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1、古诗两首》教案

《1、古诗两首》教案

薄凉之人 点赞 分享
《1、古诗两首》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1、古诗两首》教案(精选13篇)

《1、古诗两首》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第一首诗,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引入新课。

  1、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今天我们就来学《赠刘景文》

  3、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课件)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指导写字

  1、 让姓“刘”的小朋友范写刘

  2、 请部分学生指导写字,说清要注意什么?

  六、家庭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第二首诗,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交流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 背诵《赠刘景文》

  2、 说说诗歌的描写的景色。

  3、 出示《山行》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赠刘景文》的经验,讨论确定本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3、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三、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2、学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四、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3、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五、朗读、背诵古诗

  1、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的同学听。

  2、开古诗朗诵会,每个组出两个节目,一个集体朗诵,一个个人朗诵。

  六、家庭作业

  背诵古诗两首,家长签字。

《1、古诗两首》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⒊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古诗《山行》,读准“斜”,理解“寒山”“坐”“石径”等字词的意思。

  2、读懂《山行》,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并能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山行》

  ⒈板书课题。

  ⒉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⒊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哪些景色?

  三、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画出生字。

  2指名朗读古诗,正字正音,引导读出古诗的节奏之美(斜:xia)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自己读读古诗,试把相关词语画出来。

  4、组织交流

  板书:(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

  解词:“石径”(用上拆字法,“径”用查字典的方法)

  四、引导精读品悟,感受诗歌意境之美

  1、教师试着在刚才的词语前加上括号,要求学生再好好读诗,加上合适的修饰的词语。

  (     )的山        (     )的石径  

  (      )的枫叶     (     )的白云

  2、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诗歌,试着从诗中寻找答案。

  3、组织组内交流,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4、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诗中寻找依据,以此来带动诗意的理解。

  (1)(     )的山

  为什么称为“寒山”?怎样的山才是“寒山”?

  (深秋时节,草木枯萎,山上光秃秃的,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所以称“寒山”)

  (2)  (       )的石径   (解词:斜——弯弯曲曲)

  (3)连起来读读第一句,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4)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

  读第二句——“白云生处有人家”

  理解“白云生处”,这“人家”该画在什么地方?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有感情地吟诵第一、二句古诗,指名把一二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5)(      )的枫叶?你是怎么知道的?

  “霜叶红于二月花”   理解“霜叶”“红于”

  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什么还红?(比春天的花儿还红)

  现在你知道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理解“坐”“爱”

  再把三、四句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

  5、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6、回答问题: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五、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六、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指名朗读

  3、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习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4、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图画,然后指导背诵。

  七、作业:

  介绍古诗

  (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境。)

  板书设计:(简笔画)(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古诗《枫桥夜泊》,读准“泊”,理解“泊”“对愁眠”等字词的意思。

  2、读懂《枫桥夜泊》,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并能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⒈背诵《山行》

  ⒉《山行》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交流介绍自己上堂课的作业,加以适当评价。

  二、揭题,解题

  1、板书课题,让学生书空。

  2、指名读题,正音:泊b (领读,然后开火车读课题)

  解释“泊”:——停船靠岸。

  它的另外一个读音是什么?p湖泊

  3、解题、质疑:

  诗中点明地点的词是——枫桥;点明时间的词是——夜;

  谁能连起来说说“枫桥夜泊”是什么意思?

  猜一猜:这首诗也许会写些什么?

  引导质疑:写了什么季节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出示自学要求,引导学生按要求自学古诗。

  ⑴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如果能读出诗歌的韵味就更好了。

  ⑵自读课文,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一个问号。

  2、检查自学情况,引导质疑思考。

  (1)读生字。

  (2)指名读课文。

  (3)齐读课文,引导学生正确停顿。

  (4)引导质疑、交流:

  通过你们的自学,还有哪些问题不能解决?提出来和大家一起商量?

  (5)学生质疑后引导:你们真会思考,一下子就提出了这么多问题,那你们说这些问号你们可以怎样解决呢?

  (6)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查字典、联系诗的上下文、看插图、问同学老师……

  三、再读课文,自主解疑,读懂诗意。

  1再读古诗,尝试解疑

  2你们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和大家交流一下。

  3小结引导:同学们真了不起,自己解决了这么多问号。那每句诗分别描写了什么?你能自己史着说说吗?先准备一下。

  4理解每句话

  ⑴理解一二句

  轻声读一、二句边读边想象诗句中的描绘的画面。

  这是什么季节?从那儿可以看出来?这是诗人的心情诗什么样的?

  理解“愁”,相机穿插诗人的背景资料,结合“秋天”这一特定的季节感受诗人的“愁”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话的意思?指名回答。

  ⑵学习第三、四句

  指名读三、四句。

  回答问题。

  ①“姑苏”在什么地方?

  ②“到”是什么意思?

  ③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⑶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总结全诗,体会情感

  这首诗描写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心情?

  五、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1读的时候怎样才能把诗人的这种情感读出来呢?先自己练习一下,再读给组内同学听听,看看他们有什么建议或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再改进一下。

  指名朗读,评价指导。

  3、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4、练习背诵。

  5、指导书写生字。

  六、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背诵课文。 

  3、搜集有关秋天的古诗,选择自己喜欢的两首进行背诵。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唐 *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秋天  景色凄凉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诗人  心头惆怅

  夜半钟声到客船。               彻夜难眠

《1、古诗两首》教案 篇3

  预习提示: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 利用工具书理解重点字、词义。

  3. 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4. 搜集有关描写春景的诗词。

  教学目标

  1、能理解作者描绘的意境。

  2、通过领会诗句内容,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有感情地朗读与背诵。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谁能背诵有关春的古诗?

