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

酒醒梦一场 点赞 分享
《古诗两首》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古诗两首》教案(精选14篇)

《古诗两首》教案 篇1

  一、教材简说

  雨后的早晨,从香甜的春睡中醒来,推开窗户,扑进的不只仅是清新的空气,更有那清脆的鸟鸣,淡淡的花香,浓浓的春意。那漂落的花瓣,令人惋惜;那被春雨浸润着的芳草绿叶,令人振奋。那湿润的落花,那鲜嫩的绿叶,似乎把昨夜的春风和春雨又送到了窗前。

  《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从那“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这剪辑的“春之声”,正是那“春意闹”的画外音。

  高鼎的《村居》,则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情调。花草繁盛,千里莺啼,春风杨柳,令人陶醉。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着风筝,放飞着快乐,放飞着希望。良辰美景配上快乐生活,多么富有情趣;大好春光配上风华少年,意境多么悠远。

  二、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生字的出现

  (1)揭示课题识字。“古诗两首”中,“古、诗、首”是生字,第二首古诗《村居》中的“村、居”也是生字。所以在揭示和理解课题过程中即可指导认读5个生字。可先对“古诗”作简单解释,再结合“几首歌曲”、“几首儿歌”、“几篇课文”等对“首”作简单理解,最后出示两首古诗的题目。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自身借助拼音读古诗,认读诗中的生字。

  (3)出示生字条中的生字,引导识记。

  2.生字的识记

  (1)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引导学生根据新旧字的联系,采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方法识记生字。如:

  自—首舍—古读—诗对—树—村睡—眠

  闪—问—间—闻屋—居醒—醉亲—童外—处

  3.识字的巩固

  (1)利用课件或生字卡片巩固认读。

  (2)读词语巩固生字的识记。如:

  两首古诗一首儿歌冬眠处长见闻

  乡村居住大醉烟花童话散步

  (3)在读、背古诗的过程中巩固生字的识记。

  4.写字指导

  本课6 个要写的字,各有各的特点,可逐一进行指导。“古”字横要长而凸;“声”字上为“士”字,不是“土”字,应写得上横长、下横短;“多”字上下两局部一样,但要注意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学生写成一左一右,或上下相等;“处”字是半包围结构,要强调“包住”

  ——把捺拖长;“知”字中,口在右边偏下,不能写得太高;“忙”字左边“竖心”的竖要写得垂直且稍长。

  (二)朗读感悟

  本课两首古诗,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不要作过多的分析。诗的内容和意境,可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自身理解、感悟。可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或者“体会到什么”。学生假如提出不懂的字词,教师可简单讲解。

  《春晓》诗意含蓄,情真意切。朗读时,速度可稍慢,一边读一边想象,一、三句声音较实,二、四句声音较虚。每一句第二字可适当拉长,稍作停顿,留下想象的空间。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

  《村居》较为明快,朗读时可适当将情绪外露,读得轻快、流畅,体现环境的优美和儿童生活的快乐。可在每句诗的第四个字后稍作停顿。注意读好韵脚“天、烟、鸢”。

  古诗朗读对字音的要求特别高,要把每个字的音读准,还要注意咬字吐字。可提醒学生对咬准字音要一丝不苟,并让他们反复练习朗读。教师可通过同桌互相听读、有针对性地抽查、鼓励到台上朗读等方式检查学生读的情况。

  两首古诗的背诵难度不大,可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用激励的方式引导学生背诵。

  (三)实践活动

  1.课前活动

  课外读背几首古诗。

  2.课中活动

  比比谁背的古诗多。先分小组比一比,再推选代表在全班扮演。

  四、公开课教案举例

  (一)谈话引入

  1.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样的?

  2.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谁能读准?(春—村)

  板书:春晓村居

  (二)学习生字

  1.把生字卡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运用“利用熟字学生字“的方法自学生字。

  2.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1)字音:翘舌音“诗、首、处”;平舌音“村、醉、散”

  (2)字形:

  组合:古(十口)眠(目民)闻(门耳)村(木寸)

  居(尸古)烟(火因)童(立里)

  偏旁:诗—讠醉—酉忙—忄

  (3)字义(用田字格中的字作扩词练习):

  古声

  多处

  知忙

  (三)朗读古诗

  1.范读

  2.自由读(读对、读顺)

  3.自愿读

  4.竞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四)理解古诗

  1.自读《春晓》、《村居》。

  2.说说自身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3.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五)感悟欣赏

  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六)扩展活动

  有条件的班级可合作制作风筝,开展放风筝活动。

  五、资料袋

  1.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740),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享年52岁。

  孟浩然的诗已解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志向,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和李白、杜甫的称誉。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管。现有《孟浩然集》。

  2.高鼎

  清朝诗人。

  3.风筝

《古诗两首》教案 篇2

  24、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①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②白雨跳珠乱入船。③

  卷地风来忽吹散,④望湖楼下水如天。⑤

  【注释】

  ①望湖楼:楼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边上,是当时眺望湖中景物的楼。

  醉书:酒醉中题写此诗。

  ②翻墨:打翻了墨水瓶。这里形容云像泼翻的墨一样黑。

  ③跳珠:滚跳的珍珠。这里形容白色的雨点像珍珠一样跳跃不定。

  ④卷地风:吹到地面上卷起的大风。

  ⑤水如天:形容雨过天晴,湖水像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解析】

  这首诗描写了杭州西湖夏天雨前雨后的变化情景。诗的大意说:夏天,天空中变化不定,霎时间乌云滚滚,像泼翻的墨水一样扩散开来,开始时,并未遮遍青山。黑云继续扩展,不多会儿,倾盆大雨就下起来。白色的雨点打在船面上,像一颗颗跳跃的珍珠往船里乱滚。忽然,一阵卷地大风吹过,把黑云吹散。雨过天晴,从望湖楼上向下望去,湖水像晴朗的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诗人善于捕捉瞬间变化的情景,像高明的摄影师一样,拍下湖水、墨云、雨珠、风吹等景象,绘声绘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24、古诗两首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赏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作者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他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水人,曾经有机会做我们赣州的父母官,但因与当局政见不合,未赴任就辞官闲居乡里了。杨万里的诗活泼自然,平易浅显,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诚斋体”,在当时便影响很大,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为“南宋四家”。比如选作我们小学课文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以及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就充分体现了“诚斋体”自然清新的特色。

