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秋水》课堂教学实录

《秋水》课堂教学实录

陌上烟雨 点赞 分享
《秋水》课堂教学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

《秋水》课堂教学实录(精选12篇)

《秋水》课堂教学实录 篇1

  授课人:李玉山

  时间:2004年12月23日

  地点:北师大天津附中高一8班

  师:昨天我在《智者的叮咛》这本书上读到这样一句话:“庄子是战国时代最富浪漫诗情、生命体验和批判头脑的诗人哲学家。”也有人评价说,庄子是先秦哲学家中的哲学家。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庄子吗?

  生1:(看书)庄子是战国中期的思想家,《庄子》一书是他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师:你说得很准确。

  生2:(不屑地)他是照书念的,课下注释有。

  师:学会利用注解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当然,要了解庄子还是要多读些相关的书。哪位同学谈谈“课本外”的庄子。

  生3:我听说过“庄周化蝶”的故事,好像说的是……想不起来了。

  生4:(急切地)庄子这个人很有些傲骨。楚王派人去请他当宰相,他却宁肯作泥鳅在污水中戏游,他认为做官不自由。

  师:看起来你的课外阅读面还是很广的。

  生4:我喜欢庄子。

  生5:庄子这个人挺豁达的,他的妻子死了,他却拍着瓦盆唱歌,他好像认为死就是生,生死好像没有什么界限了。

  师:我很吃惊,我原先有些低估了同学们,大家对庄子有一定的了解嘛……

  生2:(举手)我想起来了,庄子很消极,天天想着得道成仙。

  (学生笑)

  师:庄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玄妙,比如他追求绝对的自由,他创立了“相对主义”学说,他提出齐生死等万物的妙论,他主张回归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对庄子及其思想的评价,两千多年来始终存有分歧。我们在高中阶段对庄子的了解也只能透过有限的几篇文章管中窥豹,今天我们就通过《秋水》篇的开头一段文字先对庄子来一次“零距离”接触吧。

  师:给大家2分钟时间,小声读课文,读不准的字看注解,查字典。

  (生读)

  师:好,大家齐读课文。

  师:“泾流”的“泾”刚才有不少同学的读音不准,应该读

  生6:jìng

  师:说说理由。

  生6:书上说这是通假字,通“直径”的“径”。

  师:是“shǎo仲尼之闻”还是“shào仲尼之闻”?

  (生有说shǎo,有说shào)

  师:你(指生7)说。

  生7:应该是shǎo,这用在动词,小看的意思。

  师:有人认为孔子的见闻少,应该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生7:可是书上写的就是“小看”的意思。

  师:书上这样解不能算错,认为孔子的见闻少当然就是小看了。好,请大家再把课文读一遍,声音要大些。

  师:这次读得很好。请大家拿起笔,给大家5分种时间,自读课文,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有不太清楚的地方在书上做个标记。

  (生读)

  师:哪个同学概括一下文章的内容?

  生8:秋天河水涨满,站在河边都看不到对面,所以河伯很有些得意,然后他就认为天下的美景都让自己看到了。然后河伯到了海边,看到北海比自己原先见到的不知要宽阔多少倍,然后就对着海神若慨叹,反省自己妄自尊大。

  师:你为什么要说那么的“然后”呢?(学生笑)当然,你的概括还有很准确的,抓住了故事的主要内容,但有一点要注意,不是“看不到”对面,而是“看不清”,“不辨牛马嘛。

  生9:我觉得……(又止)

  师:大胆地说。

  生9:好像河伯、还有海神(看书)那个“若”不是真人吧。

  (生笑)

  师:谁能帮他解决这个疑惑?

  生2:这是个故事,虚构的,跟《西游记》差不多。这都不懂?

  师:不懂就问是很好的学习品质,人没有全知全能的,不要自大,更不要嘲笑别人,否则就犯了与河伯一样的错误。

  生9:我明白了,这其实是个虚构的故事,庄子是想通过讲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师:也可以把它叫做“寓言”。庄子散文中有很多的寓言,像大家熟悉的“涸辙之鲋”的故事就是庄子借粮的时候讲的一个寓言故事。对这篇课文的寓意谁还有不同的理解或者有所补充吗?

  生10:我觉得河伯挺可爱的,他知错就改。

  生1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不能骄傲自大,否则就会贻笑大方。

  生4:河伯开始的时候洋洋自得,主要是由于封闭造成的,他有些像那个夜郎国的国君,一辈子都没走出过那个小地方,给他100个胆子他也想象不出天下有多大。如果河伯不是到了北海边,他根本就意识不到自己的渺小。所以只有开阔眼界,才能避免成为夜郎。

  (生鼓掌)

  师:还有哪个同学?

  生2:越是有真本事的人就越谦虚。我想起我们做过的一个作文的材料,好像是说人的知识是个圆,半径越大,与未知的世界接触的区域就越大,就越能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师:你的这个认识是在他(生4)的认识基础上的延伸。《秋水》是我们这一学期的最后一篇课文,是自读课文,所以当然应该由你们自己读。下面再给大家5分钟时间,对课文做深入的探究。可以从两个层面去读:一、选准你理解最深最有感触的一点进行赏析或评价,可以是词句的理解,也可以是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是表现手法方面的;二、这三个方面你是否还有经过思考也弄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我和你共同攻克难关。

  (生读)

  生4:我认为这篇文章对比手法用得好。河伯开始是“欣然自喜”,然后(有生笑)见到北海则是“旋其面目,望洋向若”,很短的篇幅,河伯的形象却是立体化的。

  生12:细节描写好。

  生13:我觉得河伯的那段话说得太好了。我们要向他学习,严于解剖自己,拓宽自己的胸怀,不断提高自己。可是有的地方我不太明白。

  师:说说,看我能不能帮助你。

  (生笑)

  生13:我总觉得这段文字不太通顺。河伯对“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这种人到底是什么态度?他说“始吾弗信”到底“弗信”的是什么?见到海若后,河伯应该“信”了,他信的又是什么?

  师:这个问题很有些水平。鼓励一下!(生鼓掌)哪个同学能谈谈看法?

  (沉默)

  师:你(生4),庄子的追星族?

  生4:我也说不太好。好像是庄子对孔子好像不怎么感冒?(生笑)

  师:“感冒”,好!

  生4:我听我爸爸说,庄子中有好多故事都是编排孔子和他的弟子的,像盗跖怒斥孔子的事就是庄子虚构出来的。所以,我推测,这里的“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应该还是否定孔子的吧。

  生14:不对,河伯对孔子还是很崇拜的,他不相信有人竟敢小看孔子的学问。

  师:你的意思是“始吾弗信”应该这样理解?

  生14:对。

  师:也就是何伯不相信竟然有人认为孔子的见闻少,这种人太那个,那个(有生小声说:妄自尊大)对,妄自尊大。河伯见到北海后,他应该是相信有这种人了吧?

  生:这?我还没想好。

  生15:老师,“我之谓也”是什么意思?

  师:是……

  生2:说的就是我。初中就学过了。

  师:你明白了吗?

  生15:yes!(生笑)河伯认为自己和“少仲尼仲闻”的人是一种人,是妄自尊大。

  师:具体解释一下好吗?

  生15:河伯与海若比起来,简直太小了,但他还曾经(看书)“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师:你说的很有道理。谈谈我的看法,当然,我的看法只是一家之言,不是标准答案。课文只是《庄子·秋水》的开头,《秋水》篇集中表现庄子的无限相对思想,简单一点说,世间没有最大,也没有最小。北海相对于黄河很大,而“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就像蚁穴大泽之中。庄子认为“知量无穷”,天不是最大,毫末也不是最小,人在天地间很渺小,所以人要顺应自然。《秋水》的主体是河伯与海若的七次对话,对话的核心内容就是庄子的无限相对思想。河伯与海若在后面的对话中也曾提到孔子与伯夷,原文是“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与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板书)意思是伯夷辞让君位以成就好名声,孔子大谈天下事以显示自己学识渊博,他们的自满,不就好像你刚才在秋水面前洋洋自得样子吗?

