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山行》课文简析

《山行》课文简析

契合伴侣 点赞 分享
《山行》课文简析

微信扫码分享

《山行》课文简析(通用16篇)

《山行》课文简析 篇1

  1.这是一首纪游诗,也是一幅优美动人的秋山图,一洗寂寥冷落的悲秋情调,表现了诗人的高怀逸致、英气豪情。

  2.前二句概括描写山行所见全景,视线由低而高,由近及远。但见蜿蜒曲折的石径向上延伸,山顶白云缭绕,隐约可见山中人家。后二句写近处的美好景致:路旁山坡上,经霜的枫林辉映着夕阳,一片火红,令人流连忘返。

  3.赏析“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车驶入山中,沿途景色迷人,而傍晚枫林胜景更令诗人留恋。原本透红的枫叶,镀上夕照的光辉,不是春光,胜似春光。这两句诗笔调清新、流畅。上句出语并不奇特,却能唤起读者的注意:诗人为什么停车?何以为“枫林晚”动情?这就为下句写景作了铺垫。下句用“红于”二字把经霜的枫叶与“二月花”作比较。含蕴丰富,尤值玩味:

  (1)表明“霜叶”比“二月花”红得更艳丽,赋予秋景以生机勃勃的生命力,荡涤了萧索的悲秋气氛。用“红于”,说比“二月花”还要红。不说其究竟更浓烈到什么程度,能令人遐想。倘说:“红如”,则因太实而窒息了想象。

  (2)用“红于”,更显出意境开阔、情调豪壮。“二月花”不管开得多么繁盛,也不会比叶多。枫树则每片叶子都是它火红的“花”,是通体皆红,何况还是整片火红的“枫林”,又映照着夕阳,其娇艳、浓烈自然远比“二月花”壮观。

  (3)“红于”还是包含着深刻哲理的议论。说“红如”只是在外表上赋予“霜叶”以春花的色彩;“红于”则强调了“霜叶”内在的精神、气质:经霜不凋,遇寒更显出旺盛的生命力。诗人激赏的正是枫叶的这种独特品格。在“霜叶”与“二月花”的比照中表明,美不美,主要不在于是否有天生的丽质,更在于能否经受住后天的磨练。这是诗人高尚的情操和不同凡俗的审美观的形象表现,因之而耐人寻味。

  (摘自陈定玉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上册,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山行》课文简析 篇2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的景色,体会枫叶传达的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精神,感受诗人豪爽向上的精神。

  4、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中国诗文化的经典

  学习过程:

  一、引入

  秋天在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笔下是“枯藤老树昏鸦”的凄凉;在清代女诗人秋瑾的笔下是“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歌,在唐代诗人杜牧的眼里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牧的《山行》,书写课题,齐读《山行》。

  二、初读感悟

  a)自由读诗,把诗读正确,达到流利。

  b)指名读。

  c)师生合作读学生读前四个字,老师读后三个字

  老师读前四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

  老师读题目和作者,学生读诗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更要读出感觉来,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诗的感觉

  生:美

  生:快乐

  师: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霜叶红于二月花)谁能用自己的理解来说一下这句话的意思,

  生: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

  师:那个字是比的意思?

  生:于

  师:你是怎么知道“于”是比的意思呢?

  生:从课后的注释里。

  师:根据诗后的注释来理解,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三、熟读成诵,想象意境

  师:那是怎样的枫叶?

  生:红艳艳的枫叶

  生:象火一样的红的枫叶

  师:诗人是在什么季节什么时候看到这如火的枫叶的?

  生:秋天

  生:傍晚

  师:你从哪里知道是傍晚?

  生:停车坐爱枫林晚的“晚”字就是傍晚的意思。

  师:一个深秋的傍晚,诗人看到了哪些景?

  生: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师:闭上你的眼睛,(师配乐朗诵)

  你的眼前看到了怎样的山?怎样的路?

  生:高高的山

  生:弯弯的小路

  师:这是一个深秋的傍晚,“我”走在一条由小石子铺成的小路上,小路弯弯曲曲一直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小路的尽头是连着天的白云,此时,这样的景让我们感到了什么?

  生:像仙境,很美

  生:静

  师:在这寂静的山林中,我抬头看见了白云深处的

  生:人家

  师:有人家就有

  生:炊烟

  生:犬吠

  生:小孩的嬉戏……

  〔板书:白云深处有人家〕在你们的《必背古诗》中“白云生处的”“生”就是“深”,请想一想,这两个sheng有什么区别?在这里用哪能个好呢?深与浅相对,生与死相对

  生:从“生”我们看到了活力与生机(掌声)

  师:这一静一动,让你感到了什么?

  生:就像一池静静的湖水起了涟漪,美极了!

  师:当“我”的目光由远及近时,“我”情不自禁的停下了马车,屏住了呼吸,陶醉了,是什么吸引了“我”?

  生:枫林

  师:这里的坐怎样解释?

  生:因为

  师:我惊奇地发现在夕阳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尽染,我看到这里,不禁念到:停车坐爱枫林晚,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我看到这满山云锦,如烁彩霞,不禁念到:停车坐爱枫林晚,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我看到这比二月的花还红还艳丽的红叶,不禁念到:停车坐爱枫林晚,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我”看到的仅仅是如火的红叶吗?在秋风瑟瑟中,“我”看到的是满目凄凉吗?

  生:不是

  师:听到的是秋的叹息吗?

  生:不是

  师:那是什么呢?

