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所见》教后记

《所见》教后记

京洛风流 点赞 分享
《所见》教后记

微信扫码分享

《所见》教后记(通用16篇)

《所见》教后记 篇1

  《所见》教后记

  《新课标》提出: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氛围。良好的氛围,如果在课前就能及时地创设出来,那么,就能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在上古诗《所见》这课时,教师在导语时说:《所见》是古代诗人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诗人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看看这个天真可爱的小牧童呢?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看看这个牧童。(打开多媒体课件,让同学们看牧童)这样设计导语,一上课,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使他们对这个牧童产生兴趣,从而激发他们要了解课文的欲望,了解牧童的欲望,真正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古诗《所见》教学课后感

  那天教学古诗《所见》,我先从课题释题入手,“所见,就是所看到的。那么课文中写谁看到?看到什么呢?”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古诗。不一会儿,有几个同学读好举手了。我先请第一组的汪铖旭发言。汪说:“老师,我知道课文中是写牧童骑在黄牛上,看到树上有知了……”很多同学感觉答案差不多,纷纷把手放下了。我心想:一年级的孩子,能读通课文,理解到此也挺不错了。微笑着表扬他。接着,环视四周,发现一只小手还一直举着。原来是第一组的楼程远,非常聪明的一个孩子,有独到的见解,经常语出惊人。不知这次又有什么高见?于是,我笑着请他发言。楼说:“老师,我不同意汪铖旭的看法。”我一惊,疑惑地说:“说说你的看法。”楼接着说:“课文中应该指袁枚所见,他看见牧童骑在黄牛上,在林子中听见知了的叫声,看见知了,想捉知了……”“你怎么知道的?”我追问了一句。“我从书上读懂的,因为他说‘牧童骑黄牛’,而牧童不会叫自己牧童,那肯定是作者看到写的……”小小的年纪,深入文本,竟有如此理解,说得有根有据,不简单啊。我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说:“你真会读书,真会动脑筋。我想和聪明的你握握手……”我和他开心地握手。

  蓦然想起“后生可畏”“长江后浪推前浪”。

  赞叹上等生聪明能干的同时,又在担忧,像这样能读书,上课能认真听的孩子太少了。很多孩子在课堂上,了无生气,悄无声息,看了让人泄劲。如何让孩子们每节课都积极参与到其中,真的是要好好研究课堂教育的有效性问题了。另外,如何让学生学会倾听也是一项难题,值得研究。

  我与学生共同成长──《所见》教学有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强调学生主动的实践和探索,这就需要兴趣作为他们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布鲁纳也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道理我们都懂,可是在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始终保持对课文的兴趣,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呢?我认为:课堂上教学方法不要生拉硬套,要灵活多样:以学生为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老师要围着学生转,而不是学生围着老师转。这样学生会时刻启迪着你该怎样去做。

  例如,在学习古诗《所见》这课时,我刚板出课题,有几位同学就把小手高高举起来。我问她们有什么事,孙莓同学站起来说:“老师,这首诗我己经会背了。”相继举手的几个同学也说会背了。我被她们的行为启迪了,灵机一动,何不如让她们教其他同学呢,于是我便说:“这节课,你们几个会背诵的同学轮流来当小老师教同学们读,好不好?”她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好!”本来对本节课己没了兴趣的她们,这时兴奋起来,那种强烈的表现欲望被激起了。她们兴致勃勃地教起同学们,同学们也以羡慕的目光看着她们。跟着她们一遍遍地朗读起来。大约十分钟过后,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逐渐下降。这就是儿童的特点,干什么事就只有几分钟的热情。我又提出新的目标:“老师再给你们6分钟的时间自由练习背诵,6分钟过后四个小队赛诗,看哪个小队同学都会背。他们将得到‘古诗大王’智慧星。” 好胜是儿童的天性,新的目标的提出,剌激了同学好胜这一兴奋点,都积极主动练习背诵。可是会背的同学还是无所事是,我正在想应该让她们干些什么时,突然一位同学说:“老师,我们画画玩行吗?”这句话使我豁然开朗,打开了我的思路。学生又一次启发我该怎样做,画画是儿童最喜爱的学习方式。

  于是我把几个会背的同学召集到教室的后边,对她们说:“你们画画可以,老师有个要求,就是给所见题幅画,也就是要把诗意用画表现出来。她们一听,阅读课还可以画画,高兴起来。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儿童突出的心理特征。学习方法的刻意求新也是必然的。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一总感觉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也就是说,儿童的发现、研究、探索的欲望特别强烈。他们几个信心百倍地研究起诗意画起画来。其他同学听说可以画画也纷纷要参加,我因势利导地说:谁能背下来就可以画画,同学们纷纷积极主动地抢着背诵。那后边的同学经过他们自己讨论、研究,决定选两幅画来表达诗意:一幅是孙器同学画的:牧童骑在黄牛的背上,嘴巴张得圆圆的。她说:“这就是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另一幅是史可同学画的:牧童紧闭双唇,骑在牛背上,手己伸向树干。她说:这就是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尽管画画得不够精致,可诗意却表达的淋漓尽致。结果这节课同学们不仅会背古诗,而且还攻破了诗意难理解这一难关。

  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体现为想方设法地增加课文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保持极大的学习兴趣。这不仅要求我们老师要不断提出层次不同的学习目标,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使学生始终保持对课文的学习兴趣,而且要昕取同学们的建议。它会启迪我该怎样做,来满足同学们的求知欲,点燃他们的兴奋点,让他们快乐学习幸福地成长。从而使我在教学水平上得到提高,学生也越来越喜欢我的课,我也从中获得快乐,我与学生共同成长起来。

《所见》教后记 篇2

  背景知识:

  《所见》和《小池》是两首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情趣的古诗,分别由袁枚和杨万里所作。这两首诗充满着童趣、情趣,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所见》着力刻画的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牧童夏日捕蝉的情趣;《小池》悉心渲染的是孩子们欣赏迷恋的蜻蜓轻落荷叶尖角的动人画面。古诗的韵味、想象的空间,勾勒出了夏季独有的童真世界。

  学情分析:

  每一个孩子就是一名充满诗性的诗人。儿童与古诗的对话,就是建立在这样诗性的儿童世界里的。细细研读这两首古诗,生字不少,但是对于已经具备一定识字能力的基础较好学生来说并不难。因此,生字教学主要以自学为主,采用先学后教、互教互学的形式。教师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象的途径去理解古诗中难以直接领悟的词语上。同时,这两首诗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象力,诗歌的内容接近孩子的现实生活,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悟促成孩子与古诗的诗性对话,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诵、吟诵加强孩子对古诗的体会咀嚼,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认识12个生字,会写“诗、林、童、黄、闭、立”8个字。

  2、过程和方法。在朗读和背诵中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夏日的情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喜欢朗读古诗,愿意主动背诵。激发学生关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欣赏一组配乐的夏日情境图(课件),勾勒出对夏日童年生活的回忆。

  2、学生交流:夏天,我最喜欢(干什么)。

  3、教师出示课件(课文的插图:牧童欲捕蝉),引导学生猜想:这个古时候的小朋友喜欢在夏天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袁枚大诗人是怎么说的吧!(课件配乐朗诵,诗问逐行出现。)

  二、学生自学,通读全诗。

  1、学生尝试自己反复地朗读《所见》,特别注意读准每一个字音,读通每一行诗句。(特别关注平时朗读比较困难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

  2、学生互助学习,自主认识古诗中的新汉字。

  (1)抽查几位学生(特别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朗读全诗,其余学生仔细聆听并在书本上做好正音标记(在别人读错的汉字下点上重点记号并注出正确读音,这个习惯需要长期培养。),而后集体交流纠正字音。

  (2)游戏:“汉字生活大搜捕”(请学生交流在生活中曾见到或听到的汉字实用例子)

  *课件出示“汉字生活大搜捕”的所有汉字“所牧捕蝉闭立”,请学生独立搜索。

  *学生互动小组交流后由学生自主推荐典型的例子——

  例如:在他爸爸派出所的大门口见过“所”。

  听过一首《牧羊曲》,里面有个“牧”。

  说古时候的警察不叫警察,而叫捕快,捕快的“捕”就是今天的这个新字。

  (这个搜捕游戏要经常结合认字教学不断进行,才能开拓学生的生活时空,激活他们的生活回忆,从而构建孩子生活和学习的桥梁。)

  3、汉字重回古诗,学生看文朗诵。

  三、研读诗文,充分想象。

  1、再次课件出示“牧童欲捕蝉”的画面,请学生通过在多次朗读《所见》的基础上说话训练:

  “小牧童喜欢在夏天( )。”

  2、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引入诗句的研读——

  (1) 一些学生认为:“小牧童喜欢在夏天骑牛放牧。”(类似于这样的观点)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诗句:你是从哪儿体会到小牧童喜欢在夏天骑牛放牧的?