  生4:能不能这样理解,海若就是庄子的化身,而河伯是孔子的化身。

  师:你很聪明,很快就抓准了问题的关键。河伯可以看作是儒家门徒的化身,庄子借海若给儒家门徒上课。儒家子弟都认为孔子是天下第一博学之人,伯夷是天下第一大义之士,但在庄子看来,这两个“最”是不存在的,是站不住脚的。在《秋水》中的孔子是被奚落的形象。但是,在其他篇目中,庄子也常常借孔子之口宣传道家的思想,这时孔子的形象就是光彩照人的。

  生16:课文里有两个“于是焉”,一个是“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一个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这两个“于是焉”应该怎么理解?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6:我觉得跟今天的“于是”意思差不多,有点因果又有点承接的意思。可是那个“焉”没法处理了。

  师:谁可以帮他“解惑”?

  生17:这里的“于是”应该是“在这个时候”的意思,“焉”么?我也说不好。

  师:“于是”在古汉语中一般是两个词的组合,介词“于”加上代词“是”。“焉”在这里没有什么意义,“于是焉”也就相当于“于是乎”。大家发现他(生16)找出的这两个句子其实有一种巧合在里面……

  生18:对比。

  师:说下去。

  生18:第一句是写出了河伯自得的神态,第二句是河伯发现自己的错误后的悔恨的神态。

  师:所以刚才有同学说,河伯也挺可爱。

  生19:老师,“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这句话我不太理解?

  师:会翻译吗?

  生19:不会。

  师:哪个同学来?

  生20:我如果不是来到你的门前,就危险了。

  师:这是一个假设性的否定句。记住这种句式(板书:非……则……)

  生19:怎么就危险了呢?

  生20:不到这来就不会明白这么多的道理,还在河边夜郎自大呢?

  师:解释得不错。庄子和《庄子》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耐力甚至穷其一生才能欣赏一二。刚才有同学说,庄子的思想有些消极。这要看你怎么去理解庄子的思想。高三的时候我们将读到一篇文章《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可给大家一个解答,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高三同学借阅“先睹为快”。学哲学的目的是什么,周国平说:“没有哲学,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哲学是对人生与社会的理性诠释,哲学是人精神家园的支撑。现在有一个很流行也很沉重的词语“精神守望”,学了哲学,对人生对社会可能看得更清楚更透彻,就能够把好心灵的航船,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我的话对你们来说也许太深奥了些,如果将来有一天你突然想起了我的话,突然对人生有了深刻的感悟,一定要和我共享。下课!

《秋水》课堂教学实录 篇2

  授课人:李玉山

  时间:2004年12月23日

  地点:北师大天津附中高一8班

  师:昨天我在《智者的叮咛》这本书上读到这样一句话:“庄子是战国时代最富浪漫诗情、生命体验和批判头脑的诗人哲学家。”也有人评价说,庄子是先秦哲学家中的哲学家。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庄子吗?

  生1:(看书)庄子是战国中期的思想家,《庄子》一书是他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师:你说得很准确。

  生2:(不屑地)他是照书念的,课下注释有。

  师:学会利用注解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当然,要了解庄子还是要多读些相关的书。哪位同学谈谈“课本外”的庄子。

  生3:我听说过“庄周化蝶”的故事,好像说的是……想不起来了。

  生4:(急切地)庄子这个人很有些傲骨。楚王派人去请他当宰相,他却宁肯作泥鳅在污水中戏游,他认为做官不自由。

  师:看起来你的课外阅读面还是很广的。

  生4:我喜欢庄子。

  生5:庄子这个人挺豁达的,他的妻子死了,他却拍着瓦盆唱歌,他好像认为死就是生,生死好像没有什么界限了。

  师:我很吃惊,我原先有些低估了同学们,大家对庄子有一定的了解嘛……

  生2:(举手)我想起来了,庄子很消极,天天想着得道成仙。

  (学生笑)

  师:庄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玄妙,比如他追求绝对的自由,他创立了“相对主义”学说,他提出齐生死等万物的妙论,他主张回归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对庄子及其思想的评价,两千多年来始终存有分歧。我们在高中阶段对庄子的了解也只能透过有限的几篇文章管中窥豹,今天我们就通过《秋水》篇的开头一段文字先对庄子来一次“零距离”接触吧。

  师:给大家2分钟时间,小声读课文,读不准的字看注解,查字典。

  (生读)

  师:好,大家齐读课文。

  师:“泾流”的“泾”刚才有不少同学的读音不准,应该读

  生6:jìng

  师:说说理由。

  生6:书上说这是通假字,通“直径”的“径”。

  师:是“shǎo仲尼之闻”还是“shào仲尼之闻”?

  (生有说shǎo,有说shào)

  师:你(指生7)说。

  生7:应该是shǎo,这用在动词,小看的意思。

  师:有人认为孔子的见闻少,应该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生7:可是书上写的就是“小看”的意思。

  师:书上这样解不能算错,认为孔子的见闻少当然就是小看了。好,请大家再把课文读一遍,声音要大些。

  师:这次读得很好。请大家拿起笔,给大家5分种时间,自读课文,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有不太清楚的地方在书上做个标记。

  (生读)

  师:哪个同学概括一下文章的内容?

  生8:秋天河水涨满,站在河边都看不到对面,所以河伯很有些得意,然后他就认为天下的美景都让自己看到了。然后河伯到了海边,看到北海比自己原先见到的不知要宽阔多少倍,然后就对着海神若慨叹,反省自己妄自尊大。

  师:你为什么要说那么的“然后”呢?(学生笑)当然,你的概括还有很准确的,抓住了故事的主要内容,但有一点要注意,不是“看不到”对面,而是“看不清”,“不辨牛马嘛。

  生9:我觉得……(又止)

  师:大胆地说。

  生9:好像河伯、还有海神(看书)那个“若”不是真人吧。

  (生笑)

  师:谁能帮他解决这个疑惑?

  生2:这是个故事,虚构的,跟《西游记》差不多。这都不懂?

  师:不懂就问是很好的学习品质,人没有全知全能的,不要自大,更不要嘲笑别人,否则就犯了与河伯一样的错误。

  生9:我明白了,这其实是个虚构的故事,庄子是想通过讲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师:也可以把它叫做“寓言”。庄子散文中有很多的寓言,像大家熟悉的“涸辙之鲋”的故事就是庄子借粮的时候讲的一个寓言故事。对这篇课文的寓意谁还有不同的理解或者有所补充吗?

  生10:我觉得河伯挺可爱的,他知错就改。

  生1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不能骄傲自大,否则就会贻笑大方。

  生4:河伯开始的时候洋洋自得,主要是由于封闭造成的,他有些像那个夜郎国的国君,一辈子都没走出过那个小地方,给他100个胆子他也想象不出天下有多大。如果河伯不是到了北海边,他根本就意识不到自己的渺小。所以只有开阔眼界,才能避免成为夜郎。

  (生鼓掌)

  师:还有哪个同学?

