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如 梦 令

如 梦 令

困爱之城 点赞 分享
如  梦  令

微信扫码分享

如 梦 令(精选15篇)

如 梦 令 篇1

  《如梦令》赏析

  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著名女词人。她也擅长诗、文创作,但最为人们称道的,还是她的《漱玉词》。其词带有婉约清新的风格,被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宋朝南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由于她出身于名门世家,早有诗名,婚后又与丈夫赵明诚伉俪情深,唱和相随,生活比较美满,所以,其早期的词作大多表现一位处境优裕的少女、少妇,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即使偶有青春闲愁或夫妻别绪,也不过几缕淡淡的感伤,无妨其欢快明朗的基调。从金人入侵的“靖康之变”起,她在突然之间接连遭受到国破、家亡、夫丧的惨痛巨变,自己也不得不颠沛流离,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内心充满凄楚哀怨之情,所以,其后期的词作充满了家国之痛、沧桑之感,基调趋于孤寂而悲凉。总的看来,李清照的词,主要继承了宋词中婉约派的风格,而又兼有豪放派之长,故能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并对后人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如梦令》(“常忆溪亭日暮”)一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的愉悦。这一情节,犹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爱的浪花,在词人的记忆中不息地跳动着。从其明快的色彩和欢乐的格调来看,此词当是词人的早年之作。

  “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词的开篇,用了“常忆”二字,不仅表明作品是追忆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忆的内容,在词人的脑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溪亭”,点出地点是溪边的亭子;“日暮”,点出时间是一天的傍晚。“沉醉”一句,出现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即词人自己。在清澈溪水边的精美亭子一带,度过了一天欢乐的时光之后,傍晚时分,本该回家了,而她却因为“沉醉”而“不知归路”。不过,这里的“沉醉”二字,不可拘泥于字面的含义来理解,而要看到,其中体现出青春少女的娇憨情态,蕴含着一种纯真的形体美。更何况,真正让词人“沉醉”的,又岂止是醇厚的美酒,还包括着自然的美景呢。

  “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接下来,用了“兴尽”一语,高度概括了整整一天的欢乐活动,而把其中的具体细微之处,全都留给读者去想象。既然已是“沉醉不知归路”,当然就会“误入藕花深处”,词中的情节发展是非常自然的,清澈的水面上,覆盖着丛丛密密的硕大荷叶,无数只粉色或白色的荷花,在绿叶的簇拥下,迎着阵阵晚风悄然绽放。一只漂流的小船,载着一位优雅的少女,就在这荷花深处的翠绿暗香之中,迷失了回家的方向。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的结尾,重复使用了两个“争(怎么)渡”,意思是“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呀”,生动地再现了少女词人当时那焦急的情态和迫切的口吻。结句写“惊起一滩鸥鹭”。其实,河滩上惊飞的鸥鹭,不过是一种衬托;真正受惊着慌的,还要算词人自己吧。作品到此,戛然而止。后来的结果如何呢?词人虽未明言,读者还是不难想象:这毕竟只是一场虚惊,迷途的小船和船上的少女,终究还是化险为夷,安然地回到了家中。不然的话,她后来又怎么会写出这篇作品呢?不过,这件事情,的确在词人心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所以当她在作品中追忆及此,景色还是如此的鲜明,情态还是如此的逼真,从而给后世的无数读者,留下更加难忘的印象。

  这首小词,语言生动流畅,风格清新自然,趣味横生,引人入胜。它虽然只撷取了青春溪水里的一朵浪花,却让它折射出心灵世界中的七彩阳光;虽然只叙述了早年生活的小小插曲,却赋予它以普遍而永恒的审美意义。

如 梦 令 篇2

  李清照  

  

如 梦 令 篇3

  教学要求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如梦令》,背诵《如梦令》。

  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领悟词的内容与意境,感受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教具准备插图、课文配乐诵读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常识

  1.板书课题:9。词两首。介绍“词”的基本常识。

  2.板书《如梦令》。介绍作者李清照。

  二、初读《如梦令》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并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朗读,指导书写“藕”字。

  3.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把握好词的节奏。

  4.词中是否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

  三、精读《如梦令》

  1、轻声朗读课文,借助书中插图初步理解的内容,看看讲了一件什么事?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

  2、交流

  (1)、这首词记叙了词人的一次交游活动,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分别是什么?

  (2)从“常记”一词我们也看出词人是在回忆往事,那天词人心情愉快,开怀畅饮,微醉而归,为何会“不知归路”?

  (3)“日暮”和“醉”为“误”埋下伏笔,使“误入藕花深处”显得合情合理。词人在误入之后有何表现?

  3、这是件有趣且值得回味的事,难怪词人把它记录了下来。你能用语言来描绘吗?想象画面,练习描绘。

  4、这么美的画面,你能读好它吗?指导朗读《如梦令》。

  5、配乐朗读。

  6、古人说,诗言志,意思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么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他的什么意思?

  7、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四、总结、布置作业

  这首词是作者青年时期悠闲生活的写照,全词文字不多,但叙述却十分完整,意境优美,构成一幅春日交游的欢乐图画。回去以后可以再找些李清照的词来赏读,你一定能读出更多的情趣。

  板书设计

  9 词两首

  如梦令  [李清照]

  日暮  沉醉---->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爱大自然  爱生活

如 梦 令 篇4

  .《如梦令》教学实录和教案 

  .《如梦令》赏析 

  .诗词五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望岳,如梦令,西江月)1

  诗词五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望岳,如梦令,西江月) 

  《如梦令》课件  

  《如梦令》课件  

  《如梦令》mp3音频课文朗读  

  诗歌五首(西江月 如梦令 书湖阴先生壁 春夜喜雨 观沧海)课件(1)  

  诗歌五首(西江月 如梦令 书湖阴先生壁 春夜喜雨 观沧海)课件  

如 梦 令 篇5

  如  梦  令

  主备人:王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颗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难点: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有关“词”的知识和学过的词。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常识:

  1、揭示课题,学生说说曾经学过的“词”。

  2、介绍“词”的常识。

  3、本节课学习的词《如梦令》,学生介绍作者李清照。

  二、抓住景物,感知画面。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语气并在书上划出断句的位置;学生朗读。

  2、学生朗读,要求读正确。

  3、一起正音,熟读这首词。

  4、学生边读边画线:文中描绘的景物。

  5、交流。溪亭、日、藕花、鸥鹭

  6、适当解释词中的字或词的意思。

  常记:经常记起

  溪亭:小溪边的凉亭。

  日暮:太阳将要下山,时间已经不早了。

  沉醉:形容醉的程度很深。

  归路:回家的路。

  兴尽:兴致很尽心

  7、学生朗读,抓住课文中所描绘的景物,感知这些景物所构成的美妙的画卷。

  三、展开想象,领悟意境。

  1、写作背景。这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述了一次夏日郊游的欢乐情景。

  2、词人一日出游,心情如何?(愉快)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是愉快的心情,从“常记”“沉醉”二句可以看出。一个“沉醉”凝练地反映了一天的欢乐。

  3、这一天的欢乐集中在归途中表现,归途中妙趣横生的画面有哪几幅?

