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甜味剂 点赞 分享
《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5篇)

《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中的11个生字,其中3个只识不写,联系上下文说说部分词语的意思。

  3、学习课文的一、二小节。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去过那些名胜古迹?那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加以形容吗?)今天朱老师也要带大家去一个地方看一看,看看那儿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欣赏图片后自由表达。

  你知道这是哪儿吗?对,这就是著名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它是奥地利的首都,坐落在阿尔卑斯山的北麓一个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小盆地里,波光粼粼的多瑙河穿城而过。单*这几幅图片,我们还不能更深入地了解维也纳,今天就让我们插上音乐的翅膀,飞向音乐之都维也纳。

  出示课题  15 音乐之都维也纳

  二、释题、质疑。

  读了课题,你心中会有什么样的疑问?这也是老师心中的疑惑,就让我们一起从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三、初读指导。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课件)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长句或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2、检查自学效果。

  (1)这些词语你认识吗?这些词语中有没有需要友提醒大家注意的字?(及时描红)理解吗?

  坐落     装饰     坐落     生涯     掺和

  草坪    优雅轻快   金碧辉煌       街头巷尾

  (2)会认了,会读了,理解了。会写吗?(课后生字表描红)

  (3)把这些词语放到句子中,你会读吗?。(出示)

  四、开火车读课文,思考:为什么称维也纳为音乐之都?请认真听,看看有没有读正确,读流利,有错误要及时提出,没有问题我们的小火车就不要停止。

  再次读了课文,你对刚才提出的问题是否找到了答案呢?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维也纳是音乐之都?

  学生边说边板书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原因吗?

  用上“因为—所以”再说一说。

  五、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美美的读一读,结合板书,从这4句话中,你又想多了解些什么呢?

  (为什么称摇篮?怎么装饰的?影响怎样大?为什么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我们就先来读第二小节,看看为什么把维也纳称为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五:学习第二小节。

  读第二小节(课件)

  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先总后分)

  理解“摇篮”一词。(本意是婴儿的睡具)母亲摇晃着摇篮,我们渐渐长大,那维也纳这个摇篮摇出了什么呢?(许多大音乐家、许多优美的音乐)

  练习:句式仿写

  例: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少年宫是(              )的摇篮。

  (          )是(         )的摇篮。

  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中,美美地读一读。

  小节:一座城市,有这么悠久辉煌的音乐史,有这么多世界著名的音乐大师,有这么多举世闻名的优美乐章,当然是名副其实的“音乐之都”。这节课我们详细了解了维也纳被称为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的原因,那它是如何用音乐装饰的,是怎样一天也离不开音乐的,世界歌剧中心和金色大厅具有怎样的国际影响,还有更多的精彩,等着我们去领略。

  板书设计:

  15、音乐之都维也纳

  ?

  ……摇篮      许多            (发源地)

  许多

  ……装饰……

  ……离不开……

  ……星罗棋布       ……院

  ……厅

《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2

  一、导入

  1、最近我们语文课和音乐课组成了一个教学单元,走近古典音乐。同学们认识了许多古典音乐家,欣赏了不少古典乐曲。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在维也纳,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家。他们在维也纳创作了许多优美的音乐作品,因此在那时,形成了一个“欧洲古典音乐流派”,因此,维也纳也被称为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2、这节课,我们再次跟着作者,走进维也纳,感受维也纳。

  二、自读课文

  1、自己读一读课文的第三小节。

  想到维也纳去看一看吗?(播放录像:金色大厅、音乐喷泉、雕塑、)背景音乐:蓝色多瑙河

  同学们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来到维也纳街头,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音乐家的大理石石像。

  ·王宫的草坪上的巨大的音乐符号装饰。

  ·我还看见了有许多街道、公园、礼堂都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维也纳高大的楼房和建筑。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蓝色的多瑙河。

  走进维也纳大街,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金色的雕塑。你们知道是谁吗?

  (约翰·施特劳斯、莫扎特)

  能不能给大家描述一下,你来到莫扎特的雕像前,他是什么姿态?什么神态?周围有些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莫扎特似乎还在为我们人类谱写优美的歌曲。

  ·他可能还在练习没有完成的乐曲。

  ·他仰望着蓝天,似乎在聆听着优美的旋律。

  ·他仿佛看着周围优美的景色,迸发出灵感,又写出了一些优美的乐曲。

  ·这时候他一定在心中默默地回想着这首曲子的旋律。

  有一位诗人看到莫扎特的雕像,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瞧!在郁郁葱葱的树影中,一位意气风发的艺术家正目视前方,挺直腰杆,挥舞着手笔。他就是维也纳的骄子——莫扎特。无数快乐的小天使簇拥在他的身旁,是陶醉在他美妙的乐曲之中,还是为他喷薄而出的创作灵感所折服?

  觉得这段话写得怎么样?

  ·十分有诗意,而且十分恰当。

  指导读好这段话。指名读。

  莫扎特很早就表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被称为“音乐神童”,这段话,不仅表现出雕塑的姿态,而且展开了丰富的联想。

  女生配乐齐读。

  其实,刚才大家看到,在维也纳街头,以及那些风格独特的建筑还有很多。可以说,这些雕塑和建筑就是维也纳凝固的音乐。而那些喷泉则是灵动的音乐。刚才同学们说到,很多街道、礼堂都是音乐家的名字命名的。我们说,维也纳是用音乐作装饰材料的。

  板书:音乐装饰

  让我们一起把课文的第三小节读好。

  学生齐读。

  来到维也纳,就要走进人们的生活。板书:音乐生活

  走进他们的生活,我们发现,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指名读第4小节。

  走进维也纳人的生活,你最想到哪儿去了解他们?这样,请大家伴随着音乐,走进人们的生活,边听,边想:你仿佛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

  出示:我来到了——,——;我来到了——,——;我又来到了——,——……

  ·我走到街头,一听那些街头艺人弹奏古典音乐。听到了悠扬的音乐声。

  ·我补充,那些艺人如痴如醉的弹奏着,仿佛他们已经融入这音乐殿堂。

  ·我来到了他们的家庭,看到了他们在欢乐的时候,总要演奏一首古典音乐,我也加入了他们。

  ·我来到了街心公园,看到了成群结队的人,听到了舒缓起伏的音乐。我深深感到了那浓浓的音乐氛围。

  还有同学去公园了吗?

  ·我去公园的时候,那天正好是夏天的晚上。公园里正在举行露天演奏会我找了一个位置,坐了下来。那音乐掺和着花草的芬芳,在空中飘溢、回荡。

  指名读。

  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我觉得他读得很有感情,就是声音略微有点低。

  你能读得超过她吗?

  指导学生评价。再指名读。

  我仿佛也闻到了那股清香,听到了那悠扬的乐曲。

  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话。

  同学们还到了哪儿?

  ·我来到了维也纳的家庭中。父亲弹奏着音乐,孩子们欢笑着,跳着优美的舞蹈,脸上洋溢着笑容。

  你问过他们,今天是不是什么节日?(圣诞节)那你问问他们,如果不是几日,他们会不会这样?(也是这样)

  ·我来到了金色大厅,听到了拉德斯基进行曲。就连宫殿中的士兵也有音乐伴随着。

  ·一队队士兵在音乐的伴随下,排着整齐的队伍,在宫殿里来回走着。

  ·我来到了维也纳的街道,漫步街头,似乎觉得,维也纳空气里也都是音乐。

  我们在一起来感受一下。(播放录像:街头艺人演奏着各种乐器)

  这些热爱音乐的人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热爱。

  这是他们举行广场音乐会的情景。你们看,广场上人山人海。台上的演奏者们,激qing洋溢,台下也是群情沸腾。这儿是一个欢乐的海洋,也是音乐的海洋。

  能用这当中的一些词语说说自己的感受吗?

  出示:请同学们选用“聆听、掺和、飘荡(弥漫)、陶醉(沉醉)、情不自禁、融为一体”等词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练习。

  ·我仔细聆听着那动人心选的音乐,音乐掺和着花草的芬芳,在晚风中飘溢回荡。我陶醉在这音乐的海洋中,情不自禁的跳起舞来,和音乐融为一体。

  ·我走在街心花园,看着那一根根音乐雕像,聆听着优美的华尔兹圆舞曲,花香和音乐而来,我陶醉了,仿佛与音乐融为一体,看着那高兴劲儿,我情不自禁的跳起舞来。

  我们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老师读第一句话,第一排读第二句话,依此类推。

  走进他们的生活,我们发现,音乐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要进一步了解维也纳,还有哪儿必不可少?(歌剧院)

  (星罗棋布)

  有哪两个是最著名的?(国家歌剧院和金色大厅)

  自己读课文5、6、7小节,看看课文是怎样介绍他们的。

  学生自由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

  这儿用了一系列的数据,从这些数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国家歌剧院非常宽敞。是欣赏音乐的最佳场所。

  ·我感觉到,国家歌剧院可以称得上世界一流的歌剧院。在那里听音乐一定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

  在介绍金色大厅的时候,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不是用数据,而是主要写他的金色。

  一共用了6个带有“金”的词语。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把他的金碧辉煌表现出来?指名读。

  加上音乐,你一定能够读得更好。

  配乐朗读。

  音乐剧院,音乐厅的装修是如此豪华。大家此时一定有一个愿望,想到金色大厅去看一看,去听一听那儿的音乐。

  播放画面。

  夜幕已经降临,华灯齐放,你们听。(音乐起)有音乐传出来了,让我们加快脚步吧。音乐已经开始了。

  (播放录像:拉德斯基进行曲)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到维也拿,我发现,在维也纳,处处都离不开音乐。现在我们欣赏了一场盛大的音乐会。你能用一两句话来说说这次音乐之旅的感受么?或者说说你现在对音乐之都维也纳的印象?

