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司马光》教学实录片段和反思

《司马光》教学实录片段和反思

拱手江河 点赞 分享
《司马光》教学实录片段和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

《司马光》教学实录片段和反思(通用17篇)

《司马光》教学实录片段和反思 篇1

  学生对于“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并不陌生。在初步感知课文后,我让他们用五个字来概括一下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孩子们就告诉我:这篇课文讲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动脑筋、想办法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对于这个教学目标,通过朗读感悟,很容易就能达到。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是本课的难点。如何攻破这一难点呢?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操作的:我让学生找出当看到同伴掉进水缸里,别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句子。他们不难就找到“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及“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找到句子后,我又让孩子说说这两种做法可能会产生的不同结果。通过比较,他们一下子就感受到了司马光的临危不乱,急中生智了。我又让他们说了说:如果你碰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去做。孩子们也想了很多办法,有的说把缸推倒。(但一想到前面说的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他们又觉得不太可行)有的说找一根竹竿把他拉上来(但又有小朋友说在花园里还可能找不到竹竿,即使找到了掉在水缸里的小朋友也不一定能抓牢,可能早就淹死了。)……总之,孩子们也想了不少办法,可又让他们自己一一否定了。最后,他们还是一致同意司马光的方法最巧妙,觉得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都要向他学习呢。

  是啊,遇到危险的时候,我们就得不慌不乱,开动脑筋想办法。这就是他们学完这篇课文后的最大的收获。

  司马光 教后反思

  本课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他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遇到这样的突发情况,司马光急中生智,搬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本文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朗读课文时,要让学生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

  我觉得这篇课文有几处可以训练学生想象思维和口头表达:

  1、在读第4自然段时,我问

  师:想一想,小朋友叫什么?喊什么?怎么找大人?

  生1:救命呀!救命呀!呜!呜!

  生2:救命呀!有人掉进大水缸啦!

  生3:来人呀!有人掉进水缸啦,快救人呀!

  ……

  我没想到孩子们的想法那么贴近生活,说得那么好,我不禁兴奋起来,说:你们想象的都很合理,谁能出来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孩子们都争着举手,跃跃欲试。看着他们生动的表演,我想:他们不但读懂了文本,还有了较深的感悟。

  在读第5自然段时,

  我问: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说几句话夸一夸他吧。

  生1:司马光你真棒!

  生2:司马光你真聪明!

  生3:司马光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生4:司马光你真勇敢!

  通过拓展说话,让学生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通过别的小朋友和司马光当时的反应的比较,孩子们都感受到了司马光的沉着冷静。学完课文后,我问学生,假如你是司马光,你会怎么做呢?我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后,再指名汇报交流。学生们争先恐后的说着自己的想法:

  “ 假如我是司马光,就叫 一些人来 ,大家一起用力,把大水缸推倒。”

  “假如我是司马光,我会找跟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

  “我是司马光,就找块石头,垫在脚下,把掉进缸里的小朋友拉出来。”

  尽管同学们想的办法在当时当地不一定奏效,但闪烁着求异思维的火花, 说明学生理解了课文了。

  《司马光》教学反思

  《司马光》这篇课文是一篇传统故事,很多小朋友对故事内容早已熟悉了,所以我在教这篇课文的时候在想,我们的很多家长在讲故事的时候,只是粗线条地给孩子读故事,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如何让学生对一个老掉牙的故事重拾兴趣呢?我想,我应该教会学生把故事读厚。

  “一天,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猜一猜,他们会玩什么?你是怎么猜的?有的学生说他们在玩钻山洞,爬山……最为合理的是捉迷藏,理由是一个小朋友爬上假山,想躲起来不让其他小朋友找到。在猜想的过程中,学生不自觉地学会了前后文联系地读课文。

  小朋友掉进了大水缸里,后果会怎样?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小伙伴,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会怎么做?观察插图,说说其他小伙伴的表现。得救后的小朋友,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你想对司马光说些什么呢?学生通过观察想像,都走进了事故现场,想像生动合理。

  除了故事情节的补充,我还为学生补充词语,丰富学生的语言。如:“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我就补充词语:惊慌失措、乱作一团;“司马光没有慌”补充词语:不慌不忙、从容不迫、方寸不乱。

  老故事新读法,学生的眼睛又亮了起来。

  《司马光砸缸》体会品质教学反思

  《司马光砸缸》是一个经典的历史人物故事,影响了很多辈人,主要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人的事。课文虽简单,但是,为了引领孩子们体会司马光的品质,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行为对比

  当一个小朋友掉进水缸的时候,其他的孩子和司马光的行为有明显的反差,文中是这样写的:

  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

  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

  通过让孩子们反复读句子,认真观察图上几个孩子的表情、动作,并设身处地地想假如自己在现场,心里是如何想的,让孩子们明白当时孩子们心里很慌,不知所措。再通过读写司马光的句子,明白他的沉着与机智。

  通过对比,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当时的情况和司马光的沉着行为,同时也让孩子们明白了对比手法的重要性。

  二、抓关键词语

  写司马光的句子: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描写司马光的行为中有两个关键的动作:搬、使劲砸,通过提问,让孩子们找描写他动作的词,并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学着司马光的样子一起来演一演,更深刻体会司马光当时的沉着、稳重、机智。

  一年级的孩子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课文学习,已经初步懂得了找关键词语理解课文的重要性,每一次学习,就是一次提高的机会。

《司马光》教学实录片段和反思 篇2

  教学目的:

  1、看懂图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遇事不慌,善于动脑筋,是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3、正确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字词。

  1、a类学生上讲台听写。

  b类学生上讲台找出a类学生听写的生字卡片。

  c类学生读出b类学生找出的卡片。

  二、新授。

  1、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

  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2、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图画上的故事的。

  3.说说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4、读课文。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出示生字卡片“古时候”,帮助学生理解“古时候”就是很久以前。

  (3)让学生说说,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要写谁的事情。并在图中找出司马光。

  (4)回到课题,是以人物的名字作为课题的。

  2.第二自然段。

  (1)读一读,想想,第二段有几句话,这两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比较: a、他跟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b、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2)借助大字课文,朗读第2句。

  比较:a、有个小朋友不小心,掉到大水缸里了。

  b、有个小朋友掉到大水缸里去了。

  (3)读文后讨论,理解:不小心。

  启发想象:掉进缸里的孩子会怎样?

