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一课一贴:21、《古诗两首》

一课一贴:21、《古诗两首》

甜生软语 点赞 分享
一课一贴:21、《古诗两首》

微信扫码分享

一课一贴:21、《古诗两首》(精选17篇)

一课一贴:21、《古诗两首》 篇1

  又来的教案

  一课一帖: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课时划分: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 

  1.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培养爱惜粮食的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1.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 

  2.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两首诗,就是反映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米来之不易的古诗。 

  二、学习古诗《锄禾》 

  1.出示古诗图文。 

  看图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 

  禾:禾苗。 

  “锄禾”是什么意思呢? 

  3.讲读诗句第1句。 

  (1)自读。 

  看图:图上画了什么? 

  (2)看图理解:“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 

  “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 

  (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说一说。 

  (3)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两行告诉我们粮食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 

  三、巩固诗意,练习背诵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 

  5.这首《锄禾》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 

  四、指导写字 

  1.“禾”:独体字,与“木”比较,书写时笔画舒展,字居田字格正中。 

  “午”:独体字,与“干”、“牛”相比较。 

  “粒”:左窄右宽。 

  “辛”、“苦”:这两个字都有一长横,要写得稳而长。 

  2.师范写“禾、粒、辛、苦”。 

  3.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剩余的生字,并会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 

  一、指导看图 

  1.这幅图上画了什么样的场面? 

  2.第二首诗正是写了这幅图的内容。 

  二、讲读诗句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粟:小米。泛指谷粒。 

  子:这里读第三声,也指谷粒。 

  2.体会“春——秋”、“种——收”、“一粒粟——万颗子”的对比,感受农民一年到头的辛劳和取得丰收的不易。 

  3.联系词句,学会扩展成语,积累成语。 

  春生夏长 秋收冬藏  精耕细作  千仓万箱 

  4.可是面对一片丰收,农民为什么会出现像诗句中的悲惨景象呢? 

  5.学习“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海:普天下,全中国。 

  无闲田:没有丢弃不种的田地。 

  犹饿死:还是饿死了。 

  6.指导朗读。 

  体会“无闲田”与“犹饿死”的强烈对比,让学生感受遍地丰收景象与农民饿死荒野这两幅图,在心中激起“为什么”的疑问。 

  7.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什么?想问什么? 

  8.小结:农民在黑暗的社会里受到剥削阶级的残酷剥削,过着悲惨的生活。 

  三、巩固诗意,指导背诵 

  四、指导写字 

  1.收:左窄右宽。 

  丰:注意撇捺的舒展与平稳。 

  闲:“门字框”要写得舒展些。 

  2.师范写,生描红、仿写。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总结课文,教育学生要辛勤劳动,体会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2、完成课堂作业 。 

  教学过程 : 

  一、总结课文 

  1.学会了两首诗,你有什么想说的? 

  2、用各种形式背诵古诗。 

  二、完成课堂作业  

  作业 设计: 

  一、组词。牛( ) 木( ) 立( ) 古( )  

  午( ) 禾( ) 粒( ) 苦( ) 

  二、积累词语。春种秋收、五湖四海、硕果累累、两手空空。 

  板书设计 : 

  20 古诗两首 

  锄禾 悯农 

  锄禾日当午, 春种一粒粟, 

  汗滴禾下土。 秋收万颗子, 

  谁知盘中餐, 四海无闲田, 

  粒粒皆辛苦  农夫犹饿死 

  21、锄禾

  一、  导入  

  1、  小朋友们,今天正好有这么多的老师在,我们来开个诗歌朗诵会,展示你们的才华,好吗?谁能背一背给大家听?  (指名汇报)师评:看来大家积累的古诗可真多呀!

  2、  看到大家读得这么起劲,唐代诗人李绅也想来参加,他带来的诗是——出示课题词卡:锄禾  (全班齐读),大家可要注意了,“锄”是翘舌音,大家再把课题读一遍。

  3、  这其中有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农民伯伯在田里种地,过了一段时间,绿油油的禾苗长出来了,特别让人喜欢。可是,这时周围的杂草也跟着长了起来,快把禾苗的营养吃光了。如果你农民伯伯,你会怎么做?(指名答)

  4、  对,为了让禾苗长得更好,用锄头把周围的杂草锄掉,这在古时候就叫“锄禾”

  二、  初读识字

  1、  在课前老师调查,大家就会读这首古诗了,谁来试试?师评:声音真响亮/很流利(板:会读)

  2、  大家知道吗?光会读还不行,还要注意把古诗的每个字音读准,现在就大家翻开书119页,对照着拼音读一读,找一找哪些字是我们容易读错的?(生汇报,师在黑板上圈出)师评:你们读得真仔细

  3、  经过刚才几个小朋友的提醒,我们现在再来读读古诗。(指名读,齐读)板:读准

  三、  悟读古诗:

  1、  老师看到大家读得那么有意思,也想来读读。(师范读)

  2、  老师读得怎么样?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读得好?对呀,那是因为老师知道了古诗的意思。

  3、  那现在大家就在四人小组讨论,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句子,没读懂的句子也提出来。(指名汇报,指导朗读)

  4、  学“午”:如生读出该句,就请该生读字卡。出示字卡,那你能不能读读这个字?谁有什么方法记住它?

  5、  大家看看图,当时的太阳怎么样?一天中什么时候的太阳最大?(中午)对的,农民伯伯在太阳最大的时候在地里锄杂草,汗水都滴到禾苗的泥土里了。谁再来读读这了两行?师评:听了你的朗读,老师还没感到烈日当空/看来你真是一个会朗读的小诗人,老师仿佛看到农民伯伯满头大汗的样子了/太阳可真大呀,农民伯伯的汗不停往下滴。

  过渡:农民伯伯这么辛苦,我们应该怎么做,3、4行告诉我们什么?

  6、  每当你看着盘中的白米饭时,你会想到什么?

  7、  学“辛苦”,出示字卡“辛”:指名读,你能说说怎么记吗?

  师述字理:农民每天都要站立在田地里干十多个小时的活,辛苦不辛苦?

  8、  平时,你还觉得什么事情辛苦,能不能用辛苦说一句话?

  9、  看来大家都体会到了农民伯伯的辛苦,谁来读读后面两行诗?师评:看来你已经知道粮食的可贵了/那米饭可是用农民伯伯的汗水换来的呀,谁再来?/每一粒粮食都不能浪费呀,你能再试试吗?/可真是一个爱惜粮食的好孩子

  四、  说话拓展

  1、  师出示几张浪费粮食的画图,大家仔细看看,和同桌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句式:

  2、  指名汇报。师评:

  3、  看来大家对这首诗的体会更深了,那我们再一起来有感情地读读。(板:读好)

  过渡:读好书,还要写好字。

  五、  指导写字

  1、  这一课有几个生字?不用老师教就已经会写的小朋友举手。好的,那今天大家就来当当小老师,看看这字你觉得有什么要提醒小朋友的?(出示字卡:禾)师范写,生描红

  2、  相继出示:午、辛、苦

  六、  小结:今天学完了锄禾这首诗后,懂得了农民伯伯的辛苦,相信会更加爱惜粮食,课后,大家收集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诗来读读。

一课一贴:21、《古诗两首》 篇2

  《古诗两首》教学后记

  《池上》、《小儿垂钓》,两首儿童诗,适合孩子的阅读口味,理解难度适中。

  《池上》教学从主题入手——学生自由读诗,说说诗中的“小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活泼、顽皮)然后让学生说说从哪看出孩子的顽皮?引导学生回到诗中。先让学生说出哪些字词理解上有困难,然后通过查字典或是联系插图解决。接下来设置情境,自己就是那个小娃,因何去采莲?如何去采莲?用动作、神情来表现自己的理解。在适当的时候,师生共同指出优缺点。在这个过程中,将重点放在了说话练习以及针对重点字的理解上。说话训练主要是让学生说说对诗句的理解,以及在引导学生想像荷堂景色时,进行了一些训练。而诗句的重点字则是“偷”,让学生思考“偷”字在这是否是偷窃的意思。那么它是什么意思?将孩子的“偷采”与作者的“偷看”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小儿垂钓》从“这首诗中的孩子是否同《池上》中的小娃性格相同呢?”入手——学生读诗后,每个教学过程与上面的教学大致相同。只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常说的话是:上节课,我们是如何做的呢?为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同时,将学习方法巩固一下

  最后为了检查一下学生是否掌握了此类古诗的学习方法,特地找了一首诗让他们自由学习一下,效果还不错。

  古诗学习,重在方法!