  ·维也纳在我的心中是一个真正的音乐城。

  ·在音乐家雕塑前听到的是音乐家的。。这就是维也纳的深。

  ·维也纳的音乐还久久地在我的耳边回荡。

  ·到维也纳去吧,那里的音乐会让你的身心来一次彻底的洗礼。

  ·在维也纳有雄伟高大的哥特是建筑,还有优美动听的音乐。在那里可以置身一个纯洁无邪的境地。

  音乐使一切都变得非常美好。

《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内容提出问题。

  2、继续学习积累与表达,在阅读中读懂文章结构,学习总起分述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感受其悠久的音乐文化和独特的音乐氛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春天到了,又是个百花盛开的季节,载着这美好的春光,听着优美的乐曲,今天让我们踏上维也纳之旅,去感受音乐之都的魅力!一起读课题。

  师:那么维也纳究竟在哪?又是个怎样的地方呢?

  出示画面,出示第一小节内容,指名读。

  你觉得维也纳是个怎样的地方?

  我们要把这么优美的景色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齐读)

  二、初读感知,提出问题

  1、维也纳为什么能称得上是世界音乐之都呢?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呢?

  2、交流:

  (1)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2)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的城市。

  (3)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4)在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其中以创建于1869年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最为著名,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

  3、课文从这四个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看了这四个方面,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大致为以下问题:

  (1)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2)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的城市?

  (3)为什么说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4)为什么国家歌剧院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

  4、想知道答案吗?让我们来学习课文。请你选择你最感兴趣一个问题,认真仔细地读课文,将自己读后的感受在小组中交流。

  5、学生自由选择浏览,朗读,交流感受。

  三、解决问题,重点研读

  第一个问题(课文第二自然段):

  1)学习第二小节

  (1)指名回答,找出这小节的中心句。

  (2)教师引导理解“摇篮”。

  a、这是一句比喻句,把什么比作“摇篮”?

  b、“摇篮”是什么意思?(我们最初成长的地方)

  c、为什么把维也纳比作摇篮?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3)利用图片、抓重点字词引导理解,生简介音乐家。(出示图片)

  (抓“许多著名的”、“都在”、“大部分”理解)

  (4)教师总结:是啊,维也纳曾是那些著名音乐家生活、学习、进行音乐创作的地方,对他们的成就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造就了欧洲的音乐,所以被比作摇篮。

  (5)拓展延伸:少年宫是____的摇篮。

  ___是____的摇篮。

  (6)指导朗读第二小节。师:现在你觉得维也纳是个怎样的城市?(引读第一句)

  第二个问题(课文第三自然段):

  1)学习第三小节

  师:说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第二个原因是?

  你知道装饰什么意思吗?(装扮)是的,维也纳用音乐装扮着自己。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好了。

  师:你从哪儿体会到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的城市呢?

  生:在这儿到处……铜像或大理石像。(有没有听出他读的时候主要抓住了哪些词。我们一起读好这句话)(出示图片)

  师:还有谁要补充的?生:为了……音乐家的名字命名(出示图片)

  师:还有吗?生:就连王宫花园……也用鲜花……作为装饰。(出示图片)

  师:是啊,维也纳用音乐装饰着自己,一起来把第二小节读好。

  过渡:音乐之都维也纳到处充满着音乐的氛围。课文还从哪个方面来叙述?

  第三个问题(课文第四自然段):

  1)学习第四小节(女生读)

  师:你从哪看出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生:人们在漫步时……(两句)

  师;从这两句话中这里体会到了……(音乐与自然、人类巧妙地连在了一起。)齐读。

  生:维也纳的许多家庭……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维也纳人民沉浸在音乐中的画面)(出示图片)

  *说话练习: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合家欢乐的时候都会做些什么?比如在我们中国八月十五是合家欢乐的日子,我们都做些什么呢?(生交流)

  师过渡:而维也纳人民呢?他们真是把音乐当作精神食粮了啊!一起来读好这一句。

  师:还有吗?

  生:更有趣的是,政府会议……成了一种习惯。

  师:你读懂了什么?(生交流)

  师过渡:是啊,在维也纳小到普通人民大到政府,音乐已经融入了人们的血液,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成了维也纳人民的一种习惯。我们一起拿起书读这一小节,把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迫切需要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

  (生配乐朗读第四小节)

  第四个问题(课文第五六自然段):奥地利号称“欧洲的心脏”,维也纳则是“心脏的心脏”,而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在大家的心目中可能就是心脏的中心吧。

  默读第五自然段,说说国家歌剧院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宏伟壮观,在全世界影响巨大。)(出示图片)

  (1)交流歌剧院的宏伟壮观。 

  a、交流:“1642个座位”、“567座位”、“110人的乐队”、“金碧辉煌”“16尊大理石像”、“金光闪闪”……(出示相应图片欣赏)歌剧院大——抓住数字读好相关的几句话。歌剧院金碧辉煌——作者连用四个“金色”体现金碧辉煌。(出示图片)

  b、歌剧院如此宏伟壮观,老师也忍不住要和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引读第5小节。

  (2)交流在全世界的巨大影响。(这么宏伟壮观的歌剧院一定会举办盛大的音乐会,让我们来读一读最后一小节)

  教师引读:“每年除夕,……。一年一度的文化节期间,……。”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歌剧院中浓浓的音乐氛围,感受到歌剧院在全世界影响巨大。

  四.学习总结,布置作业

  1、维也纳何以称得上是世界音乐之都?

  归纳板书,课文以总起分述的结构,把音乐之都维也纳展示在我们面前。

  师:难怪有人会说:“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没有音乐就没有维也纳,失去了音乐,维也纳也就失去了一半的美。”维也纳每天都沉浸在悠扬的乐曲之中。学完课文,你一定会对美丽的音乐之都维也纳由衷地赞叹吧!请你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题。

  2、课后作业:搜集有关介绍世界名都的资料,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板书设计:

  总起            分述

  古典音乐的摇篮

  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19音乐之都维也纳     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世界歌剧中心

《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1、能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词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初步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情怀。

  2、体会维也纳的特点,理解为什么称维也纳为音乐之都.

  教学重难点:能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古城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词句,初步培养学生热爱古典音乐的情怀,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言: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有甲天下之称的桂林,有民族象征的万里长城,有红叶似火的香山等,今天让我们走出去了解世界各地,看国外也有许多美丽的地方,在这里我就和同学们一起赏析《音乐之都维也纳》

  二、新课

  (一)、分析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一起分析第9课:音乐之都维也纳

  2、指名朗读。

  3、学生提出问题(一边提一边问)

  A:维也纳在什么地方?

  B景色怎样?

  C:哪个词语用的好?

  D:“风韵”是什么意思?

  E:与“风采”“景色”相比为什么“风韵”更好?

  F:本自然段写了什么?

  (二):维也纳景色美那这座古城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提出问题

  (1)、为什么说维也纳是古典音乐的摇篮?

  (2)、哪一句是总起句?起什么作用?

  (3)、课文中交代了有哪些音乐家在这里生活过?

  (4)、有哪些词语用得好?

  (5)本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自学

  1、用一二段的学习方法自学3、4、5、6自然段。

  2、分段提出问题并解答。

  (1)学习课文第三段自然段。

  A、找出总起句。

  B、为什么说维也纳是用音乐装饰的城市?

  C、哪个词用的好?

  D、用“装饰”造句。

  E、归纳本段段义。

  (2)、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A、找出课文的总起句。

  B、为什么“天天离不开音乐”?

  C、“飘溢回荡”为什么不用“飘扬回响”?

  D、哪个词语用得好?用“几乎”造句?

  E、引导学生归纳本段段义?

  (3)第五段问题。

  A、中心句是哪句话?

  B、为什么被称为歌剧中心?

  C、哪个词语用的好?

  D、用“金光闪闪”造句。

  E、归纳本段段义。

  (4)学习课文第六段。

  A、本段写了什么?

  B、我国民族乐团哪年在这里演出?

  C、说明了什么?