  生:那红红的枫叶,是生机与希望

  (秋日私语缓缓响起)师:是呀,那红红的枫叶,像一团生命之火,在枫林中燃烧,它传递着秋的声音,是那么的美妙,那么的高亢,那是勃勃的生机,是如春的希望呀!诗人杜牧一生不得志,满腹经纶无用武之地,但他唉叹了吗?这傲霜的枫叶、这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枫叶不正是诗人一生的追求吗?(板书:不屈不挠、顽强抗争)

  夕阳西下了,诗人还看得见寒山吗?还看得见弯弯曲曲的小径吗?还看得见白云吗?还看得见料袅袅炊烟吗?还看得清如血的红叶吗?(一一擦去)但(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枫叶)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里。

  当我们漫步枫林时,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吟诵:

  生: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当我们看到这如火的枫叶时,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吟诵:

  生: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让我们一起来吟诵这秋天的赞歌吧:(全诗)

  师:当我们看到如火的枫叶时,我们就会想起一个人——杜牧,从此,你对杜牧不再陌生,尽管你和杜牧相隔千年;从此,你对枫叶不再陌生,因为它穿越时空,来到了这里,我们与杜牧一起散步,一起仰望白云深处那袅袅炊烟,一起去想像那人家的欢愉,不仅与杜牧一起惊叹那片层林尽染的枫林,更为在寒霜中傲立的红叶精神而惊叹!

《山行》课文简析 篇3

  江苏省宜兴市万石实验小学    张建峰   邮编214212

  教材简析:《山行》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通过对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的描写,勾画出了一幅绚烂的山林秋色图。教学的过程中,我在识字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理解诗句,从中体会到诗人那不同一般的情感,让学生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感受到这是一首秋的赞歌。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径”“枫”“霜”,能说出诗句中“坐”、“于”的意思。

  3体会诗中所描写的秋色以及诗人对秋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体会诗中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学习生字、了解秋天。

  1用换部首的方法学习生字。

  经(   )       枫(  )     雪(  )

  径(   )       疯(  )     霜(  )

  指导学生观察上面一行与下面一行字有什么异同,然后再教学书写方法,最后指导学生读音上的区别。

  2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板书:秋天)

  3对啊!“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橙黄橘绿时” 指的就是绚烂的秋天。

  4你觉得秋天什么最美?(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可以描述,可是吟诗,也可以歌唱)

  二、设计情境,导入古诗。

  1在这绚丽的秋天,正是登山的好季节,我们不妨跟着作者一起到山中去行走一下,感受秋天的美吧!(板书课题:山行)

  2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

  3初步说说,读了这首诗,你发现秋天的山上怎么样?或问秋天的山上都有些什么?

  三、品读古诗、感悟秋天。

  (一)远上寒山石径斜

  1师:深秋时节,当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向山上爬行,此时你看到满山枯黄的树枝杂草,你会有一种什么感觉?

  生:一种荒凉的感觉。

  生:看到树木枯黄了,光秃秃的山,让人感觉冷嗖嗖的。

  (师:所以叫秋天的山叫寒山。)

  2顺着学生回答引出诗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

  3读好诗句。

  (二)白云生处有人家

  1这弯弯曲曲的山路一直通向哪里呢?我们顺着山路往上看看,你看到了什么?(出示图片)

  生:我看到了白云。

  生:我看到了山很高,都高耸入云了。

  生:我还看到在山顶上隐隐约约还有几户人家居住在那儿。

  2看图体会:有白云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

  生:虚无缥缈,就像是人间仙境。

  3那几户人家就住在那如仙境般的白云生处,你们想不想到他们家去看看,去做一回客?

  生:想。

  (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正当我们意犹未尽地赶去做客的时候,我们乘坐的马车却突然停了下来?是什么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诗人?(学生随意说说)

  2那我们也下车跟着诗人去看看吧。听!诗人正在吟诵这两句诗呢!谁来读一读。(指名读一读)

  3读了这句诗,教师点拨:在这里“坐“是”因为“的意思,“于”指的是“比”。然后问学生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朗读,独立思考)

  (1)诗人是因为喜爱什么才停下了车?(枫林)

  (2)秋天的枫叶是什么颜色的?我们闭上眼睛想一想这不是一片枫叶,也不是一棵枫树,而是一大片的枫树林,红得像火一样的枫树林,在晚霞的映照下更加绚丽,更加红艳。告诉我,看到这么美的枫树林你们喜欢吗?

  (3)此时此刻,我们不禁会想到春天那满山遍野的红杜鹃来,与它相比,实在是逊色不少,难怪诗人会吟起这句诗——(学生齐读霜叶红于二月花)

  (4)师:这么美的景色你想用什么方法来把它留住?

  生:我要用数码相机把它拍下来,然后放在自己的相框里。

  生:我想写一篇最优美的作文来描写它。

  生:我想用画笔把它画下来。

  四、吟诵古诗、加深理解。

  1指名有感情地吟诵古诗,并谈谈:读了这首诗你想说些什么?

  2一首《山行》让我们领略到了秋天的美,那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板书唐 杜牧)你还知道他哪些诗?(清明)

  3古诗的魅力可真大呀,让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杜牧的《山行》。(学生一起吟诵)

  获2008年“蓝天杯”优秀教学设计三等奖

  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

  江苏省教育学会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

《山行》课文简析 篇4

  古诗《山行》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牧,诗句内容共四句,但很有情致。其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已达很高的艺术造诣,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古诗内容较抽象,意境难以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学生主动探究,质疑问难,再配以丰富的教学情境,去感悟古诗意境,最后诵读,让学生完全融入古诗的意境中,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设计如下:

  1、紧扣重点词,理解“坐”、“于”、“霜”、“寒”、“生”及相应词语,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古诗的凝炼与本诗的意境。

  2、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引导学生以读、说、议、想、划的方式学习,以师生、生生互动等形式,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习的主人。此环节在小组讨论中得以充分体现。

  3、重视师生的情感交流,充分激发全体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的心向与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状态,加强与全体学生的情感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积极主动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用鼓励性评价,让每个学生都感觉成功的喜悦。

  4、重视古诗诵读,古诗是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它语言凝炼,意境深远,本课采用不同形式的读,不同环境读,分小组读,齐读,范读,自由读,深入读,感情读,还大胆采用吟唱。在读的过程不断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最后直至情感的升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型】

  古诗。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诗歌内容,有感情地朗读。

  2、能力目标:优等生能通过学法自学古诗,能创意地表达古诗内容,富有想象能力。

  中等生能抓住重点词,了解古诗学习的方法。

  差等生在优等生的帮助下能基本了解古诗的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激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欣赏古诗的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教师:投影幻灯片、音乐磁带。

