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诗两首》教学设计3

《诗两首》教学设计3

一派天真 点赞 分享
《诗两首》教学设计3

微信扫码分享

《诗两首》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培养学生利用联想和发散思维领悟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蓝图】

  1、结合音画效果,让学生进入乡愁世界。

  2、教学分为几大板块:

   ⑴ 音画情景。

   ⑵ 朗读领悟。

   ⑶ 诗歌欣赏。

   ⑷ 自主探究。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平台。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我爱这土地》,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一、导人新课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地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二、写作背景及作者

  1、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从此,这首诗在抗战时期广为传诵。

  2、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艾青是继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感知、研习

  1、范读欣赏。

    (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诗人的感情。)

    (多媒体播放朗读材料)

  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出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见书)

  3、“土地”的含义(练习一/1)

    艾青是一位与“土地”联系得非常紧密的诗人,他的诗歌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是“土地”和“太阳”。前者象征祖国,后者象征光明(在本诗中,“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也是光明的化身)。诗题“我爱这土地”,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这首诗抒发了那个艰苦的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4、合作探究:

   ⑴ 找出诗中的意象:

     (让学生找出,并在前面加上定语。)

     诗中的“土地”“河流”“风”“黎明”四组意象是有象征意义的。“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意象展示了大地遭受苦难、山河破碎、国土沦丧;“永远汹涌着”的“悲愤”的“河流”和“激怒”的“风”抒写了人民的悲愤和激怒,象征抗战力量的日渐壮大和那风起云涌的不屈不挠的抗争;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是苦难人民的希望和抗战胜利的“黎明”。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诗两首》教学设计3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