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六年级语文《桥》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桥》教学设计

京洛风流 点赞 分享
六年级语文《桥》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六年级语文《桥》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六年级语文《桥》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势不可当、狞笑、没腿深、放肆、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拥戴、清瘦、沙哑、揪出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学生想象,换位思考,入情入境,体会老汉党员形象和父亲形象,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教学具准备】

  课件、洪水录像、背景音乐班德瑞《神秘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新课。

  1、由生活中的桥谈话导入课题,让学生感受不同姿态的桥都有它独特的美,而这种美都是通过视觉感知的。(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桥)

  师:是的,生活中我们见过很多桥,这样的桥造型美观、壮观、古朴,这样美是我们用眼睛去看到的,但有这样一座桥,它的美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章——桥(板书)。桥是一篇小说,全文只有五百来字,由于篇幅短小也叫小小说。

  质疑:文章以“桥”为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生质疑)

  二、通读全文,学习字词。

  1.请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读准字词,读通句子

  2.认读三组字词

  咆哮 势不可当 狞笑 没腿深 放肆

  你拥我挤 疯了似的 跌跌撞撞 乱哄哄

  拥戴 清瘦 沙哑 揪出

  3.你能发现这三组词语分别是写文中的谁?(洪水、村民、老汉)

  三、研读交流,重点品悟。

  (一)创设情境,感受山洪的凶猛

  1.通过情境创设,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同学们,见过山洪爆发的场景吗?交流观看后的感受(可拍——大、猛、狂)(播放山洪视频)

  2.请同学们从书本上找出这样的句子并用波浪线画起来。

  3.相机出示描写洪水的句子,体会洪水的可拍。(课件)

  山洪爆发前:黎明的时侯,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简短、有力,同时为下文做好铺垫)

  山洪爆发时: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声音大、速度快、势头猛)。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可怕、畏惧、胆战心惊)

  4.了解洪水暴发时,村民惊慌失措的样子。思考:此时这座桥是一座什么桥?(板书:逃生桥或生命桥)

  课件出示: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二)聚焦老汉,体会老汉大山的形象

  1.面对可怕的洪水,村民惊慌失措!但有个人没有惊慌,谁没有?(板书:老汉)生找出关键句,师相机课件出示: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2.思考:为什么说老汉像一座山呢?

  3.品读老汉这危急关头,下的一道命令。请生找出来,读一读?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课件出示)

  (1)此时情况危急,死亡逼近,老汉是怎样喊话的?(声音沙哑)

  (2)哪一个标点引起你们的注意?有什么作用?(是啊,他的声音像大山一样坚定,铿锵有力。让我铿锵有力的读读这段话。)

  (三)设置矛盾,体会老汉父亲形象。

  1.“像一座山”的形象,让我们刻骨铭心。除了老汉,文中还有一个人,作者也进行了具体描写,是谁?(板书:小伙子)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书本1520小节,找出描写老汉与小伙子动作的词语,用标出来。

  课件出示:

  老汉的动作:“冲”“揪”“吼”“推”。【师板书】

  小伙子的动作:“瞪”“说”“推”【师板书】

  2.人物对比,感受老汉高大形象。

  两个人的动作,似乎有点矛盾,令人费解。但是,如果你读了文章的结尾,老师相信,你在顷刻间会明白许多许多……

  出示课件: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同学们,这是这篇课文的结尾。现在,你懂了吗?老汉与小伙子之间是什么关系?父亲跟儿子!

  (1)品读第15小节,通过人物动作的词感受在大灾面前,老汉作为一名老党员,群众利益高于儿子的生命。这是一种无私、不徇私情的党员精神。

  (2)品读第20小节,通过人物动作感受在生命岌岌可危的时刻,儿子的生命高于自己的生命。这是父爱如山!

  师:可是一切太迟了,洪水吞没了儿子,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但村民安全啦。

  (3)品读23-27小节,品读祭奠感受老汉光辉高大形象。

  四、思维拓展,情感升华

  1.领悟“桥”的内涵

  同学们,故事讲到这,透过老支书的盯、喊、冲、揪、吼、推,相信你已经明白了全村人为什么会如此拥戴他。木桥虽然被洪水冲塌了,但老汉却用他的血肉之躯为全村人架起了一座不朽的永不坍塌的桥梁,你们知道是什么桥吗?(生命桥)

  2.写一写:面对老汉,你肯定有很多话想说,把你最想说的写在课文的空白处。

  【板书设计】

  桥

  希望桥生命桥

  老汉村民

六年级语文《桥》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要求]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品味重点语句,感受洪水肆无忌惮、死神来临的危险情景,体会老汉临危不乱、顾全大局、先人后己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词句,感受老汉临危不乱、顾全大局、先人后己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内容,感受感受洪水肆无忌惮、人们惊慌失措的危险情景。

  [教学环节]

  一、初读课文,检查预习,学生质疑;

  二、复述课文,理清层次,了解大意;

  三、再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四、课堂小结,词语读写,搜集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内容,品味重点语句,体会老汉临危不乱、顾全大局、先人后己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走近画面,唤起记忆

  1、谈话导入,板书课题,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2、根据提示词语,回顾洪水肆无忌惮、人们惊慌失措的画面,感受大难将至的危险情景。

  二、走进画面,感受情景

  1、快速浏览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找出直接描写洪水的句子,观察洪水又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

  2、抓重点语句,联系画面,品味语言,指导有感情朗读。

  ①学生找出重点语句,幻灯片出示,齐读句子。

  ②联系“窜”、“舔”、“放肆”等词语深入体会,感受洪水来得迅猛、洪水的肆无忌惮。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语句。

  3、播放洪水来临视频,设身处地联想,齐读语句,感受洪水的凶猛无情。

  三、定格画面,升华情感

  1、谈话过渡,结合课文,感知老汉“像一座山”,临危不乱、沉着冷静的形象。

  2、自由朗读课文第二部分,了解老汉是怎样指挥村民们渡过木桥、脱离险境的。

  3、研读文段,指导朗读,从老汉的语言、动作中感受老汉临危不乱、顾全大局、先人后己的崇高精神,领悟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

