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虎门销烟》语文教案

《虎门销烟》语文教案

藤田初恋 点赞 分享
《虎门销烟》语文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虎门销烟》语文教案(通用13篇)

《虎门销烟》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另有两个多音字要掌握,理解并熟记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末段,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三、实验目标:

  让学生回顾历史,了解旧中国的屈辱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情动于中而发而外。

  四、教具准备:

  《鸦片战争》录像、《虎门销烟》课件、网络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3、通过上网搜集和处理资料,了解林则徐以及虎门销烟的背离景资料。

  一、课前准备:观看《鸦片战争》

  二、谈观后感受自然导入

  师:这是一部老电影了,但我却是看了一遍一遍了,因为作为一名中国人,这段历史是永远不能忘却的。你们看完了以后,想说些什么呢?

  (生自由谈论。)

  师:影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理由。

  (可自由谈,只要说出理由就行,相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引出主人公林则徐)

  师:你们了解林则徐吗?

  先调动学生已知,大致说说对林则徐的认识,引导学生上网查询。然后师总结。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提醒:不动笔墨不读书。掌握生字词。

  出示要求:自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象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检查自学效果。

  (3)出示词语。

  鸦片欺侮盐巴虎门销烟

  历史装点顿时伟大壮举

  (4)指名读词,重点读准翘舌音、后鼻音。

  (5)解释词义,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6)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练习巩固

  1、描红。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1、精读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2、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

  1。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事件?从课文中找一两个词语来说明。(引导学生读读文章的第一、第六自然段,首尾联系,理解“值得纪念”是不同寻常的意思,“伟大壮举”是指伟大的举动)(板书:伟大壮举)

  过渡:课文中说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在“壮”下加“△”,“壮”在这个词中是什么意思?(雄壮、气势盛大)读读全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能表现“壮”,将这些地方画下来、读一读,是不是能感悟到“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你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一事件的“壮”?

  (2)读后交流。引导学生体会这一段以销烟前场面的隆重、壮观体现了事件之“壮”。①前来观看的人多而广,“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除了百姓还有文武官员、外国商人。②隆重,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官员“身着朝服”。(板书:场面:壮观、隆重)

  (3)指导朗读。

  这一段我们应该怎样读?先让学生自读感悟,然后试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组织评议,教师适时点拨,然后再读,要求学生读出场面的壮观、隆重,特别提示要把描写人多、场面隆重的词语读好。

  3。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1)过渡:销烟前的场面是这样的壮观、隆重,可见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接下来第三、四、五自然段写了这个“伟大壮举”的经过。默读第三至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这三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虎门销烟的经过)(板书:经过)让学生概括说说主要经过:下令、销烟、结果。

  (2)从“虎门销烟”的经过中,哪里看出“壮”?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中描写下令销烟情景的句子。让学生说一说哪些词句写出了事件的“壮”?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交流:“群情沸腾”、“礼炮轰鸣”反映人民禁烟的强烈愿望,林则徐“一声令下”,说明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强决心,这些词语都写出了事件之“壮”。

  指导诵读:抓住上面这些词语进行诵读,让学生读出中国人民激昂奋发之情,读出气势,显示出“壮”来。先学生试读,再指名读,评价,指点,最后齐读。②指名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边听边想:是分几步销烟的?

  (第一步:撒盐巴教师为主概括)(第二、第三步:抛鸦片、倒石灰让学生自己概括)(板书:撒盐巴抛鸦片倒石灰)

  自由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看看课文用什么词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并用“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复述工人是怎样销烟的。(板书:先再然后)

  指导朗读;这样的销烟方法真是简易、独特,而且有效。教师引读。师:“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只见……,先向……,再把……,然后又把……顿时,……”然后,自由练读,结合插图在头脑产生图像,通过销烟的过程感悟这是一次“伟大壮举”。然后,指名读。最后齐读第三自然段。

  (3)老百姓的反映怎么样呢?自读第四自然段,读时你想到什么?想想应该怎么读?

  教师点拨:①从“跳哇、叫哇”想到销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②从“成千上万”、“欢呼声”想到销烟的声势撼天动地,爱国拒侮的志气、力量震惊中外。你能把这一段读得更好吗?把欢天喜地的“壮情”和撼人的力量读出来。

  (4)想不想来看看当时的情景?师播放虎门销烟的课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结果如何?请自读第五自然段,再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引导学生抓住“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朗读体会“伟大壮举”战果之大。

  三、拓展练说

  (1)教师引导看图:看看咆哮的大海,看看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再看看林则徐的塑像,你想说些什么?可以结合现实总结出:中国人民不可侮。(板书)指导朗读。

  (2)出示第六自然段。练读,最后齐读。

  (3)说说你们读完这句话后有什么想说的?

  (4)师总结,激发孩子们为了中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

  (5)齐读课文。引读: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39年6月3日。

  四、学法练笔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师出示“……先……再……然后……”及练笔要求。

  3、小组合作练说,并互评。

  4、推荐或自荐说,师生共评。

  5、怎么说就怎么写。

  五、练习巩固

  1、小练笔

  2、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4、《秋天》

  5、《天安门广场》

  6、《徐悲鸿励志学画》

  《习作2·小制作》

  8、《泉城》

  9、《九寨沟》

  10、《田园诗情》

《虎门销烟》语文教案 篇2

  教案内容: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另有两个多音字要掌握,理解并熟记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末段,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实验目标:

  让学生回顾历史,了解旧中国的屈辱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情动于中而发而外。

  教具准备:

  《战争》录像、《虎门销烟》挂图

  课前准备:观看或读《战争》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观或读《战争》后感受自然导入

  师:这是一部老电影了,但我却是看了一遍一遍了,因为作为一名中国人,这段历史是永远不能忘却的。你们看完了以后,想说些什么呢?

  (生自由谈论。)

  师:影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理由。

  (可自由谈,只要说出理由就行,相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引出主人公林则徐)

  师:你们了解林则徐吗?

  先调动学生已知,大致说说对林则徐的认识,引导学生上网查询。然后师总结。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提醒:不动笔墨不读书。掌握生字词。

  出示要求:自读课文

  (1) 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 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象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检查自学效果。

  (3) 出示词语。

  欺侮盐巴虎门销烟

  历史装点顿时伟大壮举

  (4) 指名读词,重点读准翘舌音、后鼻音。

  (5) 解释词义,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6) 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练习巩固

  1、描红。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

  1.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事件?从课文中找一两个词语来说明。(引导学生读读文章的第一、第六自然段,首尾联系,理解“值得纪念”是不同寻常的意思,“伟大壮举”是指伟大的举动)(板书:伟大壮举)

  过渡:课文中说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在“壮”下加“△”,“壮”在这个词中是什么意思?(雄壮、气势盛大)读读全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能表现“壮”,将这些地方画下来、读一读,是不是能感悟到“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你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一事件的“壮”?

  (2)读后。引导学生体会这一段以销烟前场面的隆重、壮观体现了事件之“壮”。①前来观看的人多而广,“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除了百姓还有文武官员、外国商人。②隆重,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官员“身着朝服”。(板书:场面:壮观、隆重)

  (3)指导朗读。

  这一段我们应该怎样读?先让学生自读感悟,然后试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组织评议,教师适时点拨,然后再读,要求学生读出场面的壮观、隆重,特别提示要把描写人多、场面隆重的词语读好。

  3.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1)过渡:销烟前的场面是这样的`壮观、隆重,可见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接下来第三、四、五自然段写了这个“伟大壮举”的经过。默读第三至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这三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虎门销烟的经过)(板书:经过)让学生概括说说主要经过:下令、销烟、结果。

  (2)从“虎门销烟”的经过中,哪里看出“壮”?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中描写下令销烟情景的句子。让学生说一说哪些词句写出了事件的“壮”?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群情沸腾”、“礼炮轰鸣”反映人民禁烟的强烈愿望,林则徐“一声令下”,说明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强决心,这些词语都写出了事件之“壮”。

  指导诵读:抓住上面这些词语进行诵读,让学生读出中国人民激昂奋发之情,读出气势,显示出“壮”来。先学生试读,再指名读,评价,指点,最后齐读。②指名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边听边想:是分几步销烟的?