一课一贴:21、《古诗两首》 篇3

  之一

  佚名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绝句》这首诗。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引导同学们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由此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诗:9 古诗两首

  (二)自学《绝句》

  1.读题、解题,作者简介。

  《绝句》是古代诗词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的叫“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绝”这首诗是唐朝另一个著名诗人杜甫写的,当时唐朝开始衰败,又发生叛乱,诗人历尽艰辛才辗转到四川,在四川成都郊外建造了一间草堂,诗中描写的就是草堂前明媚秀丽的景色。

  2.教师范读。

  强调多音字:行(háng)泊(bó)

  3.自学字词,理解词语,教师检查,学生质疑。

  黄鹂:一种小鸟,也叫黄莺,叫声很好听。

  白鹭(lù):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细长,吃小鱼,小虾。

  东吴(wú):古时候的东吴,就是今天江浙一带。

  鸣:这里指鸟叫。

  翠柳:绿色的柳树。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含(hán):包含。

  西岭:成都西面的岷山。

  千秋雪:“千秋”就是千年,这时是虚指。“千秋雪”指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万里:指非常遥远,不是实指。

  4.检查自学诗意情况,想像画面。

  (1)指名读诗句。

  (2)练说每句诗意。

  (新绿的柳枝上一对黄鹏在欢唱,蔚蓝的天空上,有一行白鹭从溪上飞起,向远处天空飞去。远处,西岭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这样的景色就像嵌在窗户里一样。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观看彩图,诵读全诗,想像画面。)

  (整首诗描绘了草堂附近明媚秀丽的景色。)

  5.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1)指导朗读。

  我们要以欢快的语调,来读这首诗,读诗时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和轻重快慢。

  (2)教师范读。

  (3)学生朗读。

  两个/黄鹏//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干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4)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感情?(抒发了作者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三)体会写法

  诗人为什么能描绘出这么美的画面呢?他运用了什么方法?你们想知道吗?齐读全诗,仔细体会。

  (教师总结:古诗是四个不相连属的句子,一句便是一幅图画,短短四句写景,有层次,有远近,声情并茂。而且黄翠白绿,众彩缤纷,形象鲜明活泼,分而不散,从而充分表现了诗人恬静开朗,跃跃欲归的内心世界。同时这首诗语言清新质朴,对偶工整,朗朗上口,具有形式美和音乐美。)

  (四)背诵全诗,体会美感

  (五)布置作业 

  1.练说诗意。

  2.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诗。

  教学步骤 :

  (一)复习导入  

  1.背诵《绝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创设情境,交代学习方法

  1.给学生演示《早发白帝城》音乐鉴赏的视频资料。

  2.交代学习方法。

  (1)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五读法”来学习古诗。什么叫“五读法”?又该怎样运用“五读法”来学习古诗呢?

  (2)出示“五读法”

  一读通,咬准音;二读懂,知大意;三读精,解词义;四读会,达意境;五会读,有感情。

  (三)指导学习《早发白帝城》

  1.揭题,解题。

  (1)“发”在这里的读音和意思是什么?(fa)(出发)

  (2)读了这个题目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去哪里?怎么走的?)

  在学习这首诗时就会解决我们的疑问。

  (3)这首诗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学生按照“五读法”开始学习诗句

  (1)一读通,咬准音。

  ①正字:朝(zhāo)还(huán)重(chóng)

  ②字形:帝(上中下结构),辞(左右结构),猿(左右结构)

  (2)二读懂,知大意。

  朝:早晨。

  辞:辞别、离开。

  还:返回。

  啼不住:不停地叫。

  轻舟:轻快的小船。

  万重山:一重又一重的大山。

  (3)三读精,解词义。

  通读全诗,根据每句诗所写的内容,给诗分层。每层写了什么内容?

  (这首诗分两层意思来写,第一层告诉我们诗人出发的时间和到达目的地的时间;第二层写长江两岸的景色。)

  ①指名读第一、二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了作者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一天的时间就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城。)

  ②作者什么时间离开白帝城出发的?从诗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诗人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从“朝”和“彩云间”这两个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当诗人离开白帝城时,天上彩霞一片。表示他心情是很愉快的。)

  “彩云间”一词,除了写出时间,还写出了白帝城的什么特点?(很高)

  教师讲解: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城东白帝山上,所以作者讲在“彩云间”。

  ③从白帝城到江陵有多远?诗人乘船走了多长时间?从诗歌的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从白帝城到江陵有1200多里远,诗人乘船只用一天时间就到达江陵了。)

  诗中的“千里”,“一日”都是虚指,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说明船开得很快。

  ④小结:这两行诗,一是突出白帝城之高,二是反映了行船的速度快,朗读时,除了要把顺水行船速度极快的意思表达出来,还要表达诗人的心情同飞舟一样轻快。

  ⑤指导朗读。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⑥第二层是写长江两岸的景色,作者抓住了什么来写。

  (抓住“猿声”和“万重山”来写。)

  ⑦作者为什么要写“猿声”和“万重山”?

  明确:当年长江三峡,都是高山峻岭,悬崖峭壁。猿猴的叫声常常会在深山峡谷中引起回声,一声接一声,声声不断地传播开去。李白乘船顺水而下时,在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中,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的大山。作者在这里用猿猴的啼叫声和重重高山突出行船的轻快和沿途景色的壮丽。

  ⑧指导朗读(注意把“快”的意思读出来)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每句的意思。(分组讨论,指名说)

  (早晨,作者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远隔千里的江陵,只要一天的时间就到了。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一声接一声还没停下来,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高山。)

  4.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1)学生边看《早发白帝城》的影碟,边听师范读古诗。

  (2)谈话: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当年他受到牵连,被判罪,流放到贵州的夜郎,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一个白帝城的地方,忽然传来皇帝要释放他的命令,你们想想看,李白的心情怎样?(十分高兴)

  李白在释放后写了这首诗,不但描写了长江两岸雄伟壮丽的景色,而且表达了自己经过艰难岁月之后,被释放的喜悦心情。

  (3)为什么说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①顺水行船(客观);②心情愉快,急切盼归(主观)。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我们再读这首诗,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诗意,还要体会诗人的感情。

  (5)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四)布置作业 

  读李白和杜甫的诗,然后利用队会时间开一个班级诗会,看谁知道得多,理解得准确。

  (五)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重点是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古诗,最后达到熟练背诵的目的。在背诵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让学生结合对词语的理解,自己去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最后,老师再结合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上的一些特点。针对这种教学思路,同时设计了配合教案的多媒体演示课件,用来辅助老师教学。

一课一贴:21、《古诗两首》 篇4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两首古诗。袁枚的古诗小学语文《所见》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杨万里的《小池》写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这两首古诗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学习古诗,重在吟诵,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因此,本课的

  教学重点可以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培养朗读古诗的兴趣。

  2.认识“所、枚”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方法】教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多媒体课件:

  (大意是:在茂密的树林中,一个牧童骑在

  黄牛背上,唱着嘹亮的歌儿,歌声穿过树林飘向远方。树上的蝉“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忽然牧童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

  2.教师引导学生猜想:

  牧童停止歌唱,他想干什么?

