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

颜值担当 点赞 分享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

微信扫码分享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通用13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 篇1

  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第二次被选进高中教材的课文,有关词句的理解,教材中有比较详细的注释,重点可以放在文意的理解上,从而更好地把握孔子的思想。 

  教学时间: 

  一至两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199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过一个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孔子以及有关文学常识 

  孔子,名    ,字      ,    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       ,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张       ,鼓励人们       ,即“出来做事”。 

  《论语》是         体散文,是          记录的            的言行。 

  参考答案:

  丘、仲尼、儒、圣人、仁、礼治、入仕;

  语录、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孔子及其弟子。 

  二、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俟,音sì    莫,音mù  甫,音fǔ 

  由也/为之    求也/为之    赤也/为之小

  三、学生质疑,解决疑难词义,学生接力翻译 

  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 

  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 

  则何以哉—— 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以”,介词,由于。 

  四、整体把握文意并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问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评 

  如果分两层,将一、二合为一部分也可以。

  五、研讨性学习 

  1、 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 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子路:直率——哂之 

  冉有:谦虚——叹之 

  公西华:更谦虚——惜之 

  曾皙:洒脱——与之 

  对求、赤两人的评价及性格的概括,充分结合课文内容,其实并不难。

  3、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这是一个很难让学生理解的问题,因为曾点的“志”从字面上看,不过是和人出去游玩而已(教参就这样翻译的),其他三人都是从如何治理国家的角度来回答,而孔子也正希望弟子们回答他们的政治理想,所以“与点”是令人费解的。弄清这个问题,对全文的理解会有一定帮助的。 

  当然,人们已经从积极或消极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过不少分析,这里姑且不论。 

  让我们先来剖析曾点的回答吧。 

  “莫春”,阴历三月,即阳历四月,从气候上看,北方(鲁国,现山东境内)的天气还是比较冷,怎么能沐浴呢?即便能沐浴,到“舞雩”台上吹风、乘凉恐怕难以解释得通吧? 

  何谓“舞雩”?鲁国的祈雨台!!是能随便上去的地方吗? 

  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礼记》中也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 

  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水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下面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 

  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 

  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看来,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这样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师的赞赏呢? 

  六、解决课后练习(二)、(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 篇2

  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第二次被选进高中教材的课文,有关词句的理解,教材中有比较详细的注释,重点可以放在文意的理解上,从而更好地把握孔子的思想。 

  教学时间: 

  一至两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199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过一个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孔子以及有关文学常识 

  孔子,名    ,字      ,    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       ,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张       ,鼓励人们       ,即“出来做事”。 

  《论语》是         体散文,是          记录的            的言行。 

  参考答案:

  丘、仲尼、儒、圣人、仁、礼治、入仕;

  语录、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孔子及其弟子。 

  二、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俟,音sì    莫,音mù  甫,音fǔ 

  由也/为之    求也/为之    赤也/为之小

  三、学生质疑,解决疑难词义,学生接力翻译 

  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 

  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 

  则何以哉—— 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以”,介词,由于。 

  四、整体把握文意并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问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评 

  如果分两层,将一、二合为一部分也可以。

  五、研讨性学习 

  1、 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 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子路:直率——哂之 

  冉有:谦虚——叹之 

  公西华:更谦虚——惜之 

  曾皙:洒脱——与之 

  对求、赤两人的评价及性格的概括,充分结合课文内容,其实并不难。

  3、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这是一个很难让学生理解的问题,因为曾点的“志”从字面上看,不过是和人出去游玩而已(教参就这样翻译的),其他三人都是从如何治理国家的角度来回答,而孔子也正希望弟子们回答他们的政治理想,所以“与点”是令人费解的。弄清这个问题,对全文的理解会有一定帮助的。 

  当然,人们已经从积极或消极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过不少分析,这里姑且不论。 

  让我们先来剖析曾点的回答吧。 

  “莫春”,阴历三月,即阳历四月,从气候上看,北方(鲁国,现山东境内)的天气还是比较冷,怎么能沐浴呢?即便能沐浴,到“舞雩”台上吹风、乘凉恐怕难以解释得通吧? 

  何谓“舞雩”?鲁国的祈雨台!!是能随便上去的地方吗? 

  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礼记》中也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 

  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水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下面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 

  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 

  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看来,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这样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师的赞赏呢? 

