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春天的故事——《古诗两首》教后

春天的故事——《古诗两首》教后

薄凉之人 点赞 分享
春天的故事——《古诗两首》教后

微信扫码分享

春天的故事——《古诗两首》教后(精选12篇)

春天的故事——《古诗两首》教后 篇1

  春天的故事——《古诗两首》(江南春、春日偶成)教后

  在教学这一课之前,我就琢磨着,有关春天的古诗这么多,编者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歌放到一起呢?我们知道,古人很多的写景状物文章其实都是在借此抒发自己的心情。那么这两位到底想告诉我们啥呢?我的目光停在了这两个作者身上,还真让我摸清了一些眉目。杜牧和程颢在思想上都是有点反对佛教的。杜牧诗中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即有人认为是对南朝(宋、齐、梁、陈)尊崇佛学造成国家动荡衰亡的绝佳讽刺。

  从根本上说,儒家重视人生的现实,重视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故而要求从个人本身开始,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使每一个人都在家庭、国家处于适当的地位,以达到家庭和谐、国家富强、天下太平的目的,这是积极的入世思想。而佛教则认为人生是痛苦,社会是苦海,要求人们出家,脱离现实,以达成佛的目的。这是消极的出世思想。前者重生,后者重死,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而理学产生的文化背景,正是与外来文化的冲击,即佛教的刺激和挑战息息相关,理学的出现,实质上就是儒家学说针对佛教挑战而作出的一个创造性的回应。程颢作为南宋理学的奠基者,他所提出的心即天以及性无内外的命题,把心、性、天统一起来。崇尚天人合一。

  《春日偶成》是宋诗词中独具特色的“理趣诗”之一,确受理学的影响。“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理学家的理趣同艺术情趣具有了相同点:都体现了主体的“乐”的状态。表面上看,这是一首春游诗,但是一个“乐”字,包含着他对获得人生的真理的欣慰。了解了这些,我们或许才算是读懂他的“余心乐”了。

  不过,对于小学生而言,这首诗虽充满理趣,但形象鲜明,语言也浅显易懂,仅仅作为游春诗来欣赏,也是好的。

  补记:

  习惯篇之关于日记

  日记日记,天天要记,一天不记,就要忘记。

  这是二十几年前,我的一个小学同学写在我的日记本上的一首打油诗。这是我目前保留着的第一本日记,封面上还有毛主席像呢。翻开它,你就会进入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一个小学生的稚嫩的心灵世界。日记就是在记录历史,日记就是一个人的“史记”。如今的孩子,喜欢写日记的,能够坚持的还真得不多。写日记也是需要一定的闲情雅致和毅力的。现在的很多人这两点都缺。

  我问了一下班级的孩子,不喜欢写日记的原因之一是,不知道怎么写,没有内容写,没有话说。确实是这样,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精彩的生活感悟,是无法写出精彩的文章的。要让孩子过上精彩的生活有些难度,但是让孩子们用心去发现精彩的生活,相对来说,较容易。开学典礼,校长讲话不久,大雨就不邀而至。校长长话短说,避免了全校都变成落汤鸡的尴尬。这样的小事,写下来,就是日记。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后,当我们再次打开这本日记,当我们再次阅读着有趣的文字,回忆着悠悠往事。那该是多么的惬意。

  关于爱护书籍,我说得不多,让孩子们自己读图,然后我宣布一个决定:期末我们比一比谁的书本最干净。当然一个字都没有也是不行的。到时候发奖,奖品暂时保密。其实,我从奖励图书中尝到了甜头,这回的奖品还是它了。

春天的故事——《古诗两首》教后 篇2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诗意,能用自身的话说出 两首诗的意思。

  3、能说出课后练习3中带点词和 诗句的意思,想象并说出《游园不值》这首诗描绘的景象。

  4、积累描写春天的古诗或名句。

  学习过程:

  一 、 自主预习:

  1、搜集描写春天和田园风光的古诗或名句。(整理在读书笔记上)

  2、搜集有关叶绍翁和杨万里的资料以和以前学过的这两位诗人的诗。

  二、自主读悟,合作探究(8分钟自学,5分钟合作交流)