  (第一步:撒盐巴 教师为主概括)(第二、第三步:抛、倒石灰 让学生自己概括)(板书:撒盐巴抛 倒石灰)

  自由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看看课文用什么词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并用“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复述工人是怎样销烟的。(板书:先 再 然后)

  指导朗读;这样的销烟方法真是简易、独特,而且有效。教师引读。师:“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只见……,先向……,再把……,然后又把……顿时,……”然后,自由练读,结合插图在头脑产生图像,通过销烟的过程感悟这是一次“伟大壮举”。然后,指名读。最后齐读第三自然段。

  (3)老百姓的反映怎么样呢?自读第四自然段,读时你想到什么?想想应该怎么读?

  教师点拨:①从“跳哇、叫哇”想到销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②从“成千上万”、“欢呼声”想到销烟的声势撼天动地,爱国拒侮的志气、力量震惊中外。你能把这一段读得更好吗?把欢天喜地的“壮情”

  和撼人的力量读出来。

  (4)想不想来看看当时的情景?师播放虎门销烟的课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结果如何?请自读第五自然段,再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引导学生抓住“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朗读体会“伟大壮举”战果之大。

  三、拓展练说

  (1)教师引导看图:看看咆哮的大海,看看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再看看林则徐的塑像,你想说些什么?可以结合现实总结出:中国人民不可侮。(板书)指导朗读。

  (2)出示第六自然段。练读,最后齐读。

  (3)说说你们读完这句话后有什么想说的?

  (4)师总结,激发孩子们为了中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

  (5)齐读课文。引读: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39年6月3日。

  四、学法练笔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师出示“……先……再……然后……”及练笔要求。

  3、小组合作练说,并互评。

  4、推荐或自荐说,师生共评。

  5、怎么说就怎么写。

  五、练习巩固

  1、小练笔

  2、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虎门销烟》语文教案 篇3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47

  尘埃一粒 发表

  今天上完了《虎门销烟》,整个教学流畅、清晰,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在此,仅谈一点自己的上课心得。备课时,我一直在思考:难道这一课仅仅停留在销烟的过程吗?仅仅是通过品词品句理解到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吗?如何能让学生真正感悟到虎门销烟的重要意义呢?我在思索。

  俗话说,要“教给学生一桶水,自己要有长流水”,带这个班,我也一直在想:要做个怎样的老师?对家长和孩子负责就够了!之所以学生喜欢我上这一课有以下原因:

  1、补充资料是关键。课前,我让学生查阅了背景资料,课上我为学生补充了当时鸦片战争前夕的国内国际情况(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这个王朝到嘉庆年间,已经危机四伏,日趋没落,政治腐败,军备废弛,财政困难,农民起义连绵不断,道光即位后,封建统治更加衰落。清政府走向衰落的时候,世界资本主义正处在上升阶段,英法美等国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其中美国工业发展水平最高,这些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工业原料,积极对外扩张。英国资本家为了掠夺中国的财富,牟取暴利,竟无耻地把鸦片偷运到中国来。十八世纪中期,英国每年偷运到中国的鸦片为二百箱;十九世纪初期,增加到每年四千箱。1838年——1839年,更猛增到三万五千多箱,美国和沙俄也向中国偷运鸦片,1840年前的二十年里,中国外流的白银达到一亿两。),为学生体会壮举的伟大意义作了很好的铺垫。课后,我为学生补充了销烟后的背景资料(中国人民查禁鸦片完全是正义的,但掠夺成性的英国侵略者,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竟以着一事件为借口,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1840年6月,英国借口保护通商,派舰队到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进行挑衅,英俊侵犯广州,由于林则徐在广州作了充分准备,英军未能得逞,就沿海北上,转攻厦门,也被早有戒备的闽浙总督邓廷桢率军抵抗击退。英国又转攻战备空虚的浙江,侵占了定海县城,并继续北犯。八月英舰闯到天津海口,对清政府进行武力恫吓,提出了鸦片贸易合法化,赔款割地等侵略要求。英军到达天津后,道光帝吓慌了,忙将林则徐撤职查办,改派琦善到广州和英军谈判。琦善到广州后,为了讨侵略者的欢心,他下令裁减水师三分之二,解散了林则徐招募的水勇,撤除了珠江口上的防御设备,英国侵略者见清政府如此软弱无能,气焰更加嚣张。英军采取先发制人,突然袭击,直扑虎门,琦善急忙派人和义律签订了《穿鼻条约》,答应割让香港,赔偿烟价六百万元等。),作为对文章学习的延伸。补充文字资料,增加课文厚度,备课时,我特意看了相关的小说,上课时,补充相关文字资料,如邀请外国官员来观看,外国官员惊叹销烟工作的“细心和忠实的程度”,远出乎他们的“臆想”。

  2、通过影片增加学生感性认识。课中,我通过影片,让学生感受当时销烟过程,再回归课文内容,真正让学生走近销烟场面。

  上完课,学生真的是发自内心感悟到了销烟的壮举,孩子们也是乐于学习的。不知道以上所谈对你的教学有没有用,只想与大家共享我的设计。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虎门)

  此问转载 

  ;id=512

《虎门销烟》语文教案 篇4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41

  作者[王锁欢] 发表

  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1839年虎门销烟的经过,告诉孩子们这个事件的重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是一篇爱国主义的好教材。

  在课前,我和孩子们一起去查阅有关这个历史事件的一些背景资料,在这篇课文的教学处理中,我首先跟孩子们聊了有关这一历史事件的一些时代背景以及对于林则徐这个历史人物的理解,听一听孩子们对于这个事件的了解程度,然后,把我所知道的相关知识告诉孩子,让孩子们在熟知这一历史事件的前提上去学习课文,这样更能准确地把握课文所要我们领略的思想感情。一开始,我把课文开头和结尾相联系,先体会这一事件的重要意义,然后引入到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来。

  总之,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主要采取了三个方法:

  一、交流资料,了解时代背景。这个任务是学生在家里完成,然后在课堂中进行汇总的一个部分,孩子能乐意把自己的成果和大家分享,因为这样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劳动得到肯定。在课堂中汇总,是为了给课堂教学打好基础,让所有孩子都能够了解这些相关的知识。

  二、读故事、讲故事。读通课文,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出来。这是我给孩子们自学的一个要求。他们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也很乐于讲出来。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把握课文要求,能够进行有选择的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这样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三、写一写,抒发感情。以课文书后习题为准,以“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为题,进行作文。可以是我在塑像前的默哀时的想法,也可以是给林则徐的一封信,也可以两者结合,让孩子们将自己的感情在说后再写出来。

  多方面结合,就构成了我这一堂课的教学。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虎门)

  此问转载 

《虎门销烟》语文教案 篇5

  江苏名师 陈建先/执教 特级教师沈大安/评点

  第一节

  师:同学们,看过电影《战争》吗?

  生:看过。

  师:谈谈你的印象好吗?

  生:洋人太坏了,把那些运到中国,不但残害中国人,而且赚取我们的钱财。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太好了。不过要让现在的洋人听了不产生误会,好像再加上一个词更好些。

  生:噢!应该是当时的一些洋人。

  师:对了,这就准确了。

  师:还有谁愿意谈谈?