  二、初读感知,正确流利

  小朋友们,有一个诗人叫袁枚,他看到这样的画面,觉得很有趣,就写了一首小诗古诗小学语文《所见》。

  (板书课题)

  相机学习“所、枚”。

  1.教师范读,感受节奏。

  小朋友们,你们听一听,老师哪儿停顿长一些或者声音延长一些。(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试读诗歌,注意诗的节奏与音准。

  4.指名试读,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捕、蝉、闭、立、童、林、黄(1)带拼音读。

  (提醒学生读好翘舌音“蝉”,后鼻音“童、黄”,前鼻音“林”。)

  (2)去拼音读。

  谁愿意当小老师?带领大家把自己读得准的字读一读。(及时表扬激励。)

  (3)游戏:我指你说。

  一个小朋友随即指大屏幕上的生字、其他小朋友齐读,要求迅速而准确。

  三、再读感悟,了解大意

  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

  小朋友们,读读诗,看看图,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就把它圈画出来。

  2.小组读,合作学习,说说诗意。把不理解的词讨论讨论;把诗的大意轮流说一说。

  3.欣赏读,结合图画,想像意境。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观察图画,体会诗的意境。

  四、想像画面,熟读成诵

  1.闭目想像。

  小朋友们,请把眼睛闭起来,想像画现,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着嘹亮的歌儿,歌声穿过树林飘向远方,树上的知了不停地叫着,忽然牧童停止了唱歌,注视着树上鸣叫的知了。这种情趣,你有过吗?

  2.带着这种情趣,有感情地朗读。

  3.练习有感情的背诵。

  五、识记字形,练习写字

  1.教师再次出示会拼音的生字。

  瞧,你们的好朋友又来了,还认识吗?指名读。

  2.通过形旁理解字意来帮助识字。

  (如提手旁跟手的动作有关:

  捕;木字旁跟树木有关:林;虫字旁跟昆虫有关:蝉)。

  3.通过猜谜引导学生识字。

  如:一户一斤米

  (所)

  ;骑牛写文章

  (牧)

  ;人才进了门

  (闭)

  4.读词语,造句子识字。

  如:认读:所有所以;放牧、牧草;关闭、闭路电视机等   童———牧童———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歌。

  5、教师示范,指导书写。

  重点对学生进行指导:“林”字左边“木”字的捺变成点;“童”“黄”的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立”字下横要写长。“黄、童”笔画较多,指导学生书写时可以通过分解笔画,化难为易。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古诗小学语文《所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袁枚的古诗小学语文《所见》,你们会背诵吗?

  (齐背)

  你还会背诵哪些古诗呢?

  (指名背)

  2.教师及时热情表扬,导入新课。

  哇,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会背这么多的古诗。今天老师跟大家再来学习一首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小池》,你们愿意吗?

  (出示古诗)

  二、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1.教师范读,感受节奏。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试读诗歌。

  四人一小组,请小组长安排好读的顺序,其他组员听一听,评一评节奏与音准。

  4.指明试读,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池、惜、阴、晴、柔、露

  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些字吗?

  (1)带拼音读

  读准翘舌音“池”,前鼻音“阴”,后鼻音“晴”,边音“露”。

  (2)去拼音读

  谁能像老师一样带领大家准确地读一读这些生字。

  (3)游戏:找朋友

  老师把写有生字的卡片发给小朋友。如:师:

  “阴”字在哪里?快来和我做朋友。

  生:“阴”字在这里,我来和你做朋友。

  三、再读感悟,了解大意

  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

  (1)播放多媒体课件:

  泉水悄然从泉眼里流出,浓密的树阴倒映在清清的池水里,嫩绿的小荷叶露出尖尖的小角,一群群蜻蜓飞来立在它的上头。

  (2)小朋友们,读读诗,想想画面。

  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用笔圈出不理解的字词。

  2.小组读,合作学习说说诗意。

  四人一小组,把不理解的词讨论讨论,把诗的大意轮流说一说。

  3.欣赏读,结合图画,想像意境。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观察图画,体会诗的意境。

  四、想像画面,熟读成诵

  1.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像。

  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一个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动,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浓密的树阴。这时候,飞来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如果你就是那只蜻蜓,面对这样的景象,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2.带着这种感情朗读。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五、识记字形,练习写字

  1.教师再次出示去拼音的生字,指名读。

  2.联系前面的课文,熟字带生字,如:蜻———晴

  (同声旁)

  ;怪

  ———惜

  (同偏旁)

  ;阳———阴

  (反义字)

  3.创造性识字,如:柔

  (把矛放在树上。)

  4.读词语,造句子识字。

  如认读:可惜、爱惜;晴空、晴天;柔和、柔软

  池———池塘  池塘里开满了荷花。

  露———露珠  露珠在荷叶上跳舞。

  六、总结全文

  小朋友们,这两天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

  (揭题:古诗两首)

  习“诗”,指导书写。

  七、实践活动

  每个同学准备一首自己在课外学的古诗,在班上举行一次古诗朗诵会。

一课一贴:21、《古诗两首》 篇5

  前几天,听了范老师上《古诗两首》一课,一首是《咏柳》,另一首是《春日》。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始终以美为线索,美贯穿课堂教学。听后,有一种一线贯之,内容紧凑,浑然一体的感觉。下面具体谈谈教师在《咏柳》中如何以美为主线进行教学的。

  一、读一读,感受美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

  确,古诗以它特具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最能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古诗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采用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和积淀。《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写的是初春二月的柳树。学习本诗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气勃勃,从中感悟春天生命力的美好,同时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诗歌浅显易懂又寓意深刻,情调健康又意境开阔,形象鲜明,脍炙人口。范老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从古诗中发现美,不局限于教学生读音,释词,解句。重在让学生感悟诗人笔下的柳树之美,挖掘诗人用词之美。“像碧玉装扮成的柳树,像绿丝带一样的柳丝,像剪刀裁衣的春风。”都含有极其丰富的美的因素。教师引导审美的主体──学生,提高眼力,有所发现。在学生基本理解的基础上,采用读的发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加深了解,产生美感。美的形象,美的情怀,呼之欲出,跃然纸上。教学中教师请学生找出诗中美在哪里,请美美地读。教师不失时机地评价学生:“你的态度真美!”、“你读得很美,我喜欢听。”。诗歌的形象是美的,诗歌的语言是美的,教师的语言是美的,学生在多种美的启迪下,读得很美。

  二、听一听,鉴赏美

  柏拉图说:“音乐把节奏与乐调的强烈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把学生带入音乐的天地,艺术的王国,美的境界。《咏柳》教学中,教师给学生配上音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反复咏唱这首古诗。学生感情的情弦被拨动了,他们突破时空的界限,神游于古诗创造的艺术境界之中,仿佛置身于垂下万条绿丝绦的杨柳下,看到嫩绿如碧玉的细叶,听到春风姑娘的歌声……学生在如痴如醉的艺术享受中,和作者的感情发生共鸣,从而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升华,在欣赏中认识柳树美,春风美,春天美,大自然美,生活美。

  三、看一看,理解美

  美是形象中的,别林斯基说:“诗歌的本质就在于这一点,给予无实体的概念以生动感性的美的形象。”古诗《咏柳》虽篇幅短小,但诗人所描写的的外物与内情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独特意境。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展示图片、播放音乐等,调动学生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把学生引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中,通过含英咀华,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教师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多次为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美妙无比的柳树,让学生体会。学生的脑海中不难形成美丽的柳树画面,教师抓住机会,及时让学生用美的语言将美景用笔写下来,真可谓水到渠成。

  诗歌的美有很多,如词句美,画面美,意境美,音韵美等。教学中,教师又能以美为主线而贯之,让学生深深地享受语文课堂之美。不但真切感受春天柳树美,更是感受到祖国诗歌文化之美。

一课一贴:21、《古诗两首》 篇6

  《春雨》原名为《春夜喜雨》,全诗为: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是描绘春夜喜雨,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此雨之好,好在适时,好在润物。读这首诗,脑海里常会跳出一个词:和风细雨,一句诗:斜风细雨不须归。意境之感油然而生。倒感觉这首诗的原名比现名更为贴切,更能表达作者的心理。你看,全文不着一“喜”字,“喜”字也如这春雨,悄然无声地润人心田,多美!