  ①点生找出并朗读老汉指挥村民过桥的语句,体会老汉的意图,感受老汉在生死关头,先人后已、顾全大局。

  ②通过修改标点,对比分析,揣摩老汉说话的语气,感受老汉的坚定果敢。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④读文体会,从老汉一“揪”一“推”的动作中,从老汉前后语言的矛盾中,感受老汉的正直刚硬,而在父子间却显现出深沉的父爱。

  4、转换角色,将“老汉”改为“父亲”,将“小伙子”改为“儿子”,师生合作朗读,升华情感。

  5、文本延伸,通过猜想在生命最后一刻,父亲想对儿子喊些什么,触及学生内心。

  四、铭记画面,寄托哀思

  1、配音朗读课文第三部分,了解故事结局,渲染氛围,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

  2、读写结合,直抒胸臆,让学生写出内心感受。

  3、师生交流,寄托哀思,分享感悟。

  4、回顾全文,课堂总结。

六年级语文《桥》教学设计 篇3

  一、说教材

  《桥》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小说单元,引导学生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这篇课文处处充满着人性的美,作者以深情的笔触塑造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威信、沉稳、果断地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咆、哮”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咆哮、沙哑、呻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3.在读中感受老支书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感受他崇高的人格魅力。 抓住人物言行感受老汉伟岸的形象与不朽的精神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研究性阅读和感悟的能力,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读、思、记课文中需要重点领悟的部分。这篇课文篇幅短小,但文本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和场景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较难被文中老汉的形象、精神所打动,特别是对文章以“桥”为题的理解。为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计划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

  1.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抓住文中一些渲染环境的词语和句子,想象面对死亡威胁的情景,切实感受当时的生命垂危,从而更好地理解老支书的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高贵品质。

  2.朗读法。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朱熹也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本篇课文语言简练,人物语言的刻画也很有表现力。让学生用多种形式的读,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的效果。通过朗读、感悟、交流,让学生领会课题“桥”不仅仅是那座窄窄的木桥,更是老支书用自己的身躯架起的生命之桥!

  3.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汉动作、神态、语言和自然环境的关键语句,进行圈点勾画,通过抓住重点来理解课文的主旨。

  四、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以山洪图片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山洪的威力。由图片建立直观印象,为后面学习课文时,感受情势的危急奠定基础。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可通过和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自己解决,也可以向同学请教。

  2.检查生字认读和课文朗读情况。

  (1)注意:

  “废”的里面是“发”,不要少写一点。

  (2)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朗读。

  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在自由朗读中认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并借助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我再进行检查,发现问题,随机指导。同时也引导学生交流讨论生字词的识记方法及写字的注意要点。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解决生字词,获得学习的满足与成就感。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4.根据故事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给课文分段:

  起因(1-6段):村庄突遇山洪

  发展(7-13段):老汉疏导撤离

  高潮(14-23段):桥塌殉职

  结果(24-27段):祭奠英灵

  让学生在疏通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知故事情节,梳理内容,为后面的重点研读分析做好铺垫。

  (三)再读课文,感受险情。(第1—6段)

  1.读课文第一部分(1—6段),找出文中描写雨水(或洪水)可怕的句子。

  2.学生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相关句子,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分析修辞体会当时的环境危急,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在读中表现出洪水的凶猛、危险的迫近。

  3.感受人们的紧张。

  引导学生圈点勾画相关词语,体会人们的心情,感受当时的紧张氛围。

  结合词语,创设情境,引导想象,感受当时情势的危急。

  引导代入想象: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是什么感受?渲染紧张的气氛,加深学生的感受,为体会老支书的高大形象和高尚品质做铺垫。

  (四)研读文本,感悟精神。

  1.班齐读第7—23段。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2.学生交流汇报。

  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相关句子

  (1)“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①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②不说话的老汉会想些什么?

  引导入境想象,体会人物心情,感受人物形象。

  (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让学生抓住短句的表达和标点符号蕴含的感情,感知人物形象。

  (3)“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引导学生抓住态度、语言的描写,丰富对人物形象的感知,体会老汉的高尚品质。冷冷的是老汉的话,不会冷却的是一颗为人民群众的心。

  (4)“老汉突然冲上前……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引导学生抓住动词,体会人物形象,创设情境,指导朗读,感受老汉的凶。

  引导性提问:老汉揪出来的人是谁?(他的儿子)把儿子揪出来排到后面,就意味着他死的危险更大,老汉不爱自己的儿子吗?从哪里看出来?激发学生阅读后文的兴趣,同时为感知老汉的崇高精神做铺垫。

  (5)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①抓住“吼”“用力”“推”等词来理解老汉对儿子的爱。

  ②既然老汉这么爱自己的儿子,为什么要把他从队伍中拉出来呢? 通过对语言、动作、表情、态度等描写的分析,让学生对老汉的认识逐渐丰满起来,感受老支书的高尚品质。同时自然的过渡提问,引起对下文的探究。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三部分(7—23自然段)。

  (五)学习结尾,抒发感情。

  1.自由朗读课文第四部分(第24—27自然段)。

  2.思考:课文为什么在最后才交待两人的关系呢?

  3.想像说话:祭奠时,老太太在坟前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4.写话抒情:此时此刻,假如你就在老支书的坟前,你想怎样赞颂这位老共产党员呢?大家想一想,把它写下来,最好用上“桥”这个字。

  启发性提问,让学生感知小说设置悬念的写法和好处。

  创设情境,想象说话,让学生转换角色,深刻感受老支书和儿子的感人形象,升华情感。同时紧接着让学生写话抒情,将自己内心的情感用笔抒发出来,加深情感的熏陶。

  (六)理解题意,总结全文。

  文章以“桥”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呢? 在理解文章内容、深刻感受老支书的感人形象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理解文题“桥”的深刻内涵,就不会有那么大的难度了。学生已经对老支书的形象有了认知,同时前面的分析中对老支书语言的反复朗读,也能感受到一个共产党员对人民的热忱与责任,此时再分析课题的含义,也是对老汉为代表的这一共产党人形象的拓展和升华。

  (七)品味语言,感情朗读。

  1.这篇课文是根据谈歌的小小说改编的,全文只有六百来字,却被评选为优秀短篇小说,它好在哪儿?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4)通过自然环境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刻画人物表情、动作、语言等塑造人物形象。