  (四)、让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概括总结文章最后自然段。

  (五)、用导游的方式,再现课文主要内容。(出示有关维也纳风景图片)

  (六)、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音乐之都维也纳,这只是地球上璀璨明珠的一颗,有更多更美好的风光等待着我们去赏析,好好读书,将来一定能身临其境去体会世界各地的美,丰富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七)作业

  搜集有关世界名都资料。

  板书设计:

  音乐之都维也纳

  古典音乐的摇篮

  维 音乐装饰的城市 音

  也 天天离不开音乐 乐

  纳 世界歌剧的中心 之

  举办一流音乐会 都

《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散文。这篇课文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与人文景观,讲述了维也纳被誉为“音乐之都”的渊源,指出了它在世界音乐史和世界乐坛上的地位与影响。课文语言简洁优美,层次介绍清晰明快,如音乐般急缓有致,字字句句透露着维也纳浓郁的音乐氛围,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在音乐的情趣中充分感悟“维也纳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萌生出对这座充满特殊魅力的城市的赞美与向往,以及激发对充满无穷魅力的音乐的热爱之情。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作者通过总分的结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原因。

  2、技能目标

  (1)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言语表达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以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小组协作,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

  3、情感目标

  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语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喜爱的情趣。

  三、教法:

  这篇课文内容具体,条理清楚,文字优美生动。本课采用多种方法在网络环境下组合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

  四、学法:

  1、通过感情朗读体会音乐之都的魅力,以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中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位置,主导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讨论、交流、再通过老师提问检查做出总结,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阅读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搜索、分析、收集资料,应用资料。 

  五、教学重点或难点:

  凭借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完成研究性学习,感悟异国情调和异域城市,构建“音乐之都”,体验音乐真谛,陶冶美的情操,进一步激发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

  六、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整体感知。

  1、师:有人说:“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没有音乐就没有维也纳,失去了音乐维也纳也就失去了一半的美。”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踏上维也纳之旅,去感受音乐之都的魅力吧!一起读课题。   

  2、师: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板书)

  师指板书小结,因为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还有“世界歌剧中心”与“金色大厅”。所以说——(出示)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

  设计意图:[在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是要调动学生的情感。抓住音乐之都这一突破点,在学习课文前,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对文本感知,进一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搭建了学习平台。]

  二、网络学习,自主探究。

  1、下面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方面原因来学习。明确要求:首先是打开课本认真读,细细品,从文字上感悟维也纳是音乐之都。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有什么疑问或想知道这方面更多的知识,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王老师为你提供了关于音乐之都维也纳的专题学习网页,进入相关的栏目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一方面,去感受音乐之都的魅力。

  2、把你们的学习成果和大家分享,课后可以继续上网学习。

  生: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师:你知道装饰什么意思吗?(装扮)是的,维也纳用音乐装扮着自己。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好了。

  师:你从哪儿体会到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的城市呢?

  生:在这儿到处……铜像或大理石像。(有没有听出他读的时候主要抓住了哪些词。我们一起读好这句话)

  生:还有谁要补充的?为了……音乐家的名字命名

  生:还有要补充的吗?就连王宫花园……也用鲜花……作为装饰。

  师:他读得怎么样?(就连……也用…)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

  师:那么你从网上又了解了这方面的哪些知识呢?(走进学生身边指导她利用网络。如果光说不操作,师:能不能向大家展示你是从哪里了解到的。学生开始演示你们看维也纳有这么多的音乐家的塑像来装饰……)★铜像、音乐符号点击网络广播教学

  师:看了网上补充的内容同学们对这一部分的内容有了更多的了解更深的体会,相信你们现在能够把这一小节读得更好。有信心吗?好连起来读好这一小节。

  设计意图:[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可以以读为主,可以通过图片理解词语,可以通过视频感悟内容。通过师生共享的网络课件,学生可自主地对课文进行赏析、理解;借助网络的信息功能,获取扩充课文所不及之处。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实现了学生、教师、课文与信息技术的四结合。在引领学生品味祖国的语言文字的同时,体会音乐之都的魅力,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学习主体。]

  师:假如让你也用音乐来装饰这座城市,你会怎么来装饰?

  生:……(你真有创意啊、你将来一定是有名的设计师,以后也请你来为我家设计、假如学生说到家,我就说相信你家装扮得这么美,我们的城市也会更美,你的想象力真丰富啊)

  设计意图:[让学生转换角色,以自我为主体来拓展文本,发展思维,可以让他们学得更积极主动,学习内容更深一层。]

  3、交流: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师:那么请你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生:人们在漫步时……圆舞曲。(她读的时候抓住了哪个词语?随时)

  师:请你读一读。(1、读得很好就说通过他动情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随时都有音乐;2、读得还可以就说你的朗读已经很动情了,相信还有更动情的,谁来挑战;3、读得好,你为什么这样读,抓住了哪些关键词?)

  师:其他同学呢?

  生:我从夏天的夜晚……飘溢、回荡。这里体会到了……

  师:音乐与自然、人类巧妙地连在了一起。

  生:许多家庭……体会得多深刻呀,其他同学也感受到了吗?(听了你的朗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维也纳人民沉浸在音乐中的画面)

  生:更有趣的是,政府会议……成了一种习惯。

  师:同样你又从网上了解到了哪些知识呢?

  生:(华尔兹圆舞曲、传统演奏、会前会后)点击网络广播教学

  师过渡:在维也纳小到普通人民大到政府,音乐已经融入了人们的血液,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成了维也纳市民的一种习惯。我们一起拿起书读这一小节,把你的感受融入到你的朗读中。

  4、师:刚才在学习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和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这两部分内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以及网络的辅助,进一步明晰了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渊源。相信还有其他两部分内容也同样有很深的感受以及独到的见解。学到这里同学们肯定有千言万语要吐露,可是无情的下课铃声将要响起。让我们把千言万语浓缩成两三句话,留在尽情畅谈这个栏目和大家一起分享。(学生展开网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共性问题及时利用留言板指导。)

  师:音乐之都维也纳燃起了同学们思维的火花,一条条精彩的留言跃入我的眼帘。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精彩留言,好吗?还没有完成的同学课后可以继续把你想说的话发到我们的留言板。★广播教学交流留言。谁愿意来把你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设计意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的结合,而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有机整体中,成为其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课堂应以教材蕴涵的情趣为源头,以教师的情感外观为主导,在媒体的助推下,使师生的情感发生共鸣,并形成一定的情感氛围,为真正感悟音乐之都的内涵奠定情感基础。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亲身参与到学生中去,充分倾听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质疑和探究,并以此为根据,引导他们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真正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

  5、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上课文与网络结合的学习,收获不小,感受颇深,妙语连珠,大家的感受我都听出来了,就是这句话:“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广播出示)

  设计意图:[这句话是全文的点题,是文章的中心,教师广播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从网络很快集中到文本上来,通过朗读来体会到当时作者的感情,来加深对维也纳不愧为音乐之都的印象,巩固并升华了学生的情感,达到语文学习方向的目标。]

  三、总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通过语言文字的感悟并搭乘网络快车让我们一起感受到了音乐之都维也纳浓浓的音乐气息。课后我们可以继续利用这个专题学习网页去更深地了解音乐之都维也纳,同样可以把你的感受,你的收获,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发布在论坛或留言板上。也可以画一画、写一写、读一读。

  设计意图:[借用网络论坛来进行语言表达教学的优点就在于:单位时间内参与学生人数更多、交流的内容更多、反馈的信息更快,而且一堂课之后学习并没有结束,当学生有新的想法时可以进入网络讨论园地进一步深入学习。]

  板书:             古典音乐的摇篮

  音乐装饰的城市

  音乐之都维也纳     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世界歌剧中心

《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6

  ★ 学什么

  学习生字,注意要写正确;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了解维也纳被誉为“音乐之都”的原因,领略它的独特魅力。

  ★ 怎样学

  一、赏词品句

  文中运用了很多生动的词语及形象的比喻描写维也纳,朗读对要细细品味。

  二、读文体会

  朗读课文,说说维也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觉得这座城市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三、课外拓展

  由“音乐之都维也纳”你会联想到哪些乐坛大师?查查资料与同学交流,看谁知道得最多。

  ★ 测一测

  1、词语扩展(先抄写一遍,再扩词)

  卑 (  )(     ) 雅 (  )(     )尊 (  )(     )

  饰 (  )(     ) 巷 (  )(     )谐 (  )(     )

  2、巧手连线(将能搭配的词语用线连接起来)

  波光粼粼的 圆舞曲 谱写 音乐会

  优雅轻快的 多瑙河 陈列 乐章

  美观大方的 协会大厦 放置 乐谱

  金碧辉煌的 歌剧院 举行 胸像

  3、联词语广角(联系上下文,写写带点词的意思)

  (1)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2)悠扬的乐声掺和着花单的芬芳,在晚风中飘溢、回荡。

  (3)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4、课文传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1)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 之者,是欧洲 的摇监,是一座 的城市。

  (2)18世纪以来,世界上 著名的音乐家,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等,都在这里度过 音乐生涯,谱写了   优美的乐章

  。

  横线部分的词语能去掉吗?为什么?

