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语文推荐课教学反思

语文推荐课教学反思

红尘戏语 点赞 分享
语文推荐课教学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

语文推荐课教学反思(精选15篇)

语文推荐课教学反思 篇1

  本文是一篇游记,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进行描写,移步换景。课文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始终都以这个目标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文中写作方法。

  这篇课文的教学,由学生当导游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美。生读课文时,我就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让生边读边想,初步感知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最后再说说从文中体会到什么?感到遗憾的是学生在体会美时读得很不够,这个目标完成的不够好。一个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主要还是我在写作方法的引导上耗费时间较多。我想学生并没有真正的体会到颐和园的美丽迷人的景物的特点,这是我以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语文推荐课教学反思 篇2

  在青年教师优质课赛课上,我选了二年级的课文——《水乡歌》。《水乡歌》是一首诗歌,歌颂了水乡的秀丽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歌抓住绿水清波、白帆如云的特点,给读者勾勒出一幅鲜明、形象、秀美的水乡风光图,篇末点睛之笔又使人如闻劳动的愉快歌声,感受生活的美好、幸福。语言文字优美,读来让人浮想联翩。教师应当引导二年级的孩子读进文中,走进画一样的诗中,放手让孩子去品味、欣赏、诵读。

  在分析课文时,我主要引导学生说出 “ 水多 ” 这一特点,然后着重找到有关水多的词和句子,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抓住诗歌的特点,让学生反复诵读,或个人读,或小组读,或集体读,让学生真正做到读中悟,在悟中想。在指导背诵时,我采用形式活泼有趣的对读形式,学生们有问有答,其课堂气氛融洽高涨,在兴趣中学习,在参与中记忆,学生很快就能出口成诵。

  在分析第二小节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创设了一个情景,我在黑板上贴了一只事先贴好的小船,问:水乡只有一只小船吗? 生1:不只。师:你从哪知道的?生2:诗句里的“千只、万只”

  师:老师听出来了,这些词都说明水乡船多。那你能把它读一读吗? 生读,评价。师:老师在黑板画上几朵白云,问:看着满河的白帆和天上的白云,你想起了课文的那个句子?生:白帆片片像云朵,飘满湖面飘满河。师:那你能读一读吗?生读,评价。并且,我让读得好的同学拿起自己做好的小船贴在黑板上,顿时,我们见到许许多多的小船在水乡飘荡,同学们可高兴了,他们都站起来手握小船读出自己快乐的心情。 师:大家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读一读,行吗?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这么多的船在干什么?(只见学生个个神情专注,陶醉在自己所想象的意境中)生1:我看见渔民们在船上捕鱼,鱼儿装满一箩又一箩。 生2:我看见水乡的人们在采ILY: 9pt; COLOR: 0pt mso-font-kerning: green; Tahoma;>

  在这一朗读环节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相当高,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朗读过程中把水乡的美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为提倡的建构学习理论,把情境教学放在学习环境四大要素的首位,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环境或氛围,其目的是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其情感体验,达到对外作品内容具体而深刻的理解。通过这堂课,我惊喜地看到,学生直观感受到水乡风光的秀丽多姿。对同学们说:“欣赏了水乡的秀美风光,如果同学们能在读一读水乡歌,一定会有一方不同的感受”时,学生便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读书活动中去。

语文推荐课教学反思 篇3

  岳阳楼为湖南岳阳城西门城楼,它屹立洞庭湖畔,枕巴山,瞰洞庭,一派虎踞龙盘之势。岳阳楼与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李白,杜甫,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著名诗人都曾登楼吟咏,留下墨迹,岳阳楼因此名声益大。宋庆历六年,范仲淹受好友滕子京之托,作千古传颂之《岳阳楼记》,当真是楼因文驰名,人因文不朽。学过此文的人无不出口成诵。也是《新课标》规定的中学生必学的五十篇古诗文之一。怎样让学生学好这一课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在学习本文之前,先把本文的重要性讲给学生,以期引起学生对本文的高度重视,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加”

  所谓三“加”就是加大对课文朗读的力度,加强对课文翻译的准确性,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明显加大朗读的力度,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我毫不吝啬课堂上的时间。在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先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以及手头资料讨论,然后再提问,完善后出示译文,译文是我结合教材、教参、还有其他资料精心整理出来的,相对来说,比较直接,比较准确,比较好理解。疏通完文意,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再把这篇文章作为现代文分析,结合考点设计一些问题,如: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古仁人之心是什么,千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等等,把文言文当做现代文来讲,也是中招考试的一种趋势。

  三、利用作者的刻苦的学习精神和崇高的思想品质对学生进行德育。简介作者时,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已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

  食不给,啖粥而读,五年未尝解衣”,作者苦难的童年和年轻时的刻苦学习精神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德育教材。在分析作者的性格时,他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旷达胸怀与崇高的忧乐观,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即使在今天依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四、难以排解的郁闷

  学完这篇名篇,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如果说加大读诵的力度和德育还算是素质教育的话,那么,对课文逐词逐句的讲解,要求准确无误的翻译,无疑还是应试教育的味道太浓,有悖《新课标》的要求。在当前以应试教育为主却又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情况下,文言文到底该怎样教?我小心翼翼的走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中间,究竟该何去何从,我犹豫难决,彷徨不定。

语文推荐课教学反思 篇4

  第8课《一粒种子》是一篇常识性童话,既要讲究科学性,使学生获得一些简单的植物生长的知识,又要注意不能上成常识课,要根据童话的特点,抓住课文中四个“挺一挺”,以及种子与蚯蚓的对话、排比句和最后一句“啊,好个光明的世界!”进行朗读指导,读出语气,以读代讲,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所以在今天的课堂上,孩子们饶有兴趣地学习这一课,课文有四处写到“把身子挺一挺”,这种拟人化的语言,含而不露,生动有趣,使课文充满了活泼的'童趣。

  我把板书精心设计了一下,按照课文内容的顺序逐步演示,以线条表示地面,在地下展开种子发芽的样子,表现每一个“挺一挺”是种子发芽的环节,在环节下面分别指出所需的条件,最后钻出地面,既直观又概括了课文内容,学生也归纳出种子生长所需要的条件。

  在学习“热闹”一词时,我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还可以通过课文中的排比句“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唱歌,小朋友也在唱歌”教学理解,掌握“热闹”。

  教学时,教师问学生春风是怎样唱歌的?让学生轻声吹着“呼——呼”;泉水是怎样唱歌的?“叮咚叮咚响”小鸟是怎样唱歌的?“叽喳叽喳”。你们会唱有关春天的歌吗?请学生唱一唱,接着再让学生分别唱起春风、泉水、小鸟、小朋友的歌,然后一起大合唱,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随即让学生体会说出现在是怎样一种景象。

