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颜值担当 点赞 分享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通用22篇)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篇1

  一,回顾学过的李白的几首古诗,导入新课《独坐敬亭山》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 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 (课件展示《静夜思》《赠汪伦》《望庐山瀑布》《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全班交流.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齐读).

  2.解题,质疑.

  ①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②看到课题,你知道什么 你有什么疑问

  二,提示方法,学习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读全诗;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自己思考诗意.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a,先来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一句,这里你有最不能弄明白的字词吗 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重点理解"尽,闲"二字.)

  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画面呢

  (天上的鸟儿们都高飞远去了,万里长空中的一片白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地飘远了.)

  你知道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吗 联系有关的资料,老师相信你更能体会出诗人当时的心情,更能品味出诗里的味道来.

  b,那么是不是当高鸟飞尽,孤云飘逝,李白就这样一直觉得寂寞伤心下去了呢 请看下一句.

  c,"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有不明白的字词吗

  重点理解"厌","相看"(即谁看谁 )

  d,李白觉得是不是自己真的是孤单到一无所有了呢 他觉得还有令人高兴的或者说是让人欣慰的事物吗 那有是什么呢

  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

  ("我"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好像看着"我",我们相互总也看不够,大概只有敬亭山还愿意和我做伴,做我的知己朋友吧.)

  e,鸟儿你要飞就飞走吧,白云你要飘也飘走吧,起码还有敬亭山和我两两相望,做我的知己朋友.从中,你有什么新的体会了吗 你对李白有什么新的认识 (体会到李白对敬亭山的喜爱,李白是个很洒脱,乐观的人.)

  f,有感情读这句诗.

  g,连起来说说诗意,再次了解一下诗人感情的变化:从感到孤独寂寞到喜爱敬亭山,乐观豁达起来.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人山对话,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1,试想李白当时的心情,他独自坐在敬亭山上,把敬亭山当作知己,他会对知己说些什么呢

  2,指名学生想象说话.全班交流.

  3,敬亭山听到李白的心声,它又会怎么回答呢

  4,再次想象说话,突破难点,升华情感.

  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五,拓展延伸

  1.收集其他借景抒情的古诗;交流.

  2.把喜欢的古诗词抄在摘抄本上.

  六,板书设计:

  ting 独坐敬亭山

  亭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以动衬静)

  借景抒情 孤云/独去闲. 孤独寂寞

  相看/两不厌, (相知相守)

  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篇2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2、解题: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⑴ 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 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⑶ 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⑴ 指读全诗。(正音)

  ⑵ 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

  (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

  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

  闲:休闲,休息。

  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

  (“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学生说)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篇3

  一、导入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光辉。同学们喜欢古诗吗?那我们来开一个古诗的交流会,怎么样?你喜欢哪首古诗就马上站起来背,由你开始!(学生背)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看来咱们班同学平日里特别注意积累!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教师板书)请同学们跟我齐读一遍课题。

  二、自由读诗

  1、同学们,我们知道敬亭山是一个山名,那你能根据图片的内容来说一说独坐敬亭山这个题目的意思吗?

  教师引导:坐,对坐,意思就是诗人独自对坐在敬亭山。这首诗就是李白独自对坐敬亭山时的所见所感。

  2、同学们想不想看这首古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谁能来把这首古诗读给大家听一听?声音真响亮!那现在我们同学就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最好多读几遍。开始吧!

  老师从同学们的读诗热情中可以看出你们非常喜欢这首古诗,那肯定读得也不错。谁愿意来读一读?读得真流利!谁愿意像他一样来读一读?还有谁想读?咱们班的男子汉来读一读?不愧为男子汉,读的声音就是响亮!女同学想不想也来试一试?

  三、朗读古诗

  1、录音听读:

  同学们读得真流利!那你想不想听听播音员是怎么读的?(想)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课件录音)谁能说一说播音员读得和你有什么区别?

  老师说:有感情、有拖音、字读得有起有伏,你想不想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读?那我们就小声地随着播音员一起来读一读?(学生看大屏幕读)刚才我们是随着播音员一起读,你能单独有感情地来读一读吗?(能)我们先来练习练习。谁想读?还有谁?想读得我们就站起来一起读!

  你读得已经很有味道了!

  你的声音真好听,就像一只小黄鹂!

  老师认为你就是我们班的小播音员!

  你的朗读水平进步很大!

  2、读中领悟:

  同学们读得这么有感情。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怎么样?在同学的桌面上都有一些不完整的字条,你们小组能不能通过合作把它组成一首完整的诗,粘贴在这张白纸上。第一个先完成的小组就可以到台前来展示一下!同学们检查一下他们的答案对吗?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小组合作的力量多大呀!老师发现有的小组不仅答案正确,而且还粘贴的工整、美观。让我们掌声鼓励这些小组的同学。在座的同学和他们的答案一样吗?举起来让老师看一看!我们同学都这么棒,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行吗?那老师读得时候,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一下,你眼前仿佛都看到了什么?教师范读。请同学们睁开眼睛,谁来说一说,你仿佛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说)教师相应板画。

  同学们说得这么好,那你想不想随着优美的音乐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谁来读?你也来试一试?老师认为你也是我们班的小播音员,你读得这么好,肯定小组读得也不错,小组起来读一读?

  四、理解诗句

  同学们读得非常有感情!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老师相信同学们在读得过程中对诗已经有了自己的了解。现在就让我们对照着图片(课件扫描)小组讨论交流一下:你都读懂了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这首古诗的?(学生交流)在这首古诗中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一句呢?为什么?同学们说得这么好,看来你对这首诗理解很深。

  同学们,假如你是李白,就坐在这高高的敬亭山上,你想不想看一看当时景色?(想)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教师播放课件。一边讲解:同学们我们就是诗人李白,让我们带着孤独、寂寞的心情,独自坐在敬亭山的对面吧!一群群的鸟儿都全部飞走了,就连一片白云也飘然而去;诗人静静的看着这敬亭山,也只有敬亭山望着诗人,怎么看也不厌倦。

  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画面,你能不能带着与诗人同样的孤独、寂寞的心情来地感情地读一读。(读得形式多样)

  五、随乐唱诗

  同学们读得太精彩了,老师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老师想如果我们把这首诗唱一唱,那会怎么样?我们随着优美的音乐来试一试?会唱的同学大声地唱一唱!刚才我们随着音乐唱了这首诗,那你能不能自己来编曲子把这首诗唱一唱呢?自己先来试一试?谁愿意来唱一唱?同学们唱得这么好,我也想唱一唱,行吗?教师唱:《春天在哪里》的曲子、《数鸭子》曲子、《阿门、阿前》的曲子、《采蘑菇的小姑娘》曲子、《上学歌》曲子 。

  六、延伸拓展

  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读诗、画诗、唱诗,那你想不想来当个小诗人来作一首诗呢?(想)课件播放:老师这有四幅图画,它们分别代表着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你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季节来作一首诗。开始吧!

  老师找学生到台前来展示一下,你能大声地来读一读你所写的诗吗?(学生读)

  你真棒,真像一个小诗人!

  你写得诗太美了,真让老师大吃一惊!

  看了你的诗,老师仿佛看到秋天就在眼前!

  从你的诗中,让老师感觉到春天真美!

  七、教师小结

  老师相信同学们还会写出更多更好的诗句来。可是这节课的时间到了,希望同学们在课下多交流或者与爸爸、妈妈一起来写一写。下节课我们就来开一个自编诗的展示会,好不好?谢谢同学们的合作,下课!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古诗,于品词析句、想象意境中熟读成诵。

  3、感受本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孤独却不悲观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入境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

  1、板书“李白”,请学生背诵其诗歌,并说说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估计有:《赠汪沦》、《望庐山瀑布》、《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夜宿山寺》、《秋浦歌》……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李白的一首名诗:板题,生齐读诗题。

  3、请熟悉本诗的同学谈谈对敬亭山和诗歌的理解。

  4、师相机介绍诗人创作背景:《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当时距李白被罢官离开京城长安已整整十年。由于抱负得不到施展,长期过着飘泊不定的生活,李白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深感孤独与寂寞。

  二、初读诗句,理解大意

  1、师质疑:诗题中哪个字最让你有感触?(生可能谈“独”和“坐”)

  2、请学生以自己的体会诵读诗题。

  3、各种形式朗读古诗,正音、评价。

  4、引导学生回忆理解诗句内容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5、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基本意思。

  6、全班交流诗的大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三、品读诗句,入境悟情

  1、赏析写景的一、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要求学生标出描写景物的词汇:众鸟、孤云。

  (2)指名根据想象画出景物。

  (3)质疑:你们从“众鸟飞”、“孤云去”的自然景象中体会到什么?

  (4)李白为什么会由此生出孤独之感?角色体验朗读(自己就是李白)。

  (5)播放朗诵课件,聆听,欣赏。

  (6)配乐诵读,想象画面;读出诗韵,读出情感。

  2、品析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敬亭山和李白为何“相看两不厌”?