  生:准备两首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

  【座位排列】

  采用异质型分组每4~5人为一组,其中:a级代表优等生,每组为1人;b级代表中等生,每组为2人;c级代表差生,每组为1~2人。

  【教学组织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观看录像《山行》,先向学生交代学习任务,然后简介作者,理解诗题,设置悬念,激发 学生了解下文的兴趣。   让学生背出一两首杜牧写的诗。谈谈对杜牧的了解,通过查字典,翻找资料,请a级生总结杜牧是唐朝诗人,擅长写景,人称“小李杜”。

  二、新授   1、初读古诗,回顾学法

  1、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初步感知内容

  ⑴ 通过学生自由读、分组读、指名读、齐读等手段,初步了解古诗内容。

  ⑵ 请b级生说说学习古诗的方法,a级生补充点评。

  总结出拆散、释词、理顺、连贯。   2、通过学法自学古诗

  2、小组讨论,主动探究

  ⑴ 小组讨论,抓住关键词“坐”、“于”、“霜”、“寒”、“斜”等词语,用查字典、查找资料理解。

  ⑵ 逐句逐句地理解,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提出来小组共同解决。   3、总结学习情况,师生共同评价

  3、汇报学习过程

  ⑴ 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汇报学习古诗的过程,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⑵ 不懂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

  ⑶ 请b级生说出文中的重点词“坐”、“于”、“霜”、“寒”、“生”的意思,请a级生说出“斜”、“生”、“寒”、“霜”这些词的用法好在哪里。

  ⑷ 请a、b、c级生用自己的话将古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要求a级生有创意地表达古诗内容,b级生能准确理解并表达无误,c级生能在a级生帮助下基本理解古诗内容。 三、赏意境   请学生看黑板上的简笔画,听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描述,想象一下山林的景色。

  1、启发学生说出感觉最美的景色   1、先请c级生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表达,例:我觉得高山美;我觉得石径美;我觉得傍晚的枫树林美。再让b级生说出怎样的高山、石径、白云、枫树美?把这些景物写具体,最后请a级生创意地表达。

  2、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你想做什么?

  2、加以配乐,古诗意境,抒发心中的情感

  ⑴ 唱支歌来表达。

  ⑵ 跳支舞。

  ⑶ 照一张相。

  ⑷ 画一幅画。

  ⑸ 当导游介绍此处美景。 四、诵读   1、指导朗读

  要读出节奏美。

  1、看图中景物感悟读,配以古筝乐,分自由读、小组读、齐读、范读、指名读。先请b级生读,a级生评,再请a级生范读,读出“远上”强音,“石径”次强,“白云”强音,“有”次强,“枫林晚”强音,“二月花”弱音。   2、吟唱   2、请a级生用熟悉的曲调吟唱,再请全班同学跟唱。 五、延伸   背出描写四季景色的其他诗人写的诗句。   回忆曾经学过或课外的古诗,例:《泊船瓜洲》、《望庐山瀑布》、《绝句》、《春晓》。 六、总结   不管是描写春景、夏景、秋景、冬景,其中都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全班齐读《山行》,情感升华至高潮。

  【板书】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分层作业设计】

  a级生:

  1、用自己的话创意地描绘出美丽的秋景。

  2、写一篇导游词介绍山林的景色。

  b、级生:

  1、画一幅秋色图。

  2、用一首歌来表达心中的感情。

  c级生:

  1、配乐吟诵。

  2、默写古诗。

《山行》课文简析 篇5

  第一题(略)

  第二题

  “霜叶红于二月花”为什么成为千古名句?“主编导读”及相关的参考资料已作了详尽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领会时,要把握几个要点:

  ①对比、比喻新异。一般而言,秋叶意味着飘零、衰落、萧条,二月鲜花意味着新生勃发,一般人的心理是不容易将两者在共同点上联系起来的。诗人不仅将经霜的枫叶比作二月鲜花,而且说比这春天里最为鲜艳的花朵还要鲜艳。

  ②情感独特。落脚在红色,强调红色。引起的联想是“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热烈,红得有生命力”。并且又说秋叶的红胜过了新生勃发的新春之红。诗人从秋天里感受到的,就迥异于一般咏秋诗的“悲壮”之调,而是甚至胜过春天的勃勃生机。诗人的情感是独特的。

  ③富有哲理。这是此诗句成为千古绝唱的一个重要特点。把枫叶经霜喻理、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经霜色愈浓”,因而“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种对世间事理的醒悟和鼓舞、激励人们的作用。

  ④此句和“红”字为全诗灵魂,推出此句的过程很能说明为什么人们把眼光最后停留在此句上。头两句的美妙自然景色并没有使诗人停下脚步,使诗人驻足欣赏、流连忘返的,原来是枫叶如此美丽,原来是诗人惊异地发现顿悟了“霜叶红于二月花”,所以,不管是他的匠心构思还是他的灵感“实录”,都可能使读者们随着诗人的心灵变化、情绪转折把最重要的关注投向了这“最后一句”。

  以上四点并非机械的分类,学生们可能仅侧重某一角度或另择角度谈其感受。

  “生处”和“深处”都给人有点朦胧飘渺,产生超越世俗的神往之感,都是很动人的(参见“主编导读”)。但“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的动态感。应当是“生”字好于“深”字(参见“参考资料”中王双启文)。

  第三题

  范仲淹的《渔家傲》和《苏幕遮》,“主编导读”和“参考资料”已作全面分析。同是由秋天景象引发的感思,《山行》的情调是热情赞美生机勃勃,而范仲淹这两首词的基本情调却都是“悲”。但两词又有区别,《渔家傲》是“悲壮”,《苏幕遮》是“悲凉”“悲清”。题目要求简要说说,能扣住上述基本情调略加展开即可。但要求学生谈感受时,应像“主编导读”提醒的,从具体词句中找到依据,不要仅仅停留在抽象判断上。如“悲壮”之“壮”可从“燕然未勒归无计”等诗句中看出;《苏幕遮》的“悲凉”之“凉”可从“碧云天”“黄花地”“寒烟翠”“明月高楼”等词语中体味到,而且可以感受到它只是“悲凉”“悲清”而不是“凄凉”。详细可见“主编导读”。