  在杨万里现存4000多首诗中,《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又是比较特别的一首。说它特别是它不仅是一首写景诗,也是一首表达隐晦的送别诗。在送别之情的表达上,与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著名送别诗还有很大的不同。它既不像“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那般深情款款,也没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缠绵离愁,更不见“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那样的豁达祝福。送别的主人公林子方是作者的下级兼好友,当时正要离京赴任福州知府。据说对于升迁地方官,林子方倒是满心欢喜,按道理诗人也应该给予他祝福才是。但是他实在是舍不得这位好友的离开,于是在诗作的一开头就突兀的来了一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毕竟”一词虽显得突兀但确实精妙,看似脱口而出,实则很好地表达了作者那种在美景冲击下惊喜的直观感受,也起到了强化西湖之美的效果。但细读之下,我似乎还品出了惊喜的表象下一丝隐晦的急切在里面。他急什么呢?拿现在的话翻译过来就知道,“看哪!六月的西湖果然与平时间不太一样啊,真美啊!”似乎有向好友着急推销西湖美景的嫌疑。果不其然,下文他便费尽笔墨地把西湖的荷塘之美写到了极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看吧,“接天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而在灿烂阳光的映照下,那朵朵荷花红得是那样的艳,那样的娇,一“碧”一“红”相互映衬,又是何等绚烂生动的一幅西湖美景图啊!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苏轼的一句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徜徉在杨万里描绘的这样一幅带给人强烈视觉冲击的图画里,我想,就是西施,怕也要艳逊三分吧!作者在这里实在是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势啊!但是在好友离别之际大力推销西湖美景,作者有这必要吗?且不说此时的林子方有没有这心思去欣赏,两人同为京官多年,六月的西湖美景难道就从来都没见过吗?唯一的解释就是诗人其实是在隐晦地向好友表达挽留之意,他心里曲曲折折的意思用大白话来说就是“你看家里多美呀,多好呀!福州那破地方有什么好的能比得上咱这美丽的西子湖吗,你为什么非得死心眼的往外走?”说来好笑,后代的学者们还牵强附会解读出了这么一层意思。说“毕竟”一词表现出了杨万里的急切心情;“西湖”则是指首都临安;“六月中”是指朝廷;“天”和“日”都指皇帝;“接”有“挨着”的意思;“映”映衬,在太阳下;“莲叶”、“荷花”都指林子方;“无穷碧”、“别样红”是说前途大好,一片光明。这样一来整首诗的意思就出来了:老友,毕竟是在朝廷里面,和外面官场是不一样的。你只有呆在皇帝身边,才能有所机会,才能有所成就,才能前途光明啊!

  但不管怎么着急,杨万里的这心思却是不敢表露得太直白了,毕竟人家是乐呵呵地跑去升官的,只能在诗里旁敲侧击地隐晦表达了。只是林子方正在兴头上,压根就没听出来,到底还是走了。两人从此天各一方,再也没有交集。今天,这离别的故事也早已湮灭在了历史长河中。但细细品读此诗,我却仿佛还能看到那美丽的西子湖畔,两个即将离别的好友正谈笑风声,兴致勃勃地指点着美景,在那摇曳的荷叶掩映下,一人的脸上偶尔会掠过那么一抹淡淡的急切和无奈……人最终是没留下来,这首特别的借景送别诗却因为它大气、精妙的极高艺术水平而留了下来,直到千古而下,仍被我们争相传诵、解读着。

《古诗两首》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呢?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

  2 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教育儿子子聿。

  3 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 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

  无遣力:不遣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遣余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遣余力地下苦功夫。

  5 理解第三、四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3)体味第三、四两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6 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评价—再读。

  (2)齐读。

  (3)指导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并抄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2、课外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古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读书有那些所得呢?

  今天我们将通过《观书有感》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观书有感》教师印发《观书有感》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观书有感》是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全诗在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了出来,很有特色。

  如:用:“半亩方塘”比喻书本,用池塘的“水”比喻书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用“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比喻读书的感受。

  三、四句诗人在写法上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给我们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为源头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在一问一答中,诗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书本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这两句诗看似说明水清的原因,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三)朗读训练

  1、在你们的学习中相信也有这样的体会?请把你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之中。自由大声朗读这首诗。

  2、指明学生读,大家评议。

  3、齐读。试着背一背。

  (四)学生小结

  [1] [2]  下一页

  课前思考: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这些诗篇不仅饱含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其中当属被世人津津乐道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这是一首哲理诗,写于宁宗庆元五年(1199)。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意境深远,余味无穷。 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课前思考:

  朱熹的《观书有感》,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课后反思:

  背诵古诗,学生往往兴趣浓厚;理解古诗,学生却往往疲于应付。古诗内涵丰厚,意蕴隽永,我们平时大多喜欢用自己几十年的语言经验去理解古诗,然后再强行传达给学生。所以学生学习的古诗语言往往不是在自己的语言经验建立起来的新的语言积累,这样的语言往往缺少生命力,缺少再生性、增值性。为了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古诗的语言,自主构建新的语言积累。我打破常规:在学生理解了诗中的词语和诗句意思的情况下,再从课题入手,反诘诗题《观书有感》,向学生提出:诗中只字未提读书,怎么诗题却是《观书有感》,不如换成《观塘有感》吧?由于每个学生在学习古诗时获益是或多或少的,所以积累的语言印象也就有深有浅。我以小小辩论会的形式出现了,让持诗题应是《观书有感》观点的学生,来说服教师和个别学生组成的反方,一下子激发了大部分学生的兴趣,由“让我读,让我说”变成了“我要读,我要说”,而且是“我要读好,我要说好”,否则怎么能说服得了老师。

  授后小记:

  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如这一首诗当然是说理之作,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这首诗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已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启发性,也并不缺乏诗味,所以陈衍评为“寓物说理而不腐”。

  关于两首诗的整合

  这两首诗都是写古人读书感想的。可帮助学生整合起来看:“古人学问无遗力”,因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少年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所以才有:“悬梁刺骨、程门立雪、凿壁借光、囊萤映雪”……做学问也是非常辛苦、艰难的“少壮工夫老始成。”所以有“齐白石的‘不教一日闲过’”……

  如何才是真正有学问呢?除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多看书外,还有“纸上得来终学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课后小结:

  这两首古诗都是关于读书的诗。其实六年级学生积累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古诗、名言、古今贤文,甚至说理性的文章有很多,乘机帮助学生梳理一下,不是很好吗?

  课后反思:

  为什么题目是《观书有感》?

  “为什么题目是《观书有感》而不是《观塘(渠)有感》?”这是学习了朱熹的诗《观书有感》之后大多数学生的疑问,其实也是我的疑问。   

  朱熹在读书时产生了感慨:要使头脑更加聪慧,就得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汲取新知。作为一个理学家,特别又是一个教育家,这样地劝告别人,未免太直露了,所以他想倒了打比方(譬喻)来加以说明,这样就有了这首写清渠喻读书的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他写的是看书有所感悟,而不是写看到清渠(方塘)有所感悟。用譬喻的方法说理既形象又直观,所以文题就是《观书有感》了。   

  上一页  [1] [2] 

《古诗两首》教案 篇4

  预习提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读读诗句看看杜甫为何喜极涕泪

  《示儿》是陆游临终前所写的一首诗,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 这两首诗都是

  爱国诗,它们的表达方式相同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如"洛"等.

  2.掌握作者生平及在诗歌史的地位.

  3.理解把握本课的思想主题.

  4.感受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诗圣.查看杜甫简介

  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提出读不懂的语句.(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不读d,还:读hun,不读hi.)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

  "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

  这句诗讲了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

  这句诗意思是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 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这句话讲了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这句诗讲了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四,内容分析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

  3,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

  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4,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五,课堂检测.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同桌互相背诵课文.

  六,作业.

  1,背诵和默写古诗.

  2,预习《示儿》.

  《示儿》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渲染氛围:今天老师的心情非常沉重,因为有一首诗深深的打

  动了我的心.这首诗就是我国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在临终时留给

  儿子的遗言.学生在老师渲染的氛围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学习第一首《示儿》

  1,自学.

  ①自由轻声读几遍诗句,思考能读懂诗中哪个词语或诗句.

  ②再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读诗,看又能读懂哪些内容.

  比如:a,可以结合文中注释,抓住重点词去读诗.

  b,也可以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去读诗.

  c,更可以同桌商量着去读诗.

  ……

  2,汇报.

  告诉老师你读懂了那些内容.

  ①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点拨读诗方法.

  ②结合学生的体会指导朗读.

  3,探究:

  ①引导再读诗句,质疑.

  ②分小组讨论,探究疑点.

  ③学生交流小组学习情况,教师相机指导,小结.

  板书:

  不见 示儿 九州同 告知

  4,小结:是呵!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

  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

  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呵!此时此刻,有谁

  不被感动呢 同学们,谁愿意用你自己体会到的感情来诵读这首诗.

  ①学生结合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练习有感情朗读.

  ②背诵诗句.

  过渡:我国有许多这样伟大的爱国诗人,在唐代就有一位被称为"诗

  圣"的爱国诗人杜甫,他一生忧国忧民,在听到祖国重归统一时,欣

  喜若狂,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投

  影显示诗)

  三,学习第二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读诗:

  自由多读多体会,如果发现有不明白的词句可以问同桌,前后排同学或老师.

  2,学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进一步学习这首欢快的诗.

  比如:a,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练习表演读,加上适当的动作去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b,爱讲故事的同学可以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与自己的体会

  练习描绘诗句的情景.

  c,擅长表演的同学可以找伙伴合作,去练习表演.

  d,如果还有更好的学习方法自然都可以试一试.

  3,悟诗:

  分别展示学习方法,结果,体会.

  4,诵诗:

  ①放声自由朗读.

  ②带上愉快的心情背诗.

  四,总结.

  1,建议学生通读两首诗,去探究两首诗的异同.体会两位诗人抒

  发感情之同,表达方式不同,一悲一喜.

  2,教师及时肯定,强调学习重,难点.

  五,结课.

  陆游流传至今的诗就有9千多首,杜甫流传下来的也约1千4百

  多首,除了我们学过的,同学们下课后,还可以再去搜集,阅读,品味

  欣赏;另外建议我们班委可以设计一次《古诗朗颂会》或《古诗书法比

  赛》;比一比,看谁搜集的诗多;朗读的最有感情,书法最漂亮.有兴

  趣吗

  六,课堂检测.

  背诵并默写〈〈示儿〉〉.

  搜集其它爱国诗.