  *课件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请学生反复读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 充分运用课件中一段牧童放牧时的歌谣欣赏,理解体悟“振林樾”的意思。

  * 朗读体会当时牧童的欢快心情。

  (2)一些学生则认为:“小牧童喜欢在夏天捕蝉。”(类似于这样的观点)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诗句:你是从哪儿体会到小牧童喜欢在夏天捕蝉的?

  *课件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请学生反复读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 充分想象:小牧童闭上嘴巴停止歌声是为了什么?“

  * 朗读体会当时牧童很想捕蝉却又怕惊动了蝉的心情。

  3、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咀嚼诗句,体味小牧童究竟喜欢什么,并充分通过朗诵来表达自己的理解。

  四、自主选择,快乐积累。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法积累这首古诗。(强调要求)

  课件出示三种方法:

  1、请你用最喜欢的表演形式选择好伙伴一起来背诵《所见》。

  2、请你扮演小牧童,告诉大家自己在一个夏天捕蝉的故事。

  3、请你为课文中的插图配写《所见》的古诗,书写一定要漂亮哦!(另发古诗题写画纸)

  * 学生充分准备、训练。

  * 学生学习成果展示,重点放在第3个内容(书写)。

  ——请顺利完成题写古诗的小朋友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当小老师提醒大家六个新汉字的写字要领,学生尝试书写。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再掀情趣。

  1、教师引导学生从古诗《所见》的朗诵中转入另一首体现夏日情趣的古诗《小池》:

  ——夏日,可爱的小牧童喜欢去捕捉树上鸣叫的蝉儿。而杨万里这位大诗人却对夏日的荷花池情有独钟呢!不信,一起去瞧瞧!

  2、课件出示画面(与课文中插图相似的更美的荷池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话:

  ——“我看见了( ),听见了( )。

  3、引出古诗《小池》:诗人杨万里可别有一番独特的发现——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课件出现诗文,配乐朗诵。)

  二、自主设疑,通读全诗。

  1、学生反复朗读古诗,特别注意读准字音,读通每一行诗句。

  2、学生自主提出朗读中不懂的汉字和词语。(诸如:泉眼惜细流爱晴柔 )

  借助提出问题的同时纠正重点读音。

  3、教师引导学生“诗读百遍,其义自现。”,再次反复咀嚼诗句,遇到不懂的字词停下来反复读读。

  4、抽查朗读,特别注意学生朗读时的节奏和停顿,并相机做重点指导。

  三、品读欣赏,体味美感。

  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多次朗读的基础上开始步入诗句的想象体会,话题交流:读了诗,我觉得这方小池。

  ——学生总体感悟:夏季菏池的美丽和恬静。

  2、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如果你有一只画笔,你会画上什么?

  3、师生合作:“妙笔生辉”

  老师根据学生所想象到的在黑板上尽情画下菏池的景色,学生根据诗句的反复推敲咀嚼评价老师的画是否符合古诗的意境。(在此互动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学生先前提出的不同词语的意思)

  4、美丽的画,需要同学们动情的朗诵来衬托,让我们一起尽情朗诵吧!

  ——学生自由组合用不同的形式来诵读这首古诗并现场交流赏评。

  四、拓展积累

  1、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描写夏日风情的小诗,一起欣赏另两首古诗:《池上》《江南》。

  2、结合《古诗80首》,找寻更多的描写夏日的古诗,互相品读。

《所见》教后记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6个2。了解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难点:结合想象进行古诗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是什么动物吗?它的名字叫蝉,也就是我们说的知了。虽然样子大家不太熟悉,不过它的叫声你一定听过,有人捉过它吗?老师就认识一个喜欢在夏天捉知了的孩子,这不有一天被诗人袁枚看见了,还为他写了一首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3课古诗两首中的《所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习探究,理解古诗含义

  师: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到几百年前的的一个夏天,共同来欣赏一下这首诗。(播放课件,学生听范读古诗)

  师:听出来了吗?袁枚看见了些什么?

  生:他看见了一个小牧童。

  生:他还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

  生:他看见了一片小树林,小牧童骑着黄牛在小树林里唱歌。

  师: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牧童。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就让我们带着下面的目标来学习吧!(出示学习目标、读一读)

  师:在明确了学习目标后,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好好地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后,教师了解学习情况,了解字词的认读情况,采用的方法是“苹果”字卡认读,读好了,就表示果子成熟了,就可以摘下来了,在认读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三言两语的引导帮助学生强化认识:

  所:(引导: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个字吗?)

  闭:(引导:闭上我们的小眼睛。)

  立:(引导:立正的立就是这个立。)

  蝉:(引导:蝉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动物,夏天的时候,他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热呀,热呀,所以人们也就叫他“知了”。你看,这只蝉飞呀,飞呀,飞到了大树上。(将图片贴到黑板上的大树上)

  牧童:(引导:放牛的孩子就叫牧童)

  捕捉:(引导:小动物是最害怕小朋友捕捉他们的。)

  师:现在,调皮的字宝宝跑回了家,躲进了课文中,但是,同学们还认识他们吗?让我一齐来读一读古诗。

  第二版块: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师:这首诗一共有几句话?(两句)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句,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教师就带领大家穿越时光隧道一起去看一看!

  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课件出示画面: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

  师:(动情地)你们看,你们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蝴蝶儿在飞,多美呀!

  多快乐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小牧童的心情怎么样?那就请你带着这种心情来读一读吧。

  (学生自由练读——点读——点读——男生读齐读)

  师:你们都是快乐的小牧童,那小牧童是怎样骑黄牛的?

  生:他是这样骑黄牛的。(边说边做动作)

  师:做上动作,你再来读这两行诗,看看是什么感觉?

  生:(得意的边做动作边朗读。)

  师:好神气呀!小朋友们是不是都想骑一骑黄牛呀?那我们一起做上动作再读这两行诗,每个人的动作可不一样哦!(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

  生:(骑黄牛,读古诗。)

  师: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声那么嘹亮!(突然停止音乐)“嘘!咦?歌声怎么停了?你们看,(出示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了呀?”

  生:因为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会儿。

  生:他可能怕吵着别人了。

  生:小树林里没别人,他是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他想把这只蝉捉回家。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啊?

  生:因为他眼睛一直看着大树上,大树上有一只蝉,所以我这样想。

  生:还有诗的后面说了,“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就是说他想住蝉。

  (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体验到小牧童是想捉树上的蝉。)

  师: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读这两句的时候,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引导孩子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

  (自由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

  生:(很大声地读)

  师:哎呀,蝉儿飞跑了,你太大声了。你再读一读。

  生:(小声地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可千万别把蝉吓跑了。

  生:(齐读)

  师:你们说,小牧童捉到蝉了吗?

  生:(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捉到了,有的认为没捉到。)

  师:假如你是小牧童,你说捉住了,怎么捉住的?来,到讲台上来试一试,看看小牧童是怎么捉住这只“蝉”的?(指大树上的“蝉”)

  鼓励孩子有独特的意见,引导孩子帮小牧童想办法,克服困难,把蝉捉住。让孩子用自己想出的办法模拟表演,捉住黑板上的那只蝉。

  师:小牧童终于捉住了这只蝉,你高兴吗?

  生3:高兴。

  师:这只“蝉”就是你的了,你可要好好对待它哟!小朋友们喜不喜欢这个小牧童?喜欢就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呀?

  生:喜欢。

  师:那我们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我们把这首诗背下来。

  (练习背诵)

  三、指导书写。

  1、示范指导:这节课,还有几个生字朋友,我们要会写。(粉笔演示)

  2、自由练习书写。(播放音乐:《快乐的小牧童》。)

  3、集体评议:引导学生观看一个小朋友的字,观察他哪儿写得好?如果把哪一笔改一改,就更漂亮了?

  四、拓展延伸

  学生齐背古诗后教师讲述:在我国古代的古诗中,有许多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写的也都非常有意思,希望同学们能都收集一些,有时间背给其他同学听,好不好?

  教后反思:

  这是一节古诗课的教学,我认为古诗最重要的是诗趣,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因此在这节课中我主要从以下两点入手。

  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景的再造中寻觅得诗趣。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节课的教学中就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整首诗不再是20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二、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读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当然,在教学的环节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在朗读中孩子们不能全部的集中精神,想象与现实不能很好的结合等,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针对性的进行改进。争取达到更好的效果。

《所见》教后记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捕、蝉、闭、立”6个生字,会写“诗、林”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重点:认真6个生字,会写“诗、林”。

  难点:体会诗歌美好的意境。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音乐:乡间小路。

  一、激趣导入新课

  1、赛诗会。导入:今天,月亮姐姐给小朋友带来了几首诗,要来考考小朋友,愿意接受挑战吗?(课件出示《画》、《静夜思》、《春晓》、《村居》的课文插图)。

  2、(出示课件所见的插图),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

  3、简介:《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在山村赏景时把自己所见到的情景写下的一首诗。

  4、教师范读。

  5、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多读几遍。

  二、认读生字

  1、(课件出示小树林。每棵树上都藏着一个带音节的生字)

  ①指名读;②齐读;③开火车读;④小组读。(重点指导:所、蝉)

  2、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3、全班交流: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生字的?

