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有趣的发现》第二课时导学案

《有趣的发现》第二课时导学案

看似乖巧 点赞 分享
《有趣的发现》第二课时导学案

微信扫码分享

《有趣的发现》第二课时导学案(精选12篇)

《有趣的发现》第二课时导学案 篇1

  【学习目标】

  1、紧扣“发现”,让学生去发现自己学习上的疑难问题。

  2、让学生通过自读,用各种形式将自己的发现展示出来,并加以运用。

  3、利用“考察”、“发现”、“要么……要么……”“奇怪”等。以这些词为空破口,进入文章进行语言学习。

  【活动方案】

  活动一:探究发现昆虫奇异现象

  1、读读课文,说说岛上有什么奇异的现象?自读第2自然段。

  2、想想这里写了几种昆虫?(3种。翅膀大的、翅膀小的、没有翅膀的。)

  3、当大风吹来的时候,它们会有什么样的遭遇呢?

  (1)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2)生边说边表演,其乐融融。

  生:我的翅膀太小了,狂风一吹,我的小命就难保了,(说着往旁边一倒,面带恐慌的神情)想不到掉进海里,淹死了。(鼓掌)

  生:我是一只没有翅膀的昆虫,大风来了,我就躲在岩石下、草丛中,仍然可以继续爬行。(说着竟钻下了桌肚里…)

  生:我最自在。没有风的时候,我自由地飞翔;大风来的时候,我就飞到安全的地方。(一边说,一边用两只小手不停到煽动)

  活动二:探究发现找答案

  1、达尔文为解昆虫奇异翅膀之密,都做了哪些实验?

  默读3自然段第1句话,画出相关词。

  2、只要我们像达尔文一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发现许多奇怪的事情。

  比如:小红发现母鸡总是围着鸡窝转,感到很奇怪。

  还有:奇怪!太阳怎么不从西边出来呢?

  活动三:探究方法复述课文

  1、整体把握,抓好纲目,归纳大意:

  (1)达尔文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

  (2)达尔文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3)达尔文通过研究发现了规律。

  (4)达尔文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

  2、结合板书,抓关键词回顾各部分内容

  逐句引导读懂,理出线索:

  翅膀    刮大风      结果

  没有的   不会飞     不大可能淹死

  特大的   能顶住     能生存下来

  小的    顶不住     逐渐消失

  【检测反馈】

  出示投影:____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很奇怪。

  奇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趣的发现》第二课时导学案 篇2

  [教材分析】

  的课文记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通过对太平洋中一个小岛上昆虫的考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故事,体现了他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学风。全文依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按照事情的顺序,抓住“有趣的发现”这条主线,从现象到本质,展示发现的内容和过程揭示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要求】

  德: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学风。

  智: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进行词和句的训练。

  【教学方法】紧扣课文主线“有趣的发现”,以读为主,在读中学习本课。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文录音。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

  1、 板书课题:19  有趣的发现

  2、 解题:“有趣”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 初读课文。

  1、 自由轻声练读课文。

  2、 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

  有趣  达尔文  小岛  昆虫  翅膀

  观察  比较    因为  生存  研究  重要

  (2)出示第3,m自然段,重点指导朗读第二、三、四句。

  (3)指名试读课文。

  3、 范读课文。

  三、 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达尔文是什么时候的人?

  2、达尔文是哪个国家的什么人?

  3、给“著名”这个词找个近义词。

  四、 当堂巩固。

  1、 熟读课文。

  2、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读生字卡片。

  2、扩词:达  岛  因  存

  二、分析理解。

  1、细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

  (2)第一句中的达尔文干了什么?

  (3)第二句告诉我们达尔文发现了什么?

  (4)换词练习:“要么……要么……”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5)出示挂图看图说话练习。

  2、读第三自然段。

  (1)指导读。

  (2)理解第1句。

  “许多”说明了什么?“反复”说明了什么?“终于”说明了什么?

  理解第2、3句。

  这里讲了几种昆虫?这些昆虫怎么样?

  3、细读率4自然段。

  (1)齐读。

  (2)本文中“有趣的发现‘指的是什么?

  三、总结全文。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有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我们要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的精神。

  第三课时

  一、 朗读课文。

  指名朗读课文。

  二、 复述课文。

  1、指导复述课文

  教师指导复述课文的要求。

  主要内容只要说出来就可以了,不必背诵课文。

  2、 指名学生读课文。

  3、 学生自由读课文,练习复述。

  4、 指名试复述。

  三、 课堂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夏(      )   校(      )     容(      )     应(      )

  复(      )   较(      )     究(      )     因(      )

  2、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逐渐地(          )       有趣的(            )

  认真地(          )       著名的(            )

  仔细地(          )       重要的(            )

  3、据课文内容填空。

  那些没有翅膀的昆虫,由于(           ),就不大可能被刮到海里。

  那些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因为(            )所以(          )

  那些翅膀不大的昆虫,由于(          )便逐渐地消失了。 

  课文记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通过对太平洋中一个小岛上昆虫的考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故事,体现了他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学风。全文依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按照事情的顺序,抓住“有趣的发现”这条主线,从现象到本质,展示发现的内容和过程揭示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要求】

  德: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学风。

  智: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进行词和句的训练。

  【教学方法】紧扣课文主线“有趣的发现”,以读为主,在读中学习本课。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文录音。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

  1、 板书课题:19  有趣的发现

  2、 解题:“有趣”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 初读课文。

  1、 自由轻声练读课文。

  2、 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

  有趣  达尔文  小岛  昆虫  翅膀

  观察  比较    因为  生存  研究  重要

  (2)出示第3自然段,重点指导朗读第二、三、四句。

  (3)指名试读课文。

  3、 范读课文。

  三、 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达尔文是什么时候的人?