  让学生思考、交流这篇课文好在哪儿,既是对全文的再次回顾,同时也是让学生通过这一分析,感受小说的魅力,激发课后阅读小说的兴趣。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将受到的情感教育通过读的形式外化出来。

  (八)课文小结。

  课文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了远离死亡的生命桥,自己却同儿子一起被洪水吞没。课文歌颂了老共产党员这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五、说板书设计。

  本次板书根据课文情节展开,按故事的发展依次提炼内容,概括板书,最后总结中心,得出“桥”的意义。层次清晰地帮学生串起故事内容,引导认识小说的情节,感知人物形象,受到情感熏陶。

  起因(1—6) 山洪暴发 村民逃生 桥

  发展(7—13) 指挥过桥 稳重果敢 连心桥、

  高潮(14—23) 保全他人 父子牺牲 生命桥

  结果(24—27) 洪水退去 祭奠英灵

六年级语文《桥》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了解各种桥和塔的结构和造型。

  2、启发学生欣赏和表现桥和塔,并添画桥和塔周围的景物。

  3、引导学生体验桥和塔的造型美。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了解各种桥和塔的结构和造型,体验桥和塔的造型美。教学难点:桥和塔的'造型表现

  教学准备:

  学生:油画棒、水彩笔、水粉颜料、有关桥和塔的图片和资料。教师:范例课件、学生作品等、有关桥和塔的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说一说:启发学生回忆自己所见过的桥和塔,观察了解各种桥和塔的结构和造型。师:为了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桥和塔的结构和造型,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收集了有关这方面的图片与资料,大家完成了没有?很好,现在请你们带着问题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待会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1、你们在哪里见过桥和塔?2、它们在结构和造型上有哪些特征?)

  2、小组汇报交流感受,体验桥和塔的造型美。

  3、师小结。

  二、发展阶段

  1、欣赏教材中的范画,(利用多媒体演示)感知范画媒材的运用以及画面的趣味构成。

  (1)这些作品运用了哪些材料来怎样表现桥和塔?

  (2)他们怎样巧妙利用材料的特点?

  (3)你们觉得哪幅作品画面组合得好,为什么?

  2、把你的想法与同组的同学交流。

  师:欣赏了这些作品后同学们是不是也很想画?今天我们就来画一画家乡的桥和塔。请同学们看作画要求。

  3、作业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座桥或塔,利用各种材料和创作方式进行创作。大胆的想象、构思,自由地创造和表现桥和塔,并添画周围景物。

  4、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5、作业展示、评价。

  1、以六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比赛。请已经画好的小组,评一评(由组长组织进行评价,先自评后互评)。看一看谁的作品最有创意,造型与众不同,就让谁代表本组上台展示。(小组推荐)

  2、全班欣赏和评价这些小组作品,评出“最受欢迎的作品”。

  三、课后拓展

  1、运用多种表现形式绘画和制作桥和塔。大胆想象,创作出“未来的桥和塔”。

  2、运用其他材料创作立体桥和塔(陶土、纸张等)。

六年级语文《桥》教学设计 篇5

  16《桥》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品质和人格魅力。

  2、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3、认识6个生字,学会本课新词、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都见过桥。谁来说说你见过的桥?(板书:桥)刚才同学们介绍的这些桥都是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我们的汉字常是一词多义,这个“桥”除了指我们常见的这些便于通行的建筑物外,还有什么意思呢?(形状如桥梁的)

  对,我们曾学过的《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中的“桥”就是指比喻能起沟通作用的人或事物。今天我们来学习《桥》这篇课文,看看那这里的“桥”又是指什么呢?

  二、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4、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初步认识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自学提示:

  1、读课文大家要先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画出文中生字组成的词,多读几遍。

  2、画出容易读错的地方提醒一下大家。

  3、想一想: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再读课文,说一说那儿让你感动?

  四、自学、交流:

  1、交流容易读错的地方。如多音字的读法。

  2、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说一说那儿让你感动。

  五、精讲点拨:

  1、请同学来读一读课文,大家来评评他读得怎么样?(相机正音、学习词语)

  2、说一说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3感动:指名说.

  4、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

  ①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②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③ 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理解“势不可挡”。

  ④ 知道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⑤ 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

  (随机理解词语:跳舞、狞笑。)

  5、过渡: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这是一座普通的桥吗?不,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因为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6、讨论: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么的结果?(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7、是的,在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他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

  ⑴ 先村民到木桥前,便于指挥。

  ⑵ 号召党员同志排后,体现党员同志的先进性。

  ⑶ 不顾私情,支持让非党员村民先行,先人后己。

  ⑷ 舍己为人,壮烈牺牲。

  8、你觉得这是一名怎么样的老汉?

  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六课堂练习:1、请给生字注音

  咆哮 疯狰狞 淌肆揪心 豹子瞪眼 呻吟膛搀扶祭奠

  2、这篇课文讲了故事,从中体会到.

  七小结:说一说本节课中你有何收获?(回扣教学目标)

  教后记:

  备课时间:3、11上课时间:主备人:陈义花 教案序号:

  课题:16《桥》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6课<<桥>>.

  二、明确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品质和人格魅力。

  2、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三自学提示:

  1、再读课文,找出描写老汉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仔细读一读,自己从中的感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写法。

  四、自学、交流:

  1、描写老汉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仔细读一读,说说自己从中的感受,组长做好记录。

  2、文章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五、精讲点拨:

  1、体会感悟:

  ⑴ 句子: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大山。”

  ① 老汉“不说话”,却使人们停住了脚步,不再疯一样地拥上木桥。老汉真是“一座山”吗?为什么?(老汉先村民到来到木桥前,却没有夺路而逃生,真是一个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好书记,怪不得他受人“拥戴”,老汉在村民中的威信“像一座山”。)

  ② 联系上下文,理解:拥戴。老汉为什么会受村民“拥戴”呢?想象老村书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事例。

  ③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⑵ 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① 比较句子: a、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b、老汉突然跑上前,从队伍里拉出一个小伙子,叫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很。

  “冲、揪、吼、像只豹子”写出了什么?(动作果断,不容置疑。)

  ②老汉明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是自己生命的后代,为什么还一定要小伙子排到最后去?这是一个怎么样的老汉?