  4、巩固练习。(课件出示六朵花)。每朵花里都藏着一个不带音节的生字。

  ①指名读;②齐读;③分男、女生读。

  这些字去掉了拼音,你还认识它们吗?

  5、再读古诗。

  三、图文结合,了解古诗大意

  过渡:袁枚在小山村里看到了什么美丽的景色呢?我们也一起去看一看吧!

  1、学习第一句。(课件:牧童骑在黄牛背上,走在山间小路)。

  ①引导说出图意(板书:贴图、黄牛和牧童)

  ②你们看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课件出示:牧童骑黄牛)

  ③指导表情朗读。

  2、学习第二句。(课件: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放声歌唱)

  ①问:牧童高兴地唱起歌,他的歌声怎样?

  ②谁能把诗中描写这个情景的句子读一读?

  (课件出示:歌声振林樾)(贴图:树)

  ③指导朗读。

  3、学习第三、四句。

  (课件:牧童的歌声停了,知了叫了起来)

  ①问:牧童听到知了的叫声,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想像说话)

  (课件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渴立)

  ②指导朗读。

  ③教师范读。

  4、师说诗意,学生找出相对应的诗句。(师生配合)

  5、配上动作激趣朗读。

  6、全班朗读。

  四、练习背诵

  1、看板画,练习背诵。

  2、学生自由背诵。

  3、男女生竞背。

  五、写字训练(课件出示在田字格里的生字:诗、林。偏旁以红色闪烁)

  1、学生认读。

  2、口头组词。

  3、指导观察生字的占格位置。提醒学生“林”字左边“木”的捺变成点。

  4、教师范写,同时讲解。

  5、学生描红,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写字姿势。

  6、展示。师生共同评议。

  六、课外拓展(课件《小儿垂钓》整首诗和插图)

  1、教师解说诗意,激发学生有朗读的意愿。

  2、教师范读。

  3、教师领读。

  4、回家把《小儿垂钓》这首诗读给父母听。

《所见》教后记 篇5

  【情景说明】

  回顾古诗传统的教学模式:读古诗──解词义──释诗意──背古诗。看起来,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学生缺乏主动性,只是被动地、机械地感受,时间长了,就会忘记。学习了新课程理念,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我在教学古诗《所见》时,尝试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积极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片断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屏幕上出示一幅精美画面)

  师:小朋友们,你们发现了图上有什么?

  生:我发现图上有一头牛。

  生:我发现图上有一头黄牛。

  (故意把黄字读重些)

  师:你的眼睛真亮,看图看得很仔细,看看还有没有小朋友观察得更仔细。

  生:老师,我发现图上有一个小孩子骑在黄牛的背上。

  生:我看见黄牛两边的路上有许多树。

  生:我发现一棵高高的树上有一只知了……

  〖教学反思〗

  学习是学生的自主行为:

  我们教学更重要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年级的小朋友年龄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上课一开始就出示一幅精美的画面让学生发现问题,学生的注意力不由自主的地被吸引住了,并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自主地学习状态。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内驱力,变 “要我学”为“我要学”,由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学。真正体现了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统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教学片断二】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大屏幕上出示古诗《所见》)

  师:你会读这首古诗吗?如果会读就大声地读给大家听一听,好吗?

  (生自由地读古诗《所见》)

  师:好,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那么,你读懂了什么?告诉大家,好不好?

  生:我读懂了,“牧童”:就是那个放牛的小孩。

  生:我知道了,“牧童骑黄牛”:就是那个小孩骑在黄牛的背上,你看,图上就是那个样子。

  生:我读懂了,“歌声”:就是那个小孩子在唱着欢乐的歌声,但我不明白,他为什么“忽然闭口立?”

  师:这个同学遇到了困难,大家来帮帮他。

  生:我知道那个小孩子为什么忽然闭上嘴巴站在那里,因为他想捕捉那树上的知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图中知道的,因为那个小孩眼睛望着树上的知了,嘴巴闭上了,所以我想:他想捉那只知了,就不敢唱歌了,怕歌声会把知了吓跑了。

  师:哇!你说得太好了,大家给他掌声,表扬他。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我是从“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中知道的,“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就是想捉到那只知了,就闭上嘴站立在那儿。

  〖教学反思〗

  现代教学论认为,民主、和谐、宽松课堂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的民主合作性。课堂上把学生当朋友,平待相处,笑脸相对,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学生们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轻松愉快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老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你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说说你有什么不同想法?”一个一个地问题,就像一根看不见的绳子引着学生去探究,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找到答案。

  【教学片断三】

  品尝成功的喜悦:

  师:刚才我们看了图片,也读了古诗,并且明白了诗意,下面,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诗编成一个小故事,讲一讲,或者演一演。好,下面分四人小组编故事,或者合演小品。

  (生分四人小组合编故事,合演小品。)

  师:哪个小组来把合作的结果,给大家讲一讲或者演一演。

  生:我来讲,从前,有一个放牛的小孩坐在黄牛的背上,他非常地高兴,就唱着欢乐的歌儿,唱着唱着,他不唱啦,因为他看见一棵高高的树上有一只知了,他想捉住知了,就连忙闭上嘴站在那儿。

  生:我们小组来演一演,好吗?

  师:当然可以,大家掌声有请。

  (生演一演古诗的内容。)

  师:大家来当评委,评一评怎么样?

  生:我觉得第一小组讲得好,因为他的声音很响亮。

  生:我也觉得第一小组故事讲得好,因为听了那个故事,大家就知道了那首古诗的意思是什么。其实,我也会讲,放暑假的一天……

  生:我认为第二小组演得也可以。不过还要努力。

  师:《所见》这首诗,大家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生:(所见)这首诗,大家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生:(异口同声地说)没有!

  生:(摇头晃脑地齐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一节课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结束了。)

  〖教学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要想学生主动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创设使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情境,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合编故事、合演诗意,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同时,也让学生发展了能力,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所见》教后记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牧”、“骑”、“振”、“樾”等字。

  2、理解古诗意思,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生字生词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瞧!夏天是山村最美的季节。天空那么蓝;远处是青青树林,池塘边,柳树上的嫩叶,象刚洗刷过似的。一幅动人的画面印入了我们的眼帘。

  2、看图了解诗意:

  a、谁能把你所看到的说说给大家听听?(指名说图意)

  b、师总结:夏季的一天,诗人在房间里闷热难当,昏昏欲睡:于是他走出房间,来到树林里。看见整个树林枝叶繁茂,林间的小道上满是树荫,行走在这样的林间小道上,阵阵凉风迎面吹拂而来,好惬意。作者很高兴的将自己看见的情境,用诗句记录了下来。诗名就叫《所见》,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袁枚)

  3、介绍作者:

  这位清代的诗人将他看到这动人的情景,用笔记录下来,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释题:

  见是什么意思?(看见)为什么是看见的意思?

  見(见字原来是这样写的),儿指人,目指望人的眼睛,一个人睁大眼睛在干什么?(看)

  所见就是?——所看见的东西。是谁看见呢?前面要加上诗人的名字,就是对题目完整的解释了。请一个同学把题目的意思完整说一遍。师配乐范读全诗。

  二、初读古诗

  1、指名读生字。出示:骑振蝉

  2、记忆字形,骑字:左边是马意为牲口的代表,右边是音。是左形右声的字。

  蝉:形声。从虫,单声。虫+单,它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小动物。夏天的时候,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别称:“知了”。

  开火车读生字,组词。

  开来同学们预习的很认真。让我们听听古诗读得如何呢?

  3、指名学生朗读全诗。

  4、学生自读诗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欲:在诗中的意思是“想要”。

  樾:“树阴”的意思。“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鸣:“叫”的意思。

  捕:“捉”的意思。

  三、精读古诗

  1、读第一、二句。

  (1)观察课文插图,这是怎样的一幅图?(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想象: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优美动听、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

  (2)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跃。这可真是一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此刻的心情呢?

