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俗世奇人》八下

《俗世奇人》八下

天涯浪子 点赞 分享
《俗世奇人》八下

微信扫码分享

《俗世奇人》八下(精选13篇)

《俗世奇人》八下 篇1

  俗世奇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熟读课文,了解刷子李和泥人张的高超技艺,思考他们的“奇”,对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情节安排并能够根据文中情节进行复述。

  2.品味语言,赏析文章幽默传神、富有地方特色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身边的俗世奇人,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

  2、认识祖国博大精深的民间文化传统,为民间的“奇人”、“绝活”而自豪。

  教学重点:了解刷子李、泥人张之奇;品味文章语言

  教学难点:结合朗读,品味文章语言

  教学方法:品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语:在我们的平常生活中,不乏有奇人高手,他们各自都有非同寻常的本领,虽然他们的姓名并不为世人所知,但他们的本领常常令人叹为观止,先让我们见识一下:

  播放视频

  看完奇人高手表演,不禁让我们拍手叫绝,原来在我们的大众百姓生活世界里也是卧虎藏龙,无奇不有,今天我们还要来见识两位奇人,他们就是我国著名当代作家冯骥才先生笔下的刷子李和泥人张。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教师出示课文生字词

  怵(chù)    抠(kōu)    发怔(zhèng)   发蔫(niān)  一瞅(chǒu) 蘸(zhàn) 撂(liào)

  2、留意课文情节发展的关键之处,准备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内容

  3、选一男一女生分别复述故事内容,比一比谁复述得更精彩

  4、学生评价

  三、品读课文

  过渡:刚刚同学的复述让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大家能否用一个字概括你们对刷子李和泥人张的总体印象呢?

  学生可能说出“奇”“绝”“妙”“神”

  师:“奇”在哪?同学们能否谈谈自己的看法?

  1、合作交流:

  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刷子李和泥人张各自“奇”在何处,并对他们给予简单的评价。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再选一个同学起来回答。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归纳小结:

  “刷子李”之奇就在行事奇、做派奇。他手艺出众,技艺高超,原本已在“奇人”之列,但是,他为自己设立的近乎苛刻的“从业标准”更是奇崛之极。他以这样的标准使自己远远超越了同吃这一碗饭的同行,使自己成为高山仰止的偶像。“刷子李”其实是用奇特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才能、渲染自己的本领。大胆的“承诺”,充满自信,豪气干云。同时又心细如发,对于小徒弟细微的内心活动体察入微。

  而“泥人张”则是另一种风格。他沉稳、干练,面对他人羞辱镇定自若,喜怒不形于色。他胸有成算,后发制人。面对无端侮辱,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予以还击,一招制敌。这是一位个性内敛、应对从容的奇人,恰与“刷子李”形成鲜明的对比。

  2、品读赏析

  (1)两位俗世奇人,果真是高手,奇绝、妙绝,虽是市井里的凡夫俗子,但却有不平凡的智慧和本领,那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他们的形象的呢?你觉得本课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

  小组内先交流一番再请同学来说一说,注意结合相关语句来谈

  学生谈看法,教师补充,如:

  ①善于抓住特征

  ②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③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手法,如比喻、对比,夸张等

  (2)《俗世奇人》,奇在人物,妙在情节。刷子李、泥人张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冯骥才先生写人的高超技艺更让我们拍案叫绝;除此之外,大家有没有发现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生:生动形象、有趣、幽默……)

  师:本文的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味”,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无论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均简洁富有情趣,在用词方面更是简洁凝练,试举例揣摩评析。

  师范读第一段中的“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儿,靠边儿呆着。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的一种活法”

  (这个句子在句式上什么特点?这样写突出了作者什么观点?)

  请同学们再自已找一些句子来读一读

  备案:

  (1)浓郁的“天津”风味。如“要哪没哪”,“一个泥团儿砍过去”“就赛升天一般美”等,吸取了方言的精华,津味十足。

  (2)富有情趣。如“您别说不好,这一来就练出不少能人来”,“只有这一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和当当响”等。

  (3)用词凝练。如“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一个“戳”字看出泥人张内心的愤怒、鄙夷与不屑。“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找”看出泥人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机智,还看出了海张五自作自受的可笑。

  四、 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过渡:从冯骥才先生的文章让我们见识了两位俗世奇人的风采和魅力,在当时来说,他们是凭着他们的手艺赢得了人们的赏识和尊重,有一则谚语这样说“一招鲜,吃遍天”在文中也有类似的话“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

  讨论:你觉得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持怎么样的态度。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不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

  (在作者看来,手艺人必须有本领。有了本领,才能有自己的尊严。)

  五、小结:好一篇《俗世奇人》,做派奇的刷子李,行事奇的泥人张的高超手艺让我们叹为观止;冯骥才先生写人的高超技艺更让我们拍案称奇;那津味十足、本色朴素而又幽默传神的语言更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相信同学们也和老师一样从中获得不少收获,也相信大家对这两位俗世高人都称赞有加,其实在此之前我们也认识了一些奇人,大家是否有印象呢?

  大家也许不会忘记那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吧。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形象地再现了苏轼泛舟赤壁的故事,奇绝!大家也一定记得那位技艺十分高超的口技表演者把半夜失火的场面表演得逼真动人的精彩,妙绝。这些都是我们民间文化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为这笔精彩的财富而骄傲。

  六、作业:

  中央电视台“想挑战吗”专栏节目正在招聘有奇特本领的人,请为刷子李、泥人张分别写一份推荐词。要求语言形象生动,并能够抓住人物的特征来写。

《俗世奇人》八下 篇2

  《俗世奇人》教案

  一、导入:课前先以一个小魔术导入,增加学生的好奇心,使其迅速进入角色。然后告诉学生老师的魔术只是雕虫小技,真正有本事的人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俗世奇人刷子李和泥人张。

  板书:俗世奇人冯骥才刷子李泥人张

  二、课文研读:

  大家看黑板:

  这篇小说的作者是?(冯骥才),我们以前还学过他的哪篇作品?《珍珠鸟》,关于作者在这里我们就不再多说了,没有掌握好的同学课下再温习一下。

  什么样的人才叫俗世奇人呢?一俗一奇有什么对比效果呢?(俗世奇人,顾名思义,是指在平淡尘世中身有绝活的艺人。我倒是觉得。“俗世”二字作了巧妙的铺垫作用,使“奇人”更为奇幻。充满神奇色彩。)

  本文讲了两个身怀绝技的奇人,刷子李和泥人张,下面大家速读课文,找一找这两个人究竟各自“奇”在何处?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谈生意,满腔正气显派头;带徒弟,一手绝活传真谛。“泥人张”捏泥人,单只妙手见功夫;护尊严,一身傲骨笑权贵。