  用书上的话说一说,使学生初步认识了排比句的特点,又让学生用“热闹”造句,学生造出来的句子比较具体。“教室里可热闹了,有些同学学春风唱歌,有些同学学泉水唱歌,有些同学学着小鸟唱歌。”这样让学生动一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了“热闹”一词,认识了排比句的句式,出色完成了造句练习。

语文推荐课教学反思 篇5

  1.《我爱你啊、中国》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学生表面百这首诗展示四幅形象鲜明的美丽画卷——东海日出、高原星空、北园雪景、南国春色

  学生能从四幅画面中感受祖国的辽阔,景色秀美神奇。学生能通过“跳出东海碧波”,“依然是群星闪烁”,“银光素裹”,“盎然的春色”等短语让学生展开想象透过时空,季节的反差来体会祖国的幅员辽阔,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学生体会较深,所以读书读得神情、高昂。

  不足之处:个别学生体会不到深刻含义。

  2.《把我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学生对送别的场面体会最深

  记忆线索:告别亲友离华沙→失声咏唱送别曲→老师叮嘱学生送礼物→肖邦接杯登车去。学生从中体会到肖邦恋恋不舍离开祖国的情景。学生更深地体会到祖国的泥土是象征自己的.祖国。肖邦带着泥土被迫离开自己的祖国。在法国期间,肖邦用音乐抒发自己的情感,一种思乡情、亡国恨油然而生。肖邦一腔热血化成音符。更加突出了肖邦爱国情怀,从而也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

  不足之处:学生对社会时代背景有些含糊。

  4《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学生对老师引出的故事《和氏璧》《渑池会》很感兴趣。

  记忆线索:从这两个故事中,学生们了解了课文中的两个重要人物:蔺相如、廉颇。

  事情的来龙去脉学生清楚以后,更明白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从这个故事中知道了廉颇是个知错能改的人。蔺相如心系国家利益。不计个人得失的宽广胸怀。这两个人物,学生都赏识,并意识到把这种态度放到实践生活中去。

  不足之处:对历史故事了解太少。

  5.《爱之链》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学生对这个“爱之链”了解很透彻

  记忆线索:乔依无偿帮老妇人修好汽车→老妇人帮助女店主乔依的妻子→女主人关隘自己的丈夫。这样形成了爱的链子。学生们体会到了深刻的爱意,浓浓的情怀。真情互助,从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从都应该给别人帮助,只有这样人间才充满友爱。学生还能联系实际生活,展开讨论。整个课堂充满着浓浓的情氛。

语文推荐课教学反思 篇6

  黄厚江老师认为,当前语文教学存在浮泛化、狭隘化的倾向,主要表现:一是以传递结论为中心,课堂表现是老师提问题,学生找答案,似乎课堂就是学生在找老师问题的答案,教学只是通过问答活动去“寻找”某个结论,教学变成了验证。二是以狭义的知识学习为中心,将学习零散的知识作为教学重点。三是以各种方法技巧为学习中心,认为方法最重要,学方法就是学知识,学会了方法就形成了能力。

  黄老师的观点不禁让我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评价等。尤其是最近一年来,我所观察的课堂教学(包括自己),或多或少地存在浮泛化、狭隘化的倾向,刚好今天听了两节语文课,越来越感觉我们的课堂出问题了,需要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行为,切实进行深度阅读,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下面针对今天二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语文教学需要高品质朗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朗读调动各种感官,帮助学生对材料的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对第四学段(7—9年级)对朗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标对朗读的要求有三个维度:正确朗读、流利朗读和有感情朗读,至于怎么朗读,尤其是有感情地朗读最为困惑,因此也导致无要求、无目的的泛读。朗读最终成为教学的一个常规环节,即为了完成任务而读。慢慢地,读得浮泛化,读得形式化。朗读作为理解材料的手段,不是可有可无的形式,需要高品质朗读,用朗读助推理解材料。

  1、读得抑扬顿挫

  “抑扬顿挫”的意思是声音高低起伏,和谐而有节奏,要想读得抑扬顿挫主要注意声音的高低起伏,注意停顿,达到和谐的境界。比如《咏雪》的朗读,具体标示如下: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陈述事件起因,读得平稳)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读好“欣然”,表现出谢太傅与儿女们在讲论文义过程中,雪突然越下越多,灵机一动可以借此来咏雪时内心的喜悦)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语速快,体现出胡儿急切表达的心理)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语速稍慢,同时读好“未若”,体现兄女的自信)

  公大笑乐。(读好停顿“公/大笑/乐”,“大笑”是谢太傅的一种心理感受,“乐”也是一种心理感受,“大笑”是外在表现,“乐”是内在感受,分开来读,强调了人物内在感受)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述句式,读得平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的朗读,具体标示如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结合标题中“左迁”,全诗的朗读基调是低沉的、哀伤的,因此,读得慢一些,声音低沉一些。

  “杨花落尽子规啼”,重点读好“落”和“啼”,读得轻一些,读得哀伤一些。

  “闻道龙标过五溪”,重读“过”,突出作者听闻王昌龄左迁龙标的消息后,他已经过了五溪,有些遗憾之感。

  “我寄愁心与明月”,轻读“愁心”,强调此时诗人的内心感受。

  不是说将以上分析一股脑儿全部在课堂上完成,只是想展示教师利用朗读体现对文本的解读而已。课堂上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选取使用。

  2、读得有层次一些

  《咏雪》朗读,可以分层次朗读,以此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品析。

  第一次朗读:通过朗读,体现你理解了文章的层次。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起:开端)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承:发展)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转:高潮)

  公大笑乐。(合:结局)

  这是古代文章常见的结构形式,按照叙事一般的格式构成。

  第二次朗读:读出温馨的家庭氛围,读好开端。

  第三次朗读:读出看到雪越下越大内心的喜悦。

  第四次朗读:读出白雪不同的姿态,读好高潮。对胡儿的话,读得稍快一些,体现急切;对兄女的话,读的慢些,读得坚定一些,体现自信。

  第五次朗读:读出谢太傅内心的喜悦,注意和“欣然”的区别:“欣然”读得内隐,“大笑乐”读得外显。

  第六次朗读:在以上五次朗读指导的基础上,进行合读,综合体现以上五次朗读成果。

  二、语文教学需要思维训练

  平时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学生理解起来却觉得困难无比,我们还一味地埋怨学生,其实是学生思维能力不好所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任何一项活动都离不开思维的参与。语文教学需要不断促进思维发展,提升思维品质。尤其是当前深度阅读,更加需要高品质思维的参与。