  这是一幅多美的图画呀!同学们想不想也欣赏一番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音乐,随着老师描述,想象自己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在一片茂密的树林里,有一条弯弯曲曲的林间小路,咦!路的那头走来一头黄牛,牛儿吃得饱饱的,正晃悠悠地走着,背上还骑着一个十分可爱的小牧童,正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口里唱着响亮的山歌,那清脆、愉快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着。

  是啊,让小牧童高兴的事可真不少,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边读边看,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

  a美美的读一读。

  b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

  2、读第三、四句。

  (1)作者袁枚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听到那悦耳的歌声,正欣赏着,突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

  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a牧童在干什么?(观察他的表情。)

  b牧童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学生找到“鸣”字。)

  c读到这里,你觉得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小孩?(活泼,顽皮,机敏,愉快,可爱……)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谁能把这有趣的一幕读出来呢?个人读、小组读。

  3、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a 配乐诵读,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b 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

  c 美美的吟诵整首诗。(齐背、个别背、)

  (4)牧童捉到蝉了吗?编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板书设计:

  所见(迷人的田园风光图)

  牧童    黄牛

  林樾    鸣蝉

  教学反思:

  上完《所见》这首诗后,我感觉自己有许多不足。

  本诗生动有趣,生活情趣盎然,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古诗中,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喜欢的: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时的情景,是那样自在神气!捉蝉时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严羽曾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因此,诗趣,应该是我教学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

  就这一点,我处理的不够好,没有把学生带入这样的情景中。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所见》教后记 篇7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牧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写了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在教学中,我作了如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 放录音,学生欣赏本课配乐解说词,老师边把诗中的情境用简笔在黑板上绘出。

  2. 请学生根据画面,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图意,引出本课题。

  二、朗读古诗

  1. 张挂本课放大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看图边听,注意听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法。

  2. 学生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地。

  3. 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如通过查找,结合课文注释等)理解词义(牧童,林樾,意欲,闭口,立)

  4. 检查自学情况,再读古诗。

  三、品悟古诗

  (一)细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1. 自读每句诗,小组交流讨论诗意,师再点拨。

  a. 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问:牧童在干什么?他当时的神态如何?怎么看出来?此时,他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体会得到?

  b. 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问:牧童行走间听到了什么,他想做什么?为什么却“闭口”呢?

  2. 指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 组织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品悟诗意,作小结。

  a. 前两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b. 后两句诗写了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抓住牧童刹那间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捕蝉图”。

  c. 整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使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跃然纸上。

  (二)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牧童/骑黄牛,意欲/捕鸣蝉,

  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

  2. 指导朗读,读出牧童行歌的悠然愉快的语气,读出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自己练习——指名读——评读指导——练读)

  3. 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四、欣赏古诗

  (一)欣赏古诗,展开想象。

  学生闭上眼睛,边欣赏配乐诗朗诵,边展开想象,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二)感受意境,精炼强化。

  谈谈刚才所想象到的意境,试试编故事。(同桌试编,全班交流、评议。)

《所见》教后记 篇8

  小乍中心小学 庄碧玲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牧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写了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在教学中,我作了如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 放录音,学生欣赏本课配乐解说词,老师边把诗中的情境用简笔在黑板上绘出。

  2. 请学生根据画面,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图意,引出本课题。

  二、朗读古诗

  1. 张挂本课放大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看图边听,注意听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法。

  2. 学生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地。

  3. 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如通过查找,结合课文注释等)理解词义(牧童,林樾,意欲,闭口,立)

  4. 检查自学情况,再读古诗。

  三、品悟古诗

  (一)细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1. 自读每句诗,小组交流讨论诗意,师再点拨。

  a. 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问:牧童在干什么?他当时的神态如何?怎么看出来?此时,他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体会得到?

  b. 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问:牧童行走间听到了什么,他想做什么?为什么却“闭口”呢?

  2. 指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 组织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品悟诗意,作小结。

  a. 前两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b. 后两句诗写了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抓住牧童刹那间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捕蝉图”。

  c. 整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使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跃然纸上。

  (二)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牧童/骑黄牛,意欲/捕鸣蝉,

  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

  2. 指导朗读,读出牧童行歌的悠然愉快的语气,读出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自己练习——指名读——评读指导——练读)

  3. 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四、欣赏古诗

  (一)欣赏古诗,展开想象。

  学生闭上眼睛,边欣赏配乐诗朗诵,边展开想象,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二)感受意境,精炼强化。

  谈谈刚才所想象到的意境,试试编故事。(同桌试编,全班交流、评议。)

《所见》教后记 篇9

  《所见》教学反思

  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我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读懂课文,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寻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事实上,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读,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要是在以前,我会根据教参给予学生一个统一的答案,而在此教学片断中,我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和多元化。

  《所见》教学反思

  袁枚诗作的《所见》描写了一个乡间牧童坐在牛背上,在林中快乐地边唱歌边放牛,突然间见到了一只蝉,想把它抓住,所以闭上嘴巴,跳下牛背这一动静结合的有趣的画面。本诗生动有趣,生活情趣盎然,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我主要实施了以下几方面的教学:

  第一,运用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

  想觅得诗趣,须进入诗境。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我运用课件,引导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小牧牛》的笛声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学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闪现于牧童脑中的念头……于是,整首诗不再是20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

  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让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完全融入到诗境中。

  第三,请学生续编故事。我是这样启发的:这个有趣的故事我们通过看图和读诗已经弄明白了,可故事似乎还没有讲完,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你能发挥合理的想象,编下去吗?学生开始轻轻地说,渐渐地声音大起来了,我知道学生已经进入了情景。不一会儿,有学生跃跃欲试了。我等几乎没有声音后请了五个学生讲,有的说蝉被牛的叫声惊跑了;有的说牧童很聪明,回家拿工具把蝉捉住了;有的说牧童很性急,徒手去捉蝉,结果吓跑了蝉。最后让学生写下来。

  (李永杰)

  所   见 

  一天,一位小男孩骑着黄牛来散步,他一边悠闲地骑在黄牛的背上一边唱着歌儿。歌声很动听,道路两旁的树叶都振动了。

  忽然,小男孩发现树上有一只知了,很感兴趣,就准备用手去捉。只见他从牛背上纵身一跳,轻轻落到了地面上,然后小心翼翼地走到树旁。他先静静地观察知了的动态,然后抓住时机,飞身一扑。知了在他的怀里一个劲地扑腾,却无计可施。  

  小男孩终于抓到了,他兴高采烈地回家了!

  (李黎雅)

  所见

  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牧童骑着黄牛,一边慢慢行走,一边自由自在地大声歌唱,那歌声多么响亮啊!激越的声音把路旁的树林都振动了。正当他唱得兴致勃勃的时候,突然间,歌声一下子停了下来。原来牧童想捕捉树上正在鸣叫的知了,怕歌声把它惊跑了。然后他蹑手蹑脚地下了牛背,小心翼翼地爬上了树。他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看着知了,趁知了不注意一下子就抓住了它。最后牧童骑着黄牛又唱起了歌,高高兴兴地回家啦!

  《所见》教学反思

  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小池》,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这首古诗是《小学生必背70首古诗》里面其中一首,所以不少孩子在学习之前就已经会背了,可是通过课堂上让学生自读自学后,检查后发现有不少字音孩子没读准,而且都没注意七言诗朗诵方式,至于理解,就更不用说了,孩子们基本都只会背。但孩子毕竟是孩子,认为自己会背了就不用学了。真要叫他们理解诗意,跟着老师念一句理解一句,那也是不大可能的,而且虽说一年级的孩子在学习古诗上不追求一句一句地解释,注重意境的领悟及诵读,但是我觉得大概意思还是应该知道的。那么怎么样才能在这堂课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呢?我决定把主动权更多地让给孩子们。

  一、交给学生识字的主动权

  在学生自读后,请他们说说: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对于充当“小老师”的角色一向很感兴趣,各抒己见,如: “照”是翘舌音,“声”是后鼻音等等。我相机让学生组词,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这些难字。跟着我又问:诗歌中哪些地方告诉我们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哪些地方你们不明白?“惜”是什么意思?“惜细流”呢?学生不明白的诗句意思我让他们用符号标出来,再次阅读诗句,猜测诗意。

  二、让孩子们自己理解诗的大意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的大意,才能接着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才不会在读的时候毫无表情地念。因此当学生了解了诗人所写是夏天这个季节的所受所见所想,我让学生大胆地自己提出问题,哪个词不懂,哪个句子不明白,都让他们提出来。然后再问有哪些孩子能解决这些问题。让那些能解释词意或大概讲解诗意的孩子先说,然后我再对他们的解释进行加工润色,那么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孩子们也积极参与了提问及回答。问题主要集中在前两句上,后两句比较直白,孩子们都懂。以这样的形式讲解了一番后,孩子们对这首诗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印象,能联想到夏天的景色,于是大部分孩子都能声情并茂地朗诵诗歌甚至是背颂诗歌。

  这节课总体来说还是能让人感到满意的,很高兴孩子们能让我再一次看到了他们的活力和潜力,我知道课堂小主人们的主动权一旦充分给予,他们学习的兴趣自然十分浓厚,我也相信对每一个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和新的尝试,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所见》教后记 篇10

