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称象》教案

《称象》教案

薄凉之人 点赞 分享
《称象》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称象》教案(通用16篇)

《称象》教案 篇1

  课文特点:

  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记叙了七岁的曹冲想出称象的好办法,称出大象重量的事,从中可以看出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

  教学目标:

  1. 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使学生了解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2. 继续学习预习课文,边读边电教,并练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曹冲想出的称象办法及官员们想出的称象办法和曹冲的办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的重量是不成问题的,可在古

  时候,这却是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称象,让我们看看曹冲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称得大象的重量的.

  二 范读课文

  思考:围绕着称象,课文却写了什么?

  你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试着提出来.

  三. 出示目标

  通过学生的质疑导入目标.

  四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A: 称象这件事的时间: 古时候.

  B: 大象的来历: 人家送给曹操的.

  C: 人物: 曹操 ,曹冲,官员们.

  2. 当时曹操什么心情?谁能试着读出这种语气?

  过渡:曹操看到的那头象是什么样子呢?

  五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这头大象是什么样子的?(用––––画出来)

  默读画–––––句,这句话是个什么句?

  把什么比作什么?说明什么?

  2 课文写的是称象的事,可为什么介绍这头大象的样子呢?

  3 谁能试着读出大象的高大?

  4 官员们看着这头象,发出了议论,议论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5 官员们议论什么问题?

  6 谁能把议论的语气读出来?

  过渡: 大家都在认真地看,都在不停地议论,曹操却提出了问题,官员们是怎样回答的呢?

  六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 默读第三自然段

  思考:官员们想出哪 几种称象方法?用(–––––)画出来.

  2 曹操听了他们的话怎么样子,为什么会这样?

  3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体会直的意思)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4 谁能试着读读这段,看谁体会得最好?

  指名读–––评议––––分角色读

  过渡: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话都不满意,这时七岁的曹冲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曹冲的称象的办法是怎样的呢?

  七 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 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说一说: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还干什么?

  2 做实验突破难点

  让学生一边说称象的步骤,老师一边演示.

  然后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

  (1) 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 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耻面一条线.

  (3) 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 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通过比较,体会曹冲正是从官员人的办法中得到启发).

  3 指名朗读课文,其他民学看插图.

  过渡:曹冲这样做对吗?他到底称出大象的重量没有?

  八 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 齐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

  你还从哪个词当中得知他的办法好?谁能读出来?

  2 称象这件事发生在曹冲几岁时?试比较下列句子的意思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九 总结全文

  1 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2 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称 象

  ↙ ↘

  官员们 曹冲

  造大秤 象上船 , 画线, 象上岸

  宰大象 装石头. 齐线, 称石头

  ↓ ↓

  直摇头 ← 曹操 →点头微笑

《称象》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中有几种称象的方法,体会曹冲的聪明。

  2、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展开合理想像,理解“直”“才”的意思。

  3、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中有几种称象的方法,体会曹冲的聪明。

  2、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展开合理想像,理解“直”“才”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展开合理想像,理解“直”“才”的意思。

  2、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

  四、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知道曹冲么?你对他有哪些了解呀?(他很聪明,只活了13岁)

  师:你们看他了解的可真多,你是从哪知道的这些知识呀?(书中)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老师希望你们都能养成阅读课外书的好习惯。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曹冲小时候的一个故事,请大家一起读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师: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要把字音读准,标好自然段。

  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5个)课文中的词语你们都认识了么?快看他们来了。

  出示:称象     秤杆   

  师:秤和称有什么不同?今天老师也带来一杆秤,你们见过么,在哪见过?(中药房)你真是个认真观察的孩子。那你还知道那些秤啊?(出示图片)看看这幅图,你知道那里是秤杆吗?当秤杆保持水平时,这个秤砣的重量加上秤杆上的标度就是你称得懂戏的重量了。

  师:有一个字老师给描成兰色了,为什么呀?那这个字还读什么呀?你能组一个词语么?(栏杆、旗杆)

  师:你知道船舷是哪么?谁来指指?(学生指)

  出示:又高又大   又又

  师:谁来读读?这个词语有什么特点呀?你能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么?(又大又圆,又黑又亮,又细又长)

  评:你们积累的词语可真多。

  师:我如果说“又胖又瘦”行么?意思是不能矛盾的。

  出示:一墙  一秤  四柱子  一大象  一船

  师:很好,课文中的细节你们都注意到了,老师想告诉你们括号里的词语叫量词,以前我们学过很多,比如,一双鞋,一张桌子。希望你们能用心记住他们。谁再来读读这些词语?要把括号里的词语读清楚。

  三、细读课文:

  质疑

  师:看来,字词你们已经掌握的很熟练了,那么,请你再读读课题,有什么问题要问么?(用的什么办法?为什么称象?)

  师:你们问的问题很好,老师相信,只要你认真听讲,问题一定会解决的。

  (一)什么样、哪来的:师:谁来说说?

  这头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师:能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么?你能看着书上的图说说么?

  你能把大象又高又大的样子读出来么?

  自己练习一下。(指名读)

  师:这么大的一头象到底是哪来的呀?课文中有介绍么?谁来读读?

  过度:看来,一千多年前,要想称出这头大象的重量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我们一起看看课文中讲述了怎样的称象方法,快看看课文,找找哪些人提出了称象的办法?

  (官员们、曹冲)

  (二)官员的办法:

  师:官员们提出了怎样的办法呢?快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师:好了,我们来交流一下。谁来说说?

  师:官员们有的这样说,有的那样说,那他们在干什么呢,你能用书上的一个词语说说么?(议论)

  师:那你们用几个字概括一下官员们提出来的办法么?(造大秤、宰大象)

  师:这两种办法好么?为什么?

  (造大秤根本就不现实,因为大象那么大,根本就没有人能把大秤提起来;宰大象就更不现实了,大象都死了,知道重量也没有用了。)

  师:我听出来了,你们不同意官员们想出的办法,那曹操同意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出示:曹操听了直摇头

  师:那我想把这句话改改,谁来读读,哪句话写的好呀?为什么?

  (直摇头表示曹操很不同意,如果改了意思就没有这么深了)

  师:那这句话应该怎么读呀?你能加上动作么?(自己练习一下)

  师:谁来读读?

  评:我仿佛看到了曹操摇头表示不赞成的样子。

  (三)曹冲的办法:

  师:看来,官员们没能想出好办法来,那曹冲想出了怎样的办法呀?自己读读课文,把曹冲称象的办法画下来。

  师: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4个)

  师:曹冲称象的办法你读懂了么?结合课文中的图看看,想想他的办法可以分成几步,在书上标出序号。

  师:你能用第一步是、第二步是---这样的句式说说么?小组之间先说说。

  师:谁来说一说。(同时放课件)

  师:你们看明白了么?你们看,这个孩子只有七岁,却把话说得这么有条理,你能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先、再、然后、最后”这样的词语说一说么?

  师:曹冲用称石头的方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那么,你们知道石头的重量为什么等于大象的重量么?(讨论一下)

  师:是的,大象是个庞然大物,我们无法称出它的重量,但是我们如果把大象换成一块一块的石头,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你看,曹冲多聪明呀?那么,你们知道曹冲是怎么想出这么好的办法来的么?(讨论一下)

  师:他受到官员的哪些启发了?船当大秤,水当人,一块块的石头就是一块块的大象)

  师:看来,他认真思考了。那你觉得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呀?(聪明、爱动脑筋)

  师:你们说的很对,那他的年龄呢?(很小)

  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读读。

  出示: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师:我想把这句话改改,你们看好么,为什么?

  (才七岁说明他的年龄特别的小,但很聪明。)

  师:那么,这句话应该怎么读呀?

  (四)结果

  师:用曹冲的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了么?从哪看出来的?(5段)我们一起读读。

  三、拓展

  师:曹冲受官员们的启发想出了称象的办法,那你们如果和他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你受曹冲称象的启发又能想出怎样的办法呢?你的办法好在哪呀?

  (可以不费人力,计算起来更方便。)

  评:看来你们也很聪明。

  师:科技发展到今天,要想称出大象的重量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那现在我们想想曹冲称象这件事,你又有什么启发呢?