  (2)点拨:李白寄情于山水,山水在他眼中便有了情。他把敬亭山当知己。

  (3)找到了这样一位知心朋友,李白才会发自内心地感慨——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4)假如“知己”敬亭山会说话,李白可能会和它说些什么?(引导学生由李白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境况展开想象。)

  (5)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6)指导朗读。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配乐各种形式诵读全诗。

  2、自由组合练习诵读。

  3、指名背诵。

  五、布置作业

  1、选读李白的古诗。

  2、默写《独坐敬亭山》,尝试配上画面。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17课的一首古诗。诗中写了许多鸟高高的飞走了,单独漂浮在在天空中的一片云彩,也悠闲的越飞越远。只有作者和敬亭山两个怎么看也不厌倦。选编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二是激发对古诗的喜爱,并在背诵中陶冶爱美的情趣。

  二、学情分析

  根据三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理解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能力。根据诗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能对古诗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生无法理解,这需要师适当介绍诗人当时的背景,朗读方面可能没真正把诗人的心情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时有的学困生被冷落,教师重要的是要生通过反复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弄懂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苦闷的心情。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生字“亭”,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古诗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四、课前准备

  1、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李白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3、古筝音乐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揭题。

  1、在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学会了请教,知道请教可以增长自己知识和才干,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勤学好问的品质。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设计的意图:从上一课的“请教”知识自然过渡到新课上,并同时营造了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让生的的思维调动起来,使他们积极投入学习中。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习生字。播放课件:(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 “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设计意图:在教育改革过后的今天,我们发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忽视了基础教育,我们在困惑、反思的今天,我们才意识到语文教学应该扎实抓好字、词。所以设计了比较形象的字理识字,并让学生写好字。采用多种方式的读也体现了生的自主学习。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结合版书:

  鸟飞尽

  云独闲  孤单寂寞

  山相对

  课件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辛酸,世态的炎凉。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设计意图:设计让学生自读自悟,不理解的与同学交流,讨论,目的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的合作参与,让每一位学生有效参与。适时补充李白不得志的材料、设计假如你是李白,你会怎么想?是寻找学生与文本的撞击点,引起学生共鸣。因为李白距离学生久远,他们无法理解诗人当时心情,引导他们进行说话,也加强了语言的训练,使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升华。

  (四)朗读,背诵。

  1、诗人如此心情读的时候该怎样去读?请你把自己当做李白来诵读古诗。(课件出示图,看图朗读)

  2、配乐朗读朗读。

  3、指名读。

  4、学生齐读。

  5、背诵。

  (五)扩展。

  1、闭上眼睛听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诗的画面。

  2、把自己想象到的画于课本上这首诗的空白处,可画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画后两句的情景,也可全画,

  3、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引起生与文本语言的撞击,重要是培养生的想象能力,给诗配画一环节也体现了“尊重个性,面向全体”的设计理念,让学生把自己想象的的情景通过画表现出来,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提升,还促进了他们的动手能力的发展。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鸟飞尽

  云独闲  孤独寂寞

  山相对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篇6

  一、回顾学过的李白的几首古诗,导入新课《独坐敬亭山》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课件展示《静夜思》《赠汪伦》《望庐山瀑布》《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全班交流。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齐读)。

  2.解题,质疑。

  ①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②看到课题,你知道什么?你有什么疑问?

  二、提示方法,学习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读全诗;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自己思考诗意。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a、先来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一句,这里你有最不能弄明白的字词吗?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重点理解“尽、闲”二字。)

  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画面呢?

  (天上的鸟儿们都高飞远去了,万里长空中的一片白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地飘远了。)

  你知道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吗?联系有关的资料,老师相信你更能体会出诗人当时的心情,更能品味出诗里的味道来。

  b、那么是不是当高鸟飞尽,孤云飘逝,李白就这样一直觉得寂寞伤心下去了呢?请看下一句。

  c、“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有不明白的字词吗?

  重点理解“厌”、“相看”(即谁看谁?)

  d、李白觉得是不是自己真的是孤单到一无所有了呢?他觉得还有令人高兴的或者说是让人欣慰的事物吗?那有是什么呢?

  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

  (“我”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好像看着“我”,我们相互总也看不够,大概只有敬亭山还愿意和我做伴,做我的知己朋友吧。)

  e、鸟儿你要飞就飞走吧,白云你要飘也飘走吧,起码还有敬亭山和我两两相望,做我的知己朋友。从中,你有什么新的体会了吗?你对李白有什么新的认识?(体会到李白对敬亭山的喜爱,李白是个很洒脱、乐观的人。)

  f、有感情读这句诗。

  g、连起来说说诗意,再次了解一下诗人感情的变化:从感到孤独寂寞到喜爱敬亭山,乐观豁达起来。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人山对话,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1、试想李白当时的心情,他独自坐在敬亭山上,把敬亭山当作知己,他会对知己说些什么呢?

  2、指名学生想象说话。全班交流。

  3、敬亭山听到李白的心声,它又会怎么回答呢?

  4、再次想象说话,突破难点,升华情感。

  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五、拓展延伸

  1.收集其他借景抒情的古诗;交流。

  2.把喜欢的古诗词抄在摘抄本上。

  六、板书设计:

  ting           独坐敬亭山        

  亭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以动衬静)

  借景抒情        孤云/独去闲。                   孤独寂寞

  相看/两不厌,     (相知相守)

  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

  3、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教师公布本课要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要夺冠军大家有何绝招?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第一绝招先要把古诗读正确,请同学们练习──读对。

  2、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古诗,谁来指正?

  3、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第二绝招把古诗读流利,小组内练习──读通(能读流利)。

  4、谁来指正?

  5、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第三绝招把古诗读懂,小组内练习──读懂。

  6、谁能读懂?

  7、谁比他懂得多?谁来评论?

  8、谁虚心向大家请教,说说不懂的地方?

  9、全班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10、开始比赛行吗?

  11、夺冠军最厉害的绝招是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读出感情!

  方法:

  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小组内练习──读美。

  12、教师引导体会诗人当时孤寂的心情。引导读出诗的节奏,诗的意境。其间可插入一民间故事:

  多才多艺的李白被唐朝的玉真公主举荐入朝为官,后因得罪权贵被罢免。玉真公主以公主之位死谏,无奈皇意已决。玉真公主一气之下出走敬亭山,落发为尼,死后葬于此。李白在安史之乱后被赦免途遇敬亭山,听说此事,感慨万千,他九登此山,留下这千古名篇。学生不难理解由于李白犯案,朋友远离他,亲人躲避他的孤寂情怀。

  13、古诗朗诵比赛马上开始,请小组选出参赛选手。

  14、(播放课件:来自教科书上的插图和古筝曲《渔舟唱晚》)故事朗诵比赛开始,谁有勇气第一个参赛?

  15、谁来挑战?谁来评论?

  16、公布冠军,让冠军说说经验,其他同学补充。

  17、总结方法:

  读对──-读通──-读懂──-读美。

  第二课时

  1、复习

  指名有感情地朗诵《独坐敬亭山》。

  2、运用上节课学过的方法学习剩下的古诗,继续进行比赛。

  3、有什么问题需大家帮助解决,教师只在有争议的地方引导点拨。

  4、比赛开始。

  5、公布冠军,述说经验。

  【教学后记】

  1、这种教法效果还不错,尤其第一首诗的学习体会使师生收获颇多。

  2、本课第一课时学习前两首,如预习充分就可以直接进入检查,甚至直接进入理解的争论。第一首应让学生自读自悟学习方法,师生共同总结学法,然后用此法学习第二首。第二课时按此法解决剩下的内容绰绰有余。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借助字典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写课文。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课外资料、字典,朗读体会、小组合作来学习古诗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对诗中描绘的景物展开充分的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情激趣

  1、教师即兴背诵一首古诗,引发学生兴趣,问:

  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背给大家听。

  2、老师:

  我听出来了,你们掌握的许多古诗都是在课学习的。那你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呢?有什么好办法吗?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

  板书课题。齐读,解释诗题:

  “谁愿将课前收集到有关李白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二、自读交流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自由的诵读古诗,注意古诗的韵味,读的舒缓些,并划出节奏。

  2、再来读一读古诗,边读边品味:

  你的心中有什么滋味?

  3、请你带着你品味的这种感觉,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古诗,对不明白的地方,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组长先汇报是以什么方式来学习古诗的,弄明白的什么?其他学生补充。

  三、精读品味

  1、老师:

  听了你们的介绍,我也仿佛能感受到诗人的心境,的确,这首诗写得是多么的含蓄深刻,韵味悠长呀!让我们再次读古诗,画出令你感受最深的词句。

  2、互相交流:

  你通过朗读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3、小组讨论:

  说说这首是中的词语有什么特点?读了以后你发现了什么?