  比如在《咏雪》中,我们可以这样来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问题1:“俄而雪骤”在文中的作用。

  问题2:“公大笑乐” 的意味分析。

  问题3:谢太傅是否未对胡儿和兄女的回答做出评价,从文章中找出依据,并谈谈你的理解。

  再比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我们可以这样来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体会“闻道龙标过五溪”中“闻”体现的作者复杂情感,借助资料来体会:

  资料:早年贫苦,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体会“我寄愁心与明月”中“愁心”的意思。

  以上两个问题,其实均指向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聚焦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改革,体现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呼唤课堂转型,即从学科知识的逐“点”解析,学科技能的逐“项”训练走向情境性、体验性和综合性的语言实践活动。单纯的知识是不能转化为核心素养,只有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重视学生的体验,改变“教师高控”的课堂生态,进行课堂革命,才能寻得语文教学的一线生机。

语文推荐课教学反思 篇7

  一、走在回家的路上:落实语文的本体。

  1、关于语文本质内涵的理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叶老的“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指,也即“话”和“文”的合指。“语文”一词其实涵盖了人们语言交际的听、说、读、写的行为和“语言运用”的结果。那么按照“语言”和“言语”的理论,听说读写的活动及其结果,都应该属于运用语言的行为和产物,即是与“语言”即联系而又有区别的“言语”,这么说来,“语文”的内涵是“言语”才合适。

  因此,我思考:

  1、“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诚然,在生活中,我们读一篇文章着眼点往往在于获取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内容,是“得意忘言”的,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目的不仅反映在引导学生通过语感实践,把握内容、积淀情感,而且更表现在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语言,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理由,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掌握渗透着思想感情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如学习朱自清写的散文《春》,绝不是为了记住春天具有“春风美”、“春景美”、“春雨美”等知识内容,而是学习朱自清先生如何抓住关键词句来描绘春色的,如何将情感用切当的言语表现出来的,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等,这才是我们要学习的着力点。

  以《长城》一课中“单看”的品读教学为例:

  师:是啊,每个人站在长城上都会浮想联翩。让我们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生:(自由朗读课文)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建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肩膀和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师:如果把这个“单看”改为“先看”,请补充课文的内容。大家先自己思考,而后与同伴讨论交流。

  出示:

  先看那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肩膀和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再看那,那时候。

  (教师巡视,提示读书细致,从书本上找语言,讨论三分钟后)

  生:再看那宽宽的马路,有五六匹马可以并行,那时候,绝对没有这么宽的道路啊!是谁有这么超前的想法啊?

  生:再看那糯米和石灰粘接的石条,城墙三面风雨不透,那时候怎么会有这么好的技术呢?在我们现在想起来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

  师:同学们飞扬着智慧的话语。可是作者为什么不像我们一样写这么多的内容呢,而只用了一个“单看”呢?

  (生陷入沉思后)

  生:单看那数不清的条石,已经让我们无比的赞叹,更不用说其他的了,更让大家敬佩了。

  生:一个“单看”,就能让我们产生无穷的想象,长城简直就是伟大的奇迹。

  ······

  在此例中,笔者先挖掘言语形象、言语内涵、言语情感的结合点,使积累与运用有机的结合起来,以驱动学生一颗颗灵动的心,诱发他们飞扬智慧的语言,而后话题一转: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感受用词的精妙,感受作者正是用这个“单”字激发读者的想象,表达自己对长城伟大奇迹的赞美之情。

  2、运用是语文学习的最重要途径。

  《论语》开篇的“于曰:学而时习之”真情地告白:“学”了还要及时不断地“习”,学习是一个连续的、持久的仿效、训练、实践的.过程。

  《颜氏家训》中的“钝学累功,不妨精熟”诚挚地叙说:对待学问上的愚钝,需通过长期的练习,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功力,使其逐步学会积极迁移,是可以达到新的境界的。

  叶老先生的“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也殷切教导我们:“语文”就是人们语言交际的听、说、读、写的运用行为和结果。

  前人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懂得了一个道理:只有在不断的“感知、领悟、积累、运用”的学习过程中才能掌握技能,练就本领。

  在我的语文教学中,常常创设各种语言运用方式,让积累的词语句段在新的语境运用中焕发活力。如每篇课文均有生字新词,我让学生把生字新词抄写数篇改成“生字——组词——造句”的形式练习,又如,仿照课文中新出现的语言现象让学生进行模仿——旧瓶装新酒,看《白杨》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在课文中,白杨这种植物,已经将它与人的某种性格、某种品格紧紧地连接在一起。我们可以想一想:在生活中,好多的事物都可以与人的特征连接起来。

  (一)选择连接

  出示:

  你太孤傲了吧,连一片叶儿也不肯和你作伴。橡皮

  正是你的谦虚,换取了满天繁星灿烂。雨伞

  太多的风风雨雨,你都躬着背默默地承受。梅花

  一点点地牺牲自己,一次次地弥补错误。新月

  3、追求文品与人品的优化组合。语文课是学习者感受文字的魅力,学习文字整合的诀窍的:先是“披文以入情”,明了怎样的言语形式承载了怎样的思想;再是“入情以披文”,明了高质量的思想是借助高质量的言语形式来表达,并较为成功地外化为各种(书面的、口头的)“言语作品”,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语言运用能力,在此同时内里还表现为精神经验的丰富,个性生命的成长。“人品与文品”的优化组合实际上指的是“言语”与“精神”同构共生,即是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心灵世界携手走向丰妙境界。

  二、走在回家的路上:促进情感的共鸣

  语文教学之所以具有激动人心的魅力,主要在于它自身融入了丰富多彩的情感。情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教学情感亦一样。教学情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复杂的心理现象伴随着对文本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不能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使之与教师、与文本、与作者之情产生情感“共鸣”,那么,这教学活动便是干瘪空洞,枯燥无味的躯壳。“情感”是否“共鸣”,是教学情感,乃至教学活动的关键。教师讲课冷冰冰,似三九天之冰雪;象机器人一样虽有声而无情,虽有行而无内涵。这无激情的教学,必然得不到有激情的听课。这样的教学活动,台上台下死水一潭,教学效果必然不尽如人意。只有把教学情感交流、沟通得恰到好处、水乳交融、和谐统一,才能克服枯燥无味的说教,才能防止出现压迫强制式的教学,才能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和时间赛跑》的课例中的“创设名言”部分课录:

  师:读了这篇文章,看到了林青玄和时间赛跑的成就,一定会有感触,(指一生)你是怎样想的?

  生1:不珍惜时间的后果,不堪设想;珍惜时间的结果,幸福美满。

  师:(指生)你说得太好了,你的理想是什么?