《古诗两首》教案 篇5

  教材简析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我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教法学法:识字、写字教学中抓住难字,重点指导,在朗读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读准、读通诗句,再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熟练,在此基础上,想象和描绘画面,领会诗的意境,再美读升华,可辅以音乐。

  教学准备:

  1、字词卡片。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写深秋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一)释题

  1、读古诗题目(注意重点字音:赠)

  (二)看图说话

  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    

  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秋天,收获的季节)  

  三、学习第一首古诗中的生字    

  1、找出古诗(一)中要求写的生字:首 枝 记 刘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四、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背诵古诗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  

  (一)释题   

  1、读题

  2、简介诗人“杜牧”  

  (二)识记生字字音     

  找出诗中要认的生字,认读,解决字音。  

  (三)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1、根据《赠刘景文》的学习经验,讨论确定本组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四)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师范读,生边听边想象。   

  2、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六)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三、学习诗中生字   

  1、字音、字形、字义   

  2、指导书写  

  四、实践活动    

  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听,还可以教同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五、作业    

  课后“我会填”。

  教学后记: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但第一首诗中的句子有点拗口,少数同学在大家的帮助下才读准。教学时我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在课后练习补充古诗中,有些同学常把同音字“生、坐、于”写错。我指导他们根据意思确定该是哪个字,今后还要加强巩固。

《古诗两首》教案 篇6

  3,古诗两首

  [教前思考]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歌很有哲学意味."不遇"是一种意味,本身要找的人是隐者;其次,身在此山中,存在也是一种意味.他是隐者,我们看不到,但是,他又是存在的.这恐怕只有从哲学的角度来讲解了.

  但教给学生不要这么繁杂,让他们明白这样一种意境就可以了.

  《所见》是一首很有童趣的诗,描写出了孩童的天真.不过最有趣的应该是他"闭口立"之后在想什么呢

  一比:前面的表现与后面的表现进行对比.

  二想,孩童想什么呢

  其实,诗歌的最后两句不妨换一下位置:忽然闭口立,意欲捕鸣蝉,可能更有意味一些.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示题导入.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寻 隐 者 遇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画出生字,读一读.

  2.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三,读诗句,交流各自的理解.

  1.指名朗读.

  检查课文朗读.

  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注意认识并理解:言,采,药,深

  2.提问交流:

  (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 (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 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 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1.自由读:

  引导学生假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自由读出感情.

  2.交流读:

  先听录音朗读,同学再练习朗读,并交流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五,演一演,体验情感.

  1,四人小组自由演,注意诗句内容,合理对话.

  2.指名表演,相互评价.

  六,试背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一背《寻隐者不遇》

  2,说说这首诗所描绘的诗境和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二,示题,学习新诗.

  1,板书课题:所见.读题释题:"见"什么意思

  2,简介诗人:

  这首诗是清代大诗人袁枚写的,诗里写的内容都是诗人袁枚亲眼所看见的.

  3,自由读诗,看看袁枚都看见了什么 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读通诗句.(学生自由读)

  指名读诗,相机指导读准生字:蝉,振,声,意,欲

  三,感受情景,领悟诗意.

  1,读诗,感受情境:

  一天,诗人袁枚在郊外散步,走着走着,他停下了脚步,他看到了什么呢

  找出诗句读,指名你从哪些词句中知道袁牧看到了什么

  2,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指名读.

  同桌交流一下,牧童工骑牛的情境,用自已的话说一说.

  相机指导理解"振","林樾". (林樾就是茂密的树林)

  3,诗句又给我们描绘了怎样一个情境

  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指名读诗句,小组交流一下诗意.

  指名来做一做动作.并说说一牧童所做的事是什么

  (小牧童正唱着歌,忽然听到知了的叫声,他马上闭上嘴巴,跳下牛背,站在树下,屏住呼吸,踮起脚尖,轻一点,扑上去)

  4,结果怎样 想象交流.

  四,课后作业:

  1,背诵《所见》

  2,把《所见》编成一个故事演给家长看,争取得一个小演员的称号.

  板书: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课后反思]

  hxw工作室教学设计

  古诗教学采用了"四读法",即一读,读顺诗句;二读,了解大意;三读,体会情景;四读,情感流露.这样朗读目标明确,感悟要求清楚,大多学生都能按学法在小组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自主学习的效果也较明显.

《古诗两首》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悟诗中蕴涵的诗意。

  4、激发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字和有感情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感悟诗中蕴涵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孩子们,快乐的夏天正笑着向我们走来。夏天里,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呢?让咱们一起先到小池边去看看吧!

  二、学习古诗

  1、学习《小池》:

  ⑴ 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① (课件出示小池图,并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师:“池”还是生字呢,谁能读读?看了图,你知道“池”字为什么有三点水了吗?

  ② 师:你觉得小池的景色怎么样?

  抽生交流,相机指导读好课题。

  ③ 师:杨万里爷爷还把这美丽的小池塘写进了一首很美的小诗呢!想不想不用老师教,自己试着读读啊?读的时候遇到困难该怎么办呢?这次读老师有个要求:把字音读准,诗读通顺。如果你觉得满意了,就打个胜利的手势。

  生自读、指名读。

  ④ (课件出示整首诗,生字以红色出现)师:这首诗中还藏着5个生字娃娃,会读吗?

  自读,抽读。

  师:能给“惜”找朋友吗?(可惜、爱惜……)相机贴上“可惜”“爱惜”这两个词。

  给“晴”“柔”找朋友。相机贴上“晴空、晴天、柔和、柔软”。

  ⑵ 再读古诗,读中悟情:

  ① 小朋友这么快就认识了5个生字娃娃,真了不起!我相信大家一定能把古诗读得更流利,咱们来分组比赛比赛吧!