  ★ 再提高

  相关链接:

  永远的蓝色多瑙河

  热爱音乐的奥地利人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自己的情调。在维也纳随便用哪部电话拨通1509这个号码,都会听到440赫兹a调的标准声(人们

  可以按这声音来校正乐器的音高)。

  奥地利的音乐传统使这里具有一种非凡的凝聚力。许多伟大的音乐家都曾在此驻足和生活。100多年前,约翰•施特劳斯欢快、优美的圆舞

  曲唤起了一个“金色的世纪”。他一生所谱写的400多部作品充满浓郁的奥地利民族旋律。他最著名的《蓝色多瑙河》是每一年新年钟声响起时

  ,奥地利国际电台和电视台必播的曲目,也是无数音乐会的压轴作品,奥地利人自豪地称之为“第二国歌”。

  如今,这些打着奥地利特殊印记的施氏家族音乐作品已成为大名鼎鼎的维也纳爱乐乐团新年音乐会的传统曲目,并通过卫星在新年的这一

  天向全世界传送。按惯例新年音乐会在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的金色大厅举行。仅能容纳1000人的音乐厅的门票,有的提前一年就已预订出去了

  ,就连很多奥地利朋友至今也还未得到过出席新年音乐会的殊荣。因此,在音乐之友协会大厦外和维也纳市中心的大街上还设有两个大屏幕,

  许多维也纳市民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可以随时驻足聆听,不少人还随着优美的乐曲翩翩起舞。新年的第一天,人们似乎忘却了寒冷,享

  受着这份轻松愉悦的新年礼物,沉浸在奥地利冬日的旋律之中……

《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7

  保持这样一种阅读姿态 ——关于《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教学交流

  作者:hyx    转贴自:武进区坂上小学    点击数:122

  保持这样一种阅读姿态

  ——关于《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教学交流

  听完史亚玲老师执教的《音乐之都维也纳》,我和史老师就这堂课生成的话题进行了交流。

  话题之一:读到的不仅仅是文字……

  蒋:史老师,在你的课堂,我发现文字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符号。我印象最深的是你在复习环节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维也纳的博物馆,至今还陈列着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他们的乐谱和手迹,还记得这些乐谱和手迹都是他们的什么?学生的回答很精彩:

  生:是他们对多瑙河的喜爱。

  生:是对高大的阿尔卑斯山的赞赏,是对维也纳的赞美,是对多瑙河的赞美。

  生:也是对大音乐家的怀念。

  ……

  感觉这个问题出人意料,但似乎又在情理之中。一个简单的句子却因为你设计的问题而变得厚实且前后有了必然的联系,很想知道你是怎么解读的。

  史:解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这里为什么写“在维也纳的博物馆里,至今还陈列着他们的乐谱和手迹”?我想,那些音乐家的成名和成就与他们生活的土地是休戚相关的。音乐之都造就了这些人物,同时这些人物也推动了这个城市音乐的发展,所以,将音乐家的乐谱和手迹与他们生长的土地和城市结合起来思考,是为了强化这种缘起即摇篮的意识,也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感受维也纳的音乐血统吧。

  蒋:看来解读文本,不仅要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还要关注课文为什么这样写,最后再来研究怎么写,这样解读文本应该可以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突破吧。

  史:大概是吧。所以,我觉得文字是静止的符号,但作为阅读者来说,他们却有着活跃的思想,当他们给这些文字赋予了自己的想法之后,那么他们就会呈现出一种积极的阅读姿态,这对于他们获得丰富的语言应该是有效的。

  蒋:所以,史老师总是要求学生读书上的文字,说文字身后的东西。这些隐性的东西一经学生表达,学生此刻的阅读姿态大概就是有些专家所说的“鉴赏者”的姿态吧。因为学生是“将别人的东西当作自己的东西来感受”

  (日长谷川泉),接受作者并获得共鸣。我记得,当你请学生读完第三小节,要求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证实了这一点:他们读到的不仅仅是文字,除了文字,应该还有具像的、感性的、个性化的东西。这是我记下的学生的发言:

  生:当花儿草儿飘动的时候,我知道这是它们在和音乐玩耍。

  生:当蜷缩的花草听到这些动人的音乐,顿时变得振作起来。

  生:王宫花园的花草都沙沙作响,和虫鸣鸟叫演奏着天籁之音。

  生:漫步街道,优雅亲切的音乐在我耳旁萦绕,树叶的小耳朵也在聆听着这美妙的音乐。

  生:音乐家似乎在演奏,你会感到音乐布满你的全身。

  ……

  史:(笑)我没想到学生会说得这么好。其实我的要求不高,只要他们说就行,这样慢慢坚持下去应该会有用的。

  话题之二:倾听不仅仅为了引导……

  蒋:在学生感悟第三小节的时候,你提醒学生:它出现了两个“装饰”,你怎么理解这个“装饰”?这个问题你有预设吗?

  史:有。但我没想到学生会那样回答:一是维也纳充盈着音乐,二是雅致的点缀。

  蒋:但你作了很好的引导:你说,充盈着音乐是一种氛围,氛围是看不到。而雅致的点缀是看得到的,并生成了新的问题:那你看到了什么呢?这就是对生成的关注吧。如果学生没讲到这层意思,你会怎么处理呢?

  史:我估计学生最多会说到布置、装饰之类的,如果这样,我只会按照我原来的设计进行,问他们:你感悟到这是一座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了吗?

  蒋:其实这个问题也挺开放的,你放弃了不觉得可惜吗?

  史:我想既然学生自己生成了新的问题,并且对实现目标有效,我就应该加以引导的吧。其实,我在备课的时候还没备好这个问题。因为我一时判断不准学生会怎么表达,所以,我在课上就特别注意听他们的发言,听他们的想法,因为感觉自己比较迟钝,因此我就听得特别仔细,特别认真,以便及时捕捉信息然后再来调整自己的教案。

  蒋:史老师每次都对我说:“我没好好备课,我的课还没备好呢。”史老师没备好的是不是面对学生生成的问题能解决的预案啊?

  史:是的。因为学生的发表并不都在自己的设想中,所以我整个一堂课都要不停地调整教案。

  蒋:所以从课堂上几乎看不到老师牢牢控制的场面。很多时候,我们老师倾听学生发言是为了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然后顺势转入教案设计上的下一个环节。我常听到有的老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这样说:“今天这节课上得蛮顺的。”顺的标准,几乎就是能完成预案。想不到史老师在这么多人听课的情况下,还有这样的勇气放弃过多的预设,关注学生有意义的生成。这与老师本身的功底是分不开的。

  史:没什么,我一直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也变成习惯了。我感觉这是在和学生共同分享阅读的体验。

  话题之三:互动贯穿于整个过程……

  蒋:当史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的时候,一个女孩子回答:许多家庭有着室内演奏的传统,尤其在合家欢乐的时候,总要演奏一番……所以他们离不开音乐。当你另外请了几个学生起来补充时,我发现后来补充的学生都是在第一个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以概括甚至提升的:

  生:他们休闲在家,就会演奏音乐全家欣赏;他们高兴时,就会演奏音乐来表达。

  生:他们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

  你对学生的这种补充是不是有什么要求?

  史:是的。我一直这样要求学生。像第一个学生她的答案是不需要多考虑的,因为她只是读出了书上的文字,这个层次是不高的。后面学生的补充层次显然高了。这种训练,学生首先要在倾听其他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其次,不能仅仅停留在照课文原句读一读的层次上,应该不断地提高要求,引导学生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和提升,这对学生的深度阅读是很有帮助的。

  蒋:史老师的做法用现在比较时髦的话来说,就是有效“互动”。你在学生之间的互动问题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我们平常要求学生补充另一个学生的问题时,对层次性的问题考虑得并不多,我们可能更多地考虑答案的多元和求异,并不将几个学生的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变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就是都在这个问题上较劲,然后向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伸展,学生双方都在这个问题上得到促进或者发展,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有效的互动。其实在这堂课上,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甚至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互动并不仅此一处,它几乎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

  记得你诵读给学生的听说内容吗?你的学生并不把它当作一个与教学过程割裂开来的独立的环节,在学习课文,谈看到的,谈对音乐之都的感悟时,学生会引用你诵读的有关内容,并且恰到好处。有的学生还在它的启发下,借题发挥,语言的内化可见一斑。

  最难忘的是,你在引导的时候,经常随口把学生刚刚发表的精彩的语言组织成排比的句式引申开去:你看到了大音乐家们的铜像,看到了一个鲜花组成的巨大的音乐符号,还看到了——

  所以我觉得这节课上师生、生生进行了成功的互动。

  话题之四:关于其他……

  蒋:在整堂课上,我发现每次提到音乐家时,你都会将那些音乐家的名字一个不落的报出来。这在其他老师的课堂是不多见的,许多人最多会提起一次,以下就很可能用“音乐家“来代替了。你是不是故意这样做的?

  史:我是有意这样做的。我觉得,我并不要求学生去听这些音乐大师的曲子,但对于记住这些名字,或许有利于激发他们对音乐家的兴趣,所以,我一次次地读出他们的名字,就是为了不停地给他们刺激。何况,这些名字也是使维也纳熠熠生辉的呢。

  蒋:史老师看问题也好,解读教材也好,真的很有自己的想法。我在和其他老师交换意见的时候,一个老师提出,像这样从小就要求学生用诗一样的语言表达,史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是不是高了点?