  3.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讨论:从哪里看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

  (3)出示课文:别的小朋友都慌了,叫着喊着,有的跑去找大人。

  (4)在学生读文想象后,让学生表演第4段的内容。

  (5)小结:别的小朋友心里着急,动作忙乱,司马光表现怎么样呢?

  4、第四自然段。

  (1)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用笔画出司马光砸缸的动作。

  (2)出示句子: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讨论:

  司马光没有慌,他是怎样做的?

  ②“举起”与“拿起”作比较,“举起”说明什么?

  指名让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几下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3)再引导学生看图,讨论:

  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

  能用别的办法救出那个掉进缸中的小朋友吗?

  5、第五自然段。

  (5)结果怎样了呢?

  (6)理解“得救”一词的意思。

  (7)通过这件事,你能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小结: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可看出他是个遇事不慌、聪明、果敢的孩子

  (8)让学生代表得救的孩子向司马光说一句感谢的话。

  6、朗读课文。

  (轻松一刻:听歌曲《司马光砸缸》。)

  7、拓展训练。

  如果你是当时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呢?

  要求:大胆想象。

  8、作业布置。

  1)填空。

  他跟(      )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有个小朋友(        ),掉到大水缸里了。

  他(       )一块石头,(         )那口缸,(         )就把缸砸破了。  

  2)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9、板书设计

  5 司马光

  都慌了

  掉进缸里    别的小朋友—————叫 喊 跑 找

  没慌

  司马光———————拿砸(几下子)  得救了

  (遇事不慌机智勇敢)

  教学反思:

  《司马光砸缸》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这篇课文深受学生们的喜欢。教学中我从课文的语言文字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种形式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将语言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有机地整合,不仅让学生读懂课文,学会生字、说话,会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本课教学中,我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充分的读、大胆的想,勇敢的说、尽情的演。我采取了多种朗读的形式,充分的给学生读书的空间,让他们在读中感悟,读出当时小朋友们的心情。同时,我引导他们大胆的想:小朋友们会喊些什么、叫些什么,他们心情怎样?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大胆的演,进一步体会到了小朋友们慌张的样子。这样做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们能入情入境的学习,真正理解了课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为使学生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在抓住当时非常危险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读文想象,结合图片体会事情的危险性,并采用对比朗读别的小朋友的行为和司马光冷静的表现,渐渐的在学生的大脑中便描绘出了司马光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形象。

  自认为这个教学设计很顺畅、自然,可整个教学过程下来,心里却不踏实,总觉得缺点什么。反复查看精心设计的教案,静静回想上课的情景,后经老师的点评,意识到是在细节上的闪失。在分析重点语句时,只是蜻蜓点水式的一带而过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如何让这些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展示的淋漓尽致,收到应有的成效,其实这里大有学问可研究。

  课堂是不完美的,总存在着一些遗憾。但我相信只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学习、研究与创新,那么在课堂上留下的遗憾就会减少,得到的收获就会增多。

《司马光》教学实录片段和反思 篇3

  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1第一次教学小古文,这也是选题的最主要原因,一直想上这样一节课。但是真正上下来,却发现还是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一节小古文教学,短短30字看似思路清晰、简单,看似章法明显、易教,其实并不容易。

  接下来就是教学重点之——“读”的环节了。但是,读有读的难处,越是简单的读,越要把读的层次掌握好。本单元要求孩子们初步掌握“默读”,因此,我在“初读课文”前出示自读提示,对“默读”作了具体要求。接下来,教师范读,生字读写教学,层次分明,由浅至深逐步过渡。在设计第二个环节读出节奏的时候,我先以第一个环节的最后一句话“光持石击瓮破之”引出在读的时候要注意词与词之间的停顿,然后引导孩子观察停顿符号,从而发现不同停顿符号停顿时间不同的特点,然后让他们依据这样的规律来练习朗读。课后题中明确提出让孩子在跟读的过程中读好小古文,但是我忽略了这一点,没有准确把握住学情,直接指名生起来读,又跟读,师生合作读,齐读,顺序是错误的。看似这样不起眼的一个读,但是错误的顺序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有可能给孩子造成不舒适的朗读体验,这是我在细节处理方面的顾虑不周。读的体验里,我加入了配乐诵读,带给孩子们“古典文章+古典乐曲”的'美的感受。

  为了让孩子们结合情境体会这篇首次接触的小古文,我精心准备了“连环画”,设置了游戏环节,并用事先分发的连环画卡片教具引导孩子们结合课文注释分组探讨故事内容。小组讨论后派代表给大家逐张讲述图片内容。接下来我设计的师“我是故事大王”环节,这是引导孩子们完整陈述故事内容的重要环节,但是由于前面过于冗杂拖沓,造成时间比较紧,而我对学情把控和教材的解读不足,居然临时起意删除这个环节。

  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我还有很多的缺陷,我会在磨练中不断改变和完善自己。将每一节课都当作优质课来上,将每一次反思后的发现作为再起航的动力,不断蓄力,不断成长。

  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2《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文章篇幅短小,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有难度,因为这是他们与文言文的正式相遇。在做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的时候,第一个立足点便是立足三年级,关注学情。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学生第一次与文言文接触,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解决朗读,通过教师的两次范读,示范正音以及词句间的停顿,帮助学生熟悉古文的语感,让学生感觉自己可以从容面对,感觉舒服,从而愿意去亲近古文。之后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等方式,经历多次朗读后,几乎可以背诵,至此,完成课后的第一题要求。一方面,学生在获得初步读懂文言文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语言感受力,另一方面也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弘扬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兴趣。所以在课堂上推荐了一篇简短的小古文《孔融让梨》,同样也是学生熟悉的故事,让学生学以致用,保护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在课后推荐了两篇带有故事色彩的小古文,一是司马光的另外一则小故事,一是稍微长一点的学生熟悉的古文,让学生自读自赏,体验阅读的乐趣,激活继续深入了解的愿望。