  其中“芳草无情”,“主编导读”与教科书中的注释有所不同,但都说得通,并都有依据。古代诗歌多以草喻离情多愁,如“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蔡邕),“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这里的草是看得见的,触景生情。教科书注释取此说,故说:“因为芳草地触动多愁”。又有以草代指故乡、思乡,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想起江南的绿草联想起江南的故乡。这里的“草”不在眼前,所以是思乡。“主编导读”用此说。还有以芳草喻爱人、亲人、思念之情的,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总的来说都是与愁思有关。

《山行》课文简析 篇6

  教材简析:《山行》通过诗人的所行、所见、所感,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赞美了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诗由寒山、石径、人家、白云、枫林组成,有景有人,有情有景,构图和谐,抒情自然。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在山中行走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目标预设:

  1、学会古诗《山行》,读准“斜”,理解“寒山”“坐”“石径”等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懂《山行》,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并能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

  1、重点:识字写字,背诵古诗。

  2、难点:读懂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设计思路:

  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这首诗比较易懂,大部分诗句都能通过自己来读懂,于是在学生读熟了诗以后,就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来解决。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学方法:自主识字、小组合作交流、情境感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文录音、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引入:

  1、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2、板书课题。

  3、介绍作者:

  同学们,你们知道杜牧吗?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4、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哪些景色?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指名朗读古诗,正字正音,引导读出古诗的节奏之美(斜:xia)。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4、师生交流。

  板书:(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枫叶)

  三、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读第一行诗。

  理解“远上”“石径”“斜”。为什么称“寒山”呢?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出示挂图: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这几户人家在什么地方呢?

  2、读第二行诗。

  理解“白云深处”。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小结:前二行诗写诗人看到的山林远景。

  3、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为什么诗人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4、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霜叶比什么还红?说说第四行诗的意思。

  把第三、四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我所以停下车子不走了,是因为我喜爱这夕辉晚照下的枫树林,要好好欣赏一番。)

  小结:这两行是写诗人看到的枫林近景。

  5、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小组内讨论交流。

  6、师生交流: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7、教师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4、有感情朗读背诵。

  五、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古人写秋,大多写秋的悲凉,凄美,而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受的是作者对秋的深深爱恋之情。假如你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你会怎么样呢?

  六、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 霜     径

  2、师范写。

  3、生描习字册,师个别指导。

  板书设计:

  山行

  景: 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霜叶

  情: 热爱自然

《山行》课文简析 篇7

  教材简析:

  《山行》通过诗人的所行、所见、所感,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赞美了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诗由寒山、石径、人家、白云、枫林组成,有景有人,有情有景,构图和谐,抒情自然。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在山中行走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目标预设:1、学会古诗《山行》,读准“斜”,理解“寒山”“坐”“石径”等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懂《山行》,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并能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

  1、重点:识字写字,背诵古诗。

  2、难点:读懂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设计思路:

  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这首诗比较易懂,大部分诗句都能通过自己来读懂,于是在学生读熟了诗以后,就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来解决。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学方法:自主识字、小组合作交流、情境感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文录音、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引入:

  1、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2、板书课题。

  3、介绍作者:

  同学们,你们知道杜牧吗?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4、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哪些景色?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指名朗读古诗,正字正音,引导读出古诗的节奏之美(斜:xia)。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4、师生交流。

  板书:(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枫叶)

  三、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读第一行诗。

  理解“远上”“石径”“斜”。为什么称“寒山”呢?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出示挂图: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这几户人家在什么地方呢?

  2、读第二行诗。

  理解“白云深处”。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小结:前二行诗写诗人看到的山林远景。

  3、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为什么诗人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4、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霜叶比什么还红?说说第四行诗的意思。

  把第三、四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我所以停下车子不走了,是因为我喜爱这夕辉晚照下的枫树林,要好好欣赏一番。)

  小结:这两行是写诗人看到的枫林近景。

  5、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小组内讨论交流。

  6、师生交流: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7、教师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4、有感情朗读背诵。

  五、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古人写秋,大多写秋的悲凉,凄美,而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受的是作者对秋的深深爱恋之情。假如你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你会怎么样呢?

  六、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 霜     径

  2、师范写。

  3、生描习字册,师个别指导。

  板书设计:

  山行                        景: 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霜叶

  情: 热爱自然

《山行》课文简析 篇8

  『教材简析』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教学中,引导孩子登寒山,仰望白云,欣赏火红的枫林,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生活之情,是教学的重难点所在。

  『目标预设』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能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重点、难点』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设计理念』

  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运用多媒体创设了学习情境,本首诗优美生动,可以在带领学生感受古诗蕴涵,利用直观的欣赏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情境,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就不至于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古诗的含义。

  『设计思路』

  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所以,教学的过程中,在以识字为重点的基础上,我利用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他们在情境中发挥想像,练习说话,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去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过程』

  一、观看枫叶,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片枫叶, 请学生说出它的名字并说一句说话(可以是介绍枫叶的,也可以是赞美枫叶的)。看谁说得好。

  2、教师小结过渡:同学们见过真正的枫林吗?大诗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见过,那真是漫山红遍,层林尽染,他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还写下了一首非常好听的诗《山行》,你们想读一读吗?

  【设计意图:一下子就使得学生进入课堂学习,提起兴趣。】

  二、初读古诗,感受古诗内容。

  1、板书:行,谁能用“行”字组一个词语。

  板书:山行,读题,说说知道了什么。读了诗题,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2、简介作者:杜牧,唐代诗人,有“小杜”之称,多才多艺,工诗文,能书画,流传下来的诗有二百多首。

  3、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引导学生自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4、(放音乐)师:同学们可以随着音乐再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首先先了解诗题的意思与作者,为学好古诗打好基础。配上音乐让学生读,意境更唯美。】

  四、设置情境学诗,随文识字。

  1、配乐齐读古诗。

  2、出示幻灯片(老师将图片顺序打乱)学生讨论:

  (1)每幅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自己选择想说的图片)

  图意:第一幅:一条弯弯曲曲的石板小路通向山顶;第二幅:山顶上白云缭绕,飘着缕缕炊烟;第三幅:夕阳下诗人停下车来驻足枫树下欣赏赞叹;第四幅:漫山遍野似火的枫叶。

  练习说话:让学生总结每一幅画上的内容。

  【设计意图:既学习了古诗,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再次讨论:每幅图片的内容和诗中的哪一句有联系?