  师:老师希望你们也能像曹冲一样做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收集一下有关曹冲的小故事。

《称象》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称象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遇事动脑筋,想办法,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第一段写的是曹操带着儿子和官员去看人家送给他的一头大象。

  第二段写的是这头大象又高又大,官员们议论大象的重量。

  第三段写的是官员们想出了几种称象的办法,曹操听了直摇头。

  第四段写的是曹冲想出了称象的办法。

  第五段写的是人们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在三、四自然段中,通过官员们与曹冲不同的称象方法的对比,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把一个聪颖、质朴的儿童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四自然段讲曹冲叙述的称象方法和步骤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曹冲的称象方法是用5句话说明的。第一句是总写。第二至第四句具体地写出了称象的方法,一句话就是一个步骤。文中通过“赶、沉、画、赶、装、沉、称”这几个动词的连用、准确、清楚地写出了称象过程,使学生理解曹冲以船代秤、以石代象的科学的称象方法。

  用水的浮力来称象的知识,是本课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使文章中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以帮助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懂得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更加具体、形象。

  2.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教育学生学习曹冲,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法设计:为突破本课教学难点,教学时应采用实验法。

  课前准备 玻璃器皿装上水、木船、玩具象、小石子秤或天平、幻灯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简单介绍曹操和曹冲,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懂得在句子中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具体、形象。

  第三课时:总结全文,处理课后作业,练习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题。 8.称象

  (二)讲读课文。

  1.范读全文

  思考: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讲读课文

  ①指名朗读一段

  提问:第一段写的是什么时候曹操带着谁去干什么?

  板书:官员、曹冲

  提问:什么人称官员?

  ②指名朗读二段

  提问:这头大象怎么样?(又高又大)

  提问:课文中怎么具体描写大象的?(像……像……)

  指名读句子:“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议论、理解这句话,想象大象的样子)

  师:“像……像……”这两个比喻句把大象的高大写得既生动又形象。

  提问:官员们议论什么?“到底”什么意思?

  师:这样的一头大象,要想称出它的重量可不容易。

  指导朗读,读出重音“又……又……到底”

  师:大家都想知道大象的重量,于是曹操问大家谁有办法称这头大象。

  ③指名读三段

  提问:官员们想出了哪些称象方法?(用“有的……有的……也有的……句式说)

  板书: 造秤 称象

  秤 称象肉

  提问:曹操听了态度怎么样?“直摇头”什么意思?(做个动作看看)

  讨论:为什么直摇头呢?

  板书:称不出伤害象

  指导朗读

  ④指名读四段

  提问:这段写什么?(曹冲想出称象办法)

  做实验演示称象过程

  (象上船——船下沉——画线;象下船——船浮起——装石子——船沉到画线处——称石子)

  提问:往船上装石头时,为什么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船下沉的深浅和大象上船时一样,说明这时石头重量和大象相同)

  默读四段:

  读、画:用 把曹冲说的话画出来。

  提问:共有几句话?1句和后4句是什么关系?(1句是总写,后4句是具体叙述)

  指名逐句朗读

  画批:按称象步骤用…画出有关动词

  板书:赶、沉、画、赶、装、沉、称

  提问:这些动词可以颠倒顺序吗?为什么?

  师:作者用这些动词准确、具体地写出称象步骤和方法。

  练习:用“先……再……然后……最后……”叙述称象过程。

  板书: 船 称石头 石头多重 大象就有多重

  出示幻灯:(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先把大象( )到船上,看船身下( )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 )一条线。再把大象( )上岸,往船上( )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 )减去( )船上的石头。最后把几次称得的石头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

  ⑤指名读五段

  提问:曹操认为曹冲的办法好不好?从课文中哪句话看出来?这种方法好在哪儿?

  (用船代秤,解决“提不动”的问题,用石代象解决宰象的问题,既称出大象的重量,又不伤害大象,是一种科学的称象方法,与官员们笨拙的称象方法形成鲜明对比)

  提问:结果怎样?“果然”一词什么意思?曹冲当时几岁?“才”什么意思?

  师:现在称象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可是在古时候要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就困难了。曹冲7岁就想出了科学的称象方法,是很了不起的。

  3.观察插图

  思考:图上画了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与课文哪段内容相符合?(重点观察曹冲的动作、神态)

  口述画面内容

  (三)朗读全文。

  讨论: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板书:动脑筋、想办法

  提问:曹冲为什么能想出科学的称象方法?(其一,认真观察事物,善于动脑思考。其二,从官员们的议论中得到启发)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讨论: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什么教育?

  (二)练习。

  1.读一读,说说每组中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再用带点的词造句

  ①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第二句加了“直”字,“直摇头”就是不住地摇头,说明曹操认为官员的称象方法太笨拙,很不赞成他们的意见)

  ②曹操的儿子曹冲7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

  (第二句加了一个“才”字,“才七岁”是只有七岁或仅仅七岁的意思,强调曹冲年龄小,但遇事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③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第二句加了“到底”二字,“到底”有多重就是究竟有多重,“到底”用在问句里表示深究)

  师:第二句在“摇头、七岁、多重”前边分别加了“直”、“才”、“到底”使句子更加具体、形象。

  指导用“直”、“才”、“到底”三个词造句

  2.把下面句子意思写具体

  ①大象又高又大。( )

  ②教室真整洁。( )

  3.练习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段话。

  练习用“先……再……然后……最后……”说一段话。

  4.练习把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称象》教案 篇4

  一、教材

  《曹冲称象》这篇文章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经典的历史故事。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爱动脑筋想出了秤大象的办法的故事。全文围绕“称象”这一中心,运用渲染烘托、映衬对比的方法记叙了称象的全过程,表现了曹冲的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大胆表达的品质。

  二、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多的语文学习已经具有初步理解词语能力。但曹冲称象这个历史故事远离孩子们生活实际,需要借助多媒体的图片和动画等帮助理解。

  三、教学目标

  遵循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我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教学目标来展开教学: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到底”、“才”等重点词语表达的意思。重点学习第四自然段,通过朗读、交流、看动画、结合课后题等多种手段,根据步骤,用上表示顺序地词语,能说出曹冲称象的过程。

  2、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品质。

  四、本课的教学重点

  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同时,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五、在课堂的教与学中,我采用了如下几种方法:

  1、图文结合法。

  借助多媒体,出示大象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想象说话。此外,在学习重点段时,通过演示图,让学生能根据提示完整的讲出曹冲称象的过程。

  2、自读提示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两处自学提示,让学生有目的地自主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学到读书技巧,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多种形式的说话训练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本课中应用了多种形式的说话训练。如,看图想象说话、按要求回答问题、重点句的朗读、逻辑思考表达、用词造句等方式。

  六、教学过程

  本篇文章的授课教学,我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温故而知新

  学生复习巩固生字词以及量词的使用,夯实基础知识。教师书写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浏览课文,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导入文本。(此环节用时4分钟)

  (二)接着明确学习目标(不读ppt)

  先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就好像行驶在大海里的一条船,知道自己的方向。(用时1分钟)

  (三)第三环节,精读感悟。

  (1)出示大象的图片,请孩子们迅速找出文中描写大象样子的句子。

  通过多媒体图片的直观比较,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使学生明确,大象的确又高又大呀!增加了称重的难度。再通过提问,引出句子“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大屏幕上出示两个句子,一个没有“到底”一词,一个有“到底”一词,让学生通过自读和评价读,体会有“到底”这个词更能说明大家都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再顺水推舟,让学生用“到底”一词说句子,以读促悟,以说促悟。

  (2)下一步出示自学提示:

  学法,被喻为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有目的的自主学习。这一环节要求学生默读或小声读课文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官员们想的办法,用横线画出曹冲想的办法,在读一读,评一评官员们的做法。预设学生会从麻烦、浪费树木、曹操听了直摇头等方面说出官员们的做法不可行,体会曹操的不满意。孩子们最愿意做的事就是分角色朗读,在这一过程中,指导学生读好人物语气。读曹冲的话,要读的自信,胸有成竹。官员在讨论称象的办法时,要读好对话中的问句。其中“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这句话既是问句,又是长句,先指导学生读好停顿,在读出反问的语气,语调上扬。

  (3)小组讨论。接下来是小组任务,讨论:

  曹冲的办法需要几个步骤?结合课后第一题,将曹冲想出的办法与官员的办法作比较,为什么曹冲的办法更好?曹冲的办法好在哪里?