  六、解决课后练习(二)、(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 篇3

  常德市长怡实验中学  张上明

  一、教材分析:

  (一)大纲要求: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高中语文第一册阅读部分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书第六单元是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关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中的要求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二)单元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把本单元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学习本单元课文,对先秦文学有个初步的了解;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初步熟悉诸子百家的言论、作品及其政治主张;能背诵相关段落。

  课文所选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先秦诸子散文《论语》中的一篇。先秦诸子散文是我国古代文苑中一座异彩纷呈的花坛。它给后人的启迪无限丰富,使人叹为观止。而《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孔子的哲学、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观点,是研究孔子思想最可靠的资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描写了师生畅谈“志”——理想的情景,气氛和谐,用生动的对话描写和传神的情态描写使人物的个性鲜明。

  (三)教学设想:

  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文言文教学则要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文言文是书面语言,口语基本上不再使用,因此培养感悟能力就有了其特殊性,而培养语感能力就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首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节奏特征,训练文言的特殊语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用了极简省而传神的笔墨,记叙了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师生之间关于“志”的一次充满情趣的对话。只有反复吟诵,才能完成对孔子师生不同性格的具体体认。其次,借助课文内容,重点训练对常用词语、常见句式等的理解和把握。其三,重点赏析精辟的语句,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会评价。

  就本课的具体情况,我准备分三课时来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第一课时导入新课,简介课文有关知识,学生初读、自学课文;第二课时检查自学,导读课文,理解本课内容;第三课时品味课文,归纳总结。

  (四)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了解有关《论语》的常识,了解孔子的教学思想和风格。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能力目标: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敏锐的语感,通过积累词语,熟悉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水平。本文叙事中结合抒情、议论,前后照应,结构严谨,学习这种写法,提高写作水平。

  3.情感目标:本文描述人物神态、语言以表现人物性格志趣很有特色,认真分析鉴赏,可以了解孔子教学思想、人格魅力,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古人的政治理想和行为规范。这对我们今天追求理想,塑造自我,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仍极有启发。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狠抓朗读和背诵。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放声朗读,分段背诵。2.辨析多义词:如、方、与。理解和掌握则、尔、以、者等词语以及文言疑问句的用法。3.品味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的性格和志向,从中得到启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课文最后部分是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不联系孔子的政治思想就难以准确地理解,这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二、教法学法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所以,我尝试使用以下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1、情景教学法;2、诵读法;3、导读法;4、学生自主学习法;5、讨论法;6、多媒体教学法;等等。

  三、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

  (一)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重要辅助步骤,因此,我准备在上本课前给学生布置好以下预习任务:1、读准本课字音,读不准的字自己查字典和词典解决。2、读熟课文,结合注释思考文章语句的意思,找出不懂的划上记号。

  教师则编写和印发有关《论语》的资料: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创办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相传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诗、书、易、礼、春秋、乐)七十二人(据《史记·孔子世家》)。在教育上,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对普及和发展古代文化有重要贡献。

  (2)《论语》,是孔子的学生和再传弟子编集的儒家典籍,共二十篇,每篇又分成若干章。内容是记录孔子的言行,有孔子应答弟子和当时的话,也有关于弟子间谈论孔子言论的记录。总体上来说,可称为语录体散文。章节简短,语言朴素、比较精炼扼要,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格言,有不少是从《论语》中继承而来的。

  (3)《论语·先进》,这一篇记录孔子对学生的评论。共二十六章。课文是最后一章,是《论语》中写得比较长而又比较生动的一章。文章记录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关于“志”的讨论,寥寥三百余字,写出了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志趣爱好,如子路的直率粗犷,冉有、公西华的谦逊谨慎,曾皙的从容淡泊以及孔子的和蔼可亲和循循善诱。

  (二)导入新课:

  有一个成语叫“半部《论语》,可安天下”,《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我们初中学过《论语十则》,能不能和老师一起背诵一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当中的另一篇重要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也就是著名的《侍坐篇》。

  通过这个设计,既可以让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的旧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 篇4

  常德市长怡实验中学  张上明

  一、教材分析:

  (一)大纲要求: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高中语文第一册阅读部分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书第六单元是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关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中的要求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二)单元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把本单元教学目标 确定为:通过学习本单元课文,对先秦文学有个初步的了解;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初步熟悉诸子百家的言论、作品及其政治主张;能背诵相关段落。

  课文所选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先秦诸子散文《论语》中的一篇。先秦诸子散文是我国古代文苑中一座异彩纷呈的花坛。它给后人的启迪无限丰富,使人叹为观止。而《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孔子的哲学、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观点,是研究孔子思想最可靠的资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描写了师生畅谈“志”——理想的情景,气氛和谐,用生动的对话描写和传神的情态描写使人物的个性鲜明。

  (三)教学设想:

  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文言文教学则要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文言文是书面语言,口语基本上不再使用,因此培养感悟能力就有了其特殊性,而培养语感能力就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首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节奏特征,训练文言的特殊语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用了极简省而传神的笔墨,记叙了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师生之间关于“志”的一次充满情趣的对话。只有反复吟诵,才能完成对孔子师生不同性格的具体体认。其次,借助课文内容,重点训练对常用词语、常见句式等的理解和把握。其三,重点赏析精辟的语句,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会评价。

  就本课的具体情况,我准备分三课时来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第一课时导入  新课,简介课文有关知识,学生初读、自学课文;第二课时检查自学,导读课文,理解本课内容;第三课时品味课文,归纳总结。

  (四)教学目标 :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 为:

  1.知识目标:了解有关《论语》的常识,了解孔子的教学思想和风格。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能力目标: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敏锐的语感,通过积累词语,熟悉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水平。本文叙事中结合抒情、议论,前后照应,结构严谨,学习这种写法,提高写作水平。