  同学们,自学古诗时可以借助资料、也可以问同伴,但最好的方法是自身通过反复的诵读来品味诗句的意思。

  1、自身试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感和使得韵味。

  2、用自身喜欢的方式 理解诗意。

  方法指导:

  (1)解题: 不值: “游园不值”的意思是:

  ;“宿新市徐公店”的意思是

  (2)抓词语,明诗意。

  读古诗,从重点词语入手,试着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重点词语可记在书上)

  应: 怜: 屐齿: 苍苔: 小扣: 柴扉: 篱落:

  疏疏: 一径: 深: 急走:

  (3)看画面,想诗境

  结合课文的插图,想象“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一幅怎样的情景,用自身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3、悟诗情,巧诵读

  《游园不值》一诗表示了作者

  《宿新市徐公店》表示了作者对 的赞美和

  对的喜爱之情。

  在小组内有感情地诵读,比比谁背得既快又有韵味。

  三、交流展示(7分钟)

  四、做一做,看看哪个小组正确率最高!(7分钟)

  1、默写古诗。

  《游园不值》 《宿新市徐公店》

  2、解释带点的字,说说诗句的意思。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应: 怜: 小扣: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走:

  4、描写春天的古诗名句。(3到5句)

  五、快乐积累:(8分钟)

  描写春天的诗: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春游湖》 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描写田园风光的: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古诗两首》课后反思

  第一期《小学语文教师》上刊登了第三届全国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研讨会局部课堂实录,其中薛特的《夜雪》一课叫我印象深刻。薛特深谙古诗教学真谛,教学过程中同学的诵读贯穿始终。薛特精心设计了诵读指导的三个层次:会读,读懂,吟诵。从实录来看,朴实,扎实,简洁,体现了古诗教学诗句要反复诵读,诗意要大致了解,诗篇须熟练背诵的“三要”原则。

  今天,我也碰到了《古诗两首》——《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受其启发,心里也萌动了模仿其教法的想法。

  在对两首诗进行了一番诵读之后,我选择了《宿新市徐公店》作为实验品。一来,《宿新市徐公店》相对较容易理解,二来,这是一首从六年级教材选到五年级的旧课文,以前上过,心里有些底。

  古诗教学,指导同学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不难,经历了同学自读,教师范读和个别纠正后,大多同学都能将整首诗读顺。关键是理解诗意和读出诗情,读出诗味上较难掌握。以往在这方面,我生怕同学不能理解诗意,“死缠烂打”,结果时间花了,同学却不明就里,依然雾里看花。

  这一环节的教学时,我设计了三个与诗的背景和内容相关的问题,抛给同学,告诉同学假如这三个问题能解决了,整首诗也就读懂了。

  1、诗人写这首诗站在哪里?请从诗中找出依据。

  2、《宿新市徐公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也从诗中找出依据。

  3、儿童找不着蝴蝶,是因为他们走得太慢,蝴蝶飞得太快吗?

  在同学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我抛出了这三个问题。三个问题的依次出现,就像向水塘了抛进了三块石子,立即击起了同学思维的涟漪。同学说得头头是道。从他们的发言中,我知道他们已经读懂了这首诗,一幅由篱笆、小路、菜花、黄蝶构成的乡村田园图出现在他们脑中,乡村田园的清新气息依稀可辨。在这样的基础上,诵读诗歌就不怕没有诗歌味了。

  同样,《游园不值》的教学,我也设计了三个考虑题,以此指导同学切切实实地去理解古诗。

  1、查字典,理解“怜”、“印”、“扣”的意思。

  2、柴门久久没有开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3、诗人游园不值,会不会很扫兴?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个问题的讨论。问题一出,个别同学当即认为很扫兴。渐渐地,同学就有了新的理解,“诗人虽没有进到园子里,但却有一支开得艳丽的红杏越过墙头探出头来迎接自身,这不正是老朋友在热情欢迎自身吗?”“这支红杏已经足以让诗人感受到春光的美好了,所以他不会扫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义越辩越明,同学咀嚼出了诗的味道。

