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让古诗文教学美起来——《清平乐 村居》教学片段赏析

让古诗文教学美起来——《清平乐 村居》教学片段赏析

困爱之城 点赞 分享
让古诗文教学美起来——《清平乐  村居》教学片段赏析

微信扫码分享

让古诗文教学美起来——《清平乐 村居》教学片段赏析(通用4篇)

让古诗文教学美起来——《清平乐 村居》教学片段赏析 篇1

  教学背景:

  《清平乐  村居》这首宋词,以极其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全词46个字,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真挚的情感。几百年来脍炙人口。词的韵律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与词人的妙笔之美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

  《课标》指出“引导学生从古诗教学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那么小学阶段古诗文的教学中如何体现一个“美”字呢?

  片段实录:

  师:谁能用“媚”字组个词?

  生1:明媚  妩媚

  生2:媚态

  师对生2说:“你知道什么叫媚态吗”?(教师身体前倾,面带疑惑之情)

  生2:就是美好的姿态。

  师:从上面的三个词,你们觉得“媚”是什么意思呢?

  生:美丽、美好的意思

  师:(面带微笑)很好,我们再一起来看看这个“媚”字的组成(教师分别挡住“媚”字的一半)。左边是一个“女”字,右边是一个“眉”字,好象在说女子的眉毛。古时,人们把女子的眉毛称为“柳叶眉”,(ppt出示古代女子的柳叶眉)细细的、长长的、弯弯的,美吗?(教师边描述边比画)

  生(先是十分惊讶“媚”字的解读,然后若有所悟)齐答:美!

  师:(充满陶醉的神情)那请你们想想什么样的话听起来心里才美呢?

  生:(沉思片刻后开始发言)

  生1:亲热的话听起来心里才美!

  生2:赞美的话听起来心里才美!

  生3:畅想未来的话听起来才美!

  ……

  师:同学们,请你们再看看课文中的图片,联系一下课文的内容,想一想,在二老的眼里还有哪些是美的?

  生(一边看图片,一边小声读文,一边和旁边同学议论)

  生1:我觉得在二老的眼里不光对方是美的,他们的生活环境也是美的!

  生2:我觉得在二老的眼里他们的几个儿子是美丽的!大儿子十分的勤劳,二儿子心灵手巧,小儿子天真活泼!

  生3:我觉得在二老的眼里美的东西有很多呢!环境之美、夫妻情感之美、儿子勤劳孝顺、可爱之美,各得其所之美。

  师:掌声送给他(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听了你的话,老师觉得你也很美!

  师:“醉里吴音想媚好”,那这二老会说些什么呢?你们能试着说说吗?(背景音乐响起来,古筝曲《高山流水》)

  生:(齐答)能,同桌,前后桌就说开了!(几乎所有同学都面带微笑)……

  师:看着同学们个个满脸笑容,老师觉得你们每个人的心里一定是甜美的!愿意学着这二老的样子个大家说说吗?

  生:一对一对的发言!……

  (此环节一共用时12分钟)

  片段反思:

  1、教师要会发现美。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作为文本的第一个解读人,教师在整体把握语言意蕴、深切感悟语言情感的前提下,还要领悟谴词造句之妙,谋篇布局之美,更要领悟字里行间蕴涵着的情、理、意、趣这些能打动人心的、让人久久不能忘记的内涵美,它是文章的生命力所在,是整个阅读教学的制高点。《清平乐  村居》全词46个字,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真挚的情感。几百年来脍炙人口。词的韵律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与词人的妙笔之美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教师要通过自己阅读的过程和经验充分发现这些美的因素,及时引导学生去品味欣赏。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新课程标准培养的目标之一。

  2、教师要会创造美。

  语文教学是美的,它的美是教材与教师集中的艺术体现,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美。《课标》中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习。”在以上这个片段中,教师首先通过对“媚”字创造性的解读(女子的眉毛)引导学生从形象上去感受那种美,再加上自己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表现,让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处在一个轻松和谐的美好境界之中, “文”与“图”的结合,不光给学生练习说话提供了参考的依据,也增加了这个教学片段美的因素。最后,通过教师富有诗意的语言加上古朴典雅的乐曲,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代诗歌的意境之美。

  3、教师要会引导学生感受美。

  引导学生感受美。首先,让学生知道什么地方美,为什么美?其次,引导学生对不同环境中的“美”有不同的理解。最后,加深学生对美的规律的认识,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一个“媚”字,不仅把老两口互相喜爱的神态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同时也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媚”、“美”不光在读音上有相似之处,更重要的是这两个字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环境之美、夫妻情感之美、儿子勤劳孝顺、可爱之美,各得其所之美,和谐之美。哪一种美不让人沉醉?以上这个片段通过:解“媚”字——说“美”话——悟“美”情,不仅让学生从形象上感受到美,更重要的是学生对那中和谐之美有一种向往和追求。激发了学生创造美的欲望,学生的语言虽然平淡,但是每个起来说的同学都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说一句让人悦耳的话,描绘一幅让人向往的画面!