  误入藕花深处,(迷路),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人心情由沉醉到急切再到惬意,充分享受着这大自然的乐趣。

  4、词中描写了一幅什么景象?用了哪些小事物?

  描写了江南山村月夜的图画:

  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夜晚很静,以动与静,一幅丰收景象)

  星稀天外,点雨山前,路转溪头,忽见茅舍。

  (焦急和迷惑之后的欣喜,情趣横生)

  5、以各种形式诵读,读中进一步体会词人的心境,交流自己所感悟出来的意境。

  四、完成练习,巩固提高。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和同学交流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

如 梦 令 篇6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能借助图画,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三、德育教育目标

  1、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教法学法情景绘画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会不会唱《童年》这首歌?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为大家唱一唱这首歌,好不好?(指名学生唱歌)

  唱得非常好!这首歌好听吗?(好听!)

  对!这首歌非常的动听,多年来,它不知道打动过多少人的心。特别是那朴实优美的歌词,让人回忆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所以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现代是这样,在古代也是这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二)完成目标1

  《如梦令》和我们这篇课文学过的三首古诗有一点不同,它是一首词。那么,什么叫词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板书目标1)

  关于词的知识,课前我已请同学们查资料了,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明确:

  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像“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词有词牌。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请同学们试着用初学的知识来看一看《如梦令》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它属于词中的哪一类呢?

  (由学生自由发言,最后由同学总结:词牌名:如梦令,属于小令,因为它只有33个字)。

  (三)完成目标2

  下面我们用比赛的形式来深入学这首词,看一看,谁学得好,谁学得快。

  前后桌为一组,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将进行三个环节,每个环节中获胜的组将获得一颗星,得星多的代表队就是最后大赢家。(老师出示准备好的问题)

  1、抢答题.

  首先,请大家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老师的停顿节奏,并借助课文的注释和作者的有关知识初步的理解本首词的内容。听完之后,请大家抢答下面的问题。注意,除了回答问题之外,还要从课文中找出答题的根据。

  ①老师配乐范读

  ②学生抢答

  题目:本首词的作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著名的女词人,婉约派的代表)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词人的一次郊游)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由哪个词知道的?(不是,“常记”)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夏天,“藕花深处”)她是一个人去的吗?有哪个词知道的?(不是,“争渡”)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会误入?(“沉醉”)既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不行,因为“日暮”)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③答题最多且正确率最高的队为胜利者,为该队加星。

  2、必答题

  ①一次郊游之后,在回家的路上,由于沉醉其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了荷塘的深处才发觉。尽管这景色迷人,还是急着寻找归路。怎么渡怎么渡的声音在静夜里格外清越,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鸣叫起来,扑腾腾飞起来,这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情趣横生的意境。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夕阳的余晖,清清的池塘,娇美的荷花,惊飞的鸥鹭,争渡的船只……这幅画面美不美?(美!)原来词人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这样一幅美妙的画面,可惜,我们却不能亲眼目睹。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为老师弥补这个遗憾呢?(愿意!)好,请大家拿出你们的纸和笔,将这幅美丽的画面画出来,展现给大家看。

  请每个代表队的同学共同讨论完成。画的时候,请注意词中所提及的事物。(学生作画,教师指点)

  学生完成画后,由学生自由进行评论,并选出最好的图画,为该代表队加星。

  ②在完成了以上的环境之后,同学们对本首词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了,下面我们要完成的是对本首词的当堂背诵。

  在这个环节,老师限时三分钟,请每位同学背诵本首词,在背的时候注意节奏和停顿,并在背诵中再一次体会作者的感情。老师会随机的在每队抽一位同学代表本队背诵。(学生背诵)

  教师抽背,并请同学们从熟练程度,背诵技巧,感情投入等方面评价,评选出胜利者,并为该代表队加星。

  (四)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们的学习目标已经全部完成,我们的比赛也到此结束。其实今天的胜负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竞赛中学到了知识,还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我相信,只要大家拥有像今天一样积极进取的精神,永远保持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那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生活中的大赢家!

  板书: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

  溪亭                         爱生活、爱自然、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沉醉 回舟  误入 争渡

如 梦 令 篇7

  一、准读全词

  1、拿出本子和笔跟着老师写一首小词,老师在黑板上写,你们把这首词写在本子上。好吗?

  2、这是一首清新、雅致的小词,自己把这首词读两三遍。

  3、[手指“兴”],这是个多音字,在词中应该读xing还是xing?听说过这样一个成语吗“乘兴而往,兴尽而返”吗?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想听吗?师述王子猷[yóu]的故事

  有一夜下大雪,王子猷一觉醒来,打开房门,叫家人拿酒来喝。眺望四方,一片皎洁,于是起身徘徊,朗诵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戴安道,他立即连夜坐小船到戴家去。船行了一夜才到,到了戴家门口,没有进去,就原路返回。别人问他什么原因,王子猷说:“我本是趁着一时兴致去的,兴致没有了就回来,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安道呢!”

  4、“藕花”就是我们常说的?生:荷花,莲花。

  师:那这首词里的藕花可以换成荷花或者莲花吗?为什么呢?

  师:不知道?没关系,我们先把问好留在这里。

  5、“争渡,争渡”,为什么要重复两次?

  师:还有什么原因呢?我们再来看一首《如梦令》,还是李清照的(出示)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6、自己读读,比较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师:是的,同一个词牌名的词,字数和句式都是一样的,固定的。不仅如此,里面的平仄音也是固定的。。(板书:平仄)平表示一、二声,用“—”表示;仄表示三、四声,用“∣”表示。《如梦令》的第四句的平仄音必须是“仄仄仄平平仄”。如果把“藕花”换成“荷花”行不行了?第三个字就是平声了,就不符合如梦令词牌的格式了。所以,创作词,我们一般都说“填词”,根据固定的句式和平仄音填入不同的内容。

  7、除此之外,词和诗一样还讲究押韵,你看这首词押的是什么韵?(“u”韵)。

  师:是的,因为押韵,所以诗词读起来韵味十足,又朗朗上口。再读读,读出这首词的韵味。

  二、通读全词

  师:这首词呀,虽然很短,只有33个字,却讲述了一件完整的事件。我们先看看事情发生的地点在哪?

  师:好地方呀,潺潺的流淌溪水边有一座精致的小亭。时间呢?

  师:“溪亭日暮”,让你想起怎样的画面来了?

  师: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让我们把这种美通过朗读传递出来。

  师:时间,地点有了,那人物呢?师:只有她一个人吗?

  师: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时候,词人和她的朋友们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你看出来了吗?

  师:看景、吟诗、作对,眼睛里看的是美景,嘴里品的是美酒和佳肴,鼻子里还可能会闻到阵阵荷花的香味、酒香味,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谁来向我们娓娓述说这首词?谁来读?

  三、品读全词

  师:真好听,不过学词,我们不能只了解写了什么,还要学会品词。品出词人蕴含在词中微妙而丰富的情感。怎么品呢?诗有诗眼,词有词眼,找出词眼,就能容易触摸到词中词人深藏的情思。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你感觉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这个字就是词眼。(生:醉)

  师:你说说你的理由。

  师:有意思,你感觉李清照醉得怎么样了?