  3、既然我们已经观看了和这首诗有关的图片,那请四人小组合作,利用多媒体的图片及身边的“无字词典”,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4、小组汇报交流。

  (1)一条弯弯曲曲的石板小路通向山顶,诗中是怎样写的?

  (生:远上寒山石径斜)哪个字写出了石板路的特点?(斜)

  (2)枫树覆盖的山顶上飘着缕缕炊烟。从诗中哪个词看出人家在哪儿?(白云生处)指导朗读:白云生处有人家。

  (3)漫山遍野如火的枫叶,诗中说:霜叶红于二月花,为什么说红于二月花呢?(枫叶不畏霜寒,经霜后更加明艳动人。)

  (4)诗人用“二月花”与“枫叶”进行比较这样写好在哪儿?

  师生共同讨论: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觉到了山林热烈、生机勃勃的景象。

  (5)从哪句也可看出诗人非常喜爱枫叶?

  生答:从“停车坐爱枫林晚”也能看出,诗人为了停下来欣赏艳丽的红叶,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6)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不错,“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致作为名句千古流传。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在头脑中展开丰富的想象。

  5、指导朗读,进行朗读比赛。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练读。指名读。

  (3)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4)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5)对呀,诗人和你们一样,被这美丽的秋景给迷住了,被这美丽、和谐的大自然迷住了,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来读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读,不但让学生融入了美丽的秋景中,而且学生自然而然就能从读中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

  五、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指名朗读

  3、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习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4、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图画,然后指导背诵。

  六、作业。

  请你今天回去画一幅秋景图,然后配上这首古诗,并把古诗美美地背诵给父母听。

《山行》课文简析 篇9

  一、[教材简介]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作,写的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这首诗没有一点深秋凄凉的景象,而是一幅浓墨重彩,令人陶醉,色彩鲜明,生机盎然的美丽油画。

  二、[目标预设]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2、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三、[重点、难点]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它们读起来琅琅上口,用字情真意切,所营造的意境或美丽、或凄凉、或明快、或哀怨,引领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内涵,一直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 “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四、[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这是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的理念。

  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是本节课的出发点。其二,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贵在积累,教给学生一些古诗学习的基本方法,使他们能在课外迁移运用,在更广泛的学习天地中,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

  五、[设计思路]

  1.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在《山行》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丰富的画面想象,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2. 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得到美的体验,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1)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2)要求自主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3)本课古诗教学把观看图象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对理解诗意、想象情景起到有益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课,简介诗人,配乐欣赏诗文。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创作这些瑰宝的是许许多多伟大的诗人。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诗人?这节课,老师再为大家介绍一位——他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牧。

  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牧的《山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山行,即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时,看到令他陶醉的景色,写下此诗,请大家一起欣赏一下。     

  放课件,教师配乐范读。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这么美的诗,你们爱读吗?那就大声的读吧!读时要注意读准字音,自由读诗。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三、再读古诗,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出示挂图)同学们,在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提问:

  (1)枫叶什么时候会变红的?

  (2)枫叶被霜打过之后,就会变得特别红,特别漂亮!你们看,即使是春天的鲜花,也不见得有它这么美丽的红色吧!深秋的傍晚,山上的天气怎么样?

  (3)尤其是山上,天气更冷了!你们还看到了什么?

  2、那你们能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3、师小结:你们看,这儿有火红的枫林、弯弯曲曲的石径、缭绕的白云,多美啊!杜牧,看到这样的美景,忍不住吟诵起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秋天著名的诗。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4、枫叶如此红艳,真叫人心旷神怡,我还要坐车登山,让帷幕遮住我的视线,真是太扫兴了,还不如快快下车,大饱眼福。看到满山的枫叶,我的血液往上涌,我的心在颤动,这经霜打过的红叶比二月的鲜花更耀眼。指名读。

  (1)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指导研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师生齐读。

  ②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5、(在反诵读之后)谁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学生在相互讨论、交流之后,很快就明白了古诗的意思,而且对于古诗所描绘的秋色图,在通过眼睛看,嘴巴读,脑袋想之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诵读诗歌,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1、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挑战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2、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五、为画题诗,指导创作。

  1、同学们,我们的校园也非常的美丽,现在请同学们把美术课上画的校园一角的图拿出来,请你也给自己的画题一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2、学生尝试作诗,教师不失时机地个别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山行》课文简析 篇10

  教学目标:

  1、区别“停”“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在情境中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倾听了《春晓》鸟儿清新的叫声,感受了《夏日》里唯有蜻蜓飞的静谧美景,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另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秋天。请你看一组图片:出示枫叶、枫树、枫林的图片,你有什么感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见过真正的枫林吗?大诗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见过,那真是漫山红遍,层林尽染,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如烁彩霞,他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还写了一首好听的诗,你想读读吗?请你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2、谁愿意给大家读读?指读。

  3、出示画面,师说意境:诗人在深秋的一个午后出游,他来到了林木萧条的山前,看见用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山头,那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看见几户人家,诗人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他情不自禁地挥毫写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你听:师配乐范读课文。

  4、请你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

  三、感悟诗意,读中体会诗情。

  请你读前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远上寒山石径斜 板:寒山 石径 学习“径”字。请同学说说哪个字是小路的意思?从“寒”中你知道了什么?(深秋季节)

