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所见》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

狂想曲 点赞 分享
《所见》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所见》教学设计(精选18篇)

《所见》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二册第四组教材:《所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图文结合,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可爱。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学情分析

  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咱们班的许多同学都会背很多的古诗,今天呀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背给大家听听呢?

  2、古时候有个叫袁枚的诗人,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里,看到一幅非常有趣的画面,于是呀,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诗,《所见》。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释题:出示“所”,认读“所”,在生活中见过这个字吗?

  谁给“见”组个词,“所见”应选那种解释。

  “所见”就是所看见的。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诗人袁枚是怎么写的?请同学们轻轻打开我们的课本,听老师范读、一边听一边注意生字的读音。

  2、你们也来读读诗,注意把生字读准确。

  3、离开了古诗,这些词语还认识吗?(课件出示--指名读并小老师读---齐读)(带拼音)

  所见 牧童 捕捉 蝉鸣 闭口 站立

  4、拼音帽摘掉了你还认识这些字宝宝吗?(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

  所 牧 捕 蝉 闭 立 诗 林 童 黄

  个别读—开火车读---齐读

  5、拿出生字卡片一边读一边摆出这些生字。

  6、把生字卡片上的生字读给同桌听听。

  7、游戏:我说你拿,我说你猜你拿(老师读生字学生拿出相应的卡片)。

  8、送生字宝宝回家。

  师:1 2 3 4 5 6 7

  生:我把生字送回家。

  现在生字宝宝都躲进了故事中,看看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1) 自由读古诗。

  (2) 个别读。注意翘舌音、平舌音、前后鼻音的读法。

  (3) 划停顿读。

  (4) 齐读。

  9、读了古诗你知道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快和同桌说说吧。

  交流读诗的体会,抓住重点的词:意欲、林樾等来理解,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想认识这个可爱的牧童吗?(观看视频)进一步理解诗的意思。

  三、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师:(动情地)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他的心情怎样呢?

  交流:自由、快乐、和悠闲

  你们都是快乐的小牧童,我们就带着快乐的心情来读这前两句。

  个别读,齐读。

  师: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声那么嘹亮!咦?歌声怎么停了?

  发生什么事了?

  生:因为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会儿。

  他可能怕吵着别人了。 小树林里没别人,他是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他想把这只蝉捉回家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啊?

  生:因为他眼睛一直看着大树上,大树上有一只蝉,所以我这样想。

  师: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读这两句的时候,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引导孩子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自由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可千万别把蝉吓跑了。(齐读)

  师:小朋友们喜不喜欢这个小牧童?喜欢就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吧?

  那我们把这首诗背下来。

  指导背诵,读出第一句的愉快语气,读出第二句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配乐)。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闭、林”,学生认读。

  2、分析结构和字形,给生字组词

  2、师范写,生跟写。

  4、学生描红、临写,练习书写。

《所见》教学设计 篇2

  (板块结构式)

  教学概况:古诗《所见》是语文课标版一年级下册的一首四言绝句,写的是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他一路行一路唱,欢乐的歌声响彻整个树林。可是蝉叫声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想把蝉儿捉住,所以停止了唱歌。诗人先写小牧童的骑着黄牛唱歌的动态,后写小牧童停止唱歌,屏住呼吸的静态,这从动到静的变化,简短的四行诗,把小牧童天真烂漫、逍遥自在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古诗教学,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要求教师在教读古典诗歌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语言美和音乐美、意境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达到积累祖国语言, 增厚文化底蕴,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结合教材的特点,以及新课程对古诗教学的要求,产生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烂漫。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古诗美好的意境。

  反思、评价

  内容提要

  关键项目、方法、策略

  反思、评价

  环节一:正所谓“入境始于亲,”本环节的教学导入看似简单,但教师要求背诵积累耳熟能详的古诗,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古诗的距离,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情感,唤起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

  环节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以读准字音为基础,没有正确的朗读就没有有感情的诵读,所以读准字音是为后面的读通读顺,有感情的朗读做好铺垫。

  环节三: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最好方式,张田若先生说:“评价一节课的成败与否的第一个标准是看全班同学是否熟读了课文。”所以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既是课标规定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又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手段。而读通读顺古诗又是实现入情入境吟咏诵读古诗这个目标的前提。所以本环节的教学设计不仅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服务,还为下一个环节的披文入情,体会诗情诗意扫清文字的障碍。

  环节四:读准诗句的节奏,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本环节的教学设计设计了“听一听,画一画,读一读”等教学活动感知古诗韵律。用小斜线画出朗读节奏,然后根据朗读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律美,这些活动显示出了这是一个有梯度的朗读训练过程,学生读通读顺古诗是朗读的一个层次,读出节奏、韵律又是朗读古诗的另一个更高层次,为体会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意境做好铺垫。

  环节五: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而理解诗句的意思是为学生更好的领会诗歌的意境服务。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意境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本环节的教学设计主要是通过看图理解、仿造写话,动作表演,感情诵读等方式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句去理解揣摩诗句的意思,进入诗歌的意境,不仅突破本课的重难点,还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

  环节一:背诵古诗,激趣导入。

      1、谈话导入:赵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孩子学过很多古诗,也会背很多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背给大家听?

  2、小结:咱们班的孩子积累的古诗可真多!对古诗也很感兴趣,这节课我们又来学习另一首古诗:第13课《所见》。   

  3、揭题,释题: “所见”是什么意思?

  4、小结:所见就是所看见的事物(东西)《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景物。

  环节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过渡导入:请大家打开书,或者看屏幕,细细地把古诗读过两遍,不懂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拼一拼,把古诗的每一个字读准,特别注意课文中的生字,把诗读得字正腔圆。你觉得可以了,就读给你的同桌听,让你的同桌来评一评。

  2、检查反馈。

  3、指名读,自评:你觉得你哪点儿读得最好?互评:你觉得哪个字读到你心里边去了?

  环节三、再读课文,读通读顺

  1、过渡导入:请同学们再细细的把古诗读过两遍,注意把古诗读通读顺,你觉得可以了就读给你的同桌听听,让你的同桌评一评。

  2、检查反馈:指名读,评价。

  3、全班齐读。

  环节四: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1、过渡导入:读诗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诗歌该有的节奏来,请听老师读第一行诗,听听老师在哪个地方做了停顿。

  2、在剩下的诗句上用小斜线标出朗读节奏来。

  3、检查反馈。

  4、了解五言绝句的朗读节奏规律。(每行诗的节奏都一样,朗读节奏是二三)

  5、总结:这就是古诗,讲究的是对仗和押韵,读起来就会有一种朗朗上口的节奏美。让我们按我们画出的节奏读一遍,读出古诗的节奏美来。

  6、听朗读录音

  环节五、理解诗意,读出诗情

  1、过渡导入:谁来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画面?