  明确:“刷子李”之奇就在行事奇、做派奇。他手艺出众,技艺高超,原本已在“奇人”之列,但是他为自己设立的近乎苛刻的“从业标准”更是奇崛之极。他以这样的标准使自己远远超越了同行。他其实是用奇特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才能,渲染自己的本领。大胆的“承诺”,充满自信;同时又心细如发,对于小徒弟的内心活动体察入微。

  “泥人张”之奇就在手艺奇、行事奇。他技艺高妙,无人能比;他沉稳、干练,面对他人羞辱镇定自若,后发制人,以独特的方式一招致敌。这是一位内敛从容的奇人,与“刷子李”形成鲜明的对比。(讲述刷子李的时候可以请同学们一起回顾小时候学过的一首歌曲《我是一个粉刷匠》与刷子李的高超技艺形成对比。)

  大家知道我们塑造人物形象的一般方法是从肖像、行为、语言、心理、和细节等方面的描写进行刻画。本文中的两位俗世奇人,果真是高手,奇绝、妙绝,虽是市井里的凡夫俗子,但却有不平凡的智慧和本领,那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他们的形象的呢?你觉得本课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

  小组内先交流一番再请同学来说一说,注意结合相关语句来谈

  刻画刷子李主要是运用了哪种描写?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刻画泥人张主要运用的是哪种描写,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什么呢?

  学生分小组交流谈看法,教师补充,如:

  ①善于抓住特征

  ②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③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手法,如比喻、对比,夸张等

  作者在刻画人物的时候杜绝了脸谱化,学过这种刻画方法后大家将自己的习作修改一下,念给大家听听,看看我们能猜出来写的是谁吧?

  《俗世奇人》,奇在人物,妙在情节。刷子李、泥人张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冯骥才先生写人的高超技艺更让我们拍案叫绝;除此之外,大家有没有发现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生:生动形象、有趣、幽默、采用方言,津味十足)

  老师改编了一下刷子李:竹板这么一敲呀,这别的咱不说,咱就夸夸这刷子李,怎样显神奇。这天津码头,那是人才济济,各行各业都有那稀罕的活神仙。就说这刷子李,个个都人称奇,他一身黑衣刷白浆,不留一个点,真是很稀奇。我们都要学习那,刷子李的真本事,各行各业显神奇。(掌声)

  作业:课下大家把本片课文改编成用天津话的群口相声

《俗世奇人》八下 篇3

  关于作者

  冯骥才 (1942~) 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中国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啊!》、《神鞭》。

  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最近出版的小说集《俗世奇人》共收录作家近二十篇作品,每篇写一个人物,且篇幅短小,多数为《小小说选刊》转载,其中《苏七块》、《认牙》等篇称得上是现今为数不多的小小说精典之作。

  冯骥才是偏爱写'俗世奇人'的,他的道理是:'码头上的人,不强活不成,一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   学习本文,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概故事内容。

  一、掌握如下内容。

  1、为下列加红的字注意。

  发蔫(  )起哄(  )绰号(  )怵(  )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自来:从来

  天衣无缝:计划周密,不露形迹,无隙可寻;亦用以称诗文之自然浑成,无斧凿痕迹。文中形容刷子李的高超本领。

  大名鼎鼎:形容很有名气的

  怵:害怕

  3、为下列多音字注意组词。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哄┥           喝┥          模┥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二、课文内容分析

  1、刷子李和泥人张的奇在什么地方?

  粉刷匠刷子李干完活全身不粘一个白点;泥人张从鞋底上取下一块泥巴便单手捏出活人嘴脸。

  2、作者在文章中是如何写刷子李之奇的?

  作者先描绘了天津码头的环境,为人物铺垫了一个背景,然后再它他的奇妙绝活,接着又从他的小徒弟的视角印证了刷子李的真功夫。

  3、作者是如何写泥人张之奇的?

  作者先写泥人张手艺好,然后写海张五对他的挑衅,人们都等着看他如何'应答'。泥人张用鞋上的泥捏出了海张五的头像,而海张五又侮辱他的手艺,泥人张对此毫无反应,次日,街市小杂货摊上摆出了一二百个'海张五'的泥像。

  4、'刷子李'的行为是否有作秀之嫌?

  刷子李的行为的目的其实是在以极端的形式向世人昭示了自己的技艺高超,其中流露出了他对于自己手艺的绝对自信和自豪,不妨看作是对自己的挑战和较劲。

  5、作者在文章中为什么用'俗世奇人'作题目呢?

  文章中描写了刷子李、泥人张均是'高手',这突出了一'奇'字,但是他们现实中的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这突出了一'俗'字。

  6、'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有能耐的,吃素,发蔫,*边站着。'这一句话说明了什么,它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这一句话写了天津码头上'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这是一个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在内容上,前后对比,使表达生动传神。

  7、'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一句话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在这一句话中运用了夸张的兵手法,突出了泥人张技艺高超,读后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问题探索。

  1、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语言有浓郁的'天津'方言的意味;文章的语言通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表现力很强;此外,文章的语言比较短小精粹,活泼幽默。

  2、同学们可以学习本文的作者,观察生活中存在的一种情景,用活泼幽默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

《俗世奇人》八下 篇4

  俗世奇人

  刷子李 泥人张

  一、艺海撷珍

  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大名人立传,其实生活于市井之间的凡夫俗子中也不乏奇人高手,就像本文所介绍的“刷子李”和“泥人张”,你能否再举出这样的一个例子!(有难度哦!)

  二、明察秋毫

  下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错误注音的是( )

  a.天津(jīn)   绰(chào)号   规矩(jū)    吃荤(hūn)

  b.发蔫(niān)         褒(bǎo)贬               擅(shàn)长        扎(zhà)眼

  c.难堪(kàn)         发怔(zhènɡ)            怵(chù)谁      沫(mò)子

  d.起哄(hònɡ)       蘸(zhàn)了            甭(bénɡ)信       有诈(zhà)

  三、超级模仿秀

  “一听这喊话,吃饭的人都停住嘴巴,甚至放下筷子瞧瞧这位大名鼎鼎的张五爷。”

  请仿照上面句子,用“一……都……甚至……”造句。(就看你的啦!)

  四、知识迁移

  看完了两位俗世奇人的绝活,我们再来欣赏一下下面这种匪夷所思的特异功能……

  女教师的特异功能

  假如没有粉笔,你知道怎么上课吗?