  反思这节课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从教学的方面上,第一个环节——朗读,本班学生从低年级就有进行经典诵读,如《论语》、还有本学期的《道德经》,学生对于古文并不是一张白纸,若是可以让学生先自由试读,随后再是老师的范读、带读,给学生较为充分的自学自悟的空间会,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效果会更好;其二,在于课文的讲解上,比较零碎,讲解过程中缺乏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做到以读代讲。若是换为一个问题“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进行汇报,抓住学生的课堂生成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收获会更大,对于课文的理解会深刻;其三,在板书设计方面缺少故事“结果”的呈现,板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用简洁的语言、符号等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在本节课上缺少司马光破瓮的结果,简单的故事情节呈现,再分析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有助于学生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从而达到本节课的另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味、学有所获,但如何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如何培养质疑的能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寻找出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这方面还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努力。

  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3在教学《司马光》中,我紧紧抓住“读”来完成一系列的问题。

  一、以读为主,熟读成诵。

  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没有相应的基础,而文言文在读音、意思、朗读方法上与现代白话文的巨大差别,都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所以教师的范读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给方法,学以致用。

  为了整体感知故事内容,我先引导学生总结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多读)。然后告诉孩子们学习古文的方法跟学习古诗的方法大同小异,也可以用上这些方法。最后我再通过小组讨论两个问题:①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不足之处: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

《司马光》教学实录片段和反思 篇4

  《司马光》这篇课文可以说是老教材留下来的一篇经典课文,学生乐学,也易学,而且兴趣浓厚;可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觉得我们的学生缺失了什么。

  我在介绍完司马光后,看图学习了故事的开头,研读课文的时候,我让学生“看着图猜猜哪个是司马光,并说出你的理由?”学生开始行动了,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就高高的举起来了。学生都找到了答案,穿红衣服的小男孩是司马光,而要让学生说理由时,学生又变得支支吾吾了。我没有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再去读读课文,找找答案。过了一会儿,有几只小手举了起来。我请了一个女同学,她说:“因为课文中写道‘别的小朋友都慌了,司马光没有慌’。”我肯定了她的说法。这时,我看到还有小手高高的举着,他说;“因为是司马光砸的缸,他就在缸的旁边,所以,他就是司马光。”我表扬他会读书,会思考。这个环节可以说进行的很顺利,学生说的也很好。接下来,研读“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时,令我没想到的情况发生了。

  课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在让学生模仿小朋友们慌了的表现时,“吓哭了”做的很好,也很投入;而让学生做“叫着喊着”时,第一个男同学说:“快来人啊,有人掉进大水缸里了。”他在说的时候,声音很急,把两只手放在了嘴边,做喊的样子,可以说模仿的很像。这时,我却听到了下面小朋友笑的声音。于是,我马上进行了引导:“有一个小朋友掉近水缸里了,这个时候,你站在旁边会笑吗?”同学们纷纷摇头。“如果你在旁边,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有小朋友说:“啊呀!怎么办呢?”有小朋友说:“得马上救他,要不然他会死的。”我及时进行了补充“这个时候,大家的心里都很着急,不可能会笑”。教室里又恢复了平静。我又请了第二个学生来模仿,这个学生模仿的更像,大声疾呼:“救命啊,救命啊。”我又让学生自己进行了叫、喊的尝试,我留意了一下学生的表情,我看到还是有人在笑,心中不免有一丝的遗憾。

  在课堂上,虽说我努力的创设了情境,让学生学着叫、喊,通过角色互换,体会当时花园里的小朋友的慌乱;在出现意外情况时也进行了引导,可还是有学生却它当成了一种游戏,对同学入情入境的模仿报以的是轰笑,我们的学生到底缺失了什么?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

《司马光》教学实录片段和反思 篇5

  研读课文的时候,我让学生“看着图猜猜哪个是司马光,并说出你的理由?”学生开始行动了,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就高高的举起来了。学生都找到了答案,穿红衣服的小男孩是司马光,而要让学生说理由时,学生又变得支支吾吾了。我没有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再去读读课文,找找答案。过了一会儿,有几只小手举了起来。我请了一个女同学,她说:“因为课文中写道‘别的小朋友都慌了,司马光没有慌’。”我肯定了她的说法。这时,我看到还有小手高高的举着,他说;“因为是司马光砸的缸,他就在缸的旁边,所以,他就是司马光。”我表扬他会读书,会思考。这个环节可以说进行的很顺利,学生说的也很好。接下来,研读“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时,令我没想到的情况发生了。

  课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在让学生模仿小朋友们慌了的表现时,“吓哭了”做的很好,也很投入;而让学生做“叫着喊着”时,第一个男同学说:“快来人啊,有人掉进大水缸里了。”他在说的时候,声音很急,把两只手放在了嘴边,做喊的样子,可以说模仿的很像。这时,我却听到了下面小朋友笑的声音。于是,我马上进行了引导:“有一个小朋友掉近水缸里了,这个时候,你站在旁边会笑吗?”同学们纷纷摇头。“如果你在旁边,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有小朋友说:“啊呀!怎么办呢?”有小朋友说:“得马上救他,要不然他会死的。”我及时进行了补充“这个时候,大家的心里都很着急,不可能会笑”。教室里又恢复了平静。我又请了第二个学生来模仿,这个学生模仿的更像,大声疾呼:“救命啊,救命啊。”我又让学生自己进行了叫、喊的尝试,我留意了一下学生的表情,我看到还是有人在笑,心中不免有一丝的遗憾。