  教学时,紧扣诗眼“好”,可以悟出诗情“喜”。

  简单构思:

  一、找到形容雨的一个字:好

  二、读诗品味“好”体现在几个方面

  三、回到诗的原名,体味诗情:喜

  四、朗读背诵本诗和其他描写春天的诗。

  五、教学生字词。

  紫苏:

  《春雨》一诗中"好"字为诗眼,从好入手,体会春雨的"好'处教学法,在我们的语文教参书中对这一诗眼的教学设计,从"<春雨>这首诗中的"好雨"有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这一问题而展开,与学生的儿童经验联系起来,把诵读积累与情意熏陶结合起来,在活泼\流畅的教学过程中传递初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彭程万里:

  我在教学这首诗时,抓住“好”字,让学生从诗中找出能感受到雨“好”的词句。孩子们找的不错。

  后来,通过补充后几句及题目又写做《春夜喜雨》时,抓住“喜”字,使孩子们体会到了作者的喜悦心情。感觉比较理想。

一课一贴:21、《古诗两首》 篇7

  飞将军李广

  教学要求:

  1、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阅读“译文”弄清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多诵读,体味诗的意蕴,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3、收集一些自己能读懂的古诗,增加语文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凉州词》。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第二课时

  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l)秦时明月汉时关:(学生理解不了。教师提示讲解)这一句应用了一种古修辞方法(“互文”),应当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也就是说,明月照在关塞上的景象,自秦汉一来,一直如此。

  (2)万里长征人未还;表面意思是,万里远征的人还没有回来。实际上是说,战乱终年不止,远征的战士还没有返回家园。

  (3)教师简介“龙城”“飞将”“胡马”“阴山”等词语。以利于学生理解这两句诗。

  5.体会诗的意境。

  (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7、布置作业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出塞》。

  板书设计: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但使……不叫 (联想言志)

  《凉州词》综合资料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诗文解释】   葡萄美酒倒满了夜光杯,正要畅饮的时候,马上的琵琶也同时在催促着。即使醉卧在沙场上你也不要笑我啊!自古征战在外的又有几人能回来呢?

  【词语解释】   夜光杯:白玉制成的酒杯。   催:这里指催人出发的意思。

  【诗文赏析】   琵琶弹奏着欢快而急促的旋律,夜光杯中盛满了西域的葡萄美酒,长年征战疆场的将士难得有这欢聚痛饮的时刻,于是举杯相邀:痛饮个一醉方休吧,「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人满怀激情写下这沙场之宴的劝酒词,笔端洋溢着豪放、悲壮与将士们视死如归的豪情。   浓郁的边域色彩,跳跃跌宕的结构,奔放的情绪使这首诗成为了边塞诗中的精品。

  (一)凉州词

  [课文助读]

  1、 作者介绍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绛郡(jùn)(现在的山西省新绛县)人,曾经做过县主簿、县尉一类小官。他的诗感情强烈,气象阔大。在唐玄宗天宝(公元742—755)初年,常常和王昌龄、高适等一起做诗,是当时著名诗人。可惜他的作品散失很多,被保存下来的只有六首。

  2、字词注解

  凉州:州治在现在的甘肃省武威县。《凉州词》是按照凉州地方乐词制成的歌词。

  仞:古代长度单位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万仞,极力形容山的高。

  羌:我国古代西北地域的一种民族。

  羌笛:羌人吹的笛子。

  杨柳:古代一种歌曲的名称,叫《折杨柳》。这里一语双关,一方面说羌笛哀怨地吹出《折杨柳》曲,另一方面借杨柳来象征春天富有生意的景色,“怨杨柳”包含着怨恨西北地区常年荒凉,没有春光来临。

  玉门关:在现在的甘肃省敦煌县西。

  [独家视点]

  王之涣的《凉州词》

  王之涣是唐代著名诗人。一日,他漫游至甘肃武威县(即古凉州)。登临黄土高原,放眼远眺,只见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像一条长龙从天边的白云间蜿蜒而来。巍峨雄壮的群山四面环绕,古城玉门关,孤独地立在万仞群山的环抱之中(八尺为仞,“万仞”约两万多米,当然是极度的夸张),而将士们就在这里戍边守土,浴血御敌。

  耳畔羌笛声起,婉转哀怨,勾起人们的离愁乡思。想必此时家乡渭水河边或是大江两岸,早已花草盈野、万紫千红、蝶舞蜂喧,而这里草不见青,树不见绿,只见大漠风沙,一片荒凉。人们想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在这万物萧条、朔风凛冽的塞外,连春风都不来,谁还能关心征战将士的疾苦呢?但是,戍边将士即使孤苦凄凉、乡愁难禁,依然不忘自己戍边责任的重大,发出了“何须怨杨柳”的苍凉悲壮之叹。诗人由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1] [2] [3] [4]  下一页actly; 2.0? 20pt; mso-line-height-rule:>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人这首诗,描写了祖国西北的壮丽山河,表现了对守边将士极大的关爱和同情。在当时,即已受到人们的喜爱,广为传唱。

  (沈若乔)

  [同题诗歌]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

  欲饮琵琶马上催 。

  醉卧沙场君莫笑 ,

  古来征战几人回?

  1、字词解释

  夜光杯: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夜间能发亮。

  催:催人出发。

  沙场:指战场。

  2、诗词今译

  闪亮的玉杯里斟满了葡萄美酒,

  正要举杯时,从马上传来催人出征的琵琶声。

  即使喝醉了倒在战场上你也不要笑,

  自古以来征战的人有几具能活着回去呢?

  3、诵读点拨

  这也是一首为“凉州词”新填的歌词,作者王翰以边塞诗著名。这首诗描写的是边塞军中的生活,诗中表现了一位守边战士的豪情壮志。

  前两句写军中的情景。战士出征,饮酒助兴,“葡萄”、“夜光杯”、“琵琶”等物品具有典型的西域特色。后两句生动地表现出战士为国战斗、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慨。全诗悲壮而又昂扬,热烈而又紧张。

  (二)出塞

  [课文助读]

  1、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种军歌。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怀念,批评了当时守边将领的无能。

  2、字词注解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李广驻守龙城(今蒙古境内),勇猛善战,被北方少数民族官兵称为“飞将军”。

  胡马:指敌人的军队。胡,古代汉族人对北方民族的通称。

  [诗人佳作]

  (1)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1、字词解释

  穿:突破。

  金甲:铠甲。

  [2] [3] [4]  下一页t;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借指侵扰的敌军。

  2、诗词今译

  青海湖上空的连绵不断的乌云把雪山都遮暗了,

  在湖边遥望玉门关那座孤城。

  在沙漠里身经百战的将士们,铠甲早已磨破,

  他们决心不打败敌人不回家。

  3、诵读点拔

  这首诗描写了守边将士的英勇顽强,表现了他们不畏艰险,誓死消灭敌人的坚强决心。起首两句用“长云”、“雪山”、“孤城”等景色,描绘了边塞艰苦、悲凉的环境,并借以反衬将士的意志坚定。接着写战争的持久、激烈。这里注意体会“穿”这个字,是磨穿的意思。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充分表达了他们誓死保卫国家的决心和英雄气概。