  请准许我给你讲个故事。

  这故事发生在一个偏pì的小村庄,村庄里有一个小小的学校。

  有一天,上课必需的粉笔用完了,女教师便想了个办法。她找了杯清水,然后对孩子们说:“来,老师zhàn着水在黑板上写,上课。”

  孩子们懂事地点了点头,答应了。

  于是,她一笔一画地教,孩子们一笔一画地学。

  当然了,这需要速度——因为,只要教得慢了点,或者记得慢了点,那用水写的字就立刻干了,看不见了。

  这以后,每当没有粉笔的时候,女教师就以水代笔;而可怜的孩子们,也便渐渐适应了这种奇怪的上课方式。

  一天,女教师哭了。她想起了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那蓬头垢面的孔乙己,为了教咸亨酒店的小伙计认字,曾用他的长指甲zhàn着酒,在柜台上写过“茴香豆”的“茴”字,可是今天,她——一位亭亭玉立的女教师却要用那仙女般的纤纤五指,zhàn着水在黑板上写字,在冰凉冰凉的黑板上耕耘了!

  可她想想,又笑了。磨秃了自己的手指头,却丰富了孩子们的心灵,值得。

  她从容,坦然,一如既往。

  又一天,她走进教室,正准备上课,突然发现杯子里的水已全部漏完。——也难怪,那盛水的杯子太陈旧了,陈旧得能让人想起这个古老民族的沉重历史。

  没水,怎么板书?

  没水,怎么上课?

  也就在这山穷水尽的时刻,女教师突然感到,从她的右手的手指尖上,正在不断地渗出亮晶晶的水珠——

  水!水!有水就能上课!

  女教师猛地转身,在黑板上源源不断地写了起来。她写得飞快,孩子们也记得飞快。

  就这样,每当她转身板书的时候,那指尖上的水珠也就恰到好处地冒了出来。

  天!她从此有了特异功能。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这种古怪教育的奇异结果,便是造就了一批可以高速理解、高速记忆、高速运算的神童。

  后来,有人专门研究过这批神童,发现他们都具有特异功能,即,凡是被泪水浸泡过的地方,他们都能准确地断定,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是悲剧,还是喜剧。

  那么,从女教师的手指上奔涌而出的那些液体,究竟是什么呢?

  有人化验过,那水,与泪水的化学成分一模一样……

  1.根据拼音写汉字。

  偏pì____________     zhàn____________着水

  2.“女教师”的特异功能是什么?

  3.文中结尾“有人化验过,那水,与泪水的化学成分一模一样……”这句话的含义是  什么?

  4.作者写本文有其深刻1的用意,谈谈你的体会。

  参考答案

  一、清末,京剧唱小丑的表演艺术家“刘赶三”人称“天下第一丑”。制剪刀的“王麻子”,王致和等。

  二、c(因为a项中“绰号”的“绰”读“chuò”,“规矩”的“矩”读“jǔ”,有两个错误注音;b项中“褒贬”的“褒”读“bāo”,“扎眼”的“扎”读“zhā”,也有两个错误注音;d项全对;而c项只有“难堪”的“堪”应读“kān”,所以选c项)

  三、一看见班主任进来,全班同学都停止了说话,甚至连最调皮的张明也低下了头,看起书来。

  四、1.僻 蘸

  2.需要蘸水写字时,手指尖会渗出水珠。

  3.女教师写字时手指尖渗出的水饱含老师的情感,一如泪水一般

  4.略(言之有理即可!)

《俗世奇人》八下 篇5

  一、教材分析

  《俗世奇人》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课,“刷子李”是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的奇人高手,他绝妙的粉刷技艺应该是民间艺术之海中一朵晶莹的浪花。本文写得生动有趣,融方言幽默于一炉,叙事一波三析,人物形象丰满,是一篇艺术性和趣味性都较强的文章。本单元可以说是一幅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画卷,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情。在本单元教学中应以语言教学为立足点,引导学生揣摩品味重要句子,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加强朗读教学,领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据此我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 为:

  1、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

  二、思路和方法:

  新课改倡导学生主体,淡化教师的作用,教师只能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实现知识能力建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工具,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所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尤其重要。人的认知规律认为:听了的容易忘记,看了的容易记住,做了的容易学会,这充分说明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培养还得要“把戏过手”。据此,我确定了以“知——演——悟——练”为主线完成本课教学,并以此突破重难点。在教学中贯穿的“悟精华、巧点拔、重创造”的原则,提高课堂实效。“悟精华”需要学生采用合作讨论的学法,品味优美句段,透析课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巧点拔”是我在本课中主要使用的教学法,我设计了三种点拔方式,即“问中点拔”、“演中点拔”、“示范中点拔”;重创造就是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表演人物。另外我还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激趣法” “示范法等”。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本剧表演的相关道具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  :采用“激趣法”。根据教参建议,可采取相声,小品,杂技,魔术等导入  。我便自耍了一个小魔术引入:“同学们也许早就看出我魔术中的破绽了,老师的这点小把戏的确不高明,不过我今天倒要领同学们去认识一位有真绝活,有真本事的民间奇人”。多媒体展示课题:俗世奇人——刷子李。这样的开场白奠定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氛围——趣

  (二)学生展开讨论,共同提出学习目标。由于这是一篇趣味性较强的自读课文,学生兴趣浓厚,又因为新大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目标是可行的,老师在学生讨论后进行取舍和归纳。

《俗世奇人》八下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几个字词:阔绰 撂 怵 抠 戳 (蛮)横

  2、赏析几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3、学习曲折有致安排情节的结构方法

  4、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与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抓住文章的关键。

  2、让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护无形的民间文化遗产的责任,为文化大厦添砖加瓦,为文化巨轮保驾护航。

  2、了解我国民间艺人--泥人张的高超技艺及过人的智慧,激发创作欲望。

  教学重点

  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对文章的表现力。

  教学难点

  1、理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对文章的表现力。

  2、学习曲折有致安排情节的结构方法。

  教学准备

  1、查找一些民间奇人的故事。

  2、预习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3、幻灯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大家也许不会忘记那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吧。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形象地再现了苏轼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奇绝!妙绝!请同学展示搜集到的民间奇人的故事说一说。(学生活动,师适时点评)

  今天,我们来见识一位俗世奇人,他就是冯骥才笔下的泥人张。(板书课题)

  冯骥才,当代优秀作家、画家、文化活动家。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珍珠鸟》。他长于天津,近年来,他为保存中华民族地域文化而奔走呼号,他对天津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过抢救性考察,他写的《泥人张》也是其中的一种行动。

  (二)、自由朗读

  1、 画出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查字典注音。放声朗读。

  2、 出示投影,检查字词。

  给几个字注音:阔绰 撂 怵 抠 戳 (蛮)横

  3、指名朗读,师纠正。

  (三)再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问题设计:

  1、本文读来充满风趣,有些单口相声的味道。相信同学们都预习过了,文章主要写了那两个人之间的故事。(泥人张和海张五之间的交锋)

  2、那么,下面我们带着一个问题“请以泥人张和海张五之间的交锋为中心”自由朗读文章。简要的复述故事的情节。(板书:海张五 泥人张)

  (海张五挑衅泥人张----泥人张捏泥像还击----海张五出口讥讽----泥人张贱卖海张五)

  (四) 巧妙的情节安排

  问题设计:

  1、 首先是面对“海张五”的侮辱,“泥人张”漠不作声,他会怎么样呢?一般人会怎样呢?