  生:我觉得林则徐真了不起,如果他是皇帝就好了。

  生:我觉得那些抽大烟的人太可怜,太可气了。

  【评:从学生感兴趣或较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课堂导入不露痕迹;引导学生畅谈感受,又为后面的课文阅读埋下伏笔;抓住学生表述中的“小问题”,启发学生自我规范语言,语感培养细致入微。】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段历史有一些了解,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课文《虎门销烟》,讲的就是战争的事。

  (板书课题:虎门销烟)

  师:(边写边说)“销”是个生字,同学们可跟老师一起写。(学生写完后,齐读课题。)

  师:知道这里的“烟”是指什么吗?

  生:指大烟。

  生:指,又叫毒品,它对人非常有害,吸“烟”严重,会导致死亡。

  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虎门销烟究竟是怎么回事。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怎么读都行。

  【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应该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

  师:读了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呢?

  【评:大巧若拙!看似平白的一问,实则生发了一个浩大的问题空间,比起“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你读懂了什么?”更具活力,更加开放,更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

  生:害人,早就应该销毁,虎门销烟为中国人争了光。

  生:我想,当时成千上万的老百姓,看到这一情景,该是多么激动啊!

  生:我觉得咱们中国人应该团结起来,让进不了中国。

  生:林则徐是个功臣,要不是他,恐怕还不一定能被销毁。

  师:说得好!林则徐功不可没,如果他还健在,一定会倍感欣慰的。

  师: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文中并没有对林则徐展开描写,只是一句带过,为什么?(学生面面相觑,一时语塞。)

  师: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一放,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哪段话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评:以疑促读,巧妙过渡。】

  生:第三节给我的印象最深,因为

  师:(笑笑)能请求暂停吗?

  生:可以。

  师:同学们看过“双簧”表演吗?

  生:看过。

  师:我们现在也来段“双簧”表演,(生笑)一个同学读你印象最深的段落,另一个同学马上说出印象深的原因,看谁读得声情并茂,看谁说得情真意切。

  【评:以趣引读,读说并重。】

  师:(指站起来的学生)你愿意先读吗?(该生读第三节)

  师:快!谁来配音?

  生:这一节是讲林则徐带领工人怎样销毁,所以给我的印象最深。

  师:能再具体些吗?

  生:这一节作者用了“先……再……然后”这些词语,把销烟的经过写得非常具体,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

  生:还有“像开了锅一样,咕嘟咕嘟直冒泡,”非常形象,就像在我们的眼前一样。

  师:说得多好啊!经你们这么一说,没有印象的恐怕也有很深的印象了吧。来,咱们一起读一读,看看头脑里有没有清晰形象的“销烟”图。

  (生齐读第三节,读得声情并茂。)

  【评:一个“说具体”,把学生引向纵深。】

  师:谁能不看书,说说你头脑里的“销烟”图是怎样的?

  生: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工人们先向销烟池里洒了许多盐,再把那些罪恶的抛入池内,然后又把生石灰倒下去。于是池子里像开了锅一样,咕嘟咕嘟直冒泡,散发出股股臭味。

  师:呀,你说的不比书上写的差!你也用了“先……再……然后”这些表示顺序的词语,真不简单!谁能再用“先……再……然后”说一说?

  (又有两生以“先……再……然后”的句式复述第三节。)

  【评:找出规律,巧妙复述。】

  师:第三节是一段动作描写,用上了“先……再……然后”就使文章更加的具体,更加的有条理,假如咱们也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你能用上这些表示顺序的词语吗?

  生:能!

  师:好,闭起眼睛想一想要写的动作,看谁写得具体、形象,又有条理。

  (生练写,师巡视。)

  【评:学以致用,及时迁移,在运用中理解语言,巩固语言,发展思维。】

  师:大部分同学都写好了,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投影学生动作描写片段,评议,略。)

  第二节

  师:上节课,我们重点阅读了工人们怎样销烟的,下面请同学们再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还有哪些地方是写销烟过程的?

  生:课文的第二节也是写销烟过程的。

  生:还有第四节。

  生:第五节也是写销烟经过的。

  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

  生:课文的第二、四、五节也是写虎门销烟的经过的。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比较一下,这三节在写法上和第三节有什么不同?

  生:第三节是直接写怎样销烟的,二、四、五三节主要是写看销烟的男女老少的心情的。

  师:说得好,第三节是直接写的,那么二、四、五三节呢?

  生:这三节是从侧面写的。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好,请你读一下第五节。(一生读第五节)

  师:这一节是从侧面写的,那么它是从哪个方面来写的呢?

  (学生一时被问住了。稍后,一生回答。)

  生:这一节写的是销烟的结果,不能说是从侧面写的。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现在总算搞清楚了,谁能对二→五节的写法做个小结?

  生:课文的二→五节写了销烟的整个过程,其中三、五两节是直接写的,二、四两节是从侧面写的。

  【评:面对学生的认知冲突,师故意不动声色,然后再“请君入瓮”,巧丢“包袱”,使学生“跌倒了”自己“爬起来”。这种注重过程的做法,值得提倡学习。】

  师:概括得很正确!二、四两节描写了当时人们的心情,他们的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当时,人们真是太激动了,太高兴了。我从“激动地跳哇、叫哇,欢呼声响彻虎门上空”看出来的。

  生:人们很关心销烟这件事,巴不得一下子就把它销毁掉,因为他们一大早就从各地赶来,把海滩都挤得水泄不通了。

  师:咱们一起读一读,体会一下人们的激动之情。

  (生读2、4两节)

  【评:此处一读带过,略得好!】

  师:课文还剩下首尾两节,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生读)

  师:读了这两节,你想说点什么呢?

  【评:再次以“说点什么”发问,给学生回忆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人文情怀得以释放,自我个性得以张扬。】

  生:我想说,虎门销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外国侵略者的丑恶嘴脸,他们真是太可恶了!

  生:我要说,我们中华民族是不可辱的。

  生;我要感谢虎门销烟,我要感谢林则徐,是他让人们擦亮了眼睛。

  师:是啊!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粉碎了外国侵略者的美梦,唤醒了沉睡中的人们,也给了那些醉生梦死、意志薄弱的吸“烟”鬼一记响亮的耳光,罪恶实在是太大了!回忆过去,看看今天,你还想说点什么?

  生:我们要牢记这个教训,不能再让这样的悲剧发生。

  生:现在,仍有人在吸“烟”,多么不应该啊!

  师:对!一百六十多年过去了,现在仍有人在造毒、贩毒、吸毒,请看图片。

  (师逐一映示禁毒宣传图片,给学生以教育。)

  师:看了图片,你还想说点什么呢?

  【评:由课文联系到现实生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水到渠成。】

  生:为了你和家人的幸福,请远离毒品吧!

  生:造毒者害人也害已,请不要再制造悲剧了!

  生:一份毒品该是多少座坟墓啊!(还有几人发言,略。)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毒品就像洪水猛兽,摧残着人的身体,腐蚀着人的精神,全世界都应该联合起来,铲除毒品,还世界一份幸福和安宁!

  我建议同学们课后到戒毒所做个调查,再从网上或其它地方搜集一些资料,搞一次禁毒宣传中队主题会,届时,我愿意做你们的特邀嘉宾!欢迎吗?

  生:欢迎!

  (下课)

  【总评:“自主、合作、探究,”它到底是什么?我认为,自读,自悟,说真话,抒真情,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这就是自主;各抒已见,解人以困,虚心请教,平等对话,这就是合作;声情并茂地读,情真意切地说,设身处地地想,身体力行地做,这就是探究。《虎门销烟》的思想内涵较为深刻,离学生生活也较遥远,要想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其中的道理,确非易事。教学中,陈老师立足于“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一“战略”高度,整个教学以“你想说点什么?”这一平白的问语串联起来,为学生生发了浩大的思维空间,学生才得以说真话,抒真情。使学生自主经历了一个“生活→读文→感受→实践”的过程,教师的举手投足之间,无不流露出科学的教学理念、高超的语言素养,课堂始终充溢着浓浓的人文馨香。】

  片断赏析

  林则徐没有环保意识吗?