  这一教学片段让我深有感触:作为教师只有深度的解读教材,采用多种的教学形式,创设多彩的教学情境,才能创造出灵动而有生命力的课堂,才可以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让情感在课堂飞扬。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古代诗歌教学美起来!

让古诗文教学美起来——《清平乐 村居》教学片段赏析 篇2

  【教材简析】

  《清平乐  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作者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全词分为上、下两阕,整首词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景画。上阕以素描之法,勾画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西上饶地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美满,精神的愉快。下阕从远到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整个画面恰似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令人神往。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4、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妙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

  【设计理念】

  按照新课标的精神,强化学生的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设计采用多种的教学形式,创设多彩的教学情境,创造出灵动而有生趣的课堂,让学生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让诗意在课堂飞扬。

  【设计思路】

  以“读”、“悟”、“演”、“说”等教学活动来感悟如画般的词《清平乐·村居》,激起兴趣,让画面立体起来;展开对话,让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田;产生共鸣,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里;营造出多彩的课堂,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坚持“以读代讲,以疑促思”的教学思路,在指导学生品味词句中,真正地关注课堂的生成教学,放飞学生思维。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板书课题:《清平乐 村居》(齐读)

  2、解题和介绍作者:

  “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做词牌。“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人家”。

  辛弃疾:著名爱国词人。

  3、多媒体展示宁静、闲适的乡村风景图。提问:一眼看到“村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你们的描述已经让我陶醉。大词人的笔下,又会给我们展示出一幅怎样的风景图画呢?打开书本,走进词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

  (评析:在教学中挖掘弥漫在古诗词中浓郁的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注重情景的创设,培植审美心境。)

  1、布置初读任务。

  (1)、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

  (2)、能较好地读通课文,初步做到有情感。

  (3)、课文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

  2、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

  (1)、指读生字词,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2)、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词的理解。

  三、再读课文,体会意境

  1、多媒体出示:

  这就是作者笔下的村居风景。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插图,说说你已经读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了呢?

  2、生自学思考批注、小组合作学习汇报、指名交流。

  交流中学生理解 “村居”、“茅檐低小”、“翁媪”、“溪上青青草”的意思。

  (评析:学生说出画面,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另一方面又介绍了这首词的意思,一举两得。)

  同学们自己都快读懂这首词了。还有不明白的吗?

  3、学生自主提问,教师根据学生提问整理出如下问题:

  (1)、为什么说“小儿”是个“无赖”呢?

  (2)、除了图画上描绘的,四周环境、人们的生活场景,谁能有序有情地描述一下呢?

  (评析:把握整体意境,体会诗词的情境美 对古诗词的学习不能停留在对词句的理解上,还应该引导学生在懂得词句意思的基础上,把握诗词的整体意境,进而总体品味其中蕴含的感情,揭示的道理,从而得到熏陶,获得教益。)

  4、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1)、交流对“无赖”一词的理解。

  (2)、师:多么宁静优美的村寨,多么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啊!同学们,让我们就随着作者的描述,一起走进这如诗如画、清新恬静的乡村生活画卷中,说出你对这首词的理解。

  学生自由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板书:翁媪图、三儿图

  多么令人向往的乡村世界啊!多么朴素的一家呀!

  四、情境表演,体验情感

  1、师:多美的意境啊!这宁静悠闲的生活的确让人向往。愿不愿意当当老公公、老婆婆,体会一下真正的田园生活?想象一下,带着酒意操着吴语的老夫妇会亲热地聊些什么呢?来到乡村,你想做些什么?说写什么?

  同桌自由选择角色表演:扮演老夫妇,从眼前三个儿子,神聊至当年情景。

  (评析:由于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储备,把学生带入了生活场景之中去想象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所以在学习这首词时,学生始终处于乡村生活的情景之中,勾起了他们对词中生活的无限向往,表达出的情感也真切而朴实。)

  2、指名表演

  师:表演之中,你充分感受到了什么?

  这种生活真惬意舒适,作者对这与世无争的生活一定也是很向往喜爱的。

  ……

  3、师小结:同学们已充分感悟到了作者在词中所寄寓的浓浓的情与淡泊名利的生活志趣了,真了不起!

