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柳毅传..

柳毅传..

巫婆的猫 点赞 分享
柳毅传..

微信扫码分享

柳毅传..


23  
湖南娄底蓝圃学校
教学目标 
1.了解唐传奇的特点,培养阅读浅易文言的能力。
2.梳理课文情节线索,把握柳毅、龙女、钱塘君的不同性格特点,欣赏艺术手法。
3.能恰当地评价中华传统道德中行侠仗义、惩恶救难品格的积极意义,并了解缺少恋爱婚姻的自由,是造成封建社会青年男女尤其是广大妇女家庭婚姻悲剧的根本原因。
   4.了解唐传奇的艺术特色,认识柳毅、龙女形象对于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新课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才子佳人,英雄救美是一个常见的题材。这和唐代的传奇的很大的关系,因为唐代的传奇是真正开始有意识的创作,情节结构比较完整,描写手法也有显著的提高,而其内容就有很多是描写爱情。著名的白行简的有《李娃传》、蒋防的《霍小玉传》、元稹的《莺莺传》和我们今天所学的李朝威的《柳毅传》。

二. 听录音,正音正句。
毁黜(chù)    龁(hé)    殚(dān)言    涘(sì)    怛(dá)  瞽(gǔ)    罹(lí)    哀咤(zhà)    坼(chè)    鬣(liè)     掣(chè)    霰(xiàn)    铛(dāng)    彀(hú)    擘(bò)      蹶(jué)    撝(huī)退    宥(yòu)其失    愧惕(tì)
三、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情节。
例1:洞庭龙女远嫁泾川,遭受丈夫、公婆虐待,幸遇书生柳毅,传书洞庭龙君,得其叔父钱塘君营救,回归洞庭。(课文节选至此。)钱塘君令柳毅与龙女成婚;柳毅传书本无私心,且不满钱塘君的蛮横,严辞拒绝,告辞而去。龙女对柳毅已生爱慕之心,发誓不嫁他人。柳毅丧妻后,二人终成眷属。
例2:洞庭龙君小女嫁与泾水龙君次子,备受丈夫和公婆迫害,悲不自胜。幸遇儒生柳毅,为之传书至洞庭龙宫。龙君之弟钱塘君勇武过人,飞身而击,杀了泾水龙宫六十万兵将,小龙女得救,龙宫上下对柳毅敬谢不已。(以上为课文节选部分内容)后来,在龙宫酬谢柳毅的宴会上,钱塘君席间作线,要将龙女嫁与柳毅,被柳毅拒绝。洞庭龙君与钱塘君遂厚赠柳毅,将他送回人间。(后小龙女不忘柳毅之恩,扮作凡间女子嫁入柳家,二人终成夫妇。)
2.列出情节提纲
1、2段:柳毅路遇龙女    第3段:柳毅接受龙女之托
4、5段:柳毅寻访龙宫    第6段:钱塘君呼啸而去    
第7段:龙女得救回宫    第8段:钱塘君叙说事情原委
3.课文以后的结局
洞庭君感柳毅之德,设宴款待。钱塘君提出将龙女许配给柳毅,但因出语傲慢,遭到柳毅的严辞拒绝。柳毅辞归,娶妻屡亡,乃迁居金陵。而龙女于直感柳毅之恩,“誓心求报”,她闭户剪 发,断然拒绝父母欲她许配给濯锦江的小儿子的愿望,后知柳毅在金陵鳏居,乃化名卢氏女,由媒说合,与柳毅终成配偶。夫妻感情甚笃。谈起往事,柳毅方知卢氏即龙女。后夫妻徙迁南海,复归洞庭。

四、分析课文1-3段
1. 下列词语在各句中是什么用法。
① 还
A应举下第,将还湘滨  回
B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仍然
C还矢先王  归还
D譬画虎不成,还为狗者也  反而
E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同“旋”,绕道而行
② 胜
A歔欷流涕,悲不自胜  控制住,禁得住
B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势  战胜
C日出江花胜红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胜过,超过
D 卿当日胜贵  更
E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美好,美妙
F何可胜道也哉  完全
③ 亡
A回望女与羊。俱亡所见矣  同“无”,不
B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逃跑
C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死
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丢失,损失
E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灭亡
2. 自由翻译前三段(教师辅导并解疑难)。
3. 作者在构思上对很多情节预先都有铺垫,如搭救龙女之前,柳毅的善良以有表现,请找出来。
答:“念乡人……遂往告别”,自己失意,犹念同乡之情,足见其善良厚道。
4. 龙女为何落得“牧羊于道畔”的境地?
答:丈夫贪图逸乐,惑于婢仆;婆婆偏爱儿子,糟蹋儿媳。

