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童趣》教案

《童趣》教案

战情人 点赞 分享
《童趣》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童趣》教案(精选23篇)

《童趣》教案 篇1

  教学设想

  教学本文,宜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默读以疏通其文,朗读以领悟其妙。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引导。要求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从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由于本文是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课前可安排预习。

  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一一“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重点、难点

  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方法

  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默读的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课文内容: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矫正自己在朗读上诸如语气,节奏、速度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进一步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在内容的理解上,教师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难点问题可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教学手段

  录音机、投影仪。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扫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2,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对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小时候,我们都玩过“过家家”游戏,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有的当爸爸,有的当妈妈,有的当孩子。有句儿歌唱道(教师唱):“小板凳啊摆一排,小朋友们坐上来啊坐上来。我当司机把车开啊,我当司机把车开。轰隆隆隆,轰隆隆隆,轰隆隆隆,鸣一一。“看,小板凳排起来就成了火车了。多有趣!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

  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作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板书课题

  (三)出示教学目标 

  (四)作品,作者简介

  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趣事》。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

  (五)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习以点拨和指导。对学生的课堂训练,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鼓励。

  以下内容应出示投影仪或彩屏显示。

  1.检查预习,让学生试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读一读,写一写。

  童稚(zhì)藐(miǎo)小项为之强(jiáng)鹤唳(lì)云端怡(yí)然称快

  凹(āo)凸(tū)土砾(lì)壑(hè)庞(pá)然大物虾(há)蟆(ma)

  2.认真默课文,仔细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2)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6)果如鹤唳云端。(唳,鸟鸣。)

  (7)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丘,山丘。壑,山沟。)

  (8)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打。)

  (9)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10)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于,在。)

  (1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之,指蚊子。)

  (12)徐喷以烟。(以,用。)

  (13)使之冲烟而飞鸣。(之,蚊子。)

  (14)蹲其身,使与台齐。(其,自己。)

  (15)以草为林。(以,把。)

  (16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1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18)驱之别院。(之,它。指癞蛤蟆。)

  3.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4,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3)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

  (5)见二虫斗草间。

  ([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6)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二、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和练习”第二题。

  2,写一个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3.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2.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给予赏识和激励性评价。

  1.依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

  2.背诵课文。

  3.口头翻译。

  二、研读欣赏

  (一)教师导学

  1,同学们,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

  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2,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明确:

  (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2)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二)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1.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明确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2.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

  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板书或彩屏显示(主要列举前两件事):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蚊、土砾  联想和想像      森林、野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始蟆                            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    大快人心 (鞭打、驱赶)

  三、体验反思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2.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明确:

  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3.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四、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始蟆处死?

  参考答案(不求一致):

  1.珍惜生命。

  2.处置有度。

  3.不忍心。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将“体验反思2”写成300字的短文。

  点评:

  本教学案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突出对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

  教学设计对学生详情进行了深入分析,强调了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的重要性。把传统的朗读和背诵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比较恰当的,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特点。根据教材内容,确定以学生自学为主,符合现代教学的理念。同时,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强调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也是比较客观实际的。

  教学目标 设置合理,重点、难点把握准确,对教材钻研得比较深入。把对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基础知识作为训练重点,符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现阶段的基础情况。课时安排合理。

  精心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的导入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课堂教学容量大,训练多,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基础能力的提高。化难为易,化整为零的教学过程 和教学方法,可以扫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值得重视的是,本教学案依据教材本身的因素,把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以至创造力放在比较突出位置,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终身教育。

  在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让学生认识自然之美和创造之美,突出了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本教学案还注意到尊重学生于对所学内容的独特感受,多角度思考问题,在培养学生延伸思维方面做了一些探讨。

  实施本教学案,学生在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乃至写作能力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应有的训练。

《童趣》教案 篇2

  教学设想 教学本文,宜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默读以疏通其文,朗读以领悟其妙。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引导。要求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从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由于本文是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课前可安排预习。  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一一“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重点、难点 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方法 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默读的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课文内容: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矫正自己在朗读上诸如语气,节奏、速度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进一步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在内容的理解上,教师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难点问题可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扫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2,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对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小时候,我们都玩过“过家家”游戏,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有的当爸爸,有的当妈妈,有的当孩子。有句儿歌唱道(教师唱):“小板凳啊摆一排,小朋友们坐上来啊坐上来。我当司机把车开啊,我当司机把车开。轰隆隆隆,轰隆隆隆,轰隆隆隆,鸣一一。“看,小板凳排起来就成了火车了。多有趣!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  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作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板书课题  (三)出示教学目标   (四)作品,作者简介  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趣事》。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  (五)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习以点拨和指导。对学生的课堂训练,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鼓励。  以下内容应出示投影仪或彩屏显示。  1.检查预习,让学生试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读一读,写一写。  童稚(zhì)藐(miǎo)小项为之强(jiáng)鹤唳(lì)云端怡(yí)然称快 凹(āo)凸(tū)土砾(lì)壑(hè)庞(pá)然大物虾(há)蟆(a)  2.认真默课文,仔细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2)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6)果如鹤唳云端。(唳,鸟鸣。) (7)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丘,山丘。壑,山沟。) (8)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打。) (9)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10)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于,在。) (1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之,指蚊子。) (12)徐喷以烟。(以,用。) (13)使之冲烟而飞鸣。(之,蚊子。) (14)蹲其身,使与台齐。(其,自己。) (15)以草为林。(以,把。) (16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1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18)驱之别院。(之,它。指癞蛤蟆。)  3.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4,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3)蹲其身,使与台齐。(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我]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 (5)见二虫斗草间。([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6)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二、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和练习”第二题。 2. 写一个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3.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2.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给予赏识和激励性评价。 1,依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 2,背诵课文。 3.口头翻译。 二、研读欣赏 (一)教师导学 1,同学们,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2,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明确:(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2)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二)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1,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明确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2,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板书或彩屏显示(主要列举前两件事):自然景物思维方式新的形象物外之趣夏蚊成雷 群鹤舞空怡然称快草丛、虫蚊、土砾联想和想像森林、野兽、丘壑怡然自得癞始蟆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大快人心(鞭打、驱赶)三、体验反思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2.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明确: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3.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四、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始蟆处死?  参考答案(不求一致): 1,珍惜生命。 2,处置有度。 3,不忍心。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将“体验反思2”写成300字的短文。  

《童趣》教案 篇3

  教学设想

  教学本文,宜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默读以疏通其文,朗读以领悟其妙。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引导。要求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从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由于本文是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课前可安排预习。

  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一一“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重点、难点

  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方法

  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默读的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课文内容: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矫正自己在朗读上诸如语气,节奏、速度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进一步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在内容的理解上,教师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难点问题可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教学手段

  录音机、投影仪。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扫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2,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对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小时候,我们都玩过“过家家”游戏,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有的当爸爸,有的当妈妈,有的当孩子。有句儿歌唱道(教师唱):“小板凳啊摆一排,小朋友们坐上来啊坐上来。我当司机把车开啊,我当司机把车开。轰隆隆隆,轰隆隆隆,轰隆隆隆,鸣一一。“看,小板凳排起来就成了火车了。多有趣!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

  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作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板书课题

  (三)出示教学目标 

  (四)作品,作者简介

  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趣事》。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

  (五)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习以点拨和指导。对学生的课堂训练,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鼓励。

  以下内容应出示投影仪或彩屏显示。

  1.检查预习,让学生试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读一读,写一写。

  童稚(zhì)藐(miǎo)小项为之强(jiáng)鹤唳(lì)云端怡(yí)然称快

  凹(āo)凸(tū)土砾(lì)壑(hè)庞(pá)然大物虾(há)蟆(a)

  2.认真默课文,仔细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2)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6)果如鹤唳云端。(唳,鸟鸣。)

  (7)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丘,山丘。壑,山沟。)

  (8)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打。)

  (9)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10)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于,在。)

  (1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之,指蚊子。)

  (12)徐喷以烟。(以,用。)

  (13)使之冲烟而飞鸣。(之,蚊子。)

  (14)蹲其身,使与台齐。(其,自己。)

  (15)以草为林。(以,把。)

  (16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1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18)驱之别院。(之,它。指癞蛤蟆。)

  3.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4,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3)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

  (5)见二虫斗草间。

  ([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6)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二、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和练习”第二题。

  2,写一个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3.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2.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给予赏识和激励性评价。

  1,依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

  2,背诵课文。

  3.口头翻译。

  二、研读欣赏

  (一)教师导学

  1,同学们,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

  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2,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明确;

  (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2)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二)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1,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明确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2,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

  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板书或彩屏显示(主要列举前两件事):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

  蚊、土砾

  联想和想像

  森林、野

  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始蟆

  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

  大快人心

  (鞭打、驱赶)

  三、体验反思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2.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明确:

  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3.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四、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始蟆处死?

  参考答案(不求一致):

  1,珍惜生命。

  2,处置有度。

  3,不忍心。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将“体验反思2”写成300字的短文。

  点评:

  本教学案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突出对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

  教学设计对学生详情进行了深入分析,强调了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的重要性。把传统的朗读和背诵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比较恰当的,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特点。根据教材内容,确定以学生自学为主,符合现代教学的理念。同时,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强调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也是比较客观实际的。

  教学目标 设置合理,重点、难点把握准确,对教材钻研得比较深入。把对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基础知识作为训练重点,符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现阶段的基础情况。课时安排合理。

  精心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的导入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课堂教学容量大,训练多,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基础能力的提高。化难为易,化整为零的教学过程 和教学方法,可以扫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值得重视的是,本教学案依据教材本身的因素,把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以至创造力放在比较突出位置,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终身教育。

  在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让学生认识自然之美和创造之美,突出了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本教学案还注意到尊重学生于对所学内容的独特感受,多角度思考问题,在培养学生延伸思维方面做了一些探讨。

  实施本教学案,学生在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乃至写作能力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应有的训练.

《童趣》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知识点

  2、 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像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对文言知识点积累。

  2、 难点,学生阅读文言能力的培养,联想力的培养。

  三、教法学法:教师讲解与师生共同探究相结合。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和延伸 :用创造情境的方式导入。

  延伸的办法是引用古诗文中有关儿童的描写,(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引发学生的联想。

  (二)、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同源而异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为主,不同为次,所以不难学,我们要有学好的信心。

  2、学文言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语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

  3、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三)、诵读

  1、要指导学生诵读。可从划分停顿入手。由于学生在小学时习惯于用一字一顿的读法(有利于认清字形和读准字音),无妨先用个别句子示例,使学生知道现在的读法跟以前有所不同。如:

  能/张目•对日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例句中,“/”表示明显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

  划分停顿的目的是理清句意的层次,层次清则句意易明。

  3、 教师作示范背诵。

  4、 3、领读

  (四)、疏通文意

  (原则上让学生主动提问求解,但也有教师主讲的时候)

  1、注音问题:如“为之”的“为(wèi)”,“凹凸”的“凹(āo)”,皆有两读,让学生查字典,选定正确的读音;“项为之强”的“强”要读jiāng。

  2、 词用语力求浅显易懂,如“私拟作”就是“心里(把它)比作”;“神游”就是“好像真的(在那里)游玩”,跟梦游有点相似。

  用比较方式讲,如以“手之所触”跟“心之所向”作比较。

  启发学生自讲,例如,问学生“抬头看的时间长了,会产生怎样的感觉”,则下句“项为之强”即可让学生自解。凡据上下文义可以解出的词语,一律仿此处理。

  (3)讲成语,着重使学生领会整体意思,不必细究,如“明察秋毫”即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之意,形容视力极佳。

  (4)讲虚词一般只要指出相当于现代语中某词即可,必要时再指出词性,不涉及句法,如“徐喷以烟”中的“以”相当于“用”,不讲什么介宾短语后置之类的道理。

  语言是一种习惯,读得多,养成了习惯,一看就懂。

  (五)诵读全文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一)、整体感知

  (学生先复述课文中“我”看到“鹤唳云端”的景象和遇到那个“庞然大物”的经过。

  然后再共同探讨文章主旨。)

  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本文中所说的夏蚊及草间之虫皆极细小之物,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开篇先说作者儿时视力极好,然后点明文章主旨。“张目对日”,犹言两眼能经受强光刺激;“明察秋毫”,言视力极佳,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有如此好的视力,再加上“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的癖好,因而能发现“物外之趣”。这是总提,仅用32字,行文简洁可见。以下分述。

  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异想天开,将它想像成“群鹤舞于空中”的动人图景,并且看得入了迷。随后他又联想到曾经见过的“鹤唳云端”的图景,于是“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结果是他真的见到了这样的图景。这是一幅凭借想像而“放大”了的图景,它表现了一个孩子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此其一。