  五、体悟意蕴,感受画面

  1、诗人用朴实、清新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农村秀丽的景色,把农村那舒适安宁的生活刻画得活灵活现。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拿起书本,把自己完全投入到词文中去读一读,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请结合老师这里的句式,发挥你们的想象:读着___________,我仿佛看到(听到)__________。(生说)所有的景物汇成了词中的一个字,是哪个?(醉!)读!真应了那句话,“沉醉不知归路”。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这画中,再齐读。现在你觉得“醉”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是啊,究竟是谁陶醉了呢?为什么而陶醉呢?请同学们自己把这首词读一读。(交流)

  醉的仅仅是老两口吗?作者被眼前的村居生活陶醉了……我们读书的时候,是谁在陶醉? 学生畅所欲言。

  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配乐)真好!来,让我们再一次把这首词读一读,能背的背,把我们的对这和美乡村生活的陶醉、沉醉、迷醉读出来!

  (评析:一句提醒“陶醉的仅仅是老两口吗”,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在结合当时的背景介绍,查阅了诗人的资料后,孩子们知道陶醉的不仅仅是老两口,还有诗人,明白了他写词的目的,懂得了为何称他为爱国诗人,一切都是水到渠成。这时,“为什么醉”已显而易见,学生学习探究过程中高涨的热情已化为动态的生成。 美丽的生成离不开教师的预设。这样的提问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寻求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品味“醉”字,教师顺水推舟,这样在“预设”中关注“生成”,在“生成”中结合“预设”,辩证统一地进行教学,使诗句“醉里吴音相媚好”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得以充分地展现。没有预设的课堂不可能是高效率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不可能是人性化的课堂。充分的预设能为生成提供宽广的平台与深厚的知识背景,即时的生成能为预设增添灵动的色彩和跳跃的节奏。教学需要预设,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这是真正的课堂生成的生命活力和教学的终极目标所在。语文课堂呼唤预设下的生成,让我们为生成的课堂喝彩。)

  结束语:一首词,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

  六、布置作业,巩固延伸

  1、背诵这首词。

  2、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改写《清平乐村居》

  午后,我怀着悠闲的心情慢慢地散步,无意间看到了一座又低又小的茅屋。茅屋后面有一棵棵苍翠挺拔的竹子,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峦,透露出乡村恬静的气息。茅屋旁有一条小溪,河水清澈透明,河里的游鱼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在阳光的照耀下,河面显得波光粼粼。一阵微风吹过,河面泛起了一圈圈涟漪。溪面上有几朵美丽动人的荷花,有的完全盛开;有的含苞待放;还有的似放似没放。白里透粉,

  粉里透红,像一位位面带轻纱的羞涩少女。小溪旁有一丛丛青翠欲滴的小草,长得十分茂盛,在小溪、荷花的衬托下,更显得碧清可爱。

  茅屋前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他们刚刚喝了一些酒,从他们红彤彤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略带醉意,靠在一起,用吴地的方言一起亲热的交谈,旁边的二儿子还不时插上几句嘴哩!

  老夫妻的大儿子正在小溪的东边,豆地里辛勤地锄草,干得多么卖力呀!而二儿子也并没有闲着,正在用竹草细心地编织着鸡笼,十分专注。而尚未成年的小儿子呢,干不了什么事,只能趴在小溪边一边调皮地逗着游鱼,一边剥着莲蓬吃,摇着小脚的样子真令人喜爱!

  多么幸福的家庭啊!我深深地陶醉了,呆呆地站在哪儿,久久不愿离去…

让古诗文教学美起来——《清平乐 村居》教学片段赏析 篇3

  【教材简解】

  《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快,接着从远到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这首词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目标预设】

  1、认识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祥和之美。

  【设计理念】

  这首小词写景见人,由人及事,人事相传,作者将景、人、事、情融为一体,它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对于这样意境幽美的词,在教学中应积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词的韵律、节奏和情感。重点抓住描写小儿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词意。

  【设计思路】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下阕叙事,作者描绘了一幅宁静清新、悠闲美好的乡村家庭生活画卷。在教学时,教者应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感知、感受、感悟、感慨全词。真切地领悟词的意境美、情感美。领会“醉”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感知宋词。

  1、请学生背诵描写农村生活的古诗。

  2、屏幕出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3、师小结:这些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诗句。古往今来,许多的文人墨客留恋于农村,寄情于田园,各自用诗表达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词,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

  4、板书:清平乐  村居。“乐”这个字读yuè,齐读课题。

  5、简介:清平乐,是词牌名。出示小资料:清平乐,词牌名。诗人写成了一首词,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而旋律的名称,就是词牌名,它表示的是一种曲调,一种节奏。