春天的故事——《古诗两首》教后 篇3

  【教学目的】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字、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图片、录音朗诵、古筝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背诗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古诗了吧,今天我们就来比一比谁背的多,好不好?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谁先学会。

  (板书课题《草》)

  二、初读古诗,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草》这首诗:

  ⑴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画出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⑵ 结合语境自主认读。

  ⑶ 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纠正字音“荣”、“烧”。

  2、联系生活识字“枯”、“荣”。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古诗,你学懂了这首诗的哪个词或哪句诗,汇报一下。

  2、小组内互相交流不懂的地方,教师适时引导点拔。

  3、指导朗读:

  你喜欢诗人描写的小草吗?为什么?

  4、让我们在朗读中去赞美小草吧!

  指名读;

  配乐读;

  比赛读。

  5、听着你们的朗读,我感到了春天是多么的美!诗人白居易把我们带到了广阔无边的草原上,让我们领略了草原上的美景,谁能把你查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6、情境背诵,教师引导学生背诵。

  7、指导写字。

  学习书写“枯”、“荣”、“烧”3个字。

  ⑴ 指名说说每个字书写要注意什么。

  ⑵ 重点指导: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8、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四、知识拓展,积累运用

  1、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2、填空:

  离离( )( )( ),

  一岁一( )( )。

  野火( )( )( ),

  春风( )( )( )。

  五、作业

  背诵白居易的其它诗。

  【板书设计】

  2 古诗两首

  草

  白居易

  枯    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生命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古诗,谈话导入

  1、指名背诵古诗《草》。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3、回忆学过的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古诗《小池》。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杨万里描写暮春时节的诗《宿新市徐公店》。

  (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运用各种方法识字。

  ⑴ 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字。

  ⑵ 组词识字,如:

  宿:住宿、宿舍。

  ⑶ 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

  离──篱

  味──未

  3、指导写字。

  ⑴ 小组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⑵ 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

  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三、细读古诗,总结学法

  1、谁能说说我们学习《草》这首诗时是按照怎样的学习步骤来学习的?

  ⑴ 读:

  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⑵ 想:

  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⑶ 说:

  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2、请同学们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来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⑴ 学生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

  ⑵ 汇报。

  (教师适时点拨、帮助)

  四、诵读诗句,进入意境

  1、自由读:

  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象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

  孩子在捕捉蝴蝶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当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中找不到时,他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3、比赛读:

  谁读的好?好在哪儿?

  4、背诵:

  同桌互背、指名背、齐背。

  五、巩固古诗,能力培养

  你能把这首小诗编成一个小故事吗?小组交流。

  六、作业

  1、背诵古诗。

  2、把《宿新市徐公店》这个故事讲给自己身边的人听。

  【板书设计】

  2 古诗两首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笆   小路

  黄蝶   黄花

春天的故事——《古诗两首》教后 篇4

  【教材简析】

  杜牧的《山行》是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目标预设】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坐”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含义。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③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的理解到全句、全篇的理解,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诗。

  3、情感与价值目标:

  ①通过理解与朗读全诗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欣赏诗歌的意境。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本课将着眼诗的整体,通过创设情境、朗读表达、思维想象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

  2、《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要“培植热爱祖国语音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在本诗教学中,将教给学生抓住关键词来学习古诗的方法,围绕中心词来理解诗意,感悟诗情,从而达到理解全诗的目的。

  【设计思路】

  首先,以“图画引领”、“音乐渲染”激发学生学习《山行》的兴趣;然后,抓住关键词(中心词),通过朗读、看图、想象等方法逐步深入地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最后,要求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来介绍山上的迷人景色,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感情;同时达到内化语言、创造性使用语言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师:看图,图上反应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这种景象你喜欢吗?那就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

  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齐读题目。

  【设计意图】情境教学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采用“图画引领”、“音乐渲染”的方法,目的即在于此。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配乐范读。

  2、自由读诗。

  教师点拨:古诗有它的节奏和韵律,不仅要读正确、流利,还要注意停顿。出示标有停顿符号的《山行》: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

