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高一下册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高一下册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战情人 点赞 分享
高一下册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高一下册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精选13篇)

高一下册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篇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学习选择典型事例作论据,饱含感情地进行议论的写法;

  2.体会本文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特点及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了解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为无产阶级事业崐奋斗终身的革命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的长句和层递式结构(二部分并列结构)。

  2.难点: 议论中饱含着强烈的感情。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词语补释:

  1、纷繁芜杂:纷繁,多而杂乱;芜杂,杂乱,没有条理(多指文章)。

  2、芜:乱草丛生。

  3、豁然开朗:一下子出现开阔明亮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豁:huò开通敞亮。

  4、卓有成效:有卓越的成绩、效果。卓: 卓越、突出。

  5、英名: 指英雄人物的名字或名声。

  解题:

  马克思: 1818.5.5生于德国的特利尔城,1841年大学毕业。从1842年担任崐《莱茵报》主编起,到1883.3.14在伦敦的书桌旁逝世,他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了41年,成为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人类作出了不朽的贡献。1844年,恩格斯在巴黎跟马克思首次相见,从此后,“这两位朋友的毕生工作,就成了他们的共同事业。”的《共产党宣言》就是他们两人合著的。1870年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同住在伦敦,“他们两人始终过着充满紧张工作的共同的精神生活”(列宁)。马克思逝世的第三天,在伦敦海格特公墓安葬马克思,恩格斯在墓前发表了这个讲话,讲话共一千一百多字,高度地概括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对马克思表达了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悼念。

  本文是一篇悼词。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概述马克思的逝世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重大损失。

  第一自然段(引论)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

  一开始,恩格斯怀着沉痛的心情,郑重的态度,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连“三刻”也写出来,是为了突出这一时刻在人类历的重大影响。

  用“最伟大”总括下文马克思一系列的理论贡献;用“讳饰”的手法说马克思“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两个“思想”深刻点明下一节“不可估量的损失”,“还不到两分钟”,表现了恩格斯深感遗撼的惋惜心情,“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说明马克思临死之前,还在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辛勤地工作着。

  第二自然段(过渡段)论述了马克思逝世造成的巨大损失。

  从马克思逝世带来的巨大损失,过渡到具体叙述马克思的伟大功绩(两句)“不可估量的损失”表现在两个“对于”,第一个“对于”指马克思领导欧美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方面说的,第二个“对于”指马克思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崐发展过程的理论贡献方面说的。两个状语高度概括了马克思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的贡献。对于下文的论述,既是高度的概括,又是严格的限制,它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不可估量”既说明损失之大,又表现了非常痛惜的心情。第二句从时间上说,“不久”从时间上使人们切身感受到这种损失的巨大,表现了恩格斯痛惜的感情;“空白”说明了马克思逝世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是不可补偿的损失。

  第二部分(3─7自然段)论述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本论、事实论据

  第一层(3─5自然段)论述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方面的杰出贡献──着重说明马克思的两个重要发现

  3自然段,说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层层深入地论述,说服力量强。

  先类比: 和达尔文发现有机生物进化论这一科学成就类比,衬托了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划时代的意义。(在研究事物发展规律上,达尔文同马克思有相似之点,但马克思的成就远远超过了达尔文,因为马克思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上,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这在人类认识是一次大飞跃,是整个世界史观的一大革命,开辟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广阔的前景,这就是达尔文所不能相比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整个3自然段是一个单句,分析如下:

  [正象……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既(历……简单)事实::人们首……相反。三个宾语同位复指,三个复指成分之间,后一个对前一个起注释作用。[正象……一样],比况结构作状语,说明马克思发现的划时代意义。冒号后面,是具体说明马克思发现的划时代意义的,这个宾语是由一个复句充当的。分析复句:

  ①人们……穿 ②然后才能……等等

  1.条件关系 (只有……才……的省略形式)

  ③所以,直接……基础 (“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一定的发

  2.因果关系展阶段”构成了经济基础,上层建

  ④人们的……起来的 筑是在这个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崐 所以三、四分句之间是因果关系。 ⑤因而,也必……解释

  3.转折关系 (“而”是表转折的连词)

  ⑥而不是……相反

  1、2、3大组之间的关系,③分句句首用“所以”,是用来连接1、2大组,说明2组是上组推论出来的,因此1、2组之间是因果关系,2组推出的结论,又是3组的前提,并且⑤分句前用“因而”来连接2、3组,表明两个分句之间是崐因果关系,如图所示:

  ①…………

  条件……

  ②…………(才)

  因果

  ③…………

  因果……

  ④…………

  因果……(所以)

  ⑤…………

  转折……(因而)

  ⑥…………(而)

  ……‖……才……|所以……‖……‖因而……‖而……

  ①条件 ② 因果 ③ 因果④因果 ⑤ 转折 ⑥

  ③分句的分析:

  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敂生产敋,‖(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从而”从这里而形成的。社会的基础指经济基础)

  4自然段说明马克思发现资产阶级特殊的运动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不仅如此”,过渡句,既承接上文,又引出第二个发展,属承递性词语。第二句说马克思的第二个发现,所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指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剥削雇佣工人的用大机器进行生产的方式,“特殊”指资本家以剩余价值的形式来剥削工人,带有一定的隐蔽性,这是资本主义剥削形式区别于其它剥削形式的一个重要的特点。第三句赞扬他这个伟大发现,“豁然开朗”说明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规律的划时代意义及人们对于这一发现的无限喜悦,因为它拨开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散布的种种谬论的迷雾。“在黑暗中摸索”说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由于历史条件和他们的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并不能揭穿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当然也就提不出解决资本主义根本矛盾的办法和途径。“豁然开朗”与“黑暗中摸索”形成了鲜明地对照,衬托出了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规律对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指导意义和伟大功绩,表现了对马克思的热情赞颂、无限敬仰的感情。

  5自然段,说明马克思在其他各个领域里都有深广研究和独到发现。

  先以无限敬仰的感情歌颂了马克思的两个发现,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承递性词语“但是”一转,论述深入一层,从马克思的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热情赞扬了马克思多方面的辉煌成就。

  第二课时

  第二层(6─7自然段)论述马克思在革命实践方面的卓越成就。

  首先,从马克思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来论述马克思的伟大的革命实践精神。开头两句,承上启下,“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承接上文,总括了马克思的伟大理论创造。用“但是”一转,点出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说明理论上的成就不是马克思身上主要的,是和他的革命实践活动相比,突出了实践在他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阐明了科学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说明了马克思热爱科学,从事理论研究,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人类社会。正因为这样,马克思高度重视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发现,对任何一个新发现都感到“衷心喜悦”。论述的这一点,与崐前文关系密切,它是从两大发现的基础上扩展开来的。

  接着,概述马克思一生的革命实践活动。

  开头一句“因为”承接上文,解释了马克思高度重视理论科学的实际运用的原因。“首先”与前“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相呼应,突出强调了马克思的理论来源于革命实践。揭示出马克思一生最伟大最本质的革命精神。两个 “参加”从不同的方面高度概括了马克思一生的革命实践活动。第一个“参加”突出了马克思从事革命斗争的伟大意义,第二个“参加”突出了马克思领导和组织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的巨大作用。

  “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说明作为一个革命家的马克思,把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当作了他毕生的使命。“热烈”、“顽强”、“卓有成效”、“很崐少见”等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对马克思进行了热情的歌颂。

  再具体说明马克思所进行的艰苦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1.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办报、小册子等)

  2.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创立第一国际)

  这一部分,从两种发现谈到各种发现,从科学理论谈到革命实践,从马克思是一位“思想家”谈到马克思是一位“革命家”。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有力地概括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第三部分(8─9自然段)论述马克思的无比巨大的革命影响,表示深切悼念。