  2、达尔文是哪个国家的什么人?

  3、给“著名”这个词找个近义词。

  四、 当堂巩固。

  1、 熟读课文。

  2、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读生字卡片。

  2、扩词:达  岛  因  存

  二、分析理解。

  1、细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

  (2)第一句中的达尔文干了什么?

  (3)第二句告诉我们达尔文发现了什么?

  (4)换词练习:“要么……要么……”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5)出示挂图看图说话练习。

  2、读第三自然段。

  (1)指导读。

  (2)理解第1句。

  “许多”说明了什么?“反复”说明了什么?“终于”说明了什么?

  理解第2、3句。

  这里讲了几种昆虫?这些昆虫怎么样?

  3、细读率4自然段。

  (1)齐读。

  (2)本文中“有趣的发现‘指的是什么?

  三、总结全文。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有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我们要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的精神。

  第三课时

  一、 朗读课文。

  指名朗读课文。

  二、 复述课文。

  1、指导复述课文

  教师指导复述课文的要求。

  主要内容只要说出来就可以了,不必背诵课文。

  2、 指名学生读课文。

  3、 学生自由读课文,练习复述。

  4、 指名试复述。

  三、 课堂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夏(      )   校(      )     容(      )     应(      )

  复(      )   较(      )     究(      )     因(      )

  2、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逐渐地(          )       有趣的(            )

  认真地(          )       著名的(            )

  仔细地(          )       重要的(            )

  3、据课文内容填空。

  那些没有翅膀的昆虫,由于(           ),就不大可能被刮到海里。

  那些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因为(            )所以(          )

  那些翅膀不大昆虫,由于(          )便逐渐地消失了。

《有趣的发现》第二课时导学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十个生字,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

  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精读训练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读,提问:达尔文是谁?

  (他是一百多年前的英国人,是一位的科学家)

  2、什么是?你能换一个词来代替它吗?

  (有名,对,达尔文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英国,他第一个对生物的进化作出了科学的解释,*了上帝造人的谎言。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了“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规律。他花了二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巨著《物种起源》,对生物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到今天全世界的人都记着他的名字,这就是)

  3、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句: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达尔文的一个小故事。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插图,达尔文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他在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考察)

  2、简介太平洋:它是世界上的海洋,面积达17968万平方千米。

  3、什么叫“考察”?(就是观察、调查)

  4、你怎么知道这是一个小岛?

  (四周是望不到边的海洋,达尔文站着的地方是一片陆地。所以这是在一个小岛上。)

  5、那么,小岛上的气候怎么样?(经常刮大风)

  你怎么看出来的?(花草树木在风中摆动得很厉害,海上的风浪也很大)

  6、他考察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研究昆虫)

  对,他面前就飞舞着许多大蝴蝶。那么。他在这个小岛上发现了什么现象?

  (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

  7、达尔文觉得很奇怪,你觉得奇怪吗?为什么?大家讨论讨论

  (讨论后小结:除了“翅膀特别大”和“没有翅膀”的昆虫,就没有翅膀小一点的昆虫,这不是很奇怪吗?)

  8、出示句子: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

  “要么``````要么``````”两个连在一起用,表示在这两中情况中选择,你可以说一句这样的话吗?(如:我每天早晨起床,要么读书,要么背诗。)

  9、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句:接下来我们去看一看达尔文有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读,用笔标出这一段有几句话。(四句)

  2、指名分句朗读

  3、出示一组句子,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

  达尔文捉来昆虫,观察比较,找到了答案。

  (讨论后小结:第一句只是说了这么一件事,到底这项工作是容易还是困难,并没有说具体。第二句中的“许多”告诉我们达尔文捉的昆虫数量多、种类多。“反复”说明他观察比较了很多次,非常认真。“终于”说明他研究的时间很长,克服的困难很多,很不容易。)

  4、你能看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他仔细观察,认真研究,爱动脑筋。)

  5、达尔文找到的答案是什么呢?请读下面的三句话,看看介绍了几种情况。

  (一边指导学生读好这三句话,一边根据学生的归纳板书)

  翅膀刮大风结果

  没有的不会飞不大可能淹死

  发现特大的能顶住能生存下来

  小的顶不住逐渐消失

  (讨论讨论“不大可能、很容易、逐渐”等词语的含义)

  6、齐读第三自然段

  7、讨论;你能从达尔文的发现中看出什么?什么样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

  (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

  8、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段有几句话?(只有一句)

  指导读好这句话: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师小结;达尔文进行历时五年的环球考察,正是许多象这样的发现,才使他反复研究思考,发现了生物进化的奥秘。所以说这个有趣的发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总结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你觉得达尔文有那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四、拓展练习

  你还知道有哪些的科学家和他们的伟大成就?