  ② 指导有感情朗读:

  在这美丽的小池边,你看到了什么呢?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读好相应句子:

  a、第一句:

  师:对!有一圈一圈的波纹。告诉你吧!这些小波纹是从水底下的泉眼冒出来的。出示:泉眼 齐读。

  师:仔细听听,听到冒水的声音了吗?

  (课件出示:泉眼无声惜细流)师:泉眼里的水流得多安静啊!怎样才能读才能让人觉得泉水在静静流淌呢?

  自读、抽读、师示范读、齐读。

  b、第二句:

  师:你看见了怎样的树?树姑娘站在小池边,好象在干什么?

  师:树姑娘正专心地打扮自己呢!让咱们读得轻些,可别吵着她了。

  指导读好本句。

  c、第3、4句:

  师:你还看见什么呢?怎样的荷叶?荷叶有哪些形状?

  生:有圆圆的荷叶、弯弯的荷叶。

  师:告诉你吧,这弯弯的荷叶是刚从水面长出的还没展开的小荷叶。

  (课件演示:一只蜻蜓飞过来,落在尖尖的小荷叶上)仔细看看,你又能看见什么呢?

  (课件出示3、4句)多美的荷叶,多可爱的蜻蜓呀!

  指导读好本句。

  ③ 那谁能把这幅图连起来美美地讲一讲?

  同桌互讲、抽生讲。

  ④ 多美的小池呀!一起美美地齐读整首诗。

  ⑶ 引导背诵:

  师:这么美的小池,想把它永远留在大脑中吗?

  自己背。

  (课件只出示小池图)配乐背诵。

  2、学习《所见》:

  ⑴ 总结第一首诗的学习方法,导入第二首诗的学习。

  师:孩子们这么短的时间就能借助拼音把古诗读得又正确又流利,还把图讲得那么美,把诗读得那么有感情。咱们用这种方法来继续学习第二首古诗吧。

  ⑵ (课件出示第二首诗的情境动画)生看,再抽生说说自己见到的有趣的事情。

  ⑶ 师:刚才你们所见到的这件有趣的事情就是咱们要新学的古诗。

  (课件出示整首诗)齐读诗题。

  ⑷ 分小组合作学习:

  比比哪组小朋友最先能借助拼音把古诗读正确、流利。

  抽小组汇报,给表现最佳的小组发合作学习星。

  你最喜欢哪句诗?为什么呢?

  相机指导读出感情。

  ⑸ 有感情齐读古诗。

  ⑹ 指导背诵。

  ⑺ 想想:

  牧童捉到蝉了吗?他怎么去捉的呢?

  三、拓展延伸

  看图学唐诗《池上》。

  回家后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用我们今天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这首诗。明天咱们比比看,谁学得最好。

《古诗两首》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

  2. 朗读、背诵两首古诗,并默写。

  3.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情,引发学习古诗的愿望。

  一、背诵古诗,温故知新

  1. 师背一首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刘禹锡的《浪淘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请学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3. 交流搜集的资料,了解诗人苏轼、刘禹锡。

  4. 揭示课题《古诗两首》。

  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

  1. 自由初读诗歌,认识生字。

  2. 指名朗读,注意正音。

  3. 再自读,结合注释,试着了解诗的意思。

  4. 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的?还有哪些地方不懂?教师适时点拨,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潋滟、空蒙、两相和、镜未磨等词语的意思。

  三、感情朗读,理解背诵

  1. 学生自由诵读,结合看图,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2. 配上悠扬的音乐,让学生随着老师富有激情的描述再次进入诗的意境。

  3. 鼓励学生把读诗后头脑里出现的画面画下来,为诗配画。

  4. 课件演示古诗所描绘的图文结合画面,配上音乐,指导学生朗读。

  5. 反复诵读,直至背诵。

  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1. 阅读一篇描写西湖、洞庭湖景色的文章或诗歌。

  2. 搜集苏轼、刘禹锡的诗歌,举行朗读比赛。

  参考资料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被贬至岭南的惠州(今广东惠阳)和极远的儋州(今海南儋县)。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为“宋四大家”之一,诗词成就也很高。他的诗风流畅自然,姿态横生,既奔放又旷达,艺术手法变化多样。著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是苏轼在西湖上饮酒,看到了西湖在晴天、雨天的不同景象而写成的。在诗中,他把西湖比成西子(即西施),因此西湖又被人们称之为西子湖。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中进士,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王叔文失败,他受到牵连,被贬为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县)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州刺史,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梦得文集》等。其诗涉猎题材广泛,所作政治讽刺诗,辛辣尖锐;所作怀古诗,沉郁苍凉,语浅意深;所作仿民歌诗,清新爽朗,别开生面。

《古诗两首》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借助注解,理解诗句意思。

  2、想象诗所描写的情景,体会诗的意境。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诗文画面课件或挂图、怀旧音乐带、相关古诗。

  学生: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古诗作者的情况。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首古诗《小池》

  (一)

  导入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从1册至今,我们已学过很多古诗,愿意把记得的古诗背一背吗?(抽学生背诵)这些古诗语言简洁,韵律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今天,我们将学习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古诗《小池》。(板书课题)

  2?简介杨万里的情况。

  3?老师出示挂图或课件,旁白: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小池塘初夏时节的勃勃生机,表达出了对自然风光的一种喜爱之情。

  (二)

  初读诗句,学生质疑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学生读,分组读,齐读。

  3?再读诗句,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4?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初知诗句大意。

  (三)

  理解诗句,想象美景

  1、说说你欣赏的诗句及欣赏它的原因。

  2、交流品读情况,师相机点拨,体会作者用字的准确及选取了哪些初夏时节的景物。

  如:“泉眼无声惜细流”中“惜”,

  “树阴照水爱晴柔”中“爱”。

  “小荷才露尖尖角”中“露”,

  “早有蜻蜓立上头”中“立”。

  3、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注意交流、补充。

  4、根据古诗和自己的理解想象美景,说说美景,画一画美景。

  5、看到这样的美景,诗人的心情怎样?你的心情又怎样?