  我正在教学《虎门销烟》一课的第5自然段:销烟整整持续了23天,二百多万斤化为烟渣,随着潮水卷进了咆哮的大海之中。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段文字,读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一个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

  生1(迫不及待地):老师,这不造成环境污染了吗?

  生2(也快速地站起来):是啊,几百万斤烟渣都被冲入大海,会对海水造成多严重的污染呀!

  生3:老师,看来林则徐根本没有环保意识。……

  师(拦住了学生的话):我想,是从罂粟这种植物的果实中提取出来的,它的残渣或许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总而言之,林则徐主持的虎门销烟是一个伟大的壮举,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问题:这位教师的做法有什么不妥,如果你是这位教师,应该如何处理。

  [参考答案]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研究林则徐的这种销烟方法是否真的会造成环境污染?大家可以查阅资料、调查询问,也可以通过做试验研究(如在鱼缸中放入少量石灰和盐,观察对小鱼有什么影响)……最后分析得出销烟的过程是否造成了环境污染。接着大家研究讨论一下,作为一名高级官员,林则徐为什么会没有环保意识呢?(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倡导是什么时候提出的?一百多年前的自然环境怎样?当时的人们是否有保护环境的意识?)然后小组合作进行研究,看是否能设计出一种更合理的销烟方法。要求是:设计的方案不光要克服环境污染问题,还应考虑到销烟的彻底性和使用的合理性。

  只有这样,才是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思考和发现,并给他们创造机会与条件去研究和探讨。无论学生研究的结果如何,哪怕有悖于教材和老师的意图,但它毕竟是学生阅读和研究的经历,对于他们形成乐于发现、勤于探索的学习品质都会起到莫大的激励作用的。

《虎门销烟》语文教案 篇6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96

  同协部  杭福兵

  《虎门销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文章,讲述了爱国英雄林则徐顶住内外上下的重重压力,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品——鸦片集中销毁在古老的虎门寨的事情。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先组织学生听写一组比较重要的词语,并出示这些词语,让同桌互相批改,再指名学生用上述几个词语说几句话。这样的教学,既可以复习生字词,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又能降低坡度,帮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一举两得。

  精读课文时,抓住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通过读,让学生明白虎门销烟这一举措是伟大的壮举,不仅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更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壮举”这个词语,让学生精读课文,披文入境,感悟课文,找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件事确实是壮举,并把它们划出来,反复诵读,通过朗读把这种“壮举”读出来。大多数的学生找得还比较正确,认为从销烟场面的壮丽和销烟过程的壮观看出这是一件壮举。接下来让学生从销烟的场面和过程两方面来研究课文就是顺水推舟、水到渠成了。在这段的教学中,我觉得一方面让学生把握住了课文的脉络,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指明了研究的方向。

  研究结束后,我又补充了一些资料,让学生明白,林则徐禁烟其实是顶着很大阻力,冒着生命危险来进行的,这些阻力不仅来自朝廷上下接受鸦片贿赂的各级官员,更来自靠走私鸦片而谋取暴利的帝国主义势力。让学生对林则徐这位英雄不禁肃然起敬。最后,我还安排了一段说话训练,当我们透过历史的硝烟,穿过辽阔的海滩,来到这位英雄面前,对着他的铜像,说上几句话。当学生充分了解了这位英雄时,肯定有许多话想说,安排这个说话训练,可以让学生尽情发挥,把对英雄人物的尊敬、崇拜、感激之情娓娓道出。

  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自己在教学中,教学时间的分配有一些不妥,导致后面的说话训练不充分,没到位,留下了一些遗憾。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虎门)

  此问转载 

《虎门销烟》语文教案 篇7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学小学语文第7册《虎门销烟》。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能正确、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具体述了虎门销烟的经过,并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群情激奋、大快人心的销烟场面。要反复朗读并于同学交流自己的独特感受,体会中国人民的激昂之情、豪壮气势。

  能力目标:结合语境理解“咆哮、嚣张、销毁、欺辱”等词语。积累四字词语,如描述人多、场面壮观的“水泄不通、分外壮丽、男男女女、老老少少。”

  情感目标: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在于打击了侵略者,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欺辱的!培养爱祖国、御外辱的精神和自觉抵御毒品的意义。

  三、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记叙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经过,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祖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课文共有6个自然段,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第一自然段交代了虎门销烟的时间;第二至五自然段具体叙述了虎门销烟的经过,并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群情激奋、大快人心的销烟场面;最后一个自然段段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全文结构严谨,首尾照映,记叙清楚有序。课文重点是销烟的经过。在叙事的过程中,还不惜笔墨地描写了老百姓对这件事的强烈反响,从侧面反映了虎门销烟是顺平民意的正义之举,是显示中国人民伟大力量的爱国行动。

  四、教学重点:学习课文能读懂课文,理解虎门销烟的主要经过。

  五、教学难点: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六、教学对象分析

  学习这篇课文的学生年龄基本上是12岁左右的,该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他们能够带着一份好奇心敢于“打破沙锅问到底”原则,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性啊!因为他们都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见识,所以就敢于质疑、创新和探索。不管用什么方法都想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不可。而且,这篇课文记叙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经过,揭示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歌颂了中国人民热爱祖国,不甘受欺侮的斗争精神,这样便引起学生的兴趣了。

  七、教学策略

  课文的教学,不但是要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积累优美的语句,更应该从中懂得爱国主义精神。学习过程中,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课文中遇到的问题,借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本课中我将采取策略有多媒体导视、朗读、合作交流等环境下的充分感受刺激,在新时代的要求下学习,一定要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的落脚点和着眼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文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的被动变为主动的形式去探索有关知识,最终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播放《林则徐》片段。

  2、听写词语。

  (二)精读课文

  1、观看《鸦片战争》一段

  问:什么日子值得纪念?(不同寻常的日子,发生重大事件日子)

  课文值得纪念的日子是什么?(1839年6月)

  过渡:不同寻常在哪里?

  2、朗读课文体会到什么?合作探究。

  壮观虎门搭起礼台上彩旗林立隆重

  场面来观看的人多

  3、学习三——五自然段。

  (1)这段主要讲什么?(生:虎门销烟的经过。)

  (2)观看多媒体片断,同学们在课文中画出怎样销烟的句子。

  (先……再……然后……)

  (3)学生分组讨论在上台进行表演。

  (4)在播放《林则徐》片段,让学生从“礼炮轰鸣、群情沸腾”等词语想象当时销烟场面,它是得民心顺民意的。

  4、学习第6自然断。指导朗读,再听音乐朗读,让学生抓住“沉重地打击”“不可欺辱”中体会到虎门销烟的重大意义。

  5、回顾全文。为什么说“1839年6月3日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可以从多媒体体会时代背景、销烟的成果以及它的意义来说。

  (三)指导复述课文。

  1、方法:理清每一自然段的重点,看板书提示。

  2、分组讨论,互相讲述和指正、补充。

  (四)指导说话。

  1、用“先……再……然后……”说话。

  2、联想:生活当中有哪些事情可以用上以上步骤的。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了解虎门销烟这一震惊中外的壮举,我们心头难以平静。屈辱的历史,让我们心痛;不屈的抗争,让我们振奋。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铭记民族英雄林则徐为振兴祖国而奋斗。

  (六)课堂作业。(多媒体演示)

  林则徐一声令下,___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只见一群群光着背梁、赤着双脚的工人,___向灌满水的销烟池里___下盐巴,___把收缴来的鸦片___如池浸泡半日,___把一担担生石灰___下去。

  (1)这段主要写什么?