  6、提问: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题目。我们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再次齐读课题。

  二、自主朗读,感受词韵。

  1、过渡: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课文,自由读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读。比比看谁读得又好又准?(相机正音)

  预设: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多音字——剥bāo、 bō(板书)

  这里的“剥”是指把东西的外壳或皮去掉。词中是小儿把莲蓬的皮去掉叫——。一起再读这个句子。

  注意:“莲蓬”的“莲”的读音与字形。

  相机教学:“翁媪”的“翁”的读音与书写;“锄豆”的“锄”的读音与结构。

  4、教师相机指导。

  5、解疑:这首词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叫上阕,后一部分叫下阕,朗读时两阕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还有一个小名叫长短句。

  6、分男女同学读分别读上、下阕。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一)想象画面,掌握词意。

  1、提问:大家读完全词,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2、交流、反馈。

  3、随机朗读、理解。(理解:吴音,他们是用什么语言聊天的)

  4、学生交流,你们看到了什么?

  5、激趣: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这首诗的意思就明白了。咱们把自己的感觉、体会放到词当中去,我们有感情的来读一读这首词。

  (二)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1、过渡: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所以,我们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

  2、村居的“景”是怎样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学生交流:首先看到的是——低小的茅檐。

  还看到了——青青草。

  (教师评价:你们的理解、朗读让我看到了这如茵的绿草。)

  继续交流:同学们,你们还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联系最后一句话,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是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阵清风吹来还让人闻到一股——清香。

  感叹:是啊,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们一起美美地读。

  3、教师小结:同学们,村居的“景”是美的,而村居中的“人”更美。都有哪些人啊?在这五口之家里,给你印象最深的,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人呢?

  预设一、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问:谁来读读这句词?说说看,你为什么最喜欢小儿?那就把你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师问:这句话中的“无赖”在生活中听说过吗?你觉得文中的“无赖”是什么意思,具体表现在哪里?

  学生交流:这里的卧,它有一种姿势,趴着。趴是脸朝下,说明这个顽皮的小儿剥莲蓬时自由自在。一会儿趴着,一会儿躺着,真是悠哉悠哉。

  师问:聪明的你们能否想象一下,小儿剥莲蓬时的表情、言语?

  预设二、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过渡:小儿是那么调皮可爱,那么他的两个哥哥呢?谁来读一读。大儿子是那么勤劳、二儿子那么懂事、心灵手巧。

  预设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过渡:除了这三个儿子,还有哪两个人让你们觉得很美?(老爷爷、老奶奶。也就是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

  师问:为什么老两口让你们觉得很美,你看都满头白发了,也许牙齿都掉光了,还美吗?那又美在何处?——(老爷爷、老奶奶年纪都这么大了,但他们还互相逗趣、说笑,就像年轻人一样),用书上词说——相媚好。好一个相媚好,年纪都这么大了好这么相亲相爱的,是不是,有些惊讶,这情景多美!)

  小结:是啊,年纪都这么大了,还这么恩恩爱爱,亲密无间。真是人老心不老哦。一起读这句词。

  创设情境,说话训练:两位老人就这么坐着,笑着,聊着,心里那个美哟,你瞧,老两口几杯酒下了肚,话就多了起来,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捋着胡子笑着说:老伴呀 ,(      );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也乐得笑开了花,说:老头子呀,(      )(屏幕出示)。先自由说,再交流。

  教师引导:同学们,老两口那个高兴呀,老爷爷笑着说:想当初咱们认识的时候,往事——历历在目,一晃就是——几十年了,现在咱们老了,虽然老了,可是孩子们却让我们——放心那,高兴那。正应了那句恩恩爱爱,白头偕老。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再读这句话。

  (三)提炼“醉”字,渐入词境。

  1、设问:哎,这里的“醉”仅仅是指老两口喝醉了吗?——他们都陶醉了。

  2、探讨:是啊,陶醉了。可是读书要联系上下文,从词的上片那句“茅檐低小”,你读到了什么?——他们家生活条件并不好,很贫困。是啊,生活并不富裕,可为什么老两口还那么乐乎乎的,还陶醉了呢?老两口到底“醉”在哪儿?(学生交流)

  3、小结:是啊,生活贫困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心里的快乐、幸福,心里有多美,日子就有多美。怪不得,老两口都陶醉了,陶醉的只是老爷爷、老奶奶一家人吗?

  4、师问:陶醉的还有谁?(作者。是啊,诗人辛弃疾,也深深地陶醉了,来,我们读出诗人那醉醉的感觉来。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读这首词的时候,还有谁陶醉了?——我们。来,让我们一起陶醉在村居的情景中。)

  4、配乐朗读整首词。

  四、介绍背景,感慨词情。

  1、师问: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生活?作者内心是怎样想的?