  2、引导看图说话,根据插图理解“牧童骑黄牛”的诗意。

  3、理解体会:歌声振林樾。重点理解 “振”。

  4、抓住牧童的歌声,理解“振”字,体会牧童逍遥自在的心情。

  5、总结:大家发现了没有,刚才我们在读“歌声振林樾”的时候大家都同时的在“振”字上下功夫,那么振字给你什么样的体会?(大声的、动听的,优美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由此你体会到牧童什么样的心情?(愉快、悠然自得)再一次读古诗,读出牧童的心情来。

  6、指导:用)声振(来进行仿写训练。

  7、理解体会“意欲捕鸣蝉。”

  8、理解体会:“忽然闭口立。”

  9、表演“忽然闭口立”,结合动作表演理解诗意,进行诵读以及口语交际训练。

  环节六:诵读古诗,加深印象

  1、诵读古诗。

  环节一:

  1、生背诵古诗,展示平时的古诗积累。(听、想、说、做)

  2、生齐读课题。

  3、引导学生从字面理解,先思考半分钟,然后在小组交流讨论,各别回答。(听、想、说、动、静)。

  环节二

  1、生自由读古诗。读给同桌听,同桌互评。(听、说、动)

  2、按十个手指头就是十分的要求给同桌打分。(动、做、动)

  3、纠错,正音。引导自评,互评。(听、说、动、静)

  环节三

  1自由读课文。(说、做)

  2、引导自评、互评。

  3、提出读的要求:全班清爽干净地齐读古诗。

  环节四:

  1、师范读第一行,生听,听后说一说在诗句的哪个地方做了停顿,并指导用小斜线标上停顿符号。(听、做、静)

  2、指导:一边读,一边标节奏。(说、动、做)

  3、板演标节奏符号。(做、看、动)

  4、引导:看看我们标的朗读节奏,你发现了什么?(看、想、说、听、做、动、静)

  5、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6、明确听的要求:不仅要用耳朵听,还要用心听,还要学会边听边想象画面,让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在脑海里活起来。(听、想、看、静)

  环节五

  1、检查反馈,相机出示古诗插图导入,引导生说想象到的画面。(听、想、说、静、动)

  2、看图说话,利用插图理解诗意。(看、想、说)

  3、引导:从诗句中你又知道牧童骑在牛背上正在干什么?(唱歌)从诗句的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歌声)

  4、播放牧童的歌声。重点抓住“振”字引导体会牧童的歌声是什么样的歌声。读出牧童的天真烂漫,逍遥自在,读出牧童愉快、悠然自得的心情。

  6、过渡导入:哟!“儿童读古诗,书声振课堂”听了老师的话你发现了什么?(仿造古诗来说话)对!让我们当回小诗人也学学作者用上振字说一句古诗吧!

  (1)小组合作:你平常听到的除了歌声,还有什么声?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用气泡图的形式把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用中卡展示出来。

  (2)根据展示的内容进行仿写训练:(笑声:笑声振教室。雨声:雨声振村庄。人声:人声振广场。歌声:歌声振校园。雷声:雷声振天地。鼓声:鼓声振校园)(想、说、听、做、动、静)

  7、再次播放歌声,过渡导入:可是,牧童的歌声为什么突然断了?(播放:蝉声)问:是什么声音?(蝉的叫声)听到了蝉的叫声,牧童会想什么?(想捉蝉)哪句诗写出了牧童想捕住蝉呢?(相机出示:意欲捕鸣蝉,)引导读出牧童的内心,先和同桌练一练。检查反馈并评价。(听、想、说、静)

  8、要想捕住蝉,牧童必须怎样做,引导利用诗句来回答。

  9、动作表演“突闻闭口立”。各别采访:牧童,你为什么忽然闭口立?引导用诗句“意欲捕鸣蝉”来回答。(想、说、听、做、动、静)

  环节六:

  1、提出读的要求:拿出最好的朗读水平来再读这首诗,用深情的朗读来记住这首诗。

  

  

  

  

  

《所见》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的牧童机灵可爱、天真可爱的形象。体会牧童的愉悦心情,想象捕蝉时的反应机敏,感受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

  一、由画入诗,理解诗题:

  1、师: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诗人袁枚走在乡野的林阴小路上,不觉一幅画面进入他的视线。(板书:画  播放牧童骑牛图)

  2、师:谁说一说,怎样的画面?

  3、(好一幅牧童骑牛图、蝉儿鸣叫图、歌声响林图、乡野风光图)

  4、师:正是这一幅普通的生活画面被诗人袁枚瞬间定格,从而演绎成一首诗(板书:诗),题目是——所见(生齐读)

  5、师:你对诗题是怎么理解的?

  二、由诗入画,体会内蕴:

  (一)、赏牧童骑牛图:

  1、师:诗人究竟如何表现所见的?请大家自由读2—3遍,字音正确,停顿得当。(播放古诗)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指名读。(字正腔圆,推荐给大家一种读诗的好方法——缓缓地读)

  4、谁再一试?(在或急或缓中体味到古诗的节奏美)

  5、最后一位。(在抑扬顿挫中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

  6、齐读一遍,共同感受一下。

  7、师:诗人所见是怎样的牧童呢?(课件呈现前两句)同桌间相互议一议,括号中可填什么字,放入句中怎样理解?(师进入学生讨论间倾听指导)

  8、指名分句回答,并请学生板书。

  9、诗中的留白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此时,一个什么样的牧童豁然呈现于眼前?

  10、指名说。

  11、用朗读表现出来。谁读前两句?(你离诗人不远了,陶醉是读诗的一种境界。)

  (二)鉴牧童捕蝉图:

  1、师:就在这旷野中,林阴下,小小牧童骑着牛,就这样旁若无人地唱着,就这样陶然自在地唱着,如云行天际,如水流山野。忽然歌声停止,这是为何呢?(播放后两句)

  2、齐读后两句。

  3、师:其中你最欣赏诗人用的哪个字或词?为什么?

  (由所见猜测内心、打破了牧童原来的平和的环境,气氛紧张、犹如听到蝉鸣、表现出牧童的反应机灵、写出了牧童怕惊跑了蝉儿,体现出牧童站在那儿仔细察看蝉儿的确切位置,想一下子捉住它。)

  4、师:区区10个字,竟被大家品出了如此丰富的意蕴,让我们一起细嚼慢品,女声读(小荷已露尖尖角)男生读(一山更比一山高)

  5、师:学到这里你是否会有这样的疑问:诗人写就此诗,想表现或表达什么?

  6、指名说。(你已经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你品到了诗的精髓,你捕捉到诗的灵魂)

  7、师:请大家闭上眼睛,齐背古诗,由此诗再现诗人所见的清新画面。(标出箭头)(播放全诗,播放音乐)

  三、同题拓展,积累古诗:

  师:可见画中的画境可以入诗,诗中的意境可以入画,诗和画的关系是何等的亲密,(板书:入)袁枚的《随园诗话》中有一百四十余首为画而题写的诗,《题画》就是其中的一首。(播放《题画》)请大家参看译文,自由诵读,看谁最先会背。

  指名背诵。

  师:你还积累过哪些表现儿童生活的诗句?

  指名说。

  四、创作实践,提升表达:

  1、其实,我们多彩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画面可以入诗,请你做回小诗人,以观察到的儿童生活的某个画面为内容,创作一首小诗。(播放课件,播放背景音乐)

  2、学生创作诗歌。

  3、诗歌展示。

  4、师评:

  五、结语:

  本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在画与诗、诗与画之间走了个来回,感受到极平常极普通的字词,带给我们的无穷新意、无穷妙趣,课后把你创作的诗歌与你的亲朋好友一同分享,好吗?

  教学反思:浏览了很多教案,我最终选择了这篇,原因是此教案的问题设计有深度,可以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而不是简单的来理解古诗的意思。问题一:从诗中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牧童?学生交流后得出结论:他生活的很悠闲,很潇洒,无拘无束,他是一个机灵的小男孩,他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小男孩!通过他们的回答我感受到学生能够透过文字,体会到文字背后的东西。问题二:后两句,其中你最欣赏诗人用的哪个字或词?为什么?学生对于每个字都有自己的体会,如:“捕”体会到牧童可能在思考:我要想个办法把知了给逮住,如果用捉就不能表现他的机灵。“忽然”也可以看出牧童的机灵。

  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之后,我问:“想象一下:牧童是怎样捕知了的?”