  (2)表示先后的词语有______。

  (3)谁能用上表示先后的词语说一说。

  教学反思

  1、课文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读写一体化。这篇课文条理分明,重点突出,场面烘托描写到位,语言精练,生动形象。作者描写了虎门销烟的场面,显得更壮观、轰动:晴空万里,蓝天之下,碧海荡涤,绿树环绕的虎门寨格外壮丽,在这样风光的地方销烟,其意义非同寻常。海滩上云集的人群,更表现了百姓禁烟的愿望。“礼台”“彩旗”“朝服”等进一步渲染销烟场面的庄严隆重。这种浓墨重彩的场面描写,渲染了气势,为下文重点描写销烟经过,揭示销烟意义蓄了势,作了铺垫。由此可见,本文场面烘托到位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的写作方法。

  2、利用多媒体理解课文背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8世纪,大量的中国人民开始吸食鸦片,大量的白银开始流入鸦片贩子的腰包,经常遇到一些面黄肌瘦、四肢无力的烟鬼卖儿卖女吸食鸦片,鸦片贸易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面对此情此景,当时担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上书道光皇帝力主禁烟:“长此下去,国外无御敌之兵,内无充饷之银。”1838年12月,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禁鸦片。

  3、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始终尝试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贯穿整堂课中。自读、自悟,说真话,抒真情,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这就是自主;各抒已见,解人以困,虚心请教,平等对话,这就是合作;声情并茂地读,情真意切地说,设身处地地想,身体力行地做,这就是探究。《虎门销烟》思想内涵较为深刻,离学生生活也较遥远,要想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其中的道理,确非易事。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一“战略”高度,整个教学以精炼的问题串联起来,为学生生发了浩大的思维空间,学生才得以说真话,抒真情。使学生自主经历了一个“生活——读文——感受——实践”的过程,课堂始终充溢着浓浓的人文馨香。可是还存在不足之处是,没有给足够的时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课文能够利用自然环境描写衬托现场氛围。文章在描写销烟当天的天气以及现场环境中写道:天气晴朗,碧海、蓝天、绿树,把古老的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寥寥几笔,却透露出当时一种昂奋发之情和豪壮之气。利用多媒体教学,更加衬托出环境描写的气氛,这是叙文文章当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5、课文教学中能够联系实际,渗透思想教育。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教师主要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当时场面的壮观,气势庞大,意义重大。通过质疑,使得学生与广大们生共鸣,拉近时代距离。通过资料的搜寻,进一步体会林则徐顶着困难,冒着危险,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的可贵精神。整篇课文花时较多。理解透彻,使学生从文学和历史以及思想工作上都能得到收获。

《虎门销烟》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本课的1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另有3个多音字要掌握,理解并熟记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能用表示顺序的词语“先……再……然后……”写一段话。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想象,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2、学生回顾历史,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学习林则徐坚决抵御外敌,维护民族尊严的崇高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情动于中而发于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辱的精神。学生通过认识危害,激发学生远离毒品的思想。

  课前准备:

  学生查找一些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课前布置大家搜集一些关于资料,还有战争时期中国的现实状况,你愿意与大家一起交谈吗?

  学生对自己所收集的资料可以畅所欲言地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二、初步感知

  师:的确,外来的给中国人带来的是灾难,是痛苦,谁敢在当时挺身而出,救人们于水火之中,这个人的名字就是---林则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伟大的禁烟英雄的事迹。

  1、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读通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并圈出本课14个要求认读的生字,注意文中的三个多音字,遇到不认识的通过查字典解决。边读边注意把不懂的词语画出来。

  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互助识字。(教师要注意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小组内互相拼读生字,解决不懂的词语。实在解决不了的全班共同解决。

  3、组织学生朗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

  师:生字都认识了,课文也读得流利了,再仔细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

  学生汇报:

  林则徐销烟有深远的意义。

  结合课外资料来谈。

  林则徐禁烟斗争,不仅在当时给帝国主义以重创,震惊了世界,而且在人类禁毒史上也写下了辉煌的一章。

  师:当你了解了虎门销烟后,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朗读的重点应放在三和五自然段上,因为这两段充分的体现了林则徐销烟的决心和销烟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喜悦。