  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春的诗,让我们来欣赏。

  二、初读古诗

  1.自读两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3. 指导读古诗    

  三、复习学古诗的方法

  还记得我们学古诗的"四步法"吗?

  第一步:释诗题;

  第二步:知诗人;

  第三步:明诗意;

  第四步:悟诗情,

  四、用"四步法"学习《游园不值》

  先分组再全班交流

  1、释诗题:

  值,遇到的意思。

  那"游园不值"怎么理解呢?

  2.知诗人:

  作者是宋代叶绍翁(简介叶绍翁)。

  3.明诗意:

  (1)交流难理解的词。

  怜,爱惜。小扣,轻轻地敲门;

  柴扉,柴门。屐齿,鞋印,脚印。屐,木头鞋。

  (2)朗读诗句。

  ①女生读,男生想象诗意。

  ②齐读。

  ③指名试说诗意

  真是舍不得让屐齿踩在青苔上,轻轻地敲打柴门却久久不开。春色满园是关也关不住的,一枝红杏悄悄地探出墙来。,

  4.悟诗情:

  (1)作者喜爱春天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作者看到那枝红杏后,心情如何?想到什么?

  (2)创设情境(看图画)

  现在,你就是叶绍翁,你来到友人家敲门,门久久不开,抬头正看见一枝红杏探出墙来。你来朗诵这首诗,让别人来体会这种情感。

  指名朗诵,体会情感:

  有感情地背诵诗句。

  5.体会写法。

  作者如果不写那枝出墙的红杏,而去描写满园的春景,你认为哪种写法更好?为什么?

  诗人正是采用了以少胜多的写法,使后两句充满情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板书设计:        游园不值

  (看)------一枝红杏------(想)满园春色

  五.课堂检测:

  1. 看拼音写词语

  jī  chǐ    qīng  tái   chái  fēi

  (      )  (      ) (      )

  2. 说说下面字词的意思。

  怜:        屐齿:

  扣:        柴扉:

  3.《游园不值》的作者是( )诗人(   ),诗的前两行(                 )

  (               )后两行(             )(              )。这首诗的千古名句是(             )(             ),读到这句诗,你的脑海里出现的情景是(                            )。

  第二课时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以前学习古诗理解诗句时,常用哪些方法?(释,调,连,补,留)

  3.今天也用这“五字法”理解这首诗。范读、齐读。

  4.介绍诗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通俗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5.解释题目意思:

  宿:过夜新市,地名。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的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读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再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a.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深:深远

  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书:树头

  理解:树头:树枝头。  未:没有。  阴:树阴

  为什么没形成树阴?(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c.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了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

  走:跑。    急走:快跑。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

  b.女生读第4句:

  处:地方。为什么无处寻?

  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c.两句诗意连起来,指明说诗意。

  d.再看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 、寻”这叫动态描写。

  e.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f.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

  四、小结

  这首诗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

  五、画一画,深化理解。

  我们学了这首古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真是诗中有情,诗中有画啊!想画下来吗?

  板书设计:宿新市徐公店

  景  美丽     静态

  人  可爱     动态

  课堂检测:

  1.组词

  疏(  )      经(  )

  蔬(  )      径(  )

  2.多音字

  宿         落

  3.《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通过(  )(  )(  )(  )这些景物描写了(  )季节的景色,前两行(  ),后两行写(   ),抒发了作者对(      )的赞美和对(      )的喜爱之情。

  4.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春天的诗词?

《1、古诗两首》教案 篇4

  预习提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读读诗句看看杜甫为何喜极涕泪

  《示儿》是陆游临终前所写的一首诗,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 这两首诗都是

  爱国诗,它们的表达方式相同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如"洛"等.

  2.掌握作者生平及在诗歌史的地位.

  3.理解把握本课的思想主题.

  4.感受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诗圣.查看杜甫简介

  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提出读不懂的语句.(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不读d,还:读hun,不读hi.)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

  "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

  这句诗讲了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

  这句诗意思是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 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这句话讲了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这句诗讲了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四,内容分析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

  3,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

  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4,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五,课堂检测.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同桌互相背诵课文.

  六,作业.

  1,背诵和默写古诗.

  2,预习《示儿》.

  《示儿》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渲染氛围:今天老师的心情非常沉重,因为有一首诗深深的打

  动了我的心.这首诗就是我国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在临终时留给

  儿子的遗言.学生在老师渲染的氛围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学习第一首《示儿》

  1,自学.

  ①自由轻声读几遍诗句,思考能读懂诗中哪个词语或诗句.

  ②再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读诗,看又能读懂哪些内容.

  比如:a,可以结合文中注释,抓住重点词去读诗.

  b,也可以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去读诗.

  c,更可以同桌商量着去读诗.

  ……

  2,汇报.

  告诉老师你读懂了那些内容.

  ①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点拨读诗方法.

  ②结合学生的体会指导朗读.

  3,探究:

  ①引导再读诗句,质疑.

  ②分小组讨论,探究疑点.

  ③学生交流小组学习情况,教师相机指导,小结.

  板书:

  不见 示儿 九州同 告知

  4,小结:是呵!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

  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

  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呵!此时此刻,有谁

  不被感动呢 同学们,谁愿意用你自己体会到的感情来诵读这首诗.