  四、达标测评

  1、诗人李白把山拟人了,寄情于山。学完这首诗你联想到什么?

  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以及诗人的感情,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

  五、拓展延伸

  1、把这首诗默写下来。

  2、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加以想象画出来。可以在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丰富内容。

  3、你还知道李白的哪首诗?读给大家听。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篇9

  一、教材依据: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

  二、设计思想: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新知,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有所得,思有所得”,在学习中有一种成就感。

  三、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重点词语,感受诗人的感情变化。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五、教学准备:《独坐敬亭山》flash课件一套(来自安徽教育网)

  六、教学过程

  (一)、整体诵读,初步感受

  1、播放flash,范读古诗。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流利。

  3、播放flash《学生必读》部分,介绍诗的写作背景。

  【《独坐敬亭山》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诗人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写的这首诗当时诗人很有抱负,特别想为国家建功立业,但是由于他不断遭受到统治阶级的打击、迫害和排挤,使他特别不得志,于是就产生了逃避现实的想法。他怀着对不合理社会的鄙视开始飘荡江湖。这首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的。】

  (二)、分步解读,感悟诗情

  1播放flash《学生必读》中的《字词解析》。

  教师边播放,边讲解。

  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市北部,原名昭亭山,山上有敬亭。

  尽:飞走了,消失了。

  闲:悠闲。

  两不厌:指诗人与山不厌倦地相互看着。

  2、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画一画这两句。

  ⑵理解“众鸟”:

  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⑶理解“孤云”:

  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⑷理解“尽”和“去”:

  看一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面)。

  ⑸品析:

  并不是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不画面,而我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3、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感悟:

  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心情怎么样?(板书:独)

  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指名回答“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含义。

  教师播放flash,总结这两句的含义:

  一群群鸟儿冲向天空向远处飞走了一片白云悠然地飘走了,也没有了踪影。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同时播放flash课件。

  3、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理解“相看”:

  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指板书),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指板书)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⑵理解“看不厌”:

  ①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

  ②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指班上一对好朋友)就像你看她,看不厌,很喜欢;她看你,看不厌,很喜欢。她把她当成是自己的──朋友。而李白之所以看敬亭山看不满足,也把敬亭山当成了──朋友。这山还是死气沉沉的山吗?简直就是有灵气的神山啊!(在山的简笔画上板书:神)

  ⑶品析:

  李白把敬亭山当作了──神,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厌,这又是为什么呢?敬亭山也把李白当作了──神。而神总是“超凡”(板书:超凡)的,神总是“脱俗”(板书:脱俗)的。

  指名回答“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含义。

  教师播放flash,总结这两句的含义:

  只有敬亭山和诗人出神地凝望着,互相看也看不厌。

  ⑷联系学过的古诗《夜宿山寺》和《望庐山瀑布》,更深地体会超凡脱俗、寄情山水的写作方法。

  夜宿山寺望庐山瀑布

  危楼高百尺,日照香炉生紫烟,

  手可摘星辰。遥看瀑布挂前川。

  不敢高声语,飞流直下三千尺,

  恐惊天上人。疑是银河落九天。

  寄情山水

  4、品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感悟:

  既然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而且是那么知心的朋友,李白还孤独吗?这时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板书:不独)

  ⑵品析:

  那《独坐敬亭山》中的“独”是不是作者用词不当啊?引导学生理解“独”是表面的独,而作者的内心并不孤独。以“不独”写“独”又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板书:表面、内心)

  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带着高兴的心情读。

  三、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1、古诗是激qing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qing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展现出来。《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其实也在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上作者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诗吧。(播放flash课件,诵读古诗))

  (四)、回顾总结,授之以渔

  以前,我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的讨论,或者是画诗、表演来学习古诗,今天,我们又是怎样学诗的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晓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还有画一画的方法。

  (五)作业

  1、背诵全诗、默写全诗

  2、课外阅读李白其它的古诗。

  七、教学反思

  《独坐敬亭山》一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世态炎凉,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也正是如此,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体会诗中的思想内涵,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一、从释疑入手,运用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画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诗句。

  二、图文对照读,联系生活经验和写作背景,体会“为何相看两不厌”,教学中,让学生猜一猜:诗人此诗在想些什么?这样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当时复杂的心绪,品悟诗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三、感情背诵,升华诗意,加深学生体会。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内容】

  李白诗《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3、能通过朗读、绘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如:《静夜思》等)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

  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可以根据课本上的注释或课外资料来理解)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初读古诗

  师:诗人独自一人坐敬亭山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读读古诗。

  生齐读──抽生读──再齐读(把古诗读正确、流利,并在读中感知古诗大意。)

  三、自读自悟诗意

  1、学习诗的一、二两句:

  ⑴ 自学:

  ① 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 结合诗句,利用字典、课文注释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⑵ 反馈自学情况:

  师: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李白在这首诗中描绘了这样的一幅画面呢?请同学们把诗中所描写的画面画在黑板上。(学生面露难色,不敢上台。)

  老师又减轻难度:你想到了什么就画什么,画不完也没关系,其他同学还可以补充,我们共同来完成这一幅画。究竟这些同学画得对不对,好不好,就请大家根据诗句的意思来评价,看看你是不是把诗句读懂了。

  (一会儿,几双小手举起)老师抽了一位中等生。

  生1:画了一座大山,又在山上画了一个亭子,亭子中站着诗人。

  刚画完,就有学生提意见:

  诗人是坐在敬亭山上的,你怎么画起是站着的呢?这时,又有几个学生附和。这位一听有道理,赶快将人画成坐着的了。

  师引导:下面的同学说得很对,黑板上的同学也改得很好,你们读得可真仔细,非常好。谁能接着画出诗中的景象呢?

  (学生受到了鼓励表扬,一下子就信心十足了,小手纷纷举起)

  生2:走上台,很认真细致地在天空中画了两片云,又画了一只鸟。

  师问:他画得好吗?

  生甲:他的鸟画得很好。

  生乙:他画得不好。诗中说“众鸟高飞尽”,“众鸟”说明有很多只鸟,他却只画了一只鸟。

  师:你说得有道理,能上来帮他改一改吗?

  生乙:又在黑板上多画了几只鸟。

  师问:这下他画对了吗?

  生丙:我觉得不对。因为“众鸟高飞尽”是说鸟飞得很高,很远,都快看不见了。他却把鸟画得这么大,这么清楚。

  (同学们都用赞许的目光看着发言的学生)

  师:这些鸟改怎么画,你上去画出来,好吗?

  生丙,兴致勃勃地走上台,用简笔画画了一排小小的鸟影。

  师:这下,他画对了吗?

  生齐答:对了!

  师小结:

  刚才,你们读诗读得很认真,画儿也画得很好。你们仔细琢磨了诗中每个字、每个词的意思,认真体会诗中每句话的意思,理解得很准确。你们用老师讲,自己就读懂了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你们真能干!让我们来读读诗的第一、二句吧。(齐读)

  诗的第一、二句所写的景色,给你什么感觉呢?

  (孤独、凄凉、幽静)

  (这个环节,利用了中年级学生喜欢画画儿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绘画中、讨论中、修改中逐步悟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想象画面”的学习习惯。这种方法,适合于写景的诗,而且,诗中的画面容易画出来。)

  2、学习诗的第三、四句:

  师:诗人坐在敬亭山上,面对此情此景,心情如何呢?我们一起来读读后面两句吧!

  生: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

  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

  闲:休闲,休息。

  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

  (“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诗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三、领悟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常说“写景是为了抒情”,那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介绍写作背景。学生结合背景资料理解:

  (为以后学生学习利用背景资料理解课文埋下伏笔。)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五、布置作业

  1、熟背、默写《独坐敬亭山》。

  2、课外阅读李白其它的诗文。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篇11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唐)李白《独坐敬亭山》

  坐──这字义实在太寻常不过了,没什么可多说的。但若加一“独”字,那就大不一样了,其内蕴就够人玩味咀嚼的了。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题目就用了“独坐”两字。这里,让我们结合自身的体验和感受,来看看它是怎样构思和写作的。

  解读文本使我我也陷入了独坐苦思:

  是李白的独享清闲,还是他无奈的孤独,或者是他超脱万物在瞬间灵感激发下的绝妙情感的表达。若是这样,岂不是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了,那又如何形成有条有理,有形有味的课呢?虽说我选上了它,是因为对它有感触有兴趣,但这首诗该当如何化解教学呢?教参的所言人所共见,学生的理解有所局限,时空的距离更是沧海桑田难以沟通。