  生2:越是有真本事的人就越谦虚。我想起我们做过的一个作文的材料,好像是说人的知识是个圆,半径越大,与未知的世界接触的区域就越大,就越能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师:你的这个认识是在他(生4)的认识基础上的延伸。《秋水》是我们这一学期的最后一篇课文,是自读课文,所以当然应该由你们自己读。下面再给大家5分钟时间,对课文做深入的探究。可以从两个层面去读:一、选准你理解最深最有感触的一点进行赏析或评价,可以是词句的理解,也可以是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是表现手法方面的;二、这三个方面你是否还有经过思考也弄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我和你共同攻克难关。

  (生读)

  生4:我认为这篇文章对比手法用得好。河伯开始是“欣然自喜”,然后(有生笑)见到北海则是“旋其面目,望洋向若”,很短的篇幅,河伯的形象却是立体化的。

  生12:细节描写好。

  生13:我觉得河伯的那段话说得太好了。我们要向他学习,严于解剖自己,拓宽自己的胸怀,不断提高自己。可是有的地方我不太明白。

  师:说说,看我能不能帮助你。

  (生笑)

  生13:我总觉得这段文字不太通顺。河伯对“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这种人到底是什么态度?他说“始吾弗信”到底“弗信”的是什么?见到海若后,河伯应该“信”了,他信的又是什么?

  师:这个问题很有些水平。鼓励一下!(生鼓掌)哪个同学能谈谈看法?

  (沉默)

  师:你(生4),庄子的追星族?

  生4:我也说不太好。好像是庄子对孔子好像不怎么感冒?(生笑)

  师:“感冒”,好!

  生4:我听我爸爸说,庄子中有好多故事都是编排孔子和他的弟子的,像盗跖怒斥孔子的事就是庄子虚构出来的。所以,我推测,这里的“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应该还是否定孔子的吧。

  生14:不对,河伯对孔子还是很崇拜的,他不相信有人竟敢小看孔子的学问。

  师:你的意思是“始吾弗信”应该这样理解?

  生14:对。

  师:也就是何伯不相信竟然有人认为孔子的见闻少,这种人太那个,那个(有生小声说:妄自尊大)对,妄自尊大。河伯见到北海后,他应该是相信有这种人了吧?

  生:这?我还没想好。

  生15:老师,“我之谓也”是什么意思?

  师:是……

  生2:说的就是我。初中就学过了。

  师:你明白了吗?

  生15:yes!(生笑)河伯认为自己和“少仲尼仲闻”的人是一种人,是妄自尊大。

  师:具体解释一下好吗?

  生15:河伯与海若比起来,简直太小了,但他还曾经(看书)“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师:你说的很有道理。谈谈我的看法,当然,我的看法只是一家之言,不是标准答案。课文只是《庄子·秋水》的开头,《秋水》篇集中表现庄子的无限相对思想,简单一点说,世间没有最大,也没有最小。北海相对于黄河很大,而“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就像蚁穴大泽之中。庄子认为“知量无穷”,天不是最大,毫末也不是最小,人在天地间很渺小,所以人要顺应自然。《秋水》的主体是河伯与海若的七次对话,对话的核心内容就是庄子的无限相对思想。河伯与海若在后面的对话中也曾提到孔子与伯夷,原文是“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与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板书)意思是伯夷辞让君位以成就好名声,孔子大谈天下事以显示自己学识渊博,他们的自满,不就好像你刚才在秋水面前洋洋自得样子吗?

  生4:能不能这样理解,海若就是庄子的化身,而河伯是孔子的化身。

  师:你很聪明,很快就抓准了问题的关键。河伯可以看作是儒家门徒的化身,庄子借海若给儒家门徒上课。儒家子弟都认为孔子是天下第一博学之人,伯夷是天下第一大义之士,但在庄子看来,这两个“最”是不存在的,是站不住脚的。在《秋水》中的孔子是被奚落的形象。但是,在其他篇目中,庄子也常常借孔子之口宣传道家的思想,这时孔子的形象就是光彩照人的。

  生16:课文里有两个“于是焉”,一个是“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一个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这两个“于是焉”应该怎么理解?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6:我觉得跟今天的“于是”意思差不多,有点因果又有点承接的意思。可是那个“焉”没法处理了。

  师:谁可以帮他“解惑”?

  生17:这里的“于是”应该是“在这个时候”的意思,“焉”么?我也说不好。

  师:“于是”在古汉语中一般是两个词的组合,介词“于”加上代词“是”。“焉”在这里没有什么意义,“于是焉”也就相当于“于是乎”。大家发现他(生16)找出的这两个句子其实有一种巧合在里面……

  生18:对比。

  师:说下去。

  生18:第一句是写出了河伯自得的神态,第二句是河伯发现自己的错误后的悔恨的神态。

  师:所以刚才有同学说,河伯也挺可爱。

  生19:老师,“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这句话我不太理解?

  师:会翻译吗?

  生19:不会。

  师:哪个同学来?

  生20:我如果不是来到你的门前,就危险了。

  师:这是一个假设性的否定句。记住这种句式(板书:非……则……)

  生19:怎么就危险了呢?

  生20:不到这来就不会明白这么多的道理,还在河边夜郎自大呢?

  师:解释得不错。庄子和《庄子》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耐力甚至穷其一生才能欣赏一二。刚才有同学说,庄子的思想有些消极。这要看你怎么去理解庄子的思想。高三的时候我们将读到一篇文章《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可给大家一个解答,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高三同学借阅“先睹为快”。学哲学的目的是什么,周国平说:“没有哲学,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哲学是对人生与社会的理性诠释,哲学是人精神家园的支撑。现在有一个很流行也很沉重的词语“精神守望”,学了哲学,对人生对社会可能看得更清楚更透彻,就能够把好心灵的航船,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我的话对你们来说也许太深奥了些,如果将来有一天你突然想起了我的话,突然对人生有了深刻的感悟,一定要和我共享。下课!

  作者邮箱:

  [1]

《秋水》课堂教学实录 篇3

  教学目标 :

  1、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2、 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 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 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 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 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

  1、 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 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宜于以读带讲。

  2、 问答法。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

  3、 探究拓展法。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有关篇目。开拓视野,更深入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 导入  新课: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是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需再登上一层高楼。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二、 介绍庄子:

  1、 介绍庄子生平。(借助幻灯片)

  2、 《史记》中记载庄子与楚威王使臣的对话(幻灯片),初步把握庄子这一人物形象,初步体会庄子精神。

  三、 研习新课;

  1、 齐读课文、正音释义。

  时:时节、时令  灌:注入    河:黄河   泾:jīng 畅通无阻的水流                                  两涘渚崖之间:   sì 水边  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望洋向若而叹: 仰视而望的样子 海神名  少:小看。  轻:轻视

  难:nái难以、穷:尽

  旋:掉转 殆   dài危险

  2、 分析课文:

  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为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明确: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提问: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明确:河伯先引用俗语“闻到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了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3、 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两层:一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二写河伯看到大海之后自叹不如。

  用对比的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借助幻灯片)

  4、让学生找出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

  明确:(借助幻灯片)

  古今异义:至于、河、面目、大方。

  词类活用:时、东、面、少、轻。

  特殊句式: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成语:望洋兴叹、见笑大方。

  5、幻灯片展示:“焉、于、而”三个虚词的用法。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语气助词,放在句中表停顿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疑问代词  当作“怎么、哪里”讲

  焉    今吾子又死焉         兼词,当作“于此”讲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语气助词

  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 语气助词 用作形容词词尾

  于是焉河伯使旋其面目  介词 当作“在”讲

  于    至于北海,东面而视    介词 引出行为的对象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介词 表比较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介词 表被动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连词 用在中心语与修饰语之间

  而    性贪而狠             连词 表并列关系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连词 表转折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代词 用“而”当作“你”讲

  6、本文的写作特色: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黄河与北海的壮阔,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后者是“难穷”,“不见水端”。写河伯的认识,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7、补充材料:海神若的回答(幻灯片展示)。稍作解释。

《秋水》课堂教学实录 篇4

  邢瑞霞 甘肃白银实验中学

  [导言]:选自《庄子》的《秋水》是一篇寓言故事。故事虽短小,情节也简单,但是主人公河伯的形象丰满动人,惟妙惟肖。此外,全文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值得好好体会感悟。在这个环节之前,我引导学生串讲了课文,学习了需要掌握的几个词语,练习运用了“望洋兴叹”和“见笑大方”这两个成语,分析了故事中何伯的人物形象,学生对课文十分熟悉,这就为下面的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尝试着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蕴含其中的哲理,获取生活的智慧,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一切显得那么的水到渠成,游刃有余。以下是引导学生感悟本文哲理启示的一段课堂实录。

  [片段实录]:[师]刚才我们分析了河伯的人物形象,下面,我们来交流学习这篇课文之后大家所得到的哲理启示。 交流之前首先说明一下:同学们要放活思维,不要局限于文章整体,实际上,很多文章的一些段落,乃至于一句话里面,细细品味,都有值得我们汲取的智慧。哪位同学来说说自己所得到的哲理启示?