  一、课题:小班古诗活动《所见》。二、教材简解:本园致力于古诗特色研究,用多样的形式让幼儿趣味学古诗,体验古诗活动的别样魅力。针对幼儿各个发展阶段,我们制定了不同的教学计划。本次的教学活动设计是小班的古诗活动《所见》,我以故事+图片的形式导入课堂,带领幼儿进入这首古诗的意境中,在教学中加入了表演、歌唱等元素,让幼儿既轻松学会了古诗,又感受到古诗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三、目标预设:1.通过活动,让幼儿熟悉、理解古诗的内容。2.通过看图说话,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3.学会用不同的方式诵读古诗,体验朗诵的乐趣。四、重难点: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体验学习古诗的乐趣。(重点)2.知道古诗中“鸣蝉”的意思。(难点)3.能用打节拍、做动作等方式朗诵古诗。(难点)五、活动准备:1.活动课件、伴奏音乐。2.四幅古诗配画。3.相关头饰。六、设计思路:《所见》这首古诗是非常具有童趣性的,而在幼儿时期,孩子们对故事有着异常浓厚的兴趣,因此,我利用这首古诗中“趣”这个点,以故事和图片的结合形式导入课堂,吸引孩子们的目光,让幼儿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初步的理解这首古诗的内容;之后我通过诗配画这样的形式,让幼儿重温古诗意境,我再逐步进行引导,让他们自己说一说画中你看到了什么,这样既加深了他们对这首古诗的理解,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此过程中,我还会让他们进行一些表演,与我,与其他幼儿做一些互动,充分的感受到这首古诗带给他们的快乐;最后,幼儿也会和我一起用打拍子、做动作等方式将这首古诗朗诵几遍。整个教学过程,我都将以幼儿为中心,让他们充分参与其中,体验学习古诗的乐趣。七、教学过程:1.出示小树林的图片,以故事的形式导入古诗。1)师:你们听一听,树林里面传来了什么声音?(牧童唱歌的声音)幼儿进行猜测,师揭晓答案,原来是一个小牧童在唱歌。2)师:你们来看一看,牧童是怎么来到小树林的呢?幼儿与教师互动,教师总结:牧童骑着黄牛,唱着歌来到树林,响亮的歌声在树林上空回荡着,他唱呀唱,忽然不唱了,停了下来,你们来猜一猜为什么他不唱了?幼儿回答,师揭晓,我们来看一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3)师放知了的声音,让幼儿听一听,然后放知了的图片,告诉他们这是蝉。师:牧童啊听到了知了在唱歌,那你们觉得接下来他会怎么样?幼儿回答,教师与幼儿进行互动,揭晓接下来发生的事:牧童从牛背上下来,想去捉蝉,但是要轻轻地去捉(师:为什么要轻轻地捉?)因为蝉听到动静会飞走(师边说边做轻轻地动作)师出示相关头饰,请个别幼儿扮演牧童,个别幼儿扮演蝉,师引导他们进行表演,感受快乐。2.理解古诗内容,并学会朗诵。1)师:古代有一位诗人叫袁枚,他看到了这件有趣的事情,于是回去就写了一首古诗,老师把这首古诗藏在了四幅画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不好?2)分句解释,加深幼儿古诗的理解。出示第一张图画,让幼儿自己说说内容,再出示第一句话:牧童骑黄牛(师边说边做动作,带领幼儿一起边说边做)。出示第二张图片,师:你们看,这个小牧童嘴巴张的大大的,在干嘛呢?(引导幼儿自己说出唱歌),他的声音真响亮,都传到哪里去了?(引导幼儿观察树林上空)呦!歌声在树林上空回荡呢。师当牧童,幼儿作大树,进行互动表演 ,感受牧童响亮的声音,引导第二句话:歌声振林樾。师总结:在这两幅画里,我们找到了两句诗句,是哪两句呀?(幼儿先说,师带领幼儿一起学说一遍)。师:我们接下来看下一张图画,我们来看一看这幅画和刚刚的一幅画有什么不同?(师边说边出示第三幅画)你们看,图片上出现了什么?(引导幼儿自己说出蝉),原来是一只蝉,它在“知了知了”的鸣叫,我们可以叫它——鸣蝉,牧童看到了鸣蝉,想去干嘛呀?(引导幼儿自己说想去捉蝉),“捉”可以用“捕”这个好听的词来说。牧童想去捕鸣蝉,所以第三句话就是:意欲捕鸣蝉。出示第四张图画,师:牧童本来在唱着歌,可是他看到蝉,想去捕,于是他立马就干嘛了?(引导幼儿自己感受牧童闭上了嘴巴,从牛背上下来,站立着)这就是最后一句:忽然闭口立。师总结:小朋友们都有一双火眼金睛,藏在这两幅画里的两句古诗也被我们找出来了,我们再一起将这两句念一遍:(幼儿和老师一起变念边说)。4)师带领幼儿用做动作、模仿古代诗人、打拍子的方式将这首古诗朗诵几遍,进一步增强学习古诗的趣味性。

《所见》教后记 篇11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二册第四组教材:《所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图文结合,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可爱。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课时划分:1课时

  学情分析

  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在夏天的时候,大家都喜欢做些什么呢?

  [通过自由谈话,激发上课热情]

  师:夏天有趣的事可真多,可以放牛、可以捉鱼呀!古时候有个叫袁枚的诗人,他特别喜欢走动。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里,看到一幅非常有趣的画面,于是呀,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作者亲眼看到的。

  板书课题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师:大家想知道大诗人袁枚看见了什么吗?(出示挂图)请认真观察图,听老师读这首诗。

  [通过教师的朗读,学生结合图,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师:听出来了吗?袁枚看见了些什么有趣的画面?

  生:牧童、黄牛、蝉……

  师: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牧童,多有趣的一首诗呀!现在,我们大家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o”把生字圈出来,读一读。

  1.检查自读情况

  师出示卡片,学生认读,启发学生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方法识字。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   蝉;平舌音:所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适机帮助学生强化认识。

  [抓住字词,扎实训练]

  闭:门+才,大家做动作:闭上我们的眼睛、闭上我们的嘴巴

  立:童—里,立正、起立就是这个立。

  蝉:虫+单,它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小动物。夏天的时候,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别称:“知了”。

  牧童:放牛的孩子

  捕:是一个动作。

  3.学生自由朗读,力求把诗通顺

  师:现在,调皮的字宝宝躲进课文中去了,但是,我们还是认识他们。大家齐读古诗。

  [通过朗读,熟悉字词]

  三、细读课文,了解诗句的意思。

  1.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师:牧童在干什么?此时,他的心情怎样?从哪看得出来呢?

  生:牧童骑在牛背上放牛,一边唱着歌。

  师:对,骑在牛背上多神气呀,一边看景色,一边唱歌。你们都是快乐的儿童,想不想骑一骑黄牛呀?那我们一起做上动作读这两行诗吧。

  [边做动作边朗读,引导孩子理解牧童的高兴心情]

  2.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牧童在牛背上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为什么却“闭口”呢?

  生:他怕吵到别人;

  生:他想捉蝉。

  师:他为什么这样想呢?

  生:因为他眼睛看着大树。

  生:诗里说“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讲得真棒!那假如你是那个牧童,看到树上一只蝉,会怎么做呢?给大家表演一下。

  [让学生想象当时牧童的面部表情和动作,让学生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节奏。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指导朗读,读出第一句的愉快语气,读出第二句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

  3.学生分组读、带读、对读。

  4.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

  5.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五、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么样?

  六、版书设计

  所  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所见》教后记 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的牧童机灵可爱、天真可爱的形象。体会牧童的愉悦心情,想象捕蝉时的反应机敏,感受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

  一、由画入诗,理解诗题:

  1、师: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诗人袁枚走在乡野的林阴小路上,不觉一幅画面进入他的视线。(板书:画 播放牧童骑牛图)

  2、师:谁说一说,怎样的画面?

  3、(好一幅牧童骑牛图、蝉儿鸣叫图、歌声响林图、乡野风光图)

  4、师:正是这一幅普通的生活画面被诗人袁枚瞬间定格,从而演绎成一首诗(板书:诗),题目是——所见(生齐读)

  5、师:你对诗题是怎么理解的?

  二、由诗入画,体会内蕴:

  (一)、赏牧童骑牛图:

  1、师:诗人究竟如何表现所见的?请大家自由读2—3遍,字音正确,停顿得当。(播放古诗)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指名读。(字正腔圆,推荐给大家一种读诗的好方法——缓缓地读)

  4、谁再一试?(在或急或缓中体味到古诗的节奏美)

  5、最后一位。(在抑扬顿挫中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

  6、齐读一遍,共同感受一下。

  7、师:诗人所见是怎样的牧童呢?(课件呈现前两句)同桌间相互议一议,括号中可填什么字,放入句中怎样理解?(师进入学生讨论间倾听指导)

  8、指名分句回答,并请学生板书。

  9、诗中的留白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此时,一个什么样的牧童豁然呈现于眼前?

  10、指名说。

  11、用朗读表现出来。谁读前两句?(你离诗人不远了,陶醉是读诗的一种境界。)

  (二)鉴牧童捕蝉图:

  1、师:就在这旷野中,林阴下,小小牧童骑着牛,就这样旁若无人地唱着,就这样陶然自在地唱着,如云行天际,如水流山野。忽然歌声停止,这是为何呢?(播放后两句)

  2、齐读后两句。

  3、师:其中你最欣赏诗人用的哪个字或词?为什么?