  生:(回答)我的理想是当一名科学家。

  师:好的,请你在这句话后面署上大名。

  生:不珍惜时间的后果,不堪设想;珍惜时间的结果,幸福美满——未来的科学家,易杰。

  师:这句话可以说是易杰的名言了!古今中外的一代代人,从家境贫困的乡野村夫到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从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到深沉智慧的哲人志士······当面对人生短暂,岁月匆匆,或如何使自己在世上留下深深的痕迹发出许多感叹。

  课件出示,学生朗读: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宋理学家朱熹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民族英雄岳飞

  光阴是最贵重,最有价值的东西,千万不要把今天要做的事拖延到明天去做。

  ——著名音乐家贝多芬

  “好好的把握业余时间,你就能挖掘出源源不绝的幸运之泉!”——

  未来的语文教学专家——吉春亚

  师:孩子们,你们也一定有美好的理想。未来的科学家、魔术市、表演艺术家、作家们,你们会怎么说呢?请拿起你们的笔,尽情抒发自己的情,尽情创编自己的名言。

  生:(兴趣倍增,动笔写一写两分钟左右)

  师: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相互交流会有更多的思想火花迸发。

  生1:时间是一辆不回头的火车,开走了就再也别想搭上它——未来的文学家刘芳

  生2:人生短暂,一定要珍惜时间,那你才会成为有用之才。—未来的海洋学专家沈翰芳

  师:一路走好,前面会有数不尽的风光。

  ……

  (学生畅所欲言,滔滔不绝,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这里没有千人一面的简单描述,没有大同小异的机械模仿,而是学生自由地调动自己心中的语言储备,调动自己心中的生活积累,大胆地展示自己对客观世界的独特认识、独特感受的结果。这样的语言实践活动能有力地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

  语文教学需要洋溢浪漫主义情怀。如果说

  “言语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情感”便是语文学习的生命。言语学习需要情感的滋润,需要情感的震撼。有了丰富情感,才可能会有丰妙的言语;有了丰妙的言语,就能更好的展现丰富的情感。让言语和情感产生共振,让两者携手走向丰妙,应成为我们语文教师不断的追求。

  三、走在回家的路上:腹有诗书气自华

  “关关雎鸠”的爱情吟咏,楚辞世界巫风神话的幽怨对话,魏晋士子的生命自觉,盛唐之音的气度恢弘,宋元山水的迷我忘我之境,明清之时的纷繁世俗图景·····我们需认真品味;老舍的文字是漫画,世俗风情,鲁迅的文字是木刻,力透纸背,余秋雨的文字是水墨,意蕴深刻,张承志的文字是油画,色彩浓烈……我们该细心欣赏;安徒生的童话以虚构之笔昭示给世人美所能达到的程度,巴尔扎克构筑一座座语言及命运的迷,艾略特打开了一片意象与文明的荒原……我们应默默体会。“平心不羡黄金屋,灯下窗前长自足,让读书,这剂心灵的鸡汤,不断的滋养着曾经“气虚”的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才能为语文课有滋有味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奠定基础。

  记得那是一次在无锡执教《小镇的早晨》的最后一个延伸环节,我发现上课的会堂的墙壁上的有好几幅恬静、美丽的画面,就脱口而出如下的话语:

  “恬静”不只是局限于小镇的早晨,大家看,我们这个大厅里的好多画给人恬静的感觉。许多自然风光给人的感觉是恬静的,人与动物融恰相处于大自然中,也会给人以恬静的感觉。表现“恬静”的语言形式也有多种,课文中用一段话表现,我们也可以用一个词,一句小诗表达,大家看墙壁上的画面:(边带着大家看画,一边创编小诗)这幅是“水平如镜照树影”、这幅是“天地之间乐逍遥”、那幅是“山在虚无飘渺间”、那幅是“青松翠竹花戏蝶”、眼前的是“青青小溪绕山间”、“诗情画意在人间”……

  当时,听课的老师和同学给予我很大的鼓励。我想:榜样的力量才能够引领学生热爱语文,学习语文,不断提高谴词造句的能力。试想,一个自身语言都贫瘠干涸,安于就事论事,墨守陈规照本宣科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也难把课堂变得有滋有味的。语文教师只有通过读书才能“以内养外”、“补血养颜”。

  “语文不是筐,啥东西都能装”,我们不能被“语文的外延”之类似是而非的口号所迷惑,而应回归语文的本色——言语能力是奠基性的,是语文课程、语文学科“质”的规定性得以存在、显现的基础,也是语文课程、语文学科得以发展的依托,舍此不称其为学科。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以我们深厚的语文功底引领学生落实语文的“本体”:外里显现灵活扎实的语言运用能力,内里表现为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提升认识价值观,

  那么我们就会享受于行走在语文回家路上的无限快乐之中。

语文推荐课教学反思 篇8

  《青松》一课教学的时候,学生读诗后提出的问题和预想的相差无几。一是“挺且直”不理解,二是“松高洁”不明白。教学前做了充分估计,也设想了引导的办法。我在教学时,注重了让学生角色的进入。

  当学生提出“挺且直”不理解时,我问学生谁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学生结合插图,做了最大努力,有的说出了雪虽然大,但是松树能挺住,有的说出了松树站得很直。我知道孩子们意会了,但不能言传。我告诉学生“且”是而且的意思,然后问谁能做个挺且直的动作,结果,多数孩子都站了起来。他们挺着胸,抬着头,一幅雄纠纠的样子。我让学生说说此时的感觉,学生说,雪太大了,落在我头上,压在我的胳膊上,但是我能挺得住。那你们就读一读,老师听一听,是这样吗?本来“大雪”读得虚一些效果才会有,可是孩子们不管这些,喊破了嗓子在读大雪,我也没“指正”,我知道这时候讲朗读技艺是多余的,孩子们已经是小松树了。

  “松高洁”理解起来确实有难度,引导学生看图,想想雪化之后松树叶子的变化,学生说出叶子是鲜亮鲜亮的,“鲜亮”这个词我也没想到,看来,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曾看过一位老师设计的让雪和松树对话的环节。还是让孩子们做松树吧!“大雪就是想压折你们,可是你们却坚强地与他较量,你们会说些什么?”孩子们的想象力就是丰富:“雪,你来吧!我正好用你洗澡呢?你被太阳晒化就会变成水,让我喝了,我会更漂亮、更坚强!”