  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回答得很好!生1:他可能轻轻地从牛背上下来,跑回家拿个网兜子,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知了附近,用网兜子把知了捕到。生2:他可能站在牛背上,让牛走到知了附近,然后轻轻用手去捉知了。生3:他可能把有知了的树枝轻轻地拿下来,准备用手去抓,可知了却忽得一下飞走了。

  最后,我出示一些关于描写儿童的古诗,让学生读一读,多做一些积累!

《所见》教学设计 篇4

  【预设目标】

  1、人文熏陶:在读悟吟诵中领略古诗之韵,心驰神往诗之意境。

  2、技能培养:读厚,感知牧童之形;读薄,勾勒牧童之神。

  3、语言积累:会读,会背,会唱,会写。

  【学法指导】在读薄读厚,读胖读瘦的古诗学习新形式引领下,学生——诗人——教师以文本为媒介,三位一体,披文入情。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流程】

  一、学唱一首歌。

  1、播放儿歌《牧童骑黄牛》,学生尝试跟唱。

  2、谈话导入:你最早接触这首诗,是在什么时候?如今再学,你想给自己制定怎样的学习目标?(相机出示四大学习目标:学唱一首歌,认识一个人,读懂一首诗,感悟一片情。)

  二、认识一个人。

  1、出示画面:袁枚像。

  2、交流课前搜集的诗人资料。

  3、师相机渗透:袁枚亦是一隐者,为侍母而仕途急流勇退,孝心可嘉。

  三、读懂一首诗。

  1、初读,感知诗意。

  2、深读,领悟诗景诗情诗境。

  ①读厚。引导学生认识五言诗体,如何添字读厚成七言诗体。可做如下铺垫:

  (          )牧童骑黄牛,

  (         )歌声振林樾。

  意欲(        )捕鸣蝉,

  忽然(        )闭口立。

  让学生在添字填词中逐步丰厚诗情诗景的感性认识,言语推敲文字,头脑渲染画面。

  ②读薄。引领学生删繁就简,五言变三言,比比谁的最简练。

  然后,逐步梳理出全诗之形,之神。

  其形:牧童——骑黄牛,振林樾,捕鸣蝉,闭口立。

  动  →  声  →       心   →     静

  四、感悟一片情。

  1、再读,边读边细化直观画面,小组交流彼此所勾勒、渲染的每一幅美图。

  2、研读,斟字酌句,字里行间品味牧童之乐,诗人之得。

  3、播放《所见》视频,欣赏中与自己头脑中预设的画面对比,看哪种意境更有韵味。

  4、诵读全诗。布置作业。

  任选其一:

  ①说话训练:如此牧童,我情不自禁的赞道:“————————————————————————————————————————————————————!”

  ②写作训练:蝉声犹在耳,牧童意如何?我兴犹未尽,提笔写道:———————————————————————————————————————————————————————————————————————————————————————————————————————————————————————————————————————————————————————————————————————————————————————————————————

  【板书设计】

  所见        

  (清)袁枚         学习目标:   ①学唱一首歌

  牧童骑黄牛,                   ②认识一个人

  歌声振林樾。                  ③读懂一首诗

  意欲捕鸣蝉,                         ④感悟一片情

  忽然闭口立。    学习形式:  读薄 读厚 读胖 读瘦

  【教学反思】

  《所见》四憾

  ——致张慧老师及全体同仁

  铃声响了。

  铃声又响了。

  就这样,四十分钟,思想碰撞,心灵角逐,渗汗的脑门,轻拭一下,似冬夜运转不休的cpu——烫。

  解脱感?甚或嘴角溢出的一丝窃喜?

  不。心里很沉重,几乎是一种负罪感。

  说四憾吧。

  第一,读,一塌糊涂。

  没读出味道,当然更没读出美感。诗的节奏,抑扬之韵,顿挫之感,吟咏之得,丝毫难觅,此为一憾。

  第二,写,不着一字。

  没圈划,没批注,没作业,甚至连课本都没正儿八经的打开过,一堂课只是夸夸其谈,喋喋不休,不动笔墨,其陋奇丑,已无可遮蔽,此为二憾。

  第三,乱,筋脉错杂。

  表面看,板块式的架构还凑合。其实,在主体性学习进程中,整条主线已盘根错节,无从梳理。于是乎为赶进度,生拉硬扯,连撵带跑,基本完成目标的四分之三,此为三憾。

  第四,愧,汗颜如雨。

  如此拙劣的滥制,竟博得张慧老师褒奖怜怜,知遇提携,迷途点津,若不苦心孤诣,除陋革弊,憾莫大焉!

《所见》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这位儿童在干什么?他会想些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初步猜测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学生自学部分

  l.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3、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引导交流部分。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读准节奏,说说诗意。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  樾——树荫

  教师引导:“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捕——捉)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想象训练:“忽然闭口立”牧童还会做些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总结全文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是个怎样的孩子?(活泼可爱,愉快、顽皮)              

  四、背诵全诗

  作业;把这首古诗改编成一个故事,注意人物的心理、动作、神态的描写。

《所见》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六个字,会写“林”“闭”两个字。

  2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对朗读古诗有兴趣。

  教学重点:

  1 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意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预设:

  一看图导入

  1 观察课本插图

  同学们,你们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一个小孩子(这是个放牛的孩子,古诗里把他叫作“牧童”)

  生:看到一个孩子骑在牛背上,手里拿着竹棒。

  生:看到了一片树林。

  生:看到了树上有蝉。(猜一猜,这蝉正在叫吗?是啊,夏天到了,它停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热死啦,热死啦”,古诗里把正在叫的蝉叫——鸣蝉)

  2这样一个有趣的画面被一个叫袁牧的清代诗人看见了,于是呀,他把看到的这些写成了一首诗,名字就叫《所见》。(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

  1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诗。(听配乐朗读)

  2 咱们也来读读,请大家轻轻地打开书本到59页,听清楚要求再读。(要求读三遍:1大声地读,读准字音。2 轻声地读,记一记圈出的生字。3 大声地读,把句子读通顺。)

  3 袁枚说,大家有没有把我的古诗读正确啊,我得考考你们。

  1)开火车读生字

  2)汇报读古诗,读准字音。  分句朗读(个别读,齐读或男女生读)

  三品读古诗

  过渡:诗人具体都看到了些什么?咱们现在就来研究研究。

  (一)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 出示此两句。读读这两句,说说你从这两句诗中知道了些什么?

  生:知道了诗人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身上。

  生:知道了牧童在唱歌。

  2(播放歌曲)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一边唱着歌,一边朝我们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小树还发出“沙沙沙”的声音,多美,多快乐呀!

  3 听这嘹亮的歌声都已经穿过了整个林子,小树也为之陶醉,歌声——振林樾(再响亮点,动听点)

  4 小诗人,你来念念这两句(个别读,指导)

  5 小组读

  (二)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 出示句子。赶紧再读读这两句,你又知道了些什么?

  生:他闭上嘴巴,立在那里。

  生:他想捉蝉。

  2 突然,歌声停了?小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他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了呀?

  用诗歌中的句子说说。

  3 指导朗读(意欲捕鸣蝉)老师听不出他很想捕蝉。在试试(范读——跟读)

  4 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来读读这句,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个别读)

  8 谁来试试?(指导朗读,师:哎呀,蝉儿飞跑了,你太大声了。你再读一读)

  9 咱们这两句连起来读读。(齐读——男女生读)

  10 现在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同桌互读——个别读——齐读)

  四、复习生字,背诵古诗

  1 老师也想和大家一起念念,我们合作下好吗?我念一句,你们念一句。

  2 我说古诗意思,你们来说诗句好吗?

  3我把古诗的其中一部分拿走了,留下了个别的字,你们还能念出来吗?