  “正因为这样”,总结上述论述内容,指明了产生两种不同态度的原因,展开了下文论述,属承递性词语。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

  敌人:嫉恨、诬蔑、驱逐、诽谤、诅咒(从反面论证马克思的伟大)

  两种态度

  革命者:尊敬、爱戴、悼念

  对敌人的诬蔑和诽谤,马克思“毫不在意”,“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敌人的极端蔑视和大无畏的气概。(所以受到全世界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表现了对马克思由衷的赞扬和无限崇敬的感情,说明了马克思的学说和事业是无产阶级利益的集中体现,他的敌人,是整个无产阶级的大敌。

  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与前段互相照应。

  写作特点:

  一、以议论为主,与叙述、抒情完美结合:

  就全篇来看,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情况和他的革命实践活动,采用叙述的方法;对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及其评论,采取议论的方法,而抒情贯穿在整篇文章崐之中。特别是一、三两部分,如8自然段,先叙述敌对阶级对马克思的仇恨、诽谤的事实,再抒发革命者对他的爱戴和悼念的深厚感情,最后直接议论,三者结合很完美。

  二、内容高度概括,逻辑严密:

  马克思的革命理论内容极其丰富,革命实践活动的范围极其广泛,但恩格斯却用短小的篇幅(1100多字)表现出来,既全面,又有重点,概括性很强。如:崐讲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几句话就作了精辟论述;对于马克思的实践活动,只选取了马克思从事革命宣传和组织工作,而这两方面,又仅举他办的刊物和创建领导的第一国际,内容高度概括,语言十分精炼。

  在论述上,逻辑非常严密。本文的论述中心是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而主要是通过“思想家”和“革命家”两个方面来论述的。前者表现在创建无产阶级理论,后者表现在参加伟大的革命实践,而这两个重点,又是紧扣第一部分第二自然段中的“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中的两个“对于”来阐发的。

  逻辑严密还表现在各个部分、各个段落的紧密联系上,就全文来说,有的崐地方用了过渡段(2自然段),就段与段来说,都用了总括上文,引起下文的承递性语句。段落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内容重点突出,层次井然。

高一下册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篇2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人教版职业中专第四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学习本文不仅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有帮助,而且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有积极的作用。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 四方面加以说明 。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文居于这套教材的最后一册(第四册)第三单元,是承接第三册的第一单元记叙文的语言表达,第二单元说明文的语言表达而编排的。课文是一篇悼词,同时也是一篇评述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历史地位、卓越贡献和斗争精神的议论文。学习它对于理解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议论文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

  根据高考考纲、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现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了解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方面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二体会课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三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内容连贯,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

  本课计划用两课时完成,本次说课内容为第二课时,根据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及所教学生现状的认识,故明确本课时教学要点为:运用揣摩语言的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习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个人的思想观点。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对这篇课文学习目标的理解,我认为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一重点: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能力。二难点: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2.第三段复杂单句的语法分析。

  二、说教法:

  本课教学重点是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在教学中应以揣摩语言为主。另外,本课教学难点 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内容及意义的理解,2.一些重点语句的揣摩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行动起来,积极收集资料,认真阅读提出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这是突破教学难点 的最佳途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教师引导型”教学方案,以突破难点。这种方案的教学思想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积极配合与认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 ,完成教学任务。这种设计要求学生有比较扎实的基础,以及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把握教学时机的能力。文中的重点语句较多,体现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关照呼应的地方比比皆是,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选择要点加以突破,比如:第三段的理解与分析、第六段的第二句中“远不是主要的”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以及第八段中第三句和最后一句的理解。

  三、说学法: 

  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以及第三段的文字内容同学们理解较为困难,所以,同学们应在认真预习的基础上试着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结合书下注释,联系上下文,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体会它们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及表达效果。对文中的哲学、经济学理论的概念可以查阅书籍(如《辞海》,有关政治经济学、哲学的书籍)来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的伟大意义、对其内容可以只作简单了解不必过分深入。课文中复杂的句式较多,同学们可在课前复习一下初中学过的句子成分的划分、复句层次的划分的相关知识,然后对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做一下语法分析,这样对于课上理解文章内容会有较大帮助。

  四、说教学过程 :

  (一)、导语 设计:语言是一门艺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语言特色。有的人语言幽默风趣,有的人语言质朴自然,有的人语言清新明丽。我们学习的各类文体也是这样,记叙文的语言形象生动,说明文的语言准确周密,那么,议论文的语言呢?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深入体会一下议论文的特色。

  此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旧的知识,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有个初步的认识。可谓\"一石多鸟\"。

  (二)、课前检测:

  1.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具体介绍一下有哪些伟大贡献?

  2.概述课文的结构。

  此项设置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课文,为下文揣摩语言打基础。“温故知新”。

  (三)、新课讲授:

  1.先引导学生完成一些语句的揣摩理解,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揣摩重点语句的方法。 

  问题1:为什么说马克思“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

  问题2:讳饰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答案: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哀悼与尊敬以及不忍再说,而又不得不说的沉痛心情。

  以上两个问题重在引导学生从重点句段入手揣摩语言。

  问题3:第三段是一个复杂的单句,它的句子主干是什么?冒号后面作为宾语的复指成分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正像达尔文……一样”在句子中是什么成分?起什么作用? 

  此问题通过对句子的主干和层次的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2) 归纳方法

  首先从句子本身去理解,抓主干,理枝叶,分层次;然后联系时代背景、上下文去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

  2精读课文,分组讨论,运用揣摩语言的基本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然后选择以下句子检测学生理解的情况。

  问题1、第八段在赞扬马克思的崇高人格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时,用了哪些极具感情色彩的词语,有何作用?

  明确:这些词语分别表明敌人和战友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用词准确。

  问题2、第二段所写“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一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该句将马克思逝世这一事件放在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广阔背景中来考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是全文的总纲。(此题从抓重点句、联系背景入手揣摩句子)

  问题3、他的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使命”和“事业”的修饰成分各有哪几层?“推翻”一词的支配对象是谁?

  明确:“使命”一词的修饰成分有三层,分别是“他”“毕生”“真正”。“事业”的修饰成分有一层,“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 “推翻” 的支配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此题通过对中心词的修饰、限制和补充的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问题4、找出第五段的关联词,分析其作用。

  明确:即使       也           但是        甚至     而且

  问题5、说说第六段前两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前一句承接上段最后一句话,概括第3—5段的内容,也与第二段中的对于历史科学相呼应;后一句开启下文,与第7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相连,并为从实践方面介绍马克思的成就埋下伏笔。

  以上两题分别从关联词和过渡段方面揣摩语言。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本节内容有了较清晰的认识,熟悉了揣摩语言的切入点。所以为节省时间,本步骤由教师总结,主要是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所学。(出示板书设计 )

  (四)、比较教学: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这里选了一篇雨果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讲话──《巴尔扎克葬词》来进行比较阅读。

  两篇文章均为葬词,在内容上有很多相近之处,均对逝者的历史贡献与高尚品格作了高度的评价与赞扬,表现了作者对逝者的哀悼与敬仰之情;在表达方式上也极为相近,都在记叙的基础上,把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使文章富有感召力。但是,由于逝者的不同,特别是作者的不同,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迥然不同,恩格斯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思想家、科学家,在对马克思极尽溢美与痛悼之时,在语言上用词准确严谨,在行文中注意了语言的过渡、衔接、关照、呼应,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而雨果作为一位作家、艺术大师,他的悼词的语言朴实而不单调,准确而不呆板,全篇文章富于文学色彩,文采斐然,处处体现了语言大师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在作比较阅读时,应注意体会两篇文章语言的异同之处。在这里,我们选取两篇文章中的几个片断来作一下比较阅读练习。