  2、只见他从鞋底抠出一块泥巴,飞快的捏出“满脸狂气”的海张五,但海张五并不服,道一句“贱卖都没人要”。故事并没有结束,“泥人张”又会怎样呢?没想到第二天街市上一排排地摆着泥人“海张五”,还旁批“贱卖”,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不得不佩服“泥人张”的智慧。

  提问:你对故事的情节安排有什么看法?(故事的情节安排有什么特点?)

  [生动、吸引人,悬念迭出,一波三折,待看到结尾时,不得不使人眼前一亮,脱口称绝]

  (五)、分析“泥人张”奇人之“奇”,把握人物形象

  1、把握了文章的情节结构后,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你认为奇人“泥人张”“奇”在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技艺高超、有智慧、有个性]

  (1)找出文中描写泥人张技艺高超的句子读一读。并分析这些句子在描述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两者的有机结合,突出了泥人张技艺的高超,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2)文中除了描写泥人张的高超的技艺外,他的“奇特”还表现在什么地方?

  (他的智慧,从他与海张五的较量上,他的“奇特”还表现在他的沉稳,干练,镇定自若,面对无端侮辱,他后发制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予以还击,一招致胜。(个性内敛、不畏强权,敢于斗争)让人们在佩服他手艺的同时,更佩服他的智慧。)

  (3)文中对海张五的描写也十分精彩,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外貌、语言)从文中找出描写海张五的句子,分析一下他的形象?

  (爱摆臭架子,且蛮横无理,故意挑衅,粗俗,完全一个活脱脱的地痞形象。)

  (六)、品味文章的语言

  1、本文的语言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A、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天津风味),幽默传神。

  (架式挺牛、撂高的、怵、赛、砍过去等汲取了方言中的精华。)

  B、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1、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能否改成“泥人张技艺高超,众人不能相比”。

  (原句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泥人张的技艺超凡绝伦,远远超出同仁中人,如果换成“泥人张技艺高超,众人不能相比”就过于平淡,缺乏表现力,运用强烈的夸张后,就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2、 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的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土上全找回来了。你怎样理解这句中“不停的找乐子”中的“找”?试着将它换成“寻”字,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找”体现出无端挑衅,无赖的丑台态;“寻”字没有这种表达效果,“找”字还与后面的句子中的“找”字相得益彰,还体现泥人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机智)

  归纳:赏析句子的方法一般从:修辞的角度、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具有地方色彩……入手。

  3、学习赏析上面句子的方法自主赏析

  (1)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帐。

  (抓住“戳”字)

  (2)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下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

  (抓住“抠”、瞅“来分析)

  4、补充:

  A、胖女人发怒了,短短的脖子猛然伸长了,陷在肉里的小眼睛居然瞪了出来,叉着腰,跺着脚,唾沫星子乱飞。

  (抓住“短短“、”瞪“、“叉”、“跺”等词语)

  B、何满子是奶奶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从修辞、地方色彩等角度)

  (七)、探究课文

  1、文中的“坐在那儿,为了瞧各样的人,也为捏各样的人。”这句话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艺术、创作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感悟)

  2、文中天庆馆里的伙计,对泥人张的到来无动于衷,对“海张五”则是巴结权贵,谄媚之极。可是手艺人除外,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仔细揣摩这句话,讨论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的态度是怎样的?他的观点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能行得通吗?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主张”自食其力“求生存的人生态度,钦佩、赞赏之情溢于言表。手艺人不搞歪们邪道,靠劳动吃饭行道正,站得直。

  但是,在如今的商品经济社会里,这个观点未必都行得通,“适者生存,不进则退”,就生存而言还是要讲究技巧性,当然要在不丧失人格尊严的前提下,如今的社会,我们做事、做人除了靠真才实学外,还要讲求与别人合作、沟通。)

  (八)、 课堂小结

  《泥人张》奇绝!妙绝!奇在人物,妙在情节、语言。个性奇特的泥人张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津味十足、本色朴素而又幽默传神的语言更是余音绕梁,历久不绝。读这样的作品,如夏日饮冰茶,爽口又爽心。

  值得人深思的是该如何保护这些无形的民间文化遗产,我们该做点什么?从冯骥才先生充满睿智的文字中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让我们勇敢地承担起这一责任,为文化大厦添砖加瓦,为文化巨轮保驾护航!

  (九)、作业

  《泥人张》这篇短文情节性较,具有浓厚的戏剧性,请同学们 把它编写成课本剧或小品进行表演。

《俗世奇人》八下 篇7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品味语言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

  情节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发蔫(nian1) 擅长(shan4) 绰号(chuo4)

  刷浆(jiang) 难堪(kan1) 一瞅(chou3)

  发怔(zheng4) 褒贬(bao1) 怵(chu4)抠(kou1)

  戳(chuo1) 瓢(piao2)

  2.解释下列词语。

  发蔫:表现出精神不振。

  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发怔:发呆。

  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鼎鼎:盛大的样子。

  二、导人

  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其实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他们又何尝不值得大书特书。读了两篇短文,相信你会受到启迪。

  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 ),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刷子李和泥人张有什么共同点? -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刷子李和泥人张都是俗世奇人,他们都拿手擅长的行当,可以说是有大本领大智慧。

  四、学习课文

  (一)诵读。

  学生自由朗读,并做适当圈画、批点,或复述故事。

  (二)表演。

  两篇短文情节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课本剧或小品进行表演。学生演出后,评选出最佳剧本和最佳演员。

  提示:

  课本剧中要突出主要人物,安排好地点,设计好舞台提示,处理好台词。

  (三)品词语。

  文中有一些传神的字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韵味。

  提问:

  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语气、语调和重音,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1.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

  (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突出了作者什么观点?)