  在课堂上,虽说我努力的创设了情境,让学生学着叫、喊,通过角色互换,体会当时花园里的小朋友的慌乱;在出现意外情况时也进行了引导,可还是有学生却它当成了一种游戏,对同学入情入境的模仿报以的是轰笑,我们的学生到底缺失了什么?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

《司马光》教学实录片段和反思 篇6

  教完这堂课后,我深深地悟到了:

  其一: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应积极开发课外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在生活中学语文,悟语文,用语文,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其二:拓展训练不是要学生钻牛角尖,走死胡同,浇灭学生创造的火花,而是要引导学生在现有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积极思维,展开想像,大胆创新,展示个性。

  其三:教师要敢于跳出编者和自己以前的思维定势的"套子",带领学生大胆地进行改革创新。允许教师根据对教材的独特见解,灵活运用教材,处理教材。我想,这也是编者愿意、乐意看到的。

《司马光》教学实录片段和反思 篇7

  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调学生进行自主的实践活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学中要充满着有个性和积极思维的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5》中的《司马光》是一篇传统教材,教学时怎样才能体现新大纲的精神呢?针对本文的教学重点,我对《司马光》做了如下教学反思:

  一、读一读、演一演、问一问

  课文中司马光是怎样救掉进缸里的小朋友的呢?

  1、找出有关“怎样救”的段落。读一读,画出“怎样救”的句子,点出重点词语。(“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2、表演体会司马光“怎样救”小朋友,看谁把司马光的表情、动作演得像。(表演、评议)

  3、再读第5自然段,对司马光“怎样救”小朋友的表现提出问题,想想、议议。(教师可从学生实际出发,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再读第5自然段后提出:司马光为什么“没有慌”?当时他会怎么想?他怎么会知道“举起一决石头,使劲砸那口缸”?石头是哪里来的?为什么要“几下子”把缸砸破?使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有充分思考的余地,培养学生逐渐养成会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对司马光在小朋友遇到生命危险时“没有慌”,沉着冷静,急中生智,动脑筋、想办法,化险为夷会有更进一岁的理解。)

  4、引读第5自然段,说说你从司马光的表现中明白了什么?你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让学生从事情本身以及事情所说明的道理等等角度各抒己见。)

  5、引读第4自然段:当看到一个小朋友掉进大水缸里。别的小朋友是怎么办的?

  6、大组对比读第4、5自然段。分角色表演(司马光、掉进缸的.小朋友、众小朋友)看谁演得最像。再说说“都慌了”和“没有慌”的不同结果。

  二、读一读、看一看、议一议

  让我们来看看司马光为什么“砸缸”救小朋友。

  1、自由读读课文,看看那口水缸在哪里?是口什么样的水缸?用“____”画出有关句子。(第二自然段)

  2、认真读第二自然段,观察插图。(有条件的学校可用投影仪将课本中的插图放大,集体现察。)

  小组讨论:一个小朋友掉进那口水缸里,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破”缸救那个小朋友?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认真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和图上的孩子相比,文中写的“大水缸”是相比孩子们的个子还高。而且体积大,能装许多水。学生在读读、看看、议议中弄明白,那样“大”的水缸,又是“装满”了水,说明小朋友掉进缸以后,整个儿会被淹没,会有生命危险,所以司马光要“砸破”那口缸,让水流出来,才能救小朋友。)

  三、思考、想象、设计

  你认为还有什么办法能救掉进缸里的小朋友?

  (可让学生充分地想象,允许学生设计出不同的办法如──大家都伸手去拉;找树枝伸下去让掉进缸里的小朋友拉住树枝众小朋友再一起拖;甚至说一齐把缸推倒等等。只要理由充分,想象合理,就要给予充分肯定,也鼓励有争论。)

  四、扩展活动

  在学生已充分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安排一些“难题”让学生想一想,如:家里炒菜时油锅突然燃起来了怎么办?一不小心把乒乓球踩凹了怎么办?热闹的大街上和父母走散了怎么办……让学生进一步明白遇事不慌张,要积极动脑筋自己想办法解决的道理。在说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句子说通顺,把意思表达得更清楚一些。

《司马光》教学实录片段和反思 篇8

  对于“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孩子们并不陌生。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孩子们就告诉我: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司马光砸缸救小伙伴的故事。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对于这个教学目标,通过朗读感悟,很容易就能达到。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是本课的难点。如何攻破这一难点呢?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操作的:

  我让孩子们进行比较,一个小伙伴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这时别的小伙伴、司马光分别是什么反应?

  板书:

  别的小朋友 司马光

  慌 不慌

  (吓哭了, 举、砸

  叫着喊着

  找大人)

  通过别的小朋友和司马光当时的反应的比较,孩子们都感受到了司马光的沉着冷静。但是如何让孩子们感受到方法的巧妙呢?

  我让孩子们想象: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想个什么办法去救这个掉进大水缸的小伙伴?经过讨论:

  方法1:我叫小伙伴们一起把水缸推倒。

  生1:可是这是一口大水缸,而且里面装满了水,肯定很重很重的,我们只有几个小朋友的,推不动的。

  生2:而且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了,有的叫着喊着,哪还有力气去推大水缸呀?

