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13古诗两首

13古诗两首

一梦入混沌 点赞 分享
13古诗两首

微信扫码分享

13古诗两首(精选17篇)

13古诗两首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体会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借助图片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

  2、导入: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这就是《池上》。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布置自学,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2、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

  (1)解字词;撑   艇   解   藏   浮萍  一道开

  (2)懂诗句。

  (3)明大意。小娃娃撑着小船,偷偷采了莲蓬回来赏玩。他还不懂得该怎样隐藏自己不被人发现,那小船轻轻地划过,荡开了池面上的浮萍,留下了一条清清楚楚的水路。

  三、品读感悟,欣赏诗美。

  1、学生读读古诗,教师评价指点。

  2、提出疑问,小组合作学习,解决疑问。

  1、组织交流,品读感悟古诗之美。

  2、教师适当指点,引导学生感悟到诗歌描写了一位天真机灵、淘气可爱的小娃形象,通过他的动作、细节,表现了纯真美好的愿望。

  3、学生写下自己对古诗的感受和理解,要求有自己的体会。一两句也行。交流交流评价。

  四、读背体会,总结全诗。

  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古诗的美。

  板书设计        

  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20、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小男孩钓鱼是的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指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钓鱼杆。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谁跟父母去钓过鱼呀?怎样钓鱼?(指名学生说一说)

  2、那么怎样才让鱼上钩呢?(最好让鱼杆长一些,……)

  3、为什么?(不让鱼知道有人要捉它,钓鱼还要有耐心,不能三心二意……)

  谈话:老师这里有一幅图,(出示)你能看出是谁在干什么吗?

  (一个小孩在河边钓鱼,一个老伯伯在跟他招手,小孩在摆手)

  你能看出是什么时候的事吗?从哪里看出来的?(是古代的事情,从服装上看出来的。)

  那时侯有一位大诗人看到这一情景,颇有感触,写下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小儿垂钓》。板书并齐读课题。介绍:这位大诗人就是唐代大诗人胡令能。

  (二)释题。

  读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的?(出示“小儿垂钓”的画面)指名说说哪是钓鱼杆,哪是鱼线,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的意思。“小儿垂钓”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课文。

  出示诗文。

  1、看诗,听录音。

  2、学生自学,不理解的词查字典。

  3、学习前两句诗的意思。

  ①(用打出小儿垂钓的画面,下面是字幕:前两句诗)边读诗句边看图。

  ②小组讨论:

  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

  “学垂纶”是什么意思?

  小孩是怎样坐在河边学钓鱼的?

  “草映身”是什么意思?

  ③讨论后指名学生回答。

  ④指导朗读,边读边看图,边想象诗中的情景,再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4、学习后两句诗的意思。

  ①(出示后两句诗)指名读后两句。

  ②问:小男孩正在专心钓鱼的时候,谁来了?(出示一位老人朝小孩走来的画面)

  ③他来干什么?(问路)诗中哪个词是写问路的?(借问)路人可能问些什么?(同桌讨论后回答)

  ④看,小孩是怎么做的?(出示小孩摆手的画面)⑤他为什么摆手?“遥”是什么意思?

  ⑥从哪看出他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路人的脚步声;问话声;小孩的回答声。)

  ⑦“应”是什么意思?(回答)

  师小结:小孩既怕老爷爷的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的回答声把鱼吓跑,他一门心思用在了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的态度怎么样?(很专心;很认真)

  ⑧指名学生表演。一人扮路人,一人扮小孩(体会小孩紧张的心情)

  ⑨指导学生看图朗读,读出小男孩紧张的心情。

  ⑩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5、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师: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年儿童专心致志学钓鱼的情景,很富有儿童情趣,谁能谈一谈诗的前两句写了什么?后两句呢?

  板书   样子    姿势

  神态    表现           专心致志

  (四)总结全文:诗人抓住了小孩钓鱼时所表现出的某些特点,用通俗易懂得诗句,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的形象,诗中有动有静,情景交融,使人倍感亲切,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大声朗诵这首诗好吗?

  板书设计    

  小儿垂钓          专心致志

  样子           蓬头稚子学垂纶,

  姿势           侧坐莓苔草映身。    

  神态           路人借问遥招手,

  表现           怕得鱼惊不应人。

13古诗两首 篇2

  教学要求:

  了解两首古诗的诗句的意思。

  了解诗的作者的相关知识。

  理解诗句所蕴含的道理。

  《江南春》作者唐代诗人杜牧。

  释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

  一二句写今:

  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

  三四句吊古:

  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经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一、 二句写景:

  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三四句抒情:

  身处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指导反复朗读,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13古诗两首 篇3

  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及其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背诵这个词语。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说说诗句的意思,并能想象《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古诗,这两首古诗都是宋代诗人写的。

  学习《村晚》

  简介作者。

  解题:

  村晚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史诗描绘乡村傍晚的景色的。

  初读课文。

  读顺诗句。

  细读课文。

  指名读第一行。

  池塘和陂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相同,都包括了池子和池边的意思。

  看插图,看看那一部分是和诗句的意思相对的?