  (板书:安适、悠闲 热爱、向往)

  2、出示材料:(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渴望收复失地,渴望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一生都在为抗金而不懈努力。42岁时遭受投降派的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壮志难酬、报国无路是悲愤的,但他仍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业……)

  2、小结:我们想你们一定明白了辛弃疾为什么如此陶醉。此刻,看着这安宁祥和、温馨和谐的村居生活,辛弃疾感慨万千,他会想什么呢?(学生交流)

  3、齐诵全词(让我们把这份心声融入到我们的朗读中吧!)

  附板书:

  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翁媪图  

  安适、悠闲              热爱、向往

  三儿图

  改写 清平乐 村居

  一天午后,著名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正在散步,欣赏着这无限美好的田园风光。走着走着,走到了一个低小的茅屋前,屋旁还有一条小溪,溪边长满了翠绿的青草,美丽极了。

  忽然,传来了一阵阵欢笑声,转头一看,原来是一对白发老夫妻坐在茅檐下喝了一点酒,正用地道的吴地方言交谈呢。此时此刻的辛弃疾,他完全沉醉在这美好的田园生活中了。而这对老夫妇的大儿子正戴着草帽,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一锄一锄的锄杂草;中儿子则在小屋边一心一意地编织着鸡笼。而他们最喜欢的小儿子却趴在小溪边剥着莲蓬玩。

  辛弃疾看的入了迷,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词——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让古诗文教学美起来——《清平乐 村居》教学片段赏析 篇4

  国标苏教版《清平乐  村居》教案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76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重点难点:

  1、给画配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解释题目。

  1、告别了都市的喧嚣繁华,告别了城市的高楼大厦,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到乡村,去感

  受一番美丽静谧的田园风光,好吗?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宁静、闲适的乡村风景图,静观片刻

  ,问:“来到乡村有怎样的感受?”

  2、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国标苏教版《清平乐  村居》描绘的就是一幅乡村生活的情景图

  。

  3、看到“村居”一词,你想到了什么?(引出清·高鼎写的古诗《村居》,请学生齐读)

  4、配乐朗诵,学生听、看,思考词与诗有什么不同?

  介绍“词”与“词牌名”(词是文体名称,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可以配上音乐歌唱的

  ,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

  ,盛兴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词的曲调名称即词牌。本词的“清平乐”即

  为词牌名,又名“忆萝月”、“醉东风”等。而 “村居”是词的题目,与内容有关。

  大家发现了吗?这首词由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叫上阕,下半部分叫下阕。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了解了有关“词”的知识,下面就让我们来读读国标苏教版《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吧。

  自由读,把词读正确、读流利了。

  2、出示词语,请学生读一读。

  3、指名读整首词,评议,齐读。

  三、想象画面,引导朗读。

  1、轻声读课文,读懂了哪些词句?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刚才读词的过程中读懂了什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交流讨论,解决疑

  难问题)

  3、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读了这么多遍,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再次听配乐诵

  读,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又仿佛听到了什么呢?

  引导交流,边想象情景,边朗读。

  读着           我仿佛看到(听到)了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展现清新、秀丽的江南农村景象)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相机提了这样两个问题:1、这里是谁在讲吴音?2、

  几杯酒下肚,老爷爷、老奶奶微微有点醉,心理高兴,他俩就闲聊起来。你想象一下他们在

  聊些什么呢? “相媚好”看图理解。(从他们亲热的样子,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生活非

  常幸福)

  (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勤劳朴实)

  (4)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调皮可爱)

  四、走入意境,体会情感。

  1、一首诗词不但要读懂而且要读好,请同学们用心再读这首词,谈自己的感受。(提示:你

  感觉这户农村人家生活得怎样?)

  小结:是的,这一家人的生活恬静、安适,令人向往。

  2、再次齐读。

  3、所有的景物汇成了诗中的一个字,是哪个?(醉)

  谁“醉”了?为什么而“醉”?

  诗人醉了,说明了什么?(对乡村生活充满向往)为什么呢?介绍辛弃疾

  4、那我们就把这幅美景留在我们的心中。(背诵)

  五、欣赏唱“词”,总结全文。

  1、播放唱词。

  2、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

  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

  ,今后一定会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3、作业:

  (1)请同学们把这首词背诵给亲人朋友听。

  (2)收集几首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

  (3)结合词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书上的插图。

  (第一范文 www.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村居)本

  文转载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让古诗文教学美起来——《清平乐  村居》教学片段赏析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