  五、作业

  1、练习复述课文

  2、准备好有关科学家的一个小故事,下堂课开一个小故事会。

《有趣的发现》第二课时导学案 篇4

  教材分析:

  这个故事从“发现”开始,结束于无限的“发现”。

  可以说文章第二自然段描述的发现在于达尔文注意了别人根本不太介意的昆虫。也许别人注意了,但那么多的虫子,别人也无法一下子抓住要害来研究,作为科学家的达尔文就不一样了。他很快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将它们分为两类:一、翅膀特别大的;二、没有翅膀的,并且“感到很奇怪”,因为按常理还有一类昆虫,即翅膀小的昆虫,它们为何不在?这一奇怪就奇怪出了一系列研究,也奇怪出了一个重大的生存规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正是这一“奇怪”,引出了文章第三自然段的“研究层面的发现”: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寻找答案的方法是逐一的寻找不同类型昆虫生存的方式。

  岛上的一个典型气候特点就是:经常刮大风。这也是研究昆虫的一个大前提。

  “那些没有翅膀的昆虫,因为不会飞,就不大可能被风刮到海里淹死。

  那些翅膀特别大的,因为能顶住大风,也生存了下来。

  那些翅膀小的昆虫,能飞起来却顶不住大风,很容易被刮到海里去,便逐渐消失了。”

  这三种昆虫的生活方式的描述都是因果句式,前面是因,后面是果。对于这部分的内容理解不是难点,所以重点是因果句式的训练,虽然二年级学生对因果复句不作要求,但起码初步了解这是怎样的一个逻辑关系,时文章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是一种呼应关系,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这样的章法结构接触得还是比较少的,所以有必要帮助学生梳理一下头绪,了解观察发现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了解科学研究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的重要意义。这也是对因果逻辑的一种间接疏通。

  这样的文章留给了孩子们很多的发挥空间,如达尔文的“考察”、“研究”和“发现”让孩子们于无形中学到了科学的观察方法和过程。而文章结尾说的非常重要的作用则留给老师和学生无尽的空间形成新的阅读期待和延伸。

  学情分析:

  对于本班学生来说,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这点他们都能做到。但对于课文中表现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可能并不能很准确的把握。其次,四人小组内讨论问题的学习方法并不陌生,关键是如何更好的配合,如何有效的自主学习,这些都学要加强练习。

  几点说明:文章中安排了一些句式练习,如“要么----要么---”“因为---就----”,这要求用别的句式来表达与其一样的意思,这对于他们要求过高了点,因此,在第一课时中,教者就有意的安排了这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可以复述第三自然段。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都可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文第三段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知道怪现象的结论是本文学习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简介导入,引入课文。

  1、(出示达尔文图)关于达尔文,你都知道什么?(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

  2、出示: 一百多年前,英国有位著名的生物学家叫达尔文。

  指生读,用换词的方法理解“著名”。

  3、板书课题,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汇报资料,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对达尔文有了初步的认识,为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边读边标上自然段序号。

  2、指导学生读准平翘舌音,读通长句子。

  2、同桌合作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

  3、指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边听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通过“自由读—同桌读—指生读”等几个不同层次的训练,使学生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些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基础。】

  三、品读感悟,了解内涵。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达尔文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了呢?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2)生汇报,出示句子: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或翅膀残缺,感到很奇怪。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奇怪的现象,然后用“要么…要么…”说句话。

  (4)(课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达尔文感到奇怪的原因。

  (5)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理解重点句子是学习课文的重要方法。通过用“要么……要么……”说话和观看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了这句话的内涵,明白了这个奇怪的现象是什么。】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生读第二自然段,思考:看到这种奇怪的现象,达尔文是怎么做的呢?

  (2)生答,出示第一句:达尔文找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

  抓住“许多、反复、终于”等词语来体会这个句子。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自由读2、3、4句。你都知道了什么?再指生读,体会它们的写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最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提示:那些没有翅膀或翅膀残缺的昆虫,由于___________,就_________。那些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因为—————,所以———。而那些翅膀不大的昆虫,由于————,便————。)

  【设计意图:这个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通过逐句理解的方法,使学生明白这个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同时也感受到了课文语言的严密性。】

  3、学习第三自然段。

  指生读最后一段。你知道达尔文一生都取得了哪些成就?(学生汇报资料)

  【设计意图:课外资料的汇报,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能使学生意识到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重要性。】

  4、齐读全文。

  【设计意图:遵循从“整体—部分—整体”的学习规律,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总结提升。

  1、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有过什么发现吗?(生自由说)

  2、有趣的发现很多很多,不信你就仔仔细细地观察。那里有许许多多的知识,粗心的小朋友不会得到它。

  【设计意图:联系《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的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认识到只要善于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现象。】

  板书设计

  考察发现

  观察比较

  没有翅膀 淹不死

  翅膀大的 风 生存 得出结论

  翅膀小的 逐渐消失

《有趣的发现》第二课时导学案 篇5

  【教材分析】

  的课文记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通过对太平洋中一个小岛上昆虫的考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故事,体现了他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学风。全文依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按照事情的顺序,抓住“有趣的发现”这条主线,从现象到本质,展示发现的内容和过程揭示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要求】

  德: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学风。

  智: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进行词和句的训练。

  【教学方法】

  紧扣课文主线“有趣的发现”,以读为主,在读中学习本课。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录音。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19有趣的发现

  2、解题:“有趣”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练读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

  有趣达尔文小岛昆虫翅膀

  观察比较因为生存研究重要

  (2)出示第3,m自然段,重点指导朗读第二、三、四句。

  (3)指名试读课文。

  3、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达尔文是什么时候的人?