  两个满字说明了水草丰美的样子。

  学习第二行。

  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衔字?

  寒漪这词语怎么讲?用浸表示什么意思?

  齐读。

  指名读三、四行。

  牧童是指什么人?

  归去表示回到哪儿去?

  短笛无腔信口吹这行诗是什么意思?

  对照画面读诗,体会意境。

  指导朗读、背诵。

  第二课时

  检查复习

  指名四人背诵。

  指名说说《村晚》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

  学习第二首诗

  板书课题。

  简介作者。

  解题:

  早晨从净慈寺初来送别好友林子方。

  初读课文。

  读顺诗句。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学生自学,教师辅导。

  毕竟是什么意思?

  与与四时是什么意思?

  毕竟六月中西湖,风光与四时不同。

  有什么不同呢?

  什么叫无穷碧?

  什么叫别样红?

  指导背诵。

  完成练习与测试。

  板书设计 :

  草塘  水陂  满

  山衔落日  浸寒漪

  村晚                 归去

  牧童   横牛背   吹短笛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接天

  莲叶    无穷碧

  毕竟西湖六月中              映日

  荷花    别样红

13古诗两首 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具准备】课件、卡片。

  【学习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要求〗

  1、会认6个字,会写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和展示、交流课前查阅资料所得。教师可视情况有选择地讲解: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别人又叫他苏东轼。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得好,苏东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十分高兴。他提笔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

  2、看图说话。出示挂图,让学生说说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理解课题,自读古诗

  1、借助拼音读题。注意“赠”、“景”是后鼻音。书空“刘”字。  

  2、说说题目的意思。

  3、苏轼送给刘景文一首什么诗?请大家小声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完后再读给同桌听。

  4、用笔圈出生字读读。

  5、同桌合作学习生字,尝试理解字义。

  三、再读感悟,想像画面

  1、自由读诗,结合图思考:诗描写的是什么的景色?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相机点拔。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合作,读完后交流自己体会,交流后再融入感情读。

  4、小组汇报自学收获和不懂之处。小组间答疑。师进行指导。如:理解“霜”的意思。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指导。你见过霜?冰箱里白色的东西就是霜。霜是一种自然现象,北方秋天气温降到了摄氏零度以下,地面上或草叶上会凝结一层薄薄的白色冰晶。这就是霜。下霜时,天气已经冷了。还可以结合上下文理解。如:“擎雨盖、傲霜枝”,让学生观察插图,重点引导观察荷塘和菊花,使其明白“擎雨盖、傲霜枝”指什么。

  5、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所描绘的画面: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6、指导感情朗读,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读。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1、引导学生用自的话说说读了这首诗后,头脑中形成了什么画面?

  2、根据诗意,参看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秋天难道只有橙黄橘绿两颜色?出示课件让学生议一议。

  六、指导写字

  1、要写的的字:

  首、刘、枝、记。

  2、学生认读:

  首:书空笔顺。

  注意“枝”的木字旁最后一笔是点。

  3、让生观察范字,说说怎样书写。

  4、指名板书生字,师生共同评价,探索写好字的方法。

  5、学生书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学习要求〗

  1、会认4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背诵其它写秋天的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赠刘景文》。

  2、听写“刘、记、枝”三个字。

  3、出示《山行》。

  二、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师巡视指导:

  自学提示: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这首诗。如,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几个人组成小组学;可以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绘的景象;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还可以画一幅画,有什么别的方法可以试一试。

  2、交流、分享、展示自己的学习所获。喜欢表演的同学用充满激情的声音读;愿意说的同学说说读后想到的景象;喜爱表演的同学边给同学朗读边进行表演;擅长画画的同学把自己的作品向周围的同学展示过程中,师相机点拔诗中表现出的枫叶经霜仍然生机盎然,富有生命力。

  3、集体讨论,解决学习中还不懂的问题。  

  4、小组比赛朗读《山行》,老师针对学生情况相机指导朗读。

  三、趣味实践活动

  1、卡片连词练背诵,方法:

  师出示本诗的生字卡片,让学生按生字出现在诗句的先后摆放,然后连起来,试着背诗句。

  2、情境背诗,方法:

  师扮演学生的家人,如,妈妈、爷爷、奶奶等,请同学背诵诗给“家人”听。

  四、指导写字

  1、指名学生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写“于、首”两字,集体评一评写得怎么样?

  2、师在田字格里范写“枫”字,提示学生这个字左窄右宽,学生书空。

  3、学生写一遍,同桌交换评、改。

  4、学生练习书写生字,师巡视检查学生的写字姿势。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背诵古诗。

13古诗两首 篇5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包括两首抒发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古诗。一首是陆游的《示儿》,这是诗人临终前的诗,相当于遗嘱。另一首是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在梓州,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下这首诗。

  学情分析:

  教学这两首诗,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例如《示儿》,可以让学生先说说,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诗句、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再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让学生说一说,杜甫高兴的原因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和词语中看出杜甫的高兴。

  教学目的: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3、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  新课