  给予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对这个办法,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如果不能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引导:为什么要在船舷上划线呢?石头为什么要装到船下沉的地方为止?通过学生提问或是回答问题,让称象的办法逻辑关系更加清晰。结合动画PPT,完成课后第2题,给内容排序,在借助词句说说称象的过程。

  这一环节,通过有感情朗读、做比较、质疑、以及结合PPT动画、课后题和借助词句等多种方法,再让孩子们叙述曹冲称象的过程,从而解决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4)在曹冲称象的这一部分叙述后,问一问孩子们,佩服曹冲吗?为什么?引出“他才七岁”这个句子,运用比较读,说句子等方法,体会“才”字的作用,突出了曹冲的年龄之小。

  (5)课文结束后,让孩子们说说这节课的收获,老师总结,我们要学习曹冲这种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

  板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进入课堂,但是板书在教学中,仍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在进入文本开始,我会板书课题,交流到曹冲称象的过程,概括总结为造秤、秤石,随机板书,最后升华文本的思想感情,将善于观察、乐于思考,板书。给学生直观的信息,留下长久的印象。

  七、拓展阅读

  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是不言而喻的,本堂课的拓展内容是《司马光砸缸》,让学生了解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而加深对善于观察、乐于思考这些品质的深化!

  八、布置作业

  把曹冲称象的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称象》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认识“称”、“象”等13个生字,会写“再”、“象”等六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人物对话所表达的意思。能用“一边——一边——”说句子。

  3、能从曹冲称象的故事受到启发。

  4、愿意主动给家人讲《称象》的故事。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课前收集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古诗引入:

  小朋友们,你们听过这首古诗吗?《七步诗》(师生齐背)这首诗的作者是三国时候曹操的儿子曹植做的,你们知道吗,曹操还有一个很聪明的儿子,名叫曹冲,他和你们现在一样大的时候,就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你们想知道吗?读了课文里的故事,你们就会知道了。(板书课题 学习生字“称”、“象” 集体书空“象”的笔画)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要求:做到“五不”,不加字、不丢字、不读错字、不重复、不断句。

  2、检查读书:开火车读带有拼音的生字卡,纠正读音,注意“称”、“秤”读后鼻音,“沉”读前鼻音。

  3、分小组学习生字,每人学一个字,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学的,和组内的同学交流。

  4、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师指导“艘”、“微”的写法。表扬按照识字方法或有独到办法记字的同学。

  5、小组开火车组词比赛。

  6、去掉拼音,再读,看看谁记得牢。

  7、把生字朋友带回家,放到课文中再读读。要求:读通顺、流利,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8、指导描红。师巡视检查。

  三、小结:

  小朋友们,你们能开动脑筋,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来记住生字,现在我们已经和它们成了好朋友了,你们瞧,它们都在夸你们是聪明的孩子呢!

  第二课时

  一、课题质疑:

  1、我们继续学习《称象》这篇课文。读课题,复习“称象”生字。

  2、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1、为什么要称象?

  2、用什么办法称象?

  3、象到底有多大?

  4、是谁想出了称象的办法?

  5、称出象的体重了吗?

  ……师简单板书)

  3、小朋友们真爱思考,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我相信,你们会提问题,更会解答问题,对吗?其实啊,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中,只要多读几遍课文,你们就会明白了。

  二、读书讨论:

  1、今天我们来展开一个竞赛,看看哪一组的小朋友最会读书,小嘴巴最会说,我们来为自己的小队加星,最后评出优胜小队,你们愿意吗?

  2、竞赛规则:请四人小组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互相交流,然后派一名代表回答,如果答得不完整,还可以补充。回答问题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来黑板上画,可以表演,可以找到课文中有关的句子来读,看看哪一组的小朋友合作得最好。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鼓励孩子用灵活的方法解答问题,如读、说、演、画等。

  4、汇报比赛,师生评议,借助图画、投影、多媒体课件等解决提出的问题,相应指导朗读有关段落。理解“一边——一边”所表达的意思。

  5、小结竞赛结果,肯定学生勇于创新的学习方法,大胆的思考。

  三、扩展延伸:

  1、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2、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可以联系前面两篇课文或生活实际。

  3、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师总结。

《称象》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词义。

  (三)能正确书写。

  二、教学重点

  (一)指导曹、论、止等字的笔顺。

  (二)指导称、线、然等字形。

  二、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复问:曹冲想出什么办法来称象?

  (二)自学生字。

  要求读准字音,分析字形,理解意思,组成词语。

  (三)集体学习,掌握字形,弄懂词义。

  1.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认读。

  (2)指导读字音。

  曹:平舌音,读c2o,不要读翘舌音。

  线:三拼音,读xi4n,不要去掉介音i。

  2.让学生自己分析字形,可以不按顺序,自己愿意说哪个就说哪个。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激发学习兴趣。)

  3.教师帮助分析重点字。

  称:你和称区别。

  曹:笔顺是,共11画。

  论:右旁的笔顺是。

  块:和快字形字义区别,不要用错。

  线:左边是绞丝旁,右边的'写法跟盏的上半部相同,不要忘记写最后的一点。

  止:跟齿的上半部写法相同。笔顺是。

  然:注意左上角不要写成夕,右上是犬不是大。

  量:多音字。(li4ng、li2ng)

  4.重点解释词义。

  议论:表明意见的言论。

  止:停住不动。

  重量:分量。

  5.组词:

  称(简称)(别称)(名称)(自称)

  议(提议)(建议)(会议)(议定)

  论(讨论)(评论)(理论)(言论)

  秤(秤杆)(秤盘)(秤星)

  砍(砍柴)(砍刀)(砍伐)

  块(土块)(块茎)(块头)

  沉(下沉)(沉重)(沉思)(沉着)

  线(棉线)(电线)(毛线)(直线)

  止(止住)(止步)(止血)(制止)

  然(突然)(忽然)(然后)(然而)

  量(气量)(胆量)(分量)(量词)

  (四)巩固练习。

  把下面的偏旁和独体字组成4个合体字,写下来。

  禾

  讠

  石

  旦

  尔

  义

  欠

  里

《称象》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21课《称象》,p88~p91。

  教学目标:  

  1、学会“再、象、像、做、点、照”这6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认识 “称、象、官、腿、柱、议、杆、秤、倒、艘、沉、止、微” 这13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教育学生学习曹冲,平时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理解曹冲说的话。  

  2、知道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3、指导学生向曹冲学习,培养观察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见过象吗?象是怎样的呢?

  生:象有大耳朵、长鼻子,体形很大,也非常重。(展示大象的图片)  

  2、要想知道大象有多重,怎么办呢?

  生:可以称一称。

  3、今天,我们学习课文《称象》。(板书课题)

  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生:谁称的象?为什么称象?怎么称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并划出文中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把语句读通顺,标出自然段。

  2、检查学生字和读课文情况。  

  (1)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本课易读错的字较多。在检查学生读书时,要注意让学生读准这些字在课文中的读音。

  如①曹:平舌音,读cáo;

  ②称、秤:这两个字的偏旁相同,读音相近,声母都是翘舌音ch,韵母都是后鼻音eng,只是声调不同,意思也不同,容易用错,要注意区别;

  ③量:多音字,本课读“liàng”。  

  (2)出示生字及声调卡片,请学生认读,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3、分析各字字形,同时扩词、造句,巩固字义。

  (1)组织学生说出自己认为难写的、易错的地方,进行汇报。出示田字格,演示两个生字的笔顺,其它的让学生演示,教师指正。

  (2)重点指导:

  “点、照”二字的四点底。“象、像”二字,指导下面的弯钩,要写正。“再”字要下横长,后三笔是:竖、横、横。并注意“在”与“再”二字的不同。

  (3)学生自己练写。师检查,并单个指导。

  (4)交流记忆方法:   

  “称”和“秤”字音字形相近,字义不同,注意区分右半部分。  

  “曹”和要注意笔画笔顺:曹:共11画,下半部分是“曰”字。  

  “柱、秤、杆、倒”可利用熟字识记字形。

  (5)组词语

  再(再见)  象(大象)  像(好像)

  做(做事)  点(点头)  照(按照)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说一说本文主要写的是谁称象的事?简介曹冲、曹操。  

  2、讲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的什么事?引导学生感知这段的主要内容。  

  (2)理解“古时候”:指三国时期,离现在大约有1700多年。  

  (3)人家送给曹操一头大象,他心情怎样?是怎样做的?(他很高兴,所以就带着官员和儿子去看象。)  

  (4)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2、讲读第2自然段:  

  (1)默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读懂了什么?  