  师:下面我们再认真的读一读书,把你感受最深的段落读给你的好朋友,如果你能背过来那就更好了。

  学生选择性的读,并试着背诵。

  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伙伴,选择段落读一读或背一背。

  四、书写生字

《虎门销烟》语文教案 篇9

  课题名称虎门销烟  目 语文 年级 四年级 教学时间 一课时(40分钟) 学习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语文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已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学生阅读的重点开始由理解词句的意思转向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子体会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堂应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自主空间,创设展示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大胆地参与朗读、讨论、交流。《虎门销烟》题材距离学生生活遥远,鸦片危害、英国列强的险恶用心让学生不易理解,所以,通过学生搜集、整理、分析资料,自读自悟让学生初步理解清朝政府走向衰败的原因,激发学生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 。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2.激发学生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搜集、整理、分析资料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初步学会正确面对历史事件,知道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2.  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了解200多年前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历史,从鸦片对我国的巨大危害中初步认识到我国近代国力衰败的部分原因。 三、知识与技能 1.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上网搜集和处理资料,了解林则徐以及虎门销烟的背景资料, 培养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朗读能力和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鸦片的巨大危害及销烟的伟大意义。 2.  如何拉近历史与儿童生活的距离。 3.  学生民族气节及爱国情怀的激发。 教学资源 教师自制的《虎门销烟》多媒体课件。     虎门销烟教学活动过程描述     教学活动1 (一)激情对话导入 1.开门见山入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共同探讨的话题是——林则徐与虎门销烟(学生齐读课题)。 2.引导学生提出探究话题:这是一段中国人难以忘怀的历史,这是一首华夏儿女共同谱写的战斗诗篇,这是一座用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共同浇铸的伟大历史丰碑。面对这个话题,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3.梳理话题:同学们的问题充满智慧,很有深度,非常值得我们探讨。归纳起来,大家的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想了解鸦片,二是想了解林则徐,三是想了解销烟的历史意义。根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咱们首先跟随录相,揭开鸦片的神秘面纱。   教学活动2   (二)走近鸦片了解其巨大危害. 1、观看录象:《鸦片的祸害》 2、学生交流自己的认识。看了录相后,你知道了些什么?   3、启发学生理解鸦片对人体的危害:毒品如狼似虎,无情的吞噬着人们的健康生命,骨瘦如柴,面黄肌瘦,生命凋零----- 过渡:是啊,鸦片是毒品,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毒品对人体是非常有害的。 (1)链接生活:生活中,你见过或者听别人讲过吸毒的人吗?他们的身体状况一般是什么样子呢?……同学们将生活中的吸毒者的样子说得栩栩如生,让我们好象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出示吸毒者的照片)他们健壮的体魄在毒品中消瘦,如花的生命在毒品中凋谢。 (2)古今对话:一样的毒品,一样的伤害,让我们给他们穿上清朝的衣服,住进清朝的房子,吸上清朝的毒品,即鸦片,他们又是什么样子呢?(出示清朝吸烟图和吸烟人)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说些什么呢? (4)学生小结:是啊,毒品如狼似虎,无情的吞噬着人们的健康生命,骨瘦如柴,面黄肌瘦,生命凋零几乎成为了他们的的代名词。刚才这位同学说得很有深度,鸦片仅仅是危及人的生命吗?它还有没有更严重的后果呢? 3、鸦片对国力的危害 (1)读书收集信息: ①收集信息:自读p38页,想一想从书中你了解到了些什么? ②整理信息:从1800年开始,英国走私到中国鸦片飞速增加,从最初的(    )万箱到1838年的(     )万箱;1800年开始,英国从中国掠走的白银飞速增加,从最初的每年(      )万两到1838年的(        )。同样向中国输入鸦片的国家还有(       )等。中国吸食鸦片的人也在飞速增加,到1835年估计有(      )人。 ③分析信息:从以上信息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2)虚构信息: 如果不及时行动,我们假设到1850年:英国等列强走私到中国鸦片将会(      ),从中国掠走的白银将会(        ),中国的财富将会(        )。向中国输入鸦片的国家将会(       )。中国吸食鸦片的人将会(           ),拥有健康体魄的人将会(          )。 (3)升华认识:吸食鸦片的,有哪些行业的人呢?(有农民、有工人、有军人、国家大臣等)。农民吸食鸦片后,庄稼荒芜了,国家粮食减少了;工人吸食鸦片后,工厂减产了,国家工业衰败了;将士吸食鸦片后,战斗力减弱了,国家安全没有保证了;大臣吸食鸦片后,国家大事管得少了,这样下去的后果是什么呢?英国等列强向中国输入鸦片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4、总结:鸦片危害的不仅是人的身体,还危及到国家的安危。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看到了这一点,觉醒的工人、农民、士兵、大臣等都会振臂高呼:销烟!林则徐就是其中一个   教学活动3     (三)走进林则徐感受虎门销烟壮举 (一)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交流:林则徐是个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呢?请同学们三言两语说一下。是啊,林则徐是民族英雄,因为他的销烟壮举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着实让中国人扬眉吐气。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第38页的内容,来感受一下那激动人心的一幕吧。 (二)教师出示设问导读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 精读课文: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默读课文。再次阅读,你们又有哪些疑问呢?请在书中做个记号。 (1)质疑 (是怎么销烟的?   为什么采用盐巴、石灰销毁鸦片的方法?  老百姓为什么那么高兴?  为什么邀请外国商人?……)  同学们提的问题有的很有价值,很有水平,有些问题看似不同,其实有相通之处。下面,让我们共同讨论。 (a)掌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b)虎门销烟的过程:抓住“先”  “再” “然后” (c)2自然对环境描写 3自然段的场面描写衬托了什么? (2)学生合作交流。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是怎么销烟的?能找到吗? 出示句子:    先向灌了水的销烟池里撒下盐巴,再…… (a) 通过这句的介绍,你能说说销烟有哪几个步骤吗? (b)  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有3个步骤 (c)  什么采用这样的方法? (学生补充介绍)  以前,人们销毁鸦片是将鸦片拌上桐油架锅燃烧,费时且不彻底。数量庞大的鸦片用这样的方法根本不行。  林则徐到民间讨教,知道鸦片最怕盐卤和石灰。因此,特别设计了这样两个独特的销烟池(课件演示):在虎门海滩高地挖两个长、宽、深各50米左右的大池(50米,比三个教室的总长度还要长),池底铺上石板,靠海的一面是活动的闸门。销烟时,先放水入池,然后撒盐巴,投入鸦片浸泡,再投入生石灰。 这时,销烟池内就像……引读……待海水退潮时,打开闸门,海水便卷着烟渣退入大海。  害人的鸦片就这样被销毁了,观看的老百姓非常激动,你们从哪儿感受到的? 成千上万的人大声叫喊、大声欢呼,此情此景,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看见?  此时此刻,虎门海滩如同过节一样。 3、文中还有哪些描写,也让我们觉得这销烟现场像过节一样呢? △一大早…… 水泄不通 △新搭起 ……彩旗林立……身着朝服的文武官员。 △这时候,礼炮…… 群情沸腾。 △……分外壮丽。   (天公也挺作美) 4、读一读,深入理解课文       千上万的老百姓为什么那样的激动、兴奋,? (当时的中国老百姓给鸦片害惨了。那时侯,鸦片如同一个恶魔,在中国的土地上肆虐。许多中国人沉迷于鸦片中,中毒上瘾。) 请看下面一组真实的照片:(出示历史照片) 虽然,他们的面容不一,却有着一样瘦弱的身体,为什么?因为鸦片!鸦片使得他们不思劳作,鸦片使得他们倾家荡产! 大片的田地荒芜,大量的白银外流。多少老百姓在痛苦地.挣扎,又有多少年轻的妻子泪眼相伴! 最可怕的是:当时的军队中,许多士兵手拿两杆枪,一杆是作为武器的枪,锈迹斑斑;另一杆就是烟枪,油光锃  亮。当时的中国人被西方称为“东亚病夫”。 现在,深受其害的老百姓看见鸦片被销毁,怎能不激动不兴奋?! 他们会激动地叫什么?喊什么? 谁再读读第四节? 5、让我们走近些,再看看这激动人心的一刻。(看录像) (录像的播放,让学生跨越了时空,更真切地感受当时场面的宏大,更真切地体会到了老百姓那欣喜若狂的心情。这一资源的利用,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拉近了他们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目睹这壮举的除了有受到鸦片残害的中国人,还有应邀前来的外国商人。林则徐为什么邀请外国商人呢? (看看中国人销烟的决心,警告) 那,外国商人看到了,会是什么样子呢?  正如第6节所说的,他们的嚣张气焰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据史料记载,销烟前,外国商人根本不相信林则徐会把鸦片全部销毁。此时,亲眼目睹销烟过程的外国商人在懊丧之余,也不得不佩服林则徐。当时,就有外国商人向林则徐脱帽致敬。(出示史料照片) (照片的展示,使林则徐这一人物在学生的心中更清晰,使学生对林则徐这位禁烟领袖更充满敬意。) 6、说到林则徐这位禁烟领袖,文章并未多加描写,只有寥寥几笔,能找出来读一读吗? 通过这两句的介绍,你能勾勒一下心目中林则徐的形象吗?(看图片)  这就是爱国英雄林则徐,目光是那样的坚定。他和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一起载入了民族史册,时时激励着华夏子孙。 齐读第6节 4、对话历史人物:真是一个令所有中国人都难以忘怀历史纪念日,那一天是:1939年6月3日。林则徐也因此被后人所怀念,在厦门的纪念馆前,他的形象是那么高大、威武,人们用这样的方式想记住些什么呢?(他以虎门销烟这一行动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好欺侮的。) 身为东方一条龙,自小立志许鲲鹏。 苟利国家生死以,虎门销烟气如虹。 一生功过书不尽,百年民族首英雄。 教学活动4    (四)总结及延伸     1、学完这篇课文,你想说什么?(要拒绝毒品、热爱祖国、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喝彩等 ) 2、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一段历史,那就是:林则徐虎门销烟,发生的时间是:1839年6月3日。并且学习和运用了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方法,还共同感受了中国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其实,这样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在中国大地上古往今来,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呢? 3、课外延伸: (1)看电影:《林则徐》、《甲午风云》、《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等。 (2)读书籍:《林则徐传》、《清十二帝》等

《虎门销烟》语文教案 篇10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45

  调整了心态以后,感觉真的很好。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虎门销烟》这一课,因为今天是英语早读,学生没有读课文,虽然也布置了预习,好象效果不好。

  我由上一课《徐悲鸿励志学画》导入,徐悲鸿用事实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是有才能的,我们今天要学习另外一个向全世界表明我们中国人是不可欺侮的民族英雄的故事。揭示课题:虎门销烟

  接着提问:“你们了解这个故事吗?”学生无言。(要是前几天这样,我又会很失望,再叹口气),今天我笑着说:“不知道啊,好,那我们想想,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了解的呢?”有学生问了:是什么烟?为什么要销呢?是谁要销烟呢?立刻有学生说了:“是鸦片。有毒的。”接着就开始谈起了鸦片,有的说用在医学上可用作麻醉剂,多食用对身体有害,引导学生谈它的危害,有的说士兵没有力气打仗,有的说人们没有力气干活,我再补充国民吸食鸦片使得大量的白银花花地流入了外国人的口袋,于是道光皇帝就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主持禁烟,这样就发生了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顺势又谈到了毒品,于是引导学生说出现在的毒品及危害。借机进行了教育,要求学生自觉地抵制毒品。

  谈是谁销烟?再谈林则徐,有一个学生拿起了他抄的林则徐的简介读得结结巴巴的,我说:“这位同学有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你们知道吗?”学生说他会收集资料。我立刻加以肯定,并说:“不过我要向你提个意见,下次要说清楚说流畅,让大家听懂就更好了。”大家都笑了。

  学生自由读课文

  讨论:这篇课文给你什么感觉?

