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欣赏个性化的朗读——《但愿人长久》片段教学案例与评析

欣赏个性化的朗读——《但愿人长久》片段教学案例与评析

战情人 点赞 分享
欣赏个性化的朗读——《但愿人长久》片段教学案例与评析

微信扫码分享

欣赏个性化的朗读——《但愿人长久》片段教学案例与评析(精选16篇)

欣赏个性化的朗读——《但愿人长久》片段教学案例与评析 篇1

  语言文字是具有内容的,是具有思想的,是具有情感的,是具有规律的,是具有想象力的……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同学们可以在朗读中理解内容,在朗读中感悟思想,在朗读中产生情感,在朗读中寻找规律,在朗读中发挥想象……不同的朗读,达到的目的也各不相同。

  看两则案例,同样是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七册《但愿人长久》中一小节:

  [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案例一]

  师:同学们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自由读,师巡回。

  师:现在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1:我感受到苏轼很想念他的家人,在埋怨月亮。

  生2、我觉得月亮很圆,诗人想到中秋节了,应该亲人团聚的,可他不能与家人团圆,他很难过

  生3:我体会到大诗人在中秋佳节想念家人,又见不到家人的无奈。

  ……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把这种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学生感情朗读。

  [案例二]

  师:同学们,读读想想,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可以先自由读,再互相讨论讨论后读。

  生自由朗读,再小组讨论,师巡回被咨询。

  师:现在让我们来听听同学们是怎样读的?并说说你们这样读的理由。

  生1:(自己读,把“圆圆的”“这么圆”“这么亮”读得较重。)因为我想突出八月十五的月亮特别圆,特别亮,才引起诗人思念亲人的。

  (又有好多人举手)

  生2:我补充,我觉得“眼睁睁”“无情”也要读得重一些,因为这样,我觉得更可以体现苏轼想念亲人,可又见不到的无可奈何。

  师:噢! 那你读读看,让我们大家都来体会体会。

  (生2读,学生练习。还有人举手)

  生3:老师,我觉得朗读时还要把这些词儿“圆圆的”“埋怨”“偏偏”也读得稍重些,因为这也能体现诗人的思念和无奈。

  师:(赞许的)恩,你读读看。我们再一起来体味体味。

  生3读这段话,大家寻味。

  (学生一起读,听起来真的读得很有感情了。可还有人举手。)

  生4:我是这样读的,她开始读。大家听出,她突出了“眼睁睁地望着”“心里不禁埋怨”“你为什么”等词语,好多学生偷偷笑她,眼光似乎也有些看不起。

  师:哦,你有不同的读法,敢于表现,很好!那,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4:我……我想让大家明白,苏轼是怎样看月亮,怎样写出心里想法的,还有……还有,我觉得他把月亮当成了人,我……我也想突出一下。

  大家显然没有想到她会这样的理由!不再发笑。

  师:(高兴地鼓掌)啊!你说的真好!思考得也很深刻!你把这段语言文字的写法也读出来了!让我们记住了怎样写!谢谢你!我们不妨也学习她,读读看。

  学生也试着练读。有的不住感悟点头。

  师:老师欣赏到了大家很有个性的朗读,真是精彩!谁还能把文章中的省略号读出来?

  学生再读,品味。

  生5:声情并茂地读。并自然而然加上:“你可知道,千里外的弟弟,我想你啊……”

  生6:“月亮啊,请捎去我的思念……”

  ……

  [评析]

  两则案例,显然第二则案例更让我们体会到了,在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的科学合理,扎实有效;让我们看到了教师的导而弗牵,渗透得法的艺术;让我们感受到了学生朗读时的主体发挥,个性张扬……新课程中突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个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的,学生都是个性鲜明的个体,他们的理解能力、朗读水平、感悟能力、感悟角度等也各不相同,当然朗读也千变万化,我们老师心中当然也有自己的所谓“最佳标准”,在对待学生各不相同的朗读时,千万不能强硬地把学生一下就带到你所认为的“最佳”上来。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化朗读,就是要耐心地听取他们各不相同的朗读,而不是马上纠正;耐心地听取他们这样朗读的原因,让大家评议,而不是独断;让他们在宽松、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畅所欲言,淋漓尽致……这样,我们才会发现孩子智慧的火花,才能静静地听到各种花儿开放的声音,才能悄悄地欣赏到各种花儿盛开的美姿。第二则案例就是这样做的,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让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朗读训练得到充分落实,从而把语言文字学得更扎实,有效。

  2、体现层次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过程。思维过程是有逻辑规律、是十分缜密的。在朗读教学过程中,不是机械地一遍又一遍的朗读,而是应该体现学生内在的思维过程、提升积累过程,这样的朗读才是真正扎实有效的。第二则案例就体现了这样一个过程,学生自由读,明白语言的思想内容;再读,体会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再读,感悟到语言文字的内涵、规律等。这是一个渐进的,不断感悟提升的过程,教师充分遵循这一规律,逐层推进,让学生在充分自由的状态下,自由发挥,思维得到了自由驰骋……因此,朗读越来越有味儿,越来越出色!把语言文字的感悟发挥得恰到好处,使语言文字的演练得到升华。

  3、渗透得法

  “引而弗牵,导而弗抑。”是的,教法千万,贵在得法。第二则案例中,教师就做到了这点。他把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自己只是一个被咨询对象,会的不讲,不会的引导、点拨。呵护孩子的自信,轻点孩子的思维,巧燃孩子的情愫,妙接孩子的想象……使孩子的朗读逐渐入情入境,逐层深入……这样的朗读训练,对语言文字更深入透彻,更有滋有味;学生自然而然对语言文字也更加喜爱,积累运用也更得心应手!

欣赏个性化的朗读——《但愿人长久》片段教学案例与评析 篇2

  教学目标:

  1.细细品读,体味领悟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准备:

  1.古典音乐《出水莲》

  2.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线索提携,回顾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中中秋这天的苏轼心情是复杂的,一开始他心绪不宁而后变为埋怨最后又变为宽慰。(板书)为什么他的情感会有这样的变化?让我们细细地品味课文。

  二.读悟“心绪不宁”,感知手足深情

  1.抓“心绪不宁”,理清脉络

  师:先请大家读读课文2、3小节。想想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找到相关的词语、句子,把它划下来,多读几遍。(自由读)

  生:交流,苏轼是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2.抓“心绪不宁”,品悟原因

  师:同学们看,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生:这是一个美好的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

  师:为什么在这么美好的中秋之夜苏轼会心绪不宁呢?