  方法2:找跟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

  生3:他们在花园里玩,不一定有绳子的,有可能等绳子找到了,那个小伙伴也淹死了。

  生4:而且掉进大水缸的小朋友肯定很害怕,扔给他绳子他不一定抓得到。

  孩子们还有很多奇怪的方法,但都一一遭到了同伴的否定。

  就这样在想——否定——再想——再否定的过程中,孩子们都觉得还是司马光的方法最好!这样,难点也就基本解决了。

  《司马光》教学反思

  上饶市一小 郑熠敏

  我在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围绕课文创设了多个问题,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课文并掌握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设计问题:

  “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会掉进大水缸里呢?请你联系这一段的内容说一说。

  ”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接着学生就能说出他是因为玩时不小心才会掉进大水缸里的,有的同学更能据此提醒大家平时玩耍时要小心,才不会掉进水缸里,学生的智慧真是可爱至极。

  2、在“表演”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

  “同学们看看插图,司马光在干什么?你能模仿一下他的动作吗?”话音刚落,可爱的曹俊同学立刻站起来,做了“高举双手使劲往往下砸”的动作,还“哎!”了一声,真是把司马光“表演”得活灵活现。其他同学也不约而同地模仿,在表演中理解了词语和句子。

  3、通过比较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是本课的教学目标。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而是本课的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

  (1)课文中人物的比较。我问学生:当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地口大水缸里时,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2)自己与司马光的比较。我提出问题:

  “同学们也动动脑筋,你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出掉进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呢?”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有的说可以用抽水把水抽出来;有的说可以拿个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有的说可以拿个大木棍让小朋友爬上来;有的说他们可以一起把水缸推倒……听完学生们天真的想法,虽然有些办法行不通,但是我仍微笑着点头鼓励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回答的快乐。最后我又问:你们的方法与司马光的方法比较,哪种方法好呢?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了司马光的机智、聪明,从而使他们对司马光有了深刻的了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司马光》教学实录片段和反思 篇9

  正式教学《司马光》一文之前,我们班的小朋友几乎都已经知道了有这么一个:机智果敢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了解到学生对故事梗概的意识已经存在了,现在要做的,就是如何引领他们进行文本挖掘。借助教学挂图,我通过几个细节帮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观察挂图中的花园,并且重点引导注意到那口缸上:(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

  师:那是一口怎样的缸?

  生:那口缸上有很漂亮的花纹。

  师:你真有艺术的`眼光,一眼发现它很美。

  生:那口缸很大。

  生:可能有一个小孩那么高,缸口嘛很大,可能有我们的桌子(的长)那么宽。

  师:你还能用其他事物来进行对比,真不简单!

  生:我想这口缸是用来浇花的,它里面一定装有水……

  师:只是装了一点水这么简单吗?作者看到的是怎样的水?

  生:不是。是“装满”了水的缸。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何种方式让他们体验文本是教师思考的问题,但是,体验的过程是学生收获包括文本基础在内的一切知识点的源泉。学生的眼观、手摸等亲身体验是打开他们学习知识的一个突破口。

《司马光》教学实录片段和反思 篇10

  不要再让“司马光”砸“缸”了

  记得以前,每次教学完《司马光》后,我总是在拓展延伸阶段问:你还能想出其他好方法救出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吗?此问题一经抛出,小朋友们便叽叽喳喳地连比带划谈论开了。可,每次在班上汇报交流时,小朋友们的脸上便会被沮丧之情笼罩着。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孩子年纪小,思维较单一,提出的解救方法不成熟,跟司马光的"砸缸"作比较,还是逊色多了。小朋友能不沮丧吗,连老师也觉得异常扫兴!可怜我就这样悻悻地教了一年又一年。

  这学期,我再教《司马光》一文时,大胆作了新的尝试。

  师:小朋友,喜欢司马光吗?为什么?

  生1(边掰着手指头边答):我非常喜欢他。第一:他勇敢,别的小朋友都哭呀,喊呀,他一点都不慌;第二:他聪明,懂得用石头砸破大水缸救出小伙伴。

  生2:我觉得司马光是个善良的好孩子,平时肯定很喜欢帮助别人,我喜欢他。

  生3:司马光看起来年纪跟我们差不多,却比我们强多了,我真佩服他!

  师:老师也跟大家一样喜欢司马光。不过,陈老师相信如果咱班的小朋友当时在场,一定也能想出那么棒的办法来呢。想不想试试,看看自己在困难面前是不是也能跟司马光一样,做到不慌张,能动脑筋想出好办法呢?

  (在老师鼓励性语言的激励下,小朋友的情缴被调动起来了。"我们想试一试老师,你快说吗我们肯定不比司马光差"等等的喊声充斥着整个班级。我心中暗自窃喜。)

  课件出示:

  出示画面:在放学路上,有一位小女孩突然间鼻子出血不止。

  (画面出现在屏幕上后,小朋友的小嘴巴就没有合拢过,叽叽喳喳地与小伙伴们讨论着,热切地提出自己独特的解决办法。在班上交流,我一边倾听一边暗暗惊叹着:小朋友真是"小人鬼大",不可小觑。)

  代表1:我赶快把她扶住,让她把头抬高,拿出干净的`纸巾帮她擦掉流出的鼻血。

  代表2:可这么做鼻血还会流出来吗?有了,让她把中指朝上举,健康课的张老师说这样鼻血就会慢慢地止住了。

  代表3:我不同意做法让她把头抬高。头一抬高,鼻血不就会流进嘴巴里吗,恶心极了!我倒觉得如果小妹妹的鼻血这时还止不住的话,咱们可得赶紧问清电话号码打电话到她家里,请她的爸爸妈妈马上来接她。

  代表4:小妹妹这时肯定是又害怕又难受,我嘛,我是大姐姐了,我得先帮她脱书包拿在手上,再好好的安慰她,行吗?

  (说到动情处,这几个小朋友禁不住手舞足蹈起来。见此情景,我想请几代小朋友上台进行情境表演。没想到这随思随想的环节,很快把本堂课推向了高潮。)

  临下课之前,我还请小朋友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曾遇到过哪些困难或危险,自己又是怎样化险为夷的。教室里又沸腾开了,一朵朵智慧的火花绽放异彩:

  生4:(腼腆地微低着头):我,我……有一次,我不小心一脚踩到了家里的小花猫贝贝的长尾巴上,它一转头狠狠地咬了我一口,脚背上顿时留下了几个深深的牙印,还渗出了点血。我赶紧走水池边,打开水龙头拼命冲洗头伤口,伤口被冲洗得干干净净的。我赶紧把这件事告诉妈妈,妈妈还带我去打了预防针呢。

  生5:上学期吧,那时我刚入小学没几天,有一次,在上学的路上遇到了一位陌生的哥哥,他要我把口袋里的零钱交给他,我壮着胆子跟他说我哥哥快过来了,钱在他那儿你自己跟他要吧。奇怪的是,这位大哥哥却大步走远了,钱也不要了。可我--哪有哥哥呀!……

  真没想到不让"小司马光"继续"缸"后,反而涌现了机智勇敢的小司马光!