  师:同学们呀,你看,一个女孩子还会喝酒,酒醉得还挺厉害,回家的路都不记的了,你说这像话吗?

  师:太不像话吧,是吗?其实老师告诉你,在古代饮酒和作诗是文人之间的一件雅事,酒有时就是为了助诗兴,助游兴的,你们读过《红楼梦》了吧,你看,《红楼梦》里的林妹妹,长得多虚弱呀,但是她们姐妹们在一起的时候,时常也饮些小酒,而饮酒是为了助诗兴。但你看这首词,李清照醉了仅仅是因为饮酒的原因吗?

  预设生:不是,我感觉她也可能被日暮时的美景所陶醉了。

  师:日暮,黄昏,多美的时刻呀!一道残阳铺水中——生:半江瑟瑟半江红!

  师:李商隐也曾面向夕阳发出如此感慨,夕阳无限好——生:只是近黄昏。

  师:有一首歌唱也这样唱,夕阳本来就是陈年的酒呀,李清照焉能不醉呀!还因为什么而醉了?品词就得会想呀!

  预设生:还因为李清照和最要好的朋友在一起游玩,她们谈心,尽情玩闹,所以醉了。

  师:是的,友情也是一杯酒呀!谁能把李清照这浓浓的醉意给读出来!

  指名读词一二句。

  师:再读读回去的路上,你又能品出什么呢?

  师:此时飞起的鸥鹭多不多?(多的,一滩就是整个河滩。)

  师:“荷花深处”是什么意思?(荷花很多的地方。)

  师:小舟行驶到荷花的深处,这说明李清照她们在错误的道路上已经走了?(生:很长时间)是呀,当她们猛然发觉的时候,呀!自己的身边,眼前,触目所及的地方都是朵朵绽放的?(生:荷花)这多让人惊喜呀!

  师:你感觉到了吗?这首词妙就妙这“误入”上呀,你看,前面李清照在溪亭游玩,饮酒,赏景,醉了,累了也兴尽了。可是因为“误入”,他们的兴致又上来了,是什么又勾起了兴致?(是荷花,是争渡,还有一滩的鸥鹭。)

  师: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师:是呀,想象看,一滩的鸥鹭在沉沉暮色里扑棱棱的飞起,那是怎样壮观的景象呀,肯定让李清照大饱眼福呀!谁来读一读这两句?

  师:此时此刻,你体会到词人的心情怎样?(指名说)

  预设生:多么开心。

  师:是啊,那是一种意外的开心,意外的收获。

  预设生:惊喜。

  师:这个“惊”字,既是指鸥鹭给惊飞起来了,又向我们传递了词人惊喜的心情。写得多好啊。再来读一读。

  生:读最后两句。

  师:这是一份意外的惊喜呀!所以尽兴了又兴起,醉过了又醉了!你能读出这份意外的惊喜吗?生读。

  师:读着这首清新、雅致的小词,我们仿佛也要醉了。不过,这首词写于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呀,那时候,女孩子可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呀!从出生到出嫁只能深居闺房的呀。而李清照为什么能够和好朋友出游,而且还大胆饮酒呢?

  生:她的父母特别的宠爱她。

  师:有道理,李清照是家里的唯一的女孩子,她的父母确实特别娇惯她,所以教他识字,学词,她的父亲更是常常把她带在身边。

  生:特别的淘气,调皮,瞒着父母的。

  师:也有可能哦。大家想一想像这样的出游,次数多不多?

  生:是不多的,词的开头就说“常记”,我想可能就是这一次,所以让李清照常常记起,难以忘记。

  师:是呀,这样快乐又有惊喜的经历,一次就足以回味一生了,让我们再一次分享李清照的快乐。

  指名读全词。

  师:其实李清照的一生并不是一直这么快乐。她曾经历了国破  家亡  夫死  财散  等多种磨难,但是她每一次都艰难的挺了过来,一直活到了72岁!我相信在她遭受每一次磨难的时候,有一种记忆肯定一直陪伴着她、支撑着她、温暖着她,这也许就是——《如梦令》

  生齐读《如梦令》。

如 梦 令 篇8

  教学目标

  1.自主识记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工具书或注释理解两首词的意思。

  4.对两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工具书或注释自主学词,理解两首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对两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两首词的资料;教师准备朗读和创设情境用的曲子,制作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理解课题

  1.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忆江南》吗?指名背,师生齐背,这是一首描写江南美景的词,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描写江南美景的词。板书课题。

  师介绍:这是一首词,词是诗的一种,配上音乐可以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长短句。

  2.解题。

  简介作者及背景。

  张志和,唐代诗人,因仕途不顺而隐居,自称“烟波钓徒”“浪迹先生”。这首词借表现渔夫生活表达了自己隐居生活的志趣。

  张志和能诗善画。相传公元774年,大书法家颜真卿赴湖州任刺史。一天,他大宴宾客,张志和也在座。酒酣耳热之际,颜真卿吟唱了张志和的《渔歌子》。后来,张志和又即兴连吟五章,当众表演他的书画才艺。只见他一边击鼓,一边挥笔作画,随兴挥洒,笔下如有神助。片刻间,山水云石就出现在大家面前,五首词的意境尽在画中。从此以后《渔歌子》风靡全国,不仅许多人在吟唱,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当时日本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渔歌子》吧!请边朗读边欣赏。

  二、读中渲染,理解词意

  1.用课件出示课文及朗读音频,营造气氛。

  2.同桌互读,读准字音。借助注释和词典,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主探究,了解词的意思。

  (1)自由读,借助课文注释说说这首词主要写了哪些景物。同桌交流。

  (2)小组内交流能理解的词句的意思及自己不懂的地方。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画出景物,重点词意:肥、须、回。

  重点解决的问题:渔者为什么不回家?

  5.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2.指名朗读,教师指导。再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3.配乐有感情朗读背诵,感悟意境。

  4.学生在音乐声中画画诗中景物。

  5.根据学生所画来总结全首词的意思。

  美丽的西塞山前,白鹭高飞。江边桃花盛开,盛涨的江水中必定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吧。在风景如画的江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斜风细雨中,久久不愿离去。

  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蒙的意境。

  四、作业

  1.背诵《渔歌子》。

  2.课外找一找有关江南春景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渔歌子》。

  2.说说你知道的其他词牌名。

  3.师:在宋代有位才华横溢的女词人——李清照。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一首词。板书课题:如梦令

  生齐读课题。

  师:在学习这首词的时候,我们要开动所有的官能,用耳朵去听,用嘴吟诵,用脑思考,用心想象。

  二、初读

  1.用课件出示课文: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师配乐朗诵。生倾听,初步感知内容。

  2.生自己读词,把字音读准,把词读正确、流利。

  3.检测初读情况。

  注意提示字音,如“兴”是多音字,在这里读xìng。知道为什么吗?

  指名诵读,师生评议。

  全班齐读。

  三、再读,理解内容

  1.学生借助注释自己学词,理解词的意思。

  2.小组交流学习成果,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

  (1)你读懂了哪句?

  (2)哪里你还不能理解?