  [生]我谈一下整篇课文给我的启示。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人所能学到的知识是很有限的,而知识的海洋是无限的,所以我们不能认为自己懂得了很多,是非常渊博的,而应当时时刻刻做到谦虚。

  [生]一个人如果自以为比别人都伟大,那是很可怕的,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生] 任何时候不能太骄傲,自我感觉不能太良好,狂妄自大只能让内行嘲笑。

  [师]这几个同学都从文章整体得到了一定的启示,非常好,再有没有别的见解?

  [生]我觉得文章想告诉我们的就是戒骄戒躁。

  [师]还有吗?

  [生]我读了第一句话有点想法。“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这说明黄河水以前并没有这么壮观,许多河流的注入才壮大了它的声势,学习就像黄河一样,需要积累,才能积少成多。

  [师]非常好!*同学非常善于挖掘语言深层的意义。谁再说说?

  [生]何伯看见自己壮观就夜郎自大,看到海洋广阔才发现自己的渺小,所以我觉得人在生活中要经常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要能正确看待自己,给自己正确地定位,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

  [师]太好了!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生]人不但要和别人比较发现自己的短处,看到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还要善于 自我反思,善于反思的人善于进步,《劝学》里面说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师](笑)我经常告诉大家要“学能致用”,*同学的分析就是典型的“学能致用”,大家要向他学习。(学生鼓掌)

  [生]我觉得何伯还算有自知之明,没有一直自我膨胀下去,很可爱。

  [生]人应当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不能因为嫉妒对别人的长处视而不见。

  [生]人应当敢于自我批评,这需要勇气。

  [生]我觉得我们不能相信道听途说的一些东西,要从实践中总结经验。

  [师]此话怎讲?给大家解释一下。

  [生]课文里面说:“闻道百,以为莫若己着”,我之谓也。何伯原先只是听说有这种人,经过自己的切身体验他才发现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所以我觉得只听不行要多实践。

  [师]大家觉得*同学说得有没有道理?

  [生]有!

  [师]很好!还有吗?

  [生]活到老,学到老!

  (众人笑)

  [生]如果你是一个内行,不应当嘲笑不如自己的人,要帮助他们懂得更多的知识和道理。

  [师]不错,这一点我可没有想到,看来人多了智慧也多,谁还有吗?

  [生]没有了!

  [师]好,同学们刚才说了很多很多,都非常有道理,给了我们很多意想不到的智慧,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交流到这里,以后在熟读课文的过程中说不定还会有新的发现,一定要及时记下来,和同学们讨论讨论。

  [后记]《秋水》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是一节课下来却让学生得到了很多东西,很多是我在备课过程中都没有想到的,所以我和学生都感到很高兴。我觉得语文课一定要好好设计,做到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完整的过程,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去表达,这样才算回归了语文学习的本真,这样的课堂效果才是最好的。

  作者邮箱:

  [1]

《秋水》课堂教学实录 篇5

  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2、学习对比的方法。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4、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教时:一课时。重点与难点:学习重点词语、句式和对比的方法,理解文中阐发的人生哲理。教法:1、自读、研讨,疑难处教师作适当讲解、点拨。2、利用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3、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小学时学过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描绘出一幅辽远壮阔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启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现实生活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就已有阐述,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庄子》的散文片段节选《秋水》。(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城(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读第二教材p116)(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余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翻译:庄子在濮水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想以管理全国的重任相委任。”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庄子的思辨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整体感知,梳理语言知识。 

  1.范读。正音:灌(ɡuàn,注入)泾(jīnɡ,同“径”)涘(sì,水边)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望洋(wànɡyánɡ,仰视而望的样子)难(nán,难以)旋(xuán,掉转)殆(dài,危险)  

  2.学生朗读课文至“……尽在己”。梳理语言知识:  

  ①1、重点字词。灌、涘、渚、焉(语气词,无义)2、通假字:泾(同“径”,直。)辩(同“辨”,分辨,辨别。)②词类活用。时 (名状,随时令,按时)美(形名,美景)③古今异义。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于是(古义,在这时,这时候;今义,表承接) 

  3.学生朗读课文至“……尽在己”。梳理语言知识:①重点字词。②词类活用。东(名状,向东)东面(名动,面对)少,轻(意动,认为…少,小看;认为…轻,轻视)③古今异义。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北海(古义,北方的大海;今义,我国一部分海域,即东海的北部)东面(古义,面朝东;今义,东边)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④特殊句式。定后:闻道百; 宾前: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被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⑤固定格式:1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于”,被……所) ⑥成语。1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2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3大方之家(指学识渊博或专精于某种技艺之人) 

  四、理解思想内容。 

  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 

  提示: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1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贵自知之明;2谦受益,满招损; 3自大由于无知; 4知耻近乎勇; 5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6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四、指导背诵。 

  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上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是焉”。第二层也是两句,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组合。利用关系法把握语言结构,有利于背诵。还可采用排词法。课文用对比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可提取、排列两相对照的词语:1河与海的比较;2河伯认识的变化。课后练习还介绍了问题法。所提的三个问题恰好针对三个内容要点,逻辑性强。运用此法掌握内容梗概,利于背诵。 

  课上背诵练习:个人默记一两篇后,由老师带领集体背诵。集体背诵好.互相提醒.脑记耳听口诵.可加强记忆。 

  五、布置作业。   

  1.笔译全文。  

  2.写读后感。

  一、 导入: 

  我们中国的成语源远流长,含义深刻。其中有两个成语,一个是“  望洋兴叹” ,一个是“贻笑大方”。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吗?(《庄子•秋水》)有谁能说一说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让内行者见笑。) 

  二、 介绍作者及《庄子》 

  庄子,名周.宋蒙城(今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死于公元前三世纪上半时期,与孟子同时或稍后。他作过蒙城漆园吏;楚威王要拜他为相,他拒绝了。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后学者所著。一般人认定,“内篇”七篇是庄子自著,“外篇”十一篇是门人和后学者所著。它是一部唯心主义哲学著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一书的思想核心.即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随从世俗,反对人为,弃圣绝知,否定现实的进步和斗争。 

  《庄子》中所宣扬的社会理想是人类远古,所谓“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当时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大批的贵族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他们极尽诡诈残酷,贪婪无厌,穷奢极欲。庄子反对“知”、“圣”,诅咒黑暗,往往是基于此而发。在后学中更明确指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这种深刻的批判精神,体现了《庄子》文章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后代也有积极影响。 

  三、 整体感知课文 

  《秋水》是《庄子·外物》中的一篇。课文节选的是《秋水》篇的开头一段,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学生思考:全文可分为多少个层次?怎么划分?每层讲什么? 