  前一个单元我们曾学过《七步诗》、《长歌行》、《出塞》,每一首诗都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感情。诗人写的诗里表达爱国情感的不少,今天我们就学习两首。一首是陆游写的《示儿》,这是临终前写的,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渴望;另一首是杜甫写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对祖国重新获得统一的欢乐心情。

  二、范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

  三、学生自读。

  四、学习第一首诗《示儿》。

  1、作者简介。

  2、借助注释自学这首诗。

  3、检查自学的效果。

  (1)说说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就什么都没有了。

  (2)“但悲不见九洲同”。但,相当于“只”。九洲:指全国。同,指统一。诗句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3)“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的军队。定,指平定,这里指收复的意思。中原,被金兵占领的地区。诗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

  (4)“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无,这里同“勿”。乃翁,你的父亲,这里指陆游自己。诗句的意思是: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的感情。)

  (6)指导朗读。

  五、巩固练习

  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并背诵。

  2、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第二课时

  一、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作者简介。

  2、借助注释自学这首诗。

  3、检查自学的效果。说说这首诗每一句的意思。

  (1)“剑外忽传受蓟北。”剑外,指剑门关以外。蓟北,指现在的河北省北部,是安史叛军的巢穴。这首诗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剑外传扬。

  (2)“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为高兴极了而流泪。这诗句的意思是:刚刚听到这个喜讯,眼泪就洒满衣裳。

  (3)“却看妻子愁何在”。却看,是再看。妻子,这里指老婆孩子。这诗句的意思是:再看看老婆孩子,哪里还有一丝的忧伤。

  (4)“漫卷诗书喜欲狂”。漫卷,指胡乱卷起。这诗句的意思是: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5)“白日放歌须纵酒”。放歌,指放声歌唱。纵酒,指纵情饮酒。这诗句的意思是:在大白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

  (6)“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诗句的意思是: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7)“即从巴峡穿巫峡”。即,就。巴峡,四川境内的一段山峡。巫峡,三峡之一。这诗句的意思是: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

  (8)“便下襄阳向洛阳”。襄阳,在现在的湖南省。洛阳,在现在的河南省,杜甫有田园在这里。这诗句的意思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向洛阳。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的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获得统一而欣喜若狂的思想感情,这是诗人爱国热情的自然流露。)

  4、指导朗读。

  二、总结课文

  这两首诗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

  1、有感情的朗读这两首古诗。

  2、练习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3古诗两首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第一课时

  谈话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

  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初读课文

  1、自由读题。(区分“春”“村”的读音)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1) 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2) 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试读课文、读出诗韵

  1、师范读。(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3、指名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认读、识记生字

  1、指名拼读生字。(领读)

  (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齐读生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1) 自由记生字。

  2) 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

  自—首 舍—古 读—诗 对—树—村 睡—眠

  闪—问—间—闻 屋—居 醒—醉 亲—童 外—处)

  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 一首儿歌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指导写字

  1、书写生字“古、声、多”。

  2、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笔顺,并逐一指导。

  古:横要长而凸。

  声:上为“士”,上横长,下横短。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位置要注意必须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

  3、生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复习

  1、齐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

  朗读感悟、理解古诗

  1、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

  2、全班齐读《春晓》、《村居》。

  3、学生自由读,思考:我从中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4、交流汇报自读情况,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5、分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6、反馈释疑,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背诵古诗

  1、指导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1) 师范读。

  2) 自愿读。

  3) 比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2、背诵古诗。(指名背、小组背、齐背、师生对背等。)

  指导书写

  1、口头扩词:

  古声

  多处

  知忙

  2、书写生字“处、知、忙”。

  3、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的笔顺,并逐一指导。

  处:半包围结构,捺要拖长、“包住”。

  知:左右结构,“口”在右边偏下。

  忙;左右结构,“竖”要垂直且稍长。

  4、学生练习书写,师巡视、指导。

  扩展活动

  班里开展一次放风筝活动。

13古诗两首 篇7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味。

  2、了解诗的作者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诗句所蕴含的意味。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春天来了,小草绿了,花儿开了,柳树发芽了,一切是那么充满生机。春天在人们心中是那么地美好,在画家、诗人的眼中更是别具一格,许多诗人把对春天的赞美、对春天的感受融入到一句句诗句中,

  谁能背几首与春天有关的诗?(指名背诗)

  过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句,首先我们学习第一首《江南春》。

  二、解释诗题,简单介绍诗人。

  (1)《江南春》作者唐代诗人杜牧。

  (2)释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

  (3)介绍时代背景:唐代贵族统治者大兴建寺之风,妄想借神佛保佑,长治久安,这使诗人想到了南朝统治者的覆灭,所以诗人在诗中借古讽今。

  三、  初读质疑。

  1、自读诗歌,扫除字音障碍。

  2、根据诗句、插图,想想诗句意思。

  3、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四、  再读解意。

  1、品读一、二句

  诗歌以哪些景物表现江南春色?

  (莺啼、绿叶、红花、水村、山郭、酒旗,组成了一幅江南春景图)

  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些景物。

  师补充:一二句写今,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

  2、品读三、四句

  从诗句中可以知道南朝什么很多?