  全诗气势雄伟、境界开阔,感情悲壮,诵读时须用心体味。

  (2)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1、字词解释

  “吴”和“楚”都指镇江一带地方。

  平明:清晨,天刚亮的时候。

  冰心:像冰一样莹洁的心,这里表示不改志节,不为宦情所污。

  2、诗词今译

  连绵的寒雨在夜晚洒落吴地,

  清晨送别辛渐时,心中感到像楚山一样孤独。

  洛阳的亲友如果问到我的情况,

  就说我的心像玉壶中的冰那样明净无瑕。

  3、诵读点拨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诗的头两句,作者不仅交代了送别友人的时间、地点,而且表达了诗人当时强烈的离愁别绪。为什么诗用“孤”字点明自己的心境?这不仅是写知已远行后自己的境况,同时也写出了自己一生的孤傲独行,心中的愤慨。后两句表白了自己品格行为的清白。用“冰心”比喻自己内心思想的高尚、纯洁。

  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格调开朗,感情真挚。诵读时把握“吴、孤、壶”等韵脚强化记忆。

  教学反思

  用知识点燃知

  课文只是一个例子,甜甜的语文的“冰山原则”很好地诠释了这一论述,而将这一理论,(或许还不是什么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我们就能更好地挖掘出蕴藏在教材中那7/8,更好地激发起孩子内心深处的那7/8。在教学《古诗两首》的时候,我让孩子内心深处的那7/8完完全全地浮了上来,激起了不小的浪花。 课始,直接入题: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两首诗歌,这是边塞诗。音域孩子对“边塞诗”这一概念的认识还处于比较模糊的阶段,于是我将之作为概念范畴直接向孩子介绍了什么诗被称为“边塞诗”。我并不是要让孩子理解什么,而是要让孩子了解些东西。介绍结束,我就让孩子自己读古诗,要求孩子根据译文读懂诗歌的意思,并找出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

  孩子读诗的热情是很高涨的,我看着孩子用心地读着,神情那么专注,他们读得又是那么的用情,看他们的感情是那么的投入。

  学生读完之后,组织孩子一起讨论,一是说说诗歌写了什么;二是说说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关键是要让孩子说说写了哪些景物,孩子很快找出了“黄河”“白云”“孤城”“山”“羌笛”“玉门关”“明月”“关”“胡马”“阴山”。找出这些词语之后,我让孩子想想通过星星点点的词语燃烧孩子思维的大草原,因为诗歌本就是蒙太奇般的语言,跳跃的思维闪现出来的火花,也只有用这样的思维才能再现诗歌的意境。于是我问孩子你看到这些词语,眼前浮现的是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诗句。我让孩子将想到的诗歌写在黑板上,林立的小手,扑闪的眼睛,灵动的小嘴,活跃的思维把整个课堂推向了高潮,此时的课堂像是涨潮了,沸腾了,一个个孩子争先恐后地上台写诗歌,(我提醒先看看黑板上有没有你想到诗,有就不要再上来了)。不一会儿工夫,黑板上写满了诗。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回。”《从军行》

  [3] [4]  下一页:>“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爽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看着黑板上的古诗词,大家早就按捺不住心里的情绪,在下面读了起来,于是我让孩子一起来读读这些古诗词,再让孩子说说什么样的诗歌是“边塞诗”,学生已经没有了问题。

  

一课一贴:21、《古诗两首》 篇8

  作者:宗阳春    发表时间:2004-4-29    阅读次数:219 

  一.教学目标 :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恬静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时间:1课时。

  三.教学过程 :

  (一)揭题。

  (二)出示两首诗歌。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森林,

  复照青苔上。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自由读两首诗,要求把字音读正确。

  (四)指名朗读课文,结合正音。

  (五)简介作者。

  (六)对照译文,学生尝试理解诗意。

  (七)检查诗意理解情况。

  1. 字词。

  空山  但  人语   返景   深林   复照    朝  辞   白帝   轻舟   万重山

  2. 每句话的意思。

  (八)感受诗情。

  1.《鹿柴》写的是哪里的景色?这里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

  3. 作者在《早发白帝城》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感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九)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十)尝试背诵。

一课一贴:21、《古诗两首》 篇9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69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二

  作者平民白雨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遥”“应”“解”“一道”的意思,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意目标:根据诗句想象两个小孩的可爱形象,培养健康向上的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唐代有一位诗人胡令能,年轻时当过修理铁木器的工匠。他爱写诗,写诗出名后,远近的人还叫他“胡钉铰”。有一天,他来到乡村迷了路,四下张望,终于发现了一个小孩。他想向小孩打听路怎么走,可是小孩在干什么呢?

  出示图片。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诗——《小儿垂钓》。

  2、板书课题,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

  分别讲讲“小儿”和“垂钓”各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

  1、板书全诗。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出示词语:蓬头稚子垂纶莓苔遥招手不应人。指名读,齐读。

  3、学写生字:稚,侧。学生描红。

  4、指名多人读诗。引导学生参与评价。齐读。

  三、理解诗意。

  1、提出不理解的字或词。

  蓬头:头发很乱的样子。稚子:小孩子。(引导学生对照插图,了解这里的“蓬头”其实是指由于孩子较小,头发细柔而不易扎束,并不是真的乱蓬蓬。)纶:丝线,这里指钓鱼线。垂纶:钓鱼。侧坐:侧着身子坐,带有随意坐的意思。莓苔:泛指野草。映:掩映,映出。借问:向人打听。遥:远远地。应:应答。

  2、指名多人说诗句的意思。教师通过评价激励与引导学生。

  四、练习表演,理解诗情。

  1、古诗是高度的浓缩了的文学作品,简洁明快的几十字,有的犹如一幅栩栩如生的画,有的就像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还有的就像《小儿垂钓》这样,是一幕生动有趣的情景剧。你们想演一演吗?

  小组合作,练习表演。教师巡视指导,主要是问他们原因。

  2、小组表演。第一组教师采访。第二组开始让学生采访和评价。

  要点:(1)这个学钓鱼的小孩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在表演中通过什么来表现的?(2)为什么这么远招手?招手是什么含义?

  随机板书:认真专心天真可爱

  五、学习《池上》。

  1、短短28个字,简简单单的“遥招手”这个词,诗人胡令能向我们描画了一个专心学钓鱼的可爱孩童的形象。孩子永远是人们心中的开心果,也是诗人非常乐意表现的一个主题。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另一个诗人的一首“童趣诗”(板书)。

  2、猜诗人。出示《池上》,师范读。

  3、生自读,读准,读通,努力理解。

  4、学生交流诗意。指名说,评述对词语的理解是否到位,再指名说,基本到位后同桌互说。

  5、体会“童趣”。领悟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表达童趣的。

  引导学生对“偷采”进行探讨,通过“不解藏踪迹”一句(对照插图)体会小孩的行为与“偷盗”是不同的,诗歌正是通过这句反应了小孩的天真纯朴。

  6、练习读背。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童趣诗”,诗人通过学钓鱼和偷采白莲这两件小事,为我们描绘了两个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

  七、作业。

  1、搜集其它“童趣诗”读读背背。

  2、读背这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

  小儿垂钓            池上

  蓬头稚子学垂纶,  童

  侧坐莓苔草映身。  趣

  路人借问遥招手,  诗  不解 藏 踪迹

  怕得鱼惊不应人。

  认真 专心        天真 纯朴

  天真可爱

  张家港市万红小学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一课一贴:21、《古诗两首》 篇10

  教学要求:

  1.学会7个生字(读准音、认清形、记住意、写美观)

  2.学习两首古诗,熟读成诵,了解诗句的大意,感受作者对春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课外阅读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人,介绍作者,诗名

  《春雨》唐杜甫

  《春晓》唐孟浩然

  二.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认读古诗以及生字词;

  2.指名读古诗,指导正音;

  3.齐读生字词,齐读古诗。

  三. 解读诗文,读通诗句

  《春雨》

  1.春雨的特点是什么?