  其二,作者年幼时居城中,渴望见到大自然风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把花园里土墙凹凸处和花台上的丛草想像成树林,把虫蚊想像成野兽,把高出的小土块想像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块想像成山沟,这使他有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天地,可以饱览“大自然”的风光。有一天,有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在年幼作者的想像中就成了两兽在树林里相斗,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一伸舌,便将两兽一齐吞入腹中。年幼的作者被吓得六神无主;待到清醒过来,幻觉消失,才发现此前那个“庞然大物”不过是一只癞虾蟆。他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用什么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树枝吧?他惩罚癞虾蟆,可能含有为两小虫复仇的意思,但从“驱之别院”一举来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作者用“物外之趣”一语来统摄以上二事,意在说明他幼年时已有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二)、问题研究

  年幼的作者由群蚊乱飞想到“群鹤舞于空中”,这是所谓类似联想;再想到“鹤唳云端”,则是接近联想。这后一种联想又促使他产生了模仿的意愿,于是“留蚊于素帐中,使之冲烟而飞鸣”,再经过凝神细观,“果如鹤唳云端”,这是年幼作者的错觉,但又是他所追求的目标——这是一个很美好的画面,很值得玩味。

  观虫斗一节与上述过程大体相似,“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都属于类似联想,“庞然大物”的出现,也是错觉;所不同的是这种错觉产生的原因。此刻,年幼的作者已经完全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他眼前的实物已经被放大了千万倍,而癞虾蟆又是突如其来,对比之下,自然就成为“庞然大物”了,这种错觉是在极短时间内经受强刺激而突然产生的,跟“鹤唳云端”的有意而为不同。

  (三)背诵

  (四)作业:课后联系二

  六、教学后记:

  学生理解文意后对文中两种想象和联想的情景比较感兴趣,复述得不错。对文章主旨“物外之趣”有一定的感悟。

《童趣》教案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定位

  《童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一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五课。这是清代作家沈复的作品。课文以生动的笔触,记述了作者儿时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充满童真童趣。这是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在初中语文的起始阶段中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

  2、课程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的编写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方法,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精神。第一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悟写作意图;在阅读方法上,主要提高朗读能力。本课的要求是反复朗读,感知课文整体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品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部分字词含义,理解作者儿时富于想象、幻想的性格特点。

  四、说教法

  根据第一单元“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提高朗读能力”的教学要求,我将采用朗读教学法、讨论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朗读来品味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用讨论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五、说学法

  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保障。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就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新课程标准也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学习。本课教学我将给学生以下指导:

  1、教给学生朗读和背诵文言文的方法。

  2、教给学生理解文言词语、读懂文言大意的方法。

  3、通过让学生自己阅读、质疑,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六、说教学设想

  教学本课,我采用“线索式”教学思路,即“一线串珠”式的整体阅读教学思路,这是一种创新式的教学思路。用钱梦龙老师的话来讲,就是通过对课文的认真分析,找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把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使语言、篇章等方面的学习都成为达到这个中心目标的过程或手段,并在探讨这个目标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这个关键问题就是“怎样理解文中的童真童趣。”我设计了如下步骤:

  1、感知童趣:学生先自由朗读,然后教师范读进而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等多种感观,训练学生感知文字的语感,初步感知童趣。

  2、理解童趣:通过默读、质疑、讨论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理解童趣。

  3、品味童趣:通过讨论教师提出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联系自身体验品味童趣,进行情感教育和感情熏陶。

  七、说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展示媒体,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情境导入,激发共鸣。

  (二)感知童趣 1、朗读并运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学会朗读。

  3、学会表情朗读。 以趣激趣,教会朗读方法。

  用好的朗读,诱发兴趣,培养学习语文的自觉性、主动性。

  (三)理解童趣 进行分散性学习:

  1、阅读、质疑、讨论。

  2、理解字、词、句。

  3、讨论,解疑。 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四)品味童趣 进行集中性学习:

  讨论三个问题:

  (1)文中哪个词最能表现独特的心灵感受呢?

  (2)很平常的事物,作者为什么会觉得这么美丽而奇特呢?

  (3)在你的生活中有类似体验吗? 这些问题的设计

  1、帮助理清思路并理解“物外之趣”。

  2、联系生活,引导体验并获得情感的熏陶。

  3、同上

  (五)课堂训练

  1、 指导背诵。

  2、检验学生掌握文言词语的情况并积累词语。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 达到朗读成诵。

  检验学习成果,积累文言词语。

  (六)课外延伸 以“童趣”为题,写一篇的短文,突出“童趣”。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维的能力。

《童趣》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2、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4、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2、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教学设想

  1、课前准备: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2、 教法:跟读,朗读,讨论,背诵,体会。  

  3、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一、通过观察图片导入新课

  1、观察一组有关儿童嬉戏的图片,儿童的这种游戏,已经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这种超出事物本身之外的乐趣,我们称之为“物外之趣”。今天我们共同来体味清代文学家沈复在童稚时代的这种乐趣。

  2作者作品简介

  沈复(1763—?1822),清代文学家。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

  《浮生六记》一部自传体作品。记叙了他与妻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浮生六记》共六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有英、法、德、俄等多种译本。《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3、简介文言文及其特点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听课文录音,要求:认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童稚       (  zhì   )                藐小     (  miǎo        )      

  项为之强(jiāng         )           鹤唳云端(    hè      )  

  怡然称快(    yí      )              凹凸    (    āo tū      )   

  土砾        (    lì       )         壑     (   hè       )     

  庞然大物(     páng      )      癞虾蟆(  lài há ma                 )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在读准字音基础上准确把握句子的停顿。

  小学时为了认清字形、读准字音习惯于一字一顿的读法;到了中学为了理清句意层次,必须正确把握停顿。

  请正确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蹲其身,使/与台齐。

  (7)、见/二虫斗草间。

  (8)、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教师示范第二节朗读。学生体会怎样正确处理朗读的停顿节奏。

  4、在正音、正确划分节奏的基础上,全班齐读,力求读得流畅、自然。

  三、细读课文,理解文意。

  1、理解词语的意思。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试选用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字。

  (1)项为之强                      (   脖子               )

  (2)果如鹤唳云端              (      果然            )

  (3)以丛草为林                  (       树林           )

  (4)兴正浓                          (   兴趣               )

  (5)方出神 &nb                   (    正              )

  (6)驱之别院                      (     驱赶             )

  2、下列词语一直沿用到现在,有的已经化为成语,请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3、疏通课文内容: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连最细微的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每次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我私下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一想,眼前果然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观看它们,脖子因此而变得僵硬。

  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当作一幅青云白鹤图观赏,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因此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凸出来的土块当成丘陵,凹的部分当成山沟,想象着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感到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趣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动物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打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四、研读课文,品味童趣。

  1、课文一共写了童年时的几件趣事?

  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鹤唳云端”。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异想天开,将它想像成“群鹤舞于空中”的动人图景,并且看得入了迷。随后他又联想到曾经见过的“鹤唳云端”的图景,于是“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结果是他真的见到了这样的图景。这是一幅凭借想像而“放大”了的图景,它表现了一个孩子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

  ②把草、虫土砾拟作森林、野兽、丘壑。作者年幼时居城中,渴望见到大自然风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把花园里土墙凹凸处和花台上的丛草想像成树林,把虫蚊想像成野兽,把高出的小土块想像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块想像成山沟,这使他有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天地,可以饱览“大自然”的风光。

  ③惩治虾蟆,为小虫抱不平。有一天,有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在年幼作者的想像中就成了两兽在树林里相斗,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一伸舌,便将两兽一齐吞入腹中。年幼的作者被吓得六神无主;待到清醒过来,幻觉消失,才发现此前那个“庞然大物”不过是一只癞虾蟆。他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用什么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树枝吧?他惩罚癞虾蟆,可能含有为两小虫复仇的意思,但从“驱之别院”一举来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作者用“物外之趣”一语来统摄以上二事,意在说明他幼年时已有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五、四边互动,合作探究。

  1、多角度思考:“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将癞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而不是将它处死?

  参考答案 

  ①、珍惜生命,热爱小动物。

  ②、处置有度。  

  ③、不忍心。

  2、作者是怎样获得物外之趣的?

  作者以生动的笔调,充分展开联想与想像,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描写,并通过“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呀然惊恐”等语句表明自己的心理活动,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

  3、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和感受?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富有情趣的人。

  六、话说童年,拓展延伸

  童年的确是一朵七色花,它充满阳光、充满诗意、充满幻想、充满希冀,请同学们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以“童年”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长短不限。

  学生说话,教师整理。

  童年

  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

  童年是一首纯真的诗;

  童年是一颗晶莹的露珠;

  童年是刚出土的新芽;

  童年是含苞欲放的花;

  童年是一只飞向憧憬的小鸟;

  童年是记忆天幕上永远闪亮的星星;

  童年是一支自己射出很快飞逝不见的箭;

  童年是一颗方糖,甜在心里;

  童年是一个谜,混沌初开、稚嫩好奇;

  童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烂漫天真;

  童年是那无忧无虑四处游荡的风;

  童年是妈妈的摇车不停地摇啊摇;

  童年是奶奶的传说充满好奇与幻想……

  教师小结:你们看,我们每个人说一句很美的话,组合起来还是一篇散文诗呢!

  七、课堂小结

  童年是一个充满诗意和希冀的字眼,更是意趣盎然的人生体验,沈复的《童趣》使我们又重温了记忆中那充溢雅趣的欢乐时光,正如同学们所说,童年是一只飞向憧憬的小鸟,愿我们带着这份童心启程,在秀水蓝天之间放飞希望。

  八、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二,积累语言材料。

  九、板书设计

  童           藐小微物──────────物外之趣

  想象、联想

  趣          戏蚊之趣       (群鹤舞空、鹤唳云端)

  丛草之趣      (林、兽、丘、壑,二虫相斗)  

  十、教学反思:

  《童趣》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的第一篇文言文,如何把握,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对文言文的兴趣,所以这堂课我把教学重点主要放在了以下几个方面:

  1、引发童趣,营造“乐学”的氛围。纵观全课教学,一个“趣”字贯穿始终,学生置身于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之中,创造的潜能得到了激发。

  2、让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在课堂中得到了实现。知识与技能得到了落实(主要表现为语言的习得,如正确的朗读、对文言字词的理解等);过程与方法得到了重视(主要表现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如品位“戏蚊之趣”和“丛早之趣”等环节);情感、态度、价值观受到了熏陶(分享了作者的“物外之趣”,感受到了作者爱护动物、热爱生命的善良品格)。

  当然,对于本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如在教学时再增加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实物,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来锻炼自己的想象力,我想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童趣》教案 篇7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打击乐。

  教学理念

  新课标提出:音乐课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加强音乐实践创作。

  表演《四季童趣》

  教学基本要求

  1.这首带有通俗歌曲风格的少儿歌曲在演唱时要按句听唱与教唱,不要按小节或音节为单位进行学唱,不然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2.可反复多次听范唱录音带,跟录音哼唱曲调与歌词,在这基础上再随教师的伴奏学唱。演唱时要表现出天真活泼的童趣,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插图,引发学生进入角色,注意强弱的力度变化,让学生以发自内心的喜悦唱出对生活的热爱。

  3.分组编制回旋曲:

  分组编制春、夏、秋、冬四季的情景动作,可以是小品,也可以是造型、舞蹈等。然后与《四季童趣》为主部A,组成回旋曲式:A→春→A→夏→A→秋→A→冬→A。

  编创与活动:

  编自己的歌

  1.这是一个按五声音阶创作4小节短曲的作业,它的要求有两点,即在 的范围内,包含二分、四分、八分音符的组合,因此其范围非常宽,可以是五声中的任何一个调式,节奏变化更是多样无比,课文中例子的羽调式仅仅是一个说明而已。

  2.编歌活动强调即兴创作,让学生充分发挥,不要加以限制,符合要求的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自制乐器:

  “碗琴”

  1.课前先通知学生每组带五个相同质体的器皿,教师也准备几组器皿,上课时供学生选用。

  2.在器皿内注入不同量的水,用棒敲击器皿发出不同音高的声音。要求把五个器皿发出的音高组成do、re、mi、sol、la。

  拓展:

  1,分组编创春、夏、秋、冬(情景动作)。

  2,画一幅自己喜爱的季节图。

  3,学生小结:用四种颜色代表四季。

  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各自的方式表达了对四季美好景色的赞美,希望你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去发现更多的大自然的美,拥抱美好的未来。

  教学反思

  1、 这首曲子曲调比较活泼有趣,比较容易调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兴致比较高。

  2、 节奏是这首歌曲学习所要解决的主要难点,教师可以用范唱和强调的方式让学生熟记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3、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动脑,设计一些有趣的情景导入让学生更快进入歌曲中的角色。

《童趣》教案 篇8

  童趣

  学习目标 

  ①准确划分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正确停顿,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ǎo),项为之强(jiāng),鹤唳(lì),怡(yí)然,凹凸(āo  tū),为壑(hè),癞(lài)虾蟆