  1)先来读一读它们(抢读汉字)这几个生字宝宝的样子可容易记了。

  猜几个谜语就记住了。

  谜语:牧:牛背上写文章?闭:人才进了门?所:一户一斤米

  2)把剩余的部分填上。

  4 现在就给你们这幅画,你们能不能把整首古诗念出来?(个别背,齐背)。

  5 我们的诗人到最后还给我们留了个小小的悬念,不知道小牧童有没有捉到那只蝉,大家课后可以去猜一猜,想一想他是用什么方法捉蝉的。

  五书写汉字

  1 这里还有两个生字宝宝还想请大家来写一写它们。

  “林”还记得“两个木”是什么字吗?两棵小树站在一起太挤了,于是一棵小树非常懂得谦让,把小树枝收了一点回来,撇变成了点。另一棵小树和它并排站,两棵树长得一样高。(师边说边范写)

  “闭”“人才进了门”是什么字啊?先写一扇“门”,再写一个“才”,“才”不胖不瘦,刚好藏进门去。(师边说边范写)

《所见》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  樾——树荫

  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捕——捉)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广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四、叙说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l.熟读全诗。

  2.说说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振 欲 捕 鸣 闭 口 立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全诗,说出诗意。

  1.看插图,讲图意。

  2.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夏天,一个牧童在树林中骑着一头黄牛高声歌唱,知了在树上叫着。牧童听到了知了叫声。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望着树上的知了。)

  三、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1.指导读第一句诗。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心情。

  指导读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指导读第二句诗。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全诗

  五、分析指导字形

  1.比较字形。振——晨 蝉——弹 忽——物 闭——闲

  2.重点分析、记忆字形。

  欲:左边是“谷”,第四笔“捺”改为“点”,右边是“欠”,不是“文”。

  所:左边不要写成“户”。

  3.指导书写。

  六、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么样?(活泼可爱,愉快、顽皮)

《所见》教学设计 篇8

  设计理念

  针对低年级儿童特点,在情境中内化生字、词和诗句,教学中渗透字的音、形、义三个方面的学习。重视学习方法,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学习更多的古诗。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在学习《所见》的过程中渗透想画面学古诗的方法。

  3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认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老师:制作课件,或准备挂图、生字卡。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积累展示,引入新课

  1抽背学生平时会背的古诗,齐背古诗。(要求:一边背古诗一边想象古诗的画面。)

  目的:通过复习学生会背的古诗激发学习兴趣。

  2介绍作者袁枚。

  目的: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新诗的愿望。

  二、初步感知,学习生字

  1袁枚老先生可会写诗了,他把自己所见到的许多事情都写成了诗。有一天,他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出示全诗的情景课件),请你仔细观察。

  袁枚老先生遇到了一件什么事?

  2自由读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再次读诗,把诗句读通顺、连贯。

  4检测生字。

  (1)生字在诗句中出现,请生读。

  相机点拨“牧”、“骑”、“欲”的记忆方法,做一做“闭”的动作等。

  (2)生字从诗句中跳了出来,去掉音节读。

  (3)齐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连贯。

  三、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1练读第一句诗。

  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这一句诗的动画。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能读好这一句吗?

  (抽生读—小组读—齐读。)

  你体会到了此时小牧童的心情吗?是怎样体会到的?

  2练读第二句诗。

  出示“意欲捕蝉鸣,忽然闭口立”的情景动画。师:孩子们,你们又看到了什么?能读好这一句吗?体会小牧童此时的心情。

  3指导朗读整首诗。

  指导方法:一边练习,一边想象诗句的画面。

  (1)自由练习。

  (2)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3)师范读,提要求: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读边想象诗句的画面。

  (4)听了老师的范读,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你能读好吗?

  ①指名读、齐读。

  ②背诵古诗。

  四、指导书写,感受汉字美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认读。

  2观察这些字的结构及关键笔画。

  3在这课中有三个特别难写的字(出示:所、骑、然),观察要写好它们应该注意哪些地方,老师示范。

  4学生在田字格内临写。

  五、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孩子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用想画面学古诗的方法学习了《所见》,其实还有许多古诗在等着大家去学呢!老师建议你们在课后用同样的方法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学习更多的古诗,下次我们开个古诗展示会。

  附板书设计:

  所见

  牧童  黄牛  鸣蝉

  (快乐、有趣)

《所见》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3个字。

  2、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4、培养学生阅读故事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入

  1、看看树林图片说感受

  2、这美丽的树林引来了一位大诗人,他是清代的袁枚,他在这片树林里悠闲地散散步。散着散着还散出了一首诗呢,我们来看看他写的题目——所见(指名读)

  二、初读感知

  1、“所”是生字,但很常见,相信很多小朋友已经见过了,告诉大家你在哪儿见到过?给它找找朋友。(注意平舌音)

  2、“所见”就是所见到的,那袁枚大诗人见到了谁?自己读这首诗,仔细找找。

  3、理解“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学生字“牧”

  4、这个牧童做了什么事让袁枚大诗人那么感兴趣呢?再读课文,找一找,还要圈出剩下的4个生字,重点记一记。

  三、理解诗意

  1、牧童骑黄牛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会看到什么?看到这样,他会禁不住想干什么?(会想放声歌唱)

  我们来看看诗人是怎样写出牧童的歌声的,找出来读一读

  2、歌声振林樾

  a、理解“林樾”

  “林樾”两个字都是什么偏旁?木是表示什么的?所以林樾就是…… 

  b、给“林”  组词

  “林”不但是木字旁,而且又拉来了一个木做伙伴,这说明“林”表示的地方树木怎么样?比如说树林,竹子多叫——竹林,高楼多叫——高楼林立。林还有什么朋友?

  c、写“林”

  那怎样才能写好这有两个木字的林呢?范写——描红——自己写一个

  d、牧童的歌声在树林里怎样?

  这个“振”虽然在中间,但这是古人的写法,我们得放在林樾的后面,理解成在树林里回荡。

  牧童的歌声回荡在树林里,林子里的鸟都听得到他的声音。他的歌声真响亮!你什么时候也会放声歌唱?猜猜他为什么会那么开心?

  e、引导朗读,背一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多么自在呀,舒适地读

  小牧童看到蓝蓝的天、绿绿的树、青青的草,红红的花,风景真好,心旷神怡地读

  今天不下雨,称心如意地读

  推荐一下谁的歌声最悠扬

  f、开心地背一背

  3、意欲捕鸣蝉

  a、除了牧童的歌声,诗人还听到了什么?

  b、记一记“蝉”,说说你对蝉的了解。

  c、诗中所指的蝉在哪里?一棵高高的大树上躲着一只小小的蝉,牧童怎么知道这棵树上有蝉的?它老鸣叫所以诗人叫它“鸣蝉”。

  d、学“捕”

  牧童知道这树上有蝉,这蝉可以玩,可以做药,还可以卖钱,当然想把它(捉来),这里没有用捉,用的是……(捕),捕和捉是近义词,用什么“捕”,所以用提手旁,我说捕——我说放

  现在牧童已经捉到蝉了吗?(理解“意欲” )

  4、忽然闭口立

  a、学“闭”

  奇怪,牧童在放声歌唱,又没大声喊:我想捕蝉了!诗人是怎么知道的?