  2.重点理解:

  好雨——

  知时节——

  乃——

  潜——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朗读

  《春晓》

  1. 重点理解:

  眠——

  不觉晓——

  啼鸟——

  知多少——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人们对春天有怎样的感情?

  3.朗读

  四. 理解诗情,读好诗句,熟读成诵

  1.欣赏感受。听老师介绍和古诗有关的课外资料,进一步理解诗情,练习朗读;

  2.指名诵读,品评指导

  3.齐读(配乐)

  4.背诵

  五. 课后作业设计

  1.收集2-3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读一读;

  2.朗读背诵《春雨》、《春晓》;

  3.预习生字

  第二课时

  六. 朗诵古诗,巩固复习

  七. 拓展体会

  1. 小组汇报收集的诗歌;

  2. 老师评点。

  八. 学习生字

  1. 认读生字,巩固字音

  2. 自学生字,主动记字

  3. 老师重点指导:随、晓

  4. 学生临描,老师巡视

  九. 课后作业设计

  1.“春天的歌”诗歌朗诵会

  2.“我爱春天”书法比赛

一课一贴:21、《古诗两首》 篇11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

  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

  (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

  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

  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

  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

  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

  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⑴ 自读:

  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⑵ 自思:

  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⑶ 交流:

  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五、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1、自由朗读,达以成诵。

  2、同桌互读,练习背诵。

  3、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文字用得特别好?

  六、习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

  忆、异、逢、佳、信、遥、遍、插,组词朗读。

  2、说说这些生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或互相评点或大堂展评。

  七、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课一贴:21、《古诗两首》 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培养和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朗读并背诵课文,识记生字,正确、规范书写生字。

  2、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中的秋意和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2、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时间】

  2、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学习《夜书所见》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揭题后和学生共同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要求:能凭借注释理解诗的大意,能感受、体验诗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的表达方法,能主动记诵积累。

  二、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1、配乐板书: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看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

  范读激情:听老师把这首古诗朗诵一遍。

  2、学生自读古诗,并想想从诗中感受到什么。

  3、检查学生的朗读和对诗意的初步感知。

  三、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1、学生凭借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⑴ 老师告诉学生,利用注释学习古文,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看看注释,想想每一句诗的意思,然后说给同桌听,看看能不能说明白。

  ⑵ 学生先自学,后同桌交流。

  2、反馈时老师作适当的指导:逐句理解诗意后,要求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句与句连接不连贯时,老师要加以引导,使句子能通顺,连贯。

  (理解古诗诗句意思是学习古诗的重要基本功。)

  四、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1、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学生遇到困难,老师可适当指导:诗中描写的景色是否有对比?(学生从生机勃勃的盛夏景象和黄叶飘飞的深秋景色的对比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秋风落叶之时,寒意阵阵,客游在外的诗人见到此情此景,倍感孤独郁闷。后两句写了远处篱笆下的灯火,诗人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由此而想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心中升起一种温馨亲切之感,感情略显舒缓。

  2、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加深理解:

  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就会勾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就来开一个小小的赛诗会,比比看看哪位同学了解的思乡诗最多,背的最有感情?你自己对“思乡”二字有什么体会?

  五、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和尝试背诵

  1、指导朗读。教师再次范读后,让学生自读体味,同桌互相交流,最后找朋友(包括老师)朗读交流。

  2、指导背诵。想想,怎样背诵背得快,记得牢?

  (朗读、背诵也需要指导,不能放任自流。)

  【作业】

  自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对王维多一些了解。

一课一贴:21、《古诗两首》 篇13

  春日

  朱 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首《春日》从诗句上看,是一首写春游的诗──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其中“胜日寻芳”,点破时令是春日,诗人的活动是春游踏青。“泗水滨”交代春游的地点。第二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描写春景,场景是阔大的,表明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受。后二句是写“寻芳”所得。“等闲识得东风面”,诗人对东风作了人格化的描写,是说当你一旦感受到拂面的东风时,它已经给大地披上了全新的春装。“万紫千红总是春”,色彩绚烂,形象鲜明,意境宏大,是描写春光的神来之笔。它如今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并赋予了新的含意。这首诗赞美了春天的繁荣,充满了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格调健朗,令人感奋激昂。仅从字面看,也算得上是写景抒情的佳作了。

  其实朱熹写作这首诗,目的不在于咏春,写春游。而是以理学家的眼光在讲一番深刻的道理。

  诗中首句所说的“泗水”,在山东省中部,春秋时代孔子曾经在此讲学传道,教授弟子,逝世后也埋葬在这里。南宋时,北方国土已经被金人占领,朱熹不曾北上,自然不可能到“泗水滨”去“寻芳”。这里的“泗水滨”是暗指孔门,代指孔子儒学;“寻芳”则是指探求圣人之道。泗水寻芳就是到孔子那里去寻找 真理,这就是诗的主题。诗的后二句意在启发、引导人们认识到:孔子儒学的要义,一旦广为普及,被大家欣然接受,并取得新的认识,便会领略到“闻道”的乐 趣,从而给社会的各个方面带来蓬勃的生机和崭新的气象,发生巨大的变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全诗采用比兴手法,寓景以议论,寓物以说理,不是抽象地讲道理,而是带有哲理的韵味和情趣,因而此诗既具有自然审美情趣,又具有哲理审美高度。

  正如后人评论朱熹的诗作所说:“因他胸中先有许多道理,然后寻诗家言语衬托出来,此却别是一路。”也就是说,朱熹是用真正的诗歌语言来表达哲理的。

一课一贴:21、《古诗两首》 篇14

  之一

  佚名

  教学目的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 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重难点、关键

  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并解题。

  1. 读题解题。柴(zhài:地名,“早”:早晨。白帝城:地名。)

  2.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自学古诗。

  1. 读古诗,对照译文理解意思。

  2. 有感情朗读,体会诗的意境美及作者的感情。

  3. 试背诵。

  三、检查自学。

  1. 读古诗及译文,正音苔。“朝”zhāo。

  2. 体会诗的意境美及作者的感情。《鹿柴》描绘了傍晚时分鹿柴附近的山林美景,前两句描写了鹿柴附近山谷的寂静。后两句描绘山林中的幽美景色。如果说前两句以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两句便是以光反衬幽暗,使全诗充满诗情画意。《早发白帝城》前两句写路途遥远挡不住游子的归心,后两句写三峡险峻仍挡不住轻舟的前进。诗中流露诗人欢快跳跃奔放惊喜之情。朗读时语速稍快,声音可高些,读出欢快喜悦之情。

  3. 范读——练读——指读——评议

  4. 背诵四、古诗朗诵会。

  五、作业 

  (一)、解释带点的词语,再说诗句的意思。

  l.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空( ) 但( ) 闻( )

  2.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朝( ) 辞( ) 还( )

  (二)、搜集王维\李白的古诗写在积累本上。

  (三)、小练笔。

  展开想象,将《鹿柴》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写出来。

一课一贴:21、《古诗两首》 篇15

  【教学目的】

  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能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目的】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图上都有些什么?