  2、达尔文是哪个国家的什么人?

  3、给“著名”这个词找个近义词。

  四、当堂巩固。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读生字卡片。

  2、扩词:达岛因存

  二、分析理解。

  1、细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

  (2)第一句中的达尔文干了什么?

  (3)第二句告诉我们达尔文发现了什么?

  (4)换词练习:“要么……要么……”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5)出示挂图看图说话练习。

  2、读第三自然段。

  (1)指导读。

  (2)理解第1句。

  “许多”说明了什么?“反复”说明了什么?“终于”说明了什么?

  理解第2、3句。

  这里讲了几种昆虫?这些昆虫怎么样?

  3、细读率4自然段。

  (1)齐读。

  (2)本文中“有趣的发现‘指的是什么?

  三、总结全文。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有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我们要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的精神。

  第三课时

  一、朗读课文。

  指名朗读课文。

  二、复述课文。

  1、指导复述课文

  教师指导复述课文的要求。

  主要内容只要说出来就可以了,不必背诵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

  3、学生自由读课文,练习复述。

  4、指名试复述。

  三、课堂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夏校容应

  复较究因

  2、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逐渐地有趣的

  认真地著名的

  仔细地重要的

  3、据课文内容填空。

  那些没有翅膀的昆虫,由于,就不大可能被刮到海里。

  那些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因为所以

  那些翅膀不大的昆虫,由于便逐渐地消失了。

《有趣的发现》第二课时导学案 篇6

  课文《有趣的发现》讲述了生物学者达尔文对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观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在有趣发现中渗透科学思想的教育。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意利用情境教学,取得了一定果。

  一、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新课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前一阵,我们教室后面的小树上叶子一下子全没有了,我们班有不少小朋友都在看,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树上有许多毛毛虫在吃树叶。

  师:哦,你们找到了树叶不见了的原因,这是你们的发现。

  师:我们现在再去看这棵小树,又看见了什么?

  生:树叶长出新芽了,虫子不见了。

  师:这是你们的又一个发现。

  (师板书——发现)

  师:“发现”的意思就是——

  生(抢着答):就是看见的意思。

  师:对,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说的发现就是“发觉、看见”。我们对小树的观察。有了一个有趣的发现——原来是虫子吃掉了树叶。那么课文题目也是“有趣的发现”,课文里讲了怎样一个有趣的发现呢?究竟发现了什么?如何的有趣?请小朋友去读读课文。

  (这一部分的设计简明扼要,在不知不觉中营造了一个似朋友般面对面交流的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用简短的过渡语导入本课的教学。)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习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的能力。用“想——说——做”深化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

  在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由于学生非常投入: “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种吃旁小的昆虫的,怎么会在这个岛上就看不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

  三、拓宽语境,鼓励质疑

  学生不敢质疑,主要有两种心理:一是自尊心理;二是紧张心理。因此,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关键是消除这两种心理。教师要善于摆正与学生相对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踊跃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教学中提倡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师生谈话轻松。教师的提问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以开拓学生参与学习的空间,体现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变语文教学课堂为思维与各类活动的天地。

  如在学习课文第三节时,师问:你觉得达尔文找到答案容易吗?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许多”“反复”“终于”,可是赵子涵却把小手举得高高:“老师,我有补充!”他的小脸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我觉得‘捉’‘观察’‘比较’这些词语也能体现出他的不容易来。比如观察,他必须有一定的目的去看这些昆虫才叫观察……”很显然,他已经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或者在他的眼里,正向放电影一般出现着科学家忙碌的身影呢!“哗——”其他学生被他的回答感动了,于是更多的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知道‘比较’就是把一样东西和另一样东西比。”“我现在知道为什么岛上只有两中昆虫了,我来读这一段”……

  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已经不再需要那样“努力”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了,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

  虽然在上述操作中,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还不够尽善尽美,但我正在努力朝着语文教学新课改的目标前进着。

《有趣的发现》第二课时导学案 篇7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其中两条绿线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

  1、学习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是第三自然段,在读中贯穿词句训练。

  教具准备:投影、生字卡片,课文录音。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7 有趣的发现。

  2、解题:“有趣”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练读课文。要求:(1)标好小节号。(2)读准生字字音。(3)读通课文中的长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词。(出示下列词语)

  有趣 达尔文 小岛 昆虫 翅膀

  观察 比较  因为 生存 研究 重要

  指名带读,正音后,再指名带读,开火车读。

  (2)去拼音后,指名带读这些词语,开火车读。

  (3)问: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出示第3自然段,重点指导读第二至第四句。

  (4)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评议。

  3、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2、问:你听明白了什么?