  教完这堂课后,我深深地悟到了:

  其一: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应积极开发课外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在生活中学语文,悟语文,用语文,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其二:拓展训练不是要学生钻牛角尖,走死胡同,浇灭学生创造的火花,而是要引导学生在现有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积极思维,展开想像,大胆创新,展示个性。

  其三:教师要敢于跳出编者和自己以前的思维定势的"套子",带领学生大胆地进行改革创新。允许教师根据对教材的独特见解,灵活运用教材,处理教材。我想,这也是编者愿意、乐意看到的。

《司马光》教学实录片段和反思 篇11

  一年级下册《司马光》教学反思

  对于“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孩子们并不陌生。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孩子们就告诉我: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司马光砸缸救小伙伴的故事。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对于这个教学目标,通过朗读感悟,很容易就能达到。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是本课的难点。如何攻破这一难点呢?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操作的:

  我让孩子们进行比较,一个小伙伴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这时别的小伙伴、司马光分别是什么反应?

  板书:

  别的小朋友 司马光

  慌 不慌

  (吓哭了,举、砸 叫着喊着找大人)

  通过别的小朋友和司马光当时的反应的比较,孩子们都感受到了司马光的沉着冷静。但是如何让孩子们感受到方法的.巧妙呢?

  我让孩子们想象: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想个什么办法去救这个掉进大水缸的小伙伴?经过讨论:

  方法1:我叫小伙伴们一起把水缸推倒。

  生1:可是这是一口大水缸,而且里面装满了水,肯定很重很重的,我们只有几个小朋友的,推不动的。

  生2:而且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了,有的叫着喊着,哪还有力气去推大水缸呀?

  方法2:找跟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

  生3:他们在花园里玩,不一定有绳子的,有可能等绳子找到了,那个小伙伴也淹死了。

  生4:而且掉进大水缸的小朋友肯定很害怕,扔给他绳子他不一定抓得到。

  孩子们还有很多奇怪的方法,但都一一遭到了同伴的否定。

  就这样在想——否定——再想——再否定的过程中,孩子们都觉得还是司马光的方法最好!这样,难点也就基本解决了。

《司马光》教学实录片段和反思 篇12

  在教司马光一课时,围绕课文创设了多个问题,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课文并掌握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学生质疑:“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会掉进大水缸里呢?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接着学生就能说出他是因为玩时不小心才会掉进大水缸里的,有的同学更能据此提醒大家平时玩耍时要小心,才不会掉进水缸里,学生的智慧真是可爱至极。

  2、在“表演”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让学生看看插图,司马光在干什么?你能模仿一下他的动作吗?”话音刚落,同学们就“高举双手使劲往往下砸”的动作,还“哎!”了一声,真是把司马光“表演”得活灵活现。其他同学也不约而同地模仿,在表演中理解了词语和句子。

  3、通过比较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是本课的教学目标。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而是本课的重难点。

  (1)课文中人物的比较。我问学生:当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地口大水缸里时,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2)自己与司马光的比较让学生体会到了司马光的机智、聪明,从而使他们对司马光有了深刻的了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司马光》教学实录片段和反思 篇13

  文言文是中国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它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的七岁男孩的形象。“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实为文眼,突显了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全篇内容简单,言简意赅,但故事情节完整。

  “感知文言文的大意,并可以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是本课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为了落实此目标,在学习“群儿戏于庭”时,我通过学习“戏”,学生组词“游戏”;“庭”书下注释“庭院”;“足跌没水中”学生理解时加入自己的“他一不小心,掉入瓮中。”及时总结出理解文言文的三种方法:①给字组词,②借助注释,③联系生活。在教学中,我没有在译文的讲解上消耗时间,而是通过语言的引导,重点放在学生自己的生成。学生在课堂中发生真实性学习,课堂的节奏明快了,轻重缓急明显了。我在课后及时总结学生习得理解内容的方法,为后面学习文言文做好知识铺垫。

  “小古文”课程创始人朱文君老师说:“小古文怎么读?方法其实很简单,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文言文是需要反复朗读的,只有读出层次性,才能更好地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

  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提高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辅助背诵积累。读准字音,跟老师反复诵读读,听准字音,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读明节奏,课件中出示“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通过指名读、集体读、师生对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明晰节奏,处理好停顿,感悟文言文的诵读之法,读出语气。三年级需要训练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文言文怎样读出情感,读出情趣?需要依据文本特点,找准切入点,有针对性地指导朗读。如“群儿戏于庭”写的是一群小孩在庭院中玩耍,“戏”自然是快乐的事,朗读时,可指导学生读得欢快些。“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情况突变,落水小孩危在旦夕,朗读时要能表现出“焦急”,尽量读出紧迫感。“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这句突出表现了司马光的沉着冷静,读时引导学生沉下心来,读出敬佩。“水迸,儿得活”,小孩得救了,让人松了一口气,令人欣慰。语气读出来了,情趣自然也就读出来了。

  以读贯穿本文教学的始终,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在读中深入语境,提升对课文的独特理解,让每一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而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每读必有获,边读边思考”这也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简单的文言文,它犹如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本课的学习是本学期“智慧少年”系列文言文的一部分,后续我们还将继续学习《道边李苦》、《孔融让梨》《曹冲称象》三篇文章,这将为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打好学习古文的基础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力。

《司马光》教学实录片段和反思 篇14

  记得以前,每次教学完《司马光》后,我总是在拓展延伸阶段问:你还能想出其他好方法救出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吗?此问题一经抛出,小朋友们便叽叽喳喳地连比带划谈论开了。可,每次在班上汇报交流时,小朋友们的脸上便会被沮丧之情笼罩着。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孩子年纪小,思维较单一,提出的解救方法不成熟,跟司马光的"砸缸"作比较,还是逊色多了。小朋友能不沮丧吗,连老师也觉得异常扫兴!可怜我就这样悻悻地教了一年又一年。

  这学期,我再教《司马光》一文时,大胆作了新的尝试。

  师:小朋友,喜欢司马光吗?为什么?