  “你可以加上动作读一读啦!”孩子们再一次成为小松树了。

  教后反思:

  叶圣陶老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对诗意的理解如果孤立地去品词析句,往往对诗的意境领会不深。但是变换了角色,你就是诗人,你就处在诗中情境,孩子们的想象力就会被激活,他们幼稚天真的话语,往往自然地把诗的意思吻合了。

语文推荐课教学反思 篇9

  《钱学森》一课,生动地记叙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赞扬了他时刻不忘祖国的高尚情怀。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言为心声”,文章通过人物语言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强烈的爱国情怀,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本文同时也是一首净化学生灵魂的赞美诗,是一曲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的交响乐!因此,在本课教学开始我让学生找出钱学森说的两段话,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和抓关键字词来体会钱学森赤诚的爱国精神,始终将钱学森的语言作为学生阅读、感悟的重点。学习第一段语言,我主要让学生明白钱学森在说这段话时,他正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跟在冯卡门身边的前途无量和“钱学森坚决要求回国”作对比,并让学生想象如果他离开美国会怎样,让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体会钱学森坚决要求回国意志的.坚定,并让学生比较钱学森当时所处环境的优越与回国后处境艰难,去触摸钱学森那颗坚定的回国的爱国心。再通过教师的引读,学生发自内心的朗读,把它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从而激起学生对钱学森发自内心的敬佩。至此,学生的情感已经和钱学森一起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抉择,他们的阅读过程,也正是他们的情感历程。第二段话通过课文中钱学森 “我们是应当回去的。”这个“应当”也就是应该这样做,任何人都能这样做,这是每一个爱国华侨都可能做的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爱国的感情是没有界限的。钱学森只是做了一件只要是一个中国人应当做的事情罢了,让学生感悟到爱国是自然的,是每个中国人当然也包括我们理所应当做的事。进一步体会钱学森的爱国之情。用“假如你是钱学森,你会怎样说这段话”,把学生带入情境,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并通过听《我的中国心》这首歌来丰富钱学森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更是让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与情感的洗礼。但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来得及。再让学生在一次次的阅读感悟的基础上读这两段话,层层深入体会他的爱国心。事实上,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感情得到激发,认识得到了升华,随着一次次地读,心灵也一次次受到猛烈的撞击,提升了对钱学森的情感认识。

  六年级的学生阅读措辞直白的课文,已经能够认识到钱学森的爱国情怀,但学生的认识也往往是漂浮于认知的表面,并不表明已经有了切身体会,并不表明

  他们与钱学森有了灵魂的交会,此时的人物形象并未在他们的心灵里留下深刻的烙印。这个时候,需要教师想方设法引领孩子去体验。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整体认识到分部分理解再到整体感悟,使学生对钱学森的人物形象的认识是逐步构建、逐步丰满。学生在一遍一遍诵读,一次一次自主表达中,不由自主地接受了语言,走进了文本,更一步步体验文中的情感主线——钱学森对祖国的热爱。每一次的读都不是一个简单层面的重复,而是用巧妙的语言做搭设训练感情朗读,层层推进。同时,文中还有多处侧面描写,也能够烘托人物的特点。在教学中我还努力做到多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极地与文本对话,从文本的语句中挖掘文字背后的东西,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真实是课堂的生命,在本课教学前,我让学生认真预习课文,但并未做文章解读、朗读的指导,我要力求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由于学生理解的深入而使阅读水平逐渐提高,我觉得本节课上还是有所体现的。教学后,我认识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课堂机智不够、评价语言不够丰富等,我还将继续努力,也需要反复实践!敬请各位专家、同仁多提宝贵建议。谢谢!

语文推荐课教学反思 篇10

  其实每一次备课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说明文而言,却是简单而不失复杂,似浅而深的一种文体。所以就使备课人有时难于适度把握这种文体。我的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按照导入——检查预习 ——走进课文寻找结构美——细读文段寻找画意美——揣摩语言探究语句美——拓展训练——总结反思——布置作业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步骤安排的。在各个环节之间我又设置了一些过渡的语句,这样会使整堂课显得紧凑。一开始,我就用关于建筑的对称的语句导入,并且加上了关于苏州园林的几幅图片,这就紧紧抓住了教学主体的心,尽快加入到学习中去。在其间为了解决问题的需要,我充分挖掘了课本资源,让教学主体阅读了课本99页的“学习阅读说明文”,学习其中的一些知识;

  又让他们回顾了习题三中的说明方法以探究本文的语言。教学主体在“细读文段寻找画意美”这一环节表现的还可以,我对他们的激励的话如“我相信同学们的每一次表达都是一朵朵美丽的'浪花,点缀在老师心灵的海洋中,所以,请不要吝啬你的表达;

  同学们的每一句话都像是一个个生动的音符,拨动着老师心灵的琴弦,请让我们奏出和谐的音乐吧”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学生不能自主解决的问题,就让他们合作探讨,再不能解决的就点拨,帮助其解决。由于不仅仅是教学知识,还以情感化他们,一堂课下来,我已经与他们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友谊了。

语文推荐课教学反思 篇11

  传统文言文教学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使本来意蕴丰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词、句的理解和落实,这显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

  课前准备时与学生自然聊天,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接着简明进行文学常识的介绍后便进入了课文的学习。首先,通过配乐示范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读准字音,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指名学生仿读,其他同学评点。紧接着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自行朗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及时组织小组交流,质疑释疑,疏通文意。三遍朗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地朗读课文了。这时,组织班内交流:你有什么困惑或收获?通过生生问答,教师明确,引导学生学习重要的文言词语。在通读基础上,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三峡的美丽神奇的景象主要体现在哪两方面?到这里,实际上学生对文本已经深入其中了。

  接下来,进入品读课文,赏析美景环节。通过展示画面,回顾文本优美语句,品味三峡景色的美丽。教师指导学生谈自己喜欢作者笔下的什么景象,并再次组织有感情朗读课文,小组交流,后班内交流,水到渠成地生成三峡特点的概括。

  最后,结合课堂内容,拓展延伸,进行课堂练笔指导学生拿起手中的笔,从文本中探寻美点,用给定的句式写一段美点品析,引导学生用笔深化对三峡特点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综上,我认为,“品”要以“读”为基础,而“品”过之后还要用“写”来丰富语言的积累。先读后品,品品读读,反复诵读,涵泳文意,在付诸笔端,学以致用,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三峡》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面对《三峡》这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因此在疏通文意这个环节,我大胆地改变了过去串讲的形式,放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完全让学生借助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实践证明,有了前面诵读的基础,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文意串讲这个问题的。