  生:因为苏轼看到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看到别人团团圆圆,而他自己却只有一个人,非常孤独,所以就更加思念弟弟,心绪不宁!

  师:你理解得很好!请你把这两句读一读。(生读)

  师:苏轼思念着弟弟心绪不宁,他在想些什么呢?

  生:弟弟你在哪里啊!我是多么思念你啊!

  生:如果能和弟弟一起度过这个中秋节,那该有多好啊!

  生:不知道弟弟现在是胖了还是瘦了,身体好吗?

  生:弟弟你在那里过得好吗?有没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呢?

  师:为什么他如此苦苦地思念着弟弟呢?请同学们读读下面一节。

  3.感“手足情深,”回归主题

  生:因为苏轼跟弟弟苏辙手足情深。

  师:什么是手足情深?

  生:亲兄弟之间的感情深?

  师:我们可以从课文的哪里感受到他们的手足情深?

  生: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

  师:形影不离的兄弟俩已经分别七个年头了!在他们分离的七个年头里,一定时刻思念着对方,其实,在这个故事发生的时候,苏轼的父母、妻子都已经去世了,这世界上他唯一可以依靠的亲人就只剩下弟弟了。所以他如此苦苦思念着弟弟,如此心绪不宁!

  三.读悟“埋怨”,咀嚼词味

  过渡:此时此刻——师范读第四节(播放背景音乐)请同学们学着老师的样子,读读这一节找一找,哪个词可以概括他这时的心情。

  生:读读找找——埋怨

  师:读读这个词(埋怨、埋怨)埋怨是什么意思呢?

  生:抱怨、指责的意思(教师可点拨)

  师:苏轼埋怨谁?(月亮)他为什么要埋怨月亮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来理解。

  1.抓偏偏,体会月亮的无情

  生:因为月亮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所以苏轼要埋怨月亮。

  师:请你来埋怨月亮。(生读句子)(你真是个小苏轼,埋怨的语气表现得那么好)

  师:注意这个词——“偏偏”(点击出示),偏偏也可以说(故意,有意的)

  师:那么换个说法这句话可以怎么说?

  生:月亮是故意在我和弟弟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

  生:在我和弟弟分离的时候就这么圆这么亮;我和弟弟不分离的时候又不圆不亮了。

  师:是啊!月亮真是无情,请你来埋怨月亮(生读句子)(你真是苏轼的知音,能体会到苏轼此时此刻的心情)

  师:月亮这么无情,苏轼只能(引读:出示句子:眼睁睁------埋怨)

  师:我们可以感觉到这时的苏轼心里很(无奈、无可奈何)

  师:请你无奈地读一读(出示句子读)

  师:他埋怨:

  2.多诵读,体会苏轼的埋怨

  生:齐声朗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师:看着这明媚的月光,思念着弟弟,想到不能和他团聚共度中秋,苏轼不禁埋怨起来——(生再读这句。)

  师:别人合家团圆,品尝瓜果,共享天伦,苏轼却思念着弟弟心绪不宁,望着这圆圆的月亮,苏轼想到月圆人不圆,他怎能不心生埋怨——(生三读这句。)

  3.巧补白,感悟文本的深意

  师:读完这句,这后面有个什么标点符号?(省略号)你觉得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省略号表示苏轼还在埋怨,还想了很多。

  师:假如你就是苏轼,你还会想些什么呢?

  生:弟弟啊!为什么中秋之夜,我们就不能相聚在一起呢?

  生:月亮啊!你为什么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生:弟弟,我是多想见你一面啊!为什么我们总是分离呢?

  生:弟弟,如果现在能和在你一起赏月,和别人一样说说笑笑那该有多好啊!为什么就办不到呢?

  四.读悟“宽慰”,品味理趣

  过渡:同学们想得都很有道理,苏轼埋怨月亮也是万般无奈,那么苏轼是不是一直这样埋怨下去呢?读读下面几节

  1.自读理解,抓关键词,会词意

  生:不是的。

  师:你从哪个词语里知道的?(转念)

  师:这个词什么意思?

  生:就是改变了想法。

  师:苏轼怎么想的?

  生: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2.劝慰苏轼,诵中心句,悟哲理

  师:看来苏轼是想通了,同学们想通了没有?现在老师就是埋怨着月亮的苏轼,请你来劝解我。

  生:苏轼啊,(你不要埋怨月亮了)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师:那我和弟弟为什么分离得多,悲伤的多,总是悲,总是离呢?

  生:因为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不会十全十美的,你和弟弟分离是很正常的,正所谓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有合总会有离的,你和弟弟分开了,总会有见面的那一天的!)

  师:哦,正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哪)”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师:谢谢你!谢谢你的劝解,我现在觉得好多了!宽慰很多!所谓(出示引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师:读读课文,这篇课文哪几句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生: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师:这样诗词和句子对照的课文,同学们觉不觉得很亲切?(是的,这样的课文叫“文包诗”)这里出现的是词,可以把这样的课文叫作(文包词)

  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时的苏轼还是埋怨月亮、满腹牢骚的苏轼吗?

  生:不是,他宽慰了许多。

  五.读悟“祝愿”,升华情感

  过渡:师:他不仅自己心里宽慰了,还要送给别人美好的祝福:(指读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1.品读祝福

  师:这就是:(齐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那么婵娟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月亮/美满的月光

  师:你理解得很对请你把这婵娟之美读出来(生读: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师:人不能相聚,但美满的月色可以共享,这是一份多么美好的祝福!让我们一起把这份祝福的美好读出来(生读: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师:这句祝福是苏轼送给弟弟的,更是他送给谁的?

  生:送给所有人,分别的,团聚的

  师:我们一起送出这份饱含深情的祝福(齐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再一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苏轼低声吟诵起来

  师生齐: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师:我们大声朗诵起来

  师生齐: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2.拓展延伸

  师:这首词还有上面的部分,它省略了,同学们想不想听朱老师把它完整地吟诵出来?(点击出示全词)(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师:苏轼的这首词饱含深情、富于理趣,又寄托着美好祝愿自写成以后广为传诵。尤其是最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成为千古绝唱!它流传了将近1000年,直到现在,人们还常常把这句话送给亲朋好友,表达美好祝愿。同学们,你们想把着句话送给谁呢?

  生:我要把它送给……

  师:谢谢同学们的祝福

  3.点题收尾

  师:让我们回到课文,为什么课文要以这句词为题呢?