  (2)白云生处有人家 板:白云 人家 白云漂浮的地方有人家说明山很高

  师引读:到底是深秋时节啊,的确有些寒意了,诗人远远望去,不仅感叹到:“远上.....白云.....”请你结合图画把这两句诗读一读。

  指导朗读:自由读,指读,男生读,女生读,小组读。

  (3)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构成了一幅静谧浓郁的山村秋景图,作者行至山上,忽然止住了前行的脚步,你从哪句话中知道他停下来了?“停车坐爱枫林晚。”

  ·区别“停”“亭” 出示凉亭的图片,字理,怎样记住这个字?字谜: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宝盖没有点,丁字底下藏。做“停”的动作。出示句子:诗人(停)下脚步,来到一座(亭)子旁来观赏这美丽的枫林。

  由于特别喜爱枫林的美景,他才停下车来观赏。这句话哪个字说出了诗人的喜爱之情呢?(爱)正是因为枫林的美丽,所以作者对它产生了由衷的喜爱之情,不仅感叹到:停车坐爱枫林晚。你愿意读读这句话吗?

  让我们再次欣赏一下这美丽的枫林。

  (4)面对如此美丽的枫林,你想赞美一下它吗?用你自己的话说出你此刻的感受。诗人又是怎样赞美的呢?“霜叶红于二月花”

  为了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诗人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也与这自然融为一体,成了这景色的一部分。分层次指导朗读:A。在落日的映照下,每一片枫叶都像燃烧的火焰,比二月春花更红艳,他不由得发出感叹:霜叶.....B。静对这自然生命的壮观,诗人心里充满了感动,他不由得发出赞叹:霜叶.....C。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这是一种热烈、生机勃勃的景色,他不由得发出惊叹:霜叶.....

  (5)古往今来,枫叶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精灵,被人赞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读了杜牧的这首红叶诗,也写了一首红叶诗,名叫《和杜录事题红叶》。 “和”在这里读hè,意思是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杜录事就是指杜牧。请你试着读一读: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自由读,齐读。师:在农历十月的早晨,寒山上的树叶经霜打了以后,在秋天里一下子都变了样。你看,漫山的红叶,就像燃烧的火焰一样火红火红的,但却不是因为火才使它这样红的:又像盛开的鲜花红红的,但却没有等到春天就开放了。这首诗被称为《山行》的姐妹篇。请你试着背一背。

  四、拓展。

  杜牧的一首《山行》把我们带到秋的美景中,大诗人刘禹锡的《秋词》也不乏生机,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古诗?出示《枫桥夜泊》《秋夕》〈山居秋暝〉

《山行》课文简析 篇11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山行》课文简析 篇12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山行》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  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导入  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五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老师“介绍”法。

  再幻灯出示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挂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夫读。(确定基调)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山行》课文简析 篇13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全诗写的是在“山行”途中目之所及的片段。第三句中的一个“晚”字告诉我们:诗人赶路已经一天了,着实需要找一个“人家”歇歇脚了。抬起头顺着陡峭、蜿蜒、倾斜的石径朝着寒秋之中的山顶望去,就在那“白云生处”恰恰有了人家。这真是“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本应该是径直过去的,可就在这时,诗人却突然“停车”、驻足,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诗人发现了一片比“二月花”更加火红、耀眼的“枫林”。因为太“爱”这夕阳中的“枫林”了,旅途的饥渴、劳顿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驻足欣赏是在自然也不过的事了。

  黄叔灿《唐诗笺注》云:“‘霜叶红于二月花’真名句。”为什么呢?

  首先是这一诗句脱俗。在古诗中吟诵红叶的诗句并不少见,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等。惟有杜牧专赏枫叶颜色的鲜艳,而且说它胜于春花。当风劲霜严之际,除、了枫叶独绚秋光,红黄绀紫,诸色咸备,笼山络野之外,春花无此大观的。所以,杜牧专赏枫叶颜色的诗句与情怀,道骨仙风,超凡脱俗;

  其次是情景交融写法非同一般。笼山络野的枫林红叶的确是美艳绝伦,但它却常常被一般文人的“悲秋意识”笼罩。而诗人在这里却以一个大大的“爱”字领起,满心欢喜地去赞美枫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写,不仅写出了如画的秋景,而且一扫常见的衰飒暗淡,更加突出了身世坎坷的杜牧那高朗、俊逸的气质与胸怀。再从写作的技巧来看,全诗四句,以第四句为重点,前三句都从不同角度为突出第四句起着唤起、烘托、铺垫的作用。第一句中的“寒”字是唤起第四句“霜叶”的铺垫;第二句的“白云”是从色彩对比的角度来反衬第四句的“霜叶”的红艳;更为有力的铺垫是第三句的“停车”和由此突显的“爱”字,及随后出现的“枫林晚”中的那个“晚”字。停车何故?是出于对“枫林晚”的“爱”;“枫林晚”何以这样可爱?是因为,在夕阳之中,满山遍野的枫林红叶红得快要燃烧起来了,这色彩的艳丽,这场面的壮观绝非春花能比。说到此处,全诗的重点句“霜叶红于二月花”为什么能千古传诵也就不奇怪了。

《山行》课文简析 篇14

  教学要求: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讲故事,让学生在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感受诗人作诗时的情景。

  (二)介绍《山行》诗人。

  二、初读古诗,感受古诗内容。

  (一)配乐范读古诗,让学生在老师的范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味。

  (二)学生自由读诗。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    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c、师生齐读。

  ②    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    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    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    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⑥    配乐齐读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四)看枫叶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想像,练习说话。

  从同学们的表情中和惊叹中,能看出你们很喜欢这美丽的枫叶,假如你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你会怎么样呢?

  假如我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我会忍不住吟诵起这首诗的后两句——

  三、作业

  1、背诵《山行》,并能说说意思。

  2、默写古诗。

《山行》课文简析 篇15

  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92

  古诗《山行》教学设计二

  江北中心小学  乐碧云

  一、设计理念

  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是本节课的出发点。其二,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贵在积累,教给学生一些古诗学习的基本方法,使他们能在课外迁移运用,在更广泛的学习天地中,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并体会作者的情感。各种形式的朗读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二、教学目标

  1、          学会多音字“斜”,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          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作者写诗的情感。

  3、          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理解、感悟、体会古诗的意境。

  四、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古诗的情感。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资料卡片。

  1、师:昨天我们每个同学都去搜集了关于诗人杜牧的资料,并且动手做了一张资料卡片,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看看大家都了解了哪些信息?