第二课时
一. 复述前三段内容,抽查翻译情况。
二. 分析解读四五段。
1. 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① 别
A而大小毛角,则无别羊焉  区别
B其夕,至邑而别其友  告别
C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  送别
D老都管别了脸对众军道  扭转
E映日荷花别样红  特殊的
② 居
A客当居此以伺焉  停止,休息
B城居者未之知  居住
C令女居其上  坐
D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  处在
E居为奇货  积储
③ 被
A幸被齿发,何敢负德  加于
B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被子
C如被冰雪  覆盖,遮盖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遭受
E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表被动
F将军身被坚执锐  同“披”,穿着
④ 故
A何故不使知  原因
B故钱塘之人日日候焉  所以
C君安与项伯有故  老交情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旧的事物
E轩东故尝为厨  原来
F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衰老
2. 作者何以要描写龙宫景致?
答:是为了渲染一种浓厚的神秘色彩。
3. 既到龙宫,何以不直接写龙王接见,而写龙王与太阳道士讲谈火经一事?
答:此为闲笔,其到舒缓情节的作用,使得小说情节张弛有节。
4. 龙王禁止内宫哭闹,对描写钱塘君起到什么作用?
答:反衬出钱塘君的果敢勇猛、疾恶如仇的性格。
三. 分析解读最后三段
1. 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用法。
① 良
A毅良久稍安,乃获自定  非常,很
B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袆、董允等,此皆良实  善良
C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  良好,美好
D天下之良工也   优秀
② 然
A毅对曰:“然。”   对,是的
B其去则然,其来则不然  这样
C然若喜若悲,零泪如丝  但是
D君怃然曰    的样子
③ 已
A又闻怨苦,久而不已  停止
B从此已去,勿复如是  同“以”
C可已大风、挛踠、瘘疠  治愈
D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已经
E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太
F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然后,后来
2. 作者是如何塑造钱塘君这一形象的?
答:间接描写(写洞庭君与之对比、写柳毅之畏惧侧面衬托)与直接描写相结合;刚猛与谦和对照描写,既让人惊叹,又平易近人。既又重情的一面,又有无情的一面。用矛盾的笔调勾画出一个矛盾的人物。
3. 试将钱塘君救龙女一节改写成一段小故事。然后比较直接描写与补叙哪一种手段好。
(略)
四. 分析理解: 
阅读小说要紧紧抓住情节、人物、和背景三个要素。首先思考以下问题: 
1、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 
书信。请求传书,允诺传书,洞庭传书,传书的结果,组成了完整的故事。 
2、情节曲折是传奇的鲜明特点,请结合课文说说哪些方面体现了情节之奇? 
柳毅入龙宫一段,传书的方式奇特,按照这种方式,果真见到了水府龙宫,见到了人世间没有的奇景,还见到了神龙世界的奇人。(具体见课文) 
3、思考作者这样构思情节有什么作用。 
以书信为线索,又能突出人物性格,龙女托书柳毅,说明龙女不屈服于命运,想方设法要跳出苦海,寻求幸福;柳毅传书,表现了急人之难的侠胆义;钱塘君闻讯而怒,食婿除恶,表现了正直刚烈的特点。 
五..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1.龙女
龙女是一个美丽善良而又不甘任人欺凌、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由幸福的妇女形象。
龙女的不幸是“父母配嫁”这种封建包办婚姻造成的。这种婚姻,使她毫无爱情可言,惯于“乐逸”的丈夫还对她“日以厌薄”。她寄希望于公婆,使浪子回头,改邪归正,不料蛮横的公婆竟偏袒儿子,毁黜龙女。龙女牧羊荒郊,悲苦无告,水深火热。小说用龙女的悲惨命运谴责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龙女可贵之处,是她在迫害面前决不逆来顺受。哪怕有一线希望,也要脱离苦海。她修书一封,藏于襦间,日夜盼望过路人为她捎信。荒野之中,行人稀少,到洞庭去的行人更难相遇,但她坚忍不拔,盼星星,盼月亮,“心目断尽,无所知哀”,然而决不绝望,日夜“凝听翔立”,等候希望之光的闪现。她拜托柳毅传书,深情地对柳毅说,事成之后,“当如亲戚耳”,流露敬慕之情。《柳毅传》全文还写龙女得救后再也不愿屈从父命,决意与她爱慕的柳毅结成夫妇。可见龙女对爱情、自由、幸福的大胆追求。