  生1(边掰着手指头边答):我非常喜欢他。第一:他勇敢,别的小朋友都哭呀,喊呀,他一点都不慌;第二:他聪明,懂得用石头砸破大水缸救出小伙伴。

  生2:我觉得司马光是个善良的好孩子,平时肯定很喜欢帮助别人,我喜欢他。

  生3:司马光看起来年纪跟我们差不多,却比我们强多了,我真佩服他!

  师:老师也跟大家一样喜欢司马光。不过,陈老师相信如果咱班的小朋友当时在场,一定也能想出那么棒的办法来呢。想不想试试,看看自己在困难面前是不是也能跟司马光一样,做到不慌张,能动脑筋想出好办法呢?

  (在老师鼓励性语言的激励下,小朋友的情缴被调动起来了。"我们想试一试老师,你快说吗我们肯定不比司马光差"等等的喊声充斥着整个班级。我心中暗自窃喜。)

  课件出示:

  出示画面:在放学路上,有一位小女孩突然间鼻子出血不止。

  (画面出现在屏幕上后,小朋友的小嘴巴就没有合拢过,叽叽喳喳地与小伙伴们讨论着,热切地提出自己独特的解决办法。在班上交流,我一边倾听一边暗暗惊叹着:小朋友真是"小人鬼大",不可小觑。)

  代表1:我赶快把她扶住,让她把头抬高,拿出干净的纸巾帮她擦掉流出的鼻血。

  代表2:可这么做鼻血还会流出来吗?有了,让她把中指朝上举,健康课的张老师说这样鼻血就会慢慢地止住了。

  代表3:我不同意做法让她把头抬高。头一抬高,鼻血不就会流进嘴巴里吗,恶心极了!我倒觉得如果小妹妹的鼻血这时还止不住的话,咱们可得赶紧问清电话号码打电话到她家里,请她的爸爸妈妈马上来接她。

  代表4:小妹妹这时肯定是又害怕又难受,我嘛,我是大姐姐了,我得先帮她脱书包拿在手上,再好好的安慰她,行吗?

  (说到动情处,这几个小朋友禁不住手舞足蹈起来。见此情景,我想请几代小朋友上台进行情境表演。没想到这随思随想的环节,很快把本堂课推向了高潮。)

  临下课之前,我还请小朋友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曾遇到过哪些困难或危险,自己又是怎样化险为夷的。教室里又沸腾开了,一朵朵智慧的火花绽放异彩:

  生4:(腼腆地微低着头):我,我……有一次,我不小心一脚踩到了家里的小花猫贝贝的长尾巴上,它一转头狠狠地咬了我一口,脚背上顿时留下了几个深深的牙印,还渗出了点血。我赶紧走水池边,打开水龙头拼命冲洗头伤口,伤口被冲洗得干干净净的。我赶紧把这件事告诉妈妈,妈妈还带我去打了预防针呢。

  生5:上学期吧,那时我刚入小学没几天,有一次,在上学的路上遇到了一位陌生的哥哥,他要我把口袋里的零钱交给他,我壮着胆子跟他说我哥哥快过来了,钱在他那儿你自己跟他要吧。奇怪的是,这位大哥哥却大步走远了,钱也不要了。可我--哪有哥哥呀!……

  真没想到不让"小司马光"继续"缸"后,反而涌现了更多机智勇敢的小司马光!

  教完这堂课后,我深深地悟到了:

  其一: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应积极开发课外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在生活中学语文,悟语文,用语文,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其二:拓展训练不是要学生钻牛角尖,走死胡同,浇灭学生创造的火花,而是要引导学生在现有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积极思维,展开想像,大胆创新,展示个性。

  其三:教师要敢于跳出编者和自己以前的思维定势的"套子",带领学生大胆地进行改革创新。允许教师根据对教材的独特见解,灵活运用教材,处理教材。我想,这也是编者愿意、乐意看到的。

《司马光》教学实录片段和反思 篇15

  《司马光》教学反思

  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本课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他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遇到这样的突发情况,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本文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朗读课文,我们能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

  在教学中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围绕课文创设了多个问题,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课文并掌握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设计问题:"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会掉进大水缸里呢请你联系这一段的内容说一说."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接着学生就能说出他是因为玩时不小心才会掉进大水缸里的,有的同学更能据此提醒大家平时玩耍时要小心,才不会掉进水缸里,学生的智慧真是可爱至极!

  2,在"表演"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同学们看看插图,司马光在干什么 你能模仿一下他的动作吗 "话音刚落,淘气的镇源同学立刻站起来,做了"高举双手使劲往往下砸"的动作,还"哎!"了一声,真是把司马光"表演"得活灵活现.其他同学也不约而同地模仿,在表演中理解了词语和句子.