  掌握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 “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讨论]

  问题l:癞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讨论明确: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作业 ]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

  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课后记:疏通字词障碍,采用齐读、小组朗读、个人朗读等多种形式,然学生反复朗读,只只能达到背诵的程度。 

《童趣》教案 篇9

  《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的草、虫蚊、土砾、癞蛤蟆……幻象迭出,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童趣》教案及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童趣》教案

  【教学目标 】

  1.学习积累重点词语。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3.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理解文言词句

  2.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感悟“物外之趣”

  学习要求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一一“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设想】

  1.课前准备: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课前可安排预习翻译。

  教学本文,宜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默读以疏通其文,朗读以领悟其妙。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引导。要求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从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由于本文是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

  2. 教法:跟读,朗读,讨论,背诵,体会。

  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默读的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课文内容,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矫正自己在朗读上诸如语气,节奏、速度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进一步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在内容的理解上,教师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难点问题可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学法指导 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

  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

  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

  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所以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扫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2. 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对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和幻想。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背诵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作者把月亮想象成了“白玉盘”“瑶台镜”,这是作者对朗月的美好感受,但“白玉盘”“瑶台镜”都已不是“朗月”本身,这种超出事物本身之外的乐趣,我们称之为“物外之趣”。今天我们共同来体味清代文学家沈复在童稚时代的这种乐趣。

  [“物外之趣”是课文的关键语,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但又不易理解。导入课文时借阐述“白玉盘”“瑶台镜”与“朗月”关系的时机解释“物外之趣”,这样就在形象中比较通俗易懂地理解了抽象概念,为整体把握文意奠定了基础。]

  (二)板书课题

  三)出示学习要求

  (四)作品,作者简介

  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趣事》。

  作者 沈复(1763—?1822),清代文学家。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工诗画、散文。《浮生六记》清代小说。六卷。系沈复在嘉庆年间所写的一部回忆录。全书以抒情散文写成,撰情入语,感人至深。书名取李白《春夜宴季弟桃李园序》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之意。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

  (五)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习以点拨和指导。对学生的课堂训练,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鼓励。

  1.检查预习, 读一读,写一写。

  童稚(zhì) 藐(miǎo) 小项为之强(jiáng) 鹤唳(lì) 云端 怡(yí)然称快

  凹(āo)凸 (tū) 土砾(lì) 壑(hè) 庞(pá)然大物 虾(há)蟆(a)

  2.认真默课文,仔细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2)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6)果如鹤唳云端。(唳,鸟鸣。)

  (7)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丘,山丘。壑,山沟。)

  (8)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打。)

  (9)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10)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于,在。)

  (1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之,指蚊子。)

  (12)徐喷以烟。(以,用。)

  (13)使之冲烟而飞鸣。(之,蚊子。)

  (14)蹲其身,使与台齐。(其,自己。)

  (15)以草为林。(以,把。)

  (16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1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18)驱之别院。(之,它。指癞蛤蟆。)

  3.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4,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3)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

  (5)见二虫斗草间。

  ([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6)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二、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和练习”第二题。

  2,写一个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3.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2.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给予赏识和激励性评价。

  1 ,依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

  2,背诵课文。

  3.口头翻译。

  二、研读欣赏

  (一)教师导学

  1,同学们,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 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2,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明确; (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2)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学生齐读课文并思索理解作者的童趣所在。

  ★夏天观察蚊飞的乐趣。

  ★“我”观察土墙、花台和小虫争斗的乐趣。

  教师讲析

  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本文中所说的夏蚊及草间之虫皆极细小之物,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开篇先说作者儿时视力极好,然后点明文章主旨。“张目对日”,犹言两眼能经受强光刺激;“明察秋毫”,言视力极佳,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有如此好的视力,再加上“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的癖好,因而能发现“物外之趣”。这是总提,仅用32字,行文简洁可见。以下分述。

  ①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异想天开,将它想像成“群鹤舞于空中”的动人图景,并且看得入了迷。随后他又联想到曾经见过的“鹤唳云端”的图景,于是“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结果是他真的见到了这样的图景。这是一幅凭借想像而“放大”了的图景,它表现了一个孩子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

  ②作者年幼时居城中,渴望见到大自然风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把花园里土墙凹凸处和花台上的丛草想像成树林,把虫蚊想像成野兽,把高出的小土块想像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块想像成山沟,这使他有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天地,可以饱览“大自然”的风光。有一天,有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在年幼作者的想像中就成了两兽在树林里相斗,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一伸舌,便将两兽一齐吞入腹中。年幼的作者被吓得六神无主;待到清醒过来,幻觉消失,才发现此前那个“庞然大物”不过是一只癞虾蟆。他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用什么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树枝吧?他惩罚癞虾蟆,可能含有为两小虫复仇的意思,但从“驱之别院”一举来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作者用“物外之趣”一语来统摄以上二事,意在说明他幼年时已有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③多角度思考:“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珍惜生命,处置有度,本性善良。

  4.第4读: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两幅图景的内容。

  复述是读书内化的重要过程,学生进一步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并有助于记忆背诵。

  5.第5读:看着板书尽量用课文的句子描述这两幅图景的内容。

  作者以生动的笔调,充分展开联想与想像,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描写,并通过“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呀然惊恐”等语句表明自己的心理活动,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

  (二)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1,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明确 :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2,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 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三、体验反思

  1.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富有情趣的人。

  2.你在童年时代有这样的体验吗?

  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像力,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欣赏文艺作品的能力,对加强记忆力和促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也大大有益。

  3.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明确: 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4.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将“体验反思2”写成300字的短文 。

  小结: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童趣》反思

  这两天讲授的课文是《童趣》,是一篇文言文,也是初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关于文言文的教学一直都存在着争议,有的认为要依然要侧重基础知识的传授,有的则认为应该弱化基础知识,而要侧重让学生去体验课文。关于这些争议可以从各个渠道获知,这里就不再多说。还是讲讲我上课时的一些情况。

  由于四班的多媒体出现故障,所以在四班的上课就完全是按照教案的思路讲的,可以说上的很一般,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还是有一两个亮点:一个就是导入,我还是按照我以前的思路,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这次讲的故事可以说很符合课文,因为讲的是一个小女孩想象的故事,这个故事作为一个导语可以说是很成功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第二就是在课堂上讲了一个《武林外传》的小故事,是关于刑捕头吃东西的故事。刑捕头没有钱,他就要了一碗阳春面,可是在他吃之前,他嘴里一直在说“这是肉丝面,这是肉丝面”,结果他就真的把它当肉丝面吃下去了。这个故事告诉同学们的就是:“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只要你是这样想的,事情真的就是这样的。

  在一班的课堂上,因为有多媒体的协助,所以课上的较为轻松,而且也能调动学生的想象,整体上效果还是可以的。

  但是,通过这次《童趣》的教学,我发现了很多问题:

  一.我这次采用的教学方式依然是以老师的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大家已经有目共睹,但还是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方式在实行,这与新课改的精神是违背的,也是不科学的。在课堂是我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文言文好学吗?喜欢学吗?”结果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告诉我“不好学,不喜欢”。我想这是学生心里真正的呼声,但是我们教师却是经常忽略了他们的心声,依然按照我们自己的意念来教学。这里面可能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但是我觉得如何让学生爱上文言文才是最关键的,要让他们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这样我们的教学就算是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课堂上,我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导语的设计,图片的展示,提出一些问题,讲一些故事,对学生的回答积极肯定等等。但还是觉得这样不够,因为一旦涉及到知识点的时候,我就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因为我无法让知识点的讲授变得更为生动,更为形象,我想这是我个人的问题。

  二.这是一篇充满趣味和想象的文章,应该可以让学生成为主角,让学生去体验文章里面的乐趣,因为他们才刚刚度过自己的童年,对于自己童年时的一些趣事还是记忆犹新的。如果能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趣事谈谈童年的一些感受,再让他们去体验作者当年的乐趣,或许效果会更好。但是实际上这堂课我们大都是在传授文言知识,而忽视了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觉。这实际上也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所以我们的课堂应该尽量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发挥教师主导的作用。

《童趣》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感受歌曲中所描绘的欢乐情景,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情趣与热爱。

  2、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四季童趣》,并体会歌曲所描绘四季美丽的景色和童年乐趣。

  教学重点:能够完整流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节奏的准确和休止符的停顿

  课型:音乐综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等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问好歌)

  二、激趣导入

  1、师弹奏《春天在哪里》,生跟唱;

  2、说四季;(问歌曲表现的是哪个季节?问一年有几个季节?)

  3、那如果让你们用颜色来表现这四个季节,你会用什么颜色呢?

  (春天:绿色,万物复苏,最富有生机的季节;夏天:红色,烈日炎炎;秋天:黄色,丰收的季节;冬天:白色,寒冷,雪花的世界。)

  4、说的真不错,那在这四个季节中同学们最喜欢哪个季节呢?为什么?

  a、喜欢冬季可以堆雪人,打雪仗

  b、喜欢夏季游泳,穿漂亮的花裙子。放暑假旅游。

  c、喜欢春季万物复苏,小树发芽了,草绿了,花开了。

  d、喜欢秋季秋季是丰收的季节,各种蔬菜、水果大丰收,金色的秋天很美。

  5、同学们,你们都会在自己喜欢的季节里做些什么呢?能用动作表现出来吗?

  三、学习歌曲

  1、看来,四季给大家带来了许多乐趣,今天彭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就叫《四季童趣》,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歌曲中的小朋友都在四季中做什么?

  春天→放风筝夏天→小河湾,抓螃蟹

  秋天→长竹杆,打枣摘苹果冬天→雪撬板去滑雪

  2、同学们听的很认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歌曲。

  3、学唱歌曲

  (1)先跟老师把歌词读一读。(按节奏带读歌词)

  (2)师范唱,注意前奏与间奏,还有歌曲中有哪些力度记号?

  (3)分句跟琴唱。

  (4)跟着教师的范唱完整的演唱歌曲。

  (5)学生自主的完整的演唱全曲。

  (6)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5、轮唱(把学生分成“春、夏、秋、冬”四个组。分组轮唱。)

  6、教师组织学生合作表演:

  四组同学表演四个不同的季节,教师和其它的同学们演唱歌曲。

  四、拓展。(表现歌曲)

  1、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歌曲意境。老师提供给孩子四个方案:A喜欢绘画的同学拿出彩笔、图画本,画出心中最美的季节(四季各选一幅的贴在黑板上);B喜欢舞蹈的同学可以聚在一起共同创编舞蹈;C喜欢器乐的同学可利用短暂的时间练习演奏歌曲;D喜欢声乐的同学可聚在一起探讨怎样表现歌曲。同时,鼓励孩子采用其它方式表现歌曲意境。2、在充分地准备之后,各组成果展示。3、教师做小结:小朋友通过各自的方式表达了对四季美好景色的赞美,希望你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去发现更多的大自然的美,拥抱美好的未来。

  五、总结

  1、师:四季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礼物,每个季节都各有特色,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充满童趣的歌,这首歌让我们感受到四季不同的美,也让老师想到了童年时代的快乐时光。纯真的童心是最可贵的,愿同学们能在今后的生活中去发现更多大自然的美。我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请同学们在四季童趣的歌声中有秩序的回班级。(听音乐律动出教室)

《童趣》教案 篇11

  第一单元童趣

  第一课 《快乐宝贝》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本首歌曲。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加热爱、珍惜现在拥有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快乐”

  教学准备:录音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快乐吗?”让学生自由回答。有的说“快乐!”有的说:“不快乐,家长让他们学习这个班,那个班都累死了!”那么教师接着问:“那你们想不想快乐?!”回答是肯定的,教师再接着说:“想快乐,那就来一起来听一首歌曲---快乐宝贝。

  板书----快乐宝贝

  (二)             展开新课:

  1、          教师有感情的范唱,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让学生把书打开,朗读歌词,体会歌词的含义。

  3、          教师让学生看书上,领唱和齐唱部分的歌词,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练习:

  a、教师读领唱部分的歌词,学生读齐部分的歌词,让他们学着配合。

  b、学生之间互相练习。

  4、教师教唱本首歌曲:

  a、分句教唱。

  b、分段教唱。

  5、利用录音带,指导学生把唱的不准确的地方改正过来。

  6、练习。

  7、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小结:

  表扬在课堂上表现好的学生。作业:让学生在课外多练习这首歌曲。

  第二课时《对鲜花》

  年级:小学三年级

  教学内容:

  唱—— 北京民歌《对鲜花》

  听—— 黄梅戏《对花》

  创编活动—— 对花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用活泼欢快的声音演唱北京民歌《对鲜花》,唱出民歌特有的韵味。

