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

无风无月 点赞 分享
《孟子二章》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孟子二章》教案


  提问: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明确:2、3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提问: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
  引导学生讨论后明确: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注意下列词语:
  “故曰”,在文章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笔概括了上文三段,“曰”总领发起下文议论。
  “君子”,即文章中所说“得道者”。
  归纳:第4段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四、归纳全文。
  提问: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提问:应该怎样看待孟子得“人和”的主张?
  充分讨论明确: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独见卓识和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有借鉴。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五、反复诵读课文,直至背诵。指名、分组、集体背诵。
  六、练习。
  1.完成“朗读•背诵”一、二。
  2.补充练习:指出下列句子中“之”的不同用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说明“之”的不同用法。
    2.指名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讨论孟子的政治主张,指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是反映孟子个人修养、对人生态度的代表作。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三、指导预习。
   1.阅读有关“提示”。
   2.依据书下注释,大致了解本文所讲的意思。
  四、讲析课文。
   1.教者范读课文,正音。
    畎亩 (quǎn) 傅说 (yuè) 胶鬲 (gé)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孟子二章》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