  6、品味读古诗。

  (四)

  指导朗读,背诵诗歌。注意诗的停顿、节奏,试背,齐背。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泊船瓜洲》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上节课我们随着杨万里的描写,欣赏了小池初夏时节的美丽景色,体会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体会诗人的另一种情感。

  2、学生交流所了解到的王安石的情况,老师注意补充。

  (二)

  初读诗句,学生质疑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反复读古诗,直到读流利。

  3、再读古诗,谈谈自己疑惑的地方。

  4、寻求组内合作,结合注释讨论解决提出的疑惑,粗知诗意。

  (三)

  理解古诗,体会作者感情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读诗,体会诗所表达的感情,其中哪些诗句集中表现了这种情感?

  3?品读古诗。

  (四)

  指导朗读,背诵诗歌

  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试背、全班齐背。

  (五)

  课外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思念家乡的诗句,读给大家听听,要是能说出所选诗句出自谁的作品就更好。(也可查找资料,完成这个环节)

  附: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小池

  [宋]

  杨万里

  泉眼细流树阴晴柔

  小荷露角蜻蜓早立

  初夏美景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江水——重山——春风——明月

  瓜洲夜景

  归心似箭

  借景抒情

《古诗两首》教案 篇10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背诵,能体会诗句表达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所描写的景象;

  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讨论探究、欣赏感悟诗句的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望洞庭》,能理解诗歌内容,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学会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学会审美,品味诗句,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情景中感悟、讨论。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准备: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

  道洞庭湖的有关知识?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简介刘禹锡。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二、整体感知

  1、赏读第一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你读懂了哪些词语?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朦朦胧胧、模模糊糊。)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3、    播放课件,体会词语的意境。

  4、指导说第一句的诗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读好本句。

  5、谁能试着美美的把这两句诗读好?

  用同样的办法学习“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    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2、指导说后两句诗的意思。(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讨论探究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自己的话说说。

  1、    小组讨论;

  2、    全班交流;

  四、角色表演

  假如你是诗人,看到这眼前的美景,你想说什么?

  1、    小组交流;

  2、    全班交流;

  五、小结质疑

  1、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哪些不懂的?

  2、再播放画面,感受洞庭美景。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望洞庭》,讲述诗的意思,有兴趣的可以画一画;

  2、   搜集有关刘禹锡的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2个生字,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能体会诗句表达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所描写的景象。

  2. 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讨论探究、欣赏感悟诗句的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学习字词,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相信同学们会背很多古诗,谁愿意来试着背给大家听一听? (指名背)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谁愿意介绍一下李白的资料?(指名说) 今天,我们再来欣赏李

  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师顺势简介峨眉山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

  1、先请学生试读本诗,注意停顿,读出韵味(师巡回指导);

  2、出示课件配乐朗读,老师抽读,再指名学生读,师生共评,师点拨指导;

  3、试联系注释,结合画面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三、讨论探究

  引导想象诗的意境,结合画面, 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1、小组交流;

  1、全班交流;

  四、角色表演

  播放画面,音乐创设情境,请学生诵读诗文。

  五、小结质疑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峨眉山月歌》,讲述诗的意思;

  2、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和同学进行交流

《古诗两首》教案 篇11

  第一课时《元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23个。

  3、完成“语文天地”中“学习显身手”。

  4、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教学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语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古诗。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活动:

  1、学生们,十二月份结束了,我们将迎来新的一年。新岁月的第一天是什么节日?

  2、板书课题。

  3、从课题里。你联想到什么?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⑴、指导看书上的插图,问:这篇课文图上有什么?

  ⑵、出示小黑板上的诗句,指定学生读。

  ⑶、全班齐读。

  ⑷、出示生字5个,(开火车读)

  爆 屠 曈 换 符

  ⑸、出示生词,同桌读。

  爆竹 屠杀 苏醒 交换 符号

  2、熟读课文,理解诗句。

  ⑴、学生自由读诗句。

  ⑵、小组讨论:“说说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

  ⑶、指定学生说诗意。

  ⑷、全班齐读全诗。

  ⑸、分组接背诗句。

  ⑹、指定学生背诵。

  ⑺、小组比赛,哪组背得好。

  ⑻、同桌互相背。

  三、作业布置: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四、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户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第二课时《江雪》

  教学过程

  一、谈雪激趣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怎样的雪景?你们看见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出示雪景图)

  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

  3.指生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2.学生交流。

  说

  (1)播放音乐,指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在飞,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见行人的足迹。但在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2)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好在哪儿?(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

  (3)你有什么补充的?

  画

  (1)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2)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画。

  (3)引导讨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

  读

  (1)抽生读。

  (2)集体评议。(师指导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3)练读。

  想同学所描述的情景,边想边读。

  看同学的简笔画,边看边读。

  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

  (4)抽生背诵。

  四、课外延伸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优秀诗文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从他的作品中再找一二首自己喜欢的诗。

  教后记:

  对于古诗的教学我心中的目标始终是不确定的,也不太清楚要讲到什么程度,是让学生背诵就行了,还是要学生把字词的意思都掌握呢?讲浅了怕考试考不好,讲深了又怕学生一下子难以接受,所以还是按照参考书的目标,后让学生后背,大概知道诗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最后再介绍一下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古诗两首》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会认“庐”等9个生字,会写“吴”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难点:

  1、准确理解诗意,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悟是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具准备:

  1、课文插图的实物投影。

  2、课件。(瀑布映衬青山、飞流直下的情景)

  3、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望庐山瀑布》)

  一、情境导入,理解诗题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出示课件庐山画面。)

  二、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吟读,用笔圈出生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完以后再读给同桌同学听。

  2、结合插图思考:诗人站在哪里?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物?