  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设计意图】古诗词具有韵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范读、自由读、互读、指名读等各种读的形式的训练以及教师的朗读指导,不仅让学生读正确、流利,而且读出韵味,初步感知诗的内容,也教给了学生学诗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学诗的兴趣。

  三、看图读诗,整体感知。

  1、看图,诗人在山上,到了哪些迷人的景象?说一说。

  2、诗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的感情?(爱)

  3、指名说。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设计意图】新课程强调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从整体上把握全诗,围绕中心词来理解诗意,感悟诗情,从而达到理解全诗的目的。

  四、朗读感悟,理解诗意。

  诗人看到的景象究竟怎样的迷人呢?(引导学生逐句理解)

  1、讲读第一句:理解“远山”、“石径”、“斜”。

  回答问题:

  (1)为什么称为“寒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

  2、读第二句。

  理解“白云生处”。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3、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

  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

  4、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

  红叶比什么还红?(比春天的花儿还红)

  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

  在这些景物中,诗人最爱什么景色?从哪儿看出来?(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

  5、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诗人看到了哪些迷人的景象?)读诗,并说出山上景象究竟怎样的迷人,从而逐步深入地理解诗意;通过思考“诗人最爱什么景色”这一问题,让学生明白诗所描绘的重点。

  五、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了吗?指名回答。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3、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也只有进入意境,学生才能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文本产生共鸣,实现学生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六、介绍山景,内化语言。

  看图,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山上的景色。注意,要表现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因此,结合画面,通过想象,将诗歌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实现语言的再创造,这是有效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好方法。

春天的故事——《古诗两首》教后 篇5

  教材分析:

  本文有两首古诗。一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前者抓住瀑布的动态,用夸张的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磅礴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后者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浣花溪的风物景色与幽雅的环境,表现了诗人重归草堂暂留蜀地的喜悦,同地也表现了他对重游故地的向往和盼望回乡的心情。

  学情分析:

  这两首古诗语言琅琅上口,便于记诵,也可能多数同学已会背,但诗意不一定理解,教师必须在教学时进行点拨,之后让学生去读悟,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最后让他们串讲诗意。要求不宜过高,不搞字字落实,只要能说出诗即可。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

  围绕: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

  生:产生。

  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遥看:

  川:水道、河流。

  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

  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抓住:生、挂、飞、落)

  6、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指导书写

  “遥”、“瀑”写得左窄右宽。

  “疑”:右上方是“匕”,不是“厶”。

  练习用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通过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的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诗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图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观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五、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春天的故事——《古诗两首》教后 篇6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包括两首抒发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古诗。一首是陆游的《示儿》,这是诗人临终前的诗,相当于遗嘱。另一首是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在梓州,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下这首诗。

  学情分析:

  教学这两首诗,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例如《示儿》,可以让学生先说说,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诗句、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再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让学生说一说,杜甫高兴的原因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和词语中看出杜甫的高兴。

  教学目的: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3、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  新课

  前一个单元我们曾学过《七步诗》、《长歌行》、《出塞》,每一首诗都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感情。诗人写的诗里表达爱国情感的不少,今天我们就学习两首。一首是陆游写的《示儿》,这是临终前写的,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渴望;另一首是杜甫写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对祖国重新获得统一的欢乐心情。

  二、范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

  三、学生自读。

  四、学习第一首诗《示儿》。

  1、作者简介。

  2、借助注释自学这首诗。

  3、检查自学的效果。

  (1)说说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就什么都没有了。

  (2)“但悲不见九洲同”。但,相当于“只”。九洲:指全国。同,指统一。诗句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3)“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的军队。定,指平定,这里指收复的意思。中原,被金兵占领的地区。诗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

  (4)“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无,这里同“勿”。乃翁,你的父亲,这里指陆游自己。诗句的意思是: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的感情。)

  (6)指导朗读。

  五、巩固练习

  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并背诵。

  2、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第二课时

  一、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作者简介。

  2、借助注释自学这首诗。

  3、检查自学的效果。说说这首诗每一句的意思。

  (1)“剑外忽传受蓟北。”剑外,指剑门关以外。蓟北,指现在的河北省北部,是安史叛军的巢穴。这首诗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剑外传扬。