  2.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是什么意思?“地地道道”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3.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么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4.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的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你怎么理解句中加点的“找”字,试着将它换成其他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1句,句式上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作者对有绝活人的称道、佩服。第2句,“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写出人们的生存方法,“地地道道”也强调了人要生存,就要有绝活。第3句,作者并没有太夸张,这里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泥人张的手艺高超,无与伦比。第4句,“找乐子”写出海张五的嚣张气焰。如将“找”换成其他的动词“玩”、“叫”等,表达效果就不够恰当了。

  (四)分析人物。

  文章刻画了刷子李和泥人张这两个奇人,人物性格鲜明。

  提问:“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看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在作者看来,人有手艺就可以生存,手上有绝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做事、做人除了靠自己的本领外。还要讲求与别人合作,共同探求,共同发展。

  五、拓展训练

  1.说说你周围有什么“俗世奇人”?讲一讲,让同学们听听。

  学生可以结合本地的风俗民情,互相交流。

  2.教师介绍冯骥才《俗世奇人》一书,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书中的其他篇目,如《苏七块》《冯五爷》《蓝眼》《蔡二少爷》>等等。

  六、小结

  本文以两位手艺人(刷子李、泥人张)的高超手艺为话题。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四

《俗世奇人》八下 篇8

  20

  一、解题 介绍作者

  冯骥才,1942年生,当代作家,近年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上。

  二、学习生字

  蔫 怵 抠 撂 发怔 吃荤

  三、朗读课文

  1、想一想:“刷子李”和“泥人张”鸽子“奇”在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说一说:

  刷子李“奇”在:行事奇 作派奇

  泥人张“奇”在:沉稳 干练 捏泥人的水平高

  3、“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看作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是怎样的态度?

  手艺人必须有手艺

  有了本领才能有自己的尊严

  4、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围绕这一问题讨论:

  四、品位语言(课后练习二)

  五、写一写

  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特征写一种行业的手艺人

  六、作业 

《俗世奇人》八下 篇9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品味语言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

  情节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发蔫(nian1) 擅长(shan4) 绰号(chuo4)

  刷浆(jiang) 难堪(kan1) 一瞅(chou3)

  发怔(zheng4) 褒贬(bao1) 怵(chu4)抠(kou1)

  戳(chuo1) 瓢(piao2)

  2.解释下列词语。

  发蔫:表现出精神不振。

  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发怔:发呆。

  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鼎鼎:盛大的样子。

  二、导人

  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其实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他们又何尝不值得大书特书。读了两篇短文,相信你会受到启迪。

  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 ),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刷子李和泥人张有什么共同点? -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刷子李和泥人张都是俗世奇人,他们都拿手擅长的行当,可以说是有大本领大智慧。

  四、学习课文

  (一)诵读。

  学生自由朗读,并做适当圈画、批点,或复述故事。

  (二)表演。

  两篇短文情节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课本剧或小品进行表演。学生演出后,评选出剧本和演员。

  提示:

  课本剧中要突出主要人物,安排好地点,设计好舞台提示,处理好台词。

  (三)品词语。

  文中有一些传神的字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韵味。

  提问:

  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语气、语调和重音,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1.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

  (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突出了作者什么观点?)

  2.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是什么意思?“地地道道”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3.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么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4.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的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你怎么理解句中加点的“找”字,试着将它换成其他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1句,句式上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作者对有绝活人的称道、佩服。第2句,“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写出人们的生存方法,“地地道道”也强调了人要生存,就要有绝活。第3句,作者并没有太夸张,这里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泥人张的手艺高超,无与伦比。第4句,“找乐子”写出海张五的嚣张气焰。如将“找”换成其他的动词“玩”、“叫”等,表达效果就不够恰当了。

  (四)分析人物。

  文章刻画了刷子李和泥人张这两个奇人,人物性格鲜明。

  提问:“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看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在作者看来,人有手艺就可以生存,手上有绝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做事、做人除了靠自己的本领外。还要讲求与别人合作,共同探求,共同发展。

  五、拓展训练

  1.说说你周围有什么“俗世奇人”?讲一讲,让同学们听听。

  学生可以结合本地的风俗民情,互相交流。

  2.教师介绍冯骥才《俗世奇人》一书,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书中的其他篇目,如《苏七块》《冯五爷》《蓝眼》《蔡二少爷》>等等。

  六、小结

  本文以两位手艺人(刷子李、泥人张)的高超手艺为话题。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七、布置作业

《俗世奇人》八下 篇10

  1.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学语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联系文化背景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学设想:

  1.让语文课堂不再枯燥无味;让语文课富有魅力、富有神韵;让学生能在享受乐趣的同时接受知识。

  2.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学习(学生分组自学)

  自学任务:

  第一组:以“冯骥才与都市文化”为话题,查找相关资料,整理发言提纲。

  第二组:利用课文的语言特点把“刷子李”“泥人张”的故事改编成群口相声的形式,进行表演,要突出各自的“奇”妙之处。

  第三组:品味语言,理解含义,推敲朗读。

  第四组:展示你的一技之长。如:画画;剪纸、折纸之类的小手工;口技、垫球等绝活……

  二、课堂学习(学生汇报自学成果,教师点拨提升)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是冯骥才的短篇小说《俗世奇人》。谁来谈谈对书名的理解?

  (符号后面的文字是问题的答案要点,老师根据学生答的情况,作适当的补充。)

  大众的、百姓的生活世界;市井里巷中的奇人高手。

  历来人们都喜欢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而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凡夫俗子呢?第一组的同学以“冯骥才与都市文化”为话题查找了许多资料,请他们来谈谈。

  冯骥才,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作家。他长于天津,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怀着一种近乎狂热的激情。他以学者式的渊博和填密,有条不紊为天津文化倾注着心血:他对天津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过抢救性考察;他写过不少具有天津地域特色的小说,如《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等,从而挖掘天津人的集体性格,展示这个城市的形态和灵魂。其实,这些已超越了学术范畴,它对延续历史文脉、保持个性魅力、清晰城市形象、促进天津未来发展等,都具有深层的意义……《俗世奇人》中所述之事,多以清末民国初年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天津卫,天津的旧称,是东南水路的门户,有守卫京都的意思。即今天的塘沽码头。冯骥才偏爱写“俗世奇人”,自有他的道理:“码头上的人,一强活不成,不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如:“刷子李”、“泥人张”等。

  (二)整体把握课文

  1.请第二组同学用曲艺的形式给我们讲述“刷子李”“泥人张”的故事。其他同学认真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们各自“奇”在何处。(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2.这些听起来神乎其神,实际上是存在的。就我们同学中也有一技之长的人。有请第四组展示他们的绝活。

  3.教师点拨:

  课文里的故事,同学们的表演让我们不得不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但是“功夫深”这三个字不仅仅指为此花去的时间,它还涵盖了意志品德。记得,有位画家曾说过:比技艺,最终是比人品。那么,“刷子李”“泥人张”的人格魅力何在呢?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所以说,伟人名人固然辉煌夺目,但凡夫俗子也不乏其巧妙绝伦;“刷子李”谈生意,满腔正气显派头;带徒弟,一手绝活传真谛。“泥人张”捏泥人,单只妙手见功夫;护尊严,一身傲骨笑权贵。