  独坐苦思中我搜索查阅了大量的文字资料。我了解了李白壮志难酬的无奈。李白一生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他恃才而傲,故终生未能得志;他蔑视权贵,鄙弃功名,又常抒悲愤,自然得罪了许多人。这从杜甫的《不见》中可窥一斑:“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独坐冥想中,我对李白思乡的惆怅有所了解。如《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我了解了李白遭贬流放的愁楚。如作于公元759年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我在李白的身后找到了与他不谋而合之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贺新郎 》)。我了解了《独坐敬亭山》的写作背景:据清人黄锡圭《李太白年谱》考证,《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当时距李白被罢官离开京城长安已整整十年了。长期的飘泊不定,饱受了人间的苦辣酸辛,倍添了孤独的感情。我找到了李白《独坐敬亭山》的姊妹篇《望木瓜山》:“早起见日出,暮见栖鸟还。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两诗比照,我看到了李白的见与不见:见日出,见栖鸟,不见众鸟,不见孤云。两诗比照,我感受到了一脉相承的是诗人那孤独的情怀。略有不同的是前诗的委婉,后诗的直白。委婉也好,直白也罢,同样流露了诗人无可奈何的孤寂心声。那是白居易《夜雨》:“我有所感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的无限向往和百结愁肠。恰是李后主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感慨;恰是辛稼轩的“把酒问嫦娥”与“何处望神州”的无奈。

  当有了以上对文本外延的解读后,便自然转入了对文本内部文字信息的细读。那同样是独坐的咀嚼,而后便是独坐的拥有。

  捧读这首诗,让人产生孤寂之感。不是吗?一群争鸣的飞鸟,从树丛中掠起、飞走,天上飘来的一片孤云,也独自悠闲而去,离开了敬亭山,消失在苍茫的太空,面前只有这座敬亭山并不走开。青山与我相对而坐,在这茫茫天宇之间,似乎只有你才和我不离不弃,不厌不怨。为何李白独以此山为友,“相看两不厌”呢?敬亭山连绵起伏,气势磅礴,却又如老人独坐,闲淡恬静,泰然自若。“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并不在乎众鸟、浮云的远去。山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性情节操是何等的相似乃尔!

  诗人与山独坐,直呼其名──“敬亭”。敬亭啊,我独自一人找你坐坐!敬亭山默默无言,却又善解人意般地凝望着诗人,仿佛它深谙诗人的内心世界,仿佛它读懂了诗人的心语。而李白也灵犀一点,一样地心领神会。他们亲密无间,感情交融──“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或“相看两不厌,只有李青莲”)。这种只有极亲密的朋友才达到的境界,诗人把它寄予敬亭山,而敬亭山也把它寄予了诗人。真是知己相逢,心照不宣,于是清山寂寂我不语,只是长久地对坐,彼此凝望,意会神交。畅快处,不辨“敬亭”不辨李白。又哪有什么厌倦与满足可言呢?

  当文本在胸后,我便有了底气,随之而来的是对教学理念的思索。

  一、感受诗歌的意象

  “意”是诗歌中的意境情感,“象”是诗歌中的形象事物。“意象”,则是“情”与“景”两者的合二而一。读《独坐敬亭山》,意象翩翩,浮于眼前:

  众鸟、孤云、敬亭山,有清晰有模糊,有实体有虚象,有眼里的更有心中感悟的。

  二、咀嚼诗歌,捕捉诗眼

  诗歌的语言凝练,其传神之处即是诗眼:

  《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题目中有“独”,诗句里句句藏“独”显“独”。解“独”悟“独”,大有嚼头。

  三、体验诗歌的情感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诗歌教学应让学生深刻体验其中所蕴涵的情感。《独坐敬亭山》前两句的“尽”与“闲”以“动”写“静”,以“动”衬“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后两句中的人山对视,脉脉含情,看似写山的“有情”实际是表现人世的“无情”。短短 20字,诗人那孤寂无奈之情就在那静谧的场景中显露无遗。

  四、品味诗歌的韵律

  诗歌是音乐性最强的文学体裁。诗的音乐性必须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才能深切的体悟。《独坐敬亭山》“读”占鳌头,在通读,深读,精读,在了解读,理解读,感悟读上得花力气琢磨。

  纲举目张,这之后教学设计文字稿,便如此地于独坐中酝酿而生了。

  独坐敬亭山

  〖学习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及课外相关资料,通过自主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

  2、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与情感,受到心灵的陶冶。

  3、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读题解题

  1、课始,抽学生逐次背诵已经学过的几首李白诗。

  根据学生的诵读,随机点拨,如:

  《静夜思》──一个浪迹天涯、乡愁满怀的李白。

  《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有情有义的李白。

  《望庐山瀑布》──一个寄情山水、想象丰富的李白。

  2、学生齐读诗题。

  3、教师简介敬亭山。

  二、通读诗句,感知诗意

  1、通读诗句,读通读顺。

  2、初解诗意,读出韵味。

  3、再读全诗,自由质疑。

  三、解“独”、悟“独”,“坐”出孤寂

  1、解“独”进入情景:

  解“独”:逐句找“独”,分句朗读。

  2、悟“独”感受孤独:

  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李白的孤独?

  鸟飞、云去本是大自然的自然景象呀,为什么现在使得李白倍感孤独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背景资料课件出示:

  《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当时距李白被罢官离开京城长安已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过着飘泊不定的生活,使李白饱受了人间的辛酸苦辣,倍添了孤独与寂寞的感情。

  四、析“看”想象,释放孤寂

  1、相看想象:

  播放画面、背景音乐。想象那是怎样的一番情景。

  2、人山对话:

  课件出示写话练习:

  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道: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道:

  3、组织交流:

  通过创设一个连续语境来展开组织交流。

  五、联系拓展,安慰孤愁

  1、补充《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从秋浦歌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从哪读出的?

  2、安慰诗人:

  背诵《静夜思》,李白你不要孤愁,你时刻想着家乡的亲人,家乡的亲人此时也正想着你。

  背诵《赠汪沦》,李白不要孤愁,因为你拥有,你不忘故人,你的好朋友汪伦同样也念叨着你呢。

  背诵《望庐山瀑布》,李白不要孤愁,因为你拥有,你一生游历了名山大川,此时庐山的瀑布也正想着你呀!

  李白啊,李白,你永不孤愁,因为你拥有,时隔千载的今天我们仍在传承,仍在大声诵读你那不朽的诗篇。背诵《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篇12

  敬亭山位于宣城县城北郊5公里处。原名昭亭山、查山,属黄山、九华山支脉,海拔286米。唐宋以来即是名胜之地。山顶有石刻“云根”二字,相传为李白所题。山间云雾缭绕,茂林修竹,松涛阵阵,溪水潺潺,景色非常秀丽。

  敬亭山声名大振是在南朝杰出诗人谢朓前去游览,并写了《游敬亭山》的名诗之后。后人取该诗中“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一句的诗意,在山上翠云庵前建了云齐阁,各地游客纷纷沓至而来,在此饮酒赋诗,正如刘禹锡所写:“宣城谢朓一首诗,遂使声名齐五岳”。后来李白、孟浩然、白居易、王维、苏轼、汤显祖、施闰章等名士相继来此游历赋诗,敬亭山名声益显。李白在宣城时一再登临敬亭山,登高望远,流连忘返,留下许多诗篇,盛赞那里的山色溪景。著名绝句《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更使此山名闻天下。后人在山上建有闲云庵,是取“孤云独去闲”的诗意而命名。民国28年(1939)新四军军长陈毅经过宣城时,也到敬亭山留诗凭吊李白、谢朓:“敬亭山下橹声柔,雨洒江天似梦游。李谢诗魂今在否?湖光照破万年愁。”

  随着岁月的流逝,敬亭山的亭、阁、庵、寺多已圮没,现存者尚有双塔和古昭亭石坊可供游览。双塔建于北宋绍圣三年(1096),各七级,四方形,高20余米,砖砌、仿木结构,塔身砌有佛像、阑额、圆拱门等,塔内嵌藏苏轼楷书《观音在菩萨如意陀罗尼经》石刻。近年来,由于加强了山林建设,敬亭山面貌一新,尤其在春夏之间,山坡上梨花如雪,茶树如茵,青松翠竹,蔚成奇观,置身其间,令人心旷神怡。

  独坐敬亭山⑴

  【唐】 李 白

  众鸟高飞尽⑵,

  孤云独去闲⑶。

  相看两不厌⑷,

  只有敬亭山。

  【注释】

  ⑴ 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原名昭亭山,风景幽静秀丽。山上旧有敬亭,为南齐谢眺吟咏处。

  ⑵ 尽:没有了。

  ⑶ 闲:悠闲。

  ⑷ 厌:满足。

  【译文】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题解】

  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安慰的情景。

  【赏析】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状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独之感。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山中显得格外幽静。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尽”“孤”“独”“闲”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篇13

  《独坐敬亭山》是一首有关山的小诗,是一首五言绝句,体会一下,李白是怎样与山融为一体,或者是在自然界中寻找知音与伴侣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在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境内,宣州是六朝以来的江南名城,南朝著名的两位诗人,人称大、小谢的谢灵运和谢都在这里当过太守,这两位都是李白心仪的诗坛前辈,特别是小谢,更是一再于诗中提及。