  如果说前面的读是在为品做准备,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学生对文章优美佳句的欣赏上。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行找出自己喜爱的地方,然后说明喜爱的原因。许多学生都喜欢写三峡夏季水的画面。于是便抓住机会,诱发联想,想起一些与此地情景相似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夏季水流湍急,学生由原文想到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还想到了许多写水的诗句。这既是一种对课文的理解,又是一种知识的迁移。还有的学生喜欢秋季的.凄清,面对两岸高峻的山岭,聆听悲哀婉转的猿的叫声,体会空谷传响的幽深,触景生情。这种直接面对文本的倾听和思考,拉近了学生与古代时空的距离,仿佛听到了作者旷远的呼唤,仿佛看到了作者对壮美河山的叹仰。如果说《三峡》的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融合,那么学《三峡》的人也与自然景观成为一体了。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拿起手中的笔,从文本中探寻美点,用给定的句式写一段美点品析,就应该是信手拈来了,完成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全过程。课堂实践表明,学生的表现是完全可以比我们预设的要好的。

  当然,课堂教学过程中也暴露了不少缺点和不足。比如,制作的课件突出了课堂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却忽视了课堂的知识性,学生只回忆起部分内容,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理想。再比如,我的课堂语言不够凝练,“连绵不绝”一词重复使用了几次,还出现了口误现象。这些都提醒自己,“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经过此次课堂教学,我对课堂有了更多的认识,有了更多的收获,也有了更多的思索,我想我一定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在同仁们的指导下不断成长进步。

语文推荐课教学反思 篇12

  在我国母语教学的经验宝库里,“涵泳”是我国古代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涵”,《辞海词语分册》的解释是“沉浸”;“泳”,自然就是游于水中。“涵泳”的本义是鱼鳖之属深潜于水中游动。南宋大教育家朱熹提出了以“涵泳”为中心的文学接受理论:要真正认识、理解文本,必须全身心地投入文本进行感受和体验。那么,要上好一节阅读课就必须把握教学目标,深入的解读文本,灵活地运用学习方式,依学而评价渗透学法指导。在语言的浩瀚海洋中“涵泳”,让学生自主学习,细致入微地体验感受,持久反复地细心玩味,深刻体会文中的意趣。

  一、涵泳定标言意兼得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应该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在课程目标的预设上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美丽的晋祠》一课的教学片断中,教师就是依据学情和教材特点,让学生抓住描写晋祠树的重点段落,扣住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来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表达方法的作用,侧重于“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的目标达成,自然而然地让学生感受到晋祠树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堂好的阅读课,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可以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来确定,有所侧重地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中巧妙地融合达成,使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去理解、体验、感悟,用文中语言去交流、抒情、倾吐。在“言”与“意”的转换下,让学生“沉浸”其中,真正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涵泳文本整体建构

  特级教师刘仁增认为:“教师要做文本的‘知音’,把握文本的‘文化细节’,涵泳‘文心’,把握‘文脉’,捕捉‘文眼’,艺术地进行文本的二度开发和智慧生成。”

  在标准引领下,《美丽的晋祠》中晋祠树的教学设计就注重了从整体入手,做到大处着眼,从小处突破,层层深入而达成目标。这一部分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古老苍劲的树和造型奇特的树感受晋祠的那份幽静、典雅之美。整个教学,教师体现了从“整体入手”的思想,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从大处着眼,围绕“你从哪儿感受到晋祠的美丽?”这一主要问题开展教学。把握了文本的细节,引导学生抓住周柏、唐槐的古老苍劲和造型奇特的左扭柏树的排比、拟人句,层层深入,让学生体会到晋祠的那份“幽静”“典雅”之美,学生很自然的也喜欢上了古老苍劲的树和造型奇特的树,也发出自己内心的感叹“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一堂好的阅读课,教材的解读应该是从整体入手,专注地钻研教材,不仅要系统全面,还要学会在细节上推敲,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才能真正体会文本的内涵和意蕴,把文本“读厚”。在此基础上预设的静态教案才会科学,最终才能生成出有效的理想的课堂。

  三、涵泳妙言多法活用

  阅读教学是一门艺术,所谓教学的艺术性,不是单纯地追求形式,更不是搞“花架子”,而是在遵循教育客观规律的前提下,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更好地积累方法,习得语言,使课堂焕发生命的精彩。

  结合《标准》,《美丽的晋祠》树的教学片段中,学习描写古老苍劲的“周柏”句子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揣摩的方法体会周柏的古老苍劲。其中,描写周柏的古老中有一个词“皱裂”,它的意思是产生破裂和明显分开的一种缺陷,但是学生并不能想象出唐槐是怎样皱裂?于是教师借助他们已有的经验,想象自己爷爷奶奶的手来深入理解这个词,从而感受周柏的古老。

  学习古老苍劲的“唐槐”句子时,教师利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继续运用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的阅读方法,品味唐槐的古老苍劲之美,在学生不理解“虬枝盘曲”这类词时,通过图片补白画面,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

  因为学生在学习古老苍劲的树时已掌握了学习方法,在学习“左扭柏”时,教师鼓励学生运用已学的“抓住关键词想象”的阅读方法,用读的`方式来再现晋祠树的美。这部分的教学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并且紧抓“左扭柏”中含有许多四字词的特点,紧扣语言的内核进行学习,使学生在深刻感受语言内涵的同时,感性而具体地领悟表达的方法,自读感悟造型奇特的树。

  学习这两种树,教师教学方法的过程也是“由扶到放”的过程。学习古老苍劲的周柏时,教师一句句指导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习“唐槐”则是逐步放手让学生抓关键词填空自主学习,而学习“左扭柏”则是彻底放手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主学习。

  一堂好的阅读课,教师设计教学方法,正如厨师煮菜一样,同样的鸡、肉、鱼、菜,在各厨师的手下,可以用烧、煮、焖、炒、蒸等方法,烹调出花色繁多、美味可口的佳肴。同时,教师要像提高教学效果,就应在多元化的教法上下功夫,增加教学的魅力。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并集中体现在一个“活”字上。

  四、涵泳评味理趣提升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性语言,是沟通师生智慧、情感、兴趣、态度的桥梁,善于运用评价性语言是教师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恰当运用课堂评价语言,能让课堂充满生机,焕发出人文气息。有效的评价性语言,体现教师课堂教学的引导性,促进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探究性。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评价语在教学中十分重要,“用点睛之语,就能指点迷津”。

  在《美丽的晋祠》的教学中,教师在评价调控方面,做到了评价及时,启发性强。在“左扭柏”的教学中,当学生读得不好时,教师的评价语:“你看这左扭柏直冲云霄,像上钻,再读读。读出它的气势。”“听你再这么一读,好像有一股神奇的力量赋予了左扭柏,它树皮上的纹理一齐朝左扭去。”体现出很强的启发性。几乎是每评价一句都是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帮助学生读文想象。学生们通过教师的引导,对这句话的理解的内涵也随之更为深刻。

  另外,在对学生评价时,教师语言还具有学习方法的导向性。同样在教学“左扭柏”的句子时,教师的语言,如“准确生动的四字短语,让奇特的左扭柏立在我们眼前!”“形象的表达方法,让我们字字悟其神。”这样的评价语能帮助学生掌握表达方法。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在一堂好的阅读课中,教师的课堂评价语的运用首先会考虑学生的发展性,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勇于发言、乐于发言、善于发言,在评价中有感受、有思考、有反思、有生成。如此,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评价实践与教学目标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拉近师生距离,创造出课堂教学艺术的佳境。

  “潜心”涵泳方为学,只有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才会心有所思、心有所动、心有所获。一堂好的阅读课,教师只有从实际出发,正确深入地解读文本,制定明确实在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情智同生,才能达到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丰富语言积累、培养阅读能力、进行情感熏陶的目的。这样的语文课堂才会充满对生命的关注,焕发鲜活的生命的气息,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健康的发展!