  史:我觉得学生学语文学的就是语言。其实我的要求并不高,不管他们说到什么份上我都会鼓励他们的。我只是想慢慢地练,让学生逐步丰富语言。我坚持了一年多的时间,感觉学生在这种训练中是受益的。

  蒋:难怪史老师的学生学习成绩不错,作文水平更高。也有人担心,因为要求高,小孩子是不是就会少了点童趣呢?我想《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本身就毫无童趣可言,更何况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呢。不知史老师是否同意我这种看法。

  (对话的内容部分经过了整理,请史老师理解。真诚感谢史老师为实小语文老师提供学习借鉴的机会)

《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8

  作者:蒋丽清    转贴自:中小学电教    点击数:209

  《音乐之都维也纳》网络整合课例

  一、教材分析

  这是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与人文景观,讲述了维也纳被誉为“音乐之都”的渊源,指出了它在世界音乐史和世界乐坛上的地位与影响,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课文语言简洁优美,层次介绍清晰明快,如音乐般急缓有致,字字句句透露着维也纳浓郁的音乐文化,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在音乐的情趣中充分感悟“维也纳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并且能够从网络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初步对信息进行归纳、推理、比较等多种方法的加工,能够利用ppt、word等常用软件进行信息的交流。对维也纳蕴含的音乐文化,学生通过看图、朗读、想象能够作一个朦胧的了解,但是由于维也纳的独特音乐文化与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相距太远,对文中的描述或介绍语句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感悟和理解也就只会是浅层次的。

  三、设计思想

  在学生读熟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后,我们不能局限于教材中的文本语言进行简单的想象感悟,而应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打开学生的眼界,从具体生动的音乐事例中体会维也纳的文化底蕴,围绕主题在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提炼自己的知识体系,使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意象逐渐丰满。同时,利用网络平台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自主意识,探寻网络资源的内在关系以及与文本的有关系,形成积极的求知心态,创设有利于学生生命发展的学习环境。

  四、教学目标

  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语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

  2、利用网络开展拓展性阅读,增强对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深入了解,在二次重组信息的过程中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

  3、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受维也纳的音乐文化特点,在互动交流中提升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对音乐之都维也纳产生有个性的价值观。

  五、教学准备

  1、用一课时的时间把这篇课文读熟,初步理解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然后围绕“为什么维也纳被称为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这一问题确定学习主题,并根据课文的内容特点确定四个探究专题:(1)为什么说维也纳是古典音乐的摇篮?(2)为什么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3)从哪儿看出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4)歌剧院和“金色大厅”的壮观和辉煌表现在哪儿?让学生分组带着这四个专题作为课外作业进行网络探究学习,网络课上交流学习成果。

  2、教师用瑞博数字化教学平台设计一个音乐之都维也纳专题学习网站,并提供如下相关网站,以便学生能够更轻松地找到相关资源进行专题探究学习。

  ●音乐之都维也纳专题学习网站:

  ●走进维也纳:

  ●音乐之都—维也纳:

  ●音乐之都维也纳:

  ●维也纳专题信息网:

  3、学生在完成探究作业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灵活指导,重点指导如何围绕专题进行信息的处理,如何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第一个专题引导学生采用表格的形式列举和比较海顿、莫扎特等音乐家的国籍、生活在维也纳的年份、创作的重要乐章等;第二个专题引导学生采用演示文稿的形式图文结合介绍舒伯特花园、贝多芬广场、莫扎特音乐学院、海顿街等;第三个专题引导学生采用图片点播乐曲的方式展示维也纳人在白天、夜晚、公园、室内甚至集会、庆典时不同的演奏场景和乐曲;第四个专题引导学生采用图片和视频播放的方式介绍歌剧院、“金色大厅”和音乐会。

  六、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跨越时空

  上课伊始播放一段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录像,金碧辉煌的“金色大厅”、座无虚席的观众、激动人心的音乐、老师声色俱全的解说立刻引领学生跨越时空,步入维也纳音乐圣殿,感受维也纳音乐气息,明白每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是世界最引人注目的年度音乐盛会。继而引导:音乐不仅在维也纳的“金色大厅”、歌剧院、音乐厅,而且在维也纳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接下来我们就从上节课布置的四个专题作业来体会音乐之都维也纳的音乐文化。

  (二)成果交流,提升学习

  学习成果交流的过程既是学生对课文再学习的过程,也是学习成果再提升的过程,更是学习情感与学习体验交流、表达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四个专题的不同特点充分发挥自身点拨、调控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专题一:指名学生汇报,其他学生补充,然后引导学生评价该小组以表格统计的形式处理信息、呈现信息的得失,接着以问题“为什么这么多音乐家都愿意生活在这里呢?”启发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再深入思考,体会维也纳与“摇篮”之间的关系,最后以“维也纳是欧洲________。”为导向启发学生总结观点,多角度重组该段落的主要意思。

  专题二: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让其他学生补充具体的用音乐装饰的事例(要求学生用自己组织的语言表达),然后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我们走在维也纳的街道、公园等地方,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并以问题“雕塑、名称往往是事物的标志,维也纳为什么要用音乐来装饰呢?”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识。

  专题三:学生汇报后,无处不在的音乐声营造了维也纳独特的音乐情调,而这一部分的课文语言描写细腻,是训练学生诵读的典型,于是配乐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深情朗读,既促进学生整合前面阅读的网络资源于文本语言,又促进学生移情于体现着维也纳音乐文化的一草一木。最后启发学生“为什么许多家庭有着室内演奏的传统呢?会前会后都要奏一曲古典音乐为什么几乎成了习惯?”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乐曲的演奏成了维也纳市民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就像空气、水是人的必需品一样。

  专题四:这一专题应多叫几位学生汇报交流,并利用多幅图片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依次介绍,在介绍中熟悉介绍建筑物的一般结构,同时积累语言、活用语言。然后再让学生为新年音乐会录像配乐解说,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最后启发学生“维也纳为什么会有如此造型美观、装饰精美的歌剧院、‘金色大厅’呢?”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进行再探讨,挖掘隐藏在课文文字背后的音乐文化意蕴。

  (三)拓展延伸,写作训练

  引导学生点击网站的“大千世界”一栏,浏览一些世界著名城市的介绍资料,选择自己喜爱的一座城市作为探究对象,然后仿照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的写法,用“总分”式的段落格式介绍该城市,要求能够用自己加工过的语言写出城市的基本特点。这一部分教学内容作为课外作业,完成后发布到网站上进行交流,然后利用写作课的时间进行集体讲评与交流。

  七、教学反思

  1、网络探究学习是一种高级智慧型的学习,不仅受到学生的思维、想象等学习习惯的影响,而且受到网络操作技能的影响,它是一个复杂且时间段较长的过程。课外进行预探究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和相机指导,避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样在课上汇报交流时大家都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增强了学习密度,保证了学习水平的再提升。

  2、如果按照一般的教学方式展开学习,学生也能理解课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语句,感受到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甚至凭着语感,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但是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要想让学生真切地触摸到维也纳的音乐文化氛围,探究性学习和相关资源的大量阅读是少不了的,用“理解六侧面”理论来分析这一节课,真是由于基于网络展开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对四个专题的理解达到了更多侧面,而且达到了更高层次。

  3、网络资源的信息重组是现代语文教学的应有之意。在课前的预探究学习中,学生必须对网络资源进行信息的再加工,在交流的过程中,还必须根据当时交流的需要对信息进行二次甚至三次重组,当学生讲出“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家的聚集地、孵化地”的时候,学生依据网络资源已经对课文语言进行了创造性的信息重组。另外,作业中安排的材料写作又是另一种信息重组的训练形式,并且这种形式已经在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的习作中出现,因为这是基于资源的学习时代。

《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学习课文中的11个生字,其中3个只识不写,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摇篮”、“掺和”的意思。

  3、能联系上下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语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

  教学重点:课文的二、三段为教学重点。

  教学准备:

  1、收集一些著名音乐家的生平。

  2、收集一些维也纳的一些图片资料。

  3、一些文字投影。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中的11个生字,其中3个只识不写,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摇篮”、“掺和”的意思。

  3、文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

  4、学习课文的一、二小节。

  教学过程 :

  一:看图导入  。

  出示有关维也纳的图片,师作简单介绍。

  板书9 音乐之都维也纳

  二:自学课文。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边读边想,读懂主要词语,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

  3、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长句或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4、交流。(1)字词。(2)读书情况。(3)质疑解疑。

  5、默读课文,给课文分分段,并交流。

  三:学习第一、二小节。

  1、抽读第一小节,说说告诉我们什么。理解“摇篮”一词。

  2、学习第二小节,可补充音乐家的有关资料。

  四:作业 。

  1、抄写生字词。

  2、继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语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

  教学过程 :

  一:谈话。

  上堂课,我们了解了维也纳之所以成为音乐之都的一个原因就是,世界上许多著名的音乐家,都曾在这里度过大部分音乐生涯并谱写了许多优美的乐章。还从哪些地方看出它是个音乐之都呢?

  二:学习课文重点段。

  1、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然后利用合作的形式学习。

  2、交流。

  (1)维也纳是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学生说说相机出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指导朗读。

  (2)分三个层次说:一是这儿到处是音乐大师们的雕像;二是这里的许多建筑都是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三是就连王宫花园草坪上的鲜花图案,是用鲜花组成的巨大的音乐符号。

  (3)维也纳一天也离不开音乐。从四个方面说:一是人们漫步时,随时可以听到优美的华尔兹舞曲;二是夏天的夜晚公园里还举行露天音乐演奏会;三是维也纳的许多家庭有室内演奏的传统;四是在集会、庆典甚至政府会议是,会前,会后都要奏一曲古典音乐。

  (4)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最为有名。学生边读书,边说,师边出示图片,边指导朗读。

  3、指导背诵其中的一段。

  三:总结。

  同学们,维也纳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此时,你想说什么?

  四:作业 。

  1、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述说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2、迁移练习。照样子,写句子: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少年宫是( )的摇篮。

  ( )是( )的摇篮。

  ( )是( )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继续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仿照第三段,按作者所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描写方法,抓住显著特点多学校的教学大楼进行焦距体的描写。

  教学过程 :

  一:谈话。

  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师相机指导朗读。

  二:迁移练习。

  1、读第三段,说说作者是怎样写维也纳歌剧院的。

  (1)介绍了维也纳歌剧院的设施、规模以及在全世界的影响。

  (2)从哪可看出歌剧院的规模宏大?

  (3)介绍了歌剧院的哪些设施?

  (4)按什么顺序来写歌剧院的?