  ①学生结合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练习有感情朗读.

  ②背诵诗句.

  过渡:我国有许多这样伟大的爱国诗人,在唐代就有一位被称为"诗

  圣"的爱国诗人杜甫,他一生忧国忧民,在听到祖国重归统一时,欣

  喜若狂,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投

  影显示诗)

  三,学习第二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读诗:

  自由多读多体会,如果发现有不明白的词句可以问同桌,前后排同学或老师.

  2,学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进一步学习这首欢快的诗.

  比如:a,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练习表演读,加上适当的动作去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b,爱讲故事的同学可以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与自己的体会

  练习描绘诗句的情景.

  c,擅长表演的同学可以找伙伴合作,去练习表演.

  d,如果还有更好的学习方法自然都可以试一试.

  3,悟诗:

  分别展示学习方法,结果,体会.

  4,诵诗:

  ①放声自由朗读.

  ②带上愉快的心情背诗.

  四,总结.

  1,建议学生通读两首诗,去探究两首诗的异同.体会两位诗人抒

  发感情之同,表达方式不同,一悲一喜.

  2,教师及时肯定,强调学习重,难点.

  五,结课.

  陆游流传至今的诗就有9千多首,杜甫流传下来的也约1千4百

  多首,除了我们学过的,同学们下课后,还可以再去搜集,阅读,品味

  欣赏;另外建议我们班委可以设计一次《古诗朗颂会》或《古诗书法比

  赛》;比一比,看谁搜集的诗多;朗读的最有感情,书法最漂亮.有兴

  趣吗

  六,课堂检测.

  背诵并默写〈〈示儿〉〉.

  搜集其它爱国诗.

《1、古诗两首》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所、牧“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背育古诗。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片,老师范字。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愿意将课外学飞的古诗背育给大家听?

  2、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新诗。

  3、请大家注意观察图画:

  (老师贴出图)

  谁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一个小孩骑在牛背上正在看什么)

  他到底看见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借助拼音读,读古诗《所见》。

  二、初读古诗,记忆生字

  1、自己读完古诗后,读给大家一听,互查读音。

  2、将本诗要掌握的生字圈出来读一读,同桌交流记忆。

  3、老师反馈:

  ⑴ 出示生字卡片:

  所、牧、蝉、闭、材、童、黄、诗、指名读准字音。

  边读老师边按诗的顺序摆放生字卡片。

  ⑵ 分析记忆:

  这么多生字怎样快速的记住呢?

  ① 熟字带生字:

  推──捕 蜻──蝉 共──黄 认──诗 

  听──所 意──童 亲──立 放──牧

  ② 编儿歌记忆:

  一户一斤米──所 人才进大门──闭 

  骑牛写文章──牧 由到共里共加队──黄。

  ③ 开火车抽读生字卡片。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1、将这些生字带入诗中,谁愿意给大家读读。

  (指多名学生读诗)

  2、自由读诗:

  结合图想想,诗人都看到什么啦?再与同桌交流。

  3、请学生简述诗意,老师相继补充:

  学生:诗人看到一个放牛娃骑着一头老黄牛唱着歌,他的歌声非常响亮,振荡着树林。可他听到了蝉的叫声,想要去捉蝉,于是马上闭上嘴停止了唱歌。

  老师:同学们想像一下,闭上嘴的小牧童会怎样做呢?

  学生甲:骑在牛背上盯住蝉。

  学生乙:不,牧童从牛背上下来,准备去捉蝉。

  学生丙:牧童从牛背上下来站在地上,先看好目标,然后去捉蝉。

  老师:看到这样的情景,在大家说产应该怎样朗读这首诗呢?

  四、在意境中诵读古诗

  1、自由读练。

  2、扮演诗人到图画前诵读古诗。

  3、背育古诗。

  五、指导书写

  1、自己描红找关键笔画。

  2、教师出示范字:

  请学生说说关关键笔画。

  3、学生独立临写。

  4、同桌交换课文互相写。

  5、展示评价。

  六、板书设计

  13、古诗两首

  牧童 黄

  林

  所见

  摘 蝉

  闭 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古诗《所见》,说说诗人的名字。

  2、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词语:

  所以 所有 放牧 特 草 关闭 闭路电视 黄牛 特 童 古诗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3课古诗两首中的另一首诗。大家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

  小池。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这首诗是谁写的?

  (杨万里)老师简介: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人大多数也是描写自然景特的。

  2、借助拼音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圈出生字。

  3、集体认读生字:

  池、惜、阴、晴、柔、露。

  学生边读老师边将生字卡片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4、交流记忆方法。

  5、集体反馈:

  ⑴ 熟字带生字:

  地──池 明──阴 错──惜 情──晴 雾──露。

  ⑵ 编儿歌记忆:

  把矛放在木头──柔。

  6、再读古诗:

  看谁字音读得准。

  三、精读古诗,体会意境

  1、听老师范读:

  说说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从哪儿看出的?

  学生甲:夏天的景色,因为夏天荷花开。

  学生乙:夏天的景色,夏天的时候有蜻蜓。

  2、除了同学们说到的这些景物,你还从诗中看出有什么景特呢?