  3、引导:达尔文是什么时候的人?达尔文是哪个国家的什么人?

  4、给“著名”这个词找个近义词。

  5、齐读这个小节。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读一读,巩固生字的字音。

  2、你是怎么样记住每个生字的?指导分析生字的结构和偏旁。

  上下结构——容、易、究。

  左右结构——较、研。

  半包围结构——达、存。

  3、指导书写:你在字形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4、你能给这些生字组词或用它来说一句话吗?

  5、集体书空这些生字。

  6、学生描红。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上完成《习字册》。

  2、课后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是第三自然段,在读中贯穿词句训练。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读生字卡片。

  2、扩词:达 岛 因 存

  二、分析理解。

  1、细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第一句中的达尔文干了什么?

  (3)第二句告诉我们达尔文发现了什么?

  (4)换词练习:“要么……要么……”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5)出示挂图,看图说话练习。

  2、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2)理解第1句。

  “许多”说明了什么?“反复”说明了什么?“终于”说明了什么?

  (3)理解第2、3句。

  这里讲了几种昆虫?这些昆虫怎么样?

  3、细读第四自然段。

  (1)齐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2)本文中“有趣的发现‘指的是什么?

  三、总结全文。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有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我们要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的精神。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复述课文。

  2、总结课文,使学生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

  3、完成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指名朗读课文。

  2、听写本课的生字词。

  二、复述课文。

  1、指导复述课文:教师指导复述课文的要求。主要内容只要说出来就可以了,不必背诵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

  3、学生自由读课文,练习复述。

  4、同座位练习复述课文,互相纠正。

  5、指名试着复述课文。

  三、布置作业

  1、课堂上完成“综合练习”本。

  2、课后完成《同步测试》。

  课堂作业设计:

  一、比一比。

  究 (  ) 观 (  ) 校 (  ) 白 (  )

  穷 (  ) 现 (  ) 较 (  ) 百 (  )

  二、一字开花。

  反 (  ) (  ) (  )

  容 (  ) (  ) (  )

  存 (  ) (  ) (  )

  研 (  ) (  ) (  )

  三、生字回家。

  石            

  亻            

  忄            

  阝            

  板书设计:

  7 有趣的发现

《有趣的发现》第二课时导学案 篇8

  抓住关键词语  精读课文

  ——苏教版教材第三册《有趣的发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记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通过对太平洋中一个小岛上昆虫的考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故事,体现了他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学风。全文依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按照事情的顺序,抓住“有趣的发现”这条主线,从现象到本质,展示发现的内容和过程揭示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旁“车”字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学会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对三个因果复句的朗读和理解。理解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

  以弘扬学生“主体性“为宗旨,由老师问向学生问转变。让学生通过读书发现问题,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在品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尊重学生独特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简案)

  一、导入

  板书课题,指导学生理解“有趣”的意思。鼓励学生读题目质疑:是什么有趣的发现?带着问题进入课文学习。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初读课文,读通顺,读流畅。

  2.指导认读生字词。

  3.指名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说说课文大意。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达尔文是一个怎样的人。老师再相机补充达尔文的资料。读好“著名”。换词“有名,闻名”等理解达尔文科学研究的重要地位。

  四、指导写字。

  第一课时(详案)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重点句子的朗读,让学生了解达尔文的有趣发现。

  2.指导学说读好三个因果关系的复句,从而领悟适者生存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对三个因果复句的朗读和理解。理解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之间的关系。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 复习。

  1. 听写生字词。

  2. 填空:达尔文是(  )年前(  )国著名的(   )。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达尔文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1. 老师:有一次,达尔文出去考察,来到了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达尔文是在哪儿,他在岛上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是什么奇怪的现象呢?

  2.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答案。

  3.指明学生回答,交流,理解:“达尔文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出示句子,再指导读句子,突出“要么……要么……”指导理解岛上的昆虫只有两种形态,不是翅膀特别大,就是没有翅膀,没有第三种形态的。

  4.指导句式练习:      要么       ,要么                。

  5.如果你也在考察的队伍中,你看到这现象,你会觉得怎样?指导读好“奇怪”一词。

  【设计意图:本段教学旨在让学生去自读自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反复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课文。】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达尔文通过研究发现了规律。

  1.老师:达尔文看到这奇怪的现象,是怎样做的呢?

  2.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标出一共有几句话,用符号标明。

  3.指导理解:

  (1)指导学生通过重点词语“许多、反复、终于”认识达尔文做研究的认真态度,以及感受他做研究的刻苦精神。(你猜猜达尔文会捕捉多少虫子,怎么捕捉?为了找到有力的证据,达尔文一词又一次进行观察考证,反反复复若干次。)

  (2)经过反复的研究,达尔文找到答案没有?答案是什么呢?学生在第三自然段中找一找,并用“   ”画下相关句子。

  (3)指明学生交流,老师相机出示句子,再指名分句子朗读,说一说每句话意思。

  (4)模拟表演,理解句子。

  学生分成三大组,一组翅膀特别大,一组翅膀小,一组没有翅膀。

  老师扮成猛烈吹来的狂风,吹向第一组:第一组学生不动,老师问:你们怎么还没有掉进大海里去?第一组回答:我们翅膀大,能顶住大风,所以不会被你吹走的。

  类似方法吹向第二组第三组,帮助学生感受小翅膀的顶不住大风,被吹进大海,而没有翅膀的根本没有飞行,藏在地上草丛里,自然也不会被吹走。

  (5)学生再次回忆,老师板书,帮助学生深刻识记:

  翅膀小的  顶不住大风                   淹死

  翅膀特别大的  顶住大风  生存下来

  没有翅膀的   不会飞   不大可能淹死     活下来 

  4.指导学生朗读时对翅膀大的昆虫和无翅膀昆虫能适应岛上的生存环境而感到高兴,对小翅膀的昆虫因不能适应生存环境而遭淘汰寄予深深的同情。

  5.指导学生认识到:这就是达尔文通过反复观察比较,认真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就是课题中的“有趣的发现”。老师简要介绍:适应大自然的就活下来,即所谓适者生存。

  【设计意图:达尔文又怎样找到答案的呢?答案又是什么呢?紧扣这两个问题,课堂以读为主。学生在读中能得到情感体验:对翅膀大的昆虫和无翅膀昆虫能适应岛上的生存环境而感到高兴,对小翅膀的昆虫因不能适应生存环境而遭淘汰寄予深深的同情。师生模拟表演,是让学生结合已经获得的语言经验对已经熟悉的课文内容进行的个性加工,进一步得知岛上昆虫的体形特点与能否适应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达尔文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

  1.这一次太平洋的考察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就是达尔文的这个有趣的发现,对他后来的科学研究有什么作用吗?老师谈达尔文的进化论“适者生存”,正是从达尔文的这次研究开始的,所以这个发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播放图片,了解达尔文的科学研究进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科学研究故事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走进科学。】

  板书:

  翅膀小的  顶不住大风    淹死

  翅膀特别大的  顶住大风  生存下来

  没有翅膀的   不会飞   不大可能淹死     活下来

  适者生存

《有趣的发现》第二课时导学案 篇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一个偏旁,两条绿线内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学写五个生字。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科学家吗?蔡伦(造纸) 、沈括(印刷术)、张衡(地动仪)、祖冲之(圆周率).........爱因斯坦(相对论)、牛顿(万有引力,力学学说)、爱迪生(发明大王)、麦克斯维(电\磁)、诺贝尔(炸药)、达尔文(进化论)

  (出示达尔文像)他就是一百多年前,英国著名的科学家——达尔文。小朋友对达尔文有什么了解吗?(简介达尔文)

  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课文是讲述达尔文关于发现的一个故事。这就是《7.有趣的发现》(教师边述边板书课题.)

  解题:

  (1)"有趣"是什么意思(有意思、好玩;能引起人的好奇心或喜爱)

  (2)看了课题,你们有什么要问的?(学生边讲教师边在题目旁打小问号.)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自由练读课文。要求:(1)读准生字字音。(2)读通句子。(3)标上自然段序号。.(学生按要求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三、检查自读效果.

  (1)(出示生字)

  1、自读、正音: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去掉拼音齐读词语.

  5、把生字词带入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长句子多读几遍.

  6、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评议。(重点指导读通第3自然段中的第二\第三\四句。)

  7、我们一起听听课文的范读。

  8、齐读课文

  四、初步理解课文汇报内容

  1.刚才我们提的小问号有哪个可以擦去了

  剩余的问号我们下节课来解决.

  2.下面请同位互相检查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故事。(指名回答)(课文记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通过对太平洋中一个小岛上昆虫的考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故事,体现了他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学风。)

  五、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读一读,巩固字音.

  2.分析字形.

  (1)自已先观察、自学生字.

  (2)交流记忆生字.

  3.指导书写.

  易:上下结构,上小下大,最后两撇要平行,最后一撇比前面一撇长.

  达:里面的"大"最后一笔捺改为点.

  较:"车"做偏旁时最后一笔应是提.

  "存":半包围结构,看准在田字格的位置.

  4.教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仿影,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布置作业:

  1、生字口头扩词。

  2、正确、流利地读好课文。

  教后反思:

  一、设计意图:

  1.丰富语言积累,拓展课外知识。

  《新课标》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这既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儿童语言贫乏,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 语言的过程。而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今天我就是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有关课外知识,积累有关词语。如果每节语文课前,我们语文老师都能花上两三分钟的时间,做这样一件事情,相信学生日后将终身受益。

  2.重视朗读,重视整体综合感知。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读中思,读中。

  二、反思不足

  在本次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我执教了《有趣的发现》第一课时。回顾执教的过程,自觉得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主要表现在教学中虽然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读书要求,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但课堂中总感觉到缺乏读书的氛围,读书不到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 所谓“生成”,就是利用已有课程资源,促进学生体验成功的过程。“生成”源于学生的独特感受,是学生通过积极的个性化阅读和思考所领悟到的。很多时候,教师的大脑转动还赶不上学生的奇思妙想,我们多么需要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亮点,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品读感悟。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要不断地学习、更新、充实和完善自我,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有趣的发现》第二课时导学案 篇10