  4.指名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参考:还时常记得游溪亭,

  玩到日黑天暮,

  醉酒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

  却误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急忙划呀划,荷深不见路,

  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四、品读,想象

  1.师:读诗词我们不能光理解意思,还要感受诗句描写的情景。这是一首非常美的词,需要我们好好地品味。同学们,你们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

  2.板书: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

  画面一:“溪亭日暮”

  (1)指名读第一、二句。

  (2)“溪亭日暮”,让你想起怎样的画面来?

  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小溪边有座亭子,诗人就站在亭子里面看日落。

  (媒体播放黄昏情景,配乐)

  师引导学生用更多的词句来描述这一美好的画面。指名读这两句。

  (3)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时候,词人会在溪边亭子里干什么呢?

  生各抒己见:饮酒作诗,欣赏美景……

  再次深情朗读第一、二句。

  画面二:“藕花深处”

  (1)说说你对“藕花深处”的理解?

  想象荷叶茂密,荷花多,花香浓。还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有关“荷”的诗句来体会。

  (2)展开讨论:为何会误入“藕花深处”?

  (3)深情朗读。

  画面三:“一滩鸥鹭”

  (1)从“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想象词人急切的心情,溪水声,划船的“哗哗”声,仿佛看到了一群鸥鹭被惊起,飞入夜幕中,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

  (2)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朗读这几句。

  3.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

  生各抒己见,教师根据交流的情况提炼出几个词:“记、兴、醉”。

  板书:记兴醉

  4.重点讨论“醉”字。词人为何而醉?

  是香醇的美酒,更是那美丽的自然风光与愉悦的心情,令词人“沉醉”而“不知归路”。

  五、比较阅读,深入体会

  1.师出示李清照《如梦令》另外一首: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比较两首词有何异同。

  ①相同:都提到了“醉”。

  ②不同:两首词的时间、地点、景物、人物都不同,心境也不同。虽然都“醉”,课文这一首是因美景、心情陶醉,后一首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而“常记溪亭日暮”之情景,是追忆美好快乐的时光。

  ③对比朗读,读出感情。

  2.指导背诵。可以多种形式进行。

  3.师生配乐齐背。

如 梦 令 篇9

  教学设计表 学科:语文 授课年级:小学六年级   学校:武进区焦溪小学   教师姓名:庄彩华   章节名称 如梦令 计划学时 1学时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该词。 2、 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和词人李清照的生平、词风。 3、 通过品读想象词的意境,感受李词清新自然,细致委婉,情景交融的风格,感受词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读想象词的意境,感受李词清新自然,细致委婉,情景交融的风格,感受词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解决措施:品读语言文字,感受词的音韵和意境美。借助多媒体资源创设词所描绘的情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悟诗情;开展比较性阅读,加强积累,提升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教学设计内容分为五部分: 一、激趣导入,走近李清照。由说词、背词到走近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初步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词风,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全词,整体感知。学生自由读词,教师恰当引导,指导学生把词读正确、读流利,尤其是要注意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 三、品读想象,感受意境。引导学生紧扣词句展开想象,将凝固的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借此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唤起学生丰富的生活积累,与词人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感受词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品味词作,感悟李词的独特魅力。 四、比较阅读,拓展延展。推荐另一首《如梦令》,与课文进行比较性阅读,进一步感受李词的风格,提升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五、布置作业,巩固内化。朗读背诵二首词,将词改写成现代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进一步搜集阅读李词,加深对李词的了解。 依据的理论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读中想象,读中感悟,开展比较性阅读,拓展深化。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 学习水平 媒体内容与形式 使用方式 使用效果 导入新课 学生在前面已学习了一首李清照的诗《夏日绝句》,对李清照已经有了一点了解。 出示李清照的肖像画和相关的文字介绍,播放优扬的古筝曲。 在学生简要介绍后再由多媒体出示 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李清照,特别是对她的词风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利于本课的学习。 初读全词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自读的能力。 《如梦令》一词的文本,录音播放范读。 多媒体出示全词,让学生自由朗读,提出三读的要求。由于学生读不到位,再播放范读。 通过三读,能读通读顺全词,并能读出词的节奏与韵味。 品味想象 学生对词已有相应的阅读能力,能根据词的描述,再加上个人的情感体验,合理地展开想象,也具有了一定的表达能力。 三幅图:1)溪亭日暮图;(2)藕花深处图或视频;(3)争渡惊鹭图。再加入相应的词句。 根据学生的想象逐一出示图片或视频,再出示相关的词句。 紧扣词句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唤起学生丰富的生活积累,与词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感悟李词的独特魅力。 比较阅读 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欣赏能力。 另一首《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与《声声慢》 同时出示二首《如梦令》,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再出示《声声慢》,老师配乐范读。 通过比较二首《如梦令》,感受二首词表达情感的不同点。再结合阅读后期的作品,进一步感受李词的风格。 教学过程(可续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走近李清照。 1、板书:李清照。师:同学们,前一段时间我们曾读过李清照的一首诗《夏日绝句》,谁能来背一背? 2、这首咏史诗,连用三个典故,却毫无堆砌之感,却气贯长虹,雄浑壮阔,完全不似出自一个女子之手,与其词风也炯然不同。对于李清照,你还知道些什么呢? 二、初读全词,整体感知。 1、多媒体出示《如梦令》,指出《如梦令》是词牌名,然后提出朗读要求:把词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和韵味。 2、指名练读、评议。 3、听范读,集体朗读。 三、品读想象,感受意境。 (一)说词意。 1、师:同学们,读词,读通,读顺还不算,还要读懂它。接下来,请大家在下边注释的帮助下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了,请你轻轻地读,再用自己的话轻轻地说,看看能不能把话说顺了,说通了,说明白了。(注意抓住词中关键的字词) 2、指名说词的意思。重点理解“兴尽”“争渡”的意思。“争渡”可以有二种理解:一是怎么渡;二是抢着划船。 3、小结:刚才我们用了一大段的话才把这首词的意思说清楚,但是这首词只用了多少字就把意思说清了?(三十三字)由此可见,词的凝练。 (二)品词境。 1、光读懂还不够,还要把这一首词读活了。怎么读活呢?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就是说,要能从诗或词中读出画面来。再请你低声读读这首词,看看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可以先自己练说一下。 2、组织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点拨,出示相关的多媒体画面或视频) (1)溪亭日暮图 (2)藕花深处图 (3)争渡惊鹭图 3、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还有“藕花深处”,还有“争渡惊鹭”。其实整首词就是一幅流动的画。你们看,因为是观赏‘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是误入“藕花深入”,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来,一起读整首词。一边读一边想象这幅活动的画。 4、读活了这首词还不够,还要能读透。你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这首词呢?   5、最后我们还要来背一背。  四、比较阅读,拓展延展。 1、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李清照少年生活的无忧,反映了词人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在同一时期,李清照还写了一首《如梦令》,让我们来读一读,比一比,看看二首词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2、出示另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引导学生比较二首词的异同。(可从词牌、字数、描写的内容、表达的形式、情感等不同方面加以比较) 4、这二首词都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作品多是反映他前期的 词章,多数是描写闺中的生活情趣及大自然的绮丽风光,风格清新明丽。北宋灭亡后,李清照夫妇仓皇南渡。公元1129年,赵明诚在建康(今南京市)病故,她只身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痛苦,因此后期的作品多反映战乱痛苦的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风格沉郁凄怆。如《声声慢》。出示该词,师范读生大致感受其愁即可。 5、总结:岁月匆匆,千年的时光已悄然而逝,然而,时光带不走词人的恒古才情,带不走词人的万古愁心。而今,李词仍是我国古诗词园地中的一株奇葩,受到无数后人的喜受。李清照本人也当之无愧地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希望同学们课后能更多地去阅读一下李清照的词作,进一步了解李清照,感受我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五、布置作业,巩固内化。 1、背诵二首《如梦令》。 2、根据词展开想象,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3、继续搜集阅读李清照的文章,进一步了解李清照。   背诵李诗《夏日绝句》         生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词风和对后世的影响。       自由读词,同桌互读。   个别读 听范读、集体朗读。         自由练说词意。     个别练说,重点理解“兴尽”“争渡”的意思。               读词想画       说说自己脑中出现的画面。(可以描述、也可以运用相关的古诗和文章)     齐读整首词。           生用一字概括整首词。(可以是“醉”、“忆”、“误”、“兴”只要有理均可。)         背诵全词。         听录音朗读。         比较二首《如梦令》的异同。                 听老师范读《声声慢》,大致感受词情。       借助旧知,引出新知,使学生产生积极的阅读期待。   课前让学生搜集了一些有关女词人的资料,对于词人的生平学生比较了解,然而对于词风及对后世的影响这二个方面学生了解不多,因此,在此,教师有必要对词人作一点简要的介绍,让学生对词 人的词风有个大概的了解,便于词的阅读。     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学词的方法,起到举一反三之效。                 引发学生的想象是本课的一大难点,教师应用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对学生想象不全的地方、表述不当的地方加以提示与引导。同时,适当借助一些多媒体手段,会起到时半功倍的效果。                         这一内容因为课上时间太紧,没有还得及教学。                     在前面教给学生学词的基本方法上,再进行比较性阅读,进一步提升学生品词的能力,丰富学生对词的认识。同时,也是真正地把课堂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去品味,感受词的独特魅力。                  