  3,通过比较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是本课的教学目标.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而是本课的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

  (1)课文中人物的比较.我问学生:当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地口大水缸里时,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2)自己与司马光的比较.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也动动脑筋,你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出掉进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呢 "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有的说可以用抽水把水抽出来;有的说可以拿个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有的说可以拿个大木棍让小朋友爬上来;有的说他们可以一起把水缸推倒……听完学生们天真的想法,虽然有些办法行不通,但是我仍微笑着点头鼓励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回答的快乐.最后我又问:你们的方法与司马光的方法比较,哪种方法好呢 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了司马光的机智,聪明,从而使他们对司马光有了深刻的了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 (实验小学 刘金链)

  一年级下学期教学反思之《司马光》

  我在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围绕课文创设了多个问题,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课文并掌握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设计问题:“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会掉进大水缸里呢?请你联系这一段的内容说一说。”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接着学生就能说出他是因为玩时不小心才会掉进大水缸里的,有的同学更能据此提醒大家平时玩耍时要小心,才不会掉进水缸里,学生的智慧真是可爱至极。

  2、在“表演”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同学们看看插图,司马光在干什么?你能模仿一下他的动作吗?”话音刚落,可爱的曹俊同学立刻站起来,做了“高举双手使劲往往下砸”的动作,还“哎!”了一声,真是把司马光“表演”得活灵活现。其他同学也不约而同地模仿,在表演中理解了词语和句子。

  3、通过比较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是本课的教学目标。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而是本课的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

  (1)课文中人物的比较。我问学生:当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地口大水缸里时,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2)自己与司马光的比较。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也动动脑筋,你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出掉进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呢?”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有的说可以用抽水把水抽出来;有的说可以拿个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有的说可以拿个大木棍让小朋友爬上来;有的说他们可以一起把水缸推倒……听完学生们天真的想法,虽然有些办法行不通,但是我仍微笑着点头鼓励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回答的快乐。最后我又问:你们的方法与司马光的方法比较,哪种方法好呢?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了司马光的机智、聪明,从而使他们对司马光有了深刻的了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司马光》教学反思

  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是本课的教学目标;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而是教学重难点;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破

  重难点,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收到好的效果。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二、在“表演”中理解课文内容。

  如:模仿司马光的动作(有个学生站起来,做了“高举双手使劲往往下砸”的动作,还“哎!”了一声,真是把司马光“表演”得活灵活现。其他同学也不约而同地模仿,在表演中理解了词语和句子。)

  三、对比:

  1、人物对比。当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地口大水缸里时,教材中自然呈现了司马光与别的小朋友不同的表现,通过让好动淘气孩子活灵活现地表演,其他孩子不约而同地模仿,再问他们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时,个个高举小手、各抒己见,大家经过梳理总结出答案的同时,对人物的思维品质也有了深刻的了解,再用“有的……有的……有的……”造句也得心应手。 

  2、自己与主人公的比较。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也动动脑筋,你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出掉进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呢?”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有的说可以用抽水把水抽出来;有的说可以拿个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有的说可以拿个大木棍让小朋友爬上来……这时,我又问:你们的方法与司马光的方法比较,哪种方法好呢?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了司马光的机智、聪明。

  教学完《司马光》后,我在拓展延伸:你还能想出其他好方法救出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吗?

  《司马光》教学反思

  我们做语文教师的,应当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蕴含的创新教育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在教学《司马光》这一课时,我感觉闪光点就在小朋友讨论如何救那个小孩,大家的积极性最高,参与意识强,好胜心也强,为了证明自己比司马光更聪明,都踊跃发言。听完学生们天真的想法,尽管小朋友想的办法在当时当地不一定奏效,但是我仍微笑着点头鼓励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回答的快乐。这闪烁着求异思维的火花,我们教师一定要让它燃烧起来。倘若用批评、训斥来浇灭它,简直是一种犯罪。虽然有些办法行不通,最后我又问:你们的方法与司马光的方法比较,哪种方法好呢?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了司马光的机智、聪明,从而使他们对司马光有了深刻的了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司马光》教学实录片段和反思 篇16

  教学《司马光》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探索古代司马光幼年砸缸破水救小孩的故事,他为什么能取得成功,或者说司马光聪明在何处呢?就在于他的思维方法独特,即紧紧抓住了使水离开人这个问题的中心,用石头破缸。

  如果学生有逆向思维的能力,采取这种形式来分析问题,就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恰当路径,或许会创造出更新更好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本质就逐步缩小,利用逆向思维来分析将是很有效的。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题能力,有必要逐步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这种逆向思维的'思想方法。

  教学本课还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具体步骤是:

  1、分组讨论。你认为救小朋友可以采用哪些办法?

  2、学生汇报小组讨论情况。有的说可以用抽水机把水抽干;有的说可以用梯子让小朋友爬上来;有的说跑去喊大人;有的说一起用力把水缸掀倒;有的说用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这些学生的汇报都是常用的办法,有可能危及落水孩子的生命。而司马光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迅速用石头砸缸。)

  3、这些办法中,你认为谁的办法?同学们一致认为司马光的办法。这样同学们对司马光机智聪明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司马光》教学实录片段和反思 篇17

  一、导入

  这篇课文是个很有趣的小故事,很多小朋友都听过。所以课开始我出示三张图片,让学生猜”谁是司马光“。一张为司马光本人图,一张为现代人的图,一张为将军图。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根据书上第一句”古时候,有个小朋友叫司马光。“找出线索。但学生似乎还不能领悟,直到我提醒才排除了”现代人图“。这里也让我感受到学生平时的生活体验太少,或者说根据文本判断的能力还欠缺。

  二、教学过程

  1、识字

  这次生字我采用给生字标序号,根据序号读生字的方法,同桌互读,学生的兴趣还算高涨。接着我请同学上来校对,这样的`方法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但今天因为第一次这样做,还是有些地方做的不够细致。到后面,还是有些小朋友不熟悉”慌,使劲“等字。

  2、写字

  这节课的六个生字有两个”口子旁“,两个”利刀旁“,两个”右耳旁“。所以我也是两个两个教,让学生发现左右结构注意”左窄右宽“。但在教学中还是发现有些小朋友急于完成作业,不好好写字的情况。

  3、读

  这节课的读还是做得不够,就初读了一次。中间让学生根据词语大概说说故事内容,也就叫了三个小朋友,我应该叫更多的同学起来尝试。再同桌互相讲一讲,这样能将内容更加巩固一些。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司马光》教学实录片段和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