  2、组织学生参观学校的教学大楼。

  (1)外观的形状。

  (2)规模,设施。

  (3)按一定顺序描写。

  3、学生写一写。

  4、习作欣赏。

  三:作业 。

  1、用“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波光粼粼”这一组词语描写自己看到的景观。

  2、开展“维也纳——音乐之都”专题研究,引导学生组成小组,自行选题。

《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0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课文的语言简洁、优美,对维也纳的介绍层次清晰、明快,这样一篇课文编入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感受到文中语言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教师提供材料,学生朗读感悟,那么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无法充分实现,因此,在新课程的理念引领下,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对话,如何创设氛围,鼓励学生形成独特的感受,乃是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紧扣这课文的教学目标:1、自学课文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内容提出问题。2、继续学习积累与表达,在阅读中读懂文章结构,学习总起分述的写作方法。3、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感受其悠久的音乐文化和独特的音乐氛围。针对这三个目标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首先,我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说一说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这样提纲挈领地抓住了本课的目标,让学生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总的印象,然后分别从:古典音乐的摇篮、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接着对这四个方面进行提问,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由于课文描写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较难理解,因此,我制作了许多图片,帮助学生通过比较直观的画面的欣赏,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如在学习第一节时,老师让学生看图片,欣赏维也纳的风光,知道它是个怎样的地方。为了说明音乐在当地的普及,我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了贝多芬广场、海顿街……等图片,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效果不错。

  最终我将目标落实在朗读上,只有让学生读出、悟到,才会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积累。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内心的情感,感受体验作品的语言魅力。这篇课文提供了优美的语言,我在教学中尽量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回归到常态中,在师生对话、互动过程中,使学生潜心会文,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虽然给学生创设了音乐的情境,让学生去感受悠久的音乐文化和独特的音乐氛围,但是学生的情绪还是跟着老师一起走,没有很好的发散出去。原因在于教师不能脱离教案,把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如:请你选择你最感兴趣一个问题,认真仔细地读课文,将自己读后的感受在小组中交流。这一环节的设计确实考虑到了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但在交流过程中,老师还是针对着一个一个问题而来,看似教学过程很流畅,但学生的思维被老师控制了,因此真正的感悟没有到位。从而我也感受到了,我所制作的课件不应该为教案服务,而是应该为学生的学习做铺垫。那么,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之间的互动,才会得到真实的感悟,真正的感悟。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后记

  现代教育需要培养人具有世界的眼光。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就是具有这种价值取向的好教材。

  世界文明是多极化的,不能只看见华夏文明的灿烂而无视其他国度的文明。

  作为世界音乐之都的维也纳,凝聚着欧洲古典音乐的精华,历来受人景仰。增加学生的音乐知识的素养,感受音乐的高雅,同样是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达到理想效果的。

  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顿、施特劳斯……这样的音乐大师曾经在维也纳度过了大部分的音乐生涯,他们的许多代表作都是在维也纳这座美丽的城市里谱写完成的。

  课文写的内容还涉及维也纳作为音乐之都的风土人情,是一篇介绍旅游资源的绝好的解说词。

  通过课文的学习,可以掌握分节描写、突出重点的写法。每一节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一节的重点。每一节后面的语句都是写具体的内容。

  文章文字很美,通过品读也能让人体会到音乐的迷人和高雅。它在文法、结构和陶冶情操上的功能是多方面的,的确是篇好文章。教学中 ,先指导学生从全文通读,围绕一个中心“维也纳是音乐之都”,作者从她的地理位置写起。接着,文章就从维也纳特有的人文景观,如城市的历史、城市的装饰、市民的习惯以及歌剧院具体描述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层次之清晰,角度之全面,让人不得不概叹她为音乐之都。

  其次指导学生从段落细读,这种感觉更为强烈。“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这一小节,列举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等五人,他们代表着世界古典音乐史的最高峰,他们在维也纳生活、谱曲、演奏,使得古典音乐这种音乐形式在他们手中日渐成长起来,成熟起来,而维也纳也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古典音乐的发源地。“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这一小节,更可以让人们对“音乐之都”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儿到处可以看到”、“多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就连……也用……”,城市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用音乐装饰着。尤其是“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这一小节,既是赏读训练的好材料,又是写作训练的好范例。它的段落结构与前一小节相仿,但比之又更富有诗意。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无论是欢乐还是庄严,古典音乐从时间、空间、场合上多维地渗透进维也纳人们的生活之中。值得一提的是,“更有趣的是”与上节“就连……也用……”有异曲同工之妙,更深一层地突出了维也纳音乐的无所不在。

  课文举了“国家歌剧院”来说明歌剧院、音乐厅的星罗棋布,极富典型性。两种建筑物的描写方法也不尽相同,但都十分有序。“国家歌剧院”按由外及内的顺序描写,而“音乐之友协会大厦”按由下至上,由两边到中间的顺序来进行描写。这对学生把握状建筑之物的作文来说,有着指导意义。

《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2.读懂课文内容,从课文中感受“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无穷魅力,体会作者对维也纳的热爱、赞美和向往之情,培养学生对异国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3.在阅读中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4.认识“兹、镂”2个生字,正确书写“韵、饰、坪”等9个生字。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感受“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无穷魅力及风韵。

  2.学习作者“从部分到整体”“从概括到具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请学生在课前收集关于一些音乐家和维也纳这座城市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在欧洲的奥地利,有一座音乐名城——维也纳,古典音乐就是这座城市的名片。它座落在阿尔卑斯山北麓的一个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小盆地里,波光粼粼的多瑙河穿城而过,更增加了这座城市的风韵。想了解这座城市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音乐之都维也纳》。(板书课题)

  3.根据课题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的脑海中会有什么问题?(预设:为什么说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维也纳和音乐有什么关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同学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要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同时想一想:维也纳是座怎样的城市?

  3.梳理课文脉络。

  (1)为什么说维也纳是音乐之都?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的?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预设: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维也纳是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维也纳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2)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这几方面?(2、3、4自然段)

  (3)你们是怎样这么快就找到答案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这几段都是通过先概括后具体的方式进行描写的,每段的第1句就是这一段的总起句。

  【通过引导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默读勾画和交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且理清课文的主要脉络。】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一)具体感受音乐之都的魅力。

  1.学习第2自然段。

  (1)先自由读,再指名回答这段的中心句。

  (2)教师引导理解“摇篮”。

  A.“摇篮”是什么意思?(我们最初成长的地方)

  B.为什么把维也纳比作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3)利用图片、抓重点字词(如“许多”“的”“都”“大部分”)引导理解,向学生简介在维也纳度过大部分音乐生涯的音乐家。(出示图片)

  (4)是啊,维也纳曾是这些音乐家生活、学习、进行音乐创作的地方,维也纳这座城市对他们的成就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造就了欧洲的音乐,所以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5)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指导学生在读时一定注意突出重点词语。

  【在这段的学习中,重点理解“摇篮“的本意和引伸意思,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注重了与文本的对话,进行了思维的训练。】

  2.学习第3自然段。

  (1)师过渡:维也纳给那些音乐家以丰富的灵感,创作出流芳百世的作品。同样维也纳也以他们为骄傲。

  (2)大家读一读第3自然段,看一看你从哪儿能体会到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的城市呢?(抓住“到处”“为了……都……”“就连……也……”这些词语进行交流。)

  预设①:在这儿到处可以看到大音乐家们的铜像或大理石像。(有没有听出他读的时候主要抓住了哪些词。我们一起读好这句话)(出示图片)

  预设②:为了纪念乐坛大师,维也纳的许多街道都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出示图片)

  预设③:就连王宫花园的草坪上,也用鲜花组成一个巨大的音乐符号作为装饰。(出示图片)

  (3)是啊,维也纳人到处都用音乐装饰着维也纳!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课文描写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教学中,在读文的基础上,借助课件中的图片,比较直观地进行画面欣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第4自然段。

  (1)过渡:音乐之都维也纳到处充满着音乐的氛围。你从哪看出了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读书收获。

  预设①:人们在漫步时……(两句)

  预设②:维也纳的许多家庭……

  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合家欢乐的时候都会做些什么?(生交流)而维也纳人民呢?他们是把音乐当作精神食粮了啊!大家一起来读好这一句。

  预设③:更有趣的是,政府会议……成了一种习惯。

  (2)教师小结:在维也纳,小到普通市民家庭,大到政府,音乐融入了他们的生活,成了维也纳人民的一种习惯。

  (3)学生配乐朗读第4自然段。

  〔在教学中,力求鼓励学生在个性感悟语言的基础上,用有感情朗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真正做到从读中感悟。〕

  4.学习第5、6自然段。

  (1)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说说对国家歌剧院的描写给了你怎样的感受?(宏伟壮观,金碧辉煌,在全世界影响巨大)(出示图片)

  (2)作者怎样描写出了歌剧院的宏伟壮观和金碧辉煌?(利用数字说明的方法,体现歌剧院的宏伟,通过对“金色大厅”的描写,连用“金色墙壁、金色大门、金色镂花”几个带“金”字的词语,展现出了歌剧院的金碧辉煌。)

  (3)学了这篇课文,如果有人询问你“金色大厅”的情况,你能不能向大家介绍呢?