  有学生说林则徐真了不起,他领导的这一事件给了外国侵略者沉重的打击。我问在哪儿呢?

  我们开始读最后一节。先指名读,学生笑了,因为读得很温柔,再读,再小结,再改进。就这样师生边读边改进,其乐融融,就连一直都没有发过言的林訏也积极举手站起来读了。好高兴啊。

  其实有时候给学生机会,就是给自己机会,今天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如果我还是像以前一样,一定又上得大家都不高兴。重新给了学生一个了解的机会,就给了我一个跟学生共学共乐的机会。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虎门)

  此问转载 

《虎门销烟》语文教案 篇11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运用“四导四自”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状态中,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在自我发展中实践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凭借文本的语言走进文本的内容,把语言文字承载的内容具体到一幅幅人物场景、事物场景、虚拟场景、心灵场景,并通过具体物质及想象、联想让一幅幅场景在大脑中活化、重组。在这个过程中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和奥妙,探究、模仿、建构语言的运用形式(表达层面),探究作者剪裁内容、组织材料的方式,并能把这种感性触摸内化为心理经验,形成言语和语言运用心智。抓住“壮举”这个关键词,把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情感,升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通过语言文字还原和活化虎门销烟的现场,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情绪经验,更深层次地体味“壮举”的意义,最终“水到渠成”。通过感性触摸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精妙,形成特有的语言和表达心智。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将收缴洋人的近两百万箱鸦片当众销毁的壮观场面,《虎门销烟》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虎门销烟”的壮观场面,激发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2、积累四字词语:敲锣打鼓、震耳欲聋、水泄不通、恭恭敬敬、垂手恭听等,习得遣词造句之奥。

  3、体会销烟前的沸腾场面,引导学生练习写一个节日的有趣的场面,丰盈谋篇心智。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虎门销烟”的壮观场面。

  难点:理解为什么说“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有上下五千年,灿烂辉煌,但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有屈辱,有磨难,更有不屈不挠的战争,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学习第27课《虎门销烟》,跟随民族英雄林则徐,去感受虎门销烟的壮观吧!

  二、复习巩固四字词语。

  1、齐读词语,注意生字。

  2、带入文章读课文。

  三、浓缩课文,抓住文眼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句话能表现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导定向)

  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出示)

  2、“这”指的是什么?(虎门销烟) 

  3、这句话告诉我们虎门销烟是什么?(板书:壮举)壮在字典里有三个意思:

  a、健壮有力 b、伟大、有气魄  c、增加勇气或力量

  轻声读一读,再联系课文,你认为“壮举”的壮是哪种意思?壮举就是伟大、有气魄的举动。根据意思给另外两种解释组词。为什么说虎门销烟是壮举,让我们试着用读书的方法来解决。(导定向)

  四、还原场景,精读感悟

  (一)、再现城门前场景,体会沸腾

  1、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走进1839年6月的广州城,城门边上张贴着一张大布告,快去瞧瞧吧!(张贴布告)

  师:孩子,布告里写的是什么呀?谁能更大声地宣布这个好消息。

  指名读布告

  师:从中你知道些什么?听到这个消息你的心情怎么样?(生自由回答)

  2、广州城的百姓们,听了消息后,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课文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快速朗读第一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

  (1)指名学生读这段话。

  (2)思考:这段话中分别描写了几种人的表现?从人物的那几个方面描写的?

  3、反馈学习情况

  (1)、文中写了三种人的表现(老年人、青年人、孩子)

  (2)、分别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的。

  师:同学们你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中体会到了人们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高兴、喜悦、兴奋)

  (3)分角色朗读句子,有学生点评,进行挑战朗读。

  (设计理念:让学生在读中悟出情感,让学生自评进行挑战,既激发了学生的读书欲望,又锻炼了学生能力,体现了自激励教学模式。)

  (二)再现广州城场景,感悟热闹

  1、你们的朗读让老师仿佛走进了沸腾的广州城,6月3日的广州城会怎样?在老师的朗读中,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导定向)

  (出示)6月3日那天,(成群结队)的百姓,穿着节日盛装,(敲锣打鼓),起劲地耍着狮子舞着龙;孩子们用竹竿挑着一串串鞭炮,(劈里啪啦),(震耳欲聋)。(浩浩荡荡)的人流,从(四面八方)向虎门滩涌去。

  虎门滩(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边听边分别用——画出看到的,用﹏﹏画出听到的。

  (设计理念: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指名回答问题。

  师: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人多)从哪些词中你感受到了?(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3、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当时人们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高兴、激动、兴奋)指导朗读出这样的语气。           

  (设计理念:“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三)再现销烟现场场景,理解壮举

  1、师过渡:销烟前的场面是这样的热闹、壮观,可见虎门销烟是一次壮举。那么销毁鸦片时的场面又是怎样壮观的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4、5自然段。(导运作、自运作)

  出示学习要求:

  (1)熟读4、5自然段。

  (2)思考:林则徐使用什么样的办法来销烟的,总共分几步?

  (3)看看课文用什么词表示这几步的先后顺序。

  (3)你能用这几个词说一句话吗?

  指名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进行点拨。

  (设计理念:本环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进行自调节,学以致用,及时迁移,在运用中理解语言,巩固语言,发展思维)

  2、那么老百姓看见销烟这么井然有序的进行反映怎样呢?文中哪个词最能体现人民的心情?(欢呼雀跃)。

  3、同学们想不想来看看当时的情景?(播放视频)

  4、再现活动场面,进入心灵场景,升华“善”之情感。

  假如你是在场的中国人,看到这样的场面,你心里有什么感受?(自豪、激动、兴奋)假如你是在场的鸦片贩子们,你又有什么感受呢?(震惊、害怕、敬畏)从哪体会到的?读第六自然段(出示)

  师:是谁让趾高气扬的外国商人垂手恭听,连声称是?(林则徐)林大人是怎么说的呢?(出示句子)指名朗读。

  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自由回答)(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师总结:是啊!这些鸦片商都是惟利是图的资本家、不择手段的侵略者。他们打着平等经商的旗号,把无数的鸦片运到中国,牟取暴利,他们想让我们中国人成为他们的奴仆和挣钱的机器。林则徐邀请他们来观看这次销烟,就是为了打击他们的嚣张气焰,就是向他们发出警告,也向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指导朗读出义正言辞、慷慨激昂的语气)。

  (设计理念:使学生在老师的导调节中激发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5、让我们再次来感受虎门销烟这一壮举吧!(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五、激情总结,活用中积累词语,丰盈语言必智,再次升华“善”之情感。

  1、总结:同学们,为了庆祝虎门销烟,人们(成群结队)、(敲锣打鼓),为了目睹虎门销烟,虎门滩(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看到害人无数的鸦片被咆哮的海水着卷走了,围观的群众(欢呼雀跃),这就是(虎门销烟的壮举)。面对威风凛凛的林大人,外国商人(恭恭敬敬)、(躬身弯腰)、(以示敬畏),聆听林大人义正严词的宣告,外国商人(垂首恭听)、(连身称是),这就是(虎门销烟的壮举)。同学们,虎门销烟,销的仅仅是外国人的鸦片吗?赢的仅仅是中国人的白银吗?它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这就是(虎门销烟的壮举)。

  2、点题:让我们永记这一天——(          ),铭记这一英雄——(          ),牢记这一壮举——(                     )。