  学生甲:有泉水。

  学生乙:还有树。

  3、那还有没有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

  (泉眼、晴柔)

  老师简单讲解:

  泉眼就是泉水流出的口。晴柔就是晴天的美好。

  4、根据你对古诗的理解,找到小伙伴再读读古诗。

  5、推荐读。

  6、练习背诵。

  四、课后延伸

  1、齐背13课的两首古诗。

  2、请每个学生收集描写夏天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五、板书设计

  13、古诗两首

  小池  惜 晴 柔

  阴

  露

  六、课堂作业设计

  照样子填一填:

  放:放牧 放羊

  牧:____ ____

  晴:____ ____

  惜:____ ____

《1、古诗两首》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借助注释,读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和朋友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强化语感训练,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离上课还有几分钟,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轻松。

  听说我们班的同学背了很多古诗,我们来玩个古诗对接的游戏,好吗?

  我说上句,你接下句。看谁举手最快,回答得最好: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和汪伦送我情。

  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又快又好,果然名不虚传啊!

  同桌玩一玩。

  二、导入

  1、刚才我们抢答的是哪两位诗人的诗呀?

  (李白、孟浩然。)

  2、李白、孟浩然不只都是唐代的大诗人,他们又是一对好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与他俩有关的一首古诗。大家齐读。

  3、诗的题目中有三个生字,给你1分钟能记住吗?赶快打开书本100页。

  记住了吗?来,跟老师一起来写。

  hè鹤:注意左边稍微写窄一点。

  mèng孟:上面的“子”比较长。

  líng陵:左窄右宽,后鼻音。

  三、读题获信息

  1、一起来读读:

  来,随着我的手势再读一遍,注意节奏。你看,注意了节奏,读得好听多了。

  2、读了几遍课题,你读出了什么信息?

  3、说得真好,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

  李白,在何处/送何人/去何地。

  一幅多么清晰的送别画面。

  同学们真会读书,读了几遍诗题,就获取了这么多信息。

  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一起来欣赏这首古诗。

  四、读准确、读流利

  1、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地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读好了?请你读给同桌听听,让他说说你读得怎样。

  3、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还有想读的吗?

  4、其他同学能读好吗?那我们一起来读。

  五、读诗知画面

  1、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自身读读诗,边读边想象,你似乎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把你想到的画面说给同桌听听。

  3、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依次出现了哪些画面?

  (一生自由说。)

  情况一:

  (同学说前两行或全部。)

  1、说得真好。你能把西辞说得更清楚些吗?

  (生说。)

  来,看看示意图,你会说得更好。你再来说说。

  你还想说。

  孟浩然在西边的黄鹤楼辞别了李白,然后乘着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向东边的扬州驶去。

  2、你看,画面动起来了。送别是在烟花三月的一天。

  烟花三月是一幅怎样美丽的画面呢?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

  (同学不时地说,使画面说丰满。)

  (生想象不出:你看到了什么景物?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怎么动的?)

  真是一副美不胜收的江南春景!你的想象真丰富。

  3、谁能完整地把这些画面描绘一下。

  4、说得真好!你能想着这些画面,读读前两行诗吗?

  5、繁花似锦的春天,正是诗人们游山玩水、饮酒赋诗的好时候,而好朋友却要离开我了。我们也一边想着画面,一边读读这两行诗。

  情况二:

  (同学说后两行。)

  1、你还想到了什么画面?

  2、(说到“唯见、望”。)

  望着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李白他会想些什么呢?他似乎要把自身的一片情意托付给江水,陪送友人。人虽分,心相随,多么真挚的友情啊!

  3、(说到“孤帆”。)

  江面上真的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只小船吗?(不是)

  (如答不出来:长江是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啊,每天来往的船只络绎不绝,李白久久遥望江面,难道真的只看到孟浩然乘坐的那只船吗?)

  那为什么说“孤”呢?

  (孤独寂寞的心情。)

  哦,你把人物的内心活动也想象出来了,画面也活了。

  你还能加入什么想象把画面想得更活呢?

  4、谁能完整地把这些画面描绘一下。

  5、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内心的想象,让送别的画面更加丰满起来了。

  那你能想着画面,读读后两行诗吗?

  6、我们也像他那样,一边想着画面,一边读这两行诗。

  五、读诗悟情感

  1、是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情,我们想象着画面,再读整首诗,看看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情况一:

  (我体会到了他们依依不舍的感情。)

  那带着你的体会,读读这首诗。老师给你配点音乐。

  情况二:谁还有不同的体会。请你读读。

  哦,你的朗读展现了一个温情的送别局面。

  情况三:你是想说还是想读?

  2、请同学们再读读整首诗,读出你独特的感受。

  3、真挚的情谊成绩了千古名篇。让我们把它背下来吧。

  (自由读背。)

  能背的同学站起来,我们一起背,(课件音乐)

  多美的人间真情啊!

  五、读诗迁方法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通过“读古诗、想画面、体会情感”这种方法欣赏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现在,我们就用这种欣赏古诗的方法独自欣赏《送元二使安西》。(课件)音乐。

  2、来,先把它读正确。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请同学们自由欣赏这首诗,借助注释,边读边想象,你似乎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体会到怎样的情感。

  4、同桌交流交流。

  5、谁想谈谈?

  (生自由谈。)

  6、你想着画面,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这首诗。

  7、能不能试背一下:

  不一样的景,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送别里却蕴涵着同样的深情。

  五、结束

  1、时间过得真快,我们也要分别了。同学们,戴老师真舍不得你们哪!你们今天表示得太出色了,我想送一句诗给你们:

  你们的确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这离别之际,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我说吗?用一句送别诗,或者自身想说的话都可以。

  2、同学们,今天我们记住的不只是这优美的诗句,更难忘记的是人间美好的真情:

  你能把这样深情的送别诗改编成一个感人的小故事吗?