  练习:

  阅读甲、乙两文的语段,回答以下问题。

  甲文,《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二、八、九段。

  乙文,《巴尔扎克葬词》

  (1)各位先生,面对着这样一种损失,不管我们怎样悲痛,就忍受一下这样的重大打击吧。打击再伤心,再严重,也先接受下来再说吧。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这也许是一桩好事,这也许是必要的。上天在让人民面对崇高的奥秘,并对死亡加以思考的时候,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2)上天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因为这是最高的教训。当一个崇高的英灵庄严地走进另一世界的时候,当一个人张开他的有目共睹的天才的翅膀,久久飞翔在群众的上空,忽而展开另外的看不见的翅膀,消失在未知之乡的时候,我们的心中只能充满严肃和诚挚。

  (3)不,那不是未知之乡!我在另一个沉痛的场合已经说过,现在我也永不

  厌烦地还要再说──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我说的难道不是真话吗,听我说话的诸位先生?这样的坟墓,就是不朽的明证!面对某些鼎鼎大名的与世长辞的人物,人们更清晰地感到这个睿智的人的神圣使命,他经历人世是为了受苦和净化,大家称他为大丈夫,而且心想,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灵魂!

  1.面对逝者,人们感到悲痛,甲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表达人们对马克思的悼念与敬仰,乙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表达对巴尔扎克的尊敬与悼念。甲文用的是________句式,其语言特点是____________;乙文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其语言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②乙文选段(2)的第二句。③双重否定。④准确严密。⑤比喻。⑥诚挚富于文采。

  五、知识迁移:此项设置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训练,以达到讲练结合,培养能力之目的。

  1.阅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第一段,完成下列各题。

  (1)对详细记叙时间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这是在葬礼上的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

  B.强调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

  C.马克思生命的每一时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是十分宝贵的。

  D.明确指出马克思停止工作的最后时刻。

  (2)对两个“睡着了”解释不确切的一项是(    )

  A.两个“睡着了”都指马克思的逝世,前一个是虚写,后一个是实写。

  B.两个“睡着了”写出发现马克思逝世的过程,前一个是说以为他睡着了,后一个是确认他已经逝世了。

  C.这是讳饰的手法,含蓄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崇敬和哀悼之情。

  D.恩格斯表达感情的方式相当含蓄。他的巨大的悲痛浓缩在“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这几个字里。

  六、课后作业 :

  1、完成课后第 2 、3  、 4题。

  2、校园中有些同学染黄发,戴首 饰,穿奇装异服扮“酷”。针对这一现象,以说“时髦”为题 谈谈自己的看法,注意语言的准确、严密。

  联系现实社会中一些丑恶现象,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做到教书育人。此项设置意义深远,非常重要,可以说是这堂课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如时间允许可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高一下册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篇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学目标 ]

  1. 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 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平实的语言饱含的深情。

  [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在特定的环境和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的用词造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新课

  1.背景介绍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的40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又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2.简介悼词的特点

  悼词,在结构上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结尾(表达对死者的悼念之情。)

  二、 整体感知课文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

  按一般的常规,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惋惜(悲痛)——敬仰(颂扬)——悼念。

  三、理清文章的结构

  1.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  悼念    交代伟人的逝世——悲痛

  第二部分(§2-§7)  评价    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敬仰

  第三部分(§8-§9)  悼念    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敌人的忌恨、人民的爱戴——怀念

  2.找出文章的关键句。

  第二小节是主体部分的总纲,“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突出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的贡献。

  本文主要是颂扬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领域的贡献。(依据——“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

  四、揣摩语言,体会重点词语表达的情感。

  1.齐读这一小节,明确本小节的表达的主要情感——悲痛。

  2.找出关键的词句揣摩感情明确:

  A.“不到两分钟”——让人深感惋惜、痛心、遗憾。

  B.“停止思想了”——思想家停止思想,表现了痛惜之情。避讳手法(不能说出或不愿说出时用此手法。)加深了沉重悲痛的情感。

  C.“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安静”指很安祥。“永远”一词悲痛之情强烈。“睡着了”又是避讳的手法。

  五、依照第一小节的学习方法,找出课文中类似的句子进行分析。

  A.“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即使……也……。但是……”先是假设,后是转折,表现了作者对马克思的贡献的高度赞扬。

  B.“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远不是”说明马克思作为革命家,对人类的贡献更大。

  C.“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满腔热忱”、“坚忍不拔”表现了马克思伟大的革命情操;“卓有成效”表现了马克思辉煌的革命成果。

  D.“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这是从反面立意,歌颂马克思的伟大人格。

  六、总结

  本文在表达情感上的特点: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

  而这样的情感效果,主要得益于本文准确而又富于感情的语言。

  八、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2、完成课课练。

  附:板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 格 斯

  悼念    叙述(§1)————悲痛

  ↓                     理论——科学家↘

  评价    评说(§2—§7)                   →敬仰

  ↓                     实践——思想家↗

  怀念    颂扬(§8、§9)敌人忌恨、人民爱戴——怀念

高一下册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篇4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号说课选手,我说课的题目是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介绍分析。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文是鲁教版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二篇讲读课。本单元的话题是“跨越时空的美丽”。课文是一篇悼词,同时也是一篇评述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历史地位、卓越贡献和斗争精神的议论文。学习它对于理解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议论文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三位目标的要求,设计教学目标如下:⑴结合文体特点,提纲挈领,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⑶体会课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⑷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内容连贯,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⑸走进马克思“跨越时空的美丽”人生,汲取精神营养,提升人生境界。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能力。

  难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本课教学重点是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设计用一下方法引领学生揣摩语言⑴用心诵读,进入意境。⑵分析手法,品味语言。⑶替换对比,推敲语言。⑷揣摩重点词语,体味语言。⑸看标点符号,读出句子的感情。⑹角色表演,体味语言。

  三、说学法:

  课前预习法,小组讨论法,学生展示法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

  马克思是一位伟大人物,什么样的人物才可以称得上伟大呢?有人这样说,伟大的人物往往开启一个时代。正是因为有了马克思,才使得共产主义这个“幽灵”在欧洲徘徊,并在全球掀起了无产阶级砸碎旧锁链、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运动,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使人类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迄今为止人类对于社会形态的最美好的愿望和构想!为实现这一构想,马克思倾尽了毕生的精力—今天,就让我们借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走进马克思的人生世界!

  2文体及特点

  ⑴由标题明文体

  ⑵哪位同学试着给我们说说悼词的内容

  。提问、点拨:悼词一般有四部分内容: ①介绍去世者的姓名,去世时间、地点、原因、享年等。 ②介绍去世者的简历(生平事迹)。 ③颂扬去世者的主要业绩和优秀品质肯定其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④给去世者以综合评价,寄托哀思,并慰问去世家属。

  3、根据悼词性质,归纳文本内容结构:

  开头——述其哀——悼念——悲痛

  主体——赞其功——评说——敬仰

  结尾——颂其德——悼念

  4、学生交流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原因:(学生交流,教师点拨,教师指引,师生讨论,注意阅读,深刻体味,完成结构、过渡、语言、感情等,不要求全,抓住部分认真分析,教给学生方法即可)例如:

  ⑴作者为什么详细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

  参考:①因为这是在葬礼上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

  ②交代具体时间,就强调了这是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

  ③这个具体的时间,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与赞扬。

  ⑵为什么要突出强调“还不到两分钟”?

  参考: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深感遗憾的惋惜之情。

  ⑶作者写马克思的逝世,为什么用“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而不用“去世了”(或“离开我们了”、“去了”、“与世长辞了”等)

  参考:①马克思是一个思想家,所以用“停止思想”最为准确,既突出了思想家的特点,又写出了“生命不息,思考不止”的生命状态。

  ②这是一种饰的修辞手法,蕴涵着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深切哀悼。

  ⑷第二段是如何总领全文的?(两个对于)

  对于无产阶级 革命家实践贡 献(三、四、五段)

  对于历史科学 科学家理论贡 献(六、七段)

  ⑸“空白”、“不久”的含义如何?