  2、  通过欣赏黄梅戏《对花》,初步感知戏曲的风格特点,感受民族音乐与民俗风情的丰富多彩,增添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喜爱之情。

  3、  能认识并唱出附点四分音符,了解并会运用“对唱”这一演唱形式。

  教学重点:能够用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表现歌曲活泼、诙谐的情趣。

  教学难点:指导唱准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以及第三、第四乐句的音高。

  教具准备:花卉图片、玫瑰花一支、装饰教室的鲜花、卡片、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起共鸣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的变化,揭示“花”的主题。

  1、  导入

  师:同学们一定发现了今天我们的教室里多了许多缤纷的鲜花,没错,今天我们要学的歌曲正是与“花”有关。

  2、  交流

  师:春天到了,百花争奇斗艳,你们知道哪些花儿呢?请说出花名。

  (学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多,每种花都有独特的外形和生长特征,老师还想考考大家——

  什么花开在水里呢?(荷花、水仙)

  什么花长得像木耳呢?(水仙)

  什么花红满山?(山茶花、杜鹃花)

  什么花的枝干上长满了刺?(月季、蔷薇、玫瑰)

  3、听赏歌曲《对鲜花》

  师:下面我们来听一首歌,听听歌中是怎么回答的。

  a、播放录音《对鲜花》

  b、听完老师用有节奏的语言提问,同时指导学生按歌词中的句子有节奏地回答

  师问:什 么 呢 │开 花儿│在水│里─│  生答:菱.角│开 花儿│在水│里─│

  师问:什 么 呢 │开 花儿│像木│耳─│  生答:凤.仙│开 花儿│在水│里─│

  师问:什 么 呢 │开 花儿│红满│山─│  生答:山.茶│开 花儿│在水│里─│

  师问:什 么 呢 │开 花儿│满干│刺─│  生答:蔷.薇│开 花儿│在水│里─│

  c、出示花卉图片(凤仙、山茶),通过视觉让学生感受其外形特征。出示玫瑰花,介绍属于蔷薇科,让学生亲手摸一摸枝干上的小刺。

  二、新歌教学

  1、  揭题

  师:刚才这首歌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北京民歌《对鲜花》。让我们一起来学唱吧。

  2、  学唱歌曲

  a、认识附点四分音符(借助卡片)

  先出示四分音符并说出名称,再介绍“附点”,认识附点四分音符。

  b、 老师唱谱,学生跟着哼唱旋律并找出歌谱中的附点四分音符。

  c、 着重练习带有附点音符的乐句。

  d、分句教唱歌词,注意反复练习难点句子,比如第三乐句。

  3、  介绍“对唱”的演唱形式

  师:这首歌跟我们以往学的歌曲不一样,它的歌词中多了双引号,同学们发现了没有?有几个呢?(两个)它表示什么意思?(两个人唱)

  师:对了,歌曲中一人问一人答,这样的演唱形式叫对唱,是一种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对歌。下面我们来用对唱的形式把歌词的第2、3、4段练习一遍。

  在唱好第一段的基础上,演唱歌词的其他三段。教师指导学生用正确的唱歌姿势和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

  三、创编歌词

  师:我们还可以继续编歌词,比如(唱)“什么呢开花儿白有香?”(生唱着答出来:茉莉、栀子)

  学生自由创编,并用对唱的形式唱出来。

  四、欣赏黄梅戏《对花》

  师:其实这种对花的形式不仅在北京有,其他地方也流行,不仅民歌里有,戏曲里也非常精彩。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段黄梅戏里的《对花》,听听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揭示欣赏题目,播放录音。

  第三课时《在钟表店里》

  教学内容:聆听《在钟表店里》 (管弦乐曲)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在钟表店里》,感受音乐所描绘的热闹情景,体验轻松、愉快的音乐情绪。

  2.合作学习,根据音乐的情绪变化为音乐即兴编创动作,

  3.能用打击乐为音乐伴奏

  教学重点:体验音乐所描绘的热闹景象, 丰富想象力。

  教学难点:合作学习,根据音乐的情绪变化设计相应的动作,表现音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打击乐、自制的各种钟表

  教学过程:

  一.   听音乐进教室(阶段目标:创设学习氛围、建立师生的情感沟通)

  教师:播放音乐《小天使》

  学生:听音乐进教室,六个人一组,四个小组围成圆圈做律动

  二.导入(阶段目标:激发兴趣、引导参与)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仍然采取小组的方式进行学习,比一比哪个小组学习的最积极,看哪个组同学得分高。在黑板上出示各种各样的钟表,设问:见过这么多钟表吗?在哪里见过?

  学生:见过,在表店里。

  教师:出示课题《在钟表店里》的课题,设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要求:每个组说一种答案,不许和其他组重复。小组内商量一下,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

  学生1:各式各样的钟表

  学生2:有布谷叫声的表

  学生3:我想到在一家表店里,钟表特别多

  学生4:我想知道表店里的工人是怎样工作的?

  教师:太棒了,同学们从钟表联想到在钟表店里工作的人们,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欣赏这首由德国作曲家奥尔特写的这首管弦乐曲《在钟表店里》,让我们到音乐中去寻找答案吧。我们完整的听一遍(出示课件、播放音乐)

  学生:完整的听音乐

  三.   分段赏析(阶段目标:体验音乐、表现音乐)

  1.初步了解音乐内容

  教师:从音乐中你听到什么了?各组派一名代表发言,不能重复。

  学生1:我听到了各种钟表的声音

  学生2:我听到有布谷钟的声音

  学生3:我觉得音乐写的在那里的人们生活的特别快乐

  学生4:我还听到中间的音乐好象很慢,特别抒情

  教师:请大家看画面,(播放画面)带着神秘的语气对同学们说,钟表店里的主人是个老爷爷,他每天都快活的工作着,他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钟表别提有多自豪了。我们一起来听音乐的第一部分(播放音乐第一部分的课件)听听这部分音乐描写了什么?

  学生:聆听音乐,感受音乐中轻松、活泼的气氛。

  2.欣赏音乐的第一部分

  教师:这段音乐带给我们什么感受?

  学生1:轻松的、愉快的

  学生2:特别高兴、舒畅的

  教师:音乐把我们带到一个琳琅满目的钟表店里,吸引我们的不仅是各种钟表,是那些带着愉快情绪工作着的人们。我们一起来听这部分音乐的主题,(播放音乐的主题)

  学生:聆听音乐主题,加深印象

  教师:想想你会怎样来表现这个主题?各组开始商量一下。(播放主题音乐作为背景)

  学生:小组开始活动

  教师:请一组来说

  学生1:介绍自己组的方法,我们用拍手、拍腿的方法进行。

  教师:那好,其他组跟着做一做(播放音乐)

  教师:这个组的方法非常简单而且有效果,其他组呢?

  学生2:我们用打击乐来表现(用双响筒来表现)听音乐伴奏

  学生3:我们用舞步来表现,听音乐展示自己小组创编的活动

  教师:看了大家的展示,说明同学们都有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音乐的方法,下面,请注意这个主题还要不断的出现,当你再听到这个主题时,能不能还用你们刚才的方式表现呢?

  学生:能

  教师:完整的播放音乐的第一部分音乐

  学生:各组同学聆听音乐并表现。

  教师:大家做的真棒,谁注意到主题音乐到底出现了几次?

  学生:三次

  教师:作曲家为什么要安排出现三次呢?出现一次就得了,想想,为什么?

  学生1:音乐要告诉我们他们生活的特别快乐。

  学生2:使人们能记住这些曲调。

  教师:用你们自己的方式再来感受一遍作品的第一部分(播放音乐第一部分的课件)

  学生:边听边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表现

  教师:这样勤奋工作的结果是什么呢?

  学生:各种钟表都准时了

  教师:音乐用各种钟表的声音来表现他们劳动的成果,你们听(播放钟表发出的响声)

  学生:边听边模仿

  教师:这就是音乐的第一部分,音乐的第二部分将把我们带进哪里呢?

  3.聆听音乐的第二部分

  教师:播放音乐的第二部分

  学生:聆听第二部分音乐

  教师:这段音乐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学生:工人们在休息

  教师:你们怎么知道的呢?

  学生1:音乐很抒情

  学生2:好象在工人们在欣赏自己的劳动果实

  学生3:速度变慢了

  学生4:情绪抒情、优美了

  教师:我们一起用擦汗的动作来表现一下,把你刚才体会到的融进我们的动作里?(播放音乐课件并带着学生做律动)

  学生:听音乐做律动体验音乐的美

  教师:大家做的非常好,接下去的音乐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听(播放音乐的第三部分课件)

  学生:聆听第三部分音乐

  4.聆听音乐的第二部分

  教师:这部分音乐我们熟悉吗?

  学生:熟悉,就是我们听过的第一部分

  教师:但是音乐的结尾好象给人的感觉更加强烈,为什么?你感觉音乐有哪些变化?每组一名同学说,不要重复。

  学生1:音乐变快了

  学生2:音乐更加强烈了

  学生3:好象更加有力量了

  学生4:情绪更加热烈了

  教师:我们各组商量一下怎样表现这段音乐?商量好了要展示。

  学生:分组商量

  教师:播放第三部分音乐

  学生:一组展示(大家评价)

  教师:如果感觉没有准备好也没有关系,请准备好的组进行展示。

  学生:二组展示(大家评价)

  四.完整欣赏表现音乐(阶段目标:再次体验音乐带给人们的轻松、愉快的情绪)

  教师:我们一起赏析了各段音乐,结实了一群在那里愉快工作的人们,老师从一间钟表店里拍了一些资料片,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精美的钟表以及它的精良的制作过程。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播放音乐完整的课件)

  学生:观看影音资料片

  五.小结(阶段目标: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师:欣赏了管弦乐曲《在钟表店里》,你们能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这节课的感受吗?

  学生1:我们知道了钟表店里工作的人们特别高兴。

  学生2:我觉得钟表特别多、特别好看。

  学生3:我喜欢音乐中安静的部分。

  学生4:我也要像他们那样愉快的学习。

  教师: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收获,我们一起体验了这么轻松愉快的音乐,我真佩服这个作曲家,谢谢同学们的合作。

  第四课时《打秋千》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小伙伴打秋千的亲切咏唱,使学生领悟“仡佬族”儿童的快乐生活。

  2、指导学生根据歌曲内容的表现需要,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方法歌唱。

  教学重点:

  1、运用正确的感情来演唱歌曲。

  2、培养学生全面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准确掌握歌曲的节奏。

  2、准确掌握结束句的唱法。

  【教学方法】听唱法、教唱法

  教学用具课件、录音机、电子琴。

  学生自备:报纸、塑料袋、矿泉水瓶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播放开场音乐,设置鲜艳背景,让学生在浓浓的音乐氛围中进入教室。

  二、组织教学:(激发兴趣)

  大家好,今天陈老师很高兴在这里与你们一起上音乐课,希望大家听得准、唱得的好、表演热烈,和老师合作愉快,大家能不能做到?

  三、导入练习:

  首先,我们来听一首歌曲,大家来考虑一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你能不能用你的手势或是手中的小道具把它拍出来?(播放四拍子的歌曲,指导学生运用手中的道具拍出四拍子的节奏型。)

  同学们做的真好,老师这还有一首儿歌,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好学生、要做到、上课时、不吵闹、敢发言、勤动脑、认真听、习惯好。要求同学们用三拍子的节奏读出这首儿歌。(1—2名学生,然后学生拍手齐读。)

  四、揭示课题:

  同学们的表现真是令老师高兴,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你们非常熟悉的朋友,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小朋友打秋千的场景,然后仡佬族小朋友的可爱形象徐徐进入屏幕),同学们说他们在干什么?(打秋千)

  今天,我们学习的歌曲就是《打秋千》。(课件出示课题)

  五、讲授新课:

  1、欣赏录音范唱:

  问题:①歌曲是几拍子的?    a、2/4                    b、4/4

  ②歌曲的演唱情绪是:a、轻快、活泼    b、优美、抒情

  2、教师范唱:(要求学生随音乐拍手或拍腿)注意:本首歌曲有2段,第1段的结束句和第2段的结束句有什么不同?

  3、学生模唱:用“噜”来模唱。

  4、按照节奏拍手读歌词。问题:通过读歌词,你能不能说说仡佬族小朋友打秋千的形象?可以用歌词当中的词语来说。(美丽、可爱、蹦蹦跳跳、像风一样、淘气)

  5、学生随范唱跟唱。

  歌曲处理:

  1、这首歌曲,老师这里有几种唱法,同学们来对比一下,哪种唱法比较好听,同学们要做出选择,并且要说出你选择的理由。

  第一种:缺乏感情,声音平淡,没有表现出小奶牛那种活泼、可爱、淘气的形象。

  第二种:语气太重,铿锵有力,不适合这首歌曲。

  第三种:声音明亮,轻快、活泼,轻重缓急掌握适度,能够表现出小奶牛那种活泼、可爱、淘气的形象。

  2、既然我们已经分析了歌曲的演唱情绪,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加上感情来演唱一下这首歌曲?学生带上感情来演唱歌曲。(老师用录音机录音)

  3、刚才,老师偷偷用录音机把同学们的声音录了进去,同学们想不想听一听,在听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哪些地方唱的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学生自己总结,总结完毕后,复唱歌曲。)

  七、歌曲巩固:

  下面我们用我们手中的简易乐器来为我们的歌曲来伴奏一下,我们来分分组(乐器归类),老师来给你们伴舞怎么样?(老师随音乐做动作)同学们想不想活动活动,来一起跟老师做一下!