  (2)结合学生回答,指名读、齐读写象的句子,再看图回答:从哪些地方看出象又高又大?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3)结合学生回答官员们议论的句子,举例说说“议论”的意思,指名朗读写官员议论的句子,读出问话的语气。

  3、说一说通过学习第1-2自然段知道了什么?

  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和大象的来历,以及大象很重。

  四、随堂练习  

  1、读拼音,写词语。      

  2、选词填空。  

  头  条  根  杆  棵  块  艘  把  

  一( )秤  一( )肉  一( )船  一( )象

  一( )树  一( )针  一( )钱  一( )刀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3、预习课文第3、4、5自然段。

  六、板书设计

  21 称象

  时间:古时候

  人物:曹操、曹冲、官员们

  事情:看大象

  身子:像一堵墙

  象:又高又大                 有多重?

  腿:像四根柱子

  第二课时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 21课  《称象》(板书课题),注意“称”字读一声。大家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 称象。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第1、2自然段段,今天我们学习第3、4、5自然段。

  一、学生朗读全文

  二、讲读第3自然段。

  学习了课文的第1、2自然段后,谁来说说人家送曹操一头怎样的象?

  师:是啊!这头大象真大,曹操非常想知道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官员们想出了那些称象的办法?曹操是怎么反映的?

  1、自由轻声读第3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官员们说出了两种称象的办法。你认为行不行?为什么?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方法一: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早一杆大秤。(不好:没人提得起这杆秤。)

  方法二: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块的再称。(不好:大象会死,很可惜。)

  板书:                        曹操

  官员们:造大称  宰象     直摇头

  3、读最后一句话,理解“直摇头”的意思。  

  课件出示句子:(“直摇头”的意思是不住地摇头,表明曹操对于官员们提出的称象办法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4、再读一读,体会曹操的态度。  

  三、讲读第4自然段。

  1、自由读第4自然段,想:曹冲一共说了几句话?

  2、 开火车一人读一句。思:曹冲说的五句话里,哪几句是写他说的称象的过程?

  3、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划出),齐读2——4句

  4、师:曹冲的5句话,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曹冲说的第1句:告诉我们他想出了称象的办法。

  第二层就是第2、3、4句:告诉我们曹冲说的称象的过程。

  第三层是曹冲说的第5句话:告诉我们曹冲的办法产生的结果。

  5、曹冲说这话的时候是怎么说的?他说就行了,为什么要站出来说?比较“曹操的儿子曹冲7岁”和“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体会“才7岁”,说明曹冲的年龄很小。

  6、重点学习第二层。

  (1) 默读,思:曹冲说的称象的办法,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然后做什么?(引读:学生用课文里的句子回答)

  (2)画出曹冲说的称象的过程中表示动作的词语。(交流——齐读)

  (3)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用实验演示称象过程:

  第一步:把演示用的“船”放在装水的大玻璃缸里,再把“大象”赶上“船”,“船身”下沉,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第二步:把“象”赶出,往“船”上装演示用的石子,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通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及“下沉”、“沿着水面”、“船舷”、“为止”等词语的意思。  

  第三步: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着重理解石头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称。

  第四步:知道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着重理解知道石头的总重量就等于知道了“大象”的重量。因为石头和“大象”使船下沉的程度是一样的。  以小组为单位边说边演示称象过程。观看电脑演示。

  (4) 出示四个小问题,想一想曹冲当时:

  ①为什么把大象赶上船后,要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②为什么要到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再称船上的石头?

  ③为什么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④为什么要往船上放石头,而不放别的?

  (5)讨论:曹冲说的以船代秤的方法比官员们说的方法哪个好?为什么?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在哪里。(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又不杀大象。)

  (6)由此可以看出曹冲是怎样的孩子?(聪明,爱动脑筋)

  (7)刚才我们所说的都是曹冲称象中的问题,让我们把曹冲说的方法再读一读。读的时候要读出曹冲聪明、爱动脑筋,把有志不在年高的志气读出来。

  四、讲读第5自然段

  1、齐读第5自然段,思考:用曹冲想出的办法称象,结果怎样?哪个词告诉我们?(果然)

  “果然”说明结果和预想的一样,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2、“曹操微笑着点点头”,说明什么?(对这个办法很满意。)  

  3、讨论:曹冲是怎样想出称象的办法的?想一想。

  (1)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造大秤的办法,想到了什么?(曹冲想:大秤没有人能提得起来,船却能装很重的东西,可以用船做秤。)

  (2)曹冲听了官员们讨论宰大象称象块的办法后又可能想到了什么?(用石头代替象块,称出石头的重量就可知道象的重量。)  

  4、你向曹冲学习什么?启发学生从两方面思考:  

  (1)学习曹冲用心听别人的议论,积极动脑筋想办法。

  (2)学习曹冲善于观察。  

  五、扩展学习

  1、鼓励学生创新,启发学和动脑子想一想:曹冲的办法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很好的,你还有什么比曹冲更好的办法?请你大胆地说一说。

  2、动脑筋思考,随着时代的进步,能不能想想办法简便快捷的称出大象的重量。

  3、回答后把《称象》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六、随堂练习

  1、用下面的词语练习造句。  

  议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果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的……有的……也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一读,说说每组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1)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直”,说明曹操对官员们的想法非常不同意。)

  (2)曹操的儿子7岁。

  曹操的儿子才7岁。(“才”,说明曹冲刚刚7岁,强调年纪很小。)

  (3)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到底”,说明大家都很想知道大象的重量。)

  3、按曹冲称象的方法的先后顺序标序号。

  ( )赶象上岸 ( )称石重量 ( )船舷画线 ( )赶象上船 ( )船上装石

  七、板书设计

  板书:

  11  称象

  曹操

  官员们:造大秤        宰象          直摇头

  曹冲 :以船代秤      以石代象      点头微笑

《称象》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了解课文的内容,知道称象的原因。

  2、会用“又……又……”和“谁带着什么人去干什么”的句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的内容,知道称象的原因。

  难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三、课前准备:

  课件或图片

  四、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1)出示课件:象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对大象的印象。

  (2)揭题:称象

  (3)学生质疑:为什么称象?怎么称象?称的结果怎样?

  2、初读课文

  (1)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读后反馈:你从课文中了解到什么?

  (3)师简介曹冲:曹冲,三国时代魏武帝曹操的儿子,生于公元196年,死于208年,只活了13岁。

  3、再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读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把生字表中自己认为难写的生字,在桌子上写一遍。

  (3)指名当小老师,给大家听写认为最难的几个生字,并指名板演,校对后,全对的可以给自己加上五角星,错的及时订正。

  师着重指导:官、搬、微

  (4)指导辨析:秤——称

  ①比较这组词有什么不同。(读音不同:前后鼻音的区别;意思不同:称东西要用秤。)

  ②学习生字“秤”。

  ③完成课堂作业第2题。

  (5)词语质疑,说说能用什么方法来理解?(选择个别词语)

  四人小组交流——集体交流。

  4、学习前两个自然段,解决为什么称象的问题

  (1)师:有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得到这头大象后怎么做?