  2、学生交流资料卡片后,师小结:现在除了教科书,还有其他许多途径能帮助我们获得更丰富的知识。

  (课外鼓励学生大量搜集资料,阅读资料,使学生对离我们生活较远的古诗和诗人有更多的了解,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有效利用语文资源的意识。在做资料卡片的过程中学生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了创造性地选择,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揭示课题。

  1、师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写的一首很有名的写景古诗《山行》。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谁想来读一读这首诗?

  3、学生自由朗读后指名个别朗读。

  正音:斜(xiá)

  师讲解关于古音的知识:我们知道,古诗讲究韵律,诗句中末尾一个字韵脚相同,读起来就琅琅上口。所以这里可按古音念xiá。

  4、学生齐读这句诗,再齐读整首诗。

  三、理解诗意

  1、          师:之前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同学们能借助课文的注释及查找的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现在我们就用掌握的这种本领学习这首诗,看看你理解了哪些诗句的意思,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看看老师同学是不是能帮助你解决?可以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学习。

  2、          学生合作学习。

  ( 基于学生已经掌握一些学懂诗句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能力学习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相互合作中生生取长补短,在合作中享受快乐,获得提高)

  3、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重点理解以下几点:

  a、        理解“坐”的意思。(因为)

  b、         引导学生质疑,“白云生处”的“生”和“深”进行比较。

  课件播放白云升腾的景象,帮助学生理解。齐读这句诗。

  c、“停车坐爱枫林晚”

  师问:对这个晚字你有什么不同的理解?说说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用课件出示爱晚亭图片,边讲解:老师也搜集到了关于“晚”字的另一种解释。话说湖南长沙又个名胜叫岳麓山,山上有个亭子,有一年秋天,毛泽东主席到那里游玩,只见山前山后,山上山下,枫林就像火烧一样让人陶醉。毛主席看到这种景象,想起杜牧的这两句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给这座亭子取名为“爱晚亭”。从这个意义上讲,“晚”字可以理解为深秋的意思。不过在古诗词鉴赏中,关于这个晚字的解释,至今学者专家还存在着分歧,还有人认为是时间长的意思呢!同学们在课外可以继续调查研究,做一个小小的研究者。

  齐读这两句诗。

  4、          请一个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串起来讲一遍。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诗的理解感悟,不同读者,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都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存在这种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不求统一,鼓励学生做学习的探究者)

  四、想象意境

  1、          师: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深秋的美景,但是全诗没有一个“秋”字,请同学们反复朗读品味诗中的语言,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特别好?它让你想象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          学生自由朗读,想象描述。

  3、          师:是啊,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山行》是一幅色彩鲜艳,意境深远的画,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4、          各种形式朗读古诗。

  (意境优美是古诗的特点,想象是古诗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想象的漫游中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也为有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五、体会情感

  1、          师:我们常说,诗以言志。诗中的色彩,描写的景物都和诗人当时的心境有关系,心情好的时候,笔下的景物都诗那么有生气,那么明丽;悲伤忧愁不得志的时候,笔下就显得萧瑟灰暗。所以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就能更深的体会诗人的情感,更好的读懂一首诗。

  2、          多媒体出示《山行》的写作背景。学生自由朗读

  3、          读了这些资料,你能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吗?

  4、          再次多种形式朗读,配乐读。

  (情感是古诗的生命,通过了解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使古诗的学习进入了更深的境界。在一次比一次深的理解中,营造出那种台阶似的情绪场,学生也一次次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情感达到了高潮)

  六、拓展阅读。

  师:刚才我们借助工具书及查阅的资料理解诗的意思,然后展开想象感受了诗的意境,还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了诗人的情感,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下面的两首诗,《望洞庭》和《江畔独

  步寻花》,可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学诗贵在积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又使学到的方法得以迁移运用。对于这两首诗的理解感悟也不求人人深入,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1、          汇报学习成果。

  2、          总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山行》,拓展学习了两首诗,我想同学们一定掌握了古诗学习的方法吧!

  学生总结,并板书:      理解诗意

  想象诗境

  体会情感

  七、课外链接

  1、   推荐杜牧诗文阅读篇目

  《秋夕》

  《泊秦淮》

  《赤壁》

  《村行》

  《过华清池绝句》

  《登乐游原》

  《长安秋望》

  《江上逢友人》

  2、搜集与秋天有关的诗文。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diyifanwen.com)

  本文转载

《山行》课文简析 篇16

  第一部分  教学方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着意描绘了秋天傍晚的美景,通过对几个关于“秋”的典型意象——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的点染,抒发了诗人的热爱之情。秋天是一年四季中感情最复杂最丰富的一个,可悲可喜。秋天也是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的季节,因此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发对秋天的联想。历代关于秋的诗文也为数不少,学生也积累了一些,只要加以引导,容易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课堂上,教师重在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强调学生的整合创造。

  二、教学目标

  1、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2、以“秋”为主题,回顾有关诗文,联系生活实际,探讨秋的意境。

  3、能够独立完成一篇关于“秋”的写景小文章,有一定的意境。

  三、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是一个爱做梦的季节,因此教师比较容易调动他们关于生活的联想和想象,但教师应多作引导;我校的学生阅读面相对狭窄,阅读量不多,联想和想象能力相对一般,教师在课堂上可多作提示。

  四、设计思路

  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注重实践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从中协调,适时点拨。可以在课前先请同学观察身边的“秋”,并搜集有关“秋”的诗文。

  第二部分 课堂实录

  师:有人说“秋”是美的,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有人说“秋”是萧瑟的,秋风吹起,落叶飘零。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对相同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人称“小杜”的杜牧的《山行》。(教师将诗的内容写在黑板上)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认真读这首诗。(学生自读)

  师:好,现在请一些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哪位同学来?