  李白一生七次游历宣城。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秋天,此时他已经离开长安整整十个年头了,在这期间,他体会到了从天子近臣到江湖文人这两种社会角色之间的巨大差异,也饱尝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世态炎凉,但是李白却丝毫没有向世俗低头,更不会趋炎附势。他在酒中求道,山里作乐,尽管也落得逍遥自在,但是内心的孤寂却是一直像影子一样,寸步不离的。李白一个人呆在山中,身边既无亲人,也无朋友,甚至连有生命的东西都远远离开了他,“众鸟高飞尽”,连鸟儿也迫不及待,不约而同地远走高飞了,高高地飞开,统统地离去,最后,连一只鸟都没有剩下,“高飞尽”,把鸟儿的飞去写得这么坚决彻底,毫不留情,真有一种冷眼向洋看世界的悲剧色彩,但这还不算,不但是有生命的飞鸟不肯留下,哪怕连会动的云彩也不例外,“孤云独去闲”,天上只剩下一片孤单的云彩,留在这里不是还有李白可以做个伴吗,但是,不,那孤云虽然孤独,却也羞于和李白同流合污,而要坚决与他划清界限,“独去闲”,虽然不像鸟儿那样可以展翅高飞,但是也从容地、义无反顾地飘走了,……当一个人身边无人作伴时,大概内心总希望有什么东西来陪伴他,或者是看天上云卷云舒也好,或者是听树上鸟鸣鸟唱也好,但现在却都离他而去了,成了一个一无所有的“孤家寡人”了。杜甫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似乎还有一些期盼和希冀,而此时的李白真可谓是“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了。那么李白既然不但被世人所冷落,甚至不管是有生命的“众鸟”,还是无知觉的“孤云”,总之是世间一切能动弹的全都厌弃了李白,周围万籁俱寂,没有一声鸟鸣,没有丝毫动静,在这种清幽宁静之中,李白在想什么?有没有反思,或者后悔自己这大半生来的作为举止呢?他没有,因为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可以找到灵魂的寄托,在大千世界中找到知音!“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世上还有一个对自己情有独钟的伙伴,就是那对面的敬亭山,这一方面是李白能够苦中取乐,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乐观精神,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更加深层的悲哀,因为“敬亭山”只是一座无知无觉,既不能“飞”,也不会“去”的山呀!可是李白没有屈服,没有向世俗低头,这座山是他的知音,知音在什么地方?耐得住寂寞,我行我素,有鸟也好,无云也罢,都奈何不了我一丝半毫!这就是李白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的根本原因,所以说,这是在写自己的孤独,在写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在写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找安慰与寄托,正如《诗经》中所说的,“我心匪(匪即非)石,不可卷也。”或者如庄子在他的名篇《逍遥游》中所称道的那样,是“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难怪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要赞此诗为“传独坐之神”了。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篇14

  一、温故知新,初识李白

  t:你认识我么?(s回答略)

  t:苏东坡认识么?杜甫知道么?李白知道么?知道的把手举高点!

  你知道李白有几个名字?(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李白 李太白 )

  s:青莲居士。(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李青莲)

  t:那我们就可以说是“李青莲”。

  t:回顾李白的诗。谁来背几首?谁来!(s都比较紧张)

  《静夜思》(指名生背)

  t:从本诗你觉得他是一位怎样的诗人?

  s:思念家乡。

  t:是啊,那是一个满怀乡愁的李白(板书:乡愁满怀),还有么?

  s:《望庐山瀑布》(指名生背)

  t: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s:潇洒的李白。

  s:很爱游玩。

  t:是啊,这是一个寄情山水的李白。(板书:寄情山水)

  t:从《赠汪伦》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李白?

  s:恋恋不舍    (板书:有情有意)

  t:从上面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丰满的李白,今天我们再来

  学一首李白的诗。

  二、朗读切入,感受孤独

  1、读题,解题。

  (1)t:谁知道敬亭山?(讲解:很多大诗人都去过敬亭山,留下

  了很多诗篇,所以后来又叫做“诗山”。——让学生理解江南诗山的来

  由。)

  (2)再读题。

  t:敬亭山前面有独坐,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它带着点什么?

  s读(读得很慢)

  t:你为什么这么读?

  t:再请个小朋友读。(再读课题)引:为什么这么轻?

  s:李白很孤独。

  2、读诗歌。

  s:李白独坐敬亭山,坐出了怎样的情怀呢?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

  t:读的多好啊!字正腔圆。

  t:谁再来读给其他同学听听。

  t:谁来做个小小讲解员啊,来评价评价啊。

  s1:他读得孤独一些

  s2:他读的比较漫长,说明他看到了敬亭山很久很久。

  (3)t:读诗光读通不行,更应该读出韵味来,只有理解了本诗,

  才能读出韵味。

  再读本诗。

  (4)t:你想了诗的意思吗?

  再指名生读。

  (5)质疑:

  t:小朋友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啊?

  s:为什么相看两不厌?t: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s:“尽”是什么意思?

  s:“孤云独去闲”什么意思?

  s:诗人看什么很满足?

  t:李白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让我

  们走进《独坐敬亭山》

  t:请同学们读课题。(s读)

  (6)解“独”悟“独”

  独:说词语。

  s:孤独、独自、独一无二……

  (7)再读题。

  三、通读诗句,感知诗意。

  1、找

  t:下面的古诗里面分别也写了作者一个人,那些词语告诉你只有

  李白一个人呢?一句一句地读,一个一个地划。

  s找

  2、交流:

  s:众鸟高飞尽的“飞尽” 

  t:这句话写了什么?

  s(回答略)

  t:一只鸟也没有了,那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啊?还有么?

  s:孤云独去闲的“独去”。就是说……(略)

  t: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上空不见一朵白云

  ……这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啊!

  s:死气沉沉

  s:清闲

  3、指读。齐读。

  t:最后的云也不见了,李白的心里悠闲么?

  s再读。

  t:“你的眼里只有我,我的眼里只有你。相看两不不厌,只有敬

  亭山!

  t:还有么?

  s:“只有敬亭山。”

  t:在李白的眼里有云么?

  s:没有!

  t:有鸟么?

  s:没有!

  t:还有么?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两个人看来看去,怎么也看不厌。……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

  看李白,谁也看不厌。谁来读。

  s读

  t:人山相望,人山的融合。

  s再读。

  四、深入探究,理解孤独

  1、体会孤独

  t: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啊李白,你游历了那么

  多名山为什么这么深情地看着敬亭山呢?(孤独)

  t: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了“孤独”呢?

  s:“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t:我们一起读前两句。

  s读。

  t:那无情的鸟儿在弃他而去,在李白的眼里,那是高傲的云在弃

  他而去。

  s:再读。

  补充。白居易《夜雨》出示。

  t:你感受到了什么?

  s(略)

  过渡:

  t: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

  是那么孤独?你想过么?

  s(略)

  2、介绍背景

  t:老师来介绍一下背景。(李白罢官的时候,……孤独寂寞)

  t:现在你明白了么?谁再来读读前2句。

  3、读。

  s读。个人读,齐读。

  4、配乐,范读。

  t:闭上眼睛,想想,那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人看山,山看着人,

  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

  (朗诵)

  s齐读

  5、拓展,深化理解

  1、李白《望木瓜山》

  t:李白眼中的木瓜山是怎样的山?

  s答

  t:敬亭山给李白带来了什么?

  s自由读,感受李白。

  五、读写结合,体验孤独

  t: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两个李白,分明是两座敬亭山。李白啊

  李白啊。你有有什么话想对敬亭山说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有什

  么话对李白说呢。(t的朗诵是深情的,深沉的。)

  (1)出示:

  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道:---------------------------------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道:---------------------------------

  (2)s写,t巡视。

  (3)交流。

  s:敬亭山你知道我多孤独么,连云和鸟都遗弃我了。

  s:李白,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会遗弃你!

  s:朋友,现在只有我俩在一起,你看我,我看你,我们都很孤独。

  s:李白,我真为你感到孤独!

  (4)引读。

  t:啊!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边。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相看两不厌,只有李青莲!

  六、安慰孤寂。

  1、t: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读出来了么?

  s:这是一孤独的李白。

  s:发愁的李白。

  s:孤独,哀愁。

  t: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想安慰安慰他吗?

  s:你应该乐观起来,要坚强。

  s:你要开朗些……

  s:大家会想你的,你要乐观些。

  2、t:还记得《静夜思》么?(s背)

  t:还记得《赠汪伦》吗?(s背)

  t:还记得《望庐山瀑布》吗?(s背)

  t:李白啊李白啊,你不孤独!