  3、伙伴之间交流,老师随机点拨。

  4、组织交流或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进行指导,结合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紫烟”“遥看”“飞流直下”等词语。

  5、老师小结:诗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看着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产生了一种想象──这飞流直下的瀑布,真好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一样!(学生齐读后两行诗句)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图文对照,熟读成诵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1、让学生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练习背诵,可同桌之间互相背。

  四、巩固生字

  出示“庐”“瀑”“炉”“疑”,用卡片检查学生认记情况,用组词的方式理解字义。

  五、学写生字

  1、出示下列要求会写的字:炉、银、烟、流。

  2、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老师点拨。

  3、重点指导“流”字。(提示:“流”右边的上半部分与“云”的区别,右下部分三笔之间的间距要匀称)

  4、学生先观察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前两行描写看到的景物。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后两行是作者的想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绝句》)

  一、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望庐山瀑布》。

  2、填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揭示诗题“绝句”,简要说说诗人杜甫。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生字表的拼音读准字音,再读正确、读通这首诗。

  2、同桌互读。

  3、指名朗读,齐读,注音纠正读错的字音。(如“行”不读xíng;“泊”不读pò)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观察插图,思考:画面上有哪些景物?(柳树,黄鹂,天上飞的白鹭,山上的积雪,江面上的船)

  老师在学生回答后板书:黄鹂、白鹭、雪船

  2、看图思考:诗人是站在哪里看到这些景物的?(结合理解“窗含”“门泊”两个词语的意思)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先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根据学生的提问师生一起答疑)

  4、看图读课文,想象诗人欣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心情。(让学生带着感情再读课文)

  四、活动激趣,记诵诗句

  1、找对应的词语,老师读一个词语,要求学生找出与它相对应的词语。(如两个—一行、黄鹂—白鹭、翠柳—青天、窗—门、西岭—东吴、千秋雪—万里船)

  2、师说生读。(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相对应的诗句)

  3、读词连诗。(老师出示诗中任意一个词语,学生背出相对应的诗句)

  4、情境背诗。(让学生扮演诗人,指点画面上的景物吟诗)

  5、集体背诵。

  五、识字、写字,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要求认识的字“鹭”“含”“岭”“泊”“吴”,引导学生交流记字方法,练习组词语。

  2、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吴”“含”“窗”“岭”“鸣”“绝”“泊”“柳”。

  3、启发学生说说自己记忆方法,识记字形。

  4、重点指导“窗”与“柳”的笔顺。

  5、老师范写。(注意把字写美观,提示易写错和不容易写好的字)

  6、学生先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

  7、完成课后“我会填”的第2道填空题。

  六、课外延伸

  回家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试着背一背。

  七、推荐书目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古诗两首》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⒊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古诗《山行》,读准“斜”,理解“寒山”“坐”“石径”等字词的意思。

  2、读懂《山行》,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并能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山行》

  ⒈板书课题。

  ⒉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⒊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哪些景色?

  三、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画出生字。

  2指名朗读古诗,正字正音,引导读出古诗的节奏之美(斜:xia)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自己读读古诗,试把相关词语画出来。

  4、组织交流

  板书:(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

  解词:“石径”(用上拆字法,“径”用查字典的方法)

  四、引导精读品悟,感受诗歌意境之美

  1、教师试着在刚才的词语前加上括号,要求学生再好好读诗,加上合适的修饰的词语。

  (     )的山        (     )的石径  

  (      )的枫叶     (     )的白云

  2、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诗歌,试着从诗中寻找答案。

  3、组织组内交流,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4、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诗中寻找依据,以此来带动诗意的理解。

  (1)(     )的山

  为什么称为“寒山”?怎样的山才是“寒山”?

  (深秋时节,草木枯萎,山上光秃秃的,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所以称“寒山”)

  (2)  (       )的石径   (解词:斜——弯弯曲曲)

  (3)连起来读读第一句,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4)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

  读第二句——“白云生处有人家”

  理解“白云生处”,这“人家”该画在什么地方?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有感情地吟诵第一、二句古诗,指名把一二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5)(      )的枫叶?你是怎么知道的?

  “霜叶红于二月花”   理解“霜叶”“红于”

  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什么还红?(比春天的花儿还红)

  现在你知道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理解“坐”“爱”

  再把三、四句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

  5、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6、回答问题: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五、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六、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指名朗读

  3、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习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4、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图画,然后指导背诵。

  七、作业:

  介绍古诗

  (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境。)

  板书设计:(简笔画)(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古诗《枫桥夜泊》,读准“泊”,理解“泊”“对愁眠”等字词的意思。

  2、读懂《枫桥夜泊》,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并能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⒈背诵《山行》

  ⒉《山行》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交流介绍自己上堂课的作业,加以适当评价。

  二、揭题,解题

  1、板书课题,让学生书空。

  2、指名读题,正音:泊b (领读,然后开火车读课题)

  解释“泊”:——停船靠岸。

  它的另外一个读音是什么?p湖泊

  3、解题、质疑:

  诗中点明地点的词是——枫桥;点明时间的词是——夜;

  谁能连起来说说“枫桥夜泊”是什么意思?

  猜一猜:这首诗也许会写些什么?

  引导质疑:写了什么季节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出示自学要求,引导学生按要求自学古诗。

  ⑴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如果能读出诗歌的韵味就更好了。

  ⑵自读课文,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一个问号。

  2、检查自学情况,引导质疑思考。

  (1)读生字。

  (2)指名读课文。

  (3)齐读课文,引导学生正确停顿。

  (4)引导质疑、交流:

  通过你们的自学,还有哪些问题不能解决?提出来和大家一起商量?