  《有趣的发现》是语文S版第六单元的作文教学内容,主要是写自己发现的有趣的事情。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古语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没有生活的源头活水,我们的作文就成了一滩死水。”我在讲清作文要求后,就让学生进行习作,第一次交上来的作文草稿,质量很差,学生都不知道从何入手,学生的大多数没有进行观察,也就没有什么发现,也就没内容可写。如何才能选择一种普遍的发现进行有效的作文知道呢?经过深思熟虑,最后我决定让学生观察一次盐水能增加水的密度,增大物体在水中的浮力这样的实验,再动手自己做一次实验,再进行作文指导。

  上课时,我先把一个油桃放入两杯清水中,观察油桃沉入水底,接着往一杯清水中加入大量的盐,搅拌使盐水融化在水中,再观察油桃的变化,看着油桃慢慢浮到水中,然后问学生是什么原因,我再把其中的科学常识介绍清楚,最后,让学生自己来做一遍实验。做完实验后,我为这次作文,开一个头,让学生接着往下进行口头作文,再请学生复述作文,最后再让学生进行正式的习作,这样学生就更加清晰文章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作文交上来之后,我发现这次作文普遍很好,就连平时不会写作文的学生都写的内容清晰,语言流利。由此可见,充分的课前准备,充分的观察,有效的方法指导,语言的训练很重要。希望下一次作文能放手发挥学生更大的主动性,作文可以多样化一些。

《有趣的发现》第二课时导学案 篇11

  这是一篇有关达尔文的小故事,我采用的是问题质疑法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就让学生看课题提问题,而后梳理提出几个关键的问题。一,达尔文是在哪里发现的?二、发现了什么?三、怎么样发现的?而后第二课时的教学环节主要就是围绕这几个问题开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感悟词语。

  结合问题进行朗读。当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求学生在文本里找出原句,并进行朗读,这样把读的训练与教师的讲解结合起来,而没有机械的分开读与讲,这样的读有学生个人主观需要,学生读的有目的。比如,提问,你解决了什么问题?从哪些句子里找到答案?

  感悟词语方法多样。比如在理解“要么……要么……”,这个词语用了引导说话来理解与运用,“反复观察比较”用了追问的形式,问,达尔文是观察比较一次吗?生:不是,师:两次吗?生:不是。师连续追问,而后师总结,他用了几十次,几百次,这样的反复观察比较,

  终于找到答案了。“著名,逐渐”这两个词语用了替换的方法来理解词语。注重因果关系复句的认识。低年级没有必要对孩子们复句的理论认识,我用了说句练习让学生感受到因果关系句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用文本的内容来说话训练,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又进行了语言训练。比如,第三自然段里三种昆虫的不一样的结果。

  翅膀 刮大风 结果

  没有 不会飞 不大可能淹死

  大的 顶住风 生存

  小的 顶不住风 逐渐消失

  用因为……所以……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说说。

  没有翅膀的昆虫,因为不会飞,所以就不大可能淹死。

  翅膀大的昆虫,因为能顶住大风,所以也生存了下来。

  翅膀小的昆虫,因为顶不住大风,所以就被风吹到海里,就逐渐消失了。

  不足之处:

  一、教师讲还是太多。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我感觉自己又犯了老毛病。当我提问完后总急着去寻找正确答案,不停的提问多个同学,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而后感觉自己都在重复与引导学生的回答。当学生回答的时候,都告诉自己也要给予耐心的等待,但到时总是赶着一个又一个环节连续,生怕耽误教学进度。

  二、时间安排欠缺。前松后紧,这是一个毛病,前面两个自然段总感觉时间较充足,自己也就罗嗦了一些,总想把问题讲解透彻,其实有些时候却是徒劳。整节课安排的密度也太大,感悟整篇课文放在同一个课时,感觉太紧。

《有趣的发现》第二课时导学案 篇12

  一、说教材

  这是苏教版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英国著名的`科学家达尔文在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考察,经过认真观察,反复比较,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段简单介绍了达尔文。第二段点明了“有趣的发现”是什么,用“要么……要么……”的句式讲清了岛上昆虫翅膀的特点,并且指出达尔文看到这一现象后感到十分奇怪。第三段是全文的重点,先介绍了达尔文发现这一现象后的做法——“捉来许多昆虫”、“反复比较观察”,接着用三句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子讲清了造成这一有趣现象的原因,即岛上经常刮大风,昆虫翅膀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它们是否能顶住大风,适应环境,得以生存。最后一段点明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以后的科学研究(提出生物进化论,揭示适者生存的科学规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题目是眼睛,是全文的核心。这个“有趣的发现”是谁发现的?发现了什么?有趣在哪儿?这个发现有何意义?这些都是阅读本文从基本层面上需要解决的问题。细读文本,我们不难看出其实达尔文的发现有两个层次:一开始是发现一种现象,后来是经过研究发现这一现象背后所蕴含的大自然中的本质规律。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普通人,如果没有像达尔文这种对自然执着的爱,那样敏锐的观察,那样寻根探底、深入细致的研究精神,可能会对这种想象熟视无睹,或是认为这很寻常,不值得研究。所以,我认为本课教学在引导学生读书上,不能光停留在阅读一个科学故事,搞清最基本层面的几个问题上,而是要引导学生深入读懂达尔文究竟发现了什么现象和规律,他怎么会有这个有趣而重要的发现的。