  出示课件:

  作业:发挥你的想象,从两首诗中任选一首,把它改编成一个感人的送别小故事。

《1、古诗两首》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课文的两首诗均是五言绝句,语言清新、平白、简易。

  学情分析:

  两首古诗简单易懂,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细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生动形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品味到古诗所蕴含的内在意境。

  教学目标 :

  1.通过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古诗意思。能体会《访隐者不遇》描绘的情景,写一段话。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寻隐者不遇》

  一、教学目标 :

  (一)通过理解《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想象诗人描画的情景。

  (二)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

  (三)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默写这首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诗句的理解,想象诗人描画的情景。

  三、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简介作者(见教案后“资料”)。

  (二)教师范读,学生初读这首诗,查工具书,理解“隐者”“不遇”。

  (“隐者”,即隐士,隐居山林的人;“不遇”,没有见到。)

  (三)理解这首诗的题目“寻隐者不遇”:

  板书课题、解题。“寻”,寻访。“寻隐者不遇”,意思是寻访隐者,没有见到。

  (四)齐读这首诗,再自由细读每一句。弄清诗句中不理解的词语。再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过程:自己小声说——小组议论——全班交流——教师补充订正——小结。

  第一行:“松下”,在松树下面,是在山林的一棵松树下面(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地点和环境)“童子”,小孩,被寻访者的徒弟(点明了人物)。

  第二行:“言”,是说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我”寻访隐者,在松树下碰到了一个孩子,那是他的徒弟。我问他师父的去向,他说师父采药去了。

  第三行:“只”,就;“此”,这。

  第四行:“云深”,云雾迷蒙;“处”,地方。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师父就在这座山里,山上云雾迷蒙,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什么地方。

  (五)反复诵读,想象诗人描画的情景。

  隐者在云雾迷蒙的山中采药,连小徒弟都找不到,可见山的高大幽深。

  (六)指导朗读背诵。

  第二课时

  学习《所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   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  樾——树荫

  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   捕——捉)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广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四、叙说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夏天,一个牧童在树林中骑着一头黄牛高声歌唱,知了在树上叫着。牧童听到了知了叫声。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望着树上的知了。)

  五、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1.指导读第一句诗。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心情。

  指导读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指导读第二句诗。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全诗

  五、分析指导字形

  1.比较字形。振——晨 蝉——弹 忽——物 闭——闲

  2.重点分析、记忆字形。

  欲:左边是“谷”,第四笔“捺”改为“点”,右边是“欠”,不是“文”。

  所:左边不要写成“户”。

  3.指导书写。

  六、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么样?(活泼可爱,愉快、顽皮)

《1、古诗两首》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客、何”等8个生字。会写“舟、乘”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2、揭示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范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说说自己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三、朗读感悟

  1、听老师范读,说说自己从老师那里听出了什么?

  2、自读课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读出诗的韵味。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诗的体会。

  4、展示读课文

  5、背诵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四、认读生字,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认的字,学生集体认读。

  2、指导书写

  五、拓展练习

  “我”回到了故乡,见到了亲人,会说些什么?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1、出示图片。他们在干什么?谁送别谁?诗人离开时心情怎么样?

  2、这节课,我们学习另一首古诗《赠汪伦》

  二、自由朗读,初步感悟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习要认的字。

  3、同桌互相读全文。

  三、熟读

  1、自己试着按节奏读

  2、指名读

  3、有韵味地读一读。读出诗人与朋友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4、请同学读。

  5、指名读

  6、学生自由背诵。

  四、指导书写

  1、自己边读边画出要求会写的字。

  2、指名读。你准备如何记住它?

  3、练习书写。

《1、古诗两首》教案 篇9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背诵,能体会诗句表达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所描写的景象;

  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讨论探究、欣赏感悟诗句的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望洞庭》,能理解诗歌内容,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学会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学会审美,品味诗句,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情景中感悟、讨论。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准备: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

  道洞庭湖的有关知识?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简介刘禹锡。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二、整体感知

  1、赏读第一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你读懂了哪些词语?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朦朦胧胧、模模糊糊。)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3、    播放课件,体会词语的意境。

  4、指导说第一句的诗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读好本句。

  5、谁能试着美美的把这两句诗读好?

  用同样的办法学习“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    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2、指导说后两句诗的意思。(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讨论探究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自己的话说说。

  1、    小组讨论;

  2、    全班交流;

  四、角色表演

  假如你是诗人,看到这眼前的美景,你想说什么?

  1、    小组交流;

  2、    全班交流;

  五、小结质疑

  1、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哪些不懂的?