  指名读句:“曹操很高兴,带着他的`儿子曹冲和官员们一同去看象。”

  让学生知道这句话的句式是:谁带着什么人去干什么。

  (2)师:他们看到了一头怎样的大象?自由读课文,划出有关的句子。

  (3)比较句子:①这头象又高又大。

  ②这头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A、读第1句话:这句话完整吗?

  B、既然完整了,课文中的句子后面为什么还加上“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C、指导朗读:读出象的高且大。

  D、完成课堂作业第3题。

  (4)官员们看到这头象有什么反应?(想像官员们七嘴八舌说话的情景)

  (5)官员们会议论些什么呢?

  四人小组交流——集体交流

  5、师:是谁称出了大象的体重,他又是用什么方法称的呢?我们下节可继续研究。

  6、课堂练习

  (1)看拼音写词语.

  guān yuán yì lùn chuán xián

  ( ) ( ) ( )

  chèng gǎn zǎi gē yì dǔ qiáng

  ( ) ( ) ( )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一( )象 一( )秤 一( )船

  四( )柱子 两( )树 一( )线

  五、板书设计:

  6、称象

《称象》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曹、操、秤、砍、割、线、量”这7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认识“堵、宰、舷”这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教育学生学习曹冲,平时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理解曹冲说的话。

  2、知道曹冲的办法为什么能称出大象的重量。

  3、曹冲为什么能想出这么好的称象办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象吗?象很大,也非常重。

  要想知道大象有多重,怎么办呢?(可以称一称。)教师板书“称”。

  谁听过称象的故事?怎么称?结果怎样呢?请带着问题学习第23课

  我们一起来学习——《称象》。(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把语句读通顺,标出自然段。

  2、检查自学生字和读课文情况。

  (1)出示生字及生调卡片,请学生认读,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2)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曹:平舌音,读cáo。

  称、秤:这两个字的偏旁相同,读音相近,声母都是翘舌音ch,韵母都是后鼻音eng,只是声调不同,意思也不同,容易用错,要注意区别。

  量:多音字,本课读“liàng”。

  3、练习把课文读熟练。

  4、说一说本文主要写的是谁称象的事?简介曹冲、曹操。

  (三)细读,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的什么事?引导学生感知这段的主要内容。

  (2)理解“古时候”:指三国时期,离现在大约有1700多年。

  (3)人家送给曹操一头大象,他心情怎样?是怎样做的?(他很高兴,所以就带着官员和儿子去看象。)

  (4)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读懂了什么?

  (2)结合学生回答指名读、齐读写象样子的句子,再看图回答:从哪些地方看出象又高又大?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3)结合学生回答官员们议论的句子,举例说说“议论”的意思,揩名朗读写官员议论的句子,读出问话的语气。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学生读课文

  (二)说一说通过学习第1-2自然段知道了什么?

  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和大象的来历,以及大象很重。

  (三)继续理解第3-5自然段的内容

  1、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第3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官员们说出了两种称象的办法。你认为行不行?为什么?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3)读最后一句话,理解“直摇头”的意思。

  幻灯出示句子:

  (“直摇头”的意思是不住地摇头,表明曹操对于官员们提出的称象办法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4)再读一读,体会曹操的态度。

  2、学习第4自然段。

  (l)朗读第4自然段,说说知道了什么。

  (2)比较“曹操的儿子曹冲7岁”和“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体会“才7岁”,说明曹冲的年龄太小了。

  (3)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用实验演示称象过程的前两步:

  第一步:把演示用的“船”放在装水的大玻璃缸里,再把“大象”赶上“船”,“船身”下沉,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第二步:把“象”赶出,往“船”上装演示用的石子,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通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及“下沉”、“沿着水面”、“船舷”、“为止”等词语的意思。

  第三步:称-称“船”上的石头。着重理解石头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称。

  第四步:知道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着重理解知道石头的总重量就等于知道了“大象”的重量。因为石头和“大象”使船下沉的程度是一样的。

  以小组为单位边说边演示称象过程。

  (4)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在哪里?

  (5)在当时的条件下,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称象?

  3、齐读第5自然段,思考:用曹冲想出的办法称象。结果怎样?

  “曹操微笑着点点头”,说明什么?(对这个办法很满意。)

  “果然”说明结果和预想的一样,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4、讨论:曹冲是怎样想出称象的办法的?

  想一想:

  (1)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造大秤的办法,想到了什么?(曹冲想:大秤没有人能提得起来,船却能装很重很重的东西,可以用船做秤。)

  (2)曹冲听了官员们讨论宰大象称象块的办法后又可能想到了什么?(用石头代替象块,称出石头的重量就可知道象的重量。)

  5、你向曹冲学习什么?

  启发学生从两方面思考:

  (1)学习曹冲用心听别人的议论,积极动脑筋想办法。

  (2)学习曹冲善于观察。

  (四)分析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词卡片,注意读准“秤、舷”的音。

  2、分析各字字形,同时扩词、说话(造句),巩固字义。

  (1)自由读生字,想一想,哪些字难记?用什么方法记忆字形?

  (2)交流记忆方法:

  砍:可利用熟字识记字形,把“吹”字的口字旁换成石字旁。

  “称”和“秤”字音字形相近,字义不同,注意区分右半部分。

  “曹”和“线”要注意笔画笔顺:

  曹:共11画,下半部分是“曰”字

  线:左边是“纟”,右边不要忘记写最后一点。

  “量、割、秤、砍”可利用熟字识记。

  3、指导写字,重点指导“曹、操、割、线、量”等字,提醒学生注意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曹:上下结构,上宽下窄,笔顺是:一曹,共11画。

  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是“扌”,右边是,写时要把最上边的口字写得大一些,两部分的结构要紧凑。

  线: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是“纟”,右边的写法跟“钱”字的右边相同,不要忘记写最后一点。

  割:左右结构,左宽右窄,左边中间的“丰”,笔顺是:三丰。

  (五)扩展练习

  1、要是让你称象,你会用什么办法?

  2、回答后把《称象》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随堂练习

  1、读拼音,写词语。  

  2、选词填空。

  头  条  根  杆  棵  块  艘  把

  一(  )秤  一(  )肉  一(  )船  一(  )象

  一(  )树  一(  )针  一(  )钱  一(  )刀

  3、用下面的词语练习说话。

  议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果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的……有的……也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活动

  1、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曹冲秤象的过程,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动笔画一画每一步,给同学每讲一讲。

  2、仿照曹冲秤象的故事,动手做做小试验,把物体化整为零,看看能不能称出重量。

  3、动脑筋思考,随着时代的进步,能不能想想办法简便快捷的称出大象的重量。

《称象》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认读本课14个生字,正确书写6个生字,认识其中的多音字“称”。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通过官员们的称象方法和曹冲称象方法的对比,理解曹冲称象方法的科学巧妙。教育学生遇事要开动脑筋,多想办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继续学习默读,并且乐于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官员们的称象方法和曹冲称象方法的对比,理解曹冲称象方法的科学巧妙。教育学生遇事要开动脑筋,多想办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正确认读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书写六个生字,认识其中的多音字“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11张分别涂上红、黄、紫三色的圆形生字卡片,这些圆片当“花瓣”,3个相应颜色的圆片当“花蕊”。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引入新课

  1、师:一起来猜一个谜语“耳朵象扇子,鼻子象钩子,身子象堵墙,腿象四根柱子,它是什么动物?”(出示大象图片)

  2、回忆《盲人摸象》中描述的大象的样子:(“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3、出示课题:大象又高又大,一定很重,古时候,有一个七岁的孩子,就想出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一起来学习17课《称象》。

  通过出示大象的图片,把学生直接领入到大象的样子上,这样再去介绍课题称象,使学生对大象的印象更加直观,同时也使学生对课文中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理解得更透彻。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拿起书来,自由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是怎样叙述这个故事的,在读得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学生自读课文)

  2、班内交流学习成果,出示本课生字,然后再出示可以和它们组成词语的字,引导学生找朋友,连字成词,然后再读出来。(指名读、小组互读、开火车读)

  3、指名读课文,要求读的声音洪亮、正确流利。

  4.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5、游戏的方式检查认字情况

  (1)花儿朵朵开:把准备好的“花瓣”和“花蕊”分成三组贴在黑板上

  (2)游戏开始:老师带领全班小朋友轻声哼唱“来来来,花儿朵朵开!”然后邀请同学们轮流在11个生字圆片中找一个生字认读、组词或者用这个词语说话。说的正确,就请小朋友亲手把“花瓣”贴到相应颜色的“花蕊”边上。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

  称:多音字,你还知道它的另外一个读音是什么?