  ③(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殉私情,舍己为人。)

  ③ 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⑶ 句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①老汉如果能喊,要喊的是什么?写下来。 交流朗读学生所写的句子。

  ② 这是一位怎么的老汉?

  (老汉是村支书记,也是一位父亲,他血气方钢,他也充满父爱。但是,当个人与大家的利益相冲突时,他毅然选择的是“先人后己”!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说的太多太多……)

  2、再读加深感受: 

  再选择令你最感动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3、启发想象,体验感悟

  过渡:洪水退了,村民们得救了。但老汉却与自己的儿子却永远离开了自己的亲人。齐读最后四自然段。

  4、领悟写法,激发情感

  ⑴ 巧妙的设置悬念。讨论:课文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

  ⑵ 用环境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突出人物形象。

  ⑶ 语言简练,语句简短。

  六拓展练习:

  1、同学们,老汉牺牲后,村民们会怎么做,怎么说?想象当时的一个场景,以不同的身份,写个片断。参考题目:爷爷,我们想您!老支书,慢走!挥泪送别老支书!我们永远纪念您!洪水退后……

  2、交流写作

  七小结:说一说本节课中你有何收获?(回扣教学目标)

六年级语文《桥》教学设计 篇6

  先说背景。七都就像一个古桥博物馆,已经有四座古桥列入文保单位:洪恩桥、广福桥、双塔桥、东庙桥。另外还有天到桥,也是相当有历史意义的古桥,流传着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故事等等。在做本周的园本课程之前,我对以上内容竟所知甚少,惭愧之余我努力收集这方面的资料,调查、勘察、整理,以得到些许的弥补。这是一个七都人应该了解,应该引以为荣的历史足迹啊。

  回到课堂。面对的是年龄甚小的小班孩子,一些久远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以及深奥的词句是无法被他们所理解的,所以只要求观察其外形,初步比较其异同之处,再就是根据材质的不同帮助他们分类,拓展更多的桥知识。因此一个教学活动只是涉及初浅的小范围内容,课后的延伸其实反倒更能深入,鼓励孩子去现场勘查,取就近的古桥看看、走走,深入自然好好感受一番,得到的远比课堂要多得多。

  家长参与。《摇啊摇》的园本课程的基点是七都方言童谣,这对于爸爸妈 妈、爷爷奶奶这一辈的人来说更加熟悉一些,所以邀请家长的参与能丰富我们的课程内容和组织方式,我们通过家园路路通、家园橱窗等向家长告知本周我们的园本课程内容,针对本次活动的重点——七都古桥,鼓励家长带着宝宝去古桥走走,在去现代的桥那里比较比较,古桥到底“古”在什么地方。有了家长强大力量的注入,孩子对古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们的课程也得到更广的拓展。

六年级语文《桥》教学设计 篇7

  【教材简析】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胸膛、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悟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准备】98抗洪抢险实录片段、98抗洪歌曲《为了谁》。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抗洪抢险记实片段。

  2、看了这个记录片,你有什么话说?

  3、师:暴雨奔袭、洪水告急,乡亲危急,在这样的时刻,没有人会不惊慌,没有人会不害怕,没有人不会四处逃命,然而有这样一位老人,一位老党支部书记,一位即将退休的党支部书记在洪水肆掠时处变不惊,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去感受灾害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出示课件生字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纠正学生读中的错误。

  2、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从环境和人物形象上来说。)

  三、潜心会文,披文入情

  1、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描写自然环境(大雨和洪水)的句子。

  2、和同座位交流你找到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3、全班交流重点句:

  ⑴ 描写情节危急的句子。

  ⑵ 描写老汉的句子: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老汉沉着冷静,嘴上不说话,心里正思考着应对突然来临的灾害的办法。“像一座山”,说明他临危不惧,形象地表现了老汉是村民的主心骨,对稳定村民情绪所起的作用。

  老汉先村民到来到木桥前,却没有夺路……

六年级语文《桥》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感受拱桥美的行态和趣味。

  2、理解其中的情感内涵。

  3、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4、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绘画,体验合作绘画的乐趣。

  教学准备:

  1、各种各样桥的图片、音乐CD。

  2、《美工》第10页。

  教学过程:

  一、在音乐声中欣赏作品。

  1、播放音乐引导幼儿欣赏。

  师: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

  师:欣赏这是什么样的桥?它像什么?它让你想到了什么?

  2、画面细节再回到画面整体。

  师:画面中还有什么?树长在什么地方?水面上有什么?船都停靠在岸边吗?有一艘船经过哪里了?

  3、回到画面整体。

  师:你喜欢这幅画吗?

  师:你觉得它哪个地方最美?它让你想起了什么?

  4、在音乐声中,教师请幼儿闭上眼睛,想象眼前的画面。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来描述这幅作品。

  二、拱桥的特点及和其他桥的不同之处

  1、出示各种桥的图片,请幼儿比较拱桥和其他桥的不同之处。

  教师找来各种各样的桥问:他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哪里不一样?(拱桥是弯的别的桥是直的,拱桥有洞洞别的桥有的没有洞洞等)

  2、引导幼儿猜想:为什么要把桥造成这个样子?造成这样有什么好处?(因为好看,船可以从下面的洞那里穿过去,还可以走路)

  2、引导幼儿才想、抒发心情。

  师:要是你去了这个地方,你愿意在哪里看风景?为什么?

  师:你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心里会想起些什么呢?