  八、课堂小结:

  就让我们在这优美的音乐旋律当中,结束我们这一节愉快的音乐课!同学们再见!

《童趣》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四季童趣》,感受歌曲四季中天真烂漫的欢乐情景,激发学生感受生活、热爱生活。

  2、能用天真、活泼的情绪演唱出歌曲中的“趣”。

  3、通过气息练习、断奏练习、旋律模唱等方法,学唱歌曲《四季童趣》

  4、掌握歌曲的速度特点,学会用轻快、活泼的音色演唱《四季童趣》

  教学重点:能够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有感情地表演歌曲《四季童趣》

  教学难点:能准确地唱出歌曲中的切分节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节奏练习

  1、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是来自哪个季节的声音?(教师弹《嘀哩嘀哩》)

  学生回答:春天

  2、师: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同学们来说说看,在春天的时候,你都可以做些什么有趣的事情?

  学生回答:放风筝、春游……

  3、节奏练习:

  师:今天,要通过我们的歌声来唤醒身边的花草树木,那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热身的小游戏,我们一起来看几个节奏,老师出示的节奏,是不断地在变化的,请你仔细地来看一看。

  ①

  ②XX0

  ③XX0

  (先出示第一个节奏,然后第二个,再第三个,难度一点点递增,让学生观察他们之间的变化。在休止符地方变成红色,加入点头的动作)

  二、学唱歌曲《四季童趣》

  1、第一遍听录音范唱

  思考: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2、第二遍看歌谱听老师范唱。

  师:在每个季节里,同学们都会做着不同的趣事,下面请同学们看着歌词来听一听老师的演唱,请你想一想,小朋友们在四季里,分别都在做些什么?

  学生交流:春天放风筝、夏天捉鱼虾、秋天打枣摘苹果、冬天滑雪橇

  3、再听录音

  师:找一找歌曲里面哪些地方就像孩子们的脚步声一样轻快?哪些地方像春风一样十分地轻盈、连贯。

  学生交流。

  4、跟琴学唱前两个乐句,注意断奏句和长句的气息控制。

  师:童趣在春天的时候,悄悄地唤醒了万物,所以我们唱的时候要用“弱”的力度来唱。

  5、夏天到了,小朋友来到了小河边,你看到什么?(鱼虾螃蟹),他们的心情是怎么在变化的?我们来听听这一句,你来感受一下。(教师范唱)

  学生交流:小朋友的心情越来越开心。通过“渐强”来表现小朋友的心里是越来越高兴。

  6、学生跟琴演唱,注意力度变化。

  7、师:唱完了春天和夏天,让我们一起跟着琴来唱唱秋天和冬天。

  8、跟琴完整演唱两段

  9、情感处理:

  师:这首歌曲唱出了孩子们在四个不同的季节里不同的快乐,那你们想一想,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绪来唱?速度应该要怎样?(多媒体出示,让学生选择)

  (用轻快、活泼、快乐的情绪,速度较快、有感情地跟伴奏演唱)

  三、拓展延伸:

  1、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四季的歌?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2、每个人在四季里都有最喜欢的活动,除了歌词里的活动,你还喜欢什么活动呢?课下试着把你喜欢的活动编成歌词或者图画表现出来,下次有机会咱们再一起展示好吗?

  3、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充满童趣的歌,这首歌让我们想到了童年时代的快乐时光,同时让我们感受到四季不同的美。纯真的童心是最可贵的,愿同学们能不断发现身边的美,天天快乐。

《童趣》教案 篇13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有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其中以人为本,按照学的规律教,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等,是语文课堂教学最基本的理念,从这一点出发,我设计了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第五课《童趣》的教学方案。在设计这一课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设计导语时,我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话题谈起,引导学生谈自己的童年趣事,并结合自己的知识阅历,联想名人的童年趣事,从而自然地导入课题。

  2、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感知课文、积累知识,然后让学生品读课文、探究学习并进一步延伸扩展,最后谈阅读收获。

  3、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在感知和积累阶段,我让学生自己尝试诵读、翻译;在品读赏析阶段,我让学生自主感受精彩语句赏析;在探究学习阶段,我又让学生自主选题、合作研究;在总结收获阶段,我又让学生针对文章写作方面的特点自由发表见解,所有这些,都着眼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4、从终身学习的观念出发,加强学法指导,为学生以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于是,在感知积累阶段,我注意指导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方法,引导他们学会积累;在总结收获阶段,我又引导学生从写作的角度进一步把握课文,强调联想和想象在写作中的运用,做到读写结合。

  5、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在接受新的教育理念的同时,注意吸取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精华,既重视培养学生能力,又决不忽视基础知识教学。在这一堂课中,我用了近一半的时间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文言文字、词、句的知识和文化常识,并在延伸拓展中介绍了周作人的一篇散文,通过这些方式,来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积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6、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综合体现。在设计中,既有知识的积累,又有能力的训练;既给予学生思考的过程,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既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又注重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在最后的结语中,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将这种情感目标直接展示给了学生。

  总之,我认为这个教案,在过程设计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既秉承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华,又积极渗透现代语文教学的理念,其指导思想与新课改的目标完全相吻合,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课改教案。当然其中还存在着不少不足之处,还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童趣》教案 篇14

  (建议安排2课时)

  [学习导引]

  《童趣》通过回忆童稚时代的几个趣事,表现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告诉我们人生是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怎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它的态度,我们要善于感悟,从中获得物外之趣。

  这是我们第一次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在学习本文时首先应扫清本课在读音上的障碍,给生字注音标调,将课文流利地朗读几遍,在熟读的基础要能说出文章的大意,其次要学会借助注释、词典,联系上下文,用加字或换字的办法解释常见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如“张目对日”,张--张开,目--眼睛,对--向着……看,日--太阳。第三,要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要能辨析通假字,解释其意义;要注意积累“之、其、而、于”等虚词的用法;要学会用讲述大意的方法解释本文同学们在学习本文时首先应扫清本课在读音上的障碍,给生字注音标调,将课文流利地朗读几遍,在熟读的基础要能说出文章的大意,其次要学会借助注释、词典,联系上下文,用加字或换字的办法解释常见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如“张目对日”,张--张开,目--眼睛,对--向着……看,日--太阳。第三,要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要能辨析通假字,解释其意义;要注意积累“之、其、而、于”等虚词的用法;要学会用讲述大意的方法解释本文中的“明察秋毫”、“庞然大物”、“怡然自得”等成语。

  [典题例析]

  例题:文言词的解释,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文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如“昂(抬)首(头)观之”。试选用其中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明(      )察(       )秋毫          必(       )细(        )察其纹理    故(      )时有物外之趣(     )     私(      )拟作群鹤舞(     )于空中     则或(         )千或百        昂(       )首观(       )之 

  果(        )如鹤唳(         )云端

  参考答案: 清楚    观察    一定    细心    所以    乐趣    私下   飞舞  有的   抬起    观看   果然   鸣叫

  [课时训练] 

  训练一

  一、填空。

  课文《童趣》选自《            》,作者是        代文学家          。课文详细叙述了两件自以为有“物外之趣”的事情:一是“戏蚊于帐中”看到“            ”的景象;二是“观虫斗草间”遇到“             ”的经过。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童稚(      )         (2)鹤唳(         )       (3)土砾(         )

  (4)丘壑(      )         (5)癞蛤蟆(       )       (6)藐小(         )

  三、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

  (1)余忆童稚时(            )         (2)项为之强(        ) (        )

  (3)果如鹤唳云端(      )(      ) (4)以丛草为林(       ) (       )

  (5)方出神(       )             (6)兴正浓(          )

  (7)驱之别院(        )           (8)则或千或百(         )

  四、古诗文中有很多表意精练的语句,被当作成语保存到现代汉语中来。试从文中摘录这样的语句,并解释其大意。

  1、(         ) ----------------------------------------------------------

  2、(         ) ----------------------------------------------------------

  3、(         ) ----------------------------------------------------------

  4、(         ) ----------------------------------------------------------

  五、翻译下列句子。

  5、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6、故时有物外之趣。

  7、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8、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9、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训练二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以丛草为林(            )      心之所向(    )

  二虫尽为所吞(                )   昂首观之(   )

  项为之强(           )  物外之趣(    )

  常蹲其身(        )      怡然称快(     )

  必细察其纹理(       )       果然鹤也(          )

  二、将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补写在相应的括号中。

  5、(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6、一日,见二(             )虫斗(                 )草间。

  7、常蹲其身,使(            )与台齐。

  三、请用课文原句填空。

  8、作者童稚时,时有物外之趣,关键原因是:                                   

  9、第三段中的“林”“兽”“丘”“壑”俱全一妙境完全源于作者敏锐的童心,它们分别指的是:                                                               

  10、 四段中的“庞然大物”指的是:                                          

  所拔的“山”指的是:                 ,所倒之“树”指的是:                    

  四、简答。

  11、作者的“物外之趣”,全凭新奇合理的想象,除了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四种趣物之外,你还能想到那些相似的且富有童趣的情形?写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12、作者从小就有如此闲情,以致后来成为文学家,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五、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及,达到)。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人名),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使人开怀大笑)。”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折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选自晋朝葛洪《西京杂记》)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邑(    )人大姓文不识           与其(     )佣作而不求偿

  时人畏服之如是(          )     邑人曰:“穷〔     〕矣!”

  14、解释文中画“——   ”线的句子。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先生留听,更理前论:                                                                 

  15、请概括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匡衡勤读的两件小事。

  ①                                                                             

  ②                                                                           《童趣》训练一

  一、填空  《闲情记趣》   清   沈复   鹤唳云端  庞然大物  二、(略)三、(1)我(2)脖子  同“僵”僵硬 (3)果然  鸣叫(4)把  当作(5)刚刚(6)兴致(7)驱赶(8)有的  四、1、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见鸟类新长出的羽毛。2、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十分满足的样子。3、庞然大物:非常庞大的东西。4、拔山倒树:使山动摇,使树倒下,形容气势极大。5—9(略)

  《童趣》训练二

  1、当作  被  因此  2、主谓之间、可不译  它,指蚊子  的   3、自己的  它的   4、的样子  是  5、我  6、只  于7、之  8、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9、丛草、虫蚊、土砾凸者、凹者  10、癞虾蟆  土砾凸者   丛草 11、略12、略  13、同乡  他、指文不识   如此、像这样  穷尽  14、(1)我希望能把主人的书全部通读一遍  (2)先生停下来听我说,请您再谈谈前面的观点  15、(1)勤学无烛,穿壁引光读书 (2)与人佣作不求偿,愿读遍主人书。

《童趣》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ao),项为之强(jiang),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he),癞(lai)虾蟆

  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背诵

  教学设计

  导入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讨论]

  问题l: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讨论明确: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作业 ]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

  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点评

  《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的草、虫蚊、土砾、癞蛤蟆……幻象迭出,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由于其语言习惯与现代文不同,因而,帮助学生越过这一“语言习惯”障碍,克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心理,奠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本教案设以各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正确的语音停顿,在朗读中提高语感能力,用以消除“语言习惯”障碍;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规律,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通过字词的教学,使学生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这些做法都是易于操作、实用有效的。

  教师授之以法,让学生得其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决问题,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堂上充满了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反复朗读,基本成诵,就保障了45分钟的实效性。

  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安排两课时来完成教学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是合理的。教学流程呈“整体感知”、“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的板块状结构。三个板块环环相扣,符合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 的要求。

《童趣》教案 篇16

  【教学目的】

  1、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2、教会学生文言字词的集纳梳理。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

  1、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2、教会学生文言字词的集纳梳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课时】  3课时。

  【课型】  趣读课。

  【教学方法】

  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童趣》以生动的笔触、细腻的刻画,紧紧围绕一个“趣”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童真童趣图。无论是视蚊如群鹤舞空、作青云白鹤观,还是以丛草、虫蚁、土砾的“小天地”为“大世界”、观虫斗、鞭虾蟆,无一不是以一颗天真浪漫的童心来观察事物,充满盎然童趣,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文章没有连贯的情节,语言浅淡直白,比较易懂。基于此,我抓住文眼“趣”字,将教学设计成一种“趣读课”,让课堂也不自觉“童趣盎然”。