如 梦 令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通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重点)

  3、能借助图画,想像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教材,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通过“联想、配乐朗读”等教学策略反复咀嚼、体悟重点词句的情味。(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通过了解李清照的一生,感悟词人不同时期作品的不同风格,从而感悟立体的李清照。(难点)

  课前准备:

  1、搜集当时的背景资料及李清照的《声声慢》。

  2、曲子《渔舟唱晚》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曲古典乐曲《渔舟唱晚》。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去倾听。

  师:看你们的神态就知道它太好听了。知道吗?古典乐曲是我们中华所独有的,它堪称国粹。当然,堪称国粹的还有很多例如戏曲、中医药、古典文学等。在文学宝库中有两颗最璀璨的明珠是唐诗和宋词。唐诗大家都不陌生,我们早就接触过,那么宋词你们知道多少呢?你们学过哪些词?(指名背)

  1、谁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么?

  (诗每句字数一样,而词不是。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有的分上下阕。:每一种词牌名,都有固定的句式和韵律。

  2、《清平乐》是词牌名。你们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如梦令忆江南)

  师:古时候的词都是配着乐曲演唱的,所以词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多读还能体会出词的韵味,所以在读词时要有自己的感觉和味道。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1、师配乐范读

  2、生自由读,要求轻声朗读课文,并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全班交流。

  (1)指名读课文,正音:兴(xìng)、藕;齐读。

  (2)自由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4、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在学习词的时候,要打开所有的感官。用耳朵去听,用嘴吟诵,用脑去思考,用心去想像。

  三、读中想,读中悟,读中品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这首词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深,为什么?

  2、全班交流。

  预设

  ★溪亭日暮

  ⑴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溪亭日暮图”;读出“溪亭日暮”的美。

  ⑵抓住“沉醉”,想象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干些什么?品读“沉醉”:还有什么也醉人呢?

  ⑶朗读:读出浓浓的醉意。

  ★藕花深处

  ⑴想象“藕花深处”的画面。

  ⑵李清照怎么会来到“藕花深处”的?抓住“误入”、“深处”,体会词人的心情。

  ⑶朗读。

  ★一滩鸥鹭

  ⑴想象“一滩鸥鹭”的画面: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出“一滩鸥鹭”的壮观。

  ⑵品读两个“争渡”,比较叠句,感受热闹有趣的场面,体会着急欢快的心情。

  ⑶抓住“惊”:“鸟惊人也惊”,体会“一滩鸥鹭”带来的惊喜,朗读。

  3、品味吟读,入境背诵。

  ①理解了词的意思后,让学生能够入情入境地想象词人当时的情景,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有感情朗读这首词,(指导学生读出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悦的心境,也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教师板书

  ②尝试背诵,指名背。齐背。

  五、拓展〈声声慢〉,感受晚年的李清照的词的意境。

  1、听配乐朗诵。

  2、学生边读边交流交流资料。

  预设:⑴、生交流背景资料: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路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⑵、刚才我们学的《如梦令》和这首《声声慢》在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如梦令》读的时候语气比较欢快,而《声声慢》的语气则比较低沉)

  ⑶自读自悟

  生自由读对比两首词的不同。(相机指导朗读)

  六、作业

  李清照是位颇具文学才能的女作家,在宋代众多词人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我相信经过今天的学习,李清照的泪水和欢笑和她一生的经历会深深地印在你们的脑海里,你一定能成为她跨越时空的好朋友,有兴趣的同学下去后还可以继续搜集有李清照的词及相关资料,可以制一期手抄报,来缅怀我们这位女中文豪。

如 梦 令 篇11

  一、对联引入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如梦令》。上课之前,有的同学光 顾和老师聊天了,有没有注意到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两副对联,请同学读一读。

  一生读:大明湖畔趵突泉边 故居在垂柳深处

  漱玉词中金石录里 文采有后主遗风

  (许多学生举手想读)

  师:先不念了,谁能猜着,老师为什么要写这副对联?

  生:因为这副对联是李清照写的,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李清照的词。

  师:错,不是李清照写的,再猜。

  生:右边描写的是李清照去玩儿的地方的情景,左边是描写李清照的才华的。

  师:是李清照的文采,猜的八九不离十了,不是李清照写的,但是和李清照有关系。昨天我请同学们查资料,看来同学们都没有查着类似的资料。大明湖、趵突泉是两处名胜,在山东省的济南市。大明湖旁、趵突泉边有李清照的故居,她的故居在垂柳深处。李清照一生写了许多词,后人就将她的词编撰在一部书里,这部书就叫《漱玉词》。《漱玉词》是李清照的集子,大家都学过《西江月》,辛弃疾的集子叫《稼轩长短句》。《金石录》也是一本书,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写的一本书,它是研究金石的一位专家学者,什么是金石呢?大家猜一猜。

  生:奇形怪状的石头。

  生:还有金子。

  师:金,不是指金子,是金属类的一些东西,如铜质的一些东西。比如说鼎,鼎上或石碑上刻有文字,有些人专门研究这些文字,这些人就叫金石学家,是非常有学问的人。李清照的文采有唐李后主的遗风,后主是谁?有句词叫“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就是李后主的一句词。

  二、检查预习结果

  1、初步了解

  师:下面,我来检查预习结果。预习的程度:会读是一种,会背是一种,读懂了又是一种,你们觉得你们属于哪一种?