  曹、操:两个字连一起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人物,你还知道这个人的那些事迹?

  议、杆、秤、砍、割、柱、论、沉: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2.书写指导。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议、论:左右结构,书写时左窄右宽。

  底:半包围结构,部首是“广”。

  重:第三笔是一竖,最后一笔的横最长。

  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并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看拼音写词语、

  zhòng liang yì lùn diàn xiàn

  ( )

  tíng zhǐ dǐ xià

  ( ) ( )

  2.比一比,再组词。

  议)论( )线( )重( )

  义( )轮( )钱( )量( )

  答案:

  1、重量议论电线停止底下

  2、议论讨论电线重点

  义气轮船金钱测量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通过官员们的称象方法和曹冲称象方法的对比,理解曹冲称象方法的科学巧妙。教育学生遇事要开动脑筋,多想办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称象》这篇课文,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曹操和他的官员们为什么要称象?(学生发言)在小组内交流,锻炼每个学生的说话能力,拓展思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充分的读概括官员们称象的办法,锻炼孩子们的概括能力。

  二、朗读课文,理解文章

  师:这么大的象,怎么才能称出它的重量呢?哪些人想出了称象的办法?他们的办法都是什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汇报。

  1、官员们出了主意。(①砍大树造大秤②宰象称肉。)引导学生找出句子,以指名读、齐读的方式来分析官员们的办法,课件出示官员们的办法,体会“有的说……有的说……有的说”的场面,理解词语“议论”。

  2、曹冲出了主意。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自然段,勾画出描写曹冲称象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勾完之后和同桌说说。(赶、沉、画、赶、装、沉、称)

  问题:比较一下看看哪种办法好?(学生回答)通过对比两种方法的好与坏,体会曹冲遇事动脑筋、积极思考想办法,激发同学们向曹冲学习。

  3、师:既然曹冲的办法最好,那么我们看看曹冲是怎么利用船称象的呢?再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一句话一句话地读,看曹冲称象的办法分为几步。

  4、学生汇报交流。(曹冲称象的办法分为三步:第一步: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在船身下沉的地方画上线。第二步: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身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第三步:称石头的重量,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5、出示课件:曹冲称象的步骤,帮助理解课文。曹冲称象的步骤是本课的重难点,主要通过默读,边读边想、勾画动词、交流和课件的展示来帮助理解。

  6、师:谁能用“首先……然后……最后”把曹冲称象的办法连起来说一说。

  7、曹冲称象的办法真是不错,再读读这段课文,体会这个办法的奇妙,还要想一想,曹冲为什么能想出这样的办法?(学生读课文,然后发言)

  8、教师总结:曹冲认真听别人议论,从中受到启发,用船代替秤,用石头代替大象;最主要的是他平时就注意观察事物,善于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同学们也像曹冲那样动脑筋,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问题你们一定能够很好地解决。

  三、拓展延伸

  1.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向曹冲学习什么?

  2.除了曹冲称象的方法,你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称象呢?

  【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读课文中的一段话,回答问题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把大象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一条线。再把大象上岸,往船上石头,直到船下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再船上的石头,看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

  (1)把括号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2)用“首先……然后……最后”把曹冲称象的办法连起来说一说并写下来。

  2.在家里和爸妈合作,做一次曹冲称象的模拟小实验。

  答案:

  (1)、赶沉画赶装沉称

  (2)、首先往船上搬石头,然后画上一条线,最后称船上的石头。

  【板书设计】

  9称象

  方法

  官员们造大秤、宰割

  曹冲赶、沉、画、赶、装、沉、称

  【课后反思】

  再讲《称象》这篇课文之前,我已经布置学生预习,自己反复钻研教材,了解教学要求,并认真设计教案,思索如何通过“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来完成这一课的学习。

  得:由于我在讲课的过程中运用了猜谜语、动画演示等多种方式辅助教学,致使孩子们在课堂上异常活跃,使课堂活动在活跃而有序的环境下顺利地进行。整节课没有了传统教学中过多的讲解,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有兴趣去合作完成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

  失:由于孩子们兴奋过度,起初课堂氛围一片混乱。但经过教师慢慢地牵引、培养,后来,学生在遇到问题时知道去查资料、去讨论,去找同伴帮忙。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必须花时间去训练,没有花时间的探索,就没有探索意识的培养。我想这也是语文教学实现三维目标的必然要求,对学生学习方法与过程的指导不容忽视。

《称象》教案 篇11

  称象第二课时:

  导学流程:

  一、导入  :

  1、小朋友,昨天我们上课时同学们都做了实验,很多同学都能想出曹冲的这个办法,用它来用小秤称大物件。小朋友们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呢?

  2、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继续读这个故事,争取能讲给别人听。

  二、朗读感悟。

  1、请小朋友一边听课文,一边想课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先小组讲,指名讲主要故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3、把你读得最好的一个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评,重点指导第四自然段。组织学生反复读,弄清:要称出大象的重量,第一步怎么做?(赶象上船,在船身下沉处画条线)第二步怎么做?(赶象上岸,装石头,装到画线处为止)第三步再怎么做?(称船上石头的重量)第四步怎么做?(把石头的重量加起来,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

  4、学生再读三、四自段,比较一下,官员们提出的方法与曹冲的办法相比,有什么不同,曹冲的办法好在哪里?(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又不杀大象。)

  5、在读课文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其余的四个二类字,“倒、艘、沉、止、微”。使学生结合课文理解。

  三、实践创新。

  1、鼓励学生创新,启发学和动脑子想一想:曹冲的办法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很好的,你还有什么比曹冲更好的办法?请你大胆地说一说。

  2、学习讲这个故事,讲出比曹冲更好的办法。先在小组内讲,再派代表在全班讲。

  第三课时导学流程:

  一、导入  :

  1、小朋友们,我们知道,我们不但要读故事,讲故事,还要从故事中学会认字,那么上节课小朋友们们学的字都还记得吗?出示生字,如果大家全部认识,老师会奖给大家一个故事。

  2、师讲故事:聪明的徐文长。

  3、说说你从这个故事中知道了什么?启发学生遇事要动脑子。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组织学生进行观看,说出自已认为难写的、易错的地方进行汇报。

  2、重点指导:

  ‘点、照’二字的四点底。“象、像”二字,指导下面的弯钩,要写正。“再”字要下横长,后三笔是:竖、横、横。并注意“在”与“再”二字的不同。

  3、学生自已练写。师检查,并单个指导。

《称象》教案 篇12

  一年级下册《曹冲称象》原文

  中国古时候有个大官,叫曹操。有人送给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

  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能提得起这杆大秤呢?”也有的说:“把大象杀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曹操听了直摇头。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把大象赶到一条大船上,看船身下沉了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里装石头,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里的石头,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吗?”

  曹操微笑着点点头。他叫人按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一年级语文下册《曹冲称象》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13个生字,学写8个生字。

  2、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培养学生做事有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

  4、遇事动脑筋想办法的良好习惯,做事时注意采纳合理的意见,借鉴合理的部分。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复述称象的过程。

  教学难点:了解曹冲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称象的。

  教具: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觉得怎样才能成功地做好一件事?

  师:只要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成功的。我们的口号是:“我自信,我能行!”