  明确:全文分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四、 思想内容分析: 

  1、 分析第一层 

  提问:本层共两句话,每句讲什么?    

  明确: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 

  提问:河伯骄傲自满的神态、心理可用什么成语概括? 

  (参考:踌躇满志、夜郎自大) 

  板书设计 : 

  百川灌河——雄壮 

  黄河 

  不辩牛马——开阔 

  第一层 

  欣然自喜——踌躇满志 

  河伯 

  天下之美尽在——夜郎自大 

  2、 分析第二层 

  提问:见到大海,河伯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明确:对于接纳众流、浩瀚无垠的大海来说,黄河与之相较,又实在是太渺小了。当河伯怀着洋洋自得的心情向东而行,到达北海,“东面而视”时,满眼所触及的是无边无际的茫茫海水,这和“不辩牛马”相差何啻天壤。河伯还有自知之明,顿觉自己的见识局于一隅,自愧弗如,故而会望洋兴叹 

  提问:河伯是怎样进行自我批评的? 

  明确:  首先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接着以小看仲尼和轻视伯夷的事例,证实了自己的浅薄。最后以一个“殆”字,阐明骄傲自满的危害性,即势必遭到“大方之家”的耻笑。批判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一个狂妄自大,又将幡然悔悟的河伯形象跃然坻卜,呼之欲出了,从而揭示了反骄破满的主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板书设计 : 

  东面而视 

  大海 

  第二层 不见水端 

  责己狂妄 

  河伯      批己浅薄 

  贻笑大方 

  3、 小界。提问:本文对我们有何启示? 

  明确: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那就是说一个人的见识总是有限的,见闻再多,也不能骄傲自满。(学生说出诸如“人贵有自知之明 ”、“ 知耻近于勇 ”、“谦受益,满招损”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自大由于无知”、“ 有比较才有鉴别”等,都应予以肯定。)  

  五、总结本文有关的语法 

  (一)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二)一词多义 

  望洋向若而叹曰。(名词,海神名。) 

  以为莫己若者。(动词,如、及、比得上。) 

  (三)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作状语。东:向东面。) 

  东面而视。(方位名词作状语。东:朝东,向东。)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少:认为…;少,小看;轻:认为……轻,轻视。) 

  (四)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句。宾语“己”置于动词谓语“若”的前面)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五)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 意思。) 

  六、分析本文写作特点 

  本文以寓言的形式说理,因此将客观的东西主观化,用拟人的来表现海、河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如河伯的沾沾自喜和对海神若的谈话就是如此,另外,在论说时,文章采用了引申譬喻的方法,以小见大地扩展话题。比如文章开始写的是水之大,而河伯对海神若的谈话则提到了仲尼之闻与伯夷之义,就由 水势的大小拓展到道德学问的方面来,使文章的内涵更丰富,主题更深刻。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 学习对比的方法。 

  3、 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4、 背诵课文。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板书课题) 

  二、 作者介绍:(投影) 

  庄子: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庄子的思辨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 

  《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 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投影) 

  1、 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2、 找出词性活用词语,并理解。 

  3、 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4、 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5、 理解这则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小结:(投影) 

  (1) 古今异义:      古                  今 

  至于北海           到了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           特指黄河         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脸          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深明大义的人,或         ①不吝啬 

  专通某种学问的人         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2) 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                   名词做状语, 按时。 

  顺流而东行                 名词做状语, 向东。 

  东面而视                   名词作动词, 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3) 特殊句式: 

  闻道百                        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 

  (4) 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补充: 

  1、通假字: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2、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四、 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人贵有自知之明                          知耻近于勇 

  谦受益,满招损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自大由于无知                            有比较才有鉴别 

  五、 课堂小结: 

  《秋水》这篇课文虽然仅仅节选了《庄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们同样领略到了庄子散文的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设喻巧妙,机趣横生的特点。不仅如此,还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只有开拓视野,不断创新,才能有所提高,顺应时代的潮流。同学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握机遇,超越自我,用我们的智慧、知识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板书设计  

  欣然自喜(黄河)     天下之美尽在己 

  河伯                        (骄傲自满)         人的认识      山外有山   

  有限        天外有天 

  (设喻)  望洋兴叹(大海)    见笑于大方之家         

  (自叹不如)

《秋水》课堂教学实录 篇6

  一. 教学内容

  《秋水》

  二. 学习目标

  1. 了解庄子及《庄子》

  2. 学习本文用设喻的手法说明哲理的写法

  三. 学习方法

  1. 积累成语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

  2. 熟读课文  以致成诵

  四. 作者作品

  庄子,名周,宋之蒙人。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生活极为贫困。据记载他曾住过陋巷,打过草鞋,并向监河侯借粮。楚威王闻其贤,以重金聘为相,然辞谢不就,只求适己任性,以快其意。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大师。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学派”。从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和政治观点看来,庄子无疑是一个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哲学家。由于社会的根本变化,庄子的地位无法维持,这就决定他对现实极端不满。他既不满现实,又无法反抗它,就不得不走隐居遁世的道路。他是一个悲观绝望的厌世主义者,觉得“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所以妻死则“箕踞鼓盆而歌。”因此,庄子的处世态度就是玩世不恭,随俗浮沉。他好象非常胆怯、害怕,常说“无用之用”才是“大用”。这一切都充分表现一个没落阶级的思想观点。不过,庄子的放荡不羁,蔑视礼法和权贵,以及对统治者不合作,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他还认为圣知仁义只是供统治者利用的工具,这些都是极为深刻的见解。

  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风格。它首先是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因此,想象奇幻,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亦名《南华经》,今本《庄子》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只有《内篇》可确认为庄子所作,庄子用寓言或散文表现他深邃奥妙的哲学思想,文章十之八九是寓言。

  五.《秋水》全文,主要通过河伯和海若的七段对话,本意是要申述庄子齐物论和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六. 全文解析

  秋水

  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

  关键字:时:名状,按时令。川:水道、河流。河:黄河。泾:通“径”。之:这样,如此。

  译文:秋水依照时令及时来到,很多河流的水灌注到黄河里。水流是那样宽阔,在水的两边和水中的小洲与高出的河岸之间

  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辨:“辨”,辨别。焉:助词不译。然:形容词缀。以:认为

  竟分不清对面的牛和马。于是乎黄河神高兴地自我得意起来,认为天下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而:表修饰顺连词。东:名状,向东。于:介词,引出到达的地点。而:表修饰连词。

  他沿着河道向东走,来到了北海;面对着东方观望,看不到水的尽头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始旋:开始,掉转。    望洋:翘首远望的样子。

  于是黄河神转过脸来,仰头对海神若感叹说:“野语有之日,‘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野语:俗语   百:很多

  “俗语说,‘听说了许多道理,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这就说的是我呀。”

  且夫我尝闻少( )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且夫:发语词。闻:动。闻:名。而:并列连词。之:结构助词,的。始:当初

  况且我曾经听说有人轻视孔子的学问,看不起伯夷的节义,当初我不相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之:主谓之间取独  殆:危险

  现在我看到了您的博大无穷,我若不是走到您的门前,那就危险了。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长:长久,见:表被动  方:道

  我将长久地被有学识的人所讥笑。

  七. 重、难点

  1.《秋水》的文学性与哲理性

  2. 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   顺流而东   且夫我常闻少仲尼之闻     而轻伯夷之义者

  3.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闻道百(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句的构成:

  (1)动词(动宾)

  ① 否定句宾语前置(否定词、代词)

  不患人之不已知 /忌不自信 /毋吾以也 /未之有也 /莫已若 /弗之怠也(不懈怠笔录)

  我无尔诈  尔无我虞 /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 疑问句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宾语)

  吾谁欺?沛公安在?毛将焉附?