  师补充介绍南朝为什么有这么多寺庙。

  现在这些寺庙怎么样呢?

  (并不都在,有的倒塌,有的破损,飘摇于苍茫的风雨之中)

  连起来说说这两句诗句意思。

  师补充:三四句吊古,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经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五、精读解情

  1、  有感情地朗读。

  2、  整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诗人眼前是一派美好春景,将实景和想象融为一体,多么令人陶醉!诗人随之而来的触景生情,联想起历史上南朝兴寺而亡,而今的唐朝依然重蹈覆辙,怎不感慨横生?)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味。

  2、了解诗的作者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诗句所蕴含的意味。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指名背诵《江南春》,并说说诗句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春日偶成》

  1、解释诗题,简单介绍诗人。

  (1)《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

  (2)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2、初读解疑

  (1)自由朗读,扫除文字障碍。

  (2) 解疑:

  “傍”“随”“过”“川”怎么理解?

  “时人不识”怎样理解?

  “偷闲”是什么意思?

  3、再读解意

  (1) 品读一、二句

  这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春景?

  这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 品读三、四句

  “时人”为什么“不识”?

  诗人担心人们说闲话吗?为什么?

  (3)连起来说说诗句意思。

  一二句写景: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三四句抒情:身处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4、指导反复朗读,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三、请学生搜集有关描绘春天美丽景色的古诗并背诵。

13古诗两首 篇8

  l利用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值:         怜:        屐:

  扉:         径:        疏:

  2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哪个季节景色的?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3课前搜集一些描写春夏秋冬景色的诗句。

  4拼音长廊。看拼音,写词语。

  jīchǐ    chái fēi    cāng tái    chūn sè    xìng huā

  (    ) (        ) (        ) (       ) (        )

  5对号入座。给画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游园不值(    )  a价格,数值;b遇上,碰上;c有意义或有价值。

  (2)应怜屐齿印苍苔(    )   a  怜悯;b爱。

  6课文传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叶绍翁要到别人家的园子里游赏,结果没能如愿,可从课题中的“     ”看出。不过他最终还是感受到了春天,因

  为他看见“                 ,                   ”。

  诗人采用     的手法烘托出满园春色,构思奇巧,耐人寻味。

  (2)《宿新市徐公店》是    代诗人    ,题目的意思是      描写静景的是   两句,描写动景的是   两句,动静结合,充分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

  7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绝    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说说带横线字的意思.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①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②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这首诗以和煦的          、初放的          、茹茵的    、浓郁的    、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    的心情。

  (3)你能给这首诗配上一幅画吗?

13古诗两首 篇9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是重难点。

  教学设计思路:    这篇精读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描写和赞美了春天的景色。《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写的是初春二月柳树、柳条、柳叶。《春日》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所作,是一首春游诗,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同时也点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两首诗把春天描写得姹紫嫣红,多姿多彩,而又充满了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万物复苏的春天的渴望,以及春天到来的喜悦。教学这两首古诗时,没有逐字逐句教学生诗句的意思,而是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了解诗意大略,以赏析的角度教会学生学习诗歌的方法。教学准备:

  收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背诵春天的古诗。板书设计:古诗两首  咏柳                             春日碧玉妆成一树高,                胜日寻芳似水滨,万条垂下绿丝绦。                无边光景一时新。不知细叶谁裁出,                等闲识得东风面,二月春风似剪刀。                万紫千红总是春。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今天我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喜一起走进迷人曲春天,看着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指名学生背诵。二、学习《咏柳》, 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1、          学生认读诗歌《咏柳》。2、          指名学生读。3、学生读注释,同桌互相交流。4、小组互相交流。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会大自然的伟大神奇)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

  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生: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1、学生朗读古诗。2、          全班交流诗意,教师相机点播。3、学生练读、指读、与教师做相应练习。四、背诵同学们,这首古诗写的多么有趣、多么生机盎然啊,你们会背了吗?一起来试一试。学生练习背诵。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咏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学生背诵古诗,解释诗意。二、学习《春日》 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1、          学生读准诗歌的字音。2、          指名学生读。3、          读注释,了解诗歌大意。4、          小组讨论交流。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旬来对答。

  师: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焕然一新了,全没了冬日的苍白和萧瑟。

  生:胜日寻芳渐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师: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到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1、指名学生读,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3、          全班交流诗意,教师相机点拨。3、学生练读、指名读,并与教师完成口头练习。四、背诵古诗。

  古诗的意思都了解了,古诗会背了吗?谁来试一试?学生练习背诵。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复习指名背诵《春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学生背诵解释诗意。二、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咏、碧、妆、裁、剪、滨、紫

  2、出主识记字形,集体交流:

  提醒:咏,用口吟诵,与口有关,故口字旁;泗、滨,与河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旁;绦,与丝织有关、左边是绞丝旁。裁,与衣服有关,里面是衣字:剪,用刀来剪,下面是刀字;妆,梳妆,女人常梳妆,右边是女字旁。

  3、先描写观察重点笔画,再集体交流:

  “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1、          学生认读生字。2、          学生识记字形。3、          学生观察字形,交流写法。4、教师巡视指导。4、学生练写。 课外资料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人。少年就以文词而出名。公元695年擢进士,做过工部侍郎等官。晚年与李白交友,酒后作诗文,神采飞扬。他工书法,尤善章草隶书。《全唐诗》存其诗一卷,共存诗20首。写景的诗,较为清新通俗,除本课《咏柳》外,还有《采莲诗》《回乡偶书》广为传诵。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字元晦,号晦庵、晦翁,别称紫阳、考亭。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曾任秘阁修撰等职。他博览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在哲学上发展了程颐、程颢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系统,称为程朱理学。他从事教育时强调启发式。他治学态度严谨,分析问题精密,对后代的学者影响很大。他的著作很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后人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多种书

13古诗两首 篇10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7个生字,知道这些生字在诗句中的意思。认识一个多音字。

  3、 初步懂得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写几句话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春雨》。

  2、 初步感受《春雨》的诗意,感受作者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小朋友们,现在正好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古代诗人抒发自己对春天喜爱的古诗。

  2、 板书课题

  二、 揭示课题

  1、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首古诗,齐读课题。

  2、 你们知道这首古诗是谁写的吗?

  3、 作者简介“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被人称为“诗史”

  三、 精读课文

  1、 自己小声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 指导看图,说一说春雨的特点

  3、 指名读第一句,边读边理解

  这一句的意思就是:这真是一场好雨,你知道什么季节需要雨水吗?春天一到,就下了起来。

  4、 为什么春雨是好雨呢?

  5、 齐读第一句

  6、 指名读第二句,边读边理解

  这句诗的意思是:春雨往往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轻轻地洒落,滋润着万物。

  7、 齐读第二句。

  教师范读,学生自己练习。

  8、 有感情地背诵。

  教学过程

  四、 首诗赞美了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5个生字,掌握“春晓、眠、觉、闻、啼鸟、知”等词语。

  2.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能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4.到郊外或公园去找春天,把看到的大自然的变化,先说说,再用几句话写下来。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范读课文,学会体会诗的意思。

  2.讲解诗意。

  (1)介绍诗的作者。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他写的田园山水诗很有名。

  (2)逐句分析。

  全诗共四行,两句话。

  第一行:讲春天的晚上人们睡得很熟,很沉,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眠:睡 觉晓:天亮)

  第二行:讲醒来以后,听到到处都有鸟的叫声。

  (闻:听到 啼:鸟叫)

  第三、四行:昨夜又刮风又下雨,不知花被打落多少。

  3.问:《春晓》写了怎样的景象?

  仔细看图,展开讨论

  《春晓》写的是百花盛开,小鸟在枝头欢快地鸣叫,风雨过后,地上满是落花的春天清晨的景象。

  4.小结

  这首诗既写了春天的早晨,雨过天晴,小鸟在枝头鸣叫跳跃的欢乐场面,又抒发了作者对昨夜风雨交加,满地落花的惋惜之情。诗中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意境清新、自然,构成了一幅情景交融的春晓图。

  二、学习新知:

  验收责任

  请学生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第二节

  教学责任

  朗读背诵课文,学会诗中的生字。

  一、亮责任

  背诵默写课文,学会诗中生字。

  二、落实责任

  教学过程

  1.范读课文,注意停顿。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2.请学生反复读诗,在注意停顿的基础上,注意生字读音。

  3.请学生背诵课文。

  4.指导生字。

  (1)复习旧字。

  浇 民 耳 帝

  (2)请学生说出新字。

  晓 眠 闻 啼

  (3)指导重点字。

  晓:右上角最后一笔为撇,没有点。   

  5.看图读诗,体会文中意境,注意语气。

  三、验收责任

  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5 春 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第三节

  教学责任

  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春天大自然的变化,再让学生练习写一写。

  收集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一、亮责任

  把自己所观察到的春天大自然的变化,说一说,并能写成一段话。

  二、落实责任

  1.指导学生说话。

  (1)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你看到了什么变化?

  (2)花、草、树有什么变化?

  (3)小动物有什么变化?鸟及自己所见到的动物有何变化?

  2.教给学生说话方法。

  (1)注意说话次序,回忆上次《春天》看图说话的次序。

  (2)要加进想象和形容词,体现出春天万物复苏的情景。

  3.广泛让同学练习说话。

  (1)单个说。

  (2)同位子说。

  (3)请同学到前面说。

  4.提出写话要求。

  (1)格式。

  教学过程

  (2)注意标点。

  (3)不会写的字用音节代替

  三、验收责任写一段话。

13古诗两首 篇11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词。

  2、理解诗歌,感受春的美好。

  3、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感受春的美好。

  2、体会诗人对春的热爱。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挂图、有关春天的课件、收集有关诗人及诗歌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揭题

  1、惠崇是宋代和尚、著名画家。

  2、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晓景》题的诗。

  二、 生字教学

  三、 自由读诗,完成下列任务。

  1、将诗歌读通读顺。

  2、画出朗读节奏。

  四、 检查读诗情况,听录音后画上节奏。

  五、 再自由读诗,完成下列任务。

  1、根据工具书理解诗意。

  2、提出问题。

  六、 检查读诗情况。

  1、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

  (1) 串讲诗意

  竹林外开着两三枝鲜艳的桃花,

  鸭子最先知道春江的水暖了。

  蒌蒿长得满地都是,芦芽才冒出短短的一截。

  正是河豚逆江而上要来到春江的时候。

  (2) 这幅画上画了哪些景物?为什么要画这些景物?