  3.情感目标:本文描述人物神态、语言以表现人物性格志趣很有特色,认真分析鉴赏,可以了解孔子教学思想、人格魅力,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古人的政治理想和行为规范。这对我们今天追求理想,塑造自我,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仍极有启发。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狠抓朗读和背诵。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放声朗读,分段背诵。2.辨析多义词:如、方、与。理解和掌握则、尔、以、者等词语以及文言疑问句的用法。3.品味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的性格和志向,从中得到启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 :课文最后部分是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不联系孔子的政治思想就难以准确地理解,这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二、教法学法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所以,我尝试使用以下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1、情景教学法;2、诵读法;3、导读法;4、学生自主学习法;5、讨论法;6、多媒体教学法;等等。

  三、教学过程 :

  (一)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重要辅助步骤,因此,我准备在上本课前给学生布置好以下预习任务:1、读准本课字音,读不准的字自己查字典和词典解决。2、读熟课文,结合注释思考文章语句的意思,找出不懂的划上记号。

  教师则编写和印发有关《论语》的资料: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创办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相传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诗、书、易、礼、春秋、乐)七十二人(据《史记·孔子世家》)。在教育上,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对普及和发展古代文化有重要贡献。

  (2)《论语》,是孔子的学生和再传弟子编集的儒家典籍,共二十篇,每篇又分成若干章。内容是记录孔子的言行,有孔子应答弟子和当时的话,也有关于弟子间谈论孔子言论的记录。总体上来说,可称为语录体散文。章节简短,语言朴素、比较精炼扼要,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格言,有不少是从《论语》中继承而来的。

  (3)《论语·先进》,这一篇记录孔子对学生的评论。共二十六章。课文是最后一章,是《论语》中写得比较长而又比较生动的一章。文章记录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关于“志”的讨论,寥寥三百余字,写出了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志趣爱好,如子路的直率粗犷,冉有、公西华的谦逊谨慎,曾皙的从容淡泊以及孔子的和蔼可亲和循循善诱。

  (二)导入  新课:

  有一个成语叫“半部《论语》,可安天下”,《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我们初中学过《论语十则》,能不能和老师一起背诵一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当中的另一篇重要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也就是著名的《侍坐篇》。

  通过这个设计,既可以让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的旧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 篇5

  刘星河

  教学目标 

  1、 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 体会孔子的思想。

  3、 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重点难点

  1 、文言知识积累、学法探索。

  2 、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课时安排:安排3课时

  一、 导入  新课: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二、了解《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492章,12700字。《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侍坐:陪从尊长而坐,课文中指陪从孔子坐着。

  三. 重点字

  拼音——俟,音sì 莫,音mù 甫,音fǔ 哂,音 shěn 相,音 xiàng 铿,音kēng 沂,音 yí 喟,音 kuì 雩,音yú 冠,音guàn

  摄:课文注释说“夹、迫近”,二者意义差别较大,不宜并选。

  亦:副词,这里有“只是”、“不过是”的意思。

  毋吾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毋以吾也,不要。毋,不要。以,认为。这一句省略了成份,还原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 如,如果。或,有人。尔,你们

  则何以哉: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句,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以”,介词, 用。

  四、指名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点评,掌握重点知识:

  (一)、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句子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

  1、 不吾知也

  2、 毋吾以也

  3、 则何以哉?

  翻译以前学过的句子,注意句式特点

  1、 微斯人,吾谁与归? 2、 忌不自信。

  3、 何厌之有? 4、 何陋之有?

  5、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6、 唯利是图

  寻找规律和方法 :

  1、 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 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 以结构助词“是”、“之”提前宾语。

  (二)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的词

  1、 吾一日长乎尔 2、 乎大国之间

  3、 异乎三子者之撰 4、 浴乎沂,风乎舞雩

  这四个句子中的“乎”都相当于“于”,可翻译成比、在。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尔”的用法

  1、 子路率尔而对曰 2、 鼓瑟希,铿尔

  这两个句子中的“尔”是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后,相当于“然”

  3、尔何如?尔:代词,你

  (四)、翻译学过的句子,注意“如”的用法

  1、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

  2、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3、 宗庙之事,如会同。或者

  (五)、翻译下面句子注意“方”的用法

  1、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

  2、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准则

  复习学过的知识

  1、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

  2、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才

  (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与”的用法

  1、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 与:同意

  2、唯求则非邦也与大利 与:语气助词

  复习学过的知识:

  1、 失其所与,不知 与:结交、亲附

  2、 遂与外人隔绝 与:和

  3、生三人,公与之母 与:给予

  (七)、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的用法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章 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帽子。

  2、鼓瑟希,铿尔 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3、三子者出,曾皙后 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4、浴乎沂,风乎舞雩 风:名词作动词,吹风

  练习:指名学生口头翻译下面的句子,特别要注意关键词。

  1、 居则曰:“不吾知也。” 2、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3、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4、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5、 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6、 何伤乎?