2.柳毅
柳毅确是“义夫”,一个侠义之士,他怀有强烈的正义感和同情心,急人之困,见义勇为,侠义正直,磊落坚毅,不避艰险,不负重托。
柳毅落第回乡,心情自然是失意郁闷的,自己也非常需要别人的抚慰,但是当他路见牧羊女,见她“蛾脸不舒,巾袖无光,凝听翔立,若有所伺”,便主动上前询问,足见他对苦难者的同情与关怀。听了龙女的泣诉和请求,他说:“闻子之说,气血俱动,恨无毛羽,不能奋飞。是何可否之谓乎?”足见他的爱心义胆,自身的挫折和失意全然置之度外,激于义愤,急人之急,慨然允诺,传书洞庭。洞庭君和钱塘君都对他感恩戴德:“公,乃陌上人也,而能急之”“赖明君子信义昭彰,致达远冤。”这两笔有力地烘托了他的美德。
柳毅为龙女传书,完全出于关爱,并无私心杂念。后来钱塘君看他们俩十分般配,令其成婚,柳毅严辞峻拒,执意不从。柳毅是正直无私、志坚品洁的正派儒生。
作品把柳毅塑造成为人格美的化身,与泾川次子构成美与丑的两极,向人们昭示,真正的爱情是两颗美好心灵的结合,而美好的心灵是在生活实践中发现的,爱情是在相互了解中建立起来的。包办婚姻之所以往往酿成悲剧,就因为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光讲门第,不察人品,遇到邪恶之徒,等于将女儿推进苦海。