  (5)学生质疑后引导:你们真会思考,一下子就提出了这么多问题,那你们说这些问号你们可以怎样解决呢?

  (6)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查字典、联系诗的上下文、看插图、问同学老师……

  三、再读课文,自主解疑,读懂诗意。

  1再读古诗,尝试解疑

  2你们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和大家交流一下。

  3小结引导:同学们真了不起,自己解决了这么多问号。那每句诗分别描写了什么?你能自己史着说说吗?先准备一下。

  4理解每句话

  ⑴理解一二句

  轻声读一、二句边读边想象诗句中的描绘的画面。

  这是什么季节?从那儿可以看出来?这是诗人的心情诗什么样的?

  理解“愁”,相机穿插诗人的背景资料,结合“秋天”这一特定的季节感受诗人的“愁”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话的意思?指名回答。

  ⑵学习第三、四句

  指名读三、四句。

  回答问题。

  ①“姑苏”在什么地方?

  ②“到”是什么意思?

  ③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⑶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总结全诗,体会情感

  这首诗描写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心情?

  五、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1读的时候怎样才能把诗人的这种情感读出来呢?先自己练习一下,再读给组内同学听听,看看他们有什么建议或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再改进一下。

  指名朗读,评价指导。

  3、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4、练习背诵。

  5、指导书写生字。

  六、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背诵课文。 

  3、搜集有关秋天的古诗,选择自己喜欢的两首进行背诵。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唐 *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秋天  景色凄凉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诗人  心头惆怅

  夜半钟声到客船。               彻夜难眠

《古诗两首》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所、牧“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背育古诗。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片,老师范字。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愿意将课外学飞的古诗背育给大家听?

  2、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新诗。

  3、请大家注意观察图画:

  (老师贴出图)

  谁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一个小孩骑在牛背上正在看什么)

  他到底看见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借助拼音读,读古诗《所见》。

  二、初读古诗,记忆生字

  1、自己读完古诗后,读给大家一听,互查读音。

  2、将本诗要掌握的生字圈出来读一读,同桌交流记忆。

  3、老师反馈:

  ⑴ 出示生字卡片:

  所、牧、蝉、闭、材、童、黄、诗、指名读准字音。

  边读老师边按诗的顺序摆放生字卡片。

  ⑵ 分析记忆:

  这么多生字怎样快速的记住呢?

  ① 熟字带生字:

  推──捕 蜻──蝉 共──黄 认──诗 

  听──所 意──童 亲──立 放──牧

  ② 编儿歌记忆:

  一户一斤米──所 人才进大门──闭 

  骑牛写文章──牧 由到共里共加队──黄。

  ③ 开火车抽读生字卡片。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1、将这些生字带入诗中,谁愿意给大家读读。

  (指多名学生读诗)

  2、自由读诗:

  结合图想想,诗人都看到什么啦?再与同桌交流。

  3、请学生简述诗意,老师相继补充:

  学生:诗人看到一个放牛娃骑着一头老黄牛唱着歌,他的歌声非常响亮,振荡着树林。可他听到了蝉的叫声,想要去捉蝉,于是马上闭上嘴停止了唱歌。

  老师:同学们想像一下,闭上嘴的小牧童会怎样做呢?

  学生甲:骑在牛背上盯住蝉。

  学生乙:不,牧童从牛背上下来,准备去捉蝉。

  学生丙:牧童从牛背上下来站在地上,先看好目标,然后去捉蝉。

  老师:看到这样的情景,在大家说产应该怎样朗读这首诗呢?

  四、在意境中诵读古诗

  1、自由读练。

  2、扮演诗人到图画前诵读古诗。

  3、背育古诗。

  五、指导书写

  1、自己描红找关键笔画。

  2、教师出示范字:

  请学生说说关关键笔画。

  3、学生独立临写。

  4、同桌交换课文互相写。

  5、展示评价。

  六、板书设计

  13、古诗两首

  牧童 黄

  林

  所见

  摘 蝉

  闭 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古诗《所见》,说说诗人的名字。

  2、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词语:

  所以 所有 放牧 特 草 关闭 闭路电视 黄牛 特 童 古诗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3课古诗两首中的另一首诗。大家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

  小池。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这首诗是谁写的?

  (杨万里)老师简介: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人大多数也是描写自然景特的。

  2、借助拼音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圈出生字。

  3、集体认读生字:

  池、惜、阴、晴、柔、露。

  学生边读老师边将生字卡片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4、交流记忆方法。

  5、集体反馈:

  ⑴ 熟字带生字:

  地──池 明──阴 错──惜 情──晴 雾──露。

  ⑵ 编儿歌记忆:

  把矛放在木头──柔。

  6、再读古诗:

  看谁字音读得准。

  三、精读古诗,体会意境

  1、听老师范读:

  说说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从哪儿看出的?

  学生甲:夏天的景色,因为夏天荷花开。

  学生乙:夏天的景色,夏天的时候有蜻蜓。

  2、除了同学们说到的这些景物,你还从诗中看出有什么景特呢?

  学生甲:有泉水。

  学生乙:还有树。

  3、那还有没有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

  (泉眼、晴柔)

  老师简单讲解:

  泉眼就是泉水流出的口。晴柔就是晴天的美好。

  4、根据你对古诗的理解,找到小伙伴再读读古诗。

  5、推荐读。

  6、练习背诵。

  四、课后延伸

  1、齐背13课的两首古诗。

  2、请每个学生收集描写夏天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五、板书设计

  13、古诗两首

  小池  惜 晴 柔

  阴

  露

  六、课堂作业设计

  照样子填一填:

  放:放牧 放羊

  牧:____ ____

  晴:____ ____

  惜:____ ____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古诗两首》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