  生:会背。

  2、请三生板演

  师:好。请三个同学到黑板上默写。我听说有一个叫高士奇的同学写字特别好,请你来写前两句;另一个女孩写三、四句,最后两句由那个男孩来写。把字写得大大的,让大家都能看清楚。

  (三生板演,老师的检查仍在继续。)

  3、和其他学生交流预习情况

  师:我继续检查其他同学的预习情况:题目是《如梦令》,词牌名,谁来告诉老师,词有什么特点?以前学过词吗?

  生:学过《清平乐(yuè)》

  师:是清平lè还是清平yuè?

  生:是yuè,因为词是在宫里去唱的,乐是乐曲的意思,所以就应该读yuè。

  师:非常准确。词最早是有曲子的,有谱的。现在有许多词牌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比如《清平乐》《渔歌子》《水调歌头》。他说出了词的一个特点:最早是配乐演唱的。

  生:词分上阙和下阙。

  生:词有词牌名和题目。

  生:词不是四句,而且每一行的字数不一样。诗一般都是四句。

  师:诗只是四句吗?

  生:还有的八句。

  师:诗有的一行七个字,有的一行五个字。诗的要求十分严格,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词有一千多种,格式非常自由。

  关于词我们今天就说到这儿,下面来看这几位同学写的情况。

  4、检查三生默写情况

  (师转身领学生一起检查同学默写情况。)

  第一句:常记西亭日暮。

  生:应该是“溪”,不应是西。

  师:为什么是小溪的溪?一会儿要说到。我们继续看……

  第三句:兴记晚回舟

  “记”应该改为“尽”

  师:兴读“xìng”还是“xǐng”?

  生:xìng

  师:为什么?

  生:非常高兴。

  师:有兴致的意思。

  第四句:误入藕花山处

  生:“山”应为“深”。

  师:“藕”是本课的一个生字,他写对了。通过检查我们发现,有的同学虽然会背了,但是没有注意本课的几个生字,有几个字很容易写错,如“溪亭”是溪水边的亭子,而不是西边方向的亭子,所以不是“西亭”;“暮”是日字底,而不是巾字底,为什么呢?

  生:日薄西山。

  师:“沉”不要写成“沈”。把“尽”写成“记”表明没有理解词的意思,一会儿我们再解释。

  三、读词质疑

  师:下面我要提问第二个问题,因为有的同学说了,这节课我们是带着任务来的,您一定要多问问题。我可以问问题,你们也可以问我问题。你们都已经预习这首诗了,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不着急举手,可以认真思考一下,大家打开书,请一同学读一遍。

  (大屏幕出示《如梦令》)

  一生读词。

  另一生再读。

  师:请问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

  生:“争渡”是什么意思?

  生:争取渡过。

  师:对不对呢?我们先作为一个问题写下来。(板书:争渡)

  生:是词人和鸥鹭争着渡河。

  师:理解完这首词我们再解答谁的答案对?你可以接着提你的问题,也可以说你读懂了什么?比如说这首词写的是什么?

  生:我认为写的是李清照在溪亭喝酒,喝醉了之后不知归路,一不小心进入了藕花深处,于是和鸥鹭争着渡河。

  师:这位同学把词完整地串了一遍,他认为是写了一件事。说是:有一天到溪边去玩儿,迷路了,误入藕花深处这样一件事。

  生:我认为是:坐船到溪边的亭子里游玩,去了以后喝了些酒,然后醉了,到了晚上不知道怎么回去了,划着划着就跑到藕花深处去了,很着急出来,就惊起了一滩鸥鹭。

  生:题目为什么叫《如梦令》呢?

  师:词都有词牌,词牌就规定了这首词的格式,比如《西江月》是一种格式,《如梦令》又是一种格式,词有长有短,“令”是最短的一种词。刚才同学们都发现了这是写了一个过程,一件事,现在我们具体来看看,写了什么样的一件事情?在这样的事情中李清照经历了什么?

  四、研讨词意

  师:我们先看前两句,谁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生:这件事已经过去了,李清照经常记起这件事。她喝醉了,不知道怎么回去了。

  师:她说了一个非常好的词的解释——经常想起这件事,所以说这是一次回忆,不是刚才发生的事。那么,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

  生: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在溪边亭子里的一件事。

  师: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在溪边亭子里他们做了些什么呢?

  生:他们在亭子里喝了些酒,不知道怎么回去了。

  师:是自己喝闷酒吗?

  生:她还可能约了一个或一些朋友,一块儿游玩,一块儿喝酒。

  师:还可能是什么情况?

  生:还可能是去庆祝某件事,比如说得了奖。

  师:总之,是在高兴地喝酒,游乐。谁来解释三四句?

  生:李清照微醉以后,回家的时间有点晚了,所以她不小心就进入藕花深处了。

  师:为什么会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呢?

  生:因为她喝酒喝多了。

  师:因为“沉醉不知归路,所以误入藕花深处。”大家想一想,藕花深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藕花就是一些荷花、莲花,荷花结莲藕,所以叫藕花,它们很漂亮。

  师:有一首诗叫……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虽然此时不是映日的荷花,但是无穷碧的荷叶一定给李清照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这也是一处美景,作者玩够了要回家了,误入藕花深处去了,之后怎样呢?谁来说后两句?

  生:之后想渡出来,结果不小心惊起了一滩水鸟。

  师:让我们回到开始的问题:“争渡”是什么意思?

  生:争先恐后的划船。

  师:东划划,西划划,争着划。还有别的解释吗?

  生:争渡就是和谁争一件什么事?和藕花争。

  师:有的同学说和鸥鹭争,有的同学说和藕花争,到底怎么个争法?

  生:非常着急的划船,就是想划出来。

  师:争先恐后,都想先划出来,这时,惊起了一滩鸥鹭,为什么惊起一滩鸥鹭呢?

  生:因为水里有鸥鹭。

  师:是的,为什么被惊起呢?

  生:因为划着划着,惊动了水鸟,水鸟比较怕人,所以被惊起来了。

  师:还有别的说法吗?

  生:因为他们划的特别着急,这时候太阳落山,水鸟正在睡觉,他们弄的水波纹或者说弄出来的那种声音惊动了水鸟。

  师:日已薄暮,水鸟都已经休息了,这时,他们划船的声音惊起了一滩鸥鹭,多美的景象啊!

  生:我还在想刚才的问题,应该是和藕花争渡,因为前面说“误入藕花深处”,那些水鸟应该不是在水里睡觉,应该是在荷花深处做窝,荷花的响声把它们惊醒。

  师:谁和藕花争渡呢?

  生:李清照

  师:李清照误入藕花深处了,可能枝蔓把小船缠住了,这种理解也非常好。大家如果没有问题的话,我还有一个问题:刚才大家都认为,李清照喝了点小酒,有些微醉,所以找不到回家的路了。那么,我们整个读完词之后,感觉“沉醉”还有没有其它的意思?