  (由所见猜测内心、打破了牧童原来的平和的环境,气氛紧张、犹如听到蝉鸣、表现出牧童的反应机灵、写出了牧童怕惊跑了蝉儿,体现出牧童站在那儿仔细察看蝉儿的确切位置,想一下子捉住它。)

  4、师:区区10个字,竟被大家品出了如此丰富的意蕴,让我们一起细嚼慢品,女声读(小荷已露尖尖角)男生读(一山更比一山高)

  5、师:学到这里你是否会有这样的疑问:诗人写就此诗,想表现或表达什么?

  6、指名说。(你已经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你品到了诗的精髓,你捕捉到诗的灵魂)

  7、师:请大家闭上眼睛,齐背古诗,由此诗再现诗人所见的清新画面。(标出箭头)(播放全诗,播放音乐)

  三、同题拓展,积累古诗:

  师:可见画中的画境可以入诗,诗中的意境可以入画,诗和画的关系是何等的亲密,(板书:入)袁枚的《随园诗话》中有一百四十余首为画而题写的诗,《题画》就是其中的一首。(播放《题画》)请大家参看译文,自由诵读,看谁最先会背。

  指名背诵。

  师:你还积累过哪些表现儿童生活的诗句?

  指名说。

  四、创作实践,提升表达:

  1、其实,我们多彩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画面可以入诗,请你做回小诗人,以观察到的儿童生活的某个画面为内容,创作一首小诗。(播放课件,播放背景音乐)

  2、学生创作诗歌。

  3、诗歌展示。

《所见》教后记 篇13

  (板块结构式)

  教学概况:古诗《所见》是语文课标版一年级下册的一首四言绝句,写的是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他一路行一路唱,欢乐的歌声响彻整个树林。可是蝉叫声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想把蝉儿捉住,所以停止了唱歌。诗人先写小牧童的骑着黄牛唱歌的动态,后写小牧童停止唱歌,屏住呼吸的静态,这从动到静的变化,简短的四行诗,把小牧童天真烂漫、逍遥自在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古诗教学,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要求教师在教读古典诗歌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语言美和音乐美、意境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达到积累祖国语言, 增厚文化底蕴,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结合教材的特点,以及新课程对古诗教学的要求,产生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烂漫。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古诗美好的意境。

  反思、评价

  内容提要

  关键项目、方法、策略

  反思、评价

  环节一:正所谓“入境始于亲,”本环节的教学导入看似简单,但教师要求背诵积累耳熟能详的古诗,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古诗的距离,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情感,唤起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

  环节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以读准字音为基础,没有正确的朗读就没有有感情的诵读,所以读准字音是为后面的读通读顺,有感情的朗读做好铺垫。

  环节三: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最好方式,张田若先生说:“评价一节课的成败与否的第一个标准是看全班同学是否熟读了课文。”所以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既是课标规定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又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手段。而读通读顺古诗又是实现入情入境吟咏诵读古诗这个目标的前提。所以本环节的教学设计不仅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服务,还为下一个环节的披文入情,体会诗情诗意扫清文字的障碍。

  环节四:读准诗句的节奏,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本环节的教学设计设计了“听一听,画一画,读一读”等教学活动感知古诗韵律。用小斜线画出朗读节奏,然后根据朗读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律美,这些活动显示出了这是一个有梯度的朗读训练过程,学生读通读顺古诗是朗读的一个层次,读出节奏、韵律又是朗读古诗的另一个更高层次,为体会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意境做好铺垫。

  环节五: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而理解诗句的意思是为学生更好的领会诗歌的意境服务。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意境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本环节的教学设计主要是通过看图理解、仿造写话,动作表演,感情诵读等方式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句去理解揣摩诗句的意思,进入诗歌的意境,不仅突破本课的重难点,还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

  环节一:背诵古诗,激趣导入。

      1、谈话导入:赵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孩子学过很多古诗,也会背很多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背给大家听?

  2、小结:咱们班的孩子积累的古诗可真多!对古诗也很感兴趣,这节课我们又来学习另一首古诗:第13课《所见》。   

  3、揭题,释题: “所见”是什么意思?

  4、小结:所见就是所看见的事物(东西)《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景物。

  环节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过渡导入:请大家打开书,或者看屏幕,细细地把古诗读过两遍,不懂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拼一拼,把古诗的每一个字读准,特别注意课文中的生字,把诗读得字正腔圆。你觉得可以了,就读给你的同桌听,让你的同桌来评一评。

  2、检查反馈。

  3、指名读,自评:你觉得你哪点儿读得最好?互评:你觉得哪个字读到你心里边去了?

  环节三、再读课文,读通读顺

  1、过渡导入:请同学们再细细的把古诗读过两遍,注意把古诗读通读顺,你觉得可以了就读给你的同桌听听,让你的同桌评一评。

  2、检查反馈:指名读,评价。

  3、全班齐读。

  环节四: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1、过渡导入:读诗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诗歌该有的节奏来,请听老师读第一行诗,听听老师在哪个地方做了停顿。

  2、在剩下的诗句上用小斜线标出朗读节奏来。

  3、检查反馈。

  4、了解五言绝句的朗读节奏规律。(每行诗的节奏都一样,朗读节奏是二三)

  5、总结:这就是古诗,讲究的是对仗和押韵,读起来就会有一种朗朗上口的节奏美。让我们按我们画出的节奏读一遍,读出古诗的节奏美来。

  6、听朗读录音

  环节五、理解诗意,读出诗情

  1、过渡导入:谁来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画面?

  2、引导看图说话,根据插图理解“牧童骑黄牛”的诗意。

  3、理解体会:歌声振林樾。重点理解 “振”。

  4、抓住牧童的歌声,理解“振”字,体会牧童逍遥自在的心情。

  5、总结:大家发现了没有,刚才我们在读“歌声振林樾”的时候大家都同时的在“振”字上下功夫,那么振字给你什么样的体会?(大声的、动听的,优美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由此你体会到牧童什么样的心情?(愉快、悠然自得)再一次读古诗,读出牧童的心情来。

  6、指导:用)声振(来进行仿写训练。

  7、理解体会“意欲捕鸣蝉。”

  8、理解体会:“忽然闭口立。”

  9、表演“忽然闭口立”,结合动作表演理解诗意,进行诵读以及口语交际训练。

  环节六:诵读古诗,加深印象

  1、诵读古诗。

  环节一:

  1、生背诵古诗,展示平时的古诗积累。(听、想、说、做)

  2、生齐读课题。

  3、引导学生从字面理解,先思考半分钟,然后在小组交流讨论,各别回答。(听、想、说、动、静)。

  环节二

  1、生自由读古诗。读给同桌听,同桌互评。(听、说、动)

  2、按十个手指头就是十分的要求给同桌打分。(动、做、动)

  3、纠错,正音。引导自评,互评。(听、说、动、静)

  环节三

  1自由读课文。(说、做)

  2、引导自评、互评。

  3、提出读的要求:全班清爽干净地齐读古诗。

  环节四:

  1、师范读第一行,生听,听后说一说在诗句的哪个地方做了停顿,并指导用小斜线标上停顿符号。(听、做、静)

  2、指导:一边读,一边标节奏。(说、动、做)

  3、板演标节奏符号。(做、看、动)

  4、引导:看看我们标的朗读节奏,你发现了什么?(看、想、说、听、做、动、静)

  5、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6、明确听的要求:不仅要用耳朵听,还要用心听,还要学会边听边想象画面,让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在脑海里活起来。(听、想、看、静)

  环节五

  1、检查反馈,相机出示古诗插图导入,引导生说想象到的画面。(听、想、说、静、动)

  2、看图说话,利用插图理解诗意。(看、想、说)

  3、引导:从诗句中你又知道牧童骑在牛背上正在干什么?(唱歌)从诗句的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歌声)

  4、播放牧童的歌声。重点抓住“振”字引导体会牧童的歌声是什么样的歌声。读出牧童的天真烂漫,逍遥自在,读出牧童愉快、悠然自得的心情。

  6、过渡导入:哟!“儿童读古诗,书声振课堂”听了老师的话你发现了什么?(仿造古诗来说话)对!让我们当回小诗人也学学作者用上振字说一句古诗吧!