  整节课的教学过程分四大板块:译读激趣──寻读品趣──理读积趣──想读创趣,一“趣”串珠,线条单纯,思路清晰。“朗读──品析──积累──创造”的教学思路,既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落实与文言文的诵读训练,又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学会创造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童年是美好的,冰心老人赞其为“真中的梦,梦中的真,是回忆是含泪的微笑”。今天我们要学的《童趣》就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

  〖第一教学板块:译读激趣〗

  1、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2、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正音:

  童稚 zhì  藐小 miǎo 鹤唳 lì 凹凸 āo tù

  土砾 lì 沟壑 hè 怡然 yí  

  3、师范读,生体会朗读的情感与语调:

  明确:整篇文章应该以一个老人回忆往事的那种恬淡、悠然,但又饱含愉悦的情感来读。

  4、指名朗读。

  5、布置学生再读,边读边体味情感,并注意注释,作好翻译准备。

  6、男生读课文,女生翻译。或者女生读课文,男生翻译。读一句译一句。

  7、分小组创造性翻译课文:

  ⑴ 假如这些事是你新身经历,你在翻译中需加进你自己的感受。

  ⑵ 假如你是童年沈复的朋友,要求你以“童年的伙伴”为题创造性地翻译课文。

  ⑶ 假如你是沈复的师长(父亲、母亲、老师),请以“儿子(学生)的傻事”为题,创造性地翻译课文。 

  〖第二教学板块:寻读品趣〗

  1、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有趣的地方,并说明“趣”在哪里。

  2、学生讨论、交流。

  3、指名发言:

  有下面一些代表性的发言。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有趣,趣在仔细观察,充满稚趣,也充满乐趣。

  “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有趣,趣在想象丰富,稚态可掬。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趣在入神、趣在陶醉其间,趣在憨态,趣在童心,趣在天真。

  ……

  第二课时

  〖第三个教学板块:理读积趣〗

  1、所谓理读,就是以某知识点为核心,对文章进行梳理、整理式阅读。请同学们边读边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寻找梳理:

  ⑴ 找出文中音同形不同的字。

  ⑵ 找出文中义同字不同的字。

  ⑶ 找出文中字同义不同的字。

  ⑷ 找出文中意义相对、相反的字词。

  ⑸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⑹ 找出文中的成语。

  ⑺ 找出文中的省略句。

  2、学生分类寻找、整理:

  整理内容大致如下:

  ⑴ 音同形不同的字:

  砾──唳 鹤──壑 向──项

  ⑵ 义同字不同的字:

  察──观──视──见 唳──鸣 素──白

  ⑶ 字同义不同的字:

  观               察

  昂首观之(看)        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作青云白鹤观(景象、景观)  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               时

  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   余忆童稚时(时候)

  神游其中(感受、想象)    故时有物外之趣 (经常)

  以               为

  徐喷以烟(用)        项为之强(因为)

  以丛草为林(当作)      把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之

  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

  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观之,兴正浓(代词,指“二虫”)

  驱之别院(代词,指“虾蟆”)

  ⑷ 略。

  ⑸ 通假字:

  项为之强 “强”通“僵”。

  ⑹ 成语:

  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怡然自得

  ⑺ 省略句:

  “鞭数十”应为“鞭之数十”,省略宾语。

  “使与台齐”应为“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

  〖第四个教学板块:想象创趣〗

  1、溯趣源,说趣事:

  揣摩“我”的动作神态,可见“我”之所以感觉“趣”,全在一颗纯真的稚心。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有这类趣事么?如有的话,告诉我们大家,我们都来分享你的乐趣。

  学生说趣事。

  2、话童年,延趣意:

  童年的确是一朵七色花,它充满阳光、充满诗意、充满幻想、充满希冀,下面请同学们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以“童年”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长短不限。

  学生说话,教师整理:

  童年

  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

  童年是一首纯真的诗;

  童年是一颗晶莹的露珠;

  童年是刚出土的新芽;

  童年是含苞欲放的花;

  童年是一只飞向憧憬的小鸟;

  童年是记忆天幕上永远闪亮的星星;

  童年是一支自己射出很快飞逝不见的箭;

  童年是一颗方糖,甜在心里;

  童年是一个谜,混沌初开、稚嫩好奇;

  童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烂漫天真;

  童年是那无忧无虑四处游荡的风;

  童年是摇车不停地摇啊摇;

  童年是奶奶的传说充满好奇与幻想……

  老师小结:你们看,我们每个人说一句很美的话,组合起来还是一篇散文诗呢!

  第三课时

  〖延伸训练〗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瘌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拔山倒树而来”一句中的“山”指 ,“树”指 。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为之怡然称快”和“兴正浓”都是描写 的句子,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 。

  3、从选文看,发现或产生“物外之趣”的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选文分成两部分,____段为第一部分,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段为第二部分,内容是 ____________。

  5、指出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⑴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______

  ⑵ 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______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 以丛草为林______

  ⑵ 凹者为壑_______

  ⑶ 兴正浓________

  ⑷ 鞭数十________

  7、翻译句子:

  盖一瘌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把瘌虾蟆说成是“庞然大物”,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选文中举一例说明作者幼时的童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文联读〗

  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芸曰:“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而画中有草虫一法,盍仿而效之。余曰:“虫踯躅不受制,焉能仿效?”芸曰:“有一法,恐作俑罪过耳。”余曰:“试言之。”曰:“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不亦善乎?”余喜,如其法行之,见者无不称绝。(节选自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注:芸:指作者的妻子陈芸。

  盍:何不。

  踯躅:徘徊,文中指虫子不停的跳动。

  作俑:比喻倡导做不好的事。

  1、给下面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⑴ 盍仿而效之( )

  a、ɡià

  b、hé

  c、hè

  ⑵ 虫踯躅不受制( )

  a、zhí zhú

  b、zhì zhú

  c、zhí shǔ

  ⑶ 恐作俑罪过耳( )

  a、yōng

  b、yòng

  c、yǒng

  2、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 虫踯躅不受制,焉能仿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⑴ 本文记叙了作者和妻子装饰瓶花之事,表现了夫妻之间的伉俪情深和自得其乐的家庭生活。( )

  ⑵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作者的妻子向作者介绍画中的草虫技法,作者欣然模仿这种方法作画。( )

  ⑶ 从文中的叙述与描写中可知作者甘愿过一种从事艺术的自由自在的平淡生活而无意涉足官场。( )

  4、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⑴ 案头瓶花不绝_________

  ⑵ 觅螳螂蝉蝶之属________

  ⑶ 如其法行之__________

  ⑷ 不亦善乎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延伸训练〗

  1、土砾 丛草

  2、心理活动 突出“物外之趣”

  3、观察力强 观察细致

  4、①总说:“时有物外之趣” ②~④具体描述物外之趣

  5、⑴ 比喻 夸张

  ⑵ 比喻

  6、⑴ 把

  ⑵ 壕沟

  ⑶ 兴致

  ⑷ 鞭打

  7、原来是一只瘌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子都被它吞下去了。

  8、运用夸张的手法,作者将瘌虾蟆说成是“庞然大物”,说明观察入神、细致,从而产生了超然物外的乐趣,另外此“庞然大物”也是相对于“二虫斗草间”之“二虫”而言。

  9、可以从观察飞蚊、观察花台草木、观虫斗、驱虾蟆等事情之中任选一例分析。

  〖美文联读〗

  1、⑴ b

  ⑵ a

  ⑶ c

  2、⑴ 虫子跳跃而不容易受到控制,哪里能够模仿(画中的草虫之法)呢?

  ⑵ (虫子)有的抱着花梗,有的踩在叶子上,好像是活的一样。

  3、⑴ √

  ⑵ ×

  ⑶ √

  4、⑴ 绝:断

  ⑵ 属:类

  ⑶ 行:做

  ⑷ 善:好

  【板书设计】

  童趣

  沈复

  视力好 夏日观蚊

  ↓  帐中戏蚊

  癖好:见藐小之物 神游草丛

  必细察其纹理→发现“物外之趣” 观二虫相斗

  鞭虾蟆

  驱之别院

  【课后小结】

  抓住“趣”字,本课就不难教,不难学了。

《童趣》教案 篇17

  二. 重点、难点:

  《生命  生命》

  1.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抓住主题或关键词,细致地研究课文。

  2.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紫藤萝瀑布》

  1. 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2. 揣摩文中写景的妙处。 

  3.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4. 感悟生命的永恒。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l)学会揣摩文中写景的妙处。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童趣》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教学重点: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三. 新课讲解

  《生命  生命》

  (一)简介作者及作品:

  杏林子,本名刘侠,中国台湾女作家。陕西扶风人,1942年生,北投国小毕业。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至今全身关节均告损坏;但写作不辍,先后出版多部文集,让灰心的人鼓足勇气,使畏缩的人勇敢地走在人生道路上。她在1980年,当选中国台湾十大杰出青年;1983年获国家文艺基金会散文奖;1990年获吴三连社会服务奖。于1982年创办了伊甸园残障福利基金会,为全中国台湾一百万残障朋友服务,把自己的爱心实践出来。 

  主要作品《另一种爱情》、《生命之歌》等。《生命  生命》一文,选自《杏林子作品精选》。

  (二)整体感悟:

  1. 作品《生命 生命》讲述了哪三个事例?引发了怎样的思考?请从文中指出相应的主题词。 

  [参考]三个事例 a、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 b、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一截小瓜苗。 c、“我”静听自己的心跳,感受自己的生命。 

  主题词分别是a、生之欲望。 b、生命力。 c、生命。 

  三点思考的主题词分别是a、意义。 b、价值。 c、奋斗。 

  2. 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为什么前两个例子举的又都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命? 

  作者举的动植物的例子都是不起眼的小生命,为什么不举狮子,大象等庞然大物、只说小飞蛾?不举参天大树,只说一棵小瓜苗,这样排序说明了什么?说明世界上任何卑微的生命都有顽强的生命力,更何况人了。

  3. 三个事例、三点思考的侧重点有什么区别?试就这些思考再从生活中举出一、两个事例? 

  三个事例分别侧重于生命自我珍视,生命的诞生和生命活动。从三个事例中引发对生命的三点思考:a、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使用生命。b、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c、珍惜生命、时间,不懈努力。 

  注意:举例要切合课文内容,例如雷锋的例子切合第二点思考;张海迪,桑兰等又较切合第一点思考;而作者杏林子,张海迪又较切合第三点思考。

  (三)深入剖析:

  1. 作者开头写小飞蛾的例子,强调其“小”,什么目的? 

  作者开头写小飞蛾的例子,强调其“小”,意在说明:任何再小的生物,都有强烈的求生欲望。 

  2. 如何理解“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

  生命是短暂的,人们要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尽量多做有于益人类、有益于社会的事,使生命更有价值。

  3. “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忧,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这表现了作者有怎样的精神?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这表现了作者具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四)比较阅读:

  阅读课后同题文章《生命 生命》(美国 克伦沃森),思考问题:两篇《生命 生命》,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1. 沃森的文章与课文所举的第一例,主旨完全相同,课文从三个事例引发三点思考,沃森的文章则是细致地描写受伤的蜜蜂怎样极力挣扎。 

  2. 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注重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的结合。沃森的文章文学色彩比较强。 

  《紫藤萝瀑布》

  (一)字词积累:

  1. 读准下面加点词的音。 

  迸溅出(bèng)  忍俊不禁(jīn)  仙露琼浆(qióng)  盘虬卧龙(qiú) 

  2. 解释下面的生词。 

  (l)迸溅:向外溅出或喷射。  

  (2)繁密:多而密。 

  (3)稀落:稀稀疏疏,出现得少。

  (4)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5)酒酿;江米酒。 

  (6)挑逗:逗引,招惹。 

  (7)忍俊不禁:忍不住笑。忍俊:含笑。   

  (8)仙露琼浆:形容鲜美的酒。

  (9)盘虬卧龙:回旋地绕,像卧着的龙。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看花——忆花——悟花。

  (三)深入剖析:

  1.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树的? 

  (1)色:一片辉煌淡紫色、深深浅浅的紫、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2)形: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 

  (3)态: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彼此推着挤着。 

  2. 作者是怎样描写紫藤萝花的?(色——形——香) 

  先写每一穗花,再写每一朵花。先写花趣的色彩,“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然后写花的形状,“像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最后写花的香味,“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3. 作者在描写时,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大量运用了比喻和拟人。写花儿一串串“挨着”、“挤着”,花儿彼此“推着、挤着”、“叫着”“嚷嚷”“我在开花!”“我在开花!”,以拟人手法写出花的童稚般的欢乐,让人觉得花在骄傲而坦荡地为自己美丽的存在而欢笑嘻闹。 

  以“瀑”为比喻,赞美花之茂与繁。以“欢笑”、“挑逗”等拟人手法,突出花具有人的灵气,这样将比喻、拟人交替使用的还有用“帆”、“舱”喻花朵外形,用“忍俊不禁”拟花朵的情态,生动而形象地传达出花朵美丽娇媚的特征。 

  4. 作者为什么把花香说成“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这里运用了通感。即人的感觉相通,如花香是嗅觉感受,作者把它说成“浅紫色的”,这是视觉感受,“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是幻觉感受。运用通感使语言更加清新、活泼、灵动。 

  5. 文中插入一段写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紫藤萝起什么作用? 