  ③ 用“之”“是”作提宾标志

  ④ 方位名词作宾语时,在谓语之前

  项王西向坐  北面而事之  东面而视

  (2)介词(介宾)

  ① 疑问代词做介词宾语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吾谁与归

  ② 一般词作宾语倒装  是以谓之文也  一言以蔽之

  4. 文章除设喻说理之外还运用了对比手法

  (1)写景对比

  (2)河神前后认识对比

  5. 附先秦诸子表

  阶段

  作品

  作者

  基本思想

  艺术特点

  春秋之交

  《论语》

  孔子弟子及再传

  弟子

  仁为核心

  中庸、礼

  德治教化,凝炼

  简括警策诫人

  《墨子》

  墨子及其弟子

  兼爱、非攻

  维护手工业

  有说服力逻辑性强条理清晰

  《老子》

  李耳本人

  相素辩证法

  简括有韵宜于诵读

  战国中叶

  《孟子》

  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人

  主张仁政以民为本

  长于议论,富有气势,感情强烈语带锋芒,鼓动性强

  《庄子》

  庄子及弟子

  虚无清静

  顺其自然

  放荡不羁

  善用寓言,想象奇特,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战国后期

  《荀子》

  荀况本人

  人定胜天

  质朴简约,善用比喻,结构谨严

  《韩非子》

  韩非本人

  兼道儒法

  选择前期法家思想

  善用寓言,巧设譬喻,深刻明切,锋利无比严峻峭拔

《秋水》课堂教学实录 篇7

  第一部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4分)

  泾流(  ) 仲尼(  ) 则殆矣(  ) 渚崖(  )

  2.解释句子中的词语。(6分)

  ⑴百川灌河(灌:  )

  ⑵东面而视(面:  )

  ⑶不见水端(端:  )

  ⑷旋其面目(旋:  )

  ⑸闻道百(闻:  )

  ⑹望洋向若而叹(望洋:  )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⑵“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4.填空:(5分)

  ⑴《秋水》中写河伯骄傲自大的句子是      。

  ⑵河伯见到海神若后自我反省的句子是:野语有之曰:“   ,  ,”   。

  ⑶由本文引出的两个成语是   、  。

  5.就你的理解,说说河伯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分)

  6.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关于河神心理变化的填写。(4分)

  前←————河神见海神————→后

  ↓               ↓

  7.下面的诗句诵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004年四川试题)(3分)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8.对下面一段文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004年遂宁试题)(3分)

  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后不久,有位客人前来拜访他的母亲。客人笑道:“有杜鲁门这样的儿子,你一定感到十分自豪。”杜鲁门的母亲赞同地说:“是这样,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也同样使我感到自豪,他正在地里挖土豆。”

  a、这段文字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爱。

  b、母亲说她为在地里挖土豆的儿子感到自豪,这是母亲对这个儿子没有出息的嘲讽。

  c、母亲为当选总统和在地里挖土豆的儿子自豪,是她认为他们都是她的儿子。

  d、母亲这样说是因为她认为职业不分贵*。

  第二部分:

  (一)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9.庄子,      时期著名的哲学家,  家代表人物。(2分)

  10.用“||”将选文分层,并写清层意。(3分)

  11.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不同含义。(4分)

  ⑴至于:古义:   今义:

  ⑵大方:古义:   今义:

  12.从这篇短文中,你认识到了什么道理?(4分)

  (二)

  农夫耕田

  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行者①见而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终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②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③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④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迭也。”行者服而退。

  [注]①行者:过路人。②所以:用什么方法。③未及移时:还没过多少时间。④术:方法。

  1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3分)

  (1)农夫耕于田  于:

  (2)欲速则不达  速:

  (3)行者服而退  服:

  14.给下列句子加上标点。(3分)

  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甚矣,农之惰也!

  译文:

  (2)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译文:

  16.这则寓言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4分)

  第三部分:片断写作练习(40分)

  课文中只对河神的神态和语言进行了描写,而未对海神展开描写,请你想一下,当海神听了河神说的一番话后,又有什么表现呢?不妨写下来。

《秋水》课堂教学实录 篇8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秋水:秋天的洪水。

  百川灌河:许多河流注入黄河。灌,注入。河,黄河。

  不辩牛马:分辨不清牛和马。辩,分辨,现在写作“辨”。

  欣然:高兴的样子。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天率⒚赖亩魅慷荚谧约荷砩稀<海陨怼?br> 东面而视:面向东观看。面,面向,朝向。视,看。

  望洋:抬着仰望的样子。

  野语:俗语,俗话。

  莫己若:即“莫若己”,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少仲尼之间:认为孔子的学识少。

  轻伯夷之义:认为伯夷的道义轻。

  大方之家:得大道的人。方,道。

  2.作家作品

  关于作者:

  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他做过蒙城漆园(在今县城涡河北岸的漆园故址)吏的小官,但不久辞去。他布衣草鞋,糁汤野菜,安居陋巷著书。生活难以维持时,曾向监河侯借过粮食。楚威王闻境内庄周是有学识而贤德的人,就遣使备千金厚礼前来漆园(蒙城),请庄子为楚国宰相。使者言明楚王许以为相的旨意后,庄子笑谓楚使说:“千金可算是重礼了,相位可谓尊贵至上。可是,你没见祭祀时的牛吗?人们把牛喂养肥了,祭祀时披红挂彩,还不是牵到太庙杀了作祭品?我宁愿在淡泊无为中度日,不去做牺牛”庄子在谈笑中“喻牛辞相”,终未为楚国宰相。

  战国初年,诸侯兵戎相见,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学术流派竞相而起,形成了他独特的哲学体系和思想畔,相距仅百里,故又称他们的学术思想为“老庄涡河之学”。

  庄子晚年常垂钓于濮水(今城南芡河)、涡水,游于濠梁(今安徽凤阳临淮城西南)观鱼,与鱼鸟共乐,甘于清静闲居的生活。唐天宝元年(742年),玄宗皇帝颁布沼书,赐号庄子为“南华真人”,称其书曰《南华真经》。历代均有一些研究庄子的学者,其著作数百种,近年又有《庄子白话》、《庄子现代版》等问世。1989年秋,中外学者云集于蒙城,举行了全国首届庄子学术研讨会。

  关于《庄子》: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周的思想,是以老子为依归。但《老子》的中心,是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庄子》的中心,则是探求个人在沉重黑暗的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在作者看来,最理想的社会是上古的混沌状态,一切人为的制度和文化措施都违逆人的天性,因而是毫无价值的。

  对于个人人生,《庄子》强调“全性保真”,舍弃任何世俗的知识和名誉地位,以追求与宇宙的抽象本质——“道”化为一体,从而达到绝对的和完美的精神自由。《庄子》对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和尖锐的批判。不同于其他人只是从统治者的残暴来看问题,作者还更为透彻地指出,一切社会的礼法制度、道德准则,本质上只是维护统治的工具。

  3.背景链接

  本篇是《秋水》的节选,篇名为文章篇首的二字,与文章中心没有关系。

  原文主要阐述事物的相对性和人的认识的局限性,中心部分是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通过河伯与北海若对人的认识的有限性,对事物的大小、多少、是非、善恶、贵*的相对性的讨论,阐明事物是相比较、相对立而存在的,只有从道家的角度来看,万物才是齐一的,人的认识受时空的局限,只有认识大道的人,才能突破一切局限,所以无论是事物自身,还是人的认识,都要因自然之道,“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这篇文章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己见而骄傲自大。

  二、文章脉络

  课文可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文末),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弗如。