  (1)小组合作:你平常听到的除了歌声,还有什么声?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用气泡图的形式把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用中卡展示出来。

  (2)根据展示的内容进行仿写训练:(笑声:笑声振教室。雨声:雨声振村庄。人声:人声振广场。歌声:歌声振校园。雷声:雷声振天地。鼓声:鼓声振校园)(想、说、听、做、动、静)

  7、再次播放歌声,过渡导入:可是,牧童的歌声为什么突然断了?(播放:蝉声)问:是什么声音?(蝉的叫声)听到了蝉的叫声,牧童会想什么?(想捉蝉)哪句诗写出了牧童想捕住蝉呢?(相机出示:意欲捕鸣蝉,)引导读出牧童的内心,先和同桌练一练。检查反馈并评价。(听、想、说、静)

  8、要想捕住蝉,牧童必须怎样做,引导利用诗句来回答。

  9、动作表演“突闻闭口立”。各别采访:牧童,你为什么忽然闭口立?引导用诗句“意欲捕鸣蝉”来回答。(想、说、听、做、动、静)

  环节六:

  1、提出读的要求:拿出最好的朗读水平来再读这首诗,用深情的朗读来记住这首诗。

  

  

  

  

  

《所见》教后记 篇14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3个字。

  2、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4、培养学生阅读故事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入

  1、看看树林图片说感受

  2、这美丽的树林引来了一位大诗人,他是清代的袁枚,他在这片树林里悠闲地散散步。散着散着还散出了一首诗呢,我们来看看他写的题目——所见(指名读)

  二、初读感知

  1、“所”是生字,但很常见,相信很多小朋友已经见过了,告诉大家你在哪儿见到过?给它找找朋友。(注意平舌音)

  2、“所见”就是所见到的,那袁枚大诗人见到了谁?自己读这首诗,仔细找找。

  3、理解“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学生字“牧”

  4、这个牧童做了什么事让袁枚大诗人那么感兴趣呢?再读课文,找一找,还要圈出剩下的4个生字,重点记一记。

  三、理解诗意

  1、牧童骑黄牛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会看到什么?看到这样,他会禁不住想干什么?(会想放声歌唱)

  我们来看看诗人是怎样写出牧童的歌声的,找出来读一读

  2、歌声振林樾

  a、理解“林樾”

  “林樾”两个字都是什么偏旁?木是表示什么的?所以林樾就是……

  b、给“林”组词

  “林”不但是木字旁,而且又拉来了一个木做伙伴,这说明“林”表示的地方树木怎么样?比如说树林,竹子多叫——竹林,高楼多叫——高楼林立。林还有什么朋友?

  c、写“林”

  那怎样才能写好这有两个木字的林呢?范写——描红——自己写一个

  d、牧童的歌声在树林里怎样?

  这个“振”虽然在中间,但这是古人的写法,我们得放在林樾的后面,理解成在树林里回荡。

  牧童的歌声回荡在树林里,林子里的鸟都听得到他的声音。他的歌声真响亮!你什么时候也会放声歌唱?猜猜他为什么会那么开心?

  e、引导朗读,背一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多么自在呀,舒适地读

  小牧童看到蓝蓝的天、绿绿的树、青青的草,红红的花,风景真好,心旷神怡地读

  今天不下雨,称心如意地读

  推荐一下谁的歌声最悠扬

  f、开心地背一背

  3、意欲捕鸣蝉

  a、除了牧童的歌声,诗人还听到了什么?

  b、记一记“蝉”,说说你对蝉的了解。

  c、诗中所指的蝉在哪里?一棵高高的大树上躲着一只小小的蝉,牧童怎么知道这棵树上有蝉的?它老鸣叫所以诗人叫它“鸣蝉”。

  d、学“捕”

  牧童知道这树上有蝉,这蝉可以玩,可以做药,还可以卖钱,当然想把它(捉来),这里没有用捉,用的是……(捕),捕和捉是近义词,用什么“捕”,所以用提手旁,我说捕——我说放

  现在牧童已经捉到蝉了吗?(理解“意欲”)

  4、忽然闭口立

  a、学“闭”

  奇怪,牧童在放声歌唱,又没大声喊:我想捕蝉了!诗人是怎么知道的?

  (指“闭”)这是什么字?什么结构?谁来做一做闭口的动作(先唱着歌,听口令闭口)

  b、学“立”

  看小朋友的样子,不但闭了口,而且站直了,这叫“立”,给“立”找朋友

  c、理解“闭口立”

  像他这样的就是“闭口立”,那书上的牧童就是这样吗?(注意眼睛得朝上看)谁来边做动作边读“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d、写写“闭”和“立”

  注意“闭”先写门再写“才”,“立”要站直,最后一横最长。

  5、有感情地朗诵整首诗

  瞧,这位牧童会骑黄牛,会让自己的歌声回荡在整个森林,会忽然闭口去捉蝉,多可爱呀!所以诗人回到家马上就把他记了下来,诗人是想把他告诉家人呢,谁来当诗人朗诵一下?(告诉朋友)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背诵

  请小朋友上台边朗诵边表演

  6、机动: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四、小结

  学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是个怎样的人?(懂事,可爱,活泼)

  诗人呢?(善于发现,及时记录,)

  五、作业

  《课堂作业本》填写后三句。先背给同桌听,再写。

《所见》教后记 篇15

  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是教学的新途径──《所见》教学谈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明德小学 郑 宏

  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多年,在教学上,我不断地积累经验,尤其在近两年内,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教学改革,着重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下,经过不断的实践,我认为课堂的氛围是最重要的。在课堂里,教师就是营造这个和谐愉快的氛围的灵魂人物,创造一个活跃的学习空间,使同学在愉快中学习,在开学初,我做的基准课《所见》一课时充分地体现出这种氛围。

  我改变了以前的工作作风,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不再拘谨。在整个教学中,我摆正自己的位置,跟学生们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但在外观上态度亲切,语气和蔼,和学生们像朋友一样,而且在内心中,要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而此时的我是为学生服务的帮手,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首先,我以看图激趣的方法,很自然的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学生门对挂图产生了兴趣仿佛身临其境,就自然而然地交代《所见》的作者,年代和解题。整个过程中,师生好象在做游戏,讲故事,气氛非常的和谐,学生很容易地回答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抱有充分的信任态度,使学生的自信心越来越强,不仅仅是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意识,对日常活动和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

  其二,在完成整个教学过程,我没有充当严传身教的“传教士”而是作为一名引导者,不是去教,而是让学生主动地去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对我的学生有足够的信心相信他们有读好古诗的能力,所以我范读后,评议并一同画出停顿,让学生自己设计重音,如第一句“牧童骑黄牛”一句可重读“牧童”、可重读“骑”、还可以重读“黄牛”,请你选择你喜欢的读法练习读。鼓励学生大声地朗读,带着感情色彩,不断地重复练习,很快地学生就掌握《所见》的阅读方法。

  其三,要教给学生方法,先让通过朗读找出《所见》中以前没有学过不理解的词,加以体会,试说诗意,再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画面进行背诵,然后,请学生给古诗加上动作,我在给学生们配上优美的音乐,这样一首普通的古诗在我们师生的合作下,变成一件美妙的“小艺术品”了。

  其四,完成这样还不够,还必须给学生足够时间去交流。在理解古诗后,我请学生们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曲子唱一唱这首诗。通过一段时间交流后我走到学生中间和他们一起试唱,很快气氛变得十分热烈都非常主动的去创作,有的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教材歌曲编上古诗《所见》的词,如《小燕子》、《兰花草》…… 学生们热情高涨。

  最后,我注意了促进生生互动。

  “生生互动”指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学生之间可互相讨论、评价、反馈、倾听、激励、竞争等。完成新课后,我又设计了续编故事这个练习,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内选出代表来讲,讲后再共同评价,评价优胜,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思维灵活性,语言表达能力以至个性特点等方面都会得到长足发展。

  在诵读与想象中奏响古诗教学的乐章──《所见》教学谈 

  浙江省平湖市平湖师范附属小学 周振华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上,古代诗歌是五彩缤纷的文学殿堂里最耀眼的瑰宝,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怏怏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诗歌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常常是一字惊人,一字道破天机。锤炼的语句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读者在诵读过程中,大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神游万仞。学习积极健康的古诗,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对于人类的高尚情操的培养也大为裨益。新教材选编的古诗,集思想美、语言美、艺术美、形式美于一体,同时,在课后又编了小学生古诗教学70首。可见在课改的今天,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如何进行古诗文的教学呢?