  7、 吾与点也。 8、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五、学生讨论:

  1、 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2、 根据内容,课文可划分为几个段落?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明确:1、 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记叙文。

  2、 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

  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

  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

  六、思考并回答:

  (1) 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2) 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

  (3) 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明确:

  1、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2、 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2、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态度谦和、亲切,批评含蓄,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

  板书设计 

  孔子问志 弟子述志 孔子评志

  子路: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哂之(以其言不让) 如或知尔

  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唯求则非邦也与

  则何以哉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 非诸侯而何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吾与点也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 篇6

  (三)预习检查:

  1、请学生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易读错的字:

  俟,音sì     莫,音mù      甫,音fǔ       哂,音 shěn   相,音 xiàng  

  铿,音kēng    沂,音 yí   喟,音 kuì     雩,音yú        冠,音guàn

  2、请学生说说有关《论语》和孔子的情况,要求用精练的语言归纳。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有关资料。)

  通过预习检查能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更清楚,对孔子的有关情况更明了,为下文的学习做好准备,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理解能力。

  (四)学生自学:

  给学生明确自学的要求为:参阅预习材料,借助工具书和课本的注释,通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划上线;能小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自学,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更为熟悉,也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疑难所在,为后文的师生互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五)导读课文:

  逐段导读课文,并结合学生的自学,让学生逐段提出问题,再由学生相互解答,教师适当点拨。(具体内容略)

  通过这个步骤,让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逐句逐段理解、翻译课文,同时达到能基本背诵课文的目的。

  (六)总结课文:

  首先是理清课文的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并划分层次,通过讨论法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部分(第1段):问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评

  (如果分两层,将一、二合为一部分也可以。)

  其次是研讨性学习:

  1、 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 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子路:直率——哂之           冉有:谦虚——叹之

  公西华:更谦虚——惜之       曾皙:洒脱——与之

  对求、赤两人的评价及性格的概括,充分结合课文内容,其实并不难。

  3、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这是一个很难让学生理解的问题,因为曾点的“志”从字面上看,不过是和人出去游玩而已(教参就这样翻译的),其他三人都是从如何治理国家的角度来回答,而孔子也正希望弟子们回答他们的政治理想,所以“与点”是令人费解的。弄清这个问题,对全文的理解会有一定帮助的。

  当然,人们已经从积极或消极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过不少分析,这里姑且不论。 让我们先来剖析曾点的回答吧。

  “莫春”,阴历三月,即阳历四月,从气候上看,北方(鲁国,现山东境内)的天气还是比较冷,怎么能沐浴呢?即便能沐浴,到“舞雩”台上吹风、乘凉恐怕难以解释得通吧? 何谓“舞雩”?鲁国的祈雨台!!是能随便上去的地方吗?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礼记》中也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 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水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下面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 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

  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看来,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这样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师的赞赏呢?

  4、你赞同谁的说法呢?让学生各抒已见。

  现代社会恐怕更需要子路对自己的自信,以及他敢创敢拼的勇气。但是谦虚仍然是美德。

  再次是理解和掌握如、夫、则、尔、以、而等词语的用法以及文言句式

  1、如、夫、则、尔、以、而等词语用法(多媒体展示,略)。

  2、特殊句式:(1)、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2)、则何以哉——宾语前置:即“则以何哉”,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

  (3)、浴乎沂——介词结构后置:即“于沂浴”,在沂水中洗澡。

  (4)、为国以礼——介词结构后置:即“以礼为国”,用礼来治国。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同时又能启发学生结合现实来思考,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七)巩固练习:

  1、解决课后练习(二)、(三)。2、背诵课文。

  3、课外阅读《论语》中的一篇,做好笔记,准备同学间相互交流。

  以上的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课内所学知识,也能进一步突出教学重点,

  第3题的设计意在使课内知识向课外迁移,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附:板书设计

  孔子问志          弟子述志                       孔子评志

  如或知尔,    子路: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哂之  (以其言不让)

  则何以哉            且知方也 (直率、自信)     

  求,尔何如?  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叹之)唯求则非邦也与?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谦虚)

  赤,尔何如?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     (惜之)非诸侯而何?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更谦虚)

  点,尔何如?  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与之)吾与点也。

  (洒脱)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 篇7

  常德市长怡实验中学  张上明

  一、教材分析:

  (一)大纲要求: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高中语文第一册阅读部分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书第六单元是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关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中的要求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二)单元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把本单元教学目标 确定为:通过学习本单元课文,对先秦文学有个初步的了解;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初步熟悉诸子百家的言论、作品及其政治主张;能背诵相关段落。

  课文所选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先秦诸子散文《论语》中的一篇。先秦诸子散文是我国古代文苑中一座异彩纷呈的花坛。它给后人的启迪无限丰富,使人叹为观止。而《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孔子的哲学、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观点,是研究孔子思想最可靠的资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描写了师生畅谈“志”——理想的情景,气氛和谐,用生动的对话描写和传神的情态描写使人物的个性鲜明。

  (三)教学设想:

  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文言文教学则要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文言文是书面语言,口语基本上不再使用,因此培养感悟能力就有了其特殊性,而培养语感能力就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首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节奏特征,训练文言的特殊语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用了极简省而传神的笔墨,记叙了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师生之间关于“志”的一次充满情趣的对话。只有反复吟诵,才能完成对孔子师生不同性格的具体体认。其次,借助课文内容,重点训练对常用词语、常见句式等的理解和把握。其三,重点赏析精辟的语句,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会评价。

  就本课的具体情况,我准备分三课时来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第一课时导入  新课,简介课文有关知识,学生初读、自学课文;第二课时检查自学,导读课文,理解本课内容;第三课时品味课文,归纳总结。

  (四)教学目标 :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 为:

  1.知识目标:了解有关《论语》的常识,了解孔子的教学思想和风格。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能力目标: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敏锐的语感,通过积累词语,熟悉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水平。本文叙事中结合抒情、议论,前后照应,结构严谨,学习这种写法,提高写作水平。

  3.情感目标:本文描述人物神态、语言以表现人物性格志趣很有特色,认真分析鉴赏,可以了解孔子教学思想、人格魅力,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古人的政治理想和行为规范。这对我们今天追求理想,塑造自我,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仍极有启发。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狠抓朗读和背诵。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放声朗读,分段背诵。2.辨析多义词:如、方、与。理解和掌握则、尔、以、者等词语以及文言疑问句的用法。3.品味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的性格和志向,从中得到启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 :课文最后部分是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不联系孔子的政治思想就难以准确地理解,这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二、教法学法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所以,我尝试使用以下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1、情景教学法;2、诵读法;3、导读法;4、学生自主学习法;5、讨论法;6、多媒体教学法;等等。

  三、教学过程 :

  (一)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重要辅助步骤,因此,我准备在上本课前给学生布置好以下预习任务:1、读准本课字音,读不准的字自己查字典和词典解决。2、读熟课文,结合注释思考文章语句的意思,找出不懂的划上记号。

  教师则编写和印发有关《论语》的资料: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创办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相传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诗、书、易、礼、春秋、乐)七十二人(据《史记·孔子世家》)。在教育上,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对普及和发展古代文化有重要贡献。

  (2)《论语》,是孔子的学生和再传弟子编集的儒家典籍,共二十篇,每篇又分成若干章。内容是记录孔子的言行,有孔子应答弟子和当时的话,也有关于弟子间谈论孔子言论的记录。总体上来说,可称为语录体散文。章节简短,语言朴素、比较精炼扼要,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格言,有不少是从《论语》中继承而来的。

  (3)《论语·先进》,这一篇记录孔子对学生的评论。共二十六章。课文是最后一章,是《论语》中写得比较长而又比较生动的一章。文章记录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关于“志”的讨论,寥寥三百余字,写出了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志趣爱好,如子路的直率粗犷,冉有、公西华的谦逊谨慎,曾皙的从容淡泊以及孔子的和蔼可亲和循循善诱。

  (二)导入  新课:

  有一个成语叫“半部《论语》,可安天下”,《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我们初中学过《论语十则》,能不能和老师一起背诵一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当中的另一篇重要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也就是著名的《侍坐篇》。

  通过这个设计,既可以让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的旧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 篇8

  授课人:泰州市刁铺中学       蔡俊

  教学目的:疏通字词,了解文意,把握孔子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

  讲授课文重点可以放在文意的分析上,从而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更好地理解孔子“礼治”的思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列举所知道的孔子的名言(用投影显示),导入  新课 :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

  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没有能力。”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把所学的东西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得怎么样呢?”

  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坦荡,小人永远局促忧愁。”

  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 孔子在河边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9、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 孔子说:“统治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百姓也能照着做,自己身行不正,虽然发号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10、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11、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孔子说:“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12、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谋事。”

  这些是孔子两千五百多年前留给我们的教诲和启示。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孔子以及《论语》的有关文学常识 。

  1、孔子,名    ,字      ,    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       ,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张       ,鼓励人们       ,即“出来做事”。(参考答案: 丘、仲尼、儒、圣人、仁、礼治、入仕;)

  2、《论语》是         体散文,是          记录的            的言行,它和      、      、       合称“四书”。(参考答案:语录、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孔子及其弟子。《孟子》、《大学》、《中庸》 )

  二、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理解文意,并能读出语气 。

  三、学生接力翻译 ,老师提示有关的疑难问题。

  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 

  则何以哉—— 那么(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别国)以师旅  加  之”。 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

  唯求则非邦也与?——(难道)求(所言之事)就不是国家(政事)吗?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如果)赤(只能)做小事,谁能做大事呢?