  参考:“空白”、“不久”分别从空间、时间上强调了损失的“不可估量“,突出了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对于历史科学所造成的无可

  ⑹第三、四、五段是如何写其理论贡献的

  理论贡献 : 三、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科学家) 四、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剩余价值理论)

  (对于历史科学) 五、其它领域都有独到发现

  ⑺达尔文类比的作用:

  突出划时代的意义。

  ⑻“豁然开朗”与“只是在黑暗中摸索”的含义怎样?

  明确:构成鲜明对照,衬托出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规律的伟大意义,表现了对马克思的热情赞颂和无限敬仰的感情。

  ⑼第六、七段是如何写其理论贡献的

  实践贡 献: 六:概括贡献

  (革命家) 七:具体贡献

  ⑽八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总结贡献

  ⑾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回敬”。

  明确:比喻。 对敌人的极端蔑视和大无畏气概。

  ⑿“而我敢……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参考:对马克思由衷的赞扬和无限崇敬的感情,是无产阶级利益的集中体现。(毫无私心,人格魅力)

  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他有敌人,但都不是他的私敌,而是无产阶级的大敌。这是对马克思把毕生精力献给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崇高精神品质的热烈赞扬,也是对马克思一生的最好总结。

  ⒀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段。

  5、拓展延伸:

  我们这一单元的总标题是《跨越时空的美丽》。不错,马克思的确给我们留下了跨越时空的美丽,马克思的美丽体现在哪些方面?

  ⑴请同学们仿造例句。(陈述主体是马克思)

  例句:马克思的美丽,在于他的理论思想,他开启了一个时代;

  仿写:马克思的美丽,在于他的革命实践,他的斗争卓有成效;

  马克思的美丽,在于他的意志精神,他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马克思的美丽,在于他的人格魅力,他一生里几无一个私敌。

  ⑵古今中外,有多少人给我们留下了跨越时空的美丽,请同学们仿写句子(变换主体)

  马克思的美丽,不止在于他那深刻的思想,还在于他那最美好的梦想;

  屈原的美丽,不止在于他那浪漫的文学,还在于他那深沉的爱国情怀;

  鲁迅的美丽,不止在于他那犀利的文笔,还在于他那伟岸的人格;

  6、课后作业:

  写一篇短文250字 题目: 我能干什么

  在马克思墓前的思考

  五、板书设计:

  1、 时间,哀悼之情

  2、 概括贡献:⑴理论贡献:3、一般规律 4、特殊规律 5、其它领域

  ⑵实践贡献:6、概括贡献 7、具体贡献

  8、总结贡献

  9、哀悼之情

高一下册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语言中悲痛深沉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揣摩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所用的词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1、课文第一段文字

  2、练习中的关键词语

  三、教学设想

  本文是阅读篇目,课时少,主要是把握重点,让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加以适当引导。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1、文体介绍: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在其葬礼上,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不过,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说辞。哪位同学试着给我们说说悼词的特点。

  学生答,教师补充:

  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对死者的悼念。

  2、课文有关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始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

  列宁对他们的评价:

  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二、投影展示教学目标

  三、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后,完成课后练习一

  学生交流课后练习一的答案,教师指导学生把握全文的结构

  明确: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

  第二小节是主体部分的总纲,两个“对于”突出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的贡献,主要是在革命实践领域的贡献(请学生找出依据)--“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

  四、揣摩语言,体会重点词语表达的情感 

  (学生讨论体会)

  1、 课文第一小节

  学生齐读这一小节,体会悲痛的情感。

  学生找出关键的词句加以揣摩

  明确:

  “不到两分钟”:让人深感惋惜、痛心、遗憾

  避讳手法加深了沉重悲痛的内涵,如:

  “停止思想了”:伟人逝世,思想家停止思想,深感痛惜。

  “安静地睡着了”:“安静”指很安祥,用这个词也是对生者的一种安慰 。

  “永远地睡着了”:“永远”一词悲痛之情强烈。

  再读第一小节

  2、请学生找出课文第七小节对马克思高度、热情赞扬的词句。

  明确:

  “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 、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卓有成效”三个词语感情色彩强烈, 

  3、学生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二  ( 体会句中重点词语)

  五、补充练习 

  1、 课文中一些代词的指代内容

  ①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②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③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④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2、破折号的用法 

  第1 小节 “安静的睡着了--但已经永远的睡着了”。(转折或补充说明,有潜台词的作用)

  第8小节“各国政府--无论……资产者--无论保守派……”

  (解释说明:马克思不是为个人而战,而是为整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奋斗 。)

  3、注意第五小节的关联词对颂扬马克思伟大贡献所起的作用。

  六、学生再读课文

  七、总结

  教师:通过阅读全文,大家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学生答,教师小结:

  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这完全得益于恩格斯语言艺术的高超精当,准确而又富于感情。

  八、布置作业

  1、字词归纳

  2、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3、课课练                

  附:板书设计                           

  一、悼念 (1)   --   伟人的逝世   --   悲痛

  理论

  二、评价(2-7) --   伟大的贡献   --   不可估量

  实践      

  三、悼念 (8-9)--   敌人的忌恨   --   崇高的品质

  人民的爱戴  

高一下册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篇6

  教案示例 1

  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结构的把握和语言的品味,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马克思作为伟人的人格魅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展示马克思在海格特公园的坟墓图片,简单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

  板书课题: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从题目中能否看出文章的体裁和表达方法?

  从 “ 讲话 ” 二字知道是演讲词,因此是以议论为主;从 “ 墓前 ” 二字可以知道这是悼念马克思的悼词,所以有记叙和抒情。

  恩格斯写了马克思什么贡献?

  二、师生探究第三~六自然段,教师可用下列问题引导。

  (注意:以下设计的所有问题都要教师试教学进程而定,不是每个问题都要扔给学生。)

  马克思的贡献是什么?

  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一般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 ----- 剩余价值,还有其他领域的发现。

  如果教师还想从语言点方面多让学生探讨可使用下面三道题,如果不用可以不用考虑。

  1 、 “ 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2 、马克思 “ 还发现了 ”“ 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 ,这里的 “ 还 ” 起了什么作用?发现这个 “ 特殊的运动规律 ” 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3 、为什么还要概述其他领域的发现?

  4 、马克思为什么能有这么多发现?你可以做到吗?

  参考答案:

  1 、马克思 “ 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 ,人民先解决吃饭问题,才能谈到其它。 “ 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 ,不仅是指物质决定精神,而且包括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而这个顺序在过去却是 “ 做得相反 ” 的。这个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所以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2 、 “ 还 ” 在这儿表明围绕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个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 “ 特殊规律 ”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让那些一直 “ 在黑暗中摸索 ” 的经济学家(他们看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一下子 “ 豁然开朗 ” 了。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3 、 “ 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 ”“ 很多 ” ,而且 “ 都不是肤浅 ” 的,都有 “ 独到的发现 ” ,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的广度和深度,与马克思是 “ 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 相呼应。

  4 、马克思的发现是他近 30 年呕心沥血,忍受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贫困、疾病、丧子、亡妻、嫉恨、诽谤的折磨以及大量艰苦的研究才获得的成果。正如马克思自己说的 “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 这样的人实在是伟大的。

  小结:三个段落,围绕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作者高度精确地概括了这个方面的丰功伟绩。

  板书:赞其功

  三、师生探究第二部分第二层(第六~七自然段)。

  下列练习可做引导。

  1 、马克思 “ 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 。 “ 主要的 ” 究竟指什么?