  三、写作方法

  1、对比手法的运用。

  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将黄河的壮阔与北海的广阔作比较(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后者是“不见水端”),还将河伯前后的认识作了对比(“欣然自喜”——“望洋自若而叹”)。这种手法的运用,使人觉得文章通俗、明白、形象易懂。

  2、设喻说理,以小见大。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通篇都在设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己见而骄傲自大。

  有的文言文托手言志,有的托物寓意,此篇即用河神见海神为喻,阐述深刻的哲理。平时学生在写作时,可以向这方面发展,注意平时的积累,才能使自己的写作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四、问题探究

  1、你怎样理解河伯对河神的那番感叹。

  成语“望洋兴叹”就出自此文,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

  河伯望洋兴叹的一番话中,包括三层意思:先是引用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然后说自己曾经不相信“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评自己的盲目自大,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阔,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得不到改正;最后,河伯认为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河伯的望洋兴叹,表明了河伯认识到自身的缺点,这点难能可贵。人难免犯错误(对自身的认识过高),贵在能够改正。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想方设法去改正,不能夜郎自大,令人耻笑。

  2、句段理解:

  ⑴重点句:以天下之美尽在己。

  此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那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⑵过渡句: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此句在全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开始的“骄傲自满”向“自叹不如”过渡。

  【练习解答】

  一、1.河伯对自己的认识由“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到“望洋向若而叹”认为野语说的就是他,并严格剖析了自己,无情地批评了自己,最终还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他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于他看到了北海的壮阔,此其一;其二,他善于将黄河与北海作比较,将自己与海神作比较,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最后,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具有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

  2.课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二、1.在这个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他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聚集在自己身上。

  2.在这个时候,河神方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仰首慨叹。

  3.“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4.“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这一类题只要抓住关键字词的意思,译通顺即可。

  【类文品析】

  南辕北辙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邯郸(   )  奚(  ) 恃(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中道而反(反:  )

  ⑵吾马良(良:  )

  ⑶此数者愈善(愈:  )

  ⑷以广地尊名(广:   )

  ⑸吾欲之楚(之:  )

  ⑹犹至楚而北行也(而:  )

  3、成语   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      的道理。

  4、译句。

  ⑴此非楚之路。

  ⑵头尘不去。

  ⑶犹至楚而北行也。

  5、“此数者愈善”中的“此”指代什么?

  6、学完本文,你一定有感想,联系你的生活实际,想一想,一个人怎样才能让有利的条件为己所用,成就一番事业呢?

  (参考答案:1、略 2、⑴同“返”,返回⑵好⑶越⑷扩大⑸到⑹表转折,可是 3、南辕北辙。行动和目的相反,条件越好离目标越远。 4、⑴这不是到楚国去的路啊!⑵头上的灰尘还来不及掸掉。 ⑶这好比到楚国去却往北走一样啊! 5、吾马良,吾用多,吾御善 6、略。如:一个人只有认清目标,为这个目标而努力,才能利用有利于目标实现的条件,成就一番事业。)

  【同步训练】

  一、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泾流(  ) 渚崖(  ) 仲尼(  ) 伐纣(  ) 伯夷(  )

  2、下列加点字注释有误的是(  )

  a、不见水端  端:尽头。

  b、旋其面目  旋:旋转,掉转。

  c、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看着大海。

  d、大方之家  方:道。

  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是(  )

  a、河伯欣然自喜:河伯乐滋滋的高兴起来。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c、望洋向若而叹曰:抬头仰望向着河神若叹说。

  d、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天下的美事自己都占了。

  4、填写:

  ⑴《秋水》中写河伯骄傲自大的句子是     。

  ⑵河伯见到海神若后自我反省的句子是:野语有之曰:“   ,   ,  。”

  ⑶由本文引出的两个成语是    、  。

  5、用现代汉语写出你对下列词语的理解。

  ⑴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  )

  ⑵于是焉(于:  )

  ⑶百川灌河(灌:  )

  ⑷秋水时至(时:  )

  6、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顺流而东行。

  ⑵河伯始旋其面目。

  ⑶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7、学习这篇文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二、同步解读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8、将本段文字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

  9、文中划线句子体现了河伯怎样的心理?

  10、试解释下列成语:

  ⑴望洋兴叹:

  ⑵贻笑大方:

  11、译句。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12、你怎样看待河伯?

  三、美文赏读

  中渚[1],有螺蚌相遇岛间。蚌谓螺曰:“汝之形如鸾[2]之秀,如云之孤,纵使卑朴[3],亦足仰德[4]”。螺曰:“然,云何珠玑[5]之宝,天不授我,反授汝耶?”蚌曰:“天授于内,不授于外。启予口,见予心,汝虽外美,其于内何?摩顶放踵[6],委曲[7]而已。”螺乃大惭,掩面而入水。

  [注释]

  [1]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2]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3]卑朴:低下朴陋。[4]仰德:德行令人敬仰。[5]云何:为什么。珠玑:珍珠。[6]摩顶放踵:从头到脚。[7]委曲:这里用于形容螺的形状。

  13.蚌说螺的形体如“鸾之秀,云之孤”,你说螺的形体还像什么?再写出两个比喻句来。

  ①

  ②

  14.当螺问及蚌,为什么珍珠这样的宝贝老天不授予自己而给予了蚌时,蚌的回答中有两句十分关键的话,这两句话是:     。

  15.有一个成语的意思是“肩并肩,脚碰脚”。其结构与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同,这个成语是:   。

  16.螺之所以大惭,是因为      。

  17.请在这一个故事的结尾写一句话,概括寓意。

《秋水》课堂教学实录 篇9

  ——海门市天补中学语文组:黄建慧

  我今天所说课的题目是选自《庄子》的《秋水》,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第四篇课文。

  一: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人教社的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本),打破了传统的阅读与写作、说话、听话混合编排的模式,改为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分编;各个单元的教学重点相当明确。高中语文新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提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中主动学习、探究。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改革旧的耗散性讲析模式,注重阅读教学的整体感悟,突出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突出全方位的阅读技巧和能力的指导与训练,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高。突出学生的文化背景积淀,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熏陶”。

  二、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秋水》选自《庄子》一书,这篇文章的写法很特别,是一篇寓言式的文言文。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了一个河伯见海神的故事,从而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深刻的哲理。该文被安排在第一册第六单元第四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            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重视诵读和背诵。这是第四篇课文,则要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自己学习文言字词、分析评价,借鉴吸收的能力。

  2、            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对哲理的分析和借鉴,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是继第一个文言单元的“掌握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们所教班级的高中学生由于社会教育的大环境影响,习惯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缺少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立思考,因而对课文的理解会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另一方面,由于高中学生处于自身人格趋于形成的时期,又会过于盲目自大,目空一切,产生认识上的误区,因此,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课文蕴含的哲理是该课应该注意的。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⑴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⑵学习文章中对比的方法。⑶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五、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强化阅读,自主学习,整体把握,深入体会,正确评价”是我在该课教学中的指导思想,在处理教材时,结合朗读使学生在总体上感觉、感知作者深邃的思想,通过多媒体补充,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羽翼,领会文章中隐含的道理,达到内化的目的。运用提问法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寓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河伯前后感情的变化。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朗读、指引、讨论、质疑、练习等方式使学生独立思考,并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六、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

  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通过自主学习,互相讨论,掌握文章中的特殊文言字词、句式;通过质疑、解疑,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中所蕴涵的哲理。

  我首先谈一下我是怎样导入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采用请全体同学一起填诗句作为导入,比如说:“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接下来就是通过多媒体大屏幕向同学展示有关作者的一些基本资料,包括庄子和他的著作《庄子》一书。

  下面我先谈一下如何解决文言文中的字、词、句这一重点难点的。在此我所把握的总的方法是:通过学生的预习,以练习的形式,引导学生思维上路,经过独立思考和共同讨论,得出练习的答案,最后由教师作总结。在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所以我决定从以下两步着手:

  1、学生结合注释,再一次的自读课文思考屏幕上的练习。

  从文章中选出含有特殊文言字词、句式的句式,顺序打乱,让学生给这些句子进行分类。这样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让学生有了一个思维的方向。

  2、通过学生自己回答,发现其中问题,由教师归纳答案。

  通过屏幕,给出归纳后的分类,比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这样,学生自己回答,自己找错,教师总结,应该能让学生更牢固的掌握这些文言知识。

  接下来要解决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就是理解课文,掌握文章中蕴涵的哲理。在这里,我总的思路是:通过教师质疑,学生解疑来完成对于课文内容的分析;通过学生互相讨论来完成对于文中寓意的掌握。我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

  1、河伯一开始的感情是怎样的?为什么?