  四、自由朗读全文,并翻译全文:

  五、整体把握文意并划分层次 。

  第一部分(第1段):孔子问 志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学生应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孔子点评 

  六、布置作业 :熟读、背诵课文,能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翻译: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2、集体背诵。

  二、结合书后练习一,分析课文:

  1、 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为“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为“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愿为小相”。 

  曾皙——“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 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子路:直率、卤莽——哂之 

  冉有:谦虚

  公西华:更谦虚

  曾皙:洒脱——与之 

  对求、赤两人的评价及性格的概括,充分结合课文内容,其实并不难。 

  3、讨论: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首先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 针对子路“率尔”作答,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也是国家,既然如此,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愿为小相”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

  何谓“舞雩”?鲁国的祈雨台!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礼记》中也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 由此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干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三、集体朗读课文。

  四、讨论课后练习二、三。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完成相关练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 篇9

  (三)预习检查:

  1、请学生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易读错的字:

  俟,音sì     莫,音mù      甫,音fǔ       哂,音 shěn   相,音 xiàng  

  铿,音kēng    沂,音 yí   喟,音 kuì     雩,音yú        冠,音guàn

  2、请学生说说有关《论语》和孔子的情况,要求用精练的语言归纳。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有关资料。)

  通过预习检查能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更清楚,对孔子的有关情况更明了,为下文的学习做好准备,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理解能力。

  (四)学生自学:

  给学生明确自学的要求为:参阅预习材料,借助工具书和课本的注释,通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划上线;能小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自学,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更为熟悉,也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疑难所在,为后文的师生互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五)导读课文:

  逐段导读课文,并结合学生的自学,让学生逐段提出问题,再由学生相互解答,教师适当点拨。(具体内容略)

  通过这个步骤,让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逐句逐段理解、翻译课文,同时达到能基本背诵课文的目的。

  (六)总结课文:

  首先是理清课文的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并划分层次,通过讨论法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部分(第1段):问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评

  (如果分两层,将一、二合为一部分也可以。)

  其次是研讨性学习:

  1、 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 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子路:直率——哂之           冉有:谦虚——叹之

  公西华:更谦虚——惜之       曾皙:洒脱——与之

  对求、赤两人的评价及性格的概括,充分结合课文内容,其实并不难。

  3、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这是一个很难让学生理解的问题,因为曾点的“志”从字面上看,不过是和人出去游玩而已(教参就这样翻译的),其他三人都是从如何治理国家的角度来回答,而孔子也正希望弟子们回答他们的政治理想,所以“与点”是令人费解的。弄清这个问题,对全文的理解会有一定帮助的。

  当然,人们已经从积极或消极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过不少分析,这里姑且不论。 让我们先来剖析曾点的回答吧。

  “莫春”,阴历三月,即阳历四月,从气候上看,北方(鲁国,现山东境内)的天气还是比较冷,怎么能沐浴呢?即便能沐浴,到“舞雩”台上吹风、乘凉恐怕难以解释得通吧? 何谓“舞雩”?鲁国的祈雨台!!是能随便上去的地方吗?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礼记》中也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 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水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下面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 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

  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看来,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这样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师的赞赏呢?

  4、你赞同谁的说法呢?让学生各抒已见。

  现代社会恐怕更需要子路对自己的自信,以及他敢创敢拼的勇气。但是谦虚仍然是美德。

  再次是理解和掌握如、夫、则、尔、以、而等词语的用法以及文言句式

  1、如、夫、则、尔、以、而等词语用法(多媒体展示,略)。

  2、特殊句式:(1)、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2)、则何以哉——宾语前置:即“则以何哉”,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

  (3)、浴乎沂——介词结构后置:即“于沂浴”,在沂水中洗澡。

  (4)、为国以礼——介词结构后置:即“以礼为国”,用礼来治国。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同时又能启发学生结合现实来思考,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七)巩固练习:

  1、解决课后练习(二)、(三)。2、背诵课文。

  3、课外阅读《论语》中的一篇,做好笔记,准备同学间相互交流。

  以上的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课内所学知识,也能进一步突出教学重点,

  第3题的设计意在使课内知识向课外迁移,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附:板书设计 

  孔子问志          弟子述志                       孔子评志

  如或知尔,    子路: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哂之  (以其言不让)

  则何以哉            且知方也 (直率、自信)     

  求,尔何如?  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叹之)唯求则非邦也与?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谦虚)

  赤,尔何如?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     (惜之)非诸侯而何?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更谦虚)

  点,尔何如?  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与之)吾与点也。

  (洒脱)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 篇10

  一、孔子和《论语》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二、课文内容

  本文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

  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孔子向学生问志。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可分四个层次。

  第1层(“子路率尔”——“夫子哂之。”):写子路述说己志。

  第2层(“求,尔何如?”——“以俟君子。”):写冉有述志。

  第3层(“赤,尔何如”——“愿为小相焉。”):记述公西华述志。

  第4层(“点,尔何如?”——“吾与点也。”):写曾皙述志。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写子路、冉有、公西华走后,曾皙向老师探问那三位同学的谈话如何。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谈的志向逐个加以评价。

  三、写作特点

  1.本文的突出特色是能扣紧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来记述,五个人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

  2.全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思路清晰,极有层次,不枝不蔓,文意明晰。表现力较强。

  3.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孔子师生间的对话,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都传神地表现出来,写得简练含蓄,生动感人。