语文推荐课教学反思 篇13

  今天的语文课课堂气氛很不着调,对于黄山奇石,没有多媒体课件和具体挂图的辅助,2年级的学生光通过文字,怎样整体把握,初步感知,光光读几行文字,看着课本上仅有的三幅插图,如何去把握奇石的“奇”,让我很有些不解。如果没有加星制,很多人就不会坐端正,也不会看黑板,在下面玩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东西,橡皮,铅笔,都可以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坦白讲,我是一个容易受控制的人,会因为学生的毫无反应,一声不吭而将原本就很慢热的`热情降到谷底,提不起精神头。

  作为班主任,有点放不开手脚,总是不放心让学生干,怕他们做不好,而把所有事情一人包揽,包括扫地,打饭等等,每次看着他们磨磨蹭蹭地,那把火蹭地一下就上来,性子太急了,应该让他们去做,谁不是从不会,到慢慢会,最后才是雷厉风行,风风火火的呢?能力是锻炼出来的,如果不让学生干,他们永远不会干。

  另外,没有全面关注学生。当我再一次想起2年级4个平行班中我班里留守儿童数量最多的时候,当我想起很多孩子是离异家庭中的,尤其是和已经调离的前任班主任周老师交流时听到的那些信息,印象最深刻的是听说,有一个小男孩晚上睡觉的时候会躲在被子里哭,尽管据我观察,这个叫徐男孩在班里总是不做作业,很难履行自己的承诺,每次我苦口婆心劝导,他也总是一副要痛彻心扉改正,但每次都是答应归答应,第二天还是昨日重现,没有任何改观。我认为,当务之急还是要好好了解,去重新认识他,去从生活方面多给予帮助和关心,让他能够在学校里感觉到缺失的爱,用老师的关心呵护去弥补那份难以实现的亲情,让他能够有一个健康的良好的人格和心态,教育他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难题,坚强一些,慢慢地,当他觉得老师是朋友了,很多问题是不是就能够迎刃而解了?

  说说早上的事。卫生看上去保持很好了,但学生早上一来如果班主任还没有进班,很多孩子都在外面玩,玩是小孩的天性,如何在天性之外将所有好的习惯自觉地养成,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事?

  中午分饭倒是练出来了,原来第一次分,因为中午临时要开会,所以后面的同学就自己盛了。有些同学一开始加太多,导致后面的同学到下午是饿得慌,晚上接到家长电话说小孩一回家就找吃的;第二天中午就一直待在班里,每个同学都分完,第二次加饭加菜也是自己一手完成,以免小家伙们不够自觉,但时间还是有些仓促,等到5年级学生来抬东西了,我自己还没吃;这往后两天,一天比一天娴熟,现在是15分钟内能把41个人的饭菜加完,而且自己的那份吃掉,然后敦促学生们赶紧吃,因为有些人边吃边玩,拖拖拉拉,这个习惯不好,必须要改掉。这两天会让学生自己来加饭,有些还是会一大勺子地舀饭菜,我看到会提醒说每个人第一次先少加一些,免得后面的同学轮不到了,吃多少加多少,别浪费。有些孩子就少盛一些,第三次不够吃再上来,别看年龄小,胃口可不小。不过每天都得提醒,发现自己变得婆婆妈妈,唠唠叨叨的。

语文推荐课教学反思 篇14

  随着教学反思的功能日趋明显,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注重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思,那么,教师应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笔者认为,要想让教学反思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师应强化反思意识,明确反思内容,掌握反思方法,养成反思习惯。

  一、强化反思意识

  一个不懂得反思的教师,是一个不成熟的教师,是一个缺乏理智与创新发展的教师,考尔德希德说:“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教学反思来自教师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自我意识的觉醒产生于在旧有理念导向下的实践的困惑和迷茫,因此,教师要自觉增强教学反思的意识,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二、明确反思内容

  教师应从哪里入手进行教学反思呢?笔者认为,教学反思的内容可以大致分为教学理念的反思、教学行为的反思和教学效果的反思三个方面。

  1、教学理念的反思

  首先,教师要敢于对原有的教学理念进行质疑,挖掘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如,“我以这样的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我从中学会什么?”等,其次,教师要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教师要认真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贯穿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是否内化为教学行为,克服就操作论操作的错误做法,再次,教师要以开放的姿态接纳新思想,积极学习和研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并通过不断实践,思考和构建新的教学理念,克服教学工作的盲目性,提高教学创新能力。

  2、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师应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不仅要对教学观念、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因素进行反思,还要从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传媒等方面去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并自觉地根据反思的结果校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良行为,反思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如教学中教师控制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师生关系的处理是否符合主体性原则等;二是对课堂教学中采取的教学策略进行思考,小结精彩片段,思考失败之处,如“教学中是否出现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做得不好,可以怎样改进?”等;三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等。

  3、教学效果的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再成功的教学也有缺憾之处,而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俺们减少缺憾,因此,教师课后要对自己的教学成败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反思,小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找解决的法子,如“这堂课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行为有哪些差距?该如何处理这些差距?”等,同时,教师要学会用缺憾的眼光看成功的结果,用辩证的眼光看失误的问题,这样,通过“由教反思到学、由学反思到教、由成功反思到失误、由失误反思到发展、由现象反思到本质”的多次循环,教师的教学实践会更加合理,更加优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掌握反思方法

  要提高教学反思的效果,必须讲究科学的方法,教学反思的方法很多,但为便于掌握和运用,俺们可以将教学反思分为内省反思法和交流反思法。

  1、内省反思法

  内省反思法是指教师主动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方法,根据反思对象及反思载体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具体的方法:

  (1)日记反思法,主要是指教师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通过写反思日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予以小结、反思的方法,反思小结的内容可以是自己教学中的经验与教训,也可以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灵感、顿悟和教学活动中的关键事件,还可以是学生的反馈意见和独特的见解等。

