。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看过植物大战僵尸图书、玩过植物大战僵尸游戏。

  2.物质准备:豌豆沙包若干、豌豆纸球若干、僵尸卡片 8 张。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小朋友们都玩过植物大战僵尸的游戏吧,游戏里谁会发射出豌豆呢?(豌豆射手)

  师:好,那现在你们是豌豆射手,我是豌豆射手的队长,跟着我出发吧!(跑到活动场地。)

  热身活动:教师带领幼儿做热身运动,活动开幼儿的肩部和手腕。

  (设计意图:教师以情景导入,教师与幼儿一起充当豌豆射手:咦,你们看我们头顶上有一根绳子,来,我们用力的把它给拉下来。主要锻炼幼儿的肩部力量与手腕力量)

  二、基本部分

  (一)接受任务,第一关:学习肩上挥臂投掷的动作。师:豌豆射手是怎样大战僵尸的?怎样才能投中僵尸?

  (每位幼儿一个沙包,幼儿自由练习投掷的动作,观察幼儿是否有正确的投掷的动作)

  师:刚才老师发现豌豆射手们的发射动作各种各样,现在我请豌豆射手来示范一下正确的投掷动作。

  (发现正确投掷动作的幼儿,请他来给大家做示范,教师也在一旁进行示范并讲解投掷的动作要领)

  (二)第二关:趣味击打“僵尸”

  1.师:现在豌豆射手们都学会自己的本领,看,对面僵尸在向我们缓缓的走来,快准备好你们的豌豆去攻打僵尸吧!

  2.幼儿分成 4 组进行游戏,教师在一旁观察指导幼儿的投掷动作。

  (设计意图:幼儿在自由攻打僵尸时,僵尸会缓缓的走来,当僵尸超过一条红线时, 就说明豌豆射手被僵尸给吃掉了,僵尸是配班老师在控制,当孩子们的豌豆快投掷完时,僵尸就会倒下。本环节中孩子们一定会热情高涨,特别是当僵尸缓缓走来时, 有危机感,就会把豌豆投掷在僵尸身上,游戏中就练习了孩子的肩上挥臂动作。在此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使用正确的投掷姿势)

  (三)第三关:冰冻“僵尸”

  1.师:刚才豌豆射手们把僵尸都给击退了,现在又出现了一波无敌大僵尸,并且你们的豌豆现在也有一种新的技能,豌豆上面有能冰冻住僵尸的技能,只要你的豌豆击中了僵尸,僵尸就会被冰冻住,一直停在原地,所以当你们把它冰住的时候就要加快速度用你的豌豆把它给消灭掉哦。我们来看看哪位豌豆射手是最厉害的大战僵尸能手。

  (设计意图:幼儿通过第二关,已经初步掌握了肩上挥臂投掷的动作,在掌握了投掷动作的要领上增加难度,让孩子在更远的距离上进行投掷,投掷距离是 4 米左右, 在此环节中幼儿的兴趣依然浓厚,因为它的豌豆有了新的技能,孩子就会找准方向对目标进行投掷)

  2.幼儿分成 4 组进行游戏,每人 5 个“豌豆”,当幼儿的 5 个豌豆都击中了僵尸,那么就是大战僵尸能手,能得到一个贴纸。

  3.评选大战僵尸能手,分发贴纸。

  三、结束部分:放松活动

  1.师:豌豆射手们玩那么久,我们一起来给自己“松松土、施施肥”,让我们的豌豆射手生长的更强壮吧!

  2.师:刚才玩了那么长时间,我们小豌豆们告诉我,它也很累了,我们将小豌豆们送回它的家里好吗?

  引导幼儿整理收拾沙包,将沙包们放回送回筐里。

  (最后环节让孩子学会自己收拾整理,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和意识,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自信、自立、动手能力和自我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引发幼儿收拾沙包,对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用自然流畅的方式对每位幼儿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幼儿的参与性与主动性较高,目标达成情况较好,在活动中幼儿掌握了肩上挥臂动作,同时练习了单手将沙包投掷了 4 米左右,幼儿的成功自豪感得到提升。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植物》教案 篇11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和动手活动,使幼儿感知土壤里有水、空气、腐烂物等成分和与植物的关系。

  2、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土壤里有什么

  2、三盆土(粘土、壤土、砂土)

  3、挖土的铲子、可以种植的菜秧、一小盆水。

  活动过程

  一、观察前几天拔出的青菜和小草。

  看一看,植物能不能离开土?

  1、青菜和小草都干枯了。

  2、因为它们的根离开了泥土,离开土壤就会干枯。

  二、探究的问题:土壤中有什么?

  用小铲子挖泥土。

  1、土壤里有树根,还有烂了的树叶。

  2、土壤里有死虫子。

  3、土壤里有蚯蚓、蚂蚁。

  三、轻轻捏捏卫生纸包的泥土。

  1.纸湿了。

  2.泥土里有水分。

  四、把泥土放入有水的杯子中。

  1、有气泡。

  2、泥土中有空气。

  五、说一说,植物为什么会在土壤里生长?

  1、植物在土壤里生长,是因为土壤里有肥料。

  2、因为土壤中有水分和空气。

  六、比一比,三种土壤(粘土、砂土、壤土)有什么不同?

  将三杯土放在三只盘子上,用量杯分别向三杯泥土中浇同样多的水。

  1.砂土里的水很快流到下面的盘子里去了。

  2、壤土里的

  水只流了一点,其他都被土壤吸收了。

  3、粘土里的水都在杯口,渗不下去,下面的盘子里没有水。

  七、想一想,植物种在哪一种土壤中,根吸收到的水分和养分最充足?

  1、种一种,哪种土壤最适合植物安家?

  2、幼儿将青菜秧种在三种土壤中,引导幼儿每天观察记录青菜的生长情况。

  3、记录青菜在三种土壤中的生长情况。

  八、拓展思路

  启发幼儿观察、探索仙人掌为什么能生活在沙漠里,了解不同植物对土壤条件有不同的需求。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植物》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