  (三位学生一一朗诵了这首诗)

  师:哪位同学读得最好呢?

  生:(较一致地)黄敏

  师:为什么大家一致认为黄敏同学读得最好呢?

  生1:因为她读得抑扬顿挫。

  生2:因为她读得比较自然。

  生3:因为她读得有感情。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我们为什么一致认为黄敏同学读得最好呢,主要是因为她确实是读出了诗中的韵味和感情,现在就请同学们再自读一下这首诗,最好是闭上眼睛,体会诗人此时此刻的感情,读的时候尽量要表现出诗的韵味和感情。读到自己认为已经体会了诗的韵味和感情的时候,再动手将它默写下来。

  (学生有感情自读,默写)

  师:好,现在大家都会默写了。那么请大家想一想,我们的身边,有哪些秋景?也就是说,秋天来临的时候,我们身边的景物有什么变化?在我们学过的诗文中,又有哪些是描写秋的?

  生1:秋风萧瑟,还有大雁南飞。学过的诗有“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和“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生2:草木凋零,天变凉了。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生3:晴空万里。刘禹锡的《秋辞》中写道:“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生4:秋天是成熟的季节,到处果实飘香,也是农民最忙的时节和最开心的时候。

  生5:八月桂花香,还有中秋的明月。

  生6: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写出了“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师:好。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体现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能引用学过的有关诗文,甚至有一些还是课外的,说出了一些秋的意象。现在请同学们再将这些景物重新整合,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幅有自己特色的秋景图来。想出来后,拿起你手中的笔,将它记下来好吗?

  生:好。

  (学生思考,写作)

  (教师巡视课堂)

  (学生基本完成)(教师发现其中两位学生写的文章较有特色)

  师:同学们,我现在想请两位同学把他们心中的“秋景”给大家描绘一番。

  (学生表现出期待的神情)

  师:好,现在请温文富同学给我们描绘一下心中的秋景。

  生:(读)一阵风吹过,不禁使人感到有些凉意,随着就是“哗哗”的黄叶落地声,树上仅留着光秃秃的树枝,没有任何装饰,显得十分寥落。然而山那边的枫林,漫山遍野都是红的一片。在夕阳红光的陪衬下,比二月天的红玫瑰还要红,此情此景,真叫人留连忘返。

  (师生鼓掌)

  师:文富同学不但写得好,而且读得很有感情。好,下面请苏俐俐同学来朗读她的作品。

  生:(读)在夕阳的映照下,枫树的叶子愈加焕发出红霞般的光耀。红了的叶子像融进了鲜红的夕阳,也像染上了鲜血。那样的鲜红,像一团生命之火,在树林中熊熊燃烧。它们红得那样夺目,却又那样自然。让人感受到的不是秋时的愁绪绵绵,而是像有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在跳着舞。此时虽不是春景,但比春天百花怒放花更显得壮美。

  (师生鼓掌)

  师:比喻生动恰当,更是一段让人奋发的好文章。相信同学们能够从这两篇文章里得到许多启发。其实还有很多同学的作品写得都很好,只是限于时间关系,不能一一朗读。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发挥了集体的力量,通过联想和想象,合作创新,写出了一段段富有诗意的小文章,值得表扬。同学们回去之后,把你写的这篇文章再修改、补充,要写出你们自己的风格,写出自己的水平,明天再把它交给老师好吗?

  生:(齐声)好。

  师:下课。

  第三部分  学生习作

  秋天即景

  高一11 温文富

  “呼……”一阵风吹过,不禁使人感到有些凉意,随着就是“哗哗”的黄叶落地声,树上仅留着光秃秃的树枝,没有任何装饰,显得十分寥落。

  一群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成了个“人”字队;一会儿成了个“一”字队。仿佛舞台上袅娜的舞姿,富于变化,在天空这个深蓝色的布幕的衬托下,显得风致极了。鸭子在水中嬉戏,不时用翅膀拍打着本来就很平静的水面,发出“啪啪……”的水声。泉水也不甘服输地唱起“叮咚……”的歌。这舞,这声,这歌组成了美丽的歌舞曲,打破了深秋的宁静。

  虽有落叶的悲剧,但也有收获的喜事。瞧,山那边的枫林,不,应该说是红霞,漫山遍野都是红的一片。在夕阳红光的陪衬下,比二月天的红玫瑰还要红,此情此景,真叫人留连忘返。

  夕阳下的枫林

  高一11苏俐俐

  夕阳尚未完全消逝,满天挥着的是一片淡彩,酥黄的色调渐染成血红色。这样的好时光,是秋天傍晚时分独有的美景。

  此时,恰逢深秋,在这血红夕阳的笼罩之下,有一座高耸入云的深山,山上有一条盘旋而上的石头小径。满山是血红的夕阳,浸赤了丛林的树梢,也染红了路边的小草,这时隐隐约约地听见在白云深处传来的飘渺的声音,而大自然这位天生的艺术家,妙笔生花,使眼前的画境富于层次感。画的底色是澄蓝——黄昏时分山间空气的颜色;夕阳余晖幻成满天火红的云彩,跌宕起伏的高山在彩霞的映照下尽情延展、屈伸,勾勒出世间最自然最动感的曲线。这幅画是如此的美。忽然一片火红色跃入视野。噢,原来是一片枫树林,在夕阳的映照下,枫树的叶子愈加焕发出红霞般的光耀。红了的叶子像融进了鲜红的夕阳,也像染上了鲜血。那样的鲜红,像一团生命之火,在树林中熊熊燃烧。它们红得那样夺目,却又那样自然。没有声音,却听得见它们热情的火炎在呼呼地燃烧;没有声音,却听得见它们永远的理想像小溪般欢快的流淌……眼前的红色,让人感受到的不是秋时的愁绪绵绵,而是像有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在跳着舞。此时虽不是春景,但比春天百花怒放花更显得壮美。枫叶尽染,在夕阳的点缀之下,那遍野的枫林,如火的暮霭,烧红了半天的山岗。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山行》课文简析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