  (2)录像反思法,即通过录像再现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的方法,这种方法能让教师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教学过程,达到“旁观者清”的效果,具体操作可采用以下程序:上课和录像——观看录像——反思评价——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如此循环反复,能更好地强化教师已有的经验,改造和弥补自己的不足。

  (3)档案袋反思法,即以专题的形式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方法,在运用这种方法时,首先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确定反思的专题,如“教学策略选择的恰当程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程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程度”等,然后由教师本人根据这一专题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并记录下自己过去的状况、现在的状况、自己的进步以及尚需努力之处等,档案袋建立的过程,就是教师对已有经验进行整理和系统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我反思的过程。

  2、交流反思法

  交流反思法就是通过与其他教师研讨交流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清楚地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进而提高自己教学监控能力的方法,实践证明,教师专业发展不仅需要教师个人的学习与实践反思,更需要在教师群体中形成合作的专业发展文化与模式,因此,教师应经常与同事及时交流,与专家共同研讨,教师可以就某一问题与其他教师和专家进行交流,也可以邀请其他教师和专家光临自己的课堂听课,课后一起研讨,请他们指出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在听完其他教师的一堂课以后,针对这堂课进行讨论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反观自己的意识与行为,还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在互助合作中进步,在互补共生中成长。

  四、养成反思习惯

  教师专业成长是建立在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反思的基础上,逐渐积累富有个性的教育经验的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持续的修炼过程,对于一位追求成功、善于反思的教师来说,每堂课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要设置不同的情境,要面对学生的不同反应,教学中的每次师生互动、教学冲突都会激发新的思考和创造,因此,教师要养成对每堂课进行反思的习惯,而且将反思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做到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的有机结合,教学前反思新的'课程理念、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的学习状况、课堂上可供挖掘和利用的课程资源以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然后编写出符合实际而又风格鲜明的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课教学反思4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业已即将结束了。在这半学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于我来说,无论是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形成与接受,还是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的积累和提高,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理论的丰富和拓展,都有了教高的程度地提高。反思才能进步,温故方可知新——现将本学期的工作的得失情况具体而详细的加以总结。

  第一、教学思想先进,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意识反映实践,科学的思想意识可以指导实践活动。

  前期的岗前培训加上后天的自我努力,使我掌握和领会了素质教育的思想;新课程改革又让我的教育理念与时代同步。因而,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充分显示出“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的思想,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新模式。

  第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化、教学能力全面化、深层次化年轻是我们的资本,另一方面年轻又是幼稚的代名词;热情是工作的必要前提条件,但如果过分的热情就容易形成武断与莽撞的性格。

  但通过了学校的安排的拜师活动及积极有效的教学实践,加上个人后天努力,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情景的设置、灵活的互动设计、情感教学、心灵对话的教学方式等等多样化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游刃有余。

  第三、教学内容和教学理论日益丰富和深化。

  经验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人的发展的步伐,同时有时也可能阻碍人的潜能的发掘。刚毕业,我的确年轻,但这也意味着我没有老的模式的拘泥和影响,特别是处在一个有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的时期,处在一个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新人、新事、新面貌;天时、地利、人和。正如,零代表着没有,也意味着有更大的接受和发展空间。因而,我可以自由的全面推行自己的教学计划。首先,抓积累、夯基础。开展三字一话、名言积累等活动。其次,重说写、练能力。通过即兴演讲、写心得体会、习作练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最后重运用、拓视野。通过连词造句、仿例造句及现代文阅读训练等方式加以培养。

  与此同时,我还通过朗诵名家名作的方式,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和美学教育和一定写作训练。另外,我还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都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在平时补充一些知识性与趣味性统一的习题,让同学们在说笑中受到了知识的灌输和美的熏陶。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正是在教学实践这一过程中,我得到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及材料积累,为以后的教学、教研工作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在总结收获的同时,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第一、在处理已有的知识与传授的知识的时候,有时不能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对部分教材内容把握不全面、有时只求形式,忽视了内容实质。

  第三、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学难重点处理的有偏差。

  总结经验可以充实自我,反思不足可以提高自我。相信在反复的总结和反思中,我会不断的完善自我和提高自我的。

语文推荐课教学反思 篇15

  在新课改的实践中,对提高语文教学高效性的一些因素已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如充满个性的琅琅书声,基于文本的阅读体验和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等,但对于标准问题的探讨也一直没有停过。到底怎样的语文课才是一堂好课,是一堂高效的课,我认为,语文教学是否高效,可以从三方面去审视:

  1.这堂课是否朴实;

  2.这堂课是否关注学生的发展,是否关注效益意识;

  3.这堂课是否体现语文价值。其中第一点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原生态,使好课人人能上;第二点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课程目标,而且体现了在单位时间里的工作效率问题;第三点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所特有的价值。从我目前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来看,我认为下面这几点可以作为高效课堂的标准来参考。

  一、一堂高效的课应是一堂朴实的课

  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是“常态性”,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现在的一些公开课,就一堂课而言,它是高效的,在教育理念上,确实给我们听课者起到了引领的作用,但他们为这一堂课而做的准备工作却几倍于平时的课前准备,是平时的教学中无法效仿的。也有的公开课,是对设计的一种重演,课堂变得太完美,没有一点差错,缺乏真实感,使我们看不到学生在课堂中真正的成长和进步。因此,高效的语文课堂应是原生态的课堂,“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提质量”才是语文课堂的改革方向。

  二、一堂高效的课应是一堂不累的课

  用累与不累来区别课的好坏和高效程度,主要是考虑到我们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应该是“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识。一堂语文课的意义不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些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优美、富有激情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一堂课的高效与否,不是上课的老师说了算,也不是评委说了算,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学生。如若学生始终能被精彩的课堂所吸引,在强烈氛围的渲染下不知不觉地度过40分钟,学生在一堂课中始终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那就是一堂高效的课。

  三、一堂高效的课应是一堂能体现语文价值的课

  我们经常说语文要教出语文味来,要能体现语文的价值,语文味该怎样教出来?语文的教学价值该怎样体现?这几个问题,目前一线教师非常关注而且极力想在操作层面上弄明白。历史上语文课曾经上成思品课、常识课、鉴赏课、故事课,其重要原因都是没有准确地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性质弄明白了,语文该教什么也就明白了。找到了语文教学的价值所在,语文教学也就有了方向。

  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归根到底是在追求语文教学的效率、效益和效能上,在具体的标准及其评价体系上,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绝不能用一把尺子、一种刻度来衡量,只有形成更多的共识,才能更有利于新一轮语文课改的推进。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语文推荐课教学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