  四、练习检测

  1、填空

  孔子名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是春秋末期_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一部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伦理、道德修养和教育思想的___________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是关于_____________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全文共___________篇。宋代朱熹把《论语》和《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编称为“四书”,并作《四书集注》。

  2、下列加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夹、迫近) 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果)

  C.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才干) D.何伤乎(妨碍)

  3、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风乎舞雩 B.三子者出,曾皙后

  C.加之以师旅 D.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4、阅读课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塑造了一个循循善诱、和蔼可亲的师长形象的孔子,循循善诱是指他的教育态度和方法,和蔼可亲是指他的性格特征。

  B.子路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他不假思索,抢先回答,“率尔而对”,反映出子路爽快、坦率但急躁、自负的性格,所以孔子对子路“哂之”以此来否定他的志向。

  C.冉有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先是说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给君子,表现了他极其谦让的态度,这反映出他谦虚谨慎的性格。

  D.公西华年少而怀有大志,把自己的宏大理想说得极其婉转、谦让,说自己没有才能,只能学着治理国家,态度谦恭。

  参考答案:

  1、丘 仲尼 思想 教育 儒 语录 儒 20 《孟子》 《大学》 《中庸》

  2、答案为B。“如”为“或者”。

  3、答案为C。A项“风”、B项“后”、D项“鼓”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分别为“吹风”、“留在后面”、“弹奏”。C项没有词类活用现象。

  4、答案为B。孔子对子路“哂之”并非否定他的志向,只是因为他的态度不谦虚,即“其言不让”,这是一种善意的批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 篇11

  十堰一中  刘会文   

  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第二次被选进高中教材的课文,有关词句的理解,教材中有比较详细的注释,重点可以放在文意的理解上,从而更好地把握孔子的思想。

  教学时间:

  一至两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199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过一个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孔子以及有关文学常识

  孔子,名    ,字      ,    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       ,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张       ,鼓励人们       ,即“出来做事”。

  《论语》是         体散文,是          记录的            的言行。

  参考答案:丘、仲尼、儒、圣人、仁、礼治、入仕;语录、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孔子及其弟子。

  二、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俟,音sì    莫,音mù  甫,音fǔ

  由也/为之    求也/为之    赤也/为之小

  三、学生质疑,解决疑难词义,学生接力翻译

  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

  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

  则何以哉—— 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以”,介词,由于。

  四、整体把握文意并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问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评

  如果分两层,将一、二合为一部分也可以。

  五、研讨性学习

  1、 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 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子路:直率——哂之

  冉有:谦虚——叹之

  公西华:更谦虚——惜之

  曾皙:洒脱——与之

  对求、赤两人的评价及性格的概括,充分结合课文内容,其实并不难。

  3、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这是一个很难让学生理解的问题,因为曾点的“志”从字面上看,不过是和人出去游玩而已(教参就这样翻译的),其他三人都是从如何治理国家的角度来回答,而孔子也正希望弟子们回答他们的政治理想,所以“与点”是令人费解的。弄清这个问题,对全文的理解会有一定帮助的。

  当然,人们已经从积极或消极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过不少分析,这里姑且不论。

  让我们先来剖析曾点的回答吧。

  “莫春”,阴历三月,即阳历四月,从气候上看,北方(鲁国,现山东境内)的天气还是比较冷,怎么能沐浴呢?即便能沐浴,到“舞雩”台上吹风、乘凉恐怕难以解释得通吧?

  何谓“舞雩”?鲁国的祈雨台!!是能随便上去的地方吗?

  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礼记》中也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

  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水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下面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

  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

  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看来,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这样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师的赞赏呢?

  六、解决课后练习(二)、(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 篇12

  作者:勉县二中王晓斌

  教学目标  

  1、 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 体会孔子的思想。 

  3、 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重点难点 

  1 、文言知识积累、学法探索。

  2 、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一、  导入  新课: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为人类留下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他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实用。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鼓励几个学生自由发言)。明确: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今天我们就通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来感受这位教育家的形象。

  [板书标题]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是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二、了解《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侍坐:陪从尊长而坐,课文中指陪从孔子坐着。

  全文结构谨严,以“志”为焦点,以孔子为核心,由侍坐而问,由问而述,由述而评。

  三. 重点字

  拼音——俟,音sì     莫,音mù     甫,音fǔ     哂,音 shěn   相,音 xiàng    铿,音kēng    沂,音 yí     喟,音 kuì      雩,音yú      冠,音guàn

  实词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虚词注意它的用法。注意特殊句式的句子。

  重难点解决过程。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字词句,通过研讨解决困惑。学生结合注释阅读课文,教师答疑,帮助学生疏通课文。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

  摄:课文注释说“夹、迫近”,二者意义差别较大,不宜并选,选前一个义项即可。因之:之,指代师旅。亦:副词,这里有“只是”、“不过是”的意思。

  毋吾以也    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毋以吾也,不要。毋,不要。以,认为。这一句省略了成份,还原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 如,如果。或,有人。尔,你们

  则何以哉——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句,即以师旅加之,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以”,介词, 用。

  四、指名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点评,掌握重点知识:

  (一)、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句子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

  1、 不吾知也

  2、 毋吾以也

  3、 则何以哉?