  三、“弯弯的桥“添画活动,画一画弯弯的桥。

  教师引导幼儿想象自己拥有一座弯弯的桥应该会是什么样的?请幼儿来当一个小小设计师来设计一座你自己的桥。

  活动反思

  《弯弯的桥》这个活动的目标让幼儿感受拱形桥的形态和趣味,理解其中的情感内涵,知道弯弯的桥能承受多少重量,享受探究的乐趣。

  这个活动的重点是在拱形桥的形态上。第一个环节在音乐声中欣赏幼儿的作品。画面中温暖的阳光、宁静的绿波和繁茂的树林,无一不烘托出浓浓的春意。在和幼儿共同欣赏时,要将之作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并重点突出桥的意义。

  拱形桥是江南水乡常见的桥,它适合于小河又需要行船的地方。拱形桥不仅可以方便船通过,而且能够增加承受的能力。后者需要实验证明,在活动时我也给幼儿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教师搭建两座桥,一座弯弯的桥,一座直桥,通过往两座桥上放相同重量的物品,看它们的承 受能力,因为得出了一个道理:弯弯的桥能承受根多的重量。

  我觉得本次活动,幼儿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活动自始至终都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思维活跃,创作热情很高,下笔很大胆,画出了范例以外的很多弯弯的物品。总的来说,整个教学过程层层相扣,过渡自然,节奏较紧凑。使幼儿在轻松、愉快、自由的情境中,知识、技能、情感得到全面发展。所以我认为本次活动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六年级语文《桥》教学设计 篇9

  夯实基础知识 提高感悟能力──《桥》教后反思 

  湖北省宜昌市大公桥小学 赵海涛

  在学校新的一轮的课例研究中,我有幸成为执教教师之一,在几轮的备课、授课的过程中,我感受到感悟在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使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创造性的学习过程,而不再只是知识挪移的过程。只是吸收知识,那还不是学习过程,或者说那还不是完整的学习过程。小学生由于受生活阅历和语言感悟能力的局限,他们在阅读一篇课文时,有时会与课文内容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无法自然地“入乎其内”。出项这种情况在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基础知识不够牢固。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手段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缩短学生与课文内容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身临其境,帮助学生感悟、理解课文。同时也体会到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课文,感悟文本的前提。没有扎实的语文基础,根本无法学习语文,更不要谈感悟文本了。

  通过几轮的教学研讨,我感受到在教学中要夯实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感悟能力,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在课堂中突出基础知识的训练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其课程的性质决定它必须注重基础知识,必须在讲读课文要注意重点词句的训练,结合语句理解词义,懂得一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本轮教学中,我花了大量的时间给学生正音、结合语句理解字、词的意思,懂得一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磨刀不误砍柴工”,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很快进入文本、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可以和文中的人物一起经历那场灾难,感悟老汉的伟大。

  二、让读贯穿全课

  “语文”姓“语”,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语”,就是说、就是读;学语文,是要靠个人“悟”的。要想“悟”的出,“悟”得深,就必须“读”。语文课上必须读,要书声琅琅。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张田若先生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他曾经把学生是否读熟课文作为评判一节语文课教学的成败。语文阅读课的教学,就是一个字──“读”,狠抓“读”。因为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生命。

  “文不读熟不开讲。”现在许多学生的读书存在很大的问题:添字丢字、读破句、唱读、数读……又谈什么感情呢?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读课文好象爬台阶一样──分三个层次的读。第一级台阶要求学生读正确,不能错字、掉字,不能出现有破句的问题;第二级台阶要求学生读流利,学生在流利的朗读课文的同时了解课文大意,分清文章脉络;第三级台阶读出感情,这是“精读”──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做到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感悟形象;最后是品读,做到赏析与反思、完善与修正相结合,将读写训练相结合,学以致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让学生每次读的任务明确,效果好,大多数学生在三次读后都能回答课后的问题,对人物的形象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教学中,我认为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读的落实固然重要。如果上课的时候,先给学生讲讲抗洪抢险的故事,播放几组真实的镜头,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当中自然而然地释放自己情感,然后再开始学习课文。这样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音乐、图片、多媒体和同类的文章等等,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的氛围,这样学生就能更快的进入文本,了解人物的特点,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思考。

  谈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桥》一课教学反思

  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大公桥小学 曾凡琴

  这是上的第二轮《桥》,在这次上课之前,蒋校长、黄主任、赵海涛老师和我一起又把教材、教参从整体上理了一遍,确定了不同课时的不同要求,教学的侧重点,并进行了说课。我的这节课教学目标定为: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悟课文在表达方法上的特点。

  在说课过程中我们找了几处教学的切入点,学生情感的发散点,那就是以“像泼。像倒”体会文本多处运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以“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辐射文本中大量的比喻、拟人等的修辞方法的运用,了解他们对文章描写所起到的生动形象,增强表现力的作用;以“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贯穿全文;以老汉的两次吼小伙子体会老汉一视同人、舔犊情深,感悟老汉无私无畏的伟大形象。

  在上课过程中,我运用了一些感悟的策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老汉这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形象,课文表达方法上的特点:如在激活想象中感悟,联系语言环境感悟。在理解老汉如此清瘦,为什么却像一座山时,联系上文中的“拥戴”,想为什么他会受人拥戴,引导学生将课文中虽然没有用语言文字描述出来但与课文内容关系密切的情景在头脑中浮现出来,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理解。学生谈到他以前做过了什么事情,而且做过了很多,所以受人拥戴,因此老汉说的话对大家有威慑力。

  其二在比较品味中感悟。课文中对于老汉的动作描写“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到:‘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和改过的句子进行比较、品味,以及文本中两处吼小伙子,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和技巧,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体会文本中老汉人物形象的高大。

  其三运用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带领学生进入文本,进行情感朗读。文章的最后4个自然段讲述了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内容很简单,但是让学生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情境有一定的难度,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配上忧伤的《神秘园》进行教师范读,并重复读了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通过教师的范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又通过质疑“肆掠的洪水冲垮了木桥,桥没有了,但是这座桥永远架在老太太的心中,因为在这窄窄的木桥上,她失去了两个最亲爱的人;这座桥永远架在每一位乡亲的心中,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让学生理解文章以< 桥>为题的深刻内涵。

  在教学中虽然力求让学生通过读来感悟课文,又通过读外现对文本的理解,但是在课堂上对语言文字的挖掘多了一些,让学生体会读少了一些;教师的点拨多了一些,学生的自悟少了一些。如果教师的讲解少一些,那么就可以给学生时间进行写的训练(也就是选做作业: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老太太对亲人的思念),且在备课中所设计到的几个教学的切入点,如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放在最后才点明这样写的好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对文章所起的作用,这几点虽然都设计到了,但没有点透。

  通过这两次的说课、上课、评课,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师要想把一篇文章教好,首先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教师解读文本的程度越深,领悟文本的涵义就越透彻,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就越强。一篇文章,教师要从文章的内容、主线、主调、文道上等进行整体的把握,所以教师要能够透过文本的字面去领悟那涵咏不尽的真义,要能够细致地体察文中酣蕴的情、味,在教学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个性体验,并使这一切成为学生解读文本的资源,使之形成学生的内化,使文本、生本、教师三方面的有机统一。