  (指“闭”)这是什么字?什么结构?谁来做一做闭口的动作(先唱着歌,听口令闭口)

  b、学“立”

  看小朋友的样子,不但闭了口,而且站直了,这叫“立”,给“立”找朋友

  c、理解“闭口立”

  像他这样的就是“闭口立”,那书上的牧童就是这样吗?(注意眼睛得朝上看)谁来边做动作边读“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d、写写“闭”和“立”

  注意“闭”先写门再写“才”,“立”要站直,最后一横最长。

  5、有感情地朗诵整首诗

  瞧,这位牧童会骑黄牛,会让自己的歌声回荡在整个森林,会忽然闭口去捉蝉,多可爱呀!所以诗人回到家马上就把他记了下来,诗人是想把他告诉家人呢,谁来当诗人朗诵一下?(告诉朋友)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背诵

  请小朋友上台边朗诵边表演

  6、机动: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四、小结

  学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是个怎样的人?(懂事,可爱,活泼)

  诗人呢?(善于发现,及时记录,)

  五、作业

  〈〈课堂作业本〉〉填写后三句。先背给同桌听,再写

《所见》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也叫牧童。)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见”还可怎么组词呢?请大家想一想,“所见”是什么意思?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反复练习,读准读熟

  (一)初读课文

  l.教师范读古诗

  2.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

  4.学生试读、教师检查读。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幅图,,想想我们读的诗句,你发现我们刚才只是从图中用眼睛看了画面上的内容,可作者所见的,还有什么?

  1、“见”不光是“看见”,还包括“听见”……再看看这幅图,再读读课文,,你能说出这首诗的意思吗?先看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中那些词语不理解?

  2、学生质疑。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4、牧童在牛背上高声唱歌时的心情怎样?想象这时画面的情景。

  5、指导读出牧童高兴的心情。

  6、起初,牧童在牛背上高兴地唱着歌,后来呢?请大家看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一句有那些地方不懂呢?

  7、学生质疑。

  8、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9、你捉过什么东西?“忽然闭口立。”,你能想象出牧童当时的样子吗?

  10、你认为这句怎么读?与第一句的情景有什么不同?你认为那些词语写得最有意思?你喜欢这个小牧童吗?

  11、教师引读。

  12、这个小牧童捉到蝉了吗?为什么?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1、想象着古诗的内容,练习背诵。

  2、检查背诵。

  五、指导写字

  1、分析结构,说偏旁。

  2、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所见》教学设计 篇11

  课时目标:分析、品读诗句,理解诗句含义,感受牧童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在《寻隐者不遇》中,诗人寻访隐者,有没有见到?

  2、我们这节课要来学习的这首诗中,诗人很幸运,他不仅见到了,而且将见到的情景写下来,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来学习的——《所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

  振蝉

  骑

  “振、蝉”在读音上要注意什么?“骑”看到这个字,你能想到它的意思和什么有关吗??

  2、交流你所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袁枚一生,历任溧水、沭阳、江浦、江宁知县,除了赢得贤明政声之外,留下的文学著作也很多,有《小仓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和笔记小说《子不语》等。)

  三、初读诗文,了解大意

  1、出示诗句,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3、默读思考:在《所见》一诗当中,你见到了什么?

  4、交流各自收获。

  5、老师见到了两幅图,你知道是哪两幅吗?(一、歌唱图二、捕蝉图)

  四、品读诗文,体会意境

  1、品析“牧童歌唱图”

  牧童骑黄牛,歌唱图

  歌声振林樾。

  l读一读前两行诗句,在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l牧童如何骑着黄牛?这是怎样的歌声?(理解“振林樾”)他会唱什么歌?

  l在这句诗中,你看到的牧童是怎样的牧童?

  l指导朗读。

  3、品析“牧童捕蝉图”

  意欲捕鸣蝉,捕蝉图

  忽然闭口立。

  l读一读后两行诗句,在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l和前面那幅图中相比,这里的牧童有什么变化?

  l他会怎样去捉这只蝉?(理解“忽然闭口立”)

  l在这里,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牧童?

  l指导朗读。

  3、熟读全诗,背诵诗文。

  五、课堂练习

  1、组词

  振 蝉 忽 闭 骑

  晨弹物闲 奇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附板书

  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唱图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捕蝉图

  忽然/闭口立。

《所见》教学设计 篇12

  学习古诗《所见》。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一、激趣导入。

  1、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

  --展示学生平时的古诗积累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六、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所见》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识记、运用、书写生字。

  【教学准备】

  1、插图、录音机。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揭题

  1、同学们,这是什么?

  (出示知了图)

  蝉(正音)

  谁想给大家提个醒,读这个字应该注意什么?

  2、谁听过它的叫声?能学它叫一叫吗?

  3、听到它的叫声,你知道一年四季的哪个季节来了?

  4、谁有过想捉蝉、捕蝴蝶、老小蝌蚪的经历或想法?

  古时候,就有一位诗人叫袁枚,曾经见过一个放牛的孩子想捉树上的蝉,还把这个情景写成了一首诗,同学们想听一听吗?

  (放录音)

  5、出示课题:

  所见

  (同学们,这首诗的名字叫所见)

  6、读课题:

  所(正音)

  理解“所见”。

  (谁能告诉老师,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再听一次录音,边听边小声地跟着读一读。

  2、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古诗,读之前,老师想问,读的时候,假如你遇到不认识的字,这么办?

  归纳方法,自由读

  3、谁想来读着首诗的同学请站起来大声读。

  4、现在来个比赛,看南同学读的棒还是女同学读的棒。

  5、还有那位同学想读这首诗?

  6、谁来评平他读的声音怎么样,字音怎么样?

  7、齐读。

  三、识字写字

  过度:同学们读了这么多遍,古诗上的字你都会读了吗?

  1、读字(指着有颜色的字):

  正音。

  2、真棒、假如这些字没有了拼音,离开了课文,你还会读么?

  (出示小黑板)读词。

  (出示字卡)自己读,开火车读。

  3、同学们请看这个“黄”字,你能一口气用它来组三个词,并选一个词来说一个句子吗?

  4、请同学们看黑板上这几个字,(出示四会字)假如我们要写它的话,要注意些什么?

  (观察、汇报)

  5、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

  (指导书写)

  6、同桌互相评一评,看要提醒对方那一笔写得不漂亮,那一笔写得很漂亮。

  四、理解词语、诗句

  同学们,这时,我看大家有点累了,老师想跟大家玩个游戏好吗?

  1、玩游戏:

  指图说词(黄牛、牧童、鸣蝉、林樾)。

  说规则,理解“林樾”。

  2、玩游戏:

  说词表演动作(捕鱼、捕蝴蝶、鸣、叫、喊)。

  说规则,理解“歌声震林樾──忽然闭口立”。

  3、同学们,请你再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那里还有不明白的?

  质疑。

  4、表演读诗。

  五、指导读书

  1、小朋友,注意老师在古诗上标上的符号,你能细细读一读,把古诗读得更感人吗?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引导。

  2、齐读古诗。

  六、背诗

  过渡:同学门真棒,这回老师想考考大家,我把黑板上的一些字擦掉,看你们能不能读出来。

  1、擦字(黄牛、歌声、鸣蝉、闭口立)背。

  2、擦字(牧童、林樾、意欲、忽然)背。

《所见》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3个字。

  2、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4、培养学生阅读故事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入

  1、看看树林图片说感受

  2、这美丽的树林引来了一位大诗人,他是清代的袁枚,他在这片树林里悠闲地散散步。散着散着还散出了一首诗呢,我们来看看他写的题目——所见(指名读)

  二、初读感知

  1、“所”是生字,但很常见,相信很多小朋友已经见过了,告诉大家你在哪儿见到过?给它找找朋友。(注意平舌音)

  2、“所见”就是所见到的,那袁枚大诗人见到了谁?自己读这首诗,仔细找找。

  3、理解“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学生字“牧”

  4、这个牧童做了什么事让袁枚大诗人那么感兴趣呢?再读课文,找一找,还要圈出剩下的4个生字,重点记一记。

  三、理解诗意

  1、牧童骑黄牛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会看到什么?看到这样,他会禁不住想干什么?(会想放声歌唱)

  我们来看看诗人是怎样写出牧童的歌声的,找出来读一读

  2、歌声振林樾

  a、理解“林樾”

  “林樾”两个字都是什么偏旁?木是表示什么的?所以林樾就是……

  b、给“林”组词

  “林”不但是木字旁,而且又拉来了一个木做伙伴,这说明“林”表示的地方树木怎么样?比如说树林,竹子多叫——竹林,高楼多叫——高楼林立。林还有什么朋友?

  c、写“林”

  那怎样才能写好这有两个木字的林呢?范写——描红——自己写一个

  d、牧童的歌声在树林里怎样?