3.钱塘君
在钱塘君身上,作者寄托着人民的愿望和理想。不合理的婚姻制度酿成了无数人间悲剧,只有彻底破坏旧秩序,才能为自由、幸福开辟道路。要破坏旧的秩序,非有排山倒海的强大力量不可。钱塘君,就是这种愿望和力量的化身。
钱塘君刚猛无畏,他有怒潮一般汹涌而暴烈的气概,他以无比强大的力量向天上地下的统治者挑战。他曾与帝尧作对,使“尧遭洪水九年”,又“与天将失意”,“塞其五山”,以致命运不济,遭受上帝惩处,丢官卸职,囚系在身。即使如此,他不改本色,一听龙女受辱,怒不可遏,掣断金锁玉柱,“擘青天而飞去”,大战泾阳,严惩恶人,拯救善良。他以霹雳手段和怒潮声势横扫泾阳,痛快淋漓地施行报复。这一切,作品写得有声有色,虎虎动人。这样一个敢犯天颜、惩罚恶类的神灵,是被压迫人民理想的化身。既然世道难以改变,人们就只能寄幻想于神通广大的神祗身上。这个人物勇武侠义的行为,曲折地反映了人们强烈的反抗情绪和美好愿望。他同龙女一样,不失为封建制度的叛逆者,在他身上闪耀着民主思想的光辉。当然,这个人物也有粗暴卤莽的一面。盛怒之下,他毫无策略地厮杀一气,扫荡一切,甚至胡来一通,反映了小生产者狭隘的复仇心理。然而他有可亲可敬的一面。见到柳毅,他谦逊有礼,坦诚地倾吐感激之情;对冒犯宾客的举动,他引咎自责;他的卤莽行径一经兄长指出,就知错认错。总之,钱塘君是一个嫉恶如仇、可亲可敬的艺术形象。
六、理解思想内容
这个传奇故事对包办婚姻作了愤怒的批判,表达了婚姻自由的理想,在这个意义上,具有反封建的意义。
故事告诉人们,包办婚姻的罪恶,不是父母的罪恶,而是制度的罪恶。父母何尝不希望子女幸福,洞庭龙君听了柳毅的报告,看了龙女的书信,爱女的不幸使他深感痛心,掩面而泣,说道:“老父之罪,不能鉴听,坐贻聋瞽,使闺窗孺弱,远罹构害。”这也说明包办婚姻有极大的盲目性,没有男女双方长期的接触、相处、了解、感受,父母能有多少了解呢?所以不能不是聋子瞎子,洞庭君的自我谴责,正是作者对包办婚姻的谴责。美满的婚姻应该以爱情为基础,包办婚姻则毫无爱情可言。当然不能说婚后没有培养感情的可能,但是爱情是心灵的契合,乃是非常微妙的感情生活,即使男女双方都是好人,也不能说就会相爱。
美满的婚姻从何而来?来自完全自由的结合。婚姻自由是自古以来的社会理想。深受包办婚姻不幸的龙女,脱离苦海之后,决心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了。洞庭龙君后来还想把龙女“配嫁于濯锦小儿”,她就坚决不从,她爱慕柳毅,“心誓难移”。柳毅虽然爱慕龙女,但也拒绝钱塘君指令性的婚姻。龙女与柳毅最终美满的婚姻是完全自由的结合。作品赞扬柳毅的美德,也是在说龙女与柳毅爱情的基础。龙女是在深切感受到柳毅美好心灵的基础上萌生爱慕之心的。
作品描写龙女牧羊荒郊,是一种天地,后来回归龙宫,又是一种天地,而回天之力,全仗钱塘君。洞庭龙君痛心之余,哀咤良久,一筹莫展,是完全无用的,只有钱塘君出击,给摧残者以毁灭性的打击,才迎来祥风庆云的新天地。作品刻画钱塘君这个形象,寄寓的思想是相当深刻的。作者不但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愤怒,而且指出龙女的不幸不单是泾川次子的品质问题,罪恶的婚姻制度有其深厚的社会基础。只有彻底扫荡,才能赢得全新的天地。作者尤其可贵的是,认为这种破坏旧世界的暴烈行为是符合人性,符合天意的。钱塘君向天帝作了报告,“帝知其冤而宥其失。前所谴责,因而获免”。连天帝都给予认可,不但不认为他的行为过激,而且认为他立了大功。
七、艺术欣赏
1.富于想像,情节波澜起伏。
这个神话故事沟通了人与神,将二者结合起来,想像奇特而丰富,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
龙王的形象,是古代神话传说就有的,而作者又将古人的想像大大丰富了,这里有洞庭龙君,有钱塘君,有泾川龙君,洞庭龙君和钱塘君又是兄弟,洞庭龙君和泾川龙君又做了亲家。洞庭龙君的性格有如洞庭湖水那样雍容而仁弱,钱塘君的性格则像钱塘潮那样凶猛暴烈,作者的想像是将自然界加以人格化了,形象奇幻而又神妙。就是把羊群想像成雨工,也是根据着天上的雨云如地上的羊群这个特征的。作者的想像又在广阔的时空中驰骋,昔尧遭洪水九年者,乃此子一怒,近与天将失意,又塞其五山。钱塘君大战泾阳,可以飞天,可以卷地,声势惊天动地,战斗速战速决,神奇之至。在作者的想像中,人神可以对话,凡人可以走进龙宫,只要武夫揭水,凡人闭目相随,一会儿就可以进入龙宫。丰富的想像,神奇的色彩,营造了一个浪漫主义的艺术天地,使这篇传奇富有艺术魅力。
故事情节的展开很讲究波澜起伏。一是有张有弛。柳毅慨然允诺之后,不写引别东去,而写两人闲谈,文势舒缓了下来。说羊群是雨工,增添了神奇色彩,而感情的交流,又透露了彼此的好感,为下文作了伏笔。柳毅到了龙宫,没有立刻见到龙君,写龙王正与太阳道士讲谈火经,柳毅不得不耐心等候,这一处闲笔也显得张中有弛。
二是用洞庭君与钱塘君的反差来造成跌宕之势。洞庭君乃龙女父亲,钱塘君是龙女叔父,洞庭君是兄长,钱塘君是弟弟,洞庭君在其位,有权有势,钱塘君则身陷縻系,但是洞庭龙君得知女儿不幸,却一筹莫展,还惟恐钱塘君又闯下大祸,而钱塘君则暴怒而起,掣破金锁,大战泾阳,一个沉郁,一个奋战,形成极大的起伏。
三是钱塘君的行动,先写其出动与结果,把两个片断紧相连接起来,前一片断令人惊恐不已,后一片断又令人大喜过望。始而天坼地裂,继而祥风庆云,令人大惊大喜,目不暇接。钱塘君大战泾阳的经过放在事后对话中补叙,在胜利的喜庆中又让人为之惊叹。这样的安排收到极好的艺术效果。
2.文辞华艳,凝练生动,语句在散行之中夹有骈偶文句和韵语,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例如描写龙宫:“柱以白璧,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雕琉璃于翠楣,饰琥珀于虹栋。奇秀深杳,不可殚言。”文辞十分华艳。又如描写龙女回宫的场面,文辞尤为华艳:“俄而祥风庆云,融融怡怡,幢节玲珑,箫韶以随。红妆千万,笑语熙熙。后有一人,自然蛾眉,明满身,绡参差。迫而视之,乃前寄辞者。然若喜若悲,零泪如丝。须臾,红烟蔽其左,紫气舒其右,香气环旋,入于宫中。”
凝练而生动的语言,在文中俯拾即是。柳毅问龙女:“子何苦而自辱如是?”龙女的反应,作者只用了“始楚而谢,终泣而对”八个字,十分细腻地写出龙女先楚后泣、先谢后对的变化过程,既表现她悲苦不胜、迫切求助的心情和温婉的性格,也表露年轻女性初见男子时欲语还休的羞怯之态。写回宫的龙女,“自然蛾眉”云云,也以经济的笔墨刻画出龙女的仙姿神韵和复杂心情。
句式上有骈有散,富于变化。骈句主要用于人物肖像的描写和场景的铺叙,诗情的语言富有诗情画意。骈句的运用,还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句式的运用服从于内容的表达和人物的刻画。钱塘君战罢归来,与洞庭君有这样一段对话:君曰:“所杀几何?”曰:“六十万。”“伤稼乎?”曰:“八百里。”“无情郎安在?”曰:“食之矣。”两人的对话,问得急促,答得干脆。既突出问者的专注、急切,又显示答者的坦然、快意。这一连串短句在传情达意上真是恰到好处。