  2、河伯后来的感情又是怎样的?为什么?

  3、河伯在见到大海前是怎样一个人?在见到大海后又是怎样一个人?

  这里前面两个问题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最后一个问题在前面两个问题的基础上稍作分析概括,也能得出答案。这些问题由浅入深,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最后,在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基础上,我提出了课堂讨论的问题:

  “你从《秋水》这篇文章中能读懂哪些道理?”

  由学生讨论发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再一次的发挥同学们的协作能力,共同找到丰富的答案。教师作简单归纳。在本节课结束前,布置学生的课后练习。

  我想,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对一些特殊的文言字词句能有一定的掌握,也应该能从课文中领悟到一些生活中的深刻的哲理。

《秋水》课堂教学实录 篇10

  一、教材分析 

      《秋水》是庄子的名篇。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的思想与智慧非常人所能及,高中一年级学生在理解上会有困难,正因如此,课本将原有的《逍遥游》换成现在的《秋水》。课文仅仅节选了《秋水》前面的一小段,篇幅很短,文字也浅显,所表达的思想单独来看并不深奥。故此,教学过程 中当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文风。 

  2、懂得形象化说理的方法。 

  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 

  三、教学重点 

  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得出启示。 

  四、教学步骤 设计 

  1、导入   

  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庄子中出现的成语导入  。 

  (现代社会信息异常丰富,学生往往对文言文阅读缺乏兴趣和能力,但我们得实行“拿来主义”,从古文中汲取营养。庄子的文章一方面给我们以思想的启迪,另一方面也给我们以语言的滋养。) 

  2、朗读 

  以Flash课件营造朗读氛围。 

  教师范读。 

  学生集体或个别朗读,教师指导朗读。 

  3、分析课文 

  承接导入  语中的成语话题来切入本文。 

  引导学生找出能帮助理解课文的关键成语:“望洋兴叹”,然后围绕该成语提出问题,一步步引导出翻译、层次、写作手法、思想等方面的学习。 

  1) “叹”的内容是什么? 

  2) 为什么会“叹”? 

  3) 怎样写“叹”? 

  4) 从“叹”中得到什么启示? 

  5) 总结读书方法:对以上学习过程进行小结,总结出一种读书方法:“中心开花”分析法。 

  4、练习 

  堂上练习,及时检测学习效果。 

  练习涉及文学常识、字词理解、句式分析、课文理解等方面。 

  5、拓展 

  学习文言文并不是为学而学,应是“古为今用”,可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庄子的文章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在对课文进行讨论后,可另从《庄子》中选择一则或两则较为熟悉的寓言小故事,引导启发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谈一谈。 

  ——以上设计的内容及步骤,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堂上按部就班地全部都讲,亦不意味着学生要按部就班地全部都学,应根据具体情况和个体特性来调节教学内容和顺序。

  [1]

《秋水》课堂教学实录 篇11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学习对比的方法。

  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4、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教时:一课时。

  重点与难点:学习重点词语、句式和对比的方法,理解文中阐发的人生哲理。

  教法:

  1、自读、研讨,疑难处教师作适当讲解、点拨。

  2、利用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

  3、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小学时学过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描绘出一幅辽远壮阔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启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现实生活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就已有阐述,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庄子》的散文片段节选《秋水》。(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城(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读第二教材P116)(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余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翻译:庄子在濮水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想以管理全国的重任相委任。”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庄子的思辨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整体感知,梳理语言知识。

  1.范读。正音:灌(ɡuàn,注入)泾(jīnɡ,同“径”)涘(sì,水边)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望洋(wànɡyánɡ,仰视而望的样子)难(nán,难以)旋(xuán,掉转)殆(dài,危险)

  2.学生朗读课文至“……尽在己”。梳理语言知识:

  ①1、重点字词。灌、涘、渚、焉(语气词,无义)2、通假字:泾(同“径”,直。)辩(同“辨”,分辨,辨别。)

  ②词类活用。时(名状,随时令,按时)美(形名,美景)

  ③古今异义。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于是(古义,在这时,这时候;今义,表承接)

  3.学生朗读课文至“……尽在己”。梳理语言知识:

  ①重点字词。

  ②词类活用。东(名状,向东)东面(名动,面对)少,轻(意动,认为…少,小看;认为…轻,轻视)

  ③古今异义。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北海(古义,北方的大海;今义,我国一部分海域,即东海的北部)东面(古义,面朝东;今义,东边)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④特殊句式。定后:闻道百;宾前: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被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⑤固定格式:1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见……于”,被……所)

  ⑥成语。1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2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3大方之家(指学识渊博或专精于某种技艺之人)

  四、理解思想内容。

  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

  提示: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1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贵自知之明;2谦受益,满招损;3自大由于无知;4知耻近乎勇;5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6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五、指导背诵。

  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上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是焉”。第二层也是两句,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组合。利用关系法把握语言结构,有利于背诵。还可采用排词法。课文用对比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可提取、排列两相对照的词语:1河与海的比较;2河伯认识的变化。课后练习还介绍了问题法。所提的三个问题恰好针对三个内容要点,逻辑性强。运用此法掌握内容梗概,利于背诵。

  课上背诵练习:个人默记一两篇后,由老师带领集体背诵。集体背诵好.互相提醒.脑记耳听口诵.可加强记忆。

  六、布置作业。

  1.笔译全文。

  2.写读后感。

《秋水》课堂教学实录 篇12

  一目标 

  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学习对比的方法。    

  3、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4、背诵全文。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学生在课上自读、研讨,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疑难处,教师适当讲解、点拨。   课文语脉清晰,层次清楚,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利于背诵。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    

  5、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二、教学时数 

  1课时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正音。    

  2.学生简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补充纠正。教师将暴露出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三、理解疑难词句,学生质疑,课堂讨论,教师讲解。    

  1.古今异义    

  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转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2.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用为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为动词,小看;轻视。)    

  3.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望球兴叹”“望水兴叹”属生造。)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    

  四、理解思想内容    

  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a、人贵自知之明;         b、谦受益,满招损;    

  c、自大由于无知;          d、知耻近手勇;    

  e、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f、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五、指导背诵    

  这篇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上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焉”。    

  第二层也是两句,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组合。利用关系法把握语言结构,有利于背诵。    

  还可采用排词法。课文用对比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可提取、排列两相对照的词语:河与海的比较,河伯认识的变化  。  

  课后练习还介绍了问题法。所提的三个问题恰好针对三个内容要点,逻辑性强。运用此法掌握内容梗概,利于背诵。    

  课上背诵练习:    

  个人默记一两篇后,由老师带领集体背诵。集体背诵好,互相提醒,脑记耳听口诵,可加强记忆。    

  六、布置作业    

  1.制作词语、句式卡片。    

  2.笔译全文。    

  3.写读后感。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秋水》课堂教学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