  2、仔细看图,猜猜图上的人在干什么?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揭示课题:有一个叫贺知章的人,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到了老了才回来,这首诗就是他回到家乡后写的。(出示课题:“回乡偶书”齐读。)

  二、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用“□”标出生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顺。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自由观察生字,为喜欢的生字组词。

  3、抽生说说记住了哪个字?是怎样记住的?

  4、游戏:

  教师读一个生字的音,学生从卡片中找出这个字读三遍。

  三、再读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1、自由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地方。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读文,看图,理解诗词大意。(教师适当点拨)

  鬓毛衰:头发都白了。

  3、教师范读,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4、抽生说说。

  5、生根据理解自由读课文。

  四、试背课文

  1、老师叙述诗意,学生根据诗意练习背诵。

  2、学生互背古诗。

  3、抽生背、齐背古诗。

  第二课时

  一、指导看图,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

  2、李白将要离开了,汪伦特地赶来送他,李白十分感动,写下这首《赠汪伦》。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李白在诗中写了些什么呢?自己去读读吧!并用“□”标出生字。

  2、认记生字:

  (1)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生字认记,并为其组词。

  (2)抽生说说记的哪个字,是怎么样记住的?

  (3) 学生用多种方式认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

  1、学生在识字的基础上读古诗两遍,看看能示不能将古诗读得正确、通顺、流利。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古诗大意。(教师相机点拨)

  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四、试背古诗

  1、熟读古诗。

  2、老师讲诗意,学生看图试背古诗。

  3、抽生背古诗。

  4、齐背古诗。

  五、学习写字

  1、将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2、请学生为自己感兴趣的生字组词。

  3、请学生自由观察,说说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记,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舟:里面的一横要出头,上下各有一点。

  客:与“容”相比较。客:客人 容;容易

  何:与“河”相比较。何:几何 河;小河

  4、学生描红、写字。老师巡回指导。

  六、完成课后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我会填”。

  七、拓展训练

  1、课文中树叶里的生字还有4个我们没学,你认识吗?

  2、你还会背哪些古诗?

一课一贴:21、《古诗两首》 篇16

  教学目标 :

   1.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2.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5.默写。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泊船瓜洲》。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板书题目:《泊船瓜洲》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注意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2.精读训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读。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第一句,用了一个“间”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②体会“春风又绿”在这里的意思。

  ③诗人在诗中运用了两个贴切的比喻,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的意境,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②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

  (三)作业 。

  1.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讲述每首诗的意思。

  2.试着背诵两首古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前边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二)讲读第二首古诗《游子吟》。

  1.初读指导,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

  (1)解题。板书题目。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赠送给好朋友汪伦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

  (3)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注意书上的注解。)

  ①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②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③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精读训练,连贯讲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全诗,连贯讲诗意。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②这种亲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③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三)巩固练习。

  1.读课文,先理解加粗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2.欣赏二首古诗,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3.背诵二首古诗。

  4.默写。

  (四)总结。

  板书设计 :

  古诗两首

  泊船瓜洲 游子吟

  一水 数重山 慈母 游子

  春风 绿 密缝 恐迟

  还 报

一课一贴:21、《古诗两首》 篇17

  一、教学设计说明

  通过《古诗两首》的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率。

  古诗教学,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要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课前、课中、课后)。在两首诗的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第二首古诗相对而言易于理解,部分学生在学前就有接触。就本课而言,有学习第一首诗的基础,所以应发挥这一优势,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深入诗文的意境,让学生对古诗词有升华理解和再创造的空间。在课堂上,设计了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两首古诗,如说一说、读一读、画一画。这样,从学生学习的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的兴趣,令学生利用各种方式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更为学生品味诗句意境及理解后的再创造架起了一座桥。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不仅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对某些难点会形成不同意见,产生分岐的理解。他们是辩论会的辩手,讨论会的论者,教师则是辩论会的主席,既要鼓励学生的独立见解,又要在重点、难点之处,适时点拨指导,恰当地梳理问题,使学生在从辩到悟的过程中获得提高。如,第二首诗中“含”的意思在全诗中至关重要,对学生来讲,在带入句中理解时又堪称难点。在教学中,对“含”字的理解要走几个回合。“含”的本意是包含,但理解至此只能是本义,教师要帮助学在字的本义与诗句意境的融合中加深对“含”的认识。根据图画想一想诗人的位置,想一想诗人凭窗眺望的情境,从而升华对“含”的认识。

  就古诗学习而言,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的朗读。如在第一首诗中引情入境,激情朗读,大体可分五步:第一,自读自学诗文,初步想象景象;第二,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感知瀑布的气势;第三,学生边理解边想象边朗读,依据诗句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读出气势;第四,欣赏有关庐山瀑布景象的录像片,诗画结合,引导学生融入意境;第五,结合图像及理解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的朗诵。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还要注意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李白、杜甫两位诗人的资料。课后,收集两位诗人的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一首。

  (学生纷纷自由背诵)

  [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师:谁愿意先背一首?

  生:“泉眼无声惜细流……”

  师:你能告诉大家背的是哪一首吗?

  生:《小池》。

  师:背得不错。谁能比他的声音更宏亮?

  生:“春种一粒粟……”

  师:你背的是哪一首?

  (生沉思)

  师:谁来提示他?

  生:他背的是《古风》。

  师:对,背诗还要记住诗名。还有谁想背?

  生:我背《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师:刚才听了几个同学的背诵,她的声音是最洪亮的。

  (学生举手踊跃,又一位同学背诵。)

  师:不错。今天我们还能学习两首古诗,一首李白的,一首杜甫的。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你们对这两位诗人有了哪些了解?

  [注意了课内外结合,教师的着眼点不仅仅是学会这两首古诗。〕

  生:杜甫被人们称为“诗圣”。

  师:李白呢?

  生:李白被称为“诗仙”。

  师:人们对他们的诗篇喜爱之极,所以给他们这样的称号。还知道别的吗?

  生:我知道李白多少岁死的……(众人笑)

  师:应该说病逝。

  生:李白是61岁病逝的。

  师:虽然只活了六十多岁,却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还了解些什么?

  生:我知道李白写了九百多首诗。

  师:流传至今的大约有九百九十多首。知道杜甫吗?

  生:杜甫一生不得意。

  师:他一生是在穷困和战乱中度过的,但这一首诗却是在他心情愉快的情况下写的,这在他一生中也是很少见的。这一次,李白畅游庐山,写下了《望庐山瀑布》。(同时板书)

  师:我们已经学过《瀑布》一课,在叶圣陶先生的笔下,瀑布好像是一座珍珠的屏。李白是怎么描写庐山瀑布的呢?请同学拿出自学提纲。(打出投影片)谁来读一读?

  (生读自学提纲。自学提纲:1.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如“生”“遥”“川”“疑”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3.记下不懂的问题。)

  师:打开书,翻到51页。按照自学提纲一步一步地学,学完一道题再学一道题。

  (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学生又读,有了进步,群体练读。)

  (公开课上再次给读得不够的学生以时间,让其练读,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教风朴实。)

  师:就这样边说边读,还有读懂的内容吗?

  生:我把整首诗都读懂了。

  师:可以说印象最深的那句。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瀑布从三千尺那么高的地方飞快地流下来,是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的。

  师:他有一个词理解得非常准确,知道是哪个词吗?

  [启发学生注意听,及时发现同伴的长处。同时,不追求统一的答案,注重词汇的积累和运用。]

  生:……“飞”,他说的是飞快的意思。

  师:不错,对刚才那位同学的解释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三千尺”并不是真有三千尺那么高,它是夸张。

  师:那你想怎么说?

  生:瀑布飞快地流下来,大约有三千尺那么高,就像银河从天的最高处落了下来。

  师:他也有一个词补充得好……

  生:“好像”!