  这个“振”虽然在中间,但这是古人的写法,我们得放在林樾的后面,理解成在树林里回荡。

  牧童的歌声回荡在树林里,林子里的鸟都听得到他的声音。他的歌声真响亮!你什么时候也会放声歌唱?猜猜他为什么会那么开心?

  e、引导朗读,背一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多么自在呀,舒适地读

  小牧童看到蓝蓝的天、绿绿的树、青青的草,红红的花,风景真好,心旷神怡地读

  今天不下雨,称心如意地读

  推荐一下谁的歌声最悠扬

  f、开心地背一背

  3、意欲捕鸣蝉

  a、除了牧童的歌声,诗人还听到了什么?

  b、记一记“蝉”,说说你对蝉的了解。

  c、诗中所指的蝉在哪里?一棵高高的大树上躲着一只小小的蝉,牧童怎么知道这棵树上有蝉的?它老鸣叫所以诗人叫它“鸣蝉”。

  d、学“捕”

  牧童知道这树上有蝉,这蝉可以玩,可以做药,还可以卖钱,当然想把它(捉来),这里没有用捉,用的是……(捕),捕和捉是近义词,用什么“捕”,所以用提手旁,我说捕——我说放

  现在牧童已经捉到蝉了吗?(理解“意欲”)

  4、忽然闭口立

  a、学“闭”

  奇怪,牧童在放声歌唱,又没大声喊:我想捕蝉了!诗人是怎么知道的?

  (指“闭”)这是什么字?什么结构?谁来做一做闭口的动作(先唱着歌,听口令闭口)

  b、学“立”

  看小朋友的样子,不但闭了口,而且站直了,这叫“立”,给“立”找朋友

  c、理解“闭口立”

  像他这样的就是“闭口立”,那书上的牧童就是这样吗?(注意眼睛得朝上看)谁来边做动作边读“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d、写写“闭”和“立”

  注意“闭”先写门再写“才”,“立”要站直,最后一横最长。

  5、有感情地朗诵整首诗

  瞧,这位牧童会骑黄牛,会让自己的歌声回荡在整个森林,会忽然闭口去捉蝉,多可爱呀!所以诗人回到家马上就把他记了下来,诗人是想把他告诉家人呢,谁来当诗人朗诵一下?(告诉朋友)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背诵

  请小朋友上台边朗诵边表演

  6、机动: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四、小结

  学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是个怎样的人?(懂事,可爱,活泼)

  诗人呢?(善于发现,及时记录,)

  五、作业

  《课堂作业本》填写后三句。先背给同桌听,再写。

《所见》教学设计 篇15

  一、导入:

  1、同学们,如果说中国悠悠五千年的古文化是一串珍珠,那古诗就是其中的一颗美丽的明珠。古诗的魅力就在于总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让人产生无尽的想象。

  2、分别出示一画一诗,让学生说出相对应的诗句。

  3、师:画从哪儿来?就在诗句里,就在想象中。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一首古诗。

  二、初读正音:

  1、理解诗题意思。

  2、再次齐读诗题。想知道他看到了些什么吗?读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请大家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同桌互相检查读。

  3、指名读,检查反馈。

  三、整体感知,层层推进:

  1、出示学习单,学生根据学习单展开自学。

  2、学习第一句。指名读,你觉得牧童的心情怎样?抓住“歌声”一词体会牧童的高兴心情。

  3、同学们,有个词叫“喜形于色”,那么从他的表情、动作你能看出来吗,谁来说说?

  4、引读:牧童正在快乐地唱——,牧童正在悠闲地唱——,牧童正在美美地唱——,牧童正在响亮地唱——。

  5、师评价:可真是个悠然自得,快乐无比的小牧童!现在呀,让我们骑上黄牛,跟着小牧童,展开想象,瞧瞧小牧童这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让他高兴成这个样子?

  6、学生配乐交流时,师相机引导:听你们描述,我的眼前已然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放课件:你们看,紫色的茄子,长长的豆角,碧绿的葫芦,庄稼地里一片生机!五颜六色,不知名儿的小花,色彩鲜艳的瓜果,让人大饱眼福!悠闲的公鸡,温顺的山羊,觅食的小鸭,真是都热闹的啊!)

  7、多么美好的田园生活啊!来,让我们都骑上小黄牛,一起把第一句美美地背出来。

  8、过渡:在袁枚欣赏得正带劲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来,谁读出这时袁枚所见到,所听到的?(个人读,齐读第二句)

  9、能说说这时袁枚又见到,听到些什么吗?(牧童在干什么?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的?他去捕了吗?)借机理解“鸣”、“意欲”。

  10、学到这儿是不是有点意犹未尽,那我们来创编一下,假设牧童去捉蝉了,那么他会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呢?拿出你的笔,把你的奇思妙想记下来吧!

  11、交流后再个人读,小组读。

  四、背诵、小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随诗人袁枚一起欣赏到了美丽而有趣的牧童画。袁枚不仅看到了景物,还发现了牧童的许多动作:骑、振、捕、闭、立,把牧童的形象活生生地呈现于我们面前,那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呢?(活泼、顽皮、机敏、愉快、可爱)

  2、现在让我们看着画面美美地吟诵整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齐背)

  五、拓展

  1、同学们,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让老师有了很大的收获。我们从短短二十个字想象出色彩绚丽的风景,人物可爱的表情,有趣的动作,让整首诗都活了起来。现在老师还想送大家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看看谁想到的画面最丰富。(课件放《宿新市徐公店》)

  2、师简要描述古诗前一句画面:阳春三月,已是山花烂漫、鸟语花香之时,杨万里抵制不了春的诱惑,沐着春风踏着春光欣然前往乡村。当最后一抹晚霞落山时,终于来到了山村。哦,累了,就在这家“新市徐公店”住下吧! 第二天凌晨,阵阵清脆的鸟鸣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我披衣下床,推开窗户:呵!好清新的乡村空气!好迷人的乡村美景!映入眼帘的是那通向远方的小径和小径两边稀稀落落的篱笆以及远远近近那金灿灿的油菜花。我情不自禁地走出小屋踏上小径悠闲地漫起步来。曾经兴旺一时的桃花、杏花早已凋落。而路旁的几株杨树,每一个树枝上都吐着嫩绿的新叶,叶上晶莹的露珠儿在清晨的阳光下熠熠闪光;那边的柳树垂下的无数条绿丝绦在柔和的春风中飘荡;鸟儿在枝头上唱着动听的歌曲;小草摇晃着脑袋,好像是在跳春之舞……啊,真是令人陶醉。