  生:因为它是词中最有名的一句。

  生:因为它表达了一种美好的祝愿。

  师:只要是了解中华文化的人,都会知道这句话,都会把它作为一份祝福送给亲人、朋友和其他需要关心的人。让我们收藏好这个故事,也收藏好这份祝福:(指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六.作业:

  1.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2.抄写词(人有……)

  3.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附板书:

  2但愿人长久祝福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欣赏个性化的朗读——《但愿人长久》片段教学案例与评析 篇3

  中秋知识

  《但愿人长久》练习设计

  教学要点:精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的朗读理解,从而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并相机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演示课件:(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图片)

  同学们,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你能描绘一下图上的景色吗?

  在月色如此美的中秋佳节,你们家通常是怎样渡过的呢?

  2、引入:(课件出示图片)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文学家苏轼却心绪不宁。同学们,苏轼为什么在中秋之夜心绪不宁呢?你们想知道吗?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2、3小节

  1、同学们,你们读到了吗,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呢?

  2、学生交流

  根据交流重点抓“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的理解体会

  a、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小时侯……)

  b、你从“形影不离”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c、“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从这句话中你又有什么体会,主要是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

  3、指导朗读

  结合学生的交流,请他们读

  你能读好么?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你会用朗读表现吗?

  4、引说:

  苏轼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苏轼在思念着弟弟)是啊,苏轼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侯——……长大以后——……如今屈指算来——……怪不得苏轼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三、学习课文第4节

  1、过渡:(演示课件:课文插图)

  瞧,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同学们,在这样的夜晚,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

  可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心里不禁埋怨起来了。你们想知道苏老先生为什么“埋怨”,究竟“埋怨”谁吗?

  2、指名朗读

  指导看图

  同学们,这时候的苏轼神情怎样?(眼睁睁)

  那圆圆的明亮的月亮,好美,可是他眼睁睁地望着,会觉得怎样?用你的朗读来回答吧。指导读好“偏偏”一词。

  3、交流讨论

  点击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指导看图。

  师:同学们,看,明月当头,月光如水,景色如此美丽,这个躺在床上的人如果就是你。那你现在是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这时,你看着月亮会想些什么?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呢?

  4、配乐朗读

  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轼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苏东坡的思念之情,感伤之情。

  指名朗读,齐读

  四、自由朗读5、6小节

  1、过渡:苏轼这么无奈这么惆怅,后来为什么又宽慰了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

  2、交流讨论

  ⑴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⑵“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⑶他还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二句

  联系上文说说

  3、想到这里,苏轼的心里就感到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课件出示)

  ……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学生跟着老师读(师生共读)

  4、指名读,问:你们想了解这五行词的意思吗?课文已经告诉我们了,自己找找吧,看哪位聪明的同学最先找到。

  5、指名再读意思

  问:这意思你们都读懂了吗?

  指名读意思

  6、出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你们能找到这句话的意思吗?指名说

  你能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体会吗?

  7、出示词文,师范读

  8、指名生读,提示:低声吟诵

  五、总结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一次苏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吧。

  2、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词的全部吗?

  出示:师范读——课后你们自己去想想它的全部意思,好吗?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朱丽丹老师用本设计在“常熟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验收时上的汇报课获优秀课)

欣赏个性化的朗读——《但愿人长久》片段教学案例与评析 篇4

  中秋知识

  《但愿人长久》练习设计

  一、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多读书、少做题。因此,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对阅读材料进行适度的探究、想象、感悟,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好办法。本课主要写了北宋大文豪苏轼创作名词《水调歌头》的经过,属于“文包诗”类文章。课文用词丰富传神,意境深远而富有美感,字里行间流露出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反映了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为此,我运用自主探究与朗读感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段,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想苏轼所想,悟苏轼之情,并辅之以有感情的朗读,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二、主要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引入课题:

  1、同学们,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来到了,中秋节晚上的月亮特别圆。古代文人都喜欢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说几句吗?

  2、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与月亮有关的文章。

  (板书:但愿人长久)

  (二)联系课题,鼓励提问:

  1、看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

  2、教师归纳:

  (1)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

  (2)书上写的那几句词该怎样理解?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初读课文,抓住情感线(着重围绕第一个思考题):

  1、学生自读圈画(读的形式可多样化)。

  2、组织交流,教师板书: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3、引导学生看板书再提问,即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重点学习目标)

  (四)转换师生角色,深入探究课文:

  (学生扮演苏轼,教师充当四年级的小学生)

  1、学习1—3自然段:

  (1)师:苏先生,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品尝月饼,欣赏明月,您老为什么如此“心绪不宁”呀?

  (2)学生读书准备。

  (3)指名回答,要求: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回答得有说服力,使人信服。

  (其间穿插多形式的朗读)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苏老先生,您在遥远的他乡思念弟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吗!这我已经理解了,可您又在“埋怨”谁呀?

  (2)学生说(穿插读)

  (3)看图想象(利用多媒体):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在干什么?此时此刻,你在想什么?

  (4)重点读好: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学生练习读——指名读(评点读)——齐读第四自然段

  3、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师:苏先生,后来你的心情变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词,最后五行我已读过,可我还是不明白这几行词怎么能表达你的“宽慰”之情呢?请您给我解释一下,行吗?

  (2)学生各自朗读后两段。

  (3)鼓励学生小组(也可同桌)交流,圈画重点句段,准备回答。

  (4)组织班级交流:

  ①指名说;②小组间相互补充;

  ③学生在书上画出相关词的意思:

  (重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④师生分角色读(分词和词的意思);⑤男女学生轮读。

  (五)朗读四、五、六自然段,加深体会作者情感。

  (六)课堂小结(结合板书)。

  三、板书: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埋怨:月圆人不圆

  宽慰:真情留人间

欣赏个性化的朗读——《但愿人长久》片段教学案例与评析 篇5

  中秋知识

  《但愿人长久》练习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生平,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介绍苏轼

  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2)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4)、学生练读全文

  5)、抽读卡片

  6)读准字音

  7)理解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 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

  1 细读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

  2 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

  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

  3 学习第三自然段

  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

  “形影不离”呢?

  4 指导朗读

  作业布置:抄写词语

  版书设计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步骤及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指明说说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自由练读

  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想象

  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

  细读5,6自然两段

  想到这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底声吟诵起来。

  想到这儿还想到哪儿?