  七、升华吟诵《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篇15

  1.教学目标:  

  1、会写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能够背诵默写《独坐敬亭山》;  

  3、学习通过看注解的方法,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味诗句,积累语言。  

  3.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课题导入。  

  师:听老师的描述,猜猜他是谁。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好饮酒,酒后绝妙的诗句成涌,人们盛赞他“斗酒诗百篇”,称他为“诗仙”。(生答:李白)  

  师:回顾李白的诗,谁来背几首?(点名背,诸如《静夜思》、《望庐山瀑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师:《静夜思》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情景?(生答:对家乡的思恋),是啊,那是一份浓浓的乡愁【相机板书:乡愁满怀】  

  师:《望庐山瀑布》中李白对祖国的山水怀有一份怎样的感情?(生答:喜爱),我们看到了一个寄情山水,潇洒俊逸的李白。【相机板书:寄情山水】  

  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借滔滔江水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生: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对啊,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情深意长的李白。【相机板书:情深意长】  

  师:从这些古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性格丰满的李白。今天,我们要来感受诗人性格的另一面,一个不为我们所熟知的诗仙太白。  

  二、朗读诗文,初步感受“独坐”的意味。  

  a读诗题,初步体会孤独【出示板书:《独坐敬亭山》全诗】  

  师:谁来读读诗题?(指名一人读)  

  师(引导):你了解敬亭山吗?【相关资料: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山高数百丈,千沟万壑,风景幽静迷人,南齐诗人谢眺游访此山时,写下了著名的诗篇《游敬亭山》,使敬亭山名声大震。后来唐代诗人李白在游访此山后,写下了传世之作《独坐敬亭山》,使此山从此名扬天下。此后数千年,文人墨客竞相游访敬亭山,留下了无数的墨宝和诗作,敬亭山由此被誉为“江南第一诗山”】  

  师:你能读出敬亭山的幽静吗?(指明读)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齐读)  

  师:看诗题,“独”字怎么理解呢?(生:一个人)  

  师:独自一个坐在深山里,你能感受到什么?(生:安静),你能读出这份宁静吗?(生读)  

  师:还能从“独”字中感受到别的滋味吗?(生:孤独),你很会品诗啊,从独字中体会到了诗人的孤独,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诗题。(生读,很有感情)  

  师:他的情绪感染了我,你们体会到了吗?来,我们一起读出心中的感受。(齐读)  

  b读诗文,纠字音,读通读顺。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文,读两遍。  

  师:谁愿意来读读?  

  (指名独。3-4人)师相机指导字音和节奏。  

  师:来,全班一起到敬亭山里坐坐吧!(齐读)  

  三、讲解第一,二句诗。  

  师:走进敬亭山,诗人看到了什么?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二行。全班齐读。(生: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师:这两句诗就是两幅画。谁能告诉我“众鸟高飞尽”这短短的五个字,在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生: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  

  师:你的感受很明锐,语言也很优美。你能读出鸟儿们一飞冲天的感觉吗?试试(生读)  

  师:把自己想象成众鸟中的一只,你认为这句诗中哪个字要重读?(高),没错,读出直冲云霄的气势。你来!(指名读)男生一起来!(男生读)  

  师:那“孤云独去闲”呢?谁来做云的代言人?(生描绘图景,并朗读)读出一片孤云的神采。  

  师:“闲”是什么意思?(生:悠闲,自在的样子),你能把这朵云的闲情用声音表现出来吗?(生读),一片孤云悠然地飘去了,离开了敬亭山。  

  师:柔情似水的女生们,来做一片云吧,一片远去的孤云。(女生齐读)  

  师:全班一起来!(齐读)  

  师:看看图片,感受一下。好,让我们拥入敬亭山的怀抱。全班一起来读!(齐读)  

  四.深入体会“孤独”。  

  师:老师有一个疑问;以风景如画而扬名的“江南第一诗山”敬亭山。南齐诗人谢眺《游敬亭山》诗有“兹山亘百里,合杳与云齐,隐沦既已托,灵异居然栖。”的描绘,极力赞扬山的幽静,可是李白的眼中却是“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惨谈景象,为何同是写敬亭山,却有如此大的不同呢?(引入李白作诗的背景)【李白此诗作于天宝十二年间,此时距离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长期的漂泊使李白饱尝了人生的心酸,看透了世态炎凉,他已经不再有“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迈,心中充满了孤独和悲凉。在这样的心境下,诗人来到了敬亭山,写下了这首诗。】  

  师:现在,聪明的同学们,你们明白了为什么李白眼中的敬亭山是如此孤独了吗?(生答)  

  师:对啊,人的心情不同,看到的景象也不相同。,孤独的诗人抬头看风景,看到了鸟的无情,云的无义,只有一座孤零零的山陪伴着他。此时,他或许会动情地想:世上大概只有你敬亭山还愿与我相伴吧!  

  师:来,我们一起把诗完整地朗读一遍,感受下诗人的孤独~~(齐读)  

  五、讲解第三、四句  

  师:“厌”是什么意思?(生答:满足)  

  师:“相看两不厌”就是——(指名说),人与山久久地相望。怎么也看不厌。  

  师:谁能把这心心相印地感受读出来。(指名3-4读)  

  师:难怪诗人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他找到一个同样孤独的知音,尽管这个知音,不会说话,可是我们分明从人与山的相望中感受到了他们的交流,他们的对话。  

  (引导学生对话)  

  李白,你深情得看着敬亭山,你想对敬亭山说些什么呢?(指名3-4说。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你默默地看着李白,你有什么想对李白说的吗?(指明2-3人,“相看两不厌,只有李太白”)  

  师:老师请了一位名师,听他的朗读,让我们感受一下山与人的交流。(朗读课件)  

  师:来,我们也来读读吧!(分组读)  

  师:因为怀才不遇而孤独,诗人看到了鸟儿无情地抛弃他,云慢慢地离开他,李白的孤独是何等的深 !读出来!(齐读)  

  师:能背吗?我们一起背一遍《独坐敬亭山》。(齐背)  

  六、拓展阅读  

  师:孤独的心情何止是这一首诗所能表达的呢?老师这里有李白写的一首《秋浦歌》。一起来看看。  

  师:请一位同学读读。(指名读)  

  师:(范读)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  

  师:告诉我,你感受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李白?(生:愁,痛苦。孤独),能读出来吗?(生读)  

  师:与《独坐敬亭山》的孤独相比,这首诗表达的情感更深沉了。朝政一日不如一日,自己已经全然无能为力,于国家的命运,于个人的抱负,都已是束手无策,无可奈何矣。他是愁的自己不能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他是愁的自己已经再也无法实现自己当年功成身退的宿愿。(齐读)  

  师:今天我们看到了豪情诗人孤独落寞的一面,[相机板书:孤独落寞]对诗人李白有个一个崭新的认识。其实,人生有得意和失意,愁苦、孤独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人生注定要经历许多事情,也必定有喜怒哀乐。孤独的诗读来让人觉得凄美~~(再次齐读《独坐》一诗)  

  师:课堂作业:收集李白在情感方面的诗作,写在摘抄本上。  

  附板书:  

  独坐敬亭山  乡愁满怀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寄情山水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有情有意  

  孤独落寞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篇16

  站在三尺讲台上,在新学期的第一课教自己的学生学习这首诗并领悟个中的玄机与美妙,这倒是我乐此不疲的。其实说实话,有时我觉得我上课并不像是在向学生传 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而是我将他们引领到语文这个大舞台上,让他们看着我在里面翩翩起舞近而使他们按捺不住自己内心深处对舞台中央的欢愉最终小心翼翼或 大大方方地开始他们的探求。

  昨晚看北京海淀区“国家特级教师”腾飞老师的一个段子,他曾经说,现在教学工作的不易在于如何把学生带入你所创设的教学环境中去并且让他积极发挥出他学 习的主观能动性。他还列举了几个教学方法的实例,并解释教学效果的程度。听后,受益匪浅。对于我们这些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教学工作者来说,到处求取真经是 多么的重要。

  在讲这首诗时,我给学生们渲染了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及诗人当时的心境。当众鸟高高飞尽,哪怕是最后一片云也悠闲自在的独自离去,这个时候,天地之间虽 广袤无垠,却只有诗人及敬亭山在深情地相互对望。虽然当时的诗人在孤独地忍受着众叛亲离,但他的心中还是那样乐观——世人皆醉我独醒,去日之去不可留,我 自仰天大笑出门去。

  让学生抓住诗人的心境,也就抓住了全诗的诗眼。了解了诗文的环境,也就理解了诗人的心声。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篇17

  【教学记录】

  一、课前谈话

  t:你认识我么?(s回答略)

  t:苏东坡认识么?杜甫知道么?李白知道么?知道的把手举高点!你知道李白有几个名字?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李 白 李太白)

  s:青莲居士。(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李青莲)

  t:那我们就可以说是“李青莲”。

  t:回顾李白的诗。谁来背几首?谁来!