  师:对。就是这个“疑”字,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好似”。

  生:“可能是”。

  生:“如同”。

  生:“就像是”。

  师:都可以。这瀑布就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多么壮观!自己读一读这两句,想象一下瀑布奔腾而下的气势。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老师范读,学生再次练读。)

  师:谁再试试?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读得好!再现了瀑布宏伟的气势。齐读这两句。

  师:不错,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何等壮观。这里,诗人为什么用上了“疑”字呢?(板书:疑)

  生:不是真有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而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所以用上了个“疑”字。

  师:对,这不禁使我们想到了李白的另一首诗,《静夜思》中,好像也有这样的笔墨。“床前明月光……”

  (温故而知新。这里不但扎实地解决了“疑”字,而且通过运用,使学生感悟到李白诗词的风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生:(一起接背)“疑是地上霜。”

  师:这神话般的想象,正是李白诗词特有的风格。想象这景象,自己带着感情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自己有感情地读)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为什么这里说“疑是银河落九天”,而不说“像是银河落九天”?

  师:谁帮他解决?

  生:因为“疑”就是像的意思。

  师:(转向提问的学生)你比较一下,同一个意思,用哪个字好呢?可以读一读,体会一下诗人的想象力。

  生:用“疑”更好。

  生: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

  [这两个问题提得多好!质疑环节得到落实。值得称赞的是,对学生的提问,老师发动全班同学思考,解答,不包办代替。]

  师: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大家怎么想?(板书:生)

  生:因为这里还有产生的意思,所以用学生的“生”。

  师:对,可以综合着理解,先产生而后升起。明白了吗?

  (学生会意点头)

  师:随着大家的想象,我们眼前就出现了这样的景象,千丈青山衬着一道银白的瀑布,这瀑布飞腾奔涌,倾泻直下。这么壮观的景象只有远望才能一览无余。那么该怎样读这首诗呢?请你们想象这景象,自己放开声音读一读。

  (学生自由练谈,指名读。)

  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这景象?

  生:(齐喊)想!

  (放录像,同时点出画面中的“生紫烟”、“挂前川”。)

  师:现在,你们面前就是庐山瀑布,你们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再次练读)

  师:做诗人还可以自然些,你们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学生有表情带动作地练读统背,后集体背诵。)

  师:通过读诗,我们看到了一很壮美的图画。那么《绝句》又会把我们带入到怎样的情景中呢?你们自己读几遍第二首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学生自由练读)

  师: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比如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

  [这一环节彻底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习,受到他们的欢迎。]

  (学生选择各自喜爱的方式自学《绝句》,老师巡视指导。)

  师:画画的同学可以继续画,选用其他方式的同学能先汇报一下吗?

  生:我用说的方式。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终年不化的积雪……

  师:谁能帮忙?

  生:应该说远处的西岭上有终年不化的积雪。

  师:(转向前—学生)可以这么说吗?

  生:可以。

  师:请你继续。

  生:门口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的东吴去的船只。

  师:不错。其他同学想一想,如果把“含”字的意思加进去,可以怎么说?

  生:在翠绿的柳树上,有两只黄鹏在自由自在地唱歌……

  师:描述得非常生动。

  生:一行白鹭悠闲地飞上了蔚蓝的天空。从窗口望去,远处的西岭上有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的东吴去的船只。

  师:(赞许地点头)理解得好。谁知道“含”的本义是什么?

  生:(抢着答)包含!

  师:刚才这个同学的描述好在哪儿?

  (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同时加深了理解。)

  生:他说得自然生动,不死板。

  师:对,这样解释就把诗的意境描述出来了。还有用其他方式汇报的吗?

  生:我用读的方式……

  师:画画的同学停下笔来,我们一块儿来欣赏。

  生:(大声)“两个黄鹂鸣翠柳……”

  师:两只小鸟欢叫跳跃,这句诗该怎么读呢?你们试一试。

  (学生自由练读)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一生读)

  师:对前两句,有没有不同的读法?

  生:(轻快地)“两个黄鹤……”

  师:(赞许地)好啊!连诗人愉快的心情都读出来了。大家再试一试。(学生再次自由练读)

  师:这景象在同学的笔下也已经画了出来。谁来展示?

  (实物投影展示一学生的简笔画)

  [这几个回合中,老师的激励语言很精彩,学生学得很开心。]

  师:请你用诗句描绘一下你的画。

  生:(指着画上的景物)这是“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窗含西岭千秋雪”,这是“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那诗人在哪儿呢?(众人笑)

  生:(沉思片刻)诗人应该在房子里。

  师:干什么呢?

  生:在望着窗外的景象做诗。

  师:(满意地点头)你真正理解了“窗含”的意思。

  师:如果我们给这幅画添上颜色,可以加上哪些颜色呢?

  生:柳树可以添上绿色。

  师:什么样的绿?

  生:翠绿。黄鹤可以加上黄色。

  师:好,这样的色彩才够明快。再看诗句,还有没有?

  生:天要画成蓝色,白鹭和积雪是白色的。

  生:船是土黄色的。

  生:房子是……

  师:千万种颜色都画得出来,你们再看诗句,诗中有什么是画不出来的呢?(学生们沉思)

  生:黄鹂的叫声画不出来!

  师:对,这是听不到的。继续找。

  生:“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白鹭飞时的动作画不出来。

  师:诗人不是画家,但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画出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绚丽多彩的图画,这就是诗的想力。咱们来一次画配诗,同学们可以用诗句来描绘这幅画。

  [总结得准确、适时。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启发学生体味古诗的内涵和魅力,感受到语言的深蕴,这种审美教育对学生终生有益。]

  生:(看着图画,练习背诵,纷纷举手。)

  师:不少同学想试一试,咱们一块儿来背诵。全体起立,背诵时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全班同学放声背诵)

  师:回去继续背诵这两首诗。李白流传至今的诗大概有九百九十多首,杜甫流传下来的大约有一千四百多首,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一两首,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好吗?下课!

  [这种作业 改变了传统的作业 内容,使课内学到的知识延伸到了课外,扩大了信息量,培养了自学能力。]

  总评:

  张立军老师执教的这节课,40分钟学习了两首古诗,容量大,方法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为了改变串讲串问的教学结构,张老师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两首古诗没有平均地使用力量。《望庐山瀑布》和《绝句》相比,第二首易学好懂。于是他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的后两句为重难点来突破。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二、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1.自学时间充分。

  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自学提纲的设计,符合四年级的要求,同时渗透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潜移默化培养自学能力。

  2.质疑环节落实。

  在汇报了读懂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而且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水平。如,“疑’是“像”的意思,为什么这里不用“像”?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张老师并不急于解答这些问题,而转向全班学 生:“谁帮他解决?”“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大家怎么想?”很巧妙地把“球”又传给了学生。

  3.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第二首古诗。

  基于《绝句》浅显易学的特点,学习这首古诗时,张老师宣布:“对于这首古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这样的安排彻底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习,真正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体现出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课堂气氛热烈。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张老师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录像片中真实的庐山瀑布,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张老师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主导作用发挥得当

  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老师能顺势引导,随机应变,表现出对古诗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如,观察点的巧妙解决:“我应该站在哪儿望着庐山瀑布来吟诵这首诗呢?”当一学生没有说准时,老师问:“谁还有不同的意见?”当学生能联系诗句说准观察点后,老师仍引导到“再看一看题目,还有补充吗?”这些指导与点拨,及时、准确、到位。另外,激励语言的运用,也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思想,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少了老师个人风采的展示,多了切实为学生服务的应变。

  五、加强了课内外的结合

  课堂上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特别是课后作业 的布置:“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一两首,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很有新意,它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一课一贴:21、《古诗两首》

微信扫码分享