  2 、 “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 这句话的作用。

  3 、第七段中 “ 第一次 ” 说明了什么?

  4 、马克思做了哪些改造社会的工作?

  参考答案:

  1 、“主要的 ” 是指 “ 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 ,也就是说,就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而言,他的革命实践使他的理论有了生命力。这里的 “ 主要的 ” 、 “ 首先 ” ,表明马克思的功绩是无与伦比的。因为理论只有付诸实践,这个理论才是鲜活的。

  2 、这句话是过渡句。它既承上又启下。 “ 承上 ” 是说:由于马克思做理论的目的是追求科学 “ 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 ” ,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 “ 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 。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革命实践印证了他理论的真实性,以及它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 “ 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 。

  3 、 “ 第一次 ” 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 “ 热烈 ” 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编小册子),而且 “ 顽强 ” 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 “ 卓有成效 ” 地创立了 “ 伟士的国际工人协会 ” 引导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政治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为的阶级。

  4 、马克思参加了摧毁旧世界和创立新世界的伟大革命实践。

  板书:赞其功

  四、探究第二部分第三层(第八自然段)。

  用下列练习引导。

  1、怎样理解 “ 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 ” ?

  2、马克思逝世, “ 整个欧洲和美洲 …… 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 ” ,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3、马克思有如此大的贡献,他的为人是否专横跋扈?

  参考答案:

  1、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 “ 毫不在意 ” ,当作蛛丝 “ 轻轻抹去 ” ,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人格精神和他追求自己理想的执着。

  2、这个 “ 对照 ” 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不可替代的导师,同时也说明他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能给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抗拒的敌人。

  3、不是,他没有 “ 私敌 ” 。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 “ 我 ” 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敌人,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 “ 许多敌人 ” 。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伟大的人格魅力。

  板书:颂其德

  五、探究文章第三部分(第 9 自然段)。

  1 、 “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 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 、这是本文的结论,也是抒情的高潮。

  正因为马克思在他的一生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如此卓越的贡献,所以在恩格斯看来,他的逝世将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后果呢?

  不可估量的损失。

  六、探究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

  依次抽出第一自然段中下列词语: “ 下午两点三刻 ” , “ 最 ” 、 “ 还 ” 、 “ 安静地睡着了 ---- 但已经是 ” ;同时依次撤换第一、二两自然段中的下列词语:第一自然段中的 “ 停止思想 ” ,换成 “ 的心脏停止跳动 ” ,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个 “ 对于 ” 换成 “ 和 ” , “ 不可估量 ” 换成 “ 巨大 ” , “ 空白 ” 换成 “ 严重情况 ” 。要求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改后文段,要求学生对照课文,仔细思考,逐一说明删去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用来替代的词语为什么不能替代?

  参考答案:

  “ 下午两点三刻 ” :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恩格斯来讲,对于整个世界来讲是多么的非同寻常,在这一时刻恩格斯没有在马克思身旁,终生的所挚友就这样静静地走了,恩格斯抱憾终生。这一时刻更是令世人万分悲痛和无法忘记的。

  “ 最 ” :在这里是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哲学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

  “ 还 ” :流露出在马克思临终时未能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 安静地睡着了 ---- 但已经是 ” (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

  第一自然段中不用 “ 心脏停止跳动 ” ,而用 “ 停止思想 ” ,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 “ 讳饰 ” 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领袖。

  第二自然段用两个 “ 对于 ”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领起下文的内容。不用 “ 巨大 ” ,而用 “ 不可估量 ” (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不用 “ 严重情况 ” ,而用 “ 空白 ” ,因为前者内容宽泛,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的评价。

  板书:述其哀

  指导朗读第一部分: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深沉的哀悼情调。语速:低沉、缓慢。先由学生各自朗读,然后指名朗读,酌情指导。

  请仔细体味课文中体现出马克思的精神:思考一切,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等。

  七、作业 :

  要求:假设自己来到马克思的墓前,以一位当代中国中学生的身份,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联系中国现实,谈谈自己对马克思人格、学说看法。

  课外阅读列宁文章《卡尔 . 马克思》。

  板书设计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述哀不可估量的损失

  歌功发现参加

  颂德永垂不朽

  推荐课外读物:

  马克思 17 岁时所作:《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的自白》(瓦 . 奇金)

  《马克思秘史》(沙叶新)

  《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保尔 . 拉法格等)

  列宁《卡尔 . 马克思》

  教案点评:

  1 、本文选取典型材料为论据,以严谨的结构论证论点的写作方法,层层推进,言简意赅,是议论文阅读训练的好教材,可以师生共同探究,教师设计几个问题作引导,只对重点、难点作适当讲授。

  2 、本文是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悼词,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重要段落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章中蕴涵的强烈的情感。

高一下册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篇7

  灵宝职专  张海江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人教版职业中专第四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学习本文不仅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有帮助,而且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有积极的作用。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 四方面加以说明 。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文居于这套教材的最后一册(第四册)第三单元,是承接第三册的第一单元记叙文的语言表达,第二单元说明文的语言表达而编排的。课文是一篇悼词,同时也是一篇评述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历史地位、卓越贡献和斗争精神的议论文。学习它对于理解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议论文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

  根据高考考纲、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现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了解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方面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二体会课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三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内容连贯,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

  本课计划用两课时完成,本次说课内容为第二课时,根据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及所教学生现状的认识,故明确本课时教学要点为:运用揣摩语言的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习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个人的思想观点。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对这篇课文学习目标的理解,我认为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一重点: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能力。二难点: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2.第三段复杂单句的语法分析。

  二、说教法:

  本课教学重点是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在教学中应以揣摩语言为主。另外,本课教学难点 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内容及意义的理解,2.一些重点语句的揣摩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行动起来,积极收集资料,认真阅读提出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这是突破教学难点 的最佳途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教师引导型”教学方案,以突破难点。这种方案的教学思想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积极配合与认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 ,完成教学任务。这种设计要求学生有比较扎实的基础,以及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把握教学时机的能力。文中的重点语句较多,体现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关照呼应的地方比比皆是,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选择要点加以突破,比如:第三段的理解与分析、第六段的第二句中“远不是主要的”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以及第八段中第三句和最后一句的理解。

  三、说学法: 

  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以及第三段的文字内容同学们理解较为困难,所以,同学们应在认真预习的基础上试着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结合书下注释,联系上下文,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体会它们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及表达效果。对文中的哲学、经济学理论的概念可以查阅书籍(如《辞海》,有关政治经济学、哲学的书籍)来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的伟大意义、对其内容可以只作简单了解不必过分深入。课文中复杂的句式较多,同学们可在课前复习一下初中学过的句子成分的划分、复句层次的划分的相关知识,然后对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做一下语法分析,这样对于课上理解文章内容会有较大帮助。

  四、说教学过程 :

  (一)、导语 设计:语言是一门艺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语言特色。有的人语言幽默风趣,有的人语言质朴自然,有的人语言清新明丽。我们学习的各类文体也是这样,记叙文的语言形象生动,说明文的语言准确周密,那么,议论文的语言呢?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深入体会一下议论文的特色。

  此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旧的知识,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有个初步的认识。可谓\"一石多鸟\"。

  (二)、课前检测:

  1.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具体介绍一下有哪些伟大贡献?

  2.概述课文的结构。

  此项设置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课文,为下文揣摩语言打基础。“温故知新”。

  (三)、新课讲授:

  1.先引导学生完成一些语句的揣摩理解,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揣摩重点语句的方法。 

  问题1:为什么说马克思“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

  问题2:讳饰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答案: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哀悼与尊敬以及不忍再说,而又不得不说的沉痛心情。

  以上两个问题重在引导学生从重点句段入手揣摩语言。

  问题3:第三段是一个复杂的单句,它的句子主干是什么?冒号后面作为宾语的复指成分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正像达尔文……一样”在句子中是什么成分?起什么作用? 