  3、生轻声读后一句,想象画面。同桌讨论,反馈。(突然,一阵银铃般的笑声像强磁力的吸铁石把我的目光吸了过去。原来是一群可爱的顽童正在捕蝶。这时,有一只蝴蝶落在了菜花上,一个小女孩蹑手蹑脚地走近它,闪电般地抓住了它。那个女孩拿着蝴蝶在同伴面前炫耀着,由于兴奋过度,她的手一松,机灵的蝴蝶哧溜飞走了。等女孩反应过来,蝴蝶早已飞入菜花丛找不到了。小女孩并没有灰心,又开始抓起蝴蝶,而那些蝴蝶悠闲地飞着,时而在她眼前晃过,时而在她头上盘旋,时而落在枝头,时而叮住草叶……好像故意在逗她。眼看小姑娘就要得手了,那黄蝶却“呼”地一声飞入了菜花丛中,她弯下身子在花丛中仔细寻找着蝴蝶,她找啊,找啊,怎么也弄不清蝴蝶藏在哪里了。)

《所见》教学设计 篇16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捕、蝉、闭、立”6个生字,会写“童、黄”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创设情境,角色体验的方法理解诗意,感受牧童的天真可爱。

  课前准备

  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展示平台、红笔。

  教学过程

  一、交流体验,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在夏天都喜欢玩些什么呀?(游泳、数星星、划船……)

  2.师:你们的生活有点单调,农村的孩子生活可丰富啦!(课件出示图片)看,农村的孩子会——在田地间自由奔跑;他们会——在小河里游泳;会——到荷塘去摘荷叶,顶在头顶当小伞;还会和牛儿在水中戏水。

  4.这悠闲自在的生活,你们喜欢吗?在清代,有一位大诗人,名叫袁枚,他也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里,(课件出示插图)看,眼前的情景深深地吸引了他。于是呀,他提起笔把所看见的、听见的写进了诗中,名为《所见》。(课件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5.请同学们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板书课题并注音)   

  6.谁能借助拼音读读课题?(注:“所”是平舌音。)齐读课题。

  二、识字体验,初读感知。

  1.诗人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诗,遇到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注意读正确,读流利。(一读——读准字音)

  2.看,生字宝宝从诗中跳了出来!谁来当小老师带读?(注:蝉是翘舌音。)

  3.生字宝宝摘掉拼音帽子,你们还会读吗?(自由练读,开火车认读)

  4.我再打乱顺序考考你们,看,第一行的这三个字,发现了吗?它们可以用动作来表示。咱们做个小游戏:我说你做。看谁做得对?

  (1)闭:闭上小眼睛。你闭得可真紧啊!同学们,睁开眼睛看,这就是——闭,闭眼的“闭”。(男生读,女生读)

  (2)立:全体起立。这个小朋友站在这儿,好像一棵小松树,笔直笔直的,这就是——立,站立的“立”。(齐读“立”)

  (3)捕:谁能用动作来演一演?对,用手捉就是“捕”。它和下面这个“蝉”字合起来,组成好朋友——捕蝉。(齐读)

  (4)蝉:见过蝉吗?

  预设:与“蚕”混淆。

  这两个字读音不同:一个平舌音,一个翘舌音。字形不一样,指得事物也不同。

  我们来看看蝉的图片。(播放蝉的图片和叫声)在夏天,蝉常常趴在树干上,“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所以,它又叫“知了”。农村的孩子拿着一根细细长长的竿子,上面装个小网,去林子里捉蝉。

  (6)牧:谁能给它组个词?我们把放羊、放牛、放马的孩子,称为——“牧童”。

  (7)“林樾”:谁来读读这个词?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对,大家看这两个字的偏旁都是——木,说明与“树木”有关。(出示图片)你们瞧,密密的树,一棵挨着一棵,形成了绿色的树阴,这就是——林樾。(再读)

  5.调皮的生字宝宝回到诗中,谁来读一读?(二读——读通诗句)

  6.诗要读好,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读出节奏。请听朗读录音。(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7.跟读,自由练读,指名看手势读。(三读——读出节奏)

  8.齐读,想想:诗人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9.交流。(板)

  三、设境体验,感悟诗意。

  (播放录像)同学们,现在让我们走近牧童,一块去感受他的生活。

  (一) 学习第一句诗:牧童骑黄牛。

  1.瞧!一个牧童骑着一头老黄牛慢悠悠地走来了,这就是——(课件出示:牧童骑黄牛)(指名读)

  2.走得太快了,谁再读读?

  3.牧童和黄牛可熟悉啦!他悠然自得地坐在宽厚的牛背上,摇呀摇,晃呀晃,就像坐在摇篮里,可舒服啦!(指名读)

  4.还可以加上动作来读一读。

  5. 从你脸上的笑容,我感受到了这是一个快乐的牧童。大家一齐读。

  (二)学习第二句诗:歌声振林樾。

  1.牧童时不时拍几下牛屁股,牛儿载着他慢慢儿地走着。牧童往四周看了看,哇!夏天是迷人的。想象一下,他看到了什么美景?(蜻蜓、花、草、树、小鸟……)(引导把话说完整,说生动。)

  2.是啊,小树林里,风儿在吹,花儿在笑,蝴蝶儿在飞,多美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播放:放牛歌)

  3.我看大家都被这歌声陶醉了,你觉得这歌声怎么样?

  4.这还只是在我们的教室里听呢,大家想象一下,在那幽静的林子里,这歌声是多么地响亮啊,就连四周的树木也为之振动。这就是——(课件出示:歌声振林樾)指名读。

  5.这歌声太小,再响些。

  6.听老师读。(强调“振”)

  7.女生读,男同学加进来一齐读。

  (三)学习第三、四句。

  1.小牧童刚才还唱得津津有味,突然停了下来。他干什么了——(课件出示:忽然闭口立)(齐读)

  2.“立”我们刚刚已经表演了,那“忽然闭口立”又是怎样的呢?指名说。谁来演一演?

  3.大家都想演,那你就是小牧童,你也是小牧童,我也是小牧童。我们大家都是小牧童。小牧童骑在黄牛的背上,缓缓走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走一路唱。有可能在唱——(启发学生唱歌)那嘹亮的歌声在林间回荡,他唱着唱着,(播放蝉鸣)(示范动作)忽然,小牧童闭紧嘴巴,挺直脊背站在树下看着树上的蝉。

  4.采访1:哟,这个小牧童捂住嘴巴,站在这儿可真直啊!我来采访一下,小牧童,你刚才还在唱着歌呢,怎么突然不唱了?(我听到了蝉在叫,我怕我的歌声吓跑了蝉)哦,原来你被蝉吸引住了。

  5.采访2:那个小牧童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树上的蝉。我来问问:小牧童,你看着那树上的蝉,想干什么呀?(我想捕蝉)

  6.诗中的小牧童也是这样想的,齐读——(课件出示:意欲捕鸣蝉)

  7.请坐!同学们,你们想想,这小牧童有什么办法可以捉到蝉啊?

  8.是啊,小牧童的脑子里正在想着如何捉蝉呢,他忽然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谁再来读读这两句诗——(课件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9.小牧童是突然之间闭紧嘴巴的,听老师读一读。

  10.谁再来读?  

  11.(预设:生大声地读。)哎呀,你太大声了,蝉飞跑了。你再读一读。

  12.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可千万别把蝉吓跑了。

  四、朗读体验,积累古诗。

  1.多可爱的小牧童啊!让我们完整地读一读这首诗。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课件出示全诗)

  2.大家能不能借助老师的板书把这首诗背下来呢?试一试。

  3.学生自由练习背诵。 

  4.让我们看着这画面,一起有感情地吟诵这首诗。(配乐示图)   

  五、拓展体验,链接古诗。   

  1. 诗人袁枚,又叫随园老人,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语言流畅。今天老师再向大家推荐一首。

  2.(课件出示:《题画》村落晚晴天, 桃花映水鲜。 牧童何处去? 牛背一鸥眠。) 请大家跟着我一块来读读。

  3.你们来读读。

  4.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夕阳西下,晚霞笼罩着宁静的村庄。桃花映在水中显得更加鲜艳。那牧童不知到哪儿去了?只见牛背上有一只鸟儿睡着了。

  5.睁开眼睛,你们猜猜牧童去哪儿了?