  画家画得都是春天来临是的景物。

  (3) 这么美的春天该怎么读?

  轻快、生机勃勃

  2、把诗中的内容画出来。

  七、 背诵古诗。

  八、 总结。

  九、 作业。

  1、抄写、背诵。

  2、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一、解题

  1、简介作者

  唐朝诗人,有“小杜”之称,“大杜”只杜甫,他的诗歌能描绘出景物的特点,有景有情,充满诗情画意。

  2、导入:

  昨天我们刚学会了苏轼写的春天,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写的春天,看看江南的春美在哪?

  二、生字教学。

  三、自由读诗完成任务。

  1、将诗读通读顺。

  2、画出朗读节奏。

  四、检查读诗情况。

  五、诗歌教学

  1、找出疑难词句。

  2、讨论。

  3、自由串讲诗意。

  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数红花互相掩映。

  有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酒旗在空中飘荡。

  南朝留下的四百八十座寺院。

  那许多宏伟的楼阁,笼罩在朦胧烟雨中。

  4、江南春描绘了那些景物?试着画一画。

  5、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热爱江南、热爱春天。

  6、朗读诗歌。

  六、延伸拓展

  杜牧写的江南春美不美,你们还学过哪些描写江南春天的诗?

  七、小结

  八、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13古诗两首 篇12

  第一课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

  1、你们知道哪些关于朋友送别的古诗?

  2、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生读题目。

  3、解题: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之”:去的意思。

  4、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首诗,特别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读准。

  2、认读生字,每个字读三遍。

  3、跟同桌一起再读这首诗,把它读流利。

  4、指名读古诗,生评议(字音、节奏等),再指名读。

  三、自主感悟,探究诗意

  1、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你不懂,师作上记号。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自由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1)看课文插图,用心思考;

  (2)查学习古诗的工具书;

  (3)向同学求助。

  4、生开始自主学习。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烟花:柳如烟,花似锦。三月:阳春三月。下:顺流而下。碧空:蓝天。尽:消失。惟见:只看见。天际:天边。

  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7、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了黄鹤楼,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坐着船顺流而下去千里之外,繁华的扬州,多想跟老朋友一起去那繁华的扬州城里看看。我站在黄鹤楼上一直看着看着,直到那孤零零的帆影越飘越远,慢慢地消失在蓝天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

  8、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体会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想想作者李白此时的心情。

  2、用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这首诗。

  3、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加上动作朗诵这首诗。

  4、指名背,生评议,再指名背,齐背。

  五、能力训练,情景表演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评选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第二课时《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昨天我们学习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大家把它朗诵一遍吧。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读诗题《送元二使安西》

  3、解题: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使”:出使的意思。指导学生读题。(师板书)

  4、了解作者: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些什么?

  5、师生交流:安西在哪儿呢?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或注释了解诗的大意,并激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结合板画弄懂“朝雨、轻尘、客舍、更尽、阳关”的意思。

  (2)提出疑问,并梳理出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5、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三、体会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老师也学习了这首古诗,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我的老朋友元二今天跟我告别从渭城出发,去千里之外的西域当差。恰巧这天公作美,今日清晨下起了绵绵细雨,滋润了道路两旁的青青柳树。平日里,这条人来人往的大道上车水马龙,尘土飞扬,而现在一场小雨刚停,天气清朗,仿佛是上天特意为朋友安排的一样。也不枉我特意赶来为君送行呀。来,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此行一去,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见,这份情怎能让人割舍得下呢?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从诗中的哪些字词中最能看出王维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呢?

  3、想象自己与亲人朋友分别时的场面,加上你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再读这首诗。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师生评议,再指名读。

  5、生练习加上动作朗诵这首诗。

  6、指名读背,生评议,再指名背,齐背。

  四、拓展赏析

  1、同学们还收集到了很多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再好好读一读,然后把它工工整整地抄下来,咱们一会来个书法及诵读比赛,好吗?(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2、生上台展示书法,朗诵古诗。

  3、师小结:生活中美丽风景和难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诗表达出来。(试着即兴创作诗歌)

  五、布置作业

  今天你想做什么作业?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

13古诗两首 篇13

  3、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望洞庭》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也可用投影片代替)、配套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 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理解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 光 / 秋 月 / 两 相 和 ,潭 面 / 无 风 / 镜 未 磨 。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诗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 望 / 洞 庭 / 山 水 色 ,白 银 / 盘 里 / 一 青 螺 。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说一说。

  学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指导写字

  1、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生字。

  2、 范写“潭、螺”,指出书写要点。

  3、 学生完成习字册。

  五、作业。

  1、 用钢笔完成习字册。

  2、 抄写书后第三项词语两遍。

  3、 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峨眉山月歌》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 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 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 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 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13古诗两首 篇14

  教学内容位于教材的第5页至第7页

  教学目标

  1、会人“咏”、“柳”、“碧”、“垂”、“似”、“剪”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识字。

  2、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咏柳

  一、激情入境,引趣揭题,认识美。

  1、同学们,万物复苏的春天你们喜欢吗?