八.作业 :比较龙女与刘兰芝的形象
附:
一.关于唐传奇
1.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说,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后人称为唐传奇。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第831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
2.根据当代学者的考证,元稹自叙情场奇遇的那篇传记,即以张生和莺莺为主角的那篇悲欢离合的小说,原名就叫《传奇》。后来裴铏写了许多离奇曲折的故事,又以《传奇》为名,于是后人就把唐代文学中的这类作品都叫“传奇”。
(《古代文史名著选择丛书•唐人传奇选择》第1—2页,巴蜀出版社)
3.唐代政治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传奇小说产生的土壤。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繁荣和市民人口的增多,一种新的社会生活使小说的题材逐渐脱离神仙怪鬼的内容,开始反映丰富复杂的社会矛盾与各种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传奇小说就植根于这样的土壤中。
初唐、盛唐是传奇的兴起阶段。这时的作品刚脱胎于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但情节结构比较完整,描写手法也有显著的提高,流传至今的有《古镜记》、《补江总白猿传》和《游仙窟》三篇。中唐是传奇小说的黄金时代。不仅作者作品繁多,而且作品的思想内容广阔,艺术成就也比较高。如反映爱情婚姻的有白行简的《李娃传》、蒋防的《霍小玉传》、元稹的《莺莺传》和李朝威的《柳毅传》等,否定功名利禄的有沈既济的《枕中记》、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等,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有陈鸿的《长恨歌传》和《东城老父传》等。传奇发展到晚唐,出现了不少汇集单篇而成的专集。由于政治越来越黑暗,刺客游侠风行,因此出现了不少反映以神仙侠义为内容的传奇小说。唐代传奇都是用文言写的,全是短篇,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并以人物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传奇的结尾,较多的是作者直接出面发表议论或说明写作缘起。唐代传奇小说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里不可多得的一份珍品。
(《古典文学常识百题》第91—92页,岳麓书社)
4.唐传奇小说已不像六朝志怪小说那样粗疏。它已有复杂的故事情节、完整的组织结构、典型的人物形象。所以鲁迅先生指出唐传奇已是“有意为小说”。
组织结构完整、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是唐传奇小说的特征之一。《柳毅传》就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特色。
唐传奇小说以注重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为其主要特征,成为中国短篇小说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柳毅传》在短短的篇幅中,就成功地塑造了四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小说的结尾有成仙、长生、富贵等情节的描写,应该看到这是时代的局限,不过与全篇作品取得的成就相比,这只是白璧微瑕而已。
(《中国古典小说鉴赏辞典》第314—316页,中国展望出版社)
5.小说情节的传奇性与现实性的和谐统一的美学原则应当是小说的真实性。中国古典小说美学家都十重视小说的真实性,而且他们当中的多数人所讲的真实性,都是指合乎社会生活的情理,而不是指实有其人、实有其事。因此,“合情合理”成了中国古典小说美学家评价小说的一个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标准。《柳毅传》作为传奇小说,当然不可能实有龙女、钱塘君、洞庭君其人,也不可能实有柳毅为龙女传书、与龙女结合以至成仙等其事,但是小说通过龙女前后两次不同婚姻(包办的与自由的)的不同结果(不幸的与幸福的)的对比描写,对封建包办婚姻和封建家长制度迫害妇女的罪恶所进行的揭露和批判,却是合情合理的。明代著名的小说美学评论家叶昼在(《水浒传》,第五十三回回末总评)中说:“天下文章当以趣为第一。”既然趣了,何必实有其事,并实有其人?这说明叶昼是非常强调小说要给读者以审美享受的。由于《柳毅传》的故事情节是传奇性与现实性的和谐统一,所以既不是荒诞离奇,又不是实有其人其事。如此,小说就给读者以异乎寻常的审美享受。

[1] [2] 下一页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柳毅传..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