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梳理与归纳(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梳理与归纳(语文版)

零度碳酸 点赞 分享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梳理与归纳(语文版)

微信扫码分享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梳理与归纳(语文版)

第三单元知识梳理与归纳
同学们,第三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有的放矢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
2、领悟作者抓住生活中的某一现象,深入思考,并提出自己独特间接的方法。
3、体会驳论文犀利的语言。
4、体会驳论文论证严密、联想丰富的特点。
5、学习辩论技巧,、训练论辩能力。
二、积土成山
1、丰富的字词
①生字:
慨(kǎi) 玄(xuán) 渺(miǎo) 仆(pú)  摧(cuī) 抹(mǒ) 搽(chá) 诓(kuānɡ)
宰(zǎi) 诬(wū) 刎(wěn) 篡(cuàn) 蓟(jì)  稽(jī) 诏(zhào) 晏(yàn) 泮(pàn)
②生词:
玄虚 渺茫 诓骗 慨叹  地大物博 怀古伤今 埋头苦干  为民请命 舍身求法  前仆后继  诬蔑 脂粉 抹杀 自欺欺人 死心塌地 中兴 典籍 殊不知 无稽 祠堂 造次 爵士 玲珑 势必 仆役 下马威 前呼后拥疏忽 脆弱 深奥 疑虑
2、精彩的句子
①人人走桥,未必想到是什么桥。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
品析:这两句话提醒人们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只有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人,才真正能够从平常的事物或故事中找出道理。语句排列整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②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
再自夸,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品析:本文批驳的是一种悲观论调。一开始就揭示对方的论点及其论据。指出这种悲观论的要害是“以偏概全”。“总自夸”“只希望”“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等语句,极富有嘲讽意味,极其简练地勾勒出三种形象,三种脸谱,始而妄自尊大,继而仰人鼻息,最后竟至乞灵于泥塑木雕的偶像。三者相互映衬,又从变化中显出悲观论者精神节节败退,每况愈下。
③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品析: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是一个真理。他们充满自信力,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奋斗不息,他们才是中华民族的中坚力量,才能代表我们的民族。鲁迅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以排比的句式,简练的文字,记载下他们的历史功勋,运用典型化的手法,将“中国的脊梁”这个崇高的形象树了起来。
④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品析: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不要被国民党反动政客和御用文人的言论所欺骗,要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着眼于全体人民大众,才能透过假象,识破反动派的欺骗宣传,把握问题的实质。要看到人民大众和革命力量不屈的斗争和伟大的力量,信心百倍地去为民族的解放而奋斗。
这么美的一些句子,你不想自己试一试吗?请做仿写练习:
①仿照第①句话,完成仿句。
人人__________,未必______________;人人________,未必_______________。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梳理与归纳(语文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