  生:沉醉就是喝的酒特别多,找不着回家的路了。

  生:被美景沉醉了,特别喜欢,所以不知道怎么回去了。

  五、读人悟词

  师:你说的是沉醉于美景的意思,这时,李清照的心情怎样?我们不说了,一起读出来,自己先练习读。

  生自由练读。

  师:请同学来读,要读的比刚才有进步,因为已经了解了整个诗意。

  一生读

  师:你觉得你读出了李清照的什么心情?

  生:赞叹美景。

  师:沉醉于美景之中,谁再来读?

  一生读

  师:你们听出了李清照的什么心情?

  生:前面是高兴,后面是着急。

  师:高兴又着急,一种兴奋的心情。

  师:下面,教师配上乐,大家齐读一遍,老师起头。

  生配乐齐读

如 梦 令 篇12

  《如梦令》和《渔歌子》这两首词含蓄、凝练。教学时,我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想象画面、品悟诗情,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词的意境,产生持久不断的美感享受。

  片断一

  师:欣赏着这样的美景,此时此刻,想想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干些什么?

  生1:站在溪边的凉亭里,一边喝着酒,一边欣赏落日的美景。

  生2:欣赏着满池的荷花,李清照和朋友们吟诗作乐、作画。

  师:诗人就是有这样的雅趣。

  生3:李清照玩累了,躺卧在小船里,沐浴在金色的余晖之中,微闭着双眼,静静地享受着。

  师:多么惬意的享受啊!眼里看到的是无限美景,嘴里品到的是醇香美酒,鼻子里还闻到阵阵荷花的清香,那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让我们把感受到的送进这两句词的朗读中去。

  片断二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李清照在用力地划桨,划到东,划到西,就是找不到回去的路,她心里可着急了:“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划去呢?”

  师:请你读出词人心中的着急。

  生1读

  生2:我仿佛看到在河滩边栖息着的一群鸥鹭鸣叫着,拍打着翅膀,冲破夜幕,飞上天空。

  师:多么壮观的场面啊!你能读出来来吗?

  生读

  师:还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1:我似乎听到了一群水鸟扑棱棱拍打翅膀的声音。

  生2:还有翅膀与荷叶摩擦的沙沙声。

  生3:我听到浆划过水面的声音。

  生4:划桨声,溪水声,还惊动了水中的鱼虾,从荷叶间不时跃出水面,发出“ 扑咚、扑咚”的声音。

  师:你真有想象力,那你也试试写一句词?

  生4:争渡,争渡,惊起一池鱼虾。

  师:才女阿,都可以和李清照pk啦!

  片断三

  师:据张志和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会钓到鱼吗?可是张志和却说他钓到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

  生1:钓到了好心情。

  生2:钓到了写词的灵感,所以才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渔歌子》。

  师:他一共留下了5首《渔歌子》。

  生3:钓到了自由的生活。

  生4:钓到了大自然中的乐趣。

  生4:我认为他钓到的不是“鱼”而是“愉”!“愉快”的“愉”。

  师:好一个不是“鱼”而是“愉”!是的,词人志不在鱼,钓的是志趣。

  反思:“李清照玩累了,躺卧在小船里,沐浴在金色的余晖之中,静静地享受着。”“争渡,争渡,惊起一池鱼虾。”“钓到的不是‘鱼’”而是‘愉’!”……学生那一句句闪动智慧灵光的语言,在课堂上汩汩地流淌,令我欣喜,让我激动,更使我感到无比的幸福。我喜欢这样充溢激情与灵动的课堂,喜欢倾听学生灵动的声音。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无限潜能被激发,灵动思想被点燃,他们就像小溪中的一条条鱼儿,活蹦乱跳,荡起一朵朵美丽的涟漪,而我只愿做鱼儿的引路者、欣赏者。

如 梦 令 篇13

  设计理念:

  1.词中有画的想像必须充分依托文本,在咬文嚼字中想像词境。

  2.绘出文字的画面--倾听文字的声音--品尝文字的味道--提升文字的内涵。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诵,以“沉醉”为切入点,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2. 有感情地吟诵词。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以“沉醉”为切入点,想像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时间:四十分钟

  一. 话题引入,初读全词

  1.导入揭题。

  2. 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指读,指导读词要求

  4.同学们,请你根据词语解释,先想一想这首词的大概意思,然后再自己说一说。

  5.轻读,体会一下词中传递出词人和朋友们怎样的心情?

  6.你是从词中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二.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1.反复读几遍词,圈圈划划,想想词人和朋友们因何而“沉醉”?

  2.交流,感悟“沉醉”(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调整)

  (1)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不知归路——为什么会“不知归路”?只有她一个人喝醉吗?真的是快乐的酒醉啊,读—

  溪亭日暮——词人和朋友们看到了怎样落日的美景,会说些什么?美美地醉一回!读—

  (2)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兴尽晚回舟——什么“游兴”满足了?怎么读?

  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会“误”?到了荷塘深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读—

  (3)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争渡,争渡,——为什么要争?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读——

  惊起一滩鸥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咱们也和词人快乐地争渡,读——

  (4)再读,感悟词人不仅“沉醉”于酒,“沉醉”于“景”,还“沉醉”于“情”。

  三.对照比读,延伸课外

  对照比读《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感悟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

  四.布置作业,阅读拓展

  1.练笔:尝试着将这首词改写成一篇生动有趣的故事,突出“沉醉”。

  如梦令

  酒

  沉醉 景 快乐

  情

如 梦 令 篇14

  ——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大板块。无论在考试还是在平日的积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学考试中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为快速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第一范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希望对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有帮助。

  如梦令·春思诗词阅读答案

  如梦令·春思 [北宋]苏轼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注释】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百舌儿:鸟 名;居士,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这里是作者的自我呼叫。

  12.词中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13.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3分)

  12. (2)繁茂,生机盎然

  13. (3)对当年淸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

  社日诗词阅读答案

  社日 谢逸①

  雨柳垂垂叶,风溪澹澹纹②。

  清欢唯煮茗,美味只羹芹③。

  饮不遭田父④,归无遗细君⑤。

  东皋⑥农事作,举趾⑦待耕耘。

  【注释】①谢逸:字无逸,自号溪堂,抚州临川人,送“江西诗派”诗人。隐居乡里,布衣终身。②风溪细细纹:微风吹拂,水生细纹。③羹芹:煮芹为羹。④田父:依杜甫诗意,田父指邀请友人饮酒的农夫。⑤细君:用东方朔典故,指妻子。⑥东皋:水畔高地。⑦举趾:举脚,下田。

  7.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歌描写了春社时节淳美的田园风光。

  B.首联描摹了一幅春雨丝丝,垂柳依依,微风细细,水波粼粼的早春图画。

  C.颔联主要写了诗人在煮茶喝羹过程中体会到的快乐之情。

  D.颈联是说喝酒没有知音,赠妻没有物品,言中流露出哀伤之情。

  8.下列对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诗格调清新自然,充满了生机和乐趣。

  B.诗人表现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淡泊情怀。

  C.全诗紧扣“待”字,表现诗人慵懒散漫的生活态度。

  D.此诗用词精炼,用典贴切,用情真挚。

  7.D (2分) 8.C(2分)

如 梦 令 篇15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师:板书:《如梦令》。(字写得漂亮吗?)一起把题目读一下。

  (板书:宋、李清照)这首词是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写的,中间用一点隔开,板书要考虑整体布局。

  李清照童年生活在趵突泉边,大明湖畔,官宦之家,一生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那是她人生红最美好的时光。人到中年,宋朝与金兵作战,节节败退,于是李清照搬到江南,丈夫后来也去世了。晚年非常孤独寂寞。今天学的这首词是她年轻时写的。

  师:这首词的题目是?