  其次教师要关注课堂生成与预设的关系。我在一教时,过分注重完成教学的设计,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情,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仍不厌其烦的灌输给学生,导致预设的环节、情境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虽然自己充满了激qing,但是学生的情感始终不能融入,学生虽能入乎其内却难以出乎其外,不能用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二教时,教师能够关注课堂深层的调控,抓住课堂教学中的契机,如:一生在学到“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大山。”时,小声说到:“其实老汉自己也是想过桥的,他还不是怕死。”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在那样混乱的场面里,没有人不惧怕死亡的降临,没有人不想自己先逃命,但是他作为一名村支书,一名老党员,在危急时刻必须冷静,这样才可能挽救更多人的姓名,他也不想自己去死的,他首先是一个人,而后才是一个党支部书记,让学生透过文本看到了作者塑造的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丰满的人物形象。

  《桥》教后反思

  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大公桥小学 赵海涛

  在本轮的教学后,我反思全教学过程,基本完成第一课时的任务,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对老汉的形象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主要是我做好了以下三点:

  1、在课堂中突出基础知识的训练:

  其实在本轮教学中,我花了大量的时间给学生正音、结合语句理解字、词的意思,懂得一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磨刀不误砍柴工”。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很快进入文本、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读的层次清楚,学生任务明确:

  在教学中,三个层次的读,让学生每次读的任务明确,效果好,大多数学生在三次读后都能基本回答课后的问题,对人物的形象有了一定的了解。

  3、给足读的时间:

  课堂时间很宝贵,我还是让学生多次的读长,时间的读,让他们潜心涵泳、诵读体味,所以自然而然的进入文本,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

  在教学中,我认为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读的落实固然重要。如果上课的时候,先给学生讲讲抗洪抢险的故事,播放几组真实的镜头,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当中自然而然地释放自己情感,然后再开始学习课文。这样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音乐、图片、多媒体和同类的文章等等,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的氛围,这样学生就能更快的进入文本,了解人物的特点,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思考。

  体验情感与生命──《桥》新课程公开课第二轮教学反思

  湖北省襄樊市人民路小学 徐 端

  《桥》这篇课文讲的是一天黎明,一个工地突遭洪水侵袭,100多人无路可逃,都疯了似的向一座木桥拥去,情况十分危急。而老汉──一位即将退休的党支部书记却站在桥头沉着冷静地指挥人们有秩序地逃生,最后他和自己的儿子被洪水夺去了生命。故事非常感人。

  这篇文章的情感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中,感受到老汉在危险面前沉着冷静、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和宽大的胸襟。而实际上,学生由始至终都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没有被文中的人物打动,也没有被我的激qing感染。想想自己的教学设计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应该没什么问题,但为什么偏偏出了这么大的问题呢?冥思苦想,终于找到了答案。原因在于不管是从年龄、视野还是经历的角度考虑,文章中所描述的真人真事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了,虽然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到许多优秀人物的英雄事迹,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见过这样的人,他们缺少这样的生活体验,因此,从内心上来讲,他们对这类人与事并不认同。所以,在学习《桥》这篇文章时,学生对于文本内容充满怀疑,他们的情感是苍白的,以挖掘语言文字来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在他们看来只是一种弄虚作假的形式,所以他们报着一种游戏的态度冷眼旁观,嘻皮笑脸、心不在焉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那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状呢?我是这样想的:首先从学生所处的社会大环境来看,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金钱的地位日益突出,人与人的关系处处和利益挂钩,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很难感受到邻里亲情,很少看得到热情互助的情景,更多的是看到人们对于贫穷的漠视,对于苦难的漠然和对于需要帮助的人们的漠不关心。

  再者从学生所处的家庭小环境来看,现在的家长迫于各种压力,在生活中扮演着各种角色,有着多副面孔,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渐渐失去了童真,学会了伪装。

  试想,当学生看够了丑恶,受够了冷漠,如何还能苛求他们的眼里仍是一片澄清呢?他们已被环境“催化”,拥有超乎年龄的“理智和成熟”,心态也都过早地“苍老坚硬”起来。这是社会的悲哀,是家庭的悲哀,也是教育的悲哀。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的发展需要。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面对这种现状更是任重而道远。那么我们如何让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呢?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又换了班级上课。课前,我先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如从报纸上看到,从别人那里听说的,自己亲眼看到的……,然后说给班上的同学听。这是课前“热身”,使文本渐渐贴近学生的生活。上课的时候,我先给学生讲几个解放军战士抗洪抢险的故事,播放几组真实的镜头,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当中自然而然地释放自己情感,然后再开始学习课文。这次,效果出乎意料地好,课堂上学生的情绪最大程度地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话语都发自内心,朗读充满了深情,有几个情感丰富的女生眼里闪动着泪花,带着哭腔把感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她们的情绪迅速感染了大家,情感又一次得到了升华。两节课如此巨大的反差,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才能够碰撞出情感的火花,此时教师已无需再说“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老汉的人物形象早已成为一种伟大精神的象征深深根植在学生心中,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流畅。真实的感受,真切的情感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量。同时这也让我看到了希望:虽然学生的思想已不如期望得那么纯净、天真,但他们的心还是柔软的,内心的情感仍然是真诚的,只是暂时蒙上了一点儿灰尘,需要我们稍加拭擦。

  由此可见,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渗透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也不是除教学内容之外的附加任务,它是一种感受,是一种领悟,是情感共鸣弦乐,是心灵净化的乐土。要把它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要将文本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上文中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就是要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因为只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此时的感受才能是最真实的,最深切的。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人文教育只是一种牵强附会的形式,无法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其二,可以借助媒体在课堂上营造一种与文本内容相一致的氛围。如选择一些和文本类似的故事、录象片段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因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毕竟是有限的,根据学习的需要恰如其分地补充一些课外内容,也就是在保持学生个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个体经验,将更广泛意义上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从而打造一条学习世界和生活世界、课程与生活之间的阳光大道。还是举《桥》的例子,上课伊始,我先向学生介绍一些解放军战士抗洪抢险的英勇事迹,并播放几组真实的镜头让学生观看。这样做得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因为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与老汉的舍己为人、英勇献身的事迹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而补充内容与文本内容在思想境界上高度更为接近,正好弥补了这一差距,这时再引入课文学习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其三,要想文本感动学生,教师必须先被文本感动。记得赞可夫说过: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世界的加温,传授越多,您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是的,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将自己高尚的情感,独特的人生体验融进文本,努力创设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使这一切共同成为学生解读的资源,这样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使文本、学生、教师三者融为一体。所以,一个能够释放自身情感的教师,也必定能够引领学生的情感,这样的课堂才是最是精彩、最丰富、最宜人。