  2、动画展示春景,定格河边垂柳婆娑的画面,多美的春天啊,瞧,那河岸的柳树给这美丽的春景添上了浓浓的春气。唐代大诗人贺之章沉醉在这美景之中,不禁吟咏作诗,想知道他是怎么说的吗?今天咱们一起学习古诗《咏柳》。

  板书:咏柳

  3、读题释意。指名学生读题识字咏(yǒng)柳(liǔ)。咏柳就是赞美柳树,那么诗人在诗中是怎么赞美的呢?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感受美。

  1、打开书借助横条里的拼音自由读古诗,遇到不会读是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字音,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都可以。

  2、请同学再读一遍古诗,争取把字音咬得更准。

  3、看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我也想读了,同学们在心里和我一块儿读好吗?

  4、让同学们把古诗读给同桌听听,相互提提意见。

  5、教师从诗里请出了这些词,你们一定觉得眼熟吧,自己读一读,你一定能读准。

  6、抽读词卡:碧玉、垂柳、丝绦。

  7、再读古诗,这一遍要争取把每句诗读通顺。

  8、指名读,互相评议。

  9、齐读

  三、细读诗文,深入领会,品味美。

  1、图文结合,远近对照,品悟第一、二句。

  ①看柳树远景图。

  ②想象表达:你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

  ③诗人发出的感叹是什么?图下出示两句诗。

  ④你觉得这两句诗是什么意识呢?让学生谈自己对字词的初步理解。

  ⑤指导朗读这两句:

  (1)碧玉,翠绿而晶莹,很美。而随风轻拂的柳枝就像千万条丝带。诗人比喻的多好啊,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来读这两句可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呢?

  (2)学生自主试读,体会感情及语气。

  (3)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

  (4)激励赛读。

  2、探究协作,读中悟情,品读第三、四句。

  ①过渡,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接下来咱们读第三、四句。

  ②出示柳树近景图,观察柳树叶子的形状。

  ③根据观察到的树叶的样子,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从这两句诗中你读明白了什么?指导学生理解裁:裁剪。

  ④小组交流各自理解。

  ⑤指名说:这两句除了赞美柳叶的精致,更主要的是赞美什么?

  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句。

  四、拓展延伸,内化情感,表现美。

  a、自由读。b、指名读、互评互议、教师相机指导。c、齐读。

  1、过度,学了这首诗,柳树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我们可以美美地把它读出来,还可以采用什么方式把你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呢?

  2、让学生列举自己喜欢的表达形式。

  ①开朗读会。②绘画。③写话。④当解说员。

  3、学生根据自己不同喜好,自由组合自己表现。

  五、古诗表演大看台,群英聚会展示美。

  1、组织各小组展示各组不同的表达赞美的方式,并适当讲解点评,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内化情感。

  2、指导背诵古诗,师扮演角色创设情境。

  ①扮演耳背的奶奶。②扮演不懂事的小妹妹。③扮演严格的妈妈。

  其中有意设置语音、语意障碍以纠正学生读音,强化学生理解,增强学生记忆。

  3、激励学生课外多读经典诗文。

13古诗两首 篇15

  教学要求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习并初步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3.训练学生把对语言文字的抽象思维变成生动画面的形象思维。

  4.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教学难点 

  如何把“话”变成“画”。(即:如何使抽象思维变成形象思维。)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文字投影片、图画场景投影片、录有古曲的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学法

  (一)导言。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通过描写引人入胜的景色,进而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不仅要理解字面的意思,还要把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进入到诗的意境中去,从而正确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读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打出投影,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对照投影片审题、解题,搞清楚“话”和“画”的涵义。)

  话——诗中的语言文字。

  画——通过再造想象,将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

  二、指导学法

  (一)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寻隐者不遇》。

  2.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字、词、句。

  3.逐字逐词逐句弄懂诗的字面意思。(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的方法,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4.指名说说这首诗的字面意思。

  (贾岛在松树下问一个小孩,他师傅去哪儿了,小孩说师傅采药去了,就在这座山中,但是云雾弥漫、缭绕,不知到底在什么地方。)

  (二)提问题、想诗境。

  以“松下问童子”这一句为例。

  1.就诗句逐字逐词提出问题。(可以提“什么样”、“怎么样”的问题。)

  (1)什么样的松树下面?

  (2)谁怎么样问童子?

  (3)问什么?

  2.根据所提问题想象画面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1)打出投影,出示第一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帮助学生形成画面。

  (2)学生借助投影片描述画面。

  (在一棵高大挺拔、古老苍翠的古松下面,身穿蓝布长衫的贾岛问一个正在树下读书,头上扎着两个发髻的小孩:“小童子,你的师傅到哪儿去啦?”)