  因此,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其中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读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用“要么……要么……”练习说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科学道理,鼓励学生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研究的精神。

  课文二、三自然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达尔文这个有趣的发现是什么,而难点则是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科学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说教法和学法

  我试图通过独特而又富有童趣的情境创设,以“发现”为切入口,从生活中的“发现”,谈到课题中的“发现”,进而探究课文中的“发现”,最后又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发现”,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的兴趣,又让学生在反复读、慢慢嚼、细细品、深深悟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地体验到昆虫在大风中的各种遭遇,从而突破难点,使学生懂得适者生存的道理。

  三、说教学程序

  (一)营造“发现”氛围,初涉课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课时中,我营造“发现”氛围,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可以是教室里的布置,可以是同学头上的发卡,也可以是大自然的变化。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揭题,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质疑,学生就会提出“这个‘有趣的发现’是谁发现的?发现了什么现象?有趣在哪儿?”这些基本层面的疑问。

  俗话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轻松的谈话交流,真实的内心疑问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此时即可趁热打铁,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整体感知。

  要让学生走进文本,离不开充分的初读,从一个个抽象的文字符号到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痕迹,生成感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这个环节,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激发学生反复读,读字词,读句子,读课文,大概了解课文内容,自行解决“这个‘有趣的发现’是谁发现的?发现了什么现象?”两个疑问。

  设想进行以下几步:

  1、借着刚才质疑的兴趣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文,先不提什么要求,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因为一遍课文读下来,学生会感到欲望内心的满足,但也遇到了生字词的障碍,此时老师再提要求就很容易被学生接受)

  2、再读课文,明确要求:

  (1)借助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想想刚才的疑问有哪些自己读明白了。

  3、 检查初读:

  (1) 一查词语的认读,识记并初步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一百多年 达尔文 反复 比较 生存

  容易 研究 著名 考察 因为 淹死 而

  在读准确的基础上,重点指导:①提醒“因、文”为前鼻音②“存、研、较”的偏旁和笔顺③用说近义词、反义词的方法理解“容易、比较、著名”④用动作示范的方法理解“反复”

  (词语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在初读环节,不仅要让学生读准音,同时也要相机进行形、义的教学指导)

  (2)二查分段读课文,要求学生仔细倾听是否通顺流利,并思考每段主要讲了什么。(这是注重了学生仔细倾听的习惯培养,每段内容不要求回答)

  4、之后交流初读所得,相机出示第一段,解决“谁发现”这个疑问,说说读了以后对达尔文的认识,还可以让学生转换句式,用“达尔文是_______”来介绍一下达尔文的身份。

  (三)营造“探究”氛围,体验悟理。

  第二课时先从解决“发现了什么现象?”入手,让学生再读课文,画出文中的有关语句 “他看到……要么……要么……,感到十分奇怪。”请学生读读句子,说说达尔文发现了岛上昆虫的什么现象,和其它地方的昆虫相比有什么奇怪之处。从而理解“要么……要么……”的句式表示只有两种情况的存在,再让学生用这个句式练习说话。

  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再读这段话,引导质疑反思:难道这就是课题中指的“有趣的发现”吗?这是全文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此时要求学生再次走进文本,细读课文,思考:根据这个现象,达尔文找到了什么原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他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的?

  在学习交流第三段第2-4句的内容时,以“岛上经常刮大风”为突破口,让学生想象一下刮大风时翅膀小的、没有翅膀和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在风中会如何表现,并让孩子们演一演,试着用语言进行描述,创设大风吹来的情境,采用随机采访的形式问一问几种“昆虫”的不同感受。在近似游戏形式的朗读体验结束后,再去找课文是用怎样的语言把这三种情况介绍清楚的,学生找出“由于、因为…所以…,由于…便…”等表示因果关系的词语之后,本文的难点已经突破了:昆虫只有适应岛上的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反之则自然淘汰。

  达尔文为什么会有这么有趣的发现呢?怎么别人就发现不了呢?这个追问再次把学生引进课文,学生仔细阅读,找到“考察、十分奇怪、许多、比较、认真观察、终于”等词句,体会达尔文这一发现的必然性,那是他热爱科学,深入研究的结果。读到这里,学生对这个发现的认识更加清晰,对达尔文的认识更加深刻,内心涌动着对达尔文的敬仰、佩服,崇拜之情油然而生。这时因势利导,让孩子们夸夸达尔文,说说自己的感受就水到渠成了。课文内容的感悟就在再次得到了深化,情感得到了升华。

  (四)结合板书,指导复述。

  经过两课时的学习,学生对于课文内容已经有了较深刻的印象,在第三课时中,根据板书的提示,指导学生复述课文就不再困难了。

  (五)课外拓展。

  布置学生课后搜集阅读科学家的故事,可安排一个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

  补充一点:本课的生字是穿插在前两个课时中进行教学的。

  板书: 有趣的发现,营造氛围,体验悟理

  翅膀大 生存

  没翅膀 风

  翅膀小 消失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有趣的发现》第二课时导学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