  4.请第三组同学展示品味语言、朗读课文的成果。

  首先,由小组代表范读揣摩的语段,再谈谈处理的理由。

  其次,老师出示语段,请他们标出重音,读出语气语调,再说说为什么。

  ①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

  ②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③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④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①重音在“亮堂”上,表现作者对手艺高超的艺人的肯定、赞颂。

  ②重音在“活”上,强调在特定环境下的生存方式,“地地道道”语气要中肯,节奏要慢。

  ③重音在“泥人张”和“差”上,用夸张的语气表示对泥人张的称赞。

  ④重音在第二个“找”字上,以回敬海张五的挑衅行为。

  5.齐读以上例句,读出语气语调。

  (三)探究课文

  分组讨论:课文里有这么两句话“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讨论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的态度是怎样的?他的观点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能行得通吗?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主张“自食其力”求生存的人生态度,钦佩、赞赏之情溢与言表。手艺人不搞歪门邪道,靠劳动吃饭行得正,站得直,怕谁?怵谁?但是,在如今的商品经济社会里,这个观点未必都行得通。我们听过“适者生存,不进则退”,“识时务者为俊杰”之类的话,姑且不论它们产生的背景,就生存而言还是要讲究点科学性、技巧性,当然要在不丧失尊严的前提下。如今的社会,不可以没有信息,不可以不关注时代的潮流,不可以不和他人沟通、合作,更不可以没有法律意识。所以说,未来社会需求多元的、复合型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希望同学们明确目标,努力奋斗,让自己成为时代的新人!

  三、课后拓展学习

《俗世奇人》八下 篇11

  课前思考

  《俗世奇人》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课,本单元可以说是一幅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画卷。“刷子李”“泥人张”是生活于市井里巷凡夫俗子中的奇人高手,他们应该是民间艺术之海中的一朵晶莹的浪花。面对这么一篇富有趣味性的文章,如何打破一承不变的教学模式,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让学生翻身当家作主,我意识到在教学中,必须创设一种适合这个年龄段孩子,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调动学生学习的情趣,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的思维得到培养。同时,其情感和价值观也得到一定的体现,从而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因此,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把课本编成课本剧,以演戏的方式重新认识文本,让文本人物与学生都动起来,这也是实现本文教学目的的一个有效途径。

  案例描述

  上课伊始,我以亲切的口吻向同学们讲述了一个开化农民做豆腐的故事。这位师傅做的豆腐嫩而鲜美,非常畅销,这主要归根于他做豆腐的巧、绝,由此联系到我们身边许许多多的艺人,以此为契机,顺畅地过渡到《俗世奇人》的学习。这种情境奠定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氛围——趣。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下面还有好戏看呢!

  由于这是一篇趣味性较强的自读课文,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又因为新大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于是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把握文中人物形象。(学生们七嘴八舌交流得非常起劲)这个步骤完成之后,我笑着说:“大家已经熟悉了课本内容,应该可以看出这是一篇极具表演性的文章,把它演出来一定很好看。下面请同学们露一手,做一做演员。但请注意:同学们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只是思想要与文本的思想一致,表现人物的性格要与文本人物性格一致。”(编演课本剧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一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方式,通过活动,激发学生能深入了解课文内容,领悟思想内涵,而且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与丰富的想象能力)

  于是学生们按小组开始准备。场面很热烈,有的默默看着,有的凝神思索,有的则在揣摩如何表演,并不时拿着道具做种种动作……我呢,在教室中转动、听听学生们的讨论,不时回答学生的问题。

  讨论结束,学生马上安静下来。各个瞪眼望着我,希望能被选中。看着这些期望的目光,我决定不点名邀请,让学生主动上台。梦想成真小组领先上了讲台。不参加演出的学生充满期待地坐在位子上,聚精会神。我在旁静观其变,将讲台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发挥。

  只听旁白:天津卫有个艺人泥人张,捏得鸡会叫,捏得蛙会跳,捏得泥人“呱呱叫”。这天,他走进了天庆馆……(随着旁白的叙述,演员进入角色,酝酿感情,观众走入故事)

  在旁白的画外音中演员开始表演。

  表演的内容是:海张五一行人来到馆里,吃客们都畏而远之,惟独泥人张不放眼里,自个儿捏着泥巴。海张五故意侮辱泥人张,结果羞辱没成反被泥人张羞辱了一番。(演员将表现泥人张镇定自若、应对从容、沉稳老练、不畏强权和海张五横行霸道、仗势欺人的性格的语言、神情动作表演得很逼真,将海张五被羞辱时的恼怒及收购模子时的低声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出色的表演博得阵阵掌声,有的同学不时的发出会心的笑声。)

  演出结束,舞台上的同学们向观众点头致谢,台下一片热烈地掌声。(让学生用导演的身份去审视文章,揣摩人物内心世界,从而去创作去排演,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还激发了他们的民主意识和进取精神,充分体现了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我笑盈盈地走上讲台:“刚才的表演怎么样?”学生齐答:“好。”“现在请同学们评一评,好在哪里?”

  学生1:“我觉得挺搞笑的。”(同学大笑)

  学生2:“同学们演得都很入神,但还不够自然。”

  学生3:“我觉得演得很精彩,每个人物形象能够栩栩如生展示出来,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很深刻。”

  学生4:“我觉得这种形式非常好,我喜欢这样上语文课。”

  学生5:“在排演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体会到表演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要把戏演得逼真。生动,是很不容易的,要下大功夫。如果今后还有这样的机会,我一定回更加努力。”(看来,这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同学们很珍惜这次机会)

  学生6:“参加了这次课本剧的演出使我受益非浅。通过表演,我真正认识到自己居然还有这方面的潜能,同时也真正感受到一个演员在台上表演成功的那种喜悦、紧张的心情。这一次演泥人张的经历,我是不会忘记的。”

  为了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分析人物,我接着说:“是呀,同学们的想像力、表现力非常不错,表演中人物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老师自叹不如。那么同学们能用简洁的语言分析一下剧中的人物吗?”