六年级语文《桥》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聚焦老汉,品味语言文字,重点感悟老支书的感人形象。体会他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用生命维持求生的秩序,将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共产党员的伟大情怀。

  3.理解题目所蕴含着的深刻含义。

  4.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反思】

  《桥》一文是一篇小小说,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震撼人心,再次指引了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完成《桥》第一课时教学后,我做了认真反思:

  一、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通过学生自读、自悟,多次、反复、分层次朗读,真真切切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

  1.展示每天语文课十分钟写字时间

  本课生字较多,我让学生通过自学、分组合作相互学,让学生识字正音,牢记字形,练习书写,结合语句理解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成每天语文课十分钟的写字教学目标,扫除学习障碍,为学生能顺利进入文本、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作好铺垫。

  2.抓好多形式、分层次朗读

  在教学中,让学生“自由读”、“分角色读”、“比较读”等多形式、多层次的读,各种“读”的任务明确,各有侧重,为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作了铺垫,也为领悟文章写作特点、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扫除了障碍。

  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语言文字的训练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能扎实进行,但我感觉到还有很多地方不够完善,特别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需加以研究和改进:

  1.还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整节教学中有努力把时间还给学生,但放心不下,总想让学生围绕老师为中心,使劲往预设目标上引,结果导致教师占用了本应属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

  因此,今后教学中要变较多的老师引导为更多的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媒介”作用,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2.要充分做好学情分析

  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虽然能初步从洪水可怕中感知老汉的形象,但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对洪水的危害,对党员、党支部书记等特定身份还不够了解,这对小说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学生还不是很明白,对理解文本造成了一定影响。课前,我虽然对这一学情已经做了分析,但没有给予充分的解决。所以我想,如果引导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党员干部的资料或事迹,或者结合时事,了解洪水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及生活中的党员先锋模范形象,那么课堂上学生会更深入地走进人物内心,会更好地与作者、文本人物产生共鸣。

  教学永远都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只要我们善于总结、善于反思、善于改进,成功和遗憾都是收获。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探索与研究,让教学艺术拾阶而上。

六年级语文《桥》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的

  一、理解本文说明事物特点的几种方法,语文教案-桥。

  二、认识说明文中运用准确语言的重要性。

  三、初步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与记叙文的区别。

  教学设想

  一、安排二教时。

  二、紧紧抓住说明文的基本特征的主要内容:说明事物特点,阐明事理,介绍知识,理解说明的方法;防止因旁征博引而出现教学内容多而杂的现象。

  三、理解本文准确用词的特色。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些关于桥的课文,比如说《兰兰过桥》写的是新奇的潜力桥和塑料桥;《赵州桥》为我们介绍的是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写的是海峡两岸人民用爱心共同救助一位大陆白血病患者的感人故事。那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座桥,是什么样的桥呢?

  二、 略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出来。

  2.检查字音字形,解释词语

  3.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主要讲了在黎明时,雨下的很大,山洪暴发了,老汉组织全村一百多号人撤离,最后老汉和他儿子英勇牺牲的故事。)

  4.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

  (事情发展顺序)

  5.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突遇山洪:一至六段;疏导撤离:七至十三段;桥塌殉职:十四至二十三段;祭奠英灵:二十四至二十七段)

  三、 细读课文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同时找出描写大雨山洪和老汉的句子,并想一想,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1.我们先来看描写雨和山洪的句子。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像泼,像倒”说明雨下的很大,雨势凶猛,为下文山洪暴发做铺垫)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了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势不可挡: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课文指洪水来势凶猛,奔腾呼啸。

  狂奔:迅猛地奔跑。本课形容洪水奔流而下,势不可挡。)

  (这些词都生动地写出了水势的迅猛。)

  (比喻句,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洪水的凶猛可怕。)

  【这两句是比喻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将洪水的迅猛、可怕表现出来。】

  【指名读、齐读】

  (1)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狞笑:凶恶地笑。本课是形容洪水的凶猛、可憎。)

  (3)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这三句是拟人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曾强了表现力,把洪水的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以及人们处在的危险环境表现地淋漓尽致。】

  【有感情指名读、齐读】

  2.面对这样可怕凶猛的,像魔鬼一样的洪水,村民的反应是怎么样的?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失措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向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惊慌失措地折了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木桥拥去。

  (跌跌撞撞:形容走路不稳。AABB句式,可以多积累,多运用)

  (在人们的反应中,“惊慌、你拥我挤、跌跌撞撞、拥”这些词都写出了人们在面对洪水,面对生命危险时的惊慌失措、奔跑混乱的场面。)

  【指名读、齐读,注意读出人们那种惊慌失措的心境和混乱的场面,语速要稍快】

  第二课时

  一、自主探究,学习课文

  (一)感受洪水的疯狂肆虐。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洪水的句子,并选择其中感受最深的一句做出标记。

  2、出示课件(课文1—6自然段),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像泼。像倒。”为什么独立成句?指导朗读。

  3、指名说说自己感受最深的描写洪水的句子。师相机指导朗读。

  4、出示描写洪水的句子,学生齐读。再次感受洪水的疯狂、肆虐。

  过渡:面对这样的洪水,你心情怎样?那课文又是怎样描写人们的?

  (二)感受人们的惊慌、恐惧。

  1、指名朗读描写人们反应的句子,师相机出示课件。

  2、读了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恐惧不安放进句子中去。

  3、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人们几乎疯狂崩溃,失去了理智。这时,人们发现了什么?

  4、这是一座怎样的桥?师相机出示描写桥的句子。

  过渡:这样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怎么能承受得了人们疯狂的拥挤踩踏。这时的人们急需什么?