  (3)鼓励求异思维,说说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

  (三)悟诗情,咏诗句。

  1.根据你所描述的画面,体会诗人当时是怎样的感情。(同学讨论,板书:兴奋)

  2.根据你所体会的感情,吟诵诗句。

  三、总结学法

  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总结归纳学法。

  四、迁移巩固学法

  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下,运用学法学习古诗后三句。

  (一)抓字眼、明诗意。

  (二)提问题、想诗境。

  1.学生针对诗中字词提“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1)小童子是怎样回答贾岛的?

  (2)师傅什么样?他怎样采药?采什么药?

  (3)山里都有些什么?

  2.出示第二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内容是“青山白云”,请学生根据所提问题,填充画面内容并加以描述。

  (三)悟诗情,咏诗句。

  1.提问:诗人虽然没能寻到隐者,但是当他想到隐者的生活是那样自由自在、富有情趣,会是什么心情呢?(同学讨论。板书:羡慕)

  2.带着体会出来的感情吟诵这几句。

  3.追问:贾岛寻隐者不遇后会怎样?(描述画面)心情又会如何?(同学讨论。板书:向往)

  4.配乐吟诵。

  教师播放古曲,学生配乐吟诗,从而进入到广阔而幽深的山中境界,体会诗人羡慕隐者这种与世隔绝,甘与大自然为伍,自得其乐的采药生活和神往之情。

  五、独立运用学法

  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六、布置作业 

  用把“话”变成“画”的方法学习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一)指名背诵《寻隐者不遇》。

  (二)限时集体默写《寻隐者不遇》

  二、学习《题西林壁》

  (一)知诗人、解诗题。

  1.请学生结合课外知识,先来讲讲对诗人的了解及对诗题的理解。

  2.教师归纳小结。

  这首诗是我国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早年中进士,以文章知名。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作品大都挥洒自如,明快豪放。这首诗是作者游览庐山时,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题写的,因而名为《题西林壁》。

  (二)抓字眼、明诗意。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

  提示生字“缘”的写法:左边不要写成“幺”,右边不要在撇上加点。

  3.学生找出不理解的词句。

  4.抽学生试讲,教师订正。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正面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地看;“侧”,从侧面看。“岭”,是山岭;“峰”,是山峰。

  ①“岭”和“峰”有什么不同?

  “岭”——连绵起伏。

  “峰”——高耸峭拔。

  ②“各不同”指的是什么不同?

  指的是看到的山的姿态不同。

  ③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挺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①查字典,找出“缘”的几种解释;结合诗文,选择合适的一个。(因为)

  ②结合“身在此山中”理解“只缘身在此山中”。

  ③说说前后两句是什么关系?(果因关系)

  ④用“果因”句式说说诗句的意思。

  作者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⑤追问:为什么诗人在庐山之中却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因为诗人站的位置、看的角度不同,因而看来看去只能看见庐山的一部分,看不全面。)

  (3)学生自己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三)悟诗理,诵诗句。

  1.你从这首诗中得到什么启发?

  (对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调查分析,就容易主观地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2.举例说一说。

  3.指导有感情地吟诵、背诵。

  4.默写《题西林壁》。

  三、布置作业 

  将《寻隐者不遇》改写成200字左右的记叙文。

  (韩瑞生)

13古诗两首 篇16

  教学目标 :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 :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

  1、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

  --展示学生平时的古诗积累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六、课后作业 。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第二课时

  一、看图揭题,导入  。

  1、出示课文插图问:这是什么?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合作,试读课文。检查字音,纠正读错了字音。

  3、指名两人组朗读汇报。

  三、图文对照,理解感悟。

  1、看课文插图,说说你觉得池塘怎样?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2.交流自学。课堂讨论疑难词句,通过投影重点讲解"泉眼、晴柔"的意思。

  (泉眼:泉水涌出的那个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细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上面有什么?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学生提问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作简要解答。

  4、简单讲述诗意。

  5、全班齐读全诗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 教师范读。

  2. 学生练读。(4人组内,一人朗读古诗,其余3人想象看到的画面。组内交流)

  3. 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象。

  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一个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动,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浓密的树阴。这时候,飞来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这样的景象,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呢?

  4. 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朗读。

  5. 朗读反馈。

  6 .练习背诵。

  五、学习生字。巩固词语。

  1. 出示带音节生字认读。

  2. 去掉音节认读。

  3. 小组合作,创造性认记字形。

  4、认读课后我会读的词语。

  六、总结全文。

  七、课后拓展:

  和伙伴们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

13古诗两首 篇17

  教学要求:

  1、了解两首古诗的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的作者的相关知识。

  3理解诗句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学习第一首

  1、解释诗题,简单介绍诗人。

  (1)《江南春》作者唐代诗人杜牧。

  (2)释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

  (3)一二句写今:

  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

  (4)三四句吊古:

  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经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二、学习第二首

  1、解释诗题,简单介绍诗人。

  (1)《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

  (2)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2、一二句写景:

  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3、三四句抒情:

  身处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4、指导反复朗读,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三、请学生搜集有关描绘春天美丽景色的古诗并背诵。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13古诗两首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