  学生纷纷回答。

  学生1:“‘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的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泥团上全找回来了。’这句话既有对海张五的无尽讽刺,又有对泥人张沉着冷静的钦佩。也看出了泥人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智慧,把海张五找乐子时的丑态捏进了泥人中,更加说明了海张五自作自受的可笑。”

  学生2:“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一个‘戳’字道出了泥人张内心的愤怒、鄙夷与不屑。”

  学生3:“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里可看出泥人张超凡绝伦的技艺及作者对他的由衷的赞叹。”

  ……

  学生4:“一听这喊话,吃饭的人都停住嘴边,甚至放下筷子,瞧瞧这位大名鼎鼎的张五爷。可见张五爷平时肯定仗势欺人,蛮横狂妄。”

  学生5:“还是个横行霸道的小人。”

  学生6:“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我欣赏海张五。看,多‘阔’。再说天津卫是个做买卖的地界儿,谁有钱谁横,官儿也怵三分。正是这样的环境造就了他这种性格。要想站住脚,就得不择手段。”

  这是我始料不及的。这个学生所暴露出的不当思想我该如何引导?这时有同学举手,我干脆放手。

  学生7:“我不同意。有钱就可以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吗?泥人张坐那喝茶,碍谁啦?这叫仗势欺人!你看他那笑,多让人讨厌。这也叫阔!”(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

  学生8:“‘请看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海张五。’‘横冲直撞往里走。’就这两处把海张五那横行霸道,小人得志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试问,一个人不懂得尊重别人,这种人值得欣赏吗?”(学生能够说明,我无须做指导)

  学生9:“海张五的这种横行霸道、仗势欺人,的确令人生厌。但他骨子里并不坏,最起码他没有凭势力当众打人,尤其是泥人张反击他之时更能显现。可见他还留有善心,并非十恶不赦之人。”

  这个学生的回答倒有些见地,也足以说明我们的学生会逆向思维了。(我点点头,表示赞同。)

  于是我接道:“如果有人从旁拉他一把,相信海张五会从一名狂妄之徒变成一名友善之人。”

  学生10:“老师,我也赞成。就举我们身边的例子来说吧。许进益同学一开学气焰嚣张,动不动就欺侮人。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他成不了一名文明示范生,大家说对吧?”(同学们纷纷响应。在学语文的同时能让学生的思想有所感悟,有所进化,这是教育者梦寐以求的,教书若此,又有何求?)

  我总结:“海张五是位横行霸道、仗势欺人的小人。但他的良知未泯。这从课本及你们的表演中可以看出。”

  (课堂中出乎意料的讨论,闪耀着智慧的火花,激起了教学中美丽的浪花。生成是“无法预约的美丽”。正是这种生成,使学生深刻挖掘了人物的精神世界,思考了人生,积淀了语言,锻炼了语文能力,提升了语文素养。)

  课上到这里,好像可以结束了,但我总觉得这堂课还缺点什么?到底缺什么呢?我思考着,原来是欠深化。本单元是一幅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画卷。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的民间文化现象已在你我的身边悄无声色的消逝。我们该如何传承两位艺人的手艺,保护这些民间文化遗产呢?我急中生智。临时让学生召开了一个记者招待会。由于临时运用,学生提的问题欠深度、力度,但我相信仅仅这么个小型招待会,在学生心目中已经形成一种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这难道不正是教育者期望达到的吗?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训练了想像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锻炼了胆量。可见,表演在语文教学中也是一种较好的综合训练手段。更重要的是,它让课堂充满魅力,寓教于乐,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案例反思

  如何在课堂中让文本人物与学生都动起来,在上课之前,我心中没多少把握。因为学生是灵动的,学习是能动的,学生探索的翅膀是展开的,而语文课又是鲜活的艺术,不是枯燥的说教,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我是无法预计的。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从表演到出乎意料的讨论到记者招待会,学生与文本人物都动了起来。他们能够扮演各种角色,演得活灵活现;他们能够踊跃发言,并有一定见地,他们有自己的审美情趣,有自己的道德标准,他们已经形成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了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这堂公开课,虽有些许缺憾,尤其是课堂的结尾部分——记者招待会这一环节,但这堂课使我受到了较大的启发。首先要注重开放与生成,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体系。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面对丰富的开放与生成性的教学资源,教师应该独具慧眼,将“弱性灵活的成份,始料未及的信息”等开放与生成性资源转化为积极的动态教学资源,及时捕捉并纳入课堂中,并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空间。课堂中的表演、出乎意料的讨论、记者招待会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在新课改成长的道路上,开放与生成的东西是今天我们课堂上极富有生命力的火花,也是极其珍贵的闪光,作为执教者,我们一定要珍视它。让课堂因开放与生成而生动有趣,让课堂在动静融合中充满魅力。其次,要转变教师的角色,营造轻松愉快的范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应大胆放手,还学生自主权,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皮亚杰曾说:“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努力构造学生的知识结构,并用种种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欲望。这样,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了。”学生是具有巨大潜力的活生生的人,是具有强大能动性的学习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我们的课堂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俗世奇人》八下 篇12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品味语言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

  情节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发蔫(nian1) 擅长(shan4) 绰号(chuo4)

  刷浆(jiang) 难堪(kan1) 一瞅(chou3)

  发怔(zheng4) 褒贬(bao1) 怵(chu4)抠(kou1)

  戳(chuo1) 瓢(piao2)

  2.解释下列词语。

  发蔫:表现出精神不振。

  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发怔:发呆。

  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鼎鼎:盛大的样子。

  二、导人

  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其实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他们又何尝不值得大书特书。读了两篇短文,相信你会受到启迪。

  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 ),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刷子李和泥人张有什么共同点? -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刷子李和泥人张都是俗世奇人,他们都拿手擅长的行当,可以说是有大本领大智慧。

  四、学习课文

  (一)诵读。

  学生自由朗读,并做适当圈画、批点,或复述故事。

  (二)表演。

  两篇短文情节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课本剧或小品进行表演。学生演出后,评选出最佳剧本和最佳演员。

  提示:

  课本剧中要突出主要人物,安排好地点,设计好舞台提示,处理好台词。

  (三)品词语。

  文中有一些传神的字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韵味。

  提问:

  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语气、语调和重音,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1.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

  (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突出了作者什么观点?)

  2.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是什么意思?“地地道道”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3.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么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4.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的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你怎么理解句中加点的“找”字,试着将它换成其他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1句,句式上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作者对有绝活人的称道、佩服。第2句,“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写出人们的生存方法,“地地道道”也强调了人要生存,就要有绝活。第3句,作者并没有太夸张,这里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泥人张的手艺高超,无与伦比。第4句,“找乐子”写出海张五的嚣张气焰。如将“找”换成其他的动词“玩”、“叫”等,表达效果就不够恰当了。

  (四)分析人物。

  文章刻画了刷子李和泥人张这两个奇人,人物性格鲜明。

  提问:“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看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在作者看来,人有手艺就可以生存,手上有绝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做事、做人除了靠自己的本领外。还要讲求与别人合作,共同探求,共同发展。

  五、拓展训练

  1.说说你周围有什么“俗世奇人”?讲一讲,让同学们听听。

  学生可以结合本地的风俗民情,互相交流。

  2.教师介绍冯骥才《俗世奇人》一书,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书中的其他篇目,如《苏七块》《冯五爷》《蓝眼》《蔡二少爷》>等等。