  (2)“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为高兴极了而流泪。这诗句的意思是:刚刚听到这个喜讯,眼泪就洒满衣裳。

  (3)“却看妻子愁何在”。却看,是再看。妻子,这里指老婆孩子。这诗句的意思是:再看看老婆孩子,哪里还有一丝的忧伤。

  (4)“漫卷诗书喜欲狂”。漫卷,指胡乱卷起。这诗句的意思是: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5)“白日放歌须纵酒”。放歌,指放声歌唱。纵酒,指纵情饮酒。这诗句的意思是:在大白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

  (6)“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诗句的意思是: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7)“即从巴峡穿巫峡”。即,就。巴峡,四川境内的一段山峡。巫峡,三峡之一。这诗句的意思是: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

  (8)“便下襄阳向洛阳”。襄阳,在现在的湖南省。洛阳,在现在的河南省,杜甫有田园在这里。这诗句的意思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向洛阳。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的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获得统一而欣喜若狂的思想感情,这是诗人爱国热情的自然流露。)

  4、指导朗读。

  二、总结课文

  这两首诗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

  1、有感情的朗读这两首古诗。

  2、练习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春天的故事——《古诗两首》教后 篇7

  【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位小朋友,一起先听听他的自我介绍吧。

  放录音:嗨,我是古诗博士,非常高兴认识你们。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学习,在学习之前,我想和你们进行一场背诗比赛。

  小博士要求:

  1、任意背一首诗,开火车背。

  2、别人背过的不能得复背。

  教师小结背诗比赛:同学们表现很棒,教师也想背了,想不想听呢?

  二、朗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诗背古诗,请同学评价后,让学生自读《春晓》、《村居》。

  2、师:这两首古诗的题目分别是──指名读,区分“春、村”的读音。

  3、出示生字:

  ⑴ 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

  ⑵ 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⑶ 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⑷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4、巩固识字。

  5、比赛背。

  二、巩固生字

  1、出示词语:

  指读。

  抢读。

  同桌互读。

  2、比赛:

  出示字卡,打乱顺序,分别发给四个小组,让小组合作,按诗句的顺序摆一摆。

  三、写字

  逐一指导书写。

春天的故事——《古诗两首》教后 篇8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理解作业 4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说说《绝句》所描绘的景色。

  3、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局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占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谁能背诵有关春的古诗?

  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春的诗,让我们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白渎两首古诗,要求渎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渎情况:

  (1)指名读占诗,相机正音。

  "篷"、"杖"后鼻音,"怜"前鼻音。

  (2)指名画出停顿。

  游园不值                                          绝句

  应怜/屐齿//印苍苔,    古木/阴中//系短篷,

  小扣/柴扉//久不开。    杖藜/扶我//过桥东。

  春色/满园//关不住,    沾衣/欲湿//杏花雨,

  一枝/红杏//出墙来。    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复习学占诗的方法

  还记得我们学占诗的"四步法"吗?

  第一步:释诗题;

  第二步:知济人;

  第三步:明诗意;

  第四步:悟诗情,

  四、用"四步法"学习《游园不值》

  课堂交流。

  1、释诗题:

  值,遇到的意思。

  那"游园不值"怎么理解呢?

  2.知诗人:

  作者是宋代叶绍翁(简介叶绍翁)。

  3.明诗意:

  (1)交流难理解的词。

  怜,爱惜。小扣,轻轻地敲门;

  柴扉,柴门。屐齿.鞋印,脚印。屐,木头鞋。

  (2)朗读诗句。

  ①"开火车"朗读。

  ②女生渎,男生想象诗意。

  ③齐渎,;

  ④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⑤指名试说诗意:

  真是舍不得让屐齿踩在青苔亡,轻轻地敲打柴门却久久不开。春色满园是关也关不住的,-枝红杏悄悄地探出墙来;,

  4.悟诗情:

  (1)作者喜爱春天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作者看到那枝红杏后,心情如何?想到㈠十么?