  (三)细读课文,探究人物

  出示学习菜单:“自由朗读7—23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他是一个怎样的老汉?用几个词概括你对老汉的评价,并在最打动你心灵的地方写上自己的感受。”

  1、指名回答,老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老汉的特点。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句子来表现老汉的。

  4、师相机出示课件,指导朗读,体会人物特点。

  (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引导质疑:为什么急着逃生的人们见到老汉会停住了脚步,听从老汉的指挥?(同桌讨论,受拥戴的老汉曾为他们做过什么?)

  “像一座山”怎样理解?让我们全班起立,像老汉一样稳稳地站着,读这两句话。

  (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指名读,这段话连用了什么标点?怎样读?学生评价。

  通过这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3)“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指名读。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老汉当时怎样的心情?(气、急)

  你从哪几个词看出来?

  老汉为什么要这样做?当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况?

  引导读悟“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读着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老汉揪出的那个小伙子是谁?(师相机板书:儿子)你是从哪看出来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爱自己的儿子吗?

  (4)师相机出示“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仅剩老汉与小伙子两人,还你推我让,这是为什么?当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况?指名回答“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知道朗读描写老汉的话。

  (5)引导小组讨论,“一推一吼”前后形成了明显的对比,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6)出示课文15、20自然段,将文中的老汉和小伙子分别换成父亲和儿子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二、表达方法

  这篇文章我们已经分析完了,浏览全文,你能发现文章的句子有什么特点吗?有什么作用、好处?

  (本文的句子、段落都非常简短,很多话都单独成段,语言极为洗练,这样的特点既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又可以增强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三、拓展延伸

  我们主题丛书有很多这样的文章,课前老师也布置同学们进行阅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来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布置作业

  (任选一题)

  1、如果你是被救村民中的一个,在老汉的坟墓前,你想说些什么?请拿起手中的笔,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记录下你对英雄的哀思,对英雄家人的宽慰吧。

  2、这篇课文感人至深,除了内容的原因外,还因为表达方式上的独具匠心。比比谁发现最多。

六年级语文《桥》教学设计 篇12

  教材简析:

  《桥之思》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一篇散文诗。课文阐述了人们对桥的直观上的认识和心智上的联想,图文对照,表达了我们对美好“心桥”的赞誉,也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

  本课以“桥之思”为题,说明路桥虽不可少,担心桥更为珍贵。课文内涵丰富,从桥的基本要素写到桥与人的关系,联系到人与人、心与心的交流。文中语句较长,每小节中都有几个长句,但语言朴实,富有哲理。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时刻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本课设计打破串讲的传统教学模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散文诗的语言美进入意境美,从品位美到感受美,从欣赏美到创造美,步步深入,让学生得到切实的美的体验,使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指导学生沿着诗文言语的阶梯,自悟自得,感受作者的精神境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延伸、幽静、碧波粼粼、魅力、巍峨、造型优美、构筑、和谐。

  2、通过学习阅读有关桥的信息,培养学生整理、收集的能力,鼓励学生学会积累。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三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概括地说说课文三个部分的内容。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第三小节重点词句体会“无形的桥”的深刻含义,并结合个人经历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第三小节)。

  教学准备:

  1、让学生搜集有关桥的资料。

  2、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以学定教、自主探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展示资料。

  1、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想听吗?听后你可要告诉老师歌里唱的是什么?(播放:北京的桥)

  你对桥有哪些了解?

  学生交流(分组活动)

  2、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有关桥的资料,谁愿意展示给大家?

  3、同学们搜集的关于桥的资料可真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桥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桥之思》。在生活中桥必不可少,它装点着乡村和城市,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课件播放各种桥的图片,师解说其中的几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书: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新词,了解文中写了哪些桥?

  2、检查自学情况:

  a、课件出示生词(见教学目标1)。

  指名读、接读、齐读。

  b、检查朗读(同桌互读、小组读后推选出一名代表在全班读)。

  三、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1、再次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由桥引发了作者哪些思考?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并加入到学生中参与讨论。

  3、全班交流、精读深究。

  a、课件出示第一种思考:

  (1)作者的这次思考,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2)指导读(提醒学生,这是桥的基本功能)。

  (3)齐读。

  过渡:作者由桥产生了最初的思考,作者对桥还有哪些思考?

  b、课件出示第二种思考:

  (1)指名读。(作者思考的几句话)

  (2)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师结:桥不但给人带来了方便,而且自己也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3)齐读。

  c、课件出示第三种思考:

  (刚才作者是对于无形桥的思考,那么他对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桥,产生了哪些思考呢?)

  (1)指名读。

  (2)从这一小节中你读懂了什么?(多找学生谈)(我知道这种无形的桥存在于心灵与心灵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

  (3)你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方面存在着这样的'桥?(快乐园)四人一小组,自由交流一下2分钟(父母之间亲情之桥)。

  (4)是啊,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种无形的桥。(出示课件)(爱心之桥、团结之桥、谅解之桥)

  (5)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进行课堂练习,照样子填空。(互相帮助构筑了友谊之桥)

  a、构筑了友谊之桥。b、构筑了之桥。

  看谁写出更多。

  (6)老师知道,你现在还有许多话要说,有许多感情表达,让我们把这种感情融入到课文的朗读中吧!(指名读)

  (7)现在,大家与我之间架起一座合作的桥,合作来把这一小节读读,好吗?我来读,你来接。

  (8)我们这座互助桥架的多好啊。看来,做任何事情,只有在彼此之间架起沟通交流的桥梁才会成功。你觉得人类更需要什么样的桥?

  相信,这种桥越多、越普遍,我们这个世界就越和谐、越美好。现在让我们带着美好的祝愿齐读最后一小节。

  (9)这一部分读了这么多遍,能背下来吗?

  (10)根据老师的提示来练习一下。

  (11)指名背。

  (12)齐背。(能背下来的闭上眼睛背)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同学们,中国的桥文化源远流长,希望大家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更多的桥,更希望架在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之桥,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相信只要我们不断的努力,我们彼此之间的心桥就会更加坚固、更加美好!课后,给你觉得需要沟通交流的人写一封信,让你们之间架起一座理解信任的桥。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六年级语文《桥》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