  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2 、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掉歌头》的创作经过。

  3、指导背颂第4-6段

  4、直到造句

  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样句

  示范: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造句可随课文教学,讲到有关自然段直接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习造句。

  5、作业

  板书设计

  心绪不宁

  埋怨 } 重亲情

  转念

  宽慰 } 通情达理

欣赏个性化的朗读——《但愿人长久》片段教学案例与评析 篇6

  教学要点:

  精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的朗读理解,从而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并相机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演示课件:(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图片)

  同学们,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你能描绘一下图上的景色吗?

  在月色如此美的中秋佳节,你们家通常是怎样渡过的呢?

  2、引入:(课件出示图片)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文学家苏轼却心绪不宁。同学们,苏轼为什么在中秋之夜心绪不宁呢?你们想知道吗?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2、3小节

  1、同学们,你们读到了吗,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呢?

  2、学生交流

  根据交流重点抓“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的理解体会

  A、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小时侯……)

  B、你从“形影不离”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C、“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从这句话中你又有什么体会,主要是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

  3、指导朗读

  结合学生的交流,请他们读

  你能读好么?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你会用朗读表现吗?

  4、引说:

  苏轼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苏轼在思念着弟弟)是啊,苏轼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侯——……长大以后——……如今屈指算来——……怪不得苏轼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三、学习课文第4节

  1、过渡:(演示课件:课文插图)

  瞧,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同学们,在这样的夜晚,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

  可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心里不禁埋怨起来了。你们想知道苏老先生为什么“埋怨”,究竟“埋怨”谁吗?

  2、指名朗读

  指导看图

  同学们,这时候的苏轼神情怎样?(眼睁睁)

  那圆圆的明亮的月亮,好美,可是他眼睁睁地望着,会觉得怎样?用你的朗读来回答吧。指导读好“偏偏”一词。

  3、交流讨论

  点击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指导看图。

  师:同学们,看,明月当头,月光如水,景色如此美丽,这个躺在床上的人如果就是你。那你现在是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这时,你看着月亮会想些什么?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呢?

  4、配乐朗读

  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轼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苏东坡的思念之情,感伤之情。

  四、自由朗读5、6小节

  1、过渡:苏轼这么无奈这么惆怅,后来为什么又宽慰了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

  2、交流讨论

  ⑴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⑵“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⑶他还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二句

  联系上文说说

  3、想到这里,苏轼的心里就感到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课件出示)

  ……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学生跟着老师读(师生共读)

  4、指名读,问:你们想了解这五行词的意思吗?课文已经告诉我们了,自己找找吧,看哪位聪明的同学最先找到。

  5、指名再读意思

  问:这意思你们都读懂了吗?

  指名读意思

  6、出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你们能找到这句话的意思吗?指名说

  你能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体会吗?

  7、出示词文,师范读

  8、指名生读,提示:低声吟诵

  五、总结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一次苏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吧。

  2、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词的全部吗?

欣赏个性化的朗读——《但愿人长久》片段教学案例与评析 篇7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04

  刘继英 发表

  “文章不是无情物”,课文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写照,也是情感的载体,有时作者将这种情感蕴藏在字里行间,有时作者将这种情感欲言又止,这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空白。我们只有挖掘出这个空白,把情感点激化出来,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钱老师在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在品读“苏轼跟弟弟苏辙手足情深。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这段内容时,教师先让学生想像苏轼兄弟俩小时候读书、玩耍的情景,然后进行情感诱发:“他们兄弟俩手足情深,还会在一起干什么?有的学生说:“他们一起去踏春……”有的学生说:他们也许会一起去河边垂钓……”有的学生说:他们也许会一起来吟诗作对”……此时,教师已经让学生沉浸在角色的环境中了,从而进入“使我之心即入乎唐人之心,而又使唐人心,即为我之心”的境地。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第一范文.com)

  本文转载

  刘继英&id=908

欣赏个性化的朗读——《但愿人长久》片段教学案例与评析 篇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2、认识生字,理解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4、探究作者的心理情感变换及其原因,领悟作者表达的美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悟作者的“思念”之情;探究作者的心理情感变换及其原因。

  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领悟作者表达的美好的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有关苏轼的生平、作品资料;熟读课文。  教师: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趣:中秋节在古代又称“仲秋节”、“团圆节”、“月节”,有关月亮的古诗你了解了哪些?

  那有关月亮的歌曲你知道吗?下面请大家欣赏一首有关月亮的歌曲。

  【媒体】播放《明月几时有》,你听出了什么?点题。

  2、动人的旋律给了我们美的享受,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种美好的感情会长留人们心间,就像那千古流传的古诗词,到今天依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3、切入主题:这首歌曲的词作者就是900多年前的宋代大文豪苏轼,他在创作这首词的时候经历了复杂的感情变化,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把文中表示苏轼感情变化的词语找出来:

  【板书】  思念   埋怨   宽慰

  看了这三个词语你有什么发现?(都有“心”这个偏旁)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苏轼丰富的内心世界吧!

  【出示】请大家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苏轼感情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在三个词语之间打上箭头)

  二、感悟“手足情深”

  1、自读课文第2、3自然段,思考:苏轼思念了谁?在什么情况下思念的?

  2、【媒体】出示两幅图:一是人们中秋团圆赏月,二是苏轼思念亲人。

  (1)看了这两幅图,你有什么感受?

  (2)对比读,读出团圆的热闹喜庆,读出苏轼的孤独愁闷。

  3、苏轼为什么会这样思念弟弟呢?用书上的一个成语叫——

  【板书】 手足情深   (理解)

  4、【媒体】出示练说,师相机点评。

  苏轼满怀深情地回忆:记得小时候我们…… ……长大后…… ……

  如今,分别…… ……此时此刻…… ……

  5、是啊,苏轼的母亲、妻子和父亲都相继去世了,可以说弟弟苏辙是他唯一的亲人,在这万家团圆之际,他怎能不牵挂着他的弟弟呢?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6、过渡:牵肠挂肚却又无法相见,他只好借酒消愁,但“酒入愁肠愁更愁”。月亮渐渐西沉,他怎么能安然入睡呢?这时的他,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7、【媒体】出示“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这么亮呢?……”(配图)

  探究“眼睁睁”“,体会苏轼的无奈。

  8、师:苏轼怎么“埋怨”的?(点一点板书的“埋怨”)

  生:“无情的月亮啊……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老师找出了一轮“月”一个“人”(边板书),请你帮老师完成这个词语填空。

  【板书】 月圆人缺

  9、要是在现代,你和兄弟姐妹的感情这么深,在中秋佳节之际,你会怎么做?