  (2)创设情境(看图画,听音乐)

  现在,你就是叶绍翁,你来到友人家敲门,门久久不开,抬头正看见一枝红杏探出墙来。你来朗诵这自诗,让别人来体会这种情感。

  指名朗诵,体会情感:

  有感情地背诵涛句。

  指名表演背诵。

  (3)再次试说诗意。

  现在,你已想象出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到了诗人的感受,请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所感受到的内容。

  5.体会写法。

  作者如果不写那枝出墙的红杏,而去描写满园的春景,你认为哪种写法更好?为什么?

  诗人正是采用丁以少胜多的写法,使后两句充满厂理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五、配乐齐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背《游园不值》。

  2.《游园不值》采用以少胜多的手法烘托满园的春色,构思奇巧,耐人寻味。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出示《绝句》。

  指名渎。

  要求用"四步法"学习。

  2.知诗人:简介僧人志南,

  3.明诗意:

  (1)白读绝句,画出难理解的词语。

  (2)交流。

  古木:年代久远的树木。

  短篷:有篷的小船(看图)。

  杖藜:藜茎做的拐杖。

  杏花雨:清明时节杏花盛开时下的雨。

  杨柳风:柔和的春风。

  (3)朗诵。

  "开火车"朗读。

  男生渎,女生想象诗意。

  齐读。

  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4)指名试说诗意。

  诗人志南将船系在岸边占树的树阴中,拄着拐杖走过桥的东面,杏花开时,小雨落在身上,衣服将湿末湿,杨柳风很柔和,吹到脸上也不觉得寒冷。

  4.悟诗情:

  (1)春光明媚,勾起诗人的游兴,你能感受涛人此时的喜悦心情吗?

  (2)配乐朗涌。

  (3)指名看图背诵。齐背。

  (4)创设情境,听音乐,看画面,想象。

  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连起来说-说,就是《绝句》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试着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三、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春天的故事——《古诗两首》教后 篇9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a、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b、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c、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1.自由朗读,达以成诵。

  2.同桌互读,练习背诵。

  3.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文字用得特别好?

  习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忆、异、逢、佳、信、遥、遍、插,组词朗读。

  2.说说这些生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或互相评点或大堂展评。

  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春天的故事——《古诗两首》教后 篇10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晓、眠、啼”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材说明

  本课是一首古诗,作者孟浩然。“春晓”指春天拂晓时的情景。诗句的意思是:春夜,睡得香甜,不知不觉天就亮了。醒来后,听见到处是鸟叫的声音。回想起夜里我听到的风声雨声,不知道有多少花朵被风雨打落了。作者先写早晨的所感所闻,再回想昨夜的风雨落花,表达出他喜春惜春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是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观察周围自然景物的变化,说说自己的感觉。准备本课生字卡片、放大的课文插图和配乐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生字中的“声、知、少”都是翘舌音,要注意读准。鼓励学生用熟字或生活积累自己设法记忆字形。如,用“小”记“少”,用窗外的雨点形象记住“雨”。

  要提醒学生注意易混淆之处:“声”上面是“士”不是“土”,最后一笔是撇,不是竖弯钩;“少”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夜”的第四笔是竖,不是竖提。

  2.写字教学

  有的字重点笔画正好写在竖中线上,在指导学生观察范字时,可提醒学生抓住这些笔画,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以下生字的笔顺要注意。

  夜:夜夜夜夜夜。

  雨:雨雨雨雨雨。

  声:声声声声声。

  (三)朗读指导

  这首诗语言、意境皆美,必须通过反复朗读来感悟。可以通过教师朗读或录音朗读进行示范,再引导学生联想自己早晨醒来听到鸟叫、想到花开的心情来读,语速稍慢,“晓、鸟、少”的字音适当延长,读出古诗的节奏。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四)练习提示

  第三题是复习巩固生字的练习,可放在教过生字后进行。让学生先把每个生字读一读,数一数笔画,再把笔画数相同的字写在一起。第四题填空,应在熟读背诵和书写生字以后进行。

  (五)扩展活动

  咏春的诗不少,学完本课的《春晓》后,可在《学习园地》中介绍一些描写春色的诗句,注上拼音,让学生读读背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如: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徐俯《春游湖》)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苏轼《春宵》)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韩愈《晚春》)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1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例(一)