  (s都比较紧张)

  静夜思 望庐山瀑布

  (学生齐背)

  t:静夜思,永恒的话题……古老与现代(老师用抒情的语言来描述,略)。那是一个怎样的话题?

  s:思念家乡。

  t:是啊,那是一个乡愁(板书:乡愁满怀),还有么?

  s:望庐山瀑布。(紧张)s齐背。

  t: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s:潇洒的李白。

  s:很爱游玩。

  t:是一个寄情山水的李白。

  (板书:寄情山水)

  t:从《赠汪伦》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李白?

  s:恋恋不舍。

  (板书:有情有意)

  t:从上面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丰满的李白,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

  二、初读

  1、读题,解题:

  ⑴ t:谁知道敬亭山?

  (讲解:很多大诗人都去过敬亭山,留下了很多诗篇,所以后来又叫做“诗山”──让学生理解江南诗山的来由 )

  ⑵ 再读题:

  t:敬亭山前面有独坐,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它带着点什么?

  s读。

  (读得很慢)

  t:你为什么这么读?

  t:再请个小朋友读。(再读课题)引:为什么这么轻?

  s:李白很孤独。

  2、读诗歌:

  ⑴ 自由练读:

  老师提示:读文章,先练习。按自己的节奏读两边。

  (好像没有特别的要求,只是叫学生读2遍,目标不是很明确)

  ⑵ 指名读:

  t:读的多好啊!字正腔圆。

  t:谁再来读给其他同学听听。

  t:谁来做个小小讲解员啊,来评价评价啊。

  (学生比较紧张)

  s1:他读得孤独一些。

  s2:他读的比较漫长,说明他看到了敬亭山很久很久。

  ⑶ 齐读。

  ⑷ 质疑:

  t:小朋友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啊!

  s:为什么相看两不厌?

  t: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s:为什么只有径庭山,世界上有很多山啊!

  s:为什么只有一多云飘来飘去?

  s:为什么这里的鸟都飞走了?

  t:李白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走进《独坐敬亭山》。

  t:请同学们读课题。

  (s读)

  ⑸ 说词语:

  s:孤独、独自、独一无二……

  ⑹ 再读题。

  三、细读

  1、找:

  t:下面的古诗里面分别也写了作者一个人,那些词语告诉你只有李白一个人呢?一句一句的读,一个一个的划。

  s在找。

  2、交流:

  s:众鸟高飞尽的“飞尽”。

  t:这句话写了什么?

  s(回答略)

  t:一只鸟也没有了,那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啊?还有么?

  s:孤云独去闲的“独去”。就是说……(略)

  t: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上空不见一朵白云……这是一座怎样的径庭山啊?

  s:死气沉沉

  s:清闲

  3、指读,齐读:

  t:最后的云也不见了,李白的心里悠闲么?

  s再读。

  t:“你的眼里只有我,我的眼里只有你。相看两不不厌,只有敬亭山!

  t:还有么?

  s:“只有径庭山。”

  t:在李白的眼里有云么?

  s:没有!

  t:有鸟么?

  s:没有!

  t:还有么?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两个人看来看去,怎么也看不厌。……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看李白,谁也看不厌。

  板书“厌”字(繁体字)

  t:一张口在山旁,大口大口地吃肉,给你怎样的感觉?

  s回答。(略)

  t: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怎么看也看不厌。谁来读。

  s读。

  t:人山相望,人山的融合。

  s再读。

  四、研读

  1、体会孤独:

  t: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径庭山”。李白啊李白,你游历了那么多名山……为什么这么深情地看着径庭山呢?(孤独)

  t: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了“孤独”呢?

  s:“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t:我们一起读前两句。

  s读。

  t:那无情的鸟儿在弃他而去,在李白的眼里,那是高傲的云在弃他而去。

  s再读。

  过渡:

  t: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是那么孤独?你想过么?

  s(略)

  2、介绍背景:

  t:老师来介绍一下背景。(李白罢官的时候,……孤独寂寞)

  t:现在你明白了么?谁再来读读前2句。

  3、读:

  s读。个人读,齐读。

  4、配乐,范读:

  t:闭上眼睛,想想,那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人看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

  (朗诵)

  s齐读。

  t: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两个李白,分明是两座敬亭山。李白啊李白啊。你有有什么话想对敬亭山说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有什么话对李白说呢。(t的朗诵是深情的,深沉的。)

  5、练习:

  ⑴、出示:

  李白神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⑵、s写,t巡视。

  ⑶、交流:

  s:敬亭山你知道我多孤独么,连云和鸟都遗弃我了。

  s:李白,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会遗弃你!

  s:朋友,现在只有我俩在一起,你看我,我看你,我们都很孤独。

  s:李白,我真为你感到孤独!

  ⑷、引读:

  t:啊!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边。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精彩!!师生的交流语言连起来像一首诗,教师用诗般的语言把几个学生的交流穿起来。)

  t:相看两不厌,只有李青莲!

  五、拓展

  补充:

  《秋蒲歌》出示。

  1、自由读,感受李白:

  t:大家展示的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

  s读。齐读,指名读。

  2、读:

  (有思考要求)

  带着“这是一个怎样李白?”再读《秋蒲歌》。

  s读。

  3、交流:

  t: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读出来了么?

  s:这是一孤独的李白。

  s:发愁的李白。

  s:孤独,哀愁。

  t: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想安慰安慰他吗?

  s:你应该乐观起来,要坚强。

  s:你要开朗些……

  s:大家会想你的,你要乐观些。

  t:哪些人会想着他?

  s:劳动人民会想着他。

  s:家乡的亲人会想着他。

  t:还记得《静夜思》么?(s背)

  t:还记得《赠汪伦》吗?(s背)

  t:还记得《望庐山瀑布》吗?(s背)

  t:李白啊李白啊,你不孤独!

  六、升华吟诵《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篇18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五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默写古诗词。

  3、学习通过注解、查找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注解、查找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默写古诗词。

  教学难点:

  1、学习通过注解、查找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位最著名的诗人,他们是谁?(根据学生的反应,教师提示:一个是李白,人称“诗仙”,一个是“诗圣”杜甫。)

  2、揭题,谁来背李白的诗,会背几首就几首。

  (学生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要顺势揭题板书)

  二、整体诵读,初步感受。

  1、启示学习方法和要求:

  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看注解理解词句。

  连起来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

  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

  先自学,再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然后在班上集体交流。

  2、学生自由读古诗,后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整体感知内容。

  释题意。敬亭山:又叫昭亭山,在现在的安徽宣城北部。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抓景物。这首诗写了众鸟、孤云、敬亭山三样景物。

  三、分步解题,感悟诗情。

  第一步,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画。根据自己的理解,让学生用简笔画画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2、议。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为什么只画一片云?帮助理解“众鸟”“孤云”。再出示一空白的画面,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需要这个画面?以此理解“尽”和“去”

  3、转。教师语言过渡:看来,静止的画面是无法表达作者的情感和用字的精妙的。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难怪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4、品。作者的这种孤独的内心世界是通过什么来表示的?你从那些字词中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内涵。

  5、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第二步,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汇报。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质疑。学生提出自学这两句诗的疑难问题。可能有:既然“只有敬亭山”,为什么会看不厌呢?敬亭山真的那么好看,令人看不厌吗?课题中的“独”是很孤独,这里却写“相看两不厌”,这不矛盾吗?

  3、释疑。

  提供敬亭山的文字资料或图片,体会李白看敬亭山看不够的表面原因是景美。追问: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做一个景物来看吗?

  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诗句内涵。(班上的一对好朋友)就像你看他,看不厌,他看你,看不厌,很喜欢。他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而李白把敬亭山当成了知心朋友。

  4、感悟。猜一猜看,此时诗人在想些什么?投影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资料,紧扣“只有”,引导学生理解,从表面上,诗人找到了朋友,显得轻松自在,其实作者的内心却十分孤独,因为他只能在大自然中找到“知己”,求得心灵的安慰。

  5、品读。此时,你就是诗人李白,你来吟一下这首诗吧,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应有的语气。

  四、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1、《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其实也在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着作者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诗。引导学生用各种形式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二)学习第二首诗《望洞庭》

  一、导入揭题,简介背景。

  1、板书:《望洞庭》,刘禹锡。

  2、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和刘禹锡。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能用一些词语形容看到的景物吗?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学生读)

  5、过渡:是啊,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看到洞庭湖的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望洞庭》这首千古传诵的佳作。(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初读感知,扫清障碍。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潭、螺、磨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词,来说一说。

  三、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找出诗中表示景物的词语:

  湖光       秋月      潭面     君山    玉盘     青螺

  2、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诗句,用上课始老师提供的词语,对上述景物加以描绘,教师有选择地进行板书。

  朦胧迷人的湖光     柔美似水的秋月    波光粼粼的潭面

  苍翠欲滴的山水     银光闪闪的玉盘    玲珑剔透的潭面

  3再读诗句,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这些词语表达了怎样的美。

  宁静朦胧的湖光、柔美隐约的秋月: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如仙境般和谐、美妙。(结合理解“两相和“)

  波光粼粼的潭面:洞庭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出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之美。(结合理解“镜未磨“)

  银光闪闪的玉盘、玲珑剔透的青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说成是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真是美不胜收,令人心向神往。

  4、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洞庭秋月图?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情境练说:

  秋天的一个夜晚,我们登上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朦胧胧中那君山就像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能欣赏道这一人间仙境,真是不枉此行啊!