  虽然,我个人对古诗是情有独钟的,但是我始终认为古诗教学教师本身应该有深厚的功底,而我自己还好象欠缺了许多,加上古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味,更是无法将自己的理解准确地传递给学生。而且,我认为,小学生诵读古诗应该有一定的文化、语言积淀。因此,我虽然喜欢古诗却不感轻易尝试。这次之所以选择上古诗,源于几个原因。一是去年在网上看到全国第五届阅读教学大赛上,王自文的古诗教学课堂实录,虽然,我没有亲临现场,但也看得心潮澎湃,网上更是好评如潮。于是,有一种想尝试的冲动。其二是因为去年的平湖双高课选了许多古诗,难度很大,我也想挑战一回自己,最后是因为,我觉得教材选择这么多古诗肯定有它的道理,作为教材,我们肯定要教,而且要教好,于是,我就大胆的尝试了一回,因为女儿生病了,所以偷了点懒,选择了去年备好的一份一年级的教案。由于自己的水平和一年级学生的底蕴还不够,所以,尝试可能不是很成功,下面,我就把自己的教学意图和大家商讨一下。

  一、诵读──纵情地渲染诗味

  读书百遍,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许多有识之士认为,要抢救儿童记忆的黄金时代,摒弃繁锁的讲解,在青少年中实施中华古诗文的诵读工程是非常有必要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蔡玉琴老师在关于人教版小语教材中特别提到: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顺应儿童喜读好背,记忆力强的特点,鼓励学生多读多背,教学重点放在读、背和识字写字上。古诗内容教师一般不要主动讲,生字词稍加解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作简要回答,要把时间放在熟读成诵和识字写字上,切不可逐字逐句讲解。新课标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大量事实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低年级古诗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于是,在初读古诗时,我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划出生字,做到读准音,不丢字添字,把诗读正确流利。自读后,又指名个别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让他们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接着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同桌读、齐读。为了激发读的兴趣,我又建议举行朗读比赛,组内朗读后推荐比赛读,分男女生读、全体读等,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短短10分中左右的时间,学生读诗不下八遍,学生读得不累,而且越读兴致越高,他们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读得有味,大多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当堂背诵是根本不成问题。

  “诗是有声的画”。在安排充裕的时间给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我又以配乐吟诵做示范,学生吟诵的热情更高了,吟诵的效果也更好了。学生就是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美的滋养和艺术美的熏陶。同时我又围绕诗的题眼“所见“,请学生说说,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感受和体验诗的优美意境。使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用朗读表现了牧童活泼机灵的性格。学生读熟了,背会了,记牢了,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这样的诵读,犹如动听优美的音乐融入于耳,愉悦于心,何乐而不为?

  二、想象──入情地再现意趣

  古诗文中异彩纷呈地闪耀着美的光华,令人为之心热,为之神往。其描景记事写人表意,无不悦人目、动人心、触人思、怡人情。一首诗就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诗的意境是诗人匠心经营的心灵王国。虽然,我们屏弃支离破碎地分析理解,但是读了以后,我们也要让学生明白诗中写了什么,这个明白的要求是能借助插图、情景,明白大意即可。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前一阶段学生反复读文的基础上,学生是可以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古诗有所感悟、有所理解的。原来的设想是让学生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但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和水平,我还是不敢放手,于是通过情景的再现来让学生了解大意,通过想象来感受意趣。

  如:片段一

  1、情景导入:

  一天,诗人袁枚在郊外散步,走着走着,他停下了脚步,他看到了什么呢?

  (课件演示:牧童骑黄牛的情景。)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具体说生动。

  3、是呀,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多么自在呀,他看到蓝蓝的天、绿绿的树、青青的草,红红的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就唱起歌来了。(播放音乐)他的歌声怎么样?(你的声音也很响亮)

  4、袁枚看到这么活泼可爱的牧童,听到这么嘹亮动听的歌声,脱口就吟出两行诗。

  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5、自己读读:

  试着想想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呀,然后跟同桌交流一下,有不懂的字词把他圈出来,等会儿请大家帮忙。

  交流理解:

  有不理解的词吗?重点理解“振”、“林樾”。

  6、看看图上牧童的神态,听听他的歌声,想象一下他的心情,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7、他正唱得高兴呢,忽然听到了──(放蝉鸣声)于是,他就……(想象他会干什么)随机出示图片。

  学生猜测牧童“下牛、闭口、捕蝉”的情景。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借助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将整首诗以“袁枚出游所见”的故事形式贯穿始终,让学生形象感知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从而让学生进入诗所描绘的情境中。强调学生的自悟自得,互助交流,重视朗读的指导。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体会到的诗意,从而积淀语感。最后,我又让学生做一个小牧童,边表演,边诵读,相信古诗的大意学生是可以明白的。

  三、拓展──积极地阅读和创造

  由于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邃,往往突破时空的限制,诗意跳跃性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扩展、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地在思绪的太空中翱翔。教师可让学生借助画笔,将诗中描绘的情境简单地勾勒出来,或将古诗改写成小故事等等。由于这首诗有一定的故事情节,于是,我布置的一个作业是把这首诗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诗从自然中来,从劳动中、从生活中来。在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受到直观的熏陶感染,我们还可以开展一些有创意的活动,如带学生走出来,下乡村欣赏 “一去二三里”,上田头体验“汗滴禾下土”,临池畔倾听“曲项向天歌”,在夜晚模仿“举头望明月”……这样,诗与意相印证,情与景相交融,使学生在真切的体验中怡情、悟性、开智、明理。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学习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因此在学《所见》的基础上,我又同时告诉学生诗人们之所以成为大诗人,就是因为他们很细心,把所见的及时写下来,老师这儿还有一首所见,看看这位大诗人写的内容是什么时候的所见?在哪里写的?再读诗看见了什么?和学生一起学习了《舟夜书所见》。并引发学生去学习其他的诗,把学生的视野一下子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读读背背,不断地积累;背背想想,细细地体会,在学生纯真的心灵上,不断地加深民族经典文化的积淀,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必将激发他们对灿烂的文明的向往,扬起弘扬民族文化的风帆。

《所见》教后记 篇16

  【预设目标】

  1、人文熏陶:在读悟吟诵中领略古诗之韵,心驰神往诗之意境。

  2、技能培养:读厚,感知牧童之形;读薄,勾勒牧童之神。

  3、语言积累:会读,会背,会唱,会写。

  【学法指导】在读薄读厚,读胖读瘦的古诗学习新形式引领下,学生——诗人——教师以文本为媒介,三位一体,披文入情。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流程】

  一、学唱一首歌。

  1、播放儿歌《牧童骑黄牛》,学生尝试跟唱。

  2、谈话导入:你最早接触这首诗,是在什么时候?如今再学,你想给自己制定怎样的学习目标?(相机出示四大学习目标:学唱一首歌,认识一个人,读懂一首诗,感悟一片情。)

  二、认识一个人。

  1、出示画面:袁枚像。

  2、交流课前搜集的诗人资料。

  3、师相机渗透:袁枚亦是一隐者,为侍母而仕途急流勇退,孝心可嘉。

  三、读懂一首诗。

  1、初读,感知诗意。

  2、深读,领悟诗景诗情诗境。

  ①读厚。引导学生认识五言诗体,如何添字读厚成七言诗体。可做如下铺垫:

  (          )牧童骑黄牛,

  (         )歌声振林樾。

  意欲(        )捕鸣蝉,

  忽然(        )闭口立。

  让学生在添字填词中逐步丰厚诗情诗景的感性认识,言语推敲文字,头脑渲染画面。

  ②读薄。引领学生删繁就简,五言变三言,比比谁的最简练。

  然后,逐步梳理出全诗之形,之神。

  其形:牧童——骑黄牛,振林樾,捕鸣蝉,闭口立。

  动  →  声  →       心   →     静

  四、感悟一片情。

  1、再读,边读边细化直观画面,小组交流彼此所勾勒、渲染的每一幅美图。

  2、研读,斟字酌句,字里行间品味牧童之乐,诗人之得。

  3、播放《所见》视频,欣赏中与自己头脑中预设的画面对比,看哪种意境更有韵味。

  4、诵读全诗。布置作业。

  任选其一:

  ①说话训练:如此牧童,我情不自禁的赞道:“————————————————————————————————————————————————————!”

  ②写作训练:蝉声犹在耳,牧童意如何?我兴犹未尽,提笔写道:———————————————————————————————————————————————————————————————————————————————————————————————————————————————————————————————————————————————————————————————————————————————————————————————————

  【板书设计】

  所见        

  (清)袁枚         学习目标:   ①学唱一首歌

  牧童骑黄牛,                   ②认识一个人

  歌声振林樾。                  ③读懂一首诗

  意欲捕鸣蝉,                         ④感悟一片情

  忽然闭口立。    学习形式:  读薄 读厚 读胖 读瘦

  【教学反思】

  《所见》四憾

  ——致张慧老师及全体同仁

  铃声响了。

  铃声又响了。

  就这样,四十分钟,思想碰撞,心灵角逐,渗汗的脑门,轻拭一下,似冬夜运转不休的cpu——烫。

  解脱感?甚或嘴角溢出的一丝窃喜?

  不。心里很沉重,几乎是一种负罪感。

  说四憾吧。

  第一,读,一塌糊涂。

  没读出味道,当然更没读出美感。诗的节奏,抑扬之韵,顿挫之感,吟咏之得,丝毫难觅,此为一憾。

  第二,写,不着一字。

  没圈划,没批注,没作业,甚至连课本都没正儿八经的打开过,一堂课只是夸夸其谈,喋喋不休,不动笔墨,其陋奇丑,已无可遮蔽,此为二憾。

  第三,乱,筋脉错杂。

  表面看,板块式的架构还凑合。其实,在主体性学习进程中,整条主线已盘根错节,无从梳理。于是乎为赶进度,生拉硬扯,连撵带跑,基本完成目标的四分之三,此为三憾。

  第四,愧,汗颜如雨。

  如此拙劣的滥制,竟博得张慧老师褒奖怜怜,知遇提携,迷途点津,若不苦心孤诣,除陋革弊,憾莫大焉!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所见》教后记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