  A?学生先自己练一练介绍。

  B?指名介绍。

  【通过复述课文内容,加深学生对“金色大厅”的印象,同时也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以锻炼。】

  (4)自学最后一段,了解维也纳传统节日的盛况。

  教师引读:“每年除夕,……

  一年一度的文化节期间,……”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歌剧院中浓浓的音乐氛围,感受到歌剧院在全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

  四、回归全文,感情朗读

  1.作者是怎样向我们展示音乐之都维也纳的魅力的?

  根据板书进行归纳:课文用总起分述的结构,把音乐之都维也纳展示在我们面前。

  2.难怪有人会说:“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没有音乐就没有维也纳,失去了音乐,维也纳也就失去了一半的美。”维也纳每天都沉浸在悠扬的乐曲之中。学完课文,你一定会对美丽的音乐之都维也纳由衷地赞叹吧!请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领悟“总起—分述”的表达方法,从阅读中学习写作。通过再一次的感情朗读升华情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无穷魅力。】

  第2课时

  一、回顾课文,加深感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习背诵第3、4自然段。

  3?指名背诵。

  4.把自己学文后的感受写下来,写在课文空白处。

  二、学习生字,迁移练习

  1.识字和写字。注意“饰、坪、掺”等字的读音。练写课后的9个生字,注意写好“巷、谐、煌”等容易写错的字。要注意强调正确的写字习惯。

  2.填写恰当的词语。

  的歌剧院的维也纳的多瑙河

  3.读课后习题2中的句子,体会加点词语的意思及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风韵“多用于描写优美的姿态,在这里用“风韵”是采用了拟人的写法,比用“风采、景色”更生动感人。“飘溢”是飘荡洋溢,“回荡”是声音来回飘荡,这句话中用这两个词来写美丽的夏夜,公园里和谐的氛围和优美的环境,恰如其分。

  4.找出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或自己感兴趣的段落抄写下来。

  三、语文实践

  课外搜集与维也纳这座城市相关的自然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为后面的图片展览做准备。

  【迁移练习和实践活动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丰富积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板书设计

  总起分述

  19 音乐之都维也纳?古典音乐的摇篮

  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世界歌剧中心?许多音乐家优美的乐章

  雕像、命名、音乐符号

  圆舞曲、演奏会、家庭演奏、庆典集会演奏

  金色大厅、新年音乐会

《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2

  作者:宗阳春    发表时间:2004-4-29    阅读次数:297 

  教学目的:

  1、熟读课文,背诵指定段落。

  2、体会维也纳的特点,理解为什么称维也纳为音乐之都。

  3、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提高自学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  、引入:

  学生回忆上节课自己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把维也纳叫做音乐之都?(板书:?)

  二、自学:

  1、多媒体显示自学要求:自读课文,边读边想,将读懂的内容设计成问题。

  2、学生自学。

  3、请学生当老师,向大家发问,教师板书:

  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为什么说维也纳是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为什么说维也纳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为什么把维也纳歌剧院称为“世界歌剧中心”?

  三、独立解决问题,抓住重点体会:

  1、根据上面问题再读课文,要求人人在书上找到答案。

  2、谁提的问题谁找人回答。

  (回答第四个问题,要引发学生争论:第六自然段是不是也在回答这 个问题?)

  3、指导体会重点,实施语文训练:

  第一个问题(课文第二自然段):

  查查“摇篮”的意思。

  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把维也纳称为古典音乐的摇篮。

  第二个问题(课文第三自然段):

  多媒体播放维也纳风光(花坛、城市雕塑)。

  再读课文,抓住“到处、就连……也……”等词语读出浓浓的音乐氛围。

  练习背诵。

  第三个问题(课文第四自然段):

  练习抓住要点概括地、快速地数一数, 加深感受。

  练习感情朗读。

  练习背诵。

  第四个问题(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A、默读第五自然段,用简洁的词语记下自己读某句或某几句话之后的感受。(批注)

  B、交流、汇报自己的读书体会:

  歌剧院大 ——抓住数字读好相关的几句话。

  歌剧院金碧辉煌——作者连用四个“金色”体现金碧辉煌——练读。

  C、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歌剧院中浓浓的音乐氛围:

  师点拨:再读描写歌剧院金碧辉煌的几句话,你会有新的发现。(多媒体显示这段文字,并闪动其中的音乐女神像、音乐大师胸像、音乐女神彩 像”等词)

  学生发表意见。

  练习朗读。

  D、默读第六自然段,自由体会。

  E、交流汇报:

  音乐会规模大、规格高、演出水平高等等。

  四、回归整体:

  读全文,回答开始的问题:为什么说维也纳是音乐之都?

  五、课外延伸:

  课外搜集有关介绍世界名都的资料,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3

  在学习资源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考虑到课堂学习的需要,《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教学资源分为两个部分——创设情景的多媒体课件和以《音乐之都维也纳》为主题的学习网页。

  1、多媒体课件演示:提供大量图片和音乐,拉近学生和课文内容之间的距离。

  2、《音乐之都维也纳》主题学习网页。分为五个部分。

  (1)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个别词语及维也纳的地理位置。

  (2)音乐家的摇篮:提供世界著名音乐家在维也纳成名的足迹。

  (3)音乐的城市:提供大量的音乐雕塑图片及文字资料。

  (4)音乐的传统:提供维也纳悠久的音乐历史及演出资料。

  (5)音乐的殿堂:详尽介绍“金色大厅”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多种媒体课件资源创设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情境,为个性化的朗读作保障。

  在教学中,一幅幅展现美丽的维也纳迷人风采的图片,在舒缓的音乐声中,交替呈现,创设了与课文内容相似的情境,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下,学生诵读课文的语言文字自然有了独特的感受,真切地感悟语言文字所带来的意境。

  2、提供背景材料,解决教学难点

  用网络信息技术超链接的呈现方式简洁而鲜明地将有关“音乐之都维也纳”呈现给学生,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点击阅读,然后通过讨论,帮助理解“音乐之都”这美称的含义,这样的过程较好地实现以学生学习主体的教育理念。

  几点思考:

  1、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为学科教学目标服务。

  网络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 “学科教学目标为先”观念也逐渐为开展实践的教师认可,但是信息技术支持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有效、适用,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明晰的。如我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就运用了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结合,把维也纳的美丽画卷根据课文内容分五方面展示出来,“美”由此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学生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和体会,整堂课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学生一目了然,利用较少的时间,解决了教学难点,同时也为激起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提供了基石。

  2、组织的信息资源,必须与教学内容融合,考虑到学生认知、情感基础。

  网络资源多元的,有时甚至是冗杂的。这些资源的选择和组织,一定要与课堂教学的内容融合起来,真正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组织信息资源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基础,对网络资源进行重组,只有如此,资源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为了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我提供了专题学习网站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课文教学要求主动在网上查询有关维也纳的资料。他们有的查看介绍维也纳的图片,有的查看介绍维也纳的文本,有的同学则欣赏维也纳的音乐。通过网络学生相互传阅资料,交流知识,各取所需,按照自己原有的基础进行构建,并与课文内容相结合,达到有目的的构建知识。

  3、信息技术的整合必须与素质教育要求结合起来,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

  网络信息技术介入后,形成的新型学习环境使教师不得不释放教学民主,还学生以学习主体,教师必须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改变教学方式,将探索性学习方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倡导个性化学习,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网络为学生提供有关维也纳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感性资料,其信息量之大,超乎学生想象,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学生激烈的讨论、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看出他们的情感处于极其兴奋状态。课后学生们反映,现在的课堂教学形式多了,有上网、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教师经常鼓励我们,比以前和蔼可亲了。可见用新方法教学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合作交流、探索学习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完全改变了以往分析课文的固定程式,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了学生。

《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4

  这堂课的教学,我将目标定位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让学生感受维也纳悠久的音乐文化和独特的音乐氛围。这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

  2、理解多义词“摇篮”、“装饰”、“掺和”。这是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3、学会“总起分述”的写作方法。(这一点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

  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策略:

  1、紧扣课文中的“摇篮”、“装饰”、“离不开”等关键词,引导学生理解2—4自然段;抓住“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和“金色大厅”的特点,帮助学生了解这两个世界著名建筑的风格和地位。

  2、用“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没有音乐也就没有维也纳。”这一句对维也纳的评价贯穿这堂课。学生随着学习内容的递增,对这句话的理解会不断地提升,从而真正地体会到维也纳为什么会被称为“音乐之都”。

  3、本文是一篇以说明介绍为主的文章,内容比较枯燥。为了使这堂课有一些情调,我将音乐家们在维也纳创作的名曲充盈着整个课堂;为了使这堂课有一些情趣,我将维也纳城市的装饰、国家歌剧院和“金色大厅”的图片引进课堂。目的是给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冲击,让学生感受其悠久的音乐文化和独特的音乐氛围,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对维也纳的向往之情。

  教学过程:

  一、简单复习

  上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音乐之都”座落在优美的环境之中,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有人说“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没有音乐也就没有维也纳。”[课件出示]生读,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是啊,我们这篇课文把维也纳叫作“音乐之都”!这是为什么呢?(板书:?)这一堂课,我们一起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探究。

  二、自学课文2—4自然段。

  1、边读边想,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相机板书。

  重点抓住以下的问题:

  (1)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2)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3)为什么说“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三、讨论疑难。

  a、紧扣“摇篮”。

  1、理解“摇篮”的本义和引申义。

  2、仿写句子,并说明理由。(教师适当引导)

  是               的摇篮。

  3、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4、说说你对这些音乐家的了解。(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课件补充]维也纳给那些作曲家以丰富的灵感,创作出流芳百世的作品。海顿的《皇帝四重奏》是在维也纳完成的,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是在维也纳完成的,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月光奏鸣曲》、《英雄交响曲》是在维也纳完成的,舒伯特的《天鹅之歌》、《冬之旅》是在维也纳完成的,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更是在维也纳完成的。

  5、伴随着美妙的音乐,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b、紧扣“装饰”。

  1、“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装饰”是什么意思?维也纳怎么可以用音乐来装饰呢?