  3、让我们带着对这一壮举的自豪之情,对林则徐大人的敬佩之情,齐读这段话。

  板书设计:

  长中国人志气

  人山人海   水泄不通

  27、虎门销烟             壮举

  躬身弯腰    垂手恭听

  灭外国人威风

《虎门销烟》语文教案 篇12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51

  丰富文本体验 领悟深厚情感

  作者:胡大菊 

  《虎门销烟》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再现了中国历史上让人激动、自豪的一幕。文章语言简练,赞美了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英勇豪迈的精神,荡漾着浓浓的爱国之情。虎门销烟这一壮举离学生生活年代久远,文章字里行间饱含的浓厚情感,学生难以体会。为了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这一障碍,本课的设计思路为:课前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有关虎门销烟的时代背景资料,积淀情感;扣住销烟前、销烟时、销烟后的动人画面,通过对具体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当时历史的回顾,把握文本内涵;通过激情朗读抒发爱国之情。

  一、展示课外阅读。积淀丰富情感

  1.上课前教师布置学生预习,查找阅读有关鸦片战争的历史资料,充分认识虎门销烟的大背景,形成对虎门销烟这一壮举的初步印象。

  2.以天安门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虎门销烟浮雕图片导人课题,认识这一壮举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齐读课文的第一句话。为什么说1839年6月3日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当时中国历史又是一段怎样的历史呢?请学生交流自己的预习资料和感想,教师引导、补充、归纳:

  (1)虎门销烟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是:中国国内各种矛盾激化,封建统治摇摇欲坠。国外英、法等国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壮大、扩张之时,国力强大,都虎视眈眈地盯着中国。为了从中国市场获得最大的利益,他们把大量毒品——鸦片源源不断地输人中国,使中国的综合国力每况愈下,严重影响了中国社会的稳定。

  (2)鸦片是一种毒品,从查阅的资料中可以看出,国人吸食鸦片可使一个国家民不聊生,使清政府大量白银外流,国库空虚,士兵一副病态,战斗力丧失。

  (3)让学生初步谈谈对虎门销烟的认识。

  [设计说明:(1)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一方面为文本的学习加深认识,积淀情感;另一方面使学生处于蓄势待发的状态。(2)紧紧抓住“1839年6月3日,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句话,让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资料,扣住文本背后的隐l生材料,加深对文本的认识。

  (3)以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导入,强化学生对这一事件的认识——虎门销烟是载入史册的伟大事件。]

  二、扣住壮举,丰富文本,精读抒情

  1.对照历史背景,自读自悟。

  作者赞叹虎门销烟是一次壮举。“壮举”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气势盛大的、雄伟的举动,那么在本文中的内涵又是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自由阅读课文2—5自然段,画出印象深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联系时代背景,在书边写上自己的阅读感受。(多媒体出示介绍时代背景的文字及图片)

  2.引导交流阅读体会,把握文本内涵。

  (1)阅读交流第二段的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从第一句话中品出“壮丽”一词的含义,“蓝天、碧海、绿树”不仅描绘出大自然的美景,更体现老天爷也在为销烟这一壮举而高兴。

  从“男男女女”“水泄不通”“彩旗林立”等词中可以感受来的人很多,结合鸦片对人们的毒害,引导学生体会人们早就盼望这一天的到来,销烟是顺应民意的大好事。

  交流体会后用愉快的心情朗读课文,体会扬眉吐气的感觉。教师引导:假如你就是闻讯赶来的一名老百姓,你会对应邀前来观看的外国商人说什么?

  (2)阅读交流第三、四段课文,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适时点拨引导。在销烟的过程中“群情沸腾,老百姓跳哇、叫哇,欢呼声响彻虎门上空”,从中感受老百姓会叫什么,会欢呼什么。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激发爱国情感。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名销烟者,请你用“先——再——又——顿时”说一说销烟的过程,可以加上动作,再说说你的心情。虎门销烟为什么会震惊中外呢?(结合时代背景谈虎门销烟的伟大之处。)

  (3)阅读交流第五段:体会“咆哮”一词的意思。咆哮的大海象征着愤怒的中国人民征服鸦片毒害的决心,象征着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设计说明:(1)对2—5自然段的学习,教师先放手让学生充分自读自悟,因为有阅读前的拓展、铺垫,阅读本段课文难度不会太大。(2)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教师以学定教,组织交流,适时引导,扣住关键字词句和不同的角色体验,以及和时代背景相呼应,把握文章内涵。(3)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体会中华民族英勇、豪迈的精神。]

  三、激情朗读,升华情感

  1.谈谈你对“壮举”内涵的理解。(大长中国人志气,大灭外国人威风,震惊中外,举国欢呼。)

  2.带着这种情感,先齐读课文最后一段,然后个人练读最后一段,师生互评,陶冶爱国主义情操。

  3.出示书上林则徐塑像插图:以“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为题,写几句话或诗。学情预设:(1)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销烟的动人场面人手,表达对林则徐壮举的赞叹,抒发爱国之情。(2)今昔对比,表达毒品对人的危害和今天中国人禁毒的决心。(3)虎门销烟以后,中国爆发了鸦片战争,从此陷入被列强瓜分的痛苦之中。充分认识到,空有报国之志是不够的,切记落后就要挨打。

  [设计说明:(1)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的爱国之情被充分激发起来了。对于直抒胸臆的最后一段的学习,任何讲解都显得多余。此时,以读代讲,以饱含深情的朗读,让学生情感得到陶冶和释放是最佳手段。(2)读写结合本来就是语文学习的一条规律。让学生拿起笔写一写,一方面可激发学生情感,把握文章内涵;另一方面在学生有话想说、有情想抒之时,正是读写结合,训练学生书面

  表达能力的最佳时机。]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虎门)

  此问转载 

《虎门销烟》语文教案 篇13

  训练点一:

  认识场面描写。课文的第二节是一个典型的场面描写。有景物有人物,在学习这一节时,先让学生了解什么叫“场面”,再通过朗读感受场面描写的特点。还可以让学生模仿这一节写一个场面,如劳动场面、联欢场面等。

  训练点二:

  学习第三节,让学生懂得“言之有序”,恰当用好“先、再、然后、接着、又、最后”等词。并提高要求,准确使用动词。文中的动词有“灌、撒、抛、倒”等。可以请学生说说,再举例子,最后请学生自我选题练写片断。如:

  开始做房子相框了,我先把模型上的各部件沿着黑边剪下来,按照山线和谷线折好,这一部非常容易,我很快就做好了。我看到房顶上和房体上有两条黑线,就拿起小刀细心地划开,接着,我把房体上的白色部分涂上胶水,把烟囱从刚才用小刀划开的口子处穿过来,再把它们粘起来,我使劲用手捏住,等它们粘在一起才把手松开。

  训练点三:

  课后第4题目是“以‘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为题”写一段话。目的是让学生展开想象,进一步理解课文深意。可以这样让学生随意写,也可以让学生先描写动作、外貌,再用排比句来写,最后赞美林则徐。如:

  我站在林则徐的塑像前,只见林则徐巍然端坐,在火红的晚霞映衬下显得庄严肃穆。他身着朝服,头戴官帽,一双浓眉微微皱起,炯炯有神的眼睛望着远方,他紧抿双唇,手捋胡须,似乎陷入了沉思……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穿过时光隧道,回到了1839年6月3日这一天。我仿佛看到被老百姓挤得水泄不通的海滩;仿佛看到健步登上礼台的林则徐;仿佛看到可恶的鸦片被投入到销烟池内。我仿佛听到震耳欲聋的轰鸣的礼炮,仿佛听到鸦片被销毁时的“咕嘟咕嘟“声,仿佛听到激动人心的欢呼声……啊,林则徐,你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你虎门销烟的壮举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向全世界证明,我们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你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你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的历史上!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虎门销烟》语文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