  此问题通过对句子的主干和层次的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2) 归纳方法

  首先从句子本身去理解,抓主干,理枝叶,分层次;然后联系时代背景、上下文去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

  2精读课文,分组讨论,运用揣摩语言的基本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然后选择以下句子检测学生理解的情况。

  问题1、第八段在赞扬马克思的崇高人格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时,用了哪些极具感情色彩的词语,有何作用?

  明确:这些词语分别表明敌人和战友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用词准确。

  问题2、第二段所写“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一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该句将马克思逝世这一事件放在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广阔背景中来考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是全文的总纲。(此题从抓重点句、联系背景入手揣摩句子)

  问题3、他的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使命”和“事业”的修饰成分各有哪几层?“推翻”一词的支配对象是谁?

  明确:“使命”一词的修饰成分有三层,分别是“他”“毕生”“真正”。“事业”的修饰成分有一层,“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 “推翻” 的支配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此题通过对中心词的修饰、限制和补充的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问题4、找出第五段的关联词,分析其作用。

  明确:即使       也           但是        甚至     而且

  问题5、说说第六段前两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前一句承接上段最后一句话,概括第3—5段的内容,也与第二段中的对于历史科学相呼应;后一句开启下文,与第7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相连,并为从实践方面介绍马克思的成就埋下伏笔。

  以上两题分别从关联词和过渡段方面揣摩语言。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本节内容有了较清晰的认识,熟悉了揣摩语言的切入点。所以为节省时间,本步骤由教师总结,主要是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所学。(出示板书设计 )

  (四)、比较教学: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这里选了一篇雨果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讲话──《巴尔扎克葬词》来进行比较阅读。

  两篇文章均为葬词,在内容上有很多相近之处,均对逝者的历史贡献与高尚品格作了高度的评价与赞扬,表现了作者对逝者的哀悼与敬仰之情;在表达方式上也极为相近,都在记叙的基础上,把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使文章富有感召力。但是,由于逝者的不同,特别是作者的不同,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迥然不同,恩格斯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思想家、科学家,在对马克思极尽溢美与痛悼之时,在语言上用词准确严谨,在行文中注意了语言的过渡、衔接、关照、呼应,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而雨果作为一位作家、艺术大师,他的悼词的语言朴实而不单调,准确而不呆板,全篇文章富于文学色彩,文采斐然,处处体现了语言大师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在作比较阅读时,应注意体会两篇文章语言的异同之处。在这里,我们选取两篇文章中的几个片断来作一下比较阅读练习。

  练习:

  阅读甲、乙两文的语段,回答以下问题。

  甲文,《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二、八、九段。

  乙文,《巴尔扎克葬词》

  (1)各位先生,面对着这样一种损失,不管我们怎样悲痛,就忍受一下这样的重大打击吧。打击再伤心,再严重,也先接受下来再说吧。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这也许是一桩好事,这也许是必要的。上天在让人民面对崇高的奥秘,并对死亡加以思考的时候,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2)上天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因为这是最高的教训。当一个崇高的英灵庄严地走进另一世界的时候,当一个人张开他的有目共睹的天才的翅膀,久久飞翔在群众的上空,忽而展开另外的看不见的翅膀,消失在未知之乡的时候,我们的心中只能充满严肃和诚挚。

  (3)不,那不是未知之乡!我在另一个沉痛的场合已经说过,现在我也永不

  厌烦地还要再说──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我说的难道不是真话吗,听我说话的诸位先生?这样的坟墓,就是不朽的明证!面对某些鼎鼎大名的与世长辞的人物,人们更清晰地感到这个睿智的人的神圣使命,他经历人世是为了受苦和净化,大家称他为大丈夫,而且心想,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灵魂!

  1.面对逝者,人们感到悲痛,甲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表达人们对马克思的悼念与敬仰,乙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表达对巴尔扎克的尊敬与悼念。甲文用的是________句式,其语言特点是____________;乙文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其语言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②乙文选段(2)的第二句。③双重否定。④准确严密。⑤比喻。⑥诚挚富于文采。

  五、知识迁移:此项设置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训练,以达到讲练结合,培养能力之目的。

  1.阅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第一段,完成下列各题。

  (1)对详细记叙时间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这是在葬礼上的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

  B.强调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

  C.马克思生命的每一时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是十分宝贵的。

  D.明确指出马克思停止工作的最后时刻。

  (2)对两个“睡着了”解释不确切的一项是(    )

  A.两个“睡着了”都指马克思的逝世,前一个是虚写,后一个是实写。

  B.两个“睡着了”写出发现马克思逝世的过程,前一个是说以为他睡着了,后一个是确认他已经逝世了。

  C.这是讳饰的手法,含蓄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崇敬和哀悼之情。

  D.恩格斯表达感情的方式相当含蓄。他的巨大的悲痛浓缩在“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这几个字里。

  六、课后作业 :

  1、完成课后第 2 、3  、 4题。

  2、校园中有些同学染黄发,戴首 饰,穿奇装异服扮“酷”。针对这一现象,以说“时髦”为题 谈谈自己的看法,注意语言的准确、严密。

  联系现实社会中一些丑恶现象,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做到教书育人。此项设置意义深远,非常重要,可以说是这堂课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如时间允许可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附板书设计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高一下册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理解本文逻辑严密的结构特点,联系语境,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学习马克思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终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课文结构,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难点: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文章丰富的情感内涵

  一、导入:

  曾经有一个女儿问她的父亲:“您的座右铭是什么?”

  父亲的回答是“思考一切”

  这位以“思考一切”为座右铭的父亲就是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被誉为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的马克思

  他的一生,一直在思考他遇到的一切问题,为人类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直到他逝世,才停止思考在向这位伟人告别时,他亲密的战友恩格斯发表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二、教学过程:

  1、从题目“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们可以知道,这不是一般的演讲辞,这是一篇——

  明确:悼词

  2、悼词是演讲辞的一种,是在追悼会上发表的对死者表示哀悼的文章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来一篇悼词,面对一个曾经和我朝夕相处却先我们而去的人,他永远告别了人间,我们在悼词里说些什么比较合适呢?

  明确:该说一些法子内心的话,表示哀思和悼念

  (引导:哀思之情如何表达?难道一篇悼词,仅仅是表达哀思、悼念吗?)

  追忆、回忆他的一生,在追忆和回顾中表达深深的哀悼,这样才不会空洞

  (引导:一个人一生中做过很多事,说过很多话,人生漫长啊,不可能一一记录我们在写作时该如何处理呢?)

  着重讲一些最主要的,一生中的主要事迹,主要成就、功绩、贡献等

  3、我们对悼词有了一定的了解,再思考一下一篇悼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悲痛、惋惜、爱戴、崇敬

  下面我们带着对悼词的了解和感情来听一下课文录音,同时找出这篇悼词的中心段落

  明确:中心段落是文章的第2段从“这个人的逝世”到“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齐读)

  为什么认为这一段是中心段呢?

  这一段对马克思一生巨大贡献及他对于整个世界的重要意义的总概括

  那么这两段哪一句是中心句,为什么?

  明确:前一句因为“对于……对于……”下文着重在讲损失

  后一句为补充“不久”和“空白”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强调损失的“不可估量”

  那么,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有哪些?

  明确:1)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2)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剩余价值

  3)“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其他领域的发现

  (引导:还有没有其他贡献,是不是马克思最主要的贡献,那么是为什么?)

  明确:作为科学家,思想家,就是这样,但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那么,作为革命家,马克思对革命作出了哪些贡献?