  10、师:“每逢佳节倍思亲”,再远的距离也阻隔不断苏轼对弟弟的思念,感情越深就越发思念,越思念就越睡不着。在苏轼的眼里,此时的月亮是那么的——“无情”

  指导朗读(“偏偏”含有责怪、埋怨的意思)。

  过渡:他一直这样不停地埋怨月亮吗?你从下文中哪个词看出来的?(转念)

  苏轼并没有沉浸在低落和愁苦之中,他要寻求内心的解脱和宽慰。我们来看看他“转念”又是怎么想的。

  三、体会“美好感情”

  1、【媒体】出示“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2、边读边仔细体会,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3、引导学生体会苏轼豁达大度的人生态度和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怀。

  相机点拨。

  4、师:因为他知道阴晴圆缺、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知道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是人生必须的经历,所以胸怀“美好的感情”,把祝福送给天下所有人。(着重圈点“情”字)

  5、除了手足之情,还有哪些美好的感情会常留在人们心间?

  师相机点拨。

  6、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感情”来朗读这段话吧!

  【媒体】配乐。学生读完,师接着朗诵《水调歌头》全词。

  7、其中的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流传至今,现在你能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了吗?

  【板书】 长久、婵娟  (着重解读“婵娟”)

  8、师:只要是真挚的、美好的感情都是人世间最真、最善、最美的东西,读到这两句词,你头脑里一定会浮现出感动你的人或者事,你最想把这句祝福送给谁?

  学生交流。(课后继续送出你真挚美好的祝福)

  四、小结全文

  1、教师结合板书小结。

  2、布置作业:中秋节快要到了,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明月”和“思念”这两大主题的诗篇,请选择你喜欢的几首熟读、背诵,我们来举行一次朗诵会。

  【板书设计】                 2   但愿人长久

  思念            手足情深

  埋怨            月圆人缺

  宽慰           长久  婵娟

欣赏个性化的朗读——《但愿人长久》片段教学案例与评析 篇9

  一、根据拼音,填充词语。

  ɡuān            yín                 zhēnɡ   zhēnɡ

  做(     )     (     )诵       眼(     )(     )   

  yǐn             tǎnɡ                    hé

  (     )约     (     )下       悲欢离(     )

  二、比一比,再组词

  廷(    ) 耍(    ) 尝(    )

  挺(    ) 要(    ) 赏(    )

  洒(    ) 慰(    ) 隐(    )

  酒(    ) 蔚(    ) 稳(    )

  三、按课文内容将诗句补充完整,再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1、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变得这么______、这么_______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天上的月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样,他祝愿________________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_______________,也能共同拥有________________!

  2、中秋节的夜晚,苏轼的心情是这样变化的(   )——(   )——(     )。

  3、苏轼由中秋的圆月想起(     )的弟弟,在深深的思念中体会到“(           ),(        )”的人生哲理,用“(    ),(       )”表达自己的美好祝愿。与此句意思相近的还有王勃的(        ),(      )。秦观的(        ),(       )。

  四、先读一读诗,再想一想带点字的意思,最后写一写诗句的意思。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课噢!

  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合:       缺:       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          婵娟:    

  五、你能给他找到朋友吗?

  品尝(      )       观赏(      )

  (    )地品尝       (    )地望着

  (    )的月亮       (    )的感情

  六、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比喻亲兄弟感情深厚。   (         )

  形容彼此关系亲密。     (         )

  七、你能用以下词语说一句话吗?

  ……一起……一起……      

  ……似乎……                                            

  八、拓展练习

  “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一直是诗词史上反复吟唱的主题,请搜集几首有关这个课题的诗词。

  九、名句推荐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 勃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欣赏个性化的朗读——《但愿人长久》片段教学案例与评析 篇10

  《但愿人长久》是一首文包诗,它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而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过程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没有这样的情感体验,是很难真正理解苏轼由“思念”到“埋怨”再到“宽慰”的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的。今天我在教这篇课文时感觉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我创设了三个情境,引领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词人的内心世界,所以课堂较活跃,学生的理解和感悟也达到了预设的状态。

  情景一:月华如水

  师: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一轮圆月高挂在空中,那么皎洁,那么明亮。在这样的夜晚,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生:我看到了柳树静静地站立着,一阵风吹过,它随风起舞。

  生:我看到了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一阵风吹过,泛起了波纹。

  生:我看到了天空黑黑的。师:月亮这么圆,天空是黑的吗?生随口接上:我看到了天空没有一丝云朵。

  生:我看到了小鸟躲进了窝,在和妈妈一起赏月。

  师:是啊,连小鸟也被这美好的月色吸引,静静地赏起了月来。那么人呢?

  生:人们围在一起吃月饼赏月亮。

  师:一家人围在一起还可能说些什么呢?

  生:今晚的月色真美。

  师:假如你是一个离家很久的儿子现在回来了,在年迈的母亲面前你会说些什么?

  生:母亲,你身体可好?师:真是一个孝子。

  生:母亲,你在家寂寞吗?师:这个儿子很细心。

  生:母亲,你的风湿关节炎老毛病怎么样了?师:这儿子真孝顺。

  师:如果你是母亲,面对几年没见面的儿子,你会说些什么?

  生:儿子,你在外面过得可好?

  生:孩子,你在外面吃些什么?

  生:儿子,你怎么不回来呢?我每天盼呀盼,盼的就是这一天哪。

  师:母子团聚,其情感人!好一副月下团聚图呀!

  (创设这一情景,把学生带进了如水的月色、亲情融融的月下家常。突出一个“圆”字,为下文苏轼的寂寞做好铺垫。)

  情景二:月下诗情

  师:如此良辰美景,苏轼却一个人独自观赏明月,他是怎样的心情?

  生:他在思念弟弟。

  师:请把文中的句子读一读。指名读。

  师:苏轼为什么思念弟弟?

  生:他与弟弟分别已七年了,他们手足情深------(相机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介绍苏轼父母的去世,妻子的亡故。)

  师:苏轼只有一个弟弟了,他怎么会不想他呢?他因此而心绪不宁,他会想起许多过去的事情。同样的月亮,还记得那年,也是中秋节,老父亲把我们俩叫来,坐在他的身旁边,说:“孩子们,你们的诗文做得怎样了?最近有什么好诗呀?(让学生读事先搜集好的苏轼、苏辙的诗。)

  生:《怀渑池寄子瞻兄》: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渡古淆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骑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生:《和子由渑池怀旧 》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师:好,手足情深,老夫也欣慰了。接下来就以月为题各写一首,怎么样?