  有信心和老师一起完成这节课的学习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称象”。(板书)

  3、齐读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新授:

  1、相信你们一定会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的。

  赶快打开书P35,自己读一读课文,想办法解决生字;并把自然段标出来。

  2、学得那么认真,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我们一起挑战第一关。

  出示课件,自己读一读词语,红色的生字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桌听听。(指名读词语)

  考考你们记住没有?如果你认识就站起来大声读。

  那么快就认识这些生字了,相信你们也一定能写好。看田字格里的字,你认为哪个最难写,描一描体会字的结构。你认为哪个字你能写好;直接写在田格里,写完后让同桌检查检查是否正确。

  愿意向大家展示你的朗读吗?愿意怎么读?(学生自己选读法)

  3、第一关我们顺利通过,想到第二关看一看吗?(激发学生的兴趣)

  好,下面我们挑战第二关。

  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怎样把这几句话读好?(出示问句)指名读,评读。

  4、刚才一上课时,有的同学就想了解是怎样称象的,现在就默读课文,哪一段是写称象的?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5、和同桌说说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6、出示课件,看一看曹冲是怎样称的。

  7、用上这些词语,在小组内说说曹冲是怎样称的,推荐一名的给大家说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同伴交流的能力)

  8、到了第三关就更难了,还闯吗?为自己鼓劲,我们的口号是:“我自信,我能行!”

  9、再读课文,读后小组讨论:曹冲的好办法是怎样想出来的?(指名说)引导学生说出曹冲受到了哪些启发。

  老师小结:我们动脑筋想办法的同时,也要注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借鉴其中合理的部分。

  10、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有哪些好办法称这头大象?

  11、通过今天学习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12、试着自己设计一张称象流程图,设计好后和同学交流。

  一年级语文下册《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曹冲称象》是一篇老课文了,学过文章的学生都会身深深记住这位聪明机智的孩子,会被他的聪明所折服。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力图让“趣”贯穿始终,让学生乐在其中,思在其中,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下面是我教后的几点反思:

  优点:

  一、我能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开发学习资源,营造了兴趣盎然的语文学习生活,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学习。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二、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让他们从感兴趣的话题中产生浓厚的阅读,把课文学习作为自主探究的需要。例如:课文伊始,从曹操的良种截然不同的表情入手,让同学们到课文里找一找。当同学们对曹操的表情产生兴趣后,我有效的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让他们满怀兴致的`朗读课文,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三、课堂上我尽可能把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达到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

  四、我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让学生自由的说,进而有条理地说,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五、借助FLAS让学生边操作边说明,帮助学生弄懂大象的重量是怎样称出来的,有效的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不足之处:

  “奇思妙想”“有计可施”环节的设计,没有更好的发散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分让学生勤于动脑、富于联想,用智慧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我相信只要我们引导及时,相信孩子们智慧的火花会及时闪现,个个都会成为“智慧星”。

  改进措施:

  以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小故事,为学习材料,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全文共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介绍的,教学中主要让学生自读,多种形式朗读,解决不认识的字,弄清文章的主要意思。通过理解文字语言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

《称象》教案 篇13

  活动目标

  通过老师阅读,理解故事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不好,自己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称象。教育幼儿平时要多观察事物,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活劝准备:

  相关的故事书、图片,了解在古代量具比较落后,科学不发达。

  活动过程

  1、老师有表情的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多想想,多猜猜还有哪些办法?

  师:你们在市场,见过别人称东西吗?称东西为了什么?

  [出示课件:大象图片]那,大家见过有人称大象吗?

  我们就坐时光机去古代,看看一个叫曹冲的孩子,他是怎么想办法称大象的。

  2、针对发现的`问题,指名当小老师组织大家交流学习经验。

  3、如果你是曹冲,你会用什么更好的主法来称大象呢?

  4、观看录像,了解故事内容。

  5、看后问,你们看了录像有什么想法?你觉得曹冲怎么样?为什么?

  6、小结:

  曹冲真聪明,想到了用石头来称大象。原来只要肯动脑筋,办法就能想出来。

  活动结束:

  我们小朋友平时遇到问题,也要像曹冲一样动脑箱想办法,利用身边的资源解决问题。现在科学发达了,发明了地磅秤、灌包秤、还有汽车衡和地上衡等,它们都直接称很重很重的东西,现在要称一只大象可方便了,提醒小朋友在今后要多用脑。

《称象》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13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8个字的书写。

  2、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初步懂得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

  3、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教学准备

  玻璃器皿装上水、木船模型、玩具象、小石子、秤或天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多媒体投影:称)人们称一件东西是想知道什么?

  生:想知道那件东西有多重。

  师:对,想知道那件东西的重量。(多媒体投影:重量)

  师:你们看见别人称大象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大象的故事。(板书:象)

  “称象”这一课讲的就是这个故事的内容。

  [通过谈话,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相机出现了“称象”、“重量”两个词,又为学习作了导向。]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文,不认识的字画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2、请一个同学把课文读给大家听,读准字音。

  [初读课文时只要求读准生字的音,对其义和形不作要求,这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

  三、读文感悟。

  (一)再次读文,从文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我从第二自然段知道了官员们看象时,一边看一边议论,不知这头大象有多重。(多媒体投影:议论)

  生:我从第三自然段知道了,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议论,便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

  (学生读二、三自然段。)

  师:曹操提出这一问题后,官员们是怎么议论的?(指多媒体投影上的“议论”,指导读官员们说的话)

  生:官员们议论的第一种办法是造一杆大秤。

  生:还要把大树砍了做秤杆。

  生:官员们议论的第二种办法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多媒体投影“宰”;学生一边看多媒体投影,一边读“宰”)

  师:查过字典的同学说说,“宰”在字典里有几种解释?结合“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块的再称”想一想,“宰”在这句话里是什么意思?

  生:在这里是“杀”的意思。

  师:曹操对这两种办法什么态度?

  生:曹操听了直摇头。

  师:“直摇头”是什么意思?谁能边说边做动作给大家看。

  生:“直摇头”表示不同意。(做一下摇头动作)

  师:(学着摇了一下头)这叫直摇头吗?谁再做做看?

  生:不住地摇头才是“直摇头”。

  师:对,“直摇头”说是不住地摇头,表示很不同意。曹操为什么不同意宰象呢?

  生:把大象宰了,曹操舍不得,这也不是好办法,所以曹操不同意。

  [“议论”、“宰”、“直摇头”都是让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里来理解的,但方法不相同,各有妙处。“议论”出现在第二自然段,却是借用第三自然段里官员们怎么说、怎么议的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的;“宰”是通过,根据语言环境选义项来解决的;“直摇头”是通过语感和演示来领会的。这就把学习语言、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紧密联系起来了。]

  (二)师:对,官员们提的两个办法都不好,曹操不同意。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他怎样说呢?

  生:(读第四自然段、画序号、重点讨论曹冲说的办法。)

  师:曹冲想的办法共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读文说一说。

  生:曹冲想的办法共四句话,第一句话的意思把大象赶上船,然后画线。

  师:在哪画线。(用多媒体投影演示)

  生:在船舷上画线。(让一个学生指投影片上的船舷)

  师:在船舷的什么地方画线?再仔细读这一句。

  生:(轻声读第一句后)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老师让这个学生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在投影片的船舷上画线)

  师:在这儿。(指画线的地方)画线就是沿着(说重音)水面画线。

  [“沿着”的意思比较抽象,老师却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接着,老师用“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后接着干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装石头”“最后怎么知道大象有多重呢”等问题,诱导学生读懂曹冲说的四句话中的二、三、四句,并分别板书“上岸”“装石头”“沉到线”“称石头”“石头一共的重量=大象的重量”。

  师生分别做实验演示称象过程。

  (象上船――船下沉――画线;象下船――船浮起――装石子――船沉到画线处――称石子)

  师: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所做的实验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动脑,既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又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曹冲为什么这么小的年纪就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

  生:曹冲认真听别人议论,从中受到启发。

  生:他用船代替秤,用石头代替大象。

  生:最主要的'是他平时就注意观察事物,善于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所以曹冲这么小年纪就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

  生: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平时多观察,遇事开动脑筋想办法的精神,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练习活动。

  1、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想办法记字形。(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激发学习兴趣。)

  师:侧重分析几个字:

  (1)比较“称”和“秤”字音字形相近,字义不同。

  (2)“曹”和“线”的笔画笔顺。

  2、师:请同学们做一下练习:

  (1)用下面的字组词:称议论秤砍块沉线止然量

  (2)把下面的偏旁和独体字组成4个合体字,写下来。

  禾讠石旦尔义欠里

  五、拓展活动。

  1、师:同学们,古代的曹冲才七岁,年纪比我们小得多,但是他遇事动脑筋,结果没有使大象受到丝毫损伤,而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我们生活在21世纪的今天,你们能想出更好的称象办法吗?