  翻译以前学过的句子,注意句式特点

  1、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3、 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4、 何陋之有?(《陋室铭》)

  5、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6、 唯利是图(成语)

  寻找规律和方法 :

  1、 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 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 以结构助词“是”、“之”提前宾语。

  (二)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的词

  1、 吾一日长乎尔

  2、 乎大国之间

  3、 异乎三子者之撰

  4、 浴乎沂,风乎舞雩

  这四个句子中的“乎”都相当于“于”,可翻译成比、在。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尔”的用法 

  1、 子路率尔而对曰

  2、 鼓瑟希,铿尔

  这两个句子中的“尔”是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后,相当于“然”

  3、尔何如?尔:代词,你

  (四)、翻译学过的句子,注意“如”的用法 

  1、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

  2、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3、 宗庙之事,如会同。或者   

  (五)、翻译下面句子注意“方”的用法 

  1、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

  2、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准则

  复习学过的知识

  1、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

  2、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才

  (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与”的用法

  1、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       与:同意

  2、唯求则非邦也与大利         与:语气助词

  复习学过的知识:

  1、 失其所与,不知     与:结交、亲附 

  2、 遂与外人隔绝       与:和

  3、生三人,公与之母    与:给予

  (七)、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的用法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章   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帽子。

  2、鼓瑟希,铿尔       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3、三子者出,曾皙后   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4、浴乎沂,风乎舞雩   风:名词作动词,吹风 

  练习:指名学生口头翻译下面的句子,特别要注意关键词。

  1、 居则曰:“不吾知也。”

  2、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3、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4、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5、 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6、 何伤乎?

  7、 吾与点也。

  8、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五、学生讨论:

  1、 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2、 根据内容,课文可划分为几个段落?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学生发言,教师明确:

  1、 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记叙文。《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著作,相对而言,本文是《论语》中篇幅较长的一篇,具有一定的文学性。这篇文章记叙了孔子师生谈话的整个过程,不仅逼真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所以还应该把它看成一篇记叙文。

  2、 全文可以根据内容划分三个段落:

  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

  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

  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

  六、思考并回答:

  (1) 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2) 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

  (3) 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学生交流作业 中的问题答案并发言。师生明确。

  1、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2、 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3、 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作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己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 

  4、 课文中的孔子既是一个有抱负,也是一个苦闷的活生生的形象。孔子本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皙却答非所问,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恬然自适的乐趣,离开了政治。孔子“喟然”而叹,对曾皙所说的深表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过苦闷,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苦闷。所以,课文中的孔子,较之那个挂着“大成至圣文宣王”招牌的孔圣人,更为可信动人。 

  附:板书设计  

  孔子问志               弟子述志                         孔子评志 

  子路: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哂之(以其言不让) 

  如或知尔    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唯求则非邦也与 

  则何以哉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               非诸侯而何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吾与点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 篇13

  十堰一中  刘会文   

  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第二次被选进高中教材的课文,有关词句的理解,教材中有比较详细的注释,重点可以放在文意的理解上,从而更好地把握孔子的思想。

  教学时间:

  一至两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199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过一个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孔子以及有关文学常识

  孔子,名    ,字      ,    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       ,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张       ,鼓励人们       ,即“出来做事”。

  《论语》是         体散文,是          记录的            的言行。

  参考答案:丘、仲尼、儒、圣人、仁、礼治、入仕;语录、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孔子及其弟子。

  二、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俟,音sì    莫,音mù  甫,音fǔ

  由也/为之    求也/为之    赤也/为之小

  三、学生质疑,解决疑难词义,学生接力翻译

  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

  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

  则何以哉—— 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以”,介词,由于。

  四、整体把握文意并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问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评

  如果分两层,将一、二合为一部分也可以。

  五、研讨性学习

  1、 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 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子路:直率——哂之

  冉有:谦虚——叹之

  公西华:更谦虚——惜之

  曾皙:洒脱——与之

  对求、赤两人的评价及性格的概括,充分结合课文内容,其实并不难。

  3、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这是一个很难让学生理解的问题,因为曾点的“志”从字面上看,不过是和人出去游玩而已(教参就这样翻译的),其他三人都是从如何治理国家的角度来回答,而孔子也正希望弟子们回答他们的政治理想,所以“与点”是令人费解的。弄清这个问题,对全文的理解会有一定帮助的。

  当然,人们已经从积极或消极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过不少分析,这里姑且不论。

  让我们先来剖析曾点的回答吧。

  “莫春”,阴历三月,即阳历四月,从气候上看,北方(鲁国,现山东境内)的天气还是比较冷,怎么能沐浴呢?即便能沐浴,到“舞雩”台上吹风、乘凉恐怕难以解释得通吧?

  何谓“舞雩”?鲁国的祈雨台!!是能随便上去的地方吗?

  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礼记》中也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

  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水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下面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

  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

  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看来,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这样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师的赞赏呢?

  六、解决课后练习(二)、(三)。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