  明确: 进行革命实践

  宣传(办报,著书)

  参加各地的组织

  创立国际工人协会

  作者除了追忆马克思的伟大功绩之外,还追忆了什么?

  引导:阅读第8段

  引导:马克思作出了这么多贡献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遭到各国政府的驱逐,资产者的诽谤、诅咒

  引导:对自己的这些遭遇是如何看待的?

  “毫不在意,把它们当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

  不在乎他人的态度 开阔的胸襟,博大的胸怀 高尚的品质

  这段还有哪些句子是表现马克思的品质?

  “他可能有过很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表现马克思的光明磊落

  拥有莫大英明和宏伟事业的马克思逝世了,作为他的密友,恩格斯的感情是怎样的?

  悲痛、哀悼、惋惜、遗憾

  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呢?(集体朗读第一段,讨论)

  a、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不忍心、不愿意说,这叫讳饰(不直接说出本意,而是用含蓄,委婉的语言把本意暗示出来)

  B.“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

  马克思逝世的具体时间,强调这个时刻非常重要,这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的时刻,突出了马克思逝世对整个世界有非同寻常的影响

  C、“让他一个人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

  “两分钟”突出事情来临的意外(突然)

  “还”字流露出未能在马克思临终前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马克思在人们的惋惜中去世了,但是他的英名和事业却留了下来如果这是一个墓碑,上方该写上什么字?(永垂不朽)

  三、课外延伸阅读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任何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四、课后作业

  1、完成《导学与测试》练习

  2、结合课后练习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高一下册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篇9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悼文,根据体裁特点及文本内容,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作为前置作业:

  1、了解悼词的特点。

  2、马克思对人类社会作出了哪些巨大贡献?你如何评价他?

  3、马克思与恩格斯结下深厚情谊,他们的关系给你什么启发?

  4、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在短短的人生当中,你打算如何度过?

  本课教学环节的设计紧紧围绕文本,但又有所延伸和拓展,力求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在梯度合理、形式多样的活动训练中不断提高,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10分钟的课堂讨论环节,讨论气氛异常热烈;在展示环节,学生更是积极举手发言。但教师不能只追求课堂形式上的活跃,只满足于口头上热闹愉悦的“来言去语”,应该想方设法将文本的学习体验落到实处,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留下“真正的痕迹”。力求把我们的语文课上成“扎实、平实、丰实、充实、真实”的课。本着“有趣、有序、有益、有效”的原则,将文本学习“物化”为一个个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在活动中完善自我,进而完成语文素养和人格境界的全面提升。

  回顾课堂运作及生成情况,感觉本课的教学存在以下缺憾与不足:

  1、对文本语言的品味揣摩不够。

  2、对于文本内容严密的逻辑性挖掘不够。

高一下册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篇10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高中第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把握本文在整个单元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及前后联系。首先我打算简单地向学生介绍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从而在宏观上把握这一篇课文教学的侧重点。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两点:一是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揣摩语言的实质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对语言的深层含义和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和品味。语境,即运用语言的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如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和内部环境(如文章中心、上下文等)。在阅读中只有注意揣摩语言、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感。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揣摩语言的技巧,学会抓取关键词和关键句子,并结合语境进行揣摩和理解。

  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继《荷塘月色》、〈〈拿来主义〉〉两篇教读课文后的一篇自读课文。1883年3月17日,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葬礼在伦敦郊区的海格特公墓举行。当马克思生前好友哥雷姆克代表“社会民主党人报”和“伦敦共产主义工人教育协会”向马克思的遗体献出了花圈后,恩格斯在葬礼上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说。这是一篇经典演说辞,内涵丰富,通俗易懂。概括了马克思一生在革命理论和斗争实际方面的伟大贡献。

  根据以上的教学内容,我确立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仍然是引导学生揣摩语言,不能只重语段的分析,应该引导学生熟悉课文,总体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而揣摩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感情色彩、表达作用,培养学生揣摩语言的能力。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确立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1、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2、注重关键词语,揣摩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义;3、怎样选择关键词语揣摩语言,并从中归纳教学方法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估计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这就需要加以引导。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首先指导学生做课前预习,在教学课堂中我打算使用讨论与答题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围绕“自读要点”,精心设计思考点,通过自读、讨论,启发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关键词是相对而言,只要言之有理,都可。课时安排为一课时,为了提高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和教学质量、效率,采用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录音磁带等教学用具。

  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我打算这样安排教学程序,主要是在朗读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进一步揣摩语言。

  具体教学程序如下:

  一、 在对旧知识复习的前提下,导入对新课的学习。

  二、 教师范读课文,在疏通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感悟文章内容。

  三、 具体研习课文,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目的在于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课堂积极性。)

  四、 结合课后练习二,重点引导学生揣摩语言。(这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强调学生揣摩语言,不能只重语段的分析,应该引导学生熟悉课文,联系上下文,进而揣摩关键词语的含义。课堂上要求学生自由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进行点拨,并归纳总结。

  五、 布置作业

  为巩固我这堂课的教学,我打算有针对性布置一些难易适中的作业,以达到巩固与检测的目的。

  预期效果和巩固、检测

  通过对这篇窗自读课文的教学与点拨,我预想学生能够在初步理解全篇思想内容的前提下,选择与中心内容有关的句段揣摩语言,在揣摩语言中,怎样选择关键词语揣摩语言,并从中归纳一些方法,比较难。估计学生不能够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完全掌握。在指导学生做课后练习一、二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补充一些相关的练习。

  六、 为了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进一步指导学生做巩固与检测练习,要求学生在特定情境下,设计一段讲话的开头,或以特定的身份,就某一段问题写一段看法等。

  七、 小结

  我打算对本课所教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再次强调教学目的,突出重难度,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高一下册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篇11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高中第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把握本文在整个单元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及前后联系。首先我打算简单地向学生介绍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从而在宏观上把握这一篇课文教学的侧重点。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 包括以下两点:一是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揣摩语言的实质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对语言的深层含义和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和品味。语境,即运用语言的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如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和内部环境(如文章中心、上下文等)。在阅读中只有注意揣摩语言、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感。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揣摩语言的技巧,学会抓取关键词和关键句子,并结合语境进行揣摩和理解。

  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继《荷塘月色》、〈〈拿来主义〉〉两篇教读课文后的一篇自读课文。1883年3月17日,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葬礼在伦敦郊区的海格特公墓举行。当马克思生前好友哥雷姆克代表“社会民主党人报”和“伦敦共产主义工人教育协会”向马克思的遗体献出了花圈后,恩格斯在葬礼上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说。这是一篇经典演说辞,内涵丰富,通俗易懂。概括了马克思一生在革命理论和斗争实际方面的伟大贡献。

  根据以上的教学内容,我确立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仍然是引导学生揣摩语言,不能只重语段的分析,应该引导学生熟悉课文,总体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而揣摩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感情色彩、表达作用,培养学生揣摩语言的能力。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 ,我确立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1、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2、注重关键词语,揣摩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义;3、怎样选择关键词语揣摩语言,并从中归纳教学方法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估计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这就需要加以引导。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首先指导学生做课前预习,在教学课堂中我打算使用讨论与答题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围绕“自读要点”,精心设计思考点,通过自读、讨论,启发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关键词是相对而言,只要言之有理,都可。课时安排为一课时,为了提高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和教学质量、效率,采用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录音磁带等教学用具。

  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我打算这样安排教学程序,主要是在朗读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进一步揣摩语言。

  具体教学程序如下:

  一、 在对旧知识复习的前提下,导入  对新课的学习。

  二、 教师范读课文,在疏通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感悟文章内容。

  三、 具体研习课文,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目的在于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课堂积极性。)