  采用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有助于学生阅读、体味

  1.简介作者孟浩然。

  2.根据诗意编故事讲述。

  大意是孟浩然夜读入睡,半夜被风声雨声惊醒,一会儿又睡着,直到鸟鸣声传来才发觉天亮了。起床后,边听边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忽然,他想起夜里听到的风雨声,走到窗前,边看边说:“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由此,留下了一首名诗《春晓》。

  3.范读课文。

  4.猜猜看:课题中“晓”指的是什么时间?

  5.读古诗,学字词。

  6.背诵古诗,完成练习。

  例(二)

  角色扮演、情景体验

  范读全诗。

  质疑问难:哪些读懂了,还有哪些读不懂?

  创设情景,体会诗的意境:教师说诗意,学生扮诗人念出诗句。

  扮演角色,体验情景:学生扮演诗人吟诵诗句;学生扮演诗人,教师扮演奶奶(爷爷),“诗人”向“奶奶”讲述诗意,吟诵诗句。

春天的故事——《古诗两首》教后 篇11

  教学要求:

  1.学会7个生字(读准音、认清形、记住意、写美观)

  2.学习两首古诗,熟读成诵,了解诗句的大意,感受作者对春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课外阅读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人,介绍作者,诗名

  《春雨》唐杜甫

  《春晓》唐孟浩然

  二.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认读古诗以及生字词;

  2.指名读古诗,指导正音;

  3.齐读生字词,齐读古诗。

  三. 解读诗文,读通诗句

  《春雨》

  1.春雨的特点是什么?

  2.重点理解:

  好雨——

  知时节——

  乃——

  潜——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朗读

  《春晓》

  1. 重点理解:

  眠——

  不觉晓——

  啼鸟——

  知多少——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人们对春天有怎样的感情?

  3.朗读

  四. 理解诗情,读好诗句,熟读成诵

  1.欣赏感受。听老师介绍和古诗有关的课外资料,进一步理解诗情,练习朗读;

  2.指名诵读,品评指导

  3.齐读(配乐)

  4.背诵

  五. 课后作业 设计

  1.收集2-3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读一读;

  2.朗读背诵《春雨》、《春晓》;

  3.预习生字

  第二课时

  六. 朗诵古诗,巩固复习

  七. 拓展体会

  1. 小组汇报收集的诗歌;

  2. 老师评点。

  八. 学习生字

  1. 认读生字,巩固字音

  2. 自学生字,主动记字

  3. 老师重点指导:随、晓

  4. 学生临描,老师巡视

  九. 课后作业 设计

  1.“春天的歌”诗歌朗诵会

  2.“我爱春天”书法比赛

春天的故事——《古诗两首》教后 篇12

  a级基础训练:课内巩固与强化(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花落谁家(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10分)

  zhāo cháo

  霞( )  回走( )  鲜( )  雨( )

  shě shè

  校( )  客( )  宿( )  弃( )

  二、火眼金睛,辨字组词(16分)

  尘(  )  孤(  )  杯(  )  洒(  )

  尖(  )  狐(  )  怀(  )  酒(  )

  三、我当小翻译(解释加粗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14分)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故人:_________  烟花:__________

  诗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朝雨:_________  浥:__________

  诗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文内容我熟悉(根据古诗内容填空)(10分)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  代诗人    送别他的好友    时所

  作的一首诗。黄鹤楼在现在   省   市,广陵又称    。诗题中的“之”就

  是            的意思。

  2、《送元二使安西》是  代诗人    送别友人的一首诗,其中“使”是

  的意思。

  b级智能训练:课外复习与拓展(30分钟内完成,满分50分)

  五、积少成多(35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中的“             ,            。”被传为千古名句,意思是说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远在天涯,也像近邻一样亲近。

  六、请你写一首自己喜欢的送别诗(15分)

  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春天的故事——《古诗两首》教后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