  六、指导写字。                                                                               

  1.《所见》我们会读了,会演了,会背了,现在我们再来学写这首诗的生字。(出示在田字格里的生字)

  2.齐读。

  3.你们觉得哪个字很难写?需要老师来帮忙?(预设:黄、童)

  4.同学们,伸出你们的右手和电脑演示一起书空。

  5.我们再仔细看看这两个字,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谁来给大家提个醒?

  (“童”上下结构,上面写一个扁扁的“立”,注意第二横写长点,下面是一个里面的“里”。

  “黄”:上中下结构,注意第二横写长点,中间的“由”一竖出头,下面“八”字,一“捺”变成“点”。)

  6.小结学法:对,我们抓住关键笔画就能把字写好。

  7.请同学们在书上先描红,再练写。提醒写字姿势:抬头挺胸脚放平,一尺一拳一寸高。(放背景音乐)

  8.教师巡视指导。对写得快的同学提示:认真对照例字看一看,在写得漂亮的字上画星。

  9.展示。师生共同评议。谁来评评这位同学写的字?

  七、总结,布置作业。

  今天这节课咱们有滋有味地读了诗,认认真真地写了字。回到家,大家再把这首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一听,把剩余的字继续写完,好吗?

  教学板书

  所见

  牧童   黄牛

  歌声   鸣蝉

《所见》教学设计 篇17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的牧童机灵可爱、天真可爱的形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看图导入

  1.(板书“见”)小朋友,你们能给这个老朋友组个词吗?(生组)是呀,看见、听见都是见,看来呀,用上眼睛,用上耳朵,都能有所发现!老师这儿有一幅画,你能用上眼睛和耳朵发现什么呢?

  2.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回答。

  (1)林樾:你觉得这是一片怎样的树林?

  对,这样郁郁葱葱、十分茂密的树林就可以称为“林樾”(板书)仔细观察这个词,它有什么特点?(都有木)一组小火车读一读――齐读。

  (2)牧童:(学生说“我看到了小孩骑着黄牛”时直接板书“骑黄牛”)你再仔细看看,这个小孩子在干什么的? 这样放牛放羊就叫放牧,放牧的孩子就称为“牧童”。(板书)指名读。

  (3)蝉:“知了”还有一个名字,叫“蝉”知了是一种昆虫,所以左边是虫,右边读chán,是一个形声字。(字卡,指名读)听,你们听见蝉儿的声音了吗?(播放蝉叫声)是呀,蝉儿正在鸣叫呢!像这样正在鸣叫的蝉可以称为“鸣蝉”。再开一列火车读读――齐读。

  3.你还有其它的所看、所听吗?

  二、揭题

  1.以上是同学们看见、听见的,是“我们”的“所见”。(板书“我们”)在两百多年前的清代,有位诗人叫袁枚,他是个善于观察、描摹细致的人,他亲眼看见,亲耳听到了这画中的美景,并把这些“所见”写成了一首诗,请你们仔细读读袁枚的《所见》,看看他比我们多看见、多听见了什么?

  2.第一次读诗我们可以做什么呢?学生自由读诗。

  3.先请小朋友一行一行来读诗,其他同学竖起耳朵仔细听,听听他读正确了吗?(随机正音)

  4.四人小组合作读,每人读一句,先自由练习,等会我们比比哪个小组读得对。(先自由,再站起来,发现读错的句子再纠正、齐读。)

  5.大家一起再正确地、流利地、响亮地把古诗朗读一次。

  三、情景感悟、评赏古诗

  1.现在我们来找找袁枚的所见比我们的所见多了什么?

  2.生交流。

  (1)“歌声振林樾”:(我听到了牧童的“歌声”)(板书),这歌声怎么样?(声音响亮,在树林里回荡)从哪个字感受到的?(“振”板书)

  谁能用朗读表现出牧童放声歌唱的样子?(指名读)

  师引读:瞧,牧童正在快乐地唱;牧童悠闲地唱;牧童美美地唱;牧童响亮地唱;牧童清脆地唱。

  (2)“意欲捕鸣蝉”:已经去“捕”了吗?(板书“捕”)从哪看出来?(板书“意欲” )这就是指想要的意思。

  袁枚怎么知道牧童的想法的呢?(仔细看,发现牧童的眼睛一动不动,嘴巴张大,已经不再唱了,出示“闭口”,站住不动了,出示“立”,牛也不再继续前进了,惟恐惊动了知了。)

  请你边想象边来读好这句。

  4.看来,袁枚不仅看到了景物,还发现了牧童的许多动作,有“骑、振、捕、闭、立这样一写,牧童的形象就被袁枚写活了,仿佛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呢!我们比比,看谁能把牧童给读活了。

  5.生同桌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

  6.读完诗,你猜想一下牧童捕到蝉了吗?(不管牧童有没有捕到蝉,让我们把想象继续下去吧!)

  四、背诵全诗

  1.看看这张画,让我们想象着古诗的内容,在头脑中像放电影一样,自由练习背诵。

  2.谁愿意站起来背给大家听?同学点评。

  3.一起有感情地背诵。

  五、指导写字

  1.在这首诗中要求我们会写的字有五个,这两个字有点特别,出示“立、童”看看这两个字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立”要写得方正,像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一样,“童”上的立字头要写得扁些,在横中线的上方点,还有好多立字头的字如“意、音、亲”都是这样的。这个小窍门可得记住了!)师范写。

  2.现在就请你们自己在书本上练一练吧。

  小朋友们,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让我们从小热爱它、诵读它、品味它吧!

《所见》教学设计 篇1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理解诗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生字,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难点:古诗的理解与背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古诗

  1、播放“牧童行歌捕蝉”动画片段,学生在欣赏中勾起对牧童的悠闲自得的好奇。

  2、谈话:“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喜欢玩些什么?”(自由交流)

  3、倾听学生谈话,了解学生想法,在此基础上引出古诗《所见》。

  (二)、初读古诗,觅得诗趣

  1、学生自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好好读一读。

  2、生读诗后,了解字词的认读情况。在认读的过程中,引导帮助学生强化认识。

  师:现在,调皮的字宝宝跑回了家,躲进课文里,但我们还认识他们,我们一定会把这首诗读好。

  (三)、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1、播放乐曲《牧童短笛》,课件出示画面: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

  师:(动情地)你们看,你们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啊晃啊,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蝴蝶在飞,多美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我们来读读这两行诗。

  学生自由练读——点读——点读——男生齐读。

  2、男生边做“骑黄牛”动作,便朗读。

  引导全班“骑黄牛,读古诗”。(配乐读)

  3、音乐突然停止,出示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

  提问: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了呀?

  生展开想象,自由发言。

  引导学生体验到小牧童是想捉树上的蝉。

  学生自由读,大声读——小声读——齐读,引导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4、拓展延伸:小牧童捉到蝉了吗?怎么捉住的?

  学生模拟表演,自己想办法捉住蝉。

  5、出示课件,动画演示,体会古诗大意,吟诵全诗。

  四、走进诗人,深化情感

  通过课件,初步了解诗人,浅诵诗人的另一作品。

  五、合作探究,拓展练习

  想一想:牧童是怎样捉蝉的呢?他捉到了蝉吗?把这些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六、吟诗诵情,欣赏美文

  1、学生齐背古诗。

  2、送给爱诗的孩子几首古诗:《小儿垂钓》、《池上》、《四时田园杂兴》。

  3、课件演示,动画朗读。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所见》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