  用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的稀落与现在花开的繁盛形成对比,突出了现在花的生气盎然。用十多年前花的不幸遭遇,与人的不幸遭遇形成类比,说明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6. 作者由花的勃勃生机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稀落,遭遇不幸,过了这么多年,又开花,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这样生机勃勃,想到自然界生命的顽强和美好。而人类也是如此,小弟虽然身患绝症而死,但人类的生命长河并不因某个人的逝去而停止流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人类社会照样向前发展,因此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7. 提问:本文的倒叙第二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深刻含义? 

  运用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这些花也正如人,人类社会也正如花一样由每一个个体组成,虽然某些花或某个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人类社会照样向前发展,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8. 提问:“本文的最后一段有什么深刻含义”? 

  说明作者从花中得到感悟,心中的失弟悲痛焦虑化为精神的宁静和前进的动力,感悟到生命的永恒。 

  小结:本文写作者偶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心中的悲痛焦虑化为精神的宁静,感悟到生命的永恒,赞美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中心思想) 

  文章写景抒情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突出花的勃勃生机,赞美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童趣》

  (一)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ǎo)  项为之强(jiāng)  鹤唳(lì)  怡(yí)然  凹凸(āo  tū)

  为壑(hè)  癞(lài)虾蟆

  (二)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

  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

  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三)篇章理解:

  1. 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2. 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凹凸、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虾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虾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3. 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4. 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第1自然段“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故时有物外之趣——是观察的收获。 

  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5. 下列三件趣事,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蚊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虾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虾蟆。 

  这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凹凸处拟作“林、兽、丘、壑”,再到癞虾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附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

  一. 基础知识与运用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zhù(    )立  níng(    )视   bèng(    )溅  休qì (    )

  xuān(    )腾  miǎo(    )小  gū(    )负  lín (    )峋 

  伶dīng(   )  yòu(    )惑  训jiè(    )  庸lù(  )

  2. 给加点字注音

  啜泣(    )  目眩(   )  挑逗(    )  擎天撼地(    )(    )   

  忍俊不禁(   )  一瞬间(    )  沉淀(    )  短暂(    )  内疚(    )

  3. 成语连城(可任选一组)

  要求:把下面成语中缺少的字填上,使前后都构成完整的成语。(前一个成语的最后一个字是后一个成语的第一个字) 

  a.     日方     生不     生常     笑风     龙活         

  b.     以轻    花怒    任自     芳百    外桃   远流长

  4. 根据所给意思写出相应词语

  (1)形容枝干回旋盘绕,弯弯曲曲。(          )

  (2)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          )

  (3)眼力好得能看见非常细小的东西。(           )

  (4)形容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          )

  5. 下列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有误的一项是(     )

  a. 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辉煌”指盛开的紫藤萝花气势非凡,一片灿烂)

  b.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前途茫茫”指人生道路上遇到重重困难,举步维艰)

  c. 但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却在于我们自己掌握。(“光彩”的意思是指活得体面,取得一定的地位,受人尊敬)

  d.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漫湿”指心灵得到理想的滋润,不再枯干)

  6. 下列各项中,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b.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

  c. 紫色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d. 每一朵盛开的花……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7. 下列对课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在山的那边》中,诗人借助群山和大海这两个意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坚持奋斗。

  b. 《生命 生命》抒写由寻常小事感悟出的人生道理,表达顽强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c. 《紫藤萝瀑布》从多侧面多角度来描写一树紫藤萝的生动形象,赞美生命的顽强,美好和永恒。

  d. 《童趣》回忆童年时代的种种情趣,作者将人生哲理寄寓在小事中,表现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8. 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这支动人的歌声,同学们百听不厌。

  b. 边区军民热烈响应毛主席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

  c. 参加课外活动的同学比昨天减少一倍。

  d. 有没有崇高的理想,是决定一个人在事业上成功的关键。

  9. 当同桌向林君要练习本抄答案时,林君最得体的回答是(    )

  a. 你自己不动脑筋,老是要抄袭,不借!

  b. 抄袭行为不好,但我们是同桌,要抄就拿去吧,下不为例。

  c. 抄袭总比不做好,你抄一遍也好,但你要弄懂。

  d. 别忙,等会儿我给你讲讲,你一定会弄懂的。

  10. 填空:

  (1)《童趣》选自         ,作者        是      代文学家。文中总提全文的关键词语是               。

  (2)《紫藤萝瀑布》选自               , 作者是              

  (3)《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是              ,      国作家。

  11. 用楷体默写诗句(要求正确、规范)

  (1)               ,志在千里。             , 壮心不已。

  (2)《过故人庄》中描写农村优美风光的诗句是              ,                  。

  (3)                                                                      ,把酒话桑麻。

  (4)                                                                       

  12. 根据语境,仿照划线句子,接写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人需要祝福,需要快乐,需要思念。如果一滴水代表一个祝福,我送你一个东海。

  ,              ;              ,           。

  二. 阅读理解

  (一)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做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以丛草为林(    )(2)徐喷以烟(     )(3)果如鹤唳云端(      )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 (5)项为之强 (    )(6)鞭数十(      )

  14. 区别下列加点的“之”“为”的意思。

  (1)观之,兴正浓(         )      (2)驱之别院(          )

  (3)以虫蚊为兽(          )      (4)二虫尽为所吞(           )

  15. 填空

  (1)出自选文三、四段的两个成语依次是        和           ,用讲述大意的方法解释它们的意思分别为                 和 

  (2)与文中“观之,兴正浓”相呼应的文字是                      

  (3)“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句话中“庞然大物是          ,所拔之“山”是           ,所倒之“树”是                 。

  16. 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故时有物外之趣。     译: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译:                                         

  17. 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中的“趣事”。

  (二)

  ①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②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③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④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⑤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8. 第②段中作者回忆十多年前的紫藤萝,这一内容从记叙的顺序看是属于       (a、顺叙    b、倒叙    c、插叙),其作用是                                   。

  19. 品读第③段,回答下列问题。

  (1)划线的“又”、“遮住”等词语用得非常准确生动,请具体说说它们的妙处。

  答:“又”                                                            ;“遮住”                                                                      。

  (2)划线句中连用两个“流着”,表现了紫藤萝花                            的特点,说它“流向人的心底”是说                                                   。

  20. 选文的主旨句是:“                                                     ”,其含义是                                                                     。

  (三)感谢贫穷

  贫穷这个字眼,似乎总与我结缘,一直陪伴我度过了二十多个春秋。

  小时候,贫困的家庭温饱都不能解决。到了七岁,我瘦得风能吹倒绝不是夸张。面对一学期两元钱的费用,父亲锁紧了眉头。无奈,我只得“发扬风格”推迟入学。要想兄妹五人同时读书,这简直是天方夜谭。等到第二年兴致勃勃地去报名,老师说啥也不愿收下瘦小的我。我的哀求感动了父亲,父亲的请求感动了老师。就这样,每天十多里的山路往返,风雨无阻地跋涉,成为我平生最大的乐趣。小学毕业之际,我以优异成绩准备跨进离家更远的学校去住读。

  “人有旦夕祸福”。此时,母亲的去世给家人的心中蒙上了一层阴影,昔日的欢笑从此在大家庭中消失,我也面临辍学的危险。瘦小的我能干点什么呢?父亲只得在叹息声中送我进校。因为交不起住宿费,我的床铺只能拿教室的桌椅代替。北风呼号的冬季,也是我最难熬的不眠夜,趁着蜡烛快要熄灭的最后几点蓝色火焰,我以最快的速度铺好“床铺”。没有垫絮,一床半新半旧的棉被折成两半——一半垫底,一半做盖,偶尔山顶几只猫头鹰发出恐怖的怪声,我不禁颤抖着赶紧蒙上被子。毕竟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呀!就这样,我一天天地盼望着冬季的结束。

  天道酬勤。在我做完勤杂工挣回高中最后一笔学费的几个月后,大学录取通知书也如期飞至家中。面对这份我苦苦耕耘的收获,贫穷的山村沸腾了。父亲面对乡亲们的祝贺,既高兴又忧愁。高兴的是我要“飞”走了,忧愁的是要有一笔对于我们来讲类似天文数字的2000元学费。为了这笔学费,一家人东拼西凑一个多月后还差一半。起程的日子到了,一向坚强的父亲流了泪,我咬着牙含着泪离开了家乡。我说我要用双手和大脑来养活自己。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我做家教、打工挣来了一份又一份血汗钱时,我的同龄人正三天两头地写着家书寻求“经济支援”。我的父亲很惊奇我的经济来源。

  舞厅不敢进,录像厅与我无缘,我仿佛超出了那个热闹喧嚣的世界。当然,图书馆中又多了一个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的我。读书、写作、打工,这就是我大学的全部生活。

  当我接过那张本科学位的证书时,我的眼圈湿了。我很庆幸在大学四年里,我用辛勤战胜了贫穷,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让人羡慕的成绩。菁菁校园中,掌声时常为一个贫穷的大学生响起,我生活在光环之中。

  当我穿着用稿费买来的球鞋寻觅工作时,我敲响了一家家条件苛刻的用人单位的大门。进门时一身自信,出门时满身轻松,我就这样潇洒地战胜了一个个“包装”潇洒的同龄人。当我毅然决定投身教育事业时,他们都觉得不可理解。我说我喜欢那份清贫中的个人追求。

  仔细回想过去的路,我时常被莫名的感激包围着。寒夜里灯光下独坐读书,夜里搓着手拿起笔来狂舞一通后,我的心里很坦然。

  如今生活发生了极大变化,我已经脱离了贫困。时常有读者要我谈生活的感受,我只能用四个字——“感谢贫穷”来概括。在我看来,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时常被它吓倒,没有力量去超越它。

  感谢贫穷这所最好的学校,它让我在人生道路上尝遍艰辛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前方的路——跨过一道道山,追求应该追求的。

  21. 第1段在全文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22. 找出文中最能突出作者家庭贫穷的语句,用波浪线划出。

  23. 第3段“毕竟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呀”一句,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我要用双手和大脑来养活自己”,从这句话能看出作者是一个具有什么性格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作者为什么要感谢贫穷,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作文(任选一题进行习作)

  (一)以“我战胜了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要求:

  1. 补足题目中缺少的内容,可以填“自己的弱点”“骄傲”“胆怯”,也可以填“饥饿”“困难”等;

  2. 要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材料,写出真情实感。

  (二)你进入初中一个多月了。这一个月来,一定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情。请你选取一件写出来。

  要求:

  1. 题目自拟,力争醒目、新颖。

  2. 记叙具体、清楚,有真情实感。

  3. 不少于500字。

  【试题答案】

  一. 