  2、再播放画面,感受洞庭美景。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望洞庭》,讲述诗的意思,有兴趣的可以画一画;

  2、   搜集有关刘禹锡的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2个生字,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能体会诗句表达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所描写的景象。

  2. 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讨论探究、欣赏感悟诗句的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学习字词,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相信同学们会背很多古诗,谁愿意来试着背给大家听一听? (指名背)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谁愿意介绍一下李白的资料?(指名说) 今天,我们再来欣赏李

  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师顺势简介峨眉山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

  1、先请学生试读本诗,注意停顿,读出韵味(师巡回指导);

  2、出示课件配乐朗读,老师抽读,再指名学生读,师生共评,师点拨指导;

  3、试联系注释,结合画面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三、讨论探究

  引导想象诗的意境,结合画面, 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1、小组交流;

  1、全班交流;

  四、角色表演

  播放画面,音乐创设情境,请学生诵读诗文。

  五、小结质疑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峨眉山月歌》,讲述诗的意思;

  2、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和同学进行交流

《1、古诗两首》教案 篇10

  第一课时《元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23个。

  3、完成“语文天地”中“学习显身手”。

  4、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教学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语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古诗。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活动:

  1、学生们,十二月份结束了,我们将迎来新的一年。新岁月的第一天是什么节日?

  2、板书课题。

  3、从课题里。你联想到什么?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⑴、指导看书上的插图,问:这篇课文图上有什么?

  ⑵、出示小黑板上的诗句,指定学生读。

  ⑶、全班齐读。

  ⑷、出示生字5个,(开火车读)

  爆 屠 曈 换 符

  ⑸、出示生词,同桌读。

  爆竹 屠杀 苏醒 交换 符号

  2、熟读课文,理解诗句。

  ⑴、学生自由读诗句。

  ⑵、小组讨论:“说说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

  ⑶、指定学生说诗意。

  ⑷、全班齐读全诗。

  ⑸、分组接背诗句。

  ⑹、指定学生背诵。

  ⑺、小组比赛,哪组背得好。

  ⑻、同桌互相背。

  三、作业布置: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四、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户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第二课时《江雪》

  教学过程

  一、谈雪激趣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怎样的雪景?你们看见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出示雪景图)

  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

  3.指生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2.学生交流。

  说

  (1)播放音乐,指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在飞,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见行人的足迹。但在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2)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好在哪儿?(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

  (3)你有什么补充的?

  画

  (1)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2)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画。

  (3)引导讨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

  读

  (1)抽生读。

  (2)集体评议。(师指导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3)练读。

  想同学所描述的情景,边想边读。

  看同学的简笔画,边看边读。

  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

  (4)抽生背诵。

  四、课外延伸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优秀诗文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从他的作品中再找一二首自己喜欢的诗。

  教后记:

  对于古诗的教学我心中的目标始终是不确定的,也不太清楚要讲到什么程度,是让学生背诵就行了,还是要学生把字词的意思都掌握呢?讲浅了怕考试考不好,讲深了又怕学生一下子难以接受,所以还是按照参考书的目标,后让学生后背,大概知道诗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最后再介绍一下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古诗两首》教案 篇1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习贺知章写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习《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及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

  2、齐读、指名读。思考: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借助课文注释及自学诗句,记下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学生自学讨论}

  4、同学们学得真起劲,那么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首诗,高不高兴?那么放学回家后把这首诗给父母讲一讲好不好?

  (1)分角色试练表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生谈)

  5、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6、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7、《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告老返乡不被相认的情景,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组内进行编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师生评议。

  8、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9、感情朗读、想象情景。

  三、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 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2. 编故事。

  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表演过程。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二、赠汪伦

  教学目的:

  1.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达到会背,会默写。

  3.欣赏李白的诗(小学生必背古诗中的)。

  教学准备:挂图,录音机,写好的书法作品:李白的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画故事引入,激起兴趣

  1.出示图画,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放录音:有关李白和汪伦之间的小故事,和《赠汪伦》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二、自读自学,领悟诗意

  1.检察预习,你查了什么资料,了解了什么知识?

  2.自读古诗,说说读懂了哪些内容。

  3.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4.连起来说说诗意。

  5.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感情?怎么写的?你从哪里体会出李白和汪伦的情谊深?

  三、感情朗读,理解背诵

  配乐有感情朗读,提高兴趣,体会感情。

  四、表演诗意,创造理解

  表演诗中描绘的场面,创造性地理解古诗,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扩大阅读,欣赏古诗

  先回忆学过的李白写的诗,感情朗读。

  然后欣赏小学生必背古诗中李白的诗,是老师事先写好的书法作品,扩大阅读面,激起兴趣,为课后题奠定基础。

  (附课后选做题:举办一次书法比赛。把自己最喜欢的古诗写成书法作品,比一比谁写得好。)

《1、古诗两首》教案 篇12

  课题:《古诗两首》

  教材简析:

  苏教版的第5册《古诗两首》中收集了《山行》、《枫桥夜泊》,在研究了教材之后发现,这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作者分别是杜牧和张继,这两首都是描写秋天景色的,于是我想到了不按常规教学,而是选取同一题材进行对比教学。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溢生气的秋景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枫桥夜泊》是诗人张继进京赶考落榜后,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枫桥边的所见、所闻、所感。

  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诗人通过所见、所闻、所感,描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这两首都是千古流传的佳作,而不同诗人对于秋天的不同感受可以让学生好好感受。

  目标预设:

  1、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作者写诗的情感。

  2、学会4个生字,理解四个新词语的意思。

  3、理解两首诗的意思,能用自身的话说出古诗描写的主要内容。

  4、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古诗的情感。

  教学准备: 有关的课件 课前收集有关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

  设计理念: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我们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议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搭建师生间民主平等交流的平台,以实现学生、老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达到三者情感的交融。而古诗教学的关键与难点都在如何引领学生在吟诵浅显的诗句中,披文入情、披文入境,从而触摸诗句背后所蕴藏的积淀千年文化内蕴。