  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5、媒体渲染,感受意境。多媒体播放秋月朗照下的洞庭湖,让学生感受诗句所描绘的美妙意境。提问:此时,你有什么感受?诗人的这种情感是通过那些词语表达出来的?

  6、吟读背诵。你能通过读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多媒体先是逐一播放诗句所描写的画面,出现一个画面,学生就朗读相关的诗句;接着,配上音乐连续播放,学生入情入境吟咏诗句;最后,背诵整首诗。

  四、拓展延伸,完成作业。

  1、教师总结谈话: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看一看洞庭湖,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2、布置课外作业:

  在生字本书写本课生字。

  想象《洞庭湖》所描写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收集描写洞庭湖风土人情、名胜风光的诗句、图画等资料。

  教学反思:

  由于时代的久远,环境、思想形态的差异,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就可能存在着不同于其他阅读者甚至于创作者的情况。《独坐敬亭山》究竟流露着诗人什么样的心境,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是找不到知己,只好以山水为伴的孤独寂寞感,是因与敬亭山的相知相悦的轻松慰藉感,还是寄情山水的宁静安详感,抑或是不向世俗低头,特性独立的坚定感?恐怕连诗人自己也不一定说得清楚,也许是兼而有之吧。所以,教学时,应该允许学生作符合诗意和诗境的个性化感悟。本设计中采用“感到孤独,寻找安慰“一说只是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考虑的,教学中,如果有学生说出其他几种,只要是从语言中悟出的,而且合理,也应肯定。

  古诗词具有语言凝练、意象丰富的特点,而小学生因为生活积累不多,情感体验有限,在阅读中获得的表象往往很笼统、模糊,此时,就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本身的品读尽情展开想象,通过“猜猜诗人的心情”“你就是诗人”“创设情境,想象练说”等,让学生与古诗词进行灵性的对话,从古诗词生动的语言中猜度诗人的心境,进而陶醉在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古诗词教学要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主要依赖教师成功的点拨和指导,在此基础上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和思想的碰撞,既体现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体。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篇19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所以一般赏析古诗词都会伴随一些诗词阅读训练,这样有助于引导和启发,进而再进行赏析。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独坐敬亭山》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阅读题目:

  1.诗句中的“ ”和“ ”两个词最能体现诗的主题,写出作者的情怀和感受。(2分)

  2.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独坐敬亭山》参考答案:

  1、孤 独 (2分)

  2、表达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1分,答对1点就可)以及对敬亭山的喜爱之情(1分)。(2分)

  诗意: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独坐敬亭山》赏析

  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篇2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学会两种笔画,掌握“坐”的字理演变过程,掌握“鸟”的笔顺。

  3.通过进一步学习字理识字、韵语识字、借助拼音识字等方法,培养想象力、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4.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激发对汉字的热爱。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字理演变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5分)

  同学们,在我国的唐朝有位称为诗仙的伟大诗人,他的名字叫李白。有一年秋天,大诗人李白游安徽省的敬亭山,看到敬亭山的景色非常美丽。成群的鸟儿在天上展翅高飞,天边的云朵悠闲的飘着。他觉得看也看不够,于是就写下了一首诗。诗的叫《独 坐敬亭山》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敬亭山的?请你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古诗,一边听,一边想,你从这首诗中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力图体现想象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一边听,一边想的良好习惯。

  二、熟读古诗,认读生字(34分)

  1.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我们尝试读这一首诗吧。

  (2)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2.学习生字

  (1)学习要求认识的字。

  拼读7个要求认识的字,其中“坐”是平舌音,“只”是翘舌音,是整体认读音节。

  了解生字在本课中的意思。

  (2)学习既要认识又要会写的字。

  学习这几个字要强调“虫”是翘舌音,“鱼”是整体认读音节。这几个字书上提供了字理演变图。

  回文学“鸟”字

  请同学们在这首诗里找到天空飞翔的小鸟的诗句,读一读。

  “鸟‘字是象形字,甲骨文象一只鸟形,头向左而立,还有嘴和一双爪子,现在这个字已经简化,要注意他的笔顺。

  在学习“牛、羊”两字时,可以用谜语引入。

  三、作业。(1分)

  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收集关于“马、牛、羊、鸟、虫、鱼”的成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7分)

  1.背诵《独坐敬亭山》。

  2.交流收集到的成语。

  3.复习生字。

  二、指导书写(13分)

  马:注意第二笔的写法,注意新笔画横折折勾的写法。

  鸟:注意字的结构,上窄下宽,注意小鸟“眼睛”的“点”。

  虫:第五笔是提,不要写成横。

  三、完成书后活动与练习题“连一连,涂一涂”。(19分)

  1.先观察,看看每个图形上的字都读做什么。

  2.用笔连一连,把连成的词语读给大家听,发现其中的规律。(同样的图形正好组成一组词语。)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的练习,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

  3.用 彩色笔涂一涂。

  四、作业(1分)

  书写本课生字,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马 牛 羊 鸟 鱼 虫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篇21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歌,是一首简单易懂的诗歌。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

  今天第一次正式给四年级的孩子上课,由于以前我没有教过四年级。再加上我是新来的老师,所以我对这些孩子比较陌生。所以这一节课我只上了第一课《古诗词三 首》中的一首。课前我利用了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做了《课堂作业》。我没有上过课就把《课堂作业》发下去给学生做,我有两点用意。一,我想了解这些学生能不 能自己预习课文,并做一些简单的题目。第二点是这些学生在遇到难题的时候会不会自己想办法解决,(尽管不一定对)让我很高兴的是,这些学生做题的时候都很 认真。尽管遇到难题仍然能保持安静并想办法解决。整个班的纪律很好,这跟以往老师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有了一节课的预习了之后,我就开始上课了,我以提问的方式开始导入新课“李白在写《独坐敬亭山》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有的学生说是寂寞,有些说是高 兴。我先不急着回答,让学生自己朗读诗歌,并找出答案。读过一次课文了之后,学生都能体会到李白的心情是悲伤的了。现在想来我犯了一个错误,因为我让学生 找出可以表现出作者孤独的心情的词语。课后我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我是不是提错了呢?或者是多余了。因为从题目中的“独”就很容易看出来了。提问题真是一 门很大的艺术。

  在翻译诗歌的意思的时候,我采取了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的方法。在解释完重点词语了之后,我让学生组成四个小组或三人小组进行翻译。小组讨论的方法在以前我 教二年级的时候非常有效。学生都很喜欢讨论学习效果较好。但当我让这个班的学生讨论的时候,他们中有大部分的人却拿出了笔和纸,自己一个人埋头想。想好了 就把自己的写下来。我马上鼓励他们“这个方法非常好,等一会儿,哪个同学写好了,读出来给大家听听,我们评价看看,对不对,好不好”我检查了一部分学生写 的,觉得他们写的大致相同。但意思与原文的解释还是有些出入。课上我也犹豫过到底应不应该把标准的答案写下来,让大家抄下来?但我此时一个词语——“原 创”在我脑海中闪过。我知道如果我把标准答案写出来,学生肯定会把自己的刚刚写的檫掉,把我的标准答案写下来。这对他们的自信心会有一些打击这样好吗?我 一直在反思。我鼓励自己和学生。“属于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学生掌握的情况如何呢?我想我会通过《课堂作业》和进行检查。并且进行知识点的查漏补缺。

  通过这一节课我发现自己还是有很多不足。第一说话声音太小。第二没有突出课文的知识点。这些不足我一定会通过以后的努力慢慢改正。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篇22

  (一)导入课题,揭题。

  1、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习生字。播放课件:(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

  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

  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 “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 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结合版书:

  鸟飞尽

  云独闲 孤单寂寞

  山相对

  课件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辛酸,世态的炎凉。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四)朗读,背诵。

  1、诗人如此心情读的时候该怎样去读?请你把自己当做李白来诵读古诗。(课件出示图,看图朗读)

  2、配乐朗读朗读。

  3、指名读。

  4、学生齐读。

  5、背诵。

  (五)扩展。

  1、闭上眼睛听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诗的画面。

  2、把自己想象到的画于课本上这首诗的空白处,可画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画后两句的情景,也可全画,

  3、交流。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鸟飞尽

  云独闲 孤独寂寞

  山相对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