  生:如梦令。

  师:你们上当了!“如梦令”是词牌名。他有题目吗?

  生:是“常记溪亭日暮。”

  师:有的人为了把这首《如梦令》与其他《如梦令》区别开来,再说这首词是就说“《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但“常记溪亭日暮”并不是题目。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首词的题目。词的题目要能概括词的内容或传神地表达作者的情感,要简洁精炼。我们一起来研究,好吗?

  二、初读感知

  师:请同学先自己读读这首词。

  生:入情入境地认真自读。

  师:我们班同学自读时很有词的节奏感。谁来读读?

  生1读。(很好,读得准、读得通顺,有节奏感。把词牌名放在前面读。)

  生2再读。(非常棒,他看着我,仿佛我的脸上有词,善观察。)

  生3读。(很有词的韵味,节奏感很好,读得准,读的通。读出了节奏。)

  师:再听听别人是怎么读的。听课文范读录音。谁再来读读?

  生4读。(唔,你心里、眼里仿佛浮现出一幅幅画面,用力的想,让我们把画面看清楚。)谁再读?让我们看清画面。

  生5读。(很有词的感觉,让我们仿佛进入了词的情境。)

  师:读词时要能把词读到脸上,读出动作。范读

  生自练。

  师:老师读词,大家一起站起来边读边做动作,老师要看大家表情,读的时候要仿佛看到词描绘的情景。

  生6读。(师:读时带动作,让大家看到当时的场景。)

  师:你读时,可以用一个词形容:惟妙惟肖。仿佛你的严重、脑海中浮现出一幕幕生动的画面。

  三、精读想象

  师:指读1、2行,你看到了什么场景?

  生1读。

  师:你“醉”得不够。“沉醉”可以看出醉得厉害,再请人读。

  生2读.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场景?什么画面?

  生说略。

  师:你们都说到“夕阳西下”,因为词中讲“日暮”。傍晚时分,有一处美景,我给这幅画面起个题目就叫:“溪亭日暮”。(板书)

  师:“溪亭”指的就是(生:溪边的亭子)。溪边的亭子在日暮时分是怎样的一番美景呢?同坐说.

  生:同座位交流。

  生1:……李清照不仅喝醉了,也可能被美景陶醉了。

  生2:夕阳西下,亭边在霞光的映衬下,水天一色,让人如梦如幻。

  师:这样如梦如幻的夕阳美景,作者怎能不沉醉?范读。

  生:齐读1、2句。

  师:这么美的景色,让人流连忘返,但太阳落山了,还是要回家了。出示3、4句。

  生:读3、4句。

  师:读得准。“兴”读xīng,“高兴、愉快”之意。板:兴。(你根据字义区别多音字,是个好办法。)

  师:“兴尽”什么意思?

  生1:没有心情。生2:高兴之后。生3:兴致得到极大满足。

  生齐读,指读。

  师:“藕花深处”,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许多藕花。

  师:你由此想到了哪些美丽的诗句?吟诵一下。

  生1:“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们仿佛来到了六月的西湖。)

  生2:“出淤泥而不染”。

  师:近看,有一朵朵盛开的荷花,圆圆大大的荷叶挨挨挤挤。瞧,那边,还有花骨朵。远处,一片绿意盎然,绿叶丛中,浅红、粉红、洁白的荷花,星星点点,这就是:“藕花深处”(板书)。

  跟老师写:“藕”。

  想象“藕花深处”的美景。

  生:藕花深处,粉红、浅红的荷花婀娜多姿,含苞欲放,就像孩子的笑脸,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目不暇接。

  师:这就是“藕花深处”的美景,这就是作者眼中的美景。

  生:齐读3、4句。

  师:为什么会“误入”呢?不认识回家吗?

  生1:作者已经醉了。(联系上下文回答很好。)

  生2:作者被溪亭日暮的美景陶醉了。情不自禁的误入,再加上天色已晚。

  师:景色太美了,情不自禁。李清照突然一个激灵,要回家了,这个时候(天色已晚),这时,李清照心里(生:非常着急。)所以词中写到:“争”(板书)。“争”是心理活动的。“争渡、争渡”就是心里想怎么划回家呢?

  生:齐读:“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你看到什么?

  生1:词人焦急地划着船,不知道怎么回家,划着划着,把鸥鹭惊飞了,手忙脚乱。

  这时又看到美景,看到白鹭如冬天雪花漫天飞舞。(白鹭像“雪花”,有诗意。)

  生2:看到一只只雪白的鸥鹭从藕花深处乱飞起来。

  师:“乱”仿佛是词人心理的写照。这就叫(一滩鸥鹭)板书。

  看到如雪花般的鸥鹭惊起,李清照心情怎样?

  生:惊讶!

  师:“惊”什么?

  生1:鸥鹭为什么和我一样焦急?

  师:有词人的素质,敏感。这就是“惊”字的况味、意念。这飞起来的景象太美了,太好看了,读到这里,你觉得这首词像一幅画,一副美丽的照片,一副美丽的画卷、动画片。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如一个动画般的电影,一个动听的故事,这是我们学生读懂的《如梦令》,许多艺术家也读,也读出了他们自己的感受,创作了许多精美的作品,低低吟诵,想象这幅画,倾听这个故事。

  生:配乐齐读(轻轻地)。

  师:听完,还要想起一个词:“常记”。什么叫“常记”?

  生:经常记得。

  师:为什么?

  生:景色美,记得下次再来玩。

  师:这时李清照最美好的时光,最快乐的日子,所以常常记起,这个时候,仿佛看到李清照倚在窗边,轻轻吟诵着《如梦令》。

  生:配乐指读。(意外:音乐没响。师:虽然音乐没响,但我们心底响起这样一段美妙的旋律。)

  师:多么美的意境。听着这首词,我们想这首词可以读成词中的一个字。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吗?为什么?

  生1:“醉”。因为李清照一辈子不会忘记这美丽的景色,美好的时光。一醉是“溪亭日暮”,二醉是“藕花深处”,三醉是“一滩鸥鹭”。她在醉中体会着美景。

  生2:“梦”。溪亭的美景如梦境,让人回味无穷。景美如梦、如画。

  生3:“常记”。常记溪亭的美丽,因景人乐,所以常记。正因为常记,所以这么美好的时光才难得。美景如梦,如画,如诗的感觉,所以作者被深深陶醉。

  师:如果你给《如梦令》七个题目,你会起?

  生1:《醉在溪亭边》。

  生2:《溪亭日暮》。

  生3:《藕花深处》。

  生4:《不知归路》。

  师: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见解,题目中像《不知归路》更贴切。好,今天可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如  梦  令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