  因此,本课公开课教案努力引领学生在自读自悟,教师适时点拨中入“诗言”,品“诗意”,悟“诗韵”。还要重诵读品悟,重内化积淀。诗歌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因此,教学中努力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境对话、切己体悟,探询诗歌传达出的情趣,在学生脑海植下一个个生动而充溢文化内涵的意象。

  设计思路 :

  1、谈话:让同学们拿出课前收集的诗句来赞一赞他们喜欢的季节,由此出示老师给带来的一首诗《山行》 。引导生读通、读好、读精,在读中体会。感知诗意,体会诗境。2、过渡导入学习《枫桥夜泊》,让生自读自悟,体会诗人的感情。回归整体,体会借景抒情。对比朗读,感受诗人不同的心情带来的不同感受。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大自然是神奇的,更是美丽的。随着季节的更迭,它不时的变换着美丽的容颜。在这绚丽多姿的季节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请你用课前收集的诗句赞一赞它。

  瞧同学们说的这么起劲,老师也忍不住要加入你们的行列,也给你们带来了一首诗。(板书:山行)(课件出示诗)同学们想读吗?赶紧读吧。

  (课外鼓励学生大量搜集资料,阅读资料,使学生对离我们生活较远的古诗和诗人有更多的了解,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有效利用语文资源的意识。)

  2、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诗。

  (2)、谁愿意读给全班同学听一听,谁还想读。

  老师听的还不过瘾,同桌一起来读读。

  四人小组来试试。

  都说人多力量大,一组同学来,如何。

  还想读的同学一起来。

  (古诗有其独特的韵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应该让学生多读、想读、喜欢读。教师富有激励的语言更能提高朗读的效果。)

  3、感知诗意,体会诗境。

  导入:听同学们读的这么有感觉,老师也忍不住要表示一下,行吗?(师范读)

  跟着老师一路游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基于学生已经掌握一些学懂诗句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身感兴趣的,有能力学习的内容,充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相互合作中学生取长补短,在合作中享受快乐,获得提高)

  (随学生所说随机教学)

  ⑴、生:看到山、石径、白云、人家。

  教学: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A:寒山:你理解这个词吗?(能向同学们介绍介绍你是怎样学懂的吗?)

  B:石径:这是怎样的石径,课文用哪个词修饰它?你是怎样理解的,石径斜就是…

  我们再读读这句话,你能用自身的话说说它的意思吗?

  C:白云生处有人家又是怎样的画面,谁能将它美美的描述出来。请你读一读。我们也跟着作者去看一看。(播放课件)你看到了吗?那把它读出来吧。

  让我们再来欣赏欣赏,引读: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⑵、(这么美的景色怎能不使作者驱车前往一探究竟呢,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怎样一幅美景。)

  生:霜叶

  ①、霜叶就是… 是呀,霜叶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道奇丽的风景线,经霜打之后就有了这火红的枫叶。请再读诗句,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②、二月花是什么季节的花,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吗?

  是呀,春花是五颜六色的,是多姿多彩的,可是,这么美的春花在杜牧眼里却远比不上那似火的霜叶。这是为什么呢?请再读诗句,或许会有所发现哦。

  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爱

  爱到何种程度,你体会到了吗?请把它读出来。还有更喜爱的吗?(请一两个学生读)

  在黄昏夕阳的映衬下,那枫树林越发显得火红,不由的使作者驻足欣赏,久久不愿离去,不只如此,还给我们留下了这千古绝句。让我们也来欣赏欣赏。(播放课件)

  ④、你被吸引了吗?是呀,这么美的霜叶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也有诗句: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可这多比不上杜牧笔下红似火,艳的连二月春花也无法比拟的霜叶。

  面对这一派迷人的景色,请再次抒发内心的情感。请生读诗句。个别读,合作读(这么美的风景,假如邀你的好朋友一起欣赏,感觉是否会更好呢?)男女生赛读。(看谁感受到的更美。)

  ⑶、在跟随作者美美的游览一番后,让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试着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更深的感受作者眼里的秋天。请生说感受再读诗。

  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秋天,请把它读出来。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诗的理解感悟,不同读者,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都存在着差别,不同的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存在这种差别,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不求统一,鼓励学生做学习的探究者)

  4、学习《枫桥夜泊》

《1、古诗两首》教案 篇1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教学重难点】

  识字和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课古诗两首,板书课题,要求:

  学生抬起右手,跟老师一起来书写课题,师对“首”作强调,下面是“自”不是“白”。  

  2、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用上我们在识字一学过的成语来形容这些美丽的景色。(生回答:层林尽染,山河壮美……)不光我们现代人喜欢秋天,赞美秋天,在我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诗人苏轼他也写了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送给他的好朋友刘景文。题目叫:赠刘景文(板书)齐读。大家想读读吗?快快打开语文书。

  二、初读古诗  

  1、生借助拼音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生自由读。)  

  2、同桌互相读古诗,互相纠正。 (生互读。)  

  3、四人小组轮读,读完后说说自己读懂了词语或者句子?(整体感知,了解古诗的大意,交流字词理解,形成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识字  

  1、出示本课6个生字,带拼音。生自由练读,不认识的借助拼音朋友,读完以后,有哪些字比较难读,你在刚开始读的时候就读错了,需要提醒一下大家。 (生自由读,全班交流,师做重点指导,必要时领读。)  

  2、组词、读准字音: (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

  3、去掉拼音练读词语。  刘景文 菊花 残枝 君子 橙色 橘子 (齐读,开火车读。) 