  生:(1)人搬石头太重,可用大吊车。(2)搬石头费力,不如改成装猪、羊等动物。(3)让人上船,比赶动物上船方便。

  2、师:我们知道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是用四句话说清楚的。这四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又一句接一句说,连起来说明了一件事。现在我们来学习用这种方法说话,请你们用几句话连起来说一件事。

  生:(略)。

  师:(小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它启示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平时要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的精神,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总评:

  一堂课的教学就是诸多要素的有机组合体。相同的要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结构,其功能却不一样。这给我们以启示:不改变课堂教学的要素,只对这些要素进行科学排列组合,使之成为优化的结构,可以提高教学的整体功能。

  从识字教学来看,应注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建立生字的音、义、形的统一联系,但对音、义、形又是分步侧重处理的。即,初读课文时侧重字音,理解课文时侧重字义,复习巩固时侧重字形。这样处理,体现了寓识字于阅读教学之中,既分散了识字的难点,又使生字的音、义、形分步得到落实。这样的结构,无论是识字还是阅读,学生学习起来都比较畅通。

  从阅读教学来看,这里可以把听、说、读、写的训练结合起来,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能力因素和动力因素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一句话,抓住它能一举数得,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把上述诸方面排列组合在一起,并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之相互作用,协调发展,有效地发挥了整体功能。

《称象》教案 篇15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育学生学习曹冲平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想办法。

  二、教学重、难点:

  以曹冲称象的过程为重点。启发学生学习曹冲善于动脑想办法的精神为难点。

  三、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小水盆、小木船、玩具象、小石块、小秤。

  四、教学过程:

  (一)生字侦测,谈话导入:

  (1)出示卡片,以“瞬间识字法”对上节课所学生字进行巩固练习。让学生对个别生字进行组词,造句。(学生评议订正)

  (2)谈话导入:

  1、同学们想知道东西有多重怎么办?(称)

  2、那么想知道大象有多重怎么称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古时候关于称象的故事。

  板书:称象(书空,强调“象”的写法)

  (3)、课题质疑:针对课题“称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谁称象?怎样的象?怎样称象?)(在副板上出示问题)

  (二)初读感知:

  1、师范读课文出示要求:

  (1)标出自然段

  (2)思考质疑问题(多媒体)

  2、自由朗读,分组合作讨论,释疑。

  3、引导评议(就问题所涉及的段落进行指名朗读,加深理解)

  (三)精读感悟:

  都有谁想出了称象的办法?(小组交流讨论,班内交流汇报)

  1、官员们(板书)引导学生找出句子,以齐读的方式分析官员们的办法。(随即板书:造大秤、宰大象)体会“有的说……有的说……”的场面,并对这段进行分角色朗读,感受当时的气氛,理解词语“反驳”并造句。

  2、博学的官员都不能称出大象的重量,那么年仅七岁的曹冲呢?

  1、生生合作讨论称象的方法,交流汇报。(引导评议)

  2、出示课件:演示称象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称象的过程。

  3、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找出并标注表示称象先后顺序的词语。(“把……然后……再把……再……”)用顺序词口头造句,练习学生的口语能力。(板书称象的过程)

  4、结合课件演示及理解称象过程后,让学生进行实物操作。(实验感悟,学生评议)

  5、组织复述称象过程,做评价。

  3、对比官员和曹冲称象办法的优劣。谁的好?好在哪里?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曹操:直摇头,点头微笑)(板书)齐读第五自然段

  (四)扩展延伸:

  1、曹冲比官员的办法好,说明他是个怎么样的孩子?(引导总结本文中心:善于观察,勤于动脑)

  2、放到现在你会如何称大象?(启发学生从现代社会去思考)

  总结:经过本课对曹冲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去解决称象问题的学习,教育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应勤于观察,积极想象,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五、板书设计:

  称象

  上船画线

  上岸装石头沉到线

  称石头

  石头一共的重量=大象的重量

《称象》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陬。教育学生学习曹冲,平时要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第四段。

  【教学过程】

  一、利用生活现象,巧妙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 人们用秤称一些东西,想知道那件东西的什么?(对,那东西有多重。)可是,你见过别人称大象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大象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1、请同学们听一遍课文录音,边听边想,为什么要称大象?都有谁在想办法称大象?

  2、讨论为什么要称大象。(略)

  3、讨论都有谁在想办法称象?(官员们和曹冲)

  官员们和曹冲的办法谁的更好,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

  三、详读第三段,为学习下一段打好基础

  1、官员们想出了什么办法来称大象?是在哪一段找到的?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第三段。

  2、先分组讨论,再指名回答:

  官员们想出了两种办法,第一种是造一个特大的秤,第二种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来称。

  这两种办法行的通吗?在同学们讨论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备课系统”中的动画设计来演示,生动地展示这两种方法的弊端。

  曹操对这两种办法满意吗?从哪可看出来?

  比较: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指名读这两句话。提问:这两句话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直:一个劲儿地,连续不断。句中加上“直”以后,表示的程度就不一样了,语气和语意更重了。表示曹操非常不满意。

  3、分角色读第三段,再次体会。

  四、精读第四段,突破全文的重难点

  1、可见这办法不行,那曹冲的办法又是什么呢?在哪一段找到的?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2、曹冲的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 我请四名同学来分别来读这四句。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在这个办法中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大胆地提出来。

  3、同学们刚才提出了好多不懂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按照这四句话的顺序,一个一个来分析。

  在第一句中,有同学们提出“把大象赶上岸后,为什么要‘沿着水面’画一条线呢?”什么是“沿着水面”呀?“沿着”就是靠着水面、挨着水面、贴着水面,既不高也不低,画一条线,这就叫“沿着水面”画一条线。

  那为什么要画这条线呢?很明显是为第二步船上装石头做准备的。这条线就像秤上的刻度、秤星,表示大象就有这么重。

  在看第二句,为什么往船上装石头要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呢?“止”是什么意思?止是指“停”的意思。为什么船沉到线就停了,不能再装石头了呢?再装会怎么样?同学们四人一组讨论讨论。

  出示字片比较:

  船上装石头,船身超过那条线。这时,石头重量和大象相比,怎么样了?(说明石头比大象重了)

  船上装石头,船身没有下沉到那条线,这时,石头重量和大象相比,又怎么样?(说明石头比大象轻了)

  因此,只有当船上装石头,船身下沉到正好到那条线,这时石头的重量才会与大象相等。

  第三句,称石头的重量。

  第四句,把石头的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

  4、曹冲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很有条理地说出了称象的过程,同学们再把这段读一遍,试着总结一下每一句的重点内容:

  赶象上船 沿水画线

  赶象下船 装石到线

  称出石重

  加出石重 就是象重

  五、学习第五段

  六、总结全文

  1、曹冲才7岁,为什么能想出这种办法?

  因为他很聪明,善于动脑筋,善于注意观察事物,注重生活的积累。但最重要的是他能从错误意见中吸取合理的因素。第一位大臣出的主意很不切实际,因为没有人能提起如此重的大秤,但是这不切实际中却包含着一个“切实际”的因素,就是需要有一个能承受的`住大象重量的“秤”才能解决问题;第二位大臣的主意更是荒诞无几,谁能把活生生的一头大象拉去宰了?但是它也有不荒谬的地方,就是怎么能把一个完整的大象分开呢,怎么能把它“化整为零”?曹冲正是吸取了这两位大臣错误意见中的合理因素,先设法找到了一个既能承受大象重量,又不用人手去提的大秤──“船”(船相当于秤盘,水相当于“大力士”,船舷上的线相当于秤星、刻度);然后他又想到利用石块代替大象,这样就可以实现“化整为零”,从而准确地计算出大象的重量。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称象》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