  六、小结

  本文以两位手艺人(刷子李、泥人张)的高超手艺为话题。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四

《俗世奇人》八下 篇1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几个字词:阔绰 撂 怵 抠 戳 (蛮)横

  2、赏析几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3、学习曲折有致安排情节的结构方法

  4、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与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抓住文章的关键。

  2、让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护无形的民间文化遗产的责任,为文化大厦添砖加瓦,为文化巨轮保驾护航。

  2、了解我国民间艺人--泥人张的高超技艺及过人的智慧,激发创作欲望。

  教学重点

  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对文章的表现力。

  教学难点

  1、理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对文章的表现力。

  2、学习曲折有致安排情节的结构方法。

  教学准备

  1、查找一些民间奇人的故事。

  2、预习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3、幻灯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大家也许不会忘记那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吧。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形象地再现了苏轼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奇绝!妙绝!请同学展示搜集到的民间奇人的故事说一说。(学生活动,师适时点评)

  今天,我们来见识一位俗世奇人,他就是冯骥才笔下的泥人张。(板书课题)

  冯骥才,当代优秀作家、画家、文化活动家。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珍珠鸟》。他长于天津,近年来,他为保存中华民族地域文化而奔走呼号,他对天津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过抢救性考察,他写的《泥人张》也是其中的一种行动。

  (二)、自由朗读

  1、 画出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查字典注音。放声朗读。

  2、 出示投影,检查字词。

  给几个字注音:阔绰 撂 怵 抠 戳 (蛮)横

  3、指名朗读,师纠正。

  (三)再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问题设计:

  1、本文读来充满风趣,有些单口相声的味道。相信同学们都预习过了,文章主要写了那两个人之间的故事。(泥人张和海张五之间的交锋)

  2、那么,下面我们带着一个问题“请以泥人张和海张五之间的交锋为中心”自由朗读文章。简要的复述故事的情节。(板书:海张五 泥人张)

  (海张五挑衅泥人张----泥人张捏泥像还击----海张五出口讥讽----泥人张贱卖海张五)

  (四) 巧妙的情节安排

  问题设计:

  1、 首先是面对“海张五”的侮辱,“泥人张”漠不作声,他会怎么样呢?一般人会怎样呢?

  2、只见他从鞋底抠出一块泥巴,飞快的捏出“满脸狂气”的海张五,但海张五并不服,道一句“贱卖都没人要”。故事并没有结束,“泥人张”又会怎样呢?没想到第二天街市上一排排地摆着泥人“海张五”,还旁批“贱卖”,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不得不佩服“泥人张”的智慧。

  提问:你对故事的情节安排有什么看法?(故事的情节安排有什么特点?)

  [生动、吸引人,悬念迭出,一波三折,待看到结尾时,不得不使人眼前一亮,脱口称绝]

  (五)、分析“泥人张”奇人之“奇”,把握人物形象

  1、把握了文章的情节结构后,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你认为奇人“泥人张”“奇”在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技艺高超、有智慧、有个性]

  (1)找出文中描写泥人张技艺高超的句子读一读。并分析这些句子在描述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两者的有机结合,突出了泥人张技艺的高超,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2)文中除了描写泥人张的高超的技艺外,他的“奇特”还表现在什么地方?

  (他的智慧,从他与海张五的较量上,他的“奇特”还表现在他的沉稳,干练,镇定自若,面对无端侮辱,他后发制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予以还击,一招致胜。(个性内敛、不畏强权,敢于斗争)让人们在佩服他手艺的同时,更佩服他的智慧。)

  (3)文中对海张五的描写也十分精彩,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外貌、语言)从文中找出描写海张五的句子,分析一下他的形象?

  (爱摆臭架子,且蛮横无理,故意挑衅,粗俗,完全一个活脱脱的地痞形象。)

  (六)、品味文章的语言

  1、本文的语言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A、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天津风味),幽默传神。

  (架式挺牛、撂高的、怵、赛、砍过去等汲取了方言中的精华。)

  B、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1、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能否改成“泥人张技艺高超,众人不能相比”。

  (原句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泥人张的技艺超凡绝伦,远远超出同仁中人,如果换成“泥人张技艺高超,众人不能相比”就过于平淡,缺乏表现力,运用强烈的夸张后,就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2、 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的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土上全找回来了。你怎样理解这句中“不停的找乐子”中的“找”?试着将它换成“寻”字,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找”体现出无端挑衅,无赖的丑台态;“寻”字没有这种表达效果,“找”字还与后面的句子中的“找”字相得益彰,还体现泥人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机智)

  归纳:赏析句子的方法一般从:修辞的角度、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具有地方色彩……入手。

  3、学习赏析上面句子的方法自主赏析

  (1)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帐。

  (抓住“戳”字)

  (2)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下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

  (抓住“抠”、瞅“来分析)

  4、补充:

  A、胖女人发怒了,短短的脖子猛然伸长了,陷在肉里的小眼睛居然瞪了出来,叉着腰,跺着脚,唾沫星子乱飞。

  (抓住“短短“、”瞪“、“叉”、“跺”等词语)

  B、何满子是奶奶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从修辞、地方色彩等角度)

  (七)、探究课文

  1、文中的“坐在那儿,为了瞧各样的人,也为捏各样的人。”这句话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艺术、创作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感悟)

  2、文中天庆馆里的伙计,对泥人张的到来无动于衷,对“海张五”则是巴结权贵,谄媚之极。可是手艺人除外,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仔细揣摩这句话,讨论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的态度是怎样的?他的观点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能行得通吗?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主张”自食其力“求生存的人生态度,钦佩、赞赏之情溢于言表。手艺人不搞歪们邪道,靠劳动吃饭行道正,站得直。

  但是,在如今的商品经济社会里,这个观点未必都行得通,“适者生存,不进则退”,就生存而言还是要讲究技巧性,当然要在不丧失人格尊严的前提下,如今的社会,我们做事、做人除了靠真才实学外,还要讲求与别人合作、沟通。)

  (八)、 课堂小结

  《泥人张》奇绝!妙绝!奇在人物,妙在情节、语言。个性奇特的泥人张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津味十足、本色朴素而又幽默传神的语言更是余音绕梁,历久不绝。读这样的作品,如夏日饮冰茶,爽口又爽心。

  值得人深思的是该如何保护这些无形的民间文化遗产,我们该做点什么?从冯骥才先生充满睿智的文字中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让我们勇敢地承担起这一责任,为文化大厦添砖加瓦,为文化巨轮保驾护航!

  (九)、作业

  《泥人张》这篇短文情节性较,具有浓厚的戏剧性,请同学们 把它编写成课本剧或小品进行表演。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俗世奇人》八下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