  4、保留生字,抽读。  

  5、这些生字大家都读的非常准确,相信大家也有自己能很快的记着这些生字,你把哪个字记的最牢?在小组里跟同伴说说。(小组合作记着生字。)然后全班交流。  

  6、齐读生字。(师檫掉生字)这些生字现在跑到古诗里去了,赶快打开书,读一读吧。

  四、学习古诗  

  1、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听听老师哪里读的最美。(师有感情的范读,以夸张的节奏、韵律来感染学生。)生评价老师。

  师:“大家想不想学学老师,把古诗读的有感情?”生齐读,抽读,(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师作评。)模仿读。  

  2、师作意境的渲染:请同学们把书合上,出示──焉而低垂的荷叶、枯萎的菊枝、黄澄澄的橙子、绿油油的橘子,一边用赞美的语言描述这美丽的景色。    

  运用图画的直观效果,想像古诗的画面,使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意思。  

  3、面对这么美的景色,同学想怎么表达?那就快快读读古诗吧,边读边看看黑板上的画。  

  4、多种形式的朗读。 (男女生赛读,师生赛读,配乐读。)  

  5、诵读:

  ⑴ 看着黑板,边看图画,边跟老师一起背诵。

  ⑵ 生自由练背。

  ⑶ 比赛背诵,看谁背既准确又有感情。

  五、写字  

  1、小黑板出示本课要求学生会写的6个生字。 (生自由认读,抽读,老师带词语教读。)  

  2、我们看到一个生字能不能马上就动笔写?对,要先观察。观察什么呢?(观察它是什么结构,观察它的重要的笔画,观察发生变化的笔画……)那就请大家仔细观察吧,呆会儿看谁观察的仔细,提醒大家的最好。 (生观察生字,并全班交流。)  

  3、师范写生字。 (边写边指导。)  

  4、生练习,师作评价、展示。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乐于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熟读古诗,感知美  

  1、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2、 师: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一首。 (学生纷纷自由背诵。)    

  师:同学们真棒!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3、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一幅云雾缭绕山上,深秋的傍晚,在夕照下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的枫林图,并伴以婉约动听的古筝曲。    

  师:同学们,你们看见了什么?想到什么? (让学生展开想象尽情地说。)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熟读古诗,感知美: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现在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入这美丽的图画中吧!同学们,预习后你们获得了那些有关的资料和同学交流交流吧! (四人小组交流汇报查阅的有关资料。)        

  注意课内外结合,通过让同学们,了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典故趣事、古诗范读等资料;自主感知古诗的画面美。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喜欢)我们怎么才能把它学好呢? (学生各抒己见。)

  师:说得真好!那我们就先来朗读古诗吧!先自由地读,读好后再读给同桌小朋友听,要读准字音,读出重音、节奏。

  生自由地大声朗读、同桌互读纠正错误、同学们自告奋勇地朗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方式把古诗读正确。

  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二、领悟意境,品读古诗,欣赏美  

  1、理解诗意,领悟意境:    

  师:小朋友真棒!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请小朋友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分小组学习讨论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的学习热情很高,现在来把你们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分享。    (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师随机出示多媒体等电教手段。)    

  师:我今天惊奇地发现,我们小朋友读书的水平已经超过了老师,读书的方法也越来越高明。(表扬学生好的学习方法。)    

  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读、说说、想想、议议中自我品味语言,感悟诗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2、整体感知,体会诗情:    

  师:你们真是了不起,能自己读懂这首古诗。谁能用自己的话再描绘这深秋的山林?  (生看着画面说,师点拨。)    

  师:作者欣赏着美丽景色想到了什么呢? (引导生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品读古诗,欣赏美:   

  ⑴ “紧扣词句”。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此时此刻我相信大家与作者一样陶醉于火红的枫树林中。深秋的景色,真是太美了。我们来夸一夸这首诗赞一赞美丽的深秋,好吗?四人小组的同学再朗读全诗,说说诗句中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 (四人小组朗读讨论,师巡视。)     

  生:我最喜欢“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他让我看到了火红的枫树林,比春天的花还要红。……

  比较“霜叶红于二月花”和“霜叶红如二月花”的不同之处。     

  品味词句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⑵ “想象漫游”:     

  师: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生:多美的景色啊!真希望能把他画下来。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三、美读品味,感悟诗情,表达美

  1、美读品味:    

  师:美丽的秋景,生动的诗句,同学们我们怎样美美地朗读呢?老师准备了一段乐曲,你们在优美的伴乐下尽情朗诵吧! (生找小伙伴有感情地背诵、师抽生朗读、背诵。)  

  2、感悟诗情,表达美:    

  师:小朋友,通过学习感受到深秋山林中的美丽,你们愿意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心中感受到的美吗?出示表达方式: 读一读。 演一演。 画一画。 写一写。 (生自由选择,小组合作,表达美。)

  语文课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多种教学形式,转换课堂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投入地学、生动地学,再尽情展示学后的成果。在这一环节中,尽力做到了开放思维、激发想象、发挥潜能。

  四、训练迁移  

  师:学了这首古诗你们准备完成什么作业?  

  生:课外朗读杜牧的诗,抽时间与同学交流。  

  ……  

  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过一把当老师的瘾,使孩子倍感新奇自豪,有利于切合不同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发掘孩子的潜能,发展创新能力,使每个孩子都品尝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1、古诗两首》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