  (一是“到处可以看到大音乐家的铜像或大理石石像”;二是“很多的建筑用音乐家的名字来命名”;三是“一个巨大的音乐符号作为装饰”。)

  2、从“到处可以看到”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生答)你能读出数量多、影响大的语气吗?(生读)

  3、在维也纳为什么有很多地方有建筑物来命名,是他们不会命名吗?

  (不是他们不会命名。而是这些维出纳是许多大音乐家的摇篮,他们做出了许多的贡献,后人为了纪念他们,才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的。)

  他们会命什么名呢?(如:贝多芬公园、海顿礼堂、莫扎特剧院、莫扎特街道、施特劳斯会议大厅等)

  导读:我们许多城市都有中山路,这就是为了纪念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而在维也纳,“到处——”读!

  4、在维也纳用巨大的音乐符号作为装饰,你知道他们是怎样画的吗?(想象这些音乐符号的大小、形状、颜色)你看到这么美的音乐符号会说些什么?

  5、导读:我们的故宫看得最多的是龙,这是我们民族的象征。而在维也纳,“就连王宫花园——”读!

  6、让我们伴随着美妙的音乐,欣赏“用音乐装饰起来的维也纳”。

  c、紧扣“离不开”。

  1、从哪些地方看出维也纳人离不开音乐?

  2、理解“掺和”。(多义词,课件出示句子进行比较)

  3、读出维也纳人对音乐的依恋。

  4、他们为什么离不开音乐?

  5、读出维也纳人对音乐的热爱。(伴随着美妙的音乐)

  d、再次体会“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没有音乐也就没有维也纳。”

  1、生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2、难怪人们把维也纳称作“音乐之都”啊!

  四、小结写法。

  1、浏览2—4自然段,观察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并要求学生学习这种写法。

  五、自学5—7自然段

  1、默读5—7自然段,用简洁的语句在书上记下自己读某一句或几句话之后的感受。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六、交流感受。

  a、“世界歌剧中心”

  1、读相关句子,找出特点。(紧扣“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大”)

  2、体会特点,并指导朗读。

  b、“金色大厅”

  1、读相关句子,找出建筑的特点。(紧扣“装饰精美”、“金碧辉煌”)

  2、能在这样的大厅里演出意味着什么?(音乐会规模大、规格高、演出水平高等。)

  3、介绍我国的艺术家在“金色大厅”的演出。(如宋祖英)

  c、第三次体会“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没有音乐也就没有维也纳。”

  1、生读,谈自己的体会。

  2、师小结:所以,维也纳无愧于“音乐之都”这个美称。

  七、整体感知。

  1、课文为到了这儿,你对维也纳是“音乐之都”又有什么新的理解?(多生答)齐读。感叹地读!

  2、仿照“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没有音乐也就没有维也纳。”写一句自己的感言,并交流。(音乐)

  八、课后练笔。

  先确定一个中心句,然后练习围绕中心句从多方面进行叙述。

  板书:

  音乐之都维也纳 

  ?

  音乐摇篮    音乐装饰   离不开音乐

  “世界歌剧中心”   “金色大厅”

  附课文:

  音乐之都维也纳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它坐落在阿尔卑司山北麓一个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小盆地里,波光粼粼的多瑙河穿过市区。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18世纪以来,世界上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如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顿、施特劳斯等,都在这里度过大部分音乐生涯,谱写了许多优美的乐章。维也纳的博物馆里,至今还陈列着他们的乐谱和手迹。

  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在这儿,到处可以看到大音乐家们的铜像或大理石像。为了纪念乐坛大师,维也纳的许多街道、公园、礼堂、剧院、会议大厅等,也多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就连王宫花园的草坪上,也用鲜花组成了一个巨大的音乐符号作为装饰。

  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人们在漫步时,随时可以听到那优雅轻快的华尔兹圆舞曲。夏天的夜晚,公园里还举行露天音乐演奏会,悠扬的乐声掺和着花草的芬芳,在晚风中飘溢、回荡。维也纳的许多家庭有着室内演奏的传统,尤其在合家欢乐的时候,总要演奏一番,优美的曲调传遍街头巷尾。更有趣的是,在举行集会、庆典甚至政府会议时,会前会后也都要奏一曲古典音乐,这几乎成了习惯。

  在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其中以创建于1869年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最为著名,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它造型美观大方,色彩和谐,本身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它的观众席有1642个座位、567个站位。乐池可以容纳一个110人的乐队。舞台的总面积达1500平方米,配备有现代化的照明设备。剧院内部金碧辉煌。正厅两边的金色墙壁前,竖立着16尊大理石雕的音乐女神像。楼上两翼包厢后的金色胸像。大厅顶上金色镂花梁柱间,画着音乐女神的彩像。在巨大的吊灯照射下,到处金光闪闪。

  每年除夕,这个歌剧院都要举行世界一流的盛大音乐会,奥地利总统和维也纳各界名流都要出席。一年一度的文化节期间,世界各地著名的音乐家也在这里登场。他们的精彩表演,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观众。

《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5

  以下是关于《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范文,欢迎阅读!

  篇一:《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何为有效教学?即: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主旨,强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有效教学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必须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以合乎教学目标为实质,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为关键。

  《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文章生动地介绍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缘由,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人文景观,讲述了维也纳在世界音乐史和世界乐坛上的重要地位和巨大影响,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课文的语言浅显易懂,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感受到维也纳的特殊魅力,感受到文中语言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在本课教学当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悟理解:

  1、通过演示多媒体,拉近与文本的距离

  《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要真正理解维也纳为什么有音乐之都这样的雅号?这正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如果没有一定的背景材料辅以说明,恐怕学生难以准确地理解这一问题。因此,在学习课文前我搜集大量的网上资料,如音乐家海顿、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等的生平、业绩,维也纳的公园、街道、礼堂、剧院、城市的装饰,人们的风俗等等,一幅幅展现维也纳独特、美丽、迷人的画面,在古典音乐声中,依次不断地呈现,给了学生一个很直观的印象,学生能真切地感悟到语言文字所带来的意境。“金色大厅”里举行世界一流的新年音乐会的网上动画视频,既会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也会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所有这些感性的东西也就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效果真的挺不错。

  2、在感悟语言中,欣赏美、享受美

  (1)通读全文便知,“维也纳是音乐之都”是这篇课文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作者首先介绍了她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环境---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多瑙河穿城而过。接着,文章就从三个方面来介绍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缘由(一、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二、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三、维也纳是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的城市。)层次之清晰,角度之全面,让人不得不感叹她为音乐之都。

  (2)细读每个自然段,这种美的感觉更为强烈。第一自然段当中作者首先列举了欧洲古典音乐的杰出代表人物: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等,他们在维也纳生活过、谱过曲、演奏过,使得古典音乐这种音乐形式在他们手中日渐成长起来,成熟起来,而维也纳也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古典音乐的发源地。这一自然段更可以让学生对“音乐之都”留下深刻的印象。再者,第二自然段当中“到处可以看到大音乐家的铜像或大理石像”、“多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就连……也用……”,城市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用音乐装饰着。再加上“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这一自然段,既是赏读训练的好材料,又是写作训练的好范例。它的段落结构与前面两个自然段相仿,但比之又更富有诗意。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无论是欢乐还是庄严,古典音乐从时间、空间、场合上多方面渗透进维也纳人们的生活之中。再加上这三个自然段当中精妙的语言,学生在感悟中终能渐渐体会到维也纳是名副其实的音乐之都。

  只要我们教者课前多研读教材、吃透教材、搜集资料、想想学生,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定能够提高的。

  篇二: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作“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课文的语言简洁、优美,对维也纳的介绍层次清晰、明快,有详有略,如音乐般急缓有致。这样一篇课文编入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感受到文中语言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教师提供材料,学生朗读背诵,那么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无法充分实现,因此,在新课程的理念引领下,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对话,如何创设氛围,鼓励学生形成独特的感受,乃是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时,我以此为主线,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1、强调个性化朗读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和转换信息的过程,具有独立性、个体性。阅读教学要关怀学生内心的情感,感受体验作品的语言魅力。这一过程教师的讲解代替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也取代不了,必须*自己在阅读中边读边想,开启心智。像《音乐之都维也纳》这样一篇课文提供了优美的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回归到常态中,在师生对话、互动过程中,使学生潜心会文,感受所蕴涵的精神元素。在教学中最好的表现形式,就是朗读。而对于同一语言材料,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对语言形成独特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就有了不同的朗读处理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鼓励学生在各自感悟语言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朗读处理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从而达到个性化朗读的目的。

  2、课内课外阅读材料有机结合

  新课程下,对语文教学的改革,提出这样的要求,不仅要让课堂充满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而且拓宽了语文教育。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机会主要在语文课上。因此,还要把课堂教学作为改革的一个重点。因此在教学中,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把课内阅读材料与课外阅读材料整合起来,解决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课堂效益的。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