  (创设这一情景,旨在把学生拉回到苏轼以前一家人团聚时的热闹,借以反衬现在的凄凉、悲伤和孤独,突出思念之苦。以便更好地理解苏轼对月亮的“埋怨”之由来。)

  情景三:夜下问月

  师:月亮渐渐西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在床前。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此时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生:他心里不禁埋怨起月亮来,责怪月亮的无情。师:怪得好,就是,怎么这么无情呢!

  师:他还会怎么埋怨?

  生:月亮呀月亮,你怎么偏偏就这时圆呢?

  生:月亮,你太圆了,能不能不圆啊!

  生:月亮,你快躲起来吧!

  生:月亮,你真没人情味,你看我这么孤单,还来刺激我。

  师:是呀,圆圆的月亮,那么明亮,那么皎洁,但此时在苏轼眼中却是那么刺眼,一点也不可爱了。

  师:可是月亮真的是无情的吗?你觉得苏轼埋怨月亮有理由吗?

  生:我觉得没理由,因为月有阴晴圆缺―――

  生:我觉得有理由,因为苏轼很寂寞,他思念弟弟又不能见到他,所以就怪起月亮来了,情有可原。―――(理解“宽慰”略)

  (创设这一情景,是为了让学生真正走入词人心灵,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深入体悟苏轼因思念而怅恨,但又从怅恨之中自我宽慰、自行解脱,从而张扬豁达大度、热爱人生的积极向上的思想。)

欣赏个性化的朗读——《但愿人长久》片段教学案例与评析 篇1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43

  《但愿人长久》,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

  待细细读过后,不禁想赞叹改编的人。首先,题目好。“但愿人长久”从词中化来,既是苏轼对子由的心愿,也是他对天下人的美好祝福。其次,构思好。全文紧扣“思念”,转而“埋怨”,进而“转念”,最后“宽慰”,以一条清晰的情感线索串联起苏轼写《明月几时有》这一名篇的心理背景,更把叙述的重点落在思念弟弟的有感而发上,而有关这首词其他所要表现的,反映的,都简去、略去。这样删简的用意就是从四年级学生的知识、情感、价值观的可接受度出发,顺承他们的心理知识结构,以使《明月几时有》这样的名篇在这一年龄得到更好的解释。

  教学时,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先从整体入手,分别找出表现苏轼情感变化的有关词语:“思念”(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接着,让学生带着苏轼的情感为什么有变化的问题,在自读中边圈画边感悟,然后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为什么“心绪不宁”?为什么“埋怨”?苏轼思念弟弟到“心绪不宁”,“怎么也睡不着”,转而埋怨月亮,可见这一份情感的深厚非一般能比。“转念又想”是基于他对世界的观照。第五、六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通过词、文、图的对照,讨论交流和反复诵读,让学生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通过层层推进,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世界,真正了解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

  教学时,把朗读训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我把表达相同情感的诗句推荐给学生,如秦观的“两情若是九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一来帮助理解,二来丰富积累。

  “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一直是诗歌史上反复吟唱的主题。由此,还可开展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搜集一些有关的诗词,举行一次朗诵会。指导学生上网或查阅书籍,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认真阅读摘录,组织学生交流,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第一范文.com)

  本文转载

欣赏个性化的朗读——《但愿人长久》片段教学案例与评析 篇12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32

  在教学第二课《但愿人长久》一文时,如何让学生读懂诗人苏轼的佳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以“赏”字做突破口,采用对比法,一边是中秋佳节,明月之下亲人团聚,共享之中,欢声笑语弥漫夜空,融融亲情让人好生羡慕。另一边则是诗人独赏一轮明月,举杯问盏,自对影,话无语,愁更多,思乡之情填满心中。

  赏月的环境不同,心境自然不一样,情感也自然不一样,幸福与思念通过对比,一目了然。为使学生更进一步体会“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境,我让学生联系自己家中赏月的趣事来谈一谈。通过交流,学生明白了血浓于水、手足之情、亲人之情,那是人间最真挚、最珍贵的情感,是永远保留在人们心中的一份爱,那份爱是不会因为时间的长久,距离的遥远而消失的。

  让我们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不仅体会到诗人苏轼的思亲情深,更感受到我们的父母给予我们的关爱之情,以及我们应有的回报之情。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第一范文.com)

  本文转载

欣赏个性化的朗读——《但愿人长久》片段教学案例与评析 篇13

  一、说教材

  (一)《但愿人长久》是苏教版语文课本第一单元中的第2课。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展现了词意,讲述了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中秋节的夜晚,仰望皓月,思念弟弟,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它反映了苏轼对弟弟的无比思念之情,寄托了祝愿人们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美好情感。苏轼的《但愿人长久》这首词,极富人情味,虽没有直接描写月色,却使人感觉到它的皎洁,它的高贵、和它的清寒。尤其是他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复杂心理活动——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基调是欢乐的,高昂的,充满对未来的幸福憧憬。反映了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

  (二)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10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 .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4.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通过四年的集中识字,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但是,在四年级对学生进行字词教学还是很重要的。特别是一些形近、音近字,更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区分。在学生自学生字词的基础上,我也在课文教学时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有难度的词,如婵娟,人长久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首流传千古的词句,要想帮助学生理解词的意思,就必须让学生理解课文,所以我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是重点段落,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词,所以要求会背。

  这篇课文中的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当然也需要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

  中秋节都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有自己的渊源和独特的风俗习惯。让学生了解这个节日,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根据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2. 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教学难点:

  1.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词作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二、说教法

  (一)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工具行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苏轼的这首诗,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复杂心理活动——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在课堂中,我和学生一起读读、背背,感受着他的独特魅力,课后,让大家课搜集一些描写月亮的诗词,延伸至堂内外,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二)教学时,要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把朗读训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在这堂课中,学生围绕一个填空,抓住“思念”一词自主地进行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借助各种方法理解了诗的意思后,老师又给予了归纳总结,为学生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基础。我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词、句。例如:“思念”、“埋怨”、“宽慰”等,并辅之以有感情的朗读,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三、说学法

  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因此,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自学,通过联系上下文朗读、理解,来思考一下当时苏轼的心理活动。让学生们反复地朗读了文本,并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把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和现有资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说的方法学习。课文以故事的形式展现了词意,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同时,让学生抓住词人的感情变化,“心绪不宁”“埋怨”“宽慰”,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说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让生齐背李白的《静夜思》。这是一首表现作者思念家乡的诗,从而过度到节日里思念亲人。再大家回忆每年的中秋节是怎么过的,激起学生兴趣,引出课文——《但愿人长久》。