  四、 结合课后练习二,重点引导学生揣摩语言。(这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强调学生揣摩语言,不能只重语段的分析,应该引导学生熟悉课文,联系上下文,进而揣摩关键词语的含义。课堂上要求学生自由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进行点拨,并归纳总结。

  五、 布置作业 

  为巩固我这堂课的教学,我打算有针对性布置一些难易适中的作业 ,以达到巩固与检测的目的。

  预期效果和巩固、检测

  通过对这篇窗自读课文的教学与点拨,我预想学生能够在初步理解全篇思想内容的前提下,选择与中心内容有关的句段揣摩语言,在揣摩语言中,怎样选择关键词语揣摩语言,并从中归纳一些方法,比较难。估计学生不能够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完全掌握。在指导学生做课后练习一、二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补充一些相关的练习。

  六、 为了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进一步指导学生做巩固与检测练习,要求学生在特定情境下,设计一段讲话的开头,或以特定的身份,就某一段问题写一段看法等。

  七、 小结

  我打算对本课所教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再次强调教学目的,突出重难度,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高一下册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篇12

  在新课程背景下,经常提及的“预设”与“非预设”是一组相对概念,切忌重其一点,不及其余。绝对的“非预设”是虚无,绝对的“预设”是单边活动;“预设”的最高境界是“一切皆似无意间”,“非预设”的最高境界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虽然时下对于“非预设”的呼声很高,但我认为规定了具体教学内容的课堂,其教学环节还是应该仔细揣摩、精心设计的。

  好的语文课之所以姓语,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紧紧抓住了文本语言这条主根。有了这条主根作为依托,再联合其他提供养料和水分的侧根、须根,才构成了枝繁叶茂的植株在地下的有力支撑。相反,如果削弱乃至缺少了这一支撑,植株的生命力可想而知。本课教学环节的设计紧紧围绕文本,相对独立又互相支持,力求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在梯度合理、形式多样的活动训练中不断提高,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环节实施和课堂运作中,教师不能只追求课堂形式上的活跃,只满足于口头上热闹愉悦的“来言去语”,应该想方设法将文本的学习体验落到实处,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留下“真正的痕迹”。力求把我们的语文课上成“扎实、平实、丰实、充实、真实”的课。本着“有趣、有序、有益、有效”的原则,将文本学习“物化”为一个个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在活动中完善自我,进而完成语文素养和人格境界的全面提升。

  回顾课堂运作及生成情况,感觉本课的教学存在以下缺憾与不足:1、过于关注文本语言的品味揣摩,对于文本内容严密的逻辑性挖掘不够。2、课堂上书面积累较少。3、对于文本的阅读探究与合作交流体现一般

高一下册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篇1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学目标 ]         

  一、体会本文围绕中心,内容高度概括、语言精确、结构严谨的特点,学习悼词的写法。 

  二、了解马克思对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伟大功绩,学习马克思坚定、无私地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崇高精神。 

  [教学设想

  一、本文围绕中心,层层推进,言简意赅,是议论文阅读训练的好教材,可以导读为主,设计一些练习,只对重点、难点作适当讲授。 

  二、本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悼词,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重要段落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章中强烈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讲读第一、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革命友谊; 

  3.马克思的逝世。 

  以上内容详见《教学参考资料》“补充材料”。 

  二、指导阅读“预习提示”,然后让学生默读全文,要求按悼词要点,述其哀、赞其功、颂其德,把课文划分为三大部分。 

  三、讲读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 

  导读设计:要求学生研读第一、二两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依次抽出第一自然段中下列词语:“下午两点三刻”,“最”、“还”、“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同时依次撤换第一、二两自然段中的下列词语:第一自然段中的“停止思想”,换成“的心脏停止跳动”,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个“对于”换成“和”,“不可估量”换成“巨大”,“空白”换成“严重情况”。抄在小黑板上(或用幻灯片)出示给学生,要求学生对照课文,仔细思考,逐一说明删去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用来替代的词语为什么不能替代? 

  参考答案: 

  “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影响,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 

  “最”:选用这个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思想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作用。 

  “还”:流露出未能在马克思临终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和对于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与深重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 

  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的头脑。 

  第二自然段不用“和”,而并列用两个“对于”,从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研究社会科学的成就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总领起后文的内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 

  第二自然段两句话总领起后文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颂,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连同第一自然段,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 

  板书:述其哀 

  指导朗读第一部分: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深沉的哀悼情调。语速:低沉、缓慢。先由学生各自朗读,然后指名朗读,酌情指导。 

  四、讲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第三~六自然段)。 

  导读设计: 

  研读第三~六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即”“事实”,对不对?为什么?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2.“不仅如此”的“此”指代什么?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里的“还”起了什么作用?发现这个“特殊的运动规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3.“两个发现”指代什么?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参考答案: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不仅仅指“事实”,因为“即”不仅管到“事实”,而且管到由“事实”导引出的结论。 

  这里的“事实”是指“吃、喝、穿、住”与“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谁是“首先”,谁是“然后”的客观顺序,它规定了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即如果没有农民种地,工人盖房、织布,人们就根本无法进行学习和从事政治、宗教等活动。“所以”标明由这个“简单事实”导引出以下的结论:要解决“吃、喝、穿、住”,首先就要进行“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在这个生产中,人们就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这个生产关系标志着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就是“基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都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仅是指“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而且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这个顺序在过去却是“做得相反”的。 

  2.“不仅如此”的“此”指代“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个“还”在这儿表明围绕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个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这就是剩余价值(见注)规律。这个特殊规律的发现让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看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3.“两个发现”是指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点”与“面”和“详”与“略”的关系。这里“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肤浅”的,都有“独到的发现”,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之广、成绩之大,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小结:三个段落,围绕马克思的科学理论环环紧扣,层层推进,高度精确地概括了这个方面的丰功伟绩。 

  板书:赞其功(一) 

  指导学生朗读第二部分第一层,理解其内容的丰富、深刻地体会其语言的概括和精当。 

  五、布置作业 。 

  1.表情朗读练习二中的五个句子,并按要求解答1、2、3小题。 

  2.在课本上完成练习四。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复习前课内容,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和第三部分,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课内容。 

  1.提问: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理论上有哪些伟大建树? 

  2.检查作业 。 

  二、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第六~七自然段)。 

  导读设计:研读第六~七段,完成下列练习。 

  1.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其中“这”指代什么?“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2.“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既承上又启下?为什么? 

  3.第七段第二句中的判断谓语“是”的主语是什么?宾语是什么?这一句中“第一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 

  4.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但这“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对比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有着更为光辉的革命实践。这里的“主要的”、“首先”,表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2.这个过渡句是既承上又启下。“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的事实更印证着他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3.“是”的主语是“使命”,宾语是两个“参加……事业”(动宾短语)。“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士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以战斗的风貌第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政治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为的阶级。 

  4马克思之所以能创立科学的革命理论,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亿万奴隶摧毁旧世界和创立新世界的伟大革命实践。革命实践是创立理论的基础。伟大的革命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和推动着伟大的革命实践。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又是同样伟大的科学家。 

  板书:赞其功(二) 

  三、讲读第三部分(第八~九自然段)。 

  导读设计:研读八~九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其中“这样”指代什么?两个“最”体现在什么地方?马克思对此抱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 

  2.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3.“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为什么说“可能”? 

  4.“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这样”是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抹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 

  2.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这个对照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3.“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 

  4.思格思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板书:颂其德(三) 

  四、要求学生复看第二部分,找出段与段之间的关联词语,说说它们在围绕中心展开论述方面所起的作用,结合完成练习题一、三。 

  五、指导学生表情朗读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 

  六、作业 :课外阅读列宁文章《卡尔•马克思》。 

  七、板书: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停止思想,不可估量,空白……述其哀 

  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高一下册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