  1. 伫  凝  迸  憩  喧  渺  辜  嶙  仃  诱  诫  碌

  2. chuò  xuàn  tiǎo  qíng  hàn  jīn  shùn  diàn   zàn   jiù

  3. a来 长 老 谈 生  虎b掉 心 放 流 世  源

  4. (1)盘虬卧龙 (2)怡然自得(3)明察秋毫(4)小心翼翼

  5. c  

  6. a  

  7. d  

  8. b  

  9. d  

  10. (1)《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沈复    清    物外之趣  

  (2)《铁箫人语》    宗璞

  (3)莫顿·亨特    美

  11. (1)老骥伏枥  烈士暮年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3)开轩面场圃

  12. 例如:如果一颗星代表一份快乐,我送你一条银河;如果一棵树代表一缕思念,我送你一片森林。

  二. 阅读理解

  (一)

  13. (1)把                                         (2)慢慢地                       (3)鸟鸣 

  (4)安适、愉快的样子                     (5)通“僵”,僵硬           (6)鞭打

  14. (1)代二虫 (2)它,代虾蟆 (3)当作,作为 (4)被

  15. (1)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 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体积极大的东西

  (2)方出神  (3)癞虾蟆   土砾凸者  草  

  16. (1)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2)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在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17. 以蚊为鹤,昆虫家园等

  (二)

  18. c  以物喻人,紫藤萝的遭遇,也是动乱年代家庭和国家的真实写照。  

  19. (1)“又”准确说明是“再一次”,表达了紫藤萝重现生机后作者的欣喜之情;“遮住”形象地再现了紫藤萝花的“盛”和“密”,说明紫藤萝的生命力非常旺盛。

  (2)开得繁盛浓密的样子  紫藤萝花引发作者对生命深沉的感悟。

  20.“花和人……无止境的。”  个体的生命是有止境的,人类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当我们遇到不幸时,不能被厄运压倒,要保持坚定的信心,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三)

  21. 总领全文,将“贫穷”作为全文故事的线索。

  22. 面对一学期两元钱的费用,父亲锁紧了眉头。无奈,我只得“发扬风格”推迟入学。

  每天十多里的山路往返,风雨无阻地跋涉。

  23. 因年龄小而产生的恐惧感,突出求学的艰难。

  24. 是一个面对贫穷毫无畏惧,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人。

  25. 略。参考文章最后两段,言之成理即可。

  三. 作文(略)

《童趣》教案 篇18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2背诵、理解全文。

  [过程与方法]

  跟读,朗读,讨论,背诵,体会。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2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过程 ]

  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介绍文言文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文言文:古代的书面语体

  特点:简明,典雅

  学习方法:熟读成诵,组词换字,领悟文意。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读,分组读。

  用组词换字的方法解决一些字词,注意成语要整体解释。做练习二。

  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和同学共同解答。

  讨论:

  1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2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3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体验与反思)

  4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提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珍惜生命,处置有度,本性善良。

  学生自由背诵,可以选择背自己最拿手的一段,没有自觉主动背诵的要背抽签强制背诵,并且不能选择段落。

  [作业 ]

  课程探究

  [板书设计 ]

  夏蚊成雷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物外之趣      丛草森林    虫蚁野兽  土砾丘壑  怡然自得

  二虫斗草间  庞然大物            驱之别院

  [教后记]

  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课文内容充满趣味,理解文意不难。新课标要求尽量避免讲到用法,着重放在积累词语,人文体验上,所以避免搞通译。一定要当堂成诵,分段进行较好,让学生自己选择背得最好的一段来试背,有助于提高背诵的积极性,学生非常的欢迎,逐个检查抽选段落考问费时又使学生惧怕。

《童趣》教案 篇19

  教学建议:

  一.一定要做到当堂成诵。本文共221字,用中速读一遍约需1分50秒,假定在课上读12遍(含教师范读和领读),仅需24分钟左右,完全有可能实现当堂成诵:(1)预习时要提出诵读课文和领会课文大意的要求,至少读三遍。 (2)要指导学生诵读。可从划分停顿入手。由于学生在小学时习惯于用一字一顿的读法(有利于认清字形和读准字音),无妨先用个别句子示例,使学生知道现在的读法跟以前有所不同。如:

  能/张目·对日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划分停顿的目的是理清句意的层次,层次清则句意易明。

  二.关于疏通文意

  基本原则是启发学生主动求解,不搞机械的文白对译;一搞机械的文白对译,学生死记译文,主动求解的精神就会消失殆尽,从长远看,无益于文言阅读能力的培养。

  但这个原则也要灵活掌握,下面结合课文谈几个问题:

  (1)注音问题:如“为之”的“为(wèi)”,“凹凸”的“凹(āo)”,皆有两读,可让学生查字典,选定正确的读音;“项为之强”的“强”要读jiāng,这就需要教师讲讲道理。

  (2)解词用语力求浅显易懂,如“私拟作”就是“心里(把它)比作”;“神游”就是“好像真的(在那里)游玩”,跟梦游有点相似。

  (3)讲成语,着重使学生领会整体意思,不必细究,如“明察秋毫”即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之意,形容视力极佳。

  (4)讲虚词一般只要指出相当于现代语中某词即可,必要时再指出词性,绝不涉及句法,如“徐喷以烟”中的“以”相当于“用”,不要讲什么介宾短语后置之类的道理。语言是一种习惯,读得多,养成了习惯,一看就懂。不仅现在这么办,在整个初中阶段也要这么办。

  三.关于内容点拨

  本文着重写作者幼年间视力极好,又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初一学生读后定能引起同感,因此要善于利用学生中相似的生活体验,把这堂课变为师生间的亲切交谈,不要搞公式化的分析。

  “物外之趣”是本文的画龙点睛语,一开始不必急于求深解,讲讲大体意思即可;学完课文后,可以结合幼年作者的审美情趣,问问学生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情趣。

  四.作者和作品: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五.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童趣》教案 篇20

  青岛  马仙芝 

  ○教学目标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ao),项为之强(jiang),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he),癞(lai)虾蟆

  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背诵

  ○教学设计 

  导入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 “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讨论]

  问题l: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讨论明确: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作业 ]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

  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点评 

  《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的草、虫蚊、土砾、癞蛤蟆……幻象迭出,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由于其语言习惯与现代文不同,因而,帮助学生越过这一“语言习惯”障碍,克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心理,奠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本教案设以各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正确的语音停顿,在朗读中提高语感能力,用以消除“语言习惯”障碍;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规律,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通过字词的教学,使学生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这些做法都是易于操作、实用有效的。 

  教师授之以法,让学生得其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决问题,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堂上充满了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反复朗读,基本成诵,就保障了45分钟的实效性。 

  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安排两课时来完成教学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是合理的。教学流程呈“整体感知”、“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的板块状结构。三个板块环环相扣,符合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 的要求。

  人教网

《童趣》教案 篇21

  《童趣》教学设计

  饶平县龙湾慈云中学      吴伟

  一、教材分析:

  《童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朗读时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味人生。《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七年级学生又刚接触文言文,因此,本课教学应当把朗读放在第一位,让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印发资料指导)进行朗读训练,在此基础上,课堂上教师激趣引导,让学生在读中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学习,体会物外之趣,再联系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想像,感受童趣,体验人生,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设想: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为此,教学中拟从课前预习、课堂介入、拓展延伸、课外活动等环节进行设计。自主性学习最看重课前预习。因此,课前教师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导以及朗读的方法技巧等,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知文本,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课堂介入是对学生课前预习成果的展示以及对课文内容等的进一步讨论探究的过程,拟采用竞赛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以及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讨论合作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拓展延伸,就是通过拓展,让语文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扩大学生思维的广度、锻造学生思维的强度等等。本课的拓展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讲述自己的童趣,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复习、巩固、提高。拟从读、写方面加以训练开展活动。

  (说明: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在设计上应特别重视课前预习训练,把课内、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文本对话。)

  基于以上分析和设想,我的设计是:

  教学目标 :

  1、 朗读以至背诵课文,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利用文下注释、工具书,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复述内容大意。

  3、体会文中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 : 体会文中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       竞赛法           自主学习法         讨论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预习准备:

  1、教师印发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的资料给学生。

  2、教师以资料的形式提供本文的朗读节奏、停顿。要求学生课前反复自主朗读,尽量读出语气。

  3、要求学生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幻灯展示几幅童趣图——捉蝉、捕鸟、打陀螺,教师谈话引入。

  (说明:图像可以创设情景,为课堂注入活力,进一步激发兴趣,创造阅读期待。)

  二、简介作者。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简介作者,教师再补充。(说明:学生根据注释介绍,教师补充,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结合起来。)

  三、课堂介入。

  1、朗读竞赛。

  ①学生与老师竞赛。课文共四段,分别指一名学生与老师进行朗读竞赛,其他同学当评委,要求从音准、节奏、语气对老师和学生朗读的情况加以评价。

  ②学生评委评价,教师总结强调字音、节奏、语气。

  ③学生齐读课文。

  (说明:竞赛的形式,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让学生进行评价,培养学生敢说话、说真话的习惯;与老师竞赛,其实是教师在进行朗读的示范。)

  2、抢答赛。(落实文言词语)

  ①幻灯逐一出示词语让学生抢答解释。

  第一组词语:细、察、昂、首、项、果、林、兴、方、鞭、驱。

  第二组词语: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②学生根据各组抢答次数和正误情况,评价那组好。

  ③教师补充,引导学生看课后“研讨与练习二”,强调解释词语的方法:加字,换字,讲述大意等。

  (说明:在抢答中再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教师再进行方法的指导,这样既注重过程,又重视方法。)

  3、擂台赛(落实课文的内容大意)

  ①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用五分钟的时间再次朗读课文,并借助注释尝试复述内容大意。

  ②以打擂台的形式学生复述(每人一段)。

  ③学生对复述情况用掌声的多少来评价,教师强调总结。

  (说明:初一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的翻译,不求字字落实,基本原则是为他们创造主动求知的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

  4、合作探究。

  幻灯出示问题,要求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然后六人一组进行讨论探究,最后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问题:①、文中写了哪几件事?作者从中获得了什么“物外之趣”?

  ②、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情趣丰富的人?

  (说明: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5、学生自由朗读,进行背诵训练,教师巡视指导。(说明:通过自由朗读,进行背诵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中加深感悟。)

  四、拓展延伸。

  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展开联想、想像,口头讲述自己的童年趣事。

  (说明:拓展延伸,把课堂与课外、语文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体味人生,同时也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

  五、课外活动。

  1、背诵课文。

  2、写作:《我的童年趣事》

《童趣》教案 篇22

  【教学目标】

  1、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词语同时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2、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3、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引读,诵读积累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变幻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同学们,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奇思妙想,看着看着……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中的趣事,可能会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或许还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板书课题、作品、作者简介。

  教师导学: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学习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2、诵读积累,初步感知:

  ⑴教师范读课文。并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⑵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粗字的读音:

  藐(miǎo)项为之强(jiàng)鹤唳(lì)怡(yí)然癞(lài)虾蟆凹凸(āo tū)为壑(hè) 3、解释词义,疏通文意:

  ⑴默读课文,揣摩课文,试着解释下列词句。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e果如鹤唳云端。

  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i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j徐喷以烟。

  k以草为林。

  l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⑵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⑶反复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二、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⑴学了这篇古文,你有什么感受?你最喜欢哪一段?

  ⑵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⑶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⑷“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a、珍惜生命。b、处置有度

  ⑸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第1自然段“明察”

  ⑹“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2、互动释疑:

  你还有哪些疑问,请说出来,大家一起探讨解决。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三、背诵比赛,加深理解

  男女生比赛,限时背诵课文。

  注意语音停顿,节奏分明。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四、联系生活,体验拓展

  1、生活体验: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2、拓展延伸: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⑴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提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⑵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提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富于联想和想像,加之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热情鼓励。

  3、总结存储:

  同学们,《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多姿多彩。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4、作业布置:将“生活体验”写成300字的短文。

  【板书设计】

  思维方式→联想和想象

  自然景物新的形象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群鹤舞空怡然称快 草丛、虫蚊、土砾森林、野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蛤蟆庞然大物大快人心

  (鞭打、驱赶)

《童趣》教案 篇23

  教学建议:

  一.一定要做到当堂成诵。本文共221字,用中速读一遍约需1分50秒,假定在课上读12遍(含教师范读和领读),仅需24分钟左右,完全有可能实现当堂成诵:(1)预习时要提出诵读课文和领会课文大意的要求,至少读三遍。 (2)要指导学生诵读。可从划分停顿入手。由于学生在小学时习惯于用一字一顿的读法(有利于认清字形和读准字音),无妨先用个别句子示例,使学生知道现在的读法跟以前有所不同。如:

  能/张目·对日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划分停顿的目的是理清句意的层次,层次清则句意易明。

  二.关于疏通文意

  基本原则是启发学生主动求解,不搞机械的文白对译;一搞机械的文白对译,学生死记译文,主动求解的精神就会消失殆尽,从长远看,无益于文言阅读能力的培养。

  但这个原则也要灵活掌握,下面结合课文谈几个问题:

  (1)注音问题:如“为之”的“为(wèi)”,“凹凸”的“凹(āo)”,皆有两读,可让学生查字典,选定正确的读音;“项为之强”的“强”要读jiāng,这就需要教师讲讲道理。

  (2)解词用语力求浅显易懂,如“私拟作”就是“心里(把它)比作”;“神游”就是“好像真的(在那里)游玩”,跟梦游有点相似。

  (3)讲成语,着重使学生领会整体意思,不必细究,如“明察秋毫”即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之意,形容视力极佳。

  (4)讲虚词一般只要指出相当于现代语中某词即可,必要时再指出词性,绝不涉及句法,如“徐喷以烟”中的“以”相当于“用”,不要讲什么介宾短语后置之类的道理。语言是一种习惯,读得多,养成了习惯,一看就懂。不仅现在这么办,在整个初中阶段也要这么办。

  三.关于内容点拨

  本文着重写作者幼年间视力极好,又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初一学生读后定能引起同感,因此要善于利用学生中相似的生活体验,把这堂课变为师生间的亲切交谈,不要搞公式化的分析。

  “物外之趣”是本文的画龙点睛语,一开始不必急于求深解,讲讲大体意思即可;学完课文后,可以结合幼年作者的审美情趣,问问学生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情趣。

  四.作者和作品: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五.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童趣》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