  2.学生齐读课题。

  3.出示读书要求

  (二)学习生字词(课件)

  做官、品尝、观赏、心绪不宁、眼睁睁、悲欢离合、隐现、圆缺、虽然、宽慰

  形影不离、屈指、但愿、十全十美

  苏辙、埋怨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谁能把这些字词准确读出来?(指名读)

  2.这些放大的字,你记住了吗?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举手答)

  3.有哪些词是你不理解的,谁能帮帮他?(生生互动,师指点)

  4.再齐读一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说说对苏轼的了解。

  2.我展示一些关于他的资料,让大家一起看大屏幕。(课件)

  3.过渡:文学家苏轼有一年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望着一轮皎洁的明月,他大笔一挥,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课件)(师范读)

  (四)深读课文,读中感悟品读2—3小节

  1.指名读课文2、3自然段,想一想:此时,苏轼的心情怎样呢?(心绪不宁)师板书。

  2.他为什么心绪不宁呢?(思念弟弟)

  3.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课文中哪两个词语写出了苏轼和弟弟的感情深厚。(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出示课件)

  4.苏轼如此思念弟弟除了和弟弟的感情深厚外,还有什么原因?(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分别的时间太长了,有七个年头了)

  5.和如此情深的弟弟分别了七年之久,在中秋团圆之夜,也不能与弟弟相见,读读这句话,让老师感受到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指名读,齐读)

  品读第4小节

  过渡:(演示课件:课文插图)

  1.瞧,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可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在想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展开想象,师点评)

  2.(出示课件)指导朗读。

  3.是啊,对着皎洁的月亮,苏轼想的太多太多,他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所以他才有所埋怨。(突出埋怨,并解释)

  4.过渡:那苏轼是否就这么一直埋怨了呢?请同学们默读第5、6小节,找找答案。

  品读5、6小节

  1.(出示课件)宽慰是什么意思?(豁达开朗,积极乐观)(板书:宽慰)苏轼为什么会宽慰了呢?他到底想到了什么?(自由回答)

  2.(出示句子)(自由朗读)

  交流讨论:

  ⑴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⑵“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⑶他还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二句

  3.是啊。人有痛苦悲哀,也有幸福快乐,岂能尽如人愿,就像月亮也不可能一直是圆的,这正如他之后所写的一首词:——(课件出示)(指名读)

  ⑴这里苏轼仅用“悲欢离合”四个字概括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请同学们再来读读感受感受。(指名读)

  ⑵问:你们想了解这五行词的意思吗?课文已经告诉我们了,自己找找吧,看哪位聪明的同学最先找到,用波浪线划出来。

  (出示课件)

  ⑶你能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体会吗?

  4.是啊,事实既是如此,与其一味埋怨,让自己心里不舒服,还不如将思念放在心里,真心的祈福,这也就是所谓:——(引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让我们再次欣赏这首词,感受其中的美妙意境吧。(齐读)

  (五)拓展延伸

  1.出示完整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师范读,学生诵读,配乐朗读。

  2.说一说:(出示课件)

  ①.你觉得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热爱生活、积极乐观、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②.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牙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他祝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六)课后作业(出示课件)

  1、背诵课文4—6自然段。

  2、月亮一直是美好、团圆的象征,也是人们相思的寄托。搜集一些描写月亮的诗词,准备举行一次朗诵会。

  (七)总结全文

  自古多情伤离别,无数诗人墨客都表达这种情绪。苏轼也写了自己的离愁别绪,但最终得以解脱,不愧为大诗人、大文学家。让我们将这脍炙人口的诗句藏在我们的记忆中,齐读课文。

欣赏个性化的朗读——《但愿人长久》片段教学案例与评析 篇14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01

  by: 随风飘逝

  对于历史文人,我长期以来一直十分欣赏苏轼。喜欢他那雄关万道真如铁的豪迈词风,更喜欢他豁达超然的处事态度。爱读他《赤壁怀古》中那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似乎见到一个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走来。

  课前,我打印了苏轼的《水调歌头》及释文。让学生放学回去读原词,看释文,在初懂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词。

  讲课前,我给学生讲了一个苏轼和他的老师王安石的故事。我说:同学们,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有个伟大的文人,有一次,他去拜访他的老师……讲故事的时候,我没有直接地讲出苏轼的名字,给学生一个回旋的余地。故事为课文开讲作一个良好的铺垫。

  学生在古人的情趣与学识渊博的熏陶下进入文本的解读。讲到中秋节的晚上,我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中秋节晚上,除了“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以外,还会有怎样的景象。回忆佳节中度过的情景以及说说人们的风俗习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和快乐。这样的佳节,让我们想起了古诗《九月九忆山东兄弟》里的哪一句话——“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及时抓住文本中运用对比的手法,让学生感知苏轼“思念”之情。月亮西沉,银光洒到床前,这时使我们自然想起古人的哪一首诗?(《静夜思》)学生深情地背诵,体会苏轼的孤独,进一步感受到兄弟情深。“思亲”之情逐步地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油然而生。

  为使学生能与古人产生情感共鸣,我请有与亲人分别经验的孩子谈谈他的亲身感受。指导学生朗读,我让学生反复地读,反复地感知,从情感上体会苏轼当时的“思”和“怨”。

  学生这样多角度的体验,使学生能感同身受。

  最后在理解词句思想时,我引入了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以及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最后我让学生全体起立,一起读背《水调歌头》这首词,将古诗情韵推向高潮。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第一范文.com)

  本文转载

欣赏个性化的朗读——《但愿人长久》片段教学案例与评析 篇15

  《但愿人长久》是一篇文包词,它向读者介绍了宋代大学士苏轼所创作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的由来,文章以苏轼在中秋夜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字里行间透着浓浓的亲情。让孩子亲近美文之美,热爱汉语、弘扬诗韵,培养孩子学习汉语的兴趣,让他们对母语产生深深的迷恋之情。让美的书声充盈课堂,将文学艺术的珍贵雨露浸润到学生心灵的至深处,密切联系生活,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去体验,真正走进文章所描绘的人物心灵中,与其一起经历从“心绪不宁”到“宽慰”的心里历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体味诗人在中秋节的夜晚内心情感的变化,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领略词的意境。

  3、感悟大文学家的心胸宽广、豁达大度。

  教学重难点

  1、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理解词义,领略词的意境。

  2、感悟大文学家的心胸宽广、豁达大度。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以词导入,感受中秋美。

  屏显:花好月圆   皓月当空  明月高悬

  欢欢喜喜  团团圆圆    合家欢乐

  1、读书要做到眼脑并用,一看这些词就能想到哪个节日?(中秋节)

  2、中秋是月圆的日子,是亲人团圆的日子,多美呀!让我们试着读好每一个词,行吗?(齐读)

  3、得多美呀!一个词儿就是一幅画,一篇文章就是一段情。中秋之夜充满着喜庆的气氛,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可千年以前,同在这一轮明月下,文学家苏轼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的他望着这一轮皎洁的明月,思念弟弟苏辙,挥毫写下了这几句脍炙人口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课件出示)齐读,“婵娟”原指美丽的女子,在这段词中指什么呢?

  4、当空,多么美好的夜晚啊,可大词人苏轼的心里却很不平静,心里想了很多很多,可以从文中的哪个词看出来?(心绪不宁)

  过渡:他是怎样心绪不宁呢?他的心理是怎样变化的?

  二、默读课文,了解情感变化

  1、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本,用心去默读读课文2—6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表现苏轼心理活动变化的词语。       

  2、师巡视,交流

  思念   埋怨   宽慰

  三、精读课文,体会诗情。

  a感受“思念”

  1、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他会怎样思念弟弟呢?

  2看来,苏轼与弟弟的感情十分深厚,读一读课文的第三小节,边读边思考:你从文中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他们兄弟情深?(抓住“手足情深”“形影不离”,谁能用朗读把兄弟间的深厚感情表达出来?他们兄弟俩的感情的确非常深厚,可现在呢?“又有” 、“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这么情深似海的兄弟,一别就是七个年头,两千多个日日夜夜,在这美好的中秋佳节,难怪苏轼会加倍思念弟弟,这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啊!

  b感受“埋怨”

  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然而苏轼却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眼睁睁地看着那一轮圆月,心里不禁埋怨起圆月来了。——引读

  1、理解“埋怨”,你有没有埋怨过谁?

  2、苏老先生为何埋怨月亮呢?(师:圆人不圆。此时,离别之苦、思念之情使他心潮起伏,不由生出无限愁怨。

  3谁来埋怨月亮?指名读。

  指导读好“偏偏”一词。(师可利用范读,故意漏读“偏偏”来引导学生感受)

  4你们注意到这段后面的省略号吗,省略了什么?他还会埋怨些什么?

  5配乐朗读。

  是呀,八月十五月圆之时本是合家团聚的时刻,是欢乐的时刻,可如今,月圆人未圆,苏轼见不到日夜思念的亲人弟弟,这怎不叫独在异乡的苏轼更添感伤埋怨之情呢?齐读

  c、感受“宽慰”

  1、诗人有太多的思念与惆怅,苏轼就这么一直埋怨下去了吗?宽慰又是怎样一种心情呢?

  苏轼这么无奈这么惆怅难过,后来为什么又宽慰了呢?请同学们用心读读第5自然段,交流

  (1)谁来找出这段话中的四组反义词?

  (2)读读这一段,让你想到了什么?  你的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不顺心的甚至让你感到悲伤的事情吗?有快乐、幸福的时刻吗?

  (3)小结:是啊,人生有痛苦悲哀的时候,也有幸福快乐的时刻,人生就像月亮一样,每个月都有圆的时候,也有缺的时候,有出现的时候,也有看不见的时候。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不可能事事如你所愿,十全十美。

  所以苏轼就说:课件出示并引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过渡:苏轼用“悲欢离合”四个字概括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再读。

  世上的事情都是这样,既然事实如此,离别在所难免,那就不必悲伤了,将思念之情藏在心底,一同欣赏这良宵美景吧!想到这些,一种美好的感情萦绕在他的心间。出示: “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正所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想机理解“婵娟”)

  (5)想到月有圆缺,人有离合是自然规律,此时,苏轼的心宽慰了。让我们也带着这种舒畅之情读这几句词。

  引导学生文词对照,说说理解

  (6)从“心绪不宁”、“埋怨”,到最后的“宽慰”,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位心胸宽广、豁达大度的大文学家,正因为他经历了这番情感的变化,正因为他的豁达,才使他挥毫写下了这样脍炙人口的名句。让我们走进苏轼老先生的心灵深处,低声吟诵——

  三、延伸

  1、这几句词里,有两句被人们千古传诵,并且表达了美好的祝愿。猜!是哪两句?

  2、愿我们,愿天下所有的人都能拥有一份美好的感情,即使人分离了,那份至真至美的情感也能长长久久。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两句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还有两句诗句也表达了这个意思:王维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秦观的“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聪明的你一定会发现这儿有一个省略号,你们想知道词的全部吗?

  (课件出示《水调歌头》):师范读——课后你们自己去想想它的全部意思,好吗?

  5、古往今来,月亮一直是美好、团圆的象征,也是人们相思的寄托。明月触发了许多文人墨客的情怀,你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词吗?课后去搜一搜。

欣赏个性化的朗读——《但愿人长久》片段教学案例与评析 篇16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6自然段。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4、通过朗读,对学生进行理解性诊断与矫治,使学生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激发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苏轼的思亲之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读题,理解题意。

  2、简介苏轼。

  3、基础性诊断练习,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苏轼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自主性诊断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检测,进行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3、检查,进行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认读生词。

  (2)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长句子。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精读感悟,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一)学习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交流,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交待了苏轼创作的原因。

  (2)中秋节,各家团圆,而苏轼却独在异乡为异客,你还联想到什么诗句?

  (3)苏轼与弟弟感情如何?你从哪个词看出的?

  3、指导朗读

  (二)学习4—5自然段。

  1、诗人为什么睡不着?

  2、诗人为什么埋怨月亮?从那些词看出他的思亲之情?

  (1)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

  (2)讨论交流,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苏轼并未陷于怅恨之中,很快解脱,他转念又想到了什么?从哪看出他的豁达大度、热爱人生、积极向上?

  3、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6自然段。

  1、读诗句,用第五段中的句子理解诗句。

  2、介绍古典诗词及《水调歌头》。

  3、听课文录音。练习朗读。

  四、总结课文,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总结全文。

  2、背诵《水调歌头》。

  五、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收集有关古典诗词的资料,在班级交流。

  2、开展背诵古典诗词活动,将生活与学习相互结合,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能力。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欣赏